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 这些声音是一部上海交响曲

Page 1

“这些声音是一部上海交响曲” 2013 年 9 月 18 日

早报记者 黄小河 实习生 董牧孜

车水马龙的喧嚣声,路边小贩的叫卖声,弄堂里窸窣的对话……在声音这个维度上,上海这座城市的风貌会与我们平 时所见有所不同吗?

常驻上海的菲律宾裔美国声音艺术家罗天瑞(Terence Lloren)对上海市井的声音着了迷,他决定用声音记录上海的 故事与变迁。自 2009 年始,罗天瑞发起了一个叫做“与上海一起成长”(Growing up with Shanghai)的城市行走项 目,邀请了一些上海年轻人用沪语来讲述成长地的故事,将声音、中英文本、摄影照片和手绘地图等元素汇成了一本用 声音记录上海故事的书籍。2011 年 12 月,“与上海一起成长”作为中国的入选项目参加了位于意大利 A+A 艺术中心举 办的“Vision of Cities”多媒体艺术联展。上周六,央视四套中文国际频道播放了关于这个项目的纪录片《声音里的 上海》。

上周日,罗天瑞与摄影师沈祎、上海方言乐队“顶楼的马戏团”主唱陆晨,以及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一同 来到 M50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用声音、影像和音乐三种不同的媒介记录并激活了那些关于上海的记忆。

行走在一同成长的上海

罗天瑞是菲律宾裔美国人,生活在多重文化背景之中,能讲些简单的普通话。原本定居纽约,“9·11”后离开美国, 与中国妻子来到上海。35 岁的罗天瑞本是学建筑出身,后因爱好转而从事录音工作。录音师的敏感让他开始关注上海 独特的城市声音,在他看来,“这些熟悉又被忽略的声音是一部城市的交响曲”。

“魔都”上海是个“日日新”的城市,罗天瑞觉得,同上海相比,他在美国的生活可说是“缓慢”了。1978 年出生的 他很想知道,在 1978 年到 1988 年的这十年里,当美国的一些大城市几乎保持“十年一个样子”的发展速度时,另一个 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城市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变迁。这也是为什么这个项目到目前为止,参加的讲述者大多为 25 到 35 岁的 年轻人,他们对一座城市的时间调性有着与罗天瑞截然不同的感受。罗天瑞说:“这些年轻的漫步者是与上海一同成长 的,他们见证了上海快速的现代化进程。”

在“行走”中,这些年轻人会用上海话讲述与某条街道息息相关的个人经历和记忆中这条街道的变迁,而罗天瑞则在 一边静静地录下了这些充满温度的回忆,并且同时记录沿街正发生着的、鲜活纷繁的市井声音。罗天瑞不懂上海话,需 要靠翻译了解故事,但他认为回忆者的方言叙述塑造了一个特别的声场——不懂上海话的人反而更能静观这个城市。目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