密宗正知見建立6

Page 1

密宗正知見建立第 6 講 (004)今唯略示門徑廣說如餘。他宗教典開示有情真義利者,前後相違。如說

自性大自在等,體是常住作生死者,也就是說他宗的教典,對於眾生曾經有作這 樣的開示,也就是說到了如同自性或大自在等,這種他的體性是常執(是常性), 而且可作生死者,所謂「作生死者」就是輪迴的這種造作主。如此的主張是前後 相違的,所以他作了一個主張,就是「作生死者」的主張,世間創世主的主張。 之後又講了一個,復許求解脫者,修道之後解脫生死。於是也講到了,由這個自 性或大自在可以讓我們解脫生死,因此在此就是作了破斥,以兩種因來去作破斥 的。以藏文的次序來講的話,應該是顛倒的,首先第一個次序是說,若未能減生 死正因,決定不能滅生死故,這是第一個因。第二個因,若因是常,則應終不可 滅。這是第二。如是若破無我正見,而說斷生死縛得於解脫,亦成相違。這個就 是講到如何反駁的這種方法、道理。 在此講了兩種因,其實這兩種破除他方主張的正因,是針對於污染諦而說, 這是第一。第二是針對於清淨諦而說的這種相違的。也就是說「無因而生」,這 是很難安立的,因為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的變化,這一種的變化自然就可以了解、 並且可以推測到這一定是有因緣而產生的變化。如果它是「有因而生」,那這個 因就是常因,所謂的「常因」就是不會改變的一個性質而產生的話,那它所生的 果必須要不會改變才對,因為它的因是由不會改變的因而有的。如果這個果是會 改變的話,是有次第的話,那造成這個果的因,它本身必須要有次第,必須要會 改變的。因此佛所說的苦諦、還有集諦這兩者,並不是「無因而生」,也不是「由 常因而生」,也不是「由不類(不相同性質)的因而生」。 因此而說到了三緣,哪三緣呢?就是不動緣,所謂的「不動緣」就是由因而 生之緣。之後又說了「無常緣」,也就是說造成這個果的因本身,它也必須要依 賴其他的因緣而生,而並不是說從常因而生的,這是第二。第三講到作用或者能 力的因緣,所謂的「能力的因緣」,也就是說因本身它要產生果的時候,它有不 共的這種能力,才有辦法生起後緣(後果)的,因此講到這三種因緣,這是內道 所說的。這種的說法確實就是符合實際的一種變化,符合實際的一種因果的狀況 而說的。 因此如果我們仔細的這樣去想的話,從污染諦,所謂的一切輪迴的造作者, 就是由自性或大自在天王所造作的話,以這種污染諦的這個主張方面去思惟的時 候,我們可以體會到這是有過患的,這是有相違的。怎麼說呢?因為他們也認為, 內心未調伏的緣故生起煩惱,由這種粗分的煩惱會帶來痛苦,這是內外共許的, 他們也如此的主張。可是在這個同時,卻又說了「我」是一個常、一、自主的。 我們可以知道說,因為當一個人把他的這個「我」的認識越強烈的時候,自然就 1


會產生一種自方和他方的一種區別。因此對自方就會產生極大的執著或貪著,對 於他方就會排斥,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執」非常強烈的緣故。如果明明知道 了依由我執會帶來更多的煩惱,又說了我本身是一個常、一、自主的話,其實就 是把煩惱的根源讓它更堅固而已了。所以在污染諦上,已經成為了相違了。 之後又說,這個「我」依由這種的常一自主的「我執」,又常一自主的「我」 可以獲得解脫的話,那豈不是完全相違了嗎?因為常一自主的我執,它會帶來煩 惱而已,依由這個「我執」怎麼可能會得到解脫呢?所以依由這個自性或大自在 天王,可以讓我們獲得解脫的話,這是與清淨諦所說的相違了。可是他們不知道 如何解釋這一種不違的道理。總言之以內道的這種角度去觀待的話就是如此。因 此在內道佛教裡面,我們不認為有這種常一自主、或者真實執的我,這種是不存 在的。因此在講到清淨諦的這種因緣的時候,講到由苦因、而生苦果,因此講到 集、苦二諦,這個苦因是可以斷除的,於是講到滅、道二諦。這種四諦的次第, 是根據於實際的一種因緣的變化的順序而說。 在此中文翻譯上好像少了一個字,就是「他宗教典開示」,以藏文直接翻譯 過來「主要的開示」,有加「主要」兩個字。「他宗教典(主要)開示有情真義 利者」。「主要開示」的意思,也就是說到為什麼要多加「主要」這兩個字呢? 因為在此的辯論,最主要內外道的諍論都是在「決定勝」的時候,針對於解脫的 主張上而產生了這種的矛盾,還有互相的諍議。最主要是因為「有沒有決定勝」, 和「決定勝的方法」之間產生的這種議論的。否則的話光是講到殺生會感得苦果, 講十善業道、或什麼等等的話,這種基本的修持來講的話是一樣的,這沒有任何 的相違,因此在此說到了「主要開示」。 「如是若破無我正見,而說斷生死縛得於解脫,亦成相違。」剛剛念到此。 因為外道他們不破無我正見,所以如果說無我正見可得到解脫的話,這是與他們 相違的。如前所說,若未了解自宗大師等三,是樂解脫真皈依處,如果不了解到 「自己的宗」,那就是對內道而說了,「大師等三」就是三寶的意思,如果不了 解三寶的功德,如果不了解三寶是二解脫真皈依處,與此相違餘大師等,非真皈 依。雖然我們是講皈依三寶,其實並沒有生起依由見理所生的真正皈依。則於自 皈依處,不生堅固專一覺慧。為什麼沒有見理而生起皈依呢?因為於自皈依處沒 有生起堅固專一覺慧。生此覺慧要以正理觀見二宗諸德失故,至於有無外道,非 關緊要。這一種的對於三寶的見理所生的皈依,要怎麼樣產生呢?就是以正理來 觀察內外道等二宗,有什麼樣的功德和過失,透過這樣一個比較下而來建立的。 不是說一定要外道在前面,這個是無關緊要的。 諸廣慧者,欲生殊勝皈依覺慧,當如前學。所以如果要生起這一種見理所生 的皈依的一個正見的話,應該以正理,如同之前所談到的一樣,要努力的去修學。

2


七世達賴喇嘛曾經有說過了,如果我們對於三寶的功德沒有依由正理來建立的 話,雖然嘴巴再怎麼樣的去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寶,念得再多遍, 或者念得非常的感動,甚至於掉眼淚等等,內心你會感覺非常的強烈,可是真正 的皈依(見理所生的皈依)都沒有生起。「以是應知七部論」,七部論是講到法 稱菩薩所寫的七部論,就是主要的三部論和次要的四部論。或者是如同《證道歌》 裡面所說的,如同經般的七部,也就是講到了陳那菩薩所寫的七部論典,那是有 關釋量的,還有它的解釋,它的註釋有七部論典。所以,以是應知七部論等諸正 理論,是於自宗大師佛陀及佛教證二種正法。并於如理修正法者,引發真誠廣大 恭敬最勝方便。 甲二、明入佛教次等不同諸門(分二) 乙一、總分諸乘(分四) 丙一、如何分別 丙二、依何分別 丙三、乘體不同 丙四、顯示一切皆是成佛支分 乙二、別辨大乘

這裡面有講到「乘」,所謂的乘就是「道」的意思。其實「道」就是講到所 行、所走的這條路,這我們稱為道。其實在裡面的「攝」並不是指外在的、或者 外形的這種道路,而是講到內心未調伏的心,讓它能越來越平息、越來越寂靜、 溫柔、柔和,或者調伏等。依由某種的方法,使它越來越善良,這種的方法就是 使心成為越來越善良調伏的道路了,因此在此說到了乘。 於是說到《攝行炬論》。《攝行炬論》是提婆菩薩所著作的,就是因為龍樹 菩薩有寫一本有關密續的經典,叫做《五次第論》,五種次第的論。這《五次第 論》的解釋,就是由提婆菩薩所寫的叫《攝行炬論》。 (005)依於所化三種勝解,因為有三種不同的勝解(也就是根器),攝為三

行而分三乘,哪三乘呢?第一、於勝解下劣者說離欲行,「勝解下劣者」也就是 說到了,為了自己個人解脫的緣故,所以把煩惱完全的視為像毒品一樣的去對 治、甚至於去破壞、永遠的斷除。他沒有辦法把煩惱如同毒品一樣的,把這種毒 物、或者毒藥,把它轉為良藥用,他是沒有辦法這樣作的。總言之,無論任何的 煩惱生起的時候,馬上的去對治它、破壞它,這是屬於追求別解脫的這種小乘者。 所以「於勝解下劣者說離欲行」,因此說了離欲行。 第二、於勝解廣大者說地及波羅蜜多行,「勝解廣大者說地及波羅蜜行」的 意思也就是說到了,雖然煩惱像毒品一樣是要斷除的、是要破壞的、徹底消滅的, 可是有時候煩惱生起的時候,說不定會轉為利他的順緣。就像好比依由貪心會帶 來更多的愛心的,或者為了救眾生的緣故,所以必須要享受五欲的安樂,能快速 3


的、甚至成辦利眾的助緣。就像好比以毒物本身,或者毒品本身來講的話,光是 吃下去、或者服用它的時候,一定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可是加上其他的材料,說 不定在綜合的情況下會轉為良藥般,它的例子就如同如此。為什麼要說為「勝解 廣大」的原因,是因為無論以見而言、以時間而言、或者以目的而言,總言之就 是所緣廣大,因為他所緣一切有情,而且他的菩薩行、佛子行廣大,為了眾生他 行無邊的菩薩行。而且所得到的果位,也是廣大的緣故,所以稱為叫做勝解廣大。 第三者,於諸增上勝解甚深法者說具貪行。這裡講「甚深」兩個字,而說什 麼呢?「具貪行」。所謂甚深並不是說因為空性智慧本身的甚深而已,而是說他 能夠把方便與智慧無二的去作觀修。以無二的觀修像去觀金剛也好、或者勇父也 好、或者是修瑜伽也好,透過這種的力量把煩惱轉為正量,就是把貪心本身,它 不只是利他的一個順緣而已,而是把貪心本身轉為正量的,同樣的也有辦法把瞋 心轉為正量的。在《般若經》的時候,雖然對貪心有開許,可是對瞋心來講是完 全的對治的,它沒有辦法成為利他的助緣。可是在密乘裡面卻有說到了,依由瑜 伽的力量可以使得瞋心把它轉為正量,有說到這種的修持。以例子來講的話,就 像毒品本身,它就不需要經過其他的因緣,也不需要參染其他的材料,它就直接 服用下去就可以成為良藥。就像好比有一種毒藥(是一種草),如果身體健康或 者是強壯的人,他服用下去不只不會傷害他,反而會幫助他的這種例子一樣。 至於就是因緣的緣故,能使把毒品轉為良藥的這一種「煩惱轉為道用」的修 持,在提婆菩薩的一本論典裡面,叫做《淨除內心污垢》的這一部論典裡面,非 常認真的、詳細的作出了說明,也就是提婆菩薩非常詳細的作了這個解說。 在此我想要為你們說一個公案,以前我也說過了。也就是說在整個佛教徒裡 面,以一般來講的話,有一些的佛教徒他不會主張、也不會認為大乘是佛說的, 有一些的佛教徒。那縱使認為大乘是佛說的這種大乘主張者的佛教徒,卻不認為 密乘是佛所說的,又有一派認為密乘不是佛所說的。當他們看到了龍樹菩薩所著 作的這種《五次第論》,或者是提婆菩薩所著作的這一種,像我剛才所說的那部 論典也就是《去除內心污垢》的這部論典的時候,他們說著作者的名字是龍樹, 可是並不是《中論》的著作者的那個龍樹就對了!這個著作者的名字是提婆,可 是卻不是《四百論》著作者的那個提婆,他們有這樣作解釋了。 所以因此我在此想要對你們說的是,以前我有認識的朋友,他是在瓦那拉西 的(就是在鹿野苑),以他個人來講的話,他對於梵文和梵語非常、非常的精通, 確實是一位大學者。他現在已經去逝了,他的去逝使得教法受到了傷害,我認為 是如此,確實是非常珍貴、就是一位非常有學問的一位大學者。我們是在 1960 年的時候碰面的,那時候我就問他說,在梵文裡面有什麼的經典?於是他那時候 跟我說有《明顯句論》,《明顯句論》是月稱菩薩所寫的,就是《中論》的名詞

4


上的一本解釋。他說在梵文裡面有,於是我就請求他為我念誦,以梵文念誦《明 顯句論》的禮讚文,他那時候就是以梵文為我念誦的。當他念誦的時候,我感到 非常的傷心,而且感觸非常的深刻,因為當初月稱菩薩就是以這種的語言寫下了 這個《明顯句論》,也為別人而說的,那時候就是感觸非常的深刻。 我們兩人是非常好的朋友,之後,他有深入的去研究《時輪金剛》,於是他 跑到尼泊爾去。他在尼泊爾的時候看到一本經典,那本經典是梵文的經典。他那 時候跟我說了,我在尼泊爾看到一本梵文的經典,這本經典裡面最主要的內容就 是講到了「如何把煩惱轉為道用」,其例子就是說,就像一個毒品把它轉為良藥 一樣,就是解釋得非常的廣泛,於是他跟我說了這句話。於是他又說到了,這種 著作的方法,無論它的用詞也好,或者是寫法也好,或者是整個一個書法的一種 著作來講的話,跟《四百論》的著作和寫法完全一模一樣的。所以以這個角度來 看的話,我可以相信這一本書的著作者,和《四百論》的著作是同一個人,他曾 經這樣跟我說過。那時候我覺得,哦!確實他的這一種的研究給我非常好的一個 鼓勵,和他確實給了一個非常好的成果。所以如此的話,那我就問說了:那你相 不相信提婆論師也主張有密乘的存在?於是他說他相信。如果你相信提婆菩薩主 張有密乘存在的話,那提婆菩薩最主要的老師(也就是龍樹菩薩),龍樹菩薩所 寫的《五次第論》也應該可以成立了。這是真的《中論》的著作者龍樹菩薩所寫 的,這個主張來講的話就沒有任何的損害了。 迦日毗達迦摩拉師攝為四諦瑜伽行等三行。同樣的這位大師,也說了有三 行:四諦行、瑜伽行、廣大行(這裡面沒有寫到),就是這三行。「四諦行」最 主要講到了,小乘就是聲聞和獨覺等的。「廣大行」就是講到了菩薩。「瑜伽行」 就是講到了密行。如同《三理炬論》裡面也作如此的說,如彼《三理炬論》亦作 是說:「所說諦性義,波羅蜜多義,廣大密咒義,今總攝而說。」也講到這三行。 為什麼把小乘稱為叫做「四諦行」呢?如同就是寧瑪教派裡面,有講到了九次第、 九乘,這九乘裡面有講到了聲聞最主要依學四諦。所以講到四諦的這種修學的時 候,最主要就是講到聲聞派,講到十二因緣的修行的時候,就是要針對於獨覺而 說,可能他的用意是如此吧!所以為什麼把所謂的「諦性義」的這個用詞,把它 說成是小乘的原因了,這是可能有這種的關聯。 智稱論師《略釋一切經品》亦如是說。智稱論師的《略釋一切經品》裡面亦 如是說。這裡面最主要是依由密乘的角度而作解釋了。《莊嚴經論》裡面有說到 了,《莊嚴經論》云:「諸藏三或二。」也就是佛所說的這些經藏,依由三藏而 分三乘這是一種的說法,或者是分大、小二乘來解釋諸藏的,這也是一種的解釋 方法。謂大小乘所有二藏,彼等俱可引為經典差別及乘差別。也就是說所詮三藏、 能詮三乘,也可以以這種角度來作解釋。

5


丙二、依何分別

論分二門,今釋其義。有所為下劣,唯為自故,也就是所謂的剛剛說「諸藏 三或二」,二種的分法是什麼呢?我將解釋。也就是說「所為下劣」,他的行為 是下劣的。為什麼呢?因為唯有自己解脫的緣故,以及他所追求的果位也是下劣 的緣故,所以及所得下劣。為什麼這個果位是下劣呢?就是,唯欲解脫生死、眾 苦求寂滅果故。一般來講的話,自己的圓滿利益是必須要追求的,而且以一般來 講的話,斷除一切的苦諦和集諦的這種涅槃功德,是非常、非常圓滿的、善良的。 可是比起菩薩們所追求的這種遠離寂靜、還有輪迴等二邊的究竟果位來講的話, 比起佛果位來講的話,這個小乘的果位是下劣的,因為佛果位是殊勝的、圓滿自 他二利的,可是小乘果位卻沒有的。因為比起大乘果位來講,他是下劣的緣故, 所以在此說下劣,而並不是說這是要斷除、這是要破除的、或者是要捨棄,絕對 不是這個意思的。比起大乘的精神來講的話,小乘的精神是屬於眼光他並不是如 同大乘那樣的遠、他是近的,而且他的思想是窄小的。而且以小乘來講的話,他 沒有辦法圓滿他的證功德和滅功德。所以無論是自利也好,或是他利事業也好, 都沒有辦法像大乘一樣的圓滿,因此而說了下劣。這是一者就是「所為下劣」者。 另一者就是,有所為殊勝,他的所詮是殊勝的,為什麼呢?普為一切諸有情 故。及所得殊勝,以及他的所得的果位也是殊勝的,為什麼呢?欲求佛果故。因 為有這兩者的緣故,如斯勝劣二所化機,有這兩種的根器,彼由何乘各趣自果。 即說彼二乘,名小乘大乘。因為個人有不同的根器,所追求的道路不同,所獲得 的果位也不同,因此而說了二乘,就是小乘和大乘。依彼二增上,所說二種法, 即名大小乘藏。於小乘中復有聲聞獨覺二種,剛剛既然講二乘了,那為什麼講第 三乘的原因,是因為小乘裡面又可以分聲聞以及獨覺兩者,能導彼等各趣自果之 道,即分聲聞獨覺二乘,共為三乘。

6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