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屏溪3952-0踏查與書寫計畫】2015大樹書寫專刊

Page 1

1


大樹區地圖

2

侯沛彣.繪


【大樹踏查書寫目錄】

1. 大樹鄉地名由來 陳淑卿 2.阿猴林 李瑞琳 3.話說大樹鳳梨 陳淑卿 4.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 5.九曲堂火車站 賴杏眉 6. 高屏溪舊鐵橋 賴杏眉

P4 P5-14 P15-16 P17 P18 P19-20

賴杏眉

7.大樹舊鐵橋溼地生態教育園區 劉嘉蓮 8.曹公舊圳五孔頷、曹公新圳三孔頷 侯沛彣 9.高屏溪攔河堰 侯沛彣 10.大樹汙水處理廠 侯沛彣 11.坪頂給水廠(淨水場)/小坪頂水源地 侯沛彣 12.坪頂給水廠竹寮取水站 侯沛彣 13.曹公圳六孔制水門 侯沛彣 14.大樹大坪頂 〜黃家古厝 陳淑梅 15.大樹姑婆寮 〜莊家古厝 陳淑梅 16.姑婆寮莊家古厝&大坪頂黃家古厝 沈惠珠

P21-30 P31-32 P33 P34 P35 P36-37 P38 P39 P40 P41

17.陶藝師林昭地老師簡介 賴杏眉 18.大樹人物速寫〜陳瑚琨 劉嘉蓮 19.大樹蛇窯 林哲貴 20.大樹麻油行 侯沛彣 21.大樹丘陵地質與考古遺址的概述

P42-43 P44-45 P46-51 P52 P53-61

李瑞琳

3


大樹鄉地名由來

(陳淑卿)

依羅景川在大樹鄉民間鄉土誌記載,相傳大樹鄉在清朝嘉慶年間,有一棵大榕樹,位於下 淡水溪畔,有一天一團戲班子路過,全班人員牽手圍繞大榕樹,正好圍足,因此得名「大樹 腳」。同治六年溪水暴漲,將大樹沖失,從此大樹不見了,但是大樹的地名卻從此沒改。 依大樹鄉誌記載,大樹鄉原為大樹叢林遍野荒蕪之地,鄉民大致落居於小坪頂及姑婆寮 等處。清朝時代屬台南府鳳山縣所轄;日據時代,乃屬鳳山縣;唯民國九年日人廢區社設 庄,大樹鄉將原有小坪頂及姑婆寮二區合併為大樹庄;後由於地方繁榮,人口快速增加,民 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才改名為大樹鄉,也由原有之十三村,增為到目前的十八村。

九腳桶 (九曲堂) 大樹鄉誌記載相傳在日據時代,本地水源良好,成為染布的地方,所染的布顏色很好,台 語叫做九腳桶,後來改為九曲堂村。 依羅景川在大樹鄉民間鄉土誌記載相傳在清朝時代,一位民間英雄莊大田起義攻打鳳山縣 城,九曲堂有十名武藝高強的反清義土響應。莊大田事敗,鳳山縣城守備陳名聲下令對溪岸 各庄社進行「清庄」,九曲堂十名義士只有一名脫險,其他九人全部被捕。陳名聲將這九名 義士在庄內處斬,由於欽佩他們的民族氣節,就在每一位義士面前放置一個水桶,九個水 桶,以免頭斬下時沾污泥土,表示對義士的尊敬。因此九曲堂早先叫九腳桶也叫九曲桶、九 曲塘。現在九曲堂分為九曲村、久堂村。 大樹腳 (大樹鄉) 據說在清朝時,高屏溪旁有一棵大榕樹,大樹下是民眾交換物品、買賣東西的地方,因此 以大樹腳稱之。相傳在明鄭時期有一將領逐退原住民,屯墾於此,因為在大樹之下建村莊, 因而得名所以就稱這裡為「大樹腳」

4


阿猴林 (李瑞琳)

一、前言 第一社大《104 春季班》 生命大河踏查/金秋:大樹組中負責大樹區「阿猴林」地名探源, 今閱讀歷年來的歷史文獻,已知有諸多學者論述或出版相關文章。後經過對荷治時期 1644 年 出席在南區地方會的「Akauw」社,荷蘭人也派出造船木匠進入「栗子樹的森林」;以及清領 時期文獻中「阿猴社」或「阿猴林」的記載。經努力的耙疏比對認為「阿猴林」地名由來,尚 有討論的空間。 二、清領時期 清領時期康熙二十三年(1684)首任臺灣知府蔣毓英的《臺灣府志》記載,出現相關「阿 猴林」名稱如下: 阿猴溪從阿猴林內山,西出阿猴林,又西南過羅漢文社之北,而與大澤機之北 溪會,經塔樓社、阿猴社,為巴六溪,浩瀚縈回十餘里,至淡水,為淡水溪,又 為漚灣溪,復折而南,匯於東港,入於海。 一曰大澤機北溪從大澤機內山,北出羅漢文社之南;西流至搭樓社東,轉而西 北,與阿猴溪合。西為淡水溪,匯於東港,入於海。1 上述一則「阿猴溪」是從「阿猴林」內山流出,經過今屏東平原早期幾個舊社。二則是由「大 澤機北溪」流出後才與「阿猴溪」匯合。二則都是以「阿猴」為主名,顯示,首任臺灣知府蔣 毓英最早對相關「阿猴林」或「阿猴社」的描述記載。此外「阿猴林」名也出現於清代的〈陳 少崖外記〉、《台灣紀略》、《台灣雜記》等。 除此之外,康熙 33 年(1694)的高拱乾《台灣府志》記載「恣殺土番,取膏血造舟」,到 康熙 58 年(1719)陳文達《鳳山縣志》記載時,解釋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曾經有流寇林道乾 逃到打鼓山(或打狗山),其「番逃,而徙居於今之阿猴社」;而又在該書「雜記」補充「餘番 走阿猴林,今之比屋而居是其遺種也」之記錄傳說留傳至今。2 另在於同書卷之二,〈規制志〉條「水利」記載: 竹橋陂在竹橋莊。水源在阿猴林來,灌竹橋莊之田。偽時所築。又名柴頭陂。3 上述「偽時所築」應指鄭氏時期所建築的陂。 三、清代台灣輿圖 (一) ﹝康熙台灣輿圖﹞4

蔣毓英,《臺灣府志》 ,卷之五「土番風俗」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 26;「阿猴社」是清代稱 鳳山八社之一。 2 陳文達,《鳳山縣志》 ,卷之一封域志「山川」,臺灣文獻叢刊第 12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頁 5、164。 3 陳文達,《鳳山縣志》 ,卷之二規制志「水利」,臺灣文獻叢刊第 12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頁 25。 4 ﹝康熙中葉台灣輿圖﹞,台灣省立博物館。 5 1


圖 1 資料來源: ﹝康熙中葉台灣輿圖﹞,台灣省立博物館。 說明:﹝康熙台灣輿圖﹞裡,標示的「阿猴林」是一片森林(橢圓形黑色線)。 (二) ﹝雍正 5-12 年台灣輿圖﹞5

圖 2 資料來源:﹝雍正 5-12 年台灣輿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說明:﹝雍正 5-12 年台灣輿圖﹞裡標示的「阿猴林」也是一片森林(橢圓形黑色線),其森 林後面已經出現一些地名「寮、崎、崙、頂、埔、坑、井」等。在閱讀清代的台灣輿圖其畫 法類似今板金展開工法。 (三) ﹝乾隆中葉台灣輿圖﹞6

5 6

﹝雍正 5-12 年台灣輿圖﹞,故宮博物院。 ﹝乾隆中葉台灣輿圖﹞,國立中央博物館。 6


圖 3 資料來源:﹝乾隆中葉台灣輿圖﹞,國立中央博物館。 說明:﹝乾隆中葉台灣輿圖﹞裡標示的「阿猴林」由原先是一片森林(橢圓形黑色線),已經 進住一些兵「汛」地名,在西南溪水流入山下所標示的「草潭」及北邊的「仁武庄」。「草 潭」的遺跡如以高雄區地圖比對,可能即今仁武區龍溪(獅龍溪)下游的「八封寮」與「灣 內」附近一帶。7 (四) ﹝縣境北界圖﹞8

圖 4 資料來源: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附載﹝縣境北界圖﹞。 說明: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時任,台灣鳳山縣知縣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雖然按 「舊志」記載林道乾傳說;及在「街市」描述「楠仔坑街」是「觀音山與阿猴林」進出的要 地。由於上述圖 1~圖 3 都標示「阿猴林」的地名,而這張﹝縣境北界圖﹞裡標示是以「厚 7

簡炯仁,〈 「下陂頭」崛起為清代鳳山縣(現今高、高、屏地區)最大街市初探〉 ,(高雄文獻,第十五卷第二 期,2002),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頁 1。 8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附載﹝縣境北界圖﹞,台灣研究叢刊第四九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1),頁 46。 7


栗崎」,其東南邊後山標示「龍目井」及過冷水坑(溪)才「阿猴街」。顯示,早期在當地曾 經有「厚栗崎」舊地名稱,而這張﹝縣境北界圖﹞,何以未直接承襲前述台灣輿圖所標示的 「阿猴林」呢? 四、荷治時期的記載 首先根據《熱蘭遮城日誌》的記載,荷蘭人曾經在 1644 年 3 月所舉辦的南區地方會議出 席裡,以羅馬併音音譯「Akauw」社;其注譯者音譯為「阿猴」相關社名。9直到 1657 年 12 月 ~1658 年 2 月之間,台灣長官命令荷人木匠的工頭帶領一些人進入,即今高雄地區大樹丘陵 地砍伐稱為「栗子樹森林」(Carstanjebosch),做為造船隻、房屋及其他的建材用途,而該 丘陵的森林經鄭氏王朝後為清代謂稱「阿猴林」為地名。 (一) 1657 年 12 月 18 日,星期二的記載: 那些木匠的工頭也帶領他們幾個手下搭該船出航,要去南部的栗子樹的森林 (karstanjeboomenbosch)砍伐木材,來供應此地幾樣建築的需要,特別是要用 來做一艘即將建造的新領港船的彎木(knies),這艘新領港船可能不久就會動手 開工。 當月 29 日,木匠工頭 Claes Alebos 也回信給大員長官描述該栗子樹森林(Carstanjebosch), 經他調查「那一帶的木材很少適用做船料的,不過可作房屋的建材」。10 (二) 1658 年 1 月 5 日,星期六的記載: 在鳳山的角彎落(Hoeck van Hongswa)砍伐的那些栗子樹的木材無法搬出來利 用水流運出來,因為從那裡到 Appeliance 的道路那一片地,盡是沙土、丘陵、 灌木和沼澤的混合。而那座森林(那裡我方的人還没去砍伐過栗子樹),雖然有 良好平坦的【牛】車路從打狗的內河【打狗溪的上游沿岸】通到該森林前面的 平地,路程約兩小時,但不知道該森林有多大,因為無法走過那些叢生的荊棘, 若能找到進入該森林的通道去砍伐木材,運到打狗內河裡,那就很容易於北風 時用小船去運出來了。又寫說,以前由中國人砍伐而留在那裡的那些木頭,都 已完全入水,没有用處了。 那條【下】淡水河的河水都消失了,有些地方乾涸到連空盪盪的舢舨也無法通 航,必須又拖又抬地走過一刻鐘以上的乾地,因此,從那裡也没有辦法【經由 水流】取得木頭,除非由原住民用體力來拖扛,從高處搬下來。 荷人長官看完信事後即時回信,要木匠工頭調用附近的農夫「搬出那些已經砍伐的木頭所需 數量的【牛】車」 ;以及為中國人工作的鋸木工人為荷蘭人工作,也答應付好價錢給鋸木工人。 11 在當月 21 日南部政務員 Hendrick Norden 他也親自去視察現場, 「看到那裡有 137 棵樹已經 砍下來,125 棵没有砍下來的樹」。 (三)1 月 26 日星期六的記載: 一封寄給船隻的木工(scheepstimmerman)Jan Schipper,也同時給他以及跟他 在一起的人十四份的食物和飲水。信裡命令他說,要把那些砍下來的木頭,盡 量運去到萬丹(Wantan)的海邊,以便可以用舢舨運去裝上我們的大舤船,從那 江樹生(註譯),《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臺南市政府,2003),頁 334(Acau)、510;索引:地記有 Accau/Akauw/Ackauw/Akouw 等,頁 1。 10 江樹生(註譯),《熱蘭遮城日誌》(第四冊),(臺南市政府,2011),頁 331、337。 11 江樹生(註譯),《熱蘭遮城日誌》(第四冊),頁 340~341;文內【】為注譯者加入的解說。荷人木匠工頭有 Claes Alebos 與 Jacob –Stroobatert 兩位,寫一封信給荷人長官的內容。 8 9


裡運回此地。12 也特別命令監督那些中國人若超出許可範圍, 「予取予處罰 15、20 或 30 里爾,或更多 罰款,使他們不敢隨意砍伐。」 隔兩天(28 日)荷人長官又寫信給木工 Jan Schipper,要他對「何斌的公司仔去那裡搬運公司 砍伐的木材時,不得為難他們」 ,並且要其他的「中國人公司仔用他們的【牛】車幫他們搬運」 。 (四) 2 月 26 日,星期二的記載: 我們收到木匠 Claes Alebos 從南部的栗子樹的森林(Castangne bosch)寫來的 一封信,信裡告訴我們說,有一批木頭已經運去 Laptee【凹底?】 ,請從此地派 13 幾艘舢舨去那裡,去把那些木頭從那裡運來此地,等等。 說明:上述根據荷蘭人的記載描述,南部的栗子樹森林(Castangne bosch)位置是在「打狗的 內河」可能是打狗溪上游,也因「鳳山的角彎落」內要去進出「Appeliance 的道路那一片地, 盡是沙土、丘陵、灌木和沼澤的混合」 ,以致無法利用水流以小船去搬運出來。並且荷蘭人描 述「那座森林(那裡我方的人還没去砍伐過栗子樹)」 。雖然荷人長官也建議「盡量運去到萬丹 (Wantan)的海邊」,事後木匠 Claes Alebos 亦有從「栗子樹的森林」砍伐林木通知長官,已 經「有一批木頭已經運去 Laptee【凹底?】」的地方。 四、阿猴林橋遺跡 綜觀康熙 23 年蔣毓英的《臺灣府志》記載時「阿猴溪是從阿猴林內山,西出阿猴林」。 到康熙 33 年高拱乾的《台灣府志》記載是林道乾「恣殺土番,取膏血造舟」。而康熙 58 年 陳文達《鳳山縣志》的記載時,出現流寇林道乾逃到打鼓山,其「番逃,而徙居於今之阿猴 社」;又在「雜記」補充「餘番走阿猴林,今之比屋而居是其遺種也」等。直到乾隆二十七 年(1762 年)鳳山縣知縣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附載﹝縣境北界圖﹞,竟標示出「厚栗 崎」的地名。值得注意,如根據荷治時期《熱蘭遮城日誌》1657 年~1658 年對打狗 (Tancoia)的內河通到該「栗子樹森林」(Carstanjebosch)的記載,經比對此﹝縣境北界 圖﹞,標示的「厚栗崎」地名的位置(經 104 年後),實是相吻合。 除此之外,荷蘭人在 1644 年所舉辦的南區地方會議,已經出現音譯「Akauw」社相關社 名。如從荷蘭殖民台灣 1624 年~1658 年這一段時期,對於南部平原含山區的村社或地方, 應該已經是瞭若指掌,不至於對「阿猴林」地名陌生,而以「栗子樹森林」 (Carstanjebosch)名稱描述記載,並且當時中國人也進入該森林工作的記錄。顯示,當時荷 蘭人進入今大樹丘陵砍伐「栗子樹森林」該段歷史事跡,被後來殖民政府隱沒消失,進而續 之「阿猴林」的歷史舞台。 大樹丘陵地荷蘭人記載為「栗子樹森林」,清代命名「阿猴林」,現今仁武區往大樹區的 仁林路(186 縣道),在早期可能已經是先民進入伐木、抽藤、燒炭、農墾的一條舊道。目前進 入往大樹區爬坡的路崎上有座「阿猴林橋」(圖 5、圖 6),是台灣歷史裡以「阿猴林」為名的 橋,她獨自沉默地守護著「阿猴林」最後的身影。

江樹生(註譯),《熱蘭遮城日誌》(第四冊),頁 352;文中的萬丹(Wantan)的海邊,可能即今高雄市左營區與 楠梓區後勁溪出海口(今闢為軍港),今稱援中港發源於仁武區八卦寮(草潭埤)。 13 江樹生(註譯),《熱蘭遮城日誌》(第四冊),頁 354、370;何斌是中國商人在鄭成功未攻擊荷蘭人之前受重 用,後投靠鄭氏。Laptee【凹底?】 。 9 12


圖 5 今阿猴林橋(陳淑卿拍攝)。

圖 6 仁武區仁林路(186 縣道)往大樹 區。 參考書目 王瑛曾 1961《重修鳳山縣志》附載﹝縣境北界圖﹞,台灣研究叢刊第四九種,臺北:臺灣 銀行經濟研究室。江樹生(註譯) 2003《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臺南市政府。 江樹生(註譯) 2011,《熱蘭遮城日誌》(第四冊),臺南市政府。陳文達 1961《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2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康熙中葉台灣輿圖﹞,台灣省立博物院。 ﹝雍正 5-12 年台灣輿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乾隆中葉台灣輿圖﹞,國立中央博物院。 蔣毓英 1993《台灣府志》,台灣歷史文獻叢刊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簡炯仁 2002〈「下陂頭」崛起為清代鳳山縣(現今高、高、屏地區)最大街市初探〉,高雄文 獻,第十五卷第二期,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簡炯仁 〈高雄縣的族群關係與墾拓〉,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網路資料,www.twcenter.org.tw/wp-content/uploads/2015/05/g02_09_02_01.pdf (荷治時期 1657 年~1658 年的記載) 首先根據《熱蘭遮城日誌》的記載,荷蘭人曾經在 1644 年 3 月所舉辦的南區地方會議出 席裡,以羅馬併音音譯「Akauw」社;其譯注者音譯為「阿猴」相關社名。 10


(一) 1657 年 12 月 18 日,星期二的記載: 那些木匠的工頭也帶領他們幾個手下搭該船出航,要去南部的栗子樹的森林 (karstanjeboomenbosch)砍伐木材,來供應此地幾樣建築的需要,特別是要用來做一艘即將 建造的新領港船的彎木(knies),這艘新領港船可能不久就會動手開工。《熱蘭遮城日誌》第 四冊頁 331 (二)12 月 29 日,星期六的記載: 那個木匠的工頭 Claes Alebos 也從位於南部的栗子樹森林(Carstanjebosch)給我們寫來一 封信,寫說,他於本月 20 日帶領他的人去到那裡,但看到那一帶的木材很少適用做船料的, 不過可作房屋的建材。頁 337: (三) 1658 年 1 月 5 日,星期六的記載: 有一個木匠一起搭船回來,他上岸後交兩封信我們,其中一封是木匠工頭 Claes Alebos 和 Jacob Stroobaert 從那栗子森林(Carstangebos)寫來的。 另外一封信有特別的內容,寫說,在鳳山的角彎落(Hoeck van Hongswa)砍伐的那些栗子樹的 木材無法搬出來利用水流運出來,因為從那裡到 Appeliance 的道路那一片地,盡是沙土、丘 陵、灌木和沼澤的混合。而那座森林(那裡我方的人還没去砍伐過栗子樹),雖然有良好平坦 的【牛】車路從打狗的內河【打狗溪的上游沿岸】通到該森林前面的平地,路程約兩小時, 但不知道該森林有多大,因為無法走過那些叢生的荊棘,若能找到進入該森林的通道去砍伐 木材,運到打狗內河裡,那就很容易於北風時用小船去運出來了。又寫說,以前由中國人砍 伐而留在那裡的那些木頭,都已完全入水,没有用處了。 又寫說,那條【下】淡水河的河水都消失了,有些地方乾涸到連空盪盪的舢舨也無法通航, 必須又拖又抬地走過一刻鐘以上的乾地,因此,從那裡也没有辦法【經由水流】取得木頭, 除非由原住民用體力來拖扛,從高處搬下來。 回答說,他們可以從那附近的農夫調用為搬出那些已經砍伐的木頭所需數量的【牛】車,也 可以從在那裡為中國人工作的鋸木工人當中,顧用所需人數的鋸木工人來為我們工作,答應 他們將會支付好價錢給他們。頁 340、341:(猴 Appe liance 譯者鳳山地方) (四) 1 月 23 日,星期三的記載: 收到南部政務員 Hendrick Norden 的一封信,署期本月 21 日,…他親自去視察了砍伐木材的 情形,看到那裡有 137 棵樹已經砍下來,125 棵没有砍下來的樹,和三塊堅實、平滑又持久耐 用的木頭,這些木材要用來製造糖箱是太可惜了,可用來製造衣物箱、櫃子和其他漂亮的木 器;也看到不去砍伐製造糖箱的木板,卻去砍伐栗子樹的五個中國人,他已經把這些中國人 關起來了。頁 351 (五)1 月 26 日星期六的記載: 一封寄給船隻的木工(scheepstimmerman)Jan Schipper,也同時給他以及跟他在一起的人十 四份的食物和飲水。信裡命令他說,要把那些砍下來的木頭,盡量運去到萬丹(Wantan)的海 邊,以便可以用舢舨運去裝上我們的大舤船,從那裡運回此地。 另外一封寄給政務員 Norden,用以命令他說,要經常注意監督那些砍伐予木材的中國人,若 有超出許可證的範圍砍伐木材的,要視其程度的情況,予取予處罰 15、20 或 30 里爾,或更 多罰款,使他們不敢隨意砍伐。頁 352

11


(六) 1 月 28 日星期一的記載: 我們寄一封信去南部給船隻的木工 Jan Schipper,告訴他說,中國人的長老何斌的公司仔去 那裡搬運公司砍伐的木材時,不得為難他們,反而要令其他的中國人公司仔用他們的【牛】 車幫他們搬運。頁 354 (七) 2 月 26 日,星期二的記載: 我們收到木匠 Claes Alebos 從南部的栗子樹的森林(Castangne bosch)寫來的一封信,信裡 告訴我們說,有一批木頭已經運去 Laptee【凹底?】 ,請從此地派幾艘舢舨去那裡,去把那些 木頭從那裡運來此地,等等。頁 370 附載參考地契及地圖資料 一、李景暘藏臺灣古文書 契約一:今高雄縣大社鄉保社村。 契約二:土地公下(今高雄縣境內)

說明:由契約一來源看以及以下的幾張契約開始,都集中在今大社區附近的土地(觀音山一帶), 而契約書內容是與張氏家族有相關的族人。再從契約二內容記載「土地公下」的地名,如參 考清領時期﹝雍正 5-12 年台灣輿圖﹞和﹝縣境北界圖﹞。推測大社區東邊觀音山附近一帶在 清領早期可能是出現「土地公崎」的地名。

12


契約三:今高雄縣燕巢鄉鳳雄村。

契約四:今高雄縣燕巢鄉鳳雄村。

二、清代「落崎庄」、「加獵崎」、「加蚋崎」等 在查淡新鳳縣簡明總括圖﹝鳳山光緒年間鳳山縣圖﹞(1886 年~1892 年)圖一「加落崎庄」 , 到《鳳山采訪冊》記錄清領末期光緒 20 年「加獵崎」 ,之後日治時期「加蚋崎」 。今在柑宅巷 耆談在牛食坑附近早期有一座叫「雷公崎」,今該里張里長談到早期此地名叫「牛磨」。

圖一:「加落崎庄」紅線。

13


圖二:今嘉蚋崎里「嘉和宫」村廟。

圖三:今加蚋崎村莊(紅色線)。

圖四:為清代標示圖中的觀音山(紅三角)。

14


話說大樹鳳梨

(陳淑卿)

清朝時大樹鄉的鄉民就開始種植鳳梨。日據時期大樹鄉鳳梨栽植與製罐工業曾經稱霸全 台,因此有「王萊山」【王萊園】(台語)之稱地名。由於大樹鄉境內多為山坡地,以紅土和 沖積土為主,是酸性土壤,含水量足且排水性良好,十分適合鳳梨生長。 由於鳳梨風味獨 特,深受消費者喜愛,產量又多,於是加工業應運而生。鳳梨罐頭是一種水果的保存方式, 早期交通不便,水果無法儲存,日治時期特別鼓勵鳳梨工廠的設立,當時為提升鳳梨產量, 也在小坪頂設立【大樹鳳梨種苗養成所】,直至今日台灣許多地方的鳳梨原種都是從大樹送 出的。至 1934 年全台共有 78 家鳳梨工廠,大樹庄的 12 家中就有 7 家集中在九曲堂,是大 樹鄉鳳梨工廠的鼎盛期。當時我們的鳳梨罐頭曾是世界三大供應來源商之一。

小坪頂【大樹鳳梨種苗養成所】 九曲堂火車站附近的泰芳鳳梨會社建於日治時期,是一棟紅磚砌圓拱的建築,目前鳳梨罐頭 產業因時代的改變風光不再,鳳梨罐頭工廠遺址見證了產業的興衰,大樹鄉公所規劃改建為 地方產業文化園區。

泰芳鳳梨會社

15


大樹鄉原產的鳳梨稱為「土種鳳梨」,葉片長尖刺,果實較小,但是鳳梨香味濃厚。土產鳳 梨風味獨特,農民將它醃漬成【鹹王萊仔】(台語),氣味更為香濃,成為大樹鄉的另一種特 產。 現在大樹鄉普遍床種的鳳梨品種是「開英種」,又稱為「南洋鳳梨」俗稱 3 號,它是在日 據時代末期由日本人渡邊和鄉民陳文忠從國外引進,南洋鳳梨葉片較無尖刺,果實大,深受 農民喜愛而大量種植,土種鳳梨漸漸被淘汰。目前鄉內的鳳梨南洋鳳梨外,還有釋迦鳳梨、 香水鳳梨和蘋果鳳梨,不過這三種鳳梨種植面積少,收成不多,主要種植品種以金鑽 17 號 為主,另外還有牛奶鳳梨、西瓜鳳梨….等。 磅鳳梨如今仍被農民廣為應用,這方法卻是鄉民黃福源戰前讀國小時無意發現的。那時, 農民為防成群的山豬入侵鳳梨園,便取竹管鑽孔,將電土放進去加水點燃,發出巨響驚嚇山 豬。黃福源有一次幫忙家人清理竹管時,倒出一小塊電土,隨手扔到鳳梨葉叢,隔幾天,這 株鳳梨竟提前冒出果實。從此,黃家的鳳梨產期都比別人早,賣到好價錢。利用電土磅鳳 梨,可以帶來催生效果,黃福源此舉造福了許許多多的果農。 鳳梨含有膳食纖維、有機酸、維生素、維生素 B1、維生素 C、類胡蘿蔔素、鉀等營養素。 鳳梨中的維生素 C 的含量是蘋果的五倍,又含有蛋白酶可以分解蛋白質,能幫助人體對蛋白 質的吸收和消化。因此各式各樣以鳳梨為主的產品(鳳梨酵素、鳳梨果醬、鳳梨干、鳳梨 酥….等等)都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綠冠有機鳳梨園 20150711

16


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

(賴杏眉)

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的創辦人是 台北大稻埕的實業家葉金塗(1882-?)。大正 3 年(1914)7 月,葉金塗在臺北創立泰芳商 會第一工場,從事鳳梨罐頭加工製作,並陸 續在員林及大樹地區興建第二、三、四工 場。隨著台灣總督府積極獎勵鳳梨事業,相 繼引進、培育適於加工的鳳梨品種,台灣鳳

二次大戰結束後,原泰芳鳳梨罐詰工場移 交中華民國政府,曾為國軍汽車保修場,後 改為「陸軍九曲新村」,作為國軍眷舍使 用,並陸續有所增、改建。民國 92 年 (2003),居民遷出;民國 93 年(2004),登 錄為歷史建築。今留三棟主要建物及部分圍 牆。

梨加工產業日漸蓬勃。值此契機,葉金塗於 大正 14 年(1925)南下九曲堂創設泰芳商會 鳳梨罐詰工場,男女員工有 150 人。 1920-1930 年間,全台鳳梨罐詰工場大幅 增加,引發粗製濫造的問題,復以因應日本 侵華所開啟的新局勢,台灣總督府於昭和 6 年(1931)開始實施統制經濟政策,也將台灣 鳳梨產業推上統制之途,先有同業組合、共 販會社之創設、運作。昭和 10 年(1935)6 月以日資為主的「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

造型式樣:原屋頂應為四落水屋頂,其後因 整修而成今之中央二坡式屋頂,兩側單坡屋 頂之組合,材料為鐵皮浪板,形式怪異。 立面為連續磚砌圓拱構成,中央三個拱距 較大,左右拱距較小;拱中央有水泥粉刷之 拱心石 日人治台後,在大樹區大力推廣鳳梨種植, 並在小坪頂設立種苗養成所;同時鼓勵鳳梨 罐頭工廠的設立。 當時的工廠計有丸安、丸竹、丸六、振南、

成立,台灣總督府強制將所有鳳梨罐詰工場 合併於該會社,並將鳳梨生產農場整併為 「台灣鳳梨拓殖株式會社」。昭和 11 年 (1936),台灣總督府將兩會社合而為一,即 「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從此台灣鳳梨 產業乃成為獨佔經營。而泰芳鳳梨罐詰工場 被整併入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後,幾棟主 要建築物充作該會社九曲堂的辦公廳使用。

日之出及泰豐株式會社等,除日之初、龍和 鳳等 5 廠在大樹區及龍目井外,其餘均設置 在九曲堂,共有 7 家。二戰後係作為軍屬汽 車修護廠之用,然其前身為丸安合同工廠, 作為鳳梨工廠辦公廳 屋頂改為鐵板浪板,圍牆開孔部以水泥粉 刷及拉毛部剝落嚴重,亦有磚料風化。 住址:高雄市大樹區復興街 18 號

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九曲堂泰芳鳳梨會社) 17


九曲堂火車站 (賴杏眉)

九曲堂站設立於明治 40 年(清光緒 33 年,西元 1907 年),由於當時下淡水溪(即 高屏溪)橋尚未興建,連接打狗與阿緱間的 交通全靠位於九曲堂的渡口,因此當時車站 是設於下淡水溪畔。大正 2 年(民國 2 年, 西元 1913 年),為配合與台灣製糖株式會社 鐵道旗尾線(明治 43 年通車)的聯運業 務,因此將車站改至現址。

早年大樹鄉為重要的鳳梨產地與罐頭工業 重鎮,且與旗尾線聯運,因此早年九曲堂站 的客、貨運相當鼎盛,在民國 4、50 年代為 二等乙站。但從民國 61 年取消與糖鐵的聯 運之後,九曲堂站的業績遂逐漸滑落,因此 在民國 76 年降為三等站至今。

昭和 16 年(民國 30 年,西元 1941 年) 為配合公路汽車聯營業務,將車站改至現在 的後站方向(現九曲里)。雖然光復後就取 消了公路汽車聯營業務,但一直到民國 79 年才又換回到現在的位置(今久堂里)。

九曲堂火車站

九曲堂火車站老照片~出自大樹鄉老照片

18


高屏溪舊鐵橋

(賴杏眉)

鐵橋便橋 高屏溪鐵路大橋建設前,便有鐵橋便橋橫跨下淡水溪,在夏天雨季時會暫時收起,等雨季過 了再鋪設,當鐵橋收起時,前往阿猴(屏東)的旅客便要在九曲堂下車,改乘渡筏。雨水提早 來時,鐵橋來不及收時,會被沖埋在河沙中,常被挖西瓜的瓜農挖到,他們都很高興的合力 抬回家,當作建屋鋼樑。

最早下淡水溪可拆鐵橋便橋

下淡水溪鐵橋 九曲堂車站至六塊厝車站間,橋面橫跨高屏溪(下淡水溪)稱稱高屏舊鐵橋。 由日籍工程師日本靜岡縣人,飯田豐二設計,1874~1914 年完工。 高屏溪舊鐵橋 ,在高屏溪上(下淡水溪) 高雄與屏東鐵路運輸 ,成為南北貨物運輸的重要 交通要道, 旅客不用冒著生命危險在淡水溪搭乘竹筏橫渡急流。 橋墩由鋼筋水泥及岩板砌成,橋樑以之字鐵鉚接成花樑衍架,當時是亞洲最長鐵橋。 後來因鐵橋老舊另建雙軌的新橋,1914~1992 年,舊鐵橋依然矗立在高屏溪上。 飯田豐二監造高屏鐵橋,因積勞成疾,1913-6-10 英年早逝,田小山三郎在九曲堂車站附近 立碑紀念。 住址:高雄市大樹區九堂里鐵路巷 舊鐵橋 1914 年通車,直到 1992 年,新橋啓用後才功成身退。

19


下淡水溪舊鐵橋

右邊下淡水溪舊鐵橋,左邊新的水泥高屏溪鐵路橋

下淡水溪舊鐵橋橋墩

飯田豐二紀念碑文

飯田豐二紀念碑

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九曲堂泰芳鳳梨會社) 20


大樹舊鐵橋溼地生態教育園區 撰文:劉嘉蓮

【可敬的志工】 每月第一週的星期日,都會見到一群低頭在舊鐵橋濕地整理環境的志工,十幾年來他們 一直駐守在這塊土地上,默默辛勤付出,不求實質的回報,他們是這片濕地的無名英雄。走 在環境優美生態豐富的濕地中,綠草如蔭,樹影扶疏,看著園中飛舞的蝴蝶,池塘裡清新的 荷花,我們正享受著這群守護者--<大樹舊鐵橋協會>志工,多年努力耕耘的結果。 很難想像在民國 91 年以前,這裡是雜草叢生,垃圾滿地,又髒又亂。河川局和當時高 雄縣政府開始藉由河岸生態復育,建立了全國最大的人工濕地,而愛鄉愛土的有心志工們則 一起動手來維護,即使經歷民國 98 年的 88 風災,園區幾乎全毀,但是風災過後第二天,大 家立刻動手整生態園區,對家園愛的付出,無怨無悔。風災後社區志工的力量更凝聚,而我 們走在重建後的濕地園區,對他們的敬意也更深。

(98.08.10 照片來自舊鐵橋協會網站提供)

【全國最特別的人工濕地】 舊鐵橋生態園區是人工濕地,水源也很特別,是以工業與家庭廢水作為園區生態池的唯 一水源。在三和瓦窯廠前,一走上秀麗的<福氣橋>就會聞到一股臭水溝的惡臭,水又黑又 髒,是未經處理的小工廠和家庭廢水的排水道,這就是竹寮溪。再走遠些往<遊客中心>靠 洗手間旁還可以見到另一條小水溝,水質看來頗清澈,水中有不少魚類,這是永豐餘紙廠處 理過的排放水。濕地的埤塘設計是將重度汙染的竹寮溪家庭、小工廠的廢水與水質較佳的永 豐餘紙廠的水混合後,利用濕地植物淨水功能,將廢水淨化後,再排放到高屏溪。經過多年 來的水質檢測,可以去除將近 90%以上的大腸桿菌,更證實溼地是世界上最有效的自然水 質淨化器。

21


(三和瓦窯前福氣橋下的黑臭惡水)

(永豐餘紙廠處理過排放水)

基本上生態淨化池分成兩大系統,A 系統是處理較乾淨的永豐餘排放水;B 系統是處理 民生和小工廠廢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竹寮溪排放的臭水更為妥善淨化,還設計了架 在舊有洩洪道之上的排水橋道。 22


(在架空水道上流動的是污染較高的民生和工廠廢水,將廢水引導到 B3.B4 池繼續淨化)

【豐富的濕地生態環境】 88 風災前,園區本來有 13 個埤塘,風災後重建目前有 11 個。這些埤塘不僅淨化水 質,更豐富了高屏溪流域的自然生態,濕地提供了許多動物植物良好的棲息處。志工們很用 心在經營濕地生態環境,不管水中或陸上的植物或動物,都能有永續經營,友善對待的態 度。多年來舊鐵橋協會的志工對園區的維護,都堅持用人工割草拔草,絕不用殺蟲劑與除草 劑,如此才能使生態得以快速復育。所以昆蟲很多,蟲多了,鳥也就來了。園區栽種不少蝴 蝶的食草植物和蜜源花朵,樹花種得好,蝶就來了。志工也定期的清理生態埤池的雜草,水 生植物長得好,水質乾淨,水鳥就來棲息了。而且還有一項創舉,全區除咖啡廣場外,都未 設垃圾筒,就是希望遊客能將垃圾帶回家,如今看來園區環境還是很整潔,可見遊客在如此 優美的生態教育園區,也被教育得更懂得尊重環境了。 一、【水中的生態】 園區水生植物不少,這些水生植物都有淨化水質的功能。有挺水植物,只有根部或少部 分生長在水中。如外型像蠟燭的香蒲,它俗名就稱「水蠟燭」。輪傘莎草莖頂是放射狀的苞 葉,形狀類似雨傘的骨架,外形特別。莎草科的成員,莖通常為三角形,是很重要的辨識特 徵。

(香蒲)

(輪傘莎草) 23


想像一下陸上揚起浪花的模樣,那是蘆葦開花了,秋天在河岸邊開著絨毛狀的花穗,隨著風 陣陣吹拂高低搖曳,像是在陸地上揚起一波又一波的浪花。挺水植物中還有漂亮的小黃花, 花朵五瓣的是台灣水龍,四瓣的是水丁香。浮葉植物中最美的是荷花,夏天的園區池塘中常 見花葉娉婷,隨風搖曳。

(台灣水龍)

(水丁香)

(荷花)

二、【蝴蝶的生態】 春夏之交,走在美麗的園區,常可見到蝴蝶飛舞。園區有蝴蝶的食草像水柳、黃槐、大安水 簑衣等,有蝴蝶蜜源像馬利筋、矮仙丹、馬纓丹等,有蝴蝶幼蟲吃的葉;也有成蝶吃的蜜, 當然蝶就少不了。

(紅擬豹斑蝶上雌.下雄)

(紅擬豹斑蝶幼蟲的食草水柳)

24


(孔雀蛺蝶幼蟲的食草大安水簑衣)

(樺斑蝶正在吸食馬纓丹花蜜)

(青帶鳳蝶正吸食馬纓丹花蜜)

(停在芒草上的狹翅弄蝶)

(竹紅弄蝶)

(沖繩小灰蝶)

25


三、【蜻蜓的生態】 園區濕地的埤塘常也會見到許多蜻蜓飛舞,那可以表示濕地水質淨化的程度頗佳,水質 指標是良好的。 許多人會問蜻蜓和豆娘如何分別,其實可以從體型粗細、停棲方式、複眼位置三面來 看。一般來說豆娘身體比較纖細,還有豆娘停下來時,雙翅常豎直在背上,豆娘複眼位在頭 的兩側;而蜻蜓身體較粗壯,停棲時雙翅攤平在背上,蜻蜓的複眼緊密相連。來園區濕地時 不妨仔細觀察比較一下,應該不難分別。 之一:豆娘 紅腹細蟌雄蟲相當醒目,身體是橘紅色的,有綠色的複眼,紅綠的體色十分鮮亮。青紋細 蟌,雄蟲身體末端有呈現(L)字型的藍色色斑,胸部前方黑綠相間,其餘為綠色,青紋細 蟌是台灣豆娘中分部最廣的。

(紅腹細蟌)

(青紋細蟌)

(青紋細蟌未熟雌蟲為磚紅色)

(以典型圈連姿勢交配中的青紋細蟌)

之二:蜻蜓 濕地常見的蜻蜓有杜松蜻蜓,雄蟲複眼綠色,腹部前三節膨大成圓錐狀,還有身體最後一節 用來夾住雌蟲以交配的攫握器,是白色的。還可見到褐斑蜻蜓,雄蟲的翅膀基部起有 2/3 面 積呈現褐色,所以才叫褐斑蜻蜓。另外仔細看翅膀的末端有一小點稱為翅痣的地方,是紅色 的。薄翅蜻蜓的翅膀是完全透明的,所以才稱薄翅蜻蜓,只有翅痣是褐紅色。身體背面橘紅 色,中央部份有黑斑。紫紅蜻蜓的體型比一般蜻蜓小些,全身紫紅色,翅膀基部為顏色較深 的紅褐色。而且如果是在大太陽底下觀察,還會發現牠會將身體指向太陽,微微豎起身體, 26


聰明的小紫正在減少曝曬呢!善變蜻蜓全身和翅膀都是紅褐色,只有翅膀尖端呈現透明狀, 翅痣則是更鮮亮的紅色。稱為「善變」的原因是,有此一說,是因為牠的體色常有許多變化 之故。

(杜松蜻蜓)

(褐斑蜻蜓)

(薄翅蜻蜓)

(紫紅蜻蜓)

(善變蜻蜓)

四、【鳥類的生態】 之一:水鳥 27


生態園區分別在不同的幾個埤塘中依水鳥生活習性,規劃出水雉活動區,涉禽類活動區,還 有鷸鴴科活動區。像水雉活動區,就種植了許多浮葉性的水生植物以利於水雉特長的腳趾及 腳爪在上行走,牠們靠捕食水面上的小型生物維生。涉禽類也就是鷺科水鳥,就適合在淺水 中涉行覓食,生態池水位就不宜太高。鷸鴴科多活動於淺水灘,在泥濘溼地上捕食蝦蟹、軟 體動物為主,自然水位就要比涉禽類再低些。生態園區關於水鳥棲地的經營管理上很用心。 八八風災後,園區經過整理復育,漂亮的水雉還是回來了。水雉因為常棲息在菱角田間,所 以農民多稱牠為『菱角鳥』,也由於水雉的體態優雅,羽色亮麗,又有『凌波仙子』的美 稱。

(水雉. 陳瑚琨提供)

(大麻鷺. 陳瑚琨提供)

園區的鷺科水鳥有大麻鷺、蒼鷺、高蹺鴴等。大麻鷺常會伸長脖子,擬態成蘆葦,大麻鷺如 果在蘆葦叢中,如果不仔細看,真的很難分辨出來,不過在園區綠色布袋蓮上,可就原形畢 露了。 鷸鴴科最常看到姿態高貴優雅的高蹺鴴在淺灘覓食,黑白對比的羽色,外加紅色的修長美 腿,異常鮮麗,多美的鳥兒,叫人不注意也難。

(高蹺鴴.陳瑚琨提供)

(紅冠水雞)

28


(蒼鷺)

之二:陸鳥 園區因為樹木茂密,再加上不噴灑農藥,食蟲很多,所以就算走在林間也常常見到不少 在樹叢中上下鳴叫的小精靈。常見的有綠繡眼、五色鳥、小彎嘴畫眉、褐頭鷦鶯等。 綠繡眼台語稱「青笛仔、青啼仔」,是在庭園及都市的行道樹上,最易看到的小巧可愛鳥 兒,明顯的特徵就是眼睛的周圍環繞著白色絨狀短羽,形成鮮明的白眼圈,所以叫繡眼。綠 繡眼鳴聲清脆悅耳,在林間的樹枝間敏捷地穿飛跳躍。鳴叫聲似「滑兒,滑-兒,滑- 兒」,婉轉動聽。五色鳥羽毛有綠.黑.藍.黃.紅五種顏色而得名。叫聲類似敲木魚「叩叩 叩」,所以又被稱作「花和尚」。

(綠繡眼.陳瑚琨提供)

(五色鳥)

小彎嘴畫眉有明顯的白眉和過眼線。叫聲常是低沉的「都.都.都」。褐頭鷦鶯腹部、臉頰及 眉斑為黃色,頭頂為褐色,叫聲「滴.滴.滴」,常築巢於芒草上,巢形得像小布袋,所以也 叫「布袋鳥」。

29


(小彎嘴畫眉.陳瑚琨提供)

(褐頭鷦鶯)

還有一種很特別的鳥-遊隼,是珍希難得見到的冬候鳥,也是世界上飛得最快的鳥,一 個小時可以接近 300 公里,速度幾乎就跟我們熟悉的高鐵一樣。在園區附近的高壓電塔上偶 爾可以見到。聽園區志工說,有些熱情的追鳥人,會在國慶日南下墾丁看赤腹鷹之前,先來 濕地看看遊隼。最近有一則關於遊隼獵食習慣改變的消息,因為靠近園區附近的國道 3 號斜 張橋,夜晚的燈光太亮,導致原本只在白天獵食的遊隼,居然也可以在晚上獵食。而且因為 遊隼獵食習慣是由高處俯衝而下,橋塔頂端便成為遊隼獵食與觀測的制高點,因為從這裡眺 望高屏溪流域的水鳥一目了然。所以斜張橋的 183.5 公尺的橋塔頂端,也奇妙的變成遊隼獵 食的餐桌。不得不承認人為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力有多大啊!

(遊隼.陳瑚琨提供)

【結論】 總之遊客來到舊鐵橋溼地生態教育園區,從地上長的到水中游的再到空中飛的,從植物到動 物再到人們,都可以讓參觀的民眾感受到人與自然的互動之美。 註:部份照片來自舊鐵橋濕地教育園區網站 參考資料 舊鐵橋溼地教育園區 http://www.oldbridge.org.tw/tour/oldBridge1.aspx

30


曹公舊圳五孔頷、曹公新圳三孔頷 沛彣整理、撰寫

曹公圳為清領治臺時期的重要水利工程,與 北部瑠公圳、中部八堡圳合稱為「清代三大 圳」。早期臺灣先民皆以務農為主,人民靠 天地吃飯,即便南部平原開發可追溯自荷據 時期,但埤圳開鑿興建卻較中北部晚,使廣 大的田地一直維持看天田的狀態,一旦接連 乾旱,大地便龜裂。 「曹公圳」的題字仍清晰可見

曹瑾上任鳳山縣令後,看到此地旱田、盜賊 橫行,又見一旁滾滾而下的下淡水溪,便決 定興築圳道,引入下淡水溪溪水,連接古埤 塘蓄水,用以灌溉廣大農地。先於道光17年 (1839年)完成五孔制水門(舊圳),灌溉 區域含括南高雄,後在道光22年(1844 年)完成三孔水門(新圳),位於舊圳北方 約三百公尺處,用以灌溉北高雄,兩圳延伸 的圳路高達90條,使高雄農田從看天田變成 一年兩獲的良田。 光緒13年重修曹公圳碑

位於進水口前端的磚材船首型護礅,功用在 減少水流衝擊,也作為人工下來控制水門的 操作平台,目前仍保存完整樣貌,惟大部分 埋入淤土中,僅露出頂部平台。

曹公圳道

光緒年間,重修舊圳水門為五座圓拱門,進 水孔前端並設有船形座墩;到日治時期,新 建鋼筋混凝土水門,並在圳旁裝置抽水馬 達.新的方形水門雖遮住原本的水門,但 「曹公圳」的題字仍清晰可見。 五孔制水門(五孔頷) 31


一直到日治時間和國民政府時期,曹公圳仍 持續運作,後隨著時間演進,下淡水溪河道 往東遷移,如今的新舊圳皆已不在河邊,失 去原本功能.其中,僅五孔頷在2004年被登 錄為市定歷史建物,三孔頷則任其荒廢。

保留新舊圳的重要意義,是讓我們知悉土地 演變的歷史,及先民與大地共存榮的生活智 慧。 1. 【曹公圳舊水路及消失古埤塘】 PDF http://gis.rchss.sinica.edu.tw/canal/? p=641 作者:廖德宗 (居住於高雄市,從事資訊 業,業餘進行人文地理研究) 2. 【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 ─ 念念曹公 圳】影片

在現今已荒廢的三孔水門旁,還留著一塊當 時的圓拱遺跡,據當地住戶陳先生說,這圓 拱為糯米所做,目前只留下一塊,他也遇過 不少老師、學生等人來詢問水門位址,並做 訪問,但至今仍不見公部門列入維護的動 作,只能任憑它繼續壓在工廠下方,淹沒於 漫草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ZkHvu STcJo 3. 【高雄市大樹區公所/曹公圳頭】介紹 文章 http://dashu.kcg.gov.tw/WebArticle.asp x?UnID=afaff84c-a411-4067-89fe618026a50626

今日,因應都市開發,產業型態轉為工商 業,農田減少,水圳功能不再,導致不少水 圳塘埤被掩埋、水圳路線被中斷或被占用、 甚至變成汙水排水溝,破壞了原本連結緊密 的圳道,成為今日不知如何被定位的水利景 觀。

32


高屏溪攔河堰 沛彣整理、撰寫

高屏溪攔河堰管理中心/大樹區中正一路 240號/07-652-3245

攔河堰位址在高屏舊鐵橋上游約二公里處, 目前隸屬南區水資源局,於1999年興建完 成,隔年開始營運,平均每日取水量約100 萬噸,占大高雄每日用水量的63%,為高雄 重要的家用及公共用水來源,在豐水期時也 供應部分的工業用水.攔河堰設於武洛溪注

臺灣雖然有豐沛雨量,但因雨量分布不均、 豐枯懸殊,加上人口遽增、工商業發展,為 持續提供高雄穩定品質佳的用水而興建此攔 河壩.攔河堰通常位於河川中上游,規模較 水庫小,主要利用堰體本身的高度來抬升水 位,使水流以以自流方式引入,同時兼具調 節河川水量的功能.一般堰體會設置混凝土 固定堰,上方設閘門以控制取水位.

入口上游,本是為了避開左岸而來的生活汙 水,但從過去三年來的水質監測資料可知, 大腸桿菌群為常態性超標、河川汙染指標顯 示為中度污染,顯示仍有一般生活污水流 入.由官方提供的圖示可知,水先經沉砂池 沉澱後,再流入一旁的自來水公司去處理.

高屏溪攔河堰除了有固定堰,並搭配全臺省 座的活動式橡皮壩八座,能依河川地形、水 流特性以靈活佈置,可做為排砂道、也作為 活動堰以提供取水、並在洪水來時會自動傾 倒以利洩洪.

高屏溪攔河堰管理中心內部水資源解說展示

資料來源: (1)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 (2) 大樹區公所網站 (3) 「與水共生」專題網頁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 erfair2009/cjhs/index.72.html

活動式橡皮壩八座

33


大樹汙水處理廠 沛彣整理、撰寫

大高雄的飲水來自高屏溪水源和澄清湖淨水 場的過濾與處理,而排放的汙水則需經由汙 水處理廠淨化後,將水再回收利用或排入海 洋,過濾出的污泥則再另外處理.

員將帶領參觀者認識水資源的各種歷程,並 體會污水處理廠保護水源的使命,也希望藉 此串連大樹的水文化,這也是廠區申請環教 場所的目的.

大樹污水處理廠位於高屏溪右岸、大樹攔河

(補充)竹寮溪溝是大樹區內最重要的排水

堰南邊,佔地約三公頃,主要處理大樹和九 曲堂都市計劃區、及竹寮非都市計劃區的民 生汙水,也是全國第一座由地方政府自辦的 三級汙水處理廠,並於2014年8月成為南部 首座通過環教設施場所認證的民生汙水處理 廠.

溝渠,過去,上游的農牧廢水、生活污水、 工廠排放廢水等皆由此排入舊鐵橋溼地,造 成水質惡臭,為此,市府展開「舊鐵橋竹寮 溪溝水質改善工程」,利用地形水力坡降和 「礫間接觸氣化工法」來淨化水質.如果想 更認識「竹寮溪溝」的生態狀況,可與舊鐵 橋溼地的導覽志工聯繫.

汙水處理廠如何運作呢?當民生污水經由污 水幹管匯入後,再截流後埔溪、黑瓦窯溪的 原水加以過濾、沉澱、消毒等流程,後將合

* 高雄市認證環境教育場域/大樹區中正一 路188號/07-6519902

乎放流水標準的回收水提供業者與民眾使 用,用以清洗道路、澆灌花木、灌溉農地等 用途,並透過環教課程,推廣民眾保護高屏 溪水源、大樹水文化、及重視污水處理廠的 功能.廠區另有回收水示範區,栽種玉荷 苞、鳳梨等農作物,讓遊客就近觀察農作物 的生長情形,並可遠眺高屏溪等景觀. 另外,大樹污水處理廠所提供的環境課程, 時間長短可視團體需求而訂,如想完整地認

資料來源: (1) 高雄市政府水利局/愛河河川整治專 題: http://wrb.kcg.gov.tw/loveriver/rebuil d.aspx (2) 高雄畫刊 2014/09: http://kcginfo.kcg.gov.tw/Publish_Cont ent.aspx?n=3D7C9BFC4F86BF4A&sms=FB76F1 E6517A12DC&s=49D79C3F1DE430E2&chapt=84

識廠區,需安排二個半小時的時間,導覽人

30&sort=2

34


坪頂給水廠(淨水場)/小坪頂水源地 沛彣整理、撰寫

小坪頂由於地勢高,挖井不易,當年,先民 需藉牛車至二、三公里外的下淡水溪載水, 很不方便.因此在日治時期,於下淡水溪旁 的竹寮里設置取水口(竹寮取水站),引溪 流上至小坪里,並設置淨水場,將處理後的 溪水供應高雄地區民生用水.

凝、沉澱、快濾、加氯消毒等步驟,再輸出 供給大樹、仁武、岡山、橋頭、大社、鳳 山、楠梓、左營,及北高雄等地的民生用 水. 而淨水場過濾後的廢水,經固態液態分離 後,澄清的液體可送至回收池再利用,底層 污泥則經固化、乾燥處理成污泥餅,再委託 廠商清運.淨水場和污水處理廠的最終污泥 產物,除了送圾圾掩埋場,目前在台灣已有 廠商在研究如何使污泥餅再次利用,例如用 於園藝或鋪路等用途. 在景觀方面,日治時代的老水源地環境優 美,比新開闢的區域更具可看性,從前還是 附近國小學童遠足郊遊的好地方呢,可想見 它的美好景色.

1945年二次大戰後,高雄市政府接管淨水 場,更名「高雄市自來水廠第一水源地」, 至1974年成立台灣自來水公司,隸屬經濟部 之下,小坪廠隨之併入自來水公司第七區管 理處,更名「坪頂給水廠」,成為大高雄地 區的六處淨水場之一.

84050高雄市大樹區小坪村128號/ (07)6512077 資料來源: (1) 【台灣自來水公司/坪頂給水廠風情】 PDF (2) 【高雄市大樹區公所/小坪頂水源地】 網頁

坪頂淨水場的水源由兩處供給,一為高屏溪 表面水,二為竹寮取水站抽取之地下水.為 配合高屏溪攔河堰下游的自來水工程,於 1999年完成場區的第一期擴建工程,使供水 量大增,飲入淨水場的水源,經混凝、膠

35


坪頂給水廠竹寮取水站 沛彣整理、撰寫

歷史 日治時期,日本人為開築打狗港(高雄 港),同時推行都市計劃,考慮到港口及市 區居民飲用水的需求,即於明治43年 (1910)進行下淡水溪的研究測量,後來, 選址於距離打狗港約20公里處的表流水,並 於同年底,初步完成送水幹線道路測量,並

建築風格 取水站的建築風格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築元 素,主體建物以紅磚砌牆,卻為洋風樣式; 機房與修護廠為大跨度木造結構,上頭撐起 傳統二坡式屋頂,而兩側山牆則跳脫傳統樣 式,為特殊的弧形立面,再搭垂直線帶做分

在九曲堂竹寮興建取水站,當時名為「打狗 水道唧筒室」,於大正二年(1913)完工.

割,遠看相當顯目,而大跨度木結構締造的 寬敞室內空間,得以裝置新式動力的抽水機 具.從空間分配來看,包含抽水機房、修護 廠、辦公室等建築群,以及取水口、唧筒 室、淨水池等取水設施,目前除了機房尚部 分運作外,其餘空間如風爐室及其他個別建 物,則已不再使用,但由於竹寮取水站的歷 史及完整性,極具保存價值,已於1998年底 公告為市定古蹟,目前由台灣自來水公司第 七區管理處管理維護.

竹寮取水站、小坪頂水源地、及壽山配水 池,構成高雄最早的自來水系統,為高雄這 座城市的進步奠下基礎,也使各種水傳染 病,如傷寒、霍亂、赤痢等疾病,逐潮消聲 匿跡. 功能 竹寮取水站抽取下淡水溪(今高屏溪)的伏 流水,先經天然地層過濾,再經由深度二、 三十公尺的地下水井,將水送至小坪頂水源 地的淨水場,經沉澱、過濾、消毒等流程, 再經鐵管,以電力輸送至當時的「打狗淨水 池」(今壽山淨水池),後利用地形位差, 將「水道水(自來水)」供應至旗後、哨船 頭,苓雅寮,以及新濱町、湊町、山下町等

取水站主體建築山牆為特殊的弧形立面

新市街,即高雄港腹地的繁華地帶,也是現 今高雄市發展之始. 36


的工業區,完全斬斷工作者對美學的想像, 完全沒有讓人相親近的慾望.再對照保存至 今的日治建物,如竹寮抽水站,其建築體充 滿變化,搭配著樸實的色彩和美麗線條,在 綠意圍繞中,宛如一幅圖畫.

高雄市大樹區竹寮路47號/(07)651-2077 資料來源: 機房與修護廠為大跨度木造結構

(1) 櫻前線日本留學教育特刊/日治時期高雄的第一 個淨水池:打狗水道淨水池

結語 一個城市的基礎建設完善與否,是一個城市 進步的重要指標,而在建築設計所呈現的美 感,也反應了管理者的美學素質.日治時期 的建物不僅多堅固耐用,且相當注意與環境 的融合度,反觀今日號稱現代化的高雄,四 處可見粗糙的鐵皮工廠或住家,還有冷冰冰

http://www.szsjapan.com.tw/?p=726 (2)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竹寮取水站 http://heritage.khcc.gov.tw/Heritage.aspx?KeyI D=5d951921-0efe-4ee2-a56c-63d4fcfb0f38 (3) 高雄市大樹區公所/竹寮取水站 http://dashu.kcg.gov.tw/WebArticle.aspx?UnID=b 4b35ef3-5ccb-4c78-86f7-3c9d760db38a

37


曹公圳六孔制水門 沛彣整理、撰寫

民國51年興建的六孔水門,是曹公舊圳道上 最壯觀的設施,也是銜接新舊圳的重要進水 口.在地方反映因水門口窄,大雨來時常有 廢棄物阻塞水道,造成上游淹水,後在在文 史工作者與地方居民、水利會、文化局等單 位互相協調後,仍於2006年底被完全拆除, 後在同一位址興建一座單孔電動閘門.

在六孔水門遺址旁還留有一座清代設置的四 孔閘門.

清代設置的四孔閘門

1.【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 ─ 念念曹公圳】 影片 http://ourisland.pts.org.tw/content念 念曹公圳#sthash.hqw0cTYx.dpbs

單孔電動閘門

38


大樹大坪頂 〜黃家古厝 (陳淑梅)

大坪頂位於高雄大樹區竹寮里,沿高屏舊 鐵橋台 21 線往北走,到達陡坡龍船崎,右

前落有一清晰堂號「紫雲」字樣,其餘 房屋屋頂頹圮坍塌,牆面磚瓦剝落已露出石

轉高陂聚落公館仔聚落,沿途可見一片片種 植鳳梨田,爬上龍船崎在竹子寮庄東,現稱 為大坪頂崎,是臨近高屏溪河階面,這就是 黃家古厝位置、黃家古厝擇居高地又傍水地 方,近水且不受水患之苦,是非常理想的居 住地。 我們經當地居民指引才找到黃家古厝,印 入眼簾是一棵大樹壓毀屋頂,只保存一面紅 磚牆面,金形馬背,倒塌圍牆望眼一看部份 傾毀,也分不清楚是幾落、幾伸手,可說是

頭與土混合,庭院樹木竄出,而且長得十分 茂密,還可以看到零星的衣架高掛再竹竿 上,這裡還有人居住,但黃家古厝的風華早 已過去了。 羅景川老師著<我的家鄉~大樹鄉>一 書,曾描述黃家開基祖是黃世宗,他是康熙 年間,廣東渡海來台,至今已經有兩百六十 餘年,只可惜前落傾毀,其餘部份也因家族 外遷,疏於維修而顯得破壞殘缺。置身古厝 之中,只能透過想像,讓時光機帶著我們倒

殘破不堪來形容。

流,回到昔日美麗的清朝紅磚大宅院吧。

39


大樹姑婆寮 〜莊家古厝

(陳淑梅)

【姑婆寮】地名之由來及傳說,一是地 方耆老之說,清朝末年因這裡住一位武功高 強「嫌」姑婆,一是對大樹文史很有研究的 羅景川老師說,姑婆寮來自平埔族人的語 音,意思是穀倉肥沃的土地。 莊家古厝位於大樹區姑山里,沿台 21 線於 203 兵工廠姑山分廠的牛屎崎往上,大

窗,門楣上方有「獅子銜劍」泥塑,有別於 台南安平的劍獅之模樣,但應該都是為祈福 避邪功用,門樓後額題有「景星慶雲」,比 喻吉祥之意,圍牆有「竹節窗」,象徵高風 亮節。 門埕地磚砌成,排列不同也有不同之涵 義,「入」形排列為歡迎或是人丁興旺之

樹丘陵平原最大山頂平原即是姑婆寮,整個 村莊被一片翠綠荔枝園、鳳梨園包圍,其中 最華麗的是古色古香的莊家大瓦厝。 莊家古厝是傳統的四合院,據莊家後代 說:建造這間大厝是兩兄弟勤儉耐勞持家, 一位是在山坡地種植荔枝、鳳梨,遍植蕃薯 養豬,另一位是開碾米廠發財,兩位兄弟致 富後,聘請了唐山名匠蓋大厝。 古厝形式為正身、左右護龍、分前、 中、後落,共三進,加上前門一排護牆,形

意,兩側排列為「止」字,意涵兩側是生活 起居處,訪客止步。大廳門上斗拱雕有龍和 水之圖騰,表示莊家堂號「天水堂」, 屋腳 有一貓孔,農業社會是要讓動物進出,處處 表現親近人群,尊重萬物。 兩邊護龍馬背都是金形馬背,前、後落 山牆,工藝精緻的剪黏額頭墜與鳥踏裝飾, 大師陳玉峰所繪窗上彩繪更是精彩,有一窗 題繪「象」表示「氣象萬千」,還有其它書 卷窗裝飾。總之莊家古厝是大樹瑰寶,值得

成「日」字型。圍牆門樓左右磚砌「壽」字

細細的品味喔!

40


姑婆寮莊家古厝&大坪頂黃家古厝 (沈惠珠)

大樹古厝的型式很多,有一條龍、雙護 龍的三合院、五開間的三合院、七開間的三 合院、三落四合院、「七包三」…等。姑婆 寮莊家古厝為「七包三」傳統四合院的建 築,正廳七開間,左右護龍及過水門廊與三 開間前廳相接,加上門樓及圍牆成「曰」字

大坪頂黃家古厝: 黃家古厝位於大坪頂上,門牌號碼為大 樹區中正一路大坪巷 18 號。大樹區現存最 老的古厝,約有 270 年歷史,有前落、中 落、後落成「日」字形的四合院。由於屋身 年久失修,家族外遷,古厝都已傾倒,留下

形空間,具有私密性。

來的宅院破損不完整,但還可以看出當時匠 工很細,有大戶人家風貌。

姑婆寮莊家古厝 莊家古厝位於大樹區姑婆寮山頂,莊家 於清朝宣統年間開始興建大厝,大正年間增 建、大正 10 年(1921 年)建造完成,至今 保存完好。門樓左右磚砌「壽」字窗,造型 細緻,兩邊圍牆的「竹節書卷」窗,以表注 重節操、節儉和勤讀,大門進入後,地面紅 磚呈「入」字形排列,表歡迎之意,兩側排 列為「止」字,意涵訪客止步。國內難得見 到古厝保存如此完善,可以遙想當年莊家的 盛況,古樸卻不失細緻。 黃家古厝宅院破損

資料來源:大樹古厝情

姑婆寮莊家古厝

41


陶藝師林昭地老師簡介 (賴杏眉)

林老師生於民國二十年,父親林火生先 生,在台中沙鹿的金福興商會擔任陶器工廠 陶工的緣故,出生於台中市沙鹿區的林家四 兄弟全投入陶業生產行列。 沙鹿地區是日治時代晚期台灣陶器重要產 地之一。

雲燒」,作品色澤自然、古典、溫潤,令人 發思古之幽情是作品最大特色,所捏製的陶 藝作品以實用為主,觀賞為輔,又以「生活 陶」創作聞名,八十九年榮獲中興文藝獎章 特別貢獻獎。 林老師獨特的紫雲燒陶藝作品,已經很難

他自己用棕櫚樹幹打碎再混合灰泥製成的轤 轆,拉胚前,先用單腳推他轉動,藉由慣性 持續旋轉,完全不須耗損他種能源,十分環 保,而且相當具有特色。他的作品從不上釉 也堅持不上釉,「不化妝」他認為陶藝之所 以美,是因為它從不加以修飾, 林老師偏愛燒製有古早味的陶器,作品不 喜上釉,保持原色,燒製過程中有源自於柴 火、落灰所形成的流紋、火紋,以致陶器紋 路如「紫火行雲」,因此被陶藝界喻為「紫

當做是生活器具使用,卻變成物以稀為貴的 收藏品,不過在林老師的生活當中,包含所 喝的茶杯及泡茶的器具,抬頭看到的燈罩, 甚至所坐的鼓椅,這些陶器都是最實用的日 用品,不僅能欣賞,而且歡迎你來用看看! 以前豬隻使用的「豬槽」,墊在菜櫥下的 「腳座」,這些農業時代所使用的器具,現 在只有在林老師的陶藝館才能看到,雖然年 輕人會感到陌生,卻能深深喚起經歷過那些 年代者的回憶!

陶藝林昭地老師 2015-4-26

42


林昭地大師即興展演陶藝 http://r.search.yahoo.com/_ylt=AwrsBompMbxVWxQAkodr1gt.;_ylu=X3oDMTBybTNvcjlkBGNvbG8DdHcxBHBvcwM yBHZ0aWQDBHNlYwNzcg-/RV=2/RE=1438425642/RO=10/RU=http%3a%2f%2fwww.youtube.com%2fwatch%3fv%3dJ9HHVuvFtF0/RK=0/RS=BYNO tGxwO3v8FlWGr.c1hMDXr58-

陶藝林昭地老師自己用棕櫚樹幹打碎

陶藝林昭地老師作品 2015-4-26

再混合灰泥製成的轤轆 2015-4-26

陶藝林昭地作品 2015-4-26

陶藝林昭地老師作品 2015-4-26 43


大樹人物速寫〜陳瑚琨 (劉嘉蓮)

他謙虛的說自己是三和瓦窯打雜工。 陳瑚琨台東人,畢業於花蓮高中,個性爽朗 熱情。來自東海岸的他,又怎麼成為一位大 樹通 呢?他自嘲說是嫁給大樹,因為老婆是大樹 美女。正好印證了他常掛在嘴上的大樹名 言:「喝大樹水,沒肥嘛也水。」大樹不只

營觀念移轉至執行的政府單位,也使舊鐵橋 88 水災的重建計劃能順利推行。在陳總幹 事勞心勞力之下,以長期關懷照顧濕地的專 業,協調政府的重建工程;以在地認同的熱 情,凝聚志工群的向心力。如今生態園區, 能經過有計劃的工程重建,和在地志工的努 力經營之下,園區生氣盎然,遊客如織。陳

有好水,更出美女,自然也能吸引來像陳瑚 琨一樣的好女婿。 民國 87 年從海軍少校退伍,卸下穿了二 十年的軍裝後,曾在民間資訊公司工作七 年。離開資訊公司的那年九月,他來到舊鐵 橋濕地。 民國 94 年起擔任大樹濕地管理員的陳瑚 琨,是生態界的達人。舉凡天上飛的蝶與 鳥;地上長的花與樹,沒有一樣能難倒他。 他對濕地的一草一木,充滿濃濃的感情。

瑚琨從濕地生態園區草創期當管理員,到 88 風災擔任復建的總幹事,舊鐵橋濕地就 像是他孵育的稚嫩雛鳥,曾瀕臨命危,如今 已經成為展翅大鵬。大樹舊鐵橋濕地的美, 陳瑚琨功不可沒。 民國 100 年陳瑚琨擔任大樹瓦窯文化協會 總幹事,是瓦窯界的達人。他希望珍貴的古 蹟工廠--三和瓦窯,能永續發展,同時也認 同瓦窯具有特殊的歷史文化意義,所以費心 安排了推廣敎育,和協調導覽訓練。透過跟

每到秋冬候鳥報到季節, 總會主動招呼鄉親 們透過過望遠鏡觀看野鳥之美,假日更架設 望遠鏡供眾多遊客賞鳥,許多生態界的朋 友,也因為濕地和他結緣。當民國 98 年 88 風災後,他被推選為舊鐵橋協會總幹事,襄 助理事長溫卓淇先生協調災後各單位重建之

遊客解說導覽,使瓦窯解說展示館發揮最大 功效,而出色的磚瓦文創商品也刺激遊客購 買慾,同時增加了瓦窯的經濟效應。這些安 排除了讓人看見台灣傳統建築磚瓦的美麗, 也讓百年瓦窯工廠成為瓦窯文化教育場所。 使古老產業的活化再生,傳統工藝的命脈延

情事,因他的誠摯付出,所以與公部門建立 良好信任的關係, 得以將正確的永續生態經

續,瓦窯文化協會陳瑚琨總幹事的功勞不 少。 44


陳瑚琨現任文史協會監事,是在地歷史文 化解說的達人。他對大樹在地的歷史文化十 分了解,舉凡古蹟建築、傳統信仰、精華景 點,他都能如數家珍,一一道來。更可貴的 是,他熟悉的不只是土地上的景物,他更熟 悉的是生活在這土地上的人們。他不只與大 樹的在地聞人名人,建立很深厚友情,連有 機小農,也成為好友。所以如要訪問大樹的 大小人物,都可以請陳瑚琨帶路。

行經種滿鳳梨田的郊野坡地,陳瑚琨指著 遠處空中的枯枝,親切的告訴我們,「這隻 大冠鷲前天剛搬來喔!」往上一看,牠就棲 停在高枝頂。他愛大樹,連鳥都愛。從自然 生態到文化史蹟,再到地方人情,達人陳瑚 琨用他來自東海岸太平洋的胸襟,把大樹這 異鄉當成了故鄉,誰還能說他不是大樹人?

45


內頂瑞,是燒柴火用的,另外有一支通窯底 的煙囪,燒柴火產生的煙都從這裡抽出。

大樹蛇窯 (林哲貴)

送進窯裡的木柴要一支一支緊靠直豎著, 然後將窯門封好,再從灶孔燒柴火,待火勢 攻到窯頂,木柴會從頂端開始往下悶燒。窯 頂木柴著火就叫『發窯』,木柴著火尚未穩 定這段期間,灶孔必須加柴,柴火不能滅。 從灶孔燒柴火到發窯穩定要一天的時間,乾 的木柴發窯會快些。

蛇窯乃源自中國福州,是最具傳統鄉土文 化的柴燒窯,窯身長達百餘台尺,以木柴為 燃料,柴灰落在胚坯體上,以致產生豐富的 色,被燒陶人採用超過 300 年以上,主要生 產庶民生活器具,如大型的缸甕,至中小型 的盆碗碟等等,是近代製陶業普遍採用的窯 種,成品色彩變化和樸拙的質感,為現代窯 所無法取代。

觀看煙囪冒出來的煙就可以知道窯內木柴 燃燒的程度,或者摸窯門的溫度也可以知 道。當窯內木柴燒到根底就可以準備「封 窯」了,將煙囪拆掉,缺口用土補緊,灶孔 也要封閉,稍有不慎,窯內的木柴就會燒成 支離破碎的木炭。

由於窯身瘦長,昔日此類官窯稱為【龍 窯】,民窯則稱【蛇窯】。近百年來,由於台 灣地區的開發,對陶瓷的需求日多,而造成 陶瓷業的蓬勃發展,由於蛇窯是一種適合大 量生產的窯爐,故而台灣地區百年來可以說 【蛇窯】到處林立。

木柴在窯內悶燒是屬於「陰火」,木柴燒 成木炭還可以再度燃燒,而木柴暴露在空間

70 年代後因木材取得漸漸不易,成本節 節高升(一窯要耗費 30000 台斤木材),環保 意識逐漸抬頭,人工成本過高,老藝師人口 逐漸凋零等因素,逐漸改以燃重油的四方 窯,再改為燃瓦斯四方窯取代。(前三張相 片為林昭侯先生的蛇窯,後者為網路分享的 竹南及水里蛇窯,及生產產品。)

燃燒是屬於「陽火」,會把木柴燒成灰燼, 沒有使用價值。 將木炭送進窯裡燒成木 炭要七至十天左右,等待窯內溫度降下來, 又要花一個星期,冬天降溫快,夏天降溫 慢。等窯內溫度降下來就可以「出窯」,白 天進出炭窯非常悶熱,所以出窯都會選在清 晨四、五點涼爽的時候。 木炭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燃料,廣泛應用於 人民生活和工業生產。中國商朝的青銅器和

木炭窯 木炭窯的底層是用大塊士角磚砌起來,窯 頂則用沒燒過的小塊土角磚鋪上,據說窯內 可達攝氏八百度以上,窯頂若不用生的土角 磚,木炭窯會燒壞的。木炭窯上方用鐵皮或 瓦片蓋遮雨棚,否則窯頂不堪雨水侵蝕會塌

春秋戰國時代鐵器的冶煉都用木炭;也曾利 用其吸濕性能來觀測氣候變化和用作棺槨的 防護劑。現在除大量用作生活燃料外,還用 作金屬冶煉、食品和輕工業等的燃料。此外 還是電爐冶煉的還原劑。在金屬精製時則用 作覆蓋劑來保護金屬不被氧化。在化學工業

陷。每座木炭窯留有一個窯門,入窯出窯都 從這扇窯門,旁邊有一個較小的灶孔通到窯

上,由於木炭雜質少,有良好的化學反應性 以及活化後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常作二硫化 46


碳、硫化鈉、氰化鈉和活性炭的原料。此 外,木炭在研磨、繪畫、化妝、醫藥以及火 藥、滲碳、粉末合金等方面也有用處。

大樹三和瓦窯外牆有一系列的先民製造與 燒製紅瓦片的流程繪圖,從選土.運送.練 土.框製.修邊.定型.陰乾.進窯堆疊.燒製. 封窯.開窯運出.。

種類按燒炭用的原料可分為 3 種: 一、硬闊木炭。主要是用硬闊葉材(殼斗科 櫟屬、栲屬等),也用樺木屬木材燒製的 炭,俗稱櫟炭、岡炭、柞炭等。其中材種較 堅實的為用青岡櫟和烏岡櫟等燒製的炭,又 稱為青(岡)炭、烏岡炭等。

製造紅瓦從原料生產到成品出場,其技術 和手續遠比紅磚要來得複雜,時間約要三個 月左右,且大都屬於人工作業,算是慢工出 細活的古老行業。

二、闊葉木炭。是用硬、軟闊葉材混合燒製 的炭。俗稱雜木炭。 三、松木炭。是用松木或其他針葉材燒製的 炭。此外還有用竹類燒製的竹炭和用果殼、 果核(椰子殼、桃核)等木質原料燒製的果 核炭。從家用爐灶中收取的柴炭則俗稱桴 炭。如將木炭粉碎後拌以適當的粘合劑,再 進行壓積成型和焙燒,可製成壓積炭,具有 容重大,火力強,破碎率小和使用方便等優 點。木炭按燒炭工藝則可分為白炭和黑炭。

燒瓦的過程十分艱辛,硬生坏進窯之後, 必須由內行老師傅從窯底往窯頂堆放,有時 還要動用到梯子,而堆放不得歪斜,否則一 旦倒窯,就前功盡棄了。通常窯的內部很寬 大,一次可以容納十萬塊瓦片,而燒紅瓦龜 窯不同於一般紅磚或磁磚窯,用煤炭當燃料 可烈火猛燒,龜窯目前沿用傳統的燃料,即 木材或稻穀穗子等。陰乾後的瓦坏窯,須分 兩段進行,前段以文火慢慢加溫,才能呈現 自然而均勻的磚紅色,久了更不必擔心會褪 色,更能避免瓦片龜裂化破損。後半段則以 燃燒稻穀的方法來加大火勢,不但火力綿 長,火熱均勻,而且在人力上也比較節省, 只要一名窯工負責添加稻穀進漏口,以及扒 除燒過的餘灰即可。而燃燒後的稻穀灰燼可 集中堆積,做二度利用,昔日它是製造爐灶 的主要材料,今日則為秧苗的護寒鋪床,或 培育白色韭菜等。 燒窯的時間長達一個半 月,然後停火,再讓燒好瓦片自然冷卻,由 於一個窯內放有十萬塊以上的瓦片,冷卻時

相思樹是台灣木炭窯業的最愛,烘烤時用 相思木炭最理想,燃燒時煙少,不會爆裂, 火力持久,灰燼也少,但相思樹有限,像荔 枝樹、龍眼樹、九芎、蒲羌……及其它雜木 也照燒。目前所燒的木柴大部分是龍眼跟荔 枝樹,自從開放木炭進口,使得炭窯業受到 重挫,現在大樹區僅存兩家火炭窯。

間又需二十來天,才能打開窯門取出瓦片, 故一年只能燒四窯,相當的辛苦。

紅瓦窯

47


木炭窯的窯底

48


木炭窯實體外觀

木材進窯的擺置方式示意圖及實況 木炭的燒製(上圖)

49


木炭燒成品(下圖)

九曲堂林昭侯先生所擁有的蛇窯

蛇窯的燒火口及觀火眼 50


九曲堂林昭侯先生所擁有的蛇窯

九曲堂林昭侯先生的蛇窯內部

51


大樹麻油行 沛彣整理、撰寫

大樹鄉這間已有百年歷史的麻油行,至今已 傳至第三代.據當地耆老們回憶,早在日治 時期,大樹鄉即有麻油間,但因日本人禁止 製麻,當年邱老闆的祖父只能躲在山上製麻 油,一年只做一個月的時間,當時的高屏溪 河岸沙地,是相當適合栽種胡麻的地方,再 加上丘陵地能提供薪柴,在光復後麻油間興

到今日,為家族打出名聲,當年父親還指 示:「要做就要做好,不然就不要做,不要 丟人現眼.」如今,大樹手工麻油行,僅此 一間,也已被廣泛報導,深獲肯定,但即使 如此,老闆依舊維持熱情豪邁的態度,不厭 其煩地為我們解說產品,讓我們親自聞聞、 塗抹他們的麻油,體驗和一般市售麻油的差

盛時,至多有九間呢!如今,大樹鄉只剩這 間在地的手工麻油行,堅持使用台灣生產的 胡麻,古法製麻,只是胡麻產地已移至台南 縣善化、新化、麻豆一帶. 手工麻油的製程包含選麻、炒麻、碾碎、蒸 熟、定型、榨油、儲存與分裝等程序,而純 熟的經驗和工夫才是製好麻油的要點.此 外,邱老闆還自行研究,改良製程,將炒麻 程序改用機器代替,但依舊使用木柴當燃 料,為的是木柴能提供溫暖的火候,並在燃

異. 環顧店面,整齊地陳列著一罐罐的麻油,包 裝樸素,卻是內容紮實,除了主打的白芝麻 油和黑芝麻油,還有邱老闆用心研發的「手 工薑母麻油」,味道香濃,為忙碌的現代人 節省不少料理時間,此外還有芝麻醬和芝麻 粉等產品,老闆推荐,芝麻醬可拌些蜂蜜, 塗抹在土司上相當好吃喔.

燒過程中釋放紅外線和芬多精,添增麻油的 風味,邱老闆說,這就是手工麻油香醇的緣 故.店內還保留當年祖父留下來的製麻工 具,包含集油桶、鍚筒、倒油勺等,靜靜訴 說著歷史的傳承.

如今,這間百年麻油行,傳遞著老闆最自豪 的三味:人情味,古早味,麻油味,老闆也 歡迎真心有意學習麻油的民眾,到現場觀

邱老闆回憶,小時候是在嚴父兼嚴師的教導 下,才有幸能學好這一項傳統技術,即使如

摩、麻油製做過程教學、品嚐古早味的麻油 特餐,請務必提早預約洽詢。 高雄市大樹 區大坑路108之14號/(07)6562696 參考資料:(1) 大樹麻油行官網 http://www.0910888857.com.tw/index.htm

此,當年決定傳承這份事業,也曾走過一段 低谷,全是憑著夫妻倆的堅持和努力,才熬

(2) 書:《芝麻開門,麻油香-大樹鄉的麻 油產業》,羅景川著,2007年出版. 52


大樹丘陵地質與考古遺址的概述

(李瑞琳)

一、前言 高雄市轄區最東面的大樹丘陵地與鳳山台地,其中間相隔高屏溪和屏東縣為界。今大樹 丘陵地除大樹本區外尚含有大社、仁武和鳥松等區部份範圍。而鳳山台地內有林園和大寮兩 區,其範圍也包含西邊的小港區部份地段,在南邊的鳳鼻頭珊瑚礁岩沉入台灣海峽中。在地 質年代上經地質學者調查研究是屬於晚期更新世嶺口礫石層、鳳山石灰岩層和臺地堆積層。 如參考目前大高雄地區西邊的柴山、半屏山與北面旗山的自然生態相,大樹丘陵地與鳳 山台地也應該擁有這樣的生態相。除此之外,根據考古學者的調查研究在新石器時代約 6000 年前就有一批先民入主於這兩區塊,後也因約 300 年前有不同族群的移民進入到沖積 層上大量拓墾;以及擴大到丘陵地形成目前的人文景觀。 二、大樹丘陵地理位置、景觀與地層對比 (一)大樹丘陵地理位置 大樹丘陵範圍西起約東經 120 度 20 分,東迄東經 120 度 27 分,北自約北緯 22 度 45 分,南北緯 22 度 38 分。大樹區本區西邊相鄰有大社區、仁武區和鳥松區等,東邊則高屏溪 隔離與屏東縣為縣界。北邊與燕巢區及旗山區相鄰;南和鳳山區、大寮區為界。 (二)地形景觀 大樹丘陵地北邊最高地為興田里的生仙坑山(258.8 公尺),其南邊最低為水安里(20 公 尺)。在地質層面根據中國石油公司臺探總處(1992)及吳樂群(1993)的調查結果,本區露頭 由老而新有南勢崙砂岩、大社層、嶺口礫岩及沖積層如圖 1:14

圖 1 資料來源:〈臺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8。 說明:高雄工學院地層剖面路線圖 由圖 1 中標示有沖積層約在觀音山大覺寺的西面,由縣道今 186 甲路進入南勢崙砂岩全 長 1210 公尺,又分為下段 270 公尺(圖 2)約從綠色山莊到仁翔山莊後方約 200 公尺;上段 940 公尺(圖 3)開始進入仁武區仁福村的公館路後方約 250 公尺處,其上下段為整合以横山 里的南勢崙露頭剖面為名,其出露之地層之年代屬於上新世。在 D~D 不整合剖面為大社層全 14

陳華玟、謝凱旋、何信昌《臺灣地質圖說明書(圖幅第六十一號)高雄》,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1998,頁 9。 53


長 570 公尺(圖 4、圖 5),這一段到仁武區與大樹區的鄉界處,出露之地層之年代屬於早更 新世。在義守大學前往東邊經過高雄工學院大樹區大坑里方向為嶺口礫岩層(圖 6),出露 之地層之年代屬於晚更新世。筆者對於這一條 186 鄉道曾經在 1991 年,亦進入田調(圖 7)。

圖 2 上段有孔蟲化石(Operculina)。

圖 4 大社層不整合(沉陷交角)。

圖 3 下段葉子籤維模型化石。

圖 5 大社層大牡蠣(Ostrea sp.)

圖 6 鳥松區華美里嶺口礫岩層露頭。 圖 7 鄉道 186 甲路線田調。(李瑞琳繪) (三) 大社一大樹地區地層對比表 大社一大樹地區地層經學者的對比,「在地層分層和區域構造上與中國石油公司臺探總 處」和「吳樂群的調查結果較為相近」(表 1)。15 表 1 高雄大社一大樹地區地層對比表

15

陳華玟、謝凱旋、何信昌《臺灣地質圖說明書(圖幅第六十一號)高雄》,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1998,頁 3。(高雄縣:高雄縣政府鳯山,1997)頁 59~70 54


資料來源:〈臺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8)。 說明:表 1 嶺口礫岩首先由日人學者吉田要先生在 1932 年命名,其標準地點位在高雄市 嶺口里附近。「本層厚度由北而南有逐漸加厚」,在於「大樹部面出露厚度約 850 公尺」。16 三、史前遺址的分佈 根據考古學者劉益昌等對《高雄市左營舊城遺址範圍內「外興隆營區」》考古掘計畫期末 報告;以及鳳鼻頭文化遺址的發掘,從出土的陶器類型和石器,可以確定在高雄市內有新石 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中期牛稠子文化的鳳鼻頭文化、晚期大湖文化的鳳鼻頭類型與金石 並用的蔦松文化清水岩類型(6000 B.P~400 B.P),17顯示高雄地區早期就有先住民定居。如果 同市區鄰近的大樹丘陵和鳳山台地一起來觀察,高雄市先民所遺留的遺物之活動區域廣大。 (一)大樹丘陵主要範圍大坌坑文化遺址如下: 表 2 大樹丘陵地新石器時代大坌坑文化遺址的地點 遺址名稱

行 政 區 域

大樹Ⅰ

大樹區大樹里

N2510080mXE190195m

李瑞琳 2004 年調查發現。

烏材林

仁武區烏林里

N25114600mXE184700m

李瑞琳 2004 年調查發現。

仁 武

仁武區烏林里

N2510400mXE183200m 李瑞琳 2004 年調查發現。 資料來源:李瑞琳田調。 說明:仁武區烏材林遺址劉益昌等(2005)複查。

圖 8 左側墓園為遺址地方。

16

圖 9 紅色為大樹Ⅰ遺址方格位置。

陳華玟、謝凱旋、何信昌《臺灣地質圖說明書(圖幅第六十一號)高雄》,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1998,頁 13。 17 劉益昌《高雄市左營舊城範圍內「外興隆營區」考古試掘計劃末報告》(研究單位:中央研究院 人文社會科 學研究中心 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2004,高雄市文化局。 55


圖 10 陶器、橄欖玄武岩石器。 圖 11 板岩、中疑似玉石磨製石器石鏃。 (二) 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 這個時代台灣各地的地方性文化開始出現,主要是大坌坑文化晚期分處各地之後,長期 發展的地方性適應,年代距今 4500 B.P~3500 B.P 之間。這個階段是台灣地區新石器石代文 化逢勃發展的初起階段。高雄地區主要發現以平原地區的牛稠子文化為主,由於時間、文化 內涵和生業型態略有不同,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在大樹丘陵地如下: 表 3 大樹丘陵地新石器時代中期牛稠文化鳳鼻頭類型分佈地點18 遺址名稱 行 政 區 域 方 格 位 置 備 註 後

大樹區水安里

N2505600m x E187650m

李德仁 1991 年調查發現。

大樹區水安里

N2505850m x E188100m

李德仁 1991 年調查發現。

大樹區水安里

N2506075m x E188475m

劉益昌 1992 年調查發現。

水 安 Ⅰ

大樹區水安里

N2506075m x E188475m

李瑞琳 2003 年調查發現。

水 安 Ⅱ

大樹區水安里

N2506281m x E187959m

李瑞琳 2004 調查發現。

大樹區大樹里

N2509390m x E190490m 李瑞琳 2004 調查發現。 資料來源:李瑞琳田調。 說明:仁武區烏材林遺址劉益昌等(2005)複查。

圖 12 大樹里大坪頂遺址位置。

18

圖 13 紅色為大樹遺址方格位置。

劉益昌、陳玉美,《高雄縣史前歷史與遺址》,1997,頁 100~102,高雄縣:高雄縣政府鳯山。 56


圖 14 陶器、橄欖玄武岩石器。

圖 15 陶器、砂岩磨製石斧。

圖 16 瓦厝橄欖玄武岩磨製石器、石錛。圖 17 瓦厝鳳鼻頭類型(繩紋紅陶)。

圖 18 水安鳳鼻頭類型(繩紋紅陶)。

圖 19 後庄遺址玄武岩磨製石斧。

圖 20 水安Ⅰ遺址部面。 圖 21 水安Ⅱ遺址板岩磨製穿孔石刀。 (三)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年代大致在距今 3500 B.P~1800 B.P 之間,和中國大陸東南沿海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最後 階段以及青銅器時代相當。這個階段是新石器時代文化逢勃發展的階段,也是近代台灣原住 民文化發展奠基的重要階段。根據考古學者近年來的調查,台灣地區從海岸平原到中海拔山 區,大致都有不同內涵的史前文化分佈,文化單位的數量也是空前的。高雄地區主要發現是 以分佈在今路竹區平原的「大湖文化」命名,而「大湖文化」同時分佈在大樹丘陵地與南邊 57


鳳山台地的「鳳鼻頭文化」為同一時期。 鳳鼻頭文化的年代經考古學者調查發掘上下貝塚層 7 個貝類測定 C14 定年,得之在上層 2440±100 B.P.到下層 3310±80 B.P.之與樹輪年代校正以上大致校正在 3650-2500 B.P.之間。 若考慮標本在石灰岩地區之間,須要減數修正將年代訂在 3500-2000 B.P。19 表 3 大樹丘陵地新石器時代晚期鳳鼻頭文化分佈地點。 遺址名稱 行 政 區 域 方 格 位 置 備 註 烏 水 寮

大樹區水寮里

N25070m x E188980m

李瑞琳 2003 年調查發現。

大樹區水寮里

N2506521m x E188297m

李瑞琳 2004 年調查發現。

烏材林Ⅰ

仁武區烏材林

N2512041m x

李俊逸發現李瑞琳 2004 年調查。

E185441m 大

大社區觀音里

大社區嘉誠里

N2513100m x E183200m

劉益昌 2001 年調查發現。

N2516554m x 李瑞琳 2004 年調查發現。 E184166m 資料來源:李瑞琳田調。 說明:仁武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屬於「鳳鼻頭文化」烏材林Ⅰ與大社遺址,經劉益昌等(2005) 複查。雖然調查發掘出的陶器有出現少數黑陶,但烏材林Ⅰ陶器應同屬「鳳鼻頭文化」 。而大 社區嘉誠遺址的石器出現板岩磨製兩隘形網具,是歸屬於東邊山區的文化圖 27。

19

圖 22 烏水寮遺址(墓園)的遠景。

圖 23 烏水寮遺址的陶器。

圖 24 水寮遺址的遠景。

圖 25 水寮遺址的方格位置。

劉益昌、陳玉美,《高雄縣史前歷史與遺址》,1997,頁 51,高雄縣:高雄縣政府鳯山。 58


圖 26 水寮遺址的陶器。 (四)蔦松文化的分佈

圖 27 嘉誠遺址的陶器、兩隘型綱具。

台灣地區大約在距今 2000 年進入金屬器與金石並用時代,除了平原、丘陵台地地區已經 擁有豐富的族群與文化,中海拔的山地地區有相當多史前時代的人類進入居住與活動。高雄 市地區在平原地區擁有蔦松文化蔦松類型,丘陵地帶則有美濃類型及清水岩類型。而清水岩 類型主要分佈在高雄灣沿岸鳳山丘陵和屏東平原西部,在高雄市重要遺址有覆鼎金、柴山(龍 泉寺)、大寮鄉陳厝巷、董宅甲高地、今林園鄉清水岩(唐榮墓園)、潭頭山Ⅱ以及小港區大坪 頂等遺址 (今大寮鄉、林園鄉改制為區)。20近年來在高雄市地區史前遺址的調查,亦有增加 幾處新的遺址,經過比對整理如下:

20

劉益昌、陳玉美,《高雄縣史前歷史與遺址》,1997,頁 51、66,高雄縣:高雄縣政府鳯山。 59


表 4 大樹丘陵地金屬器與金石並用時代分佈地點 遺址名稱 行 政 區 域 方 格 位 置

大樹區水寮里

N2506521m x E188297m

李瑞琳 2004 年調查發現。

鳥松區仁美里

N2506500m x E187500m

黃士強、劉益昌 1980 調查發現。

仁 美 Ⅰ

鳥松區華美里

N2516554m x E184166m

李瑞琳 2004 年調查發現。

澄清湖水廠

鳥松區鳥松里

N2506267m x E182900m

黃士強、劉益昌 1980 調查發現。

覆 鼎 金Ⅰ

鳥松區鳥松里

N2507573m x E1806277m 李瑞琳 2004 年調查發現。

北 勢 林

大社區嘉誠里

N257250m x E185450m

李瑞琳 2003 年調查發現。

面 前 埔

雁巢區橫山里

N2517922m x E185142m

李瑞琳 2003 年調查發現。

面 前 埔Ⅰ

雁巢區橫山里 N2518850m x E185100m 李瑞琳 2003 年調查發現。 資料來源:參考黃士強、劉益昌等資料與李瑞琳田調。 說明:澄清湖水廠、北勢林、面前埔與面前埔Ⅰ等遺址,因位處在大樹丘陵地西面的緩坡上, 以致必須要考量大樹區新石器時代先民早期的活動區域。根據學者對蔦松文化晚期年代大致 在 800 B.P.-350B.P.,主要可分為台南市區「看西類型」 ,高雄地區的「美濃類型」與「龍泉 21 寺類型」, 上述經學者所測定年代幾乎接近到歷史時期。

圖 28 仁美Ⅰ遺址的方格位置。

圖 30 仁美Ⅰ遺址紅色夾粗砂陶器。

21

圖 29 仁美Ⅰ遺址被挖平的山丘。

圖 31 仁美Ⅰ遺址砂岩磨製石器。

劉益昌《高雄縣杉林鄉月眉農場永久屋基地下游段滯洪池涵蓋新象寮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期末報告》(高雄市 政府文化局,執行單位國立暨南國際大學,2011),頁 121。 60


圖 32 水寮遺址文化層紅色夾粗砂陶器。 圖 33 水寮遺址紅色、黑色磨光陶器。 說明:原本「仁美Ⅰ遺址」是完整的丘陵地,但從圖 29「仁美Ⅰ遺址」左側被剷平一大半土 方。以目前大樹區調查有水寮遺址應歸屬於蔦松文化(早期)。除此之外,歸屬於廣義蔦松文 化大都集中在大樹丘陵西邊,如鳥松區仁美里有學者調查「仁美遺址」與華美里的「仁美Ⅰ 遺址」金屬器與金石並用時代的晚期,但尚未更進一步做詳細探測發掘與定年。對於歷史時 代今有荷治時代所留下的《熱蘭遮城日誌》記載,22今雖有學者出版相關論述,大致文章的論 述尚環繞在推論,並未確定上述遺址的主人是那個族群? 參考書目 

黃士強、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1993 《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劃第一期研究》 ,中國民族學會 專案研究叢刊一,內政部委託中國民族學會執行之研究報告。

陳華玟、謝凱旋、何信昌/1998《臺灣地質圖說明書(圖幅第六十一號)高雄》,臺北縣:經濟部中央地質 調查所。

陳華玟、吳樂群/2005〈高雄鳳山背斜晩更新世大社層軟體動化石群及其沉積環境之研究〉 , 《經濟部中央 地質調查所彙刋》 ,臺北縣: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劉益昌/1994 《鳳鼻頭遺址的範圍研究計劃末報告》 ,鳳鼻頭遺址的範圍與文化,高雄縣政府。

劉益昌、朱正宜、林淑芬、周淑美/1994 《高雄市龍山寺遺址範圍及內涵調查研究》高雄市柴山促進會,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報告研究,高雄市。

劉益昌、陳玉美/1997 《高雄縣史前歷史與遺址》高雄縣政府,鳳山。

劉益昌/2002《臺灣原住民史前篇》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南投市。

劉益昌/2011《高雄縣杉林鄉月眉農場永久屋基地下游段滯洪池涵蓋新象寮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期末報告》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執行單位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22

江樹生(註譯),《熱蘭遮城日誌(1~4 冊)》(台南市:政府台南市,2000、2002、2003、2011)。 61


62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