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焦點

Page 1


前言

通過這份書刊,希望你可以了解我在大專方面的工作、我的信念。

香港的高等教育素負盛名,全賴我們有出色的制度和優秀的人 才。不過,過去四年,高教界遭到空前的衝擊,打破了校園的平靜。香港 大學的「等埋首副」、委任李國章等事件,以至梁振英委派多名親信進入 各院校校董會等等,都是危急的警號。我們必須沉著應對,以持續的韌 力,捍衛香港高等教育的基石──院校自主、學術自由,讓校園復歸寧 靜。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留意自資院校的發展。2015/16學年,教資 會資助一年級學士學額共有15,000個,而自資院校的實際收生人數(包 括全日制副學位、學士學位、銜接學位)已增至35,221人,所佔比例極高。 可惜政府一直對自資院校缺乏承擔,我們一方面要完善對自資院校的監 管,也應該增加對學生的資助,令自資院校有更健康的發展前景。 職業教育在過去幾年相對穩定,除了爭取教師權益之外,我還在 2015年率領一個立法會考察團到德國和瑞士考察當地的職業教育。如何 發展香港的高中和大專學段的職業教育體系,為青年創造真正的多元選 擇,是我正在思考的問題。

2

歡迎閱後交流指正,也好讓我的工作得以改進。謝謝。


3


我曾經在香港教育學院服務11年。在2003-2007年 間的「教院風波」之中,因為我多次發表有關小班教學、批 評教育改革的評論,當時的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便 要求教院莫禮時校長把我解僱,或至少不能升職。幸好當 年香港還擁有優良的制度,官員粗暴地干涉院校自主的後 果,是黯然下台。

由於有親身的感受,我特別關注大學的院校自主與 學術自由。由上任起的「公共政策研究計劃」事件,到香港 大學的「等埋首副」,再到梁振英在各院校校董會到處安插 親信……香港的大專界經歷了不尋常的四年,也紀錄了大 專界捍衛尊嚴的不尋常的決心與韌力。

4


「公共政策研究計劃」始於2005 年。中央政策組每年撥款二千萬,交由 教資會轄下的研究資助局審批,推動大 學公共政策研究。研資局由學者組成, 由本地及海外學術專家獨立評審研究項 目 ,確保中立客觀。 可是,2012年11月,中央政策組 首席顧問邵善波在未經諮詢學界的情況 下,便通知研資局主席錢大康收回該計 劃的撥款權,同時擴大申請資格至民間 智庫,讓中策組官員參加甄選等等。中 策組是政府機構,缺乏學術中立性,令

人質疑學術研究將淪為宣傳政府政策工 具,有損學術自由。 事件引起社會和學術界的不滿, 我與超過20名大專學者及團體發表聯 合聲明,召開記者會及論壇,推動立法 會舉行公聽會等等,要求中策組收回成 命。我又致函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並 聯同高等教育界代表與中央政策組邵善 波和王卓祺會晤,表達對事件的強烈憂 慮。最終中策組答允改善該計劃,借助 大批知名學者主導該項計劃,但仍保留 了中策組官員的參與和介入角色。這件 事件,為香港的學術自由響起了警號。

「對於高等教育而言,2,000萬元並非一筆大數。不過,令人 吃驚的是,最新一期「公共政策研究計劃」剛開始一年,尚有 兩年才完成三年周期,何以要急於在這個時候腰斬研資局的 角色呢?且過程絕無商量餘地,也並未能立刻拿出一個有說 服力的替代方案,這是在理性公共決策過程中罕見的(這本 身恐怕已經是一個上佳的公共政策研究個案)!除了急於要 加強對學術研究的控制之外,實在很難找到更好的理由,所 以424位學者和17個團體發表聯署聲明,對中央政策組的行 動提出強烈的質疑。」 《中策組干擾學術 社會要警覺 》 2013年1月14日 經濟日報

5


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編撰的 《香港藍皮書》被揭發內容失實,其中 提到中大通識課程由美國一個基金贊助 並協助撰寫教材,教學方向由該基金主 導。我去信浸大校長陳新滋表達對事件 的關注,最終,研究所承認此為不正確 陳述,願意收回,有關文字亦不會在再 出版的書中出現。浸大校方進行內部調 查,對涉事教職員進行處分,並就事件 對中大造成的誤會及嚴重影響,深表歉 意。

「學術自由,源於學術的獨立,不受 政治干擾。近年,中聯辦官員和親中 媒體 頻 頻 抨 擊 本 港 學者,鋪天蓋地 對學者作人身攻擊,到近日北京官方 媒體《環球時報》炮轟中大所作的港 人身份認同的民調為「不科學」,「奉 勸」香港學者遠離政治,可見個別與 中央政府有密切關係的官員和機構 無視《基本法》對學術自由的保障, 頻密地透過不同手法,打壓本港學術 自由;也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中央政 府是否意圖採取政治手段,干預香港 高等院校的學術自由。」 《積極捍衛學術獨立與自由 — 從浸大《香港藍皮書》談起》 2012年11月26日 教協報

浸大社工系講師邵家臻疑被大學 高層政治審查,曾一度拒絕任命他為青 年研究實踐中心副主任。其間,我與張 超雄議員和張國柱議員,聯同邵家臻 先生召開記者會,要求浸大校方展開調 查,以釋公眾疑慮。校方最終落實了相 關任命。

6


由2014年底至2015年中,圍繞陳文敏被推薦擔任港大副校長一事,發生了 一連串不尋常的事件。陳文敏 獲推 薦擔任香港大學副校長,卻被港大校 務委員會 不 尋常 地推 翻,以至李 國章被委任為香港大學校委會主席……一連串的事件,無 以名之,姑且稱為「港大事件」。 《文匯報》率先在2014年底披 露陳文敏被推薦的消息,繼而與《大公 報》等媒體連續發表超過200篇評論攻 擊陳文敏的政治立場。2015年初,《文 匯報》率先報導教資會《研究評審工作 2014》報告的詳細內容,並藉以攻擊陳 文敏。不久,便傳出梁振英及其親信向 港大校務委員施壓,要求他們否決物色 委 員會對陳文敏的推薦建議。

這期間,我做了幾項工作: • 去信教資會主席鄭維新,就《研究評 審工作2014》報告內容洩漏這個關鍵 環節提出疑問。 • 2 月 2 5 日 , 在 立 法 會 提 出 書 面 質 詢 , 詢問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可惜,政府 的答覆完全迴避了我的問題。 • 以港大校董會成員的身份與多位港大 高層人員見面,了解情況。 • 與多位立法會議員發表聲明,表示強 烈關注。

7


陳文敏的任命問題遭到拖 延,長達半年之久。2015年6月 30日,校委會竟以「等待新的首 席副校長到任後才再作決定」的 荒謬理由拖延,違反大學的既有 程序和行事習慣。

港大校友關注組在 2015年7月發起《守護香港大 學,捍衞院校自主,維護學 術自由》登報聯署,最終收 集了1,536名校友、909名公 眾人士和21個團體的聯署, 要求校委會撥亂反正。

在七一遊行中,我與港大校友高 舉「守護香港大學」的旗幟,隨即成立 了「港大校友關注組」,我被推舉為召 集 人。

三千多名港大校友,連同五千 多張授權票,接近一萬人參與了9月1 日的港大畢業生議會特別會議。「港 大校友關注組」提出的兩組議案,在 八成多校友的支持下獲得通過。 通過議案: • 要 求 校 委 會 三 十 天 內 確 認 副 校 長 (學術及人事資源)任命,否則 便須提出具說服力的理由。 • 要 求 修 改 香 港 大 學 條 例 及 相 關 規 例,特首不能再擔任香港大學校 監,否則,沒有實權。 • 校 委 會 主 席 一 職 須 由 教 職 員 及 學 生都接受的人選出任。

8


9月29日,港大校委會否決陳文敏出任副校長。港大 校友關注組聯同學生和教職員團體,於10月9日晚上舉行四 千人集會,要求校委會就否決陳文敏 出 任 副 校 長 解 釋 原 因 。

盛傳即將出任港大校委會主席的 李國章作風專橫,一向敵視港大,而 且對大學教師毫不尊重,可謂劣跡斑 斑。2015年11月29日,港大畢業生議會 再次召開特別會員大會,討論由港大校 友關注組提出的議案。最終,四個議案 有五個投票項目,皆以超過96%的得票率 通過,其中反對李國章出任校委會主席 的 議案更獲97.8 %的得票。 2015年12月31日,李國章獲委任 成為港大校委會主席。港大校友關注組

聯 同 其 他 團 體 ,在 2 0 1 6 年 1 月 3 日 舉 行 「捍 衛 院 校 自 主 大 遊 行 」,抗 議 李 國 章 出 任 港 大校委會主席,有3千人出席。 1月28日,李國章在以港大校委會 名義舉行的記者會上,發表了一連串駭 人聽聞的意見。我由2月至4月多次致函 校委會要求澄清,最終校委會回覆指那 些僅屬李國章的個人意見,我將繼續要 求他向相關人士公開道歉。

9


2015年12月,我作為港大校董,向 校董會提出包括檢討校務委員會「絕對保 密制」等四項議案。據悉相關檢討正在港 大校委會內部進行中,不少校務委員也認 為有必要改變。為了更積極參與校政,港 大校友關注組推薦了6位校友競逐港大畢 業生議會常務委員會選舉,在制度內捍衛 院校自主和學術自由,以及推動管治制度 改革。我亦將循校董會出選校委會,此一 席位由120多名港大校董選出,倘能成功 進入校委會,便可更直接地捍衛港大的院 校自主與學術自由。

學術自由和院校自主是整個高等 教育界的大事。2016月3月,八個大專院 校職工會發起,並由教協、港大校友關 注組和學術自由學者聯盟合辦「院校自 主公投」,讓8間教資會資助院校的全職 教職員就兩項公投議題表達意見。共有 4,520名教職員參與,佔合資格投票人數 16.5% 。

10

贊成兩項議題的人數均超過90%,顯示各 大專院校教職員認同兩項議題: • 取 消 特 首 任 命 校 董 會 / 校 委 會 成 員 的 權力。 • 增 加 校 董 會 / 校 委 會 中 民 選 代 表 的 比 例。


我正在籌備以私人條例草案方 式,修改各間大學的條例,解除特首對 院校的實質權力,包括委任校董會成員 的權力,以保障院校不受政府直接干 擾。第一項修改將以《香港大學條例》 為試點,現正在修改中,已完成第二 稿。

事實上,各間大學的管治改 革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例如中大在 2013年修改條例,在校董會加入 教職員及學生代表,對學生校董的 資格和職權設立不合理的限制、違 反公平參與的原則。當時我出席中 大學生會的記者會,支持學生的訴 求,並透過電郵收集教協會大專會 員的意見並提交教育事務委員會討 論,最後校方押後將改組方案刊 憲。現時中大正在重新修改有關條 例。 此外,港大、浸大、教大均 在進行有關管治改革的檢討。我 也關注教資會(UGC)的Newby報告 書,在2016年6月5日舉辦相關的研 討會,以及爭取於6月18日舉辦立法 會公聽會。

11


董建華在2000年宣佈,香港高等教育應大幅擴展,目標是適 齡青年中有六成得以進入高等教育。不過,公帑資助的高等教育規 模一直維持不變。自此之後,自資高等院校便如雨後春笋,副學位 及學位課程大幅增加。

我特別關注兩方面的問題,其一,政府對自資院校課程的質 素雖然有監管,但對管治制度的監管卻十分不足,《專上學院條例》 急須修改。其二,是政府對自資高等教育缺乏承擔,對學生「孭一身 學債」視而不見。 到2016年,明德學院因財政無法維持而被港大附屬學院接 管,適齡青年人口大減成為廣受關注的課題。如何維持自資高等教 育的健康發展,是須要持續關注的重大課題。 12


就重振本地教育質素,停止教育盲目產 業化的問題,我在立法會提出修正議案,指出 政府發展教育產業的政策目標並未達到,反而 令不少院校追求短期的國際排名,甚至以謀利 或擴張為辦學宗旨;我促請政府增加研究經費 以加強本地議題的研究,使大專教育和研究更 多元化;營造有利研究和教學環境,以吸引本 地和境外的一流學者在港研究或執教,同時大 專院校應致力培養本地年輕學者;加強大學管 治民主化,設立跨院校的獨立上訴機制,處理 學術、合約及解僱等申訴。雖然沒有約束力, 政府不一定要跟從,但我的修正案獲得通過, 證明在議會上是有共識的。

「我 們 不 應 單 純 以 產 業 來 描 述 及 理 解 教 育。教 育 局 是 教 育 部 門,並非 經濟 生 產 部門,教育 有 更 重 要 的 使 命,這 一 點 非 常 重 要。我們 現 時 把『 產 業化 』看 得 過份重大,便有可能令產 業化的 目標 蓋 過教育本身的目標,這是 非常危險的。」 《停止教育盲目產業化 》 2013年1月7日 教協報

13


14

我多次在立法會批評規管自資 專上院校的《專上學院條例》多年沒有 修訂,但受規管的院校大幅增加,追不 上實際需要。除了鼓勵各院校自行採納 《良好規範守則》外,政府亦應修訂條 例,特別是在管治組織加入學生代表。 另外,我也建議政府應考慮向自資專上 院校提供進一步的財政支援,例如資助 申請評審/質素保證的費用等。

條例含糊不清,遂有東華學院事 件。東華學院於2013年起接連發生校長 汪國成辭職風波、辦學團體涉嫌介入課 程評審,以及校務委員會主席涉嫌利益 輸送的醜聞,嚴重影響師生權益。我與 教協會協助教職員成立「東華學院教協 會員關注組」,捍衛員工權益,並參與 處理學院師生的申訴個案。其後我與東 華三院管理層會面,就如何改善東華學 院管治交換意見,事件漸趨平息。


「減 少資助學 位之餘,政 府 便 撒手不管,把副學 位課程推向巿場,成為院校的 商機。政 府製訂「修讀 專上 課程的青年人 將近七成」的 指標,卻不願意作經費 上 的承 擔(除了開辦 課程的貸款、學生資助貸款等之外),結果課程大 都是 低 成 本的商 科課程,極不均衡;而學生則承 擔大部 分課程支出,甚至包括為校舍 的建築費「埋單」。學生欠債讀書,而 課程物非所值。究其原因,只能說 港府空 有「高大」理想,卻沒有意願承擔。」 《高等教育普及化之路怎走?》 2013年3月1日 信報

自資院校學生面對高昂的學費, 往往未畢業便要背負一身「學債」,是 大家熟知的情況。 2015年2月7日,立法會教育事務 委員會討論自資專上界別的事宜。在會 議開始之前,接過學生團體的請願信。 我認為各大自資社區學院應該本著「取 之學生,用之學生」之原則,善用盈 餘,以減學費、向清貧學生提供獎助學 金等不同的方式回饋學生。同時,政府

應透過具體措施,確保社區學院將盈餘 回饋學生,讓學生能夠真正從中受惠。 另外,我在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 案期望中,曾多次建議政府利用今年的 財政盈餘給予每名自資課程學生30,000 元的特別學費資助,以減輕學生的財政 負擔。長遠來說,應增加資助大學學位 名額,同時為合格的自資課程學生籌劃 一個長期的資助模式。以2014/15年度 的76,801名自資全日制專上學生作基數 估算,每年新增開支為24.8億。 15


「 我們的鄰近地方,例如台灣或內地,同樣有四、五

成學生接受高中職業教育。但是,香港高中階段絕大 部分學生都在文法學校裏修讀非常學術性的課程, 然後考文憑試。 這條路內地稱為“獨木橋”,他們還有另一選擇,就 是輟學不讀書。由於適應不了學術性的課程,有多少 學生中途輟學?根據我們的統計,首3屆新高中學生 由中四至中六畢業,每年有12%的學生流失,接近1 萬人。主席,我們還要多統計一下,有多少同學捱足3 年,然後沒有甚麼得着便黯然離開高中。 」 立法會提出有關職業教育的修正案並獲得通過 2015年11月

職業教育在過去幾年相對穩定,除了爭取教師 權益之外,我還在2015年率領一個立法會考察團到 德國和瑞士考察當地的職業教育。如何發展香港的 高中和大專學段的職業教育體系,為青年創造真正的 多元選擇,是我正在思考的問題。

16


職業訓練局教職員有新舊合約之 分,待遇有差別,其職業穩定性也有不 同,我曾就此與職訓局數個工會的代表會 面以了解情況。2013年2月,我與職訓局執 行幹事尤曾家麗會面,建議局方應檢討現 行聘用制度的問題並作出改善,包括用合 理薪酬水平及福利聘用教職員;釐清各類 教學人員的工作性質,確保他們不需要負 責超越其職權範圍的工作。

2015年,有職訓局前教師向我投訴 未獲補發增薪。我曾多次去信教育局和在 立法會上表達我的關注,我認為「新制員 工必須於立法會通過薪酬調整幅度當日仍 然在職,才可獲得相關年度薪酬調整」的 規定並不合理,資助機構在採用一筆過撥 款之後,不應利用其使用資金的彈性,削 減員工的應有權益。

我一向重視高中到大專階段的職業 教育。早在2003年,我擔任由美國費城大 學推動的「八國教育研究」的統籌委員會 成員,便花了數年時間,與五個國家的代 表進行跨國比較研究,發表了研究報告。 就任立法會議員之後,我繼續推動 相關工作,並於2015年9月,擔任立法會教 育事務委員會訪問團團長,與六位議員一 起到德國和瑞士進行職務訪問,與當地政 府及商會的代表會晤,藉以深入了解政府 與商界在提供職業教育方面如何協作。這 次考察令我眼界大開,我深信香港的高中 和專上教育過份單一,無法適應學生和社 會的多元化需求,而德瑞兩國的經驗正好 讓我們借鑑。

我撰寫了七篇文章分享是次 訪問的見聞,誠邀大家抽空 閱讀!

17


「現時大學排名的另一缺點,是無法反映教學質素,因為排名主要以各種統計數字,

例如師資、學生人數、論文引用量等計算分數,但無法計算教學質素、大學對學生的 關顧等不能量化的元素。例如一家教學型大學的排名或遠遜於一家研究型大學,實 際上前者的教學質素、畢業生質素,以至就業出路未必差於後者,社會不能單憑排 名而抹殺教學型大學的努力和貢獻。」

《高等教育普及化之路怎走?》 2013年3月1日 信報

「教育作為社會投資,並未得到重視。公共教育與GDP的比例,香港是3.4%,OECD

成員國的平均數字是4.7%,即使中國內地近年亦已突破4%。這3個數字之間相差甚 遠,而且4.7%只不過是平均數。各地的公共財政哲學不同,但基本上均主要以政府 的公共經費支持。當我們的政府不斷壓抑教育開支,便注定我們的社會在教育上的 投資相對貧乏,我們要解決香港的教育問題亦更加艱難。」 18

立法會《2016年撥款條例草案》辯論 2016年4月14日


我曾在教院任職11年多,是我 職業生涯中最長的工作,其間經歷過「 教院風波」,也曾創辦了「小班教學發 展與研究中心」,目前是「卓越教學中 心」的顧問,與教院的感情很深,也深 切認識教院正名道路的漫長與曲折。 為了爭取正名過程順利,我們曾 經向教院高層提供過不少意見。2016年 1月29日,我安排泛民議員與教院校長張 仁良、教職員及學生代表會面,聆聽他 們意見。經過多番爭取之後,政府終於

同意議員的要求,以先易後難的原則, 把香港教育學院正名為「香港教育大 學」的條例草案提前審議。2016年5月19 日,立法會三讀通過《2016年香港教育 學院(修訂)條例草案》,「香港教育學 院」正式正名為「香港教育大學」,是 香港教育史的重要一頁。 我特別想藉此機會向不久前離世 的前副校長陸鴻基教授致敬,亦祝願香 港教育大學將來做得更出色。

19


2015年11月,傳媒報導國力書院涉 嫌偽造文書和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夏迪星 博士論文涉嫌抄襲。我隨即指出教育局有 責任監管相關的院校和課程,並要求當局 立即主動介入調查。 2016年1月,有傳媒報導指有紀律 部隊人員在本地升學機構的協助下,使用 虛假文件將入學日期推前,以在短時間內 取得海外大學學位。報道亦指當中有警務 人員向警務處申領學費津貼,並且獲批出

20

津貼。就此,我致函保安局局長黎棟國, 查詢當局會否就此事展開調查,以及現時 各紀律部隊有甚麼機制,確保各人員持有 的學歷是真確而且獲得認可。 3月,我就非本地高等及專業教育 課程的規管在立法會提出書面質詢,要求 政府解釋有否機制核實公務員提交的非本 地資歷的真偽,以及評定該等資歷是否等 同本地的相關資歷水平或認可專業資格。


高教界同工一直非常關注大 學的撥款模式和學術評審機制等議 題。2016年6月,我與教資會秘書長 Dr. Richard Armour會面,了解教資 會的運作。我向 Dr. Armour 反映了 高教界同工就檢討學術評審機制、優 配學額機制、高等院校管治等議題所 提出的意見。

2014年7月,城市大學在缺乏諮詢 下出售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我曾出席 城大學生會召開的記者會表達對事件的關 注,並就城大賣盤事件在立法會提出書面 質詢,要求政府交代事件。

2013年3月,政府把鄰近浸會大學 的前李惠利校舍南地皮,列入下年度賣地 計劃作住宅用途。我對此表示反對,並出 席浸會大學師生的請願和記者會,最終城 市規劃委員會決定保留地皮作政府機構及 社區用地。

21


就關注青年人面對的學業、就業、 住屋置業和創業問題,我在立法會提出修 正議案,包括:增加資助大學的一年級學 士學額、高年級學士銜接學額和副學位課 程學額;檢討資助大專院校收取內地學生 對本港學生入讀學士學位、研究碩士和博 士學位機會的影響;提供資源讓學校為非 學術型的學生,開設具質素並有銜接出路 的應用課程或技術訓練課程,作為新學制 的另一出路;全面檢討大學宿位政策,擴 大校園地界增建校舍和宿舍,以應付大學 生的需要。我的修正案最後獲得通過。

22

我在立法會申訴部與關注嶺大社區 學院及持續進修學院行動組會晤,跟進學 院超收事件,並向政府反映成立獨立監察 機構監管自資專上課程及增加供應副學位 銜接學士學額的需要。

我出席城大教職員協會「還我合理 權益」集會,反對城大拒絕發放通脹指數 調整及單方面取消增薪點制度。事件起因 是專上院校教職員薪酬與公務員脫鈎後, 院校可自行決定教職員薪酬。城大管理層 沒有相應上調教職員薪酬,員工舉辦集會 抗議管理層剋扣工資。我及後在立法會提 出書面質詢,跟進院校的加薪和追發補薪 機制,避免員工受到剝削。


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於2016年 2月宣布停辦兼讀制社工副學士課程。我 於3月中旬分別與「守護城大社工副學 士兼讀課程關注組」及城大專上學院管 理層會面。隨後,我促成關注組及校方 於4月7日會面,讓雙方直接交換意見。 最終,校方於4月27日決定保留課 程,繼續開辦兼讀制社工副學士課程,經 社工註冊局批准後則可以開始收生。

自2012年起,教協和我收到投 訴,指出部分在不同大專院校任教的教 職員,特別是在自資院校任教的,未能 成功登記為立法會教育界或選舉委員會高 等教育界選民,原因在於法例的漏洞。 我曾多次在立法會提出上述問 題,最終,政府提出的《2015年選舉 法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就教育界功 能界別和高等教育界的選民定義作出 更清晰的表達,但法例中「從事教學或 研究的全職學術人員及同等職級的行 政人員」這個字眼仍不清晰,不同院校 的界定並不一致,有部分院校把其界 定為包括導師,但有些院校除了不包 括導師,甚至連講師也不包括在內。 因此,我會繼續跟進這個問題。希 望把不同院校的尺統一起來,確保大專教 職員擁有平等的選舉權。

23


2016年《施政報告》,政府建議向 「獎學基金」注資十億巨款作為種子金, 鼓勵「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學生來港升 學。我在議會內外多次質疑這個做法是慷 他人之慨,應先關顧本地學生需要。 隨後,教育局將獎學金由「單向」 改為「雙向」,同時鼓勵本港學生到「一 帶一路」沿途地區修讀學士課程。我仍質 疑計劃的目標及成效,幫助不了本地學生 和教育界解決當前問題。如果將教育界目 前面對的問題以緩急輕重排序,十億的資 源絕對不應給予「一帶一路」獎學金。

24

教協會於6月5日舉行「如何改革高 等院校管治?」公開研討會,探討《香港 教資會資助高等教育院校的管治》報告。 我認為負責撰寫報告的Howard Newby教 授於去年初已經擬定了管治報告的初稿, 以致報告未能回應去年社會上對大學管治 的熱烈討論,包括港大任命副校長及校務 委員會主席的風波,令管治報告甫公開便 已顯得過時,十分可惜。報告中有幾個重 點值得繼續討論,包括:不應由行政長官 委任校董會成員;行政長官在大學管治之 中的角色和校董會的權力或會過於集中 等。我會繼續推動修改法例,改革大學校 董會組成方式,以保證大學不會受到政府 的不當干預。


過去有不少校長和家長向我反映, 質疑資助院校似有錄取持海外學歷者的傾 向,持海外學歷會比本地學歷更有優勢。 而事實上,部分熱門課程的「非聯招」收 生比例,全部超過百分之二十。 如果本地公開試的程度和評核標準 較海外公開試為高,「非聯招」收生比例 偏高的熱門學科,便會直接擠壓聯招生的 學額。長遠而言,會間接鼓勵家境較富裕 者脫離本地的教育制度,使「非聯招」成 為富人升讀大學的捷徑。 我在議會內外多次表達我對部分熱 門課程的「聯招」和「非聯招」收生比例 嚴重失衡的關注,促請當局及資助院校須 盡快檢討「非聯招」收生制度,確保聯合 收生制度以本地公開試為主。隨後,有個 別院校自行為「非聯招」本地學生設定收 生上限,保障入學機會公平公正。

近年,教資會資助研究課程的非本 地生比例越來越高,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我多次在議會內促請政府檢討現時政策, 鼓勵本地生報讀研究課程。例如,設立更 多獎學金,以鼓勵本地生報讀研究課程, 培養更多本地研究人才,使公帑用得其 所。

「在 院 校自主 的 原 則 下,政 府 現 時 並 無 制 訂 聯 招 和『 非 聯 招』的 收 生 比例。除雙軌年外,近年『非聯招』 收生的整 體比例維持在接近總錄取 人數的18%。然而,教育局早前公布 的資料顯示不同課程,其『非聯招』 收 生比例 有 相 當 大 的 差異;部 分 熱 門課程錄取持海外學歷者的人數更 不斷上升,使聯招和『非聯招』收生 的比例嚴重失衡。」 《 別讓「非聯招」 成少數人升讀大學捷徑 》 2014年2月21日 信報

25


5月20日,香港城市大學運動中 心的天台倒塌事件,我到現場聯絡教職 員代表,了解有甚麼可以協助。非常幸 運的是運動中心當天沒有活動,附近的 師生也即時疏散,才不致發生重大的傷 亡事件。我促請大學儘快徹查事件,檢 查校內其他建築物,確保師生安全。及 後,我再來到城大與管理層會面,並透過 管理層慰問受傷員工。而城大校方已經 成立調查小組,報告已於6月10日公佈。

急切質詢,要求教育局評估全港中小 學的屋頂綠化工程,並協助學校進行 安全及複檢計劃,保障教職員及學生 的安全。可惜,教育局沒有作出進一 步承擔,包括為學校複檢工程和承擔 檢測經費,只提醒學校須遵守校舍綠 化天台工程的規定,進行相關的檢查 與保養,這實在幫不到學校甚麼的。

事件引起了公眾對綠化天台工程的關 注,5月25日,我在立法會大會上提出

自資院校過早收取留位費和首期學 費的問題,一直備受家長和學生關注。就 此,2016年5月25日,我於立法會大會上 提出口頭質詢,要求教育局跟進問題。大 部自資院校同意自2016年起實行額外新安 排,例如就應屆文憑試考生或聯招申請者 而言,收取首期學費的限期,將不早於聯 招正式遴選結果公布之後的一日。

26


27


2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