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正知見建立9

Page 1

密宗正知見建立第 9 講 由是小乘人中,有是淨治相續道器而非解脫道器,所以在小乘的根器裡面, 有一些的小乘根器者,因為他鈍根的緣故,所以他只有辦法修學「淨治相續道 器」,所以「淨治相續道」就是剛剛所說的「不是無自性以外的無常苦等十六行 相」,所以他們沒有辦法成就解脫,因此而非解脫道器,及是器者,即鈍根與利 根。就有哪兩種根器呢?就是鈍根與利根兩者。鈍根就是沒有辦法修學無自性、 空性的道理,他只有辦法修學「淨治相續道器」的這一種小乘根器者,稱為叫做 鈍根。利根者就是之前我們談到了,「色蘊如聚沫」的這個講到空性的道理,能 夠修學這種無自性、空性的小乘者,他就能獲得解脫,這是利根者的。 小乘法藏正為後機宣說,小乘真正的正法藏是為後者而宣說,「正為後機宣 說」,最主要是對於利根而說的。就是講到無自性的那些小乘法藏,最主要是針 對於「後者」,就是利根者而說,前者唯是兼收之機。「兼收」就是隨便,也就 是什麼都包下來的那種樣子吧!兼收之機,是隨順的意思。小乘人中雖亦通達法 無自性,然大小乘非無差別。在此就是有這樣一個疑惑,這是清辨論師的疑惑。 清辨論師就問說了,如果小乘也了解無自性,大乘也了解無自性的話,那大小乘 有什麼差別呢?於是在此就回答,這並不是沒有差別的,還是有差別的。最主要 是差別來自於,六度萬行及菩薩行的修持。以大乘教非唯光顯法無我性,彼亦宣 說諸地波羅蜜多、大悲願等;所謂的大乘經典,不只光講空性而已,也講了其他 的,就像好比十地般若波羅蜜多,或者是大悲願等,及說廻向二種資糧,無餘垢 淨不思議法性故。「無餘垢淨不思議法性」就是講到自性法身,有講到這些種種 的緣故,這些小乘的經典卻沒有說。 如同《寶鬘論》裡面有說到了,《寶鬘論》云:「諸聲聞乘中,未說菩提願, 大行及廻向,何能成菩薩,彼經未曾說,安住菩薩行,大乘中宣說,故智者受持。」 故聖父子許大小乘不以見分,而以善巧方便行判。所以大小乘的分別,不是依由 正見而分,而是由善巧方便而分的。猶如母是諸子共因,母親是孩子的共因,可 是父是決定於哪一個種子的別因,所以父是彼等族姓別因。如是佛母般若波羅蜜 多,即是四子共因,哪四子呢?聲聞、獨覺、菩薩以及密乘,是四子共因,判別 彼等為大小乘之因,是發心等諸方便故。 丁二、大乘建立

現在講大乘建立,所謂的「乘」就是講到「於此乘行」,或者「由此者行」, 有這兩種的說法,就像好比「於何處菩提」,「由何者菩提」等等的,就是同樣 的道理。所以在此最主要就是說到了,所謂的波羅蜜多乘和小乘的差別,並不是 由見解上而作差別的。所謂大乘的總義是什麼呢?就是為求利益一切有情,希欲 證得無上菩提,由此而修六度行者,是為大乘總義。密咒乘人亦以彼道而行,同 1


樣的密乘也是如此,就是為利益一切有情而行菩薩行,而修六度萬行的。以波羅 蜜多大乘來講的話,此中的見解來講有分兩者,一個是中觀師和唯識師。這兩者 雖然他們的正見上有不同,可是卻不能因為他們正見上不同而分不同的乘。為什 麼?因為他們兩者都是波羅蜜多乘。這兩者的差別就是因為「有沒有通達空性」 為主,因此通達空性的中觀師就是「前為利根」,「後者為鈍根」就是唯識師是 為鈍根的。波羅蜜多乘最主要是針對於中觀師而說,唯識師只是隨順而說而已。 在波羅蜜多乘裡面,它又有分許多的遲速(緩慢)之不同,如同《入定不定 印經》裡面有講到五種的不同。可是以整體來講的話,「其乘」波羅蜜多乘來講 它沒有其他的差別,只是正見上而產生一種利根和鈍根之間的差別而已,以整個 一個道次第的行持、修持來講的話是沒有差別的。那所謂的這是小乘、這是大乘、 這是金剛乘的這種分法,要怎麼分呢?若所趣果乘,有勝與劣最大差別,第一者 的分法就是依由果位而分。因為小乘的果位和大乘的果位有勝劣之差別,因此而 分小乘和大乘的。像聲聞和獨覺來講的話,聲聞乘和獨覺乘所要修持的都是三十 七道品,以這個角度來講的話,幾乎都是一樣的,可是他們的果位卻不同。因為 小乘的利根者,快速的話可以在三世獲得阿羅漢果位,可是獨覺者他需要累積許 多的資糧,因此所感得的果位又不同了,這是以果位而分的。 諸續部中數宣說故。然於彼上多有異義,此諸補特伽羅之道,即是趣向一切 種智之大乘也。波羅蜜多大乘,其道總體唯有爾許。此就見解分別有二,謂中觀 師及唯識師。然彼二師非可說其乘有不同,故乘唯一。由於實義有盡未盡,故知 前是利根,後是鈍根。此般若波羅蜜多乘,正為中觀師宣說。其唯識師為彼所兼 攝庸常之機耳。波羅蜜多乘中,若就遲速而分,《入定不定印經》說有五種:謂 如牛車,象車行走之二,如日月行之一,及如二乘與佛神通飛行之二。彼等進行 遲速雖如上諸喻,有大差別,然乘無差別。故唯由根利鈍,行程大小,不能分判 乘有別也。若所趣果乘,有勝與劣最大差別。 另外一種的分法就是以因位而分的,就像顯教和密教來講的話,它的果位都 是一樣的,都是無上圓滿的佛果位的,可是他們是依由因乘而分的,所以在此有 說到,或彼能趣因乘,有餘不同之道,乃能安立為各別乘。因為顯密二乘是以因 道而分的緣故。若道體上無大差別,唯於道中略有不同,以道體以來講的話沒有 什麼差別,雖然它的修持裡面雖有稍略的不同,及由修彼道之機略有勝劣,不能 安立乘有次第。或者是根器,利根或鈍根之間的不同而已,可是不能因為這一點 的不同,而去分乘有差別。最主要乘差別的分法,之前已經談到了。 接下來就念第 9 頁「丙四」的這個部分,我就不念了,最主要講這個內容。 丙四、顯示一切皆是成佛支分

2


諸小乘人,雖非為得成佛而趣自道,然彼諸道,亦是導彼補特伽羅進趣佛地 之方便。故不應執諸小乘道一向唯是成佛障礙。《正法白蓮經》云:「令解佛智 故,佛設此方便,終不於彼等,說汝能成佛。」又云:「令解佛智故,一佛出世 間,一乘無二乘,佛不用小乘。自覺所住道,謂佛力禪定,解脫及自在,於彼立 有情。證淨菩提已,若我於小乘,安立一眾生,則慳過非善,實唯有一乘,無二 亦無三,除佛於世間,方便說多乘。」此義謂佛出現世間,為令有情,證得自所 得智。(010)故佛所說諸道,唯是引導成佛方便,非以不能引導成佛之小乘法而 導有情,故亦安立有情於自所在住力等位。 所謂的小乘者,雖然他們並不是為了成佛而走上自道的,可是佛陀為了使他 們成佛,依由他們的根器,就是很善巧的引導他們趣入成佛之地,所以我們不應 該執著小乘是成佛的障礙,因為這是佛陀的善巧為他們說小乘之道的。就像好比 《正法白蓮經》裡面有這樣說到。像佛陀曾經有說過了「究竟三乘」,也就是聲 聞和獨覺的這個究竟果位,跟佛果位沒有這種勝劣之別,這是佛陀所講的。可是 在另外一個經典裡面卻有說「一乘無二乘」究竟佛乘只有一而已,沒有其餘的三 乘,所以「佛不用小乘」又說了這一句話。其實這一切都是依著眾生的根器而說 的,所以為令有情而說出了這一切,其實都是引導成佛的方便。 在此有《楞伽經》的經文,我想為你們說,這是一個筆記。我們剛剛是念到 了第 10 頁的第二行,所以「非以不能引導成佛之小乘法而導有情,故亦安立有 情於自所住十力等位。」講到這裡,於是就講了《楞伽經》的經文。也就是佛陀 他親自說了,我對你們說天乘(天道),大梵天乘、聲聞乘、獨覺乘、如來乘, 佛他親自說了這句話。為什麼呢?因為眾生的煩惱和根器,甚至於他們的需求有 各式各樣的不同,因此我為你們說的這一種的乘,解脫的方法、安樂的方法,自 然會成為無盡、無量的。可是當你們內心獲得寂靜,所有的根器成為一者的時候, 在最究竟的時候,我只講一乘,這時候沒有小乘,在經文裡面有這樣一句話。 所謂的「天乘」就是講到,像世間創世主的這種主張,就是講天乘的意思。 有世間創世主等等的,有上帝、有世間的主宰,這是屬於天乘,也是佛所說的。 自在天王是梵天乘,也就是講到外道者的這種由欲界到初禪天,初禪天到二禪 天,二禪天、三禪天,從色界到無色界,一直到頂天、非想非非想天的整個禪定 的一種三摩地的修持,這個是屬於梵天乘。之後講到羅漢的果位、大乘的果位, 其實這一切都是佛為了眾生的根器示現而說的。 得菩提已,若將隨一有情安立不能趣入佛地之小乘法,便是於法有慳悋過。 以於究竟唯是一乘,小乘種姓,亦可引入佛地故。雖復知彼方便,然於彼等隱而 不說,即是引入佛地之法。《諦者品》亦顯了說云:「曼殊室利,如來若為一類 有情宣說大乘,為他一類說獨覺乘,為餘一類說聲聞乘。是則如來心非清淨心,

3


非平等心,有耽著法,大悲偏黨,異想過失。我亦於法而成慳悋。曼殊室利,我 為有情宣說彼彼諸法,如是一切皆為令得一種智,趣向菩提,臨入大乘,成辦一 切種智,至於一極。故我非有異乘安立。」別說諸乘義如上釋。 接下來就是利用一些經典,於是佛就對文殊師利菩薩說,我今天說三乘,為 一些有情說大乘,為一些有情說小乘,絕對不是因為非清淨心、或非平等心、或 者有貪著法、大悲偏黨、異想過失等等而說的。而是為了有情的根器,隨順著有 情的根器而說他們的法。其實這個目的的是希望一切有情,都能獲得一切種智, 趣入菩提而說的。 之後又有說了一個公案,就是《莊嚴經論》裡面有說到,若爾《莊嚴經論》 所說云何可通,彼云:「具慧墮於捺那迦(就是地獄的意思),非畢竟障淨菩提, 分別餘乘清淨利,雖安樂住亦成障。」也就是說有些菩薩們,因為福報資糧不夠, 菩提心衰退的時候,會發小乘心,也就是墮入於小乘,這是一種狀況。第二種狀 況,就是一種無間惡業,墮落於地獄這兩者,有這兩者菩薩。這此就說到了,此 說發小乘心與生捺洛迦中,二於成佛如前者障,後者非爾。如果菩薩退失自己的 菩提心,入小乘道,發小乘心的話,這會成為成佛的障礙,可是菩提心在沒有衰 退的情況下墮入地獄,這個並不是成佛的障礙,又說到這樣一個區別。可是這是 針對於當時的狀況而說,因為發小乘心的話,依由那種自利作意的這種串習的力 量,會使得成佛的時間會更遙遠、會更久遠。可是墮入於地獄的話,他只要惡果 淨除的話,他還是會再次的入大乘,因此對於成佛的這種障礙,不會產生極為的 強烈。彼義是說,菩薩發小乘心成佛久遠。菩薩墮捺洛迦則不如是。故無過失。 以小乘法於大乘人,是成佛障,於小乘種性是成佛方便,全無違故。它並沒 有任何的相違,看某一種對象,以菩薩來講的話,如果生小乘心那就是成佛的障 礙。可是一般來講的話,隨著眾生的根器,佛為他說小乘法,最主要是為了讓他 成佛的緣故,而為他說小乘法的話,這個是成佛的方便。所以所謂小乘心是成佛 的障礙,或者是成佛的方便,這並沒有任何的相違,這要看對象而說的。於是又 講到誹謗,謗法的過患要如何的去懺悔?我們在第 11 頁的第一段就可以看到。 大致上佛所說的一切的法門,就像「大海由諸異門眾水流注」的這種感覺一樣, 最主要都是為了能獲得如來果位而說的,所以不應該互相誹謗,這就是整段的所 有內容。 又彼頌前,亦明彼義為菩薩說,故無可諍論處。《聖研經》云:「若於佛語 分別善惡,應不應理,是為聲聞是為獨覺菩薩而說,皆是謗法。」義即執著一類 佛語可是成佛方便,一類則是成佛障礙。 (011)彼經又說:「若由惡友增上,隨彼所說,犯謗法過,於七年中日悔三次,

罪可清淨。然得忍位至速亦須十劫。」是故以彼邪見而趣命終當受最大非義利果,

4


若能略得正解,便能不起如彼過失。如《諦者品》云:「譬如大海由諸異門眾水 流注,如是三乘一切法水,亦皆流注如來大海。」故當了知佛所說法,一切皆是 正對時機引入佛地所有方便。然因所化勝劣增上,方便亦有圓不圓滿,道遲速等 差別應理。是故引入佛地支分之道,與大乘道二者不同。由見此義,故《真實名 經》云:「三乘起出離,安住一乘果。」 現在就念第 11 頁的「丁一」的這一部分。就講到大乘有分兩者,一者就是 波羅蜜多乘,另一者就是金剛乘,之後就講到它的異名。其實最主要的內容,大 致上昨天都談過了,也就是布頓仁波切,他在一本論典裡面曾經有做這樣一個科 判,那科判就是有說到了,金剛乘是不是佛所說的?如何去反駁,認為金剛乘不 是佛所說的主張,以及佛是如何說金剛乘的?有做這樣一種科判,來去建立金剛 乘是佛所說的這個主張。大致上的內容,下面也會談到,之前大致上也有談過了。 雖然金剛乘、密乘是佛所說的,而且當初在印度裡面,金剛乘確實是非常的 興盛,可是最後完全衰退的原因,是因為修持金剛乘的這種密修持者、密行者, 他們對於密教的修持不夠的謹嚴,因此而造成了他人的誹謗。所以原本對金剛乘 有希求心、有勝解心的人,慢慢的這些的信心也衰退了。因此這個就是造成金剛 乘,為什麼在印度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個在歷史上有記載的。 甚至於還有一些疑惑,最近有一些人曾經有這樣的一種想法,也就是說金剛 乘裡面有很多的優點和不共的特徵。可是學金剛乘好像是讓我們增長更多的妄想 和煩惱,如果不小心的話,確實就如同他所說的有這種的危險性。 在西藏裡金剛乘、密乘是非常興盛,過份的興盛的緣故,所以變成對於金剛 乘的修持,抱著一種急促的一種心態,想要一步登天的這種感覺,而去祈求獲得 加持等等。當然他們也會認為本尊賜予他們佛菩薩果位,好像本尊也會賜予他們 財寶、或者是權力、或者是名聲等等。反正跟本尊祈求什麼,本尊就會給什麼, 好像有這種的感覺,而去祈求這種的灌頂、加持等等的。這一種的想法,比認為 有世間創世主的這個主宰的人還要過份。好像自己生病的話,馬上祈求本尊就會 讓自己痊癒、什麼等等,這種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有時候,我們在導師釋迦牟尼佛的面前,我們不會覺得導師釋迦牟尼佛會讓 我們長壽,會讓我們有錢,所以跟佛菩薩祈求的時候,絕對不會祈求有關這一方 面的問題。可是當我們要錢財、或者是要權力、或者要什麼等等的時候,馬上如 果要長壽的話,就會去接受這個長壽灌頂,祈求長壽本尊;要財物的時候,馬上 去祈求財神,或者是接受財神灌頂;要成立的時候,去接受有關這方面的本尊而 灌頂。好像認為這些續部裡面的本尊,就是給我們禮物的一個對象,要求他給我 們什麼,馬上就會給我們什麼。可是對於導師釋迦牟尼佛的一種看法,只是認為

5


他是一個很平凡的比丘,托缽、出坡,就是跟別人討乞食物,很清淨的一個慈善 者而已,對導師釋迦牟尼佛的看法僅是如此而已。 在以前印度裡面,對於密乘(就是咒乘)的看法,認為這是一個詛咒別人的 一個方法、一個口訣,他們的認為、他們的看法是如此的。對於密乘來講的話, 那密乘的本尊有分平息相的本尊(也可以說寂靜相),一者是憤怒相的本尊。就 是寂靜相的本尊,我們就要求他給我們長壽、財物等等;對於憤怒的本尊,我們 要求他幫我們消滅敵人,因為自己沒有辦法消滅的原因吧! 《文殊真實名經》曾經有這麼說,這是佛親自所說的,就是有一位婆羅門, 他是一個閻羅瑜伽的一個修行者,可是他因為意樂的不正當的緣故,所以最後依 由這種的修持而墮落於地獄了。同樣的一位大成就者,就是之前談到了,南喀堅 贊的這位大成就者,他曾經也說過了,如果沒有菩提心去修學密法的話,這是讓 我們變成魔鬼的因緣,曾經有這樣說過。 同樣的阿底峽尊者,(就是傳言)阿底峽尊者曾經這樣說,也就是噶當派, 就是阿底峽尊者所留下來的這個法脈,就是以父親傳於心子,心子傳於再心子的 這種傳流會一直到第三代。在第三代之後,因由修學密法、而沒有辦法嚴謹的這 樣去修持的緣故,所以會受到污染,這是因為他的道前基礎(顯教整個《廣論》 道次第的基礎)沒有建立的緣故。所以我們不小心的話,就像如此,會有這樣一 個危險。 如此密乘是不是沒有理由的,是不是不需要學呢?絕對不是的。所謂密乘的 修持會不會獲得成就,這是要看個人的條件,有沒有辦法建立、或者是奠定一個 穩固、堅固的一個顯教的基礎,個人本身有沒有具足學密的這種順緣。如果個人 本身具有這樣的一個基礎去學密的話,那密乘的這種修持是非常深奧,而且是非 常廣泛的,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以寂護論師來講的話,從寂護論師一直到現在,就是所有的藏傳的四派,無 論是薩迦、噶舉、寧瑪或者是格魯派等等,從寂護論師一直到現在。在寂護論師 的時候,有寂護論師、蓮花生大師,還有赤松德贊(就是那時候西藏的法王)。 蓮花生大師對於那個時候西藏的法王赤松德贊傳密法的時候,直接傳大圓滿的教 授,使得那時候的西藏法王獲得了非常高的這種密乘的境界和果位。 以宗大師而言,宗大師也是修學了密乘、金剛乘之後而獲得成就的。依由見 理所生的信心,再來對於密乘見理而產生的信心,而寫了這本《密宗道次第廣論》 的。絕對不是說別人說密乘多麼好,別人說密乘有多麼的深奧,因此引經據論的 來寫出這本論典,絕對不是的。宗大師寫這部論典的時候,大約是在五十多歲的 時候(可是並不是很清楚),總言之是在下半輩子寫的,大約五十多歲左右。那 時候不只寫了這部論典而已,而且也寫了五次第的《明炬論》,這是有關於《密

6


集金剛》的。有關《勝樂金剛》來講的話,叫做《成就足論》等等,這些的論典 完全仔細的這樣去閱讀的話,我們可以了解到,完全都是由宗大師個人的經驗而 寫出來的。很明顯、明確的可以了解到,確實宗大師是密乘的一個大成就者,他 獲得了成就再來寫這一本書。所以密乘的修持是絕對正確的,它沒有任何錯誤 的。可是最主要是要看個人有沒有這樣一個條件去修學密法,這是要看個人有沒 有這個條件。對於密法真的有希求心,想要修學的話,那就要好好的修學菩提心 和空正見了,這才是最主要的。 重點摘錄: 以菩薩戒來講的話,我們可以從佛像面前去祈請、並且獲得菩薩戒體。可是 密乘的金剛三昧耶戒體、以及別解脫戒體,一定要依止上師,或者依止戒師才有 辦法獲得的。如果是以別解脫的戒體來講的話,雖然不是說跟加持的傳承有關, 但是是因為佛陀具有這樣戒體的續流而留下來的。可是在密裡面卻非常的重視加 持的一個傳承了,所以在密裡面為了要獲得加持的緣故,所以依止善知識的這個 學處就非常、非常的重要了。 為什麼呢?因為在修學密法的時候,當然透過善擇諸法的智慧來去擇抉諸 法、觀察諸法之後,生起這種決定解來去修學的話,這是很重要的。可是這種定 解要把它轉為覺受、把它轉為證量的時候,是要透過對上師的信心來去轉變的。 所以在這個時候說到「上師瑜伽」的修法,是等於密乘修法的性命一樣的,要去 珍惜它、保護它。所以上師瑜伽的修法非常的重要,因為沒有透過對上師這種信 心的話,那加持將沒有辦法獲得。 所以透過灌頂使我們的自心獲得了成熟,如果沒有接受灌頂,而去修學密法 的話,說不定依由聽聞或學習密法會獲得少許的一點成就或悉地吧!但是這種的 成就是有危險的。以利害比較下,就是害處多於利處就對了,就像好比如果我們 從沙子不會獲得奶油的感覺一樣,所以如果沒有接受灌頂的話,這種證量是不可 能生起的。縱使有少許的證量產生吧!但是以利害比較下,害處對自己是比較多 的。

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