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產業結構調整說明

Page 1

第四次產業結構調整說明


目錄 壹、 台灣經濟現況-------------------1 貳、 第四波國家產業結構調整--------12 參、 中華產業結構調整交流協會簡介--20 肆、 結語--------------------------22

0


台灣經濟現況 2012 年 6 月,南韓正式晉升為全球第 7 個已開發國家之列,亦即躋 身「20-50 俱樂部」 成員,也就是平均國民所得超過 2 萬美元,總 人口數超過 5,000 萬人的國家,達到大國的標準。目前,全球僅 6 國 是「20─50 俱樂部」的成員,分別是日本、美國、法國、義大利、 德國和英國。但自二次大戰後獨立的國家中,南韓是躋身「20─50 俱 樂部」的唯一國家。 那麼,台灣的狀況又是如何呢?面對此一情勢, 一向將韓國視為競爭對手的台灣真是情何以堪!以前年年來台灣學 習各種施政的韓國,竟然已經將台灣拋諸腦後,先馳得點。 而最新的狀況是 2012 年 7 月 18 日中研院經濟所公布 2012 年經濟成 長率(即 GDP 年增率)最新預測值由去年 12 月 29 日所公布的 3.81% 腰斬下修至 1.94%,對下半年景氣看法「謹慎、不樂觀」 ,且認為「保 3 無望」;主計處也於 2012 年 8 月 17 日第 8 度下修全年的經濟成長 率,預估只剩下 1.66%,比年初預估的 4.19%腰斬後還更低。值得注 意的是,第二季 GDP 衰退 0.16%,是從金融海嘯以來,首度出現負成 長,展望下半年經濟復甦力道薄弱,內需、出口恐怕難有好消息。

一、 數據 台灣之人均 GDP 已居亞洲四小龍之末

1


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台灣 1980~2000年台灣失業率都在3%以下,平均只有2.1%; 2000年後幾乎都在4%以上,平均為4.6%!

% 7

6

5

4

3

台灣失業率

2

1

2010

2011

2008

2009

2006

2007

2004

2005

2002

2003

2000

2001

1998

1999

1996

1997

1994

1995

1992

1993

1990

1991

1988

1989

1986

1987

1984

1985

1982

1983

1980

1981

0

台灣失業率居亞洲四小龍之冠

失業率 單位 : %

台灣在2 0 0 1 年~2 00 7年之失業率還低於香港 , 但自2 0 0 8 年至今已為亞洲四小龍之冠

9 8 7 6 台灣

5

香港

4

韓國

3

新加坡

2 1

0

資料來源 : 行政院主計處

2


實質薪資「倒退」13 年的台灣 台灣2011年實質薪資與1999年相比反而減少

實質薪資(單位 : 元) 45,000

44,000 43,000 42,000 41,000 40,000 39,000 38,000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37,000

實質薪資

貧富差距持續惡化的台灣

台灣之家庭所得分配差距倍數節節升高 7

6 5 4 家庭所得分配差距倍數

3 2 1

3

2010

2008

2006

2004

2002

2000

1998

1996

1994

1992

1990

1988

1986

1984

1982

1980

0

資料來源 : 主計處


出口為導向的台灣出口年增率在亞洲四小龍中已成為最低

40.0 30.0 20.0 中華民國

10.0

0.0

新加 坡 2007

-10.0

2008

2009

2010

-20.0

2011

-30.0

資料來源 : 財政部統計處

台灣目前經濟情勢相當嚴峻,出口部分,今年 1 到 6 月出口額之年增率為負 4.7%, 而相對韓國的 0.7%、日本的 5.8%(1 到 5 月數據)、新加坡的 4.1%(1 到 5 月數據) 與中國的 8.7%(1 到 5 月數據)顯然偏低,同樣面臨歐債風暴,台灣卻是亞洲鄰國 中受傷最重,是唯一負成長的國家,代表台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確實在衰退中。

指數不停下跌的台灣加權股價指數 14000

歷年台股指數最高點及最低點 12000

10000

8000 最低點 最高點

6000

4000

2000

0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4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生育率創世界最低記錄的台灣

根據人口資料局 (PRB,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在 2012 年 7 月所發佈的 2012 年世界人口資料表(World Population Data Sheet)指出,總生育率(TFR) 最高為尼日(Niger)的 7.1,最低為台灣和拉脫維亞(Latvia)的 1.1。

自殺人數屢創新高的台灣

5


二、 輿情 投資外流嚴重的台灣 根據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UNCTAD)2012 年 7 月初發布之報告表 示,去年台灣的外人直接投資 FDI 為-19.6 億美元,約為台幣 592 億元,是全球倒數第二,僅優於非洲國家安哥拉的-55.9 億美元, 顯示台灣投資環境不進反退,資金流失情況嚴重,勢必連帶拖累 經濟表現。 自 2010 年和中國簽訂 ECFA 至今,我國的投資金額不斷流向中國。 根據經濟部統計資料顯示,2011 年經濟部核准赴中國投資金額高 達 131 億美元,但今年國內民間投資呈現萎縮,成長率為-9.4%。 ECFA 的簽訂造就另一波產業西進潮,目前台灣投資中國已佔對外 總投資金額 8 成以上,台灣經濟極度依賴中國市場的結果,不僅 容易受到國際景氣循環波動,廉價的中國產品進入市場,也嚴重 打擊國內相關業者。同時,將台灣的經濟命脈置於中國市場,已 對台灣的經濟主權形成威脅。

人才外流嚴重的台灣 根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及「海峽時報」報導,新加坡副總理兼 財政暨人力部長尚達曼(Tharman hanmugaratnam)2012 年 4 月 4 日引 述一項針對台灣人才移動所做的調查指出,新加坡如果也阻止外 國人才進入,將重演「台灣故事」(Taiwan story),喪失在全球 的競爭優勢。 尚達曼表示,台灣人平均薪資下降,原因在於台灣對於外國人才 採閉關政策;台灣最優秀且最聰明的人才正移往國外,主要是中 國、美國和其他國家。他說,新加坡對外國人才需持開放態度, 否則也會面對人才流失的問題,最後導致國民名義所得(nominal income)下降。新加坡大學東亞研究所的調查發現,上述這些現 象導致台灣人過去十多年的平均名義所得幾乎沒有增長,如果再 加入通膨因素,實質所得更是大幅下降。新加坡應引以為鑑。

6


尚達曼強調,許多新加坡人希望在頂尖企業、有競爭力的團隊中 工作,越來越多新加坡頂尖人才也移到海外工作, 「若不提供機 會讓新加坡的企業成為世界級和擁有高度競爭力,並讓國人在最 好的團隊中工作,將會失去更多的人才,跟台灣的處境相同。」 根據統計,過去十幾年來,台灣地區合法居留的海外居民約 49 萬人,其中有工作身份的外籍勞工就佔了八成,約 40 多萬人。 而在所有外籍勞工中,技術人員(白領階級)約僅有 2 萬人上下, 比重不到一成。此外,每年自台灣移出的人口則大約有將近 3 萬 人左右,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具備專業技術的白領階級。顯然地, 台灣人才流失跡象愈趨明顯,儼然成為高階人力的輸出國。繼過 往台灣資金西流後,現今大陸、香港及新加坡對台灣人才的磁吸 作用,是否才正開始?如果流失過多,台灣成長勢必受到影響, 嚴重者,甚至動搖國本,對台灣絕對是個警訊。

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情況日益嚴重的台灣 副總統吳敦義於 2012 年 7 月 4 日出席工商協進會會員大會致詞 時坦承,擔憂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比重過高,已影響薪資水平 與就業率,並為經濟發展埋下隱憂。同場出席的經建會主委尹啟 銘也說,台灣產業結構失衡,太集中部分產業,不如南韓多元化, 造成出口表現面臨嚴酷考驗。他說,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重逐年 增加,已從民國 90 年 13.3%、95 年 37.3%、97 年 46%,到去 年過半高達 50.3%,今年預期仍將過半。這對外貿成長有幫助, 卻是創造別人的就業機會,無法提升國內實質薪資與就業機會, 對台灣未來經濟成長埋下隱憂。

產業失衡 出口面臨嚴酷考驗 尹啟銘指出,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重一路升破 50%,且太過集中 香港與大陸,出現下游都跑光、出口只靠中間產品情況;且相較 日本海外生產比重僅四分之一,我國海外生產比重太高了。他說, 海外生產比重過高,台灣產業失衡、多元化不足,也是一大問題。 台灣太集中部分產業發展,像是半導體、面板產業,當全球供需 失衡,出口表現就不佳。反觀南韓有汽車、電子等多元產業,面 對經濟衝擊時,表現就較為平穩。

7


莫讓台灣希臘化 衛生署指出, 「自殺率與經濟情況呈反比」 ,去年(2011 年)接獲的 自殺個案,約一半是失業者,顯示失業已成為國人自殺的重大因 素。借鏡希臘因失業率飆升,經濟連年衰退,加上緊縮措施,生 活無以為繼,爆發自殺潮。2009 年金融危機前,希臘自殺率每 10 萬人 2.8 人,歐洲最低,去年暴增四成。當地生命線每天接到 的一百通求救電話中,四分之三和經濟有關,但 2007 年時每天 最多只有 10 通電話。三年來,希臘四分之一公司倒閉,勉強支 撐的公司,半數以上承認付不起工資。數年間,希臘從一個樂觀 開朗民族,變成悲觀憤怒的民族。

三、 公部門 我國基層公務人員的人力素質相當傑出,也由於基層公務人員的 認真與努力,讓國家處於一個很穩定的狀態運作,這完全是全國 公務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但也由於我國法令對公務人員有嚴謹 要求與規範,也因此相對限制公務人員發揮創意的可能性,所以 我國公務單位是一個很好的執行者,但在法令及行政文化的約制 下,自然而然讓公務部門無法成為一個傑出的領導者或創新改革 者, 「穩定嚴謹」與「領導創新」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特質。當我們 在苛責公部門諸多不是或將經濟大環境惡化責任歸咎於基層公務 人員時,這種批評是有失公允,更是對改善大環境毫無助益。我 們反而應該懷著一個感恩的心,感謝基層公務人員維繫著國家穩 定且順暢運作的重責大任。 但公部門從過去二十年來至今的產業政策確實和整體大環境脫節 ,其中政府所推行的兩兆雙星、綠色矽島、亞太營運中心等皆成 效不彰,現今政策也和過去脈絡相同,台灣經濟未來依舊嚴峻。 且讓我們一起來檢視: (1)兩兆雙星(Two Trillion & Twin Star ): 「兩兆雙星」 計畫是行政院於 2002 年所提出的產業發展計畫, 其中兩兆指的是半導體及影像顯示產業,雙星則是指生技製藥

8


與數位內容。成效如何?今年(101 年)半年報,其中面板雙虎 (友達及奇美電)上半年合計大虧 485 億元,DRAM 等記憶體 家族虧損上看 400 億元,代表兩兆的雙 D 產業(面板、DRAM) 如今已成四大慘業(LED、太陽能、面板、DRAM)之二,真正 慘不忍睹。至於生技製藥與數位內容至今則看不出具體成效。 兩兆雙星何以會失敗?不可諱言的,台灣經濟從傳統產業生產 開始到最新科技產品的發展,在國際分工的配置上,我國產業 大都處於為先進國家大型公司代工的地位。國內廠商從代工的 OEM 階段開始,藉由大量生產獲取一定的利潤;接著進入 ODM 合作的模式,企圖為自己找出獲利的空間。擁有品牌或專利技 術優勢的先進國家廠商,開始時因為對其有利,在營運策略上 並不會加以阻止,但是我國廠商若想自創品牌,或在技術上有 所突破時,這些先進國家的大型公司立即會以各種手段,阻撓 我國廠商追求技術自主及自創自有品牌,迫使國內廠商繼續為 他們服務。無法掌握關鍵技術的結果是我國業者只能賺取微薄 的代工費,無法獨立也無法自力更生。 至於半導體與影像顯示器已是成熟產業,應已從新興工業中 「畢業」,即便考慮到租稅誘因對廠商的投資誘因的影響而未 免除其優惠,也應顧及是否會對其他尚在萌芽期的新興產業產 生資源的排擠效應,半導體晶圓廠或 TFT-LCD 的建廠金額動輒 上千億,無形之中也減少資金流向其他新興產業的機會。 (2)亞太營運中心(Asia-Pacific Regional Operations Center, APROC): 政府於 1990 年代推動的經濟建設政策,以發展台灣成為環太 平洋地區的經濟樞紐為目標。所謂的「營運中心」是指六項專 業中心,包括製造中心、海運轉運中心、航空轉運中心、金融 中心、電信中心和媒體中心。 但所謂亞太營運中心似已淪為一個響亮的口號,本身不具任何 意義,1997 年波特教授來台講演提昇台灣競爭力問題,不料

9


波特坦率地對台灣建立亞太營運中心的政策加以批評,他指出 政府規劃之亞太營運中心藍圖缺乏明確前景,項目及指標均過 於複雜,且太過度依賴中國,將相當危險,台灣應選擇具有特 色且具潛力的產業,以建立「亞太科技中心」作為發展目標。 波特又表示, 「台灣發展亞太營運中心,一定會導引出對中國 大陸市場的依賴」 , 「台灣的問題是缺乏長遠眼光…,亞太營運 中心計畫,基本上是打混仗」。 事實結果是香港並沒有提出區域營運中心的構想,但其高度自 由化的條件,早已使其成為亞太金融中心,而新加坡亦以其穩 定的政治環境、高行政效率、低稅率等自由化政策,成為各國 大企業設立亞太營運中心時之首要選擇,馬來西亞、泰國、上 海等地區,雖尚未合乎條件,但均頗為積極地朝亞太營運中心 的目標而努力。當此之際,時間的把握成為極其重要的因素, 如何靈活、機動、迅速地修法、立法、增育人才、改善軟硬體 設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才有可能掌握先機拔得頭籌,走出 他人所無可取代的特色。 國家經濟形勢越來越惡化,報章雜誌每天幾乎都是經濟負面消 息及批評,因此要補強基層公務人員相對不足的「領導創新」 區塊,便要大大透過民間集體的領導,形成一個更有組織及制 度的單位-中華產業結構調整交流協會,這協會要能足以包含 社會各界及執政黨與在野黨,凝聚全民努力的方向及意志;另 一方面政務官也必須領導公部門配合民間的「領導創新」進行 改革,第四次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才能全面啟動。 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技術已經在民間之中華產業結構調 整交流協會多年的努力籌備下,完成相關計劃與準備,可讓台 灣第四波國家產業結構調整事半功倍。

10


四、 歸納 追根究底,問題的解決關鍵在台灣產業發展模式。過去 20 年, 大陸提供了龐大的廉價勞工及低廉的土地,源源不絕的賺「容易 錢」(easy money)機會,吸引以代工出口為業的大量台商赴大 陸投資,將製造基地移往大陸,再加上美國科技及資產市場泡沫 引發全球投機風潮,廠商籌資容易,因而不斷擴大代工的規模。 正因為這種以低廉生產要素及投機資金為依恃的生產模式,導致 台灣產業快速外移,經營管理人才也跟著出走,留在台灣的除少 部分從事研發或製造上游、以科技新貴為主的高薪就業機會外, 多數勞動力不易找到好的工作,薪資長期偏低,人的價值被嚴重 低估,這也是社會 M 型化發展、所得分配日益惡化的根源所在。 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進入長期調整期,美、歐、日等工業國家 需求長期趨緩,資本市場因風險日高,企業籌資日益困難。另一 方面,大陸工資不斷上漲,土地及原物料價格大幅升高,生產成 本大增。在此雙重衝擊下,台灣企業以大陸為工廠,依恃國內外 金融機構大量融資擴廠的代工出口模式已走到了盡頭,經濟成長 動能的趨緩,已是迫在眉睫的嚴峻課題。更大的考驗是,估計到 2020 年前後,部分大陸沿海城市如深圳、廣州、上海、北京、天 津等薪資可能趨近甚至超越台灣平均水準,對台灣勞動力尤其是 專業技術人力及經理人才的強大磁吸效應將全面發酵。若台灣不 能儘速找到新的經濟成長動能,薪資成長停滯甚至倒退的問題將 更趨嚴重。 有鑑於此,政府必須從根本改變經濟戰略思維,全盤調整產業發 展的方向及策略,將產業發展和人才及就業連結在一起,創造更 多新型、高附加價值的新產業,來帶動高薪就業機會的增加及留 住人才。更重要的是,產業發展最需要的是具有創新觀念的技術 及管理人才,所以培養及提高人力的創新能力,才是根本作為。 推動台灣經濟轉型升級才是解決薪資停滯及人才外流的根本之 計,也是唯一有效的做法。民間中華產業結構調整交流協會雖已 掌握第四波台灣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及作法,但還有賴全國各界領 導人及政府領導人的領導,方能成其大功,再創台灣富庶榮景。

11


壹、 第四波國家產業結構調整 一、變遷 國家產業結構伴隨科技與時代觀念的演進,時時刻刻都在變動與 進化中,像是紡織業在過去 30 年曾經是最利潤豐厚的產業,但在 現今大環境的產業結構中,已經被其他獲利更豐厚的產業所取代, 因此任何產業經過 30 年後必然利潤會越趨微薄,唯有不斷創新與 開發新的產業之業種,台灣的產業才能維持一個強壯的產業結構, 國家及社會福利制度才能更臻完善,自由民主根基不會被侵蝕, 否則台灣經濟持續吃老本,社會暴動將會四起,今日歐洲許多國 家脫序及困苦是我們的借鏡。 讓我們花一些時間回顧台灣產業結構調整變遷歷程,我們可以更 清楚知道產業是隨時處在變動中,唯有不斷創新產業業種,才能 重新振興台灣經濟。

(一) 第一次產業結構調整 (逐漸由農業社會轉為輕工業社會) 1. 進口替代時期 時間: 1953 年~1959 年。 背景: 軍事費用高,人口急速成長,農產品出口佔總出口 80%以上, 呈現農業國家面貌。 重要措施:  一方面發展農業,一方面透過肥料交換(肥料換穀)、擴大 農工差價方式,將農業所得引導到工業,即以農產品出口 來換取外匯以進口工業機器,發展民生工業。  1953 年實施第一期經濟建設計劃,發展勞力密集輕工業 ,以替代進口商品。  採取提高關稅、限制進口、外匯管制等方式,扶植民營企 業,特別以紡織業為重。

12


結果: 台灣到 1959 年左右,百姓生活已有改善,工業以每年 10%以 上成長率快速發展。台灣創下以農業帶動工業發展的先例。 2.出口擴張時期 時間: 1959 年~1973 年。 背景: 台灣的進口替代產業面臨國內市場飽和的問題,同時工業化 國家的工廠面臨工資上漲等因素,因此紛紛搬遷到一些具工 業基礎又勞工成本低廉的地區。 重要措施:  1959 年底制定「19 點財經改革措施」 ,採取較自由的經貿 政策、降低關稅、放寬進口、單一匯率。  1960 年公布「獎勵投資條例」以減免租稅方式吸引外資。  1966 年成立加工出口區於高雄,是亞洲第一個出口加工 區,而後在楠梓、台中相繼設立,外國人投資大幅增加。 結果:  台灣成為美、日兩國的加工基地,兩國來台投資額佔總投 資額 60%以上,也形成台灣對日本的巨大入超與對美國的 大額出超。  自 1963 年~1996 年平均經濟成長率超過 9%。  1963 年台灣對外貿易首次出超,開始有了外匯累積,從 此台灣長期維持貿易出超的局面。  1963 年,工業佔台灣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超過農業,台 灣逐漸由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電器、紡織、塑膠等輕 工業快速成長。  此後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機為止,台灣長期保持年平均兩位 數以上的經濟成長率。

13


(二) 第二次產業結構調整 (由輕工業轉為重工業社會/第二次進口替代時期) 時間: 1973 年~1979 年。 背景: 1973 年與 1975 年連續爆發石油危機,全球經濟陷入不景 氣。中華民國因生產成本劇增、出口大幅下降、退出聯合 國等因素使投資意願下降。 重要措施:  發展重工業、化工業,建立自主經濟體系,進行大規 模公共投資。  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包括交通、電力等基礎工程, 及 鋼鐵、石化、造船工業。 結果:  台灣所得成長持續提高,也為台灣石化業與重工業打 下良好基礎。  十大建設等一系列大型公共投資計劃,國內投資環境 因此大幅改善,也有效提振景氣和就業率,經濟實現 轉型升級,1970 年代期間工業生產平均每年成長率為 13.5%。  這些重大的經濟政策及設施,使得台灣晉身亞洲四小 龍之列,更創造了難能可貴的台灣經驗,成為日後開 發中國家典範。

14


(三) 第三次產業結構調整 (逐漸由重工業社會轉為科技化社會) 時間: 1979 年至今。 背景: 1979 年台灣又受石油危機影響,故轉而發展耗能少、污 染低、附加價值高的產業。1980 年代後期,台灣面臨土 地價格上漲、環保意識抬頭、治安形勢惡化、勞工意識興 起等不利於投資的因素,政府於是再次推動經濟轉型。 措施:  1979 年制定「十年經濟建設計畫」,將機械、電子、 電機、運輸工具列為「策略性工業」。  1980 年設立新竹科學園區,以優惠鼓勵投資高科技產 業,大力鼓勵內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等高科技 產業,希望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技術密 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1997 年再成立台南科學 園區。  1984 年的「十四項建設」與 1990 年的「國家建設六 年計畫」,以公共投資促進產業發展。  1990 年公布「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發展通訊、資訊 等十大新興行業。  自由化與國際化:1983 年放寬進出口與投資限制; 1987 年新外匯條例實施,人民得以自由持有及運用 外匯;1989 年開放民間設立新銀行;逐步推動公營 企業民營化。  2008 年起馬總統上台後推動若干新興產業政策,廢除 產業升級條例,推動產業創新條例及簽訂 ECFA。 結果: 台灣所得不斷提高,1970 年代末期已開始受世人矚目, 1980 年代末已成為經濟發達地區。 自 1990 年至 2012 年,台灣產業結構仍沿襲過去兩蔣時代 舊產業結構,導致經濟形勢持續惡化,馬政府就任以來經 濟政策未注入民間產業結構調整之創新思維,人民無感於 政府經濟成效,台灣經濟未來勢必更加惡化。

15


(四) 第四次產業結構調整 (逐漸由科技化社會轉為知識密集服務業社會) 時間: 即日起,越早越好,如果越晚啟動第四次國家產業結構調 整,台灣經濟嚴峻形勢會更加惡化,政府財務赤字會急速 擴張,外資也會逐步撤出台灣。 背景: 台灣各種政經數據都持續惡化,政府二十多年來財經政策 如亞太營運中心、綠色矽島、兩兆雙星以及黃金十年,思 維皆如出一轍,缺乏創造性,且沒有形成全國性人力物力 投入,人民無感於經濟政策成效,政府應該將政策制定從 過去由上而下,改變為由下而上;並借重民間產業結構調 整之思維,形成更有制度及組織的產業結構調整專責機構 ,以常態及持續方式進行第四次產業結構調整。 重要措施: 1. 建立一個公益、專業性、領導性的組織或機構;納入 產、官、學、政之領導人,常態性針對國家產業結構 調整提出解決辦法,這正是中華產業結構調整交流協 會設立之目的。 2. 第四次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是全面性及國際性的人力物 力整合,將台灣產業結構調整至知識密集服務業,以 腦力加工取代目前科技代工模式 3. 引進民間專業機構協助,中華產業結構調整交流協會 長期關注於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議題,為民間專業性 單位,可讓產業結構調整順暢進行。 結果預估: 第四次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是以打造知識密集服務業的經 濟結構,在產業結構鏈中,是屬於一切產業最上游的產業, 利潤非常豐厚,其可達成效果不僅可根治台灣目前嚴峻的 經濟形勢,更可以將台灣推上世界經濟的領導舞台,如果 台灣一直停留在科技代工,實在非常可惜,完成第四次國 家產業結構調整好處實在太多,在此列舉以下數項優點提 供參考:

16


甲、 知識密集服務業可以帶動所有產業復甦。 乙、 知識密集服務業是利潤最豐厚上游產業。 丙、 知識密集服務業是腦力加工產業屬零汙染,有利於 建立非核家園,降低核汙染風險。 丁、 國家財政富裕,社會福利可更臻完善。 戊、 台灣自由民主深耕,正面影響整個大中華圈。 己、 高失業率、低實質薪資等負面經濟形勢根治。 庚、 從中小企業為主轉型至以大企業為主的產業結構。 辛、 台灣民主更自由,外交、國防更自主。 過去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歷經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尤其在 蔣故總統經國自 1972 年~1988 年主政期間,將產業結構 調整為與世界同步,為台灣帶來亞洲四小龍的美譽,而如 今台灣產業結構仍沿襲過去三十年的經濟結構,高素質人 力無法適才適所發揮所長,甚而流失至海外,是台灣經濟 形勢越來越嚴峻的主因。

二、精神 第四波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首要精神就是「領導」 ,這領導可來 自於兩個源頭,一是國家領導人,另一是社會菁英的集體領導, 無論是來自於哪一個源頭,其必然要能凝聚產、官、學界及執政 黨與在野黨領導人的參與,當台灣出現能凝聚全民意志的領導人 時,也就是正式啟動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開始,並進而有秩序地 有計畫地整合國家資源。 第四波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另一個重要精神在於促進社會資源 及社會層級縱向及橫向流動的效果,所謂橫向流動是泛指透過國 家產業結構調整後,社會的資源全面流向社會各行各業,不只是 圖利少數產業,而是全民受益;縱向流動是要讓社會資源能在金 字塔頂端的族群及社會基層弱勢族群之間相互流動,如此才能使 處於底層結構的人可以透過努力往金字塔頂端流動,而原本在金 字塔頂端的人,他們的資源也會有倍增效果,否則這群金字塔頂 端族群的資源也會倍減縮水,這就是啟動產業結構調整的好處。

17


有了以上兩點的基礎,我們便要開始要求社會資源及層級橫向及 縱向流動的速度,相互流動速度越快,這個社會及國家就更年輕, 競爭力就越強大。

三、方式 台灣第四次產業結構調整跟過去三次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最大的 不同之處是台灣不能再跟隨歐美國家產業發展的腳步來走,必須 提出自己產業之業種的創新、管理制度的創新。以知識密集服務 業來取代現在科技加工模式,因為政府如果持續抄襲歐美國家產 業政策,對台灣的經濟發展非但毫無助益,且極有可能步上歐債 風暴的後塵。因此台灣政府必須大力借重民間的創新與活力,台 灣創新與知識力在世界屬名列前茅,在國際許多評鑑中皆有傑出 的表現。所以第四次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精神是要讓民間的創造 力挹注到國家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藉由台灣人民共同智慧及努 力,讓台灣順利在產業創新方面能夠領導歐美國家,才是第四次 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方法。 落實國家產業結構調整首重「領導」,首先要凝聚社會各界領導 人的共識,由執政黨、在野黨及產、官、學界共同參與,進而建 立一個專責機構-中華產業結構調整交流會。讓國家產業結構調 整走向更有組織化及制度化,此一常態機構作為民間與政府之間 的溝通橋樑,將社會各界想法及意見做有效彙整,並提出產業結 構調整之具體方案。然後再透過這個包含產、官、學、政的超然 非營利組織,來協調與整合民間見解及看法,台灣產業結構調整 才能全面被領導起來。中華產業結構調整交流協會畢竟是第四次 產業結構調整的民間專業單位,有許多執行細節掌握得較為精確, 為再造國家興盛繁榮,將會義務全程給予協助,讓產業結構調整 更能聚焦,確保品質穩定及產業結構調整在有效率環境下執行。

18


第四次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有以下三個階段: I. 舉辦產、官、學、政領導人之國家產業結構調整高峰會,由 中華產業結調整交流協會研擬及彙整討論議題,提出可行具 體產業結構調整措施及進度表。議題研擬方向及內容將會是 非常重要的成敗關鍵。 II. 設立中華產業結構調整交流協會,此為產、官、學、政共同 參與的常態公益及專業組織,提出全新產業業種之創新計劃 及公共建設相關配套措施。 III. 挹注台灣與國際人力物力,全面推動台灣產業創新,透過國 際資源整合與創新,讓台灣取得世界經濟領導國家之位。

四、歸納 第四次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是完整領導過程,是以知識密集服務業 取代科技代工業,產業結構必須是產、官、學、政的集體領導, 並有效完成社會溝通及協調整合,而且要大大借重民間產業結構 調整單位之專業,讓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更事半功倍。 社會各界在產業結構調整上都已提出許多寶貴意見及看法,如果 只停留在座談會或建言會,沒有後續配套措施或專責的單位來執 行,這是社會資源的浪費。因此必須要有一個容納產、官、學、 政的產業結構調整之專責機構來廣納社會建言,經由中華產業結 構調整交流協會整合及歸納,形成因應時代需要的方案或政策, 最後由政府與民間一起去落實,以這樣方式來落實國家產業結構 調整豈不是更有效率及效益!? 中華產業結構調整交流協會長期耕耘產業結構調整議題,雖然有 完善計畫及系統落實措施,但還需社會各界領導人凝聚在一起, 集體領導台灣第四次產業結構調整,再造國家經濟新榮景,中華 產業結構調整交流協會也會毫無保留提供我們的專業看法。

19


参、中華產業結構調整交流協會簡介 一、 組織 1. 2. 3. 4.

由社會卓越貢獻人士擔任名譽或榮譽理事長。 敦聘各領域專業人士擔任顧問。 由產、學、政界領導人組成理監事會。 廣邀社會各界專業人士建立數個專門委員會。

二、 宗旨 本會為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推 動大中華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合作來加速台灣與大中 華地區經濟發展為宗旨。

三、 歷程 1. 2.

3. 4. 5.

6.

初期以產業結構調整辦公室型態成於台北市。 產業結構調整辦公室於 2009 年起,開始給政府 多項專業建言,也承蒙馬總統、行政院多次來 函給予肯定,社會各界也來函表達鼓勵支持。 產業結構調整辦公室徐新智先生曾受邀於經濟 部商業司及工業局做產業結構調整說明。 徐新智在 2011 年於新新聞雜誌以兩頁篇幅,撰 文概述第四次國家產業結構調整。 2011 年徐新智先生辦舉行「2012 總統大選三黨 政策說明」 ,馬主席辦公室委派黃國鍾前立法委 員、親民黨宋主席辦公室委派劉瀚宇校長,而 民進黨派政策會副執行長何佩珊,但臨時無法 出席,企業界華碩電腦技術長吳欽智與百略醫 學董事長林金源先生及政黨代表共同主持。 2011 年徐新智先生拜會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 先生,請益經濟事務,並表達產業結構調整必 須建立在穩定兩岸關係基礎上。

20


7.

8.

9.

10. 11.

12.

2012 年徐新智先生與李登輝協會顧問團團長, 同時也是前台南市市長張燦鍙先生會晤,張團 長表達在推動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及經濟發展上 沒有藍綠之分,雙方清楚表達合作意願。 2012 年 11 月徐新智先生拜會經濟部工業局, 連錦漳副局長及產業政策組蕭組長接待,針對 產業結構調整進行交流,連副局長進一步指示, 中華產業結構調整交流協會可定位為智庫。 2013 年 3 月 26 日承蒙經濟部張部長家祝及杜 次長紫軍指示,徐新智先生於工業局簡報國家 產業結構調整,台塑等多家指標企業參與。 2013 年 5 月 24 日吳敦義副總統頒授年度十大 傑出領導人金峰獎予徐新智先生。 2013 年 10 月 15 日徐新智先生率團拜會國台辦 副主任鄭立中先生,表達兩岸應推動產業結構 調整合作,並獲得正面回應。 2014 年 4 月內政部核准籌備成立中華產業結構 調整交流協會,徐新智擔任籌備會主任委員。

四、 聯絡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 132 號 8 樓 (捷運古亭站 1 號出口) 總機: (02)2365-5780 傳真: 0985-645-191 E-Mail: a0958444144@gmail.com 官方網址: http://taiwanindustry.webs.com

21


肆、結語 第四次國家產業結構調整跟過去台灣三次產業結構調整有很大的不 同之處,過去台灣三次產業結構調整都大大借重歐美國家經驗,但 第四次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是台灣必須向世界提出經濟結構調整的新 觀念,提出我們自己的看法及主張,進而成為世界經濟領導國。另 外第四次國家產業結構調整除了要有公部門的穩定運作為基礎,更 要將民間專業及活力導入到第四次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因此本次產 業結構調整不再是由政府單方面主導,而是由民間中華產業結構調 整交流協會獻策,政府從旁給予協助;因為第四次產業結構調整所 需要的創意及方法,這些特質都在民間,根據世界銀行組織公布之 2012 年世界知識經濟排名,台灣名列第 13 名,因此產業結構調整 必須融入民間創新及專業。

22


中華產業結構調整交流協會籌備處 彙編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