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會本色化運動 (1919-1927) —基督教會對現代中國反基督教運動的回應
The Chinese Indigenous Church Movement, 19191927: A Protestant Response to the Anti-Christian Movements in Modern China
內容摘要
本書的研究主要探討「反基督教」思潮在新中國 (1919-1927 年間)的發展,並探討其與中國教會本色化 運動之興起是否有關聯。採用的是歷史關聯法,亦即在一 連串「反基督教」的文化事件、政治事件中,探索其與中 國教會之回應,特別是與本色化思想的興起和發展之間的 關聯。 本研究發現:新文化運動的反宗教性,促使中國基督 徒發展出自我批判的態度,渴求跨越教會的藩籬,進入世 俗世界與之互動。源於列寧主義的反帝國主義思想,掀起 了 1922 年和 1924 至 1927 年的「非基督教運動」 (簡稱非 基運動) ,迫使中國基督徒與外國差會劃清界線,與中國 人民認同,並融入中國文化與社會;他們相信,要達成以 上三項目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獨立的、非宗派的、 適合中國人的民族特質的、並與中國文化和生活方式相融
3
T
中國教會本色化運動(1919-1927) he Chinese Indigenous Church Movement, 1919-1927
合的本色教會。然而,中國教會本色化運動,並沒有發 展成轉化中國文化與社會的一個持久性運動。1927 年 4 月,當國共分裂、中國共產黨轉入地下工作,非基運動戛 然而止、反基督教壓力挪除,本色化運動也隨之息微。本 書將闡明反基督教壓力,特別是以反帝國主義形式出現的 壓力,和中國教會本色化運動之興起,確有關聯。 本書表明了:本色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涉及因素甚 多,包括內在的動力與外在的環境。本色化的進程,只要 得到適當表達的機會,便可由外部刺激而推動,但絕不是 人力所能強求的。基督教從西方傳入中國,必循序漸進地 由「移植」 、 「獨立」 、發展到「本色化」 。本色化的標誌, 是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融合;融合是本色化的基本前提。 然而,融合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架構中發生,卻是一種理智 或宗教上的主觀抉擇。
4
目 錄 內容摘要 — 3 推薦序一 余達心 — 11 推薦序二 邢福增 — 17 引 言 — 21
第 1 章 西差會建立中國本土教會的挫敗 — 57 一、中國人排斥基督教的因素
59
二、基督教與外國侵略勢力的聯繫
62
三、本色化教會宣教模式的不足
69
四、西差會所建立的教會與中國文化脫節
85
第 2 章 1911 年辛亥革命與中國教會自立運動 — 95 一、1911 年辛亥革命對中國基督徒的影響
96
二、中國教會自立運動的發展
98
三、教會自立運動的貢獻與局限
123
5
T
中國教會本色化運動(1919-1927) he Chinese Indigenous Church Movement, 1919-1927
第 3 章 新文化運動的挑戰與中國本色教會理念的發 展(1919-1922) — 131 一、新文化運動的反宗教特質
133
二、基督徒對新文化運動的回應
151
第 4 章 1922 年的非基督教運動與中國本色化教會 思想的發展 — 175 一、非基督教運動的性質與發展
176
二、基督徒對 1922 年非基督教運動的回應
190
三、本色化教會觀的進展
207
第 5 章 反帝國主義與中國本色教會運動之形成 (1924-1927) — 213 一、1924 至 1927 年間非基運動的發展過程
215
二、非基攻勢本質的變化
221
三、反基督教攻勢的升級
234
四、反基督教活動的衰退
238
第 6 章 邁向「中國的基督教」:1924 至 1927 年 間基督教對反帝國主義運動的回應(一) — 243 一、脫離帝國主義
6
247
二、認同中國:基督徒的愛國主義
260
三、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融合
268
第 7 章 邁向「中國本色教會」:1924 至 1927 年 間基督教對反帝國主義運動的回應(二) — 295 一、本色教會的討論
297
二、本色教會的思潮
300
三、本色教會的外部表徵
319
四、本色教會運動的式微
329
結 論 — 333 附錄一
中國基督教本色化論著(1912-1949) — 358
附錄二
1926 至 1927 年間成立中國基督徒聯合會之 城市 — 368
參考文獻 — 372 索引 — 420
7
T
中國教會本色化運動(1919-1927) he Chinese Indigenous Church Movement, 1919-1927
表格目次 表一
按立和未按立的中國牧職人員的比例以及中國同工的 增長率(1876-1949)
表二
77
在華基督教教會的外國特性—差會與華人領導工作 的比例
83
表三
中國基督新教宣教事工的發展階段
90
表四
中國基督新教教育機構在不同階段的發展
90
表五
長老會閩南總會的自立自養發展狀況(1862-1917)
102
表六
長老會閩南總會的進展歷程(1863-1932)
103
表七
1895 年倫敦會閩南教會與長老會閩南總會自養能力 的比較
104
表八
1915 年長老會閩南總會所屬中國教會對宣教費用的負擔 106
表九
1936 年和 1949 年「中國耶穌教自立會」的教會分布概況 111
表十
差會教會與中國自立教會的比較(1920 年)
128
表十一 非基督教同盟支部地點及 1924 年聖誕週發動示威的地點 232 表十二 1919 至 1929 年間有關「中國基督教與中國文化」 與「中國本色教會」之中文文章篇數統計 表十三 1927 至 1930 年間西教士撤離與回歸情況之統計
8
298 330
圖示目次 75
圖一
中國助手的分類
圖二
教會植堂的不同階段—差會方法與中國教會方法之比較 121
圖三
誠靜怡的中國基督教本色化觀念
174
圖四
國民黨學生運動的組織與控制
226
圖五
中國主要傳統節期及其基督教替代節期
327
9
推薦序一
推薦序一
余達心
受邀為趙天恩牧師的《中國教會本色化運動(1919- 1927)》寫序,於我一點也不驚訝。理由很簡單,除了趙 牧師與我是多年好友之外,我們還有一共通點,就是深愛 中國,深愛中國教會。當然,就這一點,趙牧師走得比我 遠,投入得比我深,獻上的比我多;為了這愛,他真的不 惜一切將自己全然擺上。所以讀這本書,我們不難發現, 裡面有的不單是嚴謹的治學,不倦的史料搜集與整理,審 慎、細緻的剖析與冷靜的論述,更有着一份關切之情。趙 牧師寫這篇論文,不純為學術研究,而是懷着一顆上下求 索的心,力求從歷史的研思中看到亮光,以幫助中國教會 在探求基督教本色化、處境化時有一種歷史的高度,能在 時局的窘迫下與自身的局限中,看到出路,讓基督教信仰 真的可以融入中國文化、社會,成為更新文化、轉化社會
11
T
中國教會本色化運動(1919-1927) he Chinese Indigenous Church Movement, 1919-1927
的一股動力。 在回顧 1920 年代「非基督教運動」及其引發強烈的 反基督教情緒這段歷史時,基督徒很容易忙於為教會辯 解,指出各種指控的不公,特別是教會作為帝國主義侵略 工具的指控。趙牧師卻採取了一個非常正面的角度去看待 「非基運動」 ,剖示它是中國教會覺醒的一個歷史契機。他 一方面剖析以往教會自立運動的失敗,一方面詳細的交代 中國基督徒知識分子如何在「非基運動」的壓力下覺醒, 以謙卑的心檢視過往所謂自立之路的失敗,重新思索本 色化之路。趙牧師這樣說:「本書的研究表明,中國教會
領袖在反基督教的重壓下,開始意識到創立中國本色教會 的必要,並在探討過程中對本色教會的真意有了一定的認 識:本色教會應是一個獨立、非宗派、適合中華民族特質 的、並與中國文化和生活方式相融合的教會。 」(頁 338) 在「非基運動」的衝擊下, 「本色教會的倡導者……超越
了西教士們的本土教會觀念,也超越了中國信徒曾經嘗試 作出的教會自立運動……。發展自己的神學思想……與中 國人民認同成了真正本色化的條件……中國基督徒維護自 己的文化,與自己的國家站在一起……真正的本色化必
12
推薦序一
須同時體現出真正的中國身分和對基督教信仰的忠誠。 」 (頁 340) 然而這談何容易。趙紫宸銳利地道出關鍵的所在: 「如沒有中國領袖人才,就沒有本色教會……可是領袖們
若不深知中國的文化底精義,和中國精神遺產底特質,也 就不能產生本色的領袖人才。 」1 趙牧師完全認同這一點, 然而「1920 年代的中國教會領袖都有著較高的知識水平
……但他們終究沒能在本色化的進程中,取得令人滿意的 成就。問題的癥結在於他們的神學訓練仍顯不足……也無 法培育出更多的神學思想家來發展本色神學。大部分的本 色教會的倡導者似乎並不明白,基督教乃是一個關乎信仰 與生活的綜合體系,也未能理解中國文化的複雜性…… (他們)沒有一套完善的神學框架……同時,五四運動之 後的中國文化處於過渡時期,舊有的儒家學說遭到非議, 而新的文化系統尚待確立。 」(頁 347)這段話不單適切 於 20 年代的教會狀況,也適切於當今的形勢。 從 1972 年認識趙牧師到他 2004 安息主懷,32 年彈 指而過,但這些年間我常懷的是一份對他感激之情。我於 1
趙紫宸, 〈本色教會的商榷〉 , 《青年進步》第 76 期(1924 年 10 月) ,頁 293。
13
T
中國教會本色化運動(1919-1927) he Chinese Indigenous Church Movement, 1919-1927
1972 年進入富勒神學院受訓,那時已對中國很有負擔, 故不久便參加了為中國祈禱的團契。當時常慨歎大多數留 學生畢業後都留在美國,所以當我聽到幾位畢業於韋斯敏 斯特神學院的弟兄矢志學成後回亞洲創立中國神學研究 院,以為基督教在中國本色化、本土化作一點貢獻,我深 受感動。我在 1972 年第一屆北美華人福音會議中聽趙牧 師介紹中國神學研究院創立的異象,想不到的是,1974 年他來富勒神學院與我們一眾華人學生相聚數天,進一步 分享異象。就這樣,我被召進入中神的行列。自此與他近 距離的相交與同工,看到他毫無保留的委身,目標的清 晰,意志的堅定,嚴謹的治學,對卓越的追求,我深受感 染。在我看來,他是我們那一代最出色的神學思想家。而 對我影響最深的是他那顆灼熱的中國心。他雖自少離開中 國,移居海外多年,然而他一直魂牽夢縈的是祖國及身在 祖國的中國教會。 2004 年他安息主懷,我傷心不已。在追思禮拜中以 〈更呼斗酒作長歌,要遣天山健兒唱〉為文,向他致敬。 「更呼斗酒作長歌,要遣天山健兒唱 」這兩句詩句出自南 宋愛國詩人陸游所作的《九月十六日夜夢駐軍河外遣使招
14
推薦序一
降諸城覺而有》一詩。詩中陸游夢見自己長驅太行山與恒 山,盡收宋朝故土,還要揮軍收復漢唐本有的舊疆。 「天 山健兒」所指的是薛仁貴的部屬,他們為慶祝他打敗回紇 而作歌頌揚戰功。我用這首詩寄意,趙牧師一生都在造他 的中國夢,盼望能見到終有一天全中國都歸向基督,為這 夢他獻上一切。這夢未圓,但重要的是,他的生命與著述 感染不少同道,繼續作追夢者,而我正是其中的一位。
余達心 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 2017 年 12 月 11 日
15
推薦序二
推薦序二
邢福增
研習中國基督教會史者,都不會對「非基運動」及 「本色化運動」感到陌生。這不僅是曾經發生於二十世紀 中國教會的兩個事件,更對中國基督教的發展與命運帶來 深遠影響的「運動」 。不誇張地說,非基運動對基督教的 挑戰及指控,至今仍然是中國教會需要面對及回應的。而 如何建立「本色教會」或建構「本色神學」 ,更是中國教 會未完成的使命。 趙天恩牧師是中國教會史研究的前輩。在中國神學教 育、中國基督教史及當代中國政教關係方面,給後人留下 豐富遺產。他成立的中國教會研究中心,祝福了許多關心 及有志研究中國的基督徒。筆者仍記得在 1987 至 1989 年 在香港中文大學撰寫晚清中國基督徒的碩士論文時,首次 造訪中心,豐富的館藏資料,對筆者的研究帶來莫大幫
17
T
中國教會本色化運動(1919-1927) he Chinese Indigenous Church Movement, 1919-1927
助。及後投身神學教育及中國教會研究,更有機會向趙牧 師領受教誨,實在獲益匪淺。 記得第一次在圖書館見到趙牧師的博士論文: The Chinese Indigenous Church Movement, 1919-1927: A Protestant Response to the Anti-Christian Movements in Modern China,已被題目吸引。後來我預備申請博士,計 劃研究與民國基督教本色神學相關的研究,讀畢後感到 莫名震撼。這是趙牧師在 1986 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博士論文,對中國基督教 如何回應非基運動的挑戰,並展開本色教會運動,作出全 面整理及分析。全文建基於紮實的史實,將中國基督教的 各種回應疏理出來,也表達了趙牧師對本色教會的看法。 論文不僅反映出趙牧師卓越的治學能力,更感受到他對中 國教會投入的熱情與委身。當時不禁問,為何那麼重要的 研究,卻沒有中文譯本,讓更多人可以讀到趙牧師的心血 結晶?沒想到,這個期盼,今天終於實現。 趙天恩牧師著作甚豐,對當代中國教會的處境及發 展,有其獨到見解。許多人忽視其博士論文中對中國本色 教會與神學的評檢,這不僅是民國時期中國基督教先賢走
18
推薦序二
過篳路籃縷、崎嶇曲折的路;此時此地的我們,其實也同 樣走在這條路上,步履先賢之腳蹤。誠然,時代在變,中 國教會面對的處境挑戰也有不同,但當我們進入歷史,發 現今天的位置與昔日之間的連繫時,這條歷史之旅也能帶 給我們新的視野。 轉眼間,趙牧師離開我們已經 13 年,仍記得有一次 在費城會議碰上他,跟他傾談的片段。今天再讀他的文字 (儘管是中文譯本) ,好像感受到他仍在說話。這本《中國 教會本色化運動(1919-1927)—基督教會對現代中國 反基督教運動的回應》能夠面世,相信是許多人在背後的 付出。蒙趙師母厚愛,邀我為本書撰序。深信本書將會成 為更多關心中國教會者的祝福。 是為序。
邢福增 安息年旅次台灣 國立政治大學 2017 年 11 月 11 日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