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造型,亦或家的形象。 ——由究境校園建築案例,論台灣建築的現代性 2022/1/22 徐安
前⾔ 演講中,究境建築魏⼦鈞建築師在介紹校園類的設計作品時,以「家」的造型語彙出發,將斜屋頂 連結到⼤眾對於「家」的想像。但是演講中,「家ㄒㄧㄥˊ」只是⼜述,對我⽽⾔,⽂字則可以延伸 成兩個意涵:「家型」——家的造型︔或是「家形」——家的形象。由此開啟我的討論。
案例介紹 在究境建築近幾年的案例中,⼤膽的幾何造型配上鮮豔明亮的⾊彩,乘著新校園運動與美感教育的 趨勢,似乎成為幼兒學習空間⼀股新的⽀流。究境建築變化,並重新安排我們習以為常的建築元 素,讓我們對於眼前這些看似熟悉卻又有些不同的局部,進⽽思考空間的整體。以四個案例舉例, 「黎明國⼩幼兒園」的局部開⼜和⾬遮,以特殊的三角造型呼應建築整體量體,讓⼈輕易讀出設計 的邏輯︔「東園國⼩幼兒園」的Y字柱,以及包覆管線⽽形成的五角形柱⼦,暗⽰⼀般偷偷的在呆板 的矩形上加上斜角︔「⽴仁國⼩體育休閒站」的T字斜柱,像是仰躺在斜屋頂上的物件,讓⼈思考其 結構意義︔「⼤埔國⼩幼兒園」如同堆疊的積⽊玩具,⼆樓的半圓形量體傾斜45度放置⽽結構柱列 與⼀樓連貫,使⽤者在上下樓之間,理解到同⼀種結構系統的兩種表達⽅式。 我們可以整理出這些空間設計的巧思,不外乎就是打破⼈們對於矩形的習慣,於實空間、虛空間與 傢俱⼤量使⽤三角形和圓形,⽽其中又以家形——矩形與三角形的結合,成為究境建築在敘事建築 空間時,乖張叛逆的⼀個宣⽰。
黎明國⼩幼兒園
東園國⼩幼兒園
⽴仁國⼩體育休閒站
⼤埔國⼩幼兒園
「家」的印象 家形,⽅正的低層房屋、斜屋頂、也許有煙囪,青天⽩雲群樹庇蔭,坐落在美妙的風景中,也許這 是絕⼤多數⼈⼼中對於家的最初印象,魏⼦鈞建築師以兒童繪畫對於「家」的印象,說明究境建築 的案例中⼤量出現的斜屋頂元素,除了已經完成的建築之外,在不少競圖中都可以看到家形的蹤 跡。
然⽽,明明設計的建築都不是作為住家使⽤,為何要以「家形」說明設計︖這個理念從兒童繪畫出 發,然⽽只停留在視覺上對於造型的聯想,並無深入到「家」這個概念的意義。況且,今⽇的城市 風貌⼤多被⾼樓和複合機能建築取代,這種形象的房屋越來越少,逐漸變成⼀種符號性的、象徵性 的刻板印象,為何究境還要以建築設計去助長這個印象︖截取了形式、拋棄其意義,如此,「家 形」只會是「斜屋頂」的美稱,⼀種合理化設計的藉⼜,追隨潮流,膚淺的民粹式設計,並無實質 的空間意義。究境建築的⾃述中提到:「透過空間中刻意設置的物件,企圖讓使⽤者反思『空間使 ⽤』的⽅式或是『⽣活』的意義。」例如「東園國⼩幼兒園」的Y字柱,或是「⽴仁國⼩體育休閒站」 的T字斜柱。對此我的懷疑是:「⼀個出發點只是造型討論的設計,能夠深入到撼動⼤眾對於空間的 既定印象的程度嗎︖」
「幾何」與「家」的意義 為了說明我的論點,⾸先需要釐清究境建築在這些案例中討論的概念——「幾何的純粹性」。「幾 何(Geometry)」的概念最初源⾃於⾃然的法則,植物的維管組織形成葉脈、蝴蝶翅膀上的花紋、岩⽯ 受壓⼒作⽤產⽣的紋理,⽽⼈類透過觀察⾃然,建⽴起⼈為對於形狀的定義——四個直角內角且四 邊相等的形狀,我們稱之正⽅形︔不共線的三點兩兩連接,我們稱之三角形……等等。我們可以說 這些⼈為定義的「形狀(Shape)」,是⼀種對於「幾何」的「純粹化」,我們把⾃然法則中難以⾔喻 的⽣長條件和關係產⽣出的「紋理(Pattern)」,「純粹化」成為得以被完整定義的形式。 然⽽,這個「純粹化」的舉動,連帶的把「幾何」原始⾃然的意義也給抹煞掉了。我們欣賞⽊頭的 紋路,觸摸其質地,能夠⾺上聯想到樹⽊⽣長、⽣命流動,想到那些背後龐⼤的⾃然⼒量,至於以 ⽔泥粉光處理的三角形呢︖慘⽩的表⾯,⽣硬又無聊。 「家」的意義更多是造型無法表達的,從遠古時期,⼈類造屋⽤以遮風避⾬、過夜休息、躲避對⿊ 暗的恐懼,在這個對於⽣理和⼼理都相對舒適的環境中,「家」最初的意義由此⽽⽣。⽽今⽇衍⽣ 出各種機能類型的空間,⾃古至今,建築遮風避⾬的本質沒有改變,⽽「家」的意義則不斷的被細 分。 由此,在「幼兒教育空間」這種機能類型中,「家」的意義會是什麼︖我認為這種空間作為幼兒第 ⼀個接觸社會、接觸集體⽣活的場所,它必須建⽴在⼀個與家庭有些相像的環境中,讓幼兒在部分 熟悉的環境中,學習知識並勇於探索未知事物。這個最接近原始⾃然的族群︔脫離母胎不久的族 群,他們的思想稚嫩純真,還只能以簡單的思考運算對周遭環境產⽣初步的反應,需要庇護,需要 被指引。然⽽,如果整個環境提供的都只是表象,怎麼能期待幼兒對之產⽣想法︖他們還是未經社 會化和學習群體意義的族群,卻在環境中接觸⼀堆被過度簡化的物件,何不⽤同樣是原始、⾃然的 知識來開始幼兒教化的第⼀步︖ 「⼀個出發點只是造型討論的設計,能夠深入到撼動⼤眾對於空間的既定印象的程度嗎︖」
以東園國⼩幼兒園為例,儘管五角形柱⼦與Y型柱與我們常規認知的柱⼦外觀不同,但這個不同的理 由會是什麼︖設計者想透過這個舉動表達什麼︖⼀般⼤眾不如建築專業者對環境敏銳,更何況是幼 兒,因此設計者將建築的設計重點塗⾊,在教科書上畫上重點,主動吸引⼤眾的⽬光至特定的物 件。然⽽若想由此開啟⼤眾的討論,光是塗⾊與造型遠遠不⾜,我認為材質能夠給予之⼀些暗⽰… …。 萊特(Frank Lloyd Wright)於1910年在芝加哥設計的羅比之家(Robie House)為我所讚賞的案例, 以客廳望向室外陽台,室內的⼈能夠單從⼀個視角就閱讀到設計者刻意安排的多個層次。使⽤者⾸ 先看到最外處的室外⾃然景觀,再看到窗⼾玻璃上經過設計轉化的裝飾線,最後看⾒室內漂亮的⽊ 頭材質。⼀者以抽象形狀(Shape)模仿⾃然︔⼀者忠實呈現建築材料的⾃然紋理(Pattern),它們 都呼應著室外的原始⾃然,從中我們體會到建築的整體性,⽣命⼒⾃然⽽然的在空間中展現。 同樣以單⼀視角理解東園國⼩幼兒園,這張照⽚中,唯三屬於⾃然的元素為:草地、樹、天空,甚 至有部分是假的⼈⼯草⽪。建築材料為了搭配純粹的造型語彙,皆為毫無紋理的塗⾊材質,⿈⾊/藍 ⾊的對比⾊搭配只求其鮮豔,三角形、圓形的使⽤只是⽤以呈現設計者的喜好,不明所以。
東園國⼩幼兒園
Robie House, by Frank Lloyd Wright, 1909
家形/家型 「家形」——家的形象,應該著重於空間能夠傳遞的意象,以及其社會意義,如果只能擷取「家 型」——家的造型,討論的層次是較為低下的。三角形、圓形等形狀過於⼈⼯,是⼀個被⼈類歸納 出的造型,被「純粹化」,或著我該說,被「簡化」成⼀⾏數學公式便可定義的幾何。我們對於這 些形狀的意義非常陌⽣,它們難以與我們的經驗連結起來,因此,這些形狀附加於建築後,我們對 於建築的理解可以是多樣的、開放的,然⽽另⼀⽅⾯也可能因超脫⽇常⽣活,難以觸動⼤眾思考, 變得沒有共識。 像是切斷了情感才能夠在圖紙上畫出這些⽣硬的形狀,建築師將太多個⼈風格灌注在屬於兒童的淨 ⼟,企圖⽤淨化過的造型語彙淨化兒童的思想,⽽終究,建築師強烈的意志也敵不過⽼師的佈告欄 剪紙裝飾和各種卡通宣導海報,乾淨且毫無紋理的⽩牆同時也代表著無聊,終有⼀天會被使⽤者所 認為的⽣活⽅式給佔據。
過分簡化的「現代性」 然⽽,今⽇公共⼯程的預算,讓我們想把三夾板改成原⽊都必須深思熟慮。今⽇需要考量的遠遠不 ⽌是實⽤、堅固與美觀,⼯業⼤量⽣產、材料標準化,設計過程更多的時候是在型錄選擇構件尺⼨ 或表⾯材質。在這個時代,蓋⼀棟房⼦容易,⽽蓋⼀棟真正的建築卻顯得更加困難。 從務實的層⾯評斷,究境建築的⼿法也許⾼明,在消費主義和速成的時代裡,⼤眾只需要⼀張如明 信⽚般的空間意境便⾜夠,如此,造型設計便是時代下的⾸選,其次是⼀個能夠觸動群眾的⽂案, 究境建築在預算控制之餘,將造型設計的效益最⼤化,把建築包裝成⼀個活潑可愛的形象,同時也 作為事務所最好的宣傳⼯具。 然⽽這作為今⽇的社會現象,正是導致建築環境庸俗化、⽩痴化的原因,我們為了標新⽴異、講求 成效,⽴起⼀棟棟打著新時代新⽣活名號的建築,虛有其表,缺乏耐⼼,深入建築本質討論變得無 效,對社會⽽⾔猶如隔靴搔癢、霧裡探花。建築師們和建築市場不在乎⼤眾從中能夠學習到什麼, ⽽是這個建築物能夠替⾃⼰獲取什麼利益,為了⾏銷,為了曝光,又或者只是卑微的僅想在建築市 場內站穩步伐,否則連被看⾒的機會都被剝奪。究境建築的幼兒園案例,成⼈之間競爭的資本遊戲 場,犧牲的竟是兒童理解社會的第⼀個場所,何其不堪! 扭曲的世代,我們不清楚⾃⼰是誰,我們對形式熱衷,卻對社會冷感,我們需要⼈給我們答案。 現代主義在近代掀起建築根本性的⾰命後,⼀直到今⽇,各種思想幾乎都在現代主義的⼤架構之 下,補述、修正、推翻、或是重新定義,資本主義與全球化作為今⽇社會的⼀種霸權,⾯對這個霸 權,我歸納出三種類型的建築⼈。第⼀種⼈,忽視社會的問題,將建築視為利益⼯具。房地產開發 者是⼀個例⼦,他們是之中最惡劣的⼀群(並非指房地產開發者⼀無是處,在討論台灣建築的現代 性這個議題上,我認為他們是沒有貢獻的⼀群。)︔第⼆種是利⽤建築向社會提出問題的⼈,他們 通常以反骨的態度試圖做出與社會現況不同的設計,並把後續的思考丟給⼤眾︔⽽最優秀的⼀群, 是⽤建築向社會提出問題,同時又可以在建築中看到設計者的答案的⼀群⼈,這些⼈深刻的洞察所 處的環境,保持對地域⽂化的敏感,並且將他們的理念反映在建築上。 在這股無⽌盡的浪潮裡,各種⾏動是對世界潮流的模仿和反抗,有⼈⽢願沈溺其中,將建築視為⼰ 利與資本靠攏︔有⼈在海浪的渦流中翻騰,⽤建築呈現出⾃視甚⾼的個⼈主義,憤世忌俗玩世不 恭︔更有⼈乘風破浪,將社會⽂化是為⼰任,當仁不讓,以批判性地域主義翱於時代的前⽅。
搏⾾,批判性地域主義 我認為究境建築⽬前屬於第⼆種建築⼈,他們認知到社會現況的困境,試圖以⾃身的建築語⾔向社 會反抗,但還沒有⾜夠的經歷演繹出對於台灣建築的⾒解。
究境建築的這些作品像是幼兒天真的惡作劇,是不⼩⼼掉落在城市裡的兒童玩具。潔⽩俐落的牆、 亮⾊漆⾯與深沈的樟樹樹幹,這會是台灣都市的⼀種新⾯貌嗎︖何嘗不能是,台灣這⽚⼟地的特⾊ 是沒有歷史包袱,⼈民與⼟地的連結並不深刻,也因此在操作上更為⾃由、更為隨⼼所欲。然⽽這 正是我們必須更⼩⼼的時刻,當我們的民族缺少史地上、⽂化上的共識,我們更必須去謹慎審視我 們取⽤的⽅式。 究境建築若要從新銳建築師躍身至更為成熟的建築者,彰顯建築之於社會的影響⼒,台灣建築的本 ⼟意識必為不可迴避的問題。 這也就引領出根本的疑問:「台灣的現代建築是什麼︖」這時,我們才能從狹隘的建築形式探究邁 向社會學的範疇。我們應著重在現代建築所形塑的社會狀態,不應該只是將設計投注在特定的時空 ⽚段,斷裂的以特定建築形式作為探討。 回顧歷史,⽇本殖民是台灣社會現代化的基礎,⽽後夾雜著國民政府以建築宣揚中華⽂化的「道 統」,以及美援之下⼈民對⾃由主義的渴望,更不⽤談那些⼀直⽣活在這塊⼟地上,卻總是被忽略 的原住民族。經濟復甦後的台灣社會則漸漸朝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靠攏,尤其顯現在房地產與商辦 建築。因頻繁受殖民、移民所致,台灣的現代性總是⽚段的,且混雜的。 台灣戰後的建築浪潮中,那些最優秀的⼀群⼈,從王⼤閎、李承寬、陳其寬、修澤蘭等等的建築案 例中,似乎都能閱讀到他們揹負著要把中華⽂化帶入現代建築的責任,試著在黨國政治和民族認同 的惡劣環境中披荊斬棘︔⽽另⼀端的美國,萊特在⼆⼗世紀初,⼀反⼤眾崇尚的庸俗折衷主義,從 ⾃然環境中擷取設計元素,以建築傳遞美國民族寬厚且堅忍的精神。兩⽅都以現代建築擁有的技術 和⼤框架之下,討論「地域」之於建築的重要性。 到了近三⼗年,地域主義的探討變得更多元,從過去較為激進的「民族認同」討論,今⽇有更多⾯ 向可以切入地域主義。李祖原將⽂化呈現在符號上,在諸多政治、資本和宗教的案例以符號呈現建 築的權⼒,處理⼿法較為後現代。姚仁喜則回歸現代主義來討論地域,將⽂化融入建築整體,拿捏 「現代建築的機械呆板」與「鄉愁式的本⼟⽂化」的界線。⿈聲遠則擴⼤建築對地域的影響⼒,不 刻意在建築設計中討論⽂化,⽽是透過社區發展、區域營造,讓地域⽂化依附於建築上。
台北101,李祖原
蘭陽博物館,姚仁喜
維管束計劃,⿈聲遠
提問之餘,更需要答案 ⾯對霸權,有些⼈忽視問題,有些⼈提出問題,⽽有些⼈更是給出問題的答案。 當魏⼦鈞建築師討論到⽔源國⼩活動中⼼案例中,操作柱列與開⼜的比例到何等程度時,能夠改變 使⽤者看待⽴⾯的⽅式,他在乎的是如何⽤⾃身的建築⼿段對⼤眾提出問題。我認為,這頂多只能 算是建築⼈的⾃⾔⾃語,⼤眾根本不會注意到牆⾯原本應該只是柱⼦,或是哪些部分有結構作⽤、 哪些沒有。在我們連⾃⼰是誰都不清楚的時代,這些思考帶來的只是更多的困惑。 同樣是純粹的幾何形狀使⽤,如果使⽤恰當的話,依然能夠與我們的經驗有所連結。例如:王⼤閎 設計的濟南路虹廬,從穿堂望向餐廳的開⼜,這個圓形能夠讓我們想到園林的洞⾨︔李祖原設計的 埔⾥中台禪寺,⽴⾯開⼜如佛像的背光︔修澤蘭設計的蘭陽女中綠樓,具象的⽵⼦造型柱列,⽽上 ⾯漂浮的遮簷造型讓我們聯想到雲霧。這些案例試圖以⾃⼰的建築語⾔轉化台灣本⼟意象,讓觀者 能夠對之產⽣想法。
台北市濟南路虹廬,王⼤閎
台灣埔⾥中台禪寺,李祖原
蘭陽女中綠樓,修澤蘭
為何建築中的本⼟⽂化重要︖它作為我們在地⼈民的根本,本來就藏於思想中,它代表著⼟地認 同,形塑出民族意識,如果想要引發⼤眾思考,那這會是每個⼈⼼中都有的,在這之下⼈民可以輕 易得到共鳴並開啟後續的討論。 演講的尾聲,建築師說到究境建築事務所的下⼀步會是什麼︖幾何的操作嘗試,他們認為已經得到 ⼀個階段性的結果,⽽未來他們將要朝向其他⽅向。在演講中,建築師們不斷以「卑劣」這個詞來 形容設計⼿法,我認為更是代表⼀種「幽默」或「叛逆」,他們試著在現⾏體制與社會環境中,⽤ 建築去向⼤眾「提問」,然⽽我認為,提問之餘,更要給予⼤眾⼀個屬於究境建築的「回答」,這 個回答不⽤是彰顯於表象的「建築形式」,⽽是⼀種藏於空間的「建築敘事」,⼀個關於究境建築 聯合事務所的觀點、三位台灣建築專業者的遠⾒、建築⼈與台灣社會的連結。 在未來,究境建築可能⾯對中⼤型尺度的建築案件,幾何操作在低層建築和⼩尺度建築容易窺⾒其 造型的效果,然⽽到中⼤型尺度的案件,更多機能配置與動線整合等複合規劃,造型對於建築的影 響⼒勢必⼤為降低,這個務實的設計問題,勢必會為引導究境建築⾛向更全⾯、更多層次的討論。
如此,「卑劣」會琢磨成「灼⾒」,在保有科學、技術等理性⼿段之外,持續展現根基於地域的批 判意識,以究境建築對時代的「回答」,引領在現代性中迷茫的芸芸眾⽣⼀窺台灣建築與社會的可 能性。
圖⽚來源: 究竟建築案例取⾃事務所網站與事務所Instagram: https://of ceaaa.com.tw/ https://www.instagram.com/of ce.aaa/ Robie House: https://montecristomagazine.com/magazine/volume-13/inside-restored-frank-lloyd-wright-masterpiece 台北101: https://image-wallpaper.com/tupian/taibei_yilingyi_dalou_v13142/pic_329496.html 蘭陽博物館: https://www.krisyaoartech.com/ch/projects/cultural/Lanyang-Museum 維管束計劃: https://www.cna.com.tw/news/ rstnews/202108015004.aspx 虹廬: https://www.facebook.com/wangzhihongstudio/posts/2583915534962150/ 中台禪寺: https://www.cylee.com/project/Chung-Tai-Zen-Monastery?lang=tw 蘭陽女中綠樓:
fi
fi
fi
https://artouch.com/column/%E9%98%AE%E6%85%B6%E5%B2%B3%E5%B0%88%E6%AC%84/ content-48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