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會歷史看三位一體

Page 1

從教會歷史看三位一體 「三位一體」是最基本又最叫人搞不清楚的教義。我們從歷史來了解它。 基督教是從舊約發展出來的。它和猶太人一樣,堅持只有一位全能真神,厭 惡並反對任何多神宗教。但是,基督徒既信那位獨一神,又信耶穌,那基督教不 是多神(雖然只是二神)教嗎? 這個問題,在新約已經出現了,耶穌分別問過門徒(馬太福音十六章 15 節)和法利賽人(馬太福音廿二章 42 節),他們認為他是誰? 可惜,新約的答案並沒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在耶穌諸多的頭銜中,他極少 直接了當的被稱為神(參:約一 1;可二 7;羅九 5;多三 13;來一 8)。更何況 有些學者認為這是後人「神化」耶穌,或竄改原文的結果。不過在這裡不談新約版 本及神學的問題。 到第二、三世紀左右,開始有兩派異端希望在耶穌身上動手腳,來維護基督 教一神的立場。

1. 「異端 」的三一說

A. 能力一神論

一派說,耶穌不是神,他比真神小一些。小多少?說法不一: 有的(這派之間的人物不一定有歷史關係,但性質類似,故我把他們歸成 一派)說,耶穌本來是個人,因他對上帝忠心不二,受洗或登山變像或死後復 活時,上帝立他為子,如此主張的有第二世紀的「貧窮論」(Ebionism),和第 三世紀的「嗣子論」(Adoptionism); 有的則說,耶穌是僅次於父神的最大受造物(父神是造物主),代表人物 是第四世紀的亞流(Arius)。二十世紀的耶和華見證人是這種「次位論」 (Subordinationism)的重現。他們覺得,一神信仰不可打折扣,為了維護一神


(父神),耶穌的神性就得打折扣了。這一派也可稱為「能力一神論」(Dynamic Monarchianism)。意思是說,耶穌本身沒有神性,祂的能力是獨一父神賜下的。

B. 面具一神論

另一派異端,既想維持一神論,又要保存耶穌的完全神性,就想出神戴面 具的辦法,說:神在舊約戴的面具是「父」;新約時,同樣一位神換了一個面具 以「子」的形式出現;五旬節後,則戴上「靈」的面具。 上面那派錯在說耶穌不是神(比神小一點),這派則錯在說耶穌不是人 (是神的化身)。學者稱他們為「面具一神論」(Modalistic Monarchianism)。保 守人士在談三位一體時,常犯類似的毛病。他們注重一,卻忘了聖經清楚說是不 同的三位。最有代表的經文:「我(一位)要求父(另一位),父就另外賜給你 們一位保惠師(第三位)」(約十四 16)。 我向學生講正統的三位一體「六句真言」,前三句他們還能同意,後三句便 頗不滿。這六句是:「父是神,子是神,靈是神;父非子,子非靈,靈非父。」歷 代保守人士想用「老子一氣化三身」,或封神榜式的「孫悟空拔毛變化」來了解三 位一體,就是犯了面具論的錯誤。 二十世紀神學家 D. M. Baillie 指出,異端的共同特徵就是要「簡化」三位一 體。我想,把「簡化」這字眼改成「合理化」,就更準確。歷史上,各異端莫不想用 合邏輯、合理性的說辭來說明三位一體。這不僅註定失敗,而且會走入否認三位 一體的路。

2. 「正統神學 」的三一教義

那麼,正統學派如何了解三位一體?

A. 亞他那修

第四世紀的亞他那修(Athanasius)有句名言:「將自己獻上的子,與父有 別,但就神性而言,二者相同。」(Ar. 3.4)亞氏還有一大貢獻,就是把聖靈的


神性提高到檯面上來。他指出,根據聖經,父子靈在創造、默示先知、道成肉身、 賜生命給人類這些事上都密切合作。 不過,亞氏仍不願直接稱聖靈為神。這一點,連對三一論極有貢獻的迦帕多 加教父(Cappadocians)也有遲疑之態。他們在三八一年的 NicenoConstantinopolitan 信經中,促成了以下的字眼:「聖靈是賜生命的主,從父而出, 與子一同被敬拜得榮耀,祂通過先知對人說話。」 如此提升聖靈,是因為:(1)受洗所奉的名是父子靈;(2)聖經中神的 靈與父子密切互動。

B. 迦帕多加教父

迦帕多加教父不認為聖靈只是神的能力,而說聖靈與神同質 (homoousios),卻是另一位(hypostasis)。如何一個「另」法呢?用來源區分: 父非生也非出;子是父生的;靈是從父經子「出」(procession,約十五 26)。 「生」和「出」說明三位的相同。因為,正如從人所生所出的必定是人,從神所生所 出的就必定是神。相反的,人所做所造的,必定不是人(最多是機器人;或是有 人工智慧的產品),神所造的,就必定不是神(造物主絕不同於受造物)。聖經 和神學家很巧妙的用「生」、 「出」,來指出父子靈的同(同質)與不同(一個非生 非出,另一個生,第三個出)。 但是所有形容神的語言都有其限制。子的「生」及靈的「出」都會引發其他問題 他們何時「生出」的?「生出」之前就不存在了嗎?迦帕多加教父一方面承認,三 一神內部的奧秘非人的言語智慧所能探究;一方面提醒大家,子和靈是在永恆 而非時間中生出的。也就是說,父子靈是永遠同在,沒有那個早過那個的情形。

C. 奧古斯丁

奧古斯丁把父子靈之間作了更深入的區分及結合。三者的平等及合一,不可 須臾分離。每一位都與神的本質(essentia,奧氏不喜用 substantia)相同。不僅同 一本質,連意志及行動也一致。 奧氏對三一神學最創新的貢獻,就是他用人的靈魂結構來作比方。他並不是 說,這些比方能證明神是三一,(這只能憑信心通過啟示接受),但這些比方


能幫助人了解三一的奧秘。奧氏認為,三一的「痕跡」到處可見,因為萬物都是三 一神造的,當然就會有三一的成份顯出。(我最常聽見的比方是水、汽、冰的三態 不過這比方誤導的作用~引人走入面具論~恐怕大過澄清:父是冰?子是水? 靈是汽?)而人既是神的真實形像,我們就可以反求諸己來了解三一。即使是人 的肉身,也有「類似三一之處」(quandam trinitatis effigiem)。比如說,認知的過 程就有三個不同的成份,但又緊密結合。這三個成份是:外在的「目標」、理智認 識這目標的「行動」,以及理智對這目標的「感受」。當我們摒除物質,單從靈魂來 了解時,就更接近三一。因為靈魂中的各功能,和三一神一樣,是「同一本質的」 如記憶是三一的:心中的某個「印象」(如某人某事),對這個印象的「回想」, 以及想要去回想的「意志」。如人的智慧是三一的:「心智」、心智的「自知」、心智和 自知間的「愛」。如愛是三一的:「愛者」、 「被愛者」和「愛」本身。如意志是三一的: 「記憶」、「理解」和「意志」。 奧氏認為,從這些比方來看,神必定是三一的,否則祂的智慧和愛都將無 從發揮。

3. 近代的三一說

三一的教義從十八世紀開始消沈。受啟蒙運動的影響,許多神學家不再相信 耶穌是神。而士萊馬赫(Schleiermacher)主張三一是早期神學家把聖經哲學化 的結果(這位自由神學之父的說法,和許多反對神學的福音派多麼相似)。這更 叫人忽略三一。 以上是三一教義的歷史簡述。

4. 三一教義在基督徒生活中的應用

一個人成為基督徒,是因為他奉父子靈的名受了洗。基督徒受領祝福,也是 奉父子靈之名得到的。這就是說,在我們稱義成聖、重生得救悔改歸正的過程中 父子靈始終積極的參與。若神不是一而三、三而一,均衡的被人領受,那基督徒 和教會就會出大大小小的問題。粗糙的說:猶太人沒有子和靈(約壹二 23;林 前十二 3;加四 6),所以不認識父;福音派缺少聖靈,所以缺少呼叫阿爸父的 火熱;而靈恩派提醒人注意聖靈固然有功,但對聖子的十架實在太忽略,以致 對「神開恩賜給我們的事」(林前二 8-12)遺漏頗多。


認識三一教義和應用三一教義,是同樣重要的。

5. 結 語

我也想把三一這個名詞說得完整一點。三一的源起是拉丁文的 trinitas (三世紀的北非神學家特土良〔Tertullian〕創用),而這個字代表的是 tres (三)personae(位)in(在)una(一)essentia(體)。更完全一點, tribus(三)modis(型)sub-istis in(存於)una(一)divina essentia (神體)。這是拉丁教父用的,他們當中有人用 substantia(性質、個體)代替 es-sentia。希臘教父則分別以 hypostasis(位、性、個)和 ousia(體質、性格) 來形容三一。 我無法在此解釋這些字的微妙異同,因為就算把它們譯為中文(位、個、性、 體、格、質),仍叫人一頭霧水。不知當年宣教士根據什麼翻譯成「位」、 「體」的? 牟宗三先生的《心體與性體》或許提供了一條可以研究的路線。 祈禱的法則決定信仰的法則。我們多祈禱三一神,必定可以使人更明白三一 信仰的內容。

(《新使者》1995 年 8 月乃期)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