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ute read

專家觀點・黃佳玉|2020 台灣文創動態回顧

台灣民間/藝文界如何以創作回應轉型正義

隨著近年來轉型正義相關討論日益豐富,以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為題材的出版品與藝文活動也相當多元。在今年諸多作品中,可以看見創作者對歷史精彩的叩問,不論出版品、影視戲劇、展覽皆展現複雜面貌與深度。在作品中思考政治已是常態,不只在作品中探索何謂「台灣人的歷史」,亦進一步思考「何謂國家」。作為支持轉型正義的觀眾,今年實在大飽眼福,然而能力有限,單就一文無法詳盡記錄所有精彩作品,深感遺憾,但從諸多作品之中感受到些許轉變,提供幾點粗略的觀察。

Advertisement

從編年史、大時代敘事框架,走進過往人們的關係與情境中

奠基在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研究成果持續地揭露與推廣,各項出版品與展覽方面有更多元的敘事形式。今年度許多展覽跳脫過去博物館解釋歷史慣常的編年史模式,轉為強調沈浸式體驗,深入探討事件的敘事風格;展件也從過去以照片、實物為主,改以模擬互動裝置貼近歷史。促轉會的「彼時影・未來光」以 故事帶入的方式帶領觀眾重回歷史現 場,讓觀眾了解戒嚴年代不同角色所面 臨的情境;人權館在綠島舉行的「大浪襲來——綠島再叛亂案」展則深入講述當年政治犯在綠島私下籌組讀書會遭監控而被判死刑一案,模擬當年監控的裝置,讓觀者感受政治犯的組織生活。

戲劇與出版品更是族繁不及備載,深入歷史細節者包含政治犯前輩蔡焜霖傳記《來自清水的孩子》、描述台中二二八 的《二七部隊》等漫畫;又透過作品對轉型正義之意義與對話進行深入提問, 人權館與春山出版社合作出版的《讓過去成為此刻》小說選,由作家童偉格與胡淑雯共同選出三十位作者,作品描繪白色恐怖中人們生存的面貌,其勾勒出國家與人民的關係也引人省思。部分展覽如「白色城中人權藝術展_這層壁不能被 打破?」則以政治犯簡國賢案件為基底, 向觀眾提問「何謂難以突破之隔閡?」;在戲劇《戲中壁》中也以同樣的案件,提出對於歷史的批判思考。

政治犯蔡焜霖傳記《來自清水的孩子》

(圖片提供・慢工出版)

從城市美術館、演藝廳,走進地方空間將故事帶回原鄉

藝文創作與活動地點上相較過去亦有所落差。108 課綱的執行方向帶給學校老師課程準備上新的刺激,也因此在某些學校牽起了地方史的討論。人權館為鼓勵學校師生認識威權歷史,推動「人權故事行動展」,可依照需求客製化申請展板,了解過往學長姐或該縣市的白色恐怖案例,共有 20 多間學校申請展出。而同時,促轉會與再拒劇團合作的《明白歌》訴說底層工人在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抵抗與受迫害歷史,去年選在幾個過去曾有大型政治案件的史蹟點如: 高雄糖廠、宜蘭中興紙廠(現中興文化創意園區)、路竹黃溫恭舊宅等進行表演,以台語唸歌演繹在地歷史,邀請當地受難者或家屬進行映後座談;今年則走入校園,在台北與台南高中進行播映會,與校內師生進行交流。

此外,安魂工作隊的版畫工作坊在各縣市舉辦白色恐怖座談,並在參與者聆聽在地故事後,由藝術工作者林子寧、 李佳泓協助聽者將對故事的感受轉化為版畫題材,由參與者自行創作並刻製版畫,除門檻較低外,也回應過去抗爭者使用版畫作為宣傳媒介的歷史,作品收集後在綠島紀念園區的關押房展出。跳 脫過往藝文活動必然在美術館、演藝廳的想像,部分議題推動者更強調把故事帶回地方,以藝術教育的形式再現地方白恐圖像,達到在地對話與轉型正義教育的目的。

台南國際人權藝術節開幕活動

圖片提供・國家人權博物館

從學術理論與檔案文獻,走進影視藝文產業

在轉型正義藝術與教育推廣過程中, 政府機關扮演重要的角色。人權館與促轉會不僅是歷史素材的提供者,也藉由計劃案與補助案刺激創作者進入轉型正義探討的領域。人權館在藝文人才培育方面不遺餘力,透過舉辦小說、散文與繪本創作工作坊,邀請研究者與創作者交流對話,鼓勵以相關文本進行創作。又比如在不義遺址展覽「請你跟我走一趟」中,藝術家以視覺設計與廣告觀點,呈現行銷白色恐怖遺址的可能性。「霜降到清明」人權藝術生活節更涵括了劇場、影像、小說、音樂會、策展等跨領域形式,並邀請當年的受難者參與創作。

國家計劃之外,不同產業的工作者對於戒嚴時期事件的興趣導致越來越多作品提及威權歷史。電玩《返校》影響社會討論與後續改編影視作品自不待言, 政治職人劇《國際橋牌社》拍攝過程,年輕演員們多次表示接獲演出腳本後得以深入認識歷史。社會大眾對台灣歷史文化的追尋、對轉型正義的興趣使文化產業逐漸重視此類題材,新的媒介與內容豐富議題的深度與廣度。

轉型正義藝術的成長與挑戰

整體而言,轉型正義中看見的歷史、人性與對體制的省思是極佳的藝術創作來源。複雜議題得以透過藝術轉化、重述,可深可淺地引導觀眾思辨人性與政治哲學;同時,因為強調過往歷史與在地觀眾的互動,也使得部分藝術工作者轉化藝術創作型態,強調藝術和群眾的關聯,讓群眾對議題的感受昇華、產出 屬於自已和過往歷史對話的作品;在一次次與地方群眾的互動中,讓地方重新認識歷史,更看見轉型正義工作由下而上的可能性。議題本身想傳遞的真相與道德,在藝文工作者的再製下有了美學的詮釋,跨領域專業相互對話、彼此提升,實為喜事。

大量作品推出有助於社會認識並思辨轉型正義的意義,而對於創作者與觀眾的挑戰也許就隨之而來。推陳出新的作品中,一個作品、一個展覽之所以被觀眾接受,是因為當中道德正確的立場, 還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美學高度與藝術性?真實有時並不「美」,美的事物也可能失「真」,這之中的拿捏以及作品 本身可開啟多少理解與對話,或許是下個階段藝文工作者會遇到的問題。對於觀眾而言,白色恐怖故事往往帶來或悲情或憤慨,時而充滿希望的情感,然而轉型正義的意義並不只停留在追溯歷史故事的感傷,也包含了對當代政治的反省。在放下書本、離開劇場、走出展間後,我們對於歷史的這分共鳴能刺激出什麼新的問題、化作什麼樣的行動,也許才是轉型正義與藝術產業跨領域合作最重要的目的。

(撰稿・黃佳玉 )

黃佳玉

台大社會所碩士。朝九晚五上班族,興趣是假日跑來跑去看劇、逛展、參加活動。最近對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等轉型正義題材很感興趣,特別是當中的人性探討。

This article is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