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2月 361期
華人民族習俗的信仰反思
傳統與傳承 轉化與淨化 新春佳節,家家戶戶喜 氣洋洋,大門上或家中倒貼 著「福」字以示「福到了」 ,幸福臨到家門,一家人高 高興興迎春納福。除夕晚上 闔家共餐團年飯,北方人稱 為年夜飯,全家團圓,辭舊 歲,迎新年。這些都是華人 數千年來的傳統習俗,華人 基督徒應如何看待民族的傳 統禮節和習俗呢?本文以傳 統與傳承、轉化與淨化為 題,簡略探討文化與信仰的 差異、衝突、協調等問題。
區應毓
作為華人基督徒,我們要認清楚自己的位份與身份;我們生來是華 人,來自五湖四海的炎黃子孫,現定居加拿大,有些人持有加拿大國民的 身份。信主後,我們成為天國子民,既擁有屬天的位份,也持有屬地的身 份。這多層重疊的身份與位份,構成我們對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有著千絲 萬縷、錯綜複雜、情與結的關係;既有承擔和傳承,又需要有淨化與轉 化。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發展,對天和上帝的觀念已經引進了不少人文主義 的思想和怪力亂神的習俗。故此,我們需要按照聖經的啟示對傳統習俗進 行信仰的反思;對中華民族傳統不一概否定,也不是全盤接收。 保羅在《腓立比書》申述他的民族身份時,如此說:「我第八天受割 禮,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憫支派的人,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就 律法說,我是法利賽人」(腓3:5)。保羅並沒有否定他作為希伯來人的 民族身份及宗族支派,甚至在書信中,他強調自己是「純種」的以色列 人。有一回,他按照律法上的要求,盡上諸般的義,為提摩太施行割禮 (徒16:1-3);又在耶路撒冷與同行的四個人行潔淨禮(徒21:17-25)。 但是,當保羅認識耶穌基督後,他並沒有被猶太教的律法主義所束縛; 他不是因行律法而稱義,而是因信基督得以稱義(腓3:9)。保羅身處雙 文化及多語言的環境中,畢生來回穿梭於希伯來與希臘的「兩希」文化 體系內,他深切體會到對自身文化及同胞的福音擔當。因此他堅定不移 地宣告:「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 願意」(羅9:3)。他一生所作的都是為著福音的廣傳和靈魂的得救而擺 上,文化的認同帶有福音使命的意義和目的:「向猶太人,我就作猶太 人,為要得猶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 下的人,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林前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