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甄試入學書面申請資料
臺灣大學 政治系公行組
2014 黃
硯
H U A N G
Y A N - L I N
琳
01
簡歷
06
自我介紹
12
學習計畫
20
學位證明
CURRICULUM VITAE
SELF INTRODUCTION
STUDY PLAN
SCHOOL STATUS CERTIFICATE
24
名次證明
28
歷年成績單
32
其他能力證明
41
作品集
VERIFICATION OF CLASS RANKING
TRANSCRIPT FOR ALL SEMESTERS
OTHER CERTIFICATES
WORK COLLECTION
41
文字
83
影片
85
攝影
REPORTS/EDITORIALS
VIDEO
PHOTOGRAPHY
黃
硯 琳
HUANG, YAN-LIN 04, March, 1993 Taichung, Taiwan
https://alicehuang.squarespace.com/home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公共行政組 Public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國 立 臺 中 女 子 高 級 中 學 National Taichung Girls' Senior High School
01
專長
特質
SPECIAL SKILLS
CHARACTERS
文字能力 溝通訪談 政治知識 企劃執行 影像處理 美工排版
負責任 勇於嘗試 獨立思辨 崇尚公平正義 善於邏輯條理分析 對新奇事物充滿好奇 關心社會現象及議題 對新聞工作充滿熱情
語言
電腦軟體
LANGUAGES
SOFTWARE SKILLS
中文 英文 日文
02
經歷 EXPERIENCE
媒體相關經驗
時間
工作內容
收穫
2014 ~
現任臺灣大學校訊特約記者
觀察、發想報導主題,學習如何正確地處 理事件,並培養凡事求證及懷疑的習慣。 磨練說一個好故事的技巧。
2014
2014
2014
2013 ~ 2014
03
沃草夏日公民記者副本計畫 深度報導比賽 第一名
NewTalk 新頭殼實習記者 專題報導製作
結交同樣對新聞有熱忱的朋友,深入瞭解 新聞產製流程及基本概念。學習製作動畫, 解說複雜的新聞事件。也在採訪過程中, 更堅定走上當記者這條路。 實際理解新聞媒體如何處理事件,觀察網 路新聞媒體運作情形。學習觀察、發掘新 聞點,妥善處理資訊及情緒。(時值太陽 花學運)
塗鴉藝術家 REACH 行政助理 POW! WOW! TAIWAN 國際塗鴉交流 國內藝術家聯絡負責人
學習犯錯後,如何擔起責任。深入了解臺 灣街頭藝術圈,及臺灣文創發展的現況。 協助籌辦跨國公開的藝術活動,處理臺灣、 香港、歐美藝術家來臺的相關事宜及事前 溝通。體會不同文化下的認知差異。
RADIKAL 藝文包裹誌 編輯助理
實際參與平面雜誌營運的大小細節,參與 企劃製作、企劃執行、採訪寫作、編輯排 版、翻譯、公關接洽、網路社群經營等事 務。另外也提升設計美學的鑑賞能力。
社團、工作經驗
時間
工作內容
收穫
2014
高中生國文、社會科家教
重新檢視高中教材,嘗試運用不同的解釋 角度,使學生理解及對學習產生興趣。
2013
2012 ~ 2013
臺大國際事務處 國際生校園導覽籌備小組
協助籌辦校級的大型活動,與小組共同企 劃並執行國際生校園導覽活動。學習團隊 合作、隨機應變能力。藉由與國際生交流, 增進英文口語表達能力。
臺大政治系系學會資傳部 部員 杜鵑花節 - 文宣設計 B98 小畢典 - 教授接待 / 影片拍攝 「復刻社科」社科院紀念活動 - 副召 系卡拉 OK - 空間視覺設計
操作軟體,設計文字、圖像,及影像拍攝 剪輯,學習如何傳達理念,或使人理解公 告事項。處理資訊量,經過增減,透過故 事營造,吸引同學的目光。
臺大臺中地區校友會 2012 ~ 2013
家媽 / 新生宿營籌備幹部
結交臺中地區不同背景的朋友,參與百人 營隊的籌備。過程中學習溝通、協調、妥 協,及時間分配的能力。學習對他人付出 及關懷。
2012 ~ 2013
吳岳國文補習班 作文批改老師
教導學生如何架構作文,同時磨練自己, 如何在保有文章原意下做修正,提升文章 編輯能力。
2012
國小、國中生全科伴讀
學習深入淺出的表達,用小朋友的語言使 他們理解學科。
2011
臺大薰風國樂社 社員 新北市多功能集會堂《淙音》公演
結交同為國樂愛好的朋友,並累積音樂廳 表演的經驗。
04
寫作經驗 WRITING EXPERIENCE 報導 REPORTS
臺大校訊 《臺大實習計畫 NTUIP 起跑 學生有話想說》 《社科院搬新家 徐州路 21 號再見》 《伴讀 50 餘年 法社圖書分館熄燈》 《積極迎向未來 青年不再冷漠》 《憤怒之愛 318 學運心路歷程》
新頭殼 《學生觀察:訴求不一 立委趁勢拉抬人氣》 《決策黑箱?太陽花決策組織演進》
深度報導 《代議失靈背後 看不見的國會問題》 《垃圾煉金術 創造綠色經濟奇蹟》 《享受學生生活?還是提早進入職場?》 《No Risk, No Fun! 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沃草夏日公民記者副本計畫 《古蹟變豪宅 地皮這樣炒》
社論 EDITORIALS 《比反核更深層 省思資本主義下速食的消費行為》 《臺灣人,你還記得嗎?》 刊載於想想論壇 《是誰殺了黃色小鴨?》刊載於 RADIKAL Packazine 一月號
05
自我 介紹 SELF INTRODUCTION
06
自我 介紹 SELF INTRODUCTION
對政治冷漠的代價,就是被惡人統治。 政治系並非當初升大學的最初目標,但是很慶幸地,我踏入了政治學的領域。 就讀過程中,得到了不少學思啟發。大學以前,我並不關心時事,也對政治冷 感。在接觸學校課程後,我才逐漸理解到,政治之於生活的重要性。 孫中山認為政治為管理眾人之事;David Easton 則認為政治是價值的權威性分 配。然而自從關注社會上發生的大小議題以來,我深切地體認:政治存在於任 何場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每一個生或死的人事物。 柏拉圖曾說:"The price of apathy towards public affairs is to be ruled by evil men." 檢討過去對政治冷漠的代價,身為政治系學生後,開始接觸並理解公共議題, 漸漸在心中種下「應當運用所學,解決問題」的種子。關注社會、關懷人事物, 是每個公民都應當承擔的責任。
07
在一個高大堅硬的牆壁,和一個向它擊去的雞蛋之間 我將永遠站在雞蛋那一邊 大二暑假開始在街頭雜誌實習,長達一年的時間,感觸非常多。實際進入媒體 單位,才深刻地體會到媒體的影響力。因為這個實習的經歷,使我開始轉向關 心新聞媒體。我認為,媒體是一種社會的再教育。媒體外顯或潛在的影響力, 使得從事媒體產業的人,應該具備高度的道德自覺。 或許是年紀增長的關係,我開始跳脫個人,走入社會。平時關注各種社會議題, 做過關於土地正義、國會運作及娼妓的相關報導。以採訪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 的經驗舉例,當妓權團體遇上都市更新爭議,原有的社會標籤使古蹟都更的議 題更顯得複雜;而公娼這個職業模糊曖昧的色彩,使日日春更難以獲得平等的 對待。 當聲音無法被聽見,當故事無法被看見,一個國家的民主就不可能真正的實現。 以學政治的背景思考,很容易以政府為思考角度,講求法治、程序、國家總體 考量。但是當我真正去傾聽真實的故事,才發現,政治學的思維,時常忽略的 是人與人之間的溫度。事實上,法律及制度的背後,根本還是人的故事。 過去,我認為媒體對於政府過於苛責,常常是報憂不報喜。然而,現在我明白, 當權者(高牆)與弱勢(雞蛋)之間所擁有的資源是天差地遠,而媒體理應替 弱勢者發聲、監督政府,如此或許才是一種實質上的公平。
08
自我 介紹 SELF INTRODUCTION
用報導改變世界 觀察近幾年的媒體亂象,臺灣人民已對新聞媒體感到普遍失望。無論是媒體巨獸的銳 勢難以阻擋,或者是爭議性議題數家媒體偏頗性的報導,又或者新聞娛樂化下對於議 題的形塑不當。當大眾對主流媒體失去信心,若取而代之的反應是不接收資訊,那結 果社會只會退步而不進,這使我內心真正感到恐懼。 歷經 318 事件後,我從「旁觀」到「參與」。接觸社會企業及公民團體後,使我更加 確信「看見問題,就去解決。」擁有基礎政治知識背景的我,選擇投身新聞產製,讓 真實的故事被看見,成為民眾最直接客觀的眼睛。更甚者,啟發閱聽人不同的思考。 因此,在大三下學期,選擇修習臺大新聞所林照真老師的深度報導與寫作。在學習如 何專業處理資訊及轉譯的過程中,我感到充實且愉悅,並且對於將事件處理成新聞的 過程,意識到其責任之重大。同時也藉由公共政策的實習課程,進入新頭殼,成為實 習記者。時值太陽花學運期間,正好是觀察各家媒體如何處理議題的最佳時機;過程 中執行長莊豐嘉,也親自帶領我們思考新聞的切入點及可看性的問題,使我理解到真 正的新聞運作流程。 校園之外,參加了公民團體沃草所舉辦的夏日公民記者培訓比賽。經由李惠仁、管中 祥、黃哲斌、陳順孝、王瓊文、吳東牧及何榮幸老師的授課,學習了許多關於新媒體 改革及公民力量的概念。
09
使新聞成為一種藝術 因為藝術的本質是對人類的關懷 我是一個擁有廣泛興趣的人。對任何議題及領域都懷有好奇心,尤其喜歡接觸 藝術。休閒時出外踏青兼攝影,愛看小眾電影及獨立音樂。在大二下學期,我 進入一家街頭雜誌社實習,長達一年的時間內,了解到文創產業在臺灣的活力 及發展的困境。過程中,接觸企劃製作、企劃執行、採訪寫作、編輯排版、翻譯、 公關接洽、網路社群經營等事務,也提升設計美學的鑑賞能力。 這段期間,大量的接觸平面設計、當代藝術及網路傳播,我體會到「美感」及「趣 味性」開始成為媒體影響力很重要的一環。閱聽人的主動選擇性,成為網路傳 播很重要的關鍵。 而網路新聞也正是現在及未來,媒體積極發展的領域,其影響力不可小覷。對 於未來媒體的想像,勢必走向數位多媒體經營的方式。The New York Times 近 幾年也開始製作互動式新聞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並且製作專題介紹年度修 秀 作 品。 其 中 包 含 以 下 幾 個 類 別:Multimedia Stories、Data Visualization、 Explanatory Graphics、Breaking News、Visual and Interactive Features。英國 衛報也在 2009 年成立資料部落格 Datablog,推動資料新聞的製作。 閱聽人不再是被動的接收資訊,程式語言的設計提供新聞的閱讀更多的可能性。 透過網路及多媒體,一則報導中將能提供更多資訊、更多視角,使脈絡更清晰, 使閱聽人更加身歷其境。突破傳統媒體的框架,網路新聞能夠透過程式設計及 視覺設計,達到傳統報紙或電視所不能達到的功能及互動性。 也就是說,網路新聞能夠透過設計,使得新聞呈現更貼近事實,更進一步擴展 了新聞的價值。而這是我認為,新聞有可能成為一種藝術的原因。我期待,新 聞會是一種傳播的藝術。
10
自我 介紹 SELF INTRODUCTION
武力不能維持和平,只有互相理解才可以。 (Albert Einstein 愛因斯坦) 如果說溝通、互相理解,是唯一維持和平的辦法。新聞扮演的便是一種提供各種言論 被看見的場域。彼得杜拉克曾說:「溝通最重要的地方是去傾聽沒有說出的部分。」 面對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正確處理大量的數據及資訊,傾聽背後沒有被說出的部 分,為讀者開闢一條理解的途徑,成為一位好的新聞工作者必備的技能。 臺大新聞所正是以培養專業新聞記者為創所目的,並以實務輔佐教學的系所。因此我 希望能夠進入臺大新聞所就讀,除了學習處理更龐大複雜的新聞之外,也希望未來能 夠結合數位多媒體感官的運用,給予閱聽人更多的新聞閱聽方式。 對於未來新聞的發展,我認為其可能性是很值得期待的。試著想像新聞與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的結合,或許透過互動式屏幕及 app,未來的閱聽人能夠對 於一項政策執行後的影響有所體驗;又或者能彷彿身歷其境的理解重大災害的程度。 正如同標題所說,互相理解,是促進有效溝通的前提,也是解決衝突的要件之一。 我期許,在侷限性的傳統媒體敘事外,能將自己的力量投身於未來媒體。我深信,當 眼前發現問題,就得去解決。所經歷過的一切,都使我更加確信自己的方向。苦惱於 臺灣新聞媒體的失心於民,因此我要學習,運用專業,改變世界。
11
學習 計畫 STUDY PLAN
12
學習 計畫 STUDY PLAN
在探索與了解自己的過程中,我費了不少力氣。但也因此十分清楚自 己的優點與不足之處。在簡歷中,已經列出自己擅長的部份,而不足 的能力,我做了學習的時間規劃,在這份學習計畫中呈現。 而就讀研究所之後,自我探索及學習的腳步不會停止,因此這份學習 計畫作為初步的藍圖,往後再視情況做調整。
學習核心領域
新聞學
社會學
政治學
13
我將研究所的學習核心主要鎖定在兩大一小的領域,分別是新聞學、 政治學,及社會學。
新聞學 新聞學自然是進入臺大新聞所要學習的重點領域,希望透過在學術與 實務並重的臺大新聞所,能學習到如何專業的處理事件,並將之轉譯 成新聞。
政治學 另外,與別人不同的是,我擁有四年的政治學背景,因此相信對政治 的敏感度能在新聞處理上與他人不同。而四年的學習尚嫌不足,因此 期待能繼續深化政治相關的專業知識。
社會學 社會學乃研究人類社會結構與活動的學科,一直以來與政治、經濟等 社會科學息息相關,而有許多理論也影響了新聞學的發展。雖然大學 階段尚未接觸過相關課程,但希望能在研究所階段,學習相關理論。
14
研究所前 提升新聞英語能力 在大四上學期已開始修習「新聞英語閱讀與編譯」課程;並且以聯合 電子報「讀紐時學英文」及 CNN STUDENT NEWS 加強閱讀及聽力。
精進第二外語能力 過去已學習日語長達兩年。有鑑於臺日政經合作密切,將持續進修日 文能力,並計畫於明年暑假報考日本語能力試驗 JLPT N2。
深化政治專業 將持續學習政治相關專題,尤其關注兩岸問題及國際關係現況。
接觸社會學領域 期待能旁聽社會學相關基礎課程,也將自行閱讀社會學的入門書籍。
深入接觸新聞課程 預計在大四下學期先修臺大新聞所的課程。
15
研究所 進入臺大新聞所後,我簡易地將時間切割為上下學期及暑假。主要學 習重點將放在新聞所的必修及選修課程,並希望能在一年的學習後, 能進入媒體實習,累積實務經驗。
至於將選擇論文組或者報導組畢業,我想應當視進入新聞所學習後的 興趣而定,不將自己受限,而是充滿各種可能性。同時也期許,能在 就讀新聞所的過程中,找到自己未來在新聞工作界的定位。
16
研究興趣 網路傳播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網路已逐漸成為民眾接收資訊的主要管道之一。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針對臺灣的數位機會調查,顯示自 93 年度以來, 每年的個人上網率處於逐年增高的趨勢。至 102 年度,全臺灣的上網 人口已高達 76.3%。網路傳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因此我認為有研究的 必要性。其中,如何製作符合網路使用經驗的新聞,是我特別感興趣 的部分。再者,網路使用又可細分年輕族群及中年族群,將眼光放遠, 甚至可以探討進入老年社會的臺灣,應該如何發展老年族群的網路傳 播。
政治傳播 觀察近年來民怨之所趨,有部分乃因為政府無法有效的與人民對話。 以行政院「經濟動能推升方案」的影片宣傳為例,便是一個最差的示 範。因為一言難盡,索性不說,這樣本末倒置的作法,反而使人民對 政府產生戒心。而政治傳播便是政府如何有效地與人民溝通,減少政 治意見上的摩擦,增加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我認為這是目前政府非常 需要學習的課題,因此我希望也能學習相關理論與實務。
資料新聞學 許多學者肯定資料新聞學,乃是近年來最受矚目,且亦受實務界重視 的發展之一。其背景來自於資訊科技的進步使得記者得以透過電腦處 理大數據,從原始資料裡挖掘更多真相與新聞。甚至有學者提出:「好 的資訊新聞可以協助對抗資訊不對稱。」在肯定數位民主理論的前提 下,如何製作好的資料新聞,進而促進公民參與及公共事務的討論, 是我所嚮往的。
17
研究所後 我希望能培養自己成為一位專業、具有深度的記者,有足以發揮的空 間進行深度報導。然而,臺灣的新聞媒體集團化的趨勢下,主要四大 報的工作環境惡劣時有所聞,電視新聞台的情形推測也是相去不遠。 臺灣新聞媒體被收視率綁架,而造成新聞娛樂化的現象已不是最近才 發生的事情。因此期許自己能效力於網路媒體,或者平面雜誌(如: 天下雜誌),更甚者期待未來將有新形態的媒體產生。假設能有改變 臺灣媒體環境的一份職缺,我都願意嘗試去做。 即使進入職場,也必將持續學習,以因應專業之所需,使自己不斷進 步。
18
19
學位 證明 SCHOOL STATUS CERTIFICATE
20
21
名次 證明 VERIFICATION OF CLASS RANKING
24
25
歷年 成績單 TRANSCRIPT OF ALL SEMESTERS
28
29
其他 能力證明 OTHER CERTIFICATES
32
33
40
文字 作品 REPORTS
41
臺大實習計畫 NTUIP 起跑 學生有話想說
臺大實習計畫 NTUIP 起跑 學生有話想說 增設在校課程 協助海外實習 別忘了文學院、社科院、農學院
臺大校務會議於今(2014)年 5 月提出「臺大
並辦理更多的企業實習說明會,提供學生更多
實習計畫 NTUIP」的構想,希望透過推廣學生
元化的實習職缺。但學生心裡卻有更多的想法,
實習,縮短產學之間的落差。臺大學生對此普
需要學校來推動。
遍採取支持態度,也強調多元化的資訊是非常 必要。只是,學生還建議學校能提供在校的實
職前教育不能偏廢
務課程,並幫助學生了解海外實習的可能性。
目前就讀農經四的徐正憲,在升大四的暑假,
同時,對於無直接職場對應的文學院、社科院、
便是透過管院 TIP 舉辦的說明會,找到金融業
農學院,更應特別規劃實習的可能性。
的實習。農經、經濟雙學位的徐正憲表示,管 院 TIP 提供的職缺雖然豐富,卻未能分門別類,
依據臺大校方規劃,「臺大實習計畫 NTUIP」
商管類職缺與資工類職缺混雜,再加上宣傳不
將整合校內現有的兩個平台。先以職涯中心原
足,以致真正使用該平台的學生人數並不多。
有的「臺大求才求職網」為基礎,再參考「臺 大管院實習計畫 TIP」的運作模式。臺大實習
財金四的林翰則認為,管院 TIP 所提供的資訊,
計畫 NTUIP 負責人林易蓁表示,雖然實習專
未必能完全符合系上學生的需求。多數管院學
頁目前還沒有確切的開放日期,但是實習職缺
生是以國際級企業為目標,對於 TIP 上更多的
及相關的接洽都在進行中,會盡快讓學生使用
國內企業僅抱持參考心態。他建議「臺大實習
這項服務。
計畫 NTUIP」,或許應將眼光放遠,對管院的 學生更有幫助。
「臺大實習計畫 NTUIP」未來還將透過校園場 地配合、系所教師的推薦,吸引企業走入校園;
42
報導 此外,林翰更希望學校能提供就職前的訓練跟
社會系與政治系仰賴的則是教師個人的人脈關
輔導。他認為,臺大的職涯中心不夠積極,不
係,透過開設公共社會學、公共政策等課程,
論是資訊量或者是面試輔導、履歷輔導課程的
提供學生進入 NGO 實習的機會。
數量,都不能達到學生真正的需求。他覺得, 要有效縮短產學落差,除了健全的實習平台之
政治四謝珮琪表示:「政治系相關的工作資訊,
外,職前的輔導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很少能在人力銀行上公開。」她認為,這多少 侷限了政治系學生對工作種類的想像。她感覺
提供多元化的資訊
到,學習文史哲政的學生,比起學習醫理工的
國企四黃昱翔認為,造成產學落差的問題點在
學生,更容易在就職前產生大量的焦慮及恐慌。
於,學生對於產業界的了解太有限。即使是現
資訊的不對稱,再加上學科屬性的差異,學校
有的平台,呈現的也是偏狹的資訊。他解釋,
及師長更應該積極扮演協助的角色。
國企系學生的志願,可簡略分為三大類:商務 貿易、新創社企、社群科技;但是校內平台多
謝珮琪提到,政治系在協助學生銜接就業這塊
著重於商務貿易或管理,相較於新興發展的社
的努力很少。她認為,系所或許能主動接洽國
會企業,則很少有機會被學生看見。
會、公部門、政黨、NGO 或媒體等相關領域, 提供實習機會或者是參訪課程。讓更多學生能
「我們缺乏一個國外就業的資訊平台,」黃昱
有管道了解與政治專業相關的工作,減少學生
翔更提到一個重點。曾經到越南訪談台商,黃
在職涯規劃上迷惘的時間。
昱翔認為,臺灣學生對於海外市場的了解非常 少。不僅是歐美中日,包含正在崛起的東南亞
實習實作課程更能啟發學生
及南美洲地區;這些地區的工作機會、海外工
社會三的葉昀昀則提出,實習結合學分及課程
作的實際面貌,是一般學生很難觸及的資訊。
的建議。她相信,這對學生的啟發會有很大的
多數學生對國際化的想像,僅止於國際企業的
效果。透過社會系助理教授陳惠敏開設的「公
臺灣分部;他覺得,臺大的學生應該有更遼闊
共社會學實習」,葉昀昀在暑假到「溪州部落
的舞臺。
後援會」深入都市原住民的議題。課程內容包 含行前工作坊、實習及實習後的發表會,再結
系所態度影響職涯想像
合其他公共社會學的系列理論課程,葉昀昀學
仔細分析臺大求才求職網及臺大管院 TIP 所提
到很多。她強調,縮短產學落差的方法,不應
供的職缺,不難發現主要都以商業及資訊工程
只有著重實習機會的提供,應該規劃更多「實
產業為主。在管院以外的文學院、社科院、農
作課程」。無論是參訪或者是校外提案的執行,
學院等學生,似乎不在提供資源照顧的對象中。
只有讓學生走出校園,與社會直接溝通,才能 減少理論與實務之間的距離。
如何因應產學落差,各系所有不同的態度。據
43
了解,圖資系、農藝系,都透過系所主動提供
增加多元的實習缺額
學生實習的機會。農經系今年更第一次,將實
除了符合系所個別需求,有更多學生希望學校
習結合在服務學習內。相較於動員系所的資源,
能建立跨科系、跨領域的實習平台。「臺灣已
臺大實習計畫 NTUIP 起跑 學生有話想說
經沒有所謂林業,怎麼會有產業落差?」森林 四簡子琦無奈地笑著解釋,不想進入公職體系 的森林系學生,都得花很大的力氣尋找自己的 出路。材料四徐啟洋,在進入系所後才體認到 興趣並不在本科系,而是偏向音樂創作的領域。 無論是科系的限制或預計轉換跑道的個案,多 數學生認為目前學校給予的協助非常有限。問 起對實習平台的想像,許多學生都十分期待學 校能夠跳脫人力銀行的模式、跳脫傳統的思考 框架,提供多面向的產業實習機會。不僅能透 過實習縮短產學落差的問題,更能進一步協助 學生摸索生涯方向,減少過程中所浪費的時間, 並把握在學校學習的機會。
44
報導 社科院搬新家 徐州路21號再見
全新的法社分館將於開學後對外開放,正式啟用時間約在 9 月下旬。 黃硯琳/攝影
今(2014)年 9 月,位於辛亥路側的臺大社科
走入中正區徐州路 21 號,磚紅色的古典學院映
院將正式啟用,社會科學院將在公館校總區大
入眼簾。1919 年,日本在此設立「台灣總督府
團圓。但也同時說明,社科學院師生要與徐州
高等商業學校」。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併入
路說再見了。
臺灣大學,更名為「台灣大學法學院商學系」。 1987 年管理學院於校總區成立;12 年後(1999
如果不曾修過政治系或經濟系所開設的課程,
年),法律系升格為法律學院。接連著社會系、
許多臺大學生可能不曾到訪,在距離公館 3 公
社工系在公館的系館落成後,徐州路就只剩下
里之外,位於徐州路上,專屬於政治系及經濟
政治、經濟兩系互相作伴。
系師生的社會科學院(簡稱社科院)。
走過威權
徐州路校區留下時代記憶
社科院雖然包含政治系、經濟系、社工系、社
「我記得我大一時,這邊人好多喔,法律系、
會系、國發所及新聞所,然而卻只有政治系與
社會系,還有商學系。」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經濟系學生,得以「獨享」在徐州路院區上課
林俊宏回憶學生時代的點點滴滴,往事彷彿歷
的萬種風情。
歷在目。林俊宏自 1984 年(民國 73 年)入學 就讀政治系國際關係組,接續攻讀碩士、博士
45
社科院搬新家 徐州路 21 號再見
查局監聽的經驗。 當時校內連班級代表選舉,都不免帶有黨政色 彩。包括系學會選舉,黨部會派人參選系學會 長,由教官負責管控選舉。許多同學因為幫助 非黨部的學生候選人輔選,而三不五時被請到 教官室關切,這種經驗林俊宏也有。 往事歷歷,如今臺灣政治已朝民主化發展,而 臺大社科院繼續獨立與批判的教育工作。「這 社科院內的行政大樓與前後兩排教室,是 1919 年興建 後,至今都還在使用的市定三級古蹟。黃硯琳/攝影
裡是我的家。」林俊宏說出許多政治系、經濟
學位,後擔任政治系教職。30 年時光,都在徐
任教職,在社科院內學習、工作,與這些建築、
州路度過。徐州路校區的變革流轉,他的感受
景色們一同呼吸著四季的更迭,早已成為生活
最深刻。
中的習慣。
早期法律系分為司法組、法學組,還未成立財
從徐州路到總區
法祖;社會系則分為社會組、社工組。所有就
感到不捨的不只是從年輕到老都在這裡活動的
讀法政商的學生,都在徐州路校區內上課、生
老教授們,身為新舊社科院交替時期的 B00、
活,跨學術領域的修課也因為 地理位置相近而
B01 學生感觸特別深。「就像是畢業了兩次,
顯得方便。「我們都很喜歡這裡。可能跟現在
今年從徐州路畢業,明年再從總區畢業一次。」
的大學生相反,他們都覺得這裡是化外之地。」
政治系柯昀伶覺得很幸運,身為交替的一代;
林俊宏笑著說,過去人滿為患、熱鬧的校區,
既可以使用到新社科院,也擁有在徐州路的兩
與如今假 日空無一人的景象,對比非常大。
年回憶,這將是她和所有系友的共同連結。
臺大徐州路校區也曾經見證台灣威權轉型的過
問起最捨不得徐州路校區的人事物為何?「貓
渡時期。即使是在學術風氣已經相當自由的台
咪!社科院的院貓!」經濟系許璥安毫不猶豫
系教授的心聲。對他們而言,從學生時代到擔
像畢業了一次
灣大學內,解嚴前後、白色恐怖期間,仍然經 歷許多書不能讀、許多話不能說的言論控制。 而徐州路臺大社科院,更是威權當局特別關注 的校園區塊。 林俊宏清楚記得,「曾經有一個教國父思想的 老師,故意丟了一個議題,要大家表示意見。 其實是想引蛇出洞,我記得最清楚就是段宜康, 他那門課被修理得很慘。」 林俊宏說自己也曾 經被調查局找上,企圖誘使他成為校園中的眼 線。當時校園內許多較活躍的同學,都有被調
徐州路台大社科院古典而優雅,昔日情侶們最喜愛繞著 社科院中心的弄春池散步、談情說愛。黃硯琳/攝影
46
報導
社科院搬新家 徐州路 21 號再見
地脫口而出,這也是許多社科院學生口中出現 最普遍的答案。「社科院胖貓 阿寶」臉書粉絲 專頁經營人政治系王郁寧表示,最捨不得也最 擔心的就是社科院的貓咪們,在社科院全數搬 回總區之後,會無人照料。 另一方面,社科院院辦公室秘書王欣元表示, 暑假期間,已經安排教授與行政單位陸續搬抵 新社科院辦公。雖然目前院方沒有計畫新社科 院的啟用典禮,但是王欣元肯定,在開學前一 定讓新社科院開始運轉,以免耽誤師生上課的 權益。 值得提醒的是,在搬遷過後,舊有徐州路校區 的學務、總務、醫務室等相關業務單位,將全 數併回總區整合。社科院的師生,恐怕得重新 適應。 徐州路社科院所有權屬於臺大校方,社科院預 計在明年 2 月將管理權歸還。目前社科院計畫 未來將徐州路校區規劃為法學院博物館,但相 關事宜都還在討論階段。只期盼台大校方能對 徐州路校區做最佳的安排,保留社科院的精神, 讓未來的學生能有機會親近這塊富有歷史風華 之美的古蹟。
47
法社分館的搬遷作業在暑假期間密集地進行作業,前 台北高等商業學校時期的裝訂期刊也將裝箱搬到新 館。法社分館/提供
48
報導 伴讀 50 餘年 法社圖書分館熄燈
上學期期末考結束當天,許多社科院學生選擇在法社分館相聚,把握最後與圖書館相處的機會。黃硯琳/攝影
臺大社科院搬家前,台灣大學法律暨社會科學
圖書館的啟用。學位,後擔任政治系教職。30
院圖書分館(簡稱法社分館),於 6 月 20 日晚
年時光,都在徐州路度過。徐州路校區的變革
間 8 點熄燈。當晚,吸引許多學生、教師及校
流轉,他的感受最深刻。
友,都把握時間前往拍照留念。 法社分館自民國 52 年落成啟用以來,一直為臺 為了讓師生與圖書館好好道別,法社分館特別
大法學院及社科院提供學術研討的優良環境。
開放當天下午 5 點至 8 點的時段,提供讀者入
更與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齊名,同為知名建
內攝影。並於晚間 8 點舉行閉館儀式,象徵法
築師王大閎的作品。法社分館的造型典雅,和
社分館正式結束營運。
被列為市定古蹟的社科院前後兩排教室,相互 輝映。
閉館儀式由法社圖書分館鄭銘彰主持,並邀請
49
臺大社科院院長林惠玲致詞。鄭銘彰表示,法
閉館儀式時值上學期期末考結束當天,許多學
社分館的搬遷已陸續進行。法社分館有感於圖
生紛紛湧入法社分館,把握與圖書館相處的最
書館之於社科院師生的特殊意義,決定舉辦入
後時光。現場可看見不少學生三五成群,在二
館攝影的活動,並且請在場師生期待新社科院
樓閱覽室內聊天、合影;也有同學選擇走訪法
伴讀 50 餘年 法社圖書分館熄燈
許多應屆畢業生身著學士袍於館內合影留念。黃硯琳/攝影
社分館的每一個藏書空間,拜訪平日並不開
空曠的閱覽空間,是 學生們喜歡法社分館
放、只提供調閱服務的「日治舊藏書庫」。
的原因。「平常根本就不會有人,只有期 末考才會突然變多。」政治系學生張宇聞
乘載了許多回憶與故事,除了學生之外,
說。即使是期末考前的衝刺時期,法社分
不少校友也特地趕回來看看這位即將退休
館也無須提前占位 子,又能碰見許多系上
的老友;更可以發現有校友甚至帶著自己
同學討論考試題目,這樣的方便性及溫馨,
的老婆、小孩重溫舊地。應屆畢業生也穿
讓經濟系與政治系的學生都喜歡在這裡唸
起 學士袍,擺出許多特別的姿勢,與圖書
書。
館合影。教師、學生及行政單位的辦公人 員,群聚在圖書館一樓大廳內閒話家常,
縱然不捨法社分館不能夠再繼續陪伴,然
這是一場告別式,但同時也是一場溫馨的
而許多人也期待新社科院圖書館會提供師
同學會。
生更好的圖書資源及環境。相信新社科院 一旦啟用,將會繼承法社分館的精神,為
實際訪問幾位在現場的社科院學生,人少、
未來的社科院成員們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50
報導 積極迎向未來 青年不再冷漠 2014 年 4 月 10 日晚間六點,立法院周遭道路
不想透明自己的全名。她雖是第一次參與學運,
擠滿了人群,只為了見證歷史的時刻。議場內,
態度卻積極而堅定。事實上,曾經三度進出議
學生們手持太陽花,列隊步出立法院。學生們
場的她,一開始是十分緊張害怕的。歐同學在
稱之為:「出關播種」。佔領議場 24 天後,許
3 月 21 日進入議場靜坐,當時議場內外資訊不
多學生感受了社會運動的激情,現在則需要時
對等,許多隨時要被攻堅的風聲,在議場內不
間自我沉澱。
斷傳開。受不了壓力的她,也曾經選擇逃跑。 「可是我不想輸!」她繼續在議場與夥伴並肩
國企系二年級的黃銘進認為這次學運對他個人
作戰。
的改變相當巨大,他說:「這場運動改變了我 對自己成功的定義,還有心中對於理想國家的
歐同學在立法院議場裡擔任資料蒐集的工作。
想像。」過去的對「成功」的定義,可能是競
她提到:「為什麼要依照別人給我們的框架走?
爭機會與賺到更多的錢;然而,從這次運動中,
我們可以選擇自己要的生活方式。」在議場內
他發覺一個高度公民參與的社會、與公民應盡
漫長的日子,反而提供她不停思索的機會。她
的社會責任,已不再將賺大錢視為成功的唯一
曾多次到中國內地遊覽,十分驚訝中國內地的
定義。他憑藉自己行銷與文字的能力,傳播自
貧富差距。這讓她深刻體會,被排除在貿易遊
己在網路上書寫的文章和懶人包。從中,他看
戲之外的弱勢者,已被剝奪自由選擇的人權。
到許多討論與回饋,也感受到公民覺醒的契機,
經過這場學運之後,歐同學認為:「我自己已
因此對台灣社會抱持了多一點的希望。
從政治冷感,變得能夠理性思考!」醫學系六 年級翁子騰也談到,在學運之前,跟同輩討論
經濟系二年級的劉仲軒表示,自己過去對於社
政治是一件奇怪的事;學運之後,已讓我們這
會議題較為冷淡,甚至討厭那些站出來抗議的
一輩開始關心政治。
人,從未詳加思考他們站出來的動機為何。然 而,他表示,這次學運卻讓他思考到因為意識
「理想的台灣是一個理解差異並能尊重差異的
到不公平和無可奈何,「參與者不得已才拋下
社會。」中文系大六的亞威.諾給赫,關注的
自己的工作、休閒娛樂的時間到街頭抗議。」
是服貿對於原住民族可能造成的衝擊。因此,
劉仲軒說他從一知半解、到主動查資料,更深
他與他參與的原住民族社團,在學運開始後便
度參與這場運動的過程中,觸發他持續關注、
發起原住民論壇,積極匯集原住民觀點的意見,
思考公共議題。他說:「散場後,我仍會持續
並將他們的擔憂帶進立法院的決策中心。他說:
地蒐集資料,思考可以為社會做些什麼。」
「美好生活想像是與土地的連結是密切的,跟 和自然之間的溝通是良好的,而不是住在豪宅、
「如果我已經預見未來是黑暗的,我就要阻止 它發生。」說話的是臺大生工系的歐同學,並
51
公寓裡。」
積極迎向未來 青年不再冷漠
透過反服貿運動,許多年輕人看到被掩埋、如
對於未來,「One More Story 公民路」的成員
今卻浮上檯面的重要議題。對於可預見的未來,
抱持著樂觀、熱情的心,踏出立法院現場,秉
台灣年輕人似乎已不再逃避與沉默;而是運用
持出關播種的精神繼續採訪,讓他們理想中的
自己所學,試著提出解決之道。親身感受到太
正義繼續發聲。
陽花學運的衝擊後,已能正視自由經濟下,台 灣應該走出人民自由選擇的道路。並且真實紀
「天色漸漸光,已經不再驚惶…」學生們在壅
錄,讓更多民眾知道事實。
擠的濟南路上,大聲歌唱著滅火器樂團為學運 創作的歌曲《島嶼天光》。他們一邊拿著發光
國立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二年級的徐紹綱,
的手機,在黑暗中照出點點繁星,象徵著明亮
帶領著「我們的社運紀實,自己寫」團隊進駐
的未來。對於許多學生而言,這場行動是歷史
立法院議場,分秒逐實紀錄議場內的大小事。
的契機,是讓政府檢討憲政的機會,也是民主
一提起歷史研究,徐紹綱眼神便閃爍著光芒。
發展過程中應有的進程。
他談到過去社會科學研究較倚靠政府及媒體提 供的資料,此次參與學運,更看到已經崩壞的
相對於樂觀看待臺灣未來發展,政治系三年級
媒體素質,使他相信,歷史事實的紀錄及詮釋
的何冠威則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說他看見了
權,應該轉移到公民手裡。讓人民寫下屬於自
國民兩黨對立的「鬼魂」,已被複製到了太陽
己的歷史,而不是屬於政府的歷史。
花學運之中;有些學生在面對對立意見時,無 意間已複製了政客那套為反對而反對的應答。
當權力左右了事實,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
但他認為,太陽花學運能夠興起,靠的是學生
眼睛去觀察。台大機械系一年級的許可與徐紹
內心對民主的渴望,唯有這股難能可貴的動力,
綱有著相同的理念。由許可召集有志一同的夥
才可能對抗令人失望的國家機器。
伴「One More Story 我們的服貿故事」團隊, 經常穿梭在立院議場裡,真實記錄參加太陽花
「這是從黑暗中找到光明的時代。」徐紹綱說,
學運中,每個人的生命點滴。學運退場後,該
這次運動慢慢打開國家機器的控制,透過網路
團隊已更名為「One More Story 公民路」,目
新科技的串連,或許能部分導正當今的媒體亂
的是為持續關心立院學運播種後,遍地開花的
象。不可否認,太陽花學運確實對年輕世代,
社運故事。「我希望讓更多人認識最真實的現
產生一定的啟蒙。這群學生在過去不敢大聲表
場人群。」許可想透過傳達她眼前發生的事實,
態,不敢討論政治情勢,也不敢討論何謂民主
來對抗扭曲的媒體現狀。
憲政;現在,這群年輕人好像解放了,他們實 踐了民主與言論自由,能在思考後,身體力行
問起學運改變了甚麼,許可深深吐了一口氣說
地去爭取自己所要的,並且將台灣視為自己的
道:「我自己就已深深改變,也相信台灣是往
責任。
更好的方向改變。」回憶起在立法院裡的日子, 她覺得自己看到臺灣社會美好的一面,她說: 「我看到一群人,為了相同的理念而團結。」
52
報導 憤怒之愛 318 學運心路歷程 張簡如閔、黃硯琳、許鈞為/報導
4 月 7 日學生決定退出立法院後,許多人在議場內搭肩唱歌。黃硯琳/攝影。
2014 年 3 月 18 日,學生史無前例攻佔中華民
「街頭上突然有人喊到,我們要攻進立法院!」
國立法院議場 24 天,迫使國家最高立法機關—
醫學系六年級翁子騰熱血地回憶起當晚的衝
─立法院運作陷入停擺,褒貶互見的爭議頓時
突。他清楚記得,學生趁著立法院警力不足,
四起。仔細觀察此次學運,一張張年輕青澀的
衝入側門,打破議場玻璃。很快一批又一批的
面孔為運動主體。他們在運動過程中表現出憤
學生湧入,完成佔領事件。自認有著衝動的個
怒與焦慮,無形中又透露出對台灣土地深厚的
性,讓翁子騰毫不猶豫地成為第一批衝入立法
愛。
院的學生。後來,他幾乎每晚都到立院現場靜 坐,有時則是擔任醫療組志工。
曾有媒體形容這場學運是「不藍不綠」。確實,
53
台灣曾有的省籍情節、對立情緒,隨著歲月逐
憤怒出於關心
漸淡去;年輕世代心中的政治包袱,已經沒有
「這一代的青年是有感的,對於低薪結構、藍
上一代那麼深了。但是,在今年三月,卻有多
綠鬥爭,我們都看在眼裡。」第一天就進入議
數年輕學生,因為反對服貿條例而引爆 318 學
場的臺大社工所一年級顏采宜表示:「大家之
運,讓自己捲入衝突性極高的社會運動中。
所以來這裡,是一種累積後爆發的能量。」她
憤怒之愛 318 學運心路歷程
說,每當她與別人談論此事,經常會得到「這
牆邊堆疊的睡袋、垃圾區構成一幅不尋常的議
是全球趨勢,台灣不可逆於這樣的潮流」的答
場畫面。青年們各司不同岡位的職務,在議場
案。她偶爾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天真了?心裡
裡頭忙進忙出。而在立法院外濟南路現場,許
難免感到徬徨。但對於長期關注自由經濟、社
多人的臉龐上掛著睡眠不足的倦容和黑眼圈。
會福利議題的她來說,當前政府提倡自由貿易
有的附和台上發言者疾呼「退回服貿、捍衛民
的政策缺乏相應的配套措施,則是明顯的缺失。
主」的口號;有的則圍成一個圈,彼此聆聽、 討論服貿協議的利弊得失。隨著抗爭時間拉長
以反自由經濟立場踏入這場學運的她也坦承,
後,學生也在運動中開始思考。
當焦點被定調在程序正義、中國因素時,她一 度變得退縮。但是當她認知到經濟、社會福利
學運期間,YouTube 曾經大量轉載「30 年前你
與政治、法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時,她選擇充
們守護我們 現在換我們守護台灣」的影片。內
實自己,用更全面的角度,重新審視服貿協定。
容大致敘述,台灣追求民主的過程如同養育小
臺大法律研究所三年級的學生柯萱如則認為,
孩一般,在成長歷程中,辛苦的父母將孩子養
每個人因為不一樣的原因來到立法院,卻同是
育成人;現在則該由青年站出來,守護父母與
出於「憤怒」。「會憤怒,是因為很在乎。」
自己的下一代。
柯萱如說,當世界並不是如想像中美好時,人 們就會挺身而出。她認為,每個人對於當代社
臺大政治系三年級學生何冠威,則是在這次學
會的恐懼不同。有的可能是因為台灣主權一直
運中,意識到台灣必須團結的重要性。在學運
未能得到確認;有的則是覺得長期受到政黨、
的訴求與馬政府僵持的過程中,何冠威試圖跳
威權壓迫。「330 凱道遊行時,我跟很多四、
脫框架,尋找一個不分藍綠、全民都能認同的
五十歲的人聊天,很多人至今還有很深的恐懼
訴求。他認為,太陽花學運是讓台灣人重新團
感。」她說。
結的好機會,過去的省籍衝突、藍綠對立,曾 將台灣社會撕裂為分化的群體;唯有找出共識,
除了憤怒,柯萱如也對民眾漠不關心公共事件
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於是他構想出「禁止政
而感覺恐懼。她表示:「恐懼大家不知道真相,
黨利用黨紀操控立委表決」的概念,並寫了一
是我的心一直無法從事件中抽離的原因,」她
封長信寄給每一名立委、政治人物、企業主。
善用自己寫文章、與人溝通的能力,在臉書上
試圖讓立法委員真正成為民意依歸,而不是反
發表公開文章、並花很多時間與網友對談、上
映黨的意志而已。
街宣講、參與法律系學生發起的「憲在不改 世 代停擺」活動,讓更多人認識、討論這些實際
「台灣人該團結了!」何冠威笑著說,並呼籲
發生於周遭的社會事件。
所有關懷這片土地的人,應該放下藍綠立場, 著眼建立新一代台灣人的共同信仰。她堅信,
318 事件過後的兩個禮拜,實地走入立法院議
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夠走出困境,開創新的格
場,巨幅的標語、畫作、綑綁椅子堆成的小山、
局。
54
報導 代議失靈背後 看不見的國會問題 3 月 18 日起延燒將近一個月的太陽花學運,影 響力至今仍清晰可見。回顧太陽花學運參與的 規模及話題熱度,可反映台灣人民對政治,對 立法院的失望。台灣的代議政治在運行上,明 顯已產生許多瑕疵,導致成效不佳,使得學生 及公民團體試圖以佔領國會象徵將立法權奪回 公民手裡,而引起國際熱議。 根據公民團體「公民監督國會聯盟」針對第七 屆、第八屆立法委員第一至第八會期的評鑑, 可明顯看出許多立委怠忽職守。立法委員的應 盡義務,出席、質詢、立法提案,皆表現不彰。 經整理統計後,自第七屆第一會期累積至第八
公督盟政策部主任賴建寰表示,雖國民黨下令不准提 供資料給公督盟做評鑑,然而仍有國民黨立委會偷偷 配合提交,且立委提交的部分最高僅能加到 4 分,不 嚴重影響計算。亦有立法委員雖不認可公督盟所評鑑 之優秀立委,但對待觀察立委卻認為有其可信度。公 督盟每期皆努力修正評鑑指標,希望更具代表性。 攝影 / 黃硯琳
屆第四會期,共十二會期迄今,被公督盟列為 待觀察立委共十次的有蔡正元與高金素梅二
針對公督盟的評鑑,蔡正元國會辦公室助理李
人。
若涵回應:「從委員獲得台北市內湖、南港地 區的民眾之支持,高票連任立法委員,即可看
依照口袋國會統計數據,蔡正元第八屆第三會
出公督盟的評鑑,只是打壓對 立政黨的政治工
期在所屬財政委員會中可質詢次數為 27 次,
具。」李若涵更進一步表示,蔡正元委員自公
卻僅只質詢 6 次,遠低於各委員平均質詢次數
督盟成立之初,即表示只接受選區選民的監督,
36 次,排名該委員會最後一名。高金素梅於同
不接受有既定政治色彩卻號稱公正的公督盟評
會期所屬的內政委員會,可質詢 36 次中僅質詢
鑑。
11 次,並遠低於該委員會個人平均質詢次數 42 次,同屬最後一名。
根據立法院公開預算書,立法委員每月基本薪 為 19 萬,不含研究補助、助理、交通及其他補
55
公督盟政策部主任賴建寰認為:「會被列為待
助費。據李若涵表示,每個區域立委在選區服
觀察立委,通常是因為連最基本的出席、質詢、
務及國會問政的時間比例,幾乎皆為 7:3。 人
法律提案數的成績非常低。」對他來說,低質
民用選票選出立法委員,將權力委託給代議士
詢率及低出席率代表連最基本的立委職責義務
以解決中央及全國性的事務,然而區域立委卻
都未履行,那如何看後續的法律提案品質及問
將多數時間用於鞏固地方勢力,以求連任的機
政品質好不好。「老師上課,學生連上課都不
會。中央層級的立法委 員,搶著完成地方議員
來,那你還談說他作業寫得好不好?」賴建寰
應做的地方建設,其順序不免本末倒置。再提
說。
代議失靈背後,看不見的國會問題
起,蔡正元為第一個達到「割闌尾計畫」團隊
「完全不需要自我意志,制度這樣設計,人這
罷免門檻的立法委員,其選區服務的成效及民
樣行為,其實很合理。」林哲瑋認為,不僅僅
心所 歸,恐怕可從此推敲一二。
是執政黨立委失去認真做事的動機,在野黨也 因為位居少數,無任何實質影響力。因此,除
事實上代議政治的失靈除了人,更根本的是制
了杯葛與製造戲劇性誇張的動作以爭取媒體版
度。沃草國會無雙專案經理洪偉認為:「現今
面,實際上也是「孤臣無力可回天」。
國會最大的問題是,黨國政治,黨國不分。」 立法委員的素質有待提升,然而制度的設計不 良,也會使得有理想的委員淪為黨意的投票機 器而已。總統兼任黨主席,擁有國會多數黨, 並對五院首長行使同意權,使得國家權力全部 集中於一人身上。一個國家失去監督制衡的力 量,政府能夠為所欲為,不受控制。
沃草專案經理林哲瑋認為,國會應降低小黨進入的 門檻,讓更多小黨進入立法院,而不是一黨獨大, 權力嚴重傾斜。攝影 / 黃硯琳
洪、 林二人以認養小狗比喻立法委員選舉,「大 家選舉的時候就像在認養小狗一樣,選後馬上 就棄養了。然後,你發現他開始亂跑、亂搞、 亂撒尿。」而不斷修高的罷免門檻,使得投票 沃草國會無雙專案經理洪偉表示,不到現場看不見 真相。真正在打混、不出席的立委,國會無雙也無 從監督起。雖說公督盟的量化指標存在許多討論性, 然而玩弄指標數據的立法委員,才是問題的根源。 攝影 / 黃硯琳
成為一種賭博。一票賭四年,立委以民意為依 歸,四年內即使不傾聽民意也不會受到任何懲 罰。更別提,立法院內紀律委員會的失靈,即 使不出席院會、委員會,不質詢,毫無懲處立
以黨紀綁住立委投票的設計,更是扼殺立委專
委的機制。以各委員會推舉之召委所組成的紀
業的元凶。另一位沃草專案經理林哲瑋提到:
律委員會,若非遇到重大爭議性案件,對立委
「其實有些立委可能是有抱負的,可是一旦進
無實質規範效力。
入立法院,你要想的是你的黨要不要支持你下 次出來選,沒有資源就沒有選票。立委質詢跟
而主席的權力上限,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現
黨完全無法分割。」身為一位執政黨的立委,
行國會中,對於會議的主席職權規範並不明確。
只需要做到三件事情,綁好樁腳、爭取曝光、
賴建寰提到,無論藍綠兩黨,皆有多次以主席
投好黨票。
職權宣布散會,待反對黨委員皆離去後,重新 召開會議進行投票,使得法案通過。黃昭順委
56
報導 員通過自經區條例一案,便是採行這種手段。
代議失靈背後,看不見的國會問題
代議政治是否不可行?學運期間推行的審議式 民主,實質上也是代議政治的一種延伸。代議
選民能做的,便是更加積極地監督國會運作。
失靈背後,是待被解決,卻無人重視的制度設
一位泰雅族的詹姓選民表示:「高金素梅在國
計問題。遊戲規則的設計,能 夠程度上矯正限
會的表現,不太及格。」身為泰雅族選民,他
制參與者的行為模式。創造健全的憲政體制、
沒有感受到委員對於地方的發展及文化的保留
優良的待議環境,才是實施民主的根本。如何
所做出的努力。內湖、南港選區選民黃珮茹,
修正台灣政治所面臨的結構性問題,不應等待
則認為蔡正元無論在國會及地方都無所貢獻。
有志之士的出現,而是需要每位公民投身參與。
再再顯示,人民並非一無所知。
沃草團隊認為持續監督是最可行的方式之一, 重要的是要使民眾形成一種監督的文化。
沃草團隊認為持續監督是最可行的方式之一, 重要的是要使民眾形成一種監督的文化。太陽 花學運過後,即使是國民黨,也開始在意批評 的聲浪。「我們發現立法委員變得更有精神, 因為他們發現原來有人在看他們做事情。給立 委這樣子的舞台,他們會不一樣。」
57
58
報導 垃圾煉金術 創造綠色經濟奇蹟 廢電子電器物品回收率呈穩定上升 120
回收率(%)
100 80 60 40 20 0 88年
89年
90年
91年
92年
93年
94年
95年
96年
97年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民國 廢電子電器物品
廢資訊物品
台灣廢電子電器物品回收率自 93 年便持續穩定成長,至 102 年已達 88%。反觀手機等廢資訊物品,回收率 長年在 40% 上下擺盪,顯示政府應加強廢資訊物品回收率的提升。 製表 / 黃硯琳 資料來源 / 環保署基管會 recycle.epa.gov.tw
台灣第一部高空拍攝紀錄片《看見台灣》,去
依日本環境省推算,每年電子廢棄物中所含有
年(2013)底熱映後,效應持續發酵。環保與
的貴重金屬,可達市值 300 億日圓,相當於台
經濟的矛盾衝突,再次被推上檯面;但也許矛
幣 86 億。
盾衝突不會是唯一的結果。環境友善與經濟之 間,也可以發展出共存之道。台灣的資源廢棄
正視電子垃圾問題
物回收再利用發展至今,一年已能創造 70 億的
隨著電子廢棄物的數量逐年攀升,世界各國不
產值,或許可以視為經濟與環保共存的案例。
得不開始正視電子廢棄物所帶來的問題。聯合 國「解決電子廢棄物問題計劃」更於 2013 年
節能減碳與經濟的共生之道,概念來自於「都
12 月中發表警告:全球電子垃圾量在未來 4 年
市礦山」。這個概念在 1988 年 由日本東北大
將增加 33%,從 2012 年的 4,890 萬噸升至 6,540
學選礦所教授南條道夫所提出。「都市礦山」
萬噸,相當於美國帝國大廈重量的 200 倍。
指在被人們大量丟棄的家電及電子產品中,實
59
際蘊含大量的貴重金屬、一般金屬及稀土元素,
大量的電子廢棄物不僅帶來垃圾問題,廢棄物
還能回收再 利用。日本政府已長期投入大量資
中可能含有的鉛、汞等有毒金屬及冷媒等溫室
源,試圖研究電子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技術。
氣體,更可能導致土地汙染、空氣汙染等環境
垃圾煉金術 創造綠色經濟奇蹟
隱憂。而絕大多數的電子垃圾 傾倒在開發中國
據,民國 102 年(2013)統計結果顯示,台灣
家,其中又以迦納的阿博布羅西、中國的貴嶼,
廢電子電器物品回收率高達 88.62%。
為最知名的集散地。由於處理技術不足,當地 居民多以炭火爐熔烤電路板,再以強酸洗出貴
張添晉進一步提到,就電子廢棄物回收技術層
重金屬。 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氣體及化學藥劑,
面來說,已開發國家間的技術差異並不大。但
嚴重威脅當地環境及生活品質。
回 收 系 統 的 佈 點, 以 台 灣 佈 得 最 好。 台 灣 自 1997 年 推動「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結合社
因此,歐盟於 2003 年通過《廢棄電子電機設備
區民眾、回收商、地方政府及回收基金,從政
指令》及《危害性物質限制指令》,正式立法
府、制度,到民眾,建立完整的資源回收系統。
規範各國應建立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流程及回
「尤其台灣將基金放入系統內, 增加資源回收
收目標,並要求製造商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
的經濟誘因。」張添晉解釋,許多國家的回收
制度」。在這方面,台灣早於 1997 年公告廢四
制度並沒有基金加入運作,即使有,實行得也
機(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冷暖氣機)相
不夠徹底。也因為如此,據環保署基管會表示,
關回收處理辦法。以電子廢棄物回收政策來說,
台灣的資源 回收產業,一年約能創造 70 億的
台灣起步略早於歐洲。
產值。
102年廢電子電器物品回收比例
拆解後壓碎萃取 深入了解廢電器回收再利用的技術問題,綠電
0% 22%
再生股份有限公司前管理師程柏瀚解釋:「現 在的技術多是先拆解壓縮機,將有害物質吸取
45%
出來後,再進行破碎分選。」針對性質不同的 16%
電子廢棄物,工廠會採取不同的處理工序。以 電視機為例,由工人初步分解外殼與映像管、
17%
吸取螢光粉等有害物質;無法拆解的部分則由 廢電視機
廢洗衣機
廢電冰箱
廢冷暖氣機
廢電風扇
以 102 年廢電子電器物品回收比例為例,廢電視機占 45% 的數量,遠高於其他種類的廢電子電器物品。數 值一方面顯現回收成效,也反映家電用品在市場上的 壽命。 製圖 / 黃硯琳 資料來源 / 環保署基管會 recycle.epa.gov.tw)
破碎機絞成碎片,再透過乾式物理性分解,將 碎片依照材質進行分類。乾式物理性分解主要 為磁力選別機、風力選別機及渦電流選別機, 依照物質特性分選物質。不同於開發中國家濕 式分解的技術,乾式分解並不會消耗大量的水, 能減少分離過程中耗費的資源。
台北科技大學環境所教授張添晉表示:「全世 界的資源回收再利用,台灣做得最好。」他比
經由分選後所蒐集的金屬、塑膠、玻璃等物,
較各國政府公告的數字,台灣的資源回收率穩
經過處理還原成原料後,則能夠從產品生命週
居世界之冠。根據行政院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
期的最末端回歸到起點,即可製造成另一個新
基金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基管會)的公開數
產品。以台灣第一家環保科技上市公司-佳龍
60
報導
綠電再生楊梅廠中,技術員正進行廢棄電視機的初步拆解流程。 圖片提供 / RADIKAL 藝文包裹誌
廢棄電子家電擁有各自不同的拆解作業台,針對廢棄物特性進行技 術拆解。 圖片提供 / RADIKAL 藝文包裹誌
科技為例,從事的便是由廢棄主機板、電子零
會成立,開始以法令規範製造商、販賣商,
組件中萃取稀有金屬,提煉出純度 99.99% 的
在販售商品的同時,必須繳納規定費用作為
商業用黃金,憑藉此技術創造高達 74 億元年營
回收管理基金。回收管理基金用於補助回收
收,搶進全球的環保綠金市場。
廠及回收處理業者,使得基金得以在商品的 生命週期中循環流動,也藉此使製造商負起
環保也能賺大錢
生產者責任。
在過去,台灣的回收主要交由市場自由運作, 並沒有法令規範廢棄物的拆解與後端處理,製
「 你 將 一 台 電 腦 送 去 回 收, 是 可 以 拿 到 錢
造業者無須擔負任何責任。1998 年環保署基管
的。」程柏瀚說明指出。因為基金加入回收 系統,提升了民眾回收的意願。他提到,許
61
垃圾煉金術 創造綠色經濟奇蹟
基金進入回收系統,提供誘因使得物質與金錢能在系統內循環流動。製圖 / 黃硯琳
多人並不知道消費者在選購家電或資訊產品的
制度,極可能造成環境汙染。
同時,已經同時支付清除處理費,因此民眾只 要撥一通電話,回收處理廠商就會到府取走廢
相較於歐盟 WEEE 公 告的十項規範類別,台
棄家電,民眾無須付取任何費用,甚至可以拿
灣公告廢電子電器物品應回收項目,目前只有:
到小額的回收費。
廢電視機、廢電冰箱、廢洗衣機、廢冷暖氣機 及廢電風扇五項。而廢資訊物品則獨立於廢電
「除了四機一腦以外,事實上有許多家電資訊
子 電器物品外,有筆記型電腦、主機板、監視
產品,還沒有列入回收系統。」程柏瀚認為,
器、印表機、鍵盤,共五項物品。其回收範圍
台灣公告應回收項目的類別,應該向歐盟及日
明顯不如歐盟所規定之齊全及完備,上述物品
本看齊。日本身為世界上最大的稀有金屬消耗
以外之 3C 家電產品,應陸續納入回收處理範
國,消耗量占全世界的 25%,日本政府為降低
圍,建立更全面性的電子垃圾回收系統。
進口依賴,在前幾年開始公告回收小型家電及 電子資訊物品,諸如:手機、數位相機、DVD 播放機等。而上述物品均尚未納入台灣的回收 系統內。換言之,大量的舊手機與舊相機,至 今在台灣仍然沒有回收的管道,因為缺乏回收
62
報導 歐盟 WEEE
垃圾煉金術 創造綠色經濟奇蹟
台灣
大型家用設備
洗衣機 電冰箱 冷、暖氣機 小型家用設備 電風扇 印表機 資訊技術及電信通訊設備 筆記型電腦 主機板 鍵盤 消費性設備 電視機 照明設備 電機和電子工具 玩具、休閒及運動器材 監控及控制儀器 監視器 醫療設備 自動販賣機 台灣公告應回收項目對照歐盟 WEEE 公告類別之情況,顯示 台灣仍有多項類別應跟進。製表 / 黃硯琳
63
創新技術 擴大項目賦予新生命 「當務之急是創新的技術要提升,逐步擴 大應回收的項目。」張添晉指出,台灣電 子廢棄物應該朝這兩個方向前進。在廢電 子電器物品回收處理過程中,雖已達 80% 的再利用率,但如何提升技術,使 FRP 玻 璃纖維、螢光粉、冷媒等無法再利用的材 質,擁有新的生命,是學界正在努力的方 向。
64
報導 享受學生生活?還是提早進入職場?
財經三藍欣筠透過日記記錄每日實習所學。攝影 / 黃硯琳
台大校園徵才博覽會於 3 月 9 日舉行,現場超 過三百家企業提供逾兩萬職缺,吸引學生前往 了解相關資訊。除了求職資訊之外,現場不少 業者也提供實習計畫,歡迎學生積極參與,主 動了解企業生態。 近幾年,企業與各大專院校努力推動產學合作, 開辦學生實習合作相關事宜,各大人力銀行也 紛紛推出學生實習的資訊平台。位於屏東的大 仁科技大學更在去年開始推動「全校實習」, 力拼學生畢業後「就業無縫接軌」。許多學生 都將實習視為學習生涯中的重要規劃,面對學 生實習的浪潮,應該抱持甚麼樣的態度因應?
65
享受學生生活?還是提早進入職場?
實習的經驗使她在未來的規劃上更實際,心理
反思是否實習經驗某種程度上反映學校教育無
上也比較有安全感。
法滿足學生需求?台大電機系侯韋志表示,各 系所需的能力本質上就有所不同。選擇不進入
對於選擇實習的動力,各個學生的回答不盡相
業界實習,而參與教授的研究計畫,是大多數
同,但卻不約而同地承認,或多或少皆是因為
電機系學生的選擇。
對畢業後即將踏入社會的焦慮感。 旨在培養專業技能與開發創新的能力,侯韋志 同樣在暑假選擇至雜誌社實習的台大政治系學
認為,學校的資源已經很豐富,並且比較有系
生鄭同學(因個人因素不公開全名),坦承是
統,跟著教授及學長姊學習,即使是犯錯也不
抱持著「要贏就要贏在起跑點」的心態,希望
會牽涉到太多的責任問題。至於對未來職業的
自己不會輸給周遭已經有實習經驗的朋友。在
了解,多能從學長姊的分享中得知,實習的工
選擇實習單位時,並沒有考慮到是否與職涯相
作經驗對求職的幫助並不大,不如在學校多多
關,而是單純地好奇媒體出版界的運作。
充實自己的能力。侯韋志說:「基本上還是看 科系所需,只要想清楚自己要甚麼。」
在暑期實習的一個月內,她主要扮演行政助理 的腳色,舉凡補貨、收發信件、打電話聯絡廠
工管系范庭甄則針對實習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商與建立表單,雖然與原先想像的工作內容有
「我覺得人的一生中念書的時間很珍貴,學校
所出入,但她認為實習還是有所收穫。
內還有很多好的資源可以利用,除了念書之外, 社團活動也是學校非常大的資產。」她認為許
問起許多人可能認為學生實習多數為進入企業
多學生在急著往外尋求資源的同時,也要回頭
打雜的想法,她表示:「雖然許多事情似乎是
審視自己是否有妥善利用學校提供的學習機
沒有技術需求,但是卻是維持部門運作的基礎。
會。許多人都沒有把握與教授好好相處,在與
實習給我的震撼是,讓我理解到甚麼是工作。」
教授深度對談後,一樣能得到許多珍貴的人生
鄭同學認為,實習經驗仍然有其必要性,體驗
經驗。但她自己認為,實習已經是一種國際趨
過就好,大學四年應該花時間探索自己、培養
勢,有更多管道能夠去學習及探索自己未嘗不
獨立思辨的能力。
是一件好事。
66
報導 No Risk, No Fun! 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REACH 早期代表性圖案:有粉紅色閃電眼睛的熊。走在台北東區街頭,隨處可見。圖片 / REACH
67
走在台北街頭,不難發現路標、變電箱、牆壁
創辦全台第一個塗鴉團體 Soul Skool、舉辦台
上,總是被以噴漆或貼紙留下一些難以辨認的
灣第一個塗鴉展覽,多次受邀參加國際級藝術
英文字及圖樣,尤其是西門町及東區街頭,塗
聯展,身兼塗鴉人、策展人、平面設計師及攝
鴉藝術更是大鳴大放。在台灣街頭文化剛興起
影師。有媒體將他譽為「台灣塗鴉國寶」、「肩
的年代,一個來自高雄不安分的靈魂,憑著對
負未來重任的塗鴉藝術家」,REACH 一路走
街舞、滑板的熱愛,掀起台灣塗鴉藝術的浪潮。
來也曾遭受到許多不諒解與批評。
返台沒幾天,剛結束夏威夷塗鴉藝術節 POW!
在將街頭塗鴉帶進畫廊與展場的過程中,曾經
WOW! Hawaii 一系列活動的 REACH,此刻正
有人指責他:「塗鴉就是要拿噴漆噴在牆上,
安靜地坐在咖啡廳裏。身上一件樸素的格紋襯
才叫塗鴉!畫在畫布上,不是!用電腦輸出,
衫、牛仔褲上有些許被油漆潑到的痕跡,很難
也不是!」這些反對的聲音,對當時身為 Soul
想像,坐在眼前的就是台灣塗鴉界的先驅──
Skool 團長的他是很大的壓力。「但我們就是
李瑞奇 REACH。
在做一些別人不敢做的事。」因為早已有心理
No Risk, No Fun! 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準備,對於這些聲音倒都還能接受。 從小成長於陽光奔放的高雄,REACH 的童年 間接形塑了他藝術家的性格。從事遊覽車生意 的父親,曾經是南部最大宗的廠商,小時候就 曾經與 Michael Jackson、成龍等國際級巨星合 照,但也因為父母親事業繁忙,不停地在經歷 轉學與搬家的過程。後因父親公司倒閉破產及 家庭變故,從小歷經了許多波折,而造就他自 立自強、認真的個性。
REACH 在訪談時,也不忘隨手畫圖,將靈感記錄下 來。畫畫對他來說已經不是工作,而是一種習慣。 攝影 / 黃硯琳
問到從甚麼時候開始接觸畫畫,REACH 很得 意地說:「從我有記憶以來就開始畫圖了!」 小時候常將圖畫紙貼滿家裡的牆壁;到國三時, 流行起滑板、邦喬飛、槍與玫瑰等西洋音樂, 開始收看 MTV 台,才接觸到西方街頭正流行 的泡泡字。 談起剛開始接觸塗鴉的過程,REACH 笑道: 「因為當時英文不好,所以寫的都是 MAN、 GIRL、FUCK、SHIT 這種單字。」同學之間 也會比較,拿著自己的塗鴉作品互相取笑彼此
REACH 當場示範用泡泡字寫自己的名字,很開心地 強調自己設計的 R 及 A 與別人特別不同。 攝影 / 黃硯琳
畫得有多醜;但他承認,因為自己比較好強, 所以在高二、高三這兩年,幾乎是每天的飯後
十多年前,當時台灣還沒有街頭藝術的市場,
到睡前,都會逼自己完成一份完整的草圖。毫
過程著實是艱辛且貧困的,曾經創立過工作室
不間斷地持續了兩年,就為了想要畫得好,想
卻因資金不足而倒閉。其中雖不乏有些許亮眼
被同學看得起。無形之中,看的作品多了,畫
的成績,如第一次在台灣舉辦塗鴉展覽,因此
的作品也多了,功力也就這樣打下了基礎。
而受到媒體的注意;獲邀進駐駁二藝術特區參 與藝術家駐村計畫;然而仍舊無法在理想與現
真正決定要把塗鴉當作事業經營,是在高中畢
實之間取得平衡,更在名氣大了之後而遭受到
業一兩年之後。在這之前,REACH 曾經待過
他人的眼紅與攻擊。
服飾店、餐廳,也曾在設計公司實習。離開設 計公司後,當時的他已經累積幾場塗鴉表演的 經驗,便自行設計名片開始接洽街頭藝術設計 及塗鴉設計的案子。
68
報導 REACH 的塗鴉之路經歷過兩次重大的低潮與
炸台灣》。
轉折。「你如果要做這個,就來台北做!」適 逢 工 作 室 倒 閉、 失 戀, 在 許 多 朋 友 勸 導 下,
豐富的經歷使 REACH 的名氣隨著日子水漲船
2005 年應徵到 PPaper 商業設計的工作,選擇
高,在塗鴉藝術界的地位也不容忽視;然而高
到台北生活。卻有將近半年的時間不再接觸塗
報酬卻不穩定的藝術家工作,使他的生活充滿
鴉,下班後總是待在敦南誠品直至深夜才回家,
不穩定性。雖然一次的活動就能帶來幾十萬的
開始對自己已經進行將近十年的塗鴉事業感到
收入,卻也時常面臨長達半年、一年都接不到
灰心而困惑。在一次偶然的邀請下,朋友邀請
合作案的狀況。
REACH 參加 Royal Elastics 的品牌活動,意 外地認識了台北的塗鴉人,在活動上再度拿起
曾經遠赴日本向其他街頭藝術家取經,觀察日
噴漆作畫的當下,REACH 才明白:即使艱辛
本如何塑造街頭文化產業,並詢問在台灣若是
難走,塗鴉還是他最快樂、最想做的事。
要做一個塗鴉藝術家到底是否可行?許多藝術 家都對他搖頭:「日本可以,台灣不行。」從 日本回來後,REACH 卻毅然辭去商業設計的 工作,他說:「我就是想要賭,我知道我如果 現在不做,以後就做不了。」承認自己是那種 知道考慮太多就做不成的個性,索性趁年輕還 有一股志氣,決心將自己的未來都賭在已經無 法輕言放棄的塗鴉藝術上。 「當我決定這麼做之後的一兩年,窮到第一次
2007 年 REACH 在上海 Adfunture 的個人展覽,圖中 為 Pink Bear & Blue Cat。圖片 / REACH
和朋友借錢,我以前從來不跟朋友借錢的。因
重新拾起畫筆與噴漆,這一次的振作多了一份
五百塊。」REACH 回想起最慘澹的時期,連
堅 定。 在 台 北 發 展, 果 然 如 預 期 的 多 了 許 多
從小就讓小孩自由發展的母親,都曾經在上台
高雄所沒有的品牌合作,憑著實力 Adidas、
北探望他時,哭著勸他放棄當一個藝術家,好
Agnès b. SPORT b、DSSENT、G-SHOCK、
好找一份安穩的工作。
為 當 時 身 上 的 錢, 連 戶 頭 裡 的, 加 起 來 不 到
Marc Jacobs 等知名品牌紛紛找上門,也多了 許多國際參展的機會。
問 REACH 當時是不是有想過再一次找份設計 工作兼職做塗鴉,他說:「我從日本回來決心
2006 年參與電影《練習曲》的演出;同年亦與
要辭職的時候,我很清楚我一定會很窮。我一
日本情色攝影大師米原康正聯展,結合攝影與
定會遇到三餐不繼的時候,一定會有懷才不遇
塗鴉,致力於跨領域的合作;在 2007 年擔任藝
的時候,這是必經過程。」因為深知自己不可
術總監舉辦「普騰 INTERMIX 活動藝術電視
能將設計工作與塗鴉做到兩全其美,所以只能
慈善義賣」,邀請台、法兩地共十位國際級塗
在自己的領域內專心,不斷地精進自己,想辦
鴉人,將塗鴉藝術與台灣家電品牌結合;更在
法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2008 年出版台灣第一本塗鴉專書《塗鴉人:轟
69
No Risk, No Fun! 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飽和的桃紅色及鮮藍色,是對 REACH 作品最
一指的代表人物,被許多媒體採訪,也已經是
鮮明的印象。以 Pink Bear & Blue Cat 打出知
大品牌穩定合作的對象。母親從長久以來的擔
名度的 REACH,在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前,
憂,近年來也轉為支持的態度,支持他將得來
也反覆嘗試過許多畫風。
不易的成績好好維持下去。
2006 年後,以 Blue Cat 的貓手做延伸,開始一
REACH 將精力與熱情都投注在自己熱愛的塗
系列抽象卻大膽的創作。以單純的黑白為基底,
鴉藝術上,是他將街頭文化帶進台灣的展館及
大量反覆堆疊的圖樣,給人視覺上極大的震撼。
藝廊,也把台灣帶上世界舞台。陪伴台灣街頭
在創作後期,REACH 特別會去思考作品中想
藝術成長,孕育豐富的環境,茁壯具有台灣特
呈現的內涵,他一系列名為 Wave 的塗鴉,旨
色的次文化。
在呈現人生就如被扯入一個又一個漩渦中,很 多時候不能控制自己的方向,只能任由老天爺
「我想要在未來的生活裡,可以一直做我喜歡
的安排走下去。結局不見得好也不見得壞,只
做的事情。這是我一直堅持下去的原因。現在
要努力,便問心無愧。
想 把 這 些 事 情 做 好, 讓 我 的 家 人 可 以 過 好 日 子。」REACH 表示他不曾後悔,慶幸一路上
在塗鴉藝術界深耕已經十幾年,現在 REACH
雖有許多挫折,但回頭看一切都是成長。
的努力已慢慢收割,成為台灣塗鴉藝術界首屈 他最喜歡的一句話:No Risk, No Fun! 正是他 的最佳寫照。做任何事情都有風險,可以選擇 風險低、安穩的人生;也可以選擇勇敢冒險, 享受人生的樂趣。無論是甚麼選擇,只要是自 己真心想要的,就得不畏艱難地去實踐,為自 己的選擇負責任。REACH 起伏曲折的人生, 就如他牛仔褲上彩色斑斕的噴漆,為台灣街頭 藝術種下一朵燦爛之花。
圖為 2014 年 REACH 在 Pow! Wow! Hawaii 的創作。 以純黑與純白,用象徵「貓手」的圖樣在夏威夷的大 牆上盡情揮灑。圖片 / REACH
70
報導 學生觀察:訴求不一 立委趁勢拉抬人氣
台北市議員童仲彥及其助理,邀請學生於物資處熱情合照。圖:黃硯琳 / 攝影 新頭殼 newtalk2014.03.20 文 / 黃硯琳
由 18 日延燒至今的「反黑箱服貿」抗議行動,
18 日晚間起,蔡英文、謝長廷、蘇貞昌等民進
在立法院三個出口共分為三個集合現場,雖然
黨大老紛紛前往現場聲援公民運動,要求馬英
各集會現場沒有明顯的統一訴求,但政治人物
九與國民黨出面解釋,更有許多在野黨立委表
趁機進場,拉抬行情的情況,則明顯可見。
示可幫忙運送物資進入立法院議會廳。這代表
位於青島東路的集會處主要負責議會廳內的物
政黨的立場,無可厚非。
資支援及與警方抗衡,位於濟南路上的集合點 主要負責聲援及群眾匯集,位於中山北路一側
但也可以看到其他的情況,例如 19 日下午時
的立法院正門,則是明顯由台獨團體發聲,主
分,在青島東路側門外的物資發散區,可見台
張反中共、倒馬。
北市議員童仲彥及其助理,邀請學生於物資處 熱情合照。由於這場抗爭,是自發性的行動,
71
觀察整體抗議行動,並無主要領導者,由沒有
也沒有特定的組織主導,因此對於各行其是,
組織的組織所領導,民眾的訴求是否真正能被
自然發展的演講或變成秀場,也就無從加以控
媒體所報導,被外界所了解,尚待觀察。
制。這對於運動本身,可能也是各有利弊。
學生觀察:訴求不一 立委趁勢拉抬人氣
由於三主要集合現場皆設有公民麥克風,無論 是學生、婦女、勞工、學者、律師,不分身分 皆可上台表達自己的意見。意見多元,多方觀 點共存雖是好事,但眾多非政府組織的主張會 不會模糊「反黑箱服貿」的主要訴求,以致被 媒體操作成一場無重點的抗爭行動,也有待觀 察。
72
報導 決策黑箱?太陽花決策組織演進 撰文/吳姿瑩、黃硯琳
太陽花學運自出關播種至今,已兩個多月。回
張慶忠事件突發。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副研
顧事發經過,有許多面向是民眾未知卻重要的。
究員黃國昌表示,張慶忠事件發生後,由一群
許多媒體質疑學運決策本體決策黑箱,違反民
過去合作過的朋友決定攻佔立法院的行動。而
主決策的本質。本報導將就學運決策圈之形成
行動成員包括黑島青成員林飛帆、陳為廷、魏
及演變作整理及分析。
揚、黃郁芬等人,因此時有外界誤解立院行動 為黑島青以組織名義發起。
醞釀已久的反服貿團體 2013 年 7 月 28 日,由許多關注兩岸服貿協議
318 佔領立法院
的組織、人士共同組成了「反黑箱服貿民主陣
民陣召集人賴中強表示,太陽花學運的決策組
線」(以下簡稱民陣),成員主要包括兩岸協
織是一個演變的過程。許多組織架構,是遇到
議監督聯盟、台灣守護民主平台、台灣人權促
需求後才發展起來,但大致上分為三階段。黃
進會、台灣勞工陣線、婦女新知基金會、台灣
國昌稱學運前兩天為「非正式的決策體系」。
教授協會、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地球公民基 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一位實際參與衝進立法院過程的台大醫學院學
等等。而黑色島國青年陣線(以下簡稱黑島青)
生表示,在 3 月 18 日當天下午,聽到朋友轉述
是第一個標舉關心服貿協議的青年組織,同時
有團體將進行佔領立法院的行動,因此趕到現
也是民主陣線的成員。
場支持聲援。「突然聽到巨響並且有人吶喊: 『碰!衝進立法院!』,一批人率先從正門衝
上述成員,在太陽花學運中,皆有相當程度的
進去。」在議場內擔任醫療組志工的他表示,
投入及參與。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於 2014 年 3
立法院議場內穩定後,組織漸漸開始發展,許
月 17 日發起「捍衛民主 120 小時」活動,未料
多相應的團隊開始處理各種混亂的情況。 3 月 18 日, 學 運 的 序 幕 正 式 被 拉 開, 議 場 內 由林飛帆、陳為廷等學生掌控,而 NGO 團體 在場外鎮守。濟南路最早由賴中強主持,其後 由勞陣、婦女新知、民主平台、台權會、台教 會、 公 民 1985 等 NGO 團 體 輪 流 負 責; 青 島 東路最早由黃國昌主持,其後由地球公民基金 會、綠盟、憲政公民團、公民組合、人本、反 核四五六等 NGO 團體輪流負責。此時學運沒 有一個完整的組織體系進行分工、決策及聯繫
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召集人賴中強,詳細解說太陽花 學運組織演變的始末。攝影/黃硯琳
73
內外,議場內的決策歸議場內,與場外活動是
決策黑箱?太陽花決策組織演進
吳崢認為議場內的決策組織大致上可分為三個部分。製圖/黃硯琳
沒有直接關係的。
小組的存在,實質上運行及決策的機會並不多。 聯席會議的成員,據黃國昌的說法,NGO 擁有
黃國昌表示,主要發起成員會固定一個時間在
10 個席次,學生席次約有 20 個。聯席會議的
議場外開會,討論對於目前的狀況有什麼需求、
成立使得決策小組空洞化,任何大小事情的決
以及重申訴求。場外的物資、糾察線;議場內
策都在聯席會議上被提出討論。回憶起聯席會
的秘書組、媒體組、物資組、文宣組、美術組,
議的開會過程,因女友賴品妤而進入主要場內
都是因需求而誕生。
幹部的台灣大學政治系吳崢表示,學生代表主 要以議場內各組幹部為主,主要處理每日庶務。
成立聯席會議 黃國昌認為,學運的第四天 3 月 21 日,正式成
代表會議與九人決策小組
立決策小組和聯席會議。這與賴中強表示三月
賴中強則認為,3 月 26 日聯席會轉化為代表會
二十六日聯席會轉化為代表會議後,才成立九
議,成立九人決策小組,一個邊界相對清楚的
人決策小組的說法有所出入。黃國昌強調,堅
決策系統才產生。九人決策小組在婦女新知提
持決策小組的學生席次必須大於 NGO 的代表
議下,規定同一性別不得少於三分之一,代表
席次。學生五席,NGO 四個席次,學生代表由
會議 NGO 代表社團與學生代表的比例是 1:2。
議場內學生決定,NGO 代表則是經由民陣討論
賴中強口中的聯席會議時期,NGO 的席次並不
後,由黃國昌、蔡培慧、呂忠津、賴中強四位
只控制在 10 個,成員並不固定且流動性高。
出線。(蔡培慧為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呂忠 津為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代表會議」由 10 個 NGO 代表團體,20 個學 生代表所組成。10 個 NGO 包括臺灣守護民主
聯席會議成立目的為擴大參與,雖有九人決策
平台、台灣教授協會、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
74
報導
賴中強認為,學運的決策組織分為三個階段演進。製圖/黃硯琳
勞工陣線、台灣農村陣線、婦女新知基金會、
受到許多人質疑。賴中強認為,約在聯席會階
地 球 公 民 基 金 會、 綠 色 公 民 行 動 聯 盟、 公 民
段,太陽花學運總共有三個重要的討論中心,
1985 行動聯盟、憲政公民團。
分別是台大社科院後勤中心、議場內、聯席會 議。部分議題是在這三個地方進行意見拔河。
代表會議主席賴中強表示,真正的決策中心是 代表會議,九人決策小組只開過三次會議,並
問起被排除在決策組織外的公民團體及學生,
非其他媒體報導的黑箱決策組織。代表會議每
如:公投護台灣聯盟、賤民解放區、公廁旁解
天固定舉行,甚至一天超過兩次會議。
放論壇等。賴中強表示:「在那個時間與空間 裡,各個團體都很努力地做一些事情,而未必
賴中強列出九人決策小組三次會議的內容。(見
能夠百分之百把大家整合到一個共同決定的系
表一)他聲稱,除此三次的會議內容,其他都
統內,這毋寧是一個多元社會的常態。」而上
是代表會議共同決策,決策的速度相當緩慢,
述三邊的過程只是其中一部分,它盡力整合了
而議場內外的消息也會產生時間落差。
最大多數人的意見。許多聲浪質疑決策系統排 除了中山北路的公投盟,賴中強解釋,與傳統
75
被排除在決策圈外的公民團體
獨派團體的溝通,皆是透過台灣教授協會的呂
關於太陽花學運的四點主要訴求,定調的方式
忠津。
決策黑箱?太陽花決策組織演進
賴中強列出九人決策小組三次會議的內容。(表一)製圖 / 黃硯琳
細數參與學運的各種組織與系統,黃國昌及賴
「論述組」的名義加入社科院系統。學運第二
中強皆表示,或許沒有一個人能完全了解太陽
天,社科院系統已經有了論述組、門禁組、宣
花學運期間所有的狀況。議場外的排班、街頭
傳組,彼此之間不一定互相認識。由有經驗的
教室,也不以民陣為限。物資與糾察志工的系
社運人士主導,社科院系統開始進行議場外糾
統,就更為複雜。青島東路糾察系統代表之一
察的培訓及物資線的補給,希望將各大糾察系
趙世平表示,與三五好友及現場認識的公民團
統整合。
體,因為有相同的理念,而建立一支糾察系統。 其他系統的情形,則不得而知。
「原本社科院是由學生主導的地方,但社運團 體的進駐之後,門禁就變得更嚴謹。社運團體
議場外的秘密決策組織
的開會討論是秘密的,基本上我們都不會去加
前述所提,台大社科院為太陽花學運決策中心
入,當然因為他們是有經驗的運動者,我們都
的其中一環。據後勤中心內的幹部表示,社科
非常尊重。」屬於社科院系統最原始發起學生
院系統成立的原始目的為供參與學運的學生休
之一的幹部表示,系統內的成員、情況瞬息萬
息及討論的地方。由於學運當晚台灣大學學生
變。學生運動的當下,資訊不易流通,甚至連
會聯合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發起「溫柔的
發起者在內,也不完全明白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力量」拒馬許願卡行動,因此成員大致為三校
情。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行政院事件以前,社
學生會的幹部。
科院是議場外的學運決策中心。然而,並不確 定是否是唯一的一個。
接著,具有社運經驗的運動者及社運團體,以
76
社論 比反核更深層 省思資本主義下速食的消費行為 提起環保議題,需要被重視的面相太多。單單
都面臨的棘手挑戰。自 2011 年福島 311 核災事
就 2013 年底齊柏林執導的紀錄片《看見臺灣》
件後,世人對核能的恐懼又再度被喚起,成為
中,就能瞥見許多「不願面對的真相」。環保
各國政府無法忽視的問題。工業大國德國也開
與經濟間是否永遠只存在衝突的可能性,而台
始思索逐漸減少核能的使用,根據天下雜誌的
灣找出解決之道讓兩者共存的那一天,是每個
調查「民眾反核,政府續建-世界各國核能政
人民所引頸期盼的。
策與民眾態度的現況」,擁有數據資料的工業 國家中,僅美國與印度兩國的人民擁核度超過
面對經濟與環境的衝突,政府或許始終覺得委
五成。其他國家如英國、義大利、日本反核的
屈。比如核四停建的議題,許多媒體報導將之
民 眾皆有五成以上,顯示全球對於核能的安全
與台北捷運、台灣高鐵相比擬,認為政策在推
抱持懷疑的態度。
行之初,皆經過很長一段時間 的陣痛期,但捱 過了社會大眾的不認同,現今卻少有人認為這
再將議題往更深一處推進,在核電被使用前便
兩項政策是錯誤的建設。然而,在全球湧起一
有這麼大量的電力需求,抑或者是核電的使用
波波反核聲浪的當今,支持核四廠續建,是否
擴大了人類對於用電的需求。自 18 世紀工業資
仍舊是一項 鑑往知來的、有遠見的政策,卻有
本主義發展以來,人類的對於能源的需求持續
待商榷。
攀升,能源被視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在全 球經濟化的過程中,能源戰爭一直在進行中,
台灣反核運動可追溯至 1980 年代,至今已有
幾次的能源危機都是影響全球金融波動的關
三十幾年的歷史。1985 年因台美關係生變,由
鍵。若將能源視之為產業發展的原料,那能改
國民黨帶頭凍結核四預算;1988 年環保聯盟開
變能源需求量的自然是產業的需求量。若能源
始進行民間的反核串聯。直至今日,反核與挺
開發帶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再回過頭來刺激
核已是政黨不得不在競選前表明立場的訴求。
能源需求。照如此推論,能源需求應當沒有被
在反核聲音漸大的同時,許多報導也出現不同
滿足的一天。
面向的聲音:「廢核,台灣能嗎?」、「要廢能, 先節能」。若是擔憂核電帶來的影響,那應該
不僅僅是能源,而是所有的原料、物資。伴隨
先考慮廢核之後,剩餘的電力供應是否符合台
著科技發展,人類的需求正無限上綱。浪費,
灣人民的需求,隨之而來的電價上漲 台灣人民
成為現代人的共通毛病。以近年席捲的快速時
買單與否,更深層的是,要主張廢核是否先從
尚為例,遠見雜誌曾經做過相關報導:「快速
節能做起。
時尚惹爭議,平價來自血汗又易浪費」。文中 提 到, 正 當 ZARA、UNIQLO、H&M 等 快 速
事實上,反核不單單是台灣的問題,而是全球
77
時尚席捲全球的同時,人們因為平價而越買越
比反核更深層 省思資本主義下速食的消費行為
多,但買的越多,卻穿得不久。快速時尚變成 一次性時尚,根據報導,英國每年約有兩萬噸 衣服被丟棄置垃圾場,而數字正逐年增加。 而與之類似的尚有科技 3C 產品所帶來的電子 垃圾問題。綠色和平組織網站提到,全世界製 造出的電子垃圾,多被運往中國、印度、非洲 等國家,而當地工人在拆解電子垃圾的同時, 將接觸各 種有毒物質,並汙染當地水源及土 地。有鑑於環保團體的倡議,許多科技公司以 開發綠色電子產品為目標,已經著手進行研發 而有所成果。 省思資本主義下的速食消費行為,或許會是切 入節能減碳的一個新面向。除了科技面的革新 去探究節能減碳新的可能性,在制度面也能替 環境貢獻心力。碳足跡標章便是一個極佳的例 子,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台灣產品碳足跡資 訊網的定義:「 碳足跡 ( Carbon Footprint ) 可 被定義為與一項活動 ( Activity ) 或產品的整個 生命週期過程所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 放量。產品碳足跡排放尚須包含產品原物料的 開採與製造、組裝、運輸,一直到使用及廢棄 處理或回收時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 較於溫室氣體排放量,碳足跡立意在於從消費 端出發,破除所謂『有煙囪才有污染』的觀念。 然可惜的是碳標章的推廣不算成功,碳標章在 台灣的商品市場中不多見。在環保署的碳足跡 資訊網中,查詢商品的功能亦不完備。相關的 推廣教育政策,亦不完善。面對全球節能減碳 的趨勢,更基礎的應為環保意識的培養。在節 能減碳的市場制度面,台灣仍然有值得努力的 空間。
78
社論 是誰殺了黃色小鴨? 刊載於 RADIKAL Packazine 一月號
2013 年 底, 巡 遊 世 界 的 黃 色 小 鴨(Rubber
都可以讓你擁有黃色小鴨,身為台灣人,你真
Duck)游過荷蘭、比利時、日本、香港…終於
的不用太擔心現在社會在流行甚麼。
游到了台灣,分別在高雄桃園及基隆落腳,與 民眾相見歡。巨大化的黃色小鴨,跳脫了常理
Florentijn Hofman 的 Rubber Duck 儼然被架空
應有的尺寸,以可愛的外表風靡全世界。
而淪為市場經濟下空泛沒有意義的塑膠帆布, 值得慶幸的是,不是只有台灣人如此膚淺而已。
身為台灣人,你不可能不知道黃色小鴨,但是
在 Florentijn Hofman 在香港接受訪問時,曾不
你知道 Rubber Duck 背後的藝術家是誰嗎?你
經意地提到一句:「它只有外面一層皮,裡面
真的認為黃色小鴨只是將玩具巨大化,放進海
甚麼也沒有,好像現代社會側重賣向、外表,
裡如此而已嗎?
不講內涵。」回過頭來想想那些一窩蜂拼命把 鴨子往身上穿的人們,豈不正好就是這場荒謬
我想,在黃色小鴨離開台灣之後,應該沒有多
劇的主角嗎?黃色小鴨嘴角的上揚,彷彿是對
少台灣人會知道這樣一件公共藝術作品是來自
著所有前來瞻仰的人們,鄙視地訕笑。是甚麼
於荷蘭藝術家 Florentijn Hofman。當然,並不
讓藝術被行銷變得如此膚淺?
是說必須要背下藝術創作者的姓名,才有資格 親近藝術;但是當你不了解創作背後所隱含的
其實「小鴨現象」一點都不陌生,回觀台灣這
意義時,瘋狂地湧向港邊與小鴨自拍,願意耐
幾十年來的市場變化,黃色小鴨不過就是另一
著性子排上兩三個小時的隊伍搶購小鴨限量商
個被扼殺的葡式蛋塔。或許葡式蛋塔對你來說
品,是不是隱隱成為了一種荒謬的笑話?
有點久遠,但提到美式餐廳熱、日式拉麵熱、 手搖杯熱、咖啡廳熱,你或許就能理解台灣人
且再來觀察台灣媒體針對小鴨熱潮所下的新聞
似乎對於「流行」,天生就不具有抵抗力。
標 題:「 招 財 黃 色 小 鴨! 基 隆 店 家 就 位 迎 錢 潮」、「聖誕跨年/搭黃色小鴨風潮百貨推小
除了餐飲業之外,王建民、林書豪何嘗不是一
鴨 滿 額 禮 」、「 黃 色 小 鴨 缺 席 台 南 白 色 鴨 代
窩蜂地爆紅?現在,誰知道王建民待在哪一個
打」,黃色小鴨儼然是一股不可不跟上的風潮,
球隊嗎?同樣讓人感到膩的是,2013 年除了小
就算沒有實體的橡皮巨鴨,各個單位也得卯盡
鴨之外,也吹起一股「全民路跑風」,彷彿路
全力弄出個「2600 朵菊花,士林官邸打造黃色
跑沒有 Dress Code 及樂團開唱,就不時尚了。
小鴨」;沒有鴨子也可以,只要端出大型的充
想走在流行的尖端嗎?只要你偶爾上網,偶爾
氣動物,照樣可以聚集人潮。沒時間親臨各大
看個電視,人人都可以。
活動會場也沒關係,走遍大街小巷,舉凡沐浴
79
乳、安全帽、手機殼、保溫瓶,甚至房地產廣
一窩蜂不好嗎?誰不是靠著將自己的商品塑造
告,能用的、能穿的、能印上圖案的所有產品
成主流市場的寵兒,或者搭著一股順風車,趁
是誰殺了黃色小鴨?
勢撈一筆。於是蛋塔店一家一家地倒,取而代
台灣人,你是不是沒有自信?是不是沒有安全
之法式甜點店一家一家地開;義大利麵餐廳默
感?已經習慣對於觸手可得的資訊,不經過消
默地收起,換成各個流派的日式拉麵店林立。
化就全盤接收?已經許久沒有主動去探究資訊 背後被隱藏的事實?
當市場出現一窩蜂同質性過高的供給者時,供 過於求,廠商便只能開始削價競爭、降低品質,
猜猜,下一個被殺死的會是誰?
最後只好又一窩蜂地從市場上急流湧退。沒有 獨特性及市場區隔性,許多產業只能如此泡沫 化,於是台灣無力發展特色產業,品牌如何走 向國際?台灣,甚麼都留不住。 所以是誰殺了黃色小鴨?市場運作背後的行銷 企劃嗎?絕對不是。一窩蜂背後除了供給方的 搭便車心態,也源於消費者的「從眾效應」, 或又稱之為「盲從消費」。盲從消費是一種被 動消費,所以只能帶給消費者短暫膚淺的快樂, 隱約與 Rubber Duck 所暗諷的膚淺不謀而合。 黃色小鴨這麼紅,左鄰右舍、街坊鄰居都去看 了,不去朝聖豈不是跟不上大眾?當你親身貼 近 國 際 級 的 公 共 藝 術 時, 你 內 心 的 感 受 是 甚 麼?嗯…很可愛。由於不讓自己在社會中被多 數所孤立,因此社會個體時常不經思考就選擇 大多數人的選擇,而這種普遍有的大眾心理, 才是行銷與宣傳炒作的基礎。 曾經聽聞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站在歐洲街頭一 個小時,你看不出這一季歐洲時尚界流行甚麼; 站在台北街頭 30 分鐘,你可以立刻掌握今年秋 冬的必備單品。為什麼這樣的「惡性流行」模 式,能夠在台灣的市場運行幾十年呢?
80
社論 臺灣人,你還記得嗎? 刊載於想想論壇
2013 年,無疑是社會運動十分沸騰的一年,細
時間來到 8 月,眾人套上白衫在凱達格蘭大道
數過去一年發生的大小事,台灣人,你還記得
「萬人送仲丘」。洪姊姊成為全民偶像,我們
多少?
都知道她在口罩底下有一顆堅毅的心,也知道 「不要國防布,只要一個交代」。8 月中,軍
由 2012 年底延燒到 2013 年初的反媒體壟斷案,
事審判正式走入歷史,軍事審判修正法通過,
蘇打綠在義大世界跨年晚會現場公開聲援新聞
軍人犯罪裁奪回歸民間司法。我想接下來的發
自由,畫面慘遭剪輯;12 月 31 日反媒體壟斷
展,你就不太清楚了。
巨獸青年聯盟,在自由廣場守夜靜坐,元旦移 師凱達格蘭大道示威抗議,2013 就在社會運動
也 不 是 不 能 諒 解,8 月 後 期 當 然 是 忙 著「 今
下拉開了序幕。
天 拆 大 埔, 明 天 拆 政 府 」, 你 一 定 看 過 一 個 三 角 錐 裡 有 輛 挖 土 機, 上 頭 寫 著「Fuck The
當時人人憤慨的疾呼:「反對媒體壟斷,拒絕
Government !」苗栗縣長劉政鴻涉嫌貪污又趁
中 國 黑 手, 捍 衛 新 聞 自 由, 我 在 _ _ 守 護 台
自救會北上抗議時,強拆張藥房,並自認為是
灣。」
「天賜良機」。發生在苗栗的種種惡行令人髮 指,怎能不怒?老農婦喝農藥自殺、張藥房老
在 2013 年 2 月,NCC 決議旺中案失效,同年 6
闆離奇失蹤,遺體陳屍水溝,劉政鴻被起訴了
月年代董事長練台生買下壹電視。至今,廣電
嗎?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清大學運
三法修正草案(廣播電視壟斷防制與多元維護
領袖陳為廷丟鞋抗議,在後半年的台灣,成功
法草案)依然靜靜地躺在立法院裡。捍衛新聞
地引起一股風潮。
自由,究竟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 在馬總統還沒有意識到鞋子的危險性時,一場 3 月百花齊放,換成人民廢核的意識高漲,怎
與王金平的「九月政爭」正如火如荼地上演。
麼開始的?或許我們都忘了。在小小的台灣,
關說、監聽、特偵組、撤除黨籍,一開電視無
有 22 萬人在北中南各地同時走上街頭,無論老
處不是精彩的權力鬥爭;鬥爭的最後,竟然是
老少少都喊著:「我是人,我反核!」反核似
雙方在國慶典禮上的皮笑肉不笑和解戲碼。
乎變成一種時尚,你沒跟上潮流?遜! 就某方面來說,馬英九是輸了;畢竟在下戲之 然而,緊跟在廢核議題後面的不是另一件社會
後,王金平仍然保有黨籍、立委及國會議長的
運動,而是延燒將近半個月,佔據各大媒體版
身 分。也有人說,這是國民黨的陰謀,上演一
面的于美人婚變事件。廢核呢?已經忘了!
齣可笑的肥皂劇,掩護服貿通過,遮蔽媒體雙 眼。因為民怨四起,馬英九不知道的是,此時
81
台灣人,你還記得嗎?
要警政署耗資 50 萬大幅採購捕鞋網保護自己, 實在是為時晚矣。 11 月初,各地盛行萬人丟鞋運動,「全國關廠 工人連線」、「監督公權力違法律師團」、「公 投護台灣聯盟」,數不清的人脫下自己的鞋, 朝馬英九的臉上砸去:這是民主,這是民意, 馬總統,請你彎下腰傾聽人民的心聲。大家丟 完鞋,然後呢?失去了鞋子,我們又得到了甚 麼? 回顧 2013 年的群情激昂,你我走上街頭、在網 路連署表達對社會的關心,我們真應該要為台 灣人不再對政治感到冷漠而驕傲。然而在憤慨 過後,持續關心發生過 的議題還有多少人?在 地震發生當下,你有前往台電的核電廠即時運 轉資訊網站關心「我們的家園」嗎?你聽過《土 地徵收條例》、《國土計畫法》嗎?許許多多 的社運就像一場沒有結局的故事,而這個消失 的結局,不是不存在,而是沒有被人看見。 你以為你「看見台灣」了,但是,你究竟看見 了甚麼?
82
影片 作品 VIDEO
83
84
攝影 作品 PHOTOGRAPHY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2014 HUANG, YA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