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 with Fi, 2015 Summer

Page 1

avec

interview

『

le designer

Fi. �


DE S I GN E R

彭 星凱

TIM E 2015.06.04 Thur. / 15:00-16:30

INTERVIEWERS YEN, Cheng-Wei & LO, Yu-Chung

Fi.

Fi.本名彭星凱,一九八六年生,空白地區工作室負責人 曾任學學文創講師、意念圖誌專欄作家,書籍裝幀作品逾百本 無法擺脫世代的躁進與童稚 書寫八〇後青年的思緒崩解、現實與理想衝撞毀壞的鬱鬱寡歡 《不想工作》是他的第一本著作 www.empty-quarter.net

Fi, the designer (left) & Me (right).


Q1.

請問是什麼樣的原因與際遇下, 引發您出版自己的著作《不想工作》 ? 在 2013 年的夏天,彭設計師舉辦一個小型設計 展【裡面】,彙整以往的書籍設計作品。對他而 言,那次的經驗是將自己的作品進行一次整理, 也因為那次的經驗,除了本業的設計實務之外, 行銷、策展之類的事情也更為熟習,同時也是他 思考自己未來方向的轉捩點。 時間推進至 2014 年,他蒐集兩年來在自己臉書 上的心情抒發(大多是散文詩),集結成一本書 籍《不想工作》(http://www.empty-quarter.net/ nagging/),但特別的地方是他用海報的方式呈 現,然後摺起來包裝出售,他在訪談中說到當初 有許多出版社表示富饒興趣,但對於他想呈現 的手法有點畏懼,用海報呈現其實是種破格的方 式,廠商還是希望能夠以能被翻閱的成冊書本出 版。在屢次的詢問之後,他決定自己出版,親自 找尋通路商、經銷商、跑印刷、出貨等等,加上 要去思索如何跟其他出版商介紹他們的新出版體 系「黑文化出版」。

也是因為《不想工作》 的誕生,他開始清楚知 道往後黑文化能做哪種 類型的書籍。

彭星凱 < 裡面 > 個展 圖片來源:空白地區臉書粉絲頁

而攝影師阮璽的首本攝影集《院喜》,也是黑文 化的第二本出版品,他們想要將有潛力的人藉由 黑文化推出去,而阮璽也因為自己的書而小有名 氣,受邀開課、舉辦展覽,那麼他的著作就變成 一個開始、一個 icon。

增加一個出版人的角色,對於彭設計師而言是如 虎添翼,正因他所接觸的案子大多為出版社,透 過自己做出版的親身經歷,同時也是宣示自己除 了是設計師之外,也是一位「出版人」,爾後 在他接洽客戶的時候(封面設計或書籍行銷包 裝等),而不會只是覺得好看而做,反倒會為 書籍的行銷、銷售量、變得更貼近讀者,而有一 定的理由與脈絡,站在同樣是出版人的基準之上 談論案子,『那這些都只是為了在回饋到我本業 上面,我的客戶可以更加信賴我。』在訪談過程 中,他也提及包益民在 TED 上的演說。而他得 到的啟發則是:需要將自己的產品賣好,才足 以取信於廠商,能夠幫助他們達到好的銷售成 績。他也在黑文化出版之後兩年之間不斷驗證這 個想法。(〈包益民:設計師在世界上的定位〉 http://tedxtaipei.com/talks/2009-pao/) 《不想工作》可能會讓許多人有疑問:為什麼設 計師的首本著作會是一本散文詩集,而不是設計 相關的書?彭設計師認為有太多的前輩都還沒有 出書,加上他認為自己還能精益求精,所以出自 己的設計專書還算太早;實現自己階段性的願望 則是他對《不想工作》的認定,能夠將自己的產 品包裝,把小眾的東西變成大眾可以看到的媒 體,同時對他來說也是一件有趣的經驗,是個自 己的小突破。從自己多了出版人的身分之後,在 他的設計專業之中,更加知道什麼樣子的案子他 能夠極力發揮,什麼樣子的合作對象可以產生加 乘效果,接案的走向越趨精緻。


Q2. ?

p i e r pa

du tion l' uti lisa

mé triser bie n

c omm

ent

紙在設計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但其知識卻似乎難以從課堂與參考教材中習得。 您對於紙張的運用十分純熟, 請問您是如何累積此方面的知識?

彭設計師最早對於紙張也是懵懵懂懂,去書店翻 閱實體書籍則是他經常做的方式。

他認為臺灣設計圈充滿 趣味的地方就是書上的 加工與用紙的選擇,反 而在歐美體系之下鮮少 能夠看見。 在書店游走流覽的期間,假使有抓住他目光的印 刷出現,他會致電給出版社詢問,或者跟印刷廠 洽詢這些是什麼紙,甚至有時會直接告訴業主他 想要用這樣的紙材,麻煩業主去問。藉由經驗的 積累,就會直接找紙商、要一本一本的紙樣,開 始有了紙樣之後就會更加瞭解。 然而,紙的運用是永無止盡的學習,即便是從業 一段時間,每次案子的用紙在印刷的階段總會有 不同的挑戰,需要調整跟嘗試。

關於台灣的書籍設計相較於歐美而言,最實際的 層面就是銷量基數─當臺灣市場不如歐美一般的 購買量時,就需要在包裝上頭盡些巧思,藉此抓 住消費者(歐美則是依然存在於「以內容為本」 的結構之下)。他用唱片市場做類比:臺灣與日 本的唱片包裝是世界上最五花八門,就是因為單 件銷售量非常低。所以現在願意購買實體書籍與 唱片的人,最大的原因也許就是為了「收藏」, 買到的不只是文章或音樂,而是一份禮物 包裝越趨精緻,相對而言就是這個市場需要更多 外在助力?對於這一點彭設計師的看法就著重在 經濟大環境趨勢:經濟好,大家競相會搶設計師 進而促成每項產品的設計感;經濟下滑,設計的 美化功能就顯重要─讓包裝更漂亮而促進銷售力 道;跌到谷底,沒有人會太用心在設計上頭,反 而太多東西會變得粗俗且不甚美觀。 雖然經濟成績為重的臺灣偏向第三種狀況,但在 彭設計師的觀察下:

還好文化圈幸運地還有 俱備美感的一群人。


書籍設計在臺灣的設計圈中門檻偏低,容易發 揮,並且接近文化的領域,當設計師要切入創意 點的時候,能夠相當抽象也能非常理智去處理每 個細節與手法,這就是吸引他跨入書籍設計範疇 的迷人之處。 他過去曾累積的廣告與行銷方面的經歷則是養 分,讓他以商業的角度去考慮一個包裝該怎麼 做,但有時大多數臺灣廠商在商業的視覺呈現上 都冒似抄襲(好比仿照日本知名人氣「雷神巧 克力」),抄的方式不夠高明,而常常反而過於 赤裸與不加掩飾,這雖然也是商業的操作手法之 一,但真的要達到促進銷售的視覺手法,在他看 來:

不管設計或商業其實不斷在進行複製的程序,現 在已經很少完全新穎的東西,很有可能是將不同 年代的概念湊在一塊兒,變成不同的組合罷了。

設計師其實大多都在做 「資源整合」的事情, 所謂的原創作品其實並 不常見。 彭設計師言及非常多人將設計工作弄混,設計師 比較像組合的角色而不是創造者。一個版面上使 用的照片、字型、紙張、墨水、特殊加工等等絕 不是設計工作者一手包辦,那些素材都是由他人 生產製造,而設計師運用這些材料整合成某種格 調加以呈現在商品、在宣傳之上。假如碰到非設 計專業的大眾拋出「為什麼你不是原創?」之類 的疑問,彭設計師則認為:一方面,設計師其實 要教育大眾,設計的根本就是一項整合性的工 作;另一方面,設計師本人也該去迎合市場喜歡 原創的這件事情,進而敦促自己做出原創的作 品,兩者事情能夠交錯完成。

應該是學習他人優點, 複製之後加以消化進而 變成自己的素材,而非 僅僅學到表象而已。

Q3.

為何您選擇專注於書籍裝幀設計? 除了出版領域,您對自己未來的事業走向 是否有不同規畫?

I N T E G R AT I O N

在踏入設計專業的初期,彭設計師做的是廣告設 計、網路電子商務或行銷網站等等的類型,但在 那時他發現網路設計的生態有所更迭,變成不再 以視覺為重,而是以「互動」導向為優先考量, 他認為自己不願在那種設計中鑽研與學習,網頁 互動對他來說變成一種侷限,而在網頁設計中 常 常 出 現 的「 使 用 者 經 驗 」(User Experience, UX)設計手法,假使跳脫不採用那些準則,就 容易變成大眾認為難以使用的網站。


Q4.

什麼樣的因緣際會下, 促使您在學學文創機構開設設計課程? 您是否認為這也是 設計師發揮影響力的管道之一? 彭設計師在學學文創開課的起始很單純:聶永真 的推薦。

apprentissage

lecture et

對於開課,他沒有將教課想得很複雜,因為當時 (約莫 2013 年)他尚未將設計圈的事情看得很 嚴重,重新都放在自身的專業以及未來成長上 頭,沒有想要改變社會任何事情,當時的授課只 是當做經驗分享的閒聊。而對於教學是否有恐懼 感,他表示雖然沒有過教學經驗,但從小就有演 講興趣的他認為能夠駕輕就熟。 而學學文創的課程在他的規劃之下,都是教學生 有關設計的素養與美感,所謂的基礎反而在電腦 繪圖軟體補習班能補強,但少了設計的觀念,呈 現出來成品的 sense 會變得極差。

『因為現在學生越來越踴躍,所以就會覺得: 如果能因此改變接下來要進來這個產業的人的話, 我覺得也是好事。 盡可能的告訴他們「我認同的觀念」, 我很難去確定自己是正確的, 但至少我看到這樣的設計師出來,我會覺得很開心, 我就用這樣的方式去教他們。』 『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因為我自己知道, 我現在會是這樣的設計師也跟我過去受到的教育有關係; 所以我很感謝過去的老師, 我希望至少以後這些學生出去之後, 他們就算做了十年,然後我都已經老邁了, 可是他們都還會覺得: 現在能夠成為這樣的設計師,是因為之前上過阿 Fi 的課。 如果能這樣我會覺得非常感謝。』


Q5.

原研哉曾提出 「文化之於土壤、設計之於樹幹、商品之於果實」 ──文化影響群體對美的認知,進一步影響設計。 對於設計師與大眾/客戶美感的差距, 設計師應以什麼樣的心態和做法作為因應? 『我覺得「大眾」跟「客戶」是兩個 角色。因為客戶出錢只是希望他的錢 有所收穫,所以你只要能幫助他的付 出是有等值回饋,或是倍值的回饋, 他都願意用你的方式去做事。 而「大眾」是,只要這個市場上有什 麼 新 的 東 西, 他 們 都 會 趨 之 若 鶩 ─ 什麼東西讓他們感到有趣、新奇,他 們都會去記得以及喜歡它;而這個喜 歡的過程,我覺得就是一個美感的培 育。』 彭設計師聊到他近期買了 PS4 遊戲機,新的介 面比起前面的機種更加優良,這同時也說明了一 件事情:PS4 如果沒有上市的話,大眾不會知道 一個遊戲機的介面能夠如此好看,那麼,其實 SONY 做了一件美感培育的事情。而通常消費者 不會知道他們要的是什麼,反而是供給者用產品 刺激大眾的需要與欲求─它呈現資本社會的循 環,不斷推陳出新,這樣才有辦法把錢投入新的 資本上。

c u l t u re s , i d é e s e t s a v o i r- f a i re s

而原研哉提出的在彭設計師的看法上,則有點 難用單一的說法去闡明「文化」是哪一部分的 文化。如果他的原則是「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文 化」,設計是去吸收國家文化而長出果實,但設 計是處在中間的角色,不單單只是吸收這一塊文 化。他認為很多臺灣設計師因為看到國外太多成 功的案例而會覺得很痛苦,國外可以達成但在臺 灣這塊小小土地卻無法成功,是每一個當地的設 計師會感到惋惜之處。

對於「設計是很難走入國際」這件事情,彭設計 師的看法是:設計必須熟悉當地的文化,才能做 出符合這個地方的設計。而臺灣啤酒在今年要去 韓國參加啤酒展,他為臺啤的攤位做了宣傳的 DM 視覺設計,使用電腦內建的韓文字體製作, 反倒卻被韓國那邊來信反應「你用的是我們最俗 的字體」,但在他的認知上是好看的。他無法理 解這種隔閡,但也為這次的合作經驗增添一些趣 味。

『我們在討論設計時─這也是我近年 才有的新觀念,我們不可以避開討論 經濟和政治的原因,因為政治會影響 到整個國家的文化,而經濟會影響到 整個國家的消費行為,那設計就是建 立在消費行為上面。』

雖然設計會因應全球潮流而更替,但是比較屬於 產品,如同 Apple 的商品不需要被閱讀;如果在 平面設計或廣 ˋ 襖設計上,因為需要被理解就必 須相當程度地區域化。

國情不同,導致每個國家消費者的偏好與素養也 會不盡相同。彭設計師認為臺灣的消費者呈現兩 極化,有一部分源於大家的閱讀量相當低,不只 是閱讀書本,包含吸收文化、增進心靈成長的思 辨機會。

『雖然現在大家都不讀書,會覺得讀 書好像沒有什麼立即的效果或刺激, 但我覺得很多思考的方式或行為都是 從閱讀裡面衍生出來的,所以我還是 鼓勵閱讀—那個閱讀並不一定是量的 問題,而是你閱讀的東西你有沒有去 思考它。』


Q6.

您曾提到,台灣一線設計師大都在做書籍、唱片, 設計師似乎自我封閉在文化領域裡與大眾脫節,越來越沒有社會影響力。 請問以您的觀點,設計師在台灣應如何發揮社會影響力? 而身為書籍設計師,您在出版界如何展現影響力?

『我開始用現在的習慣在做事,也是 這兩年的事情而已。比方說一次給一 款,然後一款就做到最完整的樣子, 不跟別人一樣去做…等等的東西,這 些都是一點一點在影響接下來進來的 設計師。我覺得,這個是我已經看到 的好的現象,我很謝謝有人覺得參考 我是一件好的事情。』 近年來,彭設計師的工作習慣變成「一件一次 做到好」,他給自己更多的壓力,要讓一項作 品完全說服每一個人(只少必定要先說服他自 己)。透過不斷反問自己:這個封面會不會有什 麼情況?促成既鬥志又好玩的體驗跟挑戰。這樣 的作法也變成他能讓自己邁入下個階段的方式, 讓自己更多成長的機會,不會停留在同一階段徘 徊打轉。像是在他辦個人展覽之前,一個月接 八、九本書的案子,一本書提三到四個封面,等 同於一個月做出二十四本提案,這樣怎麼可能將 精力與新點子放到作品之上?

在那時候他意識到,不能用那種方式繼續下去, 不會進步。後來把原本製作三本提案的精力聚焦 在ㄧ本上面,讓每次的製作都更精準、更別出心 裁、加入更多他的設計想法在裡頭。 而提到設計師如何在臺灣發揮影響力?他認為設 計師聶永真近兩三年來的努力是頗好的典範: 2013 年製作【金馬 50】的 logo 是讓非常多人能 看見的設計;而今年聶永真設計 7-ELEVEN 的 City Café 杯在網路上瘋狂轉載,他創造視覺上 的流行,這種現象相當難能可貴。而他的設計運 用單色的搭配,跳脫多數人對於「應該多一點才 叫做設計」的想法,同時也教育民眾如此簡單的 東西也能是種設計,這是「減法」的設計概念; 另一方面,彭設計師猜想聶永真也給了許多設計 師鼓勵,一旦 7-ELEVEN 採用這麼簡單的商品 設計,其他企業也可能群起效尤。 今年在香港九龍舉辦【TEDxKowloon 設計沙龍 2015】中,由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譚 智恒(Keith Tam)所說的:『很多設計雖是用 完即棄,但卻同時在潛移默化地教育我們什麼是 美學。』彭設計師相當喜愛這位講者的說法。 ( http://tedxkowloon.com/blog/design2015-keithtam/)

『每個設計師都必須要把這句話放在 心裡,你實際做出來的東西,它不會 是為了迎合業主、迎合你自己,或不 會是為了迎合任何人,而是它可以為 社會帶來一點點影響,即便那個影響 非常的小。』 彭設計師在說完這段之後,瞬即以他做過「臺灣 啤酒」的案子舉例,他會盡可能將他覺得好的元 素放在包裝上面,這同時也是個很好機會,讓台 灣多出一個更好看的商品。而他今年造訪日本京 都之後,意識到臺灣的街道極醜無比,特別就是 指那些亂無章法的招牌,那是我們無法徹底改變 的,因為已經涉及台灣文化跟整體美感教育的問 題,許多人不願意花更多的資金去把招牌做得好 看,設計師也不能保證招牌經過設計之後會增進 生意興隆,這相當複雜。


訪談之中也討論到有關「知名度」:設計師的知 名度是否與影響力成正比?這項問題又回到聶永 真身上,他大概是臺灣現在最知名且最有影響力 的設計師。近年來聶永真將日本設計師服部一成 當成學習對象─在畫面加上一些零碎且裝飾性的 線條─以前很多設計師想做這樣的嘗試但不太 敢,而當聶永真的設計獲得銷售上的成功,其他 廠商就敢接受類似這種風格,在大方向上是跟風 的型態,可能有好有壞,而以結果論來看是更趨 多元。

de designers

influences

『我覺得這題是政治的問題。你必須要從政治的 角度—政府會有一個明確的方向,讓台灣的民眾 去學習什麼叫做美感。當整體美感程度提升之 後,才會對一件事情有共識,如何讓一個城市變 得漂亮產生共識。』而京都的市容規劃則是他 提到的案例:各家招牌整齊劃一,變成同樣規 格,並以黑白呈現。他對於在京都的國際企業也 遵循這項規定感到特別驚訝,而全體的成效讓整 座城市變得和諧好看,這也完完全全顯現在那邊 的企業、民眾與當地政府都有意識到「美感是 重要的」、「市容很重要」,這樣一來才有如 此的成效。所以設計影響力在臺灣依然有所侷 限。(http://flipermag.com/2013/12/23/cleansignboard/)

『我會覺得,設計師要去讓一個提案 被接受的時候,他必須要有很多的努 力和說服—他可能在商業上說「因為 我們這樣的設計比較省錢」,或是「我 們這樣的設計比較容易被人家看到」、 「這樣的設計會讓你的形象…怎麼 樣」—那,聶永真的「因為有名」也 是因為他透過「說服」的方式。 所以當你抱怨聶永真其實是「因為有 名所以人家接受他的東西」的時候, 在這之前,你為什麼不先把自己變有 名?因為他靠那麼多努力把自己變有 名,就是為了可以做這樣的事情。』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譚智恒 ( Keith Tam ) http://tedxkowloon.com/blog/design2015-keith-tam/

京都:善用文字之美,同中也能求異 http://flipermag.com/2013/12/23/clean-signboard/


my online portfolio :

www.behance.net/chicve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