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遇見佛陀》中冊

Page 1


出發到印度之前,我已知道這一趟是當師父的侍者,還有 負責錄音與隨行拍照記錄。 侍者,是我過去完全不會的工作,要到時才開始學習;至 於在師父開示時負責錄音,對我來說並不困難;為整個行程做 拍照記錄更是我原本的專長。 因為完全不懂如何當個侍者,自己也明白要重頭學起,而 攝影是原本就熟悉的,不需要任何人叮嚀,一到了一個新地點, 自然就提起相機去記錄當時每一個有感覺的人事物。 尤其是初到尼泊爾時,異國文化的氣味濃烈,非常吸引我

90


投入拍照,有時候到了聖地的參訪時間不多,我更要把握機會, 在最短的時間裡去找拍照的景點,所以不得不暫時脫離我們的 團隊,或是走離到觀光客較稀少的位置,才能獵取到好照片。 有一次拍照完趕回我們的隊伍,師父一見到我就板起臉開 罵了。 「你跑到哪裡去了?」 「我去拍照了。」 「我需要你時都找不到人,你這樣怎麼當侍者?」

91 尼泊爾加德滿都。

第一部分


聽後我心中有淡淡的委屈感,周圍的團員似乎也習慣我老 是被罵,大家聽在耳裡,卻又裝做不在乎沒感覺的神態。 我心裡納悶:又要我當侍者,又要我去拍照,這兩種很難 同時進行呀?我該怎麼辦呢? 師父好像知道我在想甚麼,嚴肅的說:「你可以拍照,可 是要在我的視線範圍內,不可以走開不見。」 接下來我就頭大了。 以往從事攝影工作的時候,每到一處地方都是由我掌控, 尤其是當我要全心投入去感受現場的氛圍時,不能心有二用, 要去發現每一個有感覺的角度和畫面,所以我只要一沉浸入拍 攝的世界,便常常不自覺的走動以抓取更好的畫面,於是在專 心拍照時是沒有人會打擾我的,身邊若是有雜事也都是由助理 去處理。

在尼泊爾之旅負責拍攝工作,有時走遠一 點取景拍照,可是師父發現不見了人,回 來就要捱罵了。

92

師父嚴肅的說:「你可以拍照,可是要在 我的視線範圍內,不可以走開不見。」


尤其是當年替無綫電視台拍攝《江山如畫》旅遊特輯時, 每到一處新地點外拍,導演和工作人員都是安安靜靜的在一旁 看著我取景,然後在旁拍攝,我要往何處去或是要花多長的時 間,大家都是竭盡所能的配合我。 但現在師父不准我離開他的視線,就等於大大限制了我能 走動找畫面的範圍,有時我也會忍不住到處走走去投入拍照, 但很是心驚膽戰的,都會趕緊回頭尋找師父在哪裡,免得一不 注意他又走不見了。

拍攝《江山如畫》旅遊特輯時,葉青霖 想拍甚麼、要如何拍,都由他作主。

93

第一部分


我是第一次遇到不准投入拍照的狀況,要是以前一定就不 管他了。 但這一次,我問自己:來這一趟朝聖,最重要的事情是甚 麼?是為了求道、修行,若我這麼執著拍照,就不如不要出家 了。 這麼一問之後,果然就清楚了。接著就調整自己的心態, 每到一個地方,除了照顧師父之外,就是抓緊機會拍照做記錄。 我常常趁師父駐足觀看某一景物時,快步小跑去遠一點的 角度迅速按幾張快門,再回頭張望師父還在不在原地,如果他 又要移動了,便趕緊小跑步衝回來,免得自己消失在師父的視 線中。 結果,一整天下來,拍到的總張數不多,卻比以前長時間 拍照時更精準。 後來我想起師父說過,他兒時和他的師公東初老人的故事……

師父小時候很用功讀書,因為日間要上學,還要幫寺院做 事,所以晚上才開燈夜讀,但是東初老人看到他在用功讀書, 就會叩、叩、叩地敲他的房門,然後說:「小和尚、小和尚!

94


你來當師公吧!」 為甚麼呀? 老人說:「小和尚,你知道我當師公的,為了照顧你們大 家的吃喝拉撒,天天都是絞盡腦汁!你當小沙彌真輕鬆,白天 不看書,你知道這個電費多貴嗎?為了做你自己的事,怎麼可 以浪費常住的電?」 結果,師父就改到白天時讀書寫作業。 可是東初老人又叩、叩、叩地來敲他的門,然後說:「小 和尚,還是你來當師公好了!」 又為甚麼呀? 老人說:「大白天窩在裡面看書多逍遙啊!你看我做師公 的,為了你們的三餐和生計忙得要死!你卻坐在這裡看書?」 不論師父怎麼做,東初老人都故意創造一個左右為難進退 不得的處境。 想到這裡,我跟自己說:跟師父被東初老人對待的方式比 起來,我已經好得太多了!

95

第一部分


每當遇到那種進退維谷、左右為難的情況,就可以感覺到 我的自我有多大、執著有多強。 我看到那個不願放棄自己觀感的我──那個我認為自己才 是正確的我、我的經驗說那才是好的我、我堅持依賴著自己執 掌的權威的我。 如果外界狀況和我的內在感覺相左時,就自然覺得別人是 錯的、別人是有問題的,於是情緒和煩惱就跑出來了。 而我執著自己的專業經驗,師父這一招,不正是打中我 三十多年來拍照養成的強烈習氣嗎? 這樣一天又一天,在每一次的快門之間,我細細體會了從 不滿到服從、從懊惱到釋懷,我了解這其中有太多功課,是我 一時三刻也學不會的。 這一回出遊拍的照片很少,煩惱很多,意外的卻是上了 三十多年來從沒遇過的一堂最好的攝影課。

96


97

第一部分

尼泊爾加德滿都四眼天神廟前民眾在聚集誦經。


天還未亮,晨板已經響起。 我與大眾安靜無聲的起床盥洗,還不用十分鐘,便穿搭整 齊排好班,從寮房走到大殿準備做早課。 秋天的早上有點涼意,沿著路旁的桂花,發出陣陣清香, 我覺得自己已經身在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 這是我第一次體驗七天短期出家的時刻,地點在澳洲的南 天寺,那是一九九七年。

98 位於澳洲的南天寺。


先前已有因緣為南天寺拍 攝 過 畫 冊《 佛 門 的 一 天 》, 介 紹出家人的生活,那時候拍著拍 著,突然有一種感覺,好想跳進 這個照相框裡,成為鏡頭中的主 角。 當時的我為這樣的念頭感 到些許疑惑,為甚麼這些簡單得 不可思議的生活方式,會這般的 挑動內心的某條神經?

《佛門的一天》封面(上)及內頁(下)。

99

第一部分


出家人簡單、純樸又看似嚴謹的日子,不像外面的世界那 般,想出去玩就出去玩,想看戲就看戲去,想要多晚吃飯就多 晚吃飯,這麼「不自由」的生活,怎麼會如此的令我這愛好自 由又自傲輕狂的人感覺到這般的嚮往與好奇? 本來這時候我應該身在維也納看弟弟葉錦添參與製作的歌 劇表演,我連機票酒店都訂好了,才知道南天寺在同一段時間 有短期出家。 我心裡好猶豫,兩者都如此千載難逢,該如何是好呢?下 一次的短期出家應該很快就會再辦吧? 當時剛拜完水懺 14,在台下聽住持滿謙法師開示,提及南 天寺將會舉辦短期出家。 有聽眾舉手發問:「下一次的短期出家何時舉行呢?」 「這一次都還沒開始,就有人問下一次何時舉行,這我怎 麼會知道呢?」法師回答。 心中「把握當下」這個念頭即時被喚醒了。 現在不做還待何時?我還有多少個下一次呢? 於是回家後馬上取消了到維也納的機票。

14

水懺 或稱「慈悲水懺」、「慈悲水懺法」。據說唐朝悟達國師知玄左膝曾經 長了一粒瘡,非常痛苦,求醫無效,後得到一位異僧引水洗瘡,知道是

100

前世果報,為消除罪業,所以編成《慈悲水懺法》典籍,以為修行的法本。


此刻,在這個天還未全亮的時間裡,我竟然站在這裡,被 佛像所圍繞,被寧靜所圍繞,而內心不可思議的感到好平靜、 好愉悅。 為甚麼以前的玩樂都沒有這樣的感受? 想起去巴黎參觀羅浮宮、在馬爾代夫沙灘曬太陽、去紐約 看百老匯秀、在世界各地雪山滑雪、開著最愛的敞篷跑車,或 是參加喜歡的派對活動,我曾經有過的那些享受與放鬆,為甚 麼都沒有帶來完整的滿足?

101

第一部分

曾經喜歡各式各樣的人生享樂, 例如滑雪。


反而是這麼簡單的 生 活, 讓 我 有 一 種 錯 覺,覺得乾脆就這樣永 遠過下去好了? 受戒的時候,我 在澳洲南天寺短期出家(1997)。

忍不住感動的哭了,

最後一天捨戒時哭得更厲害──我發現自己像一個孤兒,在外 頭流浪了幾十年,後來才知道自己竟有一個家。 原來我的心也可以不需要一直向外界攀緣、抓取,不需要 去依賴一個物質、外境,更不需要去滿足一種自我感,還是可 以有這麼大的滿足。 吃飯時就是完整的在吃飯,打掃時就完整的在打掃,腦子 裡毋須去規劃、計算、推想下一個未來應該做甚麼才好,原來 以前的我是那麼的累,那樣的瞎忙,原來我需要的只不過是這 麼簡單的一切。 我也許可以出家的。那是第一次心裡湧現這樣的思量。 但是,兩個孩子還小,這個家還需要我,心裡也知道現在 這樣的狀況是不可能的。

102


也許,這只是一時受到一些無可名狀的感動,也許只是因 為太安靜與放鬆了,才湧現那樣的念頭。 活動結束後,Annie 來接我 回家,便知道了我的心情,但她 沒有多表示些甚麼,以我當時這 樣享受優渥的生活,養尊處優 的環境,吃得了出家的清苦嗎? 那可要放下所有目前所喜歡的 生活呀? 不要說她毫不擔心,連我

短期出家時太太和女兒前來探望。

自己都懷疑,這或許只是一時的激情罷了!

但是,自從這次短期出家之後,心,就不一樣了,已經有 一顆種子在慢慢的發芽,我對學佛一天比一天熱衷,內心已經 有一種無法止息的渴望。 只要有機會遇到不同的高僧大德,我都去詢問自己的出家 願望該如何實現?

103

第一部分


尤記得一行禪師 15 第一次來 到香港,《溫暖人間》16 去訪問 他,我是隨行的攝影師,在訪談 結束後,法師問現場隨眾還有沒 有問題要問? 於是我便問,我很想出家, 但是有家庭有孩子應該怎麼辦? 法師停頓了一下,回答:「如 果你是在結婚之前有這個想法就 好了!」

一行禪師接受《溫暖人間》訪問。

15

一行禪師 越南人,為著名禪師、詩人、學者及和平主義者,畢生努力不懈推動和平, 於法國、德國及美國成立多間「正念禪修中心」、寺院及廟宇,在法國 南部創建梅村禪修道場,並前往歐美各地巡迴演講,弘揚佛教理念。

16

《溫暖人間》 香港佛教生活雜誌,透過分享不同的生命故事,傳播關愛世界、積極人 生的正能量,並提供最詳盡的香港佛教活動訊息。《溫暖人間》不隸屬

104

於任何一個佛教道場或宗派,所以擁有更大的自主和獨立空間以報道 正信佛教的多元面貌。


當時衍空法師 17 負責當一行禪師在香港時的翻譯,當我問 完一行禪師之後,就轉而問他,他卻反問我一個問題:「你有 沒有想過為甚麼要出家?」 我竟然啞口無言。我只是感覺自己很想出家,其實並沒想 過為甚麼要這樣做。 接著他說:「如果要再世為人,希望得人身,只要守好五 戒

18

就可以了。你要出家是甚麼原因呢?」 當時我沒有想過,也無法給他答案,自己覺得很慚愧就離

開了。 以後有好一段時間我不敢在衍空法師面前再提起這個事 情,我覺得那可能是自己的一個妄念,還是好好的做本分的事 才對。

17

衍空法師 一九九○年於香港大嶼山寶林禪寺聖一大和尚座下披剃出家, 後赴英國研修,返港後活躍於弘法事業,二○○二年協助香港 大學創辦佛學研究中心,推動有關生命教育的研究工作。

18

五戒 為佛教徒應持守的五項戒律,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不妄語、不飲酒。

105

第一部分


106


既然因緣如此,我便接受「在家出家」這個說法,心裡立 志好好在家修行。 我盡量用出家人的頭腦去思考生活裡種種的事物,雖然不 像出家人那麼嚴格,但我會換另一個不攀緣貪著的角度去思量 決策的方向。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學習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事情, 多體諒別人的困難和立場。 但是在家修行進步得很慢,因為我的智慧還是不足,沒有 辦法很有效的進步。 與此同時,我也投入更多的義務工作,讓自己活得更有意 義,但是不論為慈善機構籌了多少的錢,或做了多少的公益事 業,在我的心裡還是有一種說不出的缺憾。

107

第一部分


記得第一次和朋友去法國參觀羅浮宮時,他們的目標只是 看蒙娜麗莎,看過之後就想離開了。當時我覺得很浪費,羅浮 宮那麼大,怎麼這樣就走了? 我預期自己在許多藝術作品包圍之下,會撞擊出很多好的 靈感,於是過一陣子之後,自己一個人安排專程去巴黎看羅浮 宮,還有其他美術博物館。

108 法國羅浮宮。


沒想到這一次雖然是專 程欣賞藝術之旅,結果心靈 上的收穫卻很少。 原本以為多看這些美麗 的東西可以刺激我的創作, 可是一連看太多天,身體非 常 疲 累, 心 早 已 麻 木 了, 看 得很多收穫卻很少。這還不 及有一次去紐約看百老匯秀,

紐約現代美術館內貌。

日間有時間順便逛逛大都會 博物館及零星的幾個美術館, 這樣的意外收穫更大。

紐約街頭藝術品。

109 紐約現代美術館外貌。

第一部分


「心」是一個很妙的東西。 專程逛博物館時,心卻麻痺了,反而是不預期看到的收穫 比較多,我以為的預期完全超過我的預期。

在澳洲的那一棟海邊大屋,實現了我對居住環境的夢想, 當時因為還要打理在香港的生意,所以港澳兩邊跑來跑去,離 開澳洲時就是工作狀態,回澳洲時便享受休閒的居家氣氛。 那樣舒適乾爽的氣候、清新的空氣、安寧的生活環境,人 口密度又低,還有家裡可望見的那令我讚嘆的夕陽,都使我覺 得好滿足。 可 是, 同 樣 的 美 景, 住 在 這 棟 房 子 裡 比 我 更 多 時 間 的 Annie,卻沒有心情看過幾次,即使從廚房一轉頭就可以瞥見。 她不需要那樣的美麗與休閒,海闊天空的壯麗對她沒有太 大意義。 我本來預期她只要安心的把這裡當成家,一定也會像我這 樣愛上這裡的生活環境,不再留戀香港的一切。香港除了有家 人朋友外,生活環境怎麼比得上澳洲呢? 然而,移民那麼多年後,她確實還是想回香港,我見到她

110


努力過了,但還是想家。 儘管我有不想搬回的堅持和理由,最終仍然沒辦法預期到 Annie 的心,更沒預期到自己看了九七香港回歸的時事節目後會 被《血染的風采》那首歌打動,承認自己心裡有的是中國魂。 於是,我們賣掉那間海邊大屋,搬回香港定居。 回來不久之後,遇上了一九九七年的金融風暴後遺症,香 港的經濟漸漸蕭條起來。 在這之前,人們看在結婚是一生一次的份上,都很捨得花 錢拍最好的婚紗照片,但是突然之間結婚的人數變少了,而且 婚紗照也拍得比較精簡了。 原本不需要我費心照顧的生意,竟然也在這波風暴中受到 許多損失。 我一邊努力的想辦法接多些案子來挽回公司的虧損,一方 面也更加感受到生命的不可預期性。 那些可預期的,到最後常常都是瓶頸。 在工作上,我發現拍照的創意好像愈來愈沒有亮點,再怎 麼厲害,也玩了二十年,能想過的突破似乎都已經用了,同業 間新人輩出,大家各有不同的風格走向,我的創作已經不是最 特別的了。

111

第一部分


回想起好多年前, 有一位模特兒名叫古嘉 露,因為經常合作的關 係,我們成了很好的朋 友,經常一起合作很多 新的拍攝意念。 以前的我每當想出

與古嘉露〔右〕及美術指導一起在廣州 街頭進行時裝廣告拍攝工作(1983)。

一個點子,都會想辦法找模特兒把它試驗拍出來,這個過程通 常都很令人振奮,作品拍出來後,自己又再思考可否應用到商 業工作上。 很幸運的,每次這樣實驗出來的作品,公開之後大家反應 都很熱烈,自己也覺得很開心,很有成就感。 後來,她退休了,大家就很少見面。

112 古嘉露〔右〕作為模特兒之一的攝影作品(1982)。


幾年後,在一次電話傾談中,她告訴我:我的攝影創作那 幾年來都沒有再進步過。 怎麼她會這樣子說的呢? 那時候,攝影公司的生意正好,我也有點意氣風發,社會 上那麼多人認同我,怎麼能說我沒有進步呢? 她的這句話,我放在心裡將近十年。 後來慢慢意會到,她對我的攝影創作是有期待的,而那幾 年來我卻只埋頭於商業上的拍攝,因此作品中沒有人生歲月上 的見識與生命體悟上的省思。 確實,當時我的創作從沒想過要跨越商業領域。 我從沒想過自己要成為藝術家,就只是去做眼前最想做的 事,而且做得快樂就好了。 結果,我遇到了自己的極限,在人像攝影裡,已經找不到 再進一步的空間。 種種的壓力都在金融風暴時席捲而來,我發現自己再也不 願意像之前幾年一樣,只顧賺錢和花錢了。 我的人生到底還想要甚麼?原本填滿我的創作靈感突然疲

113

第一部分


乏了,創作真的有極限嗎?除了人像之外,我還可以嘗試拍攝 別的東西嗎? 年輕的時候我覺得拍風景照是很無聊的,風景沒有感情, 又不能溝通。 可是年紀大了之後,愈來愈覺得拍風景照很不容易──一 幀好的風景照片,需要花上多少的耐心和等待,才能抓到那個 一瞬間,從景物中抓到自己的心?

接觸佛教之後,我開始學會放下自我的執著,生活得比之 前自在,並且希望透過攝影,把這個訊息跟其他人分享。 一九九九年拍攝的《心塵泊岸》,就是藉著這個目標而出 版,過程中更讓我體會到──只要用心感受,原來一草一石都 是可以溝通的。 我漸漸擺脫了以前商業拍攝時要做的事前設計與構思。 《心塵泊岸》內頁。

114


後來的拍照方式,是現場見到甚麼,就捕捉最貼近當時感 覺的畫面,就連茶葉在茶杯裡翻轉、展開,這樣簡單的畫面, 都能讓我拍得樂此不疲。 我放下了昂貴的攝影器材,隨身攜帶最簡單的傻瓜相機, 只用上傻瓜相機就足以捕捉美麗的心靈一瞬間。 我開始發現到,畫面不必設計,它自己就有生命力。 當我們的心不再預想,不再編排設計,處處都放在身旁的 當下,就會在四周人事物的更迭裡,找到向人展現它們當下的 那個完整無缺。 原來最動人的,就在那最不設計的裡面。 我花了幾十年設計精緻的畫面,以及創作許多技術上的巧 思,卻萬萬沒想到,最好的設計竟然是甚麼都不設計的那一瞬 間,最好的角度便是不用刻意去想的那一個角度。 跨越了想像與構思,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遼闊的自由自在, 再也沒有極限,再也不必超越。

115

第一部分


自從師父對大家說要將這次印度之旅改成觀光朝聖團之 後,他老人家的態度就變得很不同,不再那麼嚴肅,說話的語 氣也柔和慈祥,不會一直在開示中提醒大家做得不好的地方, 團員間的氣氛也輕鬆多了。 師父開示時,會多談佛陀的歷史故事,也談得很開心,一 點也沒有因為放棄修行之旅的方式而有心情上的差別。 之前幾天大家習慣了警覺自己的一言一行,免得被禪修狀 態的嚴肅師父看到,又要被叮嚀,現在大家就可以安心地放鬆 了。

116


不過師父對團員放 鬆,卻不見得對他的弟子 也放鬆,尤其是我,可以 說是:火力從頭到尾都一 樣猛烈。 所以當我在師父旁

當在師父旁邊時,都有一種「伴君如伴虎」 的忐忑心情。

邊時,真有一種「伴君如伴虎」的忐忑心情,每要做一件事或 說一句話出來時,心裡都要反覆確認才敢表現。

我在香港曾經接觸過韓國的崇山大禪師 19 和他的弟子,他 們的教法很活,和一般道場的法師很不一樣,常常在講座的時 候考驗台下的觀眾,使用的就是禪宗那種看似很不講理的方法, 或是故意讓你下不了台等等,當時我在台下聽得很歡喜,心裡 還滿欣賞這種教法的。

19

崇山禪師 出生於平壤,一九四七年首次接觸佛教,有感於當時南韓政局混 亂,心有所悟,決定出家為僧。一九四九年,得到古峰禪師的傳 法,成為崇山禪師,是為韓國當時最年輕的一位禪師。在之後多 年,崇山禪師致力重建受戰爭摧殘的韓國佛教,並曾多次到中國、 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斯里蘭卡等地弘法,二○○四 年圓寂。

117

第一部分


只是我沒想到真的每天都和這樣 教法的師父在一起生活時,竟會是這 麼的「震撼」。 每個人都像有稜角的石頭,要磨 得圓滑才能圓融,這段過程就是硬磨 硬,當然很難受,雖然學佛十多年來已

我們每個人都像有稜角的石

經學懂放下,但是還剩下的稜角也不少。 頭,要磨得圓滑才能圓融。 而師父的那一套,讓你不可以想能不能和對不對,就只是 信受奉行。 剛到玉佛寺時,師父就開宗明義的說過:「師父教徒弟做 甚麼就是要去做,就算叫你跳崖也要去跳。」 這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印度的氣溫在一天之中的變化很大,雖然這時候是一月份, 但是白天往往熱得像是夏天,晚上又冷得像冬天。 有一次,師父為了要減輕隨身僧袋的重量和體積好方便攜 帶,在下車參觀景點之前,就把自己的背心從袋子裡取出來放

118


在車上。 下車後,師父的僧袋是由我揹的,除了拍照之外,我都隨 侍在師父左右,讓師父不必為一些小雜事勞心。 這一天午後,剛下車參觀景點時,太陽還是發燙的照耀大 地,沒想到下車不久太陽變斜,涼意便席捲而至,才剛剛沒入 地平線,夕陽仍然光彩的時刻,便覺得吹來的風有點寒冷了! 這時候,我們還在參觀的途中,師父突然過來找我拿那件 背心。 「背心?背心在車上。」我回答。 結果,師父一聽馬上開罵:「你這樣怎麼當侍者?這裡 太陽一下山就會冷,你連這一點也沒想到,又怎麼能照顧師父 呢?」 當時團員都在四周,每個人都聽到了。

119

第一部分


我一噤聲,心裡想:是他自己拿出來的,怎麼又怪我? 不過我當時沒有解釋,只是一直點頭承認自己的錯誤。因 為即時解釋就等於不服氣,對師父也不尊重。 儘管心裡不明白也想不通,這個問題也就暫時放在心裡, 一直回到車上,車子也開了,駛向今晚入住的旅館。 旅行已經好多天了,我覺察到自己後來被罵時的心態和一 開始時已經有很大的不同,愈來愈把自我放下,在被罵的時候, 內心不會起太多的不滿和怨憤;被罵就是被罵,馬上修正它, 就這樣,沒有其他心思,不去懷疑師父,也不去可憐自己,更 不擴大自己受傷的情緒。 回想起師父說過,以前東初老人是怎麼「整」他的─

120


小時候的師父努力的趴在地上把地板擦得光亮,老人卻踩 著沾滿泥巴的鞋子進到大廳,這邊走走、那邊逛逛,有時甚至 還灑了一把泥沙在地上,跟著跑去責怪師父怎麼沒有把地板擦 乾淨? 啊!當時師父的心情恐怕比我現在還糟上千百倍吧?師父 當時還是小孩子,我呢?我現在已經是中年人了,還忍不下這 股委屈嗎?這樣的忍耐就是「信受奉行」嗎? 我坐在師父旁邊,彼此沉默無語,師父看起來嚴肅而不可 親近。 我望向窗外漸漸漆黑的街景,心裡卻一直停留在方才的畫 面上。 忽然間,像是下了甚麼決定,我轉頭對師父說:「師父, 我可不可以問一個問題?」

121

第一部分


「可以。」 「剛才我沒有帶你的衣服,是因為你把它拿了出來,如果 下一次你又把衣服拿走,但我覺得可能會有需要,是否可以違 反你的意思,照樣帶著衣服呢?」 師父一聽竟然笑了,他溫和的說:「那你就自己決定呀!」 我見到師父那一笑,心中的不解突然豁然開朗。 師父接著說:「這就對了,以後有不明白就要問,多問就 能多學。」 自從這次之後,我變得很敢問,師父看起來的嚴肅突然變 得格外親切。 旅途中,我常常待在他旁邊,每件事過後都會利用機會問 他,講錯了師父會糾正,不會罵,講對了他就鼓勵我對了。 其實師父並沒有因為他的責罵或對誰發脾氣就討厭那位當 事人,這和外面的社會觀念很不相同,他的責罵並非真的討厭 你、看你不順眼,只是「老婆心切」20 而已。 我了解師父的慈悲,是嚴父也是慈父。 每次被師父罵時,我都會第一時間思考自己的問題點,為 甚麼會被師父踩中了?是不是還有做不好的地方,所以才會被 20

122

老婆心切 這是臨濟禪師在黃檗禪師座下參學得悟後的一句名言,意思是師父關 心弟子之情,就像年老的母親愛子心切。


責罵呢? 每次用餐前有甚麼要幫師父準備的,我都全部先準備好了, 然後自己才吃,過程中也一直留意,甚至預想他可能的需求, 這樣如果碰上了問題,就能縮短處理的時間。 我這一輩子都沒有這樣照顧過別人,也沒有這樣時時刻刻 地去揣測別人的需求。 剛開始我完全不懂要怎麼去留意他的需要,後來抓到要訣, 把自己當成是他,就能去猜想他應該會需要甚麼。 有一天,我們準備要下車參觀某個景點,因為時間接近傍 晚,一定會有蚊子,所以下車前我就先幫師父塗上防蚊液。 師父便說:「喔,你已經學會怎麼當侍者啦!」 師父的這句話對我是一個大的鼓勵。 從那之後,師父就比較不會像之前那樣罵我了,因為我已 經開始習慣當他的侍者,也比較知道該做甚麼,所以犯的錯也 相對減少很多。 我和師父沒有繼續對話,就直接去參觀景點了,這一整日 的行程跑下來,大家都好累,可是我的心卻一直像曬到冬日的 太陽,暖暖的,充滿生氣。

123

第一部分


父親往生之後,開啟了我的學佛之路,那時候接觸了香港 的志蓮淨苑,住持宏勳法師知道我發心開始吃素,卻完全不知 道該怎麼做素食,於是便叫我去大寮幫忙,讓我有機會學習素 食料理。 這一段在大寮作義工的機緣,促成後來回到澳洲,在當 地的中文電台開設了一個為期三個月的廣播節目,叫《素食傾 情》。節目中介紹了素食的營養學和健康觀念、淺顯的佛教入 門,以及從地球環境和心靈面的角度去看素食等,當然也教導 大家素食的煮法。

124


從那之後,我便常去志蓮淨苑做義 工,也因為認識了更多的法師和居士大 德,所以也在很多不同的道場或是慈善 機構做義工。 經過一九九七年在澳洲南天寺短 期出家的撼動之後,我深知出家的不容 易,所以也就好好的當個在家修行的居 士。 我開始在教攝影課程、各個公開講 座,或是接受傳媒訪問時,都把佛法加 入內容之中,並以「積極美麗人生」為 主題,配合一些法師大德的智慧法語創 作了許多照片。

香港志蓮淨苑。

125

第一部分


除 了 開 攝 影 展, 還提供給許多慈善機 構 來 做 為 擺 飾, 或 是 製作月曆和明信片免 費派發等。 「在心中種下好的種子,才能結出好的果實。」 ──葉青霖《積極美麗人生》攝影作品。

在這過程之中, 我發現只是一點點佛

法就可以幫到一些人,但是卻幫得有限,因為連我自己在很多 時候都無法作主,還是會迷失在人生的漩渦裡,無法改變自己 的問題。 就這樣大約過了十多年,我發現自己進步得很慢,沒有足 夠的智慧去面對生活中的雜事,所以覺得在紅塵中修行是很困 難的。 以我的能力,在家裡修行是無法有所突破與進步的,我對 自己生命的困惑與日遽增,對不能理解生死的壓力愈來愈大。

我讀過一本書,是由清朝省庵大師所寫的《勸發菩提心 文》。

126


學佛之後,在公開講座中分享攝影技 巧時,也會把佛法加入內容之中。

協助義務工作發展局成立攝影義工隊(2003)。

127

第一部分


書中提到有一位居士時常發心造橋鋪路,但他自己卻沒有 靜下來修行,省庵大師指出這樣做只是修一點人天福報,卻沒 有長智慧得大自在。 當時心裡很震撼。 那我所做的那些公益活動,就算受到大家的讚揚,甚至上 台領個獎,實際上還是沒有用的,那都還是外在的表象。 我應該要全心全意在修行上,要發菩提心,要立堅固願, 我發願今生要出家!

到了二○○八年生日的那一天,早上打坐時,突然湧入一 個想法:「我的生命又少一年了,到底還能等多久呢?」 看著生命一分一秒的流逝,我不能再等下去了。 那時候,大女兒即將大學畢業,小女兒也在讀大學,她倆 的獨立和成熟讓我很放心,而香港的生意已經不像之前那麼容 易經營了,讓我早已萌生放手的念頭。 打坐之後和 Annie 共進早餐時,我便和她分享想去修行的 決定,也許會花一年、或是三年五年,我沒有時間表,只想放

128


下現有的一切,將生命全部投入在修行上。 我問她,如果我離開,她願意自己去維持這家公司嗎?她 表示如果我不做,她也不想繼續了。 她似乎也理解我的想法,知道我從短期出家之後,心裡就 一直有這個夢想。 這個心願是一日比一日多,一年比一年強,不是隨口感嘆 的。 為了不使我的攝影公司員工失業,轉手換老闆是對員工最 好的做法,同一時間,我也專心尋找出家的道場。

在香港很難找到適合的道場,一來很多都是女眾道場,加 上我在香港的知名度,容易受到外界的注意,這裡也有太多讓 我分心的人事物,所以並不適合。 後來有朋友介紹我認識福嚴佛學院的院長厚觀法師 21,法 師為我分析了中、港、台三地道場的特色與現況,提到中國的 佛教道場,有些已是觀光聖地,終日遊客如織;一些藏在深山 古林中人跡罕至的道場又多是苦行,生活環境過於嚴苛,也不 太適合中年出家的我;有些則是完全沒有師父教導,只是跟隨

21

厚觀法師 台灣福嚴佛學院現任院長,印順導師出家弟子。

129

第一部分


大眾作息的道場。 對我來說,自己年紀已經不輕,還是要有師父教導才好, 如果可以自修又何需出家呢? 雖然台灣有幾處大道場師父都很出名,但是因為弟子很多, 師父本人又忙,要直接受到師父的教導很不容易。加上他們都 有年齡限制,我已經超齡了。 他又說台灣有些比較小的寺廟也有修得很好的師父,但是 就因為道場小,師父也低調而不出名,以我這樣的外地人而言 又從何找起呢?所以我自己就想,在找到有緣的出家道場之前, 不如先讀佛學院吧? 可是當更進一步了解佛學院的學習內容時,卻又打退堂鼓 了,因為我在閱讀方面是有困難的,怎麼負荷佛學課程那麼繁 重的功課呢? 明珠佛學社的劉錦華老師建議我做個測試,自己選一本最 喜歡的佛學書籍,然後訂一個時間,好好的寫一篇讀書報告給 他看。 結果,時間一拖再拖,我根本無法如期讀完那本書,更別 說寫上一篇心得報告,這下子唯有被迫打消讀佛學院的念頭。 我還考慮過韓國崇山禪師的無上寺、或者法國梅村一行禪

130


師的道場,這些地方要是無法出家也沒關係,我就在寺院裡跟 隨一段時間修行也好。

決心要出家以後,花了一年還沒找到道場,我已經做了那 麼多的心理準備,做了那麼多的俗事處理,其實內心開始有點 急,該不會真的沒有出家的因緣吧?怎麼辦? 當時我詢問了出家才幾年的道生法師 22,他分享自己當年 發願誦一藏(5048 遍)《金剛經》來求得出家因緣,當他誦到 三千多部時因緣果然就成熟了。我聽了豁然開朗,便馬上決定 要仿效他。 道生法師問我:「那你打算一天要誦幾部?」 以我當時的作息,早晚課時各誦一部沒問題。 「那你算一算要花多少年?」他又接著問。 我暗暗一算,心都沉了──哇!就算每天誦十幾部,也起 碼要一年時間! 道生法師說,他當時找了一個道場的安靜小角落,每天起 床之後除了吃飯和上廁所之外,專心的只做誦經這件事。

22

道生法師 電視藝人何寶生,二○○五年於大嶼山寶林禪寺出家。

131

第一部分


我聽得目瞪口呆,我可以做得到嗎? 他比喻說,平常我們開車只要簡單催一點油就可以在平路 上走了,現在要出家卻像是開火箭一樣,需要非常大量的燃料 推進力才能衝出去,早晚一部怎麼會夠呢? 原來要出家是這麼困難啊!

《金剛經》臨時道場。

132


個人有此決心與意願就已經要經過千波萬浪,對外還要找 得到有緣的道場和師父,困難是內內外外一層又一層。 我內心一片沉默,一邊欽佩道生法師的決心,一邊在忖度 自己的能力。

又過了幾個月,道生法師在香港準備裝修一處臨時的道場, 與信眾每天二十四小時共同誦一藏《金剛經》,於是我便跟他 一起將道場裝修完成。 在這裝修的過程中,我臨時去了台灣法鼓山打了一次初階 禪七,沒想到就此開啟了另一段全然不同的因緣。 原來當你發了堅固的菩提心,佛菩薩是會護持的。 看你的願力有多大,路就可以走得多遠。

133

第一部分


印度的菩提迦耶,是每一位佛教朝聖者心目中最重要的聖 地,高尖的正覺塔、佛陀開悟處的菩提樹與金剛座,各有一種 千年的神秘感。 這個小村落不像想像中的是一個安靜的聖地,反而見到擠 得水洩不通的人群,使得景點古物都不容易看到,道路旁的小 販也非常多,密集的販賣各種佛教法器物品,又倒是像一場大 市集。 耳邊響著的是震天的喧囂聲,到處都是擴音器傳來的聲音, 而且播放的內容各不相同,看你走進哪一個區塊,就能聽到那 個區塊播放的誦經聲、祈禱聲、不同國家僧侶的開示聲。

134


菩提迦耶入口。

菩提迦耶金剛座。

135

第一部分

菩提迦耶正覺塔。


奇怪的是,大家看起來都很歡喜的加入人潮中,世俗中的 比較之心,在這裡好似會暫時得到止息,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 虔誠與感動。 而我也從沒一次見過這麼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出家人,大家 席地而坐,擠到幾乎沒辦法走路,裡面坐下的人好像都沒有離 開的意思,外面的人還一直要湧進來。 我們拜訪的時候是一月份,因為避開了酷熱的夏天,正是 印度天氣較舒適的時候。說是舒適,早晚氣溫常常也在攝氏十 度左右,對我們而言比較冷。然而許多藏人住在更冷的高山上, 很多人會下山來避寒,這裡會舉行多場法會,吸引很多喇嘛與 信徒同時間來此朝聖。

在菩提迦耶打坐、 誦經的各路信眾。

136


好不容易找到佛陀成道的金剛座附近的小空地打坐,四周 很多人也都在打坐、誦經、或是膜拜頂禮。 我閉上眼睛,想要排開外界的吵雜,體會自己內在和聖地 的一份私密連結。

心,在很短的時間內馬上沉靜了,我以為過了很久,其實 才打坐了十幾分鐘,再度張開眼時,耳邊的聲響毫無停歇,卻 頓時感覺遙遠,絲毫不是干擾。 為了要趕行程,我們帶著平靜的心,穿過許多席地而坐的 僧侶,路過許多誦念的人,這會兒完全能體會為甚麼大家都要 擠在這裡,不畏周圍的紛亂,也要做完自己想做的功課。

137

第一部分


這裡有一股特殊的氛圍,並沒有因為四面八方的各種噪音 而有改變。 席地而坐的喇嘛或是南傳國家的僧侶,多得簡直不可思議。 對這麼多人而言,出家的因緣是那麼的深厚而且理所當然, 而我自己卻不是想出家就能出家。

幾個月前,朋友提議我去台灣法鼓山打禪七,我只是數年 前參加過法鼓山的菁英禪三,但是還沒有打過七。 「可是法鼓山有出家的年齡限制呀!」我答。 「誰叫你去那裡出家?只是打七呀!」 於是我便報了當時最接近的禪七,剛好是在總本山禪堂的 初階禪七。 小參 23 時遇到果元法師 24,我便向法師透露了想要出家的 想法。 「你在乎要大道場嗎?」果元法師溫和的詢問我,他也不 是台灣人,是來自美國的越南華僑,我們兩個都使用著帶有腔 23

小參 禪期禁語,只有在小參時間時可以單獨在小房間內與法 師單獨對話,討論禪修方法上的問題。

138

24

果元法師 現任台灣法鼓山禪堂堂主,聖嚴法師傳法弟子。


調的普通話對話。 「最重要的是要有能教弟子的好老師,其他都不重要。」 我答。 法師幽默的說:「那就快要有一位好老師來了,就在今年 九月和十月,有一位法師會來此帶初階話頭禪七和禪十,你有 興趣嗎?」 接著他簡單介紹了果如法師是聖嚴師父的大弟子以及他所 教的禪法特色。 當時我是第一次聽聞果如法師的名字,也完全不去想會是 怎麼樣的狀況,回家後便趕快報名了。 於是我又提著行李進了法鼓山禪堂,參加生平第一次話頭 禪。

在禪期開始不久,便是第一次集體小參,一次五個禪眾進 入小參室,小參室內除了果如法師是主座,旁邊有果元法師和 兩、三位男女眾法師,一共五六位法師趺坐成一行,看起來極 為莊嚴肅穆。

139

第一部分


我們五個禪眾與法師面對面坐下之後,我心裡極為激動, 這是我這麼近距離的見到果如法師,但我一點也不認識他。 輪到我說話時,恍惚忘了四周還有別人,我一開口便對著 果如法師說:「法師,我想要出家!」 空氣中一陣寧靜,或許還帶點錯愕。 果如法師沒有太多表情,語氣淡淡的說:「我們道場沒有 年齡限制,只是個小小的鐵皮屋,但是也很莊嚴。」 這句話我彷彿等了一世那麼久,我非常專注的去理解聽到 的每一個字,別因為錯聽了任何一字而誤會了法師的語意。

菩提迦耶菩提樹。

140


雖然他沒有說同意,但也沒有說不可以呀! 我的內心不禁因為興奮而躍動起來。 我絲毫不擔心他的道場在哪裡,甚至是甚麼樣的教法,只 是直覺眼前這一位身材矮胖的陌生法師,可能就是我心目中尋 尋覓覓了十多年的那位師父! 一直到後來我才了解那一刻心中為甚麼沒有任何疑惑,也 才了解甚麼是因緣。 因緣,是多麼的不可思議!正因為因緣,我現在也才站在 菩提迦耶。

路上有不少僧人和在家人都是從不知名的遠方,用自己的 身體來丈量路途的長度,他們一路大禮拜而來,絲毫不畏懼寒 冷,全身骯髒,衣服破爛,皮膚都被烈日曬得發黑,看起來都 經歷了一番風霜,但是都不在乎。 他們有好強的目標,好強的心願,全身散發著一股魔力, 叫我們看了佩服,看了感動,也看得慚愧。

141

第一部分


這些人可不像我們這樣,來自一個生活富裕的國家,他們 對於信仰的堅定心與修行的堅持力,都在我們之上。 這一趟印度之旅,一路上都見到許多令人感動與深發省思 的佛教徒,雖然旅途有辛苦與勞累,自己能不能剃度出家也還 不一定,但我的內心確實受到某種不知名的激勵,是這一群陌 生的朝聖者,默默的也與周圍的大眾分享了他們自己。 一尊石壁上的佛像,一雙佛足的石刻,都盛滿了幾千年來 人們對佛陀的敬仰和感恩,獻上一朵蓮花,我從今爾後直至成 佛之前,都是追隨佛陀的佛教徒。 這個令人們流連忘返的聖地,千百世以來已經親自來過幾 回了?

142


143

第一部分


參觀完佛教的聖地之後,我們繼續在印度觀光其他非佛教 的名勝古蹟。 在瓦拉納西車站要坐火車去德里,在酒店已知道火車因為 遇上大霧而延誤了。但是我們有緊接著的行程時間,於是導遊 四處聯繫,想要知道這次延遲會多久? 結果,我們在飯店等了十二個小時,才終於上了原訂的火 車。 我們到火車站的時候,裡面已經湧進大批大批的人潮,很 多人都帶著像是全部家當似的行李,把大廳擠得水洩不通,那

144


種畫面就像是在電影上看過的大逃難,而我們也是其中的一員。

印度幅員遼闊,鐵路是最經濟而有效率的交通工具,他們 的鐵路也有很多世界之最,例如火車常常超載、沒門、窗戶會 漏風、車上的廁所氣味濃郁綿長等。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會誤點。據說印度火車準時到是不正 常的,打印上的時間只是參考值,一切以當下的狀態為準。 許多印度人發現車子延遲了,也是若無其事的隨地或坐或 臥,各自打發自己多出來的時間,他們似乎不在意「被浪費時 間」。 這使我們看了很納悶,提著大包小包趕到車站發現火車誤 點,為甚麼不會發火?還是太稀鬆平常到已不再大驚小怪?從 他們的神情,似乎只要出家門到了火車站之後,就已經到了目 的地。

145

第一部分


印度的時間總是過得很散漫,據說和他們約會的時間也都 是參考值,因為生活中有太多無常的變化,因此會有很多狀況 耽擱了你的約會時間。 如果是我們,鐵定是惱火了,但是印度人之間不會為此發 脾氣。 我們生活中的時間,是多麼的不夠用。 電視台的廣告是用秒計費,連停紅綠燈都是用秒計算,每 天股票市場的震盪起伏換成每秒的盈虧更是嚇人的。 火車延遲幾個小時,豈非影響成千上萬人的計劃與安排? 如果是在先進國家,這要接到多少的投訴電話?要如何賠 償旅客的損失? 想起佛經上的記載,或是印度古代的傳說故事,他們對於 時間總是用模糊的代表,對於空間數量的形容也不是那麼精確, 因為那不是語意的重點。他們習慣用事件來當單位,而非時間。 也許印度悠遠的古文明觀念,已經使他們不被刻板的時間 綁縛,才能發展出那麼多驚人的哲學思維吧? 制定時間的本意,是用以方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然而, 中時間之毒太深的現代人,拿自己去配合不存在的時間,卻不 是拿時間配合有實體的我們。

146


時間,像一張無形的大網,細細密密的纏裹著我們的心思, 切切實實的束縛住我們的真實人生。 於是我們的腦海中有一大堆已經用完的過去,和一大批還 在計劃的未來,卻沒有現在。 如果「現在」沒有用在經歷過去或策劃未來,我們通常就 會覺得無聊。 我想起祖母的晚年,因為無聊而一直活在過去的時間裡。

一直獨居的祖母,隨著年紀愈來愈大,漸漸的已經無法照 顧自己的生活作息,於是我們安排她住進安老院裡,生活有專 人照料,我們全家每個禮拜都去探望她。 安老院的生活本來悠閒輕鬆,心無所依的祖母卻常常抓著 對往事的回憶。 祖母很早便喪夫,必須咬牙苦撐的養大唯一的兒子。每回 跟我們聊天,她都會談起過去,而且說得鉅細靡遺,好像那些 困苦的人生還是現在式。 祖母的心一直卡在那些過去中,屬於她那一代的人事物早 已消逝了,但她卻繼續品嚐著悲苦。

147

第一部分


一週又一週,一年又一年,每週去聽她重複的悲苦故事已 是我們能盡的最後孝道,再多的故事也會說盡,更何況我從小 聽到大,自然無法對祖母的故事內容有熱切的反應。 很多時候祖母會突然停住問我:「怎麼你好像一尊佛,如 如不動似的,到底有沒有在聽呀?」 在旁邊的 Annie 連忙點頭附和說:「對對,他時常就是這 個樣子對我的。」 祖 母 的 故 事 最 終 也 在 二 ○ ○ 二 年 永 遠 的 完 結 了, 享 壽 九十五歲。 祖母的心緊抓著過去,用過去填滿空洞而無目標的現在。 如果我年紀大了,老到像祖母這樣眼睛耳朵都不行了,也 無法再對未來投注計劃,周圍熟悉的人事物也都消逝的時候, 我的心要依著甚麼而活呢? 我突然感受到一種無所依止的惶恐,一種巨大的空洞。 我們現在還年輕,能做的事很多,能轉移注意力的事物也 很多,因此看不見自己在當下獨處而甚麼事都不做的時候,我 們的心要放在何處? 即使是年輕人,感受到的也不是充實的內在,而是一種無

148


聊感,於是只好不停的用電視和電腦塞滿當下,以及恐懼地不 敢面對還沒抓到的未來。 我們的一天中有過多少次純粹而完整的面對當下呢?

因為大霧的關係,火車行車時間延長達十二個小時,我們 定了臥鋪,在車子上過夜。 臥鋪很窄小,空間非常的珍貴,也沒甚麼地方放行李,躺 上去之後,並不算舒服,但對於十二個小時的車程,這個空間 就顯得十分需要,令我再一次感覺到,我們習慣的生活方式真 是太奢侈了。 回想花了十二個小時等來的火 車,再花十二個小時車程才能到達 德里。我平躺在不甚寬大舒適卻能 剛好安身的臥鋪上,覺得在印度, 不論是時間或是空間,真的都和 外面的世界有不一樣的度量;而 在這一刻裡,我覺得無限感恩!

在前往德里的火車上。

149

第一部分


以前的日子忙得很紛亂,雖然也是在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但總覺得修行沒有進步,於是很需要一個好環境,所以我以為 出家大概就是過著不問世事,山中無歲月般的日子。 沒想到,我出家後,卻竟然比出家前還忙好幾倍。 以前我就很怕一些雜事來煩,例如和客戶接洽的往返細節, 或是計算公司的營運開支,不是重要的電話不要叫我接,更別 叫我安排工作的行程銜接,這類行政作業上和創作無關,最好 都不要來煩我。 我喜歡那種心頭上無芝麻綠豆小事的感覺,乾淨清爽,人

150


生怎能老是被雜事牽絆呢? 沒想到,我出家後在忙的幾乎都是雜事,而且多如牛毛。

剛來到玉佛寺時,我的工作便是把師父多年來的錄音開示 文字化,因此要請很多義工來聽打成文字稿,接著再將文稿統 一歸納,標註日期和開示主題,把開示編成目錄,以方便保存 與查詢。 師父一套禪七的開示,要分早中晚,一次可能講個一個小 時或更長,一連七天。好幾年下來的開示,有的已經有零碎的 聽打稿,有的還沒有,更有的只聽打了一半。

151 忙碌於整理師父的開示錄音檔案。

第一部分


於是我要聯繫與管理發心來聽打的義工們個別的進度到哪 裡?哪些人速度快、哪些人品質佳?更要記得義工們的狀況, 有些人臨時忙不做了,有些人手上好幾個檔案都還沒交齊。 更重要的是,每一位義工都很珍貴,除了要感謝他們之外, 更要去關懷大家,了解個別的困難與優缺點,希望義工們自己 也能做得法喜充滿才好。 本來我也以為在鐵皮屋的寺廟生活會很苦,例如每天只能 吃白飯配青菜,菜還要自己下田去耕種才有得吃,可能還要挑 水砍柴,處處都得自己動手做。 結果完全超乎我想像,不但不需要擔心衣食問題,所有的 生活必需品這裡都有,連網路都有,這樣的生活哪裡還有難的 呢? 原來難的都不是我想像得到的,難怪這才是修行,因為正 是修自己的不行。可是我們的習氣一時之間也斷不了,於是我 一邊在做開示錄音整理,一邊也在觀察其他師兄弟誰能比我更 適合?還忍不住會期盼會不會有新的人來讓我交棒?我一個頭 兩個大,做得亂七八糟,不該給更適合的人做嗎?甚至乎,乾 脆自己出錢請專人來做好啦!─連這一招我都想過了。 觀察了一陣子,發現大家都在忙自己的工作,好像也沒有

152


比我更適合的人了。 而且這件事現在就是我來接手,為何不安心的去承擔它, 卻一直覺得只是暫代,老是想找機會將麻煩丟給其他人呢? 我開始發現自己的問題很大! 於是想要專心克服眼前如山般的雜事,要好好解決被絆住 的問題,唉呀,又意外的牽扯出更多的小問題來,於是專心想 對付這些多出的小問題後,每一個小問題卻可能又延伸出更多 的小問題。 所以忙了好久,竟然一件事也完成不了,這是甚麼效率呀? 我毫無成就感,反而忙得很累很 沮喪,想要好好面對問題的心,老是 剛提起又沉下。 可是這麼忙,竟然不是為了私欲而 忙,忙完也不會得到報酬或誇讚,這是 從來都沒有過的。

清潔打掃是在玉佛寺每天都要做好的 其中一項工作。

153

第一部分


如果在以前,我會如此投入做這些和自己毫無關係卻又十 分忙亂的事嗎?當然不可能。 大概是以前躲掉的雜事太多,出家後逃不了,所以過去未 來的份兒通通一起找上門了。 我忍不住又想:這樣算是消業障吧?

師父是禪宗的法師,所以法無定法,師父也常常改變他的 決定,只要因緣變了,事情就變了,我也要去學習這些變化, 沒有甚麼事是一定非如此不可,也不會一成不變或是都順著你 的心意去走。 上一刻你絞盡腦汁精心策劃的事,下一刻可能煙消雲散連 邊都摸不著,這就是無常。 師父也說過,要在動中修行才有用,如果躲在深山裡面以 為自己修得很好,出來外界只要遇到一點點狀況就會倒了。 於是我在這些困難之中,也漸漸領悟到每一個狀況都是對 我的課題,雖然讓我起煩惱,卻正是之前求之不得的「修行」, 不是嗎?

154


在我剃度之前,Annie 就過來體驗我的生活是如何,於是她 便知道我遇到的工作是如此複雜麻煩,結果她就勸我跟師父反 映。 我想想也對,便打定主意隔天就要跟師父反映。 結果早上師父在開示時間時,說到希望大家做事時盡心盡 力就好,做不成不要當成是個人的問題,因為有時候事情也需 要因緣才會完成,所以不必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因緣不成熟也 強求不得…… 哇!都還沒問師父就先講完了,我在下面聽完之後整個大 放鬆,煩惱頓時消失無蹤,心情大開。

155 聽師父開示。

第一部分


師父開示完畢走過 Annie 的 身 邊, 她 馬 上 站起來對師父合掌說: 「謝謝師父。」我想師 父可能也一頭霧水,不 Annie 到玉佛寺來體驗修行生活。

知道她到底在謝甚麼。

如果真的遇到特別困難的問題,不是因為我們推卸責任, 只要告訴師父,他都會接受真正的狀況,並且瞭解弟子們在其 中做過的努力。 於是我漸漸學到做事時不必想太多,只要方向正確就放手 去做,安住在手上的這一件事就好,其他擔憂都是多餘的。 雖然很多時候是走一步算一步,可是要自問:每一步是不 是都認真做了?其他的結果都是因緣,事情自然都有安排。 就像師父說過,如果真的沒有錢就不用建祖師禪林,只要 我們有法又有心,因緣成熟了事情自然就會成。 祖師禪林建成的這段期間,那麼多人事物的牽引,使我深 深體會到因緣成熟的奇妙。

156


我出家之後,有很多媒體去採訪 Annie,都很好奇她為甚麼 可以放手? 她總是說,我的離開並非是自己去享受,而且我出家後, 上有言聽計從的師父,下有得罪不得的居士菩薩,左右還有共 同生活的師兄弟,日子一點都不輕鬆。 比起那麼多人的先生都是外遇而離開,為甚麼不讓先生去 出家? 說起來,似乎也沒有比出家還更好的方法可以改造我了。

157

第一部分

走一步算一步,自問:每一步是不是都認真做了?


為期二十二天的印度之旅結束之後,我們從孟買國際機場, 搭機飛往曼谷轉機。而因為簽證的關係,我必須先回香港一趟, 師父和其他團員則直接回到台北。 於是乎,我和大家便在曼谷機場道別了。 如果我在這二十二天過後評估自己不適合跟著這位師父, 現在正是最好的離開時機。 在機場休息室等候時,記起幾位男眾團員在旅途中眼見師 父嚴厲責罵我,之後特地對我說:「師兄你真厲害,看到你在 這趟旅程的遭遇,不是大修行的人絕對受不了,實在太佩服你

158


了……」 原本自己並沒有特別去想甚麼,但是他們的話使我受到很 大的鼓勵,更加深修行的決心,心裡也已經確定這位就是我一 直在尋找的師父。 比起以往禪宗祖師們對弟子的教法,師父對我已經算溫和 了,而且行程的後半段我的收穫很大,心境改變了很多,團員 之間相互扶持與照顧,使得旅途中的疲憊與辛勞都充滿了溫暖, 非常令我感動。 可是那時候誰都沒有問我會不會再回玉佛寺?我和師父之 間,彼此都沒有給對方任何探尋或是暗示,我也不知道這一趟 考試,在師父的心裡是否過關了?

出家後,有一次在玉佛寺禪期結束時,一位香港來的禪眾 微婉的問我:「請問常霖師,您算不算是在修苦行呀?」 我毫不猶豫地答:「不算,我以前是懈怠與放逸,現在才 是正常。」 玉佛寺雖然是鐵皮屋,但是生活條件一點都不算苦。

159

第一部分


確實的,這裡的物質條件和我過去的生活差異很大──以 前是滿櫃子衣服,現在就只有一套款式;以前是睡高廣大床, 現在就是簡單可以躺平就好。 而意外的是,我非常習慣這樣的簡單生活。就像聖嚴師公 說過:「一般人需要的是這麼少,想要的是那樣多。」

很多人會好奇我為甚麼想要出家?難道以前過的日子不好 嗎? 社會上很多人受到傳統戲曲的錯誤影響,常認為選擇出家 的人,都是因為遭受到生命的打擊而走投無路,所以後半輩子 才要常伴青燈古佛;又或者是因為在社會上混不下去,出家至 少有吃有穿生活安定。 畢竟現在大家的生活比較富裕,對於生命的議題都以一句: 「這就是人生嘛!」就帶過了,誰想花一輩子去尋找這種抽象 的答案? 而我覺得自己的生活雖然過得不錯,卻感覺到生命的本質 不只是這樣的。 一般人如果無法體會到苦,就不會想到要去學習離苦的方

160


法,等到七老八十,老病纏身,死亡的恐懼襲來,才發現生命 有這麼大的疑惑時,那就來不及了。 曾經也有法師不贊成我出家,因為現在出家修行的環境不 像古代那樣單純,很多人出了家也是不如法的。 就是因為如此,所以我發願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去證明,如 今的出家人也可以修得很好,更可以符合世間潮流。而出家後 遇到困難都不是問題,愈是難接受就愈容易進步,那正是我要 來的原因。 想 清 楚 了, 放 下 過 去 的 種 種,面對現在的生活,是甚麼就 該是甚麼,這就是「把握當下」。 我在二○○七年出版的《葉青霖 三十年》攝影集,就是這個主題。

二○○七年出版的《葉青霖三十年》攝影集。

161

第一部分


有一次,家人們用電郵關心我在新環境裡過得好不好? 我說:「讓你們猜,出家後我唯一不習慣的是甚麼?」 大家都沒猜對。 說穿了,便是夏天就算很熱,寺院裡平時都不會開空調, 穿著這一身標準僧服,在鐵皮屋內就算不動的時候,幾件衣服 也會一起濕透。所以夏天正是修忍耐身體覺受的好時節,只要 多喝水,不要太在意身體的難受,其實還是可以適應得好好的。 香港很多朋友關心我的健康,會送我一些營養品來滋補身 體,我很感謝他們對我的關懷,但是很多時我都 會轉送給人。 常聽到「修行常帶三分病」,這其實是 好事,我也漸漸體會到身體上的不適,反而 讓我可以利用生病那段時間專注地休息,同 時了解這個身體是靠不住的,更能考驗與 激勵修行功課。

162

鐵皮屋玉佛寺平時並不會開空 調,夏季天氣酷熱到衣服都濕 透了,而這正好是修忍耐身體 覺受的好磨練。


修行不會是順利又舒適的,反而要去面對一連串不同面相 的考驗。如果一直期待身體舒服了才要來做甚麼修行,那是永 遠也做不好的。所以一些身體上的大病或小病,都是助力而非 阻力,我的心念反而在其中被鍛鍊了。 所以出家後,除了要磨掉之前逃避細瑣雜事的陋習,另外 還會來磨的便是病痛。 人在生病時體力和心力都會降低,遇到病痛時要磨練的便 是意志力。 在二○一一年初夏時,因為舊有的膽結石導致劇痛,所以 去慈濟醫院割掉膽囊,取出了兩顆一公分大的結石。去掉了心 腹之患後,我可是不折不扣的無膽之人了。 手術之後,在醫院住了兩天,我堅持寺院的師兄弟和居士 都不用來探望,讓我好好休息。

二○一一年初夏動手術開刀取出膽結石。

163

第一部分


在開刀前身體不適的時候,玉佛寺裡人人都變成我媽媽, 盡其可能的照顧,讓我沒空感到身體脆弱時會有的落寞。 而開刀後兩天的獨處,除了讓我有時間好好的看師父即將 要出版的新書稿子,還很高興地觀察到自己面對疾病和生死時, 仍然用得上修行方法。 這一次生病,更能感受到在家與出家的差異是這麼大。 還沒出家時,只有幾位家人,家也只有一處,心神都會攀 附在自己和自家相關的事物上。 出家之後,到處都可以是家,打破了以前狹隘的家的定義。 我來到陌生的台灣,我的家不再是物質的場所,也不是親 近的人,而是信仰的歸屬處;是佛陀,也是佛法。 既然佛法無所不在,自然到處都可以為家。 以前的家範圍是小的,做甚麼事都是為了小家的利益,一 旦出了家之後,做的事是為大眾的利益,這個臭皮囊也不再屬於 自己,對身體的執著自然會減少。 出了家之後,並不表示就要和家人斷絕往來,我的家人還 是會不定時的給我電郵,告訴我他們遇到的各種生活狀況,而我

164


也可以用佛法來給予建議。 事實上,以前就算天天見面,都還不見得能知道家人的煩 惱呢! 現在我們的關係轉變了,離開了原有的角色,原有的限制 就不見了,家人也就沒有因忌諱而不敢跟我分享的事情了。 我出了小家,不但沒有離開原有的親人,反而獲得了更多 的家人。 因此,在醫院獨處的夜晚,我專心的看著校對稿件,享受 一種獨特又寧靜的氛圍,彷彿那個地方,也變成了我的家。

出家了,還仍然可以與家人 Skype 呢!

165

第一部分


以前有同是攝影師的朋友問過我:見我工作時在拍照,但 為甚麼休息時也還在拍呢? 我說:「因為攝影對我而言,已經不只是工作,它是生活 的一部分。」 朋友搖搖手說:「我不行呀,沒有錢賺的就不想拍了。」 我問他最大的興趣是甚麼?他答最喜歡就是收工之後去酒 吧喝酒,那才是人生大享受。 這個世界現在的運作方式非常緊湊,我們大概從學生時代 就要學會安排自己的時間,我們習慣拿起記事本,記錄一天當

166


中幾點需要去開會,幾點需要去應酬,幾點以後分給家人,如 果不會用記事本去規劃自己一週的生活方式,就會忘記早已經 說好的約定,會搞亂做事情的順序。 我們要學習規劃自己的生活時間,接著規劃一年的計劃, 再接著規劃自己的一生。 我們的生活方式被訓練成區塊狀,這原本只是自我管理的 一項方法,但是漸漸的,我們也開始用同樣的方式面對自己的 生命,每一件事都是被切割來看的。 於是,有的人拚命在不同的區塊裡演出他的角色,大家都 分裂了。 例如在學校打罵學生的老師,回家寵兒子寵過頭;上班族 對客戶老闆陪笑,回家後卻欺負妻小當大爺……我們的心被自 己分裂了,自己也和生活分離了。 常常聽到有人說,我對學佛很有興趣呀,可是我真的抽不 出時間,你看我這一塊是工作時間,這一塊是家庭時間,這一 塊要去上課,這一塊要去應酬,呀,連做義工都沒空,時間太 不夠用了,我沒空修行。 修行變成人生中的一個選項,一個區塊,它就像一個獎牌, 用來點綴生活中的品質,用來放在心靈裡的裝飾品。

167

第一部分


而我在出家以後,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完全沒有時間修 行。於是有一次我去請教師父:自己修行的資歷太淺,也沒有 真正用過功,是不是要先暫時把自己修好再接觸外界呢?否則 我覺得自己的心力很弱,很容易起煩惱,感覺甚麼事都做不好, 也很擔心自己紛亂的狀況影響了周圍一起合作的人。 「不用,因為在做的時候就是修行,每一刻都是修行。」 師父語氣非常溫和的回答。 「那是不是對您這樣的大善知識而言,在大馬路上或是菜 市場裡也都能修行,可是像我這樣沒有功夫的人,不是應該先 充實一陣子才回到紅塵俗事中修嗎?」我又問。 「不是,當你躲起來修行一陣子之後,就會以為自己應該 修得不錯了,但是只要出來一遇到境界,就完全用不上力,然 後就會認為自己修得不夠好,於是還要繼續躲起來修行,這樣 反而背離了生活,離開了修行的本意。」 修行就是在生活中,在不斷的工作中修,那才是沒有打成 兩截。 原來我也把修行當成區塊,從生活中切割了。 很多人是用切割的方式修行,一天中有空的時間才打坐誦 經,更零碎的來聽經聞法,如果還有剩的再來作義工,於是便

168


自認已經在修行,而且努力的希望每一塊都各自獨立,才能各 有自由。 可是這種各自獨立的生活方式是有問題的,因為我們的心 是同一個,不可能被切割分明,所以人生還是一直在犯一樣的 錯誤,重複相同的輪迴。 所以我們去玩樂時沒有想到佛法,卻在遇到生命中的挫折 時才想到佛法。佛法沒有時時與心同在,雖然它一直在那,但 我們選擇不和它相應,這樣學佛時間再久當然都學不好。 師父說,這是一種在相上修──告訴自己已經很好了,人 生也會有一點小改變,看起來像個在修行的人,但那還只是修 表面功夫。 自己剛出家不久後,香港很多不同單位都想約我去分享或 演講,但我覺得還沒有資格對外開示,總是回絕對方,想要再 過一陣子有了成就或是甚麼體驗之後再分享。 師父知道了這個狀況,就說這樣的想法不對,他要我隨順 因緣,現在有機會就去講,有一就說一,有二就說二,否則等 到自己覺得學得很好了,還有機會跟別人分享嗎?搞不好因緣 已經變了,你想講也沒人聽了,這樣就錯失了和大家一起成長 的機會。

169

第一部分


我恍然大悟。 是啊,修行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就是在分享中,修行不能 被劃分區塊,它就在每一次呼吸之中,跟我們一起經歷每一分 每一秒。 而且教學相長,在跟別人分享的當下,其實也是自己學習 和進步的最好機會。 如果人生都是區塊狀,那麼每一件事都像是工作、每一件 事都像是獨立的,但其實我們的生命是一體的,是互相建構而 出的狀態,否則甚麼東西能代表你的生命呢?甚麼東西是你的 全部呢? 只要清醒著,隨時隨地都能夠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分 場合時間,所以上班也是修行,下班也在修行,和朋友聚餐時 是修行,逛街購物當然也是修行。 那位下班後不拍照的攝影師,後來轉行開了一間酒吧,現 在跟我一樣,非常享受自己的工作。

170


領眾開示(2010)。

出家初期曾拒絕演講,後來聽師父鼓勵 要把握因緣去做分享。

171

第一部分


人的一生中,要做很多大大小小的決定,有的決定很大, 例如要做哪個行業?或是要和誰結婚?有的決定很小,例如要 買哪個牌子的衛生紙?或是要點幾號餐?這些決定都會一直影 響著後面的人生。 有時候,雖然自己下了一個決定,但是後續接踵而至的問 題,大到令人焦頭爛額,淪陷在困境的漩渦裡走不出去時,便 會後悔之前這個決定。 這時候,我們的情緒和習氣便瘋狂的發作,以致頭腦不再 清晰,沉溺在困境之中覺得沒有了希望,先前的決定也變得一 文不值了。

172


我在法鼓山打話頭禪七和禪十的這段期間,便有很多相似 的煎熬。 想做某一件決定時,常會有一股自覺:我可以做得到。因 此,第一次打話頭七時,雖然還沒有機會出家,但我覺得自己 可以成為一個好的出家人,相信自己做得到。 可是那兩次禪修的過程中,我都遇到信心潰散、一敗塗地 的狀況。 參禪完全用不上力,妄想紛飛、昏沉與全身疼痛輪番來襲, 使我沮喪到極點,又灰心又難過,覺得自己根本沒有資格出家, 這件事只是我的妄想罷了! 但是當時已經找了那麼久的道場,也幾乎把自己身邊的東 西都捨掉了,只是為了要解脫,做回自己的主人。可是看看自 己當時的樣子,根本就完全不行,還有甚麼希望可言?回家再 重新拾起原來的事業嗎?卻覺得好沒意思,不能修行還能做甚 麼?乾脆死掉算了。可是,死又能把問題解決嗎? 當我被這樣的低潮襲滿全身時,隔天主七和尚果如法師開 示,明言即說:「不要妄自菲薄,一直在責備自己不是這一塊 料!」

173

第一部分


果如法師彷彿是讀過了我的心思,他完全照著我的問題在 大堂上開示,聽得我啞口無言,心悅誠服。 聽完法師的開示,我被他從地獄底下給拉了回來,心裡服 服貼貼的嚼著話頭「甚麼是無」,身體痛歸痛,卻乖乖的繼續 打坐。 連這七天都撐不過去,還想修甚麼行?轉個念,原先的痛 苦雖然沒有減少,心力卻提了起來。 出家之後就一切順心了嗎?也沒有。 之後的幾個禪七還是會遇到類似的低潮,身體累積的疲倦 和疼痛,讓妄念一波接著一波,無法用功。多生累劫以來的習 氣,哪會這麼容易解決?

有一次曾經想過,既然自己真的不是出家修行的料,不如 還俗吧! 可是還俗後可以做甚麼呢?我的衣服都送光了,要再添購 甚麼樣的新衫才恰當呢?工作方面可以回去繼續教攝影,或者 開些甚麼新課程?或許也可以架設網站弘揚佛法?到時又該住 在哪裡好呢?

174


當我想完下半生可以做的事之後,接著想到自己要死的時 候又該怎麼辦? 咦?那不是要出家修行的主要原因嗎?否則又為何要出家 呢? 一想到這裡,打結的腦袋突然放開,一切妄念瞬間靜止了, 一種巨大的平靜感在內部蔓延開來,剛剛才掀起滔天大浪的水 面,突然安靜得只剩愈來愈小的漣漪。 我又回到了玉佛寺,好好的坐在蒲團上面對自己。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漸漸觀察得到甚麼時候自己的心力又 弱了。這時候就去外面經行繞上幾圈,不再去想任何事,只要 去感受四周的氛圍,心情就會平靜下來。

175

第一部分


每一次撐過這樣的低潮,信念都會在心裡慢慢加強。而到 現在已明白許多,遇到低潮已經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受到干擾了。 出家前總是期待自己可以快點開悟了生脫死,跟隨師父學 習之後,才知道連這些想法都要放下,不要用功利的想法去丈 量自己的所得,不要以為這輩子無法開悟見性就隨便過日子。 不論這一生能否明心見性,只要老實修行,做好每一天看 似繁雜的工作,觀照自己每一個起心動念,好好把方法用上, 在心地上下功夫,就不愧我出家的決定。 很多事情的重要性都在於堅持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到後來,我才了解在印度的旅程中,師父出的還只是「練 習題」,真正的挑戰,其實是在平常生活的每個當下! 這段日子以來,我嚐到了病痛,也經歷了極度的繁忙,還 要找到與人相處的平衡之道。 我已經學到不去想太多,只是繼續不斷的提起方法,在生 活中用功。 因為這是我的選擇,是我真心想做的事,我清楚知道自己 要甚麼!

176


177

第一部分


在生活的過程中,我們都會遇到許多困難,從而感到無奈 與無助,使得日子過得很不快樂。在這時候何不問問自己:我 為甚麼要做這件事?我最需要的究竟是甚麼? 也許只要誠實面對自己,回到清淨的初發心,就會找到答 案。 而我隨著自己的初發心,從香港到印度再到台北,終於如 願穿上僧服,人生的答案就在眼前逐漸清晰了……

178


179 果如師父和常霖法師。

第一部分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