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 | 2018 南島國際美術獎
發 行 人 | 黃健庭 總 編 輯 | 鍾青柏 副 編 輯 | 劉俊毅 編
輯 | 徐敍國
策劃執行 | 胡文玲
編輯小組 | 邱采嫻、蔣美玲、戴 禎、曾泰森 鄭羽捷、謝豪逸、黃阡淇、郭威君
平面設計 | 王柏偉、王柏岳 攝
影 | 王柏偉、朱偲綺、陳芊瑑、李庭瑜
地
址 | 950 臺東市中山路 276 號
傳
真 | 089-336150
出版單位 | 臺東縣政府 電
話 | 089-330252
出版日期 | 2018 年 12 月 印
製 | 易豐影像、全芳印刷
定
價 | 新臺幣六五〇元
版
次 | 初版
I S B N | 978-986-05-7647-4 G P N | 1010702166
˙ 版權所有 ˙ 翻印必究 ˙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 (CIP) 資料
南 島 國 際 美 術 獎 . 2018 / 鍾 青 柏 總 編 輯 . -- 初版 . -- 臺東市 : 東縣府 , 2018.12 面 ; 公分
ISBN 978-986-05-7647-4( 精裝 ) 1. 美術 2. 作品集 902.33
107020622
CONTENTS
04
-
縣長序
06
-
評審專文
05 09 10 12
- - - -
處長序
評審委員 發展歷程 評審過程
南島國際美術獎 16
-
時間細數 Perusing Time
24
-
水藍色的風 Turquoise Wind
38
-
Waltz for the Cataclysm / 5000
50
-
漂流的寶物
優選 30
佳作 44 56 62 68 74 80
-
- - - - - -
垃浪來襲
Carriage with Boat Proofs of Travel 身體風景 臺山線
落葉歸根 關於臺東美術館
縣長序 南島 語族 (the Austronesian) 是生活在太平洋、印度洋的島嶼民族,現今共有近三億人口,是世 界 第 二 大 語 族。 南 島 語 族 的 活 動 範 圍 西 到 非 洲 的 馬 達 加 斯 加, 東 到 南 美 洲 復 活 島, 南 到 紐 西 蘭, 臺
灣則是最北界。臺灣考古學家劉益昌教授說:「臺東是南島語族的首都。」人類學推測,在遙遠的五、 六 千 年 前, 在 現 代 深 奧 旳 航 海 術 發 展 出 來 之 前, 南 島 語 族 便 從 臺 東 出 發, 在 這 片 約 占 地 球 三 分 之 一 以上的大洋上乘風破浪,發展出新石器時代人類最偉大的航海術,展開文化交流。
南島文化不僅在學術與政治領域受到重視,對臺東縣的文化發展也有重要意義。臺東縣從 2011 年開
辦「南島國際美術獎」,至今已是第 5 屆。第 1 屆以油畫為主,第 2 屆擴大媒材到攝影、雕塑、裝置等, 從 第 3 屆 起 轉 型 為 駐 村 型 美 術 獎, 邀 請 世 界 各 地 的 藝 術 家 來 臺 東 創 作, 向 全 球 徵 件。 報 名 與 得 獎 的 外國藝術家逐年增加,見證「南島國際美術獎」已建立臺東與國際藝術文化交流的連結。
本屆「南島國際美術獎」競爭非常激烈,10 組駐村藝術家,經過公正專業的初審、複審,直到完成
駐 村 創 作, 這 次 展 出 的 作 品, 是 歷 屆 以 來 水 準 最 高 的 一 次。 恭 喜 本 屆 所 有 得 獎 者, 不 管 是 首 獎、 優 選或是佳作,相信「南島國際美術獎」的得獎履歷,在藝術生涯追求的歷程上,都將具有深刻意義。 在此要特別感謝評審委員的辛勞,以及所有藝術家的參與及創作,本屆沒能來得及參加的藝術家們, 也希望他們再接再厲。
藝 術 與 美 學, 是 城 鎮 發 展 的 靈 魂; 也 是 日 常 生 活 的 養 分。 期 待「 南 島 國 際 美 術 獎 」 未 來 持 續 發 展, 為臺東創造更精采、美好的藝術生活。
臺東縣 縣長
謹誌
序文
04
05
處長序 數千年來南島語族在大洋洲 (Oceania) 島嶼上開枝散葉,開展出繁複多元的生活樣貌,南島文化所
建構出來的獨特大洋洲視界 (vision of Oceania),對當下文化論辯百家爭鳴的臺灣而言,或許是一 個全新的可能。
臺東美術館自 2011 年起舉辦「南島國際美術獎」,在臺灣南島美術這條路上踽踽獨行。文化全球化 是無法避免之趨勢,然而隨著在地主體性的聲音日益昂揚,如何在文化交融與雙方凝視的歷程中,透 過「南島國際美術獎」的催化,讓大洋洲視界重新被認真對待,毋寧是重要的。
本屆「南島國際美術獎」駐地藝術家,分別來自臺灣、香港、瑞典、美國、加拿大,蒙古、菲律賓等地, 儘 管 各 自 的 文 化 背 景 不 同, 其 作 品 共 同 展 現 對 環 境 與 土 地 的 關 懷。 首 獎 作 品「 時 間 細 讀 Perusing
Time」,創作緣起於藝術家在池上駐村時,受各族群和諧生活的啟發,以圓形為主調,帶出各種族 的融和與池上稻田的風景,運用傳統農具秧格為創作媒材,延伸線條隱喻天、地、人的連結,農具在 靜謐的氛圍中慢慢轉動,水波映天,剎那間宛如置身田間,感受池上的風光、人情與溫暖。
這次參賽作品,固然有許多精彩的呈現,從觀念藝術到行為藝術,都令人印象深刻,不過,還是應該
多聚焦在南島的議題上,否則,就跟近年來在各縣市蔚為風潮的大地藝術季沒有差別,這是自省,也 是提醒爾後的參賽者。南島會是邊緣嗎?從政治經濟的大國觀點,可能是,可能不是,但邊緣不是被
遺忘的所在,而是最接近可能性的所在,邊緣提供可觀看、可反思的世界,產生創造性 / 辯證性;邊
緣之所在,也是優勢之所在,南島美術獎因而得以創造一切新的可能性,獲致更有能量的突破,藝術 需要這樣的突破。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處長
謹誌
共譜詩意流動的版圖
—2018 南島國際美術獎第 5 屆評審感言 文/賴純純
藝 術 家 有 如 酵 母 菌, 進 駐 村 落 發 展 出 有 機 的 效 能 產 生 文 化 發 酵 作 用。「 南 島 」 國 際 美 術 獎 在 臺 東,
以一個人類學的名稱作為國際美術競獎,有多重角度的詮釋與言說。臺灣很小, 臺東更小,以地理 來 說「 南 島 」 是 多 島 及 多 國 邊 緣 的 跨 界 連 結。 記 得 在 瑞 士 巴 塞 爾 的 國 際 藝 術 村 駐 村 時, 亨 利 村 長 先
生 說:「 因 為 瑞 士 小 國, 所 以 更 需 透 過 多 元 文 化 的 交 流 才 能 豐 富 在 地 文 化, 不 致 閉 塞。」 不 同 國 籍 文 化 的 藝 術 家 進 駐, 開 創 提 供 一 種 多 元 文 化 的 觀 看 與 理 解、 從 而 對 不 同 生 活 型 態 的 想 像, 打 開 了 可 能的空間。
藝術家沈浸在「南島」日常的生活語境, 呈現出更自由開放的「南島」想像與觀看。這就像美國女
學者 Bell Hooks 曾經說的:「邊緣不只是一個被剝奪的所在,也可能是激進可能性的所在,一個 抵抗的空間;它提供了激進的可能性,讓我們可以觀看跟創造,想像另類的、新的世界。」
臺東縣政府於 2011 年開始舉辦的第一屆南島國際美術獎,2014 年改成南島國際美術雙年展獎。從 一 開 始 我 便 全 程 參 與 至 今, 因 個 人 過 去 參 與 一 些 國 際 駐 村 的 經 驗 加 上 2007 遷 居 至 臺 東 都 蘭 得 到 的
很多的體悟,於是建議 2014 南島國際美術雙年展結合甄選藝術家駐村創作計劃。甄選出的藝術家,
由 他 們 自 行 選 擇 進 駐 村 落 與 在 地 交 流 進 行 創 作, 期 滿 作 品 展 於 臺 東 美 術 館, 屆 時 選 出 首 獎 與 優 選 作 品並由臺東美術館予以收藏。
南島國際美術獎至今已 7 年,2018 年是第五屆徵件,藝術家提交審查的作品超過百件,其中 29%為
來自國外的藝術家,是舉辦至今最多人參與的一次,希望南島國際美術獎這項全球性的活動,能夠在
臺東持續的推動。本屆獲選受邀進駐創作的 10 人(組) 藝術家,分別來自臺灣、香港、瑞典、美國、 加拿大、蒙古、菲律賓等地。 首獎 1 組 來自香港的 Matthew Tsang(曾敏富) 與 Cordelia Tam(譚若蘭) 奪得,駐村池上村, 作品「時 間細讀」細細梳理稻米之鄉的天空與時光流動的日常 ,利用傳統農具在混合了砂土和榖殼的盤上轉
動,就如南島人在這片縱谷地帶挖掘創造出自己的一片土地,農具慢慢轉動見證了民族的傳承。南島 人與自然同步的生活, 順應自然樂天知命,大地不只賜予他們生命力亦充實了心靈,時間點滴沈澱出 智慧、文化和歷史。 優選 2 組 阿美族人藝術家撒部・噶照駐村海岸線「都蘭」村,作品「垃浪來襲」戶外大型裝置,藝術家沿著伽 路蘭到都蘭的海岸線以勞動及保育的概念撿拾了成千上萬的塑膠瓶及廢棄物,傳達著耆老常說:清澈
如鏡的海洋,是海岸民族賴以為生的自然資源、生命能量。海洋深不可測,也有嚴厲殘酷的時候,當 敬畏海洋!
美 國 紐 約 藝 術 家 Hui-Ying Tsai( 蔡 慧 盈 ) 與 Jonathan Grover 兩 人 一 組, 作 品「Turquoise
Wind 水藍色的風」,由觀眾觸摸陶片互動感應裝置,隨著觀者觸動陶瓷,唱出太平洋島嶼自然與文
評審委員專文
06
07
化的聲音,穿透空間與時間,跨越陸地與海洋,連接現在與過去,以多媒材互動將南島的風,藉由風 鈴的牽動,畫上想像的藍色海洋傳說祈禱文。 佳作 7 組 來 自 蒙 古 的 藝術家 Amarsai khan Nam sraijav 作品「討論遷徙」,作品混合游牧民族的「車輪」 及 南 島 民 族 的「船」,藉由漂流木枯木製作車輪與船的混合體,表達不同文化的共融性。
來 自 瑞 典 年 輕 藝 術 家 Alexander Höglund , 作 品「 華 爾 茲 大 災 變( 影 像 ) 與 5000( 裝 置 )」 以 動 畫 呈 現 文 明 旅 程 中 時 間 的 記 憶 與 失 憶, 以 藝 術 家 自 瑞 典 來 臺 東 旅 程 中 海 岸 潮 汐 的 聲 音 作 為 連 結。
來 自 日 本 的 嬌 小 藝 術 家 廖 琳 俐 駐 村 鹿 野, 以 龐 大 的 樹 幹 漂 浮 在 空 中, 作 品「 落 葉 歸 根 」 提 問「 真 實 自 然 的 樣 子 都遺忘了?」
來 自 臺 北 藝 術 家 周 代 焌, 作 品「 臺 山 線 」 再 現 歷 史 上 一 種 看 待 環 境 的 切 片,18 世 紀 以 來 原 住 民 與 漢 人 一 條 無 法跨越隱形的「界」。
來 自 菲 律 賓 的 Regi onal Ar t Forum 組,是由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包含人類學、哲學、教育學、文 學 批 評 和 法 律 等 組 合, 作 品 「 旅 行 證 明 」 描 述 人 類 在 遷 徙 擴 散 中, 邊 界 意 義 與 視 野 不 斷 被 重 組, 並 模 糊 了 記 憶。
來 自 花 蓮 大 港 口 的 阿 美 族 Apó 陳 昭 興、 王 亭 婷 兩 人 一 組, 作 品「 漂 流 的 寶 物 」, 緣 起 阿 美 族 順 應 自 然 樂 天 知 命的祭儀,將太平洋比喻生活的冰箱,是海岸民族賴以為生的自然生命能量。
林 精 哲 作 品 「 身 體 風 景 」 融 入 排 灣 族 生 活, 以 勞 動 身 體 來 感 受 存 在 的 價 值, 透 過 勞 動 更 能 清 楚 地 找 回 自 我 的 認同。
本屆作品件件精彩多元的表現,不只在形式、材質和主題關懷, 10 組作品有如月亮、太陽、山脈、 動 物、 花 朵、 海 岸、 海 洋、 身 體, 那 麼 自 然 的 融 合 一 起, 清 澈 如 鏡 的 海 洋, 共 譜 詩 意 流 動 的 版 圖, 如 世 界 不 同 人 種 合 唱 出「We are the world」。 這 樣 的 多 元 角 度 的 組 合 形 成, 似 乎 更 符 合 藝 術 的 自由、自覺、自律與自足。10 組作品展現著「南島」大地海洋生命力及心靈祈禱,沈澱出智慧、文 化和歷史。表達了人類對所有文化史前時代以來對大自然的尊重。
「 南 島 」 國 際 美 術 獎 與 時 下 臺 灣 的 各 種 美 術 獎 項 及 展 覽 有 所 不 同,「 南 島 」 國 際 美 術 獎 在 意 的 並 非 只 是 完 成 藝 術 品 的 競 賽, 而 是 一 場 藉 由 藝 術 與 時 空 地 方 文 化 情 感 的 交 流 互 動 過 程, 更 可 說 是 一 場 場
發 生 在 各 個 角 落 的 藝 術 劇 場,「 南 島 」 國 際 美 術 獎 展 是 一 個 沒 有「 策 展 人 」 主 觀 角 度 與 詮 釋 的 國 際 展, 將「 策 展 人 」 的 位 置「 渡 讓 」 出 來, 給 這 塊 土 地 上 角 落 的 人 們, 身 邊 海 洋 與 山 川、 飛 鳥 魚 群 及 昆蟲,「渡讓」給自然而然。
發現、激盪與連結的游移
文/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系主任、「2018 南島國際美術獎」藝術家駐村交流計畫計畫主持人 林昶戎
「2018 南島國際美術獎」藝術家駐村交流計畫本屆由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學中心承辦,此展覽於
駐村交流計畫的規劃方面在地點的選擇上,考慮了如何能發揮個別藝術家特色的同時,也連結到 臺東區域的特殊自然(山脈、縱谷與海岸)、人文景觀,以及過去的歷史。也與南島文化的各種
問題或未來的發展思考結合在一起,激起在這種場域裡與社會互動,提供了生產、生活與交流的 整體經驗。
此次首獎得主是進駐於「池上」,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地方,也是充滿的藝術能量孕育的地方。兩 位香港來的藝術家曾敏富與譚若蘭實地探查了許多地方,如米廠、客家文化園區、池上藝術村找
尋創作空間及探訪在地文化。本來都隱沒在鄉間的各種不同的力量、場所,因為藝術家的介入,
突然顯現成形。在創作過程當中受到許多的鄉民幫助,如池上多力米梁正賢先生捐出了祖父家藏 的物品、高明生先生及陳春榮女士也贈送農用物件作為展場中的元素,布展及開幕期間都可見鄉 民們以自然、主動參與的方式來創造與藝術家之間的對話。
同樣位於縱谷線的「鹿野」則是藝術家廖琳俐進駐,來自大都會的她卻對於自然環境有許多的思 考與關注。鹿野永安村及龍田村彌漫著陣陣的茶香,藝術家深入田間擷取大自然蟲鳴聲,吸取大 自然土地的精神與村落特有的情感結構,與博雅齋、龍芳茶園彼此對話。她所形構出來的作品與
展出現場氣氛直接對話,藉由大規模裝置反應現代化文明的種種現象與批評,創造人與整體環境 的新關係。
位 於 「 知 本 」 的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進 駐 了 菲 律 賓 藝 術 團 體 Re g i o n a l A r t Fo r u m 及 蒙 古 藝 術 家 A m a r s a i k h a n Na m s ra i j av 。 他 們 在 東 大 結 交 了 許 多 大 學 生 , 並 且 一 起 在 校 園 內 生 活 與 從 事 探
討 、 實 驗 創 作 , 讓 激 盪 和 交 流 注 入 新 的 想 像 活 力 。 A m a r s a i k h a n Na m s ra i j av 來 到 東 大 的 第 一 天就到最靠近的知本海邊,眺望著遠方的大海,臉上充滿著幸福的笑容,那裡是他的秘密基地。
在藝術家駐村期間,各駐村地激盪出不同的對話方式,以一種奇特且複雜的時空與情感被創造,
身體、居所、自然世界透過跨領域文化社群的群聚,帶給生活與藝術另一番的反思。藝術創作的 功能不在於創造一個深奧的理論,而在關乎感性的強度、自信與持續性,促進多種藝術與當地居
民碰觸,與國際藝術家對話的空間,和提出疑問與批判的途徑,發揮了藝術作品與自然、人文特 質的密切關聯。
評審委員
08
09
2018 南島國際美術獎評審委員 依照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曲德益 學歷:
法國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 造型美術碩士
拉黑子.達立夫 Rahic . Talif © Eric Gregory
專職藝術創作
莊普 學歷:
1947 上海出生
1978 西班牙馬德里大學碩士畢業 1981 回台定居
潘小雪
經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館長 國立臺灣美術館審議委員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審查委員
經歷: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 國家文藝獎評審委員 教育部 - 原住民教育政策委員
高雄市立美術館 - 高雄獎雕塑類評審委員
亞洲文化協會 Asian Cultural Council- 美術類台灣受獎人 經歷:
得獎紀錄: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委員
第十三屆臺北文化獎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 曾任職於臺南藝術大學、 臺灣藝術大學、實踐大學
學歷:
經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美學博士
賴純純
學歷:
日本多摩美術大學藝術學院碩士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系學士
鍾青柏
第四屆公共藝術獎卓越獎 第一屆公共藝術獎最佳創意表現獎 臺北現代美術雙年展獎
臺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經歷: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委員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
國家文藝基金會美術類評審
經歷: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邊政所碩士
蕭宗煌
學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處長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中心副主任
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副組長 經歷:
文化部 政務次長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發展歷程
2011
2012
2013
2011 年 首 屆 採 取 命 題 式 展 覽, 以「 與 自 然 共 舞 」 為 主 題,「 鼓 勵 認 同 南 島 文 化 的 創 作 者, 透 過 藝 術 展 現 南 島
擴 大 媒 材 規 模, 涵 蓋 平 面、 立 體 與 裝 置 作 品, 並 與 臺 北 國 父 紀 念 館 合 作, 將 效 益 導 向 人 文 薈 萃 的 都 會 區, 提 高 創作能見度。
積極突破地域界線,除展出南 島國際美術獎精采作品外,也 同 步 展 示「2012 南 島 文 化 藝 術節」現場造舟成品之一索羅 門 戰 舟(tomoko), 及 勵 馨 基金會珍藏的蘭嶼拼板舟,呈 現南島語族非凡的海洋文化。
展覽地點
臺東美術館
臺東美術館
新營文化中心
國父紀念館
參觀人數
5,612 人次
2,915 人次
31,125 人次
9,253 人次
展 期
2011 / 9 / 8 至 10 / 12
2012 / 9 / 8 至 10 / 12
2013 / 2 / 20 至 3 / 24
2013 / 4 / 19 至5/7
辦理方式
由 主 辦 單 位 聘 請 學 者、 專 家 擔 任 評 審 委 員, 負 責 評 審 工 作。 分 為 二 階 段 評 審: 第 一 階 段 初 審( 書 面 評 審 )、 第 二階段複審(實物評審)。
分 為 二 階 段 評 審: 第 一 階 段 初 審( 書 面 評 審 )、 第 二 階 段 複 審( 實 物 評 審 )。 籌 備 會 委 員 為 當 然 評 審 委 員, 負 責 初 複 審 工 作。 若 委 員 無 法 出 席, 則 由 主 辦 單 位 另 行 聘 任學者、專家遞補。
總計 152 件展 品(展出「臺 東美展」作品 21 件、「 南 島國際美術 獎 」 作 品 48 件、原住民服 飾 81 件, 船 隻 2 艘)。
「南島國際美 術獎」作品約 40 件 及 船 隻 2 艘。
決審結果 及國籍
得 獎 18 件( 臺 東 錄 取 者 1 件,國外錄取者 0 件)
得 獎 45 件( 臺 東 錄 取 者 5 件,國外錄取者 7 件)
總獎金
46 萬 元( 首 獎 1 名 20 萬; 銀 獎 2 名, 各 5 萬; 銅 獎 3 名, 各 2 萬; 特 別 獎 1 名 10 萬)
總 獎 金:110 萬 元( 首 獎 1 名 40 萬; 銀 獎 2 名, 各 15 萬; 銅 獎 3 名, 各 6 萬; 優 選 12 名, 各 1 萬; 特 別 獎 1 名 10 萬)
命題式展覽
報名件數 外籍比
語 族 尊 重 自 然 的 宇 宙 觀, 進 而激發觀者省思萬物和諧共 處 的 各 種 可 能, 重 建 人 與 自 然 的 關 係 」, 徵 件 媒 材 以 平 面為主。
館際合作
巡迴展
統計分析
10
2014
2016
駐村型美術獎 報名件數 外籍比
100 件 投 件, 參 與 國 家 8 國, 國 外投件數 7 件
初審入圍 外籍比
21 人 / 組 外籍 5 人 / 組
駐村 外籍比
10 人 / 組 外籍 3 人 / 組
Francis
15%
計 80 件 投 件, 參與國家 10 國, 國外投件數 23 件
29%
24%
21 人 / 組 外籍 3 人 / 組
14%
20 人 / 組 外籍 10 人 / 組
50%
30%
10 人 / 組 外籍 3 人 / 組
30%
10 人 / 組 外籍 5 人 / 組
50%
施永德
Francis Mcdonald
駐村藝術家 名單及國籍
DJ Hatfield
澳洲
Jackson Mark
Offord Colin 南非
李燕華|中華民國 馬郁芳|中華民國 林純用|中華民國 磊勒丹巴瓦瓦隆|中華民國 吳修銘|中華民國 東冬 ˙ 侯溫|中華民國 黃錦城|中華民國
南島國際美術獎
決審結果 及國籍
駐村型美術獎
計 96 件投件,參 與 國 家 8 國, 國 外投件數 14 件
梁家愷|加拿大 Offord Colin
2018
駐村型美術獎 7%
Francis
Ho wing kay Katie
馬郁芳|中華民國
美國 澳洲 中國(香港)
Amarsaikhan Namsraijav
蒙古
Hui-Ying Tsai
Jonathan Grover Matthew Tsang Cordelia Tam
Regional Art Forum |菲律賓
巴卡芙萊|中華民國
A pó 陳昭興、王亭婷|中華民國
島生棲所|中華民國
周代焌|中華民國
張皓甯|中華民國
林精哲|中華民國
張碧山|中華民國
撒部噶照|中華民國
蔡宗祐|中華民國
廖琳俐|中華民國
南島國際美術獎
南島國際美術獎
澳洲
Matthew Tsang Cordelia Tam
優選
優選
Jackson Mark
巴卡芙萊|中華民國
Jonathan Grover
Francis Mcdonald
加拿大
伊祐噶照|中華民國
Francis
南非
中國(香港)
Alexander Höglund |瑞典
優選
黃錦城|中華民國
美國
馮偉中|中華民國
Offord Colin
伊祐噶照|中華民國
11
Hui-Ying Tsai
撒部噶照|中華民國
中國(香港) 加拿大
美國
評選過程
12
13
南島國際美術獎 AUSTRONESIAN
INTERNATIONAL ARTS AWARD
時間細讀 Perusing Time Matthew Tsang 曾敏富 Cordelia Tam 譚若蘭
駐村地點 池上
中國香港/加拿大
2018;尺寸依場地而定 ; 複合媒體 / 砂土、榖殼、農具、再造紙、竹子、錄像
曾敏富、譚若蘭,來自香港,透過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作品主要涉及各種天然材料,包括木材、冰、 水 和 紙 張, 並 利 用 包 括 燃 燒、 融 化、 冷 凍 及 造 紙 等 方 式 以 傳 達 時 間、 變 化、 過 程 和 重 要 性 的 概 念。 作品以裝置、視頻、照片和雕塑物品的形式呈現。 創作理念 我們是來自香港的創作人,在急速的都市成長,我們缺少了什麼?試著找尋,我們走到臺東池上。 在這臺東縱谷地帶遇上及拜訪了很多居民,由鄉長到農民,當中有些是南島族人,每個人給我們的印
象都是豁達樂觀。這裡有不同的民族和諧地聚居在一起,稻米恍惚串連了這地方的所有人與事,池上 人展現了對生活的滿足、對人的尊重、對大自然的敬意。
作品以圓形為主調,帶出各種族的融和及稻田的四季,亦是阿美族在豐年祭的時候圍圈跳舞的情境。
利用傳統農具在混合了砂土和榖殼的盤上轉動,就如南島人在這片縱谷地帶挖掘創造出自己的一片土 地,農具在慢慢轉動見證了民族的傳承。在駐村期間我們收集了一些當地的紙張製成再造紙,加入各 民族的特色,把這些居民生活的日常化成天空,線連著這片南島族民的天與地。
南島人生活是與自然同步, 順應自然樂天知命,大地不只賜予他們生命力亦充實了心靈,時間點滴 沈澱出智慧、文化和歷史。
想藉此感謝每一位在臺東認識的人。特別鳴謝池上鄉公所借出工作室,梁正賢先生幫助資料搜集及捐 出農具,阿美族的高明生先生及其夫人陳春榮女士協助製作。
南島國際美術獎
16
17
南島國際美術獎
18
19
南島國際美術獎
20
21
22
優選 EXCELLENCE AWARD
23
⽔藍 ⾊的風 Turquoise Wind Hui-Ying Tsai 蔡慧盈 Jonathan Grover
駐村地點 太麻里
美國
2018;8 x 6 x 4.5 m ; Ceramics, marine found objects, custom electronics, sounds, and software
蔡慧盈是一位跨領域的藝術家,以自我探索和社會接觸這兩種方法促成創作,靈感來自文學,反思具
有文化或歷史意義的物品和文物的象徵意義。這些作品作為個人記憶或社區共享事件的敘述,對她而 言,藝術是一種儀式活動,是生活的稟性。
Jonathan Grover 是一位新媒體藝術家,創作互動聲音雕塑和藝術裝置。他認為,透過與世界的互 動,人們可以發展界限、形成身份並賦予意義。人們的存在和行動的影響決定了空間。利用觸覺、視
覺和聲音作為工具,Jonathan Grover 的作品直接吸引觀眾參與。在體驗互動作品時,參與者和表
演者的角色互換,體現人們對人的存在的認識,探索自我對空間的感知,並展示行動中固有的意義。
創作理念 這件互動裝置是⼀個敘事的樂器,觀者的觸碰會啟動在臺東當地錄製的自然與⼈文的聲⾳,還有原創
的詩文(註:詩文內容請參閱 28、29 頁)朗讀與吟唱演繹,編製出有故事性的聲音空間,帶觀者跨
越時空與記憶。視覺和聽覺上,我們在史前文化中找尋靈感,轉化南島語系的文化符號以及太平洋島 嶼的自然元素,連結人與自然的關係,訴說跟傾聽人類的生命故事。我們的創作⽬標是利⽤熟悉的元
素,讓沒有藝術相關背景的⼈也能夠親近、參與作品。追根究柢,⼈類對⽣命的探索,是從最切身的 經驗出發,⽣命的答案可能是展現在人領悟與感受⾃身與自然、與周遭、和⾃己心靈的關係。 視覺媒材含義 這件作品選擇用陶藝呈現有兩層用意,第一是陶壺在史前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臺灣目前最早的考古發
掘是 50,000 舊石器時代臺東縣長濱文化,而北部也有新石器時代的圓⼭文化,考古學家經由遺跡所 發掘的其實是跨越民族的人類故事,各個文明中都有許多神話講述天地如何創造、人如何生於自然、 和天地日月的傳說(例如:魯凱族的祖先傳說是太陽讓陶壺受孕,孕育出一對男女⽽來。而據《山海
經·海內經》顓頊ㄓㄨㄢ ㄒㄩ ˋ ⽣鰩,其形為⽩馬。天帝派火神祝融殺死鰩後,剖開鰩的腹部,生出
一條黃龍,即大禹,為華夏族的祖神。中國有后羿射日的故事,泰雅族也有兩個太陽射掉一個變成⽉ 亮的射日的故事。)
第二是陶其實就是天然的礦物和⽔,就像⾙殼和骨頭一樣是在大自然與生命體中循環不斷的元素,是 跟自然最關係緊密的創作媒材。
優選
24
25
內容元素 這件作品由幾個主題建構而成,每個主題都搭配文字創作,其中三角形、鋸⿒狀、菱形紋、繩紋、⾙
殼壓印裝飾紋,是包含⾺來西亞、紐西蘭、玻⾥尼西亞等的南島語族共有的符號。我參考這些傳統元 素在各文化中代表的意義,另外創作了新的符碼。
特別談一下詩文中有關花的部分,我直接引用《王陽明-傳習錄》的句子: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
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這句話不是否定花的獨立存在,⽽是人的心與 感知,有沒有跟眼前的花產生連結,當人用心去關照一朵花時,那花對觀者就瞬間變得明朗。 聲⾳與語⾔ 南島國際美術獎的特色是以在地文化與國際連結,南島語系各族群間是以語言相關性作為聯結,臺灣
處於目前世界學者廣泛公認的發源地,我們也希望作品的格局國際化,因此在詩文語言詮釋的部分, 除了請到花蓮阿美族在地的音樂創作者用族語詮釋以外、我們也請會說菲律賓呂宋島的邦板牙語的藝
術家朋友用口說演繹。語言跟文化都是活的,具有跟生活同步不斷轉變的特性,這件作品同時也傳達 出文化發展多元流動的樣貌。
˙ 邦板牙語(Kapampangan 或 Capampangan),在菲律賓呂宋島中部所使用的語言,屬於「北
菲律賓語言」。邦板牙語在當地的名稱叫作「Amanung Sisuan」,字⾯意思就是「餵奶時的語言」, 也就是母語的意思。邦板牙語的名稱源於「邦板」pampang,意思即是「河岸」。
˙Amis 這個字為他族稱阿美族之用法,原在阿美語、卑南語、巴賽語等語中,amis 均為「北方」
之意。若是阿美族自稱,則⼀般會用 Pangcah(邦查、意思為「人」或「同族」,也是「平坦台地」 和「居住在平坦台地之人」的意思),如花蓮地區以及長濱鄉等地阿美族大都以此⾃稱。
26
27
原創詩文
月亮 我看今天的月亮,與千萬年前相同, 我思緒萬千,她微笑不語。 太陽 你不能直視太陽,太陽不曾直視你, 順著身邊的一切柔軟,你已擁有需要的一切。 山 覆 滿 苔 蘚 的 山 石 中, 樹 聚 在 一 起 仰 望 星 空, 在無盡的永恆裡。 動物 森林裡看不到的地方,有東西在奔跑, 動物不去想生命的答案,他們一開始就明白。
Moon Looking at the moon today, the same in millions of years, my thoughts are thousands, she smiles without a word. Sun You can’t stare at the sun, the sun never stares at you, soften like the surroundings, you already got all that’s needed. Mountain Among the stones covered by moss, trees gather to look up at the stars, in the endless eternity.
Animals The unseen places in the forest, something is running. Animals don’t ponder life’s answer, the answers are always there.
28
花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 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王陽明, 明朝) 海岸 我是海洋與海岸,同時在兩邊等待著自己。被 帶走、被擁抱、被留下、被跟隨。 身體 我們的身體裡都有日與月,有男人、女人、動 物。鹽和塵埃在我們體內流動,身體也在浸在 鹽和塵埃裡泅游。
母親 母 親 看 進 孩 子 的 眼 中, 領 悟 到 過 去、 現 在、 未來是同一件事。
29
Flower Your eyes didn’t land on the flower, the flower and you both sink in silence. You laid eyes on the flower, t h e c o l o r o f i t s u d d e n l y b e c o m e s v i v i d . ( Wa n g Yangming, Ming Dynasty)
Shore I am the ocean and the shore, await for self on both sides. To be taken, to be embraced, to be left behind, to be followed. Body There are sun and moon in our bodies, there are men, women, and animals. Salts and dust flowing inside us, we are swimming in salt and dust.
Mother Mother looks into a child’s eyes and realizes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re the same. 詩文 / 蔡慧盈 阿美族語作曲演唱 / 陳杰然 邦板牙語朗讀 /Jevijoe Vitug
垃浪來襲
駐村地點
撒部噶照 Sapud Kacaw
都蘭
中華民國
2018 ; 1200 x 320 x 220 cm ; 鐵、海洋垃圾廢棄物
撒部噶照,本人身為南島語族的其中一員,生活也在臺灣島的東海岸,創作與生長的部落文化生活有 很大的關聯,特別是族人與土地間相互依存的關係、部落土地流失問題,土地的永續發展與未來,是 撒部長久以來一直關心的事情。
創作理念 Tingalaw to kona riyar, mahapinang, mato o dadingo. O riyar, osaka’orip no masapangcahay.
Caay ko kalawlaen ko riyar, ma’edes ko riyar. Pangcah( 阿美族 ) 耆老常說: 清澈如鏡的海洋,是海岸民族賴以為生的自然資源、生命能量。 海洋深不可測,也有嚴厲殘酷的時候,當敬畏海洋! 人類製造使用便利的塑膠製品,最終都成為垃圾,這些垃圾污染了土地、海洋,留給下一代消滅不完 的垃圾,接著一波又一波的垃浪來襲,最終回到人類身上。
優選
30
31
優選
32
33
優選
34
35
36
佳作 HONORABLE MENTION
37
Waltz for the Cataclysm (video) 5000 (sculpture)
駐村地點 臺東市
Alexander Höglund 瑞典
2018 ; Sculpture: 65 cm x 20 cm ; Installation. Video (animation) 09.20 min. Sculpture (Stainless steel, wood, iron meteor)
Alexander Höglund,來自瑞典,一位從事各種媒體和技術、數字及聲音藝術、雕塑到策展的藝術 家,具有電影製作的背景,喜歡以裝置作為演示文稿的格式,經常利用遊戲(虛擬世界)呈現許多視
頻作品。當他第一次發現遊戲引擎的強大功能以及遊戲引擎如何將他的雕塑和繪畫轉化為生活和奇妙 的環境時,感到非常震驚,任何尺寸的雕塑都可以在真實的虛擬遊戲中使用。
創作理念 In the 1960s the ancient archeological site of Göbekli Tepe was discovered in Turkey,
dating back some 10,000 years. A forgotten city buried in soil by the people who once lived there. The discovery of the lost city led scientist to believe that Göbekli Tepe
had the potential to profoundly change the understanding of a crucial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since it predates what we believe to be the earliest civilizations. How the site was built and why it was ultimately abandoned remains a great mystery. Theories and speculations of a cataclysmic event taking place prior to the
construction of Göbekli Tepe led some to believe that earlier civilizations were far more advanced than we could ever imagine and that survivors from a cataclysmic event, most likely a meteor strike, could have passed down knowledge to stone age humans on how to construct advanced architectural structures such as Göbekli Tepe.
Waltz for the cataclysm tells about the fragility of our society and human everyday
life in the event of a cataclysmic event such as a meteorite strike. The circular motion
of history, civilizations rise and fall and reborn, are much relevant to the 21centuary, a centur y characterized by man-made cataclysmic misfor tune such as the loss of biodiversity, rising temperatures, and polluted oceans.
佳作
38
39
佳作
40
41
佳作
42
43
Carriage with Boat
駐村地點
Amarsaikhan Namsraijav
知本
蒙古
2018 ; Variable size ; Drift wood, branch, stick
Amarsaikhan Namsraijav 來自蒙古,主要從事裝置藝術、土地藝術和繪畫。探討自然與人類的 生活聯繫。在全球化下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相似,傳統文化逐漸變成有價值的差異問題。蒙古從古至 今都有游牧文化。幾千年來,游牧文化與自然、有機、節約的生活方式相協調。從自己的文化和傳統
中可以看出,祖先一直在善待地球、周圍的自然、山脈和河流。因此,保護這種文化並將其推廣到世 界是很重要的。
創作理念 Mongolia has no sea access, but wide steppes and valleys. Boats are not common in our country. Instead, we widely use oxcart, camel carts. Taiwanese people are surrounded by
sea, and use boats and ships widely for transportation and movement. Thus, my project's
main aim is to show two different countries' movements culture at one point. How to show this...
To make an installation which shows Mongolian nomads' oxcart together with a boat.
佳作
44
45
佳作
46
47
佳作
48
49
漂流的寶物
駐村地點
A pó 陳昭興 王亭婷
東河
中華民國
2018 ; 6 x 3 x1.8 m ; 海漂浮球、影像、燈箱、荖籐、竹、鐵、鹽、螺、貝等裝飾物件
A pó 陳昭興、王亭婷,來自秀姑巒溪出海口的海洋民族,其深度文化的底蘊,孕育出創作的思想及精
神,在文化教育與階級組織中承擔重要的職務,熱愛貼近海洋、土地田野以及創作的他們,在藝術與表 演領域有多元發展以創作的途徑思考、勇於傳承、展現阿美族精神。來自臺北有雕塑、裝置及錄像創作
背景的王亭婷,跟擅長繪畫的在地素人藝術家 A pó 陳昭興-熱愛漂流木作亦猶如他的繪畫,經由創作
後,有獨特風景的作品開始有故事、會說話了。
創作理念 東海岸阿美族人視太平洋為冰箱,這種飲食文化的主體,是一種「海底寶藏」,在沒有冰箱的時代,
大量使用鹽防腐發酵的醃漬海味,非常符合勞動身體的胃口,族人分享聚會必定端出的獨特飲食,而
聚會的文化對部落集體生活、組織活動、情感連結甚至精神層次都非常重要,延伸到所有祭儀裡不可 或缺的檳榔及酒,更是與無形世界聯繫的強大力量。
但種種文化表徵在他者眼中,因認知與包容文化殊異的不足,形成嚴重的族群意識,我們傳承自身文化 的同時,一直都在面對關心的議題,以完全的參與及觀察者的身份,挖掘並分析這些文化的內在結構。
世界上的南島族群彼此之間因為「漂流」,有了文化、語言、生活上的共通性、血脈情感上的連結,
如此無法被忽視的島群集體,在國際上越來越受到重視、保護。我們透過創作改造大型海漂浮球,變 身為海洋藏寶箱,乘載著東海岸族人特有的飲食及聚會內容,還有美麗巨大的檳榔果實,並模擬藏寶 箱及檳榔在太平洋漂流的意象,作品中所使用的藝術策略—材質語彙去述說、強烈的感官去勾引,不 斷增強作品的物件,直到被注意、被反思、被了解,在創作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主體,如大海包容著 浮球、不停止地翻轉拍打!
佳作
50
51
佳作
52
53
佳作
54
55
Proofs of Travel
駐村地點
Regional Art Forum
知本
菲律賓
2018 ; Dimensions variable ; Flat screen monitors, documents, photographic stills, video loops, mobile phone, wood platforms, acrylic paint
Regional Art Forum(RAF),來自菲律賓的團體,由四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學者、教授 組成。Nomar Miano,是 RAF 的創始人,並擁有聖卡洛斯大學的美術學士學位和哲學文學碩士。
Ivy Marie Apa 是 菲 律 賓 大 學 美 術 學 院 的 助 理 教 授、 宿 霧 和 聖 卡 洛 斯 大 學 美 術 與 設 計 系 的 講 師。
Geraldine Ocampo 是 Cebuano 的藝術家,在聖卡洛斯大學獲得繪畫藝術學士學位,目前正在攻
讀美術碩士學位,也正在同一所大學教授工作室藝術和繪畫。Grace Marie Lopez 是律師、電影愛 好者。擁有文學和電影研究的背景。在聖卡洛斯大學的電影院本科課程中教授電影史和理論。
創作理念 “Proofs of Travel” is a research-based collaborative art project by Filipino artists with
different cognitive backgrounds (i.e. Anthropology, Philosophy, Pedagogy,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 Law). The ar t project will engage the corporeal reality of travel. The “corporeal” in this case pertains to and interrogates the juridical or “legal” a r t i c u la t i o n s o f t ravel – a r t i c u la t i o n s t h a t a f fe c t h o w h u m a n m i g ra t i o n ( a n d t h e
collective sense of diaspora) is shaped or structured by juridical contexts and parameters
that beget its own signif ications or meanings. This idea is inspired by the story of Austronesian people – its migration, dispersal, and eventual occupation of vast corporeal
or geo-graphical areas that now host variegated meanings or significances, meanings
that serve as boundaries although they can function as archival or anecdotal takeoff points for interpretive, histor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investigations – hence an avenue
for rediscovering lost horizons, for celebrating the joy of lost but found connections, of
encounters that bespeak a shared but severed past, an appearance of “new” but old memories that are corporeal yet obscured in the sensate encounter of the present.
佳作
56
57
佳作
58
59
佳作
60
61
身體風景
駐村地點
林精哲
太麻里
中華民國
2018 ; 240 x 330 x 15 cm ; 陶土、鐵件
林精哲,透過在太麻里拉勞蘭部落經歷,接觸與自身母體文化 ( 臺灣平地人 ) 外部同樣的價值,加入
青年會與開始參與部落活動,在過程中不斷的去尋找自我,在作品中也流露出存在於自身身體之內的 印記。
創作理念 在部落中,青年們透過勞動來學習並且服務部落,也在付出的過程中找尋自己的價值,部落的祭典與 儀式對我來說是很美的風景,這樣的風景是因為「人」的參與和付出才能造就的,而部落開放的態度 可以讓更多的人看見他們在當代所創造出來的風景。
部落的經驗讓我意識到透過勞動,可以讓自己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身體,也可以自己感受到存在的價 值,透過勞動,我更能清楚地找回自我的認同。
佳作
62
63
佳作
64
65
佳作
66
67
臺山線
駐村地點
周代焌
都蘭
中華民國
2018 ; 尺寸依空間而定 ; 複合媒材
周代焌,處理關於環境議題的脈絡與發展上,從 2011 年開始的「全球寂靜 001 -災難的前序」談起, 就如議題發展時間軸上的首部曲,展開虛擬網路中對於觀看訊息的想像,開始對媒體所報導的災難議
題產生關注。而在 2016 年個展「崩解劇場」中,呈現的是人類對環境的過度消耗,企圖去形塑一股 巨大且不安定的氛圍。
創作理念 18 世紀初臺灣清治時期採原漢隔離政策,承認原住民自治土地權,並有種種措施來防止漢人侵墾「番 地 」。 該 界 線 主 要 功 能 在 於 區 分 漢 人 與 原 住 民 的 生 活 區 域, 這 條 界 線 後 來 成 為 為 人 所 熟 知 的「 土 牛 紅線」。
土 牛 線 原 是 不 存 在 的 隔 離 線, 但 在 這 系 列 中 我 想 將 它 慢 慢 形 塑、 轉 化, 再 現 歷 史 上 一 種 看 待 環 境 的 切片。
佳作
68
69
佳作
70
71
佳作
72
73
落葉歸根
駐村地點
廖琳俐
鹿野
中華民國
2018 ; 空間裝置 ; 茶葉、茶樹、樹葉、回收紙、鐵、感應裝置、聲音
廖琳俐,對大自然環境的喜愛及生活的關懷,認為藝術家的敏銳要和生活環境甚至時代相互發酵,進 而推動、轉譯出更加有生命力的作品,一邊描繪草稿和一些靈感文字紀錄並書寫計畫。作品多是與自 然環境的關懷、以及環境保育的材料語彙。
創作理念 佇立臺東的土地上,時而在尚未開發的山林中包圍吞噬,深刻感受到原生自然無盡的力量,無垠的海、 壯麗的山脈,一切巨大堅實的「真正的自然」都令人十分震撼,然而這一切在人類日益蓬勃發展的世 界裡漸漸陌生。
此次順美術館安排來到臺東鹿野鄉駐村,與居民相談得知由於鹿野氣候、土壤條件適宜茶樹之生長,
在村落居民的齊心努力下,逐漸發展茶產業,成為東臺灣的最大茶鄉,展場中乾燥的茶葉是於駐村中
與居民泡茶相談留下的紀念痕跡。此次駐點的民宿老闆也是種茶世家,才近而立之年的新婚夫妻已然 在臺東鹿野安頓扎根下來,順應當地自然條件繼承製茶產業,因悉心照料而累積成的巨幅田園景致, 歷經雙手的每一泡茶都是始於從無種下樹苗、採收、製作、烘焙到沖泡出的每一口齒間留香;但醞釀
茶需要耐三年無任何收成的漫長時日,長出茶葉後又要大量人力設備成本,所需的客群又有限,越趨
速成的時代,茶也面臨日漸沒落的問題,反觀在大城市唾手可得的物質,使人容易忘卻所有資源本都 是一株苗、一顆種子逐漸生長而來。
我透過肉身將大自然植物纖維進入文明世界製成的紙浸泡、攪拌、使之文字與圖像漸漸消解,再一點
一點拼回樹的形狀,是否人類逐漸破壞真正的自然而到最後真實自然的樣子都遺忘,而必須於上再造 一個假的自然?變幻莫測而無盡膨脹的慾望消費著自然環境有限的資源。要品味一杯風味獨具的茶,
終究須回到經親手處理過的每一片茶葉,一顆樹無法從最根本植下扎根於大地,終將是虛幻不實的現 象。若大地是樹、人類是葉子,落葉是否終將歸根 ?
佳作
74
75
佳作
76
77
佳作
78
79
關於臺東美術館 臺東美術館是臺灣第一座縣級美術館,結合文創區、展示區、戶外展演區、兒童公園等,組成一個完 整的美術館園區,以落實推廣縣民共享美學,打造臺東美學新亮點為目標。
臺東美術館提供互動之展示與休憩空間,結合戶外地景裝置藝術多元性,提升整體園區服務層次,配 合地方文化生活圈規劃,並進行藝術推廣,創造 「 藝術融入生活,生活有藝術 」 的美學態度。
臺東美術館坐落於臺東市,北側及東側臨四維路路口,南側臨浙江路與開封街交叉路口,共分為一、 二期館舍兩棟建築物。於 101 年榮獲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環境文化類─文化設施類金牌獎。
一期館舍委由象集團設計,該公司設計風格以簡潔、典雅著稱,館舍除一貫的簡雅語彙之外,也納入
在地質樸元素,同時配合臺東氣候特質,打造生態建築,獲得內政部頒發綠建築證照。工程由泰有營
造公司負責,自 94 年 12 月起動工興建,第一期展覽館於 96 年 7 月完成,並於 96 年 12 月 15 日舉
辦開館首展後正式對外開放營運。主要功能為展示與典藏,包含山歌及海舞兩個展廳,並設有展示庭 園、雕塑中庭、行政區、會議室及典藏室。
二 期 館 舍 於 98 年 11 月 7 日 揭 幕 營 運, 為 針 對 活 動 性 質 的 空 間 設 計, 包 含 大 小 兩 間 文 創 教 室、 藝 術 主題餐廳、創意產業商店、駐村藝術家休憩室等空間。
臺東美術館是臺東的旅遊窗口,為臺東縣民以及到此訪客提供交流、學習與休閒的空間,是臺東人的 精神文化殿堂。
81
ISBN 978-986-05-7647-
GPN 101070216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