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依戀與地方感 / 彭易璟著 -- 初版 -- 高
雄市 :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304
面 ; 公分
ISBN978-957-732-674-4(平裝)
1CST: 戀愛心理學 2CST: 兩性關係
54437014
永恆的依戀與地方感
彭易璟
毛湘萍
楊曉華
蔡國彬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802019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57號2樓之2
電話:07-2265267
傳真:07-2264697
e-mail:chuliu@liwen.com.tw
網址:http://wwwliwen.comtw
100003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57號10樓之12
電話:02-29229075
傳真:02-29220464
01002323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07-2265267轉236
林廷隆律師
電話:02-29658212
局版台業字第1045號
ISBN978-957-732-674-4(平裝)
初版一刷.2023 年 4 月
111015027
推薦序 看
見「依戀」,你有什麼聯想呢?有什麼發自內心的感觸或記憶?身為工 作將近三十年的臨床心理師,在每一位個案的坦誠與開放下,在治療
椅上陪伴了千百位人類的心理世界。讓我深入內心世界而不迷失、不迷惘的 依靠之一就是依戀心理學。每每在許多自殺自傷的憂鬱症者、焦慮不已或中 輟的學生、酗酒吸毒或脫離現實的精神病個案,以及在婚姻、職場與親職適 應困難的個案身上,看見了依戀方面的心理創傷帶來的影響,再透過心理治 療的特定環境與心理治療歷程所累積出來新的依戀互動,個案有了再次面對
自己、面對生活的重生力量。
看著易璟老師的文字,想起她好學不倦,每學期迸發出巨大的能量與創 意,帶領學生認識與探索身心大海,還曾長時間地來到醫療場域跟鍾明勳醫 師(目前為台南市佳里區明如身心診所院長)、我與人際動力團體治療的伙伴 們一起學習認識、探討具有神奇魔力的依戀和客體關係心理學。我相信她應 該海量閱讀了不少書籍和影音作品。
從依戀風格認識人的內心,是一個很棒也容易上手的開始,尤其用來解 讀情感關係的困境和經營,易璟老師在本書第一、三章清楚的介紹,還特別 提供相處的對話秘訣。另外,絕對不能錯過心理學的「愛情三因素」理論, 讓憧憬愛情的你有清楚的努力方向,不用再依靠抽象、似是而非的星座理論 或血型分析理論。
要引領大家領受依戀心理學的奧妙與豐厚,就得帶入自體形象(對自己 的觀感)、客體形象(對他人的觀感)以及這兩種形象所構成的互動模式和 伴隨著的情感類型與強度。其中的關鍵是透過生活中的互動,一個人都累積 出哪些品質的自體形象、客體形象和互動模式與情感,進而形成了一個人的
生命風格。而當中的關鍵功課就是可依賴、可信任、可交託、可放下、可離 開、可自主,而不必擔心被忽視、被虐待、被拋棄。
易璟老師費心梳理了經典的依附研究、內在工作模式,還介紹了馬勒 Mahler 自我發展理論:「自閉→共生→分離個體化→客體恆久性」。然後淺
聊從依賴、分裂到整合的角度,搭配投射與投射認同兩種重要機制來探討親 子、感情、夫妻、職場等各種關係。
依戀心理學的關鍵是對客體發現、追尋、失望、分手、重新納入與整 合,然後進入對客體有種好壞兼具且統整的穩定期待;隨著成長,也開始反
過來照顧客體,最後練習面對與適應失去客體的人生(如親人的離世)。
走出了心理治療談論依附的常有範疇,運用第五、六章帶入一個令我驚艷的 主題:「地方依戀」,可以說這是一個人對於自己從小生長的土地、耳濡目染
的人際、地方與文化以及日新月異也汰舊換新的城鎮風貌,一系列認識、依 賴、追尋、失望、重新納入與整合的過程,串聯地方感的創生與活力。
透過易璟老師與修課同學的視角,彷彿穿梭時空重新認知了台南月老 廟、西市場百年布店、新復興紡織廠舊廠房、河樂廣場以及北門蚵學科技等 場域,看見一個人與土地、人文、城市演進之間依戀、認同、失望、重新納 入與重整的社會韌性。這個角度的依戀心理,拓展了多年執行心理治療多年 的人的視野、豐富了我的心境與期待。
本書還有一個屬於易璟老師的特色,透過對影片的熱愛,為本書每一章
推薦許多相應影音作品,讓大家有更多機會延伸並豐富自己對依戀心理的認 識與探索。
一個人依戀的客體一定是人嗎?其實不然,有許多可能性。而易璟老師
推薦序
打開依戀心理,如同為你的心理健康和關係品質開啟了如黃金一般珍 貴、耀眼篇章。祝福有緣閱讀這本著作的你美滿幸福!
杜家興 /臨床心理師
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110 年度傑出人士貢獻獎
資深臨床心理師服務獎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 104 年度臨床心理師優良服務獎
臉書「正念教育」社團管理人
前 言
走進依戀的課堂,學習者從依戀的主軸談愛情說性別,就著一部部影音 資料、著名理論與案例解析的導引,熱烈地探索生命第一份人際關係,延展 成人之後的依戀風格,清晰地看到自體客體內建模式,以及承接親密關係良 性互動的涵容力。
依戀的場域藉「地方感」進入府城古蹟市場的學習視野,連結 SDGs 「性 別平權」、「優質教育」、「永續城鄉」高規策略,關注百年布店在地依戀與綠 能創生的社會實踐行動。從生活中對人、事物、地方的珍惜,含攝地方、社 會、國際的人事物;就「性別議題不只是性別而已」的觀察,了解聯合國在 1998-2001 年的中程計畫所強調的「未來所有全球性的計畫都會加入性別」角 度,以健康、科技、社會、商業、文化、藝術、語言等跨學科,參與性別人 權的社會改造工程。其多元教學現場正對應三項實踐需求:
一、生疏的在地依戀
面對陌生場域,學生不好奇性別議題課堂「性別人權的社會改造工程」
主題,以及多元在地的跨學科角度。
二、失去活力的場域協作者
百年布市有 8-90 歲銀髮人物固守本行的事蹟,與依戀主題相得益彰。但
不敵流行變革亦不敵病毒時代侵襲,布市因沒落失卻行業自信與活力。
三、場域經營和協作者的理解落差
在地問題盤根錯結,計劃團隊與場域經營協作者所理解的在地連結有所 落差,問題可能擴及政治、社會、產業、經濟、科技等元素,無法只藉單一
專業解決,直接影響「人才培育」、「課程規劃」。
性別團隊發展「布安於市」教學實踐,乃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行動研究, 關注社會韌性與多元性別等議題;以問題導向式學習互助合作,社會參與的
學習模式翻轉傳統教學;以百變時尚的綠能設計創生,增進學習動機與專業 知能。企盼自主涵養的學習者,建立和諧新關係的同時,了解同性相戀的情
感連結,就性別平等教育獲得安全友善的對待。這項探索行動有了地資源的 支持,提升學生自我責任感,願意以專業技能進行綠能時尚的研發與創生, 更願意去承擔重要的社會角色,鏈結共構的教學模組成果,回饋至在地社 區,做為持續精進的目標,為地方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115 歲的西市場在沉寂中蓄勢待發,還在營業的百年布行,許多老職人們 和日治時期老招牌默默地堅守在崗位上,盡管沒有過往的榮華,但一份寧謐 的日常與恬靜的手作天地,讓人有如走進時光隧道回到 80 年代的台灣,充分
體會西市場老字號商行的經營耐力。
學習者漫遊布市存在價值,不再走馬看花地觀光,而是用自己能理解的 語言稱名,在適時地修正與探索中,初步完成百年布店的人文紀錄,真實對 應其歷史空間感,有義意地把「空間」轉換成可知的「地方」,認同地方並依
附地方,願意在其間賞玩、漫遊與在地深耕。
依附理論
依附( Attachment )是心理上對某個特定人物或情境強烈尋求親密的傾
向,驅使人們努力維持和愛人情感連結與身體接觸。
生命的第一段依附經驗:親子關係,就在依附中習得「獨立自主」與 「親密連結」兩種動力,幫助人們在一次又一次的分離與修復互動中,獲得 冒險與探索的安穩基礎。本章節解析依附理論以及成人依戀風格,說明具延
續性的依戀內建模式,幫助在愛中成長的人們,彼此累積獨立能量,找到愛 的滋潤與平衡。
行文中推薦「愛的餡餅」和「愛的空桶」兩種理論,並分辨「依賴」與 「依戀」的差別,舉稱偏愛不會產生自己的愛的力量,容易造成著迷或上
癮,導致不完整而偏頗、始終沒有被愛滿足的心靈。透過
3 個影片案例,解
析為了獲得安全感不停地討好別人,反而在關係中受苦受傷的負循環,敦促 正確依戀,培養自我價值感和自主性,鼓勵負責的行為,與他人建立和諧有 彈性的親密關係。
一、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代母養育實驗 研究結果顯示,嬰猴只在飢餓時才找「鐵絲母猴」喝奶, 更多的時候是選擇與「絨布母猴」待在一起。遇到外在威脅時,會奔向「絨 布母猴」並緊緊抱住它,尋求安全感。此研究證明了愛存在觸摸、運動、玩
耍三種變量。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是終生發展的理論,於幼兒期為了個體的 生存而建立起來,並在個體以後的人生中不斷發生顯著作用。
(
一
)塑造內在表徵
英國心理學家約翰 . 鮑比 ( John Bowlby )於 1950 年代提出「依附理論」
迄今,得到許多研究者關注,其用以解釋幼兒與照顧者之間情感連結現象, 乃個性發展領域的重要理論之一。
鮑比認為,依附是系統來自童年時期( 0-6 歲)與主要照顧者之間形成的 情感連結。這種連結建立在最初的人際互動中,嬰兒依據主要照顧者的可即
性( availability )及出現的規律性,逐漸形成瞭解與期待,這些瞭解與期待經 內化後,塑造自己與他人的內在表徵,對依附關係的建立與正面心理發展將
直接影響至成年之後。
19 世紀 50 年代美國心理學家 哈利 . 哈洛 ( Harry F. Harlow 1905-1981 )
團隊,將剛出生的嬰猴放進隔離籠子中養育與進行實驗,分別用鐵絲和絨布 做成代母猴,「鐵絲母猴」胸前裝置一個可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作為「可 24 小時提供奶水的母親」;「絨布母猴」身鋪絨布作為「柔軟溫暖的母親」。嬰 猴剛開始會撲向「鐵絲母猴」吸食,隨即轉向質地和溫度都與嬰猴毛皮相似 的「絨布母猴」,和它待在一起,追求更高一級的需要:尋求安全感以及依戀 感。一旦確立依戀關係,對媽媽的依戀之情,就很難被動搖。
(二)恆河猴實驗 代母實驗
(三)依附模式的形成
通過對嬰兒觀察,鮑比認為依附行為是在進化求存過程中,為避免被傷 害的依附的行為反映,主要是形成安全感,滿足個體與互動對象之間「情緒 接觸」( emotional contact )的需求( Pincus et al, 1999 )。
1. 內部工作模式
嬰兒隨著不斷認識世界,體驗到特定的人有著提供撫慰和安全感的作用 (鮑比稱之為「安全基地」),嬰兒在探索世界的同時,經常返回安全基地, 尋求主要照顧者的撫慰,以獲得愛的聯繫。
鮑比 學生發展心理學家 瑪麗 . 艾斯沃爾 ( Mary Ainsworth )後續研究
和測試,根據嬰兒在「陌生人情境」的行為,制定出:安全型、冷漠迴避 型和焦慮矛盾型三種依戀類型 1 ,分別解釋鮑比所指稱的內部工作模式,及 嬰兒與照顧者相互作用的關係。嬰兒起初只能以表情來表達自已的感受, 照顧者則通過對嬰兒表情的判斷回應嬰兒的需求,嬰兒逐漸掌握人際交往 的線索,開始與照顧者形成親密的情感連繫。 艾斯沃爾 認為三種不同的依
戀類型,有不同的內部工作模式。根據鮑比的解釋, 內部工作模式
幫助嬰
兒依據自己對依戀對象所從事的交往活動的預測、期望和情感體驗,指導 嬰兒對依戀者採取行動。
內部工作模式 包含著期望他人的行為,從而意味著自己的行為能符合 這些期望,當人們感受到威脅,依附系統就會被開啟,得到主要照顧者的 照顧,會關閉依附系統,形成安全依附的行為模式,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
被關心的:
1 在美國的研究指出,大約 70% 的嬰兒與母親形成的依戀屬於安全型,大約 20% 是迴避型,10% 是矛盾 型(VanIjzendoornandKroonenberg,1988:147-156)。
在每個人所建立的有關世界的工作模型中,一個關鍵 的特徵是他的觀念,關於他認為依戀對象是誰、在哪裡能找 到他們,以及他期待他們會如何反應。同樣地,在每個人所 建立的關於自我的工作模型中,一個關鍵的特徵也是他的觀 念,關於他認為在依戀對象的眼中,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被接 納或不被接納。(Bowlby,1973:203)。
這裡可以看出,嬰兒和主要照顧者重複互動,使嬰兒獲得了有關人際世 界的知識,判斷自己被接納的程度,是做出人際反映的重要基點。從嬰兒時 期開始,個體的依戀工作模式,便能協助自己認識自己與主要照顧者之間重 複出現的互動模式,不但熟悉主要照顧者下一步會做什麼,也判讀這些舉動 代表著什麼意義,並作出預期。嬰兒起初只能以表情來表達自已的感受,照 顧者則通過對嬰兒表情的判斷回應嬰兒的需求,嬰兒逐漸掌握人際交往的線 索,開始與照顧者形成親密的情感連繫。
嬰兒不會認定誰是主要照顧者,而做為一個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如果 能在孩子透過哭鬧傳遞「我需要被幫助」的依附需求時,能適時出現(available)、敏感覺察孩子的需求(sensitive)、對需求給出適切回應(supportive), 不斷重複這樣的互動,就能增加孩子的信任感,建立起安全的依附模式。
但若得不到,孩子(或成人)就會判斷繼續哭鬧有沒有用:
若是有用, 放大痛苦,逼迫對方多看見自己 的需求。
若是沒用, 壓抑痛苦,讓自己隔絕情緒,鈍 化需求。
圖 2 依附模式以需求是否獲得回應進行判斷
嬰兒只能通過表情和哭啼表達需求和感受,照顧者無法立即給予關注且 滿足需求,焦慮依附因無法藉此控制外界而感受到不安全感,採取「過度反 應策略」,透過用力討愛的方式,向伴侶或照顧者要求關注照顧的感覺。
冷漠依附者因為照顧者的拒絕忽略,感覺到不安全感,不但貶低自我, 認為自己令人厭煩及無能,並且也認為別人是不可信賴、冷漠、疏遠的,此 刻個人的壓力賀爾蒙(可體松)上升,進而開啟依附開關,採取「壓抑反應 策略」,封閉自己的感受,切斷與照顧者之間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