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測得準不準?
「只有當代藝術圈在談論策展這件事嗎?」這是此次發想 策劃專題的一個靈光切面,憋藏在心裡好一陣子了。若真 有藝術評論,那話語權到底掌握在誰手上?連潛藏著藝文 圈各大長官的「靠北藝術」臉書粉專,印象中都未曾見古 美術領域之展覽在版上被議論,是置身邊緣還是展覽得很 好,還是古美群眾「溫良恭儉讓」?
古美術領域讓他者所詬病懷疑的之一,或許就是缺乏議題 性的思考探索。在此,必須大膽說明,這與興趣觀眾群 偏重關心的面向不同應有關,筆者熟識的大部分前輩們更 在意的是「物」的本身,藝術品本體的表現才是關心之所 在。正因如此的「內行」,他們對於論述文字沒有太大的 興趣,往往是匆匆一瞥,再說得清晰一些,這群看倌只要 有「陳列展示」,可以沒有「策展」。
但,再內行總得是從外行開始。圍繞著「物」本身所衍生 輻射出的所有,展覽是公眾得以接觸的起點,且至為重要 的媒介。「策展」除是工作,也成為一件作品。本期專題
「TEST !展覽『策』試中」,邀集了具備博物館學、藝術 史、策展人、藝術家、展覽觀察者等有著不同多重角色的 作者們,也同樣和身為觀眾的我們共同關心,對於古典文 物的展覽提出對策與議論,一切都在策/測試中。
致力推廣分享博物館與文化「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臉書 粉專版主郭怡汝發表〈跨歷史策展! 歐美博物館裡古
今並陳的亞洲文化〉從歐美博物館對於亞洲古典文物的策 展觀念和策略轉變切入,實例解析「跨歷史策展」如何作 為一種橋接當今社會與觀眾的方法。有著多檔書畫策展經 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副研究員兼科長邱士華
一個故宮策展人的疑惑與理想〉直指故 宮展覽,真情誠摯內剖告白。在藝術家策展人多重宇宙中
的劉星佑〈歷史沒有如果?但策展可以? 策展方法與 典藏品之間的多元競合〉,觀察策展如何撐開詮釋與認識 的宇宙,思索當代策展人「與古為徒」的潛力與可能性。 最後回到觀眾的角度,長期觀察展覽的編輯文化人陳柏谷 〈觀眾可能會想看的,是一檔什麼樣的展覽?〉以其閱覽 親訪海內外無數展覽之萬中選一,舉大英博物館「Manga」 特展案例為介,解析一檔「好展覽」所要追求的最完整價 值。
本期專題開門頁的美術設計元素,感謝劉星佑的書藝題字 與何兆南的攝影作品《神話避風所》,這對古美術雜誌是 種嘗試實驗,專題標題的議定也謝謝幾位當代圈友人的參 與,幾個主標進入最後討論選擇,候選人有「策不準的展 覽?測不準的觀眾?」、「TEST !展覽『策』試中」,最
後又增加了「策(測)不準」。幾經反覆評估思考,為避 免指涉有負面意味或過度評價之嫌,以及援引「策論」與 「策展」的同字雙關之意,由「TEST !展覽『策』試中」
出線。大家都可以選擇,各有各好,能開啟出互動討論與 省思探索方是核心。
「策展的語言相當於編輯的語言。兩者共有的活動,包括 各種觀念的選擇、組合、安排與監督,使這兩種角色近乎 一致。策展人如同各種觀念的編輯者,不斷推動藝術與文 化實踐,從而透過展覽、出版、網站、論壇及其他活動使 觀眾認識這些觀念。」引多倫多發電廠當代美術館計畫總 監暨策展人梅蘭尼.歐布萊恩(Melanie O'Brian)所言。每 期雜誌「編輯的語言」也如同「策展的語言」,這裡是個交 流的平臺,不論策(測)得準不準,總要開始策(測)。
編輯手記 Editorial 策/測得準不準? 藍玉琦|26
藝文 Note 藝訊板塊 編輯部|32
專題
2023春拍:
龍耳抱月瓶〉局部,六字篆書 款,高51公分。
TEST !展覽「策」試中
古美術在當代的策展語境 編輯部|36
跨歷史策展!
歐美博物館裡古今並陳的亞洲文化 郭怡汝|38
在故宮策展
一個故宮策展人的疑惑與理想 邱士華|44
歷史沒有如果?但策展可以?
策展方法與典藏品之間的多元競合 劉星佑|50
觀眾可能會想看的,是一檔什麼樣的展覽? 陳柏谷|54
發行人.社長 簡秀枝
法律顧問 劉承慶
典藏.古美術
總編輯 藍玉琦
執行編輯 李思潔 編 輯 江采蘋程郁雯
特約撰述 劉榕峻李如珊
美術設計 憨憨泉設計
電話 02-25602220
傳真 02-25673297
古美術編輯部電子信箱 gumeishu@gmail.com
今藝術 & 投資 總編輯 嚴瀟瀟
企劃主編 朱貽安
執行編輯 林芷筠
標題翻譯 廖蕙芬 美術設計 憨憨泉設計
典藏
總編輯 張玉音
企劃編輯 陳晞
採訪編輯 楊椀茹
網路編輯 朱佑霖陳思宇 社群編輯 蔡昕縈 特約主筆 吳牧青
典藏藝術諮詢 謝盈盈 ymhsieh5@gmail.com
資深企劃執行 林素珍 劉玉錦 鄧祥彬 企劃執行助理 葉偉方 北京地區業務副理 田繼超 行動電話 13910223375 北京地區發行專員 黃茜
電話 8610-51056692 上海地區業務副理 張華 行動電話 13386202280 數位雜誌及國內外發行專員 許銘文 徐福伊 蔡芷瑜 訂閱、讀者服務專線 02-25602220#300 301 302 307 傳真 02-25420631 戶名 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郵撥 19848605 社址 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 85 號 6 樓 印刷 中原造像股份有限公司 電腦排版 高瑞電腦排版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局版台誌字第 9657 號
星座 Zodiac Sign 金牛座 江采蘋|60
焦點 Focus
特輯 Highlight
三件破損瓷器,如何開啟博物館觀看新視角?
「文物檢測與修復在故宮」透視博物館核心
幕後工作 江采蘋|62
胡妍妍:保持開放的思路,順應新時代下的要求 專訪中國嘉德總裁胡妍妍 簡秀枝|68
正當年:中國嘉德三十週年回顧與展望 藍玉琦|76
四海崇譽 情有獨鐘:
樹立書畫拍賣行業標竿 江采蘋|80
以學術梳理引導市場
中國嘉德拍賣如何「摶土成金」 孟憲暉|86
展覽 Exhibition 雲鬢花顏點翠藍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來自中國的點翠頭飾」
李思潔|92
蘇州版畫的光芒
在國際化城市大放異彩的民間藝術 青木隆幸|96
書品
奪胎換骨:黃庭堅〈致齊君尺牘〉 何炎泉|110
開卷
珍藏三十載,雙清館雕漆成經典 專訪雙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洪三雄談《雕漆之美》 藍玉琦|114
動態 Events 願解如來真實義
平養居「華嚴覺海」佛教藝術展 藍玉琦|120 首屆 2023 台北文華藝術博覽會,5/12 磅礡登場 台北文華藝術博覽會|124
睽違三載的藝壇盛事,香港國際古玩展 2023 年 5 月矚目回歸 香港國際古玩展|128
封面
乾隆御三珍領銜 佳士得香港 2023 春拍開拍在即 佳士得香港|130
拍賣 Auction 2023 紐約亞洲藝術週人潮回流,市場熱絡 編輯部|136 大千潑彩金屏風+明清御瓷,再創億元巔峰 香港蘇富比 2023 春拍暨 50 週年慶典喜獲 37 億港元 藍玉琦|140 嘉慶御製璽印盒摘冠,中國書畫成績斐然 保利香港 2023 春拍圓滿收官 編輯部|146 趙孟頫書畫卷領銜全場,明式家具成績耀眼 中國嘉德(香港)2023 春拍成績 5.39 億港元 編輯部|148 「衡文寫境人,與彼同千載」
鑑賞 Connoisseurship
紋樣中看漢藏交流
養心殿西佛堂〈四大菩薩畫像〉畫面紋樣研究
周倩|102
讀錢維城〈臺山瑞景〉 李斌|150
展訊 Calendar 本月展訊 編輯部|156
4.8 公分,徑 6 公分,
M.C. 2018-139。©
跨歷史策展!
歐美博物館裡古今並陳的亞洲文化
每
個時代都有屬於它的流行語,反映了當代的社會潮流。近年來最熱門的莫過 遍地開花的「策展」。「策展」不再是博物館的特權,從藝文展覽、網路媒 體、節慶活動到商業店舖等,它無處不在,成為了每個人日常都能接觸的一 部分,也提高了人們對「策展」的標準,為博物館展示帶來了挑戰。
近代西方策展觀念的轉變
「策展」一詞來自歐洲,其英文「curate」源於拉丁語「curare」(註 1),是照顧管理的意
思,17 世紀中葉普遍使用於保管及檢查文物。到了 20 世紀,大部分指稱在博物館裡負 責保存維護藏品,以及展示研究的一系列工作。因此,在傳統策展的實踐上,博物館 著重於藏品的照護,強調的是物件本身的藝術價值。這種「以物為主」的觀念使得西方 博物館在陳展異文化藏品,例如亞洲古典文物時,容易脫離了文物原始的歷史文化背 景,改以西方的本位思維來詮釋,呈現異國情調。不僅無法幫助觀眾理解亞洲文化的 複雜性和多樣性,無形中也導致了亞洲文物與西方博物館空間之間的緊張關係。
隨著 20 世紀中葉全球面臨去中心化和去殖民化浪潮,歐美博物館轉為重視多元文化, 為打破傳統策展模式及觀念提供了轉變的契機。此外,科技日新月異,各種視覺和多 媒體資源推陳出新,例如:AR/VR/MR/ER、元宇宙、沉浸式體驗等,出現了不同接觸 藝術、文物的管道,加上社群媒體與即時通訊軟體的廣泛應用,博物館不得不從中摸 索出新的展示語言,結合時事和新潮內容 來吸引觀眾。
去年(2022)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於
布拉格大會上通過博物館新定義,強調博 物館為社會服務、非營利的常設性機構, 職掌研究、收藏、保存、闡釋與展示人 類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並為教育、 娛樂、反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各種體驗(註 2)。這反映出社會賦予博物館的責任與期 待,博物館不再是高冷、神聖不可侵犯的 象牙塔,而是服務民眾,具備傳遞知識、 放鬆休閒和批判思辨的公共空間。因此, 作為博物館主要功能之一的「策展」,必 須要能回應社會需求。
回歸脈絡並重視亞洲文化多樣性
近年「黑人的命也是命(BLM,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及文物返還等議題不 斷發燒,迫使歐美博物館重新檢視非西方館藏的來源及相關陳展論述,其中包 含亞洲古典文物,改變過去西方的本位思維的方式,轉向以跨文化的全球視角 來呈現亞洲文化的內涵。
首先,重新梳理亞洲古典文物的歷史背景,擴大說明所處的政治、經濟、社會
情形,讓觀眾能瞭解亞洲文物的脈絡,以及理解其文化的多元樣貌。其次,投 入更多研究資源到館藏的亞洲文物,除了有助於長期保存,也有利於促進跨文 化的交流與認識。最後,調整文物展覽架構,不再將亞洲館藏籠統且同質性地 置入「亞洲文化」的大一統框架,尊重不同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
舉例來說,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für Ostasiatische Kunst)於 2022 年舉辦「全球商品:中國與日本出口瓷器(Global Merchandise–Chinese and Japanese Export Porcelain)」特展,展出館藏的中日貿易瓷器
外,亦以新研究論述中國與日本瓷器的不同,以及作為全球 重要貿易產品的成因,讓觀者更能認識中日貿易瓷的歷史、 差異和時代意義。另外,紐約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今年初甫結束的「崇高美德:中國藝術中的
自然象徵(Noble Virtues: Nature as Symbol in Chinese Art)」特
展,陳展館藏 100 多件亞洲傳統書畫、瓷器、玉器等,介紹自 然圖像在中國歷史、詩歌和文化寓意的由來,例如「歲寒三 友」松竹梅的雙關及象徵。跳脫刻板的龍、虎等東方題材,主 題採用貼近生活的植物,從社會、政治、文學方面去闡述自 然在中國傳統背後的精神文化。從這兩檔展覽的實例,可知
歐美博物館於策劃展示亞洲古典文物的觀念已有明顯轉變。
在故宮策展
對「策展人」一詞的迷惘
對一個在故宮策展的研究人員來說,「策展 人」這三個字,看似親切,卻又陌生。因為大 家更熟悉、數量更多的好像是當代藝術的策 展人。
當代藝術的策展人正浸泡在他們取材的這個 繽紛世界裡,可以對環境與發生中的事件, 做出種種即時反應。他們智性、敏感又有創 意,總是可以囊括、組織甚至驅使當代藝術 品,讓它們展演出充滿魅力的概念或新鮮的 脈絡。展場也很有型,即使只是極簡地陳設 作品,也都安排在合宜的位置,在空間中拉 出張力。
相對而言,故宮的策展人、展覽,以及展場,好像就沒這麼活潑生動了。為什 麼呢?
是展品的問題嗎?
拿故宮所藏傳燕文貴〈奇峰萬木〉,與臺灣當代藝術家陳敏澤〈仿燕文貴奇峰萬
木〉來比較,可以感受到箇中差異。
傳燕文貴(967 1044)〈奇峰萬木〉(圖 1)是 12 世紀南北宋之交的精品。目前 的形式像是紈扇拆下來裱裝為冊頁,但也可能是手卷殘損後裁型的結果。〈奇
峰萬木〉以細勁皴線勾畫嶙峋奇矯的遠峰以及其上松樹,並細膩地在山石上敷 以青色與赭色,交代不同山石平面,造景的細膩與質感,與李唐(約 1049 1130 或 1070 1150 後)〈江山小景〉一類的畫作十分接近,時代風格一致。
這是花費許多時間蒐集、比對南北宋山水畫作,才能得到的對於 12 世紀前半 時代風格的掌握。但很可惜的,在缺乏其他相關資料的狀況下,對這幅畫的認 識,至此或許已接近極限。我們無法拿出一槌定音的鐵證,說明作者身分,或 者知道更精確的創作時間。我們也不清楚他在什麼狀況下畫了這幅畫,有多大 程度是自發性的創作,或是背負著極沉重的限制。
一個故宮策展人的疑惑與理想
這些幾乎不可解的問題,就 2018 年完成的陳敏澤〈仿燕文 貴奇峰萬木〉(圖 2)來說,要得到答案就沒那麼難。她告 訴我一開始是翻閱哪本圖錄及觀賞了哪些展覽而觸發了臨 摹的慾望。對她來說,以油畫的方式臨摹,一方面像是角 色扮演 想像當年的創作者,如果有現在的工具,可能 會怎麼做,一方面也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那幅畫裡創作 者的感情。由上述例子可知,只要當代藝術家願意分享, 不要說創作脈絡,連完成後再度面對作品時 也就是當 藝術家又成為自己作品的觀眾時 他對作品的感覺,都 可能得到瞭解。這些豐富的訊息,讓作品更加鮮活,同時 也成為策展時的沃土,提供多角度耕耘的可能。
而古文物的策展人在花費大把時間爬梳文獻,搜尋海量作 品後,才接收得到數百年前藝術家透過作品發出的些許信號,跟當代藝術的訊息量差異 甚大,想要從中提取也存在於其他文物上的共同主題,不僅是需要努力,還要一點幸運。
是場地的問題嗎?
當代藝術的展場多半像是帶著一絲潔癖般的俐落簡潔。這樣做的原因應該是為了降低環 境的存在感,讓焦點集中在作品上。因此展場內的壁面和空間,就像策展人的畫布一 樣,少受干擾地安置一系列的藝術品,創造視覺上的協調或衝突,組織著策展人想要呈 現的氛圍或敘事脈絡。
相對之下,故宮書畫展廳好像比較難那麼純粹而低調地存在,它的調性和質感要錯雜的 多了 立在不同照度下的白色壁面與柱子、各種讓觀眾休息的椅子、消防與逃生標 誌、天花板為不同檔展覽加裝的燈軌、形狀大小不一的偵煙器、攝影鏡頭和灑水頭(圖 3)、金屬櫃體深咖啡色的烤漆、櫃內略略起伏布滿釘孔的無酸壁紙(圖 4)、貼著防爆膜
的厚玻璃⋯⋯自 1965 年以來,種種裝置在不同的時間點,疊加在空間中,展現著各自的
策展方法與典藏品之間的多元競合
去
博物館看一檔展覽,已成為現代人安排假日的選項之一,即使是學生,因 課程需求而被指定去看一檔展覽,博物館、美術館或其他主題館等觀看 經驗,也逐漸成為一種養成。博物館的前身與歐洲 15 至 18 世紀作為收藏 和觀看的驚奇小屋(Cabinet of curiosities)或珍奇屋(德語:Wunderkammer,英語: wonder-room)有著密切的關聯性,在過去,展示的功能與目的,從最小單位滿足個 人的「秀異」(distinction),直至近代,博物館學的興起與成熟,讓展示與詮釋之於 背後的方法和目的,牽涉著地區歷史、民族想像、國家認同乃至於自由民主等,不同 意識形態之建構;毫無疑問的,臺灣場館諸如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 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以及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等,因不同的歷史 成因,有其各自的屬性和主要藏品方向,本文由此出發,試圖先從日治時代之於展覽 的關係,思考展示與展覽的差異所生成的觀看視角,如何影響今日觀者的觀展經驗, 再由近代興起的策展實踐中,思辨策展的主體之於博物館的典藏品,將帶來何種歧義 性與多元性的可能。
展示與文化場
關於「展示」,呂邵理所著的《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一書 中,〈觀看文化的興起與滲透〉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和切入點;呂引用博物館研究者班 奈特立論說道,博覽會、博物館之間極為緊密相關的展示/權力關係,稱之為「展示 叢結」(exhibitonary complex),用以說明近代世界將一切事物轉為可視化(visible) 的過程。而在博覽會興起的年代裡,「叢結」因兩類展示體系之機制,產生莫大的影 響,由國家主事者,乃為博物館,而由民間創發者,則為百貨公司。「展示」已從觀 看行為,延伸至殖民、治理乃至於消費的人類行為中,並且得以遊走在不同階級的 視野之間,以明治三十二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商工課下所設立的「商品陳列 館」(現為國立臺灣博物館,總督府博物館之前身)為例,自然資源的發現、分類與 命名,進而開發與陳列,以達商品化、經濟化、消費化等,既刺激著臺灣工商業的發 展,也體現了「文明治理」的成果。如果上述的「展示」是關乎博物館與經濟資本的 消費,那屬於藝術的文化資本,又將於何處「可視化」?
「摩登」是 Modern 的華語音譯,同樣是音譯,「毛斷」的臺語發音,讓人更可以感受 到這個外來語在 1920 年代至 1930 年代的臺灣,如何影響各個不同的生活層面。在「現 代」的原意之外,於日常的使用中,隱含更多新穎的、進步的、非傳統的意涵,許 多看似無關卻「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紛至沓來,翕相(hip-siōng)、看報紙、聽放送
歷史沒有如果?但策展可以?
(廣播)、喝咖啡、吃西餐、上酒樓、去動物園等,都是新興的休閒與活動,當中也 包含去博物館。除少數諸如臺灣教育會館、公會堂,「美術團體」則是美術館、畫廊、 藝文空間等場所尚未發展成熟時,少數可將「藝術」轉為可視、可言說的場域。以
嘉義為例,1930 年代的嘉義開始有「嘉義青年畫派」與「諸羅派」等名詞開始出現, 1921 年以張李德和為首的「琳琅山閣」和 1928 年由林玉山、朱芾亭、林東令等人成立
的「春萌畫會」(圖 1),一個是傳承「修身習藝」的藝術觀,因愛好藝文而形成的「沙 龍」空間,一個則是認知藝壇並經營畫業的美術團體。毛斷時代下林立的畫會與詩社 所形塑的文化場,交融並過渡了兩種視角,一是屬於文人墨客、詩文酬唱的審美,二 則是現代美術意義下的畫家。縱使經歷戰後變遷,影響所及之處,仍有機會在今日相 遇交疊,並看見其蛛絲馬跡。策展人一角的出場仍相當晚近,時至今日的策展人又將
扮演何種角色?
策展何所似?
綜合上述,展覽中的展示與陳列,本身即與消費習慣關係密切,縱使是商業目的陳 列,也隱含著展覽特質。另外,就藝術的文化場而言,好古惜古、以古為徒的審美與 創作實踐,之於取法歐、美、日等,強調兼容並蓄、前衛革新的觀點,也無不同時發 生。究竟從藝術品、檔案文物等「物」的展示,回到當代的展覽生產要如何實踐?
筆者與書法家江柏萱,於去年在桃園橫山書法藝術館,共同策劃「當態度變為尺牘? 書寫-往返-語境-性別-迷因」一展,因機構對外徵件,有機會讓不同領域的藝
文工作者交錯彼此的興趣與專業。該展最先遇到的節點,莫過於藝術家和書法家這 兩個頭銜,之於本展參展者,無法同時滿足自我認同和他者認同,畢竟有些參展者 從未以書法作為創作方法,有些參展者則一直以來僅以書法為主要創作。另外,有 些當代創作者由展名初次認識何謂尺牘,進而開始思考因應展覽要做什麼新作;而 書家參展者則是認識了 1969 年 Harald Szeemann(1933 2005
成形式—作品-觀念-過程-情景-信息(Live in Your Head: 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 words concepts processes situation information)」,理解原來當代藝術是有「史」
的!
另外有趣的部分,是當策展於書法館發生時,策 展內容從過往常態性的書法成果展、以書會友 的雅集、「已完成」、「完美的」作品的集結展 出,變成研究方法、展示方法、審美方法,乃至 於創作語境、藝術生態的理解和交換。許多看似 未完成、進行中、錄像的,甚至是藝術家本人不
認為自己的作品與書法有關,因策展詮釋,願意
出借,展出「非書法」的作品⋯⋯諸如此類的驚
)所策劃的「當態度變
觀眾可能會想看的, 是一檔什麼樣的展覽?
粗
略估算,依文化部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網統計,臺灣每個月全國展覽數量約 在 700 到 1000 檔之間,以平均值來估算,臺灣一年會有將近一萬檔展覽。 展覽幾乎已經成了生活中一種常見的風景,看展覽漸漸成了現代生活的固 定選項。
弔詭的是,當看展覽成為一種日常,我們卻不見得可以常常看到「好展覽」!這裡所 謂的「好」,不是館的規模、不是展品的稀有性或代表性,而是籌展團隊製作展覽的 水平:對於不同背景的觀眾,能否直接地從展品的展示方法中得到各種啟發、獲得與 自己既有思考系統不同的資訊,或是認識到以往不知道或不熟悉的世界? 因為工作關係,筆者長年關注展覽的世界。其實,不 只是古代文物和當代藝術,包含古蹟園區和觀光工 廠,甚至從動漫產業到趨勢議題,都是透過展覽來表 現其內涵。只不過展覽雖多,好看和能看得讓自己印 象深刻、收穫滿滿的,卻是鳳毛麟角。
展覽的好壞,不全是依資源多寡所決定
剛開始看展覽的頭幾年,會覺得展覽好壞跟主辦單位 有關係,也就是如果是知名的館來籌辦,品質就會好; 如果單位規模小,展覽品質就會跟著打折扣。但是現 在有了不同的看法:主辦單位的規模與經費的確會影 響展覽品質,特別是展品的重要性。可是,對於觀眾 來說,一檔展覽是否容易理解、觀賞介面是否友善, 不一定是受籌展方所擁有的資源影響;正相反,比較 是受製作展覽的態度影響,尤其是團隊是否在乎觀眾 對於展覽內容的各種感受,才是最大的影響因素之一。 近幾年,每年看展逾百檔,但是能在腦海中留下深刻 印象、收穫滿滿,從頭到尾都讓筆者覺得扎扎實實, 符合自己對於展覽期待、甚至體會到展覽就是要做到 這個程度才澈底的,是大英博物館於 2019 年 5 月 23 日 到 8 月 26 日推出的特展「
Manga」(圖 1)。這檔展覽以
日本漫畫(簡稱「日漫」)及其文化和影響為主題,廣
受大眾歡迎(圖 2)。接下來筆者以一名觀眾實際參觀的角度、按照入口 到出口的觀展順序,搭配展覽現場照片,嘗試說明為什麼籌展方要如此 展示,並分析其作法的可能用意。本文重點不在於評價展品內容,而是 從展覽製作的角度切入,以能讓觀眾踏實欣賞為目標,嘗試提出好展覽 的基本條件。接下來的文章分成以下五個面向,提供讀者參考。
把展覽做好的五個基本事項或提問
以下先交代本展基本資料:「Manga」的展覽地點是大英博物館主要用
來舉辦特展的塞恩斯伯里展廳(Sainsbury Gallery),需另外付費購買門 票參觀。該展由英國塞恩斯伯里藝術學院的日本文化與藝術學門的教
授柯莉茲‧羅斯馬尼耶爾(Nicole Coolidge Rousmaniere)擔任主要策展
人。並且在花旗銀行的贊助下,與負責將日本文化推廣到海外的東京國 立藝術中心(National Art Center, Tokyo)、動漫推廣組織(Organis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Manga and Anime)合作,共 162 件展品,包含 50 位
漫畫家以及 70 部作品(圖 3)。
(一)展區應該代表展覽主題怎麼詮釋,以及用什麼面貌帶給觀眾!
整檔展覽有六個主題,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第一類,以易懂的漫畫圖卡解釋和分 析日漫是一種什麼樣的內容和文化,先讓觀眾學習如何閱讀、欣賞日漫,分為主題 一「透過閱讀、描繪與產製來了解日漫」(1. Understanding Manga Through Reading, Drawing and Producing)及主題二「說故事的力量」(2. The Power of Storytelling)。
第二類有點像是類型大觀園,讓觀眾知道日漫不只有少年動作或少女愛情系列,還有 非常多種的類型或組合。此外,日漫還跟日本諸多傳統領域有很多的淵源、連結,
比如歌舞伎舞臺的大型布幕。這類包含主題三「可見與不可見世界的力量」(3. The Power of Seen and Unseen Worlds)和主題五「透過線條的運動」(5. Motion Through Line)。
第三類則是將視野擴大,爬梳日漫對於當地社會甚至整個世界,以及不同年齡層的影 響。這類包含主題四「日漫與社會」(4. Manga and Society
)和主題六「擴展日漫的界 線」(6. Expanding Manga's Boundaries)。
從這六個主題可以觀察策展人的籌展策略,知道她想用什麼方式讓觀眾理解日漫:從 學習如何閱讀的基礎開始,認識類型、拓延漫畫的邊界,呈現它如何跨越年齡層,對 社會甚至全世界產生影響
展覽既講究微觀的角度,也給予宏觀的視野。
(二)不同文化的展覽內容如何連結當地觀眾?
走到展覽的入口處,看到的不是一個明顯的入口,而是兩片高到天花板的卡通圖像。
一邊是英國人最為熟悉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主角愛麗絲(圖畫書中的版畫畫
像),她所站立的角度跟觀眾一致,一起面對入口,在入口處中間有一塊板子上面寫
「文物檢測與修復在故宮」
透視博物館核心幕後工作
文︱江采蘋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去年 10 月,故宮傳出三件瓷器破損事件,文物管理方式遭受質疑,面 臨沈重輿論壓力。常言道「危機就是轉機」,事件後故宮承諾改善硬體 與流程,而三件瓷器歷時三個月的修復,也恢復往日風貌。藉此機會, 故宮策劃「文物檢測與修復在故宮」特展,讓修復成果亮相,連同數件 修復檢測案例共同展出。故宮器物處處長吳曉筠表示:「我們希望可以 利用這個展覽面對過失,展現誠意。」
走進展場,細心的觀眾可以發現展覽調性與故宮其他展覽非常不同,展 版布滿豐富的圖解,而解說文字鮮少觸及藝術史面向,往常說明卡中常 見的作品風格、斷代、藝術家生平,不再是展覽重點。「這個展覽跟故 宮其他展覽基調的設定非常不一樣,它提供觀眾的並不是藝術史知識, 而是檢測跟修復──展覽的靈魂是修復師與修復師的態度,以及修復師 怎麼樣跟文物互動。」吳曉筠說明,博物館事業有很多元的面向,研究 員、策展人好似在檯面上,容易被大家看見,但是修復師才是真正支持 博物館典藏的重要環節。「我們認識的名品,比如說青銅器,很多都是 經過修復的。我們在盤點文物或是展覽的時候,可能會看到已經修復好 的文物,但是並不知道背後經歷過的事 情。修復其實是透過一代一代的人累積, 才有今日的結果。透過這次展覽,我們想 從修復師的角度去呈現博物館專業裡面很 核心的面向。」
為了聚焦於修復的觀點,此次展覽刻意 減省藝術史的成分,甚至連展示件數都 相當少,僅有 11 件展品。當觀眾步入展 廳,迎接的不是海量的文物與歷史知識, 面對少少的展件,可以像修復師一般靜心
凝視眼前的作品,首先體察文物的 造型、質地,再試著尋找汙漬、殘 損,由痕跡判讀歷史。作為輔助, 展覽呈現文物構件圖解、科技檢測 影像、修復紀實影片,更難的是可 以看見文物修復 before and after 的比 對,為觀眾帶來一股驚奇與療癒感。
面對博物館日常
在許多民眾心中,故宮擁有神聖的 形象,民間亦流傳著「故宮國寶南遷
的過程中,一件都沒有破損」這樣的神話,正因如此,去 年三件瓷器破損的新聞才顯得駭人聽聞。事實上,不管是 人為疏失或是文物自然老化劣化,皆是博物館日常的一部 分。吳曉筠指出:「我們也想藉這個展覽探討故宮怎麼回 歸到一座博物館。故宮雖然具有華夏文明精粹的身分,但 是我們應該提供給觀眾更多元化的視角,看看博物館每天 會發生的事情,還有博物館員需要面對的問題。」
陶瓷藏品的破損,便是故宮經常面對的問題。擔當三件破 損瓷器修復的助理研究員陳澄波說明:「高溫瓷是博物館 公認最穩定又最脆弱的典藏品,對於光照、濕度、有機揮 發物與化學物質等,擁有良好的耐受性,但是最怕物理性 損傷,最常因『持拿』與『輕忽』導致碰撞,其次為運輸過 程與不適當的包裝造成損害。」陳澄波補充,陶瓷常見的 劣化狀況,除了碎裂,還有考古出土與水下打撈文物常見
文物檢測與修復在故宮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23/3/31 6/10
的鹽害、金屬胎琺瑯的釉面因鏽蝕導致的漬痕,還有一些 因燒製時釉藥與胎體收縮係數不一致,導致釉面與胎體剝 離的案例。
去年引起軒然大波的三件瓷器,清康熙〈嬌黃釉綠彩雙龍 小碗〉、清康熙〈暗龍白裡小黃瓷碗〉和清乾隆〈青花花卉 盤〉皆為高溫瓷,因為燒結程度高,破片斷口的邊緣光滑 平整。「像這種清宮的傳世品,其實都很乾淨,不需要做 特殊的清潔處理,主要就是三個步驟:黏合、填補跟最後 全色。」步驟看似簡單,卻比想像中更花時間,例如黏合 用的環氧樹脂,需要七天才會完全固化。這三件瓷器的修 復,前後共耗費了三個月,經過全色處理,裂痕已不易被 肉眼察覺。
典藏瓷器破損,並非近年才有的現象,如展出的元代〈白
保持開放的思路,
順應新時代下的要求
專訪中國嘉德總裁胡妍妍
採訪|簡秀枝 資料提供|中國嘉德
前言:今年(2023)是中國嘉德
成立 30 週年,一路走來,專業
且信譽,務實與前瞻。回眸過
往,在中國嘉德董事總裁胡妍 妍心中匯入如何之軌跡?展望
未來,將開拓出如何的嶄新局
面?值此歷史時刻,本專訪邀
請胡總分享她一路伴隨與見證
中國嘉德的成長、飛躍、蛻變
與轉型,以一個更大的視角去
看,走在前面。
簡秀枝:嘉德三十年,成果輝煌,期間定也有許多挑戰與心酸,掌 聲的背後,耐人尋味。您在嘉德多年,一路伴隨與見證中國嘉德的 成長、飛躍、蛻變與轉型。可否請您分析嘉德各階段歷程的特色, 轉折的契機,以及未來的方向。
胡妍妍:嘉德拍賣三十年,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段可以稱之 為初創業的「基石期」。從 1993 年到 2003 年,十年時間。此時, 中國的藝術品拍賣行業剛剛開始,處於萌發和起步狀態,中國藝 術品在國際市場的交易是一個「小額」、「小眾」的邊緣項目,在 紐約的拍場上與其他亞洲地區的藝術品混合,籠統地稱之為「亞洲 藝術」。嘉德是 1993 年 5 月 18 日成立,第二年春天,1994 年 3 月首 場拍賣,總成交額人民幣 1400 多萬元(以下未標注幣值者皆為人 民幣),已經是最高紀錄。當時,中國藝術品拍賣機構比較少,我 記得 1990 年代第一批獲得文物拍賣資格的拍賣行有六家,嘉德、 瀚海、朵雲軒、榮寶齋、翰雅等。因為是一個新興行業,市場認 知度很低,我們出門去徵集,常常被問及的問題是「拍賣是怎麼回 事?」「你們買 我們的東西 嗎?」「國家允許嗎?」買家則會問,
「這些拍品真嗎?」「會增值嗎?」「為 什麼這麼貴?」圈內大多數人甚至專 家,也是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旁觀我們 這些「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您可以想 像,當年大家對藝術品拍賣多麼陌生。
「初創」和「基石」是貼合嘉德拍賣第 一個十年的關鍵字。這十年打下了非常 重要的基礎,從中國拍賣行業的規章制 度、市場培育,到嘉德風格的確立,都 是在前十年完成的。回想起來,對於我 們第一批創業和入行者來講,前面這十 年非常美好,就如同在一張白紙上畫
畫。值得慶幸的是,嘉德的創始人和創 始團隊,在一開始就悟出了企業致勝的 根本所在是尊重規律,樹立正確的價值
觀,把「公平、公正、公開」作為嘉德 的基石,沒有急功近利,我們才有了輝 煌的第二個十年、第三個十年,以至更 長的未來。
第二個階段是 2003 至 2013 年,可以稱 為「增長期」。2003 年非典過後,中國 拍賣業迎來了第一次「井噴」。大家說 這是大難之後,人生感悟的結果,其實 不盡然。1993 年中國的 GDP 是 3 萬億 元,2003 年達到 13 萬億元。財富的迅
速積累,社會經濟欣欣向榮,藝術品市 場隨之興起而蓬勃發展,這是一個時代 的大背景。從行業微觀看,1990 年代 拍賣初期,海外客戶占主力,且經驗十
足,內地客戶寥寥無幾,且懵懵懂懂,市場在萌動,但是規模較小。 2003 年後,內地客戶數量迅速增加,行家裡手紛紛進場。因此,2003 年的「井噴」是萬事俱備的必然。這年嘉德的中國書畫專案全年成交 2.3 億元,1994 年僅有 5376 萬元,增長了 4.2 倍。第二個十年開門紅, 作品單價明顯上漲,交投兩旺,買家和賣家人數如滾雪球一樣增加。 嘉德的拍賣專案也從首場拍賣的中國書畫、油畫兩個專案,不斷疊 加,到了 2003 年秋季就有了「集珍─三家藏張大千、黃賓虹、齊白石 中國書畫」、「中國近現代書畫」、「中國古代書畫」、「中國扇畫」、 「中國油畫及雕塑」、「儷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藏藝術品」、「瓷 器工藝品」、「古籍善本」、「明清印章」九個專場,總成交 2.5 億元。 到了 2013 年秋季嘉德拍賣增加到 43 個專場,24 億元成交額,增長了 近 10 倍。特別是在 2010 至 2012 年三年間是中國藝術品的第二次「井 噴」,勢頭之猛,至今無法超越,所謂億元時代就以此時為開端。朱 熹、張景修等《宋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李可染〈長征〉、王羲之 草書〈平安帖〉等紛紛刷新紀錄。那幾年,不斷地打破天花板,不斷地 爆出天價,我們身在其中,目不暇接。第二個十年裡,嘉德和整個行 業一起經歷了迅猛的發展期,拍賣被廣泛認知、認可,形成紅紅火火 的市場,一度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藝術品交易市場,
藝術品在交易中實現保值、升值,展現出驚人
的魅力,從而吸引到大量的藝術品投資者。
這十年裡,行業裡討論最熱鬧的就是漲了多
少錢,我曾經問過一位股市大佬,這十年 是股票獲益效率高,還是藝術品獲益效率 高,他竟然沒有猶豫地答道:藝術品。
第三個十年 2013 至 2023 年,不妨稱之為「深 耕期」。這十年如果看成交額,不是單線 上揚的曲線,而是起起伏伏,如同所有 市場應有的週期。「深耕期」面對的是 市場的膠著,想擴容,想細分,想走
在電視劇中,清宮劇以其考究歷史的服飾道具吸引了眾多 觀眾的目光。其中,后妃們的精緻妝容和華麗服飾成為了 收視的一大亮點。除了金、銀、寶石等常見材料外,古代 還有一種極其華麗的材料被廣泛運用在首飾上,而這種材 料如今已經無法再生產。這種材料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極為 特殊的藍色,幾乎無法被其他材料所取代,這就是翠羽。
將翠羽加工至金屬製品的工藝技術被稱為「點翠」,而有 翠羽裝飾的首飾也可以被稱為「點翠」。
此次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Art Institute Chicago)「來自中 國的點翠頭飾( )」展覽 中,匯集了 20 多件美麗的頭飾,展品年代多為清代至近 代。展件除了美麗,背後的文化意涵及工藝技術更是讓點 翠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因。
點翠的歷史
形容女子盛妝打扮,「滿頭珠翠」中的「翠」,即是點翠。 由展件觀之,無論是帽冠、鈿子或釵飾(圖 1)等,皆可以 使用翠羽為飾。翠羽在中國是歷史悠久的裝飾材料,知名 的戰國故事「買櫝還珠」,用以盛裝明珠的盒子是「木蘭 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其
中的「輯以羽翠」便是指用翠鳥羽毛作為 裝飾。由此可知,翠羽的使用並不局限於 女子首飾上,而是更廣泛地運用於各種媒 材。《漢書》中成帝寵妃的昭陽舍,同樣 以翠羽為飾。《南齊書》則記有太子遠遊 冠以翠羽為冠緌,可見首飾、家具、衣服 等,都可以運用翠羽作為裝飾,且不限男 女皆可使用。
翠羽華麗且難以言喻的藍色,使它成為妝 點女性之美的珍貴材料,也是奢侈的代名 詞。北宋初年魏國大長公主身著以翠羽為 飾的襦裙入宮面聖,即被斥責將引來「逐 利傷生」之舉。事實上,多位宋代皇帝皆 有下令禁止鋪翠、銷金的服飾及首飾,由 大觀元年(1107)至南宋乾道五年(1169) 臨安府仍有官員上奏請求「結斷鋪翠銷 金」之舉,側面地反映了以翠羽為飾在宋 代如何盛行,以至於屢禁不止。
何為翠羽?
點翠的材料來自於翠鳥的羽毛,翠鳥主要棲息於四川、兩 廣及東南亞地區。早至唐時,翠羽便是地方官員進貢的 重要物品之一,如《新唐書》上便有記載陸州玉山郡土貢
銀、翠羽,陸州位於今日的廣西。歷代文獻中,亦不乏記 述安南(今越南)、真蠟(今柬埔寨)、暹羅(今泰國)、榜 葛剌(今孟加拉國)等地出產,以及向中國入貢的記載。
捕捉到翠鳥後,便是取翠羽。翠羽又分為「軟翠」及「硬 翠」:「軟翠」是取自翠鳥的背部細毛;「硬翠」
則取自左右翅膀及尾部羽毛。唐宋時期,翠羽的 計算單位是「合」,通常一合是兩隻翠鳥脊背 上的毛。若以此估算,唐代天寶年間安南都
護府年供翠羽 200 合、嶺南道玉山郡(今廣
西境內)供翠羽 300 合,便需捕捉 400 隻、 600 隻翠鳥,數量極多。
科學上來講,翠鳥羽毛的顏色複雜性來自 於光線。隨著光線的角度不同,翠羽會呈
現出不同的虹彩現象,這種細微而靈動的顏
色變化是其他材料所無法企及。「軟翠」由於羽枝極細, 正面觀察時幾乎不可見,因此可以排列出緊密細膩的條狀 紋理。「硬翠」雖然也具有纖細的羽枝,但是羽枝兩側生 長有大量的黑色羽小枝,以至於肉眼觀察時羽毛好似無法 緊密排列。經常用來取代翠羽的鸚鵡羽毛和染色鵝毛,同 樣因為羽小枝而使得成品較為粗糙。
點翠賞析
點翠為有機材質,保存不易,目前尚無法見到宋代及之前 的傳世或出土品。目前考古中明確提及以鳥羽裝飾的是蘇 州元張士誠之母曹氏墓所出土的金梁冠,報告中描述為 「黃薄絹外綴貼孔雀翠毛」,使用的是孔雀而非翠羽。可 知當時雖然使用了鳥羽作為頭冠的裝飾,但並非珍貴的翠 羽。明代的出土物中出現了許多女性的點翠頭冠,且墓主 人的身分多元,尤其是中晚期,皇后、藩王妃、士大夫夫 人墓等都有例可循,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定陵孝端、孝靖兩 位皇后棺中出土的四件點翠鳳冠。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展覽中所呈現的清代點翠頭飾,可見最 常使用的鈿子。鈿子以竹或金屬絲為骨架,編出冠形,再 固定鈿花。清代鈿子多平頂、覆箕形,鈿花雖然不似明代 華麗隆重,但就今人眼光來看,仍是相當精工。以展覽的 三件重點展品來看,其中二件鈿子,一件或可稱為「冠」 (圖 2)。這件展品冠頂呈現圓弧,中央以一隻長尾巴的點 翠鳳凰,尾羽上嵌有珍珠為飾。鳳凰兩側則各有一隻四爪 龍。鳳凰上方則飾有一隻大蝙蝠,其翅膀上嵌有珊瑚,身 體則可見到花絲工藝的精巧以及飾有大顆寶石。兩側另有 點翠葫蘆,象徵多子多孫。由 龍、鳳兩種動物紋飾,暗示 此冠可能為皇室的年輕 女性所使用。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點翠頭飾」展〉
蘇州版畫的光芒 在國際化城市大放
蘇州版畫的光芒 在國際化城市大放異彩的民間藝術 廣島海の見える杜美術館|前期
明末清初至乾隆年間(
1736 1795)在蘇州生產的「單張 版畫」(日文稱「一枚摺」),一般習稱「蘇州版畫」。這是 在轉型為國際化經濟城市的蘇州所製作出來的美麗版畫。 在那裡,神佛像、人物畫、風景畫、城市圖、物語繪、吉 祥畫,乃至於日曆到雙陸(古代的一種棋盤遊戲)等各種 圖像被印製出來,流傳到人們手中,妝點著生活中各式各 樣的場景。
大多數蘇州版畫注定在被消費不久後遭到丟棄,故在中國 本土鮮少被保留下來。目前遺存的作品,主要是傳到當時 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外國,在當地作為異國文物才得以珍 重傳世。〈諸國進貢圖〉(圖 1)以傳統華夷圖的格式描繪
向北京紫禁城朝貢的各國:為首的「西洋國」,使用了讓 人聯想到受聖母瑪利亞和耶穌基督形象影響的母子圖(聖 母子)樣式來描繪。其後緊接著日本、琉球、印度、越南 等各國,這些大概都是清初時中國視為重要貿易夥伴的國 家。這些國家中,蘇州版畫較多地傳入了西洋和日本。
蘇州自古即有使用版畫的傳統,至遲在宋代就已出現人稱 「蘇州本」或「吳本」的出版品,到了明代則大量製作出 在文本中安插圖繪的戲曲及小說圖書。這些插圖因丁雲鵬 (1547 1628)、陳洪綬(1598 1652)等著名畫家提供原 畫,在表現上產生改變。與此同時,套印技法(日文稱「多 色摺」)和拱花(日文稱「空摺」,註 1)等技術也確立了下 來,製作出《風流絕暢圖》(1606)、《西廂記》(1640)、 《十竹齋箋譜》(1644)等 精美的出版品。在此應 留意的是,版書(即出版 印刷之書籍)的主要受益 者,大概僅限於能夠識字 或有財力購書的文化人。 蘇州版畫則是以蘇州歷代 積累的版畫技術為基礎、 用先進技術製成,以美麗 圖繪為主體的簡易單張版 畫。透過蘇州版畫,就算 是低收入階層或不識字的 平民百姓等廣大社會階層 也能在自家享受繪畫、文 學等多種文化。
蘇州版畫是妝點生活中各種場景的印刷 品,其多樣繁複的內容各具魅力。本次展
覽從海の見える杜美術館約 3000 幅中國版 畫收藏中,精選出 300 幅左右的優秀作品,
呈現 17 世紀至 20 世紀以蘇州版畫為主的中
國版畫豐饒世界的一隅。展覽共分為八個 部分。以下對各部分進行簡單介紹。
第一部分,展示了明末清初到近代各種與 傳說、故事、物語有關的版畫。在這些作
品中,除了如〈大宴銅雀臺〉(圖 2)這類明 代印刷書籍插圖所展現出的繪畫美感,各
式各樣的表現手法也是一大看點。有的像 漫畫一樣以分格的方式展開故事,有的在 同一幅畫面中採用異時同圖法展開故事(圖
3),有的則是描繪故事的名場面或戲劇中 的某一場景⋯⋯五花八門,不一而足。此
外,蘇州版畫中存在著許多並未保留在繪畫或書籍裡,可 能以口傳文學、彈詞或戲劇聞名於當時的故事。
第二部分則是神佛與聖人像。市井之間供奉著許多描繪道 教或民間信仰諸神的版畫,像是慶祝壽誕時用作裝飾的老 壽星或西王母賀壽圖(圖 4),或是展現民間信仰之開放包
容性、以多種組合描繪的福祿壽三星圖等,都可說是中國 版畫特有的表現範疇。三國名將關羽原是人類,後被神化 為「關帝」,並且在不知不覺間被描繪成如同佛教繪畫中 的三尊像形式:關羽居中,兩旁隨侍周倉和關平,反映了 關羽信仰中神像表現的變化。
圖2 明末清初17世紀〈大宴銅雀臺〉(展品編號 001)。 圖3 清乾隆(1736 1795)前期〈西廂記圖〉(展品編號 021、022)。圖紋樣中看漢藏交流
養心殿西佛堂〈四大菩薩畫像〉畫面紋樣研究
文.圖|周倩(北京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館員)
養心殿西佛堂掛供的唐卡〈四大菩薩畫像〉(圖 1),繪製時間 為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六年(1746 1751),由地藏菩薩、觀 音菩薩、金剛手菩薩和文殊菩薩共用鑲邊裝襯成一軸組畫。
它繪製精美,保存完好,四大菩薩主尊被漢地青綠山水環 繞,畫師通過天空、雲朵串聯背景,並利用散點透視,形成 一個連續的長卷式山水畫,布局設計巧妙連貫,是一件珍貴 的清宮佛堂文物。〈四大菩薩畫像〉服飾細節清晰,繪有多種 類型的紋樣,體現了藏傳佛教文化與宮廷藝術的融合,也反 映了 18 世紀乾隆時期紫禁城內佛堂藝術的審美標準。
唐卡介紹與製作
紋樣是裝飾花紋的總稱,又稱花紋、花樣,也泛稱紋飾或圖 案(註 1)。唐卡的紋樣體現佛教裝飾的審美特點,佛教於公 元七世紀經中國內地、尼泊爾、印度傳入西藏。它的興盛促 進了中國裝飾紋樣的多面發展,從尼泊爾、印度傳來的異域 紋樣在中國被接納,融合的過程逐漸形成具有中國自己審美 特徵的佛教裝飾紋樣。這些紋樣被繪製在佛塔、雕像、壁畫 等諸多領域,創作成各種形式的藝術品供人們朝拜供奉,如 藏地的唐卡(註 2)。
唐卡作為宗教法器藝術品,在滿足修行觀想時也要兼 備觀賞性,此特性有很大一部分體現在裝飾性上。宏觀 上看,唐卡畫面多為滿構圖布局,以礦物顏料填充大 量色彩,使觀者直觀地感受到視覺的衝擊。在微觀上, 唐卡畫面的細節處理直接地展現其完成度以及畫師水 準,亦即畫面鋪色及暈染完成後,在底色上勾勒紋樣 才是唐卡裝飾性的進一步展開。為唐卡畫面勾勒紋樣, 也稱上金或勾金,指用金箔、銀 箔、金粉等純金、銀,經處理後 變為顏料,再於畫面上點染、勾 線的步驟(圖 2),純金、純銀的 光澤度是其他顏料不能替代的。 使用金作為勾勒紋樣的媒介,表 現紋樣的精美,不僅是從材料上 展現了唐卡的藝術觀,也是讓畫 面更加恢弘燦爛不可少的步驟。
由於唐卡具宗教法物性質,以闡釋教義為優先,其神聖性和宗教功能使 得皇帝不會過多干涉畫佛喇嘛的起稿。清宮唐卡的來源主要有兩種,一 種為蒙藏地區畫師繪製完成後供奉進宮的貢品,一種為清宮中正殿畫佛 喇嘛處所繪,宮廷畫師也多參與其中。《活計檔》中,宮廷畫師與畫佛 喇嘛合作繪製唐卡或佛像的紀錄屢見不鮮,比如乾隆十年(1745)漢族 宮廷畫師丁觀鵬受旨:「司庫白士秀來說太監胡世傑傳旨,養心殿現供 佛像一軸,著丁觀鵬照佛像畫一軸,幸時在冬暖閣畫,欽此。」乾隆時
期,各民族文化大交融,當時身處宮中的西洋畫師也很有可能參與唐卡 的繪製。宮廷唐卡受到眾多宮廷畫師的影響,畫面中出現的紋樣也體現 漢藏藝術兼容並蓄的優勢。如〈四大菩薩畫像〉畫面中出現多種蓮花紋
樣,其中的纏枝蓮便是典型的漢地與藏區蓮紋風格融合的代表。
〈四大菩薩畫像〉紋樣
〈四大菩薩畫像〉的紋樣與背景同樣具一定連貫性。有些紋樣類型會反 覆出現在多個菩薩身上,如星紋、團花紋等,有些只在某位菩薩身上出 現一次。
幾何紋
幾何紋是由抽象到極致的點、線、面組合而成的圖形(註 3)。〈四大菩 薩畫像〉中出現了較多的幾何紋,還包括方格、三角、八角等有規則的 圖形,這些圖形往復、重疊、交錯,形成豐富的節奏。
◆孕星紋
文殊菩薩表層襯裙上繪有孕星紋,孕星紋常出現在中國古代錢幣上(圖 3),由兩種幾何元素組成:圓點星星和月牙形,以一星和二星位於新月
中較多見(註 4)。孕星紋多有吉祥含義,代表好運如天上繁星一般多。
位於文殊菩薩裙褲外側的孕星紋組合十分巧妙,為兩個月牙形對稱相
名稱文物細節 紋樣
背,上下左右皆有圓點幾何紋樣,以菱形交 叉排列成四方連續紋樣。裙褲第二層襯裙上 繪製的是放射狀星星紋,與孕星紋呼應。
◆品字紋
地藏菩薩頭巾上由三個圓圈組成的品字紋 (圖 4),也可能是與星星有關的紋樣。頭巾 的占畫面積比較緊湊,四位菩薩頭巾上的紋 樣都較小巧且形狀不複雜,為品字紋、星紋 和簡化蓮花紋。以基礎圓形組成的幾何紋, 也有說法為代表獵戶座中央的三級星:中 央為大將軍星,左、右為左將軍星和右將軍 星,把這些星星排成品字作為武神的象徵。
奪胎換骨: 黃庭堅〈致齊君尺牘〉
黃庭堅:「詩意無窮而人之才有限, 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 (陶淵明),少陵(杜甫)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 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釋惠洪《冷齋夜話》)「奪胎換骨」 本為道家用語,指奪人之胎以轉生, 易去凡骨為仙骨,後來多以比喻學習 前人,但能不露痕跡,開創新意。雖 然是論詩的創作觀,然而運用於黃庭 堅書法上也極為貼切。
黃庭堅〈致齊君尺牘〉(圖 1):「庭堅 頓首。兩辱垂顧,甚惠。放逐不齒, 因廢人事,不能奉詣,甚愧來辱之 意。所需拙字,天涼意適,或能三二 紙,門下生輒又取去。六十老人,五 月揮汗,今實不能辦此,想聰明可照 察也。承晚涼遂行,千萬珍愛。象江
皆親舊,但盛暑非近筆硯時,未能作 書,見者為道此意。庭堅頓首齊君足 下。」
黃庭堅在信中提到自己是六十老人, 所以書寫時間當為崇寧三、四年 (1104、1105)中的五月。由於信中 提到作品為門下生取去,可推測應不 是黃庭堅剛到宜州的崇寧三年五月, 畢竟當時連基本生活都很困難,遑論 寫字、教學。因此時間應該落在崇寧 四年的五月,此時黃庭堅已經安頓下 來,而且開始有學生跟隨,同年九月 即過世。信中推託寫字在酷暑中亦屬 難事,須待天氣涼爽方可完成,反映 出當時文人書法應酬的實際脈絡,格 外珍貴。
此札起收筆變化豐富,點畫鋒芒畢 露,線條圓潤中帶著精緻感,結字亦 不因循傳統,隨處顯露其深厚的傳統 書學根柢,也無處不展現其「奪胎換 骨」之理念。「辦」字(圖 2)外觀看
似尋常,細究仍顯不凡,左邊「辛」
呈現倒三角形,右邊上半部為層層 塔狀,端小精幹的「力」雖被夾在中 間,卻絲毫不會感到壓迫。巧妙透過
左右兩個緊結的部首與中間疏朗的空 間,反而讓「力」帶著游刃有餘的從 容。「輒」字(圖 3)的結構也很有趣,
呈現出三角形的外觀(長邊在左,頂 點在右),「車」相當直挺高大,筆直 的豎畫肩負起整個字的主要結構,接 著依序往水平中等比縮短,形成一個 類似張開的三角旗幟。「照」字(圖 4) 顯目的長橫,同樣不循規蹈矩,卻掌 控著一切,視線很自然就被此優美波 浪線條吸引住。「日」相當端正處在 中間,如同決定航行方向的掌舵者, 「召」右傾的樣態也很生動,可以感受 到極速後甩的動勢,更敏銳的觀者或 許還能覺察到一絲的貼背感。
除單字別出心裁的布局外,合體的概 念也很特別。「六十」(圖 5)就很巧 妙地處理兩個字,「六」的長橫底下 的第一點在完成水滴狀的外型之後, 突然向右上方奮力挑起,預留一個 不小的空間,直至橫畫最右才完成末 點,感覺到毛筆在「十」的頭上從左 側一躍飛越而過,「十」也很精準地 嵌在兩個字所形成的倒三角形範圍 內,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字,還帶著可 愛動物的表情呢!「門下」(圖 6)採 取靠右側的嵌合方式,讓原本右側偏 短的怪異「門」字,頓時增高不少, 兩個字的最長平穩線移動到最右側, 消除觀看時的乏味感。
願解如來真實義 平養居「華嚴覺海」佛教藝術展
文︱藍玉琦 圖.資料提供︱平養居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億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這四句文字是唐代女皇武則天為佛教《華嚴經》翻譯圓滿完後,所寫下的 千古詩偈,成為日後佛教徒誦經的開經偈。
5 月 12 日至 15 日於台北文華東方酒店藝術展廳,集臺灣 20 多家實力古董 商,推出藝術博覽會,博物館等級藝術藏品,美不勝收,其中專注於亞洲 佛教藝術的「平養居」,獨樹一幟。平養居致力專注於亞洲佛教藝術,有 著逾三十年的展、藏經驗,參與諸多國際藝術展覽及重要專場拍賣,是為 亞洲佛教文物收藏規劃與諮商的最佳顧問。
亞洲佛教文物收藏規劃與諮 商
這次「華嚴覺海」亞洲佛教藝術主題展 覽,與千年前唐代武則天詩偈正相
「華嚴覺海」亞洲 佛 覽,與千年前唐代 武則
合,既 代表著佛 教 哲思
教藝術所 蘊
教藝術所蘊藏之智慧和真 願解如來真實義。
理 願解
「華嚴」 梵
冠、花鬘之
品, 引申 為
嚴 美麗之 意
嚴經》之 意
最為浩瀚廣博
「華嚴」梵語原意指王 冠、花鬘之類的環狀裝飾 品,引申為雜華嚴飾、莊 嚴美麗之意;又有著《華 嚴經》之意涵,是佛教中 最為浩瀚廣博的經中之王。
梵像妙品,莊嚴從此生
「覺海」則代 表
海,意味 著 在這片 大
智 慧 和 真 理 的啟 示。
幫助 自 身 更 好地了 解
界,使心 性 清明平 靜
嚴覺海」不僅傳遞 出
麗殊勝,更可讓觀者
術所展現 的 深 邃 智 慧 索尋思自我的內心世
「覺海」則代表著智慧的大 海,意味著在這片大海中,可得到 智慧和真理的啟示。這些智慧,將 幫助自身更好地了解自己、認識世 界,使心性清明平靜。因此,「華 嚴覺海」不僅傳遞出佛教義理與美 麗殊勝,更可讓觀者體驗到佛教藝 術所展現的深邃智慧,並進一步探 索尋思自我的內心世界。
平養居寶藏諸多重磅級亞洲佛教藝術造 像,在此選取部分精品與讀者分享。15 世 紀〈鎏金廣目天王〉(圖 1),「廣目」之 意,即視力廣大無邊,能以淨天法眼,隨 時觀護加持庶民。本件天王,頭戴鏤雕如 意雲紋及一對象鼻夔龍寶冠;濃眉瞠目, 眉弓額毫,隆突有力,虯鬚連鬢,表情豐 富;身穿戰袍,外束鎧甲,兩肩、腹部、 肩部和腿部均加飾獸首;護肘部更精飾法 輪,腰束革帶上之桃形飾片帶板十分具有 永宣朝風格,帛巾飄揚,護腰後靠鏨有永 宣風格之纏枝蓮花紋,細緻耀目,華麗莊
合,既代表著佛教哲思,更彰顯出佛
乾隆御三珍領銜
佳士得香港 2023 春拍開拍在即
文.圖︱佳士得香港
佳士得香港將於 5 月 24 日至 6 月 1 日於香港灣 仔會展覽中心舉行 2023 年春季拍賣。本季拍 品包括 20 及 21 世紀藝術、中國古代及近現代 書畫、中國瓷器及藝術精品、瑰麗珠寶、精 緻名表、珍罕名釀、手袋及配飾等。拍品橫 跨不同時代、種類、媒介、文化,藏家將不 受地域規限,搜羅全球藝術珍品。本季中國 瓷器及藝術精品將於 5 月 30 日開拍,「絢彩鬥 妍─乾隆御瓷三珍」、「明窗淨几─鄧氏伉儷 藏中國古典家具」、「博古紹裘─帕默家族珍 藏」及「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專場,欣 呈名家名藏精品。
絢彩鬥妍─乾隆御瓷三珍
佳士得香港春拍首推「絢彩鬥妍─乾隆御瓷三 珍」乾隆主題現場專拍,呈獻極為珍罕的清乾 隆〈鬥彩蒼龍教子圖夔龍耳抱月瓶〉作為領拍 之作。本瓶撇口,短頸,頸飾對稱夔龍耳, 扁腹,圈足。內飾松石綠釉。外底松石綠釉 地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製」款。高度 51 公 分,器形規整,紋飾氣勢磅 ,為乾隆時期 官窯之代表作。此傑作在創作過程中克服了 重重考驗。寬闊的瓶身立於精巧的足部,與 扁腹的器身形成了巧妙平衡,卻為燒製過程 增添變數。此外,本瓶以鬥彩為飾,先以青 花勾勒精細輪廓,入窯高溫燒造之後,再填 入釉上彩,二次入窯以低溫燒造完成,大幅 增加燒製過程的難度,進一步彰顯此品的珍 罕與卓越工藝。
細說
義美人生
關於你我的生命禮俗書
2023/06/30
□古美術□今藝術&投資雜誌□一年12期或□二年24期(任選)
訂閱方案 (任選) 訂閱價
□A專案/一年12期
加贈經典選書壹本
一年期訂戶適用 專案選書(任選)
未勾選則隨機出貨
□B專案/二年24期
□細說義美人生-關於 你我的生命禮俗書
定價$299
□為什麼非蒂芬妮藍 不可:那些令人意 想不到的色色故事
定價$480
加贈經典選書貳本(細說義美人生-關於你我的生命禮俗書、 為什麼非蒂芬妮藍不可:那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色色故事) 二年期訂戶適用
注意事項:
1. 發票 / 贈品將於收到訂單後一週內寄出。
2. 雜誌於每月 1 日出刊發售,若讀者當月 5
□一年期 NT $1940
□二年期 NT $3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