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絲
城中的話題之作,講述變性人從自身的糾結到家庭中的躊躇,並逐漸敞開 心靈,坦誠面對自己。
問:導演之前贏過鮮浪潮大獎和最佳導演,而這次則是你首次挑戰拍攝劇 情長片,感覺如何?
李駿碩:這次的團隊很出色,有演技非常好的演員、專業的攝影和美術部 門,正因為各個部門盡展所長,所以比起以前學生時代拍短片的感覺很不 同,非常具挑戰性,當然我也從中得著良多。 問:這套電影由舒琪先生擔任監製,當時是什麽吸引了你?
舒琪:其實我們用了差不多一年時間尋找合適的導演。因為題材的問題, 很多導演都不敢接手。直至鮮浪潮頒獎那天,我碰巧看了《瀏陽河》 ,靈機 一觸便覺得可以找李駿碩。之前我並不認識他,那天是我們第一次見面。 我還記得那時他留了鬍鬚,看起來不像現在這麽年輕。我對他的作品感到 驚訝,傾談中也覺得他處事很成熟。加上他有做演員和編寫舞台劇的經 驗,這使我很有興趣跟他合作,便問他是否有此意願。他很快就答應了,而 且他一直很關心性別的議題,所以覺得這次能找到他,有種「眾裡尋他」的 感覺。 問:黑哥,你一直給人很陽剛、很男性的感覺,而這次在電影裏則第一次 挑戰跨性別人士的角色,你是如何理解和呈現的? 姜皓文:首先我很幸運遇到這麼特別的角色,謝謝導演和監製找了我飾 演。其實我以前對跨性別人士一無所知,全靠導演介紹一班跨性別的朋友 給我,讓我有機會近距離跟他們溝通,並了解他們的心路歷程。加上拍攝 期間有編劇李敏的指導。現在回想起來,還真的有點心驚膽顫。 問:紅姐,這次的角色極具挑戰性,有很多非一般人可以想像的處境,你是 如何想像和理解角色的心情?
惠英紅:因為我本身也是一個女人,所以會嘗試把自己代入劇情的角色 中。對 於 一 個 女 人,如 果 她 一 直 相 處 的 丈 夫 告 訴 她,他 變 了 心,但 不 是 愛 上 別 的 女 人,而 是 想 成 為 一 個 女 人;這 對 於 家 庭 女 性 應 該 是 令 人 很 驚訝、很震驚的事情。所以在處理這個角色時,我把這個焦點放大去詮釋。
淪落人
因工傷意外半身不遂、要在輪椅上度過餘生的男子,遇上為生活無奈放棄 夢想、離鄉別井來港工作的「菲傭」 。兩人發展出一段難以言喻的感情。
問:導演當時為什麽會有拍攝這個故事的想法? 契機是什麽?
陳小娟:整個故事源於我在一個屋邨斜坡上看到的畫面:一男一女,男
的坐在輪椅上,那張輪椅是經過改裝的,站在那上面的女生是菲律賓裔, 兩人就這樣飄過。那個畫面對我來說真的很深刻,而那時我的感受也很複 雜,一來是因為他們好像很曖昧,我心裏覺得似乎不太好;另一邊卻覺得 畫面很美、很和諧。回家以後,我不斷反思,當下我為什麽覺得不好,甚至 帶著歧視的目光,得出的結論就是我假設了她是家傭。然後,我又想,為什 麽家傭就不能和主人關係好呢?為什麽不能有愛情呢?經過這麽多思考以 後,我便覺得我需要創作一個故事,跟觀眾探討一下這個議題。因為平時 我們經常和他們擦肩而過,傷健人士也好,外傭也罷,然而我們對他們的 了解其實並不夠立體。 問:Crisel,作為一個演員,你怎麽理解這個角色;而作爲觀眾,你又怎麽看 待這個故事呢?
Crisel Consunji:對我來説,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難得在我透過這個角 色探討到人性的多面性。社會經常給我們設立了既定的框架,我應該這樣 做、你應該那樣做,而這套電影讓我們在框架外思考人與人的互動。你認 真看便會發現,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壞人與好人,只是因為每個人在生命 中所追求的東西,皆不一樣。而這套電影讓我們理解他們,並且學會尊重 和包容。 問:秋生哥,這次你在電影裏面飾演半身不遂的角色,請問你覺得飾演的 時候有什麽挑戰呢? 而角色又有什麽地方特別打動了你?
黃秋生:首先當然是陳果監製,我相信他的眼光。導演很有誠意,劇本又寫 得好;加上有這麽美麗的女主角。所有條件加在一起,都讓我覺得這套戲 很值得拍。還有就是因為這些年香港電影的藝術和文化都缺少了一個視 角,關於在香港付出了很多的菲律賓人,甚至是其他國家的人,所以我覺 得這套電影很值得參演。
幸福城市
地球最後的夜晚
圍繞一個平凡男人的一生,講述了他的三個時期、三個改變他人生的 夜晚,讓人反思自身生命的故事。
畢贛充滿詩意的鏡頭,游走在夢境與現實之間,拍出了今年最讓人期 待的電影。
問:為什麼一開始有這個想法,想要把一個人的人生分成三段呈現?
問:上一部電影《路邊野餐》有沒有間接促成新作《地球最後的夜晚》的 創作?而你當時的創作靈感又來自哪裏呢?
何蔚庭﹕因為人年紀大了,開始有遺憾了,開始遺憾就開始想一些曾 經改變你一生的時刻,想著想著就有了這個故事。另外,也因為台灣很 亂、新聞很多,每天看新聞都會看到一些很好的故事題材,而觀眾看到 的每一段故事幾乎都是受到新聞啟發而有的素材。 問:電影用倒敍法呈現了三個完整的短故事,但其實大部分的導演都 是構思一個完整的長故事,這種片段式呈現反而令這套電影變得更加 特別,可以跟大家說一說當時為什麽有這個想法嗎? 何蔚庭﹕我覺得如果故事是從未來開始,那麽觀眾便在一個很特別的 角度,大家看的時候心裏會琢磨,因為會用已知的未來看過去,你就會 很在意現在做的每一個選擇或決定。我希望觀眾看完之後能夠珍惜當 下的選擇,因為做每一個選擇都會改變未來。
問:丁寧姐,大家都很有興趣想知道拍戲的點滴,也有很多報導說你拍 得很辛苦,可以跟觀眾分享一下嗎?
丁寧:挺辛苦的。其實觀眾應該也體會過,每個人生命中最深刻的戀 情一定是最痛苦的戀情。而在拍攝的過程中,我飾演的王姐正巧是一 個不快樂的角色。正是因為一直努力撐在那種不開心的狀態和情緒裏 面,所以過程會很痛苦。當然我也為這個角色做很多功課,比如:去學 抽煙,怎樣才能抽得有歷練;也要鍛鍊體力,方便導演好好拍戲。因為 大家都看到,我在裏面有一個鏡頭是不斷在跑,而且是死命地跑,所以 我要有很好的體力和速度,因為是和一個18歲的少男賽跑。那時基本 就是把自己當作馬拉松選手來訓練,每天跑5到7公里。 問:石頭,可以分享一下你的黑暗面是怎麼被導演和其他演員激發出 來嗎? 石頭:我沒有黑暗面呀,我應該是這部電影裏面最幸福的那個,我有權 力和性生活。這個過程對我來講其實很過癮,因為我第一次演壞人,第 一次這麼釋放自己的情緒,希望大家喜歡的話可以給我一點回饋,或 者有哪裏不喜歡的都可以告訴我,希望接下來能演更多不同的角色讓 大家看。
畢贛:其實前一部電影無論成功或失敗,都會促進新作品的創作,我相 信不止成功能促進,失敗也能促進。而我的創作靈感便是從上一部的 失敗而來,很多失敗的地方,沒有用到的題材,都成了這套電影的創作 來源。 問:這套電影除了本身已經十分受到大家期待,演員方面也十分驚為 天人,當中包括:湯唯、黃覺、李鴻其、張艾嘉等,導演當時是怎麽找到 他們合作的?
畢贛:一般我寫劇本的時候,腦海中已經有那個角色的樣子,他可能是 我的鄰居,然後我就會找他來幫忙演。而我寫這個女主角的時候,腦 海裏全部都是湯唯的樣子,所以我就從凱里飛來香港找她見面,而那 一次見面,其實我們並沒有說太多話,不過就決定了要一起合作拍這 部電影。 問:電影中會從2D轉3D,在形式和結構方面你的啓發點是什麽呢?
畢贛:這可能跟早期的3D電影有關係。其實在電影歷史的發展過程裏 面,看3D電影最原先的做法是直到3D部分出現了,才提醒觀眾要戴上 眼鏡,體會視覺衝擊。但是我希望用3D來表述一下記憶,所以才在後 半段提醒觀眾接下來是3D的部分。 問:看了兩套導演的作品,發現導演你很喜歡用長鏡頭來表現時間, 為什麽會這麽處理?
畢贛:不要誤會我很喜歡和非要用長鏡頭,只不過在《路邊野餐》時, 有過去、現在、未來幾種時態交融在一起。不過《地球最後的夜晚》卻不 是,兩者是不一樣的。使用長鏡頭,主要是因為它適合這個故事。比如 《路邊野餐》是關於時間的電影,在這裡使用長鏡頭因為這是獲得實 時時間很直接的手段,然後可以用現實的時間表達很超現實的事情。 而《地球最後的夜晚》則是一套關於記憶的電影,在記憶裡,時間也是 一個很重要的載體,所以這次仍選擇持續的鏡頭,來表達時間裡的另 一個層面。但兩者的時態其實很不一樣。
Ten Years International Forum 十年國際論壇 泰國在過去十年面臨著很多政治衝突,例如:由2014年至今,是軍政府的 獨裁。我覺得很多人都很擔心泰國的未來、擔心以後國家發展的方向。所 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電影工作者可以用電影這個媒介提出這 個問題。所以,我就說我們做吧!希望《十年泰國》也能如同《十年》一樣,成 功引起社會的討論。
《十年》三年前在香港亞洲電影節上映時,引起社會各界的討論,話題延 伸至國際,因而促成《十年》的國際計劃。今年,香港亞洲電影節播映《十 年》國際版,更邀請了來自三地的團隊,包括香港和國際版的監製蔡廉明、 《 十 年 日 本 》其 中 兩 位 導 演 早 川 千 繪 和 木 下 雄 介、 《 十 年 台 灣 》監 製 劉嘉明及《十年泰國》導演之一兼監製Aditya Assarat,以及另外一位國 際版監製曾憲玟,到百老匯電影中心舉行十年國際論壇。 問:十 分 開 心 邀 請 到 這 麽 多 位 來 到 香 港 的 百 老 匯 電 影 中 心。三 年 前, 《十年》從這裡開始,再次回到老地方總讓人鼓舞。首先,想問問各位當時 是如何開始《十年》計劃?各自對《十年》這個系列的理解又是什麽? 蔡廉明:我是Andrew,是《十年》的監製,也是《十年泰國》 、 《十年日本》和 《十年台灣》的監製。首先多謝香港亞洲電影節,因為三年前, 《十年》在這 裏開始。再一次來到這個地方,我感觸良多。這三年走了很久、很遠的路, 但沒有想過今天可以和另外三部《十年》回到這裡。不久後,這三部電影都 會在香港上映,請大家密切留意,支持這幾部電影。 開始《十年》國際版主要是因為拍《十年》時,我們去了許多國際影展,並且 見到了許多國際觀眾,發現他們十分喜歡這套電影,因為電影引發了他們 思考自己國家的未來。有一次,在一個電影節中,我們和一個日本監製談 起,他提出説: 「為什麽我們不做一個國際版本呢?」於是這個系列便誕生 了[...]。 方式上,我們採取和香港版本差不多的模式:4-5個短片,導演用 他們的視角拍出他們對國家十年後的幻想。電影從今年年初就開始參加 不同的國際影展,終於回到了香港這個起點,我真的很開心,所以感謝所 有的觀眾和製作團隊,大家都付出了很大努力。 Aditya:我是《十年泰國》的監製和第一套黑白短片《Sunsets》的導演。 當時是香港的監製找到我,問我有沒有興趣。我那時剛看完香港版本,非 常佩服背後的勇氣。我們必須承認,世界上大部分的電影都是娛樂性居 多,但是這套電影卻是一套希望能改變現狀、作不同嘗試的作品。 《十年》 是那種在正好的時間誕生的電影,因此引起了社會極大的迴響。當香港的 監製找到我的時候,我就知道自己會製作一套關於泰國政治的電影。[...]
劉嘉明:我是《十年台灣》的製片。也是原版《十年》的台灣發行商。當初最 早知道《十年》這個計劃的時候,是在媒體上看到了一個簡單的新聞報導。 我知道在香港有一部這樣的電影受到重視。身為一個台灣人,聽到這個 消息的時候,我覺得一定要透過參與這樣的一部電影,表達我們的想法。 所以後來有機會做了電影的發行[...]。我也非常高興和榮幸,能夠再跟 香港團隊的Andrew、Felix、Winnie合作,做這樣的一個計劃。我覺得 到目前為止,大家都在做一些比較。我覺得一比較,就可能簡化了這個項 目想要傳達的訊息。[...]我覺得這個電影的重要性在於提醒我們每一個 人,在日常生活裡面看起來不經意的事情,其實跟我們都有很大的關聯。 如果我們不在意它,我們可能就會在未來陷入困境。可是在那之前,如果 我們能夠有一些想法,採取一些舉動,我覺得我們的未來會更有保障。 早川千繪:很謝謝大家來到現場。我是早川千繪,日本版中第一條短片 《PLAN 75》的導演。就如 Andrew 所說,日本版有一位女性監製 Miyotama Kamatsu,她在意大利的電影節看到了《十年》 ,十分感動和激動,也因 此很想製作日本的版本。這其實是她第一次監製電影,她以前是負責電影 宣傳的,所以對她來説,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她嘗試尋找不同的導演,收 到30-40份來自年輕導演的提案書,並從中挑選了5份,包括我和其他4位 導演。她更找到了康城金棕櫚獎得主—是枝裕和導演,來指導我們,所以 這對我們來説是非常大的鼓勵。 木下雄介:我是木下雄介,是《十年日本》中第二條短片《Mischievous Alliance》的導演。就如同千繪所說,這其實對我來説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挑 戰,最主要是因為很難預計到日本未來十年會發生什麽。當時看到香港版 本時,我感到對政府和社會系統的憤怒,而當我來到這裡,我也感覺到權 力對這裡的影響。但是,身為生活在當今日本社會系統下的日本人,我覺 得日本的政府更令人毛骨悚然,因為他們善於隱藏在系統背後。所以我很 想描繪陷於扭曲社會系統下的人。有時他們會放棄搏鬥,有時他們又找出 一些方法嘗試去建立新的系統,這正是我希望描寫的。 以上問答因版面緣故,經過刪減,完整版可到「香港亞洲電影節 Hong Kong Asian Film Festival 」Facebook觀看
中國第四五六代 女導演作品展
香港亞洲電影節首次與山一國際 女 性 電 影 展 合 作 舉 辦「 中 國 第 四 五六代女導演作品展」 ,向 觀 眾 展 現 中 國 當 代 女 導 演 的 作 品,包 括: 《紅衣少女》 、 《畫魂》 、 《血色清 晨》 、 《紅顔》 ,並在百老匯電影中心 舉 辦「女 導 演 在 中 國」座 談 會,由 魏時煜女士淺析中國近代女導演 的發展歷史。
午夜狂熱馬拉松
今年的午夜狂熱馬拉松移師至MOViE MOViE Cityplaza,為更多觀眾帶來 觀感上的衝擊。本地cult片《G殺》的首映,拉開了午夜狂熱馬拉松的序幕, 導演李卓斌攜同演員齊齊出席放映,與觀眾分享自己的創作點滴。而之後的 《人間時人》 、 《粽邪》 、 《娼年》不但挑戰觀眾的視覺神經,更令人反思人類的 道德底綫。一系列的暴力血腥、恐怖驚慄、愛慾掙扎,皆讓人十分過癮,許多 觀眾更在看完後說仍意猶未盡!接近九小時的電影馬拉松,除了美味熱狗宵 夜,還有意大利咖啡品牌Gaggia贊助的免費咖啡為觀眾醒神,和大家一起 度過狂熱馬拉松之夜。
守護「慰安婦」歷史與真相的「Herstory」 鍾樂偉
歷史一字的英語—「History」 ,是由「His」與「Story」兩字合併而成。 正因為取以「His」一字,無可否認歷史總是保留了男性的視角。於本年 香 港 亞 洲 電 影 節 上 映 的《她 們 的 告 白》 ,是 一 套 有 關 多 位 韓 國 慰 安 婦, 曾經在90年代透過無止境的訴訟,向日本政府在戰時對她們犯下種種 違 反 人 道 惡 行,展 開 真 相 抗 爭 的 歷 史 電 影。當 中 電 影 的 英 文 名 稱,以 「Herstory」命名,正是要展露出這幾位慰安婦,誓不甘休地要求推翻由 日本政府壟斷撰寫、充滿著歪曲與謊言史觀的決心。 韓國電影《她們的告白》 ,是繼早前以韓國慰安婦李容洙婆婆為原型製 作的慰安婦電影《不能說的秘密》後,另一套再以慰安婦為題拍攝的電影 作品。同樣是以真實歷史為故事藍本, 《她們的告白》是依據發生在1992 至1998年的6年間,由釜山「慰安婦及挺身隊受害者舉報中心」從中協助 10位曾經在日治朝鮮時期,被日軍強行徵召成為慰安婦的婆婆,她們一行 數人因為要求日本政府就二戰期間為她們留下的創傷,作公開道歉及賠 償,歷史稱為「關釜裁判」 (即「下關與釜山」)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成。 「關釜 裁判」對韓國慰安婦在日本政府面前爭取法理責任的抗爭之路上,歷史 意義尤其深遠。皆因它是迄今為止,唯一成功在日本國土內的法庭判決 中,針對慰安婦問題取得部份勝訴的一次經歷。 電 影 中 不 惜 花 盡 個 人 財 產,無 論 如 何 也 要 為 那 1 0 位 — 一 直 不 敢 向 他 人公開談及自己昔日被迫成為慰安婦的婆婆們—挺身而出的旅行 社 老 闆,現 實 中 名 叫「金 文 淑」 。今 年 已 年 屆 9 1 歲 的 她,當 年 眼 見 日 本 政 府 竟 然 厚 顏 無 恥 地 表 示 日 軍 在 二 戰 期 間 並 沒 有 介 入 慰 安 婦 問 題, 還 有 被 金 學 順 老 婆 婆 親 身 公 開 反 駁 了 日 本 政 府 的 主 張,並 告 發 了 日 軍 的 野 蠻 行 徑 的 勇 氣 所 感 動,所 以 決 定 不 惜 一 切 地 幫 那 群 婆 婆。正 如 戲 中 她 所 說: 「 正 因 為 我 吃 得 好 穿 得 好,我 更 自 覺 羞 愧 」 ,結 果 她 不 惜 傾 盡 所 有,與 這 群 慰 安 婦 同 在,幫 助 她 們 與 日 本 政 府 對 簿 公 堂。 她後來更自掏金錢,在釜山興建了一座名為「民族與女性歷史館」的歷史 見證所,把那10位慰安婦婆婆的個人歷史,全都保存在那裡,並讓所有 民眾都可免費入場參觀,希望我們都能從中銘記歷史給人類的教誨,不 再讓那些老婆婆們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時遭受過的創傷,再次發生。
多年來,雖然因為年紀老邁,不少慰安婦婆婆都陸續帶著遺憾離世,但那 些剩下來的慰安婦婆婆,卻一直未有放棄,繼續在國際輿論層面上,爭取 其他國家民眾支持,擴大要求日本政府必需就慰安婦問題作官方公開道 歉及賠償的力量。只是她們往後要走的路,亦不容易。一來,韓國政府多年 來對支援慰安婦問題都略見不足,朴槿惠更曾在未有諮商慰安婦的立場 以前,試圖以一紙與日本政治政府私下議定的協議來解決這歷史問題,盡 顯韓國政府多年來一直無視那些慰安婦的存在。 另外,叫慰安婦婆婆更絕望,產生難以抵受的「二次傷害」 ,在於她們在國 內目睹了不少同胞,抱持著猶如當年蒙古侵略高麗時,那些被迫離鄉別井 的婦女,在戰事完結後回到家鄉時,竟然不受國內其他的高麗人歡迎,更 指罵她們為「賤貨」的歧視感。若要糾正這些歷史觀點錯誤,把正確的史觀 教育下一代,其實至關重要。 記得德國藝術家「岡特·德姆尼希」曾經在國內發起一個名叫「絆腳石」的 藝術項目,旨在紀念那些被納粹政府謀殺、驅逐和脅迫自殺的人。在他們 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上,地面鋪裝了一塊刻有受難者姓名的紀念牌,讓走過 那裡的後人,在閱讀前人的名牌時,都需要彎下身,以鞠躬的身軀來向他 們致敬。今天的韓國,除了需要一座聳立在日本駐韓國大使館前的慰安婦 銅像,把那些慰安婦的名字,廣鋪在她們的生長地,更是能待後人可以惦 記著她們的歷史,把真相永遠印記下去。
New Talent award 亞洲新導演獎
Dear Ex 誰先愛上他的
Blank 13 爸不得你走
Mag Hsu is one of the most notable screenwriters in Taiwan. Hsu has been a devoted theatre director and playwright since the 90s, long before her career in television and cinema. She then became a screenwriter for TV dramas. During the years as a screenwriter, her works have earned numerous Golden Bell Award nominations. Hsu won the Golden Bell TV Series Screenplay Award with the drama In Time With You (2011). Dear Ex is her directorial debut.
Saito Takumi, born in 1981, is a Japanese model, singer, actor and director. After modeling, Saito turned to acting, making his debut performance in the film Toki no Kaori -Remember Me (2001) at the age of 19. In the following decade, he starred in numerous TV dramas and films, gaining wide recognition in Japan. Saito directed his first short Sakurairo in 2012. His short Half & Half (2014) was nomina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Emmy Awards for the category “Digital Program: Fiction”. Blank 13, his first feature film, entered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徐譽庭 Mag Hsu
許智彥 Hsu Chih-yen
Born in Taiwan, Hsu Chih-yen studied animation in Shih Chien University. During his studies, he had created several critically acclaimed 3D animations. After graduation, Hsu dabbled in music video production and made his debut music video for MC Hotdog’s No Breakfast for Hip-Hoppers (2012). During the years, he has directed almost 50 music videos and collaborated with famous Taiwanese artists such as Soft Lipa and Tanya Chua. Apart from his career as a music video director, Hsu is also a TV commercial director. Dear Ex is his first feature film.
Meili 美麗
齊藤工 Saito Takumi
鄭佳映 Jeong Ga-young
Jeong Ga-young is a South Korean actress and filmmaker. Graduating from the Kore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Arts, Jeong made her directorial feature debut Bitch On the Beach (2016) in which she was the leading actress, just as in her film Hit the Night. Jeong continued her effort to be the director, writer and the leading actress in her second feature Hit the Night, which made its world premiere at Bus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and earned Jeong the Vision-Director’s Award in 2018.
Vietnamese filmmaker Ash Mayfair was educated in the UK and the US. She studied English Literature in Oxford University and Theatre Directing in the Royal Academy of Dramatic Arts in London. Her short films include The Silver Man (2011), Sam (2011), Heart of a Doll (2011) and Grasshopper (2012) which was screened at Cannes Short Film Corner and was honored with the Audience Award at the Un Pays Un Film Festival in Apchat. The Third Wife is Mayfair’s first feature film. The screenplay was chosen by Spike Lee as a recipient of the Spike Lee Film Production Fund award in 2014.
登徒 Thomas SHIN Ave Maryam 修女誘罪
Ertanto Robby Soediskam Ertanto Robby Soediskam, born in 1983, is an Indonesian screenwriter, director and producer. After graduating from the Jakarta Institute of Arts, Ertanto directed the segment “The List” in Takut: Faces of Fear (2008), an anthology of 6 horror stories. He followed up his directorial debut with 7 Hati 7 Cinta 7 Wanita (2010) and a segment in Dilema (2011), both winning accolades from film festivals in Indonesia. Ave Maryam, a film about forbidden love, is his second feature film.
Thomas is a veteran film critic in Hong Kong. He was the first members to join Hong Kong Film Critics Society (HKFCS) when it was founded in 1994 and later became the Vice Chairman of HKFCS. Thomas is currently the film page editor of the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a credible newspaper in HK. Being an active critic, he had been a host of RTHK’s radio film programme for over 10 years. He had been an adjudicator for the Tiger Award of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 Taipei Film Festival; International Film Critics Alliance Award of the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and also the Taipei 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 Thomas is now an advisor of Arts Criticism art form group of the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He is also an honorable member of the Cantonese Cinema Study Association.
李相日 LEE Sang-il
Gusto Kita with All My Hypothalamus 他他她他他 Dwein Baltazar
Hit the Night 那一夜,我們談情說愛愛
Ash Mayfair
Jury Introduction 評審簡介
周洲 Zhou Zhou
Zhou Zhou, born in Anhui, China, graduated from Radio and Television Journalism a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2006. He has been a film critic and editor in chief for many years. He is currently the script consultant for Jiaying Film and Television Group that produced films such as The Golden Era (2014) and Soul Mate (2016). Meili, which earned at the 12th FIRST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Xining, is Zhou’s directorial debut.
The Third Wife
Dwein Baltazar is a stylist turned writer and director. She began her career styling for the independent film Huling Pasada (2008). In 2012, Baltazar was awarded a film grant to direct her first feature film, Mamay Umeng (2012). The film took home the Best Picture prize at the Jeonju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held. Gusto Kita with All My Hypothalamus is Baltazar’s second feature film which entered the Busan Internation Film Festival.
Lee Sang-il was a Korean born in Niigata Prefecture, Japan in 1974. He studied at the Japan Institute of the Moving Image and later became a director and scriptwriter. His directorial credits include Chong (2000), Border Line (2002), 69 (2004), Scrap Heaven (2005) and Unforgiven (2013). His film Villain (2010) has won the best leading actor, leading actress, supporting actors and actress at the Japanese Academy Prize. His other works included Hula Girls (2006) and Rage (2016), were two most well-known titles by the Hong Kong audience.
Isabelle GLACHANT Isabelle Glachant started as journalist for French TV station Canal +. She began working on Asian films in 2004 as Executive Producer of “Shanghai Dreams”. Since then, she worked in the production of films directed by Li Yu, Lu Chuan, Lou Ye, Yang Lina, Wang Bing, Wang Wei Ming and Wang Xiaoshuai. Her production includes 11 Flowers (2011), the first official French-Chinese coproduction, Marlina The Murderer In Four Acts (2017). Her sales company Asian Shadows represent Asian productions, focusing on director driven films like Siti by Eddie Cahyono, Paths Of The Soul by Zhang Yang or Memories of My Nody by Garin Nugroho. Made Knight of the Art and Letters by the French Ministry of Culture, Glachant is since 2013 UNIFRANCE’s Greater China represent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