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 We Said Let There Be Space And There Was Spase
目录/CONTENTS
2 简介/CV 5 项目/EXHIBITIONS 6 11 19 25
李一凡《红蓝主义》/LI YIFAN <REDISM&BLUEISM> “打砸事件”/"HIT EVENTS" 刮子-刘成瑞《19,1》/GUAZI-LIU CHENGRUI <19,1> 何迟《强奸室》/HE CHI <RAPE ROOM>
29 附录/APPENDIX 31 信息/INFO
-1-
简介/CV
-2-
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 of We Said Let There Be Space And There Was Spase 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草场地村中心繁华的十字街区,和小商铺、小饭馆等等相比邻,面积约 5 平方米。
空间周边环境
-3-
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作为事件的发生场,是真正的元空间。和它相比较,艺术家工作室、画廊、艺术中心、美术馆等空间是二手空间 或者替代空间。 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强调共同时间。说和有是共同时间发生的同一事件(说和有不是同步发生的两个事件)。只有进入共同时间, 才可能成为共同体。
-4-
项目/EXHIBITIONS
-5-
-6-
2012 年 8 月 8 日,李一凡先生用 24 盏警灯制作的《红蓝主义》在位于草场地村中心十字街区的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倾情开演。
-7-
-8-
李一凡简介 1966 年出生,业余导演,业余艺术家,业余教师。 做艺术的所有目的都是为了自我表达,为了自觉的存在。曾拍摄纪录片《淹没》和《乡村档案》。其中《淹没》获得过包括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 大奖在内的一些国际电影节大奖,《乡村档案》获得过几个小奖。另外还做一些不太符合标准的影像作品及一些装置,偶尔参加艺术展览。 2010 以后,开始参与重庆黄桷坪的外省青年的活动。
-9-
2012.09 期《艺术时代》杂志展评栏目关于李一凡《红蓝主义》的评论文章 文/满宇
我看到李一凡的作品《红蓝主义》,第一个想到的居然是朝鲜,可能跟集权下的景观这个词有关。 红蓝警灯组成了一个心形,由于彩灯的旋转,光在整个屋子闪动,非常的炫目。不过艺术家说他最开始的想法,并不是这个作品,而是因为看了 现场后,重新考虑了方案。草场地奇怪的混合生态,既有活跃在国际的艺术家,也有各种姿态的画廊跟空间,还有各式各样的草根阶层,让他觉 得这样一件作品,可能更合适这里。 红蓝主义并非是说了什么主义,而是红和蓝两个关于视觉的词汇组合的一种关于态度的暗示。那就是视觉的表象所赋予的可能性的迷恋,虽然背 后决定他的是其他的东西。艺术家准确的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就像艺术家自己认为的,他只能做一个报信人。 但问题出现在另外一个地方,其实也是艺术家作品开始的地方,就是这个场地的语境。有的人对作品的解读是,警察也是有爱心的。我们当然不 能选择观众,虽然解读本身就是自身预设的反应。但当有人在作品前高高兴兴合影时,艺术家最初的意图,确实受到了消解。这些合影的观众, 就如同他在日常生活当中一样毫无察觉。对景观的提醒或者批评,成为了景观的一个部分。这个并非是这件作品的一个悖论,而是当代艺术中一 个普遍的悖论,有的艺术家甚至正在努力成为这样的制造者。这样的困境,让我一段时间,极端的认为做艺术本身就是不人性的,更多的是出于 自身的欲望。不管这个欲望是小资式的,还是革命激情式的。但这样极端的看法,技术精英或许认为有些反应过度。但将艺术技术化的结果,必 定是对艺术的生产体制考察的规避,或对艺术问题进行审美化的规制,或者变成艺术史写作的演绎。艺术与自身生命存在逻辑的断裂,使得艺术 家对于体制、商业、或者他人的认同,不可避免的无法抵制。 没有什么情感是天生自然的,都是价值观内化的结果。在李一凡的作品面前,每个人看到的东西、想到的东西会不一样,这个不是什么可喜的、 多元化的、对权威的单一阐释的解构,而是个人欲望的征兆。千奇百怪,但无一人不在其中。
- 10 -
附:李一凡《红蓝主义》项目尾期的“打砸事件”
- 11 -
我们空间遭遇打砸事件 2012 年 8 月 30 日夜到 31 日凌晨,我们空间的门窗玻璃被砸,正在展出的李一凡先生用 24 盏警灯制作的作品《红蓝主义》被盗。
- 12 -
@党事件小组声明对打砸事件负责 2012 年 9 月 1 日凌晨,自称为“@党事件”的艺术家小组通过新浪微博发表声明,表示对此事件负责,并对其造成的空间和艺术家李一凡的损失 承担全部责任。
- 13 -
关于“打砸事件”的新浪微博评议摘录 策展人、评论家@付晓东 女士认为“这事件策划得成功”,并陆续针对不同意见发表评论,摘录 如下: “意义反复叠加的多重作者,升华了阿~如果警灯一直在那儿展,也无非撤展换新展的而已,这是作品的第二次生命,任何后期文本都有可能进 入作品,当代艺术作品概念不应执念于‘艺术物品’本身,持续扩展性效应正是求之不得。” “他们空间的这种设置不就是为了公众更好的介入和参与?进入更广泛的话语传播吗?他们是为了卖的吗?作品就是个引子,激发不同话语讨 论。每个人都可以有对此事件有不同的解读。” “既然打算介入社会,就别不能摸不能碰。要不然就美术馆保安看着,保险上着。你想介入吗?就应承担一切突发的可能性。” “有一类艺术不就是试探伦理边界的么?目前已经有很多作品都政治太正确了,偶尔有政治不正确的,值得观望一下。” “或者我们应该讨论一下艺术空间的安保防火措施。什么样的地方不适合做展览?如果你想做公共空间介入,需要注意什么?你将会面对什么样 的观众?我觉得很多人没这些概念。” “在本土发生(和国外)类似的,不一定是相同的语境,和针对性。这个也不能简单化,否定本土发生的所有事。”
艺术家@鄢醒 则针锋相对,对此表示“1、这不是作品。2、这是抢砸私人财产,不能容忍”,并 对舆论“成功”类“支持”表示“费解”。言论摘录: “一位艺术家的作品被砸了拆分寄到不同人手中,然后被拍照被发微博,如果我是这位艺术家肯定很难受,自己的作品啊,亲们,如果我是你, 我肯定不会拍照发微博的,试想一下万一是你自己的作品呢?” “如果这样的“作品”能进入你所说的广泛的话语传播的话太平洋的海啸都卷到北京来了!更何况不卖的作品就该砸了分了?如果说要激发不同 - 14 -
的话语,我想无非是分了善与恶、丑与美!” “这就是中国,有艺术家砸了分了另外的艺术家的作品,就有策展人大叫事件成功;这也是中国,只要有起义有造反就有新的政权;这还是中国, 只要受害人不是自己,善点儿的明则保身,恶点儿的趁人之危。如果你们在炎热中想象一下寒冷,或者在寒冷中试着想象炎热,我想谁都会善良 一点儿吧!” “最讨厌“好玩儿”的作品!!!对我来说,最好玩儿的作品就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创作。随便一玩儿忽悠二妹的“轻松 Humor”不过是农村谐趣, 非要说“景观消费”,我看,无非也是点穴阳痿群众的 G 点。这种思路太大众。”
艺术家龚剑@武昌小东门龚剑 : “我觉得还行啊,愿意赔偿就好了。大家的反应也测试出了这个艺术圈的开放度。” “这样的作品面临的问题是观众经常会吧对作品质量的判断无意识的转换成道德判断,其实作品差不差无聊不无聊又关谁的事呢” “如果按恐怖袭击来理解的话,我希望恐怖分子不要袭击自己的朋友。 ” “问题是这次他们好像说要赔钱的,如果很多人去砸,那就会赔很多钱,这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消费艺术品的方式啊。这种毁灭的消费太牛逼拉。” “沉默是对此类创作最有力的武器,义愤填膺是给他们增加能量。”
艺术家李颂华@颂华的星期天 : “这是一个多么不严谨而又无知的行动啊,于情于理于术于智于诡计都相隔得那么遥远。 ” “其实这个事件一开始就是个明了的事件,从艺术的角度去看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理解或宽容的。但我们要想从学理上得到启示或拓展,就不能不 去观察或深入到细节中去认识。但这个事件的细节有些是很蹊跷的。比如,从公开的照片上看,作品是整件被移走的,但碎了的那三块玻璃的尺 寸似乎又告所我们那只是行动的效果,而不是行动的合理通道,那这件作品又是如何在紧锁的门的屏障中成功运出的呢,而且是在三块玻璃被击 碎的昭示性的声响中被快速实施拆卸并移走的呢,这点那个“党”没有一个合理的明示。 ” - 15 -
“作为艺术实践(事件),我们允许(甚或支持)它可以从任何实施者认为必要的社会结构的节点中下手,但它必须给我们一个合理的明晰的观读通 道。通道可以是广泛的或发散式的,这都没关系,但必须具有明晰性与可释性,如果通道不具备这种性能或被篡改,那这个实践的存在的合理性 及价值就受到了阻隔。至于触碰到其他领域系统的规则,那哪个系统会自动启动惩罚机制,艺术可以与之无关。”
艺术家夏国@夏国 art : “作品没那么神圣,常见的现成物品可以随时再复制,在打擦边球的破坏中,各种严肃的谴责和讨论已经不是作为道义存在,而是填充为另一件 作品的内容,成为网络景观,一个减法作品,从这点上,这个艺术事件是成功的。”
网友@只搞艺术 : 介入,是相对于一个完整空间或者完整体系的强制进入,完整空间是相对的概念,体系的均衡,利益的分配,关系的相对稳定,而介入是在这个 体系外的其他力量,强制介入的前提是态度,态度决定介入的性质。
网友@杨深深杨 : 首先我觉得要以善意去看待这个事件和参与艺术家。其次如果针对的对象是更有话语权的机构会有意思。第三整个事件分为盗取和分解寄回两部 分,真正考验艺术家智慧的是分解寄回这部分,目前看起来这部分做的还有点简单。所以整件事看起来更像恶作剧。希望@at 党事件 几位继续努 力,多加练习。
- 16 -
《红蓝主义》的作者李一凡先生@李一樊 在“怀疑”“吃惊”“冤枉”“可气”之余, “觉得需要反思”,“写了个长微薄”“表达看法”: “仔细想想觉得该是哪个艺术吊丝的行为,一个期望制造事件的行为。不过这该算个假事件吧!” “我以为真正的事件是引发人思考,改变观念甚至产生新的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今天这种简单的吸引眼球,制造景观,成为 一种变向的广告的东西。” “把事件当成一种时尚的语言形式,还是没有理解主体。” “虽然我反对他们的具体做法,但从内心讲,我是绝对支持吊丝艺术的,对次序最少的服从去实现个人最大的自由也是我的 价值观。”
- 17 -
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的六位创办人之一,策展人、评论家、《艺术时代》 杂志主编@康学儒 发表长微博《不得不说的打砸事件》:
“作为这件事的受害者,我们却一度被怀疑为这件事的策划人,我们变成了阴谋者。现在事情已基本水落石出。就这件事情, 我觉得有必要表达我个人看法。因为这不是一个独立偶然事件,而是关乎艺术反抗的未来。”
- 18 -
- 19 -
刮子-刘成瑞于 9 月初拜师学艺后,9 月 16 日起在我们空间做起了平价修鞋生意,在每天修鞋期间,都有一条鱼相伴。这件事与他曾经的一次经 历有关,项目名称为:“19,1”。2012 年 10 月 10 日,该项目宣告结束。
刮子-刘成瑞工作照
刮子-刘成瑞工作期间 我们空间的内部环境 - 20 -
在刮子-刘成瑞的修鞋铺住过的鱼。除 10 月 1 日的鱼跳出鱼缸死了之外,其他鱼都回到了它们来的地方。大多数鱼只待了 1 天,个别鱼待了两天。 一条红色的小金鲤待了 4 天。共有 19 条鱼来过。
- 21 -
刘成瑞(刮子)简介 1983 生,现居北京。作品涉及行为、影像、绘画和诗歌。主要个人项目:“19,1”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2012);“我们都有着共同的 背景”北京维他命空间(2011 年);“刮子”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2010 年)。2008 年获澳门艺术博物馆“以身观身”行为艺术文献展优异奖, 并获邀参加 2009 年第 53 届威尼斯双年展澳门馆主题展。2006 年于青海湖畔刚察县发起艺术项目:十年。 个人网址:WWW.LIUCHENGRUI.COM
- 22 -
附:刮子访谈 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我
刘成瑞(刮子)=刮
我:《一个鞋匠和一条鱼的故事》这件作品已经做完了,请你介绍一下这件作品有什么特别的源出吗? 刮:2006 年我在青海湖畔支教的小学后面有条河,我每天从小河捉一条鱼养着,第二天放到河里,再捉一条新的鱼。以此往复,直到离开草原。 我:在我们空间实施这个作品,从作品完成性上来说,符合你的预期吗? 刮:方案确定后,我主要学习了修鞋的技术和收费等具体在实施会遇到的问题,没有预料结果。我省略了一个活动该有的仪式,以淡入淡出的方 式处理这个展览的开始和结束,就是想让它更像一个局部或者片段,而不是结局或者全部。当然,对作品的进行的过程我是很满意的,在街巷的 空间位置非常适合我的这个作品。 我:关于这件作品的名称,在你实施作品期间,你自己包括你的朋友发的微博上,我们至少看到了三个版本,分别是《一个鞋匠和一条鱼的故事》, 《19,1》,《他只是一个诗人》。请为我们介绍一些这种变化。 刮:后来又改成《修鞋铺》了,名字总是确定不了。 “一个鞋匠和一条鱼的故事”是作品的内容; “19,1”是作品的主体,总共到过我的修鞋铺 19 条鱼, “1”是一直没有换的鞋匠。 “他是一个诗人”,是我从克尔凯郭尔的日记选中摘录的,那两天正好在读那本书。这句话应该是这件作品的内 核。这个“诗人”我意指的是我的师傅雷代全,虽然他是一个很普通的鞋匠,但在学习修鞋期间,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作为普通人的诗性,也是最 打动我的。现在叫的“修鞋铺”是作品的现实,呈现的我面前最多的也一直是现实。 我:草场地村是一个具有中国社会缩影性质的地方,你以艺术家的方式进入,有什么样的遭遇吗? 刮:也有的人会揶揄我:你这一天赚多少钱啊?我说几十块吧。然后他把我本来要的 2 块修鞋费讨价还价成 1 块,走的时候再扔一句:我一个月 赚 5000! 我:关于身份,毫无疑问你是一位艺术家,你也宣称这个行为是艺术,虽然你尽心想做的像一个真的职业鞋匠。请问你对这种身份的扮演和重叠 有什么样的体会? 刮:鞋匠在世俗概念中是比较卑微的职业,从业者一般为老人或残疾人。怎样把这样一个职业做的很平常是我考虑比较多的。只有平常,才有可 能显现独立的,有尊严的,诗性的特质。而艺术本身是和心灵有关的“贵族”职业,却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到最新的艺术作品。我想用我自己的行 动去再现普通职业,普通生活背后的艺术、情感和想象。并让我认为的艺术以很日常的方式去贴近他们。 这个问题好,但我回答不好那种体会。很复杂,我是说当客人来坐在你面前让你把鞋修好,鞋里面还是热的…那个过程,直到最后,我都无法做 到非常自然。 - 23 -
我:现场房间的布置,包括鞋架,墙面上的挂件都有不易觉察的设计感,请问是基于美学上的考虑吗? 刮:不是,都是没有客人的时候做的。待在铺子里,没有客人的时候有点尴尬,好像在坐台似的。所以不停的做,做了就挂墙上。而且我喜欢待 在那种乱糟糟的有劳动痕迹的屋子,比较有状态。 我:鱼,这每天换一条的鱼在这个行为里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选择日常食用的鲫鱼而非日常的观赏鱼,是有什么样的用意吗? 刮:我一直把鱼当成有灵的生物来看待,是孤独和逻辑以外的存在。每天换一条鱼的初衷和我在草原做“鱼”的时候一样:不想有鱼死在我的“修 鞋铺” (宿舍),也让每条鱼有一个游历,到人的屋子生活一天。在草原,它们还会回到草原;在城市,会回到鱼店,我的行为也只能把它们的生 命延续一天,这是城市最特殊的地方。 个人觉得鲫鱼忧郁,尤其喜欢它的黑。有的鲫鱼能一动不动的待很久,感觉很宁静。中间也养过两条观赏鱼,一黑一红,它们很得瑟,不停的游 来游去。 我:如果这是一个作品,那来修鞋的顾客是否觉察到他们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顾客们有什么有意思的反馈吗? 刮:这是一个作品,但是一个故事性的作品。因此在我的概念里,顾客只是无意中参与了我的作品,我作为鞋匠参与了他的修鞋行为。而且,我 没表露出任何这是一件艺术的痕迹。比如,修鞋时我不记录,不谈艺术,即便有顾客猜测到可能和艺术有关时,我也会说我只是在修鞋。要有人 推门进来问:这不是艺术空间吗?怎么变成修鞋的了。我都说,对啊,现在就是修鞋的,他们撤了。 期间,我把一个优雅老妇人的所有鞋都修好了,是些很好的鞋,她最后问我:你这么年轻利索的,干么干这个。我没像回答别的顾客那样说是为 了赚钱,而说,我喜欢鞋和修鞋。我确实喜欢。也有几个顾客让我开发票,应该是知道这是一个艺术作品吧,我就手写个收据给他们。 我:我们知道你是一位很重视身体语言的行为艺术家,你以往的很多作品都传达出强制甚至残酷的体验,而这件作品却有某种宁静朴素甚至温柔 的诗意,这里边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请与我们分享一下。 刮:我是游牧民族的后裔,而且小时候最初受的教育是自然,其次是宗教。作品兼具残酷和温度,比较正常。在缺乏温度的时候,我会选择残酷, 以及残酷后面的逻辑,因为那是对身体的一种诚意。有诚意的身体体验中残酷的极致是自由和禅,携带着别样的温度,或者说“诗意”。比如, 把自己的手指砍下来,多年后再去找。同样,“诗意”的背后往往是残酷的:我每天把在修鞋铺养了一天的鱼送回去,等待它的是打晕,剖腹, 蒸煮。所以,可能不存在单纯的残酷和单纯的诗意,它们交织在一起,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正面,有时候却是反面。 (完)
- 24 -
- 25 -
何迟 《强奸室》
2012 年 11 月,何迟在 位 于 北京 市 朝 阳区崔 各 庄 乡草 场 地 村中心 十字临街的面积约 5 平 方 米的 我 们说要有 空 间 于是 就 有 了空间 的 白 色墙 壁 上 ,写上 “我可以强奸你”六个 红字,把该空间命名为 “强奸室”,对外开放。
- 26 -
何迟自述:
这个世界上是不是可以有一个空间,在那里强奸是合法的? 我想做一个强奸的消费空间,人们去那里是为了消费强奸。 强奸室是事件发生之前的空间,是前事件空间,是软弱的空间,是软弱的时间,是戒慎恐惧的心理空间。
- 27 -
何迟简介 何迟,1978 年生于甘肃通渭。2002 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同年开始当代艺术实践活动,策划并参加了“妆”实验艺术展(西安),参加 了“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 (昆明)。2004 年起至今居住于北京,先后参加的展览包括“一万年” (后现代城,北京,2005 年)、 “?%?...@?! #饿?日”(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07 年)等。2007 年发起并和吴海、郭海强成立了艺术团体雄黄社,旨在传承传统儒家文化,发扬当代 士人艺术。雄黄社近年策划组织、参加的展览活动有“骄傲” (北京,2009 年)、 “风流” (北京,2009 年)、 “天涯” (北京,2010 年)、 “微笑” (北 京,2010 年)、“春秋”(北京,2011 年)等等。2011 年发起并和宁浩翔、胡柳成立了南山绘画小组,主要致力于绘画艺术的创作和研究。2012 年参与发起成立了独立空间“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
- 28 -
附录/APPENDIX
- 29 -
空间创办人简介 蔡东东,艺术家,现居北京。 戴卓群,策展人,现居北京。 何 迟,艺术家,现居北京。 闫 冰,艺术家,现居北京。 杨 洋,画廊家,现居北京。 康学儒(已退出),批评家,策展人,现居北京。 朱殿琼(已退出),艺术家,现居北京。
- 30 -
信息/INFO
- 31 -
联系/CONTACT 邮箱/E-Mail wmsyykjysjylkj@163.com 新浪微博/weibo 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 http://weibo.com/u/2903231204 电话/Mobile 蔡东东 +(86)13439338090 戴卓群 +(86)15901225282 何 迟 +(86)13621206123 闫 冰 +(86)13520753305 杨 洋 +(86)13501375543
更多信息/MORE INFO 版权信息/Copyrights 版权所有:空间负责人及其委托人(此 PDF 中全部文章、图片均由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授权使用) All works of art copyright the boss,their heirs and assigns. (All articles and images used in this PDF have been selected with permission of We Said Let There Be Space And There Was Spase.)
- 32 -
- 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