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計畫與讀書計畫

Page 1

研究計畫

1

摘要

許多的研究指出,永續發展、重複利用、容易適用於新建築的建築元件被視為循 環建築可行的優先項目之一,基於有規則或是架構的處理建築拆卸元件過程是一個有 效率的方法,能依據分類解構後的建築元件作為之後其被再次利用的依據,因此一個 循環建築單元的潛在有利條件在於一個建築廢棄後,可以經過維修、重複利用、重新 安裝或回收的過程。

在文獻參考,文本中提出了一些基於將結構分割成一組拓墣鎖(Topological interlocking,TI)或幾何鎖(Geometrical interlocking)之元素的設計原則,之中描 述前人所研究出的不同類型之聯鎖結構,並討論了它們的產生方式。基於所提議結構

TI 的可能應用幾何聯鎖設計。本研究希望藉由 結合 TI 的概念尋找可能的構造組件模式作為集雨組件的基本構型,軟體上主要使用

以發表最終研究結果與研究建議。

後續期望本研究計畫之成果可成為類似議題研究的參考,並且在計畫最後,為使 元件資訊分別在設計端與營建端都能被使用,因此設計結合 BIM 資訊系統,連接建築 前端的材料開發及後端的設計操作,可以協助建築師更容易的操作循環元件,以完成 其設計;而營建者可以利用這些元件的結構更容易地組裝與拆卸,以此增加建築元件 的回收率、業主可以藉這套系統採用二手元件以降低成本,同時亦可以從中獲得產品 履歷、產品性質等。寄望這個研究計畫可以為建築 營建 工程產業在循環體系中帶來 助力。

關鍵字:永續建築、集雨裝置、循環經濟、構造組件、物件導向、Topological

2 模組化單元作為雨水蒐集組件 一、
的有益特性,例如對局部發生問題時的極大耐受性、增強的彎曲柔順性、易於組裝和 拆卸以及幾乎完全可回收[1],討論了
Grasshopper 輔以其他所需項目(例如程式語言),探討結構穩定度及其排列的方式,
interlocking、Shape gramma、
3 二、 目錄 1.摘要·································································· 2 2.目錄·································································· 3 3.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4 3 1 研究動機·················································· ········ 4 3 2 研究問題·················································· ········ 4 4.文獻回顧與探討························································ 5 4 1 循環經濟·························································· 5 4 2 Topological Interlocking·········································· 5 4 3 BIM Topological Interlocking······································ 6 5.研究方法及步驟························································ 6 6.預期結果······························································ 10 7.參考文獻······························································ 10

畫,並透過相關文獻搜索、單元設計、模擬構成之穩定性並整合可行之改善方案 等步驟進行研究操作,最後考慮循環經濟,為減少營建端與設計端在建造的溝通 誤差,並且強化元件之彈性應用達到較為容易適用於不同尺度的設計方案。希望 本研究計畫可以為整條建築的產業鏈在循環體系中帶來幫助。

2. 研究問題

(1) 尋找可運用的仿生機制轉化成集雨元件的基礎 透過文獻回顧,了解生物仿生機制並推演元件設計方法,在此方法上 並非直接模仿生物機制的幾何形狀或拓璞結構,而是識別並利用在其中發

4 三、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1. 研究動機 水是生物基本生命來源,也是生命延續的重要因素,然而在現代,全球暖 化、工業污染、氣候變化和世界人口激增使水資源消耗日益增加,水資源可持續 性已成為一個關鍵問題[1]。在有效利用水資源的方法中,許多動植物透過各自 的生物機制運用環境中的水,這些方法為人類提供了潛在水資源與其使用方式的 提示[1],因此選擇仿生學在未來建築建設上收集、儲存和再利用雨水的潛力、 可行的設計原則和製造方式作為研究的出發點進行單元模塊的基礎構型,接著結 合拓撲概念的應用 幾何联鎖設計(Topological interlocking)尋找可能的構造 組件連接方式以修改基礎構型,使其能夠以更經濟的方式彼此連接,一方面是以 循環經濟作為考量,生產重複利用建築單元減少生產或組裝過程中多餘的消耗, 另一方面,由於 TI 的幾何性質、TI 方塊的排列方式,組件單元之間不需要有任 何的接著劑或是額外的接點,仍可以保持結構穩定[2]。 而檢視現今較為普遍的雨水蒐集方法,大多是街道鋪面、綠帶系統、單獨之 建築立面或屋面的構成,反而少有對於構築元件方面的討論,因此提出此研究計
現的結構背後的潛在“過程”,試圖在更深層次的生物材料構想建築材料 結構的理性且系統性的方法之間建立一座橋樑[1]。 (2) 生成 TI 設計方法 TI 的設計原則是於 20 年前提出的 [3],並已被許多研究小組採用 (參見 [ 4 中的參考資料)])。有趣的是,拓撲聯鎖的概念已經在建築業 中逐漸有人研究,參見例如 [ [5]、[6]、[7]、[8] ],研究重視以構建塊 為基礎發展的 TI 組件與其美學吸引力,因此在前期的階段很重要的是理解 這些研究的操作步驟與邏輯,並淬鍊出可以應用於本研究的內容。 (3) 如何將組建基礎以 TI 的邏輯概念修正元件

(4)

(5)

分元件出現問題時是否能夠拆卸更新並不影響整體效能等。

: (1) 產品製造 (2) 營建 (3) 營 運 (4) 退役(原)。在循環經濟的專案中,多數的研究指出,專案經常使用 BIM 軟 件,以便於過程中管理每個建築元件的資訊、數位模型,並分析建築材料的退役時 可使用率、健康狀態[10]。

2. Topological Interlocking

過去,TI 是由一位名為 Glickman 提出,其來源是為研發一個新的鋪路磚系 統,原先設定的方塊為圖多面體 正四面體 的護鎖結構[11],而後 Dyskin 在沒有 Glickman 的幫助下也巧合地提出一樣的結構,在垂直於整個系統的兩個節面中, 可以很清楚的發現其幾何性質可以將方塊的位移束縛住,另外一個方向亦相同,因 此被稱作是互鎖(Interlocking)的結構,而後這樣的設計原則也被利用到了另外一 種方塊系統,稱作

5
模擬穩定度及增加構成模式的型態
對於建築物的應用,如何使元件資訊分別在設計端與營建端都能被使用 由於建築是許多複雜的構建所組合而成,因此在已完成的元件及建築 設計的選擇往往出現衝突[9],因此本研究也需考量元件的實際可行性,包 含:組裝是否能夠適應不同建築類型的需求、元件的壽命及耐久度、在部
四、 文獻回顧與探討 1. 循環經濟 循環建築在營建體系中必須歷經設計、計畫、建設、經營、維護、並在循環經 濟的原則下拆除,循環經濟的建築必須被妥當的設計、維護,並且在建立在建材可 被重複利用的封閉迴圈中,在建築的生命週期結束時,其元件、單元可以被分解再 重新被設計利用[10]。 建築的 LCA 需要考慮建築生命週期四大階段
Osteomorphic interlocking blocks[11]。 (1) Topological Interlocking 的優勢 由於被分割成許多不一樣的形狀、型態,TI 系統提供其成員具高度的彈 性、及自適應性、多功能性,因此其系統在工程領域提供了一個不需要接著劑、 連接器,並可以穩定相接分段式的結構系統[11],TI 方塊在其系統內帶有一定 的形狀容錯以及彈性在工業製造時,相對於鑰匙、連接器需要高精準度,同樣可 以保持其結構性,因此在製造業中帶來許多優勢[11],例如: a. TI 系統內是可以使用多種不一樣的材質而做成的方塊,即使是性質相差許多 的材料[11]。 b. 其系統具結構穩定性及強度,並含有一定的容錯,一部分的方塊損毀亦不會 影響整體系統,其可以接受高達 25%系統中的方塊損毀,或是缺失,也因為允 許其內部單元有些微的位移,這些移動會被系統內的彼此運動關係而束縛住 而達到結構穩定,此結構也具耐震性[11]。

(2) Topological Interlocking 的構成

TI 結構系統是由一系列簡易的方塊造型所構成的,個體單元可以被其周遭的 單元力學上束縛,為了維持 TI 方塊個體的運動上束縛,因此一個個體方塊需要 4 個以上的臨邊單元,這樣的原則一直到邊緣個體,因為缺少至少一個以上的束縛單 元,因此需要額外的結構、框來維持邊緣單元結構穩定[13],因此結構的原則是基 於其組裝面的法線向量可以彼此互鎖

而 Osteomorphic interlocking blocks 也是基於這樣的原則,不同的是其沒 有凸起斜邊,取而代之的是一條連續的波浪邊緣,並利用這樣曲面達成互鎖的結構

3. BIM 建築資訊系統

來了更多跨域的挑戰:新的營造設計方案、先進的設計方式、分析等,需要更有效 率地讓各部門彼此溝通和分享資訊的平台,已達成合作、尋求共同目標,完整的專 案設計(Integrated Project Design)的概念被提出,其目的是完善在資訊如何在 各平台間傳遞。

隨著電腦科學不斷的進步,資訊 溝通 科技(ICT)在永續發展成為必要的軟件 工具,而這工具在建築產業中,提供了整合整個專案的作用,並且也可以修改個別 元件[14],而 BIM 軟體正是提供了分析整體建築的功能、並找尋優化的方案,同時 記錄個元件的性質,比如建築方層級資訊及材料資訊,以適用於不同的專業、目的

6 c. 計算機途徑可以很輕易地用來實現自由造型結構的配置,同樣的 TI 結構也非 常適合,在數學轉型陣列中可以應用在 TI 結構的排列[12]。
[11]。
[11],因此其可以做到多層的、轉方向的結構,由於其可被拆分成半磚(一個曲面 單元),藉此他可以將另外半磚至於另一個 90 度方向,已達成在同一列中,有相互 垂直的單元系統,已做到 TI 結構的多層構造,並彼此依然有結構束縛,而能抗剪 力[11]。
近年來,永續發展的概念在不同的產業與商業中慢慢被重視,而這樣的思潮帶
[14]。而 ACE 產業使用 ICT 工具軟體原因在於三點: 1、資訊的管理與服務 2、協 作性 3、過程與計算,而 BIM 是其中的一個範例,軟件提供一個平台方便跨領域的 專業協同作業,以及可以同時服務不同領域[14]。 五、 研究方法及步驟 1. 研究方法 (1)文獻回顧法 透過相關論文、文獻及學術期刊,了解現有雨水蒐集系統的相關資料, 並思考將其元件化的操作方式做出資料整理,並回應研究動機確立研究方 向。

(2)在相關軟體模擬分析進行實驗模型建置,並透過 3D 列印確定其真實穩定度 使用研究方法設計的

(3)

複使用,建議模型分析應外化從設計迭代自己和獨立訓練

以在不同的項目和階段重新計算分析。

2. 研究步驟

(1)藉由文獻回顧,確立本研究之方向、目的。

(2)透過相關文獻了解仿生設計中雨水收集的可能系統以及 TI 的組態概念。

(3)根據上述整理的相關文獻提出設計元件的基礎構型,進行更深入之探討,並 確立模擬項目。

(4)了解 Grasshopper 可進行模擬的項目與操作方法,並建立模型分析項目,以 物件導向的邏輯,不斷檢驗模擬模型,並且在檢驗過程中適時調整分析項 目,如圖一所現。由於分析方法也有可能需要調整,此外從一個階段到另一 個階段,逐漸鎖定了許多參數和其他出現變因也會需要不同的模型分析,因 此分析方法可能有所變化,為了不要整套重新做一次而選擇讓數據能夠彼此 繼承,如圖二呈現。

7 除了目前研讀組構型態與 TI 相關之文獻外,未來預計會針對電腦圖學 進行更多的研究以了解構型的數理關係及三維空間建模邏輯,最後其文獻內 容作為研究修正及調整實驗參數,再著手設計及規劃模擬分析之內容。
TI 組件,輸入自由形式設計表面以建立模擬 3D 模 型,接著利用 3D 列印機製作出的實驗模型,確保其在不同方向下都是穩定 的。
物件導向原理繼承分析資料反覆檢驗實驗模型 為了改進分析及設計流程,模型分析應該是在不同階段和不同項目中重
[15],這些模型可
8 圖 1、研究流程示意圖 元件研究過程一
9 圖 2、研究流程示意圖 元件研究過程二 (5)最終完成元件回到 Grasshopper 做元件計算,使其可通過此 BIM 化,讓使用 者(建築師)及營造端能夠有足夠的資訊使用本研究之產出做設計應用,如下 圖 3。

圖 3、研究流程示意圖 元件最終整合流程

六、 預期結果

由於過程有些繁瑣,因此將其研究預期成果大致拆成三個部分以說明。

1. 製作出仿生集雨之建築元件。

2. 生成一套結合 TI 跟仿生集雨概念的參數,並將之做成 Grasshopper 電池組 件。

3. 最終建築元件能夠結合 BIM 數據,並將介面分成設計端與營建端,兩個頁面端 會提供不同的元件資訊使兩邊都能使用其做設計。

七、 參考文獻

[1] A Biomimetic Approach to Rainwater Harvesting Strategies Through the Use of Buildings Duygunur Koç Aslan*1 and Semra Arslan Selçuk2 *1, 2 Gazi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kara, Turkey

[2]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Volume 15, November December 2021, Pages 1165 1178

[3]A. Dyskin, Y. Estrin, A. Kanel Belov, E. Pasternak , A new concept in design of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assemblies of interlocked tetrahedron shaped elementsScripta Mater, 44 (2001), pp. 2689 2694

[4]A. Dyskin, Y. Estrin, E. Pasternak ,Y. Estrin, Y. Brechet, J. Dunlop, P. Fratzl (Eds.), Architectured materials in nature and engineering, vol. 282, Springer Series in Materials Science (2018), 10.1007/978 3 030 11942

10

3_2

[5]G. Fallacara ,Toward a stereotomic design: experimental constructions and didactic experiences ,S. Huerta (Ed.), Proc. Third int. Congress on construction history, BTU Cottbus, Cottbus (2009), pp. 553 559

[6]M. Weizmann, O. Amir, Y.J. Grobman ,Topological interlocking in buildings: a case for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floors ,Autom ConStruct, 72 (2016), pp. 18 25

[7]O. Tessmann, M. Becker ,Extremely heavy and incredibly light: performative assembli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 Asia: open systems, CAADRIA 2013, CAADRIA, Singapore; Singapore (2013), pp. 469 478

[8]I. Miodragovic Vella, T. Kotnik ,Geometrical versatility of Abeille vault. A stereotomic, topological interlocking assembly ,34th annual eCAADe conference, Oulu school of architecture, Finland, shape, form and geometry. Applications, vol. 2 (2016), pp. 391 397 eCAADe 34

[9]8. Inyim, P., Rivera, J., & Zhu, Y. (2015). Integration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and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nalysis to Support Sustainable Building Design.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31(1).

[10]Benachio, G. L. F., Freitas, M. do C. D., & Tavares, S. F. (2020).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60, 121046.

[11] Estrin, Y., Dyskin, A. V., & Pasternak, E. (2011). Topological interlocking as a material design concept.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31(6), 1189 1194.

[12] Thekkoot, R. P. K., Mesnil, R., & Caron, J. F. (2021). Assembly awar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interlocking masonry structures. 13.

[13] Pfeiffer, A., Lesellier, F., & Tournier, M. (2020). Topological Interlocking Assemblies Experiment. 收入 C. Gengnagel, O. Baverel, J. Burry, M. Ramsgaard Thomsen, & S. Weinzierl (編輯), Impact: Design With All Senses (頁 336 349).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14]Inyim, P., Rivera, J., & Zhu, Y. (2015). Integration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and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nalysis to Support Sustainable Building Design.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31(1).

[15] Gengnagel, C., Baverel, O., Burry, J., Ramsgaard Thomsen, M., & Weinzierl, S. (Eds.). (2020). Impact: Design With All Senses.

11
12 doi:10.1007/978 3 030 29829 6
13 讀書計畫

研究所主要學習目標

延續在大學所培養的數位能力以及對其的興趣,我亦選擇與數位相關的建築組別做為我 考研的方向。我認為在未來隨著建築技術、專案管理、科技模擬日漸強大,數位應用具備極 高的重要性與前瞻性,並且它的所能應用的領域也相當廣闊,因此我認為自己必須在研究所 的階段習得這把利器。

近程規劃目標

在研究所階段,首先先對所有必修選修課程制定一套學習計畫,配合學習計畫安排時間 與主要學習項目,並持續為研究論文做更進一步的能力培養,逐步建立自己對理論之掌握度

、更加精進

、學習 Python,精進

、學習電腦圖學

、加強 Revit 的技巧並且學會 Dynamo 以上計畫多以軟體研習為主,除了配合研究計畫所需,亦是因為看到這些軟體所具備的 潛力,特別是 C#及 Python 程式語言的跨領域學習,在未來,很多領域是相互重疊的,因此 我認為跨域學習特別重要。

遠程規劃目標

研究所畢業後,我打算爭取獎學金管道出國修雙學位,而科系選擇的部分目前還在景觀 (比利時或荷蘭)、城市設計(德國)及數位建構之間舉棋不定,前兩者是基於我原本的興趣, 而後者則是在考慮是否要將碩士所學再次延伸,但無論是哪一個,都必須提早準備,把握碩 士的兩年打下一定的知識、技術以及經濟基礎,為此也凸顯出碩士兩年的短期計畫之重要 性。

14
及對軟體的熟練程度。此階段也著重增強英文能力,並計畫在碩二時考取雅斯英文檢定,以 為申請國際雙學位做準備,除了上述兩點之外,也應多翻閱國際期刊或建築雜誌等相關書報 或網站,了解目前最新建築技術發展以及建築作品,以掌握競爭優勢、培養國際視野、因應 未來的需求。以下是除了課內學程之外,主要的課外學習計畫內容: 1
Grasshopper 並結合程式語言使用 2
C# 3
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