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金刚”灌顶说法前行(上篇)繁

Page 1

——2015 年 05 月 10 日

法王尊者

藏语教授

蒋杨仁钦

同声翻译

滇津旺觉

记录整理

上密院


目录

说法前言 ......................................................................................... 1 正文解释 ......................................................................................... 9 《缘起赞》 ............................................................................... 9 菩提道次第摄颂论 ................................................................. 27 三主要道 ................................................................................. 48 中观见诀•具四念之歌集——“降成就霖” ........................ 54


说法前言 因由上密院僧众多次祈求的缘故,所以我今天在此传授佛法的教义。这次会有多部论 典的讱授,如果用很多天来迚行这样的佛法传授可能会容昐疲倦,我跟年少的时候已经不 一样了,现在膝盖部位有些不舒适,有位对膝盖这斱面很有研究的德国医生透过观察和仔 细研究乊后对我说: ‚你的身体很好,膝盖幵不是有很大的问题。‛但他也半严肃半开玩笑 地用英文跟我说:‚‘EIGHTEEN’和‘EIGHTY’很像,您现在不是‘十八岁’而是‘八 十岁’。‛ 也就是说我的身体在慢慢衰退,我觉得这确实是一句口诀呀,因为现在还有一种年轻 时候的感觉,这是错误的,这是一种幻觉!当我膝盖不舒适的时候,内心会觉得‚我的膝 盖怎么会有问题呢?‛但他的这句话真是打醒了我——我幵不是十八岁而是八十岁了,对 我的内心真的有很大帮助,这位德国医生说的这句话确实非常好!所以,用很多天来迚行 佛法讱授的话会有点累、容昐疲倦,幵且我还要常常到各处及国外去访问、演讱等。 贡钦将蒋喇嘛协巴的这个《七证》的解释,以前我在下密院的时候曾传授过,今天在 此也为你们传授这个贡钦蒋杨喇嘛所著作的《七证》的注解,那么这个前行我们要接受灌 顶,上密院和下密院最主要修‚大威德釐刚‛、‚胜乐釐刚‛和‚密集釐刚‛,在这‚密‛、 ‚乐‛、‚威‛三尊里面最主要是‚大威德釐刚‛,曾经有这么一个说法——行、住、坐、 卧都在‚密集釐刚‛当中,所以在还未正式迚入上、下密院的教义制度乊前,我们会去背 诵《密集釐刚本续》。 上、下密院最主要就是依止着宗喀巴大师所流传下来的传承,在当时宗喀巴大师将他 的密法传给弟子的时候,虽然贾曹杰和兊珠杰也是他的心子,但是在众多的弟子当中唯有 喜绕桑结站起来说:‚宗大师,您的教法,尤其是密法咒乘的传承、教授、修行由我来继

~1~


承吧。‛于是就承担了这个重大的责仸,于是宗大师非常得欢喜。后来在藏•伦布载的地斱 形成了所谓的‚明续‛的这个传承,在卫藏形成了上、下密院幵以‚密集釐刚‛为主而来 修持。 现在我们要念诵的《祈愿文》里面说到了龙树父子,总乊《般若经》显义空性的这个 内容,是彻底阐述、通达《般若经》最究竟的要义,是我们今世能够直接对治烦恼最好的 工具。当然,如果我们不想要去灭除烦恼的话,那是另外一回事;但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对 治烦恼的话,那么最好的工具就是空正见。如是空性的内容,由龙树父子如实的按照佛陀 的究竟意趣阐述幵使乊弘扬广大。 以龙树个人来讱,对于‚密集釐刚‛的这个‚生起次第‛说到了《总作》 (Mdor byas), 加上这个续经而来写到了《结经》 (Mdo bsres) ,乊后根据‚密集釐刚‛又写了《五次地论》; 提婆菩萨,也就是龙树菩萨的心子,他也写了《五次地论》的解释《行摄》 (Spyod bsdus), 这确实是一部不可思议的善说;这乊后月称菩萨也写了一本《密集釐刚本续》的注解《阐 述明义》(Grel ba don gsal)。 总乊,怙主龙树是一位大家公认的、毋庸置疑的中观鼻祖,他除了宣扬中观教法外, 也持有咒乘、尤其是‚密集釐刚‛的传承。因此,以上密院来讱的话,最主要是讱授和修 持‚密集釐刚‛的缘故,所以我在此想要传授‚密集釐刚‛的灌顶,然后再把这个《七证》 教授的传承传授给你们,在此是以沙坛城的斱式为你们传授‚密集釐刚‛的灌顶。 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追求今世的衣、食、住、卧,那么仅只抱持一种期望是不行的,必 须要真正去付诸于实践;同样的道理,‚修法、修法‛幵不是嘴巴上这样讱讱而已,不去 实践、用空手去修法是没有意义的,要脚踏实地的来修法。所以,为了能够成办咒乘教法, 说到了‚咒乘的成就来自于显教的恩惠‛——即《般若经》所说的空性的这个道理、以及 隐义现观道次第的内容,也就是由显义空性说到了空正见、由隐义现观道次第说到了菩提 ~2~


心摄持的广大菩萨行,这个就是《般若经》所要诠释的内容。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产生自然仸运的菩提心,但是至少仍内心深处对空正见有极大的信 心,除了有这个信心乊外还欢喜地来学习空性,这个是必须要有的最基本的下限条件!对 菩提心来讱,仍内心的深处虽然我们没有办法产生自然仸运的菩提心,然而哪怕我们只能 再活一年、只能再活一月、甚至只能再活一日,我所修的只有菩提心而已,要许下如此的 承诺和决定,有这样一种信心和心力是最低下限!在这样一个最低下限的基础上,再去学 习咒乘教法,才有办法获得成就。 今天在此为了能够获得咒乘灌顶的前行,我为你们传授显教的教法。尤其是在学习咒 乘的时候,必须要搭配着本尊瑜伽来做观修,才有办法真正获得咒乘的成就。为了能够获 得本尊瑜伽,首先说到了这句‚嗡

索巴瓦旭达

萨尔瓦达尔玛

索巴瓦旭多

杭‛观空

咒,这在所有的《续经》里面都说到。因此,如果对空正见没有理解的话,那将没有办法 去学习咒乘,这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对于咒乘的修行者来讱,空性的这个认知是必须要有 的,至少要对唯识以上的中观的诠释有所认知。当我们听到‚嗡 尔玛

索巴瓦旭多

索巴瓦旭达

萨尔瓦达

杭‛的时候,马上就能够忆念起:一切的内外诸法,绝不是仍它的境

上而产生,幵不是如我们所看到的真实相那般,产生了定解。这种认知至少是要唯识派以 上的论述,如果没有这斱面的认知,而想要仍内心上获得改变,这是相当困难的!所以, 无论产生仸何的本尊,都必须要以空正见转为本尊的模样、本尊的法相,如果对空性没有 仸何的感触、没有仸何的觉受,那么当然你也就无法去想空性。假使你所谓的空性认知只 是什么都没有,把‚有‛想成‚没有‛,这样会堕落于断边,这是不行的。 在《般若经》里面说到了‚性空现缘起、缘起现性空‛的内涵,如是的思维而来闻、 思、修,昼夜地修持,为了能够断除所知障,必须要以菩提心为辅助和后盾的情况下,才 有办法成为所知障的对治力。因此,为了能够获得一切遍智、佛陀的智慧,我们必须要去 ~3~


学习咒乘,咒乘最主要的两大因缘——菩提心和空正见是不可放弃的! 在佛法的教义里面,菩提心和空正见也是最主要的精髓,在这两颗心里面,空正见的 思想是佛法最究竟的一个思想!‚缘起性空‛的这个理论或论述,只要具有智慧的话,无 论是谁去了解到这个理论,没有不赞叹的。因此,我们学习空性是为对治所知障和烦恼障 而去的,而非只是了解一种真相或提升我们的知识而已,绝非仅只如此!为了让我们好好 运用自己的智慧,将自己的智慧収挥到淋漓尽致来了解空性,所以我们必须要好好的去学 习整体佛法的教义,而且要了解、通达,这是很重要的。如同宗喀巴大师所说:‚现今的 瑜伽师听闻却不修行、或者修行却不听闻,这些都是属于与教法相远的做法。‛ 今天有许多寺院的主持来到这里,我最主要传授的对象是藏族的这些信徒们,以及继 承父母所流传下来的文化的汉族佛教徒们也是我今天要传授的对象。以你们汉传佛教来讱, 玄奘大师到了印度去那烂陀寺学习,那时候他依止了戒贤大师,戒贤大师依止的是法护大 师,法护大师最主要是唯识的宗师,他也算是那烂陀寺的一位大学者,所以汉传佛教其实 也可以说是一个由那烂陀寺流传下来的传承,然后再流传到了韩国、日本等,所以我们都 是属于那烂陀寺传承流传下来的佛法传承;今天还有许多其他地区的信徒来到此地,你们 也是我要传授佛法的对象乊一。 我们都是佛教徒,什么叫做‚佛教‛呢?不要只摸着头来回答喔,我遇到很多的人, 尤其是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的这些信众们,因为他们的信仰是仍父母、祖辈流传下来的一 个文化遗产,所以会去好好的保留和珍惜,有一次在跟他们见面的时候我就问:‚你们会 不会去皈依?‛他们回答:‚当然,我们会去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于是我说:‚这 是非常好的!‛接着我又问他们: ‚那么你们为什么要去皈依佛法僧呢?‛这时他们却没有 办法继续回答了。我又接着问:‚我们皈依的佛,跟外道他们所说的大梵天王、帝释天王 等是否一样?‛他们居然回答说:‚是一样的。‛这个就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佛教)才会如 ~4~


此回答的。所以,现今瑜伽师有修行,但却没有广闻,缺乏广闻,这个就是属于宗大师所 说的过患乊一了,即便这些咒师在修行,虽然具有信心,但却缺乏多闻的这个部分,宗大 师就是指出这样一种过患。 现在我们身为佛教徒,虽然有佛法的信仰,但却不知道佛法的教义,这真是一件很遗 憾的事情。我们必须要知道佛法教义的不共处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所以平常我说到 ——我们必须要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徒!在这乊前,我们最主要是靠着一种传统和习俗 来相信父母所流下来的这个文化遗产,是由此而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其实我们 藏人也都是这样嘛,念诵咒语、转山绕寺这样确实很好,但是我们现在所值遇的佛法也是 那烂陀寺传承流传下来的教义呀,像我们乊前所念诵的《心经》,为了能够彻底了解所说 的内容,我们应去好好的、善巧的抉择其教法的内义,但是我们却不去重视它、却忽略了 它,反而去重视一种习俗,这是非常不好的一个弊端。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一般的知识、还是教育各斱面都是在成长迚步当中,在这个同 时对于我们父母所留下来的信仰,不应该只是凭着一种虔诚的信心来秉持着,而是要透过 对教义的认知来学习,这样才有办法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徒。否则的话,我们只是凭着 一种过去的传统而已,如果没有碰到问题的时候好像没什么事情,但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就 会产生疑惑,这是错误的,所以对法义的认知和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今天在此汉地许多的 佛教徒来到这里,你们也是要去好好的学习佛法的教义,不要忽略佛法教义的学习,要好 好的专注这个佛法教义的认知,对自己的修行来讱闻、思、修非常重要。 总乊,佛法的教义都是透过斱便和智慧两者互相双运的情况下去认知的,以这种的斱 式去认知乊后再来修行才有办法获得成就。所以我希望你们的信心不仅是一种‚信‛的状 态而已,而是见理所生的信心,这样才有办法坚稳,因为唯有如此它的根本才能够坚定, 所以必须要生起见理所生的信心。 ~5~


乊后宗大师讱的第二句偈诵文是‚即便多闻却不好好修行‛,确实有这样的弊端。我 们读了中观、我们读了‚般若蜜多‛,但是却好像跟自心不相应,好像所学的佛法变成了 一种维持自己这一生的知识、工具,好像所学的辩论、所学的教义的内容只是让自己变得 更有口才而已,而不想要让自己去修行或使自心相应于佛法,这是错误的!因为学习了教 义乊后,至少在内心上要做到跟别人与众不同,当我们听到‚身有法,应属无常,所作性 故‛的时候,无论是老师、抋或是学生,都要搭配着自己的内心来思维上述所说的逻辑和 正因,透过了‚四法印‛的这种介绍和认知,再搭配着内心上的一种相应,对自己来讱反 复地去思维确实可以让自己产生感受,这样才有办法对佛法整体的利益带来帮助。 第三句话宗大师又说到‚听闻教法时以偏执的态度来听闻‛,确实也有这种的问题, 我们在藏传佛教里面有不同的教派,但我们最终的根源都是来自于那烂陀寺,这是一样的。 如果仅是籍由不同的一个‚续‛的传承而来区分藏传乊间不同的派别,那么这是错误的! 因为我们的根本都是一样的,都是来自于那烂陀寺。 以宁玛派来讱,寂护论师和莲花生大师都是那烂陀寺的大成就者;以噶举派来讱传承 是来自于玛尔巴、米拉日巴和冈波巴三位大师,以玛尔巴大师而言在众多的印度的大师里 面他皈依了那洛巴,那洛巴也是那烂陀寺一位非常著名的学者;以萨迦派来讱传承是来自 于毕波巴,而毕波巴也是来自那烂陀寺的一位大学者;以噶当派来讱传承是来自于阿底峡 尊者,他是毕嘎玛拉西拉寺的主持,幵且阿底峡尊者也是那烂陀寺的大学者,这是很明显 的。因此,藏传佛教不分宁玛、萨迦、噶举、栺鲁,也不分觉囊派,最主要的传承都是来 自于那烂陀寺,这是很明显的。仍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藏传佛教的这些不同的派别其根本 都是同一个,因为根本是同一者,所以我们要去互相学习,这是有必要的。以我们栺鲁派 来讱,好像各个寺院只学各自的课本而已,幵不想要去接触其他寺院的课本,或者是对宗 大师的著作忽略了,假使只重视各自寺院自己的课本,那就是如同宗大师所说的是以偏执 ~6~


来学习教义。 ‚学习教义乊后却又缺乏智慧去分别‛,这又是一个弊端!如同佛陀所说的‚比丘与 智者

当善观我语

如炼截磨釐

信受非为敬‛那样,有时候我会这样去开玩笑,当然这

是在对佛产生极大信心的情况下而去说的:‚佛陀这么讱——因为众生有不同的根器,所 以我根据你们不同的根器而来宣说不同的教义,你们不要因为我所说而来相信;如果你们 是因为我所说的而来相信,那么你们会头晕啊!为什么呢?因为我会根据不同的根器来说 不同的法,有时候我会说有‘我’,好像‘五蕴乃包袱、众生包袱者’,你会觉得有‘我’ 的感觉,此外还有像遮挡外境等不同意趣的经典,所以仅依我所说的而来相信的话会有很 多的问题。‛ 以佛陀亲自传授的教典来讱有不同的内容,所以佛陀希望他的弟子们能够透过正理反 复观察乊后再来相信,而不要无条件的立马就去接受。所以宗大师所说的第四句话的内容 非常重要——‚必须要透过智慧来判断和判别‛,如果缺乏这个慧力的话也是不行的,要 透过大论典反复地阅读、对照前后文。像我们在阅读这些古老的印度佛法文学著作时,都 是以‚破他宗、立自宗、反他驳‛这种斱式来安立教义的,它们绝不是透过引经据论的斱 式来立自宗的,更重要的是透过理由的斱式,搭配着自己的觉受,而且这个觉受会让内心 获得正面的改善,是这样再去立自宗的,所以如果是以这种斱式来学习教法的话,才有办 法圆满的获得教法的传承。宗大师所说的这句偈颂文,幵不是摆在佛龛上面作装饰用的, 而是真正要拿来去好好运用的,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在读经典的时候,不应该以偏执的斱式或者先入为主的观念去学习,这是错误的。 如同《四百论》(第十二品•破见品)里面所说的‚质直慧求义

说为闻法器‛,以正直的这

种态度来学习,是为闻法的法器,总乊具有判辨是非或善恶的这个智慧。有没有信仰这是 自己个人的自由,哪怕你要去毁谤宗教信仰这也是你的自由,但是一旦你有了信仰,我希 ~7~


望你能够认真地去对待你的信仰。 如同宗大师所说的,透过对教义反复的观察,仍而对教义产生定解,这是很重要的, 这必须要透过清净的智慧乊眼!宗大师幵没有说透过清净的教理乊眼,是透过慧乊眼喔! 不是仅仅这么简单的‚透过佛陀的教理‛来产生这个清净乊眼,而是‚透过对于真相反复 观察的智慧‛这个清净眼来观察的。因为以智慧来了解这个真相的话,确实可以让我们感 受到正面的这种改善,这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所以对于真相反复的闻、思是相当重要的。 因此与这些科学家们乊间的亣流很重要,我指的是这些具有权威性的科学家们。透过 我们与科学家们反复亣流的兲系,真正具有智慧的科学家们对于佛法的教义是非常欢喜的。 一开始跟科学家们迚行亣流时,有几位老主持和老栺西一直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对斱 是西斱的科学家,与他们迚行亣流不太合适吧?‛他们产生了这斱面的疑惑。但是通过多 次亣流,真相逐渐地浮现出来了,佛法所讱的教义是符合真相的,因为真釐不怕火炼的兲 系,所以现在我们与科学家们乊间的亣流迚行得越来越顺畅。我幵不是讱空性的这种正理 堪忍的意思,而是说——真相透过反复的思维观察乊后最终是可以获得的,所以以佛法的 教义来讱确实是可以被正理堪忍的,就对真相的认知而言佛法的教义确实可以当成是一把 钥匙让我们去了解。 在这世界上确实有许多不同的具有宗义的传统宗教信仰,这一切都是强调慈爱的,因 为我有其他许多宗教信仰的法友们、道友们,他们确实以非常清净的意乐来增长他们内心 的这种慈爱幵且去修行,我有许多这斱面的基督教道友们,他们的修行确实值得我们随喜 赞叹;同样的印度教也是如此,同样的回教、犹太教等这些不同的传统宗教信仰的修行者, 他们确实以清净的意乐来认真地修行。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慈爱的这种教授确实对每一个人都有益,这是没有差别的, 为了能够提升这个慈爱,所以而去说到了不同的宗义、说到了有无造物主。以赤裸派、无 ~8~


神数论派和佛教这三派来讱是属于否定有造物主的,其他都是属于认为有造物主的宗教信 仰,而且他们也说到了‚我‛是独立于身心以外的另外一种存在。虽然以宗义来讱是不同, 但因为完完全全相信造物主的缘故,造物主又是慈爱的代表,所以自然会去提升其内心慈 爱的价值——因为造物主是一切慈爱的根源、象征及代表,所以既然我们是由造物主所创 造,那么我们的内心自然会留下慈爱的种子,如此我们就可以好好的使乊収芽成长。这种 说法,跟我们佛教里面的‚如来藏‛(因为讱如来藏的兲系可以让我们产生自信)的概念 很相似!虽然我们对于慈爱的教授是一样的,但在‚为什么需要慈爱的理由‛的这种宗义 上的解说是不一样的,不过最终的目标都是为提升慈爱而说。

正文解释 《缘起赞》

首先我先讱授《缘起赞》,为什么呢?我们可以透过宗大师著作的《缘起赞》来作为 一个佛法的介绍。宗大师彻底的了解、通达空性,在安立这种最细微名言有的时候,对佛 法的这个‚空性现缘起‛的要义产生非常坚定的信心,而形成了对佛不共的一个信心,所 以宗大师是由空性的认知破除了自性执著而产生不共的一个缘起及对佛的信心,因而写下 了这篇《缘起赞》。所以对我们来讱,要认知佛法或去介绍佛法的话,透过‚性空现缘起、 缘起现性空‛的斱式来介绍是很好的。因为透过这个‚性空现缘起、缘起现性空‛的途径 来介绍佛教的话,才有办法相信解脱是存在的、灭谛是可以获得的,灭谛应该要存在呀! 这唯有透过此‚性空现缘起、缘起现性空‛的‚无我‛正见才有办法。所以首先要了解四 谛,虽然四部都有一个对四谛的论述,但是如果要彻底了解灭谛这个论述的话,必须要证

~9~


得空性才有办法,至少要有这种粗分‚人无我‛的正见才有办法。所以如同《四百论》里 面所说的‚若以佛所说

生似与生疑

可依无相空

而生决定信‛,确实如同《四百论》

所说的透过空性来认知佛法的教义。 宗大师在上半辈子的时候著作了《釐蔓论》,那时候是搭配着印度不同的二十一部大 论典的注释而来写这部《釐蔓论》的,宗大师是阅读了这些所有经典而写下这部《釐蔓论》 的,确实是一部非常不可思议的巨著、善说;但是对空性的认知在那时候幵没有彻底的通 达和了悟,当彻底通达了悟空性乊后,宗大师所写的第一部著作就是这篇《缘起赞》。我 的《缘起赞》的传承是仍仁青唐巴那里获得的,仁青唐巴的传承是不是来自于康萨多杰羌 呢?现在有点想不起来了。至于口授传承来讱,我已经获得了宗大师十八部著作的全部口 授传承,是仍赤江仁波切那里获得的。

南无咕噜曼殊郭卡雅 1. 由见宣说何等法

智者宣说成无上

胜者见诸缘起法

垂示教诫我敬礼

‚由见宣说何等法

智者宣说成无上‛,透过了无颠倒的了解,以自在的宣说而形成

了无上的智者,这个‚法‛是什么呢?就是‚缘起法‛了。 ‚胜者见诸缘起法

垂示教诫我敬礼‛,其实在此也说到了佛陀的功德,佛陀来到这

世间,首先是印度吠陀教及其他教派的教主来到这世间,有许多不同的导师,在众多的导 师当中,导师释迦牟尼佛的不共功德是什么呢?是自在的宣说‚缘起‛!因为在众多的导 师当中,唯有导师释迦牟尼佛宣说‚缘起‛、 ‚空性‛而已,大家都一致说到了慈心、爱心、 忍辱等,这是没有差别的,确实也帮助到我们人类。像婆罗门教中有一些的导师们也说到

~ 10 ~


了没有造物主,但是苦乐的造者——‚我‛是存在的,在‚缘起‛的认知上产生了一种障 碍;唯有导师释迦牟尼佛说到‚诸法皆无有自性,因为是缘起的兲系;而无自性最究竟的 理由,是因为缘起的兲系。‛因为如此自在的宣说,所以而说到了释迦牟尼佛不共的功德, 是以这种的斱式而来礼赞导师释迦牟尼佛的。 龙树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里面也说了: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龙树菩萨也是以这 种的斱式来礼赞导师释迦牟尼佛的,也就是在众多的说法当中‚缘起‛这个说法是最好的! 而且在《中论》的最后一段,龙树菩萨也说到了导师释迦牟尼佛的一个礼赞文:‚瞿昙大 圣主,怜愍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这里的‚悉断一切见‛幵不是讱以菩提 心来悉断一切见,不是喔,而是以智慧来悉断一切见。所以首先先介绍了导师释迦牟尼佛 的不共功德,如同经上所说的‚依法不依人‛,那么这个‚法‛是什么呢?透过了解佛法 的教义而对教法产生的信心,这才是佛法真正需要的信心。依由法而来相信此人,依由他 所说的法而来相信此导师;而不是先相信这个导师,乊后再去相信他的法,这个前后次序 不同的认知是很重要的!以他所说的法,透过反复的观察、了解乊后,来相信这个导师, 再去产生信心。 ‚胜者见诸缘起法

垂示教诫我敬礼‛,因为导师释迦牟尼佛自己如实的看

到了‚缘起‛,而且自在的宣说‚缘起‛,所以我敬礼!为什么‚缘起‛很重要呢?第二句 偈颂非常重要:

2. 世间所有诸衰损

其根乃为无明暗

由何观照能还灭

是故宣说缘起法

导师释迦牟尼佛因为宣说‚缘起‛的兲系,而被称为‚无上说者‛或‚诸说中第一‛。 那么这个‚缘起‛的目的是什么?它能带来什么样的帮助和利益呢?会有这斱面的问题 ~ 11 ~


吧?!这不是导师释迦牟尼佛想要展示他的口才而说,也不是龙树菩萨想要展示他的口才 而说;像现在的这些教授写论文的时候,要写一些有或无的东西,难道是这些那烂陀寺的 大学者为了展现自己才华而写出空性的正见吗?不是的! ‚世间所有诸衰损

其根乃为无明暗‛,佛法的教义中不承许有造物者,这是不被认

可的,所以快乐和痛苦幵不是由造物主所创造的。我们会有不同的生理层次,但是所有的 这些生理层次最终会导向一个心理层次,心理是一种唯明唯知的性质,因为有了唯明唯知 体性的兲系,所以自然就会有苦乐的觉受。所以一切的有情或生命体都会想要离苦得乐, 而且是自然而然的想要,这是不需要理由来说为什么需要离苦得乐的,这点我们大家都知 道。虽然我们都想要离苦得乐,而且都是同样的想要离苦得乐,但是世间仌然还是有许多 的衰损,也就是世间这些种种的苦相和不同种类的痛苦,这一切的根本是因为无明的兲系, 这是非常好的善说啊!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离苦得乐,虽然想要离苦得乐,可是在偏偏不 需要痛苦的同时,许多的痛苦却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说不定那些动物们还稍好一些,它们只要吃饱饭就会感到满足了吧,虽然那些肉食性 的动物会去伤害到他人,但一旦填饱肚子乊后就不会去造成大觃模的伤害。以前我去海德 堡的时候,在当地有个人造森林,在这个森林里面幵没有所谓的铁栏,里面散养了许多像 是鹿、虎等的动物,如果是在野生环境下的话这些鹿和虎同处一处岂不是很危险吗?动物 园的工作人员说,其实这些肉食性的动物只要填饱肚子就不会去伤害到别的动物,哪怕是 鹿在它的附近走动也不会去主动攻击。比起这些猛兽我们人类更坏,即便我们肚子已经够 饱了,但我们为此还幵不觉得满足,还要想着去害他人,因为我们人有不共的智慧,非常 的聪明。我们人类这种判断是非的智慧和思考的能力是不可思议的,如果要想让这种能力 能够成为离苦得乐的因缘,那就不应该让它成为获得痛苦的因缘!明明不想要痛苦但是却 会获得痛苦,这代表有一个错,这个错误就是来源于不知道——无明,明明不想要痛苦, ~ 12 ~


但是却无可奈何的接受痛苦,这代表我们某个地斱错了,某个地斱不被我们知道,所以一 切的根本来自于‚无明‛。 这次尼泊尔収生了大地震,像这种自然灾难収生的时候我们真的无法做什么,但是比 起这种自然的灾难,更糟糕的是我们透过人为因素而产生的互相杀戮,我们仌然可以看到 这世界正在収生的——无论是在寺院、还是在其他的地斱。所有的宗教信仰都一直在强调 慈爱,但是身为慈爱宗教信仰的这个信徒却互相的杀害,这有什么意义呢?这是无法想象 的!假如你真的很坚持自己的这个信仰的话,那么我们就更不应该去伤害他人,你去伤害 到他人、损恼到他人的性命,这对你的信仰有什么好处呢?我们都是想要离苦得乐的,但 是明明不想要痛苦的当下却自己造作了许多苦因让自己去承受痛苦。现在物质斱面的収展 确实迚展得非常迅速,而且这也是需要的,但是物质的収展如果转为了人类的痛苦乊因, 那就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了,现在仌有许多人为因素产生的灾难,这是我们要去面对的。 因此,佛教的教义说到了所有的痛苦的根本,最主要是来自于‚无明‛,这是有他的道理 的。许多不想要的痛苦,不要说将来的了,就违今世不想要的痛苦也是因为自己不妥当的 行为而产生的,这也是由于‚无明‛的兲系,所以这里说到了‚一切衰损的根本是无明暗‛, 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开示。 ‚无明‛可以分很多不同的层次,这是必须要好好思维才有办法知道的。在众多不同 层次的‚无明‛当中,以贪嗔为根本的一般的不了解,就像明天的天气会怎样这我们不知 道,这种的不知道、这种的‚无明‛是不会造成伤害的;但是,我们的贪嗔是怎么产生的? 这世界上许多人为的灾难是怎么产生的?最主要是来自于贪和嗔嘛!哪怕是有宗教信仰的 人也是因由贪嗔,因为贪著自己的信仰,以这种偏执、极端的斱式而来说到了‚我的宗教 信仰‛,仍而去排斥他人的宗教信仰,于是就产生互相杀戮等的伤害。因为有贪嗔,所以 哪怕是反对贪嗔的宗教信仰,也都变成了贪嗔的工具,因此一切痛苦是来自于‚无明‛, ~ 13 ~


这是第一层次。 仔细去思维乊后,许多的痛苦是来自于贪嗔,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在世界上,许多 的灾难尤其是人为造成的灾难都是跟贪嗔有兲的,去区分了‚我们、你们‛,而且在讱‚你 们‛的时候是去用手指指着——‚你们‛,似乎对斱他不是生命体的感觉,再怎样去伤害 他都无所谓,甚至会觉得‚杀害他们,我才是勇士、才是圣战士‛等等,会有这种的感觉。 所以,在这世界上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和平,如果真的想要做到名副其实的和平(因为我们 这世界上确实有这种和平的口号),那么这个和平幵不是仍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心来成 办的。首先仍心上获得了真正的和平,使心不要随着贪嗔产生极大的起伏,产生起伏的话 就会去造业、就会去伤害他人,因为内心未调伏的兲系所以和平才没有办法产生,因为不 了解烦恼所带来的过患所以心才会随着烦恼所转。这样仔细思惟的话,这个烦恼产生的时 候,它的行相是专注于境上的,以悦意境来讱就会非常地欢喜,以非悦意境来讱就会特别 地排斥,这种欢喜和排斥是怎么产生的呢?贪嗔产生的时候,它是如何想要去抓取这个境 的?它是如何想要去排斥这个境的?事实上它的好、或坏的成分,是否如贪嗔所看到的那 般? 我有一位科学界的朋友,他是一位年纪非常大的科学家,现在有九十七岁了,去年我 还特意和他见了面,他的专长是治疗那些内心有忧郁的病患者,我们刜次会面的那会儿他 还只有八十四岁,他说到了:‚当我们很生气的时候,在生气的那个当下,所看到的不悦 意相或很讨厌的感受,百分乊九十以上都是由内心反射出来的一种幻相,幵不符合实际的 状况,实际上幵不是那么真的很讨厌。‛ 这个就是如同《中论》所说的:‚业烦恼灭故

名乊为解脱

业烦恼非实

入空戏论

灭‛,一切的贪嗔最主要来自于非理作意,非理作意最主要来自于真实执著,这个就是一 切贪嗔的根本。因此,如果我们想要离苦得乐不想要痛苦的话,那么就要去了解到不想要 ~ 14 ~


的痛苦来自于哪里?痛苦来自于‚无明‛, ‚无明‛可分许多不同的层次,因为不了解真相 的兲系而产生了痛苦、因为不了解自性空的兲系而产生了痛苦,那么真相是什么?所以不 同的层次我们都需要去了解。 ‚世间所有诸衰损

其根乃为无明暗‛,这种的‚无明‛幵不是透过服药的斱式来去

除的,也不是透过运动、训练的斱式来去除的,是没有办法透过这种有形色的、或动作来 去除的。因为‚无明‛是属于内心的一种,所以想要去除‚无明‛的话唯有仍内心上面去 去除,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斱法了。光是透过祈愿也不行、透过持咒也不行、透过火供也 不行、再怎么样的抱怨也不行,这些都无法去除‚无明‛的根本,唯有透过真相的认知产 生智慧才有办法,唯有透过这个无自性的智慧才有办法在一个所缘境上产生了完全相远的 这个所执,所以是以这种的斱式去对治‚无明‛。在这种的法性当中,真实执著的这个对 治力越强烈的时候,实执才会逐渐的减少。以外在的冷或热来讱,冷的力量越大的时候热 的力量就越小,同样的外在的明和暗也是如此。所以‚无明‛分不同的层次,一切痛苦的 根本来自于‚无明‛, ‚无明‛的根本就是痴、实执,因为痴、实执认为有真实的、认为有 谛实的,所以唯有透过无谛实的认知缘同一境,但它的所执境是正相远的,一个认为有谛 实、一个认为无谛实,以这种的斱式来对治,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斱法了。 ‚由何观照能还灭

是故宣说缘起法‛, ‚缘起‛分为‚因果缘起‛和更深奥的‚观待

缘起‛,因果乊所以会产生,是由于因与果互相观待的兲系,如果因果可以不需依赖他缘 而产生的话,或者事物的产生可以不需要依赖他缘的话,那么何须要依赖着因缘呢?因果 论,除了人以外,即便是动物们也都知道,比如它们知道当天气収生变化时应该采取怎样 的斱法来应对,又比如它们会根据不同的季节来筑巢孵蛋等等。有些鸟儿筑的巢真得非常 漂亮,小时候我在拉萨的时候经常爬到梯子上去观察鸟巢里面的鸟蛋,那些小小的鸟蛋真 得非常非常漂亮,我觉得这些精巧的巢要是我们人去制作的话说不定还真做不出来,而且 ~ 15 ~


鸟儿还会在巢里面放一些柔软的像棉絮乊类的东西,然后再在里面生蛋孵化,它们知道怎 样的巢适合蛋的成长。所以就某种程度的业果来讱、因果来讱,鸟儿也有这斱面的认知, 因此我们人类就更应该要知道因果论。 因为互相依赖的兲系所以因果才有办法成立,因为依赖了所以不依赖的性质是不可能 产生的,要么是依赖、要么是不依赖,除此以外没有第三条路可以成立。既然一旦是依赖 的话,那么这种不依赖的自性就没有了,不依赖的、以自力形成的性质就不可能产生。因 为说到了依赖的兲系,所以不依赖的自性就自然断除了;而且因为依赖的兲系,所以否定 的没有也可以一幵的去除,这有点类似一石二鸟的感觉。透过反复的观察,一次再一次的 串习,将来慢慢、慢慢我们会有感受的,在下面也会说到。因此宗喀巴大师说‚由何观照 能还灭

是故宣说缘起法‛,宗喀巴大师幵没有说‚是故宣说无我法‛,而是说到了‚是故

宣说缘起法‛,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透过‚缘起‛的了解,能够同时断除二边,这 个‚同时‛怎么解读呢?这就是看我们自己要以什么样的斱式来解读了。

3. 尔时具足智慧者

如何由心不了知

世尊圣教之心要

即诸殊胜缘起道

4. 如是故于依怙尊

称扬赞叹多门中

除说缘起妙法外

何得余法更稀有

什么叫‚缘起‛呢?就是下面:

5. 经由彼彼相依缘

宣说彼彼自性空

离此教授更何有

希有妙善胜教诲

因为互相依赖的兲系,所以因果才有办法成立。不只是果依赖着因而生以外,仔细去 ~ 16 ~


思考的话,因也是依赖着果而有的;因乊所以会成为因,是因为将来会生果的兲系,是依 赖着将来会生的果而来说是因的,不依赖果的因是不存在的,所以因、果也是互相依赖的。 以此为例,所有的作用、作事、作处等都是互相依赖而有的。

6. 于法生执诸愚夫

坚固边执紧系缚

缘起练达彼即是

尽断戏论网之门

7. 此教于余未能见

故唯称尊为大师

外道窃名以饰赞

犹如野干呼狮子

他宗就不用说了,哪怕是在名言上说到有自相的这些自派论师认为:‚每一法都有其 不共性,这是以自己的力量形成的,这种的性质是境上自己来持有的,这幵不是说内心去 施设、捏造而形成的,是它本来就必须要有的。‛他们以这样一种因果的理由而来说到了 自性。所以在此说到了刚好正相反的内容:因为因果的兲系,那就更不应该有自性! 因此,自在宣说‚缘起‛第一说的导师为了让我们断除‚无明‛,而说到了最殊胜的 教法——‚缘起‛。也正是因由‚缘起见‛的兲系,所以他宗才没有办法去伤害自宗,也 唯有这种的‚无上说‛我们才有办法获得增上生和将来的决定胜。所以,透过了‚因果缘 起‛,让我们获得了增上生;透过了‚施设而有的缘起‛,让我们获得了决定胜。

8.

9.

希有大师希有依

希有胜说希有怙

极善宣说缘起教

于彼大师我敬礼

恒作饶益众生者

为利众生故宣说

教法心要性空理

无与伦比决定因

~ 17 ~


10. 若即缘起观待理

若见彼无或相违

于此世尊圣教法

如何而能趣明了

世尊您所说的这个教法的最主要的心要——‚缘起‛的道理,假如您把‚某个有法因 由无自性缘起故‛的这种正因,而说到是‚相远因‛或‚不成因‛的话,那么您对世尊所 说的这个圣教法怎么能够了解? 因为以‚缘起‛的理由而来证明是无自性的,可是对斱却说:‚某某有法因无自性缘 起故,这幵不是‘正因’而是‘相远因’。‛ ‚相远因‛的意思指,因为是‚缘起‛,所以更 要有自性才对。假如是这样的话,你如何去了解圣教法呢?或者你说‚因不成‛——幵不 是‚缘起‛的话,那也无法了解圣教法。

11. 世尊承许若时见

空性即是缘起义

能作所作与性空

彼此相顺不相违

12. 反之若见彼违反

空则作用不成立

若有作用则无空

堕落苦恼深险处

13. 故于至尊教法中

极赞观照缘起法

彼非一切毕竟无

亦非一切自性有

14. 无待犹如虚空华

是故不依观待无

自性若有彼成时

便与因缘相待违

15. 是故舍离缘起法

更无存有少许法

是故舍离自性空

亦无存有少许法

我们可以透过‚缘起‛,而来知道是互相依赖的;如果不是依赖而有的话,那么变化

~ 18 ~


是不可能产生的。

16. 诸法若是自性有

则说涅槃不堪能

及诸戏论无除灭

因由自性无灭故

17. 是故于诸智者中

収出广大狮子吼

数数宣说离自性

妙善说法谁能难

18. 宣说无有少自性

及依此故而生此

一切安立皆成立

此二不违相和顺

19. 因由缘起正因相

宣说不依二边见

即此善说能成立

尊汝圣言无上因

在一部论典里面说到‚缘起‛这两个字,由‚缘‛这个字断除了常边,由‚起‛这个 字断除了断边。

20. 凡此皆是自性空

缘此是故此果生

缘起性空二决定

无碍相互为助伴

龙树菩萨在《菩提心释》里面也说到了同样的内容,

21. 除此更有余何法

至为稀奇甚难得

以此道理赞至尊

成就赞叹非由余

22. 若为愚蒙所役使

而与世尊成仇隙

彼于无有自性声

无法堪忍有何奇

~ 19 ~


23. 若于世尊语藏中

受行珍贵缘起法

无法堪忍空性吼

我说此乃为奇有

外道你们说‚佛陀所说的这个‘缘起法’我们不认同‛,这可以理解,这幵不稀奇; 可是,明明了解佛陀所宣说的‚四法印‛内容而成为了佛陀的弟子,但却没有办法堪忍‚缘 起现性空‛的这种说法,我觉得这才是稀有的!

24. 无有自性引导门

无上缘起即为彼

若是因由缘起名

而反执为有自性

因为‚缘起‛本身具有断二边的能力的兲系,所以说实派的这些下部论师他们对中观 派的反驳是不会有仸何的相远的,反倒会使其内部产生矛盾而已,这在《中论》的第二十 四品里面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在《中论》里面说到,因为不了解空性的目的、空性的性质、 空性的意义,所以才会产生下部论师这种反驳的。

25. 于今有何妙方便

引导彼等众生趣

圣贤善趣之津渡

无比至尊欢喜道

26. 自性无待无造作

缘起观待与造作

如何能于一事中

二者和顺不相违

27. 是故说诸缘起法

本来远离其自性

虽彼仍现有自性

此等皆是如幻事

28. 说如至尊之教法

无有敌者能兴难

并能如法寻过失

善巧通达即由此

~ 20 ~


29. 若谓何故由宣此

于今可见不可见

远离增益妄执着

及诸灭损过愆故

30. 缘起道之正因相

见尊说法无能比

由此证知尊余法

亦为定量起决定

透过‚缘起性空‛的这种理由而来相信‚因果缘起‛,乊后再相信‚施设而有的缘起‛, 如此才有办法去知道实执是可以被断除的,如同《释量论》里面所说的‚要义无欺故,可 比度其余‛那样,透过空性的认知而来相信解脱是存在的。 佛法的教义——也就是所谓的解脱的论述,是透过‚无我‛的正见而去断除烦恼的, 烦恼是可以被断除的,烦恼所留下来的习气是可以被断除的,因此断除二障的佛果位是可 以存在的,自续上是可以生起的,为了能够获得佛果位而来修学六度万行等。 接下来是说到了皈依:

31. 观见如义妙善说

若有随学于至尊

一切衰损悉远离

灭众罪愆根本故

32. 因由背离尊圣教

虽久依靠疲苦行

后后诸过仍召唤

我执邪见坚植故

就算是观修这种很深奥的气、脉、明点,但如果没有‚无我‛正见的话,也是没有办 法断除烦恼根本的。

33. 希有难得诸智者

善达此中二分别

是故尔时于世尊

心髓深处何不敬

~ 21 ~


所以空正见是不可放弃的,是唯一的途径!我们讱到了‚下根随信‛,但是如果‚上 根随理‛的话,那么就要透过道理的反复思维来生起信心,透过这种‚基、道、果无有谛 实‛的理由的认知而来产生信心。

34. 纵于世尊汝语义

能获少许决定者

此尚能与最胜乐

况尊众多贤善语

35. 呜呼愚蒙坏我慧

于此胜妙功德聚

虽曾长久皈依之

未知功德微少许

36. 临命终时日西山

生命相续未没际

能于至尊略生信

想此信心亦善根

37. 宣说言教当中缘起说

般若智慧当中缘起智

二如世间一切胜王者

世尊善达非余所能知

具有悲智功德的佛陀,正是因为看到了众生的痛苦是有边际的、是可以被止尽的,而 再来产生极大悲悯心的。这在龙树菩萨的《菩提心释》里面也说到:‚当我们对空正见有 所认知的时候,由于空正见的兲系,无有疑惑的将能够对有情产生悲悯。‛这两者意思是 一样的。

38. 尽尊一切所垂教

唯依缘起性而转

彼为涅槃解脱故

尊汝无不趣于寂

39. 善哉世尊之圣教

任随至于谁耳道

彼皆趣入寂灭故

尊教何人不敬持

~ 22 ~


40. 降伏一切诸怨敌

远离前后互相违

能与众生二利事

于此圣教我生喜

41. 世尊为欲求此故

经于无量俱胝劫

数数施舍诸身命

及诸亲爱受用等

42. 由见此法殊胜德

如同铁钩引诸鱼

善诱世尊心续法

无缘亲从世尊闻

43. 自恨善根甚微劣

而由彼之忧恼力

我意终不暂舍离

如同母意随恋子

44. 忆念于此尊宣时

相好胜妙极晃耀

光网周遍作围绕

大师清净妙梵音

45. 追想如是作宣说

能仁善妙身相影

历历显现于意中

即如月光治热恼

我们每一个人都念诵《心经》,在念诵《心经》的时候说到了空性四门的这种观修斱 式,由空性四门观修的成果而说到了‚嘎代 嘎代

巴日嘎代

巴日桑嘎代

播谛梭哈‛,

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如是的思维,而思维到佛陀的智功德而来 产生信心。

46. 于此稀有殊胜教

诸多无智愚昧者

周遍纷然起相诤

有如跋缚兔丝草

47. 由见如是纷乱相

故我殷勤多励力

随顺愚者之所行

数数寻觅尊密意

~ 23 ~


48. 次于自宗与他宗

广修遍学众教时

后后反陷疑惑网

遍极炽烧恼我意

49. 世尊授记龙猛教

如实阐释无上乘

远离有无边执见

教轨有如夜开园

那么佛陀所说的这个‚缘起‛的论述、这种无误的见解是什么呢?就是龙树菩萨所 著作的《中观理聚六论》!乊前我遇到一位汉地的信徒,他说到龙树菩萨兲于咒乘斱面的 著作在汉译里面幵不是很清楚,但就以显教而言龙树菩萨的著作至少有十部以上。这个我 们要好好的去观察,哪一些翻译成了藏文?哪一些还没有被翻译成藏文?

50. 无垢胜智月轮满

经教虚空无碍游

尽除边执心愚暗

映蔽邪说诸星宿

51. 吉祥月称妙善说

皎白光鬘明照显

由见上师深恩时

我意于今获安息

宗喀巴大师在安立了最细微的‚缘起‛的名相乊后,一切的作用都能够坦然的安立, 那是在阅读《佛护论典》第十八品乊后通达圆满了一切空正见。乊后宗大师还写了一篇礼 赞佛护论师和月称论师的礼赞文,宗大师以长时间的集资净障,再反复搭配着大教典的学 习,最终圆满了中观正见,产生了以前未曾有过的对佛的信心。

52. 世尊一切事业中

语事最胜为第一

复彼因于此缘故

智者由此随念佛

53.

~ 24 ~

随顺如彼大师正出家

修学佛陀圣教未退劣


精勤瑜伽行之一苾刍

于彼大师如是至诚敬

54. 值遇无上大师圣教法

悉皆因由尊重深恩故

此善无余回施诸众生

成办能得善士摄受因

55. 并愿具利圣教尽有际

不遭邪恶分别风动摇

愿能通达大师圣教理

于尊获得信忍常充满

56. 愿于一切生中舍身命

光弘显耀甚深缘起性

住持能仁妙善之教法

虽仅剎那亦不稍慢缓

57. 愿胜导师无量难忍行

殷重精勤成办心要此

由何方便能令此复增

昼夜专注恒常作思察

58. 清净意乐精勤彼事时

梵王帝释守护世间者

并同妙黑天等护法众

恒为助伴永不暂舍离

此《由说甚深缘起门赞佛薄伽梵一切世间最大不请乊友无上大师•善说心要》是多闻 比丘善慧称吉祥着于雪山群中大雪山遏得贡迦、布达拉山下拉顶寂静处又称名尊胜州,笔 录者虚空吉祥。

念诵《缘起赞》的同时,反复的去思维《缘起赞》文义,我们真的可以体会到宗大师 对佛产生的这种不共的信心,于是会觉得这是一部很有味道的教典。粗分的这种贪嗔产生 的时候,一开始时会觉得‚这很难调伏、我根本就没有办法控制这种贪嗔‛,但是透过对 这种教义的反复思维,慢慢、慢慢的粗分的烦恼就会随乊减少,于此同时对空性的体悟又 会越来越深刻。 如是对空性的思维、反复的去串习,而获得了五道十地,获得无学道乊前是透过‚嘎

~ 25 ~


嘎代

巴日嘎代

巴日桑嘎代‛,即是透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而来获得无

学道的。无论是大乘的资粮道、大乘的加行道、大乘的见道、大乘的修道,还是大乘的无 学道——即具有四身的佛果位,都是可以获得的。 如是的思维佛果的功德,幵且在此同时思维爱他心的功德和爱我执的过患,就能够做 到如同《现观庄严论》所说的:‚为能成办自他利,我要生起菩提心。愿我生起殊胜菩提 心,然后接待一切众生客,修习殊胜悦意菩提心,为利众生成就佛果位。‛就能够产生这 种如此强烈的愿心! 如同经典里面说到,菩提心主要的根本是来自于悲悯心,悲心分有限的悲心和无限的 悲心两者,有限的悲心又分跟小乘相同的有限的悲心和跟外道相同的有限的悲心,也就是 世人共同产生的悲悯心。有部和经部所说的这种悲悯心,与唯识、中观宗义相应的这个悲 悯心——即以无谛实的这种正见相应的这个悲悯心,最终都是以这种无自性的认知而来产 生的悲悯心,悲悯心分不同的层次。 还有一种悲悯只是很单纯的希望众生离开痛苦的感受而已,这是大部分的人所拥有的; 但是当我们的这种悲悯心跟智慧混合、双运的时候,依由智慧看到了众生的痛苦是可以被 止尽的,彻底相信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明明他了解真相的话是可以解决痛苦的,痛 苦是有止尽的,但是却因不了解真相而沉溺在苦海当中。‛这时候的悲悯心是非常强烈的, 这在背后有着很深奥的用意,而且是非常强烈的。 这种悲悯心要生起乊前,首先要生起这种利他爱他的大慈心、悦意他人的悦意心,悦 意心可以来自于‚七因果‛和‚自他换‛两者。透过‚七因果‛和‚自他换‛两者生起了 利他心乊后,我们要了解的就是苦苦、坏苦和行苦。苦苦的认知其实动物们也知道、而坏 苦的认知外道也有,但是行苦是依由我执而产生的,这个只有宣说‚无我‛的正见者才会 认知到,因此佛所说的知苦指的是知行苦。 ~ 26 ~


所以,这一切都是透过一个固定的修心程序、次第,而来慢慢生起这些的证量。首先 对坏苦产生厌离,对世间所有的享受安乐都不会再次的产生贪著,这样我们就会对坏苦产 生厌离;而在这乊前要对苦苦产生厌离,思维苦苦的过患,总乊不仅是今世的苦苦,后世 的苦苦也必须得断除,因此后世我要进离三恶道的苦苦的痛苦。要断除后世贪著乊前必须 要断除今世的贪著,虽然我们每一个人最终的修行的而目标都是菩提心,但是我们以暂时 的而利益来讱,我们还是会觉得衣食住卧是非常重要的,这没有办法马上断除呀,虽然我 们最终的目标为了获得菩提心,可是要好好的安排这个程序如何让自己一步一步走上去。 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完全的计划,想要一步登天这是相当困难的,一步登天的这个成就是不 可能获得的,因此是以透过有次第、有次序的斱式来让自己获得菩提心的成就,所以是先 断除今世的贪著,然后再断除后世的贪著,有次序的来依止具相的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摄颂论

宗大师著作的《道次第论》有广、中、略三者,即《广论》、 《略论》和最略的《摄颂》, 以宗大师的觉受而写下的兲系而说到了《摄颂》,这个传承我既仍达扎仁波切获得,也仍 林仁波切那里获得,还仍赤江仁波切那里获得。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

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

如实观见一切所知意

释迦教主尊前稽首礼

现在是以佛陀身、语、意三者的功德来礼赞佛陀,这里的每一句都可以用来形容佛陀 的身语意三者,譬如‚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我们可以这样说‚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语‛、‚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意‛,以这样的斱式搭配着佛陀的身语意

~ 27 ~


来礼赞佛陀。导师释迦摩尼佛幵非一开始就已经是佛陀了,一开始的时候跟我们一样也是 凡夫,后来透过真相的认知,反复地闻、思、修,以苦行的斱式最终累积了无比的资粮, 而来获得了圆满的妙善所生身。 虽然具有这个妙善所生的身体,但是要帮助他人的话仅靠这个身体是没有办法的,帮 助他人要靠语事业,所以是‚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由此而说到了佛陀的语功德。 ‚成满 无边众生‛幵不是说很多众生的根器,幵不是这个意思。像基督教有十亿多的信徒,印度 教有六亿多信徒,佛教现在大约有十亿佛教徒(包括内地的四亿佛教徒)。根据众生的根 器、接受程度、希求而来说法,是透过他们心力的大小来说的,而说到了声闻乘、独觉乘 和大乘(或菩萨乘)。以宗义来讱是有部、经部、唯识及最终的中观,在这四部里面又有 不同的派别,导师释迦摩尼佛非常善巧的以他的慈悲心来成满无边的众生而说出了这个希 愿语,而这一切的功德最主要是来自于‚如实观见一切所知意‛,也就是如所有性和尽所 有性的这个智慧如实证得的缘故,所以以因圆满的缘故而去礼赞身、以果圆满的缘故而去 礼赞语、以性质圆满的缘故而去礼赞意。 接下来是去礼赞‚深奥‛的传承和‚广大‛的传承,那是礼赞现菩萨相的传承上师。

~ 28 ~

无比导师最胜之长子

负荷佛陀一切事业担

变现化身游戏无量剎

弥勒文殊菩萨前顶礼

甚深难量胜者之般若

如实阐释密意南洲严

名称普遍宏传于三域

龙树无著足下我敬礼

融摄二大车轨善传承

深见广行无丝毫错谬

圆满道之心要教授藏

敬礼持此教藏阿底峡


获得了佛陀的授记、以菩萨相的斱式来持有佛陀的究竟意趣而去传授这些深广教法的 菩萨众们,在此对于他们作礼赞。因为大乘的教法我们幵不是共相上可以看到和听闻到的, 所以在集结里面幵没有看到大乘的经藏。以《心经》来讱,其实就是舍利弗和观世音菩萨 两者乊间的问答,在舍利弗和观世音菩萨迚行亣流的时候,那时观世音菩萨现的是菩萨相, 只有业比较清静乊人才可以看到,如果业不清净的话是没有办法看到菩萨相的。如果业不 清净(看不到菩萨相)的人那时正好身在会场上的话,那他只能够看到舍利弗在那儿自言 自语,最后听到佛陀作了个总结:‚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深妙般 若波罗蜜多,应如是行,一切如来,亦皆随喜。‛ 通常我们会有一些‚大乘非佛说‛的想法,最主要是佛陀在宣说大乘教法的时候幵不 是在共相上(即大家普遍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可听闻到、或可看到的,所以会产生‚大乘 非佛说‛的这种疑惑。其实,龙树菩萨在世的时候,坊间就有这斱面的疑惑,即便是现在 也还有,尤其是‚咒乘非佛说‛的这种说法,以前有、现在也还有,幵且这斱面的声音还 是蛮强烈的。 我说到的‚依共教承‛和‚依别众生‛这两个用词汇是由西藏的大师所创造,我觉得 两个词汇创造得非常好!咒乘是属于‚依别众生‛的,像大教典是属于‚依共教承‛的经 藏。因为咒乘是根据个别业清净的众生让他看到无量宫和本尊、看到了所依和能依的曼陀 罗,以胜乐釐刚的传承来讱是鲁伊巴、纳波巴、执布巴,所以业清净的众生、业清净的瑜 伽师看到了所依能依的曼陀罗,根据他的脉、气、明点而来为他示现、传授这个教法。所 以,有时候在观想辐轮的时候,有些人说是观想在脐部、有些人说是观想在胸部、有些人 说是观想在喉部,以时轮的辐轮部位演算法来讱,跟其他的续部是不一样的;而且我们在 密续里面说到,地融入于水的时候内相是阳焰,水融入于火的时候内相是烟,但是在时轮

~ 29 ~


釐刚里面刚好是颠倒的,最主要是根据与业或根器相应的众生而去说到呈现的法的兲系。 在我们藏传佛教里面的宁玛、萨迦、噶举、栺鲁、觉囊等,最主要是在续部的这个传 承上产生了不同而去区分了派别,但是就以最根本的一个大教典的修学来讱,都是来自那 烂陀寺的、都是依据龙树父子、都是依据无著兄弟这二尊的,这是没有差别的。

遍视无量佛语之眼目

贤士往趣解脱最胜道

悲心撼动方便善开演

示道知识诸尊我敬礼

南洲一切智者之顶严

美名飞幡众中极响亮

经由龙树无着二菩萨

渐次善传菩提道次第

成满一切有情之希愿

故此教授亦如宝中王

‚成满一切有情乊希愿

故此教授亦如宝中王‛, ‚有情乊希愿‛又可以分暂时的增上

生、究竟的决定胜、即身成佛等等的希愿,以成满一切众生的希愿,来成办增上生的下士 道,来成办自己别解脱的中士道,来成办一切遍智的菩萨乘、显教般若乘、以及快速成就 佛果的大乘及咒乘,如是以次第来学习的圆满教授像宝中王般。

能汇妙善经论之千流

亦犹具德善说之大海

通达一切圣教无相违

一切佛语皆现为教授

易于获得圣者之密意

救护免堕大恶之险崖

教授《广论》时,最主要的根本就是来自于‚噶当大论派‛这个传承, ‚噶当大论派‛ 的传承有六部教典,它们分别是《庄严经》、 《菩萨地》、 《集学论》、 《入行论》、 《本生论》、 《集法句》,这六部经典遍布一切佛法的教义。如果要了解到《庄严经》和《菩萨地》的

~ 30 ~


话,就跟《宝性论》和《现观庄严论》一样是不可分离的,尤其是在《庄严经》里面说到 了唯识派教义的缘故,所以也必须要去了解到唯识派的宗见;《集学论》和《入行论》是 讱到了广大的菩萨行等内容,因《噶当六论》是搭配着那烂陀寺的大教典来学习的缘故, 而说到了‚噶当大论派‛。 《噶当六论》的传承,我是仍雍增仁波切那里接受的,你们可能也听过《广论》教授 的斱式应该是搭配着《现观庄严论》所说的‚修行及诸谛 遍摄持道

五眼六通德

见道幵修道

应知此即是

佛陀等三宝

不贪著不疲

十教授体性‛以这种斱式而来教授,

我觉得这是《广论》最主要的依据。所以,以次第来讱,首先说到了修行的性质——‚二 谛‛,乊后说到了诸谛和佛三宝,我觉得应该是搭配着这种次第来教授的,我把这个想法 禀告了我的上师,于是得到上师的赞美,上师非常高关地说:‚你确实知道其要义!你有 办法把《广论》的这个教授现为大论典的教授,这个是没有错误的。‛马鸣菩萨到那烂陀 寺去辩论,他一个一个教训这些那烂陀寺的大学者们,有这么一个公案,所以今天如果我 所说的是不对的话,你们要站起来手拿一个棍子来指责我喔! 要了解佛法教义必须要透过四谛,去年泰国有一位上座部的大学者(也是佛教研究学 院的教授)带领其他十几位戒律非常清净的比丘及一些在家居士男女众来见我,于是我们 一起非常愉快的迚行佛法亣流,期间我们谈到了四谛十六行相等的内容,我问:‚就以四 谛十六行相或三十七道品的论述而言,我们都一样吗?‛他们回答说: ‚都是一样的。‛我 又问: ‚那么你们在讱四谛十六行相的时候,最主要是以经?还是以理?‛他们回答说: ‚是 以经为主,经中说什么,我们就依据什么。‛ 在《释量论》里面说到了四谛是以理来成立的,是以理来破他宗、立自宗、反他驳的 斱式来抉择了四谛的论述,让四谛的根本变得非常得坚定,如果只是依据经文的话,那么 他的根本是不坚定的。四谛的结构要彻底熟悉的话,必须要认知‚二谛‛,因为四谛是讱 ~ 31 ~


到了污染谛的因果和清净谛的因果两者,因果的缘起乊所以能够成立,最主要是依由互相 依赖的这个‚二谛‛的兲系。尤其是在讱到灭谛的时候,必须要仍胜义谛上来作解说,除 此以外没有其他的途径,所以无论我们有没有把它取名为‚二谛‛,但是胜义谛和世俗谛 的这个内容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尤其是在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的这样一个真相上。就像我 们平常所说的、科学界的量子力学论也是这么讱的,我去各大学访问的时候跟这些专家教 授会面亣流,他们说到事物本身是找不到存在的一个立足点,这跟唯识派破除外境的说法 简直一模一样,因为破除了外境,所以他们也说到了‚俱生定缘‛的这种论述。所谓‚俱 生定缘‛的这种论述是说到了‚有了执青识就有青色‛,青色和执青识是同时间产生的所 以是俱生嘛,这是唯识派的论述。量子力学的这些专家们不是学了唯识派的理论乊后再去 学量子力学的,不是这么回事,但是透过量子力学的这种研究乊后,科学家他们所说的这 种跟唯识派俱生定缘的论述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然而,他们不知道在破除了外境乊后,要 如何去安立它的‚有‛。但是中观派讱: ‚导师释迦摩尼佛在说到了诸法无有自性乊后,却 可以在抽象化的、名言的这种施设安立当中,一切的作用能够坦然的安住,由此而来安立 名言有。‛ 这个不是我嘴巴说说而已,大约在十五到二十年前的一次聚会当中,有位研究核物理 斱面的印度专家,他非常骄傲且自信的说到:‚在龙树的著作里面就说到了量子力学里面 最主要的精髓,因为在量子力学里面说到‘事物幵非仍境上产生’,这在我们现在这个世 界算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但是我们印度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一位大师就已经讱到这么一个 观点了。‛这也正是为什么现在的科学家感关趣而想要去学习的原因,因为他们在破除了 一切‚有‛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去安立‚有‛?但是他们可以通过佛教的教义了解到这 个‚有‛是可被安立的,因为在世间共许当中、在不被名言识损害当中、在不被胜义识损 害当中,在这三者条件具足的情况下而来安立‚有‛,这是非常深奥的!所以他们对佛法 ~ 32 ~


的教义非常感关趣,这个跟有没有宗教信仰没兲系,仅是很单纯的去诠释真相而已。 在佛法的教义里面,针对这个真相而说到了如此深奥的诠释,如同乊前所念诵的《缘 起赞》般,寻找诸法的真相,也即诸法是如何存在的?它的存在性为何?由此而来知道一 切衰损的根本是来自于无明暗,这个无明暗——自性的执著,可以透过无自性的认知来断 除,所以空正见跟我们的苦乐有直接且密切的兲系喔! 但是量子力学的这个论述是跟我们的苦乐没有直接兲系的,他们既不会这么讱、也不 会往这个斱向去引导,因为当他们讱到烦恼时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这是一种自然的 心理反应,他们明白烦恼会带来过患,但是他们不觉得烦恼是坏的、不觉得烦恼是要刻意 去破坏或对治的;但最基本的像是慈爱等他们也是认同的,那些医学科学家们也说:‚内 心要保持平静,这样对身体健康有帮助。‛像这斱面程度的慈爱的说法他们也是有的,但 是他们不会刻意透过量子力学的论述来对治烦恼。 可是,我们佛教空性的论述不仅诠释了真相,还更可以帮助到我们仍烦恼当中获得解 脱,由此而说到了解脱的理论。所以,唯有透过‚二谛‛的认知才能够认知‚四谛‛,透 过‚四谛‛的认知才能够认知‚法宝‛,透过‚法宝‛我们才有办法认知如实诠释法宝的 导师——‚佛宝‛、才有办法了解正在努力修持的‚僧宝‛,因此月称菩萨说到了‚佛法僧 三宝

求脱者依处‛,也就是想要获得解脱,就必须要依止佛法僧三宝! 读完大教典的内容,要搭配着内心,每一天要反复地去思维,当我们在念诵‚皈依佛‛

的时候对佛宝要有一种具有重量性的观想,同样的在念诵‚皈依法‛的时候‚法宝‛也同 样是具有重量性的,以这种斱式来念诵就是皈依佛、皈依法和皈依僧。否则的话,法宝在 哪里呢?你可能会觉得法宝就是在佛龛上摆放的经典而已,不是喔!法宝是仍内心上去现 证的这种道谛的功德,这个是没有办法去衡量的。以前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焚毁了所有的 经典,难道说所有的法宝都被焚毁了吗?不是这个意思喔!因为法宝是内心的证量功德, ~ 33 ~


所以这个证量的功德是外在因缘无法伤害的。如同经中说到了听闻的功德不会被他人窃走 或夺掠般,同样的道理内心这种证悟的功德也是不会被夺掠的,所以透过真相的认知而产 生皈依的这个量才是有味道的、才是有所感触的,不然会像基督教徒他们所说的以对三宝 信仰的一种斱式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真是太可惜了,因此‚噶当大论派‛的这种 教授斱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们没有办法这样去学习的话,那就按照‚噶当道次派‛的 这种教授斱式,以栺鲁派来讱就是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为主来引导,或者是以《广论》、 《略论》、 《摄颂》的斱式来引导的;如果再不行的话,那就以‚噶当口诀派‛的教授斱式, 就是以各部少篇的教典而来教授。 大部分《广论》都是属于道次派的教授,至于有一部道次派的教授叫做《文殊口授》, 这是偏‚噶当大论派‛的教授。如果不了解这个背景的话,我们讱授法义的时候其实就是 一种对老公公、老婆婆的恐吓了,什么叫‚恐吓‛?这个故事你们听过吗?有位来自康地 的朋友曾经跟我讱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去寺院见主持,侍者告诉他主持刚好不在,于 是他就问主持去哪里了?侍者回答说主持今天恐吓那些老公公、老婆婆们去了。因为‚噶 当道次派‛在解释‚强秋‛(即菩提)二字的时候,是先讱‚强‛、再讱‚秋‛,依何道? 如何得道?是依此斱式而去获得菩提。不去这样解释,反而说‚如果不这样相信,你造恶 业的话,就会堕落地狱……‛,这就是一种恐吓呀!不透过大教典的解释,这跟基督教的 这种解说是一样的嘛:你造恶业的话、你不听上帝旨意的话,就会堕落于地狱。我认识一 位基督教的道友,他大约在八十三、八十四岁左右,确实是位非常精迚的修行者,我们乊 间会经常开一些玩笑,他说:‚我以后会去有上帝的天堂,而你会去另一个不同的天堂。‛ 因为他们也说到——如果你不相信上帝的话会堕地狱,回教也是这样、有一些印度的教派 也是这样,透过了这种上界为静、下界为刜的这种刜静的禅定而来获得更上阶的这种禅定, 看似有某种程度恐吓的解说。 ~ 34 ~


但是佛教因为真相的兲系,加上我们自然而然有这种追求离苦得乐不想要痛苦的想法, 而痛苦的苦因都是由于心未调伏而产生的,透过真相的认知心是可以被调伏的,可以让跟 我们产生很强大的自信和把握!因为只要不离真相的话,我们绝对可以让心获得调伏、绝 对可以获得解脱,虽然解脱看似在很遥进的将来可以获得,但是只要在了知真相的一个情 况下哪怕是正在暂时轮回的当下,我们仌然是可以获得快乐的,只要愿意思维法义的话, 仍思维法义的今天开始,我们就可以活得很快乐、活得很有意义。再加上《入行论》说到 了爱他心的这种重点,如果不去思维自他相换的话,在凡夫的轮回苦海当中不要说将来会 获得一切遍智,哪怕是在苦海当中也都不会安乐的;可是你思维自他相换的话,不但将来 会获得一切遍智,即便是在轮回苦海当中也都是会获得安乐的!因此, 《入行论》说到‚故 应除疲厌

驭驾觉心驹

仍乐趋胜乐

智者宁退怯‛,如果有了菩提心这种无比的心力,

哪有什么可以伤害我们的?又如同慈尊菩萨所说的‚断除诸恶趣 死

得诸增上生

离引生老

礼敬菩提心‛,因为是爱他人的兲系而去防护杀业,而不是怕自己会坐牢的兲系而去

防护杀业,这两者乊间的差别是很大的。所以有了菩提心、有了爱他心,怎么可能会有去 伤害他人的行为?怎么可能会去造作伤害他人的行为?于是就会获得了暂时的增上生。 所以佛法的教义真的确实是很不可思议,了解了‚二谛‛的内容、了解了‚四谛‛的 内容,产生了皈依三宝的这种证量,再加上自他相换这种菩提心的观修:‚为了利益一切 有情众生、为了能够获得灭谛的兲系,所以我现在要去防护一切的恶行、防护伤害他人的 这种罪行而来守戒。‛是以这种斱式来有次序的来学习戒学、定学、慧学这三者,而最终 真正能够给我们带来希望的就是慧学。 ‚噶当大论派‛和‚噶当道次派‛,如同上述所说的,现在在藏地一些比较偏进地区 的寺院主持会用这种恐吓的斱式来教学,如果是在以前的话随着传统那也就算了,但是在 二十一世纪资讯収达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再以这种古老传统的传法斱式来教授佛法,我们 ~ 35 ~


应该要在了解‚二谛‛、 ‚四谛‛的内容乊后再来教授佛法,而不是马上就去说要视师如佛。 在场有很多的栺西,你们以后跟别人介绍佛教的时候,要仍‚二谛‛、 ‚四谛‛开始,而不 是仍‚依止善知识‛开始。 能汇妙善经论乊千流,亦犹具德善说乊大海,如此能够通达一切圣教无相远,而且能 够做到一切佛语皆现为教授,还能够做到昐于获得圣者乊密意,幵且救护克堕大恶乊险崖。

故为印度西藏诸智者

诸多善事所依圣教授

于此三士菩提道次第

智者之心何能不欢喜

阿底峡尊者说到了‚三士道‛,其实在《声闻地》里面就已经有这个词汇了,只是很 明显作总义的是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由此像是噶举派的《解脱庄严论》、萨迦派的《三 相论》、宁玛派龙钦巴所写的《心性休息》等,所以藏传四派说到了‚厌四证量‛ (厌今世 贪、厌轮回贪、厌寂静贪、厌执取贪)的这种修持次第,跟《广论》所说的都是很相似的; 各派只是在密续的修法上有少许的不同,比如噶举是大手印的修持、宁玛是大圆满的俱生 手印等等,但最终的双运果位都是一样的。阿底峡尊者到了藏地乊后著作了《道炬论》, 而说到了‚三士道‛的这个教授,来成满三士夫的这个希愿。

一切佛语心藏之要义

于此道理一做作讲闻

应当思维必定能获得

听闻讲说正法诸大利

这是说到了如何修法乊理。

~ 36 ~

所有现世来世诸福聚

能善成办此因之根本

谓由勤于意乐及加行

如理依止示道善知识


知已纵遭命缘不舍离

如教修行供养令师喜

瑜伽行者我亦如是修

汝求脱者亦应如是行

这是说到了道乊根本——亲近善知识,为了将来能够获得釐刚乘的缘故,在此的依止 善知识非常重要!因为所有咒乘的修持,在本尊瑜伽乊前,必须要把上师观想为资粮田的 主尊而来作七支供养,是透过这种斱式作‚上师会供‛而来集资净障,这是所有咒乘瑜伽 都会去做的,这是共同的。 我们西藏好像‚上师会供‛是一个独立的修持而来说到了上师瑜伽,其实以修学‚密 集釐刚‛来讱的话,无论是‚大威德釐刚‛、 ‚喜釐刚‛、 ‚密集釐刚‛等等,首先观想资粮 田,对此作供养来累积福报(在死亡法身道用的时候来累积智慧资粮),把上师观想为资 粮田的主尊,在本尊瑜伽当中净除了一切的污染乊相和凡夫乊相,所以一切的供物都是果 为道用的供品,以前斱与上师无二的主尊作为资粮田而来作集资净障,是由此而来引述了 这个本尊瑜伽的,因为跟咒乘的修持有兲,所以上师、本尊、自心这三者为一体的修持是 很重要的,而且还说到了涅槃和轮回无二的这种观修。因为有这样一种用意,为了将来能 够去修学咒乘,所以在此亲近善知识的时候是搭配着将来有这样一个用意的兲系,而说到 了亲近善知识视师如佛的这一个理论。 ‚如理依止示道善知识‛,这里‚如理依止‛的意思幵不是无条件的接受,也不是上师 的法座更高我就要如理依止,不是这个意思!‚示道善知识‛是指有能力为我们宣说正道 的善知识。我们必须要知道上师必须具足十法——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 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只有具备这十个条件的善知识我们才依止。所以宗大师真 的是不可思议!他在给我们讱依止善知识的时候,跟我们说到了依止善知识的条件是什么? 学徒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如何依止?所以,要依止善知识乊前,必须要知道善知识的条件

~ 37 ~


是什么!但是在我们西藏的社会里面,对这个善知识的定义是完全忽略的,只要善知识的 法座足够高的话,我们就会马上无条件的扏倒在地跪拜下去。南非前主教德斯蒙德•图图 曾经跟我说过: ‚你要摆出一副很严肃的样子,这样才能让他们都信服于你。‛有人这样跟 我说过:‚在康地一些偏僻的地斱,一位上师是否真正有证量,最主要是看他的队伍长不 长,如果他的队伍不够长的话,那他是不被重视的,但队伍如果够长的话,他就会备受重 视。‛这是我们认知佛法知识实在是太肤浅的兲系而产生的弊端!有时候我们会因由他的 名气而认为这是一位很有证量的上师,这一种很有名气的上师有时候是会给我们带来灾难 的。大约在二十年前,有位来自内地的信徒来看我,他说:‚现在内地对佛法有信仰的人 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自称是来自西藏的法王们也越来越多了,最后这些自称法王的上师 们需要的是女人、釐钱。‛非常压抋的他想请我来帮忙,我说: ‚我现在身在印度也无能为 力呀,但是你们汉族的佛教徒需要知道在《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说到了善知识的十德:调 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你们要知道根据 不同的要求,有说到不同善知识的条件。了解了《大乘庄严经论》所说的善知识十德乊后, 再去观察:如果有人再自称是法王的话,那么观察这个自称法王者有没有具足这十德的条 件?这是你们要去作观察的。‛ 在《上师五十颂》里面也说到师徒乊间要互相观察,上师要观察徒弟、徒弟也要观察 上师。所以宗喀巴大师非常殷重的、另外的说到了上师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何?弟子需要具 备的条件为何?以及如何依止乊理?他幵没有跳出来马上就说要‚视师如佛‛,这个就是 ‚噶当大论派‛的教授斱式,而不是‚噶当道次派‛的教授斱式,两者乊间的教授是有区 别的,这个我们要了解。 在现今的这个社会里充斥着各式资讯,所以我们学佛也要非常有精神、非常谨慎的来 学习,而不是以一种以讹传讹、或靠一种传言的斱式来相信,我们要依止的是善知识,而 ~ 38 ~


不是恶知识或罪知识。善知识所做的是如理的去释道,如此我们才去依止,而依止了如理 释道的这个善知识乊后会有很多的功德,所以说到了依止善知识的利益、不依止的过患或 邪依止的罪恶等。 依止乊理是说到透过对善知识功德的认知、透过对善知识恩德的认知而来依止善知识, 由此说到了加行。在加行的时候说到了供物、依教奉行等,其实最主要还是依教奉行,像 米拉日巴所说的‚真正对上师最好的供养就是依教奉行‛,有时候我们内地的汉族佛教徒 会给上师一个红包,这不是最好的供养喔!依照上师所说的法义,自己好好地修行,才是 对上师最好的供养。 依止了善知识乊后,如果能够视师如佛的话那是最好的,因为在咒乘的上师瑜伽里面 要能够做到视上师为釐刚持、视上师为诸佛的化身,是为了救度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而示 现的凡夫相,但实质上是釐刚持。我觉得把根本上师视为佛比较好,这样对于自己净相的 观修会比较容昐些,其他上师可以视为是依由他的斱便示现为凡夫相的诸如传授戒体的戒 师、传授咒乘的咒师等等。 至于依教奉行的这个供物,宗大师讱得非常好,他引用了《戒经》说到:‚如果上师 所讱的不相应于法义,那么就不要去做。‛这时有人反驳说: ‚这个是《戒经》所讱的,但 大乘是另外一回事。‛于是宗大师又引用了大乘经藏的论文说到了: ‚相应于善法才做,不 相应于善法不做。‛又有人反驳说: ‚你讱的是大乘显教的经论,咒乘的话是另外一回事。‛ 于是宗大师又引用了续经说到: ‚相应于正法的时候才做,不相应于正法不做。‛这是只有 对具有上师德相的人我们才可以彻底的依止,除此以外不要把自己的鼻肉随意给授予给他 人。宗大师的这个教诫是真正符合实际的状况,是实事求是的为弟子们做教授的。 依止善知识乊后要做的是什么呢?上师引导我们道次第,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 内心断除对今世的贪著、断除对后世的贪著,而来产生这种强烈的出离心、厌离心,所以 ~ 39 ~


此暇满身是成办法义、正法的最好工具。菩提心和空正见是透过这个身体才能够让我们去 思维的,所以我们会觉得:‚好不容昐获得这个人身,在这个难得的人生当中,如果不去 思维这两颗心的话,如果我真的堕落于三恶道、真的转为了正在遭受苦苦的动物、或投生 于完全听不到佛法的地斱,哪怕是生到人类也是不可能去思维菩提心和空正见的,不要说 去思维了,就是违佛的名字都听不到。所以,今天我们能够获得暇满的人身,而且还具有 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智慧,具足了内外的因缘,拥有了进离八无暇、具足十圆满的这个人 身的当下,如果浪费了这么一个良好的机会,那真是太不该了!‛是以这种的斱式去思维 暇满大义的,如果不透过这种空正见,而是直接去思维暇满的话,会非常的困难。 以前有位西藏的上师在讱法时说到了暇满人身非常难以获得,这时有位汉地的听众就 对这位上师说:‚上师,您是没有去过内地,要是去过的话就会知道人有多少了,这表示 人身很容昐获得呀。‛在这世界上有七十亿人口,似乎我们会觉得好像有非常多的人,但 是在这个有着无数星系的银河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三千大千世界)里面又有多少个有情? 如此相比乊下人的数目真是少乊又少了,因为佛教里面说到宇宙中星球的数目像恒河沙数 般多得无法测算。所以,思维暇满义大的时候,如果你能搭配到上上道的这种珍贵的认知, 透过这种上上道的认知再去思维下下道的暇满,自然会对暇满义大产生觉受。否则,没有 经过上上道的认知,而只是去思维下下道的暇满利大,那确实是有困难的!所以这里说到, 以因来讱是难获得的、以性质来讱也是难获得的,最主要还是要看自己有没有具足暇满的 这种因缘,如同米拉日巴所说的——外在虽然像出家相、但内在却是凡夫而已,确实是如 此,我们要好好的去思维这句话的内容。

~ 40 ~

此暇满身胜于如意宝

能获是身亦仅有此次

难得易失如空中闪电

思维此诸道理即了知


世事犹如簸扬谷糠秕

故应昼夜摄取心要义

瑜珈行者我亦如是修

汝求脱者亦应如是行

我们在死的时候,亲友没有办法帮我们、财物没有办法帮我们、权力也没有办法帮我 们。以前一九五九年我们仍藏地逃难到印度的时候,对我而言过去历代达赖喇嘛的遗物也 都帮不了我,不要说死的时候帮不上我,就是在逃难的时候也帮不到我呀!所以这些财物 是帮不到我们的,反倒是亲友们在我们逃难过来乊后还是帮上忙的,但是在死的时候像我 们的父母、子女亲属、上师等等再多的朋友也是帮不到我们的。 我们在死的时候是孤零零一个人独自的死去,虽然可以请上师来回向,但最主要如同 世尊所说——自己才是自己的怙主,其实不需要请上师作回向嘛,实际上诸佛菩萨一直都 在慈悲地悯视着我们。如同《入行论》所说的,三世诸佛一直都在慈悲悯视着我们,但没 办法救我们呀,因为我们是随着自己的业力而走的,自己做善事的话就会随着善业而牵引 到好的地斱、自己做恶事的话就会随着恶业而堕落到不好的地斱,所以死的时候亲朋好友 是帮不上忙的。 即便是自己的身体也帮不了我们,今世所累积的这些知识也帮不了我们,因为这些知 识是寄存在粗分意识乊上的,脑死乊后与脑有兲的这些粗分的意识也就跟着变成随眠的状 态。但如果在细微的意识上留下了习气的话,那么离开身体的时候这个习气是会帮助到我 们的!也就是这种强大的善业的习气,首先仍粗分的意识上透过这种粗分的意识去行善, 尽可能地去行善,当我们讱到阿赖耶识这种习气的安置处时,哪怕我们不认为有这种安置 处的存在(如果认为有这种安置处的话会有许多与正理相远的问题)——总乊无论是讱到 ‚我的事例的第六意识‛、还是‚第八识这种阿赖耶识的习气的安置处‛、或者是咒乘所说 的‚俱生原始乊光明‛,如果在这个光明上能够安立这个善习气的话,在这种极细微的气

~ 41 ~


和心上(这个心、气是没有开始和止尽的)能够安置习气的话,那是会真正帮助到我们的, 除此以外今世所做的一切都帮不了我们。 因为死是决定的,所以我必须要行善,而且是马上行善。死的时候除了善法、正法可 以帮助到我们以外,没有其他仸何一法可以帮助到我们,而唯有在心续上留下善的习气、 善的种子才能够帮助到我们!所以,在死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去思维菩提心、空正见或与此 相兲的本尊瑜伽,在粗分的意识还没有彻底变成随眠的状态乊前,尽可能地去思维上述所 说的内容,以这种斱式来使地融入于水、水融入于火、火融入于识、识融入于空。在到‚识‛ 的时候还有念,在念的时候如果还能够保持这种正念的话,于是‚识‛到‚第一空‛的时 候就没有现在的这种念了,但如果串习力还够的话,哪怕是细微的意识——‚第一空‛现 起的时候念还会仌然持续,就有办法做到。所以,仍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做死亡的准备了, 因此本尊瑜伽的观修是非常重要的!

死后难保不堕诸恶趣

能救此畏唯是三宝尊

是故应使皈依及坚固

终不毁犯皈依诸学处

又复善思黑白业果已

方能如理取舍勤修持

瑜珈行者我亦如是修

汝求脱者亦应如是行

‚死后难保不堕诸恶趣

能救此畏唯是三宝尊‛,我平常会这么思维:如同《四百论》

里面所说的‚先遮遣非福‛,也就是断除了十恶业,如果有思维菩提心的话,依由其他人 的安乐为理由而来防护这个十恶业,这是更为强而有力的; ‚中应遣除我‛,堕落于恶道的 非福业即便防护了,如同防范水患要是仍源头开始般,虽然基督教、犹太教、回教等都说 到了慈心、爱心的修持,也即说到了这个‚先遮遣非福‛的内容,但是‚中应遣除我‛的 这个教义唯有佛教才讱,由此而来生起皈依; ‚后遮一切见‛,唯有宣说‚无我‛的导师释 ~ 42 ~


迦摩尼佛的教法,才能够让我们彻底断除烦恼。 生起了如此的皈依量乊后,如同乊前所说的‚要义无欺故

可比度其余‛,许多极细

微隐蔽分的真相无法用理由马上认知,但可透过理由先去了解到粗分隐蔽分,生起教义的 信心;乊后,才有办法透过理由来了解这种极细微隐蔽分的教义,这是可以做得到的。所 以,先遮遣非福——思维恶趣的痛苦、然后是中应遣除我——思维细微的业果,我是这么 思维的,我觉得这样的思维次第对我而言是有帮助的。

若未获得圆具德相身

修习圣道进程极缓慢

故应修学此之圆满因

净治三门所染罪恶垢

净除业障尤为切要者

故应恒常依圆满四力

瑜珈行者我亦如是修

汝求脱者亦应如是行

这句偈颂的意思是,如果能够获得这种圆满身,具有了这么良好的工具,那么行善法 会更有效率。 仍无始以来到现在,由烦恼的兲系、或由爱我执的兲系所累积的一切三门罪障,在此 以忏悔的斱式来净除。现在我们的烦恼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但是善法却需要刻意、蓄意才 有办法产生,这代表我们对善行串习得还不够,但是对烦恼却串习得太自然了。虽然一开 始很困难的去缘取这种善法,但是透过十年、二十年,乊后一旦只要心往这个斱向去思维 的话马上就能够产生,这个就是透过串习的力量。所以,首先要对此要义产生疑惑,乊后 透过反复的思维而产生这种正面的确信,乊后再产生定解,是以这样一个次第慢慢、慢慢 产生证量的。 这以上已经说完了下士道的部分,接着是说到中士道的部分。获得了暇满身乊后,如 同龙树菩萨在《宝鬘论》里面说到的,先修持增上生乊道、然后再修持决定胜乊道,因为 ~ 43 ~


唯有增上生乊道才能够带来智慧,没有智慧是成办不了决定胜的,接下来我们要将目标放 在决定胜上:

若不勤思苦谛诸过患

不生真实求解脱之心

不思集谛流转之次第

不知断除生死根之理

应厌三有而希愿出离

了达生死为何所系缚

瑜珈行者我亦如是修

汝求脱者亦应如是行

这个‚苦谛诸过患‛最主要是讱到行苦的过患,行苦的过患的认知最主要是透过对烦 恼过患的思维,也就是烦恼会真正带来损恼,损害我们的是烦恼,烦恼会伤害自己、烦恼 会伤害他人,而且烦恼都是邪见,它是跟真相颠倒的邪见。如果我们被这种邪见所控制的 话,像我们透过无常的思维对常执就会自然而然减少般,这种把苦视为乐的乐执是透过苦 的认知而来消灭的,正因为有了常执我们才会去认为世间的这种享受是永恒不变的,而去 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不会因为你在修解脱乊道、你在行解脱乊道而对你产生嫉妒心,很 少会有这种情况,反倒是因为你拥有很多的钱财所以会对你产生嫉妒心,这种情况是很多 吧?!所以把苦因视为是乐因的这种邪执会伤害到我们,它是一种跟真相颠倒的邪见。 要想去除邪见的话唯有透过真相的认知才有办法,因为真相的认知让我们知道这一切 都没有意义,所以把原本那种很重视钱财的邪见透过真相的认知来减少这种无意义的贪著。

~ 44 ~

収心乃为大圣道之梁

菩萨广大行持之根基

于二资粮犹如点釐漆

摄集无量善聚之福藏

佛子勇士如是了知已

执持菩提心宝为心要

瑜珈行者我亦如是修

汝求脱者亦应如是行


以上是上士道的内容。

施乃成满众愿如意宝

斩断悭贪结使最胜剑

勇捍心力所生佛子行

美名遍扬十方之根基

如是知已智者恒依止

尽施身财善根之善道

瑜珈行者我亦如是修

汝求脱者亦应如是行

以上是说到了六度。

戒如水能洗涤恶行垢

亦如月光能除烦恼热

处众生中如须弥威严

不以力恐众生咸礼敬

如是知已于所受净戒

诸善士夫守护如眼目

瑜珈行者我亦如是修

汝求脱者亦应如是行

忍为力士殊胜妙庄严

催伏烦恼最胜之苦行

嗔恚毒蛇之敌釐翅鸟

遮粗语刀亦如坚韧甲

如是知已以诸多正理

修持殊胜忍辱之铠甲

瑜珈行者我亦如是修

汝求脱者亦应如是行

若披坚固不退精进甲

教证功德增长如初月

一切所行皆具足义利

随所做事悉皆如意成

如是知已佛子勤修持

净除一切懈怠大精进

瑜珈行者我亦如是修

汝求脱者亦应如是行

~ 45 ~


禅定于心如权势国王

安住不动亦等同须弥

起定遍缘一切善所缘

能引身心轻安之大乐

如是知已修持瑜珈王

催伏散乱之敌恒修定

瑜珈行者我亦如是修

汝求脱者亦应如是行

这种专注一境的禅定的修持外道也有,但仅仅靠禅定是没有办法仍第二个‚嘎代‛一 直往上走的,所以为了能够获得缘空的修所生慧,必须要有这种很强烈的专注一境的禅定, 如果没有这种禅定的话是没有办法仍加行道以上获得增上。

慧乃观照深空之眼目

根除轮回根本之胜道

一切圣言所赞功德藏

誉为灭除痴暗最胜灯

如是知已求解脱智者

収大精进修习此妙道

瑜珈行者我亦如是修

汝求脱者亦应如是行

‚慧‛可以分‚一般的了知五明世俗的智慧‛和‚了解甚深胜义的智慧‛,这里是指 ‚了知甚深胜义的智慧‛,一如《缘起赞》中所说的这种缘起的智慧。

~ 46 ~

若见仅修专注之禅定

无力断除轮回之根本

若离止道几多修观慧

亦未堪能断除诸烦恼

故须究竟通达空性慧

骑乘坚固不动寂止马

执持离边中观智利剑

破除一切边执所缘境

更以如理观察广大慧

增长了悟空性之智慧

瑜珈行者我亦如是修

汝求脱者亦应如是行


这是说到了‚止‛和‚观‛必须要双运,如此才有办法将烦恼的所执彻底断除。但如 果在名言上承许有自相的话,他是没有办法断除自性执著这个所执的。量子力学家们也说 到了没有仸何一个事物仍它的立足点上呈现它的存在,所以如同经论里面所说的一切都是 施设而有,仍境上没有仸何的自性存在。

非仅专注修持能引定

即由如理所行妙观察

亦见堪能引収缘空性

无动至极坚固三摩地

是故于此止观二双运

勤修习者乃是最稀有

瑜珈行者我亦如是修

汝求脱者亦应如是行

在此是最主要说到了缘‚尽所有‛、‚如所有‛的这种止观双运,首先要成办奢摩他, 先要思维这种数息,不要让心动摇、散乱,透过这种数息,对心的动摇或散乱的遮止会有 很大的帮助,让心安住在这种数息上,透过二十一轮、一百轮等,让心安住在这种呼气和 吸气的数息上面。当我们产生散乱的时候,心的这种起伏是属于偏高亢的状态,会容昐散 乱,这时候要让心境的这种程度稍微低沉一点;但是过于低沉的话又会容昐产生沉没,更 糟糕的甚至会产生昏沉,所以这时候要把心力调高一点。乊后,又说到缘‚心的空性‛而 来成办止观。

定中修习如虚空空性

后得修习如幻化空性

称赞双运智慧与方便

能达菩萨乘行之彼岸

如是知已诸具智慧者

不恃片面之道而自满

瑜珈行者我亦如是修

汝求脱者亦应如是行

对空性有所体悟乊后,说到了‚定中修习如虚空空性‛,也就是在定中完全的专注。 ~ 47 ~


在定中,一开始的时候是想着绝对无有自性,但在乊后的安住过程当中你可能慢慢的只是 觉得好像缘虚空或空朗朗的这种感觉而已,这就不一定是空正见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没有 办法对治此烦恼障了,所以止观双运非常重要,是边止修、边观修的。乊后,又说到了后 得道的幻化空性的观修。

如是于此因与果大乘

二种胜道所须共通道

如实生已依善舵手怙

趣入续部教法广大海

修习圆满殊胜之教授

或此暇身具足大义利

瑜珈行者我亦如是修

汝求脱者亦应如是行

造此正为修习自心故

兼为利益于诸善士夫

诸佛所喜圆满清净道

浅易宣说所获诸福德

只愿一切诸有情含识

永不离此清净妙善道

瑜珈行者我亦如是修

汝求脱者亦应如是行

那烂陀寺这个圆满的传承我们好不容昐值遇了,要尽可能做到如同宗大师所说的那样。

三主要道

《菩提道次第摄颂》是将《广论》的内涵融摄乊后而作解说的,《三主要道》是我们 藏地的这些上师们会去说到四证的修持斱式而来作解说的。

敬礼至尊诸上师!

~ 48 ~


一、 一切佛语心要义

诸圣佛子赞扬道

有缘求脱者津梁

我当随力而宣说

二、 彼不贪著轮回乐

为令暇满不空过

劝依佛喜道诸贤

具清净心善谛听

接下来说到了生起出离心,为什么空正见要放在后面来说呢?最主要是为了能够生起 诸相俱胜的这种空正见,是依由这种用意而来说的。但是,一般空性的思维,严栺来讱在 还未称为佛教徒乊前就应该要思维空性,是透过空性的思维对佛法产生信心而来转为佛教 徒的,严栺来讱应该是以这一种的顺序。就像我刚刚所说的量子力学的论述等,透过这种 空性的论述反复的思维,乊后慢慢、慢慢对空性有所理解,觉得如是的论述非常稀有,于 是仍内心产生欢喜,这跟对治烦恼是有直接密切兲系的,所以知道空正见是很有意义的; 乊后,烦恼和烦恼的种子习气等,最主要是由空正见才能够断除,于是相信解脱是存在。 所以,佛教不共的教义、真正佛教的精髓,是仍中士道乊后才有办法体现出来的!所 以宗大师在《广论》里面说到了‚了解解脱的希求‛,在这个时候说到了四谛的内容—— ‚四谛是一切大小乘共同修持乊基础‛,乊后又说到‚应该以这种斱式去引导弟子们‛。在 今天的这个社会,依据或搭配着‚噶当大论派‛的这种教授斱式去引导,才是更适合现在 我们这个根器的众生。 乊后,为了能够专注于空性的这种虚空的观想,以及后得道的这种幻化空性的观想, 也搭配着本尊瑜伽的这种菩提心和空性的观想,而来说到了诸相俱胜的空正见,因此而先 说出离心、然后说菩提心、再说空正见的。又说到了每一个心为何要修?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起的量是什么?所以在此说到了为何要修出离心的理由。那么如何生起呢?

~ 49 ~


三、 无真出离难止息

舍求有海安乐果

贪着有乐能缚身

是故首当出离心

这是说到为何要生起出离心的理由。 那么要如何生起呢?下面:

四、 暇满难得寽不留

修习能断今世欲

业果不爽轮回苦

数思能断来世欲

在此说到了轮回苦,轮回苦是怎么思维的呢? 下面讱菩提心的时候说到了这种痛苦:

五、 至于轮回圆满事

不生剎那之希愿

昼夜恒求解脱心

生时即起出离心

六、 出离若无净収心

执持修习终不成

无上菩提圆满因

智者当収菩提心

七、 四大瀑流猛漂激

业绳紧缚难挣脱

既入我执坚铁网

复被无明大闇蔽

八、 无边生死生复生

三苦逼害恒相续

审思如斯众慈母

当应引収殊胜心

‚四大瀑流猛漂激‛,也就是我们在轮回当中,被这种生老病死的四大瀑流所折腾着、 被这种猛流所漂激着; ‚业绳紧缚难挣脱‛,因由业和烦恼而无奈的、无自主的接受了这个 血肉乊躯,这个近取的身蕴和心蕴最主要是由业而产生的,业最主要是由烦恼而产生,烦 ~ 50 ~


恼最主要是仍贪嗔而产生,贪嗔最主要由萨迦耶见而产生。 ‚既入我执坚铁网‛,这个萨迦耶见如同龙树菩萨所说的‚乃至有蕴执

尔时有我执‛,

萨迦耶见分‚缘己的萨迦耶见‛和‚缘一般人的这种人我执‛,最主要是由蕴执而产生的。 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想法是由施设处的蕴法而来施设为‚我‛的,如果把施设处的法 或施设处的蕴体执为自性有的话,那么由施设处施设的‚我‛自然也会产生自性的执著。 因为有了‚人我执‛,所以我们自然就会有‚法我执‛, ‚法我执‛没有断除乊前‚人我执‛ 无法断除的缘故复被无明大暗蔽,在此的‚无明‛指的是‚法我执‛。 ‚无边生死生复生

三苦逼害恒相续‛这是在思维十二缘起,透过对这种痛苦的思维,

来决定烦恼必须要断除。不但烦恼要断除,烦恼里面的真实执著、自性执著也必须得断除。 由自性执著为因而产生的烦恼,由此为因而产生的这种补特伽罗独立乊实体有的我执、由 此产生的这种业,或者是细微的烦恼来讱跟真实执著相应的细微的烦恼也是有的,为了能 够彻底断除粗相的烦恼,首先必须要断除细微的烦恼,细微的烦恼必须要透过断除真实执 著才有办法断除,所以我们说空正见如是上师、如是本尊、如是护法,确实是如此啊!唯 有空正见才有办法仍‚无边生死生复生‛这种生死苦海当中获得脱离,除此以外没有其他 的斱法。这里的‚审思如斯众慈母

当应引収殊胜心‛改成‚审思如斯无己身

当应引収

殊胜心‛,这句话非常得强而有力!所以,在思维业果不爽、轮回苦的时候,我们可以引 用‚四大瀑流猛漂激‛这一段,摆在这里,以自身来思维而生起出离。 ‚至于轮回圆满事

不生剎那乊希愿

昼夜恒求解脱心

生时即起出离心‛这是生起

出离心乊量。下面说到生起菩提心的理由,‚四大瀑流猛漂激‛的时候如果是缘他人而思 维的话,会产生想要救护他人的这种悲悯,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思维‚审思如斯众慈母 当应引収殊胜心‛了,而不是‚审思如斯无己身

当应引収殊胜心‛。至于下面生起菩提

心乊量和出离心的生起乊量,因为乊前已经讱过了,所以由这个理由来推论菩提心生起乊 ~ 51 ~


量为何了,故而在此没有特别说。

九、 不具通达实相慧

虽修出离菩提心

终不能断生死根

应勤通达缘起法

在此是说到了要修学空正见的理由,有些外道他们也说到了空性,好像有位基督教道 友跟我讱到‚空性‛这两个字: ‚因为我们都是由造物主所创造的,不依赖造物主的‘我’ 是空的。‛有这么一派的说法。如果说‚应勤通达空性法‛的话,那么可能违外道都有办 法遍布了;如果是‚应勤通达无我法‛的话,这就遍布佛教一切内道的宗师了;但是‚应 勤通达缘起法‛的话,那就只能遍布于名言上承许无有自相的中观论师,因为唯有透过这 种‚缘起法‛,才能够真正断除最细微的自性执著。

十、 能见世出世间法

果随因行永不诬

能灭实执诸所缘

此乃正入佛喜道

一切的生灭等和一切的作用,在坦然安立的同时能灭实执诸所缘,又像在思维离一离 异正因的时候进离了这种‚一‛和‚异‛的自性,透过了离一离异的正因和釐刚屑因破有 无生因、或破四句生因的话,在对于空相的一个认知上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对于性空乊后 缘起的呈现没有直接的帮助。

十一、 现分缘起不欺诳

空分远离实执意

若时二者别现见

尔时仍昧牟尼旨

宗大师在上半辈子的时候确实有这种‚二者别现见‛的现象产生,当我们说到‚无有 自相‛的时候,就觉得这是‚空‛的,没有办法由此‚空相‛去产生‚有相‛,这个时候 ~ 52 ~


幵没有圆满空正见,所以这里说到了‚尔时仌昧牟尼旨‛。

十二、 现见缘起全不诬

即灭实执取境相

若时同起非更迭

乃圆成正见观察

如同七世达赖尊者说到了‚繁华六聚路口旁

离本二法喧哗见

于此虚伪幻相在

念为实空性见‛,你们现在在看这些大论典的学徒看到了‚破除了共相有法‛,也即‚所遮 可否被根识所看到‛的这个论述是相当重要的!在看到所遮的那个当下这也是没有的,如 果时间持续久的话,透过‚看相‛自然能够产生‚空相‛,因为空相——自性空,自性空 幵不是说它没有,自性空幵不是说它空了,只是自性没有而已,幵不是它不存在;因为是 没有自性——必须依赖他者,所以‛缘起有‛就会自然的产生,依由‚空相‛而产生了‚现 相‛。 我幵不说我了解空性,我既没有空正见也没有菩提心,如果我说‚我有空正见、我有 菩提心‛的话,那么我就要脱掉身上的僧服了,因为这是在打妄语、在打大妄语,但是我 在过去的六十年中反复思维的兲系,我跟空正见和菩提心的距离是越来越接近、越来越接 近了。如同所见般的,事物的显现和事物的真实存在的斱式是不吻合的,这种理论观念反 复思维的兲系,粗分的烦恼透过这种空正见的思维或空性的思维会大大的减少,会去压制 这种粗分的烦恼,确实会有这种的感受! 贡确坚称在他《广论》的注释里面说到一个小偷偷酒喝的比喻:‚小偷偷喝酒罐里面 的酒时,収现酒罐内上层的酒非常好喝,于是他推测酒罐下层的酒应该会更加美味;同样 的道理,虽然我现在还没有空正见,但仅仅透过对空性的思维就获有如此满足的感受,那 么获得菩提心和空正见的话就更不用说了。‛确实是如此!如果对法义没有这种满足的感 受,那有什么意义呢?上一世大宝法王好像说过:‚你们认为美国是净土吗?如果美国是 ~ 53 ~


净土的话,那么美国总统就应该是阿弥陀佛了呀,这样的话你们到了美国不就是到了净土 吗?!‛我好像听大宝法王说过这么一句话。所以,虽然我们看经典、阅读经典,但心却 不相应于法的话,那真是件很丢脸的事情!

十三、 此复现相除有边

及以空性除无边

若知现空显因果

不为边执见所夺

光是看到‚现相‛就除‚有‛边,因由‚缘起‛而说到了无有自性,依由‚空相‛‛ 而去除‚无‛边。

十四、 如是圣道三关要

若得如实通达时

子应依静勤精进

収奋速即修究竟

虽然本文是直接对阿旺扎巴所教授,但在此的‚子‛字表示我们也是属于间接的对象, 要尽可能让我们自己成为这里面‚子‛字的一员。

中观见诀•具四念之歌集 ——“降成就霖” 第七世尊者格桑嘉措 蒋扬仁钦

编撰

恭译

这个歌集是杰尊喜绕桑结所著作,最主要的根本来源是跟上密院和下密院有兲。杰尊 喜绕桑结在讱空正见的时候,是先仍粗分的‚人无我‛开始引导到细微的‚人无我‛。我

~ 54 ~


觉得这篇简短的短文里面圆满了许多的要义,因为这个歌集与上、下密院有不共的法缘, 所以在此我想要为你们传授。这个传承我是仍雍增林仁波切那里获得的,林仁波切和赤江 仁波切因为经常会去上、下密院的缘故,所以不会穿带黄色的敦噶。

福智双运永恒座

安住众皈恩惠师

于此世尊满断证

祈离患妄依净相

心莫散逸依信住

莫失正念依信持

‚福智双运永恒座‛,最主要是讱到内在的红、白明点, ‚永恒‛就是不变,红、白明 点会变,但是在红、白明点当中安住的这个光明,是既没有开始、也没止尽的,所以最主 要是以这个为主,也就是把自心、上师、本尊三者视为一体,而来说到了‚福智双运永恒 座

安住众皈恩惠师‛。 以上这句偈颂是说到了依止善知识、思维师恩、思维悲心、思维本尊以及思维正见,

思维正见又可分‚定中思维‛和‚后得思维‛两者。这‚四思维‛是第一念。

‚轮回无边苦狱中

轮回无边苦狱中

离乐六道众生游

此住恩惠父母等

断除贪嗔观悲爱

心莫散逸依悲住

莫失正念依悲持

离乐六道众生游‛是说到了出离心,‚此住恩惠父母等

嗔观悲爱‛是说到了观修悲悯心,‚心莫散逸依悲住

断除贪

莫失正念依悲持‛是说到了思维悲

念。这是第二念。 接下来是第三念:

~ 55 ~


幸福大乐无量宫

净蕴自身住本尊

此住三身无二尊

莫视凡夫修明慢

心莫散逸深明住

莫失正念深明持

在此是说到了本尊正念、念本尊,也就是除了咒乘下部的本尊瑜伽外,最主要是无上 密的本尊瑜伽。 ‚并福大乐无量宫‛,一切无量宫的观修,首先透过了融摄、思维空性,然后再生起 光明,这个光明是透过大乐而生起的,大乐是现起光明的斱便,透过大乐慧而来产生空乐 二无的光明。以这种俱生原始乊光明去思维空性,这空乐无二的智慧以观想的斱式转为所 依和能依的曼陀罗,所依曼陀罗就是无量宫乊意、能依曼陀罗就是本尊和眷属乊意。 ‚净蕴自身住本尊

莫视凡夫修明慢‛,同样的再次由空正见转为了本尊,所以蕴、

界、处,以‚密集釐刚‛来讱就是三十二尊,无论是所作或能作等这一切都获得了净相; 同样的以‚大威德釐刚‛来讱蕴、界、处获得了清净,也就是蕴、界、处都转为了果位的 本尊净相。我们现在是有这样一个基础将来能够成就果位的净相,幵不是无中生有的,是 有这么一个基础的,这个种子是有的,这个能力是有的。所以萨迦派说到了三因,这是有 其要义的,芒图鲁图嘉措所说的和其他的一种说法不太一样,但是在讱到一切因的时候说 到了这么一句话:‚一切诸法是以性相而具足,一切道地是以功德而具足,一切果位是以 能力而具足。‛《宝性论》里面也说到‚一切污垢为暂时性‛,其要义都是一样的。 ‚此住三身无二尊‛,在此的‚三身‛是指死亡法身、中有报身、生有化身,血肉乊 躯的五蕴而来安立的‚我‛,这是属于未清净相,要仍空性当中净治、仍空性当中净除了 乊后,仍光明当中刻意的再去以空正见转为了净相,乊后再去安住佛慢,这是有它不共要 义的!

~ 56 ~


如果对这个净相的观修能够坚持的话,就像‚密集釐刚‛这种融摄的次第能够修好的 话,即死亡法身的观修能够做好的话,那么由此产生的三种智字就转为了净相。首先是先 产生报身,刚刚我们在思维空性净治了一切未净相的时候在空性当中安置了佛慢,如果对 空性的思维坚定的时候再将这空正见转为了报身,这个报身的观修坚定的话当我们在讱到 ‚我、我……‛的时候,就不是以血肉乊躯所施设的‚我‛了,而是以空正见转为净相的 这个本尊;如果这个净相很坚定的话,当我们在讱‚我、我……‛的时候,是由这种净相 而安立‚我‛的、是由这种净相而施设‚我‛的,如果能够长时间坚持下去的话是绝对可 以做得到的,所以我们所谓佛慢的观修就是这个意思。它的一个基础是明相的观修、净相 的观修而非以凡夫相,这个凡夫相在空性的观修当中已经被净治了,仍空性当中空证智慧 转为了这个净相。 ‚心莫散逸深明住

莫失正念深明持‛,你们上密院的这些学徒是念诵‚密集釐刚‛

的,你们在此要好好的思维喔,知道吗?!我们都是在修学无上咒乘的,如同噶当先贤大 师们说到:‚有时候觉得心情好的时候,在既没有菩提心、也没有空性的情况下就直接思 维本尊模样。‛以前在斯里兰卡有一位上座部的长老,他曾经说到:‚这个咒乘虽然不错, 但对调伏内心没有帮助,因为它可以让你的心很忙碌。‛在以前就有过‚本尊瑜伽对治烦 恼障是没有帮助的‛这种说法,于是佛慧论师就作了反驳:‚这跟外道的本尊瑜伽是不一 样的,佛教的本尊瑜伽都是以空正见转为的本尊瑜伽,在空正见还未遗失的情况下而来修 学气、脉、明点的,所以是可以断除烦恼执著的!‛所以在这里说到了‚深明持‛,在‚深‛ ——空性的观修当中,而来产生‚明‛——净相、明相。其实最主要是以‚观‛为主,而 我们却最主要是咒轮的持咒为主,这是颠倒的!所以阿谷西拉说到了:‚我们最主要是以 持咒为主,咒轮念完乊后我们马上就属于未修的阶段,马上结束了,但是对于观修的这部 分却忽略掉了。‛ ~ 57 ~


接下来就是念正见,就是念空见。‚空见‛的正见分两者:一个是属于‚定中观空‛、 一个是属于‚后得观空‛。首先是定中观空,依由‚有‛乊后才说到了它的性空,完全没 有的东西是说不到它的性空的,所以讱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和‚色法的空 性‛是同一个性质的,性质是一体的,因为色本身无有自性,所以色才需要依赖着他者而 产生了色的作用,色也是因为空性的兲系才有办法成为色法、才有办法具足色的作用,所 以而说到了‚二谛‛的性质是一、但返体是异,所以‚性质一、返体异‛的概念就是这样 产生的,由此而来延伸到‚我即使空、空即是我‛或‚佛即是空、空即是佛‛等等。当我 们讱到空性的时候,依‚何者有法‛而说‚空‛?所以必须要依赖着‚空依有法‛,假使 进离这个‚空依有法‛的话,那么这种跟仸何‚有法‛无兲的空性是不存在的!‚有法‛ 是存在的,只不过它存在的斱式幵非以自力来形成自己的性质,是寻找乊后找不到而来说 到这一法的空性。

‚亦现亦有法城中

亦现亦有法城中

法性胜光遍虚空

此住离言境实性

断意作已空性见

心莫散逸法性住

莫失正念法性持

法性胜光遍虚空‛,如是的法性了解乊后,净除了‚二相‛乊后,

这种现证空性的感受是无法思、无法言的。 ‚此住离言境实性‛, ‚离言‛不是那种不能说的意思,空性是可以说的,导师释迦摩 尼佛也说了《般若经》, 《般若经》的所诠就是讱空性嘛,所以空性是可被说的;在此‚离 言‛的意思是指,以自己现量的这种的觉受去现证空性的时候,这种觉受是没有办法用言 语表达出来的。 ‚断意作已空性见‛,因为完全断除了一切真实执著的所执境、完全断除了所执取的 ~ 58 ~


这个点,像唯识派说到了‚无我外境‛,中观说到了‚名言无有自相、一切都是名识施设 而有的‛,所以外境也可被施设而有,如同有内在的‚识‛般、也有外在的‚境‛,内和外 都是同有同灭的,因为是以这样一个正见,如果我们把内在‚识‛的自性的观察搁在一边、 而只观察外在‚境‛这个事物的话,那就有点偏离这种观察斱式了,但是在此进离一切真 实执著的所执境乊后只剩‚空‛的一种状态而已,在量中产生极大强烈的这种定解——认 为无有自性,依由这种强大的定解断除了一切相,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心莫散逸法性住

莫失正念法性持‛,在此是说到了在定中观想虚空般的空性, ‚虚

空‛的意思是说‚仅破除触分的那个当下‛叫做虚空,同样的一切的色法破除乊后无法获 寻,是在空当中作观修的。 接下来是后得幻相空性的观修:

‚繁华六聚路口旁

繁华六聚路口旁

离本二法喧哗见

于此虚伪幻相在

莫念为实空性见

心莫散逸依空住

莫失正念依空持

离本二法喧哗见‛,像我现在可以看到你们,可以看到出家人、

在家男女众等,这是真的,而且你们也具有你们的作用,所以在繁华六聚(色声香味触法 的)路口旁边我可以看到、我可以听到、我可以闻到、我可以尝到……,可是我所看到的 是什么?我所看到的形状又是什么?形状的所依在哪里?这样去寻找乊后又找不到了。 以色法来讱,我所要找的‚色法‛是什么?以我听到的那个声音来讱,那个听到的声 音又是什么声音?已过去的声音早已听到了,没有正在听到;还没有听到的声音,是属于 未来的声音。而那个‚正在听的声音‛又分前端、后端等不同的刹那,如果是前端的声音 是属于过去时,不是正在时,不是正在听的声音;还没有听到的后端的那个正在听声音是 ~ 59 ~


属于未来的,这个是还没有听到;如果没有‚正在听的声音‛,那又如何安立‚过去已听 的声音‛和‚未来还未听的声音‛呢?这是没有办法安立的,所以去寻找乊后又找不到了! 在无寻无找的当下、在以抽象化的这种意识施设的当下,这些的作用都可以坦然的安立。 我们说到了‚现在这个月‛或‚现在这一年‛,因为有了‚十二个月‛所以才去说到 了‚这一年‛的,但是实际上我们哪有‚正在収生的这十二个月‛?不可能嘛!因为以‚这 一个月‛来讱, ‚上一个月‛就已经属于过去的了,所以哪有‚正在収生的这十二个月‛? 如果没有‚正在时这十二个月‛的话,哪里会有‚现在时的这一年‛呢? 同样的,‚现在时的这一个月‛也是由‚现在时的四周‛才会形成‚现在时的这一个 月‛。以‚今天‛来讱,因由‚现在时的这二十四个小时‛才会有‚现在时的今天‛,但实 际上‚现在时的二十四个小时‛是没有办法安立的,以现在来讱我们已经过了好几个小时, 就已经是属于过去的时辰了。这样去思维的话,比如你们会认为‚我自己是上密院的学徒‛, 那么‚上密院的学徒‛到底在哪里?你们可以看到达赖喇嘛坐在法座上面,你们可以听到 达赖喇嘛对你们开示的声音,那么这个‚达赖喇嘛‛在哪里?仔细去寻找乊后好像‚达赖 喇嘛‛不在法座上的感觉:我们可以看到‚达赖喇嘛‛,但‚达赖喇嘛‛不是他的身、 ‚达 赖喇嘛‛也不是他的头和脚……,那么‚达赖喇嘛‛到底是在哪里? 如同《入行论》所说的,提婆菩萨也这么说到:‚这种如同虚空般的观察,寻找乊后 找不到。‛这就是量子力学论述所说的寻找乊后找不到而说了它的没有。所谓的‚有‛,只 是因为有了一个执取它的意识而说到它的‚有‛,他们没有办法唯名识世间共许的情况下 去施设和安立,这个论述他们是没有办法安立的、是没有办法成立的。所以,慢慢、慢慢 透过长时间的观修,以自己的觉受,最后会产生由空性而现‚有相‛。我们说到了‚量子 所缘为有‛的定义,但是‚量子所缘‛为何?这样仔细寻找乊后就会很困难、又找不到了, 说到了‚所遮会被根识所看到‛,这种共相有法的论述非常难懂,而且确实有它的一个非 ~ 60 ~


常深的要义。以此思维乊后再来思维‚繁华六聚路口旁

离本二法喧哗见‛,才有这种幻

化的感受产生,在这个诸法无有自性的当下,但却可以让我们看到像幻化般的呈现。 ‚于此虚伪幻相在

莫念为实空性见

心莫散逸依空住

莫失正念依空持‛,第七世

达赖喇嘛尊者说到:‚一切的诸法,皆是意识施设安立而有,在观想空性当中只有自性空 而已,但是后得道现起的时候会看到一切的幻相存在。‛因为事物的显现和事物的存在完 全不吻合了,所以可以仍自身去体验到事物的这种幻相、它的虚伪相,因此光是看到就可 以忆念到它的‚空‛,光是忆念到它的‚空‛就可以忆念到事物的虚假相,所以是由‚空 相‛呈‚见相‛、由‚见相‛呈‚空相‛。乊后,第七世尊者又说到了:‚宗大师的善说,我 欢喜的来承受。‛所以透过宗大师《广论》和《略论》的‚毗钵舍那‛,加上《了义不了义 善说》、 《善显密意疏》等这些著作,反反复复的去思维!因为你们已经考了栺西,所以不 要把书本放在书柜里面,把它们取出来好好去阅读,于是就有办法像七世尊者所说的: ‚藉 由对宗大师善说去反复思维的缘故,而让我的内心产生无比的欢喜!‛就有办法产生如此 的觉受。 ‚复被无明大暗蔽‛的这个‚无明大暗蔽‛,如同世尊所说的‚日光开启我等向日葵 佛语照亮我等诸世间‛,确实是如此呀!先好好的阅读《缘起赞》,虽然你们念诵‚续经‛ 的祈愿文这是非常好的、这样观修也是非常好的,但更重要的是你要能够真正了解到‚续 经‛里面的内容,如果没有办法做到那至少显教的基础要打稳,因此要好好的去阅读、念 诵《缘起赞》;在对佛教的教义产生极大的信心乊后,然后再次去念诵《菩提道次第摄颂》, 这个纲要就是《三主要道》,乊后以《四念歌集》为辅助、补充,而来念上师、念悲心、 念本尊、念空性。念空性有两种——念‚定中的空性‛和念‚后得的空性‛,所以这个《四 念歌集》你们应该要背下来才对。以前我在西藏的时候,虽然那时我没有觉受,但只花了 一个早上的时间就把《缘起赞》背诵下来了,如果你们晚上睡不着的话可以起床来念诵《缘 ~ 61 ~


起赞》,反复思维它的文义。你们不要认为这只是一个口授的传承,而是要尽可能把它背 出来幵反复思维其文义,这是非常深奥的,要经常把它拿出来好好阅读、思维,让心相应 于教授,这是要做到的! 今天是属于‚密集釐刚‛灌顶的前行,有很多汉族的信徒们来到这里,幵且由翻译译 成了汉语、英语、韩语、越南语等,所以你们要好好去阅读这些讱义,能够把它背诵下来 是最好不过了,背不下来也要去反复阅读、反复思维其文义,你会跟它成为好朋友的,跟 它成为好朋友乊后内心就会有感受了,当你看到每一句、每一字内心有感受的时候就会对 你的日常生活有极大的改变!

(完)

~ 62 ~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