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輪金剛灌頂前行說法第5講

Page 1

時輪金剛灌頂前行說法第 5 講 我們介紹了有關變化的諸法,剎那變化的這些屬性都是有它的續流存在的, 所以就以深層的思惟、或者角度來講的話,哪怕是外在物質的因素,它也沒有一 個開始。雖然現在科學家是說大爆炸是宇宙的一個啟源,但是大爆炸必須要有無 法負苛的能量聚合之後,才能呈現所謂的大爆炸,所以在大爆炸之前必須要有「前 因」。 因此在提婆菩薩的《四百論》裡面曾經有說到,心的前因、還有外在物質的 前因都無有開始。快樂和痛苦的感受都是屬於心的一種屬性,所以具有心、或者 是唯有感受、唯有覺受的這種屬性,它的前因必須要有與心相同的一種屬性,才 可以成為心的前因,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心的前因追溯下去是沒有開始的,而且這 個心會一直持續到後世去,想要離苦得樂的想法,也會隨著這一顆心一直的延續 下去。我們先不談後世,以今世來講,為了能夠成為更快樂、具有意義的人生, 這是不能夠遠離道德觀念、或道德原則的,這是很明顯的;所以想要快樂的話, 根本沒有理由去放棄道德原則,因為唯有道德的準則,才能夠使人生走得更為踏 實、更為快樂。 如果有人相信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的話,尤其是認為有造物主的這些宗教信 仰者,他們相信死後會到天堂、或者是地獄,當然是希望能夠投生到天堂;至於 否定造物主這一派的宗教信仰者,是說到了許多的後世。當然在否定造物主的宗 教信仰裡面,都是共同的說到解脫的性質都是遠離痛苦的「滅諦」,就是共同主 張有徹底的斷除「苦」和「苦因」的這種解脫。 龍樹菩薩在《寶鬘論》裡面有說到了,身為佛教徒要追求的目標有兩者:一 個是暫時的目的,另一者是究竟的目的。暫時的目的就是增上生,最終的目的是 決定勝,也就是涅槃。為了能夠確定解脫輪迴的可能性,我們必須要在心性的認 知上面下功夫,要反覆的去觀察。因為在心的世界裡面,有很多的因素是互相對 治的、互相抵克的。就像現在,如果這個會場太冷的話,我們就調高溫度,溫度 的提昇自然就會使冷卻的感受減少,當冷卻的溫度較為強烈的時候,熱的溫度自 然就會減少。又像是黑暗和光明,有光明的地方沒有黑暗,有黑暗的地方沒有光 明,它們沒有辦法同時相處。溫度的這種高低,雖然看似沒有像光明和黑暗一樣, 一瞬間的消滅另外一者,可是很明顯的它們也沒有辦法同時間和融的相處,而是 互相對治、互相抵克的。同樣的,內在的世界具有相同的軌則,也就是心本身的 性質是無形色的,可是它的世界裡面,卻有一個互相對治、或者是對抗的另外的 一種元素、或者因素存在。因為心沒有形色,所以它雖然並非像形色般的可以很 明顯的找到這種矛盾,可是卻因為有性質的不同,而產生了所謂的矛盾。就是因 為有上述的這些內容,所以我們內心改變的可能性會存在。

1


心本身的性質來講的話,它是不受污染的,因為實際上有這些的基礎,所以 我們才可以真正的生起對解脫的信心。提婆菩薩在《四百論》裡面有說到,我們 要如何修心之理。《四百論》裡面說到了:「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後遮一切 見,如此為智者。」所謂的「先遮遣非福」,也就是說由煩惱力所產生的這種惡

劣的行為,稱為叫做非福行,或者這種業稱為非福業。「遮遣」這是屬於第一步 驟,如同昨天所說的十惡業,就是屬於「先遮遣非福」的第一階段。 達賴尊者講法-3 「十惡業」 ,對所有的宗教信仰來講,都是屬於真正的惡業的。像是「殺生」, 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反對殺生的這種行為,而且殺人的這種行為,以法律來講也 是不容許的。同樣的,「偷盜」還有「邪淫」都是一樣,尤其是強暴、或者是強 姦的這種惡行,就連法律來講也是不允許的,無論有沒有宗教信仰這一種的善行 是必須要遵守的。 同樣的行為,只是在防護的時候、或者在遵守這種善行的時候,不同的動機 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所產生善業的力量是不一樣的。如果守護這種「不殺生、不 偷盜、不邪淫」,只是因為擔心會坐牢的話,它不會有善業的力量的,不會產生 善果的。但是為了能夠達到後世的增上生,或者是為了投生到天堂(也就是最後 在審判的那一天,必須要請上帝幫助),如果是以這種動機來遵守這些善行為, 就會獲得一些善業。 如果其動機是想要獲得個人的別解脫,其真正的障礙是無明、無知,對實相 顛倒執著的這種無明,所以為了能夠到達個人的別解脫,所以必須要斷除一切錯 誤的行為。為了能夠消滅這種愚癡(像顛倒執著的無明),和由無明所產生的所 有負面的情緒,像是瞋心、貪心、或者是憤恨等這種的心態,我必須要去禁止。 因此第一步驟,就是要去禁止一切惡行,再來斷除其惡行為的製造者──也就是 這些負面情緒、或者是負面的意樂,才有辦法獲得別解脫。因為這些的負面情緒, 最主要是來自於對實相不了解的無明,尤其是對實相顛倒執著的無明,所以唯一 的方法,就是透過智慧的方式去消滅這一切。因為這一切負面的情緒和無明── 也就是所有煩惱的根本,最主要是來自於我執的產生,所以唯有透過智慧了解實 相、無我的見解,才有辦法去除這些。 所以在佛教的教理裡面時常說到了無我。「無我」有兩者的意思,也就是透 過菩提心而來斷除我執,而去說到無我的;另外一者的「無我」是說沒有獨立自 主的我,尤其是我們生起了瞋心、或者是憤恨、嫉妒、或者是貪心,會產生非常 強烈的一種情緒,好像有一個非常獨立自主的我,從自方這邊呈現出來。了解了 這一個「自性」、了解了這種的「我」,認知這個「我」的感受是一切負面情緒 的來源,這種的修行方式是佛教的修行方式。

2


如同我之前有說到了,完完全全把自己奉獻給上帝,我覺得這種完全奉獻自 己的身心給予上帝,對於我執的減少也是有某種程度上的幫助。我有一個已過逝 的天主教的朋友(是天主教的神父),他對於佛教教義,尤其是菩提心、還有慈 悲等非常有興趣,以及襌定他也非常有興趣。他跟我說,基督的教義有「空」的 這種觀念、概念,所謂「空」的概念就是說「把自己完完全全奉獻給上帝」,所 以你沒有一個獨立自我的靈魂存在,因為你把自己所有的一切獻給上帝了,所以 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有某一種程度的「空」的概念存在了,好像跟空性有關。 他也對「緣起性空」有興趣,於是我就直接跟他說,這個不是你應該管的, 這個是佛教徒才去學習、才去關注的。因為以佛教的這種性空的概念,「無有自 性」這一種性空的內容,如果你要去了解的話,可能會否定這種非常強烈實執的 對上帝的信仰。因為當你對上帝產生強烈信仰的時候,如果你聽到一個訊息說「這 個上帝也是緣起性空的」,這個可能會動搖了原本對上帝的堅固信仰、或堅固的 信心,所以我跟他說:這個不是你應該管的事情、或者你要去關注的事情。 以佛教的觀念而言,無論有沒有前世、後世,雖然我們都有自己的途徑,為 了後世安樂而說到不同的修行。所以在《楞伽經》裡面有說到:人天乘、梵天乘、 聲聞獨覺乘、以及菩薩乘,這四乘,其目的是因為「願未遠離而令遠離,未解脫 令解脫,未修習令修習」等的緣故。如同龍樹菩薩在《菩提心釋》裡面說到,「透 過人天乘,遠離了苦苦」。「人天乘」也就是剛剛所說的斷除了十惡業,至於「邪 見」的話,可能每一派的解釋不同;但是除了邪見以外,像是身的三業、以及語 的四業,這個幾乎都是一樣的,只是在邪見的見解上不一樣而已。總言之,透過 十惡業後世會墮落為三惡道,所以為了能夠避免後世墮為三惡道,所以「透過人 天乘,遠離了苦苦。」 在此又說到了「梵天乘」,透過了專注一境的襌定,透過了襌定的輔助,修 行粗境為相而投生到色界、或者無色界,這是屬於梵天乘。「未遠離令遠離」這 是屬於梵天乘,從欲界而暫時遠離,因為它斷除了欲界的煩惱,遠離了苦苦和壞 苦,這是屬於「未遠離令遠離」。那透過「聲聞獨覺乘」,而說到了「未解脫令 解脫」,也就是說從煩惱障未解脫者令解脫,這是聲聞獨覺乘。之後圓滿了二利 「未修習者令修習」,這是屬於菩薩乘。 暫時的目的,也就是後世的增上生,這個最主要成就的因緣就是信仰;其目 的是為了究竟的追求解脫,其主要的因緣是智慧。在此的「智慧」,指的是對究 竟存在的究竟義的認知,也就是空性智(空正見)。如同我之前所說的,所有負 面的情緒、或者帶來傷害的情緒,都是由無明而產生的。我之前也說到了,當我 們生起了貪心、或者是瞋心,看到這個境要嘛就非常喜歡、非常的悅意,要嘛就 非常的厭惡,所以負面情緒產生的時候,是跟我們的看法有直接密切關係的。所

3


以負面情緒產生的時候,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本身已經遠離實相了,所以我們要做 的就是要了知「實際的狀況是什麼」。 當然我個人並沒有很深層的這種經驗,可是對空性上仍然有一些的感受,當 我想起空性的時候,無論看法上是怎麼樣的真實,我會覺得這個看法是虛假的、 是虛構的,當下會幫助我減少這種強烈的執取、或者強烈的執著。所以也可以從 經驗上去知道說,透過這種認知,讓貪、瞋好像瞬間變成虛空、空洞了、沒有力 量的感覺。所以佛教的修行,就是智慧、以及之前所說的《方便品》的這種互相 雙運的修持。像是出離心叫做欲求,菩提心也叫做欲求、或者是希求,所以欲求 的《方便品》、還有智慧這兩者結合的修持。 達賴尊者講法-4 智慧也就是空正見,同樣的空正見,因由不同的動機、或者是希求,一者只 是為別解脫(個人的解脫),另外一者動機所緣的是為了一切的有情。因為動機 不同,可是其智慧的這個工具是相同的。所以在此說到了第九句: 9、三有樂如草頭露,是須臾頃壞滅法, 故於無轉解脫道,起希求是佛子行。

只要被煩惱所轉的話,哪怕暫時能夠遠離苦苦、或者是壞苦,可是痛苦的根 本「實執」,因為沒有辦法去遮擋、或者壞滅的緣故,所以仍然還是會輪轉於痛 苦當中。雖然沒有了苦苦和壞苦,可是因為行苦還在的緣故,所以還是在痛苦當 中,並沒有辦法獲得永恒的安樂。增上生是暫時的一個利益,所以也不應該因此 而感到滿足,所以必須透過增上生來成辦決定勝,要去追求決定勝才對。 這裡並沒有講到「解脫的方法是什麼?」,但是我想多作一些解釋。「解脫」 的意思是說,從與實相顛倒執取的無明當中獲得解脫,所以真正對治無明的就是 空正見。空正見可以分三者,如同昨天所說的,一者是透過「聞所生慧」;二者 是透過「思所生慧」,思所生慧就是聽聞了內涵,反覆的思惟觀察而生起了定解; 第三者是「修所生慧」,不只是觀察,而且是完全的習慣了、或者變成生活的一 部分了,不需要蓄意、刻意,不需要經過努力,自然而然任運的一種美德,就是 第三者的修所生慧,這才是真正能夠對治無明的對治力。 為了能夠達到第三者的智慧,必須要有專注一境的三摩地。心其實是非常容 易散亂的,像我們在華盛頓這邊想要去修行、或者是入定的話,是很難入定的, 因為會時常聽到警車的聲音等等的,所以我們需要一個非常寧靜的地方。雖然我 們到一個非常寧靜的地方,遠離喧嘩了,可是我們的心還是會跑東跑西的,所以 必須要以一個適宜的力量來控制自己的心,讓它不要太散亂,那是由心來控制內 心的。想要去控制內在的因素的時候,必須要透過自願的方式,而不是透過他力、 他人施壓的方式。

4


專注一境的三摩地,其實是內外道共同的一種修持。在印度裡面,尤其是古 婆羅門教,他們有上千年的歷史來修學三摩地。有時候我發現我們西藏人,好像 有一點忽略了三摩地的修持,因為他們會覺得這個是內外道共同所修的,所以就 忽略了它、輕視它,我覺得這是錯誤的作法。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講的話,我覺得 我有某部分對空性的認知和理解,當然也是因為有過去五十多年努力學習累積起 來的經驗。其實我在西藏的時候,就對空性很感興趣,來到了印度之後,我日常 還是保持著對空性的學習,所以我對空性的會義上有某部分的感受;但是因為專 注一境的襌定不夠,所以沒有辦法讓空正見更堅定。如同《心經》裡面所說的「謁 諦、謁諦、婆羅謁諦、婆羅僧謁諦」,除非你擁有專注一境的襌定,否則的話「謁 諦、謁諦」是不可能的、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你真的非常嚴肅、或者是認真想要 去「前進、前進、再前進」的話,就是「謁諦、謁諦、再謁諦」的話,你就必須 要開始學習三摩地,這是相當重要的。 專注一境的襌定的主要方便(方法)就是「正念」還有「正知」這兩者。所 謂的專注一境的三摩地,指的是完完全全能夠抓住自己所要緣的這個所緣境,抓 住那個影像而不讓它遺失,這個叫做專注一境。不只是如此而已,並且這個心要 非常的尖銳,而且是完完全全醒來的一種狀態,不應該有任何鬆馳的感覺;有一 點疲軟的感覺,就並非是正確的三摩地。不僅是要抓到所緣境的這個影像,而且 要非常的尖銳、很有精神,不應該是疲軟的感覺;因為有疲軟的感覺就會有「細 微的沉沒」,這必須要透過「正知」來觀察,所以「正知」和「正念」這兩者, 是生起三摩地最主要的兩大工具。在我們每一日的日常生活裡面,包括自己在作 夢,還是可以保持正知和正念來抉擇何謂是所取?何謂是所捨?透過「正念」來 記住何謂所取、何謂所捨,透過「正知」來觀察我們現在的心,或者是心的行為、 身的行為、語的行為,是否有相應於所取、或者是所捨。 反覆的觀察自己的身語意這三業是否相應於正法,也就是身體所作的,或者 嘴巴所說的,這個就是「戒律」的修習。三學裡面「戒律」是最重要的,因為它 是最根本的基礎,也就是修學定學之前最主要的基礎。第二學就是「定學」,當 我們有了襌定的這種覺受之後,無論所緣任何一法的時候、或者是緣空性,無論 我們的心安住於何處,它就能夠瞬間專注於那個境上,這會產生對於修行上直接 的、非常快速的幫助,來幫助我們的空正見,就是第三學「慧學」,透過這三學 讓我們獲得解脫的。 無論是上座部,或者是菩薩乘的這種修持都是一樣的,因為唯有三學才能夠 讓我們獲得更多的成就;因為沒有這個基礎,沒有戒學、定學、慧學這三學,沒 有辦法增上的。這以上說到了如何獲得解脫之理,以上的內容就是說到了三士夫 裡面、或者三士道裡面的中士道的內涵。

5


達賴尊者講法-5 10、 無始時來愍我者,母等若苦我何樂, 為度無邊有情故,發菩提心佛子行。 11、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 故於自樂他諸苦,修正換是佛子行。

從下一句我們稱菩薩乘也好、或大乘也好,當我們講到「大乘」就是更殊勝 的、更好的解脫之乘,所謂的好跟壞其實是互相觀待而有的,除有一些人會覺得 我是大乘,你是小乘,有這個想法是錯的。所謂業乘、或者是小乘,最主要是因 為思想接受的程度,或者是根器的不同,因為只想到自己,他的範圍縮小了,而 說到了小乘,他的思惟範圍比起前者(大乘)更小,所以叫做小乘。因為大乘思 惟的是一切有情,所以他思惟的範圍是更大了,大乘不只是想到自己而已,而是 為了布施於他人,所以透過了這種利他的作意來幫助他人;不只是在動機上他的 思想更廣大,在行為上最主要是以利他行為主,由此而產生的果實。像說到了聲 聞和獨覺的果位──無餘涅槃的時候,幾乎只有在入定的狀態而已,如果以三身 來講的話,只有在法身的狀態而已。可是大乘他在意樂上、或者行為上,是以他 人為主的緣故,所以在二利圓滿、在果位的時候,是非常廣大的利他行為、還有 事業,是以這一種的角度而去說到了大小乘的差別,並非說小乘是所捨,絕非是 這個意思。 以佛教的歷史來講,佛陀涅槃之後,有一些佛教徒有這樣的諍論,「大乘是 否是由佛所說的」?慈尊菩薩(彌勒菩薩)、以及龍樹菩薩、以及清辯論師,這 些的大論師,也是大學者、大修行者像寂天菩薩,他們也曾經提出這樣的問題, 也就是有一些人懷疑大乘是否是佛所說的?龍樹菩薩在他的解釋裡面,我覺得是 非常圓滿的,他說:大乘精髓之所在是「菩提心」還有「空正見」,他說:這有 什麼錯的?我覺得這是千真萬確的,如果大乘的精髓就是「菩提心」或者「空正 見」,這兩者是大乘的修行的話,無論是以修行的角度、以宗義的角度,真的是 非常好的,這根本就不需要被批評。這麼好的教授,並非是由佛所說的,而是由 他的弟子所說的話,那不是很奇怪嗎?是不是可以間接的說,我們必須要說到了 第二尊佛、或者是第三尊佛?大乘根據小乘的精髓,像是三十七道品、四聖諦, 大乘以這個為基礎而說到了更深一層的,當然小乘也非常重視大悲心的這種修 持,但是大乘說到了更詳細的解釋,來增上、來發揚光大而說到大乘的,所以沒 有問題啊! 有一些佛教徒,雖然是在大乘的環境裡面,也提出這樣的問題,「有沒有咒 乘、或密乘」?認為說密教是印度教的一個支派,也就是有一些印度人他們以自 己的修行,把它取名為是佛教的修行,而形成了這種所謂的密教、或咒乘、或金

6


剛乘的。在此如果以歷史的角度來詮釋的話,是相當複雜的,更重要的是實質的 金剛乘的內涵是什麼?如果不依據梵文語系所建立的傳統、或者是佛教傳承的 話,那很難去說「這是佛所說的」。在佛親自所傳授的佛言裡面有一些矛盾,所 以在佛經裡面我們要去做很多的觀察和辨別,所以在梵文語系所建立的傳承裡 面,針對於了義和不了義的區別上有做出很多的解釋,透過了這種解釋的學習, 我們才有辦法去認知,原來這個大涅槃是有可能的,為什麼佛經會產生種種的矛 盾等。 大乘顯教同樣說到了四身,佛陀色身的這種主因、還有近取因是從哪裡來的 呢?以顯教的角度來講很難解釋,像阿羅漢、還有大地的菩薩,他們有說到由無 明、習氣、以及無漏業所產生的意身,這個意身是由無明、習氣、以及無漏業所 產生的,而說到了不可思議的意身,說到了非常細微的一種行法。又說到了四魔: 天魔、蘊魔、煩惱魔、死魔。講到「蘊魔」的時候,也說到了這個無明、習氣、 以及無漏業所生的這個意身,而說到了蘊魔。講到「細微四魔」的時候,細微的 煩惱魔就是指所知障。所以用無明、習氣所產生的東西,成為了佛陀的色身這很 難解釋的,所以成辦佛陀四身的這種因緣,在顯教裡面並沒有辦法給予完整的詮 釋,我們只能說這是佛所說的而已,但是從理由上很難說服自己。可是透過了咒 乘、還有金剛乘的詮釋,在所有的大小乘的基礎上,又說到了心識的不同的層次, 在最細微的這種心的時候,我們雖然用詞是說「身」或者是「氣」,但是我覺得 用英文的「能量」的話可能會更適合。在最細微心的同時,有一種非常細微的能 量在,以佛教的專有名詞叫做氣、或者是身,這個是與心無法分別的。如果沒有 透過金剛乘的這種解釋的話,我們很難說佛陀會有四身、或者佛能夠成辦四身。 同樣的,如果否定金剛上師他們所說的《金剛續經》的內涵的話,那佛的四 身又很難安立,沒有辦法有完整的詮釋。所以主張佛說大乘的經典、以及佛所說 的四聖諦成立的話,我們就要成立佛有「勝應身」還有「報身」,所以由勝應身 所說的法、由報身所說的法,是我們必須要去主張、要去成立的。如果有報身的 話,那報身就會隨業清淨的眾生而示現無量宮,這是有可能的,這樣的話就不需 要依賴著時間了(因為佛陀涅槃之後才有密乘) 。所以認為「密乘並非佛所說的」 , 那是不是代表已經否定了四身的成立? 如果佛陀像小乘的宗義所說的,在金剛大菩提寺之前只是凡夫,之後在大菩 提樹下獲得了最究竟的果位的話,那小乘的宗義他們又說到,佛陀累積了三大阿 僧祇劫的資糧,獲得了無上菩提的果位之後,講法的時間大約在四十多年(三十 六歲的時候獲得正覺果位,到八十一歲)。從三大阿僧祇劫獲得的資糧,如此長 遠的時間之內所累積的資糧,所享受的果實就這麼短的時間的話,「因果絲毫不 爽」這個要怎麼解釋呢?

7


而且到目前為止,還有一些修行者,他們還可以親耳聽到世尊說法、親眼看 到世尊。我有一個法友曾經跟我說到,在泰國有位獲得羅漢果位的人,他獲得了 羅漢果位的緣故,所以他可以親眼的看到世尊,所以他非常堅決的說到「世尊還 仍然存在著」,世尊獲得了無餘涅槃果位之後,並沒有完全的消失,世尊還仍然 存在。有一些人可能是假的,但是我們沒有辦法確定所有的人都是假的。所以如 果我們成立了有四身的話,那咒乘就應該要成立了,因為唯有咒乘的詮釋,才能 夠真正的圓滿說到了為何有四身的理由。

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