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不斷的顯影紀念碑/ 私密的、身不由己]
在街廓內一處閒置地(現為附近攤販放置攤車使用)此地仍登記高砂鐵工廠所有(工廠業已停業)。因此這個地點別具意義,也有可能實現增建。戶外電梯向上至五樓,略高附近街廓的房屋,在此可看見紅線圈出過去場所的範圍。
在此地新增的空間長八米、寬四米,約十坪大,是過去押房的大小,當時約有二十間。新增的空間開設大面落地窗,屋頂並鋪設透明浪板,雖窄小,但在裡面視野遼闊,陽光充足,是對過去空間的對比詮釋。
如同房間的大小,有私密感,在這裡僅有一張椅子,和空間盡頭一塊螢幕對望。觀者坐下,對面的螢幕裝置會拍攝觀者的一張肖像,然後螢幕上顯現另一張過去白色恐怖受難者的肖像,疊印在前一張之上,接著陸續疊印出曾在此拍照過的其他觀眾,總共疊出24人的肖像後,呈現的是重疊的面孔,它們形成了一個模糊、不可辨識特定特徵的「共像」。
「共像」開始說話,內容是白色恐怖受害者的口述,或是留下的隻字片語。向觀眾談,他/她們為何被逮捕:參與地下黨組織、組織理想、為何加入組織,或是無參加組織,被誤抓、冤枉、搞錯人,或是反對當時政府、支持其他政治理念、運動,也有談懊悔、懺悔、不悔...都是談話,模糊的面目,沒有特定名字、案件。
必須知道,白色恐怖的受難者不是只有單一面容,他們不是「冤假錯案的無知者」、或是「反抗遭挫的英雄」。要脈絡化的理解當時的時空條件,諸如:農村裡、公職體系裡、原住民裡、學校裡、工廠裡、制度轉換裡、通貨膨脹等所面對的衝突與困難,才能知道為什麼「選擇」、理解何謂「身不由己」,最後我們才稍微看清晰白色恐怖的「巨大壓迫」作用軌跡。而在其中的人具體樣貌,是多樣而無法用分類辨析的。
如此我們才真的「見」到歷史。
Artist: TIEN Chung-Yuan /Co-creator: WU Shih-Yong /Special thanks to: LAI Nicole, CHANG Li-Ren, LAIO Hsiu-Hui /Technical Support: PING 3DPRINT, LIN Yeelon, HONG Jeng-S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