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1948年作 〈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133.6×72.8公分(圖為局部)。
古 美 術
大風起兮 張大千逝世四十週年紀念
重溫張大千四十年回顧展 張大千書畫在市場
東京國立博物館「王羲之與蘭亭序」特展
東京國立博物館「東福寺」特展
臺北故宮「寫盡繁華」王世貞特展研討會紀實
書品》慚惶殺人?趙孟頫〈書禊帖源流〉 雲端關鍵字》海德爾森號 Geldermalsen 北投文物館「18世紀外銷瓷流行歐陸」特展開幕 史博館館長梁永斐的前線報告
保利.永樂.西泠2022秋拍傳真
張大千1948年作 〈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133.6×72.8公分(圖為局部)。
重溫張大千四十年回顧展 張大千書畫在市場
東京國立博物館「王羲之與蘭亭序」特展
東京國立博物館「東福寺」特展
臺北故宮「寫盡繁華」王世貞特展研討會紀實
書品》慚惶殺人?趙孟頫〈書禊帖源流〉 雲端關鍵字》海德爾森號 Geldermalsen 北投文物館「18世紀外銷瓷流行歐陸」特展開幕 史博館館長梁永斐的前線報告
保利.永樂.西泠2022秋拍傳真
在資本消費的世界裡,顏值有多重要?交友軟體大頭貼 右滑 like 與否、書架上書籍裝幀的書衣封面,這些都是眼 緣第一印象,我們會因為皮相而影響是否決定出手。於雜 誌亦若是,本刊美術編輯設計專題開門頁時,有時會去思 考是否要呈現出英文,英文不僅於翻譯以為理解,於視覺 心理上也因著變化而顯得較有國際感。「張大千」就是個 最佳例證。張大千的中文簽款是標誌符號,英文「Zhang Daqian」是現今全世界認識大千最普遍的譯名,家鄉口音 成為通用拼音。絕不僅為表面皮相,有著實質傳達意念, 張大千的世界,世界的張大千。
2023 年 4 月,是張大千逝世 40 週年。張大千(1899 年 5 月
10 日-1983 年 4 月 2 日)一生傳奇,是廿世紀水墨畫壇最 具國際聲量的藝術巨擘,於四川成長、日本留學、歐美遊 歷、臺灣定居,行跡遍及世界東西南北,在新舊時代交鋒 浪潮中大步前行,融合東方精髓與西方視覺藝術,集古典 畫學傳統之大成,創時代水墨革新之氣象。尤其是融匯中 西的潑墨潑彩畫作,從渾沌中開闢出宏闊壯麗,使中國水 墨繪畫進入一個嶄新的未來,此舉被譽為是「引導中國畫 進入未來世界的橋樑」。晚年於 1976 年定居臺灣,在臺北 城郊外雙溪覓一方世外桃源,安身落土。
世界持續被改變,AI 人工智慧浪潮中,「品牌」的重要性 更加突出,未來可以怎麼去探究?在這個時間點,我們提 出近現代畫史經久關注的熱點 張大千。張大千本身 就是個品牌,從張正權到張大千,從 Chang Dai-Chien 到
Zhang Daqian,從個人在中國四川擴及到西方世界,再到 今日的全球性市場,影響力廣博深遠。專題內容涵蓋由過 去到現在,並希冀以此去看到未來。
〈半世紀的回顧 重溫張大千四十年回顧展〉,張大千生 平舉辦海內外展覽無數,博理基金會研究員羅啟倫撰文聚 焦「張大千四十年回顧展」,分析為何這展覽如此重要? 大千親選 54 幅作品之選件意念表達,於今這些作品的流 傳行蹤?大千與友朋故舊之情誼,大千的抒情遣懷。〈筆 墨當隨時代 從大千筆墨看傳統與當代〉中言「所有過 往的筆墨都具備該時代的『當代性』」,由國立故宮博物 院書畫文獻處副處長何炎泉執筆,以三幅大千作品清晰 標誌出大千早期傳統線條、敦煌時期、潑墨潑彩三階段 進境,揭示大千能帶給我們「當代」今人的啟發性思維為 何?張大千〈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在 2022 年以成交價 3 億 7049 萬 5000 港元站上巔峰,〈張大千風靡百年,從黃 金煉成億元 張大千書畫在市場〉張大千的高價並非近 年之事,於其在世時便是如此,什麼樣的作品能獲青睞? 該文梳理探析近年高價畫作與億元作品。
史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 史。」每一世代的人,不斷地以當下的目光去回顧過往的 歷史,並改寫過去的歷史,而過去的歷史,也在當代中被 詮釋被重新認識。張大千所帶來的一切既在過去,也在當 代,更在未來。
藍玉琦
編輯手記 Editorial
藝文 Note
專題
張大千,從 Chang Dai-Chien 到 Zhang Daqian 藍玉琦|8
藝訊板塊 編輯部|14
發行人.社長 簡秀枝
法律顧問 劉承慶
典藏.古美術
總編輯 藍玉琦
執行編輯 李思潔
編 輯 江采蘋
特約撰述 劉榕峻李如珊
美術設計 憨憨泉設計
電話 02-25602220 傳真 02-25673297 古美術編輯部電子信箱 gumeishu@gmail.com
今藝術 & 投資 總編輯 嚴瀟瀟
企劃主編 朱貽安 執行編輯 林芷筠 標題翻譯 廖蕙芬 美術設計 憨憨泉設計
典藏
總編輯 張玉音 企劃編輯 陳晞
採訪編輯 楊椀茹 網路編輯 朱佑霖陳思宇 社群編輯 蔡昕縈
特約主筆 吳牧青
典藏藝術諮詢 謝盈盈 ymhsieh5@gmail.com
資深企劃執行 林素珍 劉玉錦 鄧祥彬 企劃執行助理 葉偉方 北京地區業務副理 田繼超 行動電話 13910223375 北京地區發行專員 黃茜 電話 8610-51056692 上海地區業務副理 張華 行動電話 13386202280 數位雜誌及國內外發行專員 許銘文 徐福伊 蔡芷瑜 訂閱、讀者服務專線 02-25602220#300 301 302 307 傳真 02-25420631 戶名 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郵撥 19848605 社址 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 85 號 6 樓 印刷 中原造像股份有限公司 電腦排版 高瑞電腦排版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局版台誌字第 9657 號
大風起兮
張大千逝世四十週年紀念 編輯部|18
半世紀的回顧
重溫「張大千四十年回顧展」 羅啟倫|20
筆墨當隨時代
從大千筆墨看傳統與當代 何炎泉|32
張大千風靡百年,從黃金煉成億元
張大千書畫在市場 藍玉琦|40
張大千1948年作〈仿王希孟千 里江山圖〉,133.6×72.8公分 (圖為局部)。
星座 Zodiac Sign 牡羊座 江采蘋|52
焦點 Focus 史博館即將「抵家」
館長梁永斐的前線報告 藍玉琦|54
展覽 Exhibition 東博、書道博物館聯合企劃 20 週年 「王羲之與蘭亭序」特展 鍋島稻子|62 京都五大禪院之「東福寺」首次大展
東京國立博物館「東福寺」特展 何玉新|70
雲端關鍵字 Keywords for Database 海爾德馬森號/ Geldermalsen 王怡文|78
書品
論壇
慚惶殺人?趙孟頫〈書禊帖源流〉 何炎泉|82
八大場次,論盡繁華
「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 研討會紀實 許丁云、江采蘋|86
開卷
宇宙的圖誌
黃士珊《圖寫真形:傳統中國的道教視覺文化》 黃士珊|94
動態 Events
「東風西行─ 18 世紀清三代外銷瓷流行歐陸」
特展開幕 王韻寧|98
拍賣 Auction 北京保利 2022 秋拍成績喜人
30 餘件拍品逾千萬成交 編輯部|100 北京永樂 2022 秋拍圓滿收官
各項專場穩中有升 編輯部|104
2022 西泠秋拍 8.4 億收官,成交率逾八成 2023 春拍徵集火熱進行 西泠印社拍賣|106 日東方環球藝術中心首次四季拍賣會 「春.芳華」拍品多元質精 日東方環球藝術中心|108
展訊 Calendar
本月展訊 編輯部|112
清〈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破損情形。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公元前 11 世紀至公元前 10 世紀〈青銅簋〉。圖取自美 國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官網。
張大千出生於 1899 年,逝
世於 1983 年,因此近幾
年陸續遇到大千先生重 要的紀念年。如 2019 年是張大千 120 週年誕辰,今年(2023)是其逝
世四十週年。除此之外,其實去年
(2022)也是另一個必須好好紀念
的日子,即 1972 年在美國加州舉辦
的「張大千四十年回顧展」的五十 週年。
張大千一生舉辦過的展覽,不計其
數。然而「張大千四十年回顧展」
(圖 1、2)連號稱「摩耶精舍四大 金剛」的黃天才先生,也把此次 展覽譽為「生前故後三大展」之首 位。究竟有何原因,如此看重?
回顧張大千一生無數次的展覽,多 半都為「近作展」。無論在大陸時
期,抑或晚年在歐美各國的巡迴,
雖有畫家自身珍藏不予出售的非賣 品,然而大千先生自己與一大家子 的開銷,全靠他手上那隻筆,故而 每一年在各地均有大大小小的展 覽,也是不得不然。畢竟以畫為 業,原是他的本行。故而以商業求
利為目的的「近作展」,雖然能展 示近年最新的畫藝成果,然而對於 晚年畫壇地位確立、聲譽日隆的張 大千而言,沒有系統性的回顧展, 仍是種缺憾。故而在 1960 年代的後 半段,當他開始將目光由歐洲市場 轉移到美國時,美國漢學界正新興 「中國藝術史」史觀,與首屈一指 的東方水墨大師之相遇,也就不是 偶然了。
張大千在美國的第一場展覽,就由 中國藝術史學者蘇利文教授在史丹 佛大學藝術館於 1967 年為其舉辦。
蘇利文(Michael Sullivan)是美國最早的 中國藝術史學者之一,早在對日抗戰期 間,他就曾來華,結識當時重慶大後方的 一眾藝術家們,且有系統地收藏並向西方 介紹這些中國近現代畫家的作品,其中, 包含張大千在內。兩人的友情,也一直延 續至蘇利文返回美國之後。
1967 年正值美國移民政策放寬、巴西政府 打算收回原本為水庫預定用地的八德園之 際,張大千在蘇利文的策劃下在加州史丹 佛大學舉辦在美國第一次「投石問路」的 展覽(圖 3)。此次展覽,已屬於半回顧性 質,獲得廣泛的好評。即因此故,當時任 舊金山砥昂博物館亞洲藝術中心(即今日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主任的法籍老友 達祥西(René-Yvon d'Argencé)希望再舉
辦另一次的大型畫展,並提出商業性質的 近作展/博物館的學術性質生平展的二種 不同選項時,大千先生最終決定以其一生 四十年的逐年回顧作為展覽主軸,應該也 是在美國濃厚的藝術史學術氣氛中,開始 思考自身作為一名東方水墨的頂級畫家之 歷史定位的問題了。
達祥西對於大千先生的畫藝相當熟悉。 1956 年,張大千在巴黎舉辦那場屬於開 疆拓土性質的近作展時,同時也舉辦了另 一場的敦煌臨摹展,而該場的策展人就 是達祥西。由於策展人對於大千先生生 平事蹟的熟稔,最終選定由 30 歲至 70 歲 的「四十年回顧」,不僅顯得眼光獨到準 確,也非常地大膽。
1949 年的政治問題,致使張大千再無從 登上故國土地。在此之前的早、中年畫作 的徵集,也就困難異常。然而,為了呈現 張大千一生完整的面貌,策展人與畫家雙 方都承擔了這個艱難挑戰。最終,在歷經 二、三年的籌備與徵集後,最終於 1972 年 11 月順利在該館舉辦這次眾所矚目的 「張大千四十年回顧展」,呈現從 1928 至 1970 年,總共橫跨 43 年間的 54 幅畫作。 每年均有一至三件代表性畫作,且皆由張 大千本人選定。
此次展覽不僅是張大千首次學術型的回顧 展,亦是前所未有的四十年間完整的逐 年展示。因此開幕時,雖然大雨滂沱, 猶有來賓三千餘人赴會,冠蓋雲集,盛 況空前。連在港臺的好友如張目寒夫婦、 沈葦窗夫婦,亦特地飛去美國共襄盛舉。
至於舊金山當地 The Young Daily《少年 中國報》,亦製作特刊,專以介紹此次回 顧展,並刊載張大千、王天循、Lin Yutang、吳坤淦博士 ( K K Woo) 專文,熱鬧 萬分。以至於原訂一個月結束的展覽,又 延後了半個月才結束。
「四十年回顧展」的 籌畫與成果
製表|羅啟倫
1929 三十自畫像軸 1
徐雯波舊藏
1933 崖下獨思 軸 楊凡舊藏 2009 佳士得香港秋拍
2014 銀座國際秋拍
大風堂(張大千)
1942 西魏 285 窟三十五佛卷
1948 仿高克明秋壑鳴泉軸臺北故宮
1964 橫貫公路所見軸
1965 彩荷軸 1999 香港蘇富比春拍
1968 七十自畫像軸 2 張葆蘿捐贈國立歷史博物館
1928 仿石濤手卷 2000 蘇富比秋拍徐雯波專場
2010 北京保利秋拍
1937 天女散花圖 軸 3 臺北故宮
1938 黃山雲海 軸 2000 蘇富比秋拍徐雯波專場
1941 金屏荷花六屏 4 私人收藏
徐雯波
1942 白描唐人大士像 軸 2000 蘇富比秋拍徐雯波專場
張宗憲舊藏
2019 香港華藝春拍
1945 九歌圖卷 5 私人收藏
1951 梨花 軸 私人收藏
1952 憶遠圖軸
2012 佳士得香港春拍
1943 番女醉舞圖軸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1946 秋江冷豔軸 私人收藏
張葆蘿
1949 紅葉小鳥軸 1961 摩詰山園登高軸 1962 青城山四屏 6 1992 香港蘇富比秋拍
1968 李白詩意圖 框
張心澄 1960 石壁寒泉軸 2019 北京誠軒秋拍
張心印 1955 高士圖卷
張為先 1959 老猿戲樹軸 私人收藏
張德先 1963 潑彩瀑布框 2018 佳士得香港秋拍
文.圖|何炎泉(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副處長) 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上古之畫蹟,簡而 意淡,如漢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畫,如初唐盛唐, 雄渾壯麗。下古之畫,如晚唐之句,雖清灑而漸漸薄 矣。到元則如阮籍、王粲矣。倪、黃輩如口誦陶潛之 句「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以枯煎。」恐無復佳矣。
這是石濤(1642 1707) 論畫的文字,屢屢為 後世引用,也有許多
不同解讀觀點出現。不過,「筆 墨當隨時代」已指出關鍵:所有 過往的筆墨都具備該時代的「當 代性」,這顯然無庸置疑。數百 年後,不會只有「當代藝術」才 有所謂的當代性,唯一不同只是 多了一張強調當代性的標籤。
差距的,並非新穎炫目的創作觀 點或手法,反倒是手底下紮紮實 實的筆墨功夫,這一點對於傳統 繪畫的未來發展意義相當重大。
他在談寫意畫時指出:「臨摹古 人,要學他用筆用墨,懂得他苦 心構思。」(註 1)也清楚表示:
「中國畫最寶貴的藝術特徵,是 筆墨。筆、墨、紙三種特殊材, 是構成中國畫特殊風格的要素。
被譽為「五百年來一大千」的張
大千(1899 1983),其繪畫成 就自不待言,晚期更開創出水墨 的新境界。最為人所著稱的潑墨
潑彩山水,不僅為傳統繪畫找到 新的方向,也在現代藝術潮流中 爭得可貴的一席之地。值得注意 的是,能讓大千與同期畫家拉開
這是為中國畫所獨有,和其他各 國區別最大的特徵。」(註 2)正 是對於筆墨有如此深入的認知與 堅定的擁護,使得大千無論在繪 製工筆、花鳥、山水、寫意或潑 墨等,始終堅守著傳統的用筆。
即使在看起來最不需要筆法的潑 墨潑彩過程中,也仍舊使用了特 大毛筆來對顏料及水分加以推趕 出造形。
In Memory of Zhang Daqian: 40th Anniversary of His Departure
「筆墨」字面上雖然可以理解成用筆、用墨兩部 分的技法,然而在實際操作時,兩者卻又很難 截然劃分,因此「筆墨」一般都是指綜合性的用 筆技巧。例如書法或繪畫的白描,表面上似乎 只見到點畫線條的用筆技法,事實上仍然隱含 著不同墨法的運用,例如淡墨、枯墨、濃墨、 漲墨、宿墨、飛白等等。只要是使用毛筆創作, 可以說無一處不是筆法與墨法互相滲透,所有 的感受與變化都只是筆與墨的不同比例所調配 出來的視覺效果。
大家最常問的不外乎潑墨潑彩究竟是傳統還是 創新?簡而言之,創新的地方是突破筆墨長久 發展以來的種種限制與誤解;傳統之處是追本 溯源,回到古代記載中的破墨破彩法,顯示出 大千心中對於傳統文化還是給予極為崇高的敬 意,為世人實踐「以古為新」的。
張大千一生的筆墨並非一成不變,曾發生過幾 次根本上的轉化,最重要就是敦煌臨摹與海外 見聞時期。從實際作品上來觀察,便可以發現 這兩個階段中不同的觀點與技巧,如何讓他對 於「傳統」產生新的理解,如何發展出異於傳統 的「筆墨」,進而開創出不同於過去的新畫風。
張大千自言僅從老師曾熙(1861 1930)與李瑞 清(1867 1920)學習過書法,在三師父李瑞 荃(筠庵)的帶領下,開始臨仿石濤,同時學習 仿製古畫的技巧。李瑞荃為李瑞清的三弟,其 身分類似於文物商,常常往來於賣家與收藏家 之間,鑑賞力為圈內好友所肯定。他的收藏頗 富,經手的書畫碑帖難以計數。大千為了製作 出唯妙唯肖的畫作,必須對古人的筆法瞭若指 掌,才可能自由發揮創造出這些以假亂真的偽 作。這種從內到外鉅細靡遺的學習方法,與尋 常臨摹學習的心態不同。早年這一段臨仿習慣
張大千(1899 1983)為二十世紀
名聲蜚然的國際畫家,近現代 書畫市場的閃亮巨星。1925 年, 大千人生中的首次個展,百幅畫作每件
20 塊大洋(當時一本書約 5 角大洋),然
購藏者無權選擇,僅憑編號抽籤決定,依
舊引起各方爭購,銷售一空,獲得完全成 功。2023 年,國內外大小拍賣市場,必以
徵得張大千畫作為吸睛強打,市場風向標 的香港蘇富比春拍四月初推出〈花開十丈 影參差〉潑墨潑彩金屏風,拍前預估上看 二億港元。
畫展,寰宇天下,求畫者眾。1956 年, 張大千與畢卡索會面,對談藝術觀點且互 相交換畫作,兩大繪畫大師正面交鋒,成 為美術史上獨一無二的事件,中西方藝術 高峰會。在繼 1930 年代起即有的「南張北 溥(溥心畬)」、「南張北齊(齊白石)」雙 雄峙立,又得「東張西畢」美譽宣傳,使 大千的聲勢愈盛。1963 年,張大千創作的 〈荷花通景屏〉六幅潑墨巨構,由美國《讀 者文摘》雜誌社以 14 萬美元高價購藏,轟 動全美,創當時中國畫的最高價。1970 年
所訂立的潤例〈張大千鬻畫值例〉,表明 「收費一律以美元結算」,採用國際強勢 貨幣,也見大千畫作的國際流通性。1980
大千風靡市場近百年。令市井小民咋舌 的億元「天價」,不是只存在於現今的 市場,早在 1948 年時,已是「少則以兩 (黃金)計,多則論條(黃金)售」,「洵 可嘆為觀止矣」。而大千也在 1949 年永
離中國後,自此大步
年代,大千作品已進入國際拍賣市場。
1987 年,〈桃源圖〉於香港蘇富比以 187 萬港元成交,創大千個人畫價拍賣紀錄與 二十世紀中國畫家之成交紀錄。1991 年,
〈靈巖山色〉(圖 1)在佳士得香港成交價
牙、瑞士、巴黎、新 加坡、馬來西亞、德 國、泰國、英國、巴 西等地皆舉辦有多檔
429 萬港元;1992 年,〈青城山四屏〉
在香港蘇富比以 748 萬港元成交; 1994 年,〈幽谷圖〉(圖 2)於香港
蘇富比以 816 萬港元成交,再次刷
新紀錄。1980 至 1990 年代由蘇富
比、佳士得兩大國際拍賣公司雙強 爭雄,屢創佳績。1990 年代起,中
國境內拍賣公司進場競逐角力,也
有著亮眼表現。2002 年,〈潑彩朱 荷屏風〉(圖 3)於香港蘇富比拍得 成交價 2022 萬港元,價位大幅躍升
至千萬,再次刷新紀錄,而這個紀 錄維持了七年,於 2009 年方被〈瑞
士雪山〉在北京匡時的成交價人民
幣 5264 萬元所打破,大千的價位也
再次一躍為五千萬門檻。
在藝術市場熱度高漲的 2010 至 2011 年,張大千書畫作品佳績頻傳,尤
以 2010 年〈愛痕湖〉(圖 4)在中國 嘉德的成交價人民幣 1 億 80 萬元, 為第一件破人民幣億元書畫作品, 創近現代書畫紀錄。此前大千價位 最高約在人民幣四、五千萬元徘 徊,此舉將張大千價位大幅拉升, 並開啟了中國境內買家對大千藝術 潑墨潑彩的再認識,和對大千藝術 的廣泛興趣與持續關注之熱度。市 場上以大千為主題所組織的特色專 場普遍均有著不俗表現,尤以 2011 年香港蘇富比推出的「梅雲堂藏張 大千畫」專場,梅雲堂為大千摯交 高嶺梅、詹雲白之堂號,25 幅作品 於一小時內全數拍出,總成交額高 達 6.8 億港元,成為拍賣史上最高 成交額之中國近代書畫單一藏家專 場,其中之大千 1947 年作之〈嘉耦
「請問什麼時候才開館?」「期待期待,等好久 了!」「開館日期?」 談起國立歷史博物館,何時開館是不可迴避的第一提問。自 2018 年 7 月 1 日起閉館整建工程,原先預定三年的「小別」,迄今已來到第五年的 「闊別」。史博館館長梁永斐上任以來信誓旦旦,力拚開館,喊出「史 博 68,璀璨永續」品牌標語,以迎向重新開館的新格局。
梁永斐 2022 年 2 月 1 日暫代史博館館長,身兼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與史 博館館長,引起質疑聲音。細數過往,服務公職 40 年的他,深具行政歷 練,曾為國立國父紀念館館長、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司長、文化部參事、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副處長,亦曾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臺北市立兒 童育樂中心、臺北市體育處等單位服務。在工程實務經驗上,不僅是國 美館工程,過往曾接管、驗收小巨蛋,興建臺北運動中心、臺北市立田 徑場等,都有所參與。時任文化部部長李永得說明任命梁永斐為史博館 館長,是為借重梁永斐過往於文化部及館所的豐富經歷,「斷可無縫接
軌接手進行各項工作,加速並如期完成史博館整建工 程。」在藝文空間館舍的建築經驗中,梁永斐從國父紀 念館跨域加值計畫、國美館耀昇計畫,再到接手史博 館升級發展計畫,2022 年 7 月 1 日梁永斐由「兩館長」 正式專職為史博館「梁館長」。
整修的一千多個日子,即將告結
「我最大的第一要務就是建築工程。」梁永斐史博上班
的第一天聽取館內業務單位報告,隔日即巡視南海路 史博館舍修復及再利用整建工地程,及座落於新北市 中和區的典藏庫房興建基地現場。直至今年初「南海 行政辦公室」落成,史博館行政辦公室由徐州路臨時
辦公室重回南海路,2 月 4 日邁開「回家」的第一步。
「修館不休館,服務不打烊」的時代告一段落,未來將 呈現怎樣的斐然嶄新面貌?典藏團隊專訪史博館館長 梁永斐,給出最新報告。
史博館成立於 1955 年 12 月 4 日,自 1958 年開始進行館舍改 建,增建陳列室及畫廊,1961 年興建「國家畫廊」用以展出書 畫作品,1962 年增建傳統建築式展覽大廳,1971 年原有木樓 奉准改建成傳統建築樣式的展覽大樓。然細查資料,建築主體 至少自 1956 年至 1970 年間,進行了十數次的增修改建工程。 今日大眾所熟知的史博館空間規模與綠瓦紅牆的宮殿式建築, 底定在 1970 年代。半世紀過去了,因史博建築物的增、修、 改建歷程致使管線混亂、漏水劣化及建築結構隱患等病灶,在 時代的浪潮下面臨著設備老舊、空間不足、樓板載重安全等困 境,博物館升級迫在眉睫,得須進行整建之必要,以達安全性 及符合需求。
東京國立博物館、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
2023/1/31 4/23
文.圖|
鍋島稻子
(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主任研究員、東京國立博物館客員研究員) 翻譯|何玉新
東京國立博物館與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相距不遠,步行 15 分鐘便能到達。不僅如此,兩館收藏的中國書畫,在收藏
時期或內容等方面也有不少重疊之處。基於這些便利性和
共同點,兩館能否一起做點什麼呢?經與東京國立博物館 的富田淳先生商討後,我們首先決定在同一時期企劃相同
內容的展覽,以「蘭亭序」為主題舉辦了第一回展覽。
聯合他館的展覽,如今在日本各地都有舉辦,但在 20 年 前卻是殊為罕見。東京國立博物館與書道博物館的聯合企
劃,可說是這方面的先驅。單一館無法達成的企劃,可以 由兩個以上的館來實現!這樣的聯合企劃雖是以兩館為核 心,有時也會邀請三井記念美術館或台東區立朝倉雕塑館 等合作館共同舉行。不過國立、區立、私立等完全不同的 組織要一起舉辦展覽,並不是容易的事。所以,在不超過 負擔的前提下,各館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開展工作。例 如,東京國立博物館負責作品拍攝和廣告費,台東區立書 道博物館就負責海報、傳單和圖錄的印刷費等,如此分擔 起各項業務來舉辦一場展覽。
一開始因預算不多,向其他博物館借展甚或製作圖錄都像 是作夢一樣。為了獲得展覽的資金,我們除了申請補助
金,也持續進行聯合企劃,努力讓台東區認可這項展覽活 動。如此才有可能向其他館借展或製作圖錄,讓展覽一點 一滴充實起來。我們也曾經向海外借展,如 2012 年的第十 回展覽,便展出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收藏的七件〈蘭亭 序〉名作,著實讓人備感欣喜。
自第七回起,我們每回都會製作聯合企劃的圖錄。圖錄製 作主要以圖版美觀、可輕鬆閱讀,能得到知識上的啟發 等兼具易讀性和趣味性的內容為目標,同時也兼顧了新見 解、新資料與新提案。
聯合企劃雖是小展,累積起來便發展成大型展覽的構想; 2013 年,便舉辦了東京國立博物館「書聖王羲之」特展, 2019 年,也舉辦了「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展。能 夠以聯合企劃為基礎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特展,讓參與 聯合企劃的工作人員們引以為豪。聯合企劃雖然是小型展 覽,近年卻在海外引起廣大關注,著實令我們感到欣喜。
在這次迎來 20 週年的聯合企劃中,我們將回歸原點,把 焦點放在第一回所提出的王羲之與蘭亭序,兩館共計展出 214 件精品。以下就來介紹展覽的七大內容。
王羲之雖被尊為書聖,但諷刺的是,其並無任何真 蹟存世。保存王羲之書法的媒介,包含了摹本和拓 本。摹本和拓本由於分別在唐代和宋代達到最高水 準,因此被稱為「唐摹宋拓」,相當珍貴。其中, 由宮廷專業工匠對王羲之真蹟進行複製的精密摹 本,是保存王羲之書法本然面貌的最佳資料。宋代 時,則建立起以紙和墨輕鬆製作大量拓本的成熟技 術,讓王羲之的書法廣為流傳。
日本現存四件精巧的唐摹本,本次展覽將展出其中的二件,即〈妹 至帖〉和〈大報帖〉。〈妹至帖〉首次公開於 1973 年(癸丑年)在五島
美術館所舉辦的「昭和蘭亭記念展」,〈大報帖〉則首次公開於 2013 年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書聖王羲之」特展。兩者都貼附在大名(諸 侯)家流傳下來的手鑑(てかがみ,類似剪貼簿的收藏冊)上,可謂 保存王羲之事蹟和書蹟的第一等資料。收藏在日本的四件唐摹本, 乃宮中搨書人所製作的王羲之尺牘之雙鉤填墨本,據信於奈良時代 由遣唐使等舶載至日本。順帶一提,王羲之最晚年傑作〈喪亂帖〉的 唐摹本,已於 2022 年 11 月被指定為日本國寶。
東京國立博物館「東福寺」特展
譯撰|何玉新 圖|「東福寺」特展
特別展「東福寺」
東京國立博物館|2023/3/7 5/7
以新綠和紅葉等勝景而廣為人知的京都表性禪寺東福 寺,3 月 7 日至 5 月 7 日於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行的「東福 寺」特展,首度匯集並集中介紹該寺的寺寶。當中既有在 日本被譽為「畫聖」的繪佛師吉山明兆(1352 1431)之 鉅作 〈五百羅漢圖〉全圖 於長達 14 年的修繕後首 度公開,也一併展出諸多自應仁之亂(1467 1477)戰火 中倖存下來的珍貴文化財,以及與巨大伽藍相襯的特大 尺寸佛像和書畫類精品等。展覽中,除了追溯東福寺開 山以來的歷史,亦將廣泛介紹在與大陸交流過程中開花 結果的禪宗文化全貌,充分展現東福寺在日本文化中所 代表的意義及其魅力。
東福寺的創建與歷史
東福寺乃鎌倉時代初期擔任攝政和關白
(註 1)的九條道家所發願創建,從嘉禎
二年(1236)至建長七年(1255)歷時 19 年建成,是一座取「東大寺」之「東」字 和「興福寺」之「福」字為寺名、猶如奈
良東大寺和興福寺相結合的大寺院。
該寺於寬元元年(1243)工程進行到一半
時,即奉圓爾(聖一國師,1202 1280) 為開山祖師,並首先完成了天臺、真
言、禪等各宗兼學的堂塔,只可惜這些建築因遭逢元應元年(1319)、建武 元年(1334)、延元元年(1336)等接連不斷的火災,大部分遭到燒燬。
但很快地,東福寺的重建工程,於延元元年(1336)八月,亦即災後的第四 個月便著手開始進行。至貞和三年(1346)六月,方由前關白一條經道舉行 佛殿的上樑儀式。最終在延元火災發生的 20 餘年後,才重現令人讚嘆的雄 偉寺觀。事實上,早在 1334 年建武之災發生前,東福寺已名列京都五山(五 大寺院)之一,重建後更具備了完整的禪宗寺院景觀。
東福寺創建之初,其宋代風格的七堂伽藍內供奉著巨大的群像,除了高達 五丈(約 15 公尺)的主尊釋迦牟尼佛像,作為左右脇侍的觀音和彌勒二菩薩 像亦有 7.5 公尺之高,因此以「新大佛寺」之名名噪一時。作為京都最大的 禪宗庭園,東福寺不僅長期以來一直未受戰火侵襲,包括足利義持、豐臣 秀吉、德川家康等幕府將軍們都對其進行了保護修復的工作。但不幸的是, 明治十四年(1881)十二月的一場大火,導致了佛殿、法堂、方丈室和庫裡 (註 2)都被焚燬殆盡。直到大正六年(1917)才再度著手重建本堂(佛殿兼 法堂),連同早在明治二十三年(1890)和明治四十三年(1910)先後進行 重建的方丈室和庫裡,共同構成了今日所見與鎌倉、室町時代後的重要古 建築並駕齊驅、充分體現現代木造建築精髓的壯觀寺景(圖 1 3)。
文.圖|王怡文
1 17
荷蘭,國土面積僅比臺灣大上四分之一,卻 曾憑藉著優秀的貿易手段,站上大航海時 代的霸主地位,17 世紀說是荷蘭最輝煌的 黃金時代,一點也不為過。16 世紀末,荷
蘭脫離西班牙獨立後,與西班牙的關係急速 惡化,導致西班牙禁止荷蘭在里斯本進行貿 易,荷蘭只能自力救濟出走找尋前往東方的 路。荷蘭人相信東方帝國中國有著無數奢侈 品,若是能將這些帶有中國風的東方物品 帶回歐洲,想必就可以發大財。1602 年,
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 VOC)正式成立,並以巴
達維亞(Batavia,位於今日印尼雅加達北區)
成立貿易轉運站,開始做起了東西方的貿易。
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分別於 1657、1664 及 1668 三次北上深入中國領土,試圖能夠在 貿易自由度上獲得突破,無奈無論是順治或 者是康熙皇帝,都沒人鬆口讓荷蘭東印度公 司能夠在中國領土上直接進行貿易。看似無 功而返的旅程,卻也留下了不少圖繪紀錄, 讓我們能夠以荷蘭人的角度看到當時的中國 (圖 1)。
雖然直接貿易未能進行,但荷蘭東印度公司後來在 臺灣安平建立據點,成為中國、日本貨物通往巴達 維亞的中繼站。從 16 世紀末到 18 世紀末的 200 多年 間,荷蘭東印度公司共約派遣 4700 多艘船來到東
亞。荷蘭人到東亞來,到底運送了些什麼回到西方 去呢?中國出口前三大貨物分別是絲、茶以及瓷器。
中國瓷器在 17 世紀的荷蘭,可說是日常生活的奢侈 品,且經常成為荷蘭靜物畫的題材之一(圖 2)。
17 世紀期間,荷蘭東印度公司每年由中國運出了約 60 萬件瓷器,約有五分之一的量運往西方。甚至到 了 18 世紀的某一年航運時期時,荷屬、英屬再加 上其他國家的東印度公司,一共載走約 870 萬件瓷 器,數量相當驚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隻通常於 九月從荷蘭出發,在海上航行七、八個月抵達巴達 維亞,船隻在此載上風靡歐洲的中國陶瓷,於十二 月或一月乘著季風返航,通常能於夏天返回荷蘭(因 季風關係,回程能比去程少上約一個月的航程)。荷 蘭東印度公司的貨物多數會使用公開拍賣的方式販 售,而拍賣時間會落在秋季。
海爾德馬森號(Geldermalsen)建於 1746 年,為荷 蘭東印度公司商船,船身長 150 英尺、寬 42 英尺,
排水量 1150 噸,其名由時任荷蘭熱蘭省(Zeeland)
商會會長 Jan van Borssele 根據其家族所統轄的小 鎮名稱命之。查詢荷蘭東印度公司船隻資料庫可 知,該船隸屬於熱蘭省商會,於 1748 年 8 月 16 日
船長 Willem Marreeuw 的帶領下,離開荷蘭熱蘭省
的 Rammekens,該趟船次班號為 3427.1,目的地為
巴達維亞,後於 1749 年 3 月 31 日抵達巴達維亞。在 抵達巴達維亞之後,它又執行了多趟日本、中國、
巴達維亞及印度之間的短程貿易航程,最後,它在 1751 年 7 月 21 日抵達廣州。
這次海爾德馬森號於廣州待了五個月,準備下一趟 長途航程,它將返回故鄉荷蘭,這趟航程的船長為 Jan Diederik Morel,從荷蘭東印度公司船隻資料庫 可知,該航程編號為 7371.1。據悉,這趟返回荷蘭 的航程中,海爾德馬森號大約載了近 24 萬件瓷器、 近 70 萬磅的茶葉及 5000 多件的絲綢。此外,也還 有不少要載到巴達維亞的黃金等。據估計,整艘 船貨價值約 70 萬盾(guilder, 歐元流通前荷蘭所使用的幣 值),當中茶葉的價值占了整 艘所乘載的船貨價值的 60 %, 其次為絲綢的 9 %而瓷器則占 了 5 %左右。順帶一提,與海 爾德馬森號同時期還有另一艘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阿姆斯 特爾芬號也從廣州回到荷蘭 (Amstelveen,於 1751 年 11 月 30 日啟航,船貨價值約 65 萬 盾)。
趙孟頫〈書禊帖源流〉卷包含〈禊帖源流 考〉、題跋和致野翁信函,後人將其合裝一 起(圖 1)。〈禊帖源流考〉是趙孟頫受野翁 之託,以小楷抄寫的南宋姜夔〈蘭亭考〉, 據卷後自跋:「余二十年前為曹野翁謁選 都下,求余書〈蘭亭考〉」,署款「至大二 年歲在己丑十二月廿四日」,知此小楷書 於 36 歲。20 年後,宣城張巨川從曹野翁處 得此卷,請趙孟頫作跋,他感慨:「恍然如 夢。余往時作小楷,規模鍾元常、蕭子雲, 爾來覺稍進,故見者悉以為偽,殊不知年 有不同,又乖合異也。」同時在當年致曹野 翁函後面寫下:「余今日見此簡,真是慚惶 殺人也。」
專業書家寫字時,莫不講究環境與工具, 這其實跟音樂、舞蹈等藝術是相近的,沒 有好的樂器或舞台,怎能有精彩的演出。 只是書法史過度講究風格的傳遞與變化, 讓這些物質條件長久缺席,偶爾才會登場 一下。當然,忽視物質絕非正常的現象, 長期下來許多物質性的影響已經被混入個 人風格中來談,不得不說目前其實處在混 亂的狀態中。
當時趙孟頫初到北方,卷中提到:「予自少 小愛作小字,爾來宦游,無復有意茲事,
兼北方多風塵,不宜筆研,而客中又 乏佳几。此紙雖出高麗,亦非良品, 偶今日雨後,風塵少息,拳曲土炕 上,據白木小卓,聊復書此。」不僅 不適應北方的氣候與風塵,索書者提 供的高麗紙也不佳,加上沒有合適的 書寫桌子,揮灑起來自然難以得心應
手,令他耿耿於懷,二十年間「時時 往來胸中不忘」。趁著雨後,空氣濕 度有所提升,風沙也大大減少,才能 勉強在炕上以白木小桌來完成。過於
乾燥對於習慣南方高濕度的書家而言 是一大問題,尤其在書寫小楷時更是 嚴重,筆毫外層的墨汁很容易乾掉,
造成流動上的困難,若加上紙張的品 質不佳,或許連毛筆直線運行都會出 現不少額外阻力,徒增運筆的困難
度。這些紙筆之間的細微摩擦變化, 透過筆桿傳遞到手指,再藉由神經系 統直達大腦,對於專業書家而言,絕 對能夠清楚感知,否則無從據以調整 控制筆鋒。因此,觀者若對於物質與 氣候的敏感度不如趙孟頫,可以想見 在欣賞此作時,確實無法體會這些因 素上所造成的書寫困擾。
透過趙孟頫本人的提點,今後在觀賞
書法時,對於寫作工具、紙張、氣候 等等,都必須加入考量,否則很容易 誤判情勢,導致「見者悉以為偽」。
若非書家本人親自澄清,此作大概又 會跟書法史上其他書家的早年書蹟命 運一樣,因為與常見風格不同而遭到 淘汰,也逐漸限縮這些藝術家的藝術 樣貌,形成藝術史家可以接受與掌握 的「風格」。
為何趙孟頫二十年後看到此帖,認為 慚愧惶恐至極(慚惶殺人),真有如 此糟糕嗎?這樣的語氣間恐怕還是帶 有幾分修辭上的考量,在顯示自己長 足進步的同時,也透露出書學態度的 客觀嚴謹。
古人讀書寫字甚早開始,書藝成熟時 間也都很早,許多研究者喜歡以分期 方式來歸納傳世書蹟,很容易得出早 期稚嫩、中期成熟、晚期老辣的結 論,大體上這樣的說法並不會錯,細 究則不免顯得過於簡單。尤其是早期 書風的概念,所反映的風格不過是傳 世作品前段,絕非學書過程的早期。
例如此作,趙題跋中提到規模鍾繇 (151 230)和蕭子雲(487 549),
表示其實已經相當有自己的風格。36 歲雖然屬於傳世作品中較早的階段, 仍不宜直接粗糙地將作品視為未成熟 書蹟,其用筆結字已經足為大家風範 與書學典範,只是與後來中晚期面貌 不同罷了。
在進行此作的賞鑑品評之前,許多人 不免執著於鍾繇、蕭子雲的風格,這 又是書法史研究的另一個問題。首 先是每個人對於這些書家的風格認 知不盡相同,加上影響程度的多寡與 呈現樣貌,運氣好時或許很容易從外 觀上判別出來,然而多數情況都因精 神啟發或創作理念的契合,落入各說 各話的窘境。如果完全忽視鍾、蕭的 角色,是否可以無礙地品評趙孟頫書 法呢?答案是肯定的。自古以來,書 法鑑賞的方式就不是透過一連串的人 名,而是根據線條、結字、行氣、章 法等客觀品評項目來進行。傳世的書 法名蹟,因為已經在傳統書法品評機 制中,通過歷代無數評論家嚴苛的考 驗,自然可以成為這些評定項目的優 劣標準值。在這套品評機制的運作 下,一連串的人名完全顯示不出任何 的積極作用,卻可以用來寫寫文章、
文│許丁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江采蘋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
特展於 3 月來到尾聲,故宮於 3 月 14 日、15 日舉辦為期兩天的 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從晚明的文化與歷 史、文學、繪畫與地景、士商交遊、宗教與儒學、書畫及工藝 之鑑賞與收藏、園林的創造與書寫等主題切入,進行論文發表 與講評。因疫情影響,故宮已久未舉辦實體研討會,眾人因本 活動齊聚一堂,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更顯難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王鴻泰以「游藝. 繁華.名─明清的文酒之會與成名藝苑」為題考察明 代文藝社會中,文學可能在社會層面上,以何種形式 進行相關活動,及激發何種社會關係的發展。在明中 期商品經濟日趨發達的背景下,以繁華城市為基礎的 文酒會成為文藝活動的新舞台。王鴻泰指出,王世貞 作為文壇盟主時常邀參與文酒會,為他人詩文 點評排序,被點評的文人便藉此獲得名聲,更 進一步獲得為人寫應酬文字賺錢的機會。文酒 宴讌則與文人成名互作用,而文藝生活與文學 內容也充滿聲色娛樂,晚明之文藝特色也因此 饒富感官情趣。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張藝曦 「明及清初江西宗室與文學復古運動」討論明代 復古運動中江西宗室的角色。張藝曦提到宗室 群體參與復古派的結社活動,能讓無法離開封
地的宗室打開交遊圈,也讓貴族 品味有機會進到士群體的結社中。
宗室的傳承優勢反而使其成為江 西復古派社集的主力,其中,士 人群體也試圖抗衡,形成宗室與 士人群體間既合作又抗衡的關係。
第二場:文學、繪畫與地景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研
究員簡錦松以「明錢穀《紀行圖
冊》與張復《水程圖》現地研究」
為題,透過比對 GIS 地圖、古今地
圖,以及實地勘查,考證錢穀《紀行圖》與張復《水程圖》中地 景的確切地點與真實地貌(圖 1)。簡錦松認為,錢穀與張復所 畫不拘泥於單一視點,而是像攝影機一般如實記錄,在明人畫 中堪稱獨絕。
1 Google Earth Pro 1921 1936
文.圖︱王韻寧(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與考古學系碩士)
「東風西行─ 18 世紀清三代外銷瓷流行歐陸」特展於 3 月 4 日午間在 北投文物館舉行開幕式。由北投文物館與國立歷史博物館、臺灣碗盤 博物館、橄欖樹下文創有限公司與多位收藏家攜手合作,展覽系統地 呈現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為外銷歐洲而設計、製作的各式瓷器 (圖 1)。展出的百餘件青花瓷與彩瓷器,種類豐富、圖案生動,件件述 說著歐洲對東方世界的想像、對東方瓷器的愛慕。
在開幕儀式上,古琴與大提琴合奏的是中國民謠《茉莉花》,該旋律因被巧 妙挪用進義大利歌劇《杜蘭朵公主》中,而在西方世界聲名大噪。這首中 西合璧的曲調,恰好與近代全球海上貿易的大宗商品 中國外銷瓷── 相呼應。
中國外銷瓷曾經為全球遠洋貿易上的大宗商品,其文化影響力更不容小 覷。16 世紀隨著海上貿易興起,歐洲前往東亞的貿易路線逐漸確立,中國 的手工藝品也搭乘商船抵達歐洲港口,在歐陸掀起了一股「東風」熱潮。
這股浪潮進而影響歐洲本土的裝飾風格、生活起居,在 18 世紀達至巔峰。
以具東方情調的瓷器作為室內裝飾,儼然成為當時的歐洲時尚,更能彰顯 主人的財富與地位。 1
外銷瓷顧名思義是專為銷售國外而製作的 瓷器,在設計上迎合海外顧客需求,能夠 體現當時東方工匠的精湛技藝與西方市場 的口味喜好。民間流行的中國傳統紋飾, 舉凡山水人物、花鳥瑞獸、傳奇故事等, 是貿易瓷常見的裝飾圖案,讓西方顧客得 以窺探歐亞大陸彼端的神祕世界,滿足他 們對異國的好奇心。像是描繪清朝地方官 員家庭生活的「滿大人」圖樣就是當時熱 門的裝飾題材之一(圖 2),而盤緣以繁 複花紋為底,對稱分隔開光為飾,也是中 國外銷瓷常見的裝飾手法。除此之外,為 符合歐洲習慣的生活用具,各種特殊器型 也應運而生。同樣地,過去不見於中國瓷 器上的歐洲家族徽章、西洋神話故事等圖 樣,像是:希臘神話中特洛伊戰爭的導 火線「金蘋果事件」,或西方四元素地、 水、火、風(圖 3)等,亦在歐洲商人的訂
製下躍身成為中國工匠手下的裝飾題材, 見證當時的東西文化交流。
歐洲市場對這些異國奇珍的需求有增無 減,卻不巧碰到康熙時期實施的海禁政
北京保利 2022 秋拍已於 2 月 26 日圓滿 落幕,總成交額高達人民幣 23 億 6000 萬元(以下幣值皆為人民幣),網路同
步拍瀏覽人次超過 440 萬人。此次北 京保利斬獲了 35 件逾千萬拍品,其中 僅有二件屬珠寶部門、二件屬現當代
藝術,其餘 31 件均為中國書畫、古代 書畫與中國古董珍玩部門。
中國書畫總成交額 7 億 4160 萬元,「中 國書畫夜場」一直備受矚目,成交強
勢,成交額為 4 億 6500 萬元,占中國 書畫版塊總成交額過半。不僅成交總 金額高,成交率亦高達 96 %,僅三件 拍品流拍。
其中齊白石《佳卉工蟲冊》為畫家跨 越 20 餘年的創作,以 4002 萬元成交。
傅抱石〈對弈圖〉及夜場封面作品〈西 園雅集圖〉分別以 3795 萬元及 3450 萬 元成交,位列第二及第三。〈對弈圖〉 為金剛坡時期之作,曾於香港上拍, 此次再次於北京取得好成績。〈西園 雅集圖〉同為金剛坡時期作品,以畫 家鍾愛的歷史典故入畫,畫面重現西 園雅集盛況,繪雅集人物 16 人,侍女 2 人、侍童 1 人,齊聚於明淨清幽的園 林之中。
市場寵兒張大千的作品同樣在夜場中 獲得藏家青睞,〈空行母〉為其敦煌 時期的代表作,以 3105 萬元成交,是 張大千少數的藏傳佛教題材作品。〈溪
山蘭若〉則以 1150 萬元成交。
夜場中尚有四件破千萬成交價作品, 分別是:新加坡「香雪莊」舊藏的徐 悲鴻〈豐年〉成交價為 1725 萬元;吳 冠中 1980 年代作品〈月下玉龍山〉以
1495 萬元成交、〈故鄉〉以 1357 萬元 成交,〈犛牛雪山〉則以 1035 萬元成 交。
中國書畫亦推出五個日場,表現優 異,其中「觀止─中國書畫臻選」專 場取得 1 億 800 萬元的好成績。其餘四 個專場表現不俗,多件拍品逾低估價 多倍成交。
古代書畫呈現三大專場,總成交額為 4 億 5210 萬元,共有九件拍品逾千萬 元成交,且有多個專題獲「白手套」 全數成交佳績。「仰之彌高─古代書 畫夜場」如同中國書畫夜場,專場成 交額近 3 億 7300 萬元,攬下古代書畫 板塊近八成成交總額。
「古代書畫夜場」以清宮宮廷畫家合 繪《壽意圖冊》十二開領銜全場,由 作品款題可知此冊由八位康熙至乾隆 初年的宮廷畫家合繪,可能是為了雍 正皇帝五十歲壽誕而作,後經乾隆、 嘉慶、宣統三位皇帝典藏。除了畫 面精描工繪,其裝裱材料以高規格的
明晚期 項元汴款黃花梨鑲大理石帶屜板香几,成交價人民幣 4,197.5 萬元 (香几圖片來源)北京保利 2022 年春拍「逍遙座—重要名藏明清古典家具」專場 Lot 5563
2023文物拍賣大典正式開始預購!
即日起訂閱典藏雜誌《古美術》or《今藝術 & 投資》,可享最優
惠價格加購(預購)2023 文物拍賣大典;新年度訂閱典藏超值優 惠,加質不加價。
□古美術□今藝術&投資雜誌□一年12期或□二年24期(任選)
(任選)
□A專案/一年12期
加贈經典選書壹本
一年期訂戶適用
專案選書(任選)
未勾選則隨機出貨 □ 繆思意境: 漢寶德再談博物館 定價$480
□B專案/二年24期 加贈經典選書貳本(繆思意境:漢寶德再談博物館、JOJO論)
1.2023 文物拍賣大典預計於 4 月下旬,如遇不可抗力因素,則延後出版,出版後陸續寄送。
2. 發票/贈品將於收到訂單後一週內寄出。
3. 雜誌於每月 1 日出刊發售,若讀者當月 5 日前尚未收到雜誌,敬請來電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