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g-Yu Architecture Portfolio EA1-EA4

Page 1

楊承諭 作品集

EA. 01 EA. 04 P.1


/ About me / 楊承諭 Cheng-Yu,Yang

我是個機靈的人,也很享受做設計的過程,之前 師聊過,他認為做設計的過程中越掙扎做出來的成品 這份作品集時,看著以前的成品,我也體認到這件事

我覺得在大四是技術與想法相對成熟的一年,在 習到了如何以其他藝術領域介入建築,以及文字跟 係,也嘗試用許多不一樣的工具做設計,其中最滿意 成的小短片 (p.5)。

而大三,主要都在訓練平面及量體的安排,以及 對都市,也在這個過程中領悟了自己喜歡的建築風格 喜歡的兩題放在這次的作品集裡。

到了大五,延續著這四年來的經驗,把它發揮在 計,也期許自己能夠在過程中足夠掙扎,讓未來的自

Contact information

Software

Kaohsiung,Taiwan

AI PS ID

Email : ycy880524@gmail.com

Sketch up

+886 975477356

Lumion

Works on PR

AE

Rhino Autocad

+issuu


前大三時有跟老 品就越甜;整理 事。

在這一年中,學 跟建築之間的關 意的是用 AE 做

及建築要如何面 格,我也挑出最

/ Contents /

EA.4 京都 之間

討厭國際樣式的城市

P.5

建築預告片

透性介面博物館

P.21

記憶重構

淡江創意中心

P.33

流動的光

信仰空間與社區活動中心

P.39

在未來一年的設 自己能夠滿意。

the Internet

+youtube

EA.3


P.4


京都 之間

- 討厭國際樣式的城市 山本耀司曾經說過,他喜歡布料與身體之間的空氣,他稱之為間, 這是一種存在於日本的獨特美學。 這個故事發生在2040的祇園祭,一切要從原廣司的京都車站說起。

Designer TKUA EA4 楊承諭 / Cheng-Yu,Yang

Advisor 黃昱豪 / Yu-Hao, Huang

1997年原廣司的京都車站,為這個千年古城投下了個震撼彈,隨之 而後,大量國際樣式的大樓在京都冒出,傳統的京都住宅退縮到城市的 外圍,改變了人們認識京都的方式。 祇園祭是京都的傳統祭典,唯獨只有在「祇園祭」時,京都才會回 復舊有的城市樣貌,居民們會為了這個祭典「臨時搭建」,建造許多祭 典需要的裝置,像是巡行所需的山鉾,或是巡行前夜的攤販,而祭典結 束後,一切又會恢復原狀,居民回復平常的生活。 2025年,老居民們第一次發起「京都接續計畫」,希望透過祇園祭 的臨時搭建,在這段期間能回復老京都的城市氛圍。

Keyword 國際樣式 祇園祭 2040 京都

這篇小說是以一個外來遊客的角度,透過遊歷祇園祭的臨時搭建來 了解京都舊有的城市特色。 這是一個只活在祭典期間的千年古城。

『Film on youtube』

『Issuu』

P.5


所謂外來者

車站的大廳充滿了來自世界的旅客,我拿起手機拍照打卡, 紀念這棟歷時 40 年的建築。 京都車站,在維護人員的努力下,維持著如同完工時的新穎 感,巨大的玻璃量體,彷彿是矗立在京都的不老生物。 原廣司所做的這一切,都向世人宣示著京都跟上了時代的腳 步,是一座「先進」的城市。

P.6


一個燈火通明的夜晚

2025 年,老居民們第一次發起「京都接續計畫」,希望透過 祇園祭的臨時搭建,在這段期間能回復老京都的城市特色。 這是一個只活在祭典期間的千年古城。

P.7


P.8


第一印象-京都車站

超大尺度的屋頂桁架跨過整座車站,這種構 造技術代表著一個城市的「進步」。車站的入 口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大家井然有序 地一個個通過車站閘口……

P.9


車站出口 走出了京都車站,城市的樣貌被遮 掩,只能看見京都塔的一部份。 樹木穿插在這個空間裡,配合著屋 頂上方的圓形開口,讓人透過樹縫隱隱 約約地看見京都的樣貌,陽光穿過樹縫 也變得柔和,標誌性的京都塔被遮掉了 大半部分,只看見了大樓底下的人行空 間。 有別於京都車站的巨大峽谷,京都 人更喜歡小尺度的空間,街道突出的屋 簷定義定義了他們對於高度的感受。 對比於大尺度的京都車站,車站出 口的搭建物,是相對與人親近的小尺度。 支撐這這個空間的細鐵柱,露出了 鏽蝕的痕跡;地上的沙紋,也在人的走 動下不斷的變化;鏡子的反射,映照出 了人的流動。 不同於京都車站的永恆性,在這裡, 能夠透過身體感受到時間的變化。

P.10


P.11


秘密茶庭

從車站出來的我們,立刻感受到了百貨商場 的人潮,絢爛的燈具、交錯而來的腳步聲,都 揭示著這個城市的快節奏。 百貨大樓底下的巷子傳出腳步的回音,巷子 的盡頭,高聳黑色柱子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你們是哪裡人 ?』,隨著與老奶奶的交談, 我們才知道,這裡原來是茶庭,一個隱藏在百 貨大樓群之間的空間,讓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有 個喘口氣的避風港。 『我們自古以來就不喜歡封閉感,無論是物 質、建築、甚至於整個都市,我們都會在其中 留有空白。』 原來黑色柱子是由不同粗細的麻繩纏繞而 成,表面上看似密不透風,但微微靠近卻能夠 感受到來自土壤的溫度和溼氣。 『我們透過肉體去感受這個世界,建築師們 利用間隙讓人體和物質產生關係,感受風的柔 軟、水的濕潤、陽光的溫暖還有沙土給人的踏 實感,透過這一切知道自己還活著,我們很珍 惜這份事情。』

P.12


P.13


P.14


水樂園 整年溫差劇烈的京都,降雨量在梅雨季和夏 季達到一整年的高峰,幸好夏季的午後時常伴 隨著陣雨,緩解炎熱的夏季。 今天是祇園祭的巡行前日,道路會全面禁止 汽車通行,讓居民擁有好的步行空間,以享受 夏季的陽光,而我也在下雨的午後來到這裡。 許多小孩在水池玩耍消除午後的暑氣,頭頂 上的弧形透明玻璃收集午後落下的雨水,再沿著 瓦片往下流,匯聚到水池,我撫摸著瓦的表面, 透過雙手感受粗糙感以及水的冰涼。 『自古以來,我們運用泥土及岩石燒成瓦 片,並且覆蓋在我們的房子上,水落在瓦片上, 在瓦片的縫隙間流動,雨水產生出的聲音以及 侵蝕的紋理,是我們跟自然互動的方式。』 『我們不喜歡封閉感,所以我們都會在建築 的外圍留有一層過道,我們稱為「緣側」,這 讓我們可以親近自然,接觸風、雨和陽光。』 自從京都車站建成之後,大量的玻璃帷幕取 代了京都舊有的面容;雨水與建築的關係,僅 剩薄薄的一層玻璃,而在祇園祭的期間,舊有 的關係得以被接續,如同「緣側」一般的空間 取代了這些玻璃帷幕。

P.15


神明載體 來到巷弄的路口,只見一座木結構的搭建 物,空間的外圍由半透明的織布所遮掩,在飄 動之下讓人能隱約看到內部,這個由織布圍塑 的空間,形成了曖昧的邊界。 『比起磁磚,我們更喜歡用榻榻米鋪滿地 面,乾稻草編織的縫隙在與我們接觸後留有溫 度,我們喜歡這種感覺。』 規律而輕微的鐘聲從內部蔓延出來,一階 階的階梯讓視線的高度被逐漸抬高,撥開外 圍的織布,才發現原來這是一個祈求平安的場 所,居民們在遊行過後來到這裡祈求平安,風 的吹拂,帶著一旁的織布與身體產生摩擦, 在腳採下後,只聽見稻草相互摩擦的聲音, 原來這個樓板是用乾稻草互相編織而成,樓板 因為人體的重量微微的下沉,原本排列緊密的 編織也開始產生縫隙,腳底感受到藉此吹進的 微風。 進入這個空間,行走的速度變得緩慢,織 布在頭頂上飄動,光線過織布也變得柔和, 香油錢的箱子上方掛著幾條不同粗細的繩子, 每條繩子都是乾稻草的編織,乾稻草與手指摩 擦,產生輕微的刺痛感。 擺動繩子,上方的掛鈴發出清脆的聲音, 居民們透過這些簡單的儀式,祈求未來一年的 平安。

P.16


P.17


P.18


國際樣式的京都

在收拾行李後,我也準備離開京都,隨著祇 園祭的結束,居民們回復正常的生活,城市裡 的搭建物消失, 大樓的玻璃帷幕讓街道因為陽 光反射變的刺眼,抗鏽蝕的金屬遍布著大樓的 外牆,讓建築物過了 10 年、20 年依然歷久彌新, 這是國際樣式的京都。 回到了當初的車站入口,屬於祇園祭的搭建 物已不存在,留下原廣司的金屬桁架以及大型 電子螢幕,車站依然充滿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 急忙地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一年一度的祇園祭,讓京都能在這個國際樣 式的時代,在短暫的一個月裡,找回老城市自 己的樣子。 『比起京都車站,我們更喜歡小尺度、與自 然互動的空間,我們能藉由物質的衰老,感受 時間的變化,這讓建築跟人產生關係,我們喜 歡這件事。』 『 布料與身體之間的空氣,讓身體多了層 感受,光線穿透毛線,與人體所產生的汗水交 互作用,最後再與肌膚接觸;這是日本特有的 文化,一種微妙的感受性,難用語言表達, 但 又或許是這個難以表達,讓這篇故事留有詩意, 我很尊重這件事。 』這是我回應山本耀司最一 開始的那句話,也是我對於間這件事的解讀。

P.19


P.20


建築預告片 - 透性介面博物館 -

Designer

現代人們接收資訊的方式與以往不同,往往會透過事先的預覽,像 是Youtube上的影片縮圖或是網路文章聳動的標題,藉由這個「預告」 的部分吸引人們的目光。

TKUA EA4 楊承諭 / Cheng-Yu,Yang

以往的博物館是一個比較封閉且屬於私人的空間,而現在的博物館 對外開放且展出內容多元化,所以我希望未來的博物館能夠以一個對外 開放的介面面對外部環境。

Advisor

也因此,我希望未來的博物館能夠在介面上有些不同,讓人能從外 部隱約地看到內部的展覽且藉由這層界面達到事先預覽以及引起興趣的 目的。

游瑛樟 / Ying-Chang,Yu Keyword Benjamin Shine / 水墨畫 三宅一生 / 印象派 佐佐木充 / 浮世繪

我從研究服裝設計以及藝術理論下手,希望從中找出如何設計這種 介面的切入點,透過跨建築領域的研究,讓我在思考得過程中能夠跳脫 出既有的思考模式。 我研究了三種不同的系列,且從中找出了一些方法來設計內和外兩 種介面,重新思考介面之於建築的可能性。

『Issuu』

P.21


Research Series 1 - Benjamin Shine - 水墨畫 -

濃淡變化可以使其重點突出也使人的專注力集中到想表達的事物上,且透性的介面,可以使人窺探到內部所發生的活動。

Series 2 - 三宅一生 - 印象派 -

由幾何元素重複拼貼而成的畫面,會讓人產生朦朧的印象感。

Series 3 - 佐佐木充 - 浮世繪 -

介面上通透的紋理堆疊,能夠讓使用者的視覺模糊化,透過紋理的疏密變化,讓使用者有不同的視覺體驗。

P.22


Design concept

生活在一個資訊接收快速的時代,人們接收資訊的方式與以 往不同,往往透過事先的預覽,有興趣才會進一步了解,也因此 我想創造一個透性介面的博物館,讓參觀者能夠預覽參觀內容。

P.23


Final project

- 設計提案 -

公園作為都市叢林裡的留白,我利用綠覆建築的方式,讓博 物館能以較低的姿態面對環境甚至融入其中。 在外部立面,運用了水墨畫般的視覺效果,利用濃度變化吸 引目光,並同時控制視覺透性,達到預覽的效果。 為了能夠創造不同的觀看角度,我在內部讓空間錯落並以木 橫條組成的內牆將其串聯,形成如印象派及浮世繪的視覺效果, 控制木條的密度、方向,在空間產生可視性的差異。

- 設計剖面 -

P.24


- 量體策略 -

- 外部介面 -

- 內部介面 -

P.25


Final project

P.26

- 基地大剖 -


P.27


Final project

P.28

- 效果圖 -


P.29


Final project

- 設計細部 -

- Section A1 為了讓整體建築能夠隱沒入大安 森林公園中,以公園做為博物館的「留 白」,我將博物館以覆土建築的量體策 略進行配置,也因此有綠覆屋頂需要處 理,加上讓人產生互動的天井有許多建 築的細部可以探討。

P.30


- Section A2 在靠近外圍的一側,設置了可以 讓人步行的平台,讓來公園活動的人能 夠順延著博物館的屋頂走上建築,以及 側邊為了讓立面的量體看起來更輕盈所 做的天窗系統,還有屋頂排水,三者如 何的銜接。

- Section B 在外側面對公園,為了能夠讓在 外部的人能夠「預覽」博物館內的展 覽,以及吸引來公園活動的人的目光, 我利用擴張網如同薄紗般的視覺特性, 並將其重複折疊,形成如「水墨畫」 般的視覺效果,在立面上產生如同墨般 的深淺關係,讓視覺能夠被控制的穿 透進建築。

- Section C 為了形成多角度的觀看經驗,內部 空間有豐富的錯落關係,而內牆作為串 連這些空間的介面,要達到「預覽」的 效果且適當的遮蔽,我利用木格柵的重 複排列且利用金屬構建支撐,形成如「 印象派」及「浮世繪」般的線狀紋理交 錯,隨著觀看角度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視 覺遮蔽效果。

P.31


P.32


記憶重構 - 淡江創意中心 -

這題是設計一座位於淡江大學的設計中心,我從思考設計這件事情 的本質作為出發點,在設計創作的過程中,往往取自於「自身記憶」及 「經驗」,再藉由轉化成型。

Designer TKUA EA3 楊承諭 / Cheng-Yu,Yang

Advisor 朱慶煌 / Ching-Huang Ju

淡江的設計中心,我想要延續淡江學生對於校園的記憶,而我將其 重新分解 : 開放性、軸線性、地標性、都市紋理等要素,以及我對於設 計空間的一些想法重組成我想像中的設計中心。 設計中延續了淡江校園通往運動場的軸線,讓整體量體一分為二, 中央用平台銜接,串連這些量體,從中央通道也能看見所有在這個建築 物裡活動的人群,而垂直於軸線的,是一個銜接附近高低差的大階梯以 及學生餐廳,從樓梯往下則是社團活動中心,讓學生們可以吃完飯後坐 在階梯上觀看下方的社團表演。 在量體邊緣的部分,先是用牆體定義出了邊緣的位置,再藉由開口 讓邊緣模糊,構成具開放性的創意中心。

Keyword 校園記憶 開放性 邊緣模糊

P.33


3

4

6

7

1

2

- 2F Plan -

P.34

- 3F Plan -

5


Design plan 在整體的量體配置呼應淡江校園的基地紋理,保留學生通往 球場的路徑,在一樓平面的部分,我希望是以一個較為開放通透 的狀態面對學生,因此除了原本保留的路徑外,另外開出了一垂 直的通道,銜接基地的高低差,在兩端分別是社團戶外表演場及 戶外餐廳。 在整體配置上,北側是以教室為主,而南側是以大型的集會 場所為主,且彼此在三樓的平台銜接,中央的大開口讓經過的學 生能夠看到彼此,形成較為開放的邊界。 在三樓的西北側,是建築系的評圖空間,上方的挑空銜接到 工作室,而工作室的外側有樓梯可以連接各樓層,而評圖空間對 外也是留有一個大開口,讓經過這裡的學生都能夠觀看到評圖的 樣貌。

- Ground Plan 1. 素描教室 2. 工坊 3. 共享空間 4. 資訊中心 5. 學生餐廳 6. 戶外表演空間 7. 戶外餐廳

- 4F Plan -

- 5F Plan -

P.35


Final project

P.36

- 效果圖 -


P.37


- 順應居民動線及遊客動線 -

- 教堂動線獨立,作為心情的沉澱 -

- 社區型空間與戶外空間連接 -

- 心情的起承轉合 P.38


流動的光 - 信仰空間與社區活動中心 -

這是淡水老街社區內新設立的基督教小教堂,雖位處於熱鬧擁擠的 老街鬧區內,卻力求幽靜。

Designer TKUA EA3 楊承諭 / Cheng-Yu,Yang

Advisor 賴怡成 / YI-CHENG,LAI

除了教堂空間外,也結合了社區型空間和住宿空間,由兩位神職人 員及兩位專職行政人員管理。希望可以做為一個里民和神職人員共榮的 淡水教堂。 教堂空間具莊嚴神聖感,而基地周遭為淡水老街的前段,相對較為 世俗性,如何在基地外部到教堂能讓人心情沉澱,是這次設計主要探討 的課題。 我先從研究歷史中不同年代的教堂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處理光開始, 接著再研究淡水的光給我的想法,結合兩者,找出一個屬於淡水教堂面 對光線的態度,藉由營造一個光的路徑,以及空間氛圍的營造,達到一 個心情沉澱的效果。

Keyword 光 曲面質感 路徑

P.39


4 6 3

1

5

2

- 2F Plan -

P.40

- 3F Plan -


Design plan 在一開始思考平面時,我想要接應著老街的人潮(基地西側 及南側)以及基地東側的公園,因此我將量體面對這些方向留有開 口,並在中央圍塑出中庭,中庭留有通往教堂的路徑。 通往教堂的路徑,由鐵軌公園銜接一樓的大階梯,通往二樓 後由一旁的銅面曲牆營造光線的變化感,進入一個較暗的入口, 長條的路徑中漸漸地滲入光線,銅鏽蝕的味道,讓人注意到刻畫 在銅板上的希伯來經文,在路徑的末端迎來轉折後,看見一旁的 開放空間,接著在教堂的入口前迎來雙曲面的混凝土牆,光線洗 在牆上的效果,做為路徑的結尾。

Design section / elevation -AA' section-

7

-BB' section- Ground Plan 1. 餐廳 2. 住宿 3. 廁所 4. 表演空間 5. 教室 6. 戶外開放空間 7. 鐵軌公園

-South-west elevation-

- 4F Plan -

P.41


Final project

- 效果圖 -

1. 量體延續附近街屋的高度, 呼應基地周遭,延續鐵道公園的 人行空間,運用一個傾斜的大階 梯把行人帶到二樓的教堂。 2. 把人流帶到一側的路徑, 兩側的高牆圍塑出高聳的空間, 藉由曲面的變化營造光線的變化 感,以及銅牆的粗糙感還有鏽蝕 的味道,讓人在行走這個路徑 時,沉澱身心。 3. 路徑的末端有個路徑的轉 折,在繞過厚重的曲牆時,會看 見教堂前的花園,繞過這個花 園,最後來到進入教堂前的挑空 橋,光線在打到上頭的混凝土雙 曲面牆產生漫射讓人看見。

1

2 P.42

3


P.43


/ Sep.2017 - Jun.2021 /


/ Sep.2021 - /


楊承諭 作品集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