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例的覺察 │構成的欣賞│色彩意象│質感意象│結構美感│構造美感
W H A T ’ S PROPORTION?
single rectangle 單獨存在的方塊沒有比例問題
two rectangles 方塊放入另一個方塊→ 開始有比例關係
two rectangles 方塊放在另一個方塊旁→ 有比例關係
比例是~
形體或形象的各部分在整體中所佔的量(體積、 面積或長度),或各部分彼此量的關係。
形體或形象的各部分在整體中所佔的量(體積、 面積或長度),或各部分彼此量的關係。 ↓ 比例的因素 ↓
形體或形象的各部分在整體中所佔的量(體積、 面積或長度),或各部分彼此量的關係。 ↓ 比例的因素 ↓ 1. 形體(形象)中有哪幾個部份? 2. 各部位的相對大小為何? 3. 各部位的相對位置為何?
Let’s describe them
例~ 可樂瓶 & 水瓶
由尺寸有落差之處
區分相對的小、中、大
1
小
大
小 2
3
1
2
大
中
中
3
小、中、大組合造成的
比例感
小、中、大組合造成的
比例感 ↓ 輕巧? 沉穩?
小、中、大組合造成的
使用性
1
口
小、中、大組合造成的
水
1
手
2
使用性
2
↓ 3
就口、手持、倒水 手
3
比例感 例如:輕巧 、沉穩….
小、中、大組合
使用性 例如:就口、手持….
例~ 沙發 & 餐椅
1 1
矮│高│厚│扁
2
2 3
3
比例感 低平? 高直?
1 1
矮│高│厚│扁
2
2 3
3
使用性 斜靠、坐挺
是否具有普遍美感~
具有普遍美感的比例是指前述的組合關係令人有 ~合宜且愉悅之感。
具有普遍美感的比例是指前述的組合關係令人有 ~合宜且愉悅之感。 通常關乎: 比例感
使用性
具有普遍美感的比例是指前述的組合關係令人有 ~合宜且愉悅之感。 通常關乎: 比例感
使用性
是否
是否
勻稱和諧
合乎目的
元素的尺寸 彼此有: 韻律、對稱或 遞進等關係
比例感
使用性
←勻稱和諧 合乎目的→ 彼此諧調
包含: 使用功能或 文化意義上 的功能
課程活動設計~
1
觀察描述 美感試驗 案例欣賞 分析試驗
1
觀察描述 美感試驗 案例欣賞 分析試驗
▓上課進行方式: 老師準備材料,學生觀察與紀錄後隨堂進行發表;可視教學條件使用紙、膠磁等平面媒材, 或積木、電腦圖像軟體等立體媒材來操作。
▓練習主旨: 將形體概觀地視為區段的組合。課程活動的設計是建立客觀分析比例的能力。
STEP 1-1 以2~4個矩形(每個矩形的長寬比可自行設定)拼合起來表達以下對象看起來的大概樣子:臘腸狗、野 薑花、101大樓、巴黎鐵塔、玻璃可樂瓶、大提琴。
▓活動設計的要點: STEP 1-1) 描述形體的形象區段:引導學生依尺寸落差將形的整體作區分(2~4段)。
▓教材選擇要點: 分析的對象是學生在生活中常經驗或已有普遍印象者。
STEP 1-2 在每個完成的拼貼圖案上分別用紅線標示出不同功能的段落,並註記你的理由。
▓活動設計的要點: STEP 1-2) 描述形體的功能區段:引導學生依功能差異將形的整體作區分(2~4段)。
▓教材選擇要點: 分析的對象是學生在生活中常經驗或已有普遍印象者。
觀察描述
2
美感試驗 案例欣賞 分析試驗
觀察描述
2
美感試驗 案例欣賞 分析試驗
▓上課進行方式: 學生沿續前一堂作業成果分析與紀錄後隨堂進行發表。
▓練習主旨: 試驗不同比例組合引起的1)視覺感受和2)功能差異。課程活動的設計是引導學生體驗合宜的 比例而建立理性判斷其美感的能力。
STEP 2-1 就STEP 1-1的每個拼貼成果,分次改變其中任一矩形的長寬比,逐次紀錄,完成後描述你對它們有何新 的感覺,例如變矮、變胖、變沉重、變呆板、頭重腳輕等等。
▓活動設計的要點: STEP 2-1) 改變區段的分配:引導學生描述改變前後的美感差異。
▓教材選擇要點: 以STEP 1的作業成果為對象。
STEP 2-2 由以上完成的結果選出3項,思考它們在使用功能上產生了甚麼差異,另外想想看新的比例像什麼你曾見 過的對象物。
▓活動設計的要點: STEP 2-2) 思考新的區段意義:引導學生描述改變前後的功能差異。
▓教材選擇要點: 以STEP 1的作業成果為對象。
觀察描述 美感試驗
3
案例欣賞 分析試驗
觀察描述 美感試驗
3
案例欣賞 分析試驗
▓上課進行方式: 老師講課(搭配slide show)、學生參與討論。
▓授課主旨: 舉例介紹比例勻稱、和諧的判讀觀點,包括韻律、對稱、遞進等。
講課的案例可依下列分類作介紹: 1. 對稱 (a--a 或a--b--a等等) 2. 有韻律的面積變化 (a----b----a----b----a----b等等) 3. 遞進的面積變化 (a----a+b----a+2b----a+3b等等)
▓教材選擇要點: 原則上包含1) 日常環境可見的 2) 經典或美術史上具代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