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正知見建立7 8

Page 1

密宗正知見建立第 7& 8 講 丙三、乘體不同(分二) 丁一、小乘建立 丁二、大乘建立 丁一、小乘建立

講到了大小二乘的這個名詞,在佛經裡面是會常常看到的,根據《密宗道次 第廣論》,克主杰在一本續部的總相的一本論典裡面有作出了補充。也就說到了 導師是如何成佛的?以及是如何轉法輪等?針對這方面而作出了補充,在此我想 為你們作解釋。因為《密宗道次第廣論》已經翻譯成中文了,如果能夠翻譯克主 杰所寫的《續部總相》的話那會更好,那個並不多。 接下來就講到佛是如何成佛之理。佛是如何成佛的這一個次序,或者是它詳 細內容來講的話,小乘有它不同的一個解釋,大乘也有它不同的解釋。在大乘裡 面,顯教有顯教的解釋,密乘有密乘的解釋方法。 小乘的成佛的這個解釋是說,首先先累積三大阿僧祇劫的資糧之後,花了一 百劫的時間,來刻意的去累積成辦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這種因緣。因為三 十二相以及八十種隨形好是異熟果,所以它必須依由異熟因而成熟的。這個異熟 因是在三大阿僧祇劫資糧之後,以一百劫的時間而去累積的。之後他誕生於印 度,在佛陀的十二示相裡面,並不是十二種都是佛陀的示相,有一些是菩薩的示 相。佛誕生在印度的時候,那時候是資糧道的菩薩,因此並不是說每一個的示相 都是佛陀的示相,有一些是菩薩示相。哪一個才算是真正佛陀的示相呢?就是直 到了降伏眾魔的示相之後,這才算是佛陀真正的一個示相。也就是說佛陀在成道 的那一天晚上、半夜的時候,他的入三摩定,入三摩定的時候,就是在一個座位 上、金剛座上,從加行道、見道、修道,這三道一連續的、就是無間缺的馬上獲 得,於是而成就佛果位,那時候是在清晨的時候。就是成佛了之後,所造的、或 者所行的一切的示現,這才算是佛陀真正的一個示現。 佛成道了之後,因為這個肉體是悉達多太子的一個肉體,他的續流是一個 人。悉達多太子的肉體本身是血肉之軀,也是苦諦,因此佛陀的身體也是苦諦, 這是小乘的說法。所以佛陀的色身並不是佛,所以他們不認為色身是佛。什麼才 算是真正的佛呢?佛陀就是內心有一個無漏的智慧,這一種無漏的智慧和滅諦, 這個才算是真正的佛。佛陀在涅槃後,就像火熄滅般的,所有都沒有了、完全的 消失,一切都不存在了,他的續流永恒的間斷,這是小乘的說法。 大乘的說法是什麼呢?也就是累積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資糧之後,依由後續無 間道的第二剎那的時候,就成辦了化身以及色身,這兩身是同時的產生。依由報 身而隨著眾生的根器還有需求,而現出了各式各樣的化身相,於是去救度眾生 1


的。一般來講的話就是佛成道之後,先在兜率天現本尊相(也就是佛相)在兜率 天安住,之後隨著眾生的願力和根器化身到這世界(南贍部洲),為眾生示現就 是新成佛的一種相。如同《相續本母》裡面有說到了,在無動的法身當中,他隨 著眾生的根器,而現出種種的化身。雖然佛並不是來到這世界才成佛的,他之前 已經成佛了,可是隨著眾生的根器,他示現新成佛的這種相於眾生海。 就是在涅槃的時候,也就是講無餘涅槃的時候,至於這個意識的續流會不會 間斷?會不會像火熄滅一樣完全的消失呢?這個大乘是絕對不會主張的。而且這 個與正理來講有所相違。怎麼說呢?無論任何一個萬法,或者是外物來講的話, 如果這一法的存在,可以因由其他的因緣產生了矛盾或者相違的話,這一法就不 會存在,因為有其他的因緣可以破壞它、使它消滅的。可是這一種光明體性的一 個心識來講的話,它沒有因緣可以讓它消滅,如果光是以一種顛倒執來說,顛倒 執可以依由正量去破除,因為它的所執是相違的。 可是光是以一個唯明體性的心識來講,外在的一種色法的物質,沒有辦法造 成內心心識的這種逆緣,這是沒有辦法的。如果我們說心與煩惱的性質是一樣 的,是同一個性質,所以煩惱永遠斷除的時候,心也要消滅的話,那這是沒有道 理的。因為有心的時候,並不代表有負面的情緒或煩惱的存在。如果你要說心與 心的污染是同一體的話,那就像有一外道者他就說了,如果有心的話就有污垢, 跟他的說法就一樣了,那這樣解脫就不存在了。總言之心識的這種續流會間斷的 說法,這是不存在的,因此在無餘涅槃的時候,佛陀的意識還會繼續的留存下來, 這並不會間斷。佛只是示現涅槃相而已,其實他的意識,就是所謂的佛,還是仍 然的存在。 以密乘來講的話,在此有說到了,事部和行部的對於佛是如何成佛的一個內 容來講,這個解釋跟《般若經》的時候是相同的。可是不相同的是,瑜伽和無上 瑜伽這兩者的說法卻有不同。首先先講瑜伽部,瑜伽部他們就說到了,瑜伽部本 身有分很多種不同的說法,第一派他就說到了,就是悉達多太子,在尼連羅河六 年苦行的時候,這時候是十地菩薩,(以這個角度來講的話,就很奇怪了,難道 要說佛來到這世界上是新成佛的嗎?)之後佛在六年苦行的時候,最主要是入第 四禪定,第四禪的叫做寂邊定。之後三世諸佛,就是以手彈指的方式,點醒了在 苦行的悉達多太子,於是教出了正確的方法,於是到金剛座上才獲得了這種圓滿 報身和化身,這是第一派的說法。 另一者的說就是首先先累積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資糧,在第十地的時候,到了 莊嚴剎土,就是入遍虛空定,之後依由三世諸佛,用手彈指的方式點醒了,使這 第十地菩薩出定。再以五大日的這種方式讓他圓滿報身,之後再到了人世間現成 佛之相。

2


無上瑜伽的說法,最主要是依據了《密集金剛》的續部論而說,在此有分兩 大派,一個叫「他陸」,一個叫「智慧族」的一個派。其實這兩大派,第一派是 根據提婆菩薩的解釋而說的。第二派叫做智慧族派,這是針對《文殊師利名經》 的根據而作解釋的,其實這兩大派的內容是相同的。也就是這第十地菩薩在最後 一生(在今世就會成佛)的時候,因為過去已經累積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資糧,所 以最後在莊嚴剎土的時候,依由佛為他傳第三灌頂(就是智慧灌頂),之後再為 他傳第四灌頂,叫做詞灌頂。在傳第四詞灌頂的時候,現起了最究竟的原始光明 而圓滿了報身。在圓滿報身之後現金剛持相,而安住著莊嚴剎土,這種金剛持在 無動的境界當中,隨著眾生的根器現出了許多的化身,這是最究竟的一個解釋。 總言之佛陀是原本已經成佛了,佛來到這世間只是一個示現而已,其實這之前已 經成佛了。 有關轉法輪的這個內容來講的話,大致上可以分兩者:一個是《般若經》的 講法,和密乘的說法兩者。首先我們先講顯教這部分,顯教這部分又分大、小乘 的說法。以小乘來講的話,認為佛陀只轉一次法輪叫做「四諦法輪」,那是在鹿 野苑(就是瓦拉那西),為五比丘而轉的,這是他們的說法。所以小乘的宗義論 師,他們並不認為有第二次的法輪、或第三次法輪的這種名言(名詞)存在。 以大乘來講的話,首先佛陀同樣的就是在鹿野苑,為五比丘及諸天眾轉四諦 法輪,所以這個四諦的內容,就是佛陀所傳留下來的教主的一個基礎,最根本的 一個基礎。 之後就轉二諦法輪,第二次無性法輪,最主要是講到《般若經》的意思,在 《般若經》的時候,明釋了何謂滅諦、以及菩提心、還有六度萬行等修持。 第三次的法輪的解釋,可以分為兩者:第一者的說法就是認為,佛陀在第二 次法輪(無性法輪)的時候,只說諸法無自性、無生時,可是有許多的下根者, 他們沒有辦法接受諸法無自性。因為他們如果接受諸法無自性的話,諸法都沒有 了,什麼都沒有,會有這樣一個危險的緣故,所以他們認為佛陀在第三次《解深 密經》的時候,把這個第二個法輪(無性法輪)的內容,作出了更詳細、明確的 解釋,也就是為了三法性,而說出了三無性的內容,他們以這種的角度作解釋的。 可是另一派卻認為,佛陀在講無性法輪的時候,講法諸法無自性這一點而 言,沒有任何的錯誤,最主要是針對於境上的這種光明而說,而說出了境上的光 明、無誤的宣說。在第三次的法輪的時候,最主要是針對著意識的光明而說。 有關大乘的這個法輪來講的話,像《般若經》是在靈鷲山轉這個《般若經》 的法輪的,可是在結集的時候卻沒有這個公案。所以以普遍來講的話,就是沒有 根據、無法確認,因為在結集的時候,卻沒有結集到《般若經》,所以以普遍來 講的話,這是很難安立、很難證明的。可是為什麼佛在靈鷲山說《般若經》呢?

3


這是針對於一些業清淨的眾生而說的,如同之前也談過了。因此同樣的佛在轉法 輪的時候,不只在人世間轉法輪而已,有時候會到其他的淨土、或者是國土等等 去轉法輪。有關於密教的法輪來講的話,有關密乘傳密法的時候,有時候佛會以 比丘相而轉密乘法輪。有時候尤其是針對於這種不共業清淨的眾生來講的話,會 現壇輪主(就是壇城的主尊)的這種相,而為他們轉法輪。因此那時候就是放棄 了離欲相,現起了「具欲相」而為他們轉法輪的,這一定是有的。那是對於非常 業清淨的眾生們,當他們產生了淨相,而為他們轉法輪的。如果有這種的狀況, 依淨相而親眼見到佛,而且佛為他傳這個法輪的話,同樣的這種密續的教授,不 一定是佛在世的時候才會存在。也就是說佛示現涅槃圓寂之後,這也是有可能存 在的。因為業清淨的話,依由他的淨相會直接的見到佛,而為他傳這個金剛乘的。 具有恩惠的導師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至於有關結集的部分,他們就是在此 有作這樣的 一個解釋了。也就是說佛陀說了《律經》,在快涅槃的時候就說了《律經》。之 後就說了最後一句話也就是「諸法無常」,之後圓寂了。圓寂之後把繼承佛位的 這個重大的責任交給了迦葉尊者,之後由迦葉尊者在王舍城的地方,也就是在當 年的結夏安居的時候,因為當年結夏安居的時候有五百位比丘眾,於是就結集了 五百位比丘眾,共同的來行這個結集三藏的經典。首先先是由阿難,那時候阿難 尊者已經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了,於是阿難尊者就說出了「如是我聞」的這句話, 於是就慢慢的說出了所有的經藏。之後由持戒第一的優婆離,由他而來講出律 藏,由迦葉尊者講出了經藏,這是第一個結集。 第二次的結集是在佛涅槃之後的一百一十年後,這是第二次結集,佛涅槃之 後一百一十年後,於某個地方,結集了許多的阿羅漢者,最主要是對於律學上, 有時候因為在持戒方面,有些細微的部分產生了不同的諍論,因此而產生了第二 次的結集。 第三次的結集,有兩種的說法,一者的說法是說佛涅槃之後的一百三十七 年,而作一次許多僧團的結集,這時候就不光只是阿羅漢而已,就是僧團的結集, 這是第一個說法。第二種說法是佛涅槃之後的一百六十年,在有一個地方叫做鬘 華的一個地方,而結集了許多的僧眾們。最主要也是因為《律經》上的一種主張 的不同而作結集的。這時候產生了十八派,也就是有部的毘婆沙宗的十八宗,是 由那個時候而開始的。以普遍的結集的一個歷史來講的話是如此的,為什麼要反 覆的結集的原因,就是因為律學的關係。 至於大乘來講的話,在《分別熾燃論》裡面有這樣說到,就是由文殊、還有 慈尊菩薩來結集大乘的經典,於是流傳了大乘的法脈。尤其是密續來講的話,密 續的這些經典是由誰而結集的呢?是由金剛手來結集的。

4


至於有關佛陀所講的經典的解釋而言,初轉法輪它的內容可以分意樂和加行 兩者,解釋初轉法輪正見的主要註釋就是《大毘婆沙宗論》,解釋四諦法輪(就 是初轉法輪)的修持(也就是加行)的這部分,主要的解釋就是律學這部分的論 典。第二法輪、無性法輪,它又可以分正見和加行,以及正見和加行兩者的解釋, 又可以分三者。有關第二次的無性法輪的正見這一部分,主要的解釋就像好比龍 樹菩薩所寫的《理聚論》等。所謂《理聚論》就像《細研磨論》或《中論》等, 這是理聚論。解釋第二次的無性法輪有關加行這方面的主要解釋,就像好比龍樹 菩薩所寫的發心的儀軌,或是月稱菩薩所寫的《七十皈依頌》 (或者皈依七十頌) 。 解釋第二次法輪的正見和加行兩者的這種註釋,就像好比龍樹菩薩所寫的《結集 經》,或者寂天菩薩所寫的《入行論》。至於第三次的法輪,它的解釋又可以分 三者,最主要解釋正見的,以及主要解釋它的加行,還有解釋正見與加行兩者的, 又可以分三。首先先講正見這部分,三次法輪正見最主要解釋,就像好比是《持 行二十法論》等,有關於加行的這個部分。至於剛剛那個解釋,就是第三次法輪 的正見、加行、正見與加行的這個解釋,因此在此不詳細,所以無法解說。這以 上最主要是依據《續部總相》,這部克主杰所寫的論典,而為你們大致上介紹, 甚至補充、說明佛是如何成佛的整個的內容。 接下來看《密宗道次第廣論》,第 5 頁的倒數第二行,《本地分》說聲聞獨 覺根果雖有勝劣,他們根器還有果位雖然有勝劣,其道建立大致相同,五道的分 法是一樣的。詳明差別誠恐文繁,今當略說彼二粗分,因為在此不多作解釋,可 是就是簡略的宣說,總共建立此二種性,於利他事厭背荷負,也就是說像小乘者 來講的話,他的種性如何呢?雖然他們有悲心,為什麼?因為悲心是佛所說的教 理的一個根本,也就是佛法修持的一個根本。小乘他們有悲心,可是卻沒有「為 了他人我必須承擔一切」的這一種負荷他力的這種悲心卻是沒有的。因為沒有的 緣故,所以在此就說到了有二種性, 「於利他事厭背」就是沒有這樣去作「荷負」。 (006)唯為自利解脫修行,這是第一種性,能證解脫正因,是證無我義慧,良以

繫縛生死正因即我執故,也就是為了自己的解脫、個人的解脫,因此而證無我的 智慧,為什麼呢?因為能使我們繫縛於生死的主要因緣,就是我執的緣故,為了 斷除我執而求彼慧。 以小乘來講的話,就是能使我們流轉於後世的主源是貪心,因此他們非常強 調要斷除貪心。也就是第八支和第九支,愛和取,這兩者是他們要正對治最主要 的因緣。雖然無明是一切生死的根源、根本,可是沒有這樣一個因緣的話,後世 的輪迴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對於貪愛的這一部分的對治力是非常強調的,因此 而說到了四種性的這種修持。

5


以是彼等為達是義而求彼慧,因為無明是生死根源的最究竟的一個根本,所 以依由無我慧而去斷除。如何斷除呢?以戒定等餘道為伴而正修習,也就是光是 有無我智慧的話,是沒有辦法斷除這一種無明的根本,而是必須要以了解空性的 奢摩他和毗缽舍那,這種的禪定才有辦法去斷除的。這種的禪定要生起之前,必 須要有清淨的戒體,才有辦法生起這種奢摩他、毗缽舍那的緣故,所以「以戒定 等餘道為伴而正修習」,故能盡斷一切煩惱。 所謂的「餘道」就是首先先講到四正念,依由四正念的觀修讓自己去思惟無 常、痛苦以及空、無我等;之後就是四清淨,由四清淨而生起了四足;由四足而 產生了像五根、五力或者是七支道、八正品等,以三十七道品而修習,最主要是 依由無我的智慧,而去斷除一切的煩惱。 經部師婆沙師唯識師及一分中觀師,經部派,「婆沙師」就是毘婆沙宗派, 唯識,「及一分中觀師」就是某部分的中觀師,說彼非達補特伽羅自性本空然如 幻有,他們並不是說補特伽羅無自性而說出了幻有的意思,他們所說的補特伽羅 空,就是所謂的人無我的意思是什麼呢?乃達無諸外道所計實我,他們所說的人 無我的內容,其實就是外道所說的常、一、自主我的這個正相反,就是「常、一、 自主我空」的意思,是為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之義。了解到常一自主的我是不存在 的話,則能通達到經部、還有毘婆沙宗、還有唯識派、還有一分中觀宗師所說的 補特伽羅無我之義,以這個詞面上的內容來講的話是如此的。所以這詞面上的內 容就說到了,聲聞等宗義論師認為這個輪迴的主要根源是來自於我執,所謂的「我 執」是什麼呢?並不是我無自性而產生一種幻化,而是說我沒有常一自主的,依 由這種無我而來破除輪迴的根本,以這辭面上的內容是如此。 同樣的宗大師在講《密集金剛》的一個續部的解釋的時候,同樣的也有一模 一樣的用辭。之前我們談到克主杰所著作的那部論典裡面,克主杰曾經有說到 了,就是中觀自續派以下,也就是經部、還有毘婆沙宗、唯識派、一分中觀師, 到這裡的用辭是一樣的。「說彼非達補特伽羅自性本空然如幻有」這以上的字也 是一樣的。可是之後卻說到了,他們所說的補特伽羅無我的內容,卻是補特伽羅 無真實有、無實執有,而說到了這句話。所以在此而產生了不同點,為什麼呢? 依由這個辭義來講的話,這個辭義上是這樣來解釋的,也就是中觀自續派以下, 所謂的人無我的定義,是定義於無有常一自主的我,可是克主杰的那部經典裡面 卻說到了,這個人無我的定義,是定義於無獨立實體的我,所以這兩者的無我的 內容已經有差距了。 可是仔細的這樣去觀察的時候,常一自主的我執,唯有遍計執而已;可是補 特伽羅獨立自主實體的我執,卻有遍計執和俱生執兩者。所以當我們能夠破除了 這種遍計執的常一自主我執的時候,並不一定代表可以破除俱生的補特伽羅獨立

6


實體的我執。所以那時候補特伽羅獨立實體的俱生我執還是仍然存在的,如果這 種我執不斷除的話,那輪迴的根本則無法斷除,這是自續派所說的,其根據是來 自於宗大師所寫的《了義不了義經》裡面曾經有這樣詳細的說明。 而且同樣的袞千喇嘛蔣揚謝巴曾經有說到了,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的我執可 以分兩者,一者就是人與人,我們的五蘊「同相」和「異相」的這個執著。人與 蘊異相的這一種補特伽羅之獨立實體的執著,這是外道所說的常一自主的我執。 如果講同相的話,就是講到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有的這種俱生我執了。所以在此 下三部最主要要破除的我執,就是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的這種「同相」的我執, 這個才是輪迴的根源。因此在此就說到了,以中觀應成派的角度去看的話,所有 的補特伽羅都應該無有自性。如果是有自性的話,那「我」與「我的蘊」就無有 觀待了,在無有觀待的情況下,能夠破除這種獨立實體的話,就是唯有破除常一 自主的我而已了,應該以這種的角度來作解釋。 月稱論師意謂:「是則於補特伽羅,不能少遣實執,對於人無我來講的話, 「不能少遣實執」,如是亦無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之義。如果沒有去除補特伽羅上 的實執、真實有的這種執著的話,那則沒有辦法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之義,為什麼 呢?因為如果這個人(也就是補特伽羅)是有自性的話,那是在有自性的情況下, 你們縱使再怎麼說「補特伽羅無獨立、無實體、無空」,補特伽羅無獨立之實體 空,可是這種人我執的俱生執著還是仍然存在的。為什麼呢?因為你們認為這些 諸法都是有自性的,那諸法都是從它本身而有,這是名言上而有,同樣的我也是 如此的。如果是如此的話,那你們一定會認為我是有自性、我是有自相、我是真 實的。如果你們認為我是有真實的話,那就沒有辦法破除人我執了,因為我的真 實執著是人我執,為什麼呢?就像諸法的真實執著是法我執,我的真實執著是人 我執,同樣的道理。所以是於補特伽羅,縱使連一點點的執著都沒有辦法去除的 話,那就沒有辦法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之義了。因為什麼呢?若於補特伽羅有實執 時,如果補特伽羅有真實執著的時候,亦不能實執時,亦不能遣補特伽羅我執。 如達蘊等諸法皆無自性,立為通達法無我義,是則通達補特伽羅無自性者, 亦須立為通達補特伽羅無我義故。以是乃至於蘊執實,則於補特伽羅亦起實執。 如果對於蘊法會產生真實執著的話,那同樣的,自然而然會對於補特伽羅產生實 執,這個補特伽羅真實的執著其實就是人我執了。因此自續派你所說的得到解脫 的時候,只要斷除人我執就好了,不需要了解法無我的這種內容,這是相違的、 這是不存在的。乃至於彼實執起時,則亦不能盡滅煩惱。因為對於補特伽羅上還 有真實執著存在,所以就不能斷除煩惱了。若爾,則應聲聞獨覺任何精勤,終於 不能解脫生死。」如果聲聞和獨覺等,會對於補特伽羅的這一個境上產生真實執

7


著的話,那煩惱則會仍然的存在。煩惱會仍然存在的話,那這些聲聞、獨覺的羅 漢,則沒有辦法解脫生死。 然此非理。所以要了解無自性的道理,如果認為有自性,卻又說了人無我的 話,這是不合理的、這是不應理的。尤其在《菩薩經藏》裡面曾經有說到了,如 果誹謗小乘羅漢沒有斷煩惱的話,這是罪行的。所以可見以中觀應成派的角度來 看的話,聲聞和獨覺阿羅漢也是斷煩惱的。可是在《阿毘達磨》的論典裡面有說 到了,「具相的煩惱」。那破除《阿毘達磨論》裡面具相的煩惱的這一種人,《阿 毘達磨論》裡面雖然說這一種人是羅漢,可是以中觀應成的角度去看的話,這是 《阿毘達磨論》所許的羅漢,並不是真正的羅漢,因為他只有斷除《阿毘達磨論》 裡面所說的煩惱而已,真正的煩惱並沒有斷除。 以中觀應成的角度來看的話是如此的。所以煩惱要斷除的話,必須要斷除真 實執著,真實執著要斷除的話,無論是從我上、還是從法上,這些的真實執著必 須要斷除。光是斷除人我執的這種粗相,是沒有辦法解脫生死的,因此《入中論》 又再次的強調,《入中論》云:「汝見無我瑜伽師,「汝」就是講到中觀自續派 以下的這些論師,你們認為「見無我」,他們這邊的「無我」的意思,就是補特 伽羅獨立之實體空而已,並不是無自性的無我。你們認為見到了補特伽羅獨立之 實體空,光是觀修這種無我的瑜伽師,就能通達色等性,可是卻不是。「汝見無 我瑜伽師」,不能通達色等性,但是他們並沒有通達色等究竟的性質,所以他們 煩惱並沒有斷除。為什麼呢?「緣色轉故生貪等」因為光是了解到補特伽羅之獨 立實體空了,可是煩惱並沒有斷除,為什麼呢?因為緣色法還會仍然產生貪瞋 等,所以「以未達彼自性故」。所以由此就可以了解到,你們並沒有了解到最究 竟的性質,(在此是翻成自性,其實是最究竟的性質的意思)。所以以未達彼自 性故,緣色轉故生貪等。」 《入中論疏》亦云,《入中論》裡面的解釋又講到:「由緣色等自性起顛倒 故,因為他們認為、他們主張色等法是自性有的,亦不能達補特伽羅無我,因為 他們的法我執並沒有斷除,所以人我執還是仍然存在的,以彼尚緣假安立我所依 蘊故。」你們為什麼沒有通達人無我的緣故呢?「以彼尚緣假安立我所依蘊故」 我是無自性的,因為我是依由蘊所安立的緣故。 此即龍猛菩薩之義。這也是龍樹菩薩所說之義,為什麼呢?如《寶鬘論》裡 面有說到了,如《寶鬘論》云:「乃至有蘊執」,也就是法我執存在的話,人我 執就會存在了。所以你說解脫的時候只要破除人我執,法我執不需要破除的這種 說法是錯誤的。所以「乃至有蘊執,爾時有我執,有法我執的話,就有人我執的, 所以乃至有蘊執,其實「蘊執」就是法我執的意思。「爾時」就是在那個時候就

8


會有人我執,爾時有我執,有我執造業,由業復受生。」由這種人我執去造業, 由這種業力而感得後世的生死流轉。 也就是說我們在見某一個人的時候,還沒見到他本身之前,一定會先看到他 的蘊體,之後藉由這個蘊體才會以意識去安立說,這是某某人、某某人等,所以 剛開始所看到的是他的蘊體。因為開始看到他的蘊體,再來現起這個人的緣故, 所以如果認為這個蘊體是真實有的話,那同樣的由此安立的補特伽羅、或這一個 人,自然就會覺得他是有真實的。也就是為什麼如果認為諸法,就是蘊體是有真 實,完全的執著這是有真實的話,這是不可能了解到人無我的。如果你了解到人 無我的話,自然要了解人無真實;如果了解人無真實的話,那在想蘊體的時候, 很自然的,無真實的內容是一樣,那你馬上就能領悟到,為什麼蘊體無真實的道 理。 所以同樣的,如果能夠破除人我執的話,那法我執也必能破除,因為如同法 上的真實執著是法我執般的,人上的真實執著也是人我執。以真實執著來講的 話,它要破除的時候都要同併的破除,因為它只是所依有法之間的差別而已。以 這樣來講話,人的真實破除的話,法的真實執著一併也破除的。所以在此就說到 了「乃至有蘊執」,如果有法我執的話,這時候就有人我執,「爾時有我執。由 我執造業,由業復受生」。 《中論》亦云:「業惑盡解脫,「業」就是造成生死流轉的這個業,「惑」 就講煩惱的意思,業惑消滅、盡除的話,就是解脫了。可是生由業而產生,業由 煩惱而生,煩惱從分別而生,所以就業惑從分別。這個分別心最主要是講到非理 作意的這個分別心了。這個非理作意,就針對於好、或者是壞而產生一種的非理 作意。看到好的就覺得完全的好,看到壞是覺得完全的壞,因此而產生了貪瞋等, 這是為什麼呢?分別依戲論,是因為依由戲論的緣故,這戲論就講真實執著的緣 故。這個非理作意是由真實執著而有,那真實執著要怎麼樣的破除呢?是由什麼 而破除呢?依什麼而破除呢?依真實執著的正對治,就是空正見而去破斥的。為 什麼呢?真實執著認為諸法有真實,空正見認為諸法無真實,依由這種的正對治 而去破除的。所以在此說到了,戲論以空滅。」此說於蘊執實繫縛生死,所以由 法我執而產生人我執,由人我執而造業,由造業而感生死,所以解脫生死必須遮 遣生死根本實執戲論,這種遮遣必須要通達自性空義,而遮遣故、而遣除故,此 由通達自性空義而遣除故。 《無分別讚》亦云:「諸佛及獨覺,諸聲聞所依,唯一道脫道,三乘所依的 唯一解脫道,就是空正見了,除汝更無餘。」除此以外更沒有其他的。此說通達 法無自性唯一無分別母,「無分別母」就是無有真實執著,這裡邊的「分別」講 真實執著的意思,「無分別母」就是空正見的意思,乃是三乘真解脫道。(007)

9


《般若經》云:「欲學聲聞地者,當學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如果要修學聲聞 地,成就聲聞地果位的話,應該要修學般若波羅蜜多(就是智慧度),這裡邊智 慧度就講到空正見的意思,於獨覺及佛地亦如是說。又《攝頌》云:「欲成聲聞 眾,獨覺及法王,若不依此忍,如果沒有辦法修學般若波羅蜜多忍,所謂的「忍」 就是法忍,也就是空正見的意思,則沒有辦法成就的緣故,所以莫能得成就。」 前讚即攝此義。 聲聞藏中亦云,也就是說小乘它必須要了解到法無我的內容,必須要了解法 無我並不是大乘的經藏裡面說而已,小乘的經典本身它也有說,因為佛對聲聞根 器的眾生們說了,所以叫「聲聞藏」就是佛經「中亦云」:「色蘊同聚沫,如同 泡沫一樣,受蘊猶水泡,想蘊如陽焰,諸行似芭蕉,識蘊如幻化,日親所宣說。」 日親就是佛。也就是對五蘊而說了空性的道理。可是有一些小乘者他們卻認為, 佛並不是講空性,而是講到「五蘊皆無常」,因此而說了這些比喻。雖然小乘你 們這樣說,可是這並不成立的。為什麼呢?因為龍樹菩薩在《中論》裡面有說到 了,《中論》亦說彼義云:「佛知性無性,佛知道諸法的究竟性質是無有自性的, 故於善教授,迦旃延那中,所以對於迦旃延那的居士作善教授的時候,曾經有遮 擋了有和無二邊,所以俱遮於有無。」有遮擋有無二邊,所以如此可知小乘藏裡 面亦說了法無我義,所以「亦非不說」所以就是說的意思,故知小乘藏中亦非不 說法無我義,也是有說法無我義的。 然彼多說由無常等十六行見,乃至趣證阿羅漢果。可是小乘他們卻認為,由 無常等十六種現相的這一種智慧,就可以讓我們獲得阿羅漢果位,其中最主要的 還是空無我的意思。依由空無我的智慧能夠獲得阿羅漢的果位,同樣的在大乘裡 面,像唯識派他們也有說,由二取空的這種智慧可以讓我們斷除所知障,所以於 大乘中亦有二說,謂能通達法無自性,及以無常等道趣證。所以像唯識來講的話, 就是說通達法無我性就可以斷除所知障,或者是由無常等十六行相,就能獲得阿 羅漢果位等,像唯識派這一類的說法,此如大乘經中,雖說以唯識見及中觀見二 種趣證一切種智之理,雖然在大乘經裡面,最主要是依由唯識見和中觀正見這兩 者,而來解釋成佛之道的,然宣說中觀理諸經,不可引作餘釋。可是中觀理諸經, 「理諸經」最主要就是龍樹菩薩在寫理聚的時候所依據的最主要的這些經典,也 就是根本經典,就是「中觀理諸經」。這個是「不可引作餘釋」,它是不需要依 由其他的經典來多作解釋的,就是可以依由辭面的內容來安立的,所以它不需要 多作補充,這才是最正確的。雖然在大乘經典裡面,唯識見和中觀見這兩者都有 說成佛之道,可是唯有中觀的龍樹菩薩所寫的理聚等的這些根本諸經,才是最正 確的。這個是不需要再多作補充和解釋,所以叫做「不可引作餘釋」,這是了義 經的。

10


龍猛提婆以正理聚成立決定,因為龍樹菩薩和提婆菩薩,以正理來決定了諸 法無自性的道理,如果不了解無自性則沒有辦法解脫的道理,所以故顯示唯識理 諸經,如其所說須向餘引,所以如果唯識派所說的像,觀二取空就能斷除所知障 等等的這種說法,必須要依由其他的經典再來多作解釋才可,否則的話光是依由 辭義很難作解釋的,當許此中理亦如是。他們所說的中觀的道理亦如是說。不只 如此在續部裡面,也就是金剛乘裡面有一些說,諸續部中,亦多有說聲聞獨覺不 達諸法真實,曾經有這樣一個說法,又說了什麼呢?復有說若不達諸法真實即不 能出生死,又說不通達諸法真實,不通達法無我的話,則沒有辦法解脫,及由於 法執實分別繫縛生死,以及又說明了法我執會讓我們輪迴苦海,因為在續部裡面 有這些不同的說法,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他是為了什麼而說?依由什麼樣的因緣 而說?這些詳細的內容都要了解,故當了知會釋不違之理。故當了知以及會釋其 中的不違之理。今天到此為止。 密宗正知見建立( 密宗正知見建立(第 8 講) 首先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能夠得到究竟的安樂,所以我必須成就無上菩提, 讓這種菩提心縱使蓄意、刻意的讓它生起,也必須要去清淨自己的意樂,以這種 清淨的意樂來聽聞,所聽聞的法就是《密宗道次第廣論》。 第 7 頁的倒數第五行的下面這一段。若依無常等道不能解脫生死,然則為 何而宣說耶?昨天我們就講到了聲聞、獨覺、菩薩有這三乘。聲聞來講的話,也 會了解到性空的道理。如果聲聞阿羅漢,或者是聲聞乘的這些修行者,必須要了 解空性才有辦法獲得果位的話,那為什麼要修學無常等道呢?因為無常等道不能 解脫生起啊!所以「若依無常等道不能解脫生死,然則為何而宣說耶?」那為什 麼要說無常等呢? 此如《六十正理論》云,也就是龍樹菩薩所寫的《六十正理論》曾經有這樣 說到:「生起及滅道,為需要而說,這是為了解脫而說的。怎麼說呢?知生故知 滅,在這句話的意思就好像經部派他們有如此的主張,也就是說了解到「生」的 話,我們則會了解到「滅」。因為每一個有為法它在「生」的那個當下,就具有 「滅」的性質了,所以這一法要滅的時候,不需要經由其他的外緣再來使它壞滅。 因為它的「生」它本身的因,本身就具有這種會變、會壞滅的一個性質,所以由 此而產生的果,它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一個滅的性質。所以因有生必有滅的,所以 「知生故知滅」,知滅故無常,知道它壞滅的話,自然就會了解到無常的道理, 由知無常性,亦能達正法。依由無常等性,我們可以了解到正法。諸了知緣起, 遠離於生滅,彼成就正見,能越三有海。」

11


這句話就像好比之前我也時常談到的,就是經典裡面曾經有這樣一句話,何 者見到緣起就像見到法,何者見法就是見到如來的意思。也就是說在此有兩種解 釋的方式,第一者、何者見緣起的「緣起」就講到「因果的緣起」,如果了解到 因果與緣起的話,就會了解到何謂善?何謂惡?因此就會去行善、並且去斷惡, 就去行布施等這種六度的善行。由此而去見法的原因,是因為它如此的去行持, 所以就會去行這個善法,因此見法。所以依由了解到因果緣起的道理,這樣會去 行善法,所以「何者見緣起則見法」。「見法者則會見如來」,因為他如此的行 善斷惡了,所以由此福報和功德的力量,使得他成辦色身,這個「色身」就是如 來的意思。如果「如來」這兩個詞解釋於色身的話,應該這麼解釋就是說,從真 如本性而來、而現出的色身,是如此的解釋的。 另一種的解釋就是說,何者見到緣起,這個緣起就講「甚深的緣起」了,也 就是唯有意識安立的一種緣起。何者見這種甚深的緣起的緣故,所以他能夠了解 到諸法都是由意識安立而已、唯有他力而有,因此他就會見到了法。為什麼呢? 因為他會見到空性之法(甚深的勝義諦),因為了解到緣起的道理,所以會了解 到甚深空性之法,所以何者見緣起就是見法。「見法者則見如來」的意思,因為 他了解到空性的道理了,透徹空性、並且通達空性了,透過這種串習的力量得到 法身了,因此而見到如來,就是證得如來的意思。如果「如來」兩個字是解釋於 法身上的話,應該如此的解釋的,就是「於真如本性而去」的意思,就是法身是 於真如本性往那方面而去。以藏文來講的話就是「協巴」,「協巴」有來和去這 兩者的意思。但是以漢文來講的話,「來」好像只有從那一方面而來,沒有去的 這種涵意了。可是以藏文翻譯過來是直接有「去」的這種涵意存在的。 當知耽著諸有為者,不起出離生死之欲,如果不了解到無常的道理,則不會 對於生死的這一種輪迴的貪欲會產生厭離心,為對治彼宣說無常苦道,為了對治 這一種對於輪迴的貪著,而說了無常等苦道的道理,由此便欲出離三有。若由生 滅為因,能達緣起正法,全無自性生滅,則當解脫生死。如果了解到這些無常的 道理,對於生死輪轉而產生了厭離心,又能夠了解到這些無有自性,則會解脫生 死。(008)真解脫道,真正的解脫道是什麼呢?真正的解脫道,即是通達人法無 性。無常等道,惟是生彼方便,這只是一個助緣而已,調治相續之道,為了調治 相續之道而說的。 諸餘論師雖許空無我道是能解脫,修無常等餘相之道,是為趣證無我,淨治 相續。如同《釋量論》裡面有這樣說到了,也就是「空無我」它是主要的解脫之 道,其餘的就是無常等十六種行相,裡面的「空、無我」把它刪掉的話就是十四 了,其餘的道是屬於淨治相續,也就是了解空無我的一個助緣。依由空無我道才 是正解脫道,在《釋量論》裡面曾經有如此說,其餘內容也是如此,所以諸餘論

12


師雖許空無我道是解脫道,可是修無常等餘相之道,是為趣證無我的一個淨治相 續,所以在此而說的。 然於十六行相中之空及無我,亦唯定解無諸外道所執之我。非是俱生補特伽 羅有自相執真能對治。這一句話就像昨天所說的一樣。這裡面少了一句話,「然 於自宗所許」所謂自宗所許就是自續派以下所安認的,然於自宗所許的十六行相 中的空和無我的內容,他們認為只是定義於外道所安立的常一自主之我而已。因 此破除這種常一自主的我的話,並沒有辦法破除真正的人我執,因為對於自相執 著沒有辦法產生對治,其實就是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之前已經談到了。很抱歉! 不是「自宗所許」,自宗所許是法王解釋的,我以為是它裡面有這樣寫,沒有這 樣寫。可是這個十六行相之空及無我是自宗所許的,可是在這個經典上沒有這樣 一個詞。 在此就說到了,「我」有分很多種,我們先講「常一自主」和「補特伽羅獨 立之實體的我執」這兩者來講的話。有「常一自主的我執」、「補特伽羅獨立之 實體的我執」、以及「自性的我執」,所以我執大致上可以分三者。如果講到「無 自性」的時候,就是「我無有自性,我不是由自力從它本身而有」,就是如此的 單純,這時候不會聯想到無論是內外等其他的法,就是「我無有自性」,就是如 此而已,「我」不是如同境上、如同自己看到般的存在,這是不存在的,這是「我 無自性」的一種看法。 可是我們去看什麼叫做「有自性」呢?「我有自性」就是看到我的時候,會 覺得從它本身、從它的境上而有,這叫做「我有自性」。什麼叫做「我是獨立」 的,「我是真實有」的呢?我是所謂的「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有」的這個我執是 指什麼呢?看到「我」的這種獨立之實體有的時候,會覺得在蘊體裡面有一個「我」 的一個真實性存在;蘊體裡面、在蘊體的隙縫當中存在的,也可以這麼說,直接 翻譯過來的話。因此破除了這種與蘊體毫無相關的我,斷除之後,它沒有辦法傷 害於境上所產生的我執,它並沒有辦法產生這種的傷害。可是於境上產生的這個 我執破除的時候,從蘊體裡面隙縫當中所存在的這個我執,也會隨著受到傷害的。 現在所講的就是說,自續以下的論師你們認為,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我執, 這才算最究竟的輪迴的根本;常一自主的我執,這個是遍計執,它沒有俱生執。 可是你們卻主張在五蘊當中有一個「我」存在,在這一個同時又說了沒有「獨立 之實體有的我」,其實這種破斥的方法,你只能破斥、你只能破除常一自主的我 執而已,真正的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有的我執,你們沒有辦法破除。所以在此說 到,「亦唯」就是多加這個「唯」字。以中觀應成的角度去看的時候,雖然你是 說「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有」的這個我執要破除,可是你破斥的時候,你又說了 五蘊當中有一個我,所以其實你所破的只有「常一自主」的我執而已了。

13


在宗大師所寫的《了義不了義經》裡面曾經有這樣說到了,因為「下續」就 是下部論師,自續以下的這些論師們,他們不認為「我是自性無」,他們認為「我 是自性有」的。因此去破除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有的我執的時候,其實它也是破 除常一自主的我執而已,除此之外它沒有辦法破除。因此「我執」它可以分很多 種,現在以「人我執」來講的話,首先第一個最粗的就是「常一自主」的我執, 這是第一。第二、「與蘊體毫無相關」的一個我執,可以列為第二。第三「在蘊 體裡面的隙縫當中所生存」的我執,就像好比阿賴耶識認為這是我,或者是第六 意識認為是我的這種我執。第四者就是「我無自性」。 同樣的以「法無我」來講的話,也可以分許多種不同的這種執著,第一個就 像「二取空」,色法和識法這二者、二取之空,是無外境,這是第一。第二、就 是自續派所主張的「無真實」,也就是說一切法都是要有無違害識安立而有的, 在這種無有錯謬因緣、沒有被這種錯誤因緣污染的眼識所看到的這些相,就是它 們的自相,這個就是它們生存的最基本條件,這個稱為叫做自相。也就是看到任 何一切會覺得從它本身而現起,這是它基本的條件,這個稱為叫做自相,這個沒 有破除。可是他們要破除的真實,就是有一法它如果能夠不由無違害識安立,能 夠自相產生的話,這個就是他們的真實性,這個是自續派要破除的。第三者就是 應成派的說法,也就是說無論內外等一切的法,看到的時候會覺得從它本身而 有、從境上而有,這個就是要破除的自性,這個就是要破除的所遮。因此所主張 的「法我執」有許多的不同,「人我執」有這麼多的不同,因此所破除之後的空 性,無論是「人無我」也好,或者是「法無我」也好,它的層次也產生許多不同 的層次了。 可是一點「粗分」所遮破除之後,並不一定代表「細分」的所遮可以破除。 也就像好比如果我們了解到「我」是無常性,「我」不是一性,「我」不是獨立 性,而破除了常一自主的我執的話,可是那種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有的我執,還 是會仍然的存在。你雖然了解了沒有常一自主的「我」了,可是你仍然還是會感 覺到,在蘊體裡面有一個「我執」的存在。所以可見上上的這種執著破斥之後, 下下的真實執著、或者是我執還是仍然存在的。可是下下的我執破除的話,那上 上的我執真實執著,則會一起、一併的破除。怎麼說呢?就像好比從我的身體、 或者是我的眼睛、我的手足,任何的一部分去找「我」的時候,「我」完全的找 不到,在蘊體裡面都沒有任何「我」的存在了,無論再怎麼樣的觀察、再仔細觀 察之後,尋找假意之後找不到了,因此「我」無自性。因此了解到無自性道理之 後,怎麼可能會去執著蘊體裡面會有一個「我」的存在呢?這是不可能的。也不 可能執著「我」是與蘊體完全毫無相關、有一個常一自主的「我」存在的,這是 不可能的。因此下下的執著破除之後,上上的執著則不會產生了。

14


再去想「法無我」的時候,所謂的「我」,雖然可以了解到它並不是如此的 獨立的實體,雖然了解到我並不是控制我的身軀,我並不是這個控制身軀的控制 者,身軀並不是被我控制的這個對象。了解到沒有控制者的這一個我,雖然已經 了解了,已經了解到下部所說的人無我的內容了,可是去看外法的時候,去看一 些色法的時候,還是會針對於好的色法而產生貪,壞的色法而產生瞋,這個煩惱 還是沒有辦法斷除。雖然沒有錯,如果了解到人無我,下部以下所說的人無我的 道理,可以減少有我執所產生的,我的親友、或者是我的房子的這種貪念,這個 可以減少,這種煩惱乍看之下好像可以消除的樣子。可是與我毫無相關的,見到 其他的外境,見到與我毫無相關的美麗的境就會產生貪,醜惡的境、或者不喜愛、 不悅意的境就會產生瞋,對於這一種的煩惱它沒有辦法產生對治。所以光了解「人 無我」的話,沒有辦法對治、徹底的對治永遠的煩惱,所以因此而說到了「法無 我」的。 以唯識來講的話,唯識說一切無有外境,不是從外境而有,完全都是由內心 的性質,與內心無二,或者是由內心所造,這是唯識派最主要的宗義了。假使講 無外境的話,沒有錯,見到外在的這種無論是美麗的、或者是悅意的色法、或者 不悅意的色法,因為不是從它的外境而產生一種真實獨立了,已經破除了的這種 外境了,所以對於外境的色法所產生的貪瞋可以減少,甚至於好像可以斷除的樣 子。可是他們卻說這一些都是內在的性質,都是由唯心所造,而又說了心是真實 有的。所以對於內在的感受,無論是快樂的也好,或者痛苦的感受,對於這種的 執著仍然存在的。假使對於內在苦樂的感受的執著仍然存在的話,對於內在快樂 的感受又產生貪了,這個煩惱也沒有辦法斷除的。 所以以自續派來講的話,自續派說一切都是由無損害識安立而有,不由無違 害識安立而有的自相,這個叫做真實,這個要去破除,這是很細微也不知道如何 解釋是好。雖然他對於所有的內外一切的法都有平等的去破除了,可是因為他們 講「從境上而有」,這是每一個法的基本存在的一個原則,因為基本、因為從它 境上而有了,從好的境上而有、從壞的境上而有,自然對於好會產生追求心,對 於壞產生排斥心,他們認為這不叫做煩惱。其實這個就是最細微、最細微的貪瞋, 可是以他們自宗來講的話,他們覺得這不叫做貪瞋,這不叫做煩惱。 可是以中觀應成派角度來看的話,這個就是煩惱了。每一法如果是從境上而 有的話,那為什麼佛陀要說「唯名而有」?「唯識安立而有」?因為從境上而有, 這跟「唯名」不就相違背了嗎?如果諸法不是唯名而有的話,那《般若經》裡面 也講到唯名而有,那豈不就相違背了嗎?因為講唯名而有,所以不是從境上所產 生而有的。而且如果人是從它境上而有,真實自性而有的話,從它那一方面而產 生的話,那從它那一方面去尋找,產生的那一方面去尋找的時候,應該找到才對。

15


所以以七相觀察的時候,必須要觀察並且獲得才對,可是尋找之後又找不到了。 那有什麼理由可以證明說,這是從境上而有?去找、找不到,找不到的時候又可 以看到,這個就是「唯名而有」。 現在的科學家他們又講「量子力學」,也就是說無論任何的、再細微的這種 物質,我們這樣去尋找之後,沒有辦法找到一個最究竟、最細微的一個量子,或 者是很細微的一個分子等等的,沒有辦法找到。所以沒有辦法找到一個真正、最 究竟的一個真實體出來,他們甚至也可以講到這一點的道理(論點)。所以每一 法都有它安立許名的一個地方,這個叫做「施設處」,從它的施設處去找它的存 在的時候,都找不到。找、又找不到,可是善惡、或者是利害的這一切的萬法又 是存在著。既然是存在、又找不到、又不是自性而有,那是怎麼有呢?就是「唯 名安立而有」了,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存在方式了。 所以以自續派來講的話,他們認為什麼叫做基本的存在?就是從境上而有, 這個叫做基本存在的方法。因此對於好境自然產生一種追求,對於壞境產生一種 排斥,以他們來講雖然不是煩惱,可是以應成的角度去看的話卻是煩惱。為什麼 我們會看任何的法,會覺得這個是從它本身而產生?從它那一方面而有的呢?其 實從它那一方面而有、自性有、從境上而有、它本身而有,這一些都是同樣的內 容。為什麼我們看一切會覺得,都是從它那一方面而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由無明 串習的力量而看到的。如果了解到諸法無自性,不是從它方面而有的話,那貪瞋 產生的因緣(根基)就不見了,貪瞋要怎麼產生?沒辦法產生了。 一般會認為用雙指頭可以指出某一個人,或者是某一個對象,會有這一種的 執著。會認這是從它本身而有的,會有這種的感覺和執著,其實這是不存在的, 這種的執著是錯誤的。如果可以指出來的話,可以找出來的話,那去找、可是找 不到。找不到並不代表沒有,指不出來並不代表沒有,是有的!因為有好、有壞、 有損害、有利益,這些都有。可是我們看到的緣故而有嗎?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也 並不代表有,就像之前所說的,我們所看到的並不一定是有的。大家共同安認、 大家共許的,一定是有嗎?這也不一定是有,因為我們大家共許的錯誤也是有 的,所以不一定代表它是正確的存在。以意識安立的一切,一定是有嗎?這也不 一定是有的。就像好比以錯誤的意識去安立有兔子上長角的話,那兔子上不會長 角啊!所以這種兔子角是不存在的,可是錯誤的意識卻會安立。 所以沒有意識安立的法是沒有的,可是意識安立的法,意識安立的也不一定 是存在的。一切都由意識安立而有,可是意識安立的法,不一定是存在的。一切 都由世間共許而有,可是世間共許的話,也不一定是存在的。那到底什麼才算是 有?什麼才算是沒有呢?這個界限在哪裡呢?世間共許而有,這是第一,意識安 立而有。

16


所謂世間共許的情況下還需要兩者的條件,第一者不被名言識所損害。所謂 的「名言識」就是普通,不是對於它的真理作觀察的那一種意識,叫做名言識就 對了。不被名言識所損害,這種名言識可以分「自心」的名言識和「他續」的名 言識兩者。所以叫「自續」的名言識就是說,今天你看錯一個東西,或者是看一 個東西,那你明天再看、後天再看,假使這個東西仍然的存在,像昨天所看到的 一樣是沒有變化的話,是真實存在的話,這叫做不被「自續」的名言識給損害了, 它沒有被自己的名言識給損害。如果今天看到了,晚一點再來看的時候,忽然不 見、或者是不存在的時候,就被自續的名言識所損害了,那也不被「他續」的名 言識所損害,這是第二個條件。 第三個條件,不被「勝義識」給損害。什麼叫不被勝義識給損害的意思呢? 就像好比阿賴耶識。以名言識來講的話,是沒有辦法安立阿賴耶識,因為阿賴耶 識肉眼看不到,這只是一種以自己的宗義去捏造出來一套理論而已。所以阿賴耶 識為什麼要主張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補特伽羅去尋找之後,應該要找到一個 最究竟的一個基礎,這個基礎稱為叫做阿賴耶識。所以要破除這種阿賴耶識的 話,就是以勝義識去作破除的。所以世間共許的,以及被意識安立的情況下,又 不被名言識給損害,又不被勝義識給損害的話,這個叫做「有」。 同樣的像自續派他們所說的第六識,是屬於補特伽羅的第六識的這種說法來 講的話,也算是被勝義識給損害的。可是講到一個「唯我」,是假意的補特伽羅 來講的話,這個叫做不被名言識所損害了,這個就沒有說勝義識觀察或什麼等 等。因為像假意的補特伽羅這是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到的、可以觀察到的。具有這 三個條件的話才算有。 因此所謂的中觀,「中觀」的意思就是說不是從境上而有的常邊,所以它斷 常邊。不是境上而有的常邊,也不是完全沒有的斷邊,遠離了這兩邊,而入中道 的意思。因此它是依他力而有,所以稱為叫做緣起。因為依他力而有的,不是自 力而有,不是從它本身而有的,因此「性空」。因此依由緣起而現性空,因為性 空、因為它不是自力而產生,不是它從本身自己而產生,完全依賴他人而有的緣 故,由性空現緣起,因此入中道則會斷除二邊,因此我們稱為叫做中道的意思。 所謂的「空性」並不是否定一切,並不是說一切都沒有的,因為好和壞,善 和劣,或者是功德與過患,這一切都是有的。怎麼說呢?這一切最主要就是依由 感覺而產生的。會帶來好的感覺的人我們就叫做好,會帶來不好感覺的我們就稱 為叫做壞、這個就是壞,最主要就是依由自己的經驗而去決定說這是好、或者是 壞的。為什麼輪迴是壞的?因為它會帶來很多的痛苦,它會帶來痛苦的感覺,所 以稱為叫做壞苦;為什麼涅槃是好的?因為它會平息這種的痛苦,所以我們稱為

17


叫做好的。所以與自己的感覺毫無相關的好壞,這很難作決定、很難作區別的。 既然這個感覺是存在的,所以好壞就必須存在,而且都有它的作用。 可是好壞雖有,它沒有自性,這個跟沒有自性又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又說 好壞有,為什麼又說好壞沒有自性呢?這個關係在哪裡?這個要怎麼樣去連接 呢?好是好,我們要了解好是好,這一點來講沒有錯誤,如果你把好視為是不好 的話這個就是錯誤了,這個叫做顛倒識。我們要把好的東西認為是好,可是不要 把它「捏造」成過份的好、或者是太好,原有的好的程度在這裡的話,你就把它 視為在這裡,就是如此的好,不用再過份的捏造出、或者添增它的好,如此的添 增這個叫做非理作意,由此會帶來貪心的。因為你添增它的好了,所以自然而然 內心會完全被它吸引住,因此而產生了貪心。 所以透由真實的執著破除的緣故,所以你不會再去捏造這個境物的好了,你 不會再去添增它的好,好你就認為這是好而已,壞你就認為這是壞而已,實際上 是多麼好你就認為這是多麼好,你不會再去添增。為什麼會去添增它的好的原 因,是因為你真實的執著這種的好而去產生了添增的。雖然一切的貪心和瞋心都 來自於非理作意而產生,添增事物的好和壞的非理作意而產生。這非理作意最主 要是由「真實執著」而產生,所以真實執著是執著錯誤的究竟性質而產生的。如 果了解到究竟性質是如何的情況,它是無自性的話,那對於究竟性質的顛倒執著 則會破除。破除的時候,非理作意則不會產生;非理作意不會產生的話,貪瞋則 會永遠的斷除,這是整個一個還滅次第是如此的。故應了知無常苦等十六行相, 一切皆非真解脫道,同是為淨相續之道。

1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