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語
本期《高雄文獻》的四篇研究論文,計有王御風的〈日治時期鳳山醫院初探(18961910)〉、邱延洲的〈戰後高雄鳳山鎮軍公教人員及其眷屬占據寺廟與撤離〉、陳坤毅的〈舊
三和銀行史實與空間考辨〉、王美青的〈融合文化底蘊與設計感的族群創意美學:以當代那 瑪夏布農族創藝家為例〉等,四篇專論似乎是站在不同角落訴說著高雄史,但如果從時代或 環境變動的鏡頭看各篇內容,我們就能聚焦到更為細微的歷史敘事。
王御風〈日治時期鳳山醫院初探(1896-1910)〉一文中,帶出鳳山醫院的成立是日本殖 民政府初領臺時的全臺醫療布局,位於清代縣治鳳山縣城火房口埤底街的鳳山醫院,即使服 務對象以日本人為主,在官與民的共同努力下,醫院的規模也逐日擴大,但隨著下淡水溪兩 岸的政經局勢變化,鳳山街地位滑落,鳳山醫院遷移,轉而成立屏東醫院,數年後打狗醫院 也成立。此文對僅有十四年地方服務歷史的鳳山醫院之探討,以高雄區域發展的尺度進行解 析,提供讀者對高雄都會區中地體系變動的廣度。
對於戰後大批眷民的居住問題之研究,通常以眷村的視角討論,而在田野訪查中,也會 有軍眷或移民占用廟宇的說法,前者帶出眷村搬遷和違建的議題,後者的廟宇占住處理往往 被忽略。邱延洲在〈戰後高雄鳳山鎮軍公教人員及其眷屬占據寺廟與撤離〉,從現場發現軍 方佈告,再加上總督府檔案、田野訪談進行現象、人物、建物作連結,提供我們對於戰後大 批撤退來臺人士的居住問題亂象,和解決方式,以及是誰在努力等脈絡,有更深入的了解。
現今鳳山開漳聖王廟前的忠義街街名由來,也是另一種文獻註記。
都市發展的軌跡或標誌,通常伴隨著相關的機構或設施出現,以顯現都市進展的風貌,
高雄市的都市發展於 20 世紀初,填海造陸的新成街區風貌,正是由很多商行、行政、金融機 關聚集所展現。陳坤毅對〈舊三和銀行史實與空間考辨〉,由歷史建築的身分釐清,帶出哈 瑪星街區金融街中的銀行紛立景象,而建築物從商會轉為三和銀行承接,也是哈瑪星內洋商 與日本企業變化的寫照。
王美青〈融合文化底蘊與設計感的族群創意美學:以當代那瑪夏布農族創藝家為例〉, 雖然是以個人創作者的工藝事業為探索對象,但在工作坊出現的脈絡中,隱含了當代環境變 遷、原民女性藝術、永久屋移住、文化印記傳承等議題的交錯,這可從作者提出的眾多問題 意識中,看到此文的企圖心。從文化承續和再創的發展,創作者如何將布農族的文化鑲嵌於
文創產品,哪些故事?哪些元素?其可能性如何?作者帶我們進入 Valis Ispalidav 的創作世
界,看木刻畫曆和布農嬰兒背帶上的布農歲時祭儀、傳統文化印記,又是另類文獻。
田野現場有兩篇,其中游永福〈大正七年,六龜里的池田屋與樟腦產業盛況〉以相關
文獻、報導對田野現場六龜池田屋的深入描繪。池田屋為日治中期六龜街區的旅館,其修繕
和存留的意義,為六龜里採樟煉腦、理蕃等事業之象徵,且此篇所引用的大正年間報導,串 起百年間以六龜街為中心的田野動態──舉凡沿途山林風光、政府治理、交通、產業、族群
互動的寫照,一躍眼前,添增想像的奇趣。相較之下,〈高雄「新堀江」的由來和商圈成立 (1988-2000)〉一文帶我們到市區,觀看的是 20 世紀末出現的新堀江商圈,往前對照了鹽
埕區的堀江商圈,商圈的出現和發展動態,一則反映都市商業中心移轉的動態,二則同以舶
來品概念聞名的性質,也帶來都市街區與外國商品連結的商業氛圍。
文化光影的書評,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李佩蓁以「160 年前的權力遊戲」
角度評黃寶雯《打狗開港:條約、海關、地方的三角關係》,在其筆下將書中的「打狗開港」
核心議題討論,還有從中央層級人士、地方層級人士、打狗港的複雜樣態之逐章架構,簡要 有力、一氣呵成地引出,並對照相關的打狗港研究觀點,強調《打狗開港:條約、海關、地
方的三角關係》在開港、打狗、商貿等研究,帶來更為廣泛的視野。一閱李佩蓁的書評,為 我們帶來追讀百年前臺版紙牌屋的興味。
本期三則小故事,聚焦於田野現場之一的六龜里(現今六龜),〈荖濃溪畔平埔族的紅 毛親 tsiânn〉追溯的西方傳教士在六龜山野的探訪,如何串起長達兩百年另一段與西方人接 觸的記憶。〈三島彬記憶中的六龜〉則帶進日治時期進入開發階段六龜街上日人生活的空間
與社會想像,讓位在荖濃溪畔的街區商店、學校和電廠的畫面,增加了生氣。通往六龜途中, 位於荖濃溪西岸的嶙峋奇岩,是引發旅人驚嘆的景觀,這正是十八羅漢山自古聞名的所在, 〈十八羅漢山的故事〉對沿岸景觀和交通變化說古話今,告訴大家,入荖濃溪山林,林務局 的遊客中心的歡迎與解說等著您。 2023年5月17日
主編
日治時期鳳山醫院初探(1896-1910)
日治時期鳳山醫院初探(1896-1910)
撰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副教授 王御風
摘要
高屏地區的西式醫療系統最初是由西方傳教士傳入,然而教會所帶進來的西式醫院, 並未成為臺灣人普遍信任的醫療系統,臺人接受西式醫療系統,是從進入日治時期開始。
日治初期總督府所設的醫院(初稱病院),為臺灣西式醫療系統發展關鍵,在眾多醫院中, 以位於鳳山的鳳山醫院壽命最短,從明治 29 年(1896)臺灣總督府設立後,僅僅十四年, 即於明治 43 年(1910)遷移至阿緱(今屏東)。
設立於明治 29 年(1896)的鳳山醫院,為一棟二層樓日式木造建築,一樓為診間,二 樓為病房,共設有九間病房。但隨著就診人數增加,及建築物受到颱風毀損等因素,先於 明治 32 年(1899)透過捐贈、購買,擴大園區面積,再於明治 33 年(1900)修復受損的本
館建築,並將購買的民宅改建為病房,也添設對外道路,使得鳳山醫院環境煥然一新,可 收容住院病患也從 19 位增加至 24 位。
鳳山醫院使用者多為日人,從住院者僅有日人,沒有臺人即可看出。明治 42 年(1909)
鳳山廳廢廳後,大批日人移出,也使得鳳山醫院的存廢問題浮上檯面,明治 43 年(1910)
鳳山醫院遷移至日人新移入的阿緱,另一個日人移入的打狗(今高雄),也在請願下,於
大正 3 年(1914)設立打狗醫院,從鳳山、阿緱、打狗的醫院變遷,除可見證日治時期高 屏地區醫療的發展,亦可看到日治時期鳳山、打狗、阿緱三地政經地位的移轉。
關鍵詞:鳳山、醫院、鳳山醫院
投稿日期:2023 年 3 月 16 日
接受日期:2023 年 5 月 7 日
009
戰後高雄鳳山鎮軍公教人員及其 眷屬占據寺廟與撤離
撰文╱草地人民俗文化工作室執行長 邱延洲
摘要
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大量的軍公教人員及其眷屬隨著政府入臺,由於諸 多設施於戰爭期間轟炸,幾近廢墟,導致許多部隊和機關無法安置,僅能占駐於寺廟。民
國 38 年(1949)國共內戰,國民黨政府失利轉進臺灣,此窘境加劇,又加上政府轉進臺灣時, 時勢混亂,造成原大陸之軍隊、機關縮編,以致隨政府來臺的軍、公、教人員無法重新報 到與歸建,且在無人接濟下,只能任其占住廟宇,或露宿乞食。本文以戰後初期的鳳山鎮 做案例觀察,藉由軍部的佈告實貼,以及政府所留存之受陳情文件,發現民國 40 年(1951) 開始,鳳山鎮仕紳、民眾已著手處理寺廟被占住的問題,並運用興建房屋,收容這些人群, 以換取寺廟恢復日常之運作。殷盼藉由本文之討論,助益更多研究者關心此課題。
關鍵詞:寺廟占據、軍眷義民、鳳山鎮
投稿日期:2023 年 4 月 12 日
接受日期:2023 年 5 月 9 日
戰後高雄鳳山鎮軍公教人員及其眷屬占據寺廟與撤離
031
舊三和銀行史實與空間考辨
撰文╱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 陳坤毅
摘要
早期在高雄港蓬勃發展下,哈瑪星地區逐步躍升為城市的政經核心,造就銀行相關機 構聚集的金融第一街,其中舊三和銀行不僅是哈瑪星唯一留存完整的日治時期銀行建築, 更是高雄施行州制與市制的重要歷史見證。自民國 80 年(1991)新濱派出所遷出後,閒置
將近二十四年,民國 108 年(2019)修復完成後,再利用為餐飲空間,遂成港區的觀光熱點
儘管舊三和銀行在登錄為歷史建築後已有調查研究,但對於土地沿革及建築特徵的論 述仍有不足。本研究進一步比對史料,證實大正 10 年(1921)其前身三十四銀行的設立 地點並非位於臨海三路 7 號現址,而是昭和 2 年(1927)才遷移至此,行舍本館更擴建自 1900 年代末期三美路商會的建築結構,且目前外觀所見黃色系磁磚,應為 1930 年代初期加 以裝修的成果。
舊三和銀行場址的歷時性造就其豐厚底蘊,可惜修復工程缺乏詳盡史實基礎的延伸, 加上進駐業者脫離時代脈絡的裝潢,部分設計可能扭曲文化資產空間的本質及變革。本研 究藉由文獻爬梳以及圖像分析,釐清舊三和銀行場址的發展脈絡與空間變遷,嘗試導正過 去研究內容的貽誤,同時補充周邊地帶金融機關的成立始末,期望更新並深化在地文史脈 絡之論述。
關鍵詞:三和銀行、三十四銀行、三美路商會、文化資產、哈瑪星
本文之完成,感謝匿名審查委員提供寶貴意見,讓本文能於不足之處再行修改。
投稿日期:2022 年 12 月 12 日
接受日期:2023 年 4 月 28 日
舊三和銀行史實與空間考辨
之一。
059
融合文化底蘊與設計感的族群創意美學:以當代那瑪夏布農族創藝家為例
融合文化底蘊與設計感的族群創意 美學:以當代那瑪夏布農族創藝家 為例
撰文╱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王美青
摘要
關於文化本真性的議題,筆者認為,只要文化元素的改變與創新掌握在族群創藝家
手中便不失真,換言之,是原藝家作為主體,自由運用生活體驗俯拾即是的媒材作為題 裁,便可以說這也是延續文化生命力的一種有力方式。以本研究為例,旮旦娃力絲工藝 坊的作品便蘊含有態度、有概念、有認同感的設計內涵。再者,物的造型、圖案、色彩、
功能均是族群美的底蘊之展現,高雄市那瑪夏區布農族創藝家 Valis Ispalidav 融合了傳統
素材與外來要素。從此例觀之,手工藝商品化也可以是個性化、有文化底蘊的作品,不 一定是大規模機械化的產物。
由於布農族傳統工藝並不發達,因此 Valis 的創作靈感源自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與體 驗,樸實無華但兼顧實用性,而富含原創性。她的設計帶著真摯純樸的生活態度,表現 尊重自然的概念,且傳達手作的感動。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傳統手工藝、生活美學、文化精神、嬰兒背帶
本研究論文計畫書〈手工藝與日常生活:融合傳統元素的當代高雄那瑪夏布農族嬰兒背帶、十字繡與拼布技巧〉獲得「財 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22 年度視覺藝術類調查與研究類補助獎勵;本論文曾於 2022 年以〈手工藝與設計:融合
傳統象徵圖紋的當代那瑪夏布農族創藝家嬰兒背帶〉為題,發表於「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會 2022 年會」。臺灣人類學與 民族學學會、國立中山大學、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高雄,9 月 24-25 日。
投稿日期:2023 年 1 月 31 日
接受日期:2023 年 3 月 15 日
091
產業盛況
撰文╱甲仙文化工作者 游永福
摘要
池田屋,是六龜里屈指可數的日本時代硬體建築,由日本人池田兵太郎創建,是用來 接待外來日本人與官員住宿的所在。曾經一前一後住宿過池田屋的兩位日本官員,分別留 下珍貴文字紀錄,相關內容除了提到「池田屋」狀況,還觸及發電所、警備道、樟腦產業 與辭職坡,有助於我們理解六龜里當時的現況,相當難得。
關鍵詞:六龜里、池田屋、六龜警備線、三井製腦部、櫻井製腦部
感謝,曾純純老師提供日本時代日文相關資料、東港李永清老師日文中譯、張運正先生撥冗拍攝池田屋與高屏發電廠六龜 機組照片、徐宗懋先生提供日本時代臺車老照片、楊源興先生授權使用〈六龜山區流籠〉照片、林瑞晉老師與黃湘云小姐 分別提供六龜警備線有酒瓶照片、林瑞晉老師另提供踏查與繪製的辭職坡地圖。
投稿日期:2022 年 11 月 2 日
接受日期:2022 年 12 月 26 日
第 13 卷 | 第 1 期
大正七年,六龜里的池田屋與樟腦
124
高雄「新堀江」的由來和商圈成立 (1988-2000)
撰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 張維正
壹、前言
高雄市的「新堀江商圈」是現今聞名全國的商圈之一。1 它雖然有一定的知名度,但 眾人對新堀江卻不是相當熟悉,也常把「堀」字寫成「崛」,而這類錯誤不僅可見於報 章雜誌,就連商圈周邊的商家或旅館也會出現誤植的狀況。實際上筆者曾詢問周遭長輩 有關新堀江商圈的歷史,卻發現即便長年生活在商圈中,對於商圈名稱之由來乃至於成 立都只有模糊的印象,也不知道「新堀江」之名產生緣由。也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利 用文獻資料,重新建構商圈形成之經緯,除留下歷史記憶外,也能補足高雄城市史的一 個空缺。
在前人研究方面,儘管現已累積不少和新堀江商圈有關的研究成果,但研究者大多 將焦點放置在商圈成立後商業經營的狀況,少數則為地理或民俗學的討論。2 也因此,新 堀江的歷史研究,可說較為匱乏,仍有不少發展的空間。
此外,不僅新堀江商圈,事實上此地尚有玉竹商圈(2019 年後改名為中央公園商
圈), 3 兩商圈間僅相隔一條五福路;在 1995 年以前兩商圈均屬於「大統五福商圈」,
投稿日期:2022 年 10 月 20 日
接受日期:2023 年 3 月 21 日
1 堀江前身為「堀江町」,日文為ほりえ(Horie);臺語則唸作 khut-kang。中文堀字唸作「ㄎㄨ」,因此繼承「堀江商場」 的「新堀江商場」,其堀字唸法應該相同。教育部,〈堀〉,《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資料檢索日期:2021 年 12 月 3 日。網址: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4575&q=1&word=%E5%A0%80。
2 如許麗兒,〈高雄市新堀江商圈青少年消費空間之詮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2);蔡 淑貞,〈新堀江商店街消費行為與管理策略之探討〉(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 文,2003),頁 124-155;劉建岳,〈形象商圈再造之績效評估──以新堀江形象商圈為例〉(臺南:立德管理學院地 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李芳蓉,〈臺湾における商店化の影響による「普渡」の変化──高雄市新堀 江商店街の「街普」を中心に─〉(茨城:筑波大学大学博士前期課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修士論文,2010);黃幹忠、 葉光毅、胡太山,〈市中心商圈逛選動機、情緒與反應之關連模式建構──以高雄市新堀江商圈為實證〉,《建築學報》, 72(2010),頁 147-168;黃幹忠,〈遊逛路徑評估商圈空間結構的一種簡易方法──以高雄市新堀江商圈為實證〉, 《建築與規劃學報》,11(2)(2010),頁 137-159。
3 〈新堀江商圈改名?市府:範圍不同〉,《聯合報》(2019 年 11 月 3 日),第 B2 版。
第 13 卷 | 第 1 期
140
160 年前的權力遊戲:評黃寶雯《打 狗開港:條約、海關、地方的三角 關係》
撰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李佩蓁
臺灣在清治後期最重要的歷史轉折,在
於重新躍上國際視野,進入全球史的框架中。
而標誌這個關鍵轉變的「開港通商」,也被
認為是重要的節點。開放四個「口岸」,設
立二個「海關」,讓外國正式派駐領事,從
而各國商人可以合法來臺貿易,而臺灣商人
也可從通商口岸進行國際貿易,並直接與對 岸的華北、華中貿易,這些都有助於把臺灣
經貿發展的趨勢推向新的成長。很可惜的是,
有關於開港(即開放口岸)與通商(即設立
圖 1 《打狗開港:條約、海關、地方的三角關係》 圖片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海關)的重要性,經常遭到「背景化」,被認為是不證自明的某個時間點。所以不少歷
史研究行文中,常見「開港通商後,……」之語。不過,黃寶雯的《打狗開港:條約、 海關、地方的三角關係》(以下簡稱《打狗開港》)重新審視此課題,從地方社會的權 利/力爭奪之視角,演繹臺灣版的「紙牌屋」。 1
《打狗開港》提出的問題是,原先各國天津條約要求開「臺灣」、「淡水」為口岸, 但為何不在條文中的「打狗」最後也成為開港的口岸之一?作者首先在第一章指出,參 與打狗開港的行動者可以分為中央層級和地方層級,過去的研究較為著重在中央層級, 以及外國勢力的運作。而作者則主張不應該忽略落實設立海關的地方層級人員,還有在
本篇為特約邀稿 1 「紙牌屋」(House of Cards)是美國 Netflix 公司於 2013 年根據同名原著小說拍攝的電視劇,內容以政治權謀鬥爭 為主。
第 13 卷 | 第 1 期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