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人 董事長 張鏡湖 2
祝賀 2019 藝術學院中國戲劇學系《靈戲.九歌》院展演出順利 圓滿成功 !
演出人 校長 徐興慶 欣悉本校藝術學院中國戲劇學系推出 2019 年度院展盛大劇作 《靈戲.九歌》。至盼此劇體現跨界戲劇豐碩成果樹立本校藝術教 學新里程碑! 祝賀 演出 精彩成功!
4
製作人 藝術學院院長 樊慰慈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是臺灣培育專業藝術人才歷史最久的機構之一,教室為練功習藝的場所, 舞台則是實踐技藝的階梯,因此「以展演領導教學」乃是本院多年來在課程規劃上所依循的準繩, 期望學生所學習無論是理論或技術方面的專業知識,都能在靈活的統整下,精確地運用在視覺和表 演藝術的舞台上。本院共有美術、舞蹈、戲劇、國劇、音樂、國樂等六個學系及科技藝術研究所, 除了系所在各自領域的年度展演之外,為鼓勵橫向的連結與嘗試新介面的突破,每年也由本院統籌 一次結合不同藝術領域的院展,並由所屬各系輪流執行。 2019 年文大藝術學院院展由中國戲劇學系執行製作,隆重推出以歷史經典詩歌《九歌》為題材的 創新劇作《靈戲.九歌》,由國劇系劉慧芬主任親自統籌,符宏征老師擔綱總導演,帶領幾位執行 導演分別以《九歌》之內容為題,依據不同篇章進行創作及編排。此次演出除集結國劇系優秀師生 共同參與,並特邀美術學系洪昌榖主任題字設計,以及業界多位知名設計師共同參與。在演出場域 上亦將嘗試打破劇場的形式,結合松山文創園區第三號倉庫可多元運用的空間,以「環境劇場」的 理念進行設計編排,在演出過程中讓觀眾於劇場內自由移動,並選擇自己的位置或角度來看戲,甚 至能近距離和劇中人進行互動。 期待此次演出所創造的多元藝術融匯,能讓所有參與欣賞的觀眾有個不同的藝術體驗,並帶給大 家美好的一天。
主辦單位 藝術學院 一 、特色介紹: 本院以發揚中華文化吸收西方優點為宗旨,培養藝術人才為目標,課程方面理論與實務並重,同時鼓勵師生創作 及學術研究;為強化「展演領導教學」成果,每年均對外辦理「華岡藝展」演出;自本院各所系創立以來,培養 許多著名藝術家或演藝、教育人員,以及學術研究人才,為我國文化建設奠定深厚的基礎。 二 、院的架構與組成: 本院設有美術學系、中國音樂學系、音樂學系、中國戲劇學系、戲劇學系、舞蹈學系等六學系,以及美術學系碩 士班、音樂學系碩士班、中國音樂學系碩士班,三個碩士班,另 106 學年度新增設「科技藝術碩士學位學程」。其中, 中國音樂學系、中國戲劇學系、戲劇學系、舞蹈學系,皆為全國首創之系所,歷史悠久,培育無數人才。 三 、發展願景: 豐富的藝術涵養為優異國民體質的基本元素,科技的快速發展更顯露出人文藝術與現代生活均衡發展的重要性。 藝術學院藝術專業教育以四大主軸為未來發展之方向 : 精研中西藝術特質與融合,強化展演領導教學的活動,與推 動藝術活動的社會化,發展推動巴洛克音樂研究。
6
主辦單位│演出單位 中國戲劇學系 中國戲劇學戲秉承張創辦人其昀博士發揚國粹,提高國劇學術研究精神,於民國五十二年 ( 一九六三 ) 奉教育部核准,成立大學部四年制戲劇系,為本校最早成立之系組之一。成立至今,歷經數次改制。民 國五十三年 ( 一九六四 ),分為西洋戲劇組與中國戲劇組;民國五十五年 ( 一九六七 ),成立五年制中國 戲劇專修科;民國六十二年 ( 一九七三 ) 再度改制,成立戲劇系, 下分國劇組及影劇組;民國八十八年 ( 一九九九 ),本系正式獨立成為中國戲劇學系。 本系早先以單一特定劇種 ( 京劇 ) 為教學對象,後因應社會文化及學習環境之重大改變,在教學導向上再 度轉型。經本系全體教師全盤重新思考與規劃,建立新願景,以戲曲傳統為基礎,同時開創新思維,依據 藝術創作原理,歸納出傳統戲曲中的各表演元素,開發「戲曲表演元素創作教學法」,將本系課程分為表 演、導演、編劇三組學群。依據傳統戲曲唱、唸、作、打與表演肢體訓練等表演元素,形成連貫四年的教 學制度,有效的建立一套傳統戲曲基礎理論知識與表演訓練。 自民國六十二學年始,本系轉型的教學成果,經過歷次展演修正,驗證本系創造的教學模式已具初步成效。 未來,本系一秉改革理念,不斷精進教學體制,致力於戲曲文化之傳承與戲劇人才之培育。預期本系學生, 在傳統戲曲體系的訓練之下,將能掌握表演創作元素,自由發展個人專長,展現多元的戲劇創作能量。
協辦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學系 http://crmaar.pccu.edu.tw/bin/home.php 美術學系於民國 52 年即已成立,藝術研究所於民國 51 年創校時成立, 民國 98 年系所合一,是國內美術系創辦最早之三所學校 ( 本校及師範 大學、國立藝專 ) 之一。本系所以發揚固有文化、培育大學優秀美術人 才、服務社會並推廣藝文活動、提昇國人生活品質為宗旨,在教學上採 書畫、西畫、設計分科進行,有效落實教學與實務合一、傳統與現代並 重及融合中西學術貫通之教育方向。
協辦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 http://dta.pccu.edu.tw/bin/home.php 戲劇學系成立於 1963 年,為中國文化大學最先開辦的 15 個學系之一,同時亦為台灣教育史上第一個戲劇學系。 1971 年本系改制為戲劇系影劇組,在原先的戲劇課程基礎上,加入電影課程,1999 年再改制回戲劇學系迄今。專 兼任師資群堅強,專業課程含括理論、表演、導演、編劇、劇場設計與技術、藝術與劇場行政以及應用戲劇等。
製作人 編劇指導 劉慧芬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兼任教授,國立台 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傳統音樂系兼任教授,研究領域以中西戲曲、戲劇為主,研究成果包括:戲曲劇 本編撰理論、戲曲史、京劇演員傳記等專書多冊、個人劇本集、劇本創作、戲曲研究論文、戲劇專欄、 8
劇評等多項。 《九歌》創建「靈戲」的奇幻劇場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每年皆推出大型且精湛的藝術創作,顯示藝術教育的豐碩成果。今年將由中 國戲劇學系推出新作,由本人親力統籌,並邀請全系師生共同進行創作,包括:現代劇場重量級導演 符宏征老師擔任總導演,京劇天王李寶春老師特邀客串、戲曲名師劉稀榮、劉嘉玉、謝俐瑩老師等參 與演出;輔之以劇場業界知名大師,如:音樂設計許向豪、舞台設計張哲龍、燈光設計黃祖延、多媒 體設計陳昱榮、服裝設計林玉媛、舞蹈設計鄭伊雯等大師群,組成龐大的創作團隊,帶領全系優秀學 生,群策群力,重新演繹並編創千古名詩《九歌》之諸神組曲。 本劇以楚辭屈原《九歌》為底,加以重解建構,打造跨界實驗新劇,帶領觀眾重新體會《九歌》人 神和諧的靈性關係。在現代科技與人類生活的碰撞下,本劇探索人類記憶底層的浪漫情懷,汲取屬於 當代人類的生存價值與人性特徵,並以史詩格局,經營獨特的演出氛圍。總導演符宏征採用「環境劇 場」的設計編排,讓觀眾從踏入松山文創三號倉庫起,便開始融入神秘、詭譎、神話般的氛圍。觀眾 可以自由的在劇場內移動,選擇位置、角度並觀看內容,甚至近距離的與表演者互動。在同一個時間, 依據不同空間產生的不同角度,觀賞不同的表演內容,利用物件、影像、裝置等劇場設備,產生出與 環境交互相織的視覺衝擊感受。觀眾透過官感,塑造語言難以表達的奇幻感,期與《九歌》的神性內 容遙相呼應,產生深刻的靈心感悟。 此次演出,特別選在長條式的松山文創三號倉庫,將中央高起平台設計為表演區域。演出者與觀眾, 將隨著舞台設計張哲龍建造的奇特「天車」而移動。同時,搭配黃祖延老師的燈光設計、多媒體設計 陳昱榮的視覺特效與音樂設計許向豪的氛圍樂音,將三號倉庫幻化成為一個跨越遠古與現代交會的場 域空間。傳統戲曲與現代戲劇將在此間緊密交融,互現新貌,營造難得一見的觀賞經驗。 最後,特別感謝本校藝術學院美術系洪昌穀主任題字設計,為海報文宣豐富視覺藝術;戲劇系提 供珍貴器材,輔助演出效果臻於完美;國樂系推薦演奏樂師,充實音樂氛圍營造美妙樂聲。中國文化 大學藝術學院屬於國內大專院校中獨特優秀的教育單位,每年的院展,各系都能互相支援,互助合作, 力求院展完美呈現。在此,對本校藝術學院所有科系師生深致謝忱。
總導演 符宏征 馬華裔臺灣中生代劇場導演,2006 年創立「動見体」並任藝術總監。現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國劇系與國 立台灣大學戲劇系。於九十年代投身人子劇團,師事陳偉誠與黃承晃,接受果陀夫斯基表演系統訓練, 奠基身體行動的劇場美學觀。後師事賴聲川,曾任「外表坊時驗團」駐團導演。符宏征創作題材多元豐富, 擅長以劇場召喚演者及觀者的內在精神樣態,展現對人類生命的深刻凝視。其作品以詩意的身體景觀、 多焦點的拼貼敘事、凝煉極簡的舞台語言、多層次的空間意象等,構築充滿戲劇張力、及超現實風格的 視覺及音樂性,成為其特有的劇場美學。劇場導演作品《嬉戲》曾獲第三屆台新藝術獎年度最佳表演藝 術獎,《三氯乙烷釋放體》入圍第五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節目,以《行者漂泊-鄭和的後代》 獲新加坡海峽時報「生活!戲劇獎」年度最佳演出,2016 年以《離家不遠》獲香港第十屆華文戲劇節優 秀導演獎,2017 年以共同導演作品《狂起》獲曼谷藝術節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藝術設計及最佳肢 體類演出。 近期導演作品 :哈旗鼓文化藝術團與創作社《火燒庄 1895 最終抉擇》,臺灣豫劇團與奇巧劇團《未來處 方箋》,動見体《病號》、《狂起》、《凱吉一歲》、《暴雨將至》、《戰》、《離家不遠》、《野良 犬之家》,創作社《安娜與其的故事》,音樂時代劇場《少年台灣》、《渭水春風》。
跨古今的九歌 「九歌」所呈現的內容非常廣,包含活在當今的我們所不太容易暸解的環境、地理、植物、祭祀以及 非邏輯世界的人與靈性、天神、地神的對話 ...... 原典「九歌」的原始生命力如何穿透當今?「九歌」的意義如何與當代的生活產生連結?我們如何 在豐饒的古代異象中找到對話的線索?今天所呈現的作品,「它」是可解又是不完全可解的,是慣性邏 輯與詩意感受互相攜手的對話 ...... 這次的製作跳脫了一般戲劇的製作模式,沿用我在系上「跨界製作」課的方式進行分組,亦即以當 代劇場思維融合傳統戲曲表演元素來創作。每一組都編制一個導演,接著導演結合學弟妹組成編導群, 組與組之間互相激勵,一開始不侷限於自己的組別,相互討論,交換導演概念、想法、做法。 於是,你們看到的「表演」,融合了藝術裝置概念、美術、音樂、環境劇場、戲劇、舞蹈、燈光視 覺與服裝造型結合出來的抽象形式,每一段大約十分鐘左右,學生們發揮了文字、語言及語言之外的表 演元素創作。我們從文本的原始精神出發,一起經歷邏輯與非邏輯思維辯證,並且反芻我們失去了什麼, 以及思索我們活在當下的價值,由此,建構出「九歌」的古今交織時空的意象。
舞台設計 張哲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講師、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TTTIFA) 發起人暨藝術總監、2017 年台 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開幕典禮舞台設計總監、2018 年 Taipei Fashion Week 開幕主秀舞台暨空間 設計總監、【思劇場】藝術總監、【境外即思】共創團隊負責人、兩廳院【戲台咖】空間設 計總監、兩廳院【戲台說】品牌設計總監。設計作品涵括現代戲劇、傳統戲曲、舞蹈、科技 藝術、大型表演活動等等。創作含括劇場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劇場導演、影像編導… 等。近期舞臺設計作品:尚和歌仔戲劇團《紅塵觀音夜琴郎》、天作之合《飲食男女》、奇 巧劇團《未來處方箋》、秀琴歌劇團《安平追想曲》2019 版、故事工廠《明晚,空中見》、 10
2018 Taipei Fashion Week 台北時裝週開閉幕、相信音樂音樂劇《搭錯車》、許亞芬歌子戲劇 坊《鳩摩羅什》、明華園天字團《偷天環春》。
燈光設計 黃祖延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畢業。曾為台北藝術節、台北國際舞蹈季、宜蘭國際童玩藝術 節、台北詩歌節系列演出擔任技術總監及舞台監督等技術統籌工作。燈光設計作品包括:舞 蹈空間舞團《在邊界前後左右》、《頹箱異典》、《再現東風》;影舞集《@ 夢》;創作社《天 亮之前我要你》、《倒數計時》、《孽子》、《安娜與齊的故事》;當代傳奇劇場《暴風雨》、 《水滸 108》、《樓蘭女》、《契訶夫傳奇》;NSO 歌劇系列《法斯塔夫》;多媒體演奏會《譚 盾與臥虎藏龍》;韓國藝術節跨國藝術家聯演《WAHYU》;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玉 簪記》台灣絃樂團《消失的王國》;蘇州崑劇院實景版《遊園驚夢》;金枝演社戶外演出《西 仔反事件》、音樂時代《渭水春風》、《微信》;明華園戲劇總團《曹國舅》、《蓬萊仙島》; 臺灣豫劇團《美人尖》; 動見体劇團《離家不遠》、《戰》;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破鏡謀殺案》; 上海椎劇場《洪水》;古舞團《夷希微的凝視》。
音樂設計 許向豪 自 2001 起從事國內劇場、舞蹈音樂設計創作,作品超級多。參與製作的作品多次入圍及獲 得台新藝術獎。2010 年跨界與新竹舞次方共同編導舞作【溫度】,同年受邀擔任藝穗節看 戲大隊評審、花博表演團體評審。2012 年與無獨有偶合作編創偶劇,麻煩夫人、斑馬臉的 歲月、夢之仲介。2014 受邀擔任台北藝術節評委、台北兒童藝術節評委、台北藝穗節策展 評委。2016 交大劇場技術研習營講師、衛武營青少年戲劇營講師。同時也承接商業廣告 CF 以及多媒體配樂。代表作品有:必勝客、可口可樂、KIRIN 啤酒、隆美窗簾、野狼傳奇……等。
服裝設計 林玉媛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畢業,主修服裝設計。現為劇場工作者自由,任職於 抹抹設計工作室,主要從事服裝設計與製作。近年服裝設計作品:朱宗慶打擊樂團兒 童音樂會豆莢寶寶《快樂巴士》、《豆莢寶寶的冒險任務》、《擊樂魔法書》、《擊 樂夢工廠》阮劇團《城市戀歌進行曲》、《家的妄想》、《水中之屋》;佳音英語劇 團《胡桃鉗》《森林王子》、《綠野仙蹤》; 狂想劇場《解》、《黑夜之後》; 亞細亞 劇團《同棲時間》、臺北海鷗《化作北風》;臺中國家歌劇院《迷宮魔獸》; 劇樂部 劇團《莎妻劇樂部》、《陪你到最後》、《我的手槍日記》、《愛在日落為你死》;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聶隱娘》; 新聲劇坊《英雄。再見》; 唐美雲歌仔戲團閃耀青年 團《美人。魚》; 國光劇團 X 趨勢文教基金會《定風波》; 國光劇團《賣鬼狂想》;趨 勢經典文學劇場《屈原,遠遊中》、《采采詩經》、《東坡在台灣》等。
多媒體設計 陳昱榮 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創作組,他的作品以當代作曲、表演藝術、實驗即興 創作、影像和混合媒體裝置等不同形式呈現。近期作品大多來自空間、個人情感以及 過去所涉及的經歷。他關注的焦點是與空間相關的視覺和聲音的相互作用。近年來作 品陸續於日本、韓國、紐西蘭、荷蘭及台灣等地發表展出,2019 年作品入選韓國金 海雙年展國際藝術節,並曾獲國藝會 106-2 期音樂創作補助、文化部 104-1 藝術新秀 創作發表補助。此外,曾獲選 2019 年韓國大邱加昌藝術村駐村藝術家、2018 年荷蘭 ARE 國際駐村藝術家、2018 年出訪亞洲紐西蘭基金會駐村藝術家、2016 年與島生棲 所合作入選國際南島美術獎佳作。現為嘉義鐵道藝術村駐村藝術家及仲聲造所工作室 藝術總監。
舞蹈設計 鄭伊雯 獨立編舞、表演、排練指導、戲劇、音樂劇動作設計、接觸即興工作者。曾任台北藝 術大學、台灣戲曲學院舞蹈兼任教師。 第七屆數位藝術獎首獎《火炬下的囚犯》編 舞。巴黎西帖藝術中心駐村藝術家、日本神戶女子大學以及泰國 Burapha University 短 期駐校講師。現任中正高中、竹北高中兼任教師。2018 年初成立『人尹合作社』擔 任藝術總監期能弭平藝術分類的門檻,延續藝術交織於生活中。創團首演寶寶劇場 《馬麻,為什麼房子在飛?》於華山親子表藝節中正式登場。 2002 年 6 月加入『舞 蹈空間舞團』,於《東風》三系列中擔任要角。至今共參與舞團演出二十餘檔製作, 個人創作也足跡遍布台灣與世界各地,跨及各領域,與多位國外編舞家工作。近年來, 在與新生兒的接觸中,誘發人類行為演變的重新思考與研究。多方位跨領域整合與參 與持續進行中……
題字設計 洪昌穀 現任:中、韓美術交流學會會長 ( 台灣 )、文化大學美術學系主任、所長。 曾任:華梵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華梵大學美術學系所主任、所長、台灣師大美術研究所 兼任副教授。簡歷: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書畫鑑賞講座、全國學生美展評審、台北市文化局 街頭藝人評審、台北市文化局藝文補助評審、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展覽審查委員、中華花藝 學會顧問、山東魯東大學藝術學院講座、成都、杭州中國美術史講座、大學美術術科考試委 員與多項大型美術比賽評審……等,多次個展暨國內外聯展,並撰有多篇論文與文章發表於 國內學術期刊、專輯、雜誌。
12
戲曲指導 / 演員 劉稀榮 現任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專任技術級助理教授。畢業於空軍大鵬劇校及國立台灣藝術 大學戲劇系,並在台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系碩士班教育組研修畢業。曾擔任國立戲曲專科學 校技術教師、蘭陽戲劇團身段教師、台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系技術講師。在校時先習武生師 承張富椿、孫元彬、雄寶森,同時習武丑,師從夏元增。曾向蓋派武生傳人張善麟習藝,並 拜天津名文武老生馬少良為師,從藝於王立軍師哥。曾參加崑曲傳習計畫,向上海崑劇團名 丑成志雄、劉異龍及浙崑名丑王傳淞之子王世瑤學習崑劇。近年逐漸轉換至教學之路,為傳 承戲曲功法與表演經驗而努力。 現任: 2012.8 ~ 2019 年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 / 專任技術助理教授 2013 ~ 2019 年台灣戲曲學院高中部京劇系 / 兼任教師 2014 ~ 2019 年榮華表演藝術工作坊 / 藝術創作人 2014 ~ 2019 年台灣國武術體育會蘆洲區國武術分會 / 副主任委員
戲曲指導 / 演員 劉嘉玉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助理教授 1985-1995 參加雅音小集 1986 參加法國盲點劇團赴法公演 1995-2016 國光劇團擔任演員及舞蹈設計 2003-2005 參加「舞蹈空間」合作 ( 東風系列 ) 2018 時代小崑曲-聽我細訴 編舞作品:西施歸越、康熙與鰲拜、青春謝幕、梁祝、百年戲樓、艷后和她的小丑們、胡雪 巖青塚前的對話。擅長劇目:思凡、昭君出塞、扈家莊、遊園、擋馬、亭會、癡夢、天女散花、 麻姑獻壽、貴妃醉酒、春秋配、七星廟、蘇三起解、李慧娘、穆柯寨、棋盤山、木蘭從軍、 梁紅玉、楊八妹、百花贈劍、樊江關、馬上緣。
編劇指導 吳承澤 學歷、經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所博士、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國立政 治大學社會學系學士、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時尚造型表演系 系主任、國立台北藝術大 學戲劇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客家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戲劇學系專任副教授、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教學卓越 計畫副主任。獲獎紀錄:2000 獲得聯合報全國文學營新詩獎、2005 獲國立台北藝大學 博士班優良研究生研究獎助學金、2006 獲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士班得優良研究生研究 獎助學金、2008 獲得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新詩、2015 獲得中國文化大學學術研究成 果獎、2018 獲得中國文化大學學術研究成果獎。 特殊經歷:科技部計畫審查人、THCI 核心期刊審查人、鄭子太極拳教練。
演員 謝俐瑩 習崑劇閨門旦。臺灣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助理 教授、水磨曲集崑劇團團員。曾參加崑曲傳習計畫第三至六屆,啟蒙於崑劇名家王奉 梅,後亦隨周雪雯、朱曉瑜、胡保棣、周志剛等崑劇表演藝術家學習。曾演出崑劇折 子戲《詠花》、《牡丹亭.驚夢》、《幽閨記.拜月》、《紫釵記.折柳陽關》、《紅 梨記.亭會》、《長生殿.密誓、埋玉》、《琵琶記.琴訴盤夫》、《義妖記.斷橋》、 《療妒羹.題曲》、《金雀記.喬醋》、《西樓記.樓會》、小全本《玉簪記》、小 全本《繡襦記》等,亦曾參與「1/2Q 劇場」實驗崑劇《戀戀南柯》、《情書》、《風 月》,NSO 歌劇《畫魂》、小劇場《曼珠沙華》、《尋夢》演出,2018 年參與電影《夢 遊》演出,獲紐約電影獎(New York Film Awards)榮譽女演員獎。
樂師 林桀名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畢業,現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碩士班主修擊樂,師事謝 從馨老師。出生於台南市,自國小開始接觸打擊樂,接受十鼓打擊樂團培訓,由謝十 老師、李佳燕老師指導。高中就讀於景文高中優人表演藝術班,由劉若瑀老師、黃誌 群老師、王小尹老師、時雅玲老師、王雷穎師父、王樂倫老師、蔡佩熒老師、范紋綺 老師、陳瑞瑩老師、楊喻琳老師、林育誼老師等教導「音樂、心靈、肢體」三力整合 的訓練課程,從此展開藝術表演學習之旅。擊樂學習曾師事王小尹老師、陳薏如老師、 黃莉雅老師、游若妤老師及張瀠心老師。 2016-2019 年間曾參與台北市立國樂團、桃園市立國樂團、台北市立國樂團附設學院國 樂團、優人神鼓、天鼓擊樂團、紘采樂集、采風樂坊、十鼓打擊樂團、台灣竹樂團、 九歌民族管弦樂團、簪纓國樂團、小巨人絲竹樂團、宇宙光國樂團、山上國樂團、岳 陽國樂團演出。
舞台監督 郭芳瑜 1989 年出生。舞台監督 / 燈光設計作品有:動見体《阿香的繪葉書》《XY 事件簿》《暴 雨將至》(彰化);第四人稱表演域 《辣妹上學去》;當代傳奇劇場《青年戲曲節 - 戲宴》 《浮士德》《水滸 108- 忠義堂》《等待果陀》;興傳奇《武松》;音樂時代劇場《隔壁 親家》;愛樂劇工廠《小羊晚點名 - 武俠音樂劇》;肢體音符舞團《月牙泉二部曲 -220 窟》; 人嶼科技《耦合世代》;大觀舞集年度公演《仙女們 VS 光「」影》;FOCA 福爾摩沙馬 戲團《潘朵拉的盒子》《土地的歌》《How long is now?》《奧列的奇幻旅程》《馬戲派對》; TAI 身體劇場《尋,山裡的祖居所》《Tjakudayi 我愛你怎麼說》;蘇州崑劇院白先勇崑 曲新版系列《玉簪記》《白羅衫》《潘金蓮》;陳珊妮《404 (Not Found) 專場》。
14
髮型設計 張美芳 畢業於大鵬劇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並赴北京向知名造型設計 王桂蓉老師學習容妝。現任職於國光劇團,參與設計並執行各式傳統與新編京劇如《狐 仙故事》《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百年戲樓》《水袖與胭脂》《探春》《定風波》《繡襦夢》 《李後主》髮型設計等。積極參與蘭庭崑劇團、臺北新劇團、朱宗慶打擊樂團、栢優座 等劇團之演出。2015 年赴上海參與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之「青年舞台美術家研修班」, 深造傳統與現代古裝之結合與運用。
髮型設計 何怡嫺 現任職於台北新劇團,擔任容妝一職,畢業於華夏科技大學化妝品應用系,曾任職於噴 槍彩妝公司,學習時尚彩妝及髮型,後跟隨張美芳老師學習京劇容妝,任職於京劇工作 約 6 年以上,參加過台北新劇團《李清照》、《項羽與他的兩個女人》、《李寶春 - 新老 戲》……等,也曾擔任大型活動時尚彩妝師及髮型師等。
化妝造型 童筱芩 參與合作 綠光劇團《人間條件系列 一 ~ 六》《押解 》《清明時節》《單身溫度》《八月 在我家》《再會吧!北投》世界劇場《情迷》《當你轉身之後》 、果陀劇團《超級奶爸》 《再見女郎》《悲憫次神的兒女 》《誰家老婆上錯床》《婚前信行為》 、創作社 《拉提琴》 《檔案 K》、 音樂時代《隔壁親家》《少年台灣》《東區卡門》、元盾音樂藝術《秦始皇史詩音樂舞 台劇》、NSO《諸神黃昏歌劇》、瘋戲樂《台灣有個好萊塢》、朱宗慶打擊樂團《木蘭》 《豆莢寶寶音樂會》、阮劇團 《熱天酣眠》《城市戀歌進行曲》、國光劇團《費特兒》、 故事工場《十二生肖貓來亂》、天藝劇團《心怨》《心洞》、廣藝《維妮音樂劇》、臺 灣戲劇表演家劇團《天若光》、兩廳院年度製作《孽子》《ANYTHING GOES 音樂劇》、 台北愛樂《魔笛狂想曲舞台劇》、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無獨有偶》、世大運開幕表演、 桃園燈會水上劇場、水 Yong 桃源水上劇場、大陸兩岸合作音樂會、北京國家大戲院王府 井、北京白紙坊太獅舞台劇、紅白大藝能開場特技彩妝設計 & 執行、 歐開合唱團、德國 阿卡貝拉天團 slixs、外國莫札特魔笛舞台劇 ...... 等。
總導演助理 蕭景馨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系表演、導演以及舞台技術組畢業,現就讀北藝大劇場藝術創 作研究所導演組。不斷期許自己能持續接觸更多美學獨具的表演團體,豐富自己貧瘠 的人生;也期望自己能朝寫實內斂又能誇張起乩的全方位表演者邁進,豐富自己只有 一招一式的表演。曾合作演出團體:國際劇場藝術節 X 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葉 瑪》、無垢舞蹈劇場、金枝演社、EX- 亞洲劇團、優人神鼓、黑眼睛跨劇團、河床劇場、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狂想劇場、上默劇團、李清照私人劇團等等。創作作品發表於 亞洲創意實驗室獨角戲、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異地計畫、無獨有偶駐村創作、壞鞋子 舞蹈劇場依地創作以及台北藝穗節等;朱宗慶擊樂實驗室跨界創作《潘朵拉幻象》、 變動能劇場《不具名的哈姆雷》獲選為亞洲假日劇場藝術節演出、兒童肢體劇場作品 《給自己的故事》獲選高雄 DOT GO 兒童藝術節演出;導演作品《快樂王子》榮獲上 海國際兒童藝術優秀節目獎。
行政總監 聶秀瓔 中國文化大學俄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影劇組。 台灣電視公司節目部:撰稿、企劃、執行製作。「中華戲劇學會」執行秘書,主辦「教 育劇場」等系列社會戲劇教育活動。「朱銘美術館」導覽專員。「台北市亞洲藝術協 進會」總幹事,主辦「國立故宮博物院─王壯為教授書法捐贈展」等多項社會美育活 動。「計大偉教授文教策進會」秘書長,主辦「計大偉教授紀念音樂會」,編纂《計 大偉教授紀念全集》,製作《計大偉教授作品選粹暨華僑愛國大合唱組曲集 CD》, 經「中華民國華僑協會總會」鼎力協助對全球僑界發行,同時擔任《看今朝》、《禮 讚祖國》、《憶起故鄉》、《華僑的榮耀》、《明月照江樓》、《凱旋的歌聲震雲霄》 等獨唱、合唱曲作詞者。應「台北市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學會」之邀,擔任《士林健 康城市之歌》作詞者,推動士林區健康城市計畫。「中華道學三清弘傳會」會長暨道 經經讚音韻唱誦指導老師。中國文化大學「佛教慈濟青年社」各項社服活動指導老師。 任職: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藝術研究所、音樂學系、中國戲劇學系。致力推動國 內外校際、社會團體等多元啟迪教化藝文活動。
執行製作 林春輝 獨立舞者、編舞者、藝術行政。2005 年起以「林小得」之名參與表演藝術:Jade Dance Theatre 玉舞蹈劇場、爵代舞蹈劇場、三十舞蹈劇場、流浪舞蹈劇場、世紀當代舞團、 組合語言舞團、InTW Studio、同黨劇團、愛樂劇工廠、十鼓擊樂團、NSO、趨勢教育 基金會、拾念劇集,以及參與跨界合作。走遍台灣各地演出、駐館、駐校、推廣舞蹈, 並隨團隊出訪保加利亞、英國、加拿大、美國、日本、韓國、巴拉圭及香港等藝術節。 除舞蹈領域外,近年觸角更擴及現代戲劇、傳統戲曲、藝術節、馬戲表演 ...... 等藝術 行政。http://edinblack.wixsite.com/dance
劉慧芬導讀 平面導覽 靈戲九歌 問:《靈戲.九歌》與《九歌》如何產生關聯? 16
答:《靈戲.九歌》是這次院展的新編劇,《九歌》是屈原楚辭中著名的篇章之一。本劇取材於此, 深掘詩歌表達之意涵,針對古今社會價值的變化、人與大自然的對應關係與人神之間的底蘊情懷等 層面,進行自由發想連結與創造編演。
問:傳說屈原《九歌》並非原創,《九歌》的源頭是什麼? 答:《九歌》原是古老的歌舞劇,相傳是夏朝開國之君帝啟從天上獲得。在屈原的時代,它已具有 官方祭祀歌舞演出的性質,屈原在當時流傳著舊《九歌》的基礎上創作出新《九歌》,也就是我們 今天看到的《九歌》。
問:屈原《九歌》有哪些篇目? 答:《九歌》全詩,傳世版本分為十一章,共計 253 句。十一篇詩作,分為九組曲目,包含:《東 皇太一》、《東君》、《雲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河伯》、 《山鬼》、《國殤》、《禮魂》。其中,《東皇太一》是迎神曲,《禮魂》是送神曲,兩篇不算正 文,其他九篇才是正文,符合九篇之數。
問:屈原《九歌》的內容是什麼? 答:屈原《九歌》作為舜、禹、夏時代興起的祭神歌舞劇,分別祭祀九位神君,在每年的固定節日 舉行,各個神祗都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例如《東皇太一》祭祀皇天上帝,為最高最尊的天神, 《東君》祭祀太陽神,《雲中君》祭祀閃電雷雨自然神,《大司命》祭祀主宰人類生命之神,也就 是死神或收魂使者,《少司命》祭祀新生兒的出生,《湘君》、《湘夫人》代表一對配偶神,祭祀 楚國的愛神,《河伯》祭祀黃河之神,《山鬼》祭祀山神,《國殤》祭祀楚國戰神,《禮魂》為祭 祀歌舞活動結束時的送神曲。
問:如何編寫《靈戲.九歌》的情節? 答:《靈戲.九歌》的情節並不複雜,先從每篇的詩句中掌握基本核心情感,由此延伸,再由各組自由發想,與 現代社會相關之議題呼應。例如:《東皇太一》表現人類在心靈煎熬與痛苦的時刻,尋求生活的心靈支柱,透過 女巫對東皇太一尊神的虔誠與熱情溝通後,女巫傳遞了尊神賜降人類生存所需的巨大能量。《東君》、《雲中君》 強調現代科技對人類的影響,過度倚賴的結果,導致四時失調,天地不諧,人類只得轉求太陽雷神雲雨諸神,依 序而降,賜給人類和諧的自然生態。《大司命》表現人類面臨死亡時刻醫療的無情與家屬的掙扎,《少司命》描 寫新生兒的誕生,原是值得慶賀與期待的美好,卻因為受孕的女子,是被人強暴懷孕,以致對新生兒的歡慶之歌 完全變調,這段演出以反諷的視角,觀看人生的生死大事。《湘君》、《湘夫人》原是一對配偶神,雙方戀慕, 朝夕思念,卻無緣一見。情節在此濃厚的眷戀情感基調上,將湘君改為現代男子,湘夫人仍具女神姿儀,透過兩 人閱讀情書的過程,表現女子對於情感的深摯執著與不得相守的痛苦與失望。《國殤》從古代戰神為國犧牲的事 蹟切入,轉入現代社會中,人民與政府層出不窮的抗爭為敘事主軸,保衛政府與人民的角色,轉換為警察,但卻 夾在暴政與暴民的矛盾對峙中,人民褓母兼維護社會秩序的雙重責任,警察無法跨越衝突的鴻溝,為國也為民犧 牲自己的性命,成為現代國殤的新代表。《禮魂》則維持祭祀歌舞活動結束的送神曲,莊嚴且肅穆恭送英靈進入 祠堂,享祀千秋。
問:《靈戲.九歌》的劇場特色有哪些? 答:全劇採用跨界實驗的精神與架構,打破傳統鏡框舞台的傳統模式,以開放流動的呈演方法,利用三號倉庫的 長條高起平台,配合造型突出的天車推引,兼之以光影音效等多元劇場因素的配合,將六組九歌組曲,依序呈現 在觀眾眼前。觀眾席沿著高台兩邊設置,隨著情節的推演,觀眾群隨之移動,觀賞全劇。 此外,全劇從頭到尾,一氣呵成,從觀眾入場開始,就已進入導演精心設計的遠古神話虛幻迷離的空間中,也是 本場特具之「環境劇場」最大的特點之一。總之,現代劇場尋求的劇場經驗,早已超越故事性的滿足、結構性的 設計與人物的特徵等傳統劇場的基本要素。感受與思考,看似矛盾的雙面,但在這個充滿創意與實驗的劇場活動 中,藉由豐富飽滿的畫面,訴諸觀眾的直覺與五感的調動,完成心靈的洗滌與深沈的感動。
18
引用原文 帝服龍駕兮東皇,靈昭昭兮日月齊光。五音纷繁兮盛會,君欣欣兮樂康。
關於創作 取自屈原《九歌》在原文中提到:「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翻譯是:「吉祥的日子, 良好的時光,恭恭敬敬娛樂天神東皇。」主要想表達美好的日子,人們在娛樂天神。從原文 中也有抓到呈現上的元素,例如:花香、樂器、歌唱、巫女。其中讓我聯想到,布農族的「八 部合音」,「八部合音」意指:由低漸漸上升,一直唱到最高音域的和諧音,以美妙的和聲 娛悅天神,跟「東皇太一」意欲相同。藉著聲音以及肢體來愉悅天神「東皇太一」。
編劇 / 導演 古子皓 我是古子皓,Dahu takiludun(達虎 - 達吉魯頓)是我族語名字 來自台東縣海端鄉布農族。 導演助理:王湘慈 聲音演出:李寶春 演員: 王鈺雅、石煒哲、吳品瑄、沈易昀、林京妮、林欣慧 黃建綱、楊玉盛、楊佳蓁、潘永翔、賴玟卉
東皇太一
東皇太一
20
引用原文 東君
暾將出兮東方,吾檻兮扶桑。撫餘馬兮安驅,夜皎皎兮既明。 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操餘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撰餘轡兮高馳翔,杳冥冥兮以 東行。
雲中君
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
關於創作 《東君》《雲中君》在原文中分別代表的是「太陽神」及「雲神」,他們為古代的人帶來光明與雨水, 在古代人們透過巫來祈禱神能夠給予陽光及雨水讓他們擁有生存下去的資源,但隨著世代的演變、科技 的進步,對於現代的人來說電源、網路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糧食、生活必需品。劇情中人類在獲得 資源後,不但沒有珍惜反而因為貪婪地想要獲得更多資源,做出更多傷害大自然的行為。如果是你,你 會選擇怎麼做呢?在這個作品當中,可以看到傳統戲曲的元素與現代實驗劇場的跨界合作,將《東君》 《雲中君》透過傳統京劇唱腔、身段的力與美加上西方較實驗性的導演手法結合出不同的藝術風味。
導演 林倢君 目前就讀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大學三年級導演組 2019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第 46 屆班級展演《京聲尖笑》擔任演員 2018 咖哩玩劇團《有你們真好》擔任演員 2018 博恩夜夜秀《拿 Dear Friends - 畢業季篇》擔任演員 2017 華山站貨場《誰搞砸了派對》擔任導演 2017 華山站貨場《魔法筆記本的危機》擔任導演 2017 華山站貨場《音符上的星塵》擔任服裝統籌、演員 演員:王鈺雅、周佩璇、林欣慧、張壹勛、楊玉盛、蔡侑庭
東君、雲中君
東君、雲中君
22
引用原文 大司命
紛總總兮九州,何壽夭兮在予! 一陰兮一陽,眾莫知兮余所為。 愁人兮奈何?願若今兮無虧。固人命兮有當,孰離合兮可為?
少司命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關於創作 關於「九歌」這個題材其實很有趣,它原本就是早在兩千年前就在民間演唱和表演所用的詩歌集,但到 了現在,又有什麼是可以從中探討並且跟現代人做連結的呢 ?「大少司命」是掌管生死眾生的神,我們 都會為了求子去求神拜佛,也會因為害怕死亡去廟裡祈禱,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反而會更傾向於對 醫療技術的依賴,不管是在新生命的誕生,或是延續生命的方式,我們似乎也像從前的人們一樣,盲目 的去追求我們所期望的事情,而忘了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了,這次透過兩個片段分別凸顯「生」跟「死」 這兩個議題,也在創作的過程中讓我更了解了生命的態度,套一句最近看的書裡面的內容說道:「人啊, 也許就是這樣在自然之中,轉瞬就死去,然後又誕生。若能這麼想,人生就可以過得更愉快吧。」。
編劇 / 導演 林孝謙 目前就是處在一個沒辦法吃很飽,但也不至於餓死的劇場工作者 希望再過幾年,熱情依舊。 導演助理:林君憶、倪蒹 聲音演出:李寶春 演員:王湘慈、沈易昀、周政憲、張韋昇、黃于千、黃品璇
大司命、少司命
大司命、少司命
24
26
湘君、湘夫人
湘君、湘夫人 引用原文 湘君
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 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閒。
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關於創作 「等待」是一個時常充斥在生活中的詞彙,我們會在等待的後面加上一個目標,也許是事件、物品或是 人物,這樣一來,「等待」會因為每個不同的目的則會有不同的狀態,但相同的是,我們會因為等待而 感到不安或害怕甚至是焦躁,當我們在面對各種等待時,是否認真審視過自己,還是我們只是一昧地等 待,等待鬧鐘響起,等待太陽升起和落下,等待對方的到來,等待 ......。每當鬧鐘響起的那一刻,會按 下「稍後提醒」,思考著我上一刻所等的是否如實到來,然後持續等待;還是「停止」?就好比薛丁格 的貓的理論一樣,在要與不要之間徘徊著,但不論選擇為何,等待的過程中,是否明白了自己的想法, 會不會其實你在等待那個圓滿的自己。《湘君》、《湘夫人》在九歌的原文中描述著等待愛情的男女, 等待著彼此,有失望也有期望,就算他們從未見過面。將九歌的原文帶到了現代,情感變成多元的樣貌, 不再侷限於男女之間,我們在其中尋找,找尋自我認知,試圖理解那些迷茫,然後繼續前進。
編劇 / 導演 陳宣妙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畢業
導演助理:盧姿尹
SomewhereLight Design Studio 負責人
演員:謝俐瑩、崔馥璽
2019 年台北藝穗節 - 山田雄《我以為只是被綁架而已》燈光設計兼執行 2019 年台北藝穗節 - 基本矛盾《台北!尖叫聲~》燈光設計兼執行 2019 年草山劇廠《負四》舞台監督 2019 年中國戲劇學系第 44 屆畢業製作《京聲相聚》舞台監督 2018 年中國戲劇學系班級展演《京聲相聚》舞台監督 2018 年台北藝穗節 - 磚木取夥《點香》燈光設計兼執行 2018 年草山劇廠《游泳池,沒水》燈光設計助理 2018 年草山劇廠《信成癮》音效設計兼執行 2018 年中國戲劇學系班級展演《京犬福旺》燈光設計兼執行
28
引用原文 河伯
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來迎, 魚鱗鱗兮媵予。
山鬼
表獨立兮山之上, 雲容容兮而在下。
關於創作 《河伯》、《山鬼》各自表述著感情的想像以及方式,本質同樣是對於感情的表達,卻有一體兩面 的解釋。使用肢體的語彙來組合成的形式,《河伯》、《山鬼》各自使用的道具和意象,更加讓《河 伯》、《山鬼》凸顯兩人的畫面與層次。在傳統戲曲動作上的套路編排,有著刻畫細膩的情感,由 外而內的媲美戲曲美學。其中服裝與現代元素相互連結、合而為一的視覺感受更加新鮮,音樂的調 性呈現出聽覺的反應,使人漸漸感受到柔與剛的肢體差異。 《河伯》、《山鬼》的核心主要是陰與陽的方式表現,作為這齣戲的狀態對比和符號表現。
導演 石煒哲 中國戲劇學系第 44 屆畢業公演「京聲相聚」《再見虞姬》導演。 中國戲劇學系大四聯合班展 - 京聲相聚《三個女人一場夢》導演。 玄奘大學影劇藝術學系 104 級畢業製作《像我這樣一個生理女》 音效設計。 裸(R.O.D)劇團《雙棲》音效設計兼執行。 演員:劉嘉玉、王鈺雅、吳孟珊、沈輿皓、周筱茵、黃建綱
河伯、山鬼
河伯、山鬼
30
英勇將軍為國死 英魂流芳萬世傳 高寵悲壯之歌 特別演出 劉稀榮
引用原文 國殤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禮魂
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關於創作 對我來說,現今世界的「國殤」不再單指體現為國捐軀的壯士,是時代、國家進步背後需要 付出的代價;是因當前的社會問題所犧牲,亦是被剝奪權利的所有生命。而科技的日新月異, 基於網路無國界與零距離的特性,使人類更加沈迷於新媒體世界,一方面有利於正向資訊的 傳播與分享;但另方面包括各樣未經證實的傳聞、刻意散播的假訊息;或是無孔不入的透過 網路任意侵門踏戶,讓缺乏資安意識的人民遭殃。以上這些網路科技所帶來的現代文明病、 媒體亂象等,引發各種社會悲劇接踵而來。最終,人類成為電子產品的俘虜,或許人類文明 也因此滅絕;始於科技,也終於科技。
編劇 / 導演 / 總導演助理 / 周政憲 臺南人,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系畢業,主修表演。現為表演藝術自由工作者,並擔任寬 魚國際電影部製片助理。曾與阮劇團、安娜琪舞蹈劇場、裸 (R.O.D) 劇團、草山劇廠等團 隊合作,並擔任草山劇廠社課講師。近期參與的製作:阮劇團《嫁妝一牛車》《劇本農場 VI》;安娜琪舞蹈劇場 x 校園聯演計畫《網路裡的日常》等。繼續探索在表演領域上的可能, 身體健康身體健康身體健康身體健康身體健康。 導演助理:黃柏崴 聲音演出:李寶春 演員: 呂慕堯、周佩璇、周政憲、張韋昇、張壹勛、莊容萱、陳宣妙、黃品璇、黃建綱、黃柏崴、 潘永翔、蔡侑庭
國殤、禮魂
國殤、禮魂
32
導演助理
34
王湘慈
林君憶
黃柏崴
盧姿尹
倪蒹
演員
崔馥璽
王鈺雅
吳孟珊
吳品瑄
呂慕堯
沈易昀
演員
沈輿皓
周佩璇
周筱茵
林京妮
林欣慧
張韋昇
張壹勛
莊容萱
黃于千
黃品璇
黃建綱
楊玉盛
楊佳蓁
潘永翔
蔡侑庭
賴玟卉
學生製作團隊
36
執行製作助理 暨票務 簡翊晴
行政宣傳 江廷倫
行政宣傳 劉珈欣
行政宣傳 李函庭
行政宣傳 蔡嘉鳳
行政宣傳 黃佳儀
舞台監督助理 林庭丞
舞台監督助理 廖采萱
舞台監督助理 林晏誼
燈光技術助理 劉佳宇
舞台技術助理 陳中立
服裝管理 劉又嘉
劇照
38
演職人員│ 演出人 │張鏡湖、徐興慶 製作人 │ 樊慰慈、劉慧芬 總導演 │ 符宏征 編劇指導 │劉慧芬、吳承澤 導演 / 編劇 │古子皓、石煒哲、周政憲、林孝謙、林倢君、陳宣妙 舞台設計 │張哲龍 燈光設計 │黃祖延 音樂設計 │許向豪 40
服裝設計 │林玉媛 多媒體設計│陳昱榮 舞蹈設計 │鄭伊雯 題字設計 │洪昌穀 髮型設計 │張美芳、何怡嫺、林庭宇 化妝造型 │童筱芩 戲曲指導 │劉稀榮、劉嘉玉 武場樂師 │林桀名 總導演助理│蕭景馨、周政憲 導演助理│王湘慈、林君憶、倪蒹、黃柏崴、盧姿尹 舞台設計助理 │鮑念傑 多媒體執行助理│黃佳儀 編劇協力│馬雅、劉又嘉
演出人員│ 特邀客串聲音演出│李寶春 劉稀榮、劉嘉玉、謝俐瑩、崔馥璽、王湘慈、王鈺雅、石煒哲、 吳孟珊、吳品瑄、呂慕堯、沈易昀、沈輿皓、周佩璇、周政憲、 周筱茵、林京妮、林欣慧、張韋昇、張壹勛、莊容萱、陳宣妙、 黃于千、黃品璇、黃建綱、黃柏崴、楊玉盛、楊佳蓁、潘永翔、 蔡侑庭、賴玟卉
舞台監督 │郭芳瑜 ( 前後台技術執行 ) 舞台監督助理 │林庭丞、廖采瑄、林晏誼 舞台技術指導 │洪誌隆 舞台技術助理 │陳中立、何芷昀、陳怡臻、張昱婷、盧怡庭、黃亮瑜、黃資閔 燈光技術助理 │劉佳宇、朱笳瑜、陳靖、陳漢誠、黃品慈、葉凱莉、鄒雨臻 服裝管理 │劉又嘉
行政總監 │聶秀瓔 執行製作 │林春輝 ( 舞台技術執行 ) 執行製作助理暨票務│簡翊晴 行政宣傳 │江廷倫、劉珈欣、李函庭、蔡嘉鳳、黃佳儀 前台執行 │ 吳佳穎、林育賢、林葦妮、陳柏豪、曾怡雯、黃湘凌 會議記錄 │柳昱綺 文宣設計 │ 陳發昀 平面攝影 │ 羅慕昕、陳發昀 宣傳影片 │王彥敦 錄影│吉隆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錄音│律動國際音樂有限公司
42
特別感謝 IC 之音「親愛的生活練習」主持人袁常捷先生 台北電台「均子動口」主持人葉怡均老師 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主持人施賢琴女士 東森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新聞台記者黃鈴翔女士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節目組呂敏君主任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新聞組洪秋玉女士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校園 DJ 秀」主持人張峮嫚女士、助理主持人張賀傑先生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教育行動家」主持人張慧心女士 國立故宮博物院 OPEN DATA 資料庫提供: 44
《東皇太一》宋人千巖萬壑 軸 《東君 / 雲中君》宋郭熙畫雪景 軸 《湘君 / 湘夫人》宋范寬雪山蕭寺圖 軸 復興廣播電台「周末豔陽天」主持人陳彥女士 漢聲廣播電台「藝遊愛琴海」主持人錢大同先生 臺北廣播電臺「心際能源會」主持人丹萱女士 雅正齋 動見体 草山劇場 局外人映像 趨勢教育基金會 幕後企業有限公司秦正榮董事長 南強工商表演藝術科林芳宜主任 南強工商表演藝術科陳俊傑老師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黃惟馨主任 中國文化大學公共事務室李文瑜編審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王禎綺秘書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彭怡雲老師 中國文化大學舞蹈學系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系友會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系學會 以及所有協助此次演出的好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