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古美術 ART&COLLECTION》No.296 2017/05 Preview

Page 1

ART&COLLECTION

www.artouch.com

)'(. D8P

)0-

古美術

找尋 王維 傳世作品及畫史重探

北京保利 春拍登場 2017 NT.180

北京保利2017春拍:石 濤〈書畫合璧冊〉12 開冊頁,設色紙本,每 開23×16公分。圖為局 部。

台北故宮「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 瀋陽故宮「清代宮廷藝術珍品展」 何創時基金會「頓首 明朝來信」尺牘展 倫敦V&A泰山經石峪《金剛經》輯錄拓片 北京中國美術館「潘天壽誕辰120週年紀念大展」 台北中正紀念堂「鄭善禧的彩墨視界邀請展」

紫砂魅惑,古今傳情─倫敦V&A紫砂壺展 宜興市博「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宜興紫砂回鄉展」 特寫:書畫修復師林煥盛的人文思辨 最後的餘暉─鑑賞唐代晚期粉彩俑 情繫於書─香港藏書票簡史 2017香港第一波春拍觀察報導



編輯手記

從王維說起

近日最引人注目的藝術新聞之一,莫過於一幅海外新發現、

會;其二,則是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對外展示

舊傳為唐代王維的〈著色山水〉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展出,吸

其紫砂館藏與近年新入藏的當代紫砂作品。「特輯」單元即

引了全球藝術史學者齊聚一堂,圍繞其展開一場高峰論辯。

透過展覽本身之介紹,清楚勾勒宜興紫砂壺的源起、歷史與

會中學者雖多半認為此畫的時代下限可能到宋代,唯對其是

清宮典藏之傳承,進而引領讀者欣賞紫砂器於國際交流下所

否為唐畫、或風格是否與王維有關等問題,尚無明確的共

呈現的創作設計之美。

識。話說回來,姑不論今日,即便是早在最接近唐代的宋 代,王維畫藝之面貌就已模糊難辨,就連宋代大鑑賞家米芾

元即有三場與古代中國「帝國」之文化藝術有關的展覽,包

都認為當時所謂的「王維」山水,不過是人們對王維畫風想

括: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匯聚了160餘件來自中國32間文

像、附會的結果。但說也玄妙,到了五百年後的晚明時期,

博機構典藏的珍品,細緻闡明秦漢文明的生成與發展;瀋陽

在董其昌的推崇下,王維竟又浮上了檯面,一舉而成為中國

故宮以別具歷史意義、存放皇帝東巡文物的「鑾駕庫」為展

文人畫的南宗祖師。究竟何以由來此般對王維評價之跌宕起

廳,打造一場清代宮廷藝術的豪華視覺饗宴;以及台北故宮

伏?

藉由琳瑯滿目的器用、配件,佐以文獻和照片,重現清帝國

本期「找尋王維──傳世作品及畫史重探」專題,便試圖帶

與蒙、回、藏等地之交流盛況。

領讀者一探這位難以輕易描述及捕捉其藝術靈魂的大師。當

本期精采篇章,尚有「展覽」單元報導了為慶祝近現代畫家

中既有由唐代壁畫、佛經插圖或琵琶捍撥等圖像重建王維

暨美術教育家潘天壽120週年誕辰、探究大師的畫史地位及

時代及其之後的唐代山水畫面貌;也有從典範轉移的角度解

影響,而於北京中國美術館擴大舉辦的畫展及研討會;以及

讀〈輞川圖〉圖像之流傳和後代臨仿所衍生的藝術文化史問

以書法收藏著稱的何創時基金會現正展出明人尺牘,映照當

題,以及講述李公麟、王詵這兩位北宋畫家如何胸存王維而

時文人生活與藝術交織之旨趣。「特寫」單元則專訪台灣資

展現自身再造傳統的繪畫表述方式;同時也不忘聚焦王維傳

深書畫修復師林煥盛,藉其與生活結合之日本工房訓練及推

世最重要的一幅人物畫〈伏生授經圖〉,藉名物考證、及畫

廣台灣紙裝裱的經驗,提供當前文物修護及技術之借鑑。

風與印章之比對,就此畫的時代和脈絡予以清楚相應之定

「動態」及「拍賣」單元亦持續追蹤4月陸續啟動的春拍,

位。盼由多方面、多角度之切近觀察,讓王維其人其藝之面

獻上涵蓋北京、香港、倫敦等地的第一手拍賣報導。陪同您

貌更形立體、明晰。 王維之外,紫砂則是另一項引發關注的文物話題,此乃拜近 幾個月在中、英兩地陸續舉辦的紫砂大展所賜。其一,是北 京故宮珍藏的紫砂回到故鄉宜興展出,並擴大舉辦學術研討

80

此外,盛世文明面貌向來都是眾所關注的焦點。「展覽」單

2017.5

度過這個由春轉夏、陰晴不定的混沌時刻。


發行人.社長 簡秀枝 法律顧問 劉承慶 發展研究室總主筆 鄭又嘉 典藏.古美術總編輯 廖堯震 採訪主編 藍玉琦 助理主編 劉洋名 執行編輯 梁悅詩 編輯 王怡文 張筠 特約撰述 劉榕峻 李如珊

ART & COLLECTION

)'(. DXp

CONTENT

)0-

1992 年 10 月 1 日創刊 2017 年 5 月 1 日出刊

編輯助理 楊岱蓉 典藏.今藝術編務顧問 朱庭逸 總編輯 高子衿 採訪主編 林怡秀

企劃編輯 張玉音 劉星佑

執行編輯 高愷珮 編輯 游雅筑 特約採訪編輯 呂學卿 陳飛豪 典藏.投資總編輯 林亞偉

資深編輯 陳意華 柯舒寧

編輯 陳芳玲 游如伶 大陸地區特約撰述

編輯手記

Editorial

從王維說起 廖堯震| 80

吳鴻 潘晴 皮力 趙力 房方(北京) 宋潔 王維薇 鄒曉慶(北京) 俞可(重慶) 林木(成都) 李建國(南京)

新聞 News

細說俑話-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古代陶俑展」

趙川(上海) 劉建華(香港) 海外地區特約撰述

王怡文| 86

兩岸清華,首度共展書信- 清華大學總圖書館「含弘光大-兩岸清華學人手札展」 被盜 19 年,鄧峪石塔塔身回家了!- 山西博物院「歸來:唐代鄧峪石塔特展」

蔡美玲(東京)曹慧中(巴黎)林逸欣(倫敦) 黃韻(倫敦)馮汝嘉

藍玉琦| 88

電話 02-25602220

傳真 02-25673297

古美術編輯部電子信箱 gumeishu@gmail.com 美術設計 黃志勳 張惠雯

藍玉琦| 90

網站總監 艾力恩

藝文

Note

藝訊板塊

網站編輯 陳玉華 林依靜

編輯部| 92

社長特助中國區代表 謝盈盈 行銷事業部執行副總 林素珍 中南部地區業務經理 劉玉錦 業務專員 李芊樺 鄭敏惠 鄧祥彬 業務助理 葉偉方 北京辦事處 中國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 32 號蘋果社區 南區九號樓 B 座 1707 室 中國區業務顧問 宋安平 北京地區業務副理 田繼超 行動電話

13910223375

北京地區發行專員 黃 茜

專題

電話 8610-58264541 傳真 8610-58264542

Special Report

上海辦事處 中國上海市浦東南路 855 號世界廣場 34 樓 上海地區業務副理 張 華 電話 8621-58825010 轉 343 手機 13386202280 發行專員 許銘文 徐福伊 劉晏辰 訂閱、讀者服務專線 02-25602220#300.301.302.307 傳真 02-25420631 香港代理 大業公司 香港中環利源西街 7 號 電話 852-5245963.5250496 大陸代理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上海分公司 地址 中國 200001 上海市福州路 355 號文化商廈 9 樓 電話 8621-63747048 傳真 8621-63201402 戶名 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郵撥

19848605

社址 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 85 號 6 樓 印刷 中原造像股份有限公司 電腦排版 高瑞電腦排版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局版台誌字第 9657 號

〈山水篇〉跟著王維去賞畫─

唐代山水畫的類型與發展

李如珊|100

〈山水篇〉文人嚮往的夢幻別墅─

王維〈輞川圖〉的藝術文化史淺談 北京保利2017春拍:石濤 〈書畫合璧冊〉12開冊頁, 設色紙本,每開23×16公 分。圖為局部。

張筠|106 典藏 App QR-Code

〈山水篇〉前世圖師今姓李,不妨題作輞川詩─

李公麟的〈山莊圖〉

廖堯震|112

王詵的〈漁村小雪圖〉

國內定價新台幣

廖堯震|115

一年 12 期

二年 24 期

1940 元

3670 元

大陸 港澳

新台幣

3850 元

亞洲

新台幣

4750 元

9200 元

歐美

新台幣

5680 元

11000 元

7500 元

※ 以上國外訂價皆以航空計算,如需掛號者,每月需另加 10 美元 或新台幣 20 元郵資。 國內掛號 每本另加郵資新台幣 30 元 國外掛號 每本另加郵資美金 50 元

〈人物畫〉右丞筆通妙,人物奪真─

傳世唐王維〈伏生授經圖〉之名物考與斷代

雜誌頁介紹 訂閱期數

訂閱區域

〈山水篇〉漁村、小雪山的密碼─

典藏官網古美術

࠵ऐᄱथ‫ڸ‬

王耀庭|118

中華郵政北台字第 4363 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本社同意不得刊載


筆記 Essay

〈嘉語錄〉

鮮活生命,鮮活藝術

特輯

Highlight

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紫砂壺小型展覽 陸於平| 164

鄭又嘉| 128 展覽

Exhibition

〈紫砂特展 I〉紫砂魅惑,古今傳情─

〈紫砂特展 II〉故宮紫砂回家鄉─

「中國」帝國的興起──

「紫泥清韻.皇家品位─故宮博物院珍藏宜興紫砂 回鄉展」導賞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秦漢文明」展 林逸欣| 130

王亮鈞| 170

貴貴琳瑯游牧人 ──

〈學術論壇〉紫砂高峰會 @ 宜興─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

「故宮紫砂回鄉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摘要 黃健亮| 176

王怡文| 136

鑾駕庫之浮光掠影──

瀋陽故宮博物院「清代宮廷藝術珍品展」

特寫

保存傳統工藝,建立平台是關鍵─ 書畫修復師林煥盛的人文思辨 鄭又嘉| 180

鑑賞

最後的餘暉─ 唐代晚期粉彩俑

Close-up

劉曉晨| 142

明人.名人.真信情 ──

Connoisseurship

創時講堂「頓首.明朝的來信」特展 藍玉琦| 150

郝紅星、陳萍| 188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輯錄拓片

四十年一展,為天地留些墨趣─中正紀念堂「仿古墨 新—周錫珽水墨畫展」 藍玉琦| 196 中外珍玩,薈萃一堂─ 2017 第十屆香港國際古玩展

林逸欣| 154

編輯部| 198

動態

大字鼻祖,入藏 V&A ──

Events

情繫於書─香港藏書票簡史

飲水有生涯──

吳秀華| 200

往上提昇自我價值─凌琅閣六月喬遷大喜

民族翰骨:潘天壽 120 週年紀念特展

董耘| 202

張筠| 156

65 年歷程,鄭善禧:我畫畫是有感受的── 中正紀念堂「鄭善禧的彩墨視界邀請展」 藍玉琦| 160

封面

北京保利| 204

拍賣

2017 風向指標 香港首輪春拍──

Cover Report

Auction Auc

香港蘇富比、保利香港、匡時香港、香港佳士得拍後報導 廖堯震| 216

倫敦春拍,精品紛呈 香港蘇富比| 224

香港萬昌斯| 227

中國嘉德(香港)| 232

寶港國際| 236

大唐國際| 237

中濠典藏| 238 中貿聖佳| 244

北京古天一| 247

北京誠軒| 248

廣東崇正| 252

廣州華藝| 254

西泠拍賣| 257

台北正德| 258

宏藝國際| 260

考古紀事 劉榕峻| 262

展訊

本月展訊 編輯部| 266

Calendar

香港邦瀚斯| 228

東京中央| 234

北京東正| 243

考古

Archaeology

游智淵| 222

北京翰海| 240

為因應網路資訊時代來臨及增加本雜誌內容的廣泛傳播達到藝文推廣之宏效,本雜誌刻正進行藝術網路之建構,以期能結合現代科技,服務更多的讀者。 同時為兼顧在本刊投稿作者之權利,免生著作權之糾紛,本刊特此宣達:即刻起,凡受本刊邀稿,或於本刊投稿經採用者,本刊除將文稿刊登於本雜誌(含 電子雜誌),著作人並同意本刊將文稿內容透過網路廣為傳播,著作人如有不同意見者,應先聲明或保留。 ● 本刊為提供中國藝術文物資訊之交流平台。本刊刊載之拍賣、古玩城、博覽會、商家展覽等市場相關報導,以及商家和拍賣公司於本刊刊登之廣告內容, 均不負辨偽鑑真之責。 ●


新聞

細說俑話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古代陶俑展」 文.攝影︱王怡文 展覽現場。

《禮記.檀弓》:「孔子謂『為芻靈者善』,謂『為俑者

個胡風盛行的年

不仁』,不殆於用人乎哉?」漢代鄭玄注:「俑,偶人

代,更可見到

也,有面目肌髮,有似於生人。」生如活人的俑,究竟在

胡人俑、駱駝

墓葬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各朝各代的俑又有什麼特

馬伕俑等過去少

殊的打扮?孔子又為什麼要咒罵做俑者不仁?國立歷史博

見者。俑的製作

物館於3月11日至6月18日假精品長廊展出「館藏古代陶俑

在唐代之後因殉

展」,不動不語的俑的故事,在此開展。

葬明器的習俗淡

「館藏古代陶俑展」以時間作為展覽主軸,展出館藏漢、 唐、宋等時期的陶俑。「事死如事生」的觀念盛行促成中

化,陶俑的製作 也相形減少。

國墓葬陪葬品豐富,不管是在薄葬或厚葬的年代,將死者

展品漢〈男舞

生前生活樣貌帶入地下至始至終都是中國墓葬不變的習

俑〉,一組四

俗。除了陪葬品,春秋戰國時期前尚有殉葬習俗,但日

件,兩兩成對,塑形簡單樸實,中間兩件舞俑樣貌與姿態

後以俑代之,俑的使用日漸增加,即為明器。俑過去見有

雷同,留著絡腮鬍,雙手左右大張,翹首高歌;另外兩件

土、竹、木、布等材質,製作除人形,也見有動物者等。

舞俑皆單腳站立,雙手擺動,表情愉悅自然,歡騰氣氛

關於俑的製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然真正成熟

不言可喻。展覽現場另陳列有漢代特殊的房屋形明器,如

的俑製作則是秦代秦始皇兵馬俑。激似活人的五官、高大

現代小孩所喜歡的芭比娃娃屋一般,精巧可愛,正是漢代

壯碩的兵馬俑,盡現秦代的寫實風格。漢代陶俑雖不比兵

生活的縮影。唐〈白釉彩繪武士俑〉,武士面容方寬,五

馬俑雄壯威武,多是奴僕居多,但在姿態、種類上更顯生

官突出,頭戴獸形帽,身著全套鎧甲,右手高舉持物(原

活,形象單純、生動而正確。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墓葬中

持物已失),左手支手插腰,站姿挺拔有力。此武士俑原

則可見有妖嬈嫵媚的樂舞俑、氣勢撼人的武士俑外,在這

疑施有白釉,下半身鎧甲仍可見紅、綠彩。唐代陶俑身分

漢〈男舞俑〉。

頗豐,武士俑外仍有女僕俑、樂伎俑、侏 儒俑等。宋〈影青褐斑武士俑〉,宋代俑 除少見,製作技法有走向高溫陶瓷,武士 俑身披盔甲,表情肅穆,雙手交握置於身 前,全身上下施有不少褐色斑點。 各朝各代的俑各有特色,有的寫實如人, 有的簡單樸實,做為代替殉葬而生的俑, 為什麼又被落得孔子一句「不仁」?原來 孔子認為當時做為代替品的俑做得實在太 像真人,用這樣的陶俑拿去陪葬也是件不 仁殘忍之事啊。 左 唐〈白釉彩繪武士俑〉。

86

2017.5

右 宋〈影青褐斑武士俑〉。


新聞

兩岸清華,首度共展書信 清華大學總圖書館「含弘光大—兩岸清華學人手札展」 文︱藍玉琦

圖︱國立清華大學、北京清華大學

一所學校的變遷史,一個大時代的縮影。清華見證了歷

陳(陳寅恪)、吳(吳

史,歷史也見證了清華。

宓)二先生處理。」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美國同意退回庚子賠款的溢 收款項,清廷遂利用此預算,在1909年(宣統元年)成 立了「遊美學務處」及附設「肄業館」。1911年(宣統三 年),遊美學務處決定擴大肄業館的規模職掌,因館址位 於清華園,而將之更名為「清華學堂」並開始招生,為清 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翌年更名「清華學校」,為嘗 試人才的本地培養,1925年設立大學部,1928年更名為 「國立清華大學」。清華至今年逾百歲,雄峙兩岸,桃李 天下。

〈陳寅恪悼念王國維挽聯〉,29.7×21公 分,作品裱在一卷軸裡面,北京清華大學 藏。

〈陳寅恪悼念王國維輓 聯〉:「十七年家國久 魂銷,猶餘賸水(昆明 湖)殘山(萬壽山),

查良釗〈《赤子吟》歌詞與雜感〉,20.3×26.5 公分,國立清華大學藏。

留與纍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籤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 承遺命倍傷神。觀堂先生靈鑒。後學陳寅恪拜挽」由字句 中知陳寅恪對王國維的理解與深厚情誼。〈梁思成致聶榮 臻市長〉共14頁,寫於1949年9月19日,向北京市長聶榮 臻為北京都市計畫陳辭,信中提到「最主要的任務是有計 劃地分配全市區土地的使用,其次乃以有系統的道路網將

首批遊美學生、兩岸清華

市區各部分連貫起來」,以及建築師的職責「居住者在內

永遠的校長——梅貽琦名

中工作時的身心健康為目的」,用心深切。查良釗受學生

言:「大學者,非謂有大

愛戴,曾被稱為「孩子頭」,抗戰勝利後1949年在昆明湖

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

畔散步,賦《赤子吟》以示志:「孩子頭,孩子頭,有顆

也。」近代中國諸多學術

赤子心,走遍天下不知愁!……」23年後在台灣憶此事,

巨匠皆曾在此教育英才,

「願與此時此地的青年共同互勉:努力創造國家的光明前

時代風雲人物繫於清華。4

途!」〈李政道致梅貽琦信〉則提及:「雖然我衹在紐約

月20日至5月10日於國立清

袁家騮先生家見過您一面,可是知道梅先生對青年人的問

華大學總圖書館舉辦「含

題是很關心的……」則寫出了梅貽琦對於青年學子的關心

弘光大—兩岸清華學人手

和教育的熱忱。時代走過清華學人,包含宏厚,光著盛

札展」,展出60餘件兩岸

大,在一通通的先賢手澤中感受,走向時代。

清華具重要學術貢獻和社 會影響的學人手札翰墨,

包括「國學四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 以及梅貽琦、羅家倫、馮友蘭、胡適、梁實秋、朱自清、 吳宓、梁思成、錢鍾書、葉公超、李政道、楊振寧、吳大 猷、李壬癸、李亦園、李遠哲等,此展亦是兩岸清華首度 攜手合作展覽,其中國立清華大學展品約三分之二為首度 公開亮相。 王國維1927年6月2日自沉昆明湖,遺書有言:「書籍可托

88

2017.5

「兩岸清華學人手札展」在國立清華大學總圖書館展出。


藝文

藝訊 2 0 1 7 板塊

物,一窺古代鹿文化的神祕面貌,展期至5

重彩的鮮明對比,具金石趣

月24日止。

味之畫風,各類風格作品皆 於本次展出,豐富精彩。其

此次展出的兩件明星之鹿呈現了截然不同

中,〈華山圖〉為其少有的

的形象,亦各司有其職。嵌有綠松石的西

早期山水畫,此時他甫結束

漢〈青銅臥鹿〉,仿照成年雄性梅花鹿的

五出五歸的遠遊,正值畫風

肌肉骨架,造形寫實,全身鑲嵌綠松石,

轉變時期,是難得一見的齊

工藝精緻。此銅鹿四足蜷臥,脖子直挺,

白石面貌。本展亦包括齊白

耳朵豎起,掌握了鹿的溫馴善良與機敏的

石90歲高齡時所繪的〈沁

性格。根據出土狀況,推測此鹿為銅鏡支

園憶舊圖〉,展現其晚年仍

架,銅鏡原應架於鹿角之上使用,如此精

創作不輟的驚人毅力。齊白

巧的設計,可見其為身分地位等級相當

石論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

高的貴族用品。戰國楚墓出土的〈鹿形鎮

01

鹿的秘密 仙境之鹿—南京博物院 藏鹿文物展

鹿具有優美修長的身姿,成年雄鹿則頂著 一雙具有美麗分支的大角,在中國古代僅 有王室貴族才能賞鹿,鹿也被視為吉祥神 獸,有長壽之寓意,亦被當作是仙界的使 者。中國早期墓葬中出土不少鹿形文物, 可見古代鹿崇拜文化之內涵。香港中文大 學文物館現正舉辦「仙境之鹿─南京博物

墓獸〉為彩繪漆器,鎮墓獸為楚墓常見 之物,其形象必具有駭人威嚴之勢才能鎮 邪。此〈鹿形鎮墓獸〉由鹿角、獸形首、 方形底座三個部分組合而成,鹿角碩大挺 拔,獸首為長頸、鼓眼、口吐長舌的懾人 之狀。此鹿通身黑漆,上繪朱、白兩色紋 飾,為象徵性的鹿形象,充滿宗教神祕 感。(文

李如珊)

02

齊白石唯一自畫像於 浙博展出

院藏鹿文物展」,展出中國國家一級文物 西漢〈嵌松石青銅臥鹿〉、戰國時期的 〈彩繪漆木楚式鎮墓獸〉、以及其他鹿文

齊白石繪畫精品展

齊白石自畫像〈白 石草衣圖〉。

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 世」,他的畫在雅俗之間,

具有樸實之味,易懂易賞,深受大眾歡 迎。(文

李如珊)

03

藩王之玉 玉葉金枝—明代江西 藩王出土文物精品展

明代江西藩王有三大系,近年考古於寧藩 王和益藩王墓收穫豐盛,寧藩王封地為南 昌府治南昌,益藩王封地為建昌府治南 城,其墓葬出土的大量金器與玉器為藩王

近現代繪畫大師齊白石為木匠出身,後以 與其家族成員佩戴使用之物,其中豐富多 為人繪製肖像維生,中年後拜入大師門 樣的高品質玉器可見明代藩王貴族的配件 下,並「五出五歸」,遊歷四方,終成大 時尚,以及江西地區的精緻工藝。蘇州博 師,和張大千並稱「南張北齊」。今年適 物館現正舉辦「玉葉金枝—明代江西藩王 逢其逝世60周年,浙江省博物館特舉辦 出土文物精品展」,共展出105件(組) 「齊白石繪畫精品展」,展出遼寧省博物 墓葬出土的文物精品,玉料種類多樣,質 館所藏的齊白石作品,包括早期、中期、 感瑩潤,匠心雕琢,件件尊貴華美,包括 盛期和晚期之作,共70件(組),全面展 帶板、玉珮、扣、紐等配飾,展期至6月4 示白石山人一生詩書畫印的藝術成就。其 日止。 中包括一件齊白石少年時的自畫像〈白石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禮儀上復古制, 草衣圖〉,為其唯一自畫像作品,展期至5 玉器溯源中國傳統,大量用玉再現了古代 月21日止。

中國玉器的精神象徵,以及在儀禮上的重

齊白石以墨蝦畫聞名,採用濃淡相間的寫 要地位。明代玉雕工藝精湛,江西藩王用 意筆法畫出蝦群的活潑靈動,充滿生命 玉中可見各種精彩細緻的透雕鏤空作品, 力。其初受八大山人影響,花草魚鳥、蔬 紋飾圖案亦展現江西地區的品味特色。展 果靜物筆墨野逸,爾後受北京陳師曾影 品中包括一件〈鏤雕喜字紋白玉帶板〉, 響,於60歲以後「衰年變法」,開創出 每塊玉帶板上皆以喜字為中心紋樣,左 「紅花墨葉」的大膽寫意畫風,以及濃墨 右搭配帶有吉祥寓意的 字符號,外框以

92

2017.5


上 〈鑲 寶 石 王母駕鸞金 挑心〉。 下 〈鏤 雕 喜 字紋白玉帶 板〉。

駐安徽黃山市徽派傳統工藝工作站,實踐 「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現代設計走進 傳統工藝」。 安徽徽州為徽州商人龍興之所,自古便有 著「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的說 法,也讓人多將研究焦點集中在徽商歷 史。但其實在安徽一帶有著不少難能可貴 的傳統技藝,包括歙硯、徽墨、徽筆、徽 州漆器、萬安羅盤、徽州竹雕、徽州三雕 等。是次展覽扣緊徽州工藝發展脈絡,展

上 奔子欄藏族女服。

下 壯族彩繡背被芯子。

出各品類58件、20位傳統工藝繼承人的作 品,並以文物圖片輸出並排的方式,將故 簡單的花草紋圈圍,相當特別。展出文 宮文物與徽州工藝品一同展陳,得以讓觀 物亦可見女性貴族的專屬玉器〈穀紋青 眾了解古今徽州工藝的過去與傳承。(文 玉圭〉,「玉穀圭」是明代女性貴族的最

王怡文)

高級身分象徵。藩王墓的金器則是極致華 麗,展品中的一件黃金髮釵〈王母駕鸞金 挑心〉,還鑲有彩色寶石,可以想見女性 墓主生前的高貴榮華。(文

04

李如珊)

05

織繡雲霞 安徽博物院「雲南少 數民族服飾展」 品等共計90件

北京故宮「徽匠神韻」

地處中國西南部的雲南,以其神奇、美

安徽徽州傳統工藝故 宮特展

麗、豐饒而著稱於世,境內共4400多萬 人口,有25個少數民族,其中白、哈尼、 傣、納西、

套,以人一生成長中的幾

個重要時間為主線,透過「情竇初開」、 「時光印痕」、「回味人生」、「薪火相 傳」四個單元向觀眾展示少數民族服飾的

僳、拉祜、佤、景頗、布

華美秀麗,解讀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歡 4月10起,北京故宮假永壽宮舉辦「徽匠 朗、阿昌、怒、普米、德昂、獨龍、基諾 迎一同來探尋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秘 神韻—安徽徽州傳統工藝故宮特展」,由 等15個少數民族為雲南獨有。雲南少數民 密,感受她的多姿多彩、博大深厚。(整 故宮博物院、安徽省文化廳、黃山市政府 族歷史古老,傳統悠久,文化藝術絢麗多 理 編輯部│資料提供 安徽博物院) 主辦。2016年,為落實加強對於非物質 姿,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 文化遺產的重視,並以振興傳統為目標, 文化、語言和多樣的服飾,而同一民族各 故宮博物院與黃山市政府成立故宮博物院 支系之間的服飾往往也千變萬化。 服飾是雲南少數民族最具個性和民族性的 文化符號,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將

06

藝術與自然的結合 19世紀法國傳教士手繪 中國鳥類圖譜展

服與飾、實用與審美相結合。民族服飾的 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 藝術色彩斑斕,形式錯綜迭變,滲透在人 和保利文化集團聯合推出的公益性展覽 與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充滿著濃郁的鄉 「19世紀法國傳教士手繪中國鳥類圖譜 土氣息和生命活力,保持著鮮明的民族特 展,3月31日至4月13日在保利藝術博物館 色和地域風格,展示著各少數民族既深沉 隆重舉行,現已圓滿落幕。本次展覽恰逢4 含蓄,又熱情豪爽的民族氣質。民族服飾 月1日北京第36屆「愛鳥週」,展出的746 不僅製作精良,而且保存的歷史文化也較 張鳥類圖譜,將鳥類這自然界的精靈,用 為完整。 傳統藝術和自然主義結合的手法靈動地展 安徽博物院於4月6日到6月30日舉辦「織 現在人們面前,更使人們重新注目一段中 繡雲霞—雲南少數民族服飾展」,精選雲 法兩國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先輩們克服 南少數民族服裝、頭飾、銀飾、織繡工藝 重重困難,探索和交流的歷史。 ART&COLLECTION

93


南宋馬遠〈月下賞梅圖〉團扇,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Gift of John M. Crawford Jr., in honor of Alfreda Murck, 1986。圖╱大都會博物館官網。



〈山水篇〉

跟著王維 去賞畫

唐代山水畫的類型與發展 文.圖∣李如珊

王維(701∼761)是8世紀盛唐時期的才子, 活動於玄宗開元、天寶年間,他於開元九年 (721)及第,曾避居嵩山、終南山及藍田輞 川(長安近郊),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除了 以空靈清幽的山水田園詩聞名,他在畫史上亦 留有名聲,描繪其隱居住所周遭山水風光的

王維的繪畫美學 限於文物材料的缺乏,關於王維的繪畫風格,我們只能從唐代文獻 中推想最接近的面貌。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約成書於9世紀中 葉)記載王維「工畫山水」,其有三種山水畫風,第一類是過於細 巧的著色山水,第二類是隱居山水,他於清源寺壁上所畫的〈輞川 圖〉,被評為「筆力雄壯」,第三類則是「筆跡勁爽」的破墨山水。

〈輞川圖〉,成為繪畫史上隱居圖式的經典 作品。蘇東坡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的題跋

據已故學者莊申的研究,王維這三類繪畫風格來源可能受到三位唐代

中,寫下了對王維的著名評價「味摩詰之詩,

畫家的影響。一是以金碧山水聞名的李思訓,他帶動了精巧雕琢的著

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增加了

色山水畫,此畫風由其子李昭道承繼,在8世紀蔚為流行,王維自然

世人對王維繪畫的唯美想像,而其兼具詩人與

也在其影響力之下。在受到吳道子水墨山水畫風影響之前,著色山水

畫家的雙重身分,更使明末大老董其昌將之視

應是王維的主要畫風。另一位影響王維的是隱居嵩山、繪有〈草堂十

為文人畫的創始人。可惜的是,至今沒有一件

志〉的文士盧鴻,王維也曾在相近的時間隱居嵩山,有可能便是受到

可靠的王維作品流傳下來。

盧鴻描繪嵩山居所草堂十景的影響,在晚年創作了〈輞川圖〉。而最

王維真跡在晚唐已少見,詩人張祜(約785∼ 849)〈題王右丞山水障二首〉中即提到「右丞 今已歿,遺畫世間稀」,北宋時,王維的山水 畫面貌早已模糊不清。據北宋米芾《畫史》記 載,時人經常將蜀中畫〈騾網圖〉、〈劍門關 圖〉、〈江南雪景圖〉等特定題材的繪畫輕易 歸屬於王維所作,就連北宋書法家黃庭堅、以 及身為宋徽宗御用的書畫鑑定專家米芾所見到 的王維〈輞川圖〉都已是摹本,且不只一種版 本。由此可知,王維山水畫真正的筆墨風格在 北宋時代已然佚失,成為畫壇傳說。王維所代 表的山水畫形象和品味,則由宋人與後代畫家 重新建構,轉化成一種繪畫內涵的精神寓託。

100

2017.5

圖1 懿德太子李重潤墓(706)壁畫,陝西乾陵,局部。


為人所注意的,則是王維與水墨山水畫創始人吳道子在繪 畫風格上的關係。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約成書於840年)中記載王維 「其畫山水樹石,蹤似吳生」,點明其在筆墨風格上與吳 道子相似。吳道子與王維皆活動於8世紀,吳氏以人物畫 聞名,亦是唐代水墨山水創始人,其描繪蜀道風光的寫實 性山水畫更成為唐代山水畫發展的重要轉折。莊申認為, 《唐朝名畫錄》記載吳道子「施筆絕蹤,皆磊落逸勢」、 「數處塗壁只以墨蹤為之」,可想見其筆墨的速度感和力 度,形成超出常規的態勢,以及只用水墨而捨棄濃豔色彩 的美學選擇。王維「筆跡勁爽」的破墨山水,正與吳道子 超逸的水墨風格擁有相似的表現特質。

圖2 章懷太子李賢墓(711)壁畫,陝西乾陵,局部。

到9世紀的山水畫作品。這些山水畫遺留在墓室壁畫、敦 煌石窟壁畫、絹畫、佛經插圖,或是琵琶捍撥、金銀器、

王維和吳道子的繪畫還有另一項相似之處,便是在構圖與

漆器的紋飾上,可藉此一窺王維時代及其之後的唐代山水

造形上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特色:「怪」。《歷代名畫記.

畫面貌。

論山水樹石》一篇中提及吳道玄「天付勁毫,幼抱神奧。 往往於佛寺畫壁,縱以怪石崩灘,若可捫酌」,造形、姿

◇中原地區的唐代山水畫:從青綠到水墨,山水畫

態特異的奇岩怪石,卻又呈現彷彿可以觸摸般的真實感,

的興起

戲劇化的表現強烈吸引著觀者的目光。唐朱景玄《唐朝名 畫錄》論王維畫山水樹石除了「蹤似吳生」,且「風致標 格特出」,強調其出格的特異表現,朱景玄對王維〈輞川 圖〉的評論為「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可見其繪畫風格 經常帶給觀者意料之外的驚奇效果。

唐代墓室壁畫中繪有不少山水背景,多以遒勁的墨線勾 勒出山石的堅硬輪廓與複雜的分面肌理,再填入青綠設 色,如懿德太子李重潤墓(706)、節愍太子李重俊墓 (710)、章懷太子李賢墓(711),代表8世紀前期中原 地區所流行的、李思訓一派的青綠山水畫風。然而這段期 間的著色山水表現已有些微差異,懿德太子壁畫的青綠設

跟著王維,一同遊賞唐代山水畫

色濃重,山石輪廓線條勁密(圖1),章懷太子墓的山石

王維的山水畫被張彥遠評為「體涉今古」,雖然無法得見

輪廓表現較為疏緩,青綠設色亦多與墨色調和(圖2),

其真跡,從現今的考古發現和遺存中,仍可見不少唐代8

節愍太子墓的山石表現則介於二者之間。

ART&COLLECTION

101


〈山水篇〉

文人嚮往的 夢幻別墅 王維〈輞川圖〉的 藝術文化史淺談 文∣張筠

圖∣本刊資料室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不僅真實存在,它更位於歷代文人嚮往的夢幻別墅──詩

──王維〈鹿柴〉

人親自主持建造的輞川別業中。(圖1) 王維,字摩詰,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以詩、畫、 音律精通而聞名天下,宋代蘇軾稱道:「味摩詰之詩,詩 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若談到他的詩畫成 就,少不了提及激發他創作靈感的園林「輞川別業」。前 半生汲汲於仕途的王維歷經安史之亂的動盪、提拔他的張 九齡遭貶、母親及妻子過世等一連串事件後,選擇擺脫入 世煩惱,潛心於佛道修行。他買下宋之問位於藍田的故居 別墅,由於此地有輞川流經,故後世以「輞川別業」稱 之,王維罷官後在輞川迴流處落腳住下。十年的居住歲 月,他將田園生活的點滴寫成《輞川集》,悉心經營的景 點則被畫成〈輞川圖〉。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便記 載,王維在「清源寺壁上畫輞川,筆力雄壯。」王維將種 種景觀繪製在牆面上,環抱房舍的青山綠水經由筆墨的渲

圖1 輞川別業中的一景「鹿柴」,同樣也是《輞川集》的詩題。傳世及後人效仿的〈輞川 圖〉中,大多以漫步坡上的鹿群,讓觀眾立即會意「鹿柴」之意。圖取自趙伯駒(款)〈輞 川圖〉(局部),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隨著詩人王維的文字,讀者走進人跡杳然的幽林山徑。耳 際響起的人聲依稀可辨,舉目所見卻只有綠葉掩映的樹 木,遊人這才知曉,交談絮語僅是遠方回音,他獨自一人

染鉤勒,更是美不勝收。《唐朝名畫錄》對〈輞川圖〉的 描述更是生動:「山谷鬱鬱盤盤,雲水飛動,意出塵外, 怪生筆端。」但遺憾的是,會昌五年(845)厭惡佛教的 唐武宗一聲令下,多數佛寺被夷為平地,〈輞川圖〉所在 的清源寺也難逃拆除的命運。

在山中走動,看那陽光從枝葉間灑落,鋪地的濡濕青苔在

106

日照下閃爍發亮。這首琅琅上口的唐詩,文辭優美令讀者

誰識「真」輞川?

印象深刻,不過罕為人知的是,詩中描述的「鹿柴」一景

然而百年後的宋代,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當時的收藏圈

2017.5


圖4 趙伯駒(款)〈輞川圖〉,39.1×592.5公分,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出現畫卷形式的〈輞川圖〉,而且還不只一件!北宋大書

芾的言論也占一席之地。他在自撰的《畫史》寫道:「王

法家黃庭堅提到當時情況:「王摩詰自作輞川圖,筆墨可

維畫──小輞川摹本。筆細,在長安李氏。人物好,必定

謂造微入妙。然世有兩本。一本用矮紙,一本用高紙。」

是真。若比世俗所謂王維,全不類。或傳宜興楊氏本上摹

根據學者莊申的研究,之所以有王維的〈輞川圖〉畫卷現

得。」比對當時幾件流通的〈輞川圖〉,米芾認為長安李

世,應是王維的壁畫畫稿未隨佛寺一同被毀去,於是摹本

氏收藏的〈輞川圖〉小本是具王維風格的真本,強調畫中

在宋代現世,成為少數保留王維風格的山水畫卷,吸引愛

人物的描繪極好,與其他仿作截然不同。根據學者莊申的

好古董的文人圈注意。正如黃庭堅所見,當時至少有兩件 尺寸不同的〈輞川圖〉摹本傳世,但這些都出自王維的畫 稿嗎?宋代文人對這問題的看法兩極。黃庭堅認為過眼的 兩件〈輞川圖〉摹本皆品質精良,符合王維的風格畫意: 「意皆出摩詰不疑。臨摹得人,猶可見其得意於林泉之髣 髴。」 王維風格自北宋開始受人關注,但弔詭的是,當時王維傳 世畫作並沒有統一的風格表現。《宣和畫譜》收錄的王維 畫除了具風俗畫性質的〈劍閣圖〉、〈捕魚圖〉及〈騾綱 圖〉,也包含〈山谷行旅圖〉、〈雪景山居圖〉這類山水 畫,以及宗教人物為主題的〈維摩詰圖〉、〈渡水羅漢 圖〉。王維風格無法定義,然而王維的詩畫境界仍令時人 傾心嚮往,因而不少宋代文人鑽研傳世畫作的真偽,其中 〈輞川圖〉是熱門話題。黃庭堅曾闡述意見之外,遍覽各 卷〈輞川圖〉、撰寫《東觀餘論》的黃伯思亦有看法:

圖2 至今仍有多件(傳)郭忠恕摹寫〈輞川圖〉流傳,但幾乎都是明代仿作。圖取自郭忠 恕摹〈輞川圖〉,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研究,長安李氏的小輞川摹本即是前述黃庭堅提到的「矮 紙本」。

「世傳此圖本,多物象靡密而筆勢鈍弱。今所傳則賦象簡

除此之外,追根究柢的米芾還發現一樁檯面下的八卦:有

遠而運筆勁峻。蓋摩詰遺跡不失其真者。當自李衛公家定

人「狸貓換太子」,拆解了李氏的王維真本。其《畫史》

本所出云。」依循《歷代名畫記》所認知的王維風格,黃

記載:「文彥博太師小輞川圖。拆下唐跋,自連真,還李

伯思將「筆力雄厚」作為鑑定王維真跡的標準,批判當時

氏。一日,同出坐。客皆言太師者真。」米芾提及太師文

多件傳為〈輞川圖〉摹作的構圖過於稠密,運筆線條不夠

彥博曾向李氏借〈輞川圖〉,並請人臨摹其畫及題跋。臨

有力。

摹完成後,太師文彥博卻將真跋取下,還給李氏〈輞川

在〈輞川圖〉摹本真偽論戰當中,宋代書畫鑑賞大家米

圖〉的題跋被偷換成臨摹本。文彥博以「假畫真跋」的方 式,讓不明事理的客人誤信他收藏的〈輞川圖〉為真。 ART&COLLECTION

107


〈山水篇〉

前世圖師今姓李, 不妨題作輞川詩 與王維相遇系列之一 李公麟的〈山莊圖〉 文.圖∣廖堯震

11世紀末,中國繪畫的發展有了戲劇性的轉變。當大部分

其人雖在朝為官,身處於新、舊黨爭不斷的北宋,卻是一

的職業畫家仍在從事傳統的政治、宗教等繪畫題材時,一

位具有林泉之志和隱逸思想的文人。《宣和畫譜》說他:

群士大夫藝術家卻開始醞釀讓繪畫成為反映個人生活經驗

「仕宦居京師十年,不遊權貴門,得休沐遇佳時,則載

的重要媒介,而李公麟在其中更堪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

酒出城,拉同志二三人訪名園蔭林,坐石臨水,翛然終

物。受到其父喜好收藏法書、名畫的影響,李公麟在詩

日。」書中亦記載在北宋內府所收藏的107件李公麟作品

文、古器物學,書法、繪畫等各方面無不有相當的成就,

中,諸如〈寫王維看雲圖〉、〈寫王維歸嵩圖〉、〈寫王

尤以繪畫之造詣最廣為人知。元代夏文彥《圖繪寶鑑》稱

維像〉、〈歸去來兮圖〉、〈山莊圖〉、〈九歌圖〉等皆

譽李公麟「鞍馬逾韓幹,佛像追吳道玄,山水似李思訓,

為表現隱逸之題材。有意思的是,在這些畫作當中,有好

人物似韓滉,瀟灑如王維,當為宋畫中第一,照映前古哲

幾幅都是以身兼畫家且深受禪宗薰習的唐代詩人王維為主

也」,實不為過。

題,顯見該位晚年於藍田輞川過著參禪悟道、吟詩作畫之


圖2

宋李公麟〈山莊圖〉卷首,局部,義大利Villa I Tatti, Settignano藏。

生活、被後世尊為文人畫始祖的王維,儼然成為了李公麟

〈山莊圖〉原來初稿製作的狀態;至於現藏義大利Villa I

崇仰和效仿的對象。

Tatti, Settignano的摹本,則為設色絹本,不但材質不同,

如蘇軾有一回在題李公麟以杜甫詩意畫〈憩寂圖〉時, 便戲言道:「前世圖師今姓李,不妨題作輞川詩。」蘇 軾此言乃對應於王維曾說過自己「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

風格上也與兩處故宮之摹本有所差異,可能反映李公麟 〈山莊圖〉完稿之後的另一面貌。透過三幅摹本之重建, 可以讓我們一窺〈龍眠山莊〉原作之彷彿。

師」,並畫過一幅〈輞川圖〉(圖1)委請友人裴迪題詩

只見畫面一開始,幾位文人正騎著馬,前有僕役引導,準

一事。而實際上,李公麟確實亦選擇了王維作為自己扮演

備要進入龍眠山(圖2)。之後,主人翁李公麟與友人便

的角色,且深獲周遭朋友的認同。特別是他在為官初期,

頻頻於不同段落中出現,暗示不同的時間與空間之轉換。

便已在安徽桐城的龍眠山購置一處莊園,且仿照王維〈輞

在此畫卷中,畫家刻意將人物放大、建築比例縮小,讓人

川圖〉之模式繪製〈龍眠山莊〉圖,並邀請蘇軾、蘇轍兄

聯想到六朝時期「水不容泛,人大於山」之傳統。另外,

弟為此畫作了圖記與詠詩,傳為藝壇嘉話。故而《宣和畫

在構圖上,畫家除了運用製圖學的概念,於同一畫面結合

譜》在讚揚李公麟的畫藝時,即提到:「創意處如吳生; 瀟灑處如王維,謂〈華嚴會〉人物可以對〈地獄變相〉; 〈龍眠山莊〉可以對〈輞川圖〉是也。」足見李氏〈龍眠 山莊〉圖在當時早已享有盛名。 只可惜李公麟〈龍眠山莊〉圖之原作早已佚失,如今傳世 分散各地之數本皆為後世摹作,且各有殘缺。不過,根據 學者韓文彬(Robert Harrist)之研究,可知藏於台北故宮 和北京故宮的兩件摹本,均採用了李公麟最具特色──即 不加設色、純以線條來表現物象──的「白描」技法繪製 於紙上,且每段皆有小字榜題標記景物名稱,無論在構 圖、風格與筆墨表現上皆相當接近,兩者同樣忠實反映出 圖3 宋李公麟〈山莊圖〉「建德館、墨禪堂、華巖堂、雲薌閣」四段景,局部,義大利 Villa I Tatti, Settignano藏。

圖1

唐王維〈輞川圖〉,局部,1617年郭世元依五代郭忠恕摹本所刻成之拓本。

ART&COLLECTION

113


〈人物畫〉

右丞筆通妙, 人物奪真 傳世唐王維〈伏生授 經圖〉之名物考與斷代 文.圖∣王耀庭(前台北故宮書畫處處長)

一提及王維之畫藝,眾所關注的多是被董其昌譽為南宗之

圖〉(胡公疎新勒石):「右丞筆通妙,阮籍思玄虛。獨

祖的山水畫,相較之下,對其人物畫就少有論述。其中,

畫來東平,倒冠醉乘驢。力頑不肯進,俛首耳前趨。一人

〈伏生授經圖〉卷為王維傳世人物作品中赫赫有名者,此

牽且顧,一士旁挾持。捉鞍舉雙足,閉目忘窮塗。想像得

畫於20世紀初期經阿部房次郎捐贈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風度,纖悉古衣裾。玉骨化為土,丹青終不渝。而今幾百

後,便屢見日本學者之研究,唯在中國卻幾乎無人提及,

歲,乃有胡公疎。買石遂留刻,漬墨許傳模。白黑就髣

台灣亦只有莊申《王維研究》有所討論。(註1)目前學

髴。毫芒辨精麤。千古畜深意,終朝懸座隅。誰謂盈尺

界對此畫是否為王維真蹟尚無定論,然藉由畫史文獻之釐

紙,不慙雲霧圖。」(註5)此處所述〈阮步兵醉圖〉並

清、名物考證,以及繪畫風格之比對,當能對此畫的時代

非原蹟,而是石刻;詩作則是對畫面的圖像有所敘述。

和脈絡予以清楚相應之定位。

黃庭堅也曾見過王維人物畫,如《山谷集.題渡水羅漢 畫》云:「右摹寫唐人畫行腳僧渡水,已渡而休與泛濟而

關於王維人物畫

未及濟者,涉深水者,老憊極,少者扶持,幾欲不濟者,

首先就歷史著錄文字資料之排比來瞭解王維人物畫。唐人

有臨流未涉者,有見險在前依石坐臥者,頗極其情狀。明

朱景玄撰《唐朝名畫錄》稱其「嘗寫詩人襄陽孟浩然馬上

窗淨几,散髮解衣而縱觀之,亦是幻法中無真假,往在都

吟詩圖」;(註2)而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雖記王維以

時,馮當世有此畫本,是古人 業縑素也,題云:王右丞

山水畫為主,「工畫山水,體涉今古」,並云「余曾見破

畫渡水羅漢。余為題云:阿羅漢皆具神通,何至拖泥帶水

墨山水,筆迹勁爽」,唯值得留意的是,同書〈記兩京外

如此,使王右丞作羅漢畫,如此何處有王右丞耶。當世不

州寺觀畫壁〉又言:「薦福寺大殿東廊從北第一院鄭虔、

,為余題破渠好畫,余曰,顧畫何如,豈因譽而完,因

畢宏、王維等白畫」,此「白畫」應有佛像人物的可能。

毀而破也。」(註6)《山谷題跋》卷三亦見〈題濟南伏

(註3)

勝圖〉:「御史晁大夫號為峭直刻深,觀所寫形質,似未 至也。然作伏勝宛然故齊之老書生耳,又作勝女子, 然是

北宋人較多注意到王維的人物畫。歐陽修《新唐書》云:

儒家子,此亦丹青之妙。」(註7)

「初王維過郢州,畫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

118

(註4)此乃對前述朱景玄《唐朝名畫錄》的進一步解

上述之外,沈括則藏有王維〈黃梅出山圖〉:「王仲至閱

釋。又歐陽修的好友梅堯臣亦曾評王右丞所畫〈阮步兵醉

吾家畫,最愛王維畫黃梅出山圖。蓋其所圖黃梅、曹溪二

2017.5


圖1 傳唐王維〈伏生授經圖〉卷,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人,『氣韻神檢』皆如其為人。讀二人事迹,還觀所畫, 可以想見其人。」(註8)

「伏生像」之圖像意涵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傳唐王維(701∼761)〈伏生授經

之後,宋徽宗敕命內府編撰之《宣和畫譜》卷十儘管將王

圖〉(圖1,以下簡稱〈伏生圖〉),卷裝,絹本,設色

維列入山水門,亦未對王維之人物畫風有所描述,然書中

畫,縱25.4公分,橫44.7公分。

卻著錄了十餘幅王維人物,如四皓圖、維摩詰圖、高僧 圖、渡水僧,江皋會遇圖、黃梅出山圖、淨名居士像、渡 水羅漢圖、寫須菩提像、寫孟浩然真、寫濟南伏生像一、 十六羅漢圖等。其中,渡水羅漢圖是否為上述黃庭堅所記 之同作,待考。另《宣和畫譜》還提到可與王維比肩的畫 家,如「顧德謙,建康人也。善畫人物,多喜寫道像,此 外雜工動植。論者謂王維不能過」,(註9)又如李公麟 「故創意處如吳生,瀟灑處如王維。」(註10)至宋末周 密(1232∼1308)《雲煙過眼錄》則云:「王維畫維摩詰 像,如真不可分。」(註11)此後所記恐是耳聞或輾轉傳 抄,多於目見。

關於伏生(約前260∼?)的故事,見《漢書.儒林 傳》記載:「伏生濟南人也(張晏曰:『名勝伏生碑云 也。』)故為秦博士,孝文時,求能治尚書者,天下亡 有,聞伏生治之,欲召。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 是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師古曰,衞宏定古文《尚 書》序云:『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曉也,使其女傳 言教錯。齊人語多與潁川異,錯所不知者,凡十二三,略 以其意屬讀而已。』)秦時禁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大兵 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 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間,齊學者由此頗能言《尚書》。 山東大師亡不涉《尚書》以教。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

另須一提的是,王維之被推為「文人畫」鼻祖,應歸功於

生。張生為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徵,弗能明定。

宋蘇軾〈鳳翔八觀.吳道子王維畫〉對其之讚揚。就此詩

是後魯周霸;雒陽賈嘉,頗能言《尚書》云(師古曰:

蘇軾所見及〈開元寺名勝志〉所記:「王右丞畫竹兩叢,

『嘉者賈誼之孫也。』)(又作晁錯、朝錯)」(註14)

交柯亂葉,飛動若舞,在開元寺東 」,(註12)可知畫 作之梗概。蘇軾又於〈題鳳翔東院王右丞畫壁〉言道: 「嘉祐癸卯上元夜,來觀王維摩詰筆。時夜已闌,殘燈耿 然,畫僧踽踽欲動,恍然久之。」(註13)很可惜無法從

本卷畫「伏生」凴靠書案、坐於圓形蒲團上。因伏生授經 時「年九十餘」,故畫其老態:雙目圓睜,短鬚雞皮,頭 微側右,面帶喜悅,臉龐消瘦,額頭、顴骨、下額,無不 突出,身材更是瘦骨嶙峋,以雙臂尤甚,胸膛處亦可見肋

目前遺留的文獻看出王維的繪畫全貌。 ART&COLLECTION

119


展覽

「 中 國 」 帝 國 的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秦 漢 文 明 」 展 文丨林逸欣 圖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圖1 秦代〈跪姿武士〉陶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從4月3日起至7月16日止,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一國家。這種浩蕩的帝國氣勢,也呈現在展覽當中。第一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隆重舉辦「秦漢文明

展區裡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便是數件舉世聞名的秦代

(Age of Empires:Chinese Art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兵馬俑。不論是〈跪姿武士〉(圖1)、〈立姿武士〉、

221 B.C.∼A.D. 220)」展,為該館近年來規模最大、等

〈卸甲將軍〉還是〈民政官員〉,都具體彰顯秦代國威

級最高的中國文物展覽,籌備時間長達七年,共匯聚160

與軍事方面雄武的形象。這些陶俑採用寫實逼真的製作技

餘件來自中國32間文博機構的典藏珍品,涵蓋種類計有陶

法,不僅尺度接近真人身態,在飾物和衣著塑造上也力求

瓷、金屬、織品、雕塑、圖繪、書法與建築模型等。其中

細微詳實,並使用大量的實戰兵器。秦俑人物的臉部表情

來自秦始皇陵的兵馬俑、西漢竇綰的〈金縷玉衣〉及2015

極富個性,透露剛毅昂揚的充沛情感。原本作品都曾施加

年發掘新出的海昏侯劉賀墓陪葬品,結合了最新的研究成

彩繪,但因俑坑被焚加上長期深埋地底,導致顏色幾乎全

果呈現於觀眾眼前。本次館方籌劃的策展人——孫志新表

部脫落,但仍可想見當初整體軍容色彩鮮豔、華美富麗的

示,透過這批50年來中國重要考古發現的精美出土文物,

場景。透過錯綜組合的設計造型與嚴整機動的製作技術,

這回展覽提供認識秦漢藝術與文化的多元視角和嶄新觀

秦俑見證了帝國運作的高度執行能力。

點。展覽敘事結構以朝代時間為經、地域空間為緯,細緻 闡明秦漢文明的生成與發展。

除了陶俑,兵器、護具與馬車也同樣反映秦代軍事的強大 陣容。本次展出的銅製〈鈹頭〉,出土於秦俑1號坑,其 形狀類似利劍,長度約為35.4公分。此種長鈹兵器,是由

130

秦代:統一王朝的誕生

鈹頭、木柄和銅鐓構成,屬於漢代之前廣泛使用的一種長

公元前221年秦軍征戰勝利,宣告中國成為中央集權的統

柄刺具。另一套石製〈頭盔〉與〈鎧甲〉(圖2)護具模

2017.5


〈海外大展〉

「秦漢文明」展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4/3∼7/16

圖2 秦代〈石製鎧甲模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圖3 秦代〈彩繪銅製立車〉(原作複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組,則是仿製秦代武士實戰中所穿用的防身器具。各組甲

的文字。正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所述:「一法度衡

片原是由皮條或牛筋穿繩固定,製作精良且保護性能極

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帝東

佳。此外,為了要讓觀眾實際體驗秦軍威武模樣,主辦單

行郡縣,期間曾上嶧山(今山東鄒縣東南方),「與魯諸

位也特地陳列兩件大型〈銅車馬〉複製品。這兩車都是由

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相傳此

四馬駕駛的單轅雙輪組成,上頭各有一位御官操控方向。

〈嶧山刻石〉書法為宰相李斯所作,其源於小篆,且字跡

乘車上有銅傘者是隊伍出行的前導車,名為「立車」、

工致對稱、結構修長,明確呈現秦制統一的具體成果。

「高車」或「戎車」(圖3)。而另一輛附有窗牖者,則 為「安車」或「轀輬車」,提供主官坐臥休息的功能。

關中渭河谷地是西周京畿所在處,秦代也對其加以重視。 伴隨著大興土木的工程與官員匠師匯聚都城,秦都咸陽遂

然而,建立在軍武力量之上的新生王朝仍存有潛在危機,

逐步發展擴大。秦始皇時期的主要建築設施多座落於渭河

秦始皇帝顯然深諳箇中道理。於是他在全國設置36郡,由

南岸,包括著名但尚未完成的阿房宮、上林苑以及驪山的

中央朝廷控制地方權限。且下令拆除前朝各國長城與圍

秦始皇陵。根據《史記》記載,當時秦代皇室宮殿數量高

牆,廣徵勞役積極修築,例如邊境防禦、道路交通和運河

達數百座,分布於渭河南北兩岸,景象規模甚是壯觀。但

。另外,由 輸送等建設工程,都是其關注項目。另外,由 官方統一的度量衡使得經濟市場可按照標 按照標 車輛 準運轉,而制定車軸的寬度亦讓車輛 在各道路上皆往來無阻,規範化的 的 文字書寫更取代戰國時代多種地區

由於後世戰 由於後世戰亂洗劫加上渭河改道之因,導致咸陽故都遺 跡流傳甚少,這也讓展品中的數件瓦當(圖4)和 跡流傳 牆磚作品更顯珍貴。瓦當即擋瓦,是一塊圓形 牆 或半圓形瓦片,經常使用於中國傳統建築的屋 或 簷末端之上,具有保護和裝飾作用。在秦陵 圖4 秦代大型〈陶製瓦當〉,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ART&COLLECTION

131


展覽

貴 貴 琳 瑯 游

國立故宮博物院 「 清 代 蒙 回 藏 文 物 特 展 」 文︱王怡文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圖1 清18∼19世紀〈金嵌珠樺皮鳳 冠飾件〉,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蒙古草原上奔騰的牛羊、天山 腳下成群的商旅以及青藏高原上那個最接近天空的國度, 游牧民族以自然為家,逐水草而居,文化方面獨顯特色,

展覽的出發點其實都是來自一個小小的動機和一點好奇, 「其實在2012年策劃『皇家風尚:清代宮廷與西方貴族珠

更有別漢人,甚至更有以統治者之姿躍上政治舞台。

寶』特展時,我就發現故宮有一些藏品很有趣,當時就想

「其實,清代、甚至之前的元代,都是游牧或半游牧出

著有機會一定要將它們展出。剛好,我又一直在思考清代

身,自身會保有游牧民族的本色。他們很重視這點,不管 如何國家在整個政策面和執行面上都會一直強調本身的出 身,因此也對其他民族比較包容。」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 處副研究員陳慧霞娓娓道出以草原游牧民族之姿入主中原

136

細說從頭

統治下,清宮廷與這些多民族的關係究竟如何,這算是種 因緣際會吧。」真正著手研究的時間不長,陳慧霞不諱言 此次展覽只是個雛形,很多資料跟內容都待更長久的研 究。

的清帝國,與周圍各游牧、少數民族相處情況。過去討論

「在此次展覽中,我刻意挑選了一些18、19世紀的作品,

清帝國的統治,常以「漢化」來闡述帝王接受儒家傳統以

可以看到一些嘉慶朝,甚至是道光、咸豐、光緒朝的作

統治中原,而在近年新清史階段則為強調清帝國作為塞外

品,雖然斷代上還是值得商榷,時間為清中晚期是可以確

滿族的族群特色,而「貴貴琳瑯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

定的。過去關於清代的展覽多集中在康雍乾時期,但我則

文物特展」則更加延伸,透過文物及文獻等探討清帝國與

是持續研究清中晚期的後續發展。」陳慧霞將展出作品年

蒙古、回族、藏族等地的溝通與交流。

代拉長,她認為每一個地區的文化都是經過時間的積累而

2017.5


〈塞外奇珍〉

貴貴琳瑯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 國立故宮博物院∣即日起∼2018/8/20(2017/11/22更換部分展件)

成,循著時代的脈絡往上探索,才更能體會文物的脈絡及 成,循著

分布在西北草原的蒙古部族與滿族清帝國的關係可說是錯

文化的發展。「我們目前所看到的、所理解的樣子,經過 文 的發 文化

綜複雜,從其被清帝國納入八旗之一可知,清帝國統治者

了中間變化的過程,再回到那個時代,希望以這樣來看文 了中間變

將其視為一體,而非異族。也因為如此,很多蒙古文化與

物是否能夠再拉近距離,看到不一樣的景象。」 物是否能

滿族傳統已經密不可分,孰先孰後早已不可深究:「滿族 與蒙古族的關係最主要是透過婚姻結盟,這是一種親密且

除了展出文物上時代拉長,是展更展出一系列1930、1940 除了展出

帶有親屬關係的層面,文化互相交融。在研究時常常碰到

年代藏蒙回地區的老照片,以此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年代藏蒙

有些文物不知 有些文物不知道這東西到底是誰先有的,比方說在

「籌備展覽期間,我們發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前 「籌備展 界大戰前

服飾、 服飾、頭飾、帽子、配件、鼻煙壺等,有很多

歐洲等國家積極蒐集人類學、民族誌、考古 歐洲等國 考古

的 的習慣已分不清究竟是誰先誰後。譬如朝

等訊息,留下了很多標本、照片等資料, 等訊息, ,

珠被認為跟西藏的信仰有關,而滿族信

目前多保存在歐洲各國的博物館或官方 目前多保

仰藏傳佛教的途徑,有一說法是透過

資料庫中。」陳慧霞表示這些資料難 資料庫中

蒙古,在後金時期就已經與蒙古接觸

能可貴,除了可以透過照片對比文物

並信仰藏傳佛教,而朝珠是否也是來

的使用脈絡,也是給予觀眾一種觀賞展

自蒙古族呢?我覺得可以再去追溯、找

覽的管道,「透過圖片,觀眾會知道當 當

更 更多線索。這正是我們在辦這個展覽時 會碰 會碰到的問題,到底哪個是原屬於蒙古?

時的人們是怎麼使用這些文物,整個展覽也 覽也 因此更有生活性,而不是單純停留在觀光客獵奇的心 態上。」

真正的蒙古文化到底是什麼?」陳慧霞表示,蒙古文 字的消亡以及現今蒙古學界對於清代統治下的蒙古文化的 消極討論,或許都是讓這段時期的蒙古文化渾沌不清的原

清帝國與蒙古、回部、西藏

因。

過去,歷史學家或許會很簡單地以「朝貢」的模式來說明

清18∼19世紀〈金嵌珠樺皮鳳冠飾件〉(圖1),骨架為

清帝國與各民族間的關係,但近年來在學者們的持續研究

木製鳳凰,鳳凰呈展翅貌,除部分構件以金箔貼之,底座

中發現,清帝國與蒙古、回部、西藏的交往除了不間斷的

為金製外,羽毛部分皆以樺樹皮裝飾,並飾以金箔,同時

送禮、回禮,亦以嫁娶婚姻、政治派任及宗教等方式達成

嵌有珍珠,相對輕巧好佩戴。樺樹普遍生長於北亞一帶,

和平統治的目標。

北亞游牧民族經常使用樺樹皮打造簡單的盒子等生活用 圖2 清〈嵌松石珍珠帽〉,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ART&COLLECTION

137


特輯

紫砂 古今 , 魅惑 傳情

英國維多利亞與 艾伯特博物館 紫砂壺小型展覽 文︱陸於平(英國V&A博物館亞洲部中國藏品研究員) 圖∣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今年4月28日至11月15日,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

港為博物館購入一些當代紫砂器,其中包括紫砂「花

物館(V&A Museum)於徐展堂中國展廳舉辦「Purple

貨」大師蔣蓉(1919∼2008)的作品,開始了V&A

Clay:Chinese Teapots for Scholarly Tastes(紫砂:文人品

博物館收藏中國當代紫砂器的先河。近年來,博物館

味的中國茶壺)」小型展覽,是次展覽展示部分V&A博物

又獲得一些設計師和陶藝家的大力支持,讓博物館收

館館藏,包括一些近年來新收藏的當代紫砂作品。

藏紫砂器的種類逐漸豐富起來,這些作品也會在此展

中國的紫砂器對歐洲觀眾來說,絕對不陌生。早於1670年 代,紫砂器已通過經商進口到荷蘭,自此更被歐洲各國仿 製,並直接影響了歐洲陶瓷業的發展(註1)。但是觀眾 對紫砂器作為外銷產品以外、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以及文

覽中展出。本次展覽使用四個大展櫃、兩個小展櫃, 分別講述紫砂壺的興起、紫砂壺上的印記和款識、陶 藝家的當代傳承和國際合作項目,以及紫砂雕塑和外 銷產品等幾個主題。

化內涵,或許並不太了解,也比較少機會接觸。正是這 樣,筆者萌生了舉辦以紫砂器為主題的小型展覽,並且決

紫砂壺的興起

定以紫砂壺的歷史和文人特色為展覽重點,目的是向英國

紫砂器的發源地——江蘇宜興生產陶器歷史悠久,但

觀眾介紹這個具備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陶瓷類別。

是以紫砂陶製作茶壺則為時較晚,而且是經歷過一個

V&A博物館現時收藏的120多件紫砂器,是陸陸續續從19 藏的120多件紫砂器 是陸陸續續從19 世紀末經過購買或捐贈建立起來的,其中 捐贈建立起來的,其中 有不少是中國外銷的產物(註2)。 銷的產物(註2)。 1984年,前V&A遠 東部部長、中國陶 瓷專家柯玫瑰(Rose ose Kerr),頗有遠見地在香 地在香

圖1 (左)高振宇2017年作〈隱元壺〉; 徐徐2011年〈宮燈壺〉。Given by the artists。©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164

2017.5

容量由大變小、功能由煮水煮茶轉化為泡茶器的過 程。 。現時學界一般認為此發展大約是在明代萬曆中 程。現時學界一般認為此發展大約是在明代萬曆中期 左右完成的(註3)。1966年在南京中華門外明 左 右完成的(註3)。1966年在南京中華門外 代司禮太監吳經墓(葬於1533年 代司禮太監吳經墓(葬於1533年) 出土的嘉靖早期紫砂〈提梁 出土的嘉靖早期紫砂〈提 壺〉,身高17.7公分,便 壺〉,身高17.7公分,


〈紫砂特展I〉

紫砂:文人品味的中國茶壺 英國V&A博物館∣4/28∼11/15 (https://www.vam.ac.uk/)

應是器形較大、主要用於煮水煮茶的早期紫砂壺。但是現

因此,隱元禪師生前使用的紫砂壺不僅是早期紫砂大壺的

時存世完整的晚明清初大型紫砂壺相當罕見,要在博物館

重要存世例子,兩壺也記錄了晚明期間以紫砂壺來泡茶的

陳列裡展示此歷史脈絡,一般只能複製圖片給觀眾作參

習慣,後來流傳到日本,發展成為煎茶道的這一段歷史

考。V&A博物館非常有幸,於今年年初獲得陶藝家高振

(註4)。高振宇於2002年訪日時曾見過隱元禪師的紫砂

宇(1964∼)捐贈專門為V&A博物館製作的紫砂隱元大

壺,他對刻有「大彬仿古」銘文的一件特別難忘,於是憑

壺(圖1左),讓我們能把紫砂壺的早期發展過程,以陳

記憶和圖片複製了一件同樣尺寸的大壺,容量約2000毫升

列的方式介紹給觀眾。

左右。這一件作品被送往萬福寺收藏並曾在日本與隱元壺

高振宇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他早年師從中國工藝 美術大師顧景舟(1915∼1996),後來在日本東京武藏野 美術大學攻讀陶瓷專業碩士畢業,精通不同類別的陶瓷 藝術。高振宇的隱元壺,是根據明代高僧隱元隆琦禪師 (1592∼1673) 於1654年由福建帶到日本的兩件紫砂壺 其中一件製作的,兩壺現藏日本京都黃檗山萬福寺。隱元 禪師東渡以後,把明代中國的文化元素帶到日本,這包括 禪師東渡以後 把明代中國的文化元素帶到日本 這包括 晚明文人雅士飲

原件一同展出。後來高振宇再複製了一件自己收藏、但此 壺已有破損,而捐贈給V&A博物館的是他複製的第三件。 高振宇使用產於宜興丁蜀鎮黃龍山的紫砂礦料,以傳統方 法加工成泥,然後一次性拍打成壺身,根據高振宇的解 釋,這達到了紫砂壺圓器拍打成形傳統技術的極限。他的 作品是這次展覽第一個展櫃的中心,四周會擺放明末清初 文人雅士在書齋裡或會使用的一些物品,如點金銅香爐、 筆架、龍泉窯花盆和白玉水注等。展覽參考了晚明文震亨 筆架、龍泉窯花盆和白玉水 水注等。展覽 展覽參考了晚明文震亨 (1585∼1645)成書於1621年的《長物志》, (1585∼164 645)成書於 )成書 1621年的《長物志》,

茶的方式。

書中談及茶具的雅俗,提出「宣廟有尖足茶 書 中談及 中談及茶具 及 茶 的雅俗,提出「宣廟有尖足茶 盞,料精式雅,質厚難冷,潔白如玉,可試 盞 ,料 料精 式雅,質厚難冷,潔白如玉,可試 茶色,盞中第一」

圖2 (左)清楊彭年〈晉泰和五年磚壺〉。Bequeathed by Mrs Walter Sedgwick through the Art Fund;清邵景南〈水平 壺〉。©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ART&COLLECTION

165


特輯

據說昔日江蘇宜興東氿之濱,全是遍地的荒蕪,如今多了 文明的鑿痕,由南向北依次為採用花瓣造型之大劇院、青 少年科普館、博物館與美術館、圖書館所環抱,形成所謂 的「東氿之花」。為了歡慶最後一朵花瓣──宜興市博物 館綻放,宜興市人民政府偕北京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北 京故宮),2017年1月12日至4月12日於該館舉辦「紫泥清 韻.皇家品位─故宮博物院珍藏宜興紫砂回鄉展」。此為 繼2013年澳門藝術博物館「清心妙契─故宮博物院及英國 國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藏中西茶文物特展」以來, 北京故宮所庋藏宜興紫砂器,再次翻越紫禁城的高牆,前 往他方。只不過,這次去的不是異地,而是家鄉。 相對以時代做為區分的陶瓷展觀,回鄉展以使用層面為 呈現主軸,設定「宴饗佳器」、「文房清供」與「雅玩 陳設」子題,基本上延續2007年《紫砂器─故宮博物院 藏文物珍品大系》(註1)、2009年《故宮博物院藏宜興 紫砂》(註2)及2012年《宜興紫砂圖典》(註3)編排

故宮紫砂 回家鄉 「紫泥清韻.皇 家品位─故宮博 物院珍藏宜興紫 砂回鄉展」導賞 文.圖∣王亮鈞(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

170

2017.5

架構。展覽撿選130餘件作品,輔以相應解說,盛世的工 藝、帝王的品味,彷彿都淹漫在展廳裡,使觀者撫拾過 往,想望紫砂器曾經樸質得如此輝煌。以下,選介展覽中 的八件作品,提供讀者參考。


〈紫砂特展II〉

晚明〈「時大彬」款紫砂剔紅四方壺〉(圖1)

清乾隆〈紫砂泥繪烹茶圖御製詩直筒壺〉(圖2)

壺體呈四方,上豐下歛。平折肩置圓口直頸,平蓋安倒三

造型呈寬平口,以下內收置粗直頸,斜弧肩。壺流、壺把

角式立鈕。鈕面平整,與壺蓋、壺肩相應,由大至小若層

略帶稜邊,與圓弧形壺身相應。壺蓋似帽,上置寶珠形

層相疊。一側壺腹上半部正中,向外胥出方流,對側貼附

鈕,鈕頸一側開設氣孔。壺腹左下方以本色泥描繪頭戴大

方形環把。全器邊角稜線修整圓弧,搭配壺頸為圓筒造 型,整體以方為主,方中寓圓,規正圓潤。通體髹漆數 層,厚約3公厘。弧腹四面倭角開光,兩側雕刻茗飲圖及 採芝圖,流、把側則以雜寶、花卉填飾。壺頸回紋一周, 壺流與壺把以雲鶴紋環繞。據說底髹黑漆,漆下隱約可見

型方帽二人,側身對坐方形桌邊,左上角飾一奴僕,搧 扇備茶,並於畫面正中偏右下,另繪手托茶盤奉茶者, 往來兩者之間,串連觀者視線。壺腹對側題刻乾隆七年 (1742)〈雨中烹茶泛臥遊書室有作〉,填以金粉,典雅 富麗。器表外髹薄漆,據斑駁磨損處,可觀察泥胎呈黃粉 色,砂粒隱現其間。

「時大彬造(制?)」四字豎刻楷書款,然迄今未見典藏 單位揭示圖版,以致詳情不明。

從造型比較得知,此壺與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青 花壽山福海蓮紋壺〉相似。(註7)儘管壺把造型不同,

關於此壺髹漆年代,歸納長期以來各方見解,可總結為:

但兩者斜弧肩、直筒腹、方形流等特點,乃至整體造型

A、萬曆晚期至天啟說(註4);B、雍正說(註5);

比例與壺流位置,頗亦使人聯想。現藏大英博物館(The

C、乾隆說(註6)。A說主要依紋飾處理、雕刻多用直刀

British Museum)繪製於雍正六年(1728)〈古玩圖〉,

及「時大彬」款,而有萬曆晚期至天啟年間結論;B說因

卷中即繪與〈青花壽山福海蓮紋壺〉相似之作。因該本

雍正四年(1726)《活計檔》:「(十月)二十日郎中海

〈古玩圖〉確曾流傳至乾隆朝,乾隆皇帝亦曾提看卷中所

望持出磁胎雕漆碗一件。奉旨:此碗做法甚好,爾等選有 好款式的碗照此樣做退光彩漆,不必做雕漆,欽此。」 認為此壺的髹漆時間,應與瓷胎雕漆作品一致,即雍正四

繪實物。(註8)因此,不排除〈青花壽山福海蓮紋壺〉 一類作品,不僅為雍正皇帝所珍,甚而成為乾隆皇帝紫砂 壺仿燒的樣式來源。

年前後;C說則據造型與雕漆工藝,認為應屬乾隆時期製 品,此次展覽即持此年代觀。另一方面,除了A說學者對 於壺體製成年代略作說明,餘二說學者皆不置可否。筆者 認為,無論髹漆、製壺年代,皆應從實物風格比對的角度 著手,才具說服力。 ART&COLLECTION

171


特寫

保存 傳統工藝, 建立平台 是關鍵 書畫修復師林煥盛的 人文思辨 文∣鄭又嘉

圖∣林煥盛

林煥盛工作室中保留牆面,好讓修復好的作品可加以懸掛,感受作品在生活中的樣子。

書畫修復師林煥盛,2011年以「書畫保存修復」獲台北市政 府列冊為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其保存者。攝影 鄭又嘉。

隨著時代變遷,文化環境的失落,包括傳統工藝在內的許

當我們把它修復好之後,價格可能不只加一個零,而是兩

多無形文化資產正在默默地消逝當中,甚至已經來到瀕危

個零,但最初的出發點是想要幫助延續這張畫的生命、延

的境地,該如何改善現況並解決問題,接受日本傳統工房

續藝術家的生命,當它上到市場的時候,這個部分早已經

宇佐美松鶴堂訓練及北京故宮博物院名師傳承、先後派駐

被拋到九霄雲外了,藏家願意花新台幣500萬買一張畫,

京都國立博物館及任職東京國立博物館、現任教於國立雲

卻不願意花5萬塊修一件作品。筆墨紙硯更可憐,完全不

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並於2011年以「書畫保存修

會想到它們精工巧奪的部分,『奪』這個字,你需要很多

復」獲台北市政府列冊為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其保存者的

的經驗和歷練才真的能夠去『奪』,那個『奪』是跟天、

書畫修復師林煥盛,以其豐富經歷與深刻觀察提出他的思

跟造化的力量相爭,這個巧奪天工的部分你要如何去欣賞

考與建言。

它,我們看這些歷代的著錄,例如最常見的明代著錄,那 個時候整個的社會風氣,特別是蘇州、江南這些文人雅士

人文精神被漠視

之間的文字記錄裡面,好像還可以看得到對這方面欣賞, 這種東西到現在到底怎麼就不見了?你說是一種貴族或士

將無形文化資產保存住的困難,人文精神的不被重視是根 本原因,林煥盛指出:「無形的這一塊很容易被忽略,像 我們在做保存的這一塊,做保存科學的就很容易拿出一些

紳階級的教養形式也好,文人階層也都是要靠這些人文精 神與內涵來養成,我們現在到底有沒有在養成文人階層這 個事情?」

成果出來,做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的人要做很多的功夫,才 能夠讓人看到那麼一點。有時客戶拿來的畫作狀況很糟,

180

2017.5

「雲科大的人文科系有人類學、社會學、藝術史、哲學,


〈文化觀察〉

學生選擇科技大學就是看到未來就業的部分,希望能在這 學到一技之長,這種基礎學科方面的課他們不重視,認為 是浪費時間,特別是哲學,對他們來說根本是要命的學 科,無法理解,我們往往都會跟學生們講說,基礎人文學 科是相當重要的,你很難跟10幾、20歲那麼年輕的生命講 這個事情,要知道我們有多少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才來到 這個地方。我在輔大哲學系之前念過藝專印刷攝影科,念 美術的人都很容易碰到哲學思維這一塊,尤其是在思考創 作時,自然會去接觸到哲學領域,我後來又走回藝術史這 個部分,藝術史到最後也都會希望關懷人文發展的這一 塊,我們會做風格分析,其中會做到很技術性分析的部 分,但是分析完之後還是會很希望回到那時候活生生的人 身上來。」

科學的干擾 關於科學效率與短視對人文發展所造成的影響,林煥盛 說道:「我覺得網路有一個很罪惡的地方,它讓我們太 容易、太快地取得很多東西,就是完全沒有感覺,人文精 神等許多的價值觀需要再被宣導。我在做這個工作的時候

林煥盛參與宇佐美松鶴堂在西本願寺拆障壁畫的工作,在傳統的空間中學習傳統的技術。

覺得干擾最大的是科學的介入,這不是不好,但卻是很快

解決這個問題就好了,要是又發生問題了,我再往下頭去

的讓人看到一個可能不是那麼正確的數字或答案,科學的

看。這個模式會發生在哪裡,在核能的使用上面,水庫也

介入不見得能幫助到這些人文層面的東西,科學的介入包

是,我造水庫就只是要解決用水的問題,解決淤泥不是我

括用儀器去看這個、看那個,然後得到數據,這些東西要

的問題。用什麼樣最好的方式是把水擋起來,儲存起來,

轉換成人文的理解時,是需要很多方面的技巧,例如在

我確實也做到啦。」

Discovery、國家地理雜誌頻道,就會發現他們做節目時 有些轉換做得比較成功,比方說他開始時遇到什麼樣的問

重申傳統

題,他們做了什麼樣的研究,又從研究帶回人,而不是那 麼單純的告訴你一個數字或結果就完了;再轉回來看,現 在愈成功的電視節目,並不是單純的告訴你結果,而是告 訴你結果背後所遇到的困難,以及這個結果可能並不是最 後的結果等,並不會斬釘截鐵告訴你一個結果。」

尊重與同理是林煥盛重申傳統的根本態度,他舉例說明: 「我一直在重申傳統,和對傳統能夠不停的再理解。像我回 到台灣後,去看展覽時會特別關心,日治時期台灣的裝裱型 態是怎麼樣的在發展,日治之前又是怎麼樣的型態,日治之 後的影響又是什麼?屬於這裡發生的事情,有沒有可能整理

「科學家最棒的地方就在於他們針對問題、解決問題。最

出來好了解這個地方?當我跟大馬的華人圈接觸的時候,我

令人擔憂的是他們只解決現在的問題,往後發生的問題,

理解台灣的初衷,讓我能夠站在同情、理解的角度幫助他們

往後再看;比較人文思維的部分卻是,現在這個問題一定

整理他們自己的這一塊,我不會以那麼大中國或大中華的一

還有後面的那個問題,科學家會覺得說沒有關係,我現在

個角色去理解大馬的華人。想要用心的整理自己的文化時,

ART&COLLECTION

181


鑑賞

最後的 餘暉 唐代晚期 粉彩俑 文.圖│郝紅星(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陳萍(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圖2 南河渡M1人首鎮墓獸。 圖4 芝田M151人首鎮墓獸。 圖8 鞏義王溝村M1獸首鎮墓獸。

唐晚期粉彩俑是指公元720至740年間

義王溝村紀年唐墓資料的公布(註

的大型陶俑(相對於雞鴨狗豬這類小

1),此間唐墓器物演變順序得以重

型俑而言)。按唐史,此時正是玄宗

新排列,俑類是如何消失的一目瞭

勵精圖治,國力蒸蒸日上,政治也算

然。但由於洛陽地區唐墓出土物更為

清明的大好時期,墓葬裡的隨葬器物

粗敝,我們選取數個鞏義唐墓進行例

應承接前期風格而有所創新變化,以

舉。

圖配合地面上堂而皇之的太平盛世。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俑類雖有創 新,卻整體衰落了,不只器形變小, 製作也近乎粗俗,尤其是後期,俑類 消失之快令人意外,一下子蕩然無 存。是人們對承平日久的俑類產生視 覺疲勞?還是現實讓人們不再痴迷俑 類的作用?抑或人們對墓裡的隨葬品 另有圖謀?總之,唐墓俑類的消失對 今人來說是個謎,考古界一般認為當 時的埋葬習俗發生了變化,由早期的 服侍墓主、保佑墓主不受鬼魅打擾, 到後期的鎮壓鬼邪、保佑生人平安的 理念變化才是隨葬品發生驟變的原 因。這或許是真的吧。

圖1 食品廠93M1人首鎮墓獸。 188

2017.5

粉彩俑介紹 ◎鎮墓獸,人首鎮墓獸和獸首鎮墓獸 一般同出於一座墓中,也有單出的情 況。人首鎮墓獸選取五件。一件出於 鞏義食品廠93M1。頭頂兩粗角纏繞 向上,大臉,寬耳,肩生羽翼,前肢 短直,蹄足,無尾,蹲坐於束腰中空 中台座上。粗眉鈴目,鼻頭上翹, 八字鬚外撇,嘴唇緊抿,絡腮鬍擁 在脖間。角、腦後、翼羽、台座塗黑 彩,耳、膀、胸、腹側、體側、後背 塗橘紅彩。殘高44公分(圖1)。一 件出於鞏義南河渡村M1。兩粗角纏 繞向上,方臉,特大耳,聳肩,羽翼

鞏洛地區在這一時期的墓葬並不少,

上擁脖子,前肢短粗,無尾,蹄足,

過去由於缺乏紀年資料,許多墓被誤

蹲坐於中低台座上。眼角上挑,鼻、

認為墓葬上升期的公元675至685年間

頰高突,紅唇微啟,一副傻笑的樣

的墓葬,或被後推為中唐墓。隨著鞏

子。角、腦後、耳背、台座塗黑彩,


〈唐代粉彩俑IV〉 〈 〈唐 唐代粉彩俑IV〉

圖5 花地嘴M1人首鎮墓獸。 圖6 食品廠93M1獸首鎮墓獸。 圖7 南河渡M1獸首鎮墓獸。

耳內、脊背、唇、胸腹塗鐵鏽紅彩,

絡腮鬍為光滑式。角、台座塗黑彩,

翼、腿上塗彩已脫落。殘高33.5公分

翼羽塗綠彩,腹側、腰塗橘紅彩,背

(圖2)。

塗黃彩。高34公分(圖4)。一件出於

一件出於鞏義恒豐鋼纜廠M13。獨角 已失,頭頂豎朝天短髮,耳的位置偏 上,下連絡腮鬍,無尾,蹄足,蹲於

鞏義花地嘴M1。與前俑相差不多,唯 角略矮,耳的位置偏低,無絡腮鬍。 身上飾彩多脫落,但表示腿皺紋的黑 條彩仍在。高33公分(圖5)。

中空低台座上。短髮、眼眉、鬍子、 耳背、腦後、台座塗黑彩,耳內、

獸首鎮墓獸選取五件。一件出於鞏義

腹側、腰背塗橘紅彩。殘高29.5公分

食品廠93M1。兩角殘斷,額前寶珠

(圖3)。一件出於芝田M151。頭頂

失落,長鬣寬大,鬣前有小耳,大

獨角高且直,兩耳位置偏上,羽翼,

眼,高鼻,闊嘴,頜下三縷短鬚,肩

前肢短直,無尾,蹄足,蹲坐於中空

生羽翼,前肢短直,蹄足,無尾,蹲

低台座上。此俑眼珠、臉頰成球狀,

坐於中空中台座上。胸、羽飾橘紅色 雲紋,腹側、腰、背 塗橘紅彩,台座塗 黑彩。殘高35.7公分 (圖6)。一件出於 鞏義南河渡M1。頭 頂兩長彎角,根部有 節,中部有副角,鬣 稍短,臉型與前近 似,身形、台座較前 縮小。角根、鬣、翼

圖10 芝田M151獸首鎮墓獸。

紋。高33.8公分(圖7)。 一件出於鞏義王溝村M1。同前者完全 一致,唯角較高,製作精細,可稱神 采飛揚。角根部盤節明顯,中部有副 角,額頭寶珠滾圓,長鬣刻劃細緻, 頜下三縷鬍鬚稍長。獸除前肢塗粉紅 彩,其餘大部塗橘紅彩,多有脫落。 長鬣、前肢加塗黑條彩,羽翼、胸部 雲紋間隱約可見綠彩,腹部飾粉紅色 條彩和黑條彩,台座塗黑條彩。高37 公分(圖8)。一件出於鞏義恒豐鋼纜 M13。製作不及前者,有毛糙之嫌。 角、腦後、背、台座背面彩完全脫 落,也可能沒有塗彩,正面鬣、胸、 腿、台座塗黑彩,鬣根、胸腹側塗橘

羽、腿、台座塗黑條

紅彩。高39.5公分(圖9)。一件出於

彩,背、嘴、鼻、

芝田M151。形象大致如前,製作粗

胸、腹塗鐵鏽紅彩,

糙。角上沒有副角,亦無寶珠,眼眉

翼膀部飾鐵鏽紅雲

較低,嘴略張,飾彩更為馬虎,胸、

圖3 鞏義恒豐鋼纜廠M13人首鎮墓獸。 圖9 鞏義恒豐鋼纜廠M13獸首鎮墓獸。 ART&COLLECTION

189


動態

四十年一展,為天地留些墨趣 中正紀念堂「仿古墨新—周錫珽水墨畫展」 文︱藍玉琦

圖︱周錫珽

遠、唐寅的斧劈皴,李成、郭熙的蟹爪樹……背記諸家筆 墨特長,遍臨宋元明清畫作,體察古人之精神,咀嚼歷 代之英華。圖錄畫冊自是學習的必備夥伴,並每每到故宮 看畫親炙古人風神,更在看片機的每一聲「卡噹」中,將 名畫幻燈片投映於壁面,印存於腦海內心。周錫珽的父親 常在畫上題字,一出門「現寶」,畫作就回不來了。范伯 洪則是向時未結連理的趙松筠,介紹:「這位是了不起的 人。他是古代人。」周錫珽談起那段時光,作畫時總能彷 彿感受古人作畫情景,目視其形,神會其神。於年輕時不 躁進不求新,潛沉扎根於堅實的師古人歷程,積蹞步至千 里,在求快速便捷的今日看來尤為可貴,也成為藝術長路 上的重要養分。 周錫珽年少浸淫於古人畫作,且身處台灣近代大師雲集之 時代,彼時歷史博物館展覽一檔接一檔,張大千、黃君璧

周錫珽1976年作〈習范伯洪恩師畫稿〉,34×34公分。

「我從來沒想過要當畫家,我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周錫珽秉著一股內在驅動力,不廢不輟逾40年,這一路走 來的水墨畫事心境,有熱情,有平靜,有衝撞,有沉潛, 蟄伏於畫裡乾坤,終在2017年6月2至13日於中正紀念堂首 次公開作品,集粹為「仿古墨新—周錫珽水墨畫展」。

仍在世,藝壇沃土豐饒,在古今激盪下,於19歲入國立藝 專美術科,受李奇 茂、邵幼軒、喻仲 林、歐豪年、蘇峯 男等名師指導,開 闊學習視角,涉獵

殊異於第一次辦畫展的藝壇新鮮人,周錫珽可說是「最資

花卉、翎毛、山水

深的新人」。15歲因母親任職於歷史博物館,參加了館方

畫科,並開始接觸

開設的晚間國畫課程,並於同年拜入范伯洪門下,開啟了

西方藝術史、素

筆墨對話的旅程。他從基礎山水畫入手,對於范師畫稿不

描、色彩學、視覺

依樣畫葫蘆,並敢於改動筆法與構圖,這讓范伯洪既是驚

藝術等。「左手抱

訝且鼓勵,畫了一年半後,范伯洪說:「你夠了啊!」對

著一本西方藝術

周錫珽表示,你的畫不須像我也不必拘於畫法,應心胸寬

史,右手捧著一本

闊且習古人畫作才能了解中國繪畫的淵源與演變。「你給

中國美術史,在心

我放手做,你絕對可以仿古畫。」他的第一張仿古畫從沈

裡面掙扎衝撞著,

周開始,范伯洪端看許久,從座位上起身問:「你怎麼知

那時候我覺得我

道要用禿筆畫披麻皴?」沈周、巨然的披麻皴,夏圭、馬

誕生於古代,但生

周錫珽1977年作〈仿北宋郭熙雙柏圖〉,98×60公分。

196

2017.5


動態

中外珍玩,薈萃一堂 2017第十屆香港國際古玩展 整理︱編輯部

資料提供︱香港國際古玩展

2017年,第十屆香港國際古玩展訂於5月26至30日在香港 會議展覽中心舉行。5月26日下午6時至晚上9時為開幕及 慈善活動,5月27日上午11時起正式對公眾開放。 香港國際古玩展,由以香港為基地的亞洲藝術品及古玩專 家翟健民及其夫人劉惠芳創立、由其子翟凱東經營。經過 多年來不斷發展,已成為全亞洲唯一匯聚多達70餘家來自世 界各地的古董商及其珍品的展覽,其展出中外珍玩,是行 內首屈一指的矚目盛事。翟凱東表示:「自2008年創立國際 古玩展以來,我們的目標一直都是將最頂尖的古董商聚首 一堂,打造一個臨時博物館,促進文化交流。去年,展覽 再次擴充,並開始邀請西方古玩參展。我們十分榮幸能夠 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橋樑,未來亦會繼續肩負這個重任。」 為確保收藏家及業餘愛好者能夠欣賞最優秀的藏品,參展 商必須通過評審委員會的嚴格審查,委員會由各個範疇的 國際知名專家組成。在本屆國際古玩展,法國國立古董 商公會(Syndicat National des Antiquaires)及巴黎古董雙 年展(Biennale des Antiquaires)前主席Christian Deydier 再度發揮所長,邀得多家頂級法國及歐洲古董商,包括 Vallois、Bernard Dulon及de Jonckheere參展。

198

左 中國畫展:吳昌碩1927年作〈雙兔圖〉,水墨紙本立軸,133.5×34公分。 右 中國畫展:王震1926年作〈歲朝清供圖〉,設色紙本立軸,138.5×54.5公分。

專題講座,導賞團以及茶道會。與展會同時開幕的還有 「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基金」慈善活動。此外,國際 古玩展2017亦榮獲「法國五月」選為聯辦節目。 此次參展的古董商包括:Uppsala Auktionskammare、 橫濱國際拍賣(香港)有限公司、Silver & Silver、M.I. DQWLTXHV DQG ÀQH DUW、Fleurdelys Antiquites、Robyn Buntin of Honolulu、南京陶瓷有限公司、潤熙堂、仕宏拍賣、和生 堂、大觀堂、somlo antiques limited、CA Design書友會、 Robert Hall、盛南堂、吉慶堂、嘉玉堂、雅文古美術、凌 琅閣、Thomas & Cox Chinese Art、龍泉小館、蔡以聲、永 寶齋、夢工房、翰林、心若止水文化藝術公司、有明堂、

本屆展期內將舉行一連串活動,包括由世界華人收藏家學

Vollois、政賢堂、燕譽堂、君庭藝術、東寶齋、周家店、

會舉辦的展覽,中國書畫及日本漆器展,古玩現場鑑賞,

青峯堂、澤田美術、Galerie Lamy、日本美協拍賣、鑑古

世界華人收藏家學會珍藏展:清乾隆 〈鬥彩雞缸筆筒〉,高13.4公分,直 徑12.3公分。

戴克成(巴黎):東周 公元前5世紀〈青銅鐘〉, 高29.3公分。

2017.5

日本漆器展:〈油滴天目盞與朱漆塗天目托〉,盞 徑12.2公分,托高10公分。

Measure of Virtue(香港):清乾隆 〈青花龍紋印泥盒〉。


封面

搜盡奇峰打草稿 北京保利2017春拍古代書畫 石濤〈書畫合璧冊〉12開賞析 文.圖︱北京保利

204

2017.5


北京保利2017春拍:石濤〈書畫合璧冊〉12開冊頁,設色紙本,每開23×16公分。

ART&COLLECTION

205


封面

石濤,本姓朱,名若極。明宗室靖江

畫的最高境界。此冊中亂

王朱贊儀十世孫。廣西桂林人。他身

壑秋高樹一開,近景繪柳

處明清易祚之際。戰亂期間,作為

下茅屋,支流蜿蜒,青山

靖江王之後的石濤倉皇出逃並出家為

兀立。中景大河奔流,商

僧,自號清湘老人、清湘濟山僧。後

船穿梭,兩岸葦花無際,

輾轉北上求佛,從此人間少了一個宗

與天相接。作者以極為恬

室貴胄,而多了位名震後世的畫僧。

淡的筆墨描繪獨居汀渚的

石濤一生,與江浙文人領袖、畫壇巨

閒適,雖孑然一身,卻可

匠以及明代遺民都有密切的聯繫。先

獨居於亂壑荒渚,每日靜

到常熟拜謁了文壇領袖錢謙益,後在

觀江河萬古流、商船往來

松江拜旅庵為師。旅庵於順治十六

忙。不為世事所累,卻可

年隨住持木陳道忞進京談道,奉旨入

讓思想信馬由繮。

善果寺監院並開堂說法。後旅庵回松

明亡之時,石濤才三歲,按理不該歸

萬頃碧波,岸邊曲徑盤桓,村舍隱

入遺民之列,但他卻有朱明王孫的特

現。對開的題詩「長懷太白樓,到此

殊身分。他的特殊身分,使很多文人

忽生愁」為第一闕,無不是昨日故國

雅士以禮相待。1680年,中年的石濤

河山,今卻改朝換代的無盡慨歎。

受邀與張怡、戴鷹阿、柳堉、周向山

王原祁嘗云:「海內丹青家,不能盡

等遺民聚首於南京,這樣的交友圈,

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為第一。

使他的作品也處處流露出深深的遺民

予與石谷皆有所未逮。其推重至此。

情節。最典型的就是石濤所作〈謁陵

尤工分隸。擅詩文,每畫必題,時寓

中國書畫講求筆墨,但石濤並沒有在

詩〉,此詩雖散佚,但卻有李驎1702

亡國之痛。」石濤的書法也有很多不

筆、墨分而視之。他提出:「能受蒙

年所作〈讀大滌子謁陵詩作〉以及題

同面目。小行楷用筆瘦秀;行楷書更

養之靈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無筆

跋。可以從側面讀到〈謁陵詩〉中的

奇趣橫生;行書融合隸書味道;草書

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變蒙養之靈,

遺民情節。另外還有〈清涼台〉、

更是自創一格,極富個性。此冊對題

是有筆無墨也。」他把「蒙養」、

〈金陵四十景圖〉等畫作。這些憑弔

書法,行、草兼用。洋洋灑灑,大

「生活」與筆墨相聯繫平衡,意在突

懷古題材之作,都是在極為隱晦的

小、輕重錯落有致,點畫恣肆隨意,

出自然山川渾然一體的內在神韻和心

表現對明代故國的深情。此冊中長懷

給人一氣而貫,意在筆先之痛快淋

境。二者辯證統一。大自然生動多

太白樓一開,亦屬此類題材。此開構

漓感。而詩文更是「妙手偶得」之

樣,筆墨的語言往往有不及之處,所

圖奇特,半邊式的構圖,右邊山崖壁

作。他的詩文一直有人專門研究。汪

以在「蒙養」與「生活」,筆與墨的

立,左邊長松入雲,松下老者若有所

繹辰著有《大滌子題畫詩跋》,江蘇

配合下,表達此時此刻的心境即為書

語。修竹萬竿,與屋舍相掩映。遠處

鋆著有《清湘老人題記》、程霖生著

江九峰退隱十年。石濤拜旅庵,即在 九峰時期。之後康熙南巡,石濤兩次 接駕,並在之後入京三年,遊走於豪 門之間。作為朱明後裔,反被功名所 累,晚年的石濤也終於醒悟,直返山 林,再無牽掛。終於妙筆生花,被後 世廣泛師法,聲譽日隆。

206

〈石濤像〉。

2017.5



封面

北京保利2017年春拍古董選介 文.圖︱北京保利

作為北京保利2017年春拍的古董板塊 的精華,「禹貢」專場仍延續前三場 的風格,著力於通過清宮御製器物再 現中華傳統文明。此次有幸徵集到一 組珍貴的清宮璽印,為乾隆帝及嘉慶 帝所有,其材質各有不同,皆做工精 美、印文意韻深遠,相信於把玩賞鑑 之餘,對兩代帝王的性情心緒也會有 更進一步的理解。 其中一方乾隆皇帝早期所刻的〈「敬 勝怠」寶璽〉,為昌化雞血石質,印 面呈橢圓形,長11公分、寬6公分、高

清乾隆〈昌化雞血石蒼龍教子鈕寶璽 「敬勝怠」〉,高11×6×8.6公分,估 價人民幣1500萬∼2500萬元。

清嘉慶〈白玉瑞獸鈕寶璽「富春 樓」〉,高3.9×2.6×5.7公分,估 價人民幣420萬∼620萬元。

8.6公分。印面隨形雕雲龍紋,取蒼龍

乾隆即位初期。多用於乾隆帝本人的

璽當屬乾隆早期一件非常重要的常用

教子之寓。橢圓形璽面為陽文篆書,

御筆手跡,鈐蓋在引首位置。著錄於

書畫鑑藏璽,據不完全統計,現藏故

刻「敬勝怠」,左右兩旁飾以左右對

《清代帝后璽印譜》(第五冊.乾隆

宮博物院的很多中國書法繪畫史上舉

稱的卷尾螭龍紋。觀其印文,這種具

卷一),並於《欽定石渠寶笈》中有

足輕重的扛鼎巨作上,均鈐有「叢

有漢印遺風的字、畫結合形式,使璽

多條記錄。清漪園(今頤和園)的銅

雲」印,以騎縫形式出現,並被繼位

面富有動感。印面的雙龍捧三字篆書

亭前有一座三門三樓的石坊上,其

的嘉慶和道光皇帝所沿用。而此璽的

的布局格式,與雍正帝所刻的〈「為

上乾隆御筆的對聯旁引首處,亦有此

鈐用之頻繁亦令人驚嘆,僅欽定石渠

君難」寶璽〉具有一脈相承之意。按

印。

寶笈初編、續編、三編中著錄就達81

其材質、雕工,及《寶藪》中鈐蓋的 位置,應與另兩方故宮博物院所藏的 昌化石寶璽「乾隆宸翰」、「惟精惟 一」為組璽。

另一件重器則是乾隆皇帝的〈「叢 雲」寶璽〉,此印材質為頂級俏色纏 絲南紅瑪瑙,色彩鮮豔、紅白交織, 以色為界取上部純紅色巧做朱雀鈕,

次之多,足可與著名的石渠寶笈五璽 相提並論,乾隆皇帝及其後的嘉慶、 道光皇帝對此璽的鍾愛與心儀程度由 此可見一斑。

「敬勝怠」一語出自《大戴禮記.武

琢刻工藝精妙絕倫。底刻陽文「叢

此外,尚有一方〈白玉質瑞獸鈕「富

王踐阼》,所言為歷史上著名的「丹

雲」二字,被依次著錄於清代帝后寶

春樓」璽〉,玉質極佳,質白瑩潤,

書受戒、戶牖置銘」的故事。「敬勝

璽印譜的乾隆、嘉慶、道光卷中,且

瑞獸圓雕精工,造型凜凜,動感逼

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為周武王初

此印無論從大小、材質、篆刻字體,

真,與璽邊之棱角線條形成美感對

踐大位時,尚父(姜太公)轉述《丹

與現藏故宮之乾隆寶藪中所載完全吻

比。印面規整,刻陽文「富春樓」。

書》所言,「敬慎勝過惰怠就強盛,

合。

印文著錄於《清代帝后璽印譜》,第

惰怠勝過敬慎就危亡」,這就是簡約 而能傳之百世之道。此璽於乾隆五年 (1740)時即有使用,故其刻製應在 212

清乾隆〈纏 絲南紅瑪瑙朱 雀 鈕寶璽 「叢雲」〉,高1.7×1.1×2.8公分,估 價人民幣180萬∼280萬元。

2017.5

印文「叢雲」二字當源自乾隆元年其 〈「叢雲」御筆匾〉,由此判斷此寶

九冊,嘉慶卷二。按「富春樓」屬圓 明園一景,收藏有各種名貴的字畫、 西洋雕刻及文具。細觀本件〈「富春


清雍正〈洋彩雞缸杯一對〉, 徑9.2公分,估價人民幣260 萬∼360萬元。

玫茵堂白瓷釉珍藏。

下 清雍正〈鬥彩牡丹紋石榴尊〉。

樓」璽〉,印文砣刻技法嫺熟,一氣

小巧精緻,手可盈握。腹部

器》,圖版192號。英

呵成,值得細細品味。

繪三組異色牡丹團花為飾,清

國鐵路基金會舊藏一

新疏朗,填色精準,青花

對與本對造形及釉色

玫茵堂暨歐美收儲康熙、雍正御 窯精華 本場玫茵堂美瓷佳趣,其中一例清雍 正〈粉彩雞缸杯一對〉更有雞年添喜 送錦之意趣。此杯皆敞口,斜直壁, 矮圈足。器心微凸,裡壁素白。杯外 以粉彩繪子母雞圖。其中一杯畫公雞 佇立張喙,其色斑斕鮮明,旁有一母 率三雛,覓食於野地,幼雞啄蟲,母 雞羽翅棕褐,回首凝視公雞,背面另 綴小蟲。另外一杯,主題相近,其中 公雞為幼雛捕獲小蟲,母雞羽翼雪 白,伴隨在側。此對杯色彩精雅,繪 飾入微,其意雋永。底均署「大清雍 正年製」青花三行六字雙圈楷款。 是次場雍正御瓷另有重要私人收藏雅 品一例,為清雍正〈鬥彩牡丹紋石 榴尊〉,出版於《中國歷代陶瓷選 集》,鴻禧美術館,圖138;本器型

明亮靜恬,紅彩純正勻

極為相近,1989年5月

淨,綠彩嬌嫩青翠,

16日於香港蘇富比拍

黃彩明快潤澤,紫彩

賣,拍品60號,時日交

華貴沉靜,諸彩交映出

價為115萬港元;與其

淡雅柔和、臻於至美的 內廷恭造風格,底落「大

屬同時期1988年拍賣的 另一例放山居舊藏乾隆青釉

清雍正年製」青花三行六字雙圈楷

刻龍紋罐僅以68.2萬港元售出,後於

款。最為名貴一例,為清雍正〈粉青

2014年以9420萬港元成交。

釉燈籠蓋瓶一對〉為美國Doris Duke 舊藏,其於1912年出生,為美國煙草 父母相繼去世,繼承了3.5億美元的

「中國白」與「雪拉同」—玫茵 堂及東瀛所藏龍泉窯、冬青、甜 白、德化名品

遺產。Duke收藏了畢卡索、梵谷、林

是次「中國白」與「雪拉同」專場

布蘭和莫內的藝術作品,而且還收藏

中,除冬青,甜白,德化名品,極為

很多亞洲陶瓷和家具,總財產當時估

重要的部分就是來自於日本的重要龍

值5.3億美元。在繼承財產後,Doris

泉窯收藏。龍泉青瓷是南方窯系的重

非常熱衷於文化、文物遺產保存,環

要代表,自宋始歷經數百年經久不

境、慈善。她於1993年去世,將大部

衰,名品迭出。「雪拉同」得譯於法

分財產留給Doris Duke慈善機構。此

語「Celadon」,蜚聲中外。白釉瓷,

罐釉質均勻純淨,潤澤類玉,胎質細

於明朝初期,為永樂皇帝最喜愛的色

巨頭之女,收藏家、慈善家。1962年

緻堅密;罐及蓋通體飾粉青釉,罐 底雙圈內青花書「大清雍正年製」 楷書款。南京博物院亦 藏一例,見2003年上海 出版《中國清代官窯瓷

清雍 正〈粉青釉燈 籠 蓋 瓶一 對〉,高29公分,估價人民幣 900萬∼1500萬元。

日本重要收藏龍泉窯瓷器。

ART&COLLECTION

213


拍賣

2017風向指標 香港首輪春拍 香港蘇富比、保利香港、匡時香港、香港佳士得拍後報導 文︱廖堯震

圖︱蘇富比、保利、匡時、佳士得

備受藝術市場關注的香港春拍,於4月上旬正式開跑。在

否能延續去年下半季止跌回升的趨勢,於低迷景氣中展翼

首輪拍賣中,香港蘇富比、保利香港分別以31.7億港元及

順翔?接棒上場的第二輪香港及北京春拍就更為關鍵了。

12.45億港元的總成交額收官,與去年同期的31億港元及 12.7億港元持平;而進軍香江邁入第二年的匡時香港,則 是以1.82億港元的總成交額收官,較去年秋拍之2.06億港

中國古代與近現代書畫篇 香港蘇富比4.02億港元坐收,與去年持平

元微幅下滑。儘管如此,本次仍出現一件過億拍品,即明

由中國書畫項目來看,本季香港蘇富比推出的「中國書

宣德〈青花魚藻紋十稜菱口大盌〉以2.29億港元之高價,

畫」及「中國古代書畫」兩場專拍,合力奪下4.02億港元

創下明初瓷器的世界拍賣紀錄,表現十分亮眼。大體來

的成績,仍維持去年秋拍4.14億港元的水準;然其占比全

說,本次香港春拍的表現尚稱穩健,唯2017年藝術市場是

體交易總額約13%,相較於往年平均為20%的占比,卻有 明顯下滑的趨勢,足見本季中國書畫 與其他板塊之表現有著明顯的此消彼 漲現象。 「中國書畫」專場,張大千領銜,總 成交3.71億港元 中國書畫拍賣部分,本次共推出311幅 涵蓋19至20世紀之近現代名家傑作, 尚有多幅張大千畫贈友人之作,件件 皆為眾所矚目之名作,薈萃一堂!最 終達成拍賣件數成交率93%及總成交 金額3.71億港元之成績。其中,「梅 景書屋收藏及師生書畫」及「澄心軒 藏19至20世紀名家書畫」兩個單元均 悉數拍出,可謂成績斐然。 全場之重量級焦點,當屬張大千賀贈 友人臺靜農雙親壽辰之潑彩山水鉅製 〈灊霍瑞靄〉。此件作於1967年,正 值張大千潑墨潑彩創作巔峰時期,故 選取四尺整幅金箋為材,取抽象手 法,略施傳統筆墨點景,狀高山聳

香港蘇富比:張大千1967年所作〈灊霍瑞靄〉,成交 價3103萬港元。

216

2017.5

香港蘇富比:黃賓虹1946年所作〈多蔭書屋圖〉,成 交價1690萬港元。

翠、白練飛瀉之景,傑閣則構於峰巔


拍賣

倫敦春拍,精品紛呈 文︱游智淵

圖︱蘇富比、佳士得、邦瀚斯

此季倫敦春拍各家拍賣公司照例推出各項精彩拍品,以下 選介以饗讀者。 蘇富比此季推出「中國藝術珍品」及「百獸呈祥─英國私 人收藏中國動物雕刻」兩場拍賣。「中國藝術珍品」拍賣 主打英國大維德爵士舊藏之明代洪武

永樂〈剔紅花卉紋

大盤〉(徑44.5公分,預估價40萬∼60萬英鎊),此盤通 體飾十數品種花卉植物,花卉刻劃自然,細膩豐美,枝葉

蘇富比:明代洪武 永樂〈剔紅花卉紋大盤〉,徑44.5公分,預估價40萬∼60萬英鎊。

高低穿插,三種紋飾層層覆蓋,布局精妙;盤身厚施多層 漆料,打磨細潤,紋飾輪廓渾圓柔雅,為中國雕漆工藝

Ming and Manchu Dynasties」,預估價30萬∼40萬英鎊。

巔峰時期的作品,器底刻「張成造」針劃款。類似物件

明正德〈黃釉盤〉(徑15.3公分),為正德時期皇家代表

可見北京故宮、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此盤歷經大維德

釉色,具「大明正德年製」雙圈款,1972年3月14日倫敦

爵士(1892∼1964)伉儷收藏,1962年5月29日倫敦蘇富

蘇富比拍賣(2600英鎊),預估價5萬∼7萬英鎊。清代白

比拍賣(650英鎊),Bluett & Sons經手,Percy D. Krolik

玉方面則有18或19世紀清代〈白玉如意〉(長35公分),

收藏,1970年2月24日倫敦蘇富比拍賣(1900英鎊),

如意頭浮刻有兩隻蝙蝠相對、護持中央一懸掛著的編磬,

倫敦Spink & Son經手,保加利亞藏家L.A Basmadjieff收

下罩卍字與篆書壽字紋,預估價4萬∼6萬英鎊。

藏,1972年3月14日倫敦蘇富比拍賣(1600英鎊);收錄 於1957年倫敦出版之東方陶瓷學會展覽圖錄《The Arts of the Ming Dynasty》、1958年春季《Oriental Art》卷4 Fritz Low-Beer〈Lacquer of the Ming Dynasty〉、1967年冬季 《Oriental Art》卷13 B. J. St. M. Morgan〈Carved Lacquer in the Krolik Collection〉。

「百獸呈祥─英國私人收藏中國動物雕刻」,精彩拍品 有編號12清乾隆〈白玉仿古雙鳳紋飾〉(高10.5公分,預 估價1.5萬∼2萬英鎊)、編號25的18世紀清〈白玉瑞獸 擺件〉(預估價2萬∼3萬英鎊)、編號27的17世紀〈青 白玉瑞獸擺件〉(6.5公分,預估價6000∼8000英 鎊)、編號32的15∼16世紀明〈象牙雕麒麟

單色釉也是此拍的特色,代表拍品有 明宣德〈紅釉盤〉(徑17.5公分),

鈕印章〉(7.2公分,預估價2萬∼3萬英 鎊)、編號43的18世紀清〈白玉亥豬

圓盤口沿微外侈,器表施以祭紅色

佩〉(8.5公分,預估價5000∼8000

釉,而於口沿處形成一線白釉,為

英鎊)、編號5的18世紀清〈白玉

繼承自永樂的品種,十分罕見,底

童子戲象擺件〉(長 11 公分, 預

具「大明宣德年製」雙圈青花款,

估價4萬∼6萬英鎊)、編號52的15

出自Enid and Francis Brodie Lodge女

或16世紀明〈青白玉鏤空穿花龍紋 飾〉(10.3公分,預估價1萬∼1.5萬

士舊藏,1972年3月14日倫敦蘇富比拍 賣(3400英鎊),1948年曾展出於倫敦 東方陶瓷學會「Monochrome Porcelain of the

英鎊)、編號54明初〈墨白玉雲龍紋紙 鎮〉(9.5公分,預估價1萬∼1.5萬英鎊)、

蘇富比:明宣德〈紅釉盤〉,徑17.5公分,預估價30萬∼40萬英鎊。 222

2017.5


考古紀事 Archaeology 2017 文︱劉榕峻

01

圖︱編輯部

2016中國十大考古發現揭曉

址中發現多個「官」字款匣缽,確認為晚唐五代燒造宮廷用瓷

瓷器窯址三項入選 秦漢國家祭祀遺址受矚目

的主要窯場,代表了當時製瓷的最高水準,有助於吾人對秘色 址」的北宋窯爐極可能已掌握以窯爐餘溫晾坯與燒製匣缽的關

備受各界矚目的「2016年度中國

鍵技術。復以發現保存相對完整的製瓷產業鏈,填補了山西製

十大考古新發現」已於4月12日揭

瓷史,也為製瓷工程技術史研究提供新材料。

曉,按照年代早晚,分別為「寧夏

「陝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則發現了西漢初所設立最

青銅峽鴿子山遺址」、「貴州貴安

高等級、專門用於祭祀天地及黑帝的場所——北畤,也是首次

新區牛坡洞洞穴遺址」、「湖北天

在秦都雍城附近發現時代較早、規模最大、性質明確、持續時

門石家河遺址」、「福建永春苦寨

間最長的國家大型祭祀遺址,對於復原秦漢國家祭祀禮儀制度

坑原始青瓷窯址」、「陝西鳳翔雍

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為兩漢

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北京

時期路(潞)縣治所故址,填補了漢代縣級城址考古的學術資

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浙

訊。這對研讀通州、北京的歷史研究頗具意義。

江慈溪上林湖後司嶴唐五代秘色 山西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出土素燒 花口長頸瓶。

近年來,宋元明時期的村鎮遺址考古備

址」、「山西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及「湖南桂陽桐木嶺礦冶

受重視,反映了城市考古向村鎮延伸的

遺址」。茲以其性質加以歸納、介紹如下:

新趨勢。「上海青浦青龍鎮遺址」出土

瓷窯址」、「上海青浦青龍鎮遺

首先是三處史前遺址的考古發現,一是「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 址」,讓考古學家首次在西北沙漠邊緣區,建立了晚更新世末 期到全新世早期的年代序列;在遺址的最早層位揭露出一組條 帶狀分布的柱洞,是舊石器時代遺址中首度發現的房屋建築遺 跡。另發現了原地埋藏的磨盤、磨棒與尖狀器等,出土了數件 直徑不超過2公釐的鴕鳥蛋皮裝飾品,是迄今同時代發現最小的 同類型遺物,革新了吾人對史前人類認知水準和複雜技術能力

大量唐宋時期貿易陶瓷及相關遺跡,證 實青龍鎮為上海最早面向日本與朝鮮半 島對外的貿易專門港口,此為海上絲綢 之路考古提供了新材料。此外,作為其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出土的 連體雙人玉玦。

港口標誌的隆平寺,其塔基發掘出包括阿育王塔、四重套函與 各時代錢幣等珍貴遺物,為研究北宋舍利瘞埋制度提供了珍貴 材料。

的認識。「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洞穴遺址」,填補了貴州地區

而「湖南桂陽桐木嶺礦冶遺址」出土了迄今發現保存最為完整

史前洞穴遺址未見墓葬的空白,首次在黔中地區建立從舊石器

的煉鋅槽形爐及相關遺跡遺物,可全面復原古代煉鋅工藝流

時代到春秋戰國的年代序列,也展示西南地區人類適應發展的

程;遺址中還有鉛、銀、銅等其他金屬冶煉活動,多金屬一體

過程,與東部地區發展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途徑。「湖北天門石

冶煉亦是中國礦冶考古的首次發現。此對於研究古代手工業礦

家河遺址」為龍山時期長江流域面積最大的遺址。其中譚家嶺

冶場址的功能分區、工藝流程、生產規模、工人生活及生產力

古城是已知同時期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出土了眾多後石家河

等,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文化時期的精緻玉器;印信台遺址為長江中游地區目前規模最 大的史前祭祀場所。三房灣遺址則是以燒製紅陶杯為主的專業 窯場。 此次的「十大」之中,就有三項是與瓷器生產相關的窯址,顯 示當前的陶瓷考古不再聚焦於瓷器本身,而是瓷器作坊、窯址 布局等,即與生產技術、過程、組織管理相關的各個面向。其 一是「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是目前已知燒造最早 原始青瓷的窯址,證實福建是生產原始瓷器的重要區域,對於 探討中國龍窯的起源和夏商時期瓷器起源有著重要意義。「浙 江慈溪上林湖後司嶴唐五代秘色瓷窯址」出土大量秘色瓷,窯 262

瓷生產過程有更深入而詳細的認識。「山西河津固鎮宋金瓷窯

2017.5

02

考古證實傳說 張獻忠木鞘藏銀、江口沉銀 大西王萬件金銀財寶出水

四川彭山江口張獻忠沉銀遺址,日前完成初步發掘,已出水文 物超過三萬件。文物豐富程度、級別之高及種類之全面,可 謂考古史罕見。除了證實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更形 同開啟一部明史的百科全書,對於明代政治、經濟、文化、軍 事、財政、生活史,尤其對研究四川明清移民史有重大影響。


ㇸ 䕝 Ὸᷴ ㇷ 忪 ⏖Ọ 嵗 㘩 䔏「 䙫 凑 喰 䔘 ⏊ ┱ 」 !

押井守 押井 守

謝承翰/ 高詹燦 = 譯

從 電 影 學來的 工作 生 存 法 則

特別推薦

妹 㨊 剙, ⬷ , 䔘὇ 㘖 凑 㱡⮁ ⷘ 䙫 ! !

角色學 「 因為人一生的經驗有限,無法遍歷所有與人有關的 知識與文化,所以才需要『 虛構 』的世界。」—押井守

Ἥ⓷嬏 榓 Ⅎ …… 晚⣶㯸 冄旃䮧

電影是公司職員都該看的最佳教科書!

本資深動畫導演押井守,曾穿著球鞋走過坎城紅毯,這次從東京蔦屋書店

的古典電影區挑了九部經典電影, 用他颯爽俐落的「 刷刷刷 」風格, 或犀

⽘娼ạ — 偞⠛⛽㕮ὃ⮝ —

⇡䈯ạ — ⽘娼ạ —

利或幽默或帶著思考,將心比心地再以其電影從業生涯之所見所行,私底 話與實例不時穿插其中,無論你是何等職位、哪個角色,機會可以翻轉, 命運可以修整,姿態必須有型,並且要與自己一決勝負。 本書將隨著每個人的場域與位置不同,產生不同的視野,最重要的是─ 你,想把自己放在哪個位置?

訂購專線︱(02)25602220 分機 300 許銘文 典藏藝術網︱http://artouch.com/books/

傳真︱(02)2542-0631

典藏叢書 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books

文化創意產業 21

定價︱430 元


展訊

台灣地區 台北故宮博物院 http://www.npm.gov.tw ● 南北故宮 國寶薈萃 2016/10/7~ ● 若水澄華-院藏玻璃文物特展 2016/8/31~ ● 故宮在臺灣-創新科技藝術特展(總統 2016/9/18~ 府一樓第五展覽室) ● 勤修無逸-嘉慶皇帝文物特展 ~2017/6/18 ● 翠綠邊地-清季西南邊界條約及輿圖 ~2017/6/18 ● 古畫動漫:寒食帖 ~2017/6/29 ● 貴貴琳瑯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 2017/3/31~ 特展 2017/4/1~6/25 ● 巨幅名畫 2017/4/1~6/25 ● 行篋隨行-乾隆行李箱中的書畫 2017/4/1~6/25 ● 筆有千秋業 2017/4/8~7/24 ● 印象.左岸 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瀋陽故宮博物院

http://www.sshm.ntpc.gov.tw/ ● 海中奧秘-水下考古展暨水下考古虛 ~2018/12/31 擬實境 ● 黑漆漆-漆器特展 ~2017/6/11

http://www.sypm.org.cn/ ● 神會心融-院藏清宮宗教用品展 ~2017/5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 http://hkm.pccu.edu.tw/ ● 文化興邦-民國名人書法展 ~2017/6/30 ● 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兩岸國際學生暨 2017/4/25~5/3 研究所設計成果展 ● 第三屆閩廣成果展-我行芃芃 2017/5/8~5/18 ● 抽象海洋-莊賢智創作展 2017/5/22~6/5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http://www.ceramics.ntpc.gov.tw ● 形塑無疆-臺灣當代陶藝進行式 ~2017/6/4 ● 窯邊兄弟-雙新玻璃陶瓷藝術勁展 ~2017/5/7

故宮南院─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 http://south.npm.gov.tw/zh-TW ● 揚帆萬里-日本伊萬里瓷器特展 ~2018/12/28 ● 尚青-高麗青瓷特展 ~2018/1/7 ● 肉形石-如真似饌 ~2017/10/8 2017/1/17~7/23 ● KIMONO-18∼20世紀日本服飾特展

國立台灣美術館

台北歷史博物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http://www.nmh.gov.tw 2017/3/11~7/2 ● 相思巴黎-館藏常玉展 2017/3/18~6/18 ● 酉雞有吉-館藏雞年文物展 2017/3/11~7/2 ● 藏玉於家-常玉文創展 2017/3/11~6/18 ● 館藏古代陶俑展 2017/4/28~6/4 ● 劇本-吳敏興創作展

http://www.nmns.edu.tw/ ● 異能者-奇幻生存術特展 ~2017/5/14 ● 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 ~2017/6/11 ● 雞與蛋的故事特展 ~2017/6/19 ● 敦煌風華再現-續說石窟故事 2017/4/26~ ● 清水中社遺址:中部海線鐵器時代一隅 ~2017/5/31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高雄市立美術館

http://www.ntcri.gov.tw/ ● 磊:當代石藝創作新貌展(工藝文化館) ~2017/6/11 ● 火韻-苗栗縣柴燒陶藝創作協會會員聯展 ~2017/6/18 (苗栗工藝文化園區) ● 臺灣.瑞典漆藝合作研創展(工藝設計館) ~2017/6/30 ● 竹跡-當代國際竹藝展(臺北當代工藝設 ~2017/7/16 計分館) ● 再生之境-李永謨樹藝創作展(苗栗工藝 ~2017/7/23 文化園區) ● 織竹長樂-邱錦緞師生竹編聯展(臺北當 ~2017/5/25 代工藝設計分館)

http://www.kmfa.gov.tw/ ĸ 植物新樂園 ~2018/2/25 ĸ 搭時光機:你不知道的明朝新鮮事 ~2017/8/27 ĸ 2017高雄獎 ~2017/6/17 ĸ 萬曆萬象—多元.開放.創意的晚明文化 ~2017/5/14

https://www.ntmofa.gov.tw/chinese/ ● 線性•符號•東方幾何-吳學讓藝術特展 ~2017/5/7 ● 硬蕊 / 悍圖 ~2017/6/4 ● 作陶40年-楊文霓個展 ~2017/7/23

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http://www.nmp.gov.tw ● 白守蓮岩棺現場維護展示 常設展 ● mi'aputr戴著花環的人們:下賓朗部落 ~2017/5/22 特展 ● 玉見臺灣:史前與當代之交會 ~2017/12/14

台北國父紀念館 http://www.yatsen.gov.tw ● 許敏雄老師-水彩畫A、B班師生成果展 ~2017/5/7 ● 黃慶源老師-山水寫生入門班、山水寫 ~2017/5/7 生班師生成果展 ● 大道無形-謝棟樑雕塑展(心山水•混 ~2017/5/7 元•圓融•無相系列) ● 「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吳柳與水母 ~2017/5/8 的異想視界 ● 秘境•尋-2017楊淑芳創作個展 ~2017/5/8 ● 台北國際攝影沙龍暨會員優秀作品展 ~2017/5/8 ● 回味-陳田稻攝影展 ~2017/5/21 2017/5/10~5/22 ● 2017年關公文化國際藝術節.兩岸名家 書畫藝文交流展 2017/5/10~5/18 ● 恣情悠遨遊-楊喆現代水墨創作展 2017/5/20~5/30 ● 藝.樹-吳佩華新水墨畫展

台北中正紀念堂 http://www.cksmh.gov.tw//index.php ● 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104級碩士班畢 ~2017/5/2 業展 ● 鄭善禧的彩墨視界邀請展 ~2017/6/11 ● 墨韻詩情─連勝彥八十書法展 ~2017/5/2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http://www.ihp.sinica.edu.tw/~museum/tw/index.html ● 縈青繚白-安陽隋唐墓瓷器特展 2016/10/29~ ● 皇帝的第一道與最後一道命令 ~2017/6/28 ● 豐碑拓片(三) ~2017/6/28 ● 珍藏圖書(三) ~2017/6/30

國立台灣博物館 http://www.ntm.gov.tw/tw/index.aspx ● 福爾摩沙美石特展 ~2017/10/29 266

2017.5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http://www.fgsbmc.org.tw/index.aspx ĸ 遇見.修鍊.重現-臺灣宗教遺產保存修 ~2017/5/31 復特展 ĸ 節氣供花-齊云二十四節氣供花禮佛特展 ~2017/5/16 ĸ 2017/4/1~6/25 玉意深遠-中原古代玉器文化展 ĸ 佛.緣 河北曲陽 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 ~2017/6/11 ĸ 佛光恆常 安徽佛教藝術特展 ~2017/7/2 2017/6/24~9/3 ĸ 慈悲妙相-首都博物館典藏中國古代觀音 菩薩造像

蘇州博物館 http://www.szmuseum.com/ ● 會通之界:潘公凱作品展 ~2017/5/23 ~2017/6/4

玉葉金枝-明代江西藩王出土文物精品展

~2017/6/18

集其大成-蘇博藏明末清初各流派山水

浙江省博物館 http://www.zhejiangmuseum.com/zjbwg/index.html ● 品竹.寶善堂珍藏中國歷代竹畫展(西 ~2017/5/1 湖美術館) ● 齊白石繪畫精品展(武林館區) ~2017/5/21 ● 千年馬約里卡精粹-義大利法恩紮國際 ~2017/5/25 陶瓷博物館典藏(武林館區) ● 回鄉漫步.寧夏回族民俗文物展(武林 ~2017/5/25 館區) ● 虔生出淨世.中國古代漢傳佛教造像選 ~2017/6/25 萃展(西湖美術館)

武漢博物館 http://www.whmuseum.com.cn/ ● 南土遺珍-商代盤龍城遺址出土文物特展 2016/11/10~

安徽博物院 http://www.ahm.cn/default.jsp ● 玻璃攸華 曠世良工-歐洲玻璃藝術珍品 ~2017/6/11 展 ● 織繡雲霞-雲南少數民族服飾展 ~2017/6/30

上海博物館 http://www.shanghaimuseum.net/museum/frontend/ index.action ● 千年古港:上海青龍鎮遺址考古展 2017/3/10~5月底

廣東省博物館 http://www.gdmuseum.com/ ● 玉鳴鏘鏘-商代王后婦好玉器特展 ~2017/5/7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http://www.cuhk.edu.hk/ics/amm 2017/3/25~5/14 ● 崇德延年-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與文物 館藏饒宗頤教授書畫 2017/3/24~5/28 ● 仙境之鹿-南京博物院藏鹿文物展 2016/4/1~2017/5/28 ● 窯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學歷代陶瓷展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http://www.umag.hku.hk/tc/ ● 乾隆意象:路易十五的中國皇帝掛毯與北 ~2017/5/28 京宮廷戰圖銅版畫 ● 輝煌的啟示(貳):11世紀至18世紀的 ~2017/6/11 亞美尼亞及格魯吉亞基督宗教手稿

澳門藝術博物館

亞洲地區

http://www.mam.gov.mo ● 故家喬木-館藏羅叔重篆刻作品展 ~2017/7/2 ● 澳門情景-李公劍攝影展 ~2017/7/9

北京故宮博物院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http://www.dpm.org.cn ● 慶隆尊養-崇慶皇太后專題展 常設 2017/4/11~7/2 ● 尚之以瓊華-始於18世紀的珍寶藝術展 ● 浴火重光-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 ~2017/6/17 ● 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展 ~2017/6/28

中國國家博物館 http://114.255.205.160/tabid/40/Default.aspx ● 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 ~2017/5/31 ● 鳳鳴朝陽-迎丁酉雞年館藏文物展 現正展出 ●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雕塑展 長期

北京首都博物館 http://www.capitalmuseum.org.cn/zlxx/zlxx.htm ● 金玉滿堂-京津冀古代生活展 ~2017/5/21 ● 我看博物館-鏡頭中的文物與科技攝影 ~2017/5/22 大展

http://www.tnm.jp/ 2017/4/11~6/4 ● 茶之湯 2017/7/4~8/27 ● 日泰友好130週年紀念特別展「泰國∼佛 國的光輝」

日本根津美術館 http://www.nezu-muse.or.jp 2017/4/12~5/14 ● 光琳其一-燕子花圖與夏秋溪流圖 2017/5/25~7/2 ● 初次的古美術鑑賞-紙的裝飾

日本大和文華館 http://www.kintetsu-g-hd.co.jp/culture/yamato ● 國寶「松浦屏風」與桃山•江戶的繪 ~2017/5/14 畫-都市的繁忙與成熟 ● 特別展 沒後300年 畫僧古澗 ~2017/5/14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http://www.museum.go.kr ● 阿拉伯之道-沙特阿拉伯的歷史與文化 2017/5/9~8/27 ● 祖輩們的心意,變成了我們的寶物-新國寶寶物展 2014~2016 2017/5/13~7/9 2017/5/30~8/15 ● 通過紐扣瞭解法國近現代服飾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KWWSV ZZZ QDWLRQDOJDOOHU\ VJ YLVLW VLPSOLÀHG FQ ● Siapa Nama Kamu? Art in Singapore Since The 19th Century Ongoing Ongoing

Ongoing

2017/3/9~12/4

Rediscovering Treasures: Ink Art From The Xiu Hai Lou Colletion

2017/3/9~12/4

Storkes of Life: The Art of Chen Chong Swee

Wu GuanZhong: A Walk Through Nature Between Declarations And Dreams: Art of Southeast Asia Since The 19th Century

歐美地區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http://www.metmuseum.org ● Celebrating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2017/7/4 2017/4/3~7/16 ● Age of Empires: Chinese Art of the Qin & Han Dynasties (221 B.C.-A. D. 220) ● Show and Tell: Stories in Chinese Painting ~2017/8/6 ● Splendors of Korean Art ~2017/9/17 ● Cinnabar: The Chinese Art of Carved Lacquer, 14th to 19th ~2017/10/9 Century ● Colors of the Universe: Chinese Hardstone Carvings ~2017/10/9 ● From the Imperial Theater: Chinese Opera Costumes of the 18th ~2017/10/9 and 19th Centuries

美國魯賓博物館 http://www.rmanyc.org ● OM Lab Offer Your Voice ~2017/5/8 ● Sacred Spaces Himalayan Wind and the Tibetan Buddhist Shrine ~2017/6/5 Room ● Gateway to Himalayan Art ~2017/6/27 ● Masterworks of Himalayan Art ~2018/3/26

美國納爾遜美術館 http://www.nelson-atkins.org ● Ancestors, Ritual, and the Tomb: the Ancient Chinese Art Galleries 常設展 ● Emperors, Scholars, and Temples: Tastemakers of China’s Ming ~2017/7/9 and Qing Dynasties

美國佛利爾沙可樂美術館 http://www.asia.si.edu ● Vietnam's Ceramics:Depth and Diversity Continues ● Sculpture of South Asia and the Himalayas Continues ● Inventing Utamaro: A Japanese Masterpiece Rediscovered Continues 2017/4/8~7/9 ● Xu Bing: Monkeys Grasp for the Moon ● The Glazed Elephant: Ceramic Traditions in Cambodia 2017/4/15~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http://www.asianart.org/ ● Saints and Kings Arts, Culture, and Legacy of the Sikhs ~2017/6/18 ● 王陵瑰寶:中國漢代考古新發現 ~2017/5/28

德國柏林亞洲藝術館 http://www.smb.museum/smb/home/index.php?lang=en ● Art from East Asia Current ● Writing Pictures- Picture Writing. Chinese Poster and Book Design ~2017/5/28 Today ● Torii Rei: Ise ~2017/8/1 ● Nature between Poetry and Mimesis: Flowers and Birds in the ~2017/8/1 Paintings of India and China ● Museum f ür A siatische Kunst In the Autumn of the Tradition: ~2017/8/1 Rinpa Painting ● Museum für Asiatische Kunst Chrysanthemums, Autumn Leaves ~2017/8/1 and Snow - Masterpiece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Klaus F. Naumann ● 2017/7/6~12/3 China and Egypt. Cradles of the World 2017/10/12~2018/1/7 ● Faces of China. Chinese Portrait Painting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1368-1912)


Madre solo hay una

你一定 看 過 犬 類 百 科 、鳥 類 百 科 ⋮ ⋮ 但 你 看 過﹁ 媽 類 百 科 ﹂䆩?

什麼都不丟媽─ 總是年年蟬聯「在一平方公尺的空間內裝入最多物品」的競賽冠軍。 咆哮媽─ 䭪的音域很廣,不只用來表示憤怒,也用來表示很開心見到你。 氣象媽─ 有個氣象媽的家庭,旅行時總會有滿出來的行李……

「媽媽生態及特質」的圖文狂想,翻開書讓人就想對號入座, 你的媽是䬟類?你又是䬟類?

3

拉葵兒・狄亞兹・瑞格拉 — 著 林娟卉 — 譯

ISBN 978-986-94060-6-2 NT$400

種媽媽的溫馨狂想 分類百科 獻給在崩潰之餘,都還在刷新人類紀錄的所有媽媽!

戶 名:典 藏 藝 術 家 庭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帳 號:1 9 8 4 8 6 0 5 / 地 址:台 北 市 1 0 4 中 山 北 路 一 段 8 5 號 3、6、7 樓 / 客 服:0 2 - 2 5 6 0 - 2 2 2 0 # 3 0 7

www.artouch.com/shop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