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行知建築設計作品集/2022-夏

Page 1

/1 Portfolio 2017-2022 Selected Works Hsing-Chih,Chien

"Architecture is basically a container of something. I hope they will enjoy not so much the teacup, but the tea."

說到對建築的熱情,無非是崇尚理性與感性集合的產物, 於我來說,建築是用空間設計的手法解決問題的方式, 不過這份熱忱除了對於堅硬的混凝土之外,更多的是對於使用空間 的人、土地、與人文交織而成的故事。

這份作品集包含了我自初入建築天馬行空的想像,也包含 了隨著年級而越發收斂的設計內容。是積攢了我大學時期所學的內 容,希望在看完後能夠讓閱讀者感受到我大學五年的進步以及我對 建築的熱情。

經歷:

維也納理工大學-都市見習(2019.06)

簡行知 逢甲大學建築系 /
初樸建築師事務所-實習(2020.07-08) 松鶴2030 -台中市都發局 社區營造提案(2020.12) 葉泰利建築師事務所(2021.04-12) 台中製造-社會住宅學生競圖(2021.05) 校內競賽-畢業設計優良獎 第六名(2022.06) 本埠設計|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2022.07-)
目錄 萬大計劃_2050 一桌二椅_空間再定義 01-34 35-48 年份 2021.09-2022.05(畢業設計) 基地位置 台北市,萬華區 類別 集合住宅 關鍵字 #萬大計劃#居住實驗#合作住宅#經濟模型 年份 2019.09-12 基地位置 台中市,中區 類別 複合式展演空間 關鍵字 #小劇場#圓形劇場#京劇再譯#物理空間的突破
映。南洋杉 Behind-The-Scenes 49-58 59-68 年份 2017-2022 基地位置 台灣-奧地利 類別 學習過程 關鍵字 #實習計畫#都市見習#歷年作品#參與競圖 年份 2019.03 基地位置 台中市,西屯區 類別 老屋改造 關鍵字 #老屋改造#書屋#家具設計#摺疊都市
/1
/2 萬大計劃 2050 年份 01/ 2021.09-2022.05(畢業設計) 基地位置 台北市,萬華區 類別 集合住宅 關鍵字 萬大計劃、居住實驗、合作住宅、經濟模型

回首過去萬大計畫的未竟之業,尋找屬於當代的居住實驗 萬年土壤、繁華盛開,數百年來人們在萬華落居生根,人文與歷史 脈絡逐漸匯流成為多元包容的場域。在這,你可以感受到豐沛的人情味與 常民活力。在這個資本主義掛帥的年代,老舊城區如新興都會的衛星城鎮 般,曾歷經繁華歲月、過去台北經濟中心的萬華也成了台北的邊陲區域。

而人們未見的,是萬華在過去具有其他區域所沒有的城市爆發力。

國民政府迫遷來台後棚戶區恣意生長。八七水災後,政府決定正視住宅不 足的問題。在急需住房的背景下,衍生出了有別於傳統眷村的居住類型, 整建住宅。當時一系列由建築師提出對未來的居住實驗,也對未來的居住 型態奠定了基礎。

因萬大計畫的背景下,不允許有大於最小居住面積的規劃;狹小且 陰暗的整宅終成了社會問題的溫床,同時也使萬華漸漸地與台北都會區脫 節、邊陲化。或許當時種種建設計劃的成功與否不需要由你我主觀認定, 只須了解每個政策的背後都是當時的價值選擇與判斷。

萬華作為都市生活願景的實驗場,孕育了各個時期生活型態的雛 型,絕不應該成為資本主義下被一塊塊重劃成為各建商建造各式高級社區 與超高密度大樓的大餅。針對過去時代的未竟之業,萬華急需展開一系列 對於下一個階段的實驗性計畫,提出有別於當代集居模式的生活願景。

我將實驗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 / 在中型的尺度內以都市農園、共食計畫為主軸的合作住宅,共享 空間安排在垂直與水平動線的交點,位住戶的生活賦予一層儀式感,立面上外 挑的樓梯貫穿了住戶生活的樓層,打破柱樑牆板的物理限制,並且提出可運作 的模型。

第二階段 / 在大型的尺度內,進一步將"社群"與"社區"兩個概念細分, 以兩層樓為一個單位的社群擁有相同的共享廚房、花園、交誼廳,而整個社區 共享的空間分布在各個樓層之中,透過一條串連動線將其連結起來,建立起在 都市中垂直化簇群的集體居住。

/3
第三階段 / 1972年啟動的萬大計畫不只是創造了都市集體居住的雛形, 更是定義了往後集合住宅產業的方向,而目前合作住宅已然能夠透過設定 地上權的方式降低房屋持有的成本,也應該進一步的意識到除了居住成本 與自身效益外的外部成本。過去萬大計畫提供了一個以往未出現的空間效 率型態,然而當代人們意識到這些效率的空間型態是建立在不可再生材料 對環境的破壞後,我認為在擁有住宅取得優勢的族群應該作為首批響應並 面對這些問題的族群,進一步勾勒出未來集合住宅產業的樣貌。
/4
/5 合作住宅運作機制之研究
/6

概念與理想的落實之地

下個階段居住實驗的起因是因為萬大線的通過為萬華帶來翻轉現況的契機,因 此我沿著萬大線經過的路線尋找合適的基地,我將實驗計劃分為三個階段,每 個階段都有各自必須完成的目標: 第一階段: 我希望透過尺度較小的基地,以嘗試性的方式置入合作住宅,透過一些小型且 對外的開放空間,嘗試擾動住戶以及周遭鄰里,也透過空間的安排,建立起初 步可持續性的鄰里關係。

第二階段:

在嘗試過小尺度的基地後,我希望擴大尺度,試著讓這樣共融的生活方式擴大 到較大的社區之中,也期待與外部的環境做連結,回應周遭各種不同的都市機 能。

第三階段:

來到實驗的尾聲,我想挑戰更大尺度的社區,站在前20年的實驗基礎,將這 樣的集體居住方式作為一種選擇,且不會被視為另類文化,我的願景是讓合作 住宅成為所有人都可及的居住型態,而非僅服務小部分居住信念的追隨者。

/7
/8 概念與理想的落實之地

01_Housing With Food Forest

/9

回應周遭屬於純住宅區域,我希望食物森林的概念能夠與周遭的鄰里 透過分享,進而產生更多的交流,在街口的食物森林是一個周遭社區的居民能 夠在散步時順道而來的空間,對應食物森林的空間是社區的小型集會所,在耕 種、採收之餘,居民可以在屋簷下乘涼,休息、聊天,甚至是在一樓的共食餐 廳內簡單的料理收成的蔬果,並與大家分享。

共食餐廳是希望延續南機場一期整宅中的食物銀行,將"續食" 的概 念延伸進周遭社區,並透過定期共進晚餐將人與人連

廳外與鄰里好友一起聚餐的空間,界定出不同層

/10 共享空間串聯 食物森林分布
結起來。在住宅單元之中,穿插了角落廚房,讓住宅中的居民有能夠在共食餐
次的鄰里關係。 交誼廳設立在垂直動線上,並且有住戶能夠選擇的綠化方式,讓住戶 能夠在回家與出門的路上有個能夠接近花園的機會,製造出日常生活中的儀式 感。交誼廳也與角落廚房透過一條跨越三層樓的樓梯串聯起來,讓兩個聚集人 群的空間相互激發出新的連結。
/11
/12 地面層平面圖
/13 室外機 室外機 室外機 DNUP DNUP 室外機 室外機 室外機DNUP DNUP DN 標準層平面圖-01 標準層平面圖-02
/14
/15 北向立面圖
/16 長向剖面圖

02_Housing With Sloping Plaza

/17

第二階段的基地位於青年路,基地的周遭有台北市第二大的公園以及 南萬華重要的華中河濱公園。基地屬於即將進行都市更新的私有地。

回應基地對面的青年公園,我選擇將地面層面對公園的一面向公園打 開來,以開放空間回應公園,讓人們能夠自然走進中庭之中,相較於第一階段, 基地尺度放大後,我將社群與社區的概念區隔開,社群是由兩層樓的住戶共同 組成,共享食堂、角落花園、交誼廳。而整個社區共享的空間分布在各個樓層 之中,透過一條動線將不同樓層的住戶串聯起來。

考慮到尺度放大後不同住戶會有的不同需求,分布在各個樓層中的共 享空間滿足各種情境的需求,視聽室的空間提供人們能夠定期舉辦電影之夜; 共享辦公室回應了未來萬華將會有更多的年輕族群到來,居家辦公成為一種新

戶外的走廊面對整個青年公園,人們可以在休閒時帶著一本書坐在面對都市綠 帶的方向休憩。

/18
的選擇;共享閱讀空間是一個貫穿兩層樓的玻璃量體,兩層樓的使用情境不同, 一樓是能夠讓住戶放鬆的空間,另一樓則是兒童閱讀的空間;十樓的吧檯與半
而這些提供不同需求住戶們使用的共享空間全都透過一條從二樓一路 延伸到十樓的動線串聯起來,將社群與社群之間的關係也由各式各樣的活動串 聯起來,住戶之間舉辦的各種活動也成為此合作住宅最重要的核心理念。
/19
/20 地面層平面圖 Scale:1/500
/21 標準層平面圖 Scale:1/500 標準層平面圖02 Scale:1/500
/22
/23
/24

03_Housing For All

/25

第三階段的基地位於中華路,基地位置位於萬華南北重要軸線上,離 即將開通的萬大線捷運站僅有300公尺,12000平方公尺的基地未來將提供 300戶以上的居住需求。

1972年啟動的萬大計畫不只是創造了都市集體居住的雛形,更是定義 了往後集合住宅產業的方向,而目前合作住宅已然能夠透過設定地上權的方式 降低房屋持有的成本,也應該進一步的意識到除了居住成本與自身效益外的外 部成本。

過去萬大計畫提供了一個以往未出現的空間效率型態,然而當代人們意識到這 些效率的空間型態是建立在不可再生材料對環境的破壞後,我認為在擁有住宅 取得優勢的族群應該作為首批響應並面對這些問題的族群,進一步勾勒出未來

/26
集合住宅產業的樣貌。 CLT作為新時代的木構造,在維持與混凝土相同結構力的情況下,自重僅有RC 構造的1/6~1/8,較輕的自重也可以減少基礎開挖的深度,降低對環境的破壞; 木材本身的材料性具有調節水氣及溫度的特性,相較於RC構造物,能夠提供 更加舒適的居住環境,同時減少空調等等的碳排放。
/27
/28 基地配置圖 Scale:1/2000
/29
/30 地面層平面圖 Scale:1/500
/31 二層平面圖 Scale:1/600 標準層平面圖 Scale:1/600
/32
/33
/34
/35
/36 一桌二椅 空間再定義 年份 02/ 2019.09-12 基地位置 台中市,中區 類別 複合式展演空間 關鍵字 小劇場、圓形劇場、京劇再譯

一桌二椅_空間再定義

在京劇的舞台配置當中,幾乎不需要誇 張的布置,也不需要過多的道具,通常一個道具 就能夠表達出多種形態的意義,而這些道具背後 傳達的意義結合了日常生活的經驗,因此同樣的 道具能夠藉由拿的姿勢不同、擺放的角度不一 樣、甚至拿著道具時演員的路線來區分出用途以 及演員所要表達的意境。

京劇中的道具是舞台中最重要的結構, 幾乎所有的轉場與場景氛圍都是利用道具來暗示 觀眾。京劇像極了上述第二點的「間接戲劇空 間」,不靠言語或演員身後的場景,而是靠道具 的排列組合來傳達意境。

其中京劇中最經典的二桌一椅便是所有 道具中功能最多、也最有變化的一種,其既可作 為不同場合的桌椅,又可作為山、樓、床、門的 代用物。除幫助演員表演外,還通過不同的擺法 和桌圍椅帔的不同色彩與紋樣,對劇情的地點和 人物關係作出表現和暗示。

桌椅的擺設、撤換,由檢場人負責。桌 椅的擺列式樣繁多,如大座、雙大座、大座跨椅、 騎馬桌、斜場騎馬桌、小座、八字跨椅、八字椅、 旁椅、門椅、站椅、倒椅等。這些擺列式樣,為 長期演出過程中所積累,成為運用桌椅的基本程 式。但並非一成不變,可根據不同劇目的表演靈 活掌握。

我透過一個圓形的劇場空間,結合京劇 超越空間限制的表演手法,創造一個零死角與觀 眾互動的劇場。一桌二椅所寓意的場景與空間, 將超越舞台物理大小的限制。

/37
/38
/39
/40 1 5 10 20 50 基地配置圖
/41 一桌二椅轉化成場景 在京劇的舞台配置當中,幾乎不需要誇張的布置,也不需要過多的道具,通常一個道具就 能夠表達出多種形態的意義,而這些道具背後傳達的意義結合了日常生活的經驗,因此同樣的道具 能夠藉由拿的姿勢不同、擺放的角度不一樣、甚至拿著道具時演員的路線來區分出用途以及演員所 要表達的意境。 雙大座:公堂
/42 京劇中的道具是舞台中最重要的結構,幾乎所有的轉場與場景氛圍都是利用道具來暗示觀 眾。京劇像極了上述第二點的「間接戲劇空間」,不靠言語或演員身後的場景,而是靠道具的排列 組合來傳達意境。 旁椅:橋梁 站椅:船隻 山椅:山巒
/43 壹層平面圖 1/400 二層平面圖 1/400
/44 三層平面圖 1/400 四層平面圖 1/400
/45 AA'剖面圖 1/400 東向立面圖 1/400
/46 BB'剖面圖 1/400 南向立面圖 1/400
/47
/48
/49
/50 映。南洋杉 年份 03/ 2019.03 基地位置 台中市,西屯區 類別 老屋改造 關鍵字 老屋改造、書屋、家具設計、摺疊都市

老舊的房屋與周遭的眷村有一樣的紋理,相同的單元複製、組合、 排列,衍生出當地獨有的地域性紋理。隨著時間的前進、需求的改變,各 自使用者有的增加遮雨棚延伸室內面積、有的增加樓梯,讓一樓與二樓的 機能切割、有的則是增加量體,擴充使用空間......。

當一個不敷使用的空間要重新定位賦予新的機能,並在相同建築紋 理的區域內重新置入、擾動。是否有一個能夠在不影響當地建築紋理又賦 予老建築新生命的方案呢?

六顆超過二層樓高的南洋杉,佇立在當地一載過一載,建築沒人使 用了,好像與人的互動也就降低了,綜合當地住戶因應需求而改變空間使 用的方法,是不是有一個讓南洋杉多一些與空間對話的機會呢?

將老屋改造成一間書屋,還給失去機能的空間一個與人對話的機 會,人的進出、人在空間內進行的行為皆會賦予建築新的生命,立面上的 開窗讓人能夠由外部閱讀內部的行為,陽光透過樹葉被篩出的一絲絲光線 靜靜地灑在混凝土的材質上,就好像為建築穿上了一件具有時間性的衣 裳。人進,人出,皆要通過高聳挺拔的南洋杉,利用動線製造使用者與南 洋杉的接觸,使用者在建築物的外部與內部都會以擦肩而過的姿態相遇, 窄窄的入口製造了更多使用者與使用者相遇的機會。

老舊的城區有著獨特的秩序,建築的量體也富有節奏感,保留了原 結構的梁柱系統,讓改造後的建築物接續著周遭老建築的節奏,繼續上演 著當地居民的日常。

/51
/52
/53 基地配置圖 Scale:1/1000
/54 +140 1F平面圖 S:1/100 2F平面圖 S:1/100
/55 A A'剖面圖 Scale:1/100
/56 B B'剖面圖 Scale:1/100
/57
/58
/59
/60 Behind-The-Scen es 年份 04/ 2017-2022 基地位置 台灣-奧地利 類別 學習過程 關鍵字 #實習計畫#都市見習#歷年作品#參與競圖
/61 2019.06/維也納理工大學都市見習 升大三的那年,我參加了維也納理工大學的移地教學, 過程中我們參觀了無數個社會住宅的案子,當地的老師透過各 式不同的案例來解釋維也納社會住宅的運作模式。 我開始意識到原來一個國家的住宅文化是由上而下的 改變人們生活模式的重要風向標,同時也對於創造良好的公共 空間、建立完善的鄰里關係,是如何改變住戶的生活品質。 經過這次的經驗,使我對於集合住宅的興趣萌芽,也 找到了我真正在意的居住議題,潛移默化的引導了我畢業設計 題目的方向。
/62

升大四的那年,在初樸建築師事務所實習的日子,那 個充滿幹勁與重新找到熱情的夏天。

在實習的期間,參與了幾項競圖的案子,也跟著前輩 們到了案場去感受基地的環境,最後的成果也讓我很有感觸。

同時,我們完成了一系列對於豐原的田野調查,透過拍照記錄、 繪製圖說的方式,來記錄每個時期豐原留下的痕跡。

那年的田野調查,讓我找到一種透過不同媒材紀錄、 認識一個城市的方法,對於我日後畢業設計前期研究萬華的歷 史與人文起到了啟發的作用。

/63 2020.07-08/初樸建築師事務所實習
/64 豐原計畫/ 礦山藝術季/
/65 2017-2022 設計作品 2017_翻轉雙折板_已連續不切斷的紙板摺出空間
/66 2018_單元組構_透過四個空間元件發展出的建築

2019_Before The Worship(concept models)

/67
tall building
/68 2020_the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