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LECTION REPORT

Page 1

省/思/報/告


前言

近來的反核的聲浪,讓我們重新省思對於能源以及環境污染還是間接的民生的問題,然而核能的議題不只是對我們這個世 代的衝擊,核能的便利也埋下了數百年數千年的隱憂,此系列僅希望我們能重新檢討能源的利用安全問題,並且能夠再尋找更 安全更環保的綠能替代方案。 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對幾年來正在復興的核能造成了很大的衝擊。這種復興部分是由於石油價格攀升刺激的,這個衝擊在 已開發國家最為強烈。幾個國家對日本的這起事故的反應是放棄重新啟動烏克蘭車諾比核事故之後就暫停的核計劃的方案。發 展中國家的反應更多樣化。諸如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國家放棄了它們的核計劃,但是大多數仍然在尋求核選項。儘管一些國家已 經宣布它們的計劃正在進行重新評估,它們幾乎沒有表現出打算改變道路的跡象。 然而,福島核事故已經帶來了新的懷疑,出現了一些重要的教訓,包括從需要確保充分考慮到自然災害,到培養公眾對負 責核安全的組織的能力的信任的重要性。此外,福島核事故刺激了對可再生能源的熱情。



1938 第一個成功的核裂變實驗裝置在 1938 年的柏林被德國科學家 奧托·哈恩、莉澤·邁特納和弗瑞茲·斯特拉斯曼製成。


莉澤·邁特納和奧托·哈恩在他們的實驗室


1945 美國核爆,核武戰爭的開源。


1945 年 7 月 16 日,美國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實驗。


1945 年 8 月 6 日,美國將第一顆原子投放於廣島。城市中心 12 平方公里內的建築物全部被毀,全市房屋毀壞率達 70% 以上。關於死亡人數,日美雙方公布數字相差甚大。據日本官方統計,死亡和失蹤人數達 71379 人,受傷人數近 10 萬。

1945 年 8 月 9 日,美國將第二顆原子彈投放於長崎。

此後,蘇、英、法相繼進行了核爆炸試驗,接著又進行了威力更大的氫彈試驗。據統計,地球上已記錄到約 2093 次核試驗。 美國 1093 次,其中 200 次為大氣層核試驗(11 次高空,81 次中空,72 次地面,36 次水面),888 次地下核試驗,5 次水 下。前蘇聯進行 715 次核試驗,其中大氣層 212 次,地下核試驗 500 次,水下 3 次。法國 188 次,中國 45 次,英國 43 次, 印度 6 次,巴基斯坦 6 次,北韓 3 次(2006 年北韓核試驗、2009 年北韓核子試爆、2013 年北韓核試驗)。





1961 蘇俄相繼投入核武的行列。


1961 年 10 月 30 日,蘇俄於北冰洋新地島群島西岸試爆沙皇炸彈,一開始美方估計爆炸當量是 5700 萬噸,但是從 1991 年起俄羅 斯的資料宣稱只有 5000 萬噸;赫魯雪夫倒是在對蘇共大會演講的紀錄片當中「恫嚇」西方這一次試爆有一億噸 TNT 的威力(這是原來的 威力)爆炸功率超過 5.4×10 瓦特。每單位體積產生的能量比太陽聚變核心 ( 約 76.5 瓦 / 立方米 ) 強一兆倍,與炸彈相同體積的太陽核心 要放出和炸彈同樣的能量需花上一千萬年。爆炸產生的熱風甚至可以讓遠在 170 公里以外的人受到 3 級灼傷,爆炸的閃光還能造成 220 公里以外的眼睛劇痛與灼傷,甚至造成白內障以及失明。爆炸後所引發的大氣擾動環繞了地球三次。

整個爆炸連芬蘭都能發現和感覺到,並造成當地房屋的玻璃破碎;爆炸所產生的暴風壓力就高達每平方吋 300 磅,足足吹送了將近 1000 公里的範圍。雖然這一次試爆是在空中試爆,但是往地球傳送的震波被美國地質調查儀偵測到引起芮氏地震規模 5 ~ 5.25 的地震。


1986 影響好幾個世紀的災難,車諾比核災。


車諾比核事故(烏克蘭語:Чорнобильська катастрофа)或簡稱「車諾比事件」,是一件發生在蘇聯烏克蘭 車諾比核電廠的核子反應爐事故。該事故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廠事故,也是國際核事件分級表中第一個被評為第七級事件的事故。 因為功率的劇增導致反應爐被破壞,令大量的放射性物質被釋放到環境中。最初發生的蒸氣爆炸導致兩人死亡,而事故中絕大部分受害者 的死因都歸咎於放射線。

在 1986 年 4 月 26 日的凌晨 1 點 23 分(UTC+3),烏克蘭普里比亞特鄰近的車諾比核電廠,第四號反應爐發生了爆炸。後續的爆 炸引發了大火並散發出大量高輻射物質到大氣層中,涵蓋了大面積區域。這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廣島原子彈的 400 倍以上。




核輻射塵污染過的雲層飄往眾多地區,包括蘇聯西部的部分地區、西歐、東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不列顛群島和北美東部部分地區。 此外,烏克蘭、白俄羅斯及俄羅斯境內均受到嚴重的核污染,超過 336,000 名的居民被迫撤離。依據蘇聯的官方報告 [2],約 60% 受到輻 射塵污染的地區皆位於白俄羅斯境內。

這次意外引起了眾人對於蘇聯核能發電工業上的安全顧慮,也減緩了一系列的核能工程進度。同時,此次事件也促使了蘇聯政府的資 訊發放趨向較為透明化。蘇聯瓦解後的各個獨立國家,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至今仍為清理車諾比事件所造成的污染問題及其 引起的健康問題付出著極大的代價。因事件所造成的死亡人數難以精確計算,蘇聯時期的刻意隱瞞,使得追查犧牲者方面的工作變得更為 困難,事實上,蘇聯政府當局在事件發生之後不久,已禁止醫生在死亡證明上提及因「輻射線」而死亡。

這個災難總共損失大概兩千億美元,乃近代歷史中成為最「昂貴」的災難事件之一。







2011 日本 311 地震影發海嘯,重創福島核電廠,東亞地區出現 核災恐慌。


2011 年 3 月 11 日在日本宮城縣東方外海發生的規模矩震級 9.0 地震、與緊接引起的海嘯,在福島第一核電廠造成的一系列設備損毀、 爐心熔毀、輻射釋放等災害事件,為 1986 年車諾比核電廠事故以來最嚴重的核子事故。


2011 年 3 月 11 日 14 時 46 分,日本本州島東北海岸發生 9.0 地震,造成在 2、3、5 號機測到的最大地表加速度分別為 0.56、0.52、 0.56 g(5.50、5.07、5.48 m/s2),超過了設計容限 0.45、0.45、0.46 g ( 分別相當於 4.38、4.41、4.52 m/s2),但在 1、4、7 號機測 到的數據低於設計容限。福島第一核電廠原本設計能抵擋 7.0 地震 ( 最大等級地震 ),並沒有考慮到會同時遭遇到這麼大的海嘯衝擊。大地 震發生時,1、2、3 號機正在運轉,4、5、6 號機早已停機做定期檢查。當地震被檢測到時,1、2、3 號機執行了自動停機程序。

在反應爐自動停機後,廠內發電功能立即停止 [27]。正常情況下,核電廠可以利用廠外電源驅動冷卻和控制系統,但是地震對電力網 造成大規模破壞。因此,只好倚賴區內的 13 台緊急柴油發電機組驅動冷卻系統。但是接踵而至的 15 公尺大海嘯越過廠區的 5.7 公尺海堤, 淹沒了地勢較低的柴油發電機組。在 15 時 41 分,一共有 12 台緊急發電機中止運轉,供給反應爐的交流電源即告失效。這時,依照法律 規定,東京電力公司立刻通知政府當局,宣布進入「一級緊急狀態」。




在福島第一核電廠造成的一系列設備損毀、爐心熔毀、輻射釋放等災害事件,為 1986 年車諾比核電廠事故以來最嚴重的核子事故。 輻射塵飄散至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北美、北歐等地區。東京電力公司在 2012 年 5 月發表的試算結果顯示,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中釋 放出的放射性物質銫 137 和碘 131 總和量為 900PBq,是車諾比核電廠事故的 17%,福島縣、茨城縣、東京都等地的酢漿灰蝶發生遺傳 異常,死亡率比其他地區高,雄蝶翅膀的尺寸變小。


2013 台灣反核聲浪崛起。


2013 年,廣受全球關注的日本核災引發台灣新一波的反核運動,並從核四預定地周圍居民及政治人物擴散到藝文演藝圈。富邦文教 基金會執行董事陳藹玲號召兩百多位媽媽發起組成「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後,包括作家吳淡如、藝人陶晶瑩、主播方念華、台中市文化 局局長葉樹珊等知名人士都站台支持。藝人林志玲也為加入代言聲援反核立場。同年 3 月 1 日,行政院長江宜樺宣布願意正面接受核四停 建公投檢驗,3 月 16 日,面對台灣內部反核力量高漲,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司徒文昨日 ( 三月十五日 ) 卻公開表示,對核能說 「不」很容易,但是要如何找到替代能源更困難,台灣正面臨非常棘手的決定。討論議題不在侷限於核四停建與否,更擴及至台灣實施非 核的可能性以及找尋替代能源的困難。


REFLECTION



刻畫,蒐集資料的時候開始,會開始去了解「核」的產生與運用,從核爆、太平洋戰爭、諾比核災,到近期的日本 311 福島核災。這 一切的一切只不過在不到一百年的期間所發生的事情。

「核」看似離我們遙遠卻又與你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更值得我們去思考的是,核能的運用,在其便利性以及災害風險之間比重與 權衡。核能解決了地球能源將浩劫的問題,但是,核輻射汙染會導致胎兒畸形、動植物變種、大地荒蕪等持續好幾個世紀的災變。









此系列作品為手刻紙雕作品,運用強烈的圖像和漢字設計來呈現對核能運用的恐懼和省思,紙雕圖像裡雜亂繁多的線條象徵著對核能 的不安定感。從繪製手稿到刻製圖像,每一刀、每一筆,畫進了對核能的一點反省、刻進了我們使用核能的無知和心虛。



省/思/報/告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網路新聞 照片來源:新聞畫面、LIFE、網路資料、程佳慶、王柏偉 報告編製:王柏偉 美術設計:王柏偉



省/思/報/告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