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文獻(第八卷第三期)

Page 1


8

3

2018 年 11 月


8

3

2018 年 11 月

CONTENTS 刊頭語/劉正元

003

研究論文 17世紀高雄搭加里揚地域的重構/施雅軒

006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吳文彥

032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楊玉姿

074

多納(Kungadavane)之階序與起源論述/王美青

116

田野現場 見證歷史的轉折──方振淵先生訪談紀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研究部

144

文化光影 爬梳打狗港驛發展軸線、重現百年高雄 ──「19-20世紀亞洲港灣城市的興起」國際論壇會議紀要/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研究部 162 城市歷史書寫進行式──高雄小故事/莊淑姿

170

大事紀要 2018年7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闕妙芬整理

182


刊頭語 8-3 期延續上期高雄築港設驛特刊,研究論文幾篇文章也跟這個主題有關。施雅軒從荷 蘭時期的地名搭加里揚談起,1634 年的熱蘭遮城日誌記載新港人與搭加里揚作戰,新港社人 尋求荷蘭軍隊支援,「因新港人的請求,決議將派遣六、七十個荷蘭人去協助上述新港人與 搭加里揚人作戰,……這樣做,對主的工作很好,而且可使這些新港人跟我們結合起來。」 (1634 年 10 月 29 日熱蘭遮城日誌),然而,自從這次戰役後,搭加里揚人逐步移出高雄平 原,遷移到屏東,並在贌社過程中更名為阿猴。鄭成功率領軍隊來臺後,從《臺灣府志》、《從 征實錄》等文獻顯示:原荷蘭時期搭加里揚的地域已經完全轉型為漢人的拓墾區域。最後, 施雅軒從古地圖的地理及語言證據推論:搭加里揚與哆吧思戎的地名可能有所連結,不過作 者也認為這點未來仍有待更多的證據印證。 高雄港市的結構翻轉源自於日治時期的重大規劃及建設,1900 年南北縱貫鐵路的開通, 將縱貫鐵路由臺南延伸到哨船頭港濱,之後配合 1908 年、1912 年、1937 年接連三次的打狗 築港計畫,利用築港、抽砂填海、填築海埔新生地等方式,後續市區空間改正計畫再沿著港 區及臨港線鐵路發展工業及國防設施,陸續完成大高雄市區擴張計畫。作者認為:1908 年起 始的打狗市區改正計畫將現今旗後、哨船頭、哈瑪星、鹽埕一帶納入都市計畫,初期計畫面 積廣達 172 公頃,是「高雄市都市計畫的濫觴」。另外,幾次市區街道改正的細部也將街廓 布局、防火巷、公園綠地、政府設施用地等現代公共建設概念列入規劃,整體而言:殖民者 拋棄了舊鳳山縣城的清代建築風格,並利用官商協力的方式引入奠定了打狗城市定位和現代 化發展的基礎。 除了沿海一帶外,殖民者也將全面的國家治理帶入高雄其他地區。楊玉姿提出大林蒲作 為個案,討論殖民者如何遂行其殖民治理?大林蒲位於打狗潟湖南岸,地名原意為「大片草 木叢生的野地」。其開發時間甚早,明鄭時期之前即有居民移入,清乾隆年間大林蒲設有瀨 東鹽場,清領時隸屬於鳳山縣鳳山下里,日治時期分別隸屬臺南縣鳳山支廳和高雄州鳳山郡 小港庄。這篇論文運用《臺灣總督府檔案》、《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臺灣日日新報》、 中研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中心的地圖等史料,試圖耙梳日本時代大林蒲的社會風貌,例如當 地警察官吏派出所的設立(大正 9 年)、大林蒲公學校的建立(大正 7 年)、稅關監視署、 醫院等機構及水圳設施,讓讀者得以一窺日治時期的大林蒲。楊文最後還提到當時公學校的


畢業旅行細節,讀來饒富趣味,另外,值此討論大林蒲遷村之際,回顧這篇文章內容,特別 覺得有歷史感。 最後一篇是人類學取向的論文。王美青討論魯凱下三社的多納社會階序及其起源。魯凱 下三社的範圍包含茂林、萬山、多納三個部落,自稱「得樂的卡」、「瑪雅」、「古納望達」 等,三個部落長久之間互動密切,形成一特殊的文化圈,有別於傳統國家分類下的魯凱族分 類概念。作者引述文獻資料及訪談,認為三個部落之間雖然有別,但在風俗習慣、價值信仰 及社會生活等面相仍有諸多共同之處,並在人群互動過程中形成主觀的集體認同現象。作者 這樣的結論,對於我們對於觀察其他族群的分類方式深具啟發性。 〈田野現場〉刊登方振淵先生的口述歷史訪談稿。方振淵是嘉義人,曾擔任雄中自治會 會長,白色恐怖時期曾因涉及匪諜案入獄,出獄後靠經營翻譯社維生。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曾於年初訪談方振淵先生,披露他個人親身經歷二二八及白色恐怖的生命過程,是珍貴的一 手資料。〈文化光影〉高雄小故事總編輯莊淑姿就高雄小故事徵件成立的緣由、發想及投稿 類型做了詳細的說明,徵稿啟事也同步刊登於本刊物末頁,歡迎有興趣的讀者踴躍投稿,書 寫你我共同經歷的在地故事。 本期特刊的主題為築港設驛 110 年特刊,如果說從打狗築港計畫是奠定高雄現代化基礎, 但歷史連續的過程中,清領時期的歷史記憶也不容抹滅。2016 年文化部核定高雄市左營見城 計畫及哈瑪星興濱等兩項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這兩處場域分別標示城市發展的兩大主軸: 以濱線為名的哈瑪星地區是日治都市計畫的起點,其街廓風貌、產業活動及交通紋理(鐵道、 港埠)是促成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歷程,另外,左營鳳山縣城是歷經清領時期許多政策轉變而 首批建造的磚石城池之一,也是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領城池,是見證臺灣歷史發 展最珍貴的文化資產。高雄市政府在今年初完成見城館的設置,利用動態模型、AR / VR 等 互動式科技來呈現過去的歷史,以歷史文化體驗重新喚起歷史現場,非常值得推薦讀者至見 城館實地體驗。另外,高雄市文化局也以《眾志成城》專書,討論自清領、日治、戰後以來 左營舊城聚落的變遷,在此一併推薦讀者閱讀,相信此書會增進我們對於高雄歷史、社會、 文化的深入理解。最後,高史博於今年夏天也在高雄歷史博物館舉辦 19-20 世紀亞洲港灣城 市論壇,高史博研究部特別整理這次學術論壇的相關資料呈現在文化光影專欄,這項活動也 是我們回顧築港設驛 110 年的具體行動之一。 主編 2018 年 11 月 6 日




17 世紀高雄搭加里揚地域的重構

17 世紀高雄搭加里揚地域的重構 撰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施雅軒

摘要 「高雄」這個地名來自於「打狗」的轉譯,是眾所皆知的臺灣史知識,但是什麼是「打 狗」,卻是一個到目前為止還是懸而未決的研究命題,早期皆圍繞在字面的意義來討論, 理由在於沒有相當的史料來理解何謂「打狗」。 然而隨著 2000 年《熱蘭遮城日誌》陸續出版,可以發現原始的高雄平原上,有一個 大型部落──搭加里揚,在 1635 年 12 月被荷蘭東印度公司派兵所消滅,基於「搭加里揚」 與「打狗」有著密切的時空關係,這使得追溯搭加里揚的歷史,也開啟了建構打狗地域 的可能性。 因此本文利用相關史料,將搭加里揚地域分為三個時期來討論,即明代、荷蘭、明 鄭,藉此來整理該地域所面對的相關研究誤區,並逐一討論其合理的答案為何。

關鍵詞:高雄、搭加里揚、荷蘭東印度公司、打狗、歷史地理

筆者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本文承蒙二位匿名審查委員的指正與建議,受益良多,特此感謝。 投稿日期:2018 年 6 月 27 日 接受日期:2018 年 9 月 10 日

007


008

壹、 貳、 參、 肆、 伍、

8卷 | 第3期

前言 明代東番意象 荷蘭時期打狗與搭加里揚的紀錄 地域的轉型 小結

壹、前言 「高雄」這個地名眾所皆知來自於「打狗」的轉譯,但是「打狗」到底是什麼?答 案卻沒有共識,如伊能嘉矩的「竹林」說、1 土田滋或楊森富的「雞」說,2 甚至翁佳音認 為的「銅鼓仔」說,3 都將研究重心圍繞在「打狗」字面的意義,會造成如此現象,還在 於現今並沒有一個「打狗」的對應部落。 即使如此,「打狗」遷移的論述卻散見各文本,從康熙 59 年(1720)刊行《鳳山縣 志》:「而特峙於大海之濱者,曰打鼓山(俗呼為打狗山),原有番居焉,至林道乾屯 兵此山,欲遁去,殺土番取膏血以造舟;番逃,而徙居於今之阿猴社」4 開始,包括伊能 嘉矩,或簡炯仁〈「打狗社」平埔族遷徙到「阿猴社」路線之初探〉,5 皆承襲「打狗遷 阿猴」的論述脈絡,不過該說法並非沒有挑戰的聲音,有系統的批判最早來自李國銘在 1993 年於《高縣文獻》發表的〈談打狗社〉一文,6 其對此深表懷疑,而同年未正式發表 的〈文獻上平埔族空白的高雄平原〉一文,更針對放索社、大傑巔社、茄藤社、打狗社、 哆吧思戎社、Dolatock 和 Takareiang,7 逐一檢驗「打狗遷阿猴」。 這一切的疑惑,在 2000 年江樹生所譯註《熱蘭遮城日誌》開始陸續出版而有所解答, 高雄平原確有一個搭加里揚(Taccariangh)部落的存在,唯在 1635 年 12 月被荷蘭東印度

1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上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頁 50。

2

楊玉姿,《高雄開發史》(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5),頁 13。

3

翁佳音,〈從舊地名與古地圖看臺灣近代初期史〉,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臺灣史十一講》(臺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頁 70-85。

4

陳文達,《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2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頁 5。

5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上冊),頁 50-51。簡炯仁,〈「打狗社」平埔族遷徙到「阿猴社」路線之初探〉, 《高縣文獻》,13(1993),頁 37-47。

6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上冊),頁 50-51。

7

李國銘,《族群、歷史與祭儀 : 平埔研究論文集》,頁 101-123。


17 世紀高雄搭加里揚地域的重構

公司曾派兵所消滅,從此文本的討 論重點不在是打狗社的「有無」, 而是「在哪裡」,如 Ferrell(費羅禮) 在 1971 年所發表文章,8 利用語言 學建構出 Takaraian 的空間範圍(圖 1),即跨現今高屏兩地內陸。 而《熱蘭遮城日誌》論「這個 村莊位於大員東南方 12 到 13 浬」、 「跟搭加里揚,(下)淡水、大木 連與搭樓各社締訂同樣的條約。因

圖 1 Ferrell 所繪南部平原五大平埔部落空間範圍 資料來源:Ferrell,〈Aboriginal Peoples of the Southwestern Taiwan Plain〉,1971。

此公司領域的邊界,南邊擴張到熱 蘭遮城以南 15 浬」9;而簡炯仁推論搭加里揚「大約位於台南縣新市鄉南方不到三十公 里;比對現今的地圖,大約是在現今高雄縣湖內、路竹鄉一帶」10,或再增加「高雄縣岡 山鎮」11 一地;而呂自揚推論在岡山平原附近,「筆者根據江樹生譯註荷蘭《熱蘭遮城日 誌》第一、二冊記載,已證實屏東阿猴社,是原居住堯港(今高雄市興達港)附近岡山 平原之原住民 Taccariangh 搭加里揚社」12 但是利用古地圖來推估,搭加里揚的所在地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原圖繪於 1653 年 《Pas-kaart van de Chineesche Kust, Langs de Provi Quantung en Fokien, als ook het Eyland Formosa( 中 華 沿 海 地 區 海 圖: 廣 東、 福 建 與 福 爾 摩 沙 島 )》13, 圖 內 發 現 一 條 名 為 「Taccariangh 河」注入打狗灣的北方(圖 2),若以河流與聚落相聯繫命名的話,恐怕搭 加里揚的位置還要更南方,到底這個消失的部落到底在哪裡?由於「搭加里揚」與「打狗」 有著密切的時空關係,這使得追溯「搭加里揚」的歷史,也可開啟了建構「打狗」的可能性。

8

Ferrell, R. (費羅禮),〈Aboriginal Peoples of the Southwestern Taiwan Plain〉,《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32(1971),頁 217-235。

9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臺南市政府,2000),頁 222、223。

10 簡 炯 仁,〈 由《 熱 蘭 遮 城 日 誌 》 的 記 載 試 論 搭 加 里 揚 東 遷 屏 東 〉,《 屏 東 平 原 平 埔 族 之 研 究 》( 臺 北: 稻 鄉,

2006),頁 26。 11 簡炯仁,〈高雄濱海及丘陵地區的平埔族群〉,《高市文獻》,23(2)(2010),頁 24。 12 呂自揚,《打狗.阿猴.林道乾──尋找高雄平埔族的身影》(高雄:河畔,2014),頁 47。 13 冉福立,江樹生譯,《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臺北:英文漢聲,1997),頁 63。

009


010

8卷 | 第3期

因為 17 世紀以來並未留下相 關史料推估「搭加里揚」或「打狗」 的空間範圍,為解決行動範圍的指 涉問題,本文使用關係所建構出來 的「地域」,作為重構 17 世紀高 雄搭加里揚的空間代稱,透過相關 文獻與古地圖的比對,來討論該地 域所造成的消失與重組歷程,重新 檢視高雄歷史上的發展。

圖 2 1653 年古地圖顯示的 Taccariangh 河 資料來源:Universiteitsbibliotheek Utrecht 網站。

貳、明代東番意象 要理解搭加里揚地域,還得先釐清歷史文本的時空脈絡。 明代文本論及臺灣,有各種的見解整理,但是官員登上臺灣本島的紀錄,最早是來 自萬曆 2 年(1574)6 月戊申(5 日)對於海盜林鳳的追捕,即「福建巡撫劉堯誨揭報廣 賊諸良寶,總兵張元勳督兵誅勦;其逋賊林鳳鳴擁其黨萬人東走,福建總兵胡守仁追逐 之,因招漁民劉以道諭東番合勦,遠遯。」14,同年 10 月明政府發現林鳳重返魍港,於 是「總兵胡守仁、參將呼良朋追擊之,傳諭番人夾攻;賊船煨燼,鳳等逃散。巡撫劉堯 誨請賞賚有差;部覆,從之。」15,然而征討過程,在劉堯誨所編《督撫疏議》中的〈報 剿海賊林鳳疏〉及〈林賊遁番疏〉等二疏,有更精準的路徑移動,可以推估時序上林鳳 從萬曆元年 5 月 30 日進入澎湖,6 月 10 日進入魍港及新港,7 月 14 日又退居澎湖,8 月以後又一次進入新港,再於 11 月 7 日離開新港去呂宋,前後在臺澎地區活動長達六個 多月時間。16〈報剿海賊林鳳疏〉:

14 吳幅員編,《明實錄閩海關係史料》,臺灣文獻叢刊 296 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1),頁 76。 15 吳幅員編,《明實錄閩海關係史料》,頁 77。 16 湯開建,〈明隆萬之際粵東巨盜林鳳事蹟詳考——以劉堯誨《督撫疏議》中林鳳史料為中心〉,《歷史研究》,6

(2012),頁 53。


17 世紀高雄搭加里揚地域的重構

六月二十六日,有鳥嶼澳漁民劉以道、郭太原等六人自魍港逃回,密遣 人招致前來,供說:以道等向在東番捕魚貿易,忽於六月初十日,有廣東賊船 六七十號到魍港地方內,將賊船十餘隻哨守港門,其餘俱駕入四十里地名新港 劫取米糧,連與番人格鬥三日,彼此殺傷數多。番人因無鳥銃、火器,不能勝 賊等語;及稱劉以道等諳曉番語,可作通事等情到臣。隨該臣密行興泉道即諭 劉以道等往諭番人,謀為內應。該道遵行間,因招到漁民劉以道等六人,各給 與安家銀三兩,另收買布貨附劉以道運去比中給賞番人,告以我兵即日前來剿 賊,要得汝等為內應。又令哨官蔡復春選領精悍水兵一百五十名,駕民船五隻 與俱去。至七月初十日,密到新港登堓,投見番人,一一諭知,各番無不喜躍, 堅不欲受布貨。期在此共滅此賊。因與之約,師期既定矣。十四日,乃從新港 出海回報,間遇有賊哨三船追入港內,初不知為兵也,乃揚帆前進,迫近我船。 蔡復春等船兵一時火器齊發,賊哨人船同時俱燼……林鳳等賊業已登堓柵營而 處矣。忽聞港內銃炮聲,警駭,即發兵入港探望……以道密遣人登堓,當領番 兵三百餘人鼓噪前來,賊人遂解圍去,報知林鳳,各賊隨即開駕出彭湖,所劫 米糧固不暇收載矣」17 〈林賊遁番疏〉(1574):「海賊林鳳于十一月初二日自新港開去,打劫麻豆番, 被棲林等番夾攻,殺賊五百餘人」。18 隔年(萬曆 3 年,1575)11 月辛酉(27 日),官員的繼續追剿仍以「魍港」為重心,「海 寇林鳳復犯閩不利,更入廣,而留船於魍港為窟宅。兵部議:在廣,獞猺之役所宣暫停, 而併力於鳳;在閩,亦宜搜勦窟宅,以絕禍本。議行閩、廣督撫鎮巡等官嚴督所在水兵 同心戮力,務使片帆不遺,方許收兵;無更言招撫,以蹈覆轍。」19,顯然萬曆初年林鳳 等海賊曾以魍港一帶臺灣西南部海岸為巢穴,而明廷稱該地為東番。且總兵胡守仁曾獲 當地原住民之助合剿林鳳之眾,表示福建海商與臺灣原住民有相當時日來往,已建立穩

17 翁佳音,〈臺灣原住民民族史研究課程摘要〉(未刊稿)(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2),頁 3。 http://newdoc.

nccu.edu.tw/teasyllabus/259505259725/History%20of%20Taiwan%20Aborigines.doc。 18 翁佳音,〈臺灣原住民民族史研究課程摘要〉,頁 3。 19 吳幅員編,《明實錄閩海關係史料》,頁 78。

011


012

8卷 | 第3期

定關係而可以為官方所用,20 從這些活動紀錄看來,魍港─新港的雙核心,成為理解明代 臺灣的開端。 如此現今高雄地處邊陲,要見諸史料,需待萬曆 30 年(1602)12 月,也就是征討 林鳳過了將近三十年,沈有容揮軍來臺,即「萬曆壬寅臘月初旬,將軍沈有容率師渡海, 破賊東番。海波盪定,除夕班師。」21,而隨軍的連江人陳第,「與偕往,共破倭,泊舟 大員。其酋長大彌勒等持鹿、酒以獻,因備詢其土俗及山海形勢,述之成篇。」22,將見 聞於萬曆 31 年(1603)寫成〈東番記〉一文,為臺灣史留下一部重要文獻,也為現今所 熟悉的「高雄(打狗)」留下印記: 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彭湖外洋海島中;起魍港、加老灣,歷大員、堯 港、打狗嶼、小淡水、雙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皆其居也。斷續凡 千餘里,種類甚蕃。別為社,社或千人、或五六百,無酋長,子女多者眾雄之, 聽其號令。23 陳第的〈東番記〉對於臺灣的描寫,後來也影響了萬曆 45 年(1617)成書的《東西 洋考》,以及萬曆 48 年(1620)成書的《閩書》,因為陳第將其文抄贈沈有容,沈將其 與閩省官員、縉紳及學者的贈言編輯成書,名為《閩海贈言》。後來,同為沈有容好友 的龍溪張燮、晉江何喬遠又先後將〈東番記〉輯入他們所編篆的《東西洋考》和《閩書》 之中,24 而明代文獻略有別於陳第〈東番記〉,是所作時間無可考,在周嬰《遠遊編》下 的同名作品〈東番記〉,不過依張崇根所發表〈周嬰〈東番記〉考證〉一文比對,周嬰〈東 番記〉是以陳第〈東番記〉為藍本,經過材料的取捨、事實的歸併、先後次序的調整創 作而成的,25 而其中於地名的排列略有差異。

20 黃樹仁,〈望見流求:從福建沿海的觀測記錄論宋元名人的臺灣認識〉,《成大歷史學報》,50(2016),頁 37-84。 21 沈有容編,《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第 56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頁 28。 22 杜臻等人,《澎湖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 10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頁 5。 23 沈有容編,《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第 56 種,頁 24。 24 李祖基,〈陳第、沈有容與〈東番記〉〉,《歷史月刊》,162(2001),頁 108。 25 李熺俊,〈周嬰是否創作了〈東番記〉及其與陳第〈東番記〉之間的關係〉,收於錢錫生、薛玉坤編,《楊海明先生

七十華誕紀念集》(江蘇:江蘇大學出版社,2010),頁 145。


17 世紀高雄搭加里揚地域的重構

大壑之中,有彭湖之島焉,若夫氣斂天末,霚霽海東,每見攢峰連雲,遙 林如黛,蓋古裸國也,是為東番。順風揚帆,窮日至岸,其地為:起蟒巷(港)、 打狗嶼、小淡水、大封坑、鹿耳門、沙巴哩、雙溪口、伽老灣、家哩林、臺員港。26 以上文本所揭示的「打 狗嶼」,可現今高雄在歷史 脈絡的起點,而李文環〈猴 山 / 打 狗 VS. 萬 丹 港 / 興 隆庄──十七世紀高雄重 心轉移試論〉一文,考據出 「打狗嶼應該就是今日打鼓 山、壽山一帶」27,因為受 到全新世第四次海進(大湖 期海進),海水沿河谷浸入 臺南面中(即臺南期海進所 形成的海階面)成為溺谷, 並淹沒既已形成的大灣低

圖 3 重製 1636 年 Vingboons《臺灣西海岸海圖》 資料來源:共同文化資產圖錄(Atlas of Mutual Heritage)資料庫,網址 http:// www.atlasofmutualheritage.nl/。

地、岡山低地和高雄低地,而形成海峽或內灣,使得臺南臺地、半屏山、壽山等成為當 時的海中島嶼,28 因此於外海航行,將之地標視為「打狗嶼」,由密得堡於 1636 年的原圖, 仍可辨識「打狗嶼(打鼓山)」與鄰近隔離為一獨立島嶼的地形痕跡(圖 3)。 而近年藏於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推估繪於明代萬曆 38 年至 44 年(1610-1616)間的 《福建海防圖》,裡面標記臺灣有 20 個地名,由北向南分別為「雞籠、雞籠港、淡水、 芝巴山里、新港、崩山、牛山、三林、二林、灣頭、小漁嶼、北港、大線頭、魍港、馬沙港、 加老灣、小溪水、小溪水、茭丁港、沙馬頭」29 等,依其位置,「打狗」應該介於「加老

26 李祖基,〈東番記研究〉,《臺灣研究集刊》,1(2003),頁 76。 27 李文環,〈猴山/打狗 VS. 萬丹港/興隆庄──十七世紀高雄重心轉移試論〉,《白沙歷史地理學報》,12(2011),

頁 91。 28 林朝棨,〈概說臺灣第四紀的地史竝討論其自然史和文化史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8(1966),

頁 24。 29 陳宗仁,〈明朝晚期福建海防圖的繪製及其時代背景〉,《臺灣史研究》,23(3)(2016),頁 3、37。

013


014

8卷 | 第3期

圖 4 〈福建海防圖〉部分 資料來源:周運中〈明代福建海防圖臺灣地名考〉,《國家航海》,13 (2015),頁 157-174。

灣」與「茭丁港」之間,但其以兩個「小溪水」稱之(圖 4)。 然而隨著 1602 年所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1604 年韋麻郎率兵來到澎湖,後由前 者所提的沈有容下令撤退,而留下「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1622 年荷蘭東 印度公司攻擊澳門未成,遂入侵澎湖,明政府與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進行談判,依福建 巡撫商周祚奏天啟 3 年(1623)正月 24 日所奏:「紅夷自六月入我彭湖,專人求市,辭 尚恭順。及見所請不允……不許在我內地另開互市之名,諭令速離彭湖,揚帆歸國。如 彼必以候信為辭,亦須退出海外別港以候。但不係我汛守之地,聽其擇便拋泊。」30 經過雙方折衝,天啟 4 年(1624)「七月初二日,夷計無復之,令夷目同通事赴鎮 海營面見,求開一路。孫海道同劉遊擊嚴責夷目,回催速還信地,遲則攻勦無遺。初三 日,我兵直逼夷城。改分兵三路齊進,而夷恐甚。牛文來律隨豎白旂,差通事同夷目至 娘媽宮哀稟……孫海道恐攻急彼必死鬥,不如先復信地、一網盡之為穩,姑許之。夷果 於十三日拆城,運米下船。止東門大樓三層為舊高文律所居,尚留戀不忍。乃督王夢熊 等直抵風櫃,盡行拆毀。夷船十三隻俱向東番遁去。」31,從此也開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 統治臺灣的歷史。

30 百吉編,《明季荷蘭人侵據彭湖殘檔》,臺灣文獻叢刊第 15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頁 1。 31 百吉編,《明季荷蘭人侵據彭湖殘檔》,臺灣文獻叢刊第 154 種,頁 10。


17 世紀高雄搭加里揚地域的重構

參、荷蘭時期打狗與搭加里揚的紀錄 一、1624-1635 年 1624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VOC)落腳於大員(今臺南市),正式開啟在臺灣的統 治時代,但是為何選擇大員,實經過兩次的評估所得,第一次遠在 1604 年 11 月韋麻郎 與沈有容的談判,沈有容建議到澎湖的「東南東和東南的方向」尋找合意的港灣,此時 韋麻郎曾赴臺灣西南部港口,包括大員、打狗等勘查;32 第二次即是 1622 年 7 月雷爾生 (Cornelis Reijersen)來大員及南部港口調查,33 最後在明政府的壓力下,將貿易基地遷 至大員。 荷蘭人領臺的最初十年,由於內外的因素,並未在島上蓄意經營,可是自 1633 年以 降,隨著與中國、日本之間問題的解決,自該年起,已可見荷蘭當局開始如波浪似地在 臺灣擴張領土。34 因此,荷蘭人之實際掌握到臺灣,乃是 1635-1636 年以後的事,35 主要 奠基在兩個部落的征討上,即麻豆與搭加里揚(Taccariangh),而本文的主題──搭加 里揚未征討之前,1633-1634 年熱蘭遮城日誌即有相關的記錄,根據其紀錄(表 1),如 「士官 Otto 所率領那組十一個人,在堯港附近遇見約兩百個野人,裝備著長槍、盾和砍 刀(parangs),分成三隊」,因此可推論「堯港附近」為搭加里揚原地域範圍,如將可 推估出該部落的活動領域,南起打狗灣,北到堯港,在這個地域內,驅趕任何外來勢力, 如荷蘭東印度公司士兵、漢人,甚至是同屬原住民的新港社人(表 1),也因此被冠上「野 人」的稱號。

32 吳毓琪,〈臺灣文學與文獻中「打狗」港灣符號的衍異與層構(1624-1920)〉,《文史臺灣學報》,5(2012),頁

108。 33 翁佳音,《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臺北:稻鄉,2008),頁 54。 34 翁佳音,〈歷史記憶與歷史事實──原住民史研究的一個嘗試〉,《臺灣史研究》,3(1)(1996),頁 16。 35 中村孝志著,許粵華譯,〈十七世紀荷蘭人在臺灣的探金事業〉,《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卷:概說 ‧ 產業》(臺北:

稻鄉,1997),頁 178。

015


016

8卷 | 第3期

表 1 熱蘭遮城日誌聖誕節戰役之前搭加里揚紀錄 日期

內容

1633 年 1 月 1 日

今天從中國人 Campadre 在打狗寫來的一封信得悉,於去年 6 月 17 日搭一艘小戎 克船去打狗附近巡弋等候從巴達維亞來的船隻的助理 Willem Kick 以及另外六個人, 在打狗灣裡面停泊時,(因不夠警戒)全都被當地居民謀殺死亡。

1633 年 11 月 23 日

有一個 Brouwershaven 號上的士兵、跟五、六個人稍入森林時,被野人殺死了(按: Brouwershaven 在打狗與堯港之間的沙岸擱淺)。

1634 年 4 月 20 日

海盜劉香於本月 14 日已經航離打狗,因為上岸取水,跟野人衝突,約有二、三十個 人被野人殺死。

1634 年 8 月 28 日

士官 Otto 所率領那組十一個人,在堯港附近遇見約兩百個野人,裝備著長槍、盾和 砍刀(parangs),分成三隊,要跟該士官及他的部下對抗,他們發現之後,立刻退 回來;猜想那些是打狗的野人,顯然是為要捉強盜而出來的。」

1634 年 10 月 7 日

我們從牧師尤紐斯得悉,新港和蕭壠的人跟南方的其他人去對 Taccariangh 的人決 鬥,新港的人喪失了四個頭顱,包括 Camassurey,他是一個最主要的改信基督教 的基督徒,因此使新港的人感到很大的失敗和傷心。

1634 年 10 月 29 日

今天長官普特曼斯閣下與議會,因新港人的請求,決議將派遣六、七十個荷蘭人去 協助上述新港人對搭加里揚人作戰,因為議會希望,就像牧師尤紐斯所說的,這樣 做,對主的工作很好,而且可使這些新港人跟我們結合起來。

1634 年 11 月 1 日

今天中尉遵照上個月 31 日的決議,率領約七十個士兵出發前往堯港。願萬能的神, 賜給他們勝利,使得主的工作因而在新港更加發展起來(就如牧師所期待的),並 在這些頑強的人民當中擴展起來。

1634 年 11 月 4 日

載中尉及那群士兵昨天出航的那艘戎克船前來商館前面,報告說,我方的人於昨天 傍晚已經在堯港登陸了。

1634 年 11 月 5 日

有兩艘小戎克船出航前往堯港,要去載回我們的士兵。

1634 年 11 月 6 日

中尉率領那群士兵勝利回來此地,報告說,昨天近中午時,在南邊桌山(de Tafel) 附近與搭加里揚(Taccareyan)的野人交鋒,估計他們的人數約有 150 到 200 人, 非常高大強壯的人,他們有五個人被我們的士兵(帶步槍躲在一座小森林裡)射死, 使新港人與蕭壠人很高興也很滿意,……我方的人也很高興地認為,那些搭加里揚人 當中,還應約有二、三十個人受傷。

資料來源: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


17 世紀高雄搭加里揚地域的重構

二、1635 年聖誕節戰役 由於 1634 年 10 月 7 日,因為新港和蕭壠人與搭加里揚的衝突(表 1),導致 10 月 29 日荷蘭東印度公司因新港人的請求,決議將派遣六、七十個荷蘭人去協助上述新港人 對搭加里揚人作戰,於是 11 月 1 日中尉率領約七十個士兵出發前往堯港,11 月 5 日近中 午時,在南邊桌山(de Tafel)附近與搭加里揚(Taccareyan)的野人交鋒,估計他們的 人數約有 150 到 200 人,有 5 個人被士兵射死,還應約有二、三十個人受傷,36 結束第一 次對於搭加里揚的征討。 到了 1635 年 10 月 9 日,VOC 長官普特曼斯與議會決定,出征麻豆與搭加里揚,而 交戰時間剛好遇到 12 月 25 日,所以後來也稱為「聖誕節戰役」,這場戰爭在甘為霖(W. M. Campbell)所著 Formosa under the Dutch,有著清楚的進程,摘要如下: 12 月 21 日:隨著遠征搭加里揚日子的到來,周圍村落都收到通告,出發 到大員,近午,許多人已經到赤崁集合……由新港人準備船,花了半天因為起 風了,決定第二天才出發。 12 月 22 日:很早就登船,氣候還是具威脅,有轉成風暴的可能,所以轉 為陸路,中午到達新港,晚上到一處叫「殺人窩」(Den of Murder)過夜。 12 月 23 日:看到新港人突然放下擔子往南衝,長官跟上去看個究竟,原 來新港人看到搭加里揚人打獵,他們一看到就跑走了,我們繼續向前到達一座 森林,尋一些水源,決定過夜。 12 月 24 日:晚上已經相當接近敵人村落,爬到樹上就可以看的到,這深 深激勵我們。 12 月 25 日:我們的敵人在渡河後就出現了,首先新港人和敵人有場衝突, 但只有使用原始的矛,直到我們的前鋒出現,用火槍攻擊他們的中間,敵軍才 四散開來,從此通往村落的道路就被打開來。進入村子,沒有半個人,所以決 定放火燒村,首先在村外找到一個讓火燒不到的合適地方,晚上很快來臨,在

36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臺南市政府,2000),頁 188-189。

017


018

8卷 | 第3期

提高警覺下我們便休息。 12 月 26 日:一大早我們重整軍隊經過該村落,決定北返回家。……當我 們到達河邊的平原,看見幾個敵人,武裝拿著矛與盾,但因為害怕火槍,所以 不敢靠近,為徹底擊垮他們,長官下達射擊命令,敵人就此逃走了,在勝利之 下行軍離開了搭加里揚。37 如此 1635 年聖誕節戰役後的搭加里揚人,從此在歷史上失去了高雄平原這片生活的 空間,成為消失於歷史的原住民。

三、1636-1645 年 搭加里揚在高雄的生活空間消失了,從 1636 年至 1645 年(表 2),從熱蘭遮城日 記上依然可以看到該部落的紀錄,然而比對位置,如行文上「位於南邊的村莊放索仔, 搭加里揚與 Dolatock 的人」(1636 年)、「在放索仔登陸遵照指令,從那裡前往搭加里 揚及其鄰近村莊」(1637 年)、「從陸路出發前往大木連,是位於南邊跟我們結盟的搭 加里揚人的村莊之一」(1638 年),就可以巧妙的發現,比對事件周遭發生的地點,都 是在現今的屏東地區,這也就是前者所述,將「搭加里揚」視為屏東部落所在的主要理 由,但是屏東的「搭加里揚」為何在 1645 年也消失,其實來自於另一個部落名的出現, 那就是「阿猴」。 「搭加里揚」變成「阿猴」,呂自揚比對 1645 年與 1646 年地方議會長老名單,發 現「1646 年阿猴社的四位村社長老,全皆由 1645 年的搭加里揚四位長老繼續連任與選 任新人延接,長老相同,只是改了社名而已。」38(表 2),該比對相當具有說服力,是 更名的直接證據,但是為何要更名?也許可以從 VOC 的贌社制度找到一些線索。

37 Campbell, W. M.,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übner & Co. Ltd., 1903), pp. 123-124. 38 呂自揚,《打狗.阿猴.林道乾──尋找高雄平埔族的身影》,頁 101。


17 世紀高雄搭加里揚地域的重構

表 2 熱蘭遮城日誌聖誕節戰役之後搭加里揚紀錄 日期

內容

1636 年 7 月 4 日

長官普特曼斯閣下與議會乃決議,要召喚所有新港、蕭壠、麻豆和目加溜灣的居民, 以及位於南邊的村莊放索仔,搭加里揚與 Dolatock 的人……前往小琉球島。

1636 年 11 月 4 日

該中尉留在新港,跟牧師一起在那裡幫忙新港與搭加里揚,按照他們的法權,界定 他們的界址,欲以平息他們的糾紛爭執,使他們友好相處。

1636 年 12 月 20 日

今天有位於山區裡互相鄰近的七個村莊的頭領們前來此地……,上述這些村莊,位於 搭加里揚的東邊,在那座稱為 Dae 的山裡。

1637 年 2 月 17 日

他在放索仔登陸遵照指令,從那裡前往搭加里揚及其鄰近村莊,用我們長官閣下的 名義,以最友善的態度,贈送小小的禮物。

1637 年 2 月 18 日

中尉 Jan Jeuriaensz 回到此地,有搭加里揚和 Dolatok 村莊五個最重要的人一起來, 此外還有位於搭加里揚東邊山區裡的 Tolazoy 村莊的一個頭領也一起來。

1637 年 5 月 7 日

在南方位於搭加里揚附近的村莊大木連(Teapouliangh)和 Panendal 的人,非常 認真地請求派遣適當的荷蘭人去佈道,教導他們脫離異教的昏暗,使能看見真光, 為此,他們願提供一座好的房屋和學校。

1637 年 12 月 1 日

謀殺那裡的頭領的兇手已被逮捕,宣判死刑,並已處決,作為其他惡人的鑑戒,整 個過程,除了有放索仔的居民以外,還有鄰近的村莊 Dolatocq、Vevorangh,以及 搭加里揚的長老們的在場與絶對的同意,……執行了處決。

1638 年 2 月 25 日

有一個搭加里揚人以前捉到一個公司逃走的奴隸,把他打死,那個搭加里揚人,在 接獲上級政府的命令以前,就已在搭加里揚被處死了。

1638 年 3 月 23 日

長官范得堡閣下與幾個本館的議員,由 40 個士兵陪伴,從陸路出發前往大木連,是 位於南邊跟我們結盟的搭加里揚人的村莊之一,在那裡,最近開辦學校,

1644 年 4 月 19 日

Taccariangh 社 獲 頒 權 杖 的 長 老 名 有 Vagila、Serong、Hierong 與 Torrebouan 等人。

1644 年 9 月 6 日

並派曾經在麻豆與阿猴(Acau)任職的學校教師 Caesar van Winschooten 以及曾 在目加溜灣任職的探訪傳道 Joost Gilles,去新港工作。

1645 年 4 月 7 日

接著一一叫喚南區各社現任的長老……如下列所詳載那樣,即:Tacarian:Vachila(續 任)、Sarim(續任)、Quierongh(續任)、Sangnarau(原任 Taravan)。

1645 年 9 月 9 日

收到傳道 Hans Olhoff 從麻里麻崙寄來的一封信,署期昨天,信裡詳細告訴我們, 他於上個月去幾個地方巡視(例如力力、茄藤、阿猴與塔樓)。

1646 年 2 月 28 日

長官就領著其他朋友們走進庭苑……也有從南區的大木連、麻里麻崙、阿猴、茄藤、 力力與放索仔各村莊來的長老。

1646 年 3 月 28 日

在阿猴(Akauw):長老 Vagila、Sarim 和 Sangarau,都繼續連任,而 Kilongh, 因非常懶散而且嚴重酗酒,因此選任另外一個人,名叫 Singo 的,接替他的職位。

資料來源: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

019


020

8卷 | 第3期

在 1644 年之前,荷蘭人對於商業的管理相對比較鬆散,漢族移民可以隨便進出原住 民村社自由買賣商品。1644 年 3 月 20 日,荷蘭人召開北部地方會議,宣布此後不許漢 族商人在原住民村社內進行自由貿易,凡要進入村社貿易的商人都必須參加投標,中標 者才能進村從事貿易,並且向荷蘭人繳納承包稅金,39 這就是「贌社」的開端。 「贌社」荷蘭文為 Verpachtingender Dorpen 或 Pacht der Formosaense dorpen,中文譯 作「村落承包」;贌(Pak),應為 pacht 的福佬話音譯。從荷蘭人的稅務系統來看,大 員商館係以標售「獨占權」的包稅方式(稅收承包制,即「贌」),課徵間接稅。這種 辦法,既可節省東印度公司的行政開銷,又可在競價過程中獲得最大收入。村落承包稅 (贌社稅),在荷蘭人標售的各項間接稅中,主要特色在「獨占劃定區域內的交易權」。 換句話說,公司是以「區域」作為招標單位,商人則於得標後承包該區域的所有買賣交 易。承包商以低價的衣料、鹽、鐵鍋及各種玉石雜細,和番社交易市價極高的鹿皮、鹿 肉等鹿製品,再將收購到的鹿製品,轉賣給公司或自行出口販售,以賺取利潤,40 也因為 如此,可以理解消失的高雄搭加里揚地域的轉型。 1644 年 5 月 1 日,荷蘭東印度公司向北部最重要的一些村社實行贌社制,包含南部 以 800 里爾贌出,4111 月 12 日發布「新港社、蕭壠社、目加溜灣社、麻豆社和大目降社, 從現在起,到明年 4 月 30 日(的交易專利權)以 695 里爾贌給出價最高的人,其條件與 贌虎尾壠(Favorolangh)社等社的條件相同,並且規定,居住在上述各社裡的中國人, 除了他們生活必須品以外,完全不得與原住民物物交換或購買任何東西,違者貨物沒收, 此外並罰款 10 里爾。」42,讓臺灣正式進入贌商的年代。 1645 年 4 月 28 日,VOC 長官舉行全島贌社拍賣大會,各社價格如下(括弧內金額 單位為里爾):新港(200)、蕭壠(305)、大目降(145)、目加溜灣(210)、大小 東螺(360)、二林(310)、麻豆(500)、哆囉嘓(140)、馬芝遴(252)、大武壠(140)、 虎尾壠(400)、諸羅山(285)、他里霧(115)、笨港溪(300)、小琉球島(70)、 福爾摩沙南區全部(800)、在巿鎮裡的屠豬(160)、那座桌山下面的湖裡的漁業(50)、

39 王玉國,〈從村社貿易稅看荷據時期臺灣贌社制度〉,《閩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2014),

頁 19。 40 詹素娟,〈贌社、地域與平埔社群的成立〉,《臺大文史哲學報》,59(2003),頁 124-125。 41 王玉國,〈從村社貿易稅看荷據時期臺灣贌社制度〉,頁 19。 42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臺南:臺南市政府,2002),頁 375。


17 世紀高雄搭加里揚地域的重構

藍草種稙區附近那小湖裡的漁業(29);

43

顯然,包含於搭加里揚的「福爾摩沙南區全

部」,以統包的方式用 800 里爾贌出。 隔年 1646 年 4 月 13 日,「福爾摩沙南區全部」就將細目列出變成「瑯嶠(280)、 放索仔(270)、茄藤與力力(290)、麻里麻崙(380)、大木連(400)、阿猴(380)、 塔樓與 Tedackjan(520)」44,贌社拍賣的村落名也在 1646 年完成更名,位於現今高雄 的「搭加里揚」正式確定沒有人口居住,所以不在贌社清單之內,但是落地屏東的「搭 加里揚」,從此以「阿猴」之名見諸文獻。 因此這也就造成在《熱蘭遮城日誌》未翻譯之前,搭加里揚座落屏東的推論的主要 原因,如中村孝志比對在下淡水溪與大武山麓一帶山地,即 Rukai、西北部 Paiwan 人居 住之山地,45 翁佳音則認為在高屏溪與林邊溪中下游流域一帶,因此翁佳音以屏東阿猴大 社作為 Takareiang 中譯,46 而李國銘視「Takareiang 就是位於屏東市的 Akauw」47,《熱 蘭遮城日誌》譯者江樹生引用楊森富的著作認為搭加里揚社在大樹九曲堂,48 皆是「搭加 里揚」的位置推估偏向於屏東主要因素。

肆、地域的轉型 1644 年明思宗在煤山自縊而亡,象徵明朝政權的結束,然而同年對於搭加里揚所留 下來的地域空間,那面臨重大的變革,那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赤崁農地的發贌與稻作什 一稅的徵收,其有別於前面所謂的「贌社」,該發贌招標於 10 月舉行,所有競爭者皆能 親自到田裡視察稻作的生長狀態,評估可徵得的米價之價值,49 收成後再依產量繳交稻作 什一稅。

43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頁 402。 44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頁 521-522。 45 翁佳音,〈歷史記憶與歷史事實──原住民史研究的一個嘗試〉,《臺灣史研究》,3(1)(1996),頁 5-30、16。 46 翁佳音,〈麻豆社事件〉,《新活水》,16(2008),頁 32-39。 47 李國銘,《族群、歷史與祭儀 : 平埔研究論文集》,頁 117。 48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臺南市政府,2000),頁 184。 49 韓家寶著、鄭維中譯,《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2002),頁 173。

021


022

8卷 | 第3期

該 政 策 來 自 1644 年 9 月 14 日, 長 官 視 察 赤 崁 一 帶 的 農 田 後, 派 遣 上 席 商 務 員 Simon Jacobs. Domckens 和 Cornelis Caesar,以及中國商人 Peco 為代表,去那裡測量農地, 並畫在一張地圖上,而詳細的運作辦法於 10 月 10 日發布,「從現在起贌到明年 5 月 31 日。 這事辦完以後,他們報告說,在赤崁一帶,以及新港、目加溜灣、大目降和麻豆各社的 稻田,已經以總計 1,640 里爾贌給出價最高的人」50。1645 年 10 月 28 日也比照辦理,「在 大目降……村莊附近已經播種的田地[稻田]的什一稅,跟本月 23 日在赤崁的稻田同樣 贌給出價最高的人,從而獲得 100 里爾」,511646 年 10 月 3 日因為天候乾旱稻作大部分 都枯萎,決議免徵所有穀物的什一稅。1647 年 10 月 10 日發布,赤崁農地及其附近的稻 作什一稅,實施範圍擴大到 12 個農區(圖 5),每個農區的標記和面積,皆由土地測量 師測好,用中文寫成布告貼在此地 Jocktay 的房子,並按照測量結果贌售,而「清水溪南 邊堯港附近所有的耕地,面積不知道。」該農區以 100 里爾發贌,52 正式將搭加里揚地域 轉型為漢人農耕區的開始。

圖 5 赤崁耕地登錄表(左)與地圖(右) 資料來源:翁佳音,〈從舊地名與古地圖看臺灣近代初期史〉,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臺灣史十一講》, 頁 77。

50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臺南:臺南市政府,2002)。 51 韓家寶著、鄭維中譯,《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頁 52。 52 韓家寶著、鄭維中譯,《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頁 52。


17 世紀高雄搭加里揚地域的重構

該 區 塊 以「 清 水 溪 以 南(Bessuyden de Versche revier offte)」 為 名,53 以 目 前 能 找到的熱蘭遮城日誌資料,1648 年以面積 200.5 morgen、金額 820 里爾贌得;1650 年 以 面 積 64 morgen、 金 額 185 里 爾 贌 得;1654 年 以 全 部 面 積 38.8 morgen, 課 稅 面 積 13.6 morgen,Lacko( 保 證 人 Zancjeuw) 以 金 額 75 里 爾 贌 得;1655 年 全 部 面 積 173.2 morgen,課稅面積 47.5morgen,Tzwiwat(保證人 Juwko)以金額 250 里爾贌得;1656 年 全部面積 692.8 morgen,課稅面積 392.8 morgen,D' Liko(保證人 Pan)贌金以金額 750 里爾贌得;1657 年全部面積 1235.1morgen,課稅面積 925.3 morgen,Pincqua 何斌(保證 人 Boiko)以金額 1,700 里爾贌得;54 因此「清水溪以南」農地面積逐漸擴大,從 1648 年 200.5 morgen、1650 年 64 morgen、1654 年 38.8 morgen、1655 年 173.2 morgen、1656 年 692.8 morgen 到 1657 年 1,235.1 morgen,由以上資料得知,農地擴張六倍以上。 由於「清水溪以南」原文為「Bessuyden de Versche revier offte」,依翁佳音提「『ofte (offte)』意思是『又名』」55,顯然「清水溪以南」還有一個未揭露的地名,在熱蘭遮 城日誌 1657 年 10 月 29 日曾論及「檢閱前天發贌稻穀什一稅的記錄時,發現了一個嚴重 的錯誤,即那個最後的位於清水溪南邊又稱為 Cattkaunia(茄藤仔)的那塊農地,被翻譯 員何斌(Pincqua)以 1,700 里爾的金額標去……這贌價相差太大了……因此決定,那一 塊農地將以前述所有農地的發贌條件重新發贌。」56,顯然「Cattkaunia(茄藤仔)」是「清 水溪以南」農地另一個代稱,也符合現今高雄茄萣的源由,這一系列的土地發贌導致大 量漢人的進駐,原搭加里揚地域逐漸翻轉為漢人的新生地,但是隨著鄭成功攻臺,「清 水溪以南」農地的面貌更佳清晰。 鄭成功攻臺的動機討論,往往會論及一個人,那就是何斌(Pincqua),由於其曾參 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各種發贌,包括 1657 年「清水溪以南」農地,使得何斌能充分掌握 底層社會,無怪乎江日昇的《臺灣外記》指出這段歷史:「斌曰:『臺灣沃野千里,實 霸王之區。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國;使人耕種,可以足其食。上至雞籠、淡水,硝磺有焉。 且橫絕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桅舵、銅鐵不憂乏用。移諸鎮兵士眷口其間,十年

53 「Bessuyden」後來音譯為「半路竹」,為現今高雄市路竹區的地名原型。 54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三冊)(臺南:臺南市政府,2003);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四冊) (臺南:臺南市政府,2011)。

55 翁佳音,〈從舊地名與古地圖看臺灣近代初期史〉,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臺灣史十一講》,頁 77。 56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四冊)(臺南:臺南市政府,2011)。

023


024

8卷 | 第3期

生聚、十年教養,而國可富、兵可強,進取退守,真足與中國抗衡也』。遂出袖中地圖 以獻,歷歷如指諸掌。」57 於是 1661 年鄭成功決定渡海攻取臺灣作為根據地,4 月 30 在赤崁地區登陸,5 月 6 日鄭成功正式接收普羅岷西亞城,58 但是面對荷蘭東印度公司揆一堅守熱蘭遮城,戰 爭走向長期圍困,這使鄭成功二萬餘兵力的糧食成為相當大的負擔,於是開始解送大 量士兵於各地,解送的過程《梅氏日記》有部分的論述,如「(5 月 25 日)約有五、 六千人被派到南邊的各村社……」、「(6 月中)國姓爺把福爾摩沙分給他的官員和 將領,每人分到南北距離八小時路程的領地,每個領地都要在中央地帶建造一個大城 市,作為官員或將領的居處,邊界要各造一個鄉鎮,用以安定他的轄區……派去南部 的土地測量師 Hendrick van Lisse 和 Jan Vrijaltenhoven 也回來了……他們報告說,他們 是從 Jockandenbergh 附近的 Lamaacka 小溪開始測量的」、「(9 月 24 日)他們又從赤 崁稍往南下,去 Tapassoejongh 森林附近的野地建造牛棚,開始從事農耕」59,顯示鄭 成功為消化士兵的糧食問題,直接促成「清水溪以南(Bessuyden de Versche revier offte Cattkaunia)」的開發。 而楊英《從征實錄》也論及該段歷史:「六月,藩駕駐承天府,遣發各鎮營歸汛。 左先鋒札北路新港仔、竹塹,以援勦後鎮、後衝鎮、智武鎮、英兵鎮、虎衛右鎮繼札屯墾, 以中衝、義武、左衝、前衝、遊兵等鎮札南路鳳山、觀音山屯墾。」60,那南路「鳳山」、 「觀音山」堪稱最座落於前者「清水溪以南」農地內,待 1662 年 2 月揆一投降,證明兵 屯行動依然繼續,因為比對《永曆十八年臺灣軍備圖》(圖 6),可以發現「觀音岩偽 鎮把兵處」旁有義武營、左衝鎮、仁武營、遊兵鎮,而「鳳(赤?)山偽鎮把兵處」旁 有前衝鎮、右衝鎮,該圖與楊英《從征實錄》有若干程度的符合,這也將是清朝統治臺 灣於康熙 24 年(1685)蔣毓英《臺灣府志》鳳山縣所轄「轄里七、庄二、社十二、鎮一」61 內,「庄二」即「觀音庄」、「鳳山庄」的原型,搭加里揚已經完全轉型為漢人地域。

57 江日昇,《臺灣外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頁 191。 58 江樹生編,《梅氏日記》(臺北:漢聲,2003),頁 79。 59 江樹生編,《梅氏日記》,頁 49、50、64、後 49。 60 楊英,《從征實錄》,臺灣文獻叢刊第 32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頁 190。 61 蔣毓英,《臺灣府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頁 20。


17 世紀高雄搭加里揚地域的重構

圖 6 《永曆十八年臺灣軍備圖》 資料來源:「台灣歷史文化地圖」網站,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6 月 24 日。

伍、小結 本文藉由歷史重構,逐漸釐清 17 世紀高雄搭加里揚地域的轉變,原本位居高雄平原 的部落,因為與新港社的領域衝突,導致荷蘭東印度公司出面征討,於 1635 年聖誕節戰 役之後,逐出高雄平原,待鄭成功來臺為消化大量士兵的人口壓力,搭加里揚地域成為 最佳的拓墾區,從此轉型為漢人的生活領域。 而遷移後的搭加里揚,以部落聯盟方式定居於屏東平原,最初仍以原名記錄,如「大 木連,是位於南邊跟我們結盟的搭加里揚人的村莊之一」,也就是現今人類學所採集口 碑:「赤山萬金庄放索祖、上淡水下淡水麻崙祖」62,因此屏東平原的平埔族信仰主神稱 謂,放索開基祖與(麻里)馬崙之分,63 而後來加盟的搭加里揚,帶來崇拜「麻崙祖」與

62 李國銘,《族群、歷史與祭儀 : 平埔研究論文集》,頁 66-7。 63 林清財,〈從歌謠看西拉雅族的聚落與族群〉,收入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

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頁 479。

025


026

8卷 | 第3期

「放索祖」有根本上的差異,如此也就能解釋在本文前言提及語言學者 Ferrell 在所繪南 部平原五大平埔部落空間範圍,附圖所標 Takaraian 的空間範圍,語言字根橫跨現今高屏 內陸,其歷史脈絡來自於 1635 年聖誕節戰役,搭加里揚至此遷移至現今屏東,並在贌社 過程中更名為「阿猴」而來。 不過這也衍生出另一個層面的討論,原本備受質疑「打狗被迫遷移成阿猴」,即前 述《鳳山縣志》:「俗呼為打狗山,原有番居焉.至林道乾屯兵此山,欲遁去,殺土番 取膏血以造舟;番逃,而徙居於今之阿猴社」64,此「原有番居焉」、「番逃,而徙居於 今之阿猴社」,實為有歷史脈絡的口碑,而造成遷移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被虛擬的林道乾 所替代,證明傳說有若干史實做為支撐。 而本文最後的發問是搭加里揚部落到底在哪裡呢?根據《熱蘭遮城日記》已經可以 確定原始部落位於高雄平原,但是要推估正確的位置,唯一的地名線索只能從明鄭《永 曆十八年臺灣軍備圖》切入,其中由北向南的地名,在高雄平原僅剩下「半路竹民社」、 「打狗子番」、「哆吧思戎土社」可供發想;由於「半路竹」轉譯於「Bessuyden」,是 赤崁農地「Cattkaunia」的延伸,由於在 1635 年聖誕節之役之後,「1636 年 11 月 4 日,…… 該中尉留在新港,跟牧師一起在那裡幫忙新港與搭加里揚,按照他們的法權,界定他們 的界址」(表 2),顯然這次的法權界定,明確將之前具有爭議性的「堯港」空間,劃 給新港社勢力而所淘汰;而「打狗子番」位於現今高雄港潟湖之上,加上右上註記「水 路可泊舟」,接近 1636 年 Vinboons《手繪臺灣地圖》「貿易商的島」(圖 3)的位置,「打 狗仔販」的地名應更貼切其機能性,剩下的就僅有「哆吧思戎土社」可以檢證。 針對搭加里揚的正確位置,前面所提簡炯仁的「湖內、路竹、岡山」說與呂自揚的「岡 山平原」說,其推斷的依據來自於在甘為霖在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提及:「12 月 25 日, 我們離村落很近,我們的敵人在渡河後就出現了,首先新港人和敵人有場衝突,但只有 使用原始的矛,直到我們的前鋒出現,用火槍攻擊他們的中間,敵軍才四散開來,從此 通往村落的道路就被打開來。」65,因此簡炯仁、呂自揚主張這條河為現今的阿公店溪, 於是成為重要的搭加里揚依據。

64 陳文達,《鳳山縣志》,頁 5。 65 Campbell, W. M., Formosa under the Dutch.(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übner & Co. Ltd.,1903), pp. 123-

124.


17 世紀高雄搭加里揚地域的重構

圖 7 1856 年法國的《臺灣山海全圖》重置 資料來源:Reed Digital Collections (RDC),網址:https://rdc.reed.edu/c/formosa/s/r?_pp=20&s=8 70eccafcde39ab36f492d09015a05818bd3a1c9&p=1。

但是這個推論將面臨一個難解的歷史脈絡,那就是 Johannes van Keulen 所繪《Paskaart van de Chineesche Kust, Langs de Provi Quantung en Fokien, als ook het Eyland Formosa (中華沿海地區海圖:廣東、福建與福爾摩沙島)》地圖,裡面所顯示注入打狗灣的北 方 Taccariangh 河,顯然搭加里揚部落需要再往南走的可能性,換言之,聖誕節之役的部 隊渡的溪流可推論更南方的「典寶溪」,因為在 1856 年法國的《臺灣山海全圖》(圖 7),顯示源自觀音山,於半屏山旁分流,北邊支流成現代典寶溪,南方支流匯入現今高 雄港,與《中華沿海地區海圖》的 Taccariangh 河不謀而合,若此推論吻合,出現「搭加 里揚(Taccariangh)」與「哆吧思戎(Tapassoejongh)」連結的可能性。 「哆吧思戎」的紀錄,最早出現在《梅氏日記》裡曾寫道:「(9 月 24 日)他們又 從赤崁稍往南下,去 Tapassoejongh 森林附近的野地建造牛棚,開始從事農耕」 66,也就 是清文獻所稱「礁巴司戎」、「礁巴斯戎」或「礁巴師戎」67, 依照清代早期地圖看來,

66 江樹生譯著,《梅氏日記》,頁 64。 67 位於現在行政地區所編列的高雄市橋頭區仕隆里。

027


028

8卷 | 第3期

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聚落,由測繪於康熙 51 年(1712)《皇輿全覽圖》、《福建輿圖》68 可以證明(圖 8),半屏山以北的高雄平原僅出現的聚落名,只有繪出「半路竹」和「礁 巴司戎」兩個聚落,「半路竹」的地名源由已經於前說明故排除,而《永曆十八年臺灣軍 備圖》稱為「哆(礁)吧思戎土社」,「礁巴司戎」顯然與原住民脫離不了關係,成為推 估搭加里揚的重要依據,尤其比較地名 Tapassoejongh 與 Taccariangh 發音,就可以發現「礁 巴司戎」與「搭加里揚」之所以中文差異性大,是因為轉譯者的語音不同,若是依「礁巴 司戎」的福佬音來轉譯 Taccariangh,所得到的地名稱謂就不是搭加里揚,而是「礁加里 戎」,要檢驗其命題,還需要相關文本證據才得論斷,還有待未來的檢驗與論述。

圖 8 《皇輿全覽分省圖》福建輿圖部分 資料來源:數位方輿網站。

68 孫果清,〈中國第一部經緯度實測地圖:清康熙《皇輿全覽圖》〉,《地圖》,5(2009),頁 136-137。


17 世紀高雄搭加里揚地域的重構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中村孝志(1997),〈十七世紀荷蘭人在臺灣的探金事業〉,收於許粵華譯,《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卷:概說 ‧ 產業》, 頁 165-217。臺北:稻鄉。原文發表於 1949 年。 冉福立著、江樹生譯(1997),《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臺北:英文漢聲。 百吉編(1962),《明季荷蘭人侵據彭湖殘檔》,臺灣文獻叢刊第 15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江日昇(1960),《臺灣外記》,臺灣文獻叢刊第 060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江樹生譯註(2000),《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江樹生譯註(2002),《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江樹生譯註(2003),《熱蘭遮城日誌》(第三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江樹生譯註(2003),《梅氏日記》。臺北:漢聲。 江樹生譯註(2011),《熱蘭遮城日誌》(第四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伊能嘉矩著、江慶林等譯(1991),《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上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呂自揚(2014),《打狗.阿猴.林道乾──尋找高雄平埔族的身影》。高雄:河畔。 李國銘(2004),《族群、歷史與祭儀: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稻鄉。 杜臻等人(1961),《澎湖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 10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沈有容編(1959),《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第 56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吳幅員編(1971),《明實錄閩海關係史料》,臺灣文獻叢刊第 296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翁佳音(2007),〈從舊地名與古地圖看臺灣近代初期史〉,收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臺灣史十一講》,頁 70-85。臺 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翁佳音(2008),《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臺北:稻鄉。 陳文達(1961),《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2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楊玉姿(2005),《高雄開發史》。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楊英(1958),《從征實錄》,臺灣文獻叢刊第 32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蔣毓英(1985),《臺灣府志》。北京:中華書局。 韓家寶著、鄭維中譯(2002),《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 簡炯仁(2006),〈由《熱蘭遮城日誌》的記載試論搭加里揚東遷屏東〉,收於簡炯仁著,《屏東平原平埔族之研究》。 臺北:稻鄉。 Campbell, W. M. (1903),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übner & Co. Ltd.

二、論文(期刊/學位論文) 王玉國(2014),〈從村社貿易稅看荷據時期臺灣贌社制度〉,《閩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頁 1924。 李文環(2011),〈猴山/打狗 VS. 萬丹港/興隆庄──十七世紀高雄重心轉移試論〉,《白沙歷史地理學報》,12,頁 79-125。 李祖基(2001),〈陳第、沈有容與〈東番記〉〉,《歷史月刊》,162,頁 105-109。 李祖基(2003),〈東番記研究〉,《臺灣研究集刊》,1,頁 72-84。 李熺俊(2010),〈周嬰是否創作了〈東番記〉及其與陳第〈東番記〉之間的關係〉,收於錢錫生、薛玉坤編,《楊海 明先生七十華誕紀念集》。江蘇:江蘇大學出版社。 吳毓琪(2012),〈臺灣文學與文獻中「打狗」港灣符號的衍異與層構(1624-1920)〉,《文史臺灣學報》,5,頁 103-134。 周運中(2015),〈明代《福建海防圖》臺灣地名考〉,《國家航海》,13,頁 157-174。 林清財(1995),〈從歌謠看西拉雅族的聚落與族群〉,收於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頁 475-498。

029


030

8卷 | 第3期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林朝棨(1966),〈概說臺灣第四紀的地史竝討論其自然史和文化史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8, 頁 7-41。 孫果清(2009),〈中國第一部經緯度實測地圖:清康熙皇輿全覽圖〉,《地圖》,5,頁 136-137。 翁佳音(1996),〈歷史記憶與歷史事實──原住民史研究的一個嘗試〉,《臺灣史研究》,3(1),頁 5-30。 翁佳音(2008),〈麻豆社事件〉,《新活水》,16,頁 32-39。 陳宗仁(2016),〈明朝晚期〈福建海防圖〉的繪製及其時代背景〉,《臺灣史研究》,23(3),頁 1-42。 湯開建(2012),〈明隆萬之際粵東巨盜林鳳事蹟詳考──以劉堯誨《督撫疏議》中林鳳史料為中心〉,《歷史研究》,6, 頁 43-65。 黃樹仁(2016),〈望見流求:從福建沿海的觀測記錄論宋元名人的臺灣認識〉,《成大歷史學報》,50,頁 37-84。 詹素娟(2003),〈贌社、地域與平埔社群的成立〉,《臺大文史哲學報》,59,頁 117-142。 簡炯仁(1993),〈「打狗社」平埔族遷徙到「阿猴社」路線之初探〉,《高縣文獻》,13,頁 37-47。 簡炯仁(2010),〈高雄濱海及丘陵地區的平埔族群〉,《高市文獻》,23(2),頁 4-34。 Ferrell, R.(費羅禮)(1971),〈Aboriginal Peoples of the Southwestern Taiwan Plain〉,《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集刊》,32,頁 217-235。

三、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台灣歷史文化地圖」網站。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6 月 24 日。網址:http://thcts.ascc.net/。 翁佳音(2012),〈臺灣原住民民族史研究課程摘要〉,國立政治大學(未刊稿)。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2 月 27 日。 網址:http://newdoc.nccu.edu.tw/teasyllabus/259505259725/History%20of%20Taiwan%20Aborigines.doc。 數位方輿,《皇輿全覽分省圖》。網址:http://digitalatlas.asdc.sinica.edu.tw/。 Reed Digital Collections (RDC)。網址:https://rdc.reed.edu/c/formosa/s/r?_pp=20&s=870eccafcde39ab36f492d09015a 05818bd3a1c9&p=1。


17 世紀高雄搭加里揚地域的重構

031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 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撰文/義守大學公共政策管理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暨區域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吳文彥

摘要 日治時代高雄港市的發展,發軔於 1900 年縱貫鐵路的連通,啟動於 1908,1912, 1937 年三次打狗築港計畫,城市計畫成熟於 1936 年「大高雄都市計畫」。築港計畫應用 了系統工程整合模式,連帶結合抽砂填築海埔新生地打造新市街,實施都市計畫。透過 鐵路、港埠建設與土地利益回收龐大建設經費,防災城市的規劃以及透過基礎建設投資 帶動經濟發展與城市發展的當代迄今典範。觀察 1945 年後「大高雄都市計畫」的實踐過 程,藍圖式計畫造成公共設施保留地問題,在財務的現實主義下,「減額使用」約略修 補了「大而無當」的都市計畫,但都市環境品質仍然受到相當影響。整地株式會社的「官 商協力」充滿著權貴資本主義的想像深值吾人警惕。日治時代高雄港市基礎建設投資, 戰後成為國民政府 1953 年四年經建計畫推動國家現代化的基礎。迄今影響仍然帶動著高 雄的港市發展。另外,臺灣承襲日治時代中央集權的都市計畫體制,深刻影響當代地方 轉型再造發展自主性和全球城市競爭力。

關鍵詞:日治時代、原高雄市都市計畫、官商協力、市地重劃、防災城市施

筆者為義守大學公共政策管理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前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工務局副局長,市府顧問兼都委會執行秘 書。wwykhs@hotmail.com。 投稿日期:2018 年 7 月 7 日 接受日期:2018 年 9 月 25 日

033


034

8卷 | 第3期

壹、前言 貳、日治時代高雄市都市發展定位與空間布局 參、都市計畫與都市發展的基礎建設 肆、都市治理與開發工具的應用與發展特徵 伍、日治時期都市計畫遺留都市治理課題 陸、結論與建議 柒、後記

壹、前言 1895 日本臺灣總督府發布〈臺灣家屋建築規則〉。啟動現代化城鎮建築規範,1900 年發布實施大臺北市都市計畫與臺中市都市計畫開啟臺灣現代都市計畫先河。1908 年發 布打狗築港,頒布高雄市哨船頭都市計畫。1920 年代施行「市區改正」,大量拆除清朝 時代城牆改為現代化道路。1912 年鹽埕、苓雅寮築港,發布新市區都市計畫。1935 新竹 地震,高雄市原擬大高雄市都市計畫退回重新檢討,調整為防災城市,並於 1936 年公告。 1937 年啟動高雄港第三期的築港工程。廣泛應用「官商協力」模式,推動打狗築港與擴 展臨港周邊地區,為高雄市的都市發展奠定基礎。 日本總督府在統治臺灣初期窮於「懲治」盜匪,島內物資因為支援日俄戰爭(1904 年),導致財政匱乏無以推動城鎮建設。為推動現代化城市建設,日本總督府民政長官 後藤新平鑑於 1898 年德國在青島(膠州灣)實施都市計畫,課徵土地增值稅與實施市地 重劃的成功經驗,隨之引入德國體制的都市計畫與市地重劃到臺灣。1937 年發布實施都 市計畫令,引入市地重劃,並發布「大高雄市都市計畫」(計畫面積 4,623 公頃,計畫 人口 40 萬人)。1941 年在高雄市後驛地區實施臺灣第一個市地重劃區。1 同年太平洋戰 爭爆發,都市建設隨之停頓以迄 1945 年日本投降為止。 1945 年國民政府來臺,日治時代高雄市都市計畫與重大經建設施,例如日本海軍煉 油廠,機械廠,造船所,火力發電廠,港埠設施,飛機場,軍事設施,均成為 1953 年「四 年經建計畫」以及 1972 年「十大建設」的重要基礎。戰後臺灣的都市計畫,都市建設仍

1

黃世孟,〈日劇時期台灣都市計畫範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研究所都市計畫研究室,1987)。 吳欽賢,〈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然沿用日治時期的法制規範,都市計畫說明書經過翻譯為中文,書圖內容經由局部文字 修正後,歷經省政府、內政部核定後,「原高雄市都市計畫」於 1955 年 5 月 19 日公告 發布實施。高雄市舊市區的「原高雄市都市計畫」,完全複製日治時代規劃內容,日治 時代都市計畫對於高雄市當前的都市發展有著脈絡深遠的影響。 本文研究目的在於透過都市規劃專業、治理策略觀點,綜合都市計畫規劃單位日治 時代退休人員,耆老的訪談,口耳相傳歷史,印證解讀日治時代都市計畫的發展範型, 在既定發展定位下都市計畫實踐的策略手段工具。應用都市社會學視角,總體回顧現代 化都市計畫在高雄市的實踐之回顧與展望。對於適逢產業轉型與財政艱困的高雄市,當 可歸納一些歷史經驗和教訓,提供高雄市未來都市發展政策參考。

貳、日治時代高雄市都市發展定位與空間布局 高雄市現代化發展起始於 1900 年縱貫鐵路從臺南市延伸到高雄市哨船頭港濱,當 時稱為「濱線(日語:はません,Hamasen)」,當地人以臺語稱地名為「哈瑪星」。 歷經 1920 年市區改正期,日本總督府目的在推動現代化城鎮公共衛生,有著擺脫原有清 朝統治象徵的行政區域──左營舊城、鳳山衙署及舊城區的政策。因此,新高雄市的都 市計畫,就「拋棄」舊鳳山城區,基於產業運輸便利,另從港邊發展著手,逐步透過築 港,抽砂填海,填築海埔新生地的方式,陸續完成 1908 年打狗築港,1912 年鹽埕築港, 1921 年「大高雄市街擴張計畫」(高雄川東側至現今中華路西側),1936 年「大高雄都 市計畫」。總督府對於在高雄港埠與都市發展的整合投資效益,逐步將高雄市定位為國 防軍事工業城市,經略南洋的基地,並透過都市計畫逐步實現高雄市的發展願景和定位。

一、國防工業城市 國防軍事部局打破明鄭與清朝脈絡格局,擺脫原有明鄭時代的屯墾:左營、右昌、

035


036

8卷 | 第3期

前鋒、後勁、燕巢、前鎮的囤田村莊分布。2 將空軍基地設置於岡山,海軍基地設置於 左營,陸軍基地設置於鳳山,二戰期間為支援南洋作戰於鳳山設置臺灣倉庫(現今衛武 營),陸軍第 9 師團進駐鳳山,並新建官兵宿舍(現今黃埔新村)3 另海軍無線電信所(現 今工協新村)亦設置於鳳山。藉由左營海軍基地的設置,柴山劃為軍事管制區,將桃子 園住戶遷村,並設置軍事基地與彈藥庫。4 沿著港濱,鐵路沿線設置工業區。5 並逐步由港 口周邊次第擬定開發新市區。

二、工業區部屬特徵:沿港濱、河濱、鐵路沿線配置工業區 高雄市的鐵路除縱貫鐵路外,尚有東西臨港線鐵路,日本原海軍第六燃料廠(現今 中油煉油總廠)支線,海軍基地(現今左營海軍基地)鐵路支線。港口周邊配置石化、 機械、飛機材料(鋁材料廠)與造船廠。鐵路沿港區配置,便利米、鹽、糖、鳳梨、香 蕉等戰略物資運輸。當時汽車運輸並不發達,均使用牛車運輸到鐵路沿線,接駁運輸前 往港區或北部地區。並廣泛應用愛河河運,1899 年日人鮫島盛創辦「鮫島煉瓦工廠」(現 今中都磚窯場)為打狗第一家磚仔廠,也是臺灣第一座霍夫曼八卦窯。1917 年日本淺野 水泥株式會社高雄工廠投產(現今台灣水泥廠),為臺灣首座現代化的大型水泥廠,供 應現代化城市建設建材。

三、國防軍事取向的鐵路、港口與機場的空間布局 (一)因應戰爭需要,配置雙套備援系統 隨著一戰(1914-1918)的爆發,1915 年日本出兵占領德國在中國山東殖民地,日本 向中國提出的條約,導致了《中日民四條約》的簽訂。在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下,1932

2

明朝鄭成功為防範荷蘭人從西側海邊入侵,西向面對臺灣海峽部署的屯墾聚落。

3

軍事基地部署,帶來新的聚落發展,亦有著就近監視漢人城鎮聚落用意。另參見王御風,〈日治鳳山街之變遷初探〉, 《歷史臺灣》,9(2015),頁 93-134。

4

壽山軍事基地劃設,將桃子園舊部落居民遷移到鼓山區內惟地區以及新庄子地區新上里、新下里一帶。

5

例如,楠梓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內惟工業區,鼓山淺野水泥株式會社工業區,中都「鮫島煉瓦工廠」所在工業區, 前鎮戲獅甲工業區。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年後,滿州國、臺灣的都市計畫空間布局,將戰爭後勤要素導入都市計畫。6 因而,高雄 市都市計畫就充滿著戰爭城市的規劃考量。其中較為顯著內容項目有: 1. 雙港部署 港口分別有高雄港商港與左營軍港二個港口規劃。除開岡山空軍機場外,備援機場 有屏東九如機場;同時亦配置著小港海軍飛行訓練場做為備援機場。另為防範機場跑道 遭致攻擊破壞,又規劃了現今中華一路、中山四路二條 110 公尺寬度的戰備跑道。7 其中 小港海軍飛行訓練場,其俯視形狀類似美軍航空母艦形狀。由於機場跑道並未對準冬夏 長年風向:西北與西南季風方向,飛機進場設計上模擬著由航空母艦左側船弦位置攻擊, 以氣流不穩定模擬船艦彈幕氣流的不穩定。因而小港海軍飛行訓練場的用途,在二戰末 期係用來訓練神風特攻隊的機場。8 2. 多重備援鐵路車站、支線 鐵路車站設置有高雄車站,左營車站,五塊厝、哈瑪星、鳳山車站,做為戰爭時期 被轟炸破壞後的備援車站。同時將鐵路支線延伸到第六燃料廠,海軍基地,空軍基地, 港濱、堆棧與倉庫。

(二)防災城市空間布局 1935 年新竹地震,總督府將 1932 年擬定大高雄市街擴大計畫退回重新檢討,後為 1936 年大高雄市都市計畫。日治時代的防災城市空間布局,主要在於防範複合型災變, 包括地震誘發的火災延燒,9 工業災害的緩衝帶規劃配置。因此,市中心區規劃三條園道 (為現今民族、民權、民生三條園道),兼做地震避難,火災延燒緩衝。沿著工業區劃 設綠帶,例如,新光路南側綠帶規劃。並利用愛河流域串連規劃一號公園,九如公園。 園道,圓環,綠帶,藍帶的串連構成有系統的防災緩衝地帶。在防災城市的規劃上,業

6

越澤明,《東北都市計畫》(臺北:大佳出版社,1986)。

7

當時這二條計畫道路並未開闢,故僅有計畫道路編號,無道路名稱。

8

林清一,〈高雄海空物流園區規畫綜合座談會發言紀錄〉(高雄:高雄市都市發展局,2004);洪致文,〈二戰時期 日本海陸軍在臺灣之飛行場〉,《臺灣學研究》,12(2011),頁 43-64;維基百科,〈高雄國際機場〉。資料檢索日期: 2018 年 8 月 8 日。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9%9B%84%E5%9C%8B%E9%9A%9B%E6 %A9%9F%E5%A0%B4#%E6%AD%B7%E5%8F%B2。

9

複合型災變的預防來自於 1900 年東京都 8 級地震誘發火災的經驗教訓。見北岡伸著、魏建雄譯,《後藤新平傳──外 交與卓見》(臺北,商務出版社,2005)。

037


038

8卷 | 第3期

已從市區改正期的建蔽率、防火巷的住宅社區防災規劃,提升為全市有系統性的防災規 劃配置。

(三)政府機關用地、軍事基地設置以民生消費帶動地方發展 日治時代,歷次市政府遷址均發揮帶動地方消費發展的功能。軍事後勤設施,包括 高雄海軍病院(現今海軍總醫院)、高雄陸軍病院(現今陸軍 802 醫院)10、岡山空軍基 地與眷村,左營海軍基地與眷村,後勤倉庫,練兵場(現今衛武營)11,陸軍的武器儲存 庫(現今鳳山陸軍官校)等設施所在。戰後,這些軍事基地分別成為高雄市、鳳山區、 岡山區的民生消費聚集地區。例如,岡山眷村,左營眷村和鳳山黃埔新村系列眷村聚集 所在,對於在地市況繁榮有很大貢獻。

四、多核心放射狀的城市發展模式 港口城市的發展特徵,是從港濱周邊地區的發展,逐步由主要聯外道路呈現放射性 狀,漸次往外延伸發展。日治時代都市計畫的發展模式,1908 年在哨船頭、1912 年在前 金、新興、苓雅地區擬定高雄市街區擴大都市計畫,1936 年原高雄市都市計畫區,均呈 現棋盤式道路系統配置。其中屬於放射狀,自西而東如現今之鼓山路、建國路、七賢路、 中正路、青年路、三多路、一心路、中山三路。 呈現多核心的聚落發展型態包括有:明鄭時代的左營、右昌、前鋒、後勁、前鎮、 岡山、燕巢、楠梓、大社舊聚落。清朝年代的旗津、哨船頭、三鳳中街(三塊厝)、前金、 苓雅、前鎮舊部落、小港、大林蒲,崗山仔、灣子內、凹子底龍水港舊部落,鳳山舊市街、 鳥松、仁武、大社地區;日治時代陸續開拓的「大高雄市都市計畫」範圍。聚落發展從 水路運輸、獸力陸路運輸,進入到現代化的鐵路、港埠運輸促進的都市計畫市街發展, 隨著放射狀道路開展,多核心的港都發展格局漸次成形。

10 日本陸軍醫院原坐落於高雄市新興區的六合一路一帶,為戰後第二總醫院遷臺後之官兵眷舍,稱為行仁新村。1977 年

遷至中正一路 2 號現址(衛武營北側),1998 年更名為國軍高雄總醫院。 11 日治時代在二戰期間曾在衛武營設置軍用輕型飛機場,為現今國軍高雄總醫院,當時將衛武營規劃為招募志願軍的步

兵訓練及後勤基地,以派遣至戰場作戰。王御風,〈日治鳳山街之變遷初探〉,《歷史臺灣》,9(2015),頁 93134。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1936 年「大高雄都市計畫」, 透過鐵路車站與運輸統合三次築 港的偏處西隅的臨港市街發展, 擴大市區至高雄川東側,建構現 代化格局的藍圖式願景計畫。透 過 1941 年高雄火車站從哈瑪星遷 移大港埔現址,都市計畫隱含著 都市設計的概念──以高雄車站 為核心,北以愛河為界,大順路、 凱旋路內側為領域範圍,以中山 路、博愛路為軸線,中正路、五 福路、三多路,民族路、中華路 為經緯,應用民族、民權、民生 園道,愛河河濱公園和公園綠地 串連成綠帶與藍帶的開放空間。 園道規劃除開具有防災功能之 外,亦屬於模仿歐洲都市規劃的 園道,規劃具有巴洛克風格的圓 環有三處。一個是民生圓環,中 12

華圓環,三多圓環。 大高雄市 都市計畫試圖建構模仿歐洲風格 的現代化都市城市生活空間(如

圖 1 1936 年大高雄都市計畫圖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17)。 說明:依據 1964 年高雄市政府建設局土木課繪製比例尺 2 萬分之一都 市計畫圖套疊 2013 年都市計畫圖。顯示以高雄車站為核心,中山路博 愛路中軸線,園道系統,從港區往外呈現放射狀路網,和以愛河,大順 路及凱旋路為領域範圍的都市設計。

圖 1)。

12 鹽埕區另有二處圓環為 1921 年高雄市街區擴大都市計畫發布實施,為中正路歷史博物館西側圓環,銜接五福、七賢

路口圓環。五福、七賢路口圓環僅有西南側退縮圓環建築線建築使用,後來在 1970 年經協商地主「基於受益和受損 的地主相互為損益補償」原則達成協議後,廢止中正五路(歷史博物館西側圓環銜接五福、七賢路圓環路段稱中正五 路)後連帶廢止五福、七賢路口圓環(參見吳文彥,〈都市規劃調節範型變遷之研究──高雄市都市計畫個案變更分析 (1955-2000)〉〔臺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附錄一公告案第 76.1 案)。

039


040

8卷 | 第3期

參、都市計畫與都市發展的基礎建設 高雄市都市計畫緣起於日據時代 1901 年公布「貸座敷屋營業區域指定一件」13, 1906 年公布「打狗地區(旗津、哨船頭地區)適用 1900 年頒訂建築家屋居住規則」, 1908 年實施打狗築港計畫,同年五月公布「打狗市區改正計畫」將現今旗后、哨船頭、 哈瑪星、鹽埕一帶納入都市計畫,計畫人口 42,000 人,計畫面積 172 公頃,是為高雄市 都市計畫的濫觴。 1921 年公布「高雄市街區擴大都市計畫」,計畫範圍擴大到前金、新興、苓雅一帶, 面積增為 900 公頃,計畫人口達 116,000 人。1932 年公告「大高雄都市計畫」,並分別 於 1935、1936 年公告細部計畫,行政區域擴及現今臺鐵高雄站前後站地區大港埔、三塊 厝一帶,並設置新臺鐵高雄站,規劃園道三條(現今之民族、民權、民生路園道),運 河四條,中小型公園 14 處、大型公園 5 處、學校用地 10 處,計畫面積合計 4,623.30 公 頃,預期 1964 年計畫人口達 40 萬人,至此高雄市都市計畫現代化雛形,業已粲然齊備。 1945 年臺灣光復,初期仍承襲日據時代都市計畫,1955 年 5 月 19 日,將日據時期都市 計畫書圖翻譯成中文,加上左營區都市計畫範圍,遂依據國民政府訂頒都市計畫法公告 「原高雄市都市計畫」,計畫面積 4,623 公頃,預期計畫年期 1965 年達到計畫人口 40 萬人,爰此奠定高雄市當代都市發展基礎(如圖 2)。14

一、具有全球化視野的港都發展定位 日治時代 1908 年打狗築港以迄 1937 年第三次築港之後,高雄港運量逐漸超越安平 港,基隆港成為重要臺灣首要進出口港。明鄭以迄清領時期因為葡萄牙、荷蘭及歐美商 人在東亞的絲綢、鹿皮、樟腦等農林資源轉口貿易主要以安平港為主要港口,高雄港僅 屬次要港口。當時高雄港在 1863 年打狗開港。1864 年,打狗設臺灣關,英、法、德等

13 旗后貸座敷屋指定一件,係指有女陪酒侍應生、妓女戶,劃定特定範圍管理:類同於大阪的紅燈區、東京仍然存在的

歌舞伎町、特種營業地區的風俗店。 14 高雄市政府,實施本市都市計畫分區計畫(原大高雄市都市計畫,變更編號:1)。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國商行開始匯聚於打狗港,打狗自此從一個小漁港成為國際貿易港。15 打狗港主要通航 港口主要為:新加坡、香港、廈門、馬尼拉、長崎。日治時代高雄港主要通航國際港口 有:香港、馬尼拉、廈門、上海、長崎、大阪、橫濱。1955 年公告「原高雄市都市計畫」 計畫說明書仍然承襲日治時代說明書,揭示高雄市在東亞港口運輸的核心樞紐地位。但 1955 年之後公告都市計畫說明書,就不再強調高雄港的全球化定位,都市計畫說明書內 容,因為冷戰時代影響,進入了「鎖國」的港市發展「分離分治」的年代。直到 1995 年, 受到臺北市的全球化論述影響,1998 年高雄市才啟動全球化的城市政策,倡議「市港合 一」,「亞太營運中心──多功能經貿園區」、「海洋首都」的主張。

圖 2 日治時期高雄市都市擴張圖 資料來源:2A:必麒麟著、陳逸君譯,《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原民文化,1999); 2B:Ja.Wikipedia,〈哈瑪星〉,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7 月 5 日; 2C:本研究套疊 2013 年都市計畫圖。

15 劉碧株,〈日治時期高雄港的港埠規劃與空間開發〉,《成大歷史學報》,52(2017),頁 47-85。

041


042

8卷 | 第3期

日治時代的城市規劃考量,係從 1908,1912,1937 年打狗築港,逐年累積經驗,及 至 1936 年「大高雄高雄市都市計畫」始臻成熟。以下分就城市基礎建設的投資開發簡述 如下:

二、交通運輸規劃 1895 年 8 月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宣示基礎建設三大重點:南北縱貫鐵路、基隆築 港、道路開闢三項施政要務。16 1900 年延伸縱貫線鐵路從臺南至高雄的用意,在為 1901 年在橋仔頭(今橋頭)興建新式糖廠,1908 年築港係為運輸糖廠產品及農產品等原物料 迅速運輸回日本而做準備。17 日治時代高雄市鐵路車站曾經隨著高雄港成長和都市發展有 過三度遷移。1900 年縱貫鐵路通達碼頭的「濱線」打狗車站,1908 年打狗築港建成哈瑪 星車站,三塊厝車站(主要為三鳳中街南北貨運輸集散使用),1941 年遷移至大港埔高 雄車站現址。車站遷移的趨勢,奠定了高雄市都市發展由港灣逐漸向東內陸移動的必要 條件,並與都市計畫的擬定相互呼應。18 日治時代的鐵路運輸發揮帶動高雄港埠運輸與都市發展的功能。在港埠運輸的便利 性與效率考量,鐵路鋪設直達港口碼頭,貨棧,倉庫,工業區;甚至鐵路沿線規劃有工 業區(例如,鼓山、內惟工業區;戲獅甲工業區)均鋪有鐵路支線,市區鐵路支線的設置, 正好扮演著聯繫工業區、鐵道與港區的重要功能,充分發揮原物料產品貨運的「海陸聯 運」效能。19 1941 年車站遷移顯示著從築港初期的貨運運輸,轉型朝向因應都市發展需要的客運 交通運輸轉變。大港埔車站的規劃,整合中長程運輸的車站多元運具規劃配置。車站出 口左邊為長程客運,右側為短程公車、計程車、人力三輪車接駁。這是日治時代車站的

16 吳聰敏,〈1895 年前後台灣的產出、工資率與物價〉,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未刊稿),1999。網址:http://

homepage.ntu.edu.tw/~ntut019/ltes/wp1895.pdf,頁 1。 17 劉碧株,〈日治時期高雄的港埠開發與市區規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 18 謝濬澤,〈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1895-1945)〉,《臺灣文獻》,62(2)(2011),頁

226-227。 19 劉碧株,〈日治時期鐵道與港口開發對高雄市區規劃的影響〉,《國史館館刊》,47(2016),頁 1-46。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特徵。20 1937 年「大高雄都市計畫」在鐵路運輸的支線安排,形成聯繫港口與工業區的 東西臨港線,預期三十年後都市發展人口成長,工業區遷移之後可以從貨運轉型客運, 被稱為仿東京山手線的東西臨港線規劃;另外透過大順路、凱旋路的環線道路構成當時 的城市界限。這些都是 1937 年「大高雄都市計畫」的交通運輸規劃特徵。

三、都市計畫擴張與空間布局 高雄市的城市發展係以鐵路和港埠建設帶動城市發展的發展模式。1900 年縱貫鐵路 通車至濱線,應用鐵路運輸農產品原物料與工業區產品運輸,帶來港埠運輸機能擴張的 需要。1908 年打狗築港,並發布「打狗市區計畫」,1919 年修訂第 2 次都市擴張計畫時, 改規劃以 30 年後容納 12 萬人口為目標,並於 1922 年 2 月公布第 2 次都市擴張計畫之實 施方案。1920 年「打狗市區改正」,高雄州廳設於高雄市山下町,高雄在地方行政中樞 日益強化。1924 年高雄升格為市,高雄地區的發展突飛猛進,使得第 2 次都市擴張計畫 不敷高雄港運量提升所帶來的都市變化需要。1932 年臺灣總督府重新訂定第 3 次都市擴 張計畫,將高雄川(今愛河)以東前金、新興、苓雅地區,納入新市區,擴大為大高雄 市街區擴大計畫,同年 12 月 1 日,又將岡山郡左營庄所屬之前峰尾、桃子園等地,劃入 大高雄地區。21 1935 年新竹發生地震,臺灣總督府將 1933 年高雄市所提「大高雄都市計畫」(草 案)退回重擬因應地震防災對策。22 1936 年 5 月 5 日廣田弘毅內閣宣示「新南方政策」, 高雄市被規劃為南進的重要據點。同年 8 月 29 日高雄州告示 114 號公布「大高雄都市計 畫」:(一)將左營規劃為軍港區,興建潛艇基地;(二)半屏山北側、壽山南麓、戲 獅甲等地規劃為工業區;(三)計畫以左營軍港區與高雄港口為中心,向東面擴展,規 劃成一大工業區,將由南洋輸入之物資經加工後輸出至日本。翌年(1937 年)高雄港第

20 吳欽賢,〈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 21 謝濬澤,〈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1895-1945)〉,頁 226-227。 22 吳欽賢,〈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

043


044

8卷 | 第3期

圖 3 大高雄都市計畫暨地域計畫圖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說明:左側圖 3A 為依據 1936 大高雄都市計畫圖繪製,右側三角公園為戰後劃設,右側圖 3B 為日治時代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圖,稱為都市計畫地域圖。日治時代都市計畫分區管制稱為「地域計畫」,主要分區有: 商業地域(紅色),住宅地域(綠色),工業地域(水藍色),未設定地域(黃色),無設地域,美觀地 域 。在建築使用與管制性質上,都市計畫除開道路、公園、綠地、圓環與廣場等公共設施用地外,其餘都 市計畫區內土地均屬可建築用地。因此,市役所、州廳和相關法院、稅關、文教、政務設施的規劃配置, 遷移後的資產應用「變產置產」模式,調控機關使用或變賣籌措施政財源,在城市治理的財政觀點極富有 彈性與創新(參見圖 3B)。

二期築港工程完工,港口貨物吞吐量遽增。23 1936 年公告「大高雄都市計畫」計畫面積 4,623 公頃,計畫年期 30 年,計畫人口 40 萬人(如圖 3)。24 都市計畫的空間布局方面,築港時期係由鐵路建設帶動港埠建設,連帶填築海埔 新生地開發新市區的發展模式。其作法是將高雄港航道礁石清除,透過岸壁整治,沉箱 鞏固防波堤,委由民間會社組合,抽砂填築海埔新生地,發布都市計畫,開發新市區。

23 謝濬澤,〈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1895-1945)〉,頁 236-237。 24 吳文彥,〈都市規劃調節範型變遷之研究──高雄市都市計畫個案變更分析(1955-2000)〉,頁 4-1。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1908 年打狗築港,併同開發哨船頭新市區。築港工程自 1906 年至 1907 年 5 月,共計挖 泥 234,166 立方公尺,填築面積約 134,624 平方公尺,經填築完竣後之土地,均以原價移 交鐵道部作為擴充車站之用,費用總額約 103,008 圓 31 錢。第一碼頭後方填築地面積約 70,000 坪之區域做為市街發展的預定地(今哈瑪星地區)。25 1912 年第二期築港,利用 浚渫港區泥沙,將原為鹽田、漁塭等之低窪地,填築為碼頭、倉庫及新市街用地,包括 今之鹽埕區西南側、新濱碼頭後側,苓雅寮南側及戲獅甲等地,填築面積達 1,649,974 平 方公尺。26 第一期以迄第三期築港竣工後,港埠設施大致底定,僅缺乏可供填築海埔新生地的 臨港後線土地。1937 年第三期築港主要為配合戰爭需要,預計投資 770 萬日圓。由於此 時高雄港埠護岸陸上的設備並未完備,故第三期築港工程的重點在於提供港埠護岸的設 備(如圖 4)。27

圖 4 三次打狗築港範圍示意 資料來源:參酌劉碧株,〈日治時期高雄港的港埠規劃與空間開發〉及美國德州大學(奧斯 汀分校)圖書館(網址:https://legacy.lib.utexas.edu/maps/ams/formosa_city_ plans/)套疊 2013 都市計畫圖(高雄市都市發展局開放資訊平臺──都市計畫圖 向量圖檔,2017)。

25 謝濬澤,〈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1895-1945)〉,頁 217-219。 26 謝濬澤,〈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1895-1945)〉,頁 220。 27 劉碧株,〈日治時期鐵道與港口開發對高雄市區規劃的影響〉,《國史館館刊》,47(2016),頁 23。

045


046

8卷 | 第3期

1937 年以後因為高雄川西側都市發展業已飽和,都市計畫逐漸由西向東發展。空間 布局的特徵簡述如下:

(一)順應地形與築港計畫的空間安排 哨船頭與哈瑪星新市區的街道計畫,考量壽山地形的遮蔽效果,築港與鐵路運輸需 要,規劃棋盤式道路系統,哨船頭與哈瑪星均以垂直連通港濱和鐵路的棋盤式道路系統 便利運輸,具有西曬節能、抵抗冬季西北風、引入夏季西南風調節機能。鹽埕的棋盤式 道路系統則以垂直和平行碼頭方向配置。28 街廓計畫具備街道商業延續性(例如,鹽埕國 小前面保留通道,維持五福路的商業街道連續性。路線型商業區與街廓尺度內含步行距 離的商業複合使用規劃設計概念)。29

(二)平原地帶有利市地重劃的區劃整理空間布局 為配合 1941 年新高雄火車站的遷移,1936 年發布「大高雄都市計畫」,將過去以 港埠發展為核心的都市計畫,轉變為以高雄車站為核心的廣域空間布局。因為都市計畫 面積廣達 4,623 公頃,如以傳統徵收開發方式,經費鉅大難以負擔,遂嘗試引入市地重 劃方式開發模式。 整體城市的空間布局概略分為三圈。最內圈以高雄驛所在昭和通兩側為商業區。中 圈為住宅區,主要在前金一帶。最外圈為在市區外緣西側為神社與遊憩區(西子灣海水 浴場、壽山公園);北(壽山南麓、半屏山北側)側及南(戲獅甲)設工業區,架設臨 港線鐵路將外圍工廠串連,生產的軍需物資透過鐵路轉運至高雄港運輸到南洋戰場。軍 需補給以南側戲獅甲為重鎮。航運部分以高雄港為主、桃子園(左營)軍港為輔;陸運 部分以高雄驛為主要核心(客運)、高雄港驛為輔(貨運)。陸續增設鳳山通信隊、鳳 山陸軍高射砲部隊、戲獅甲設陸軍官舍及軍方倉庫、陸軍醫院、苓雅寮沿岸強化軍事設 施。30 但 1936 年「大高雄都市計畫」的落實,直到 1945 年二戰結束,高雄川以東市區除

28 劉碧株,〈日治時期高雄的港埠開發與市區規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 29 黃世孟,《臺灣都市計畫講習錄》(臺北:詹氏出版社,1992)。 30 王御風,〈日治時期戲獅甲工業區的建立〉,「打狗高雄|歷史與現在」網站。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6 月 23 日。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火車站以南之大港埔圓環周邊,苓雅寮以南與戲獅甲地區接近港灣之區塊呈現較密集之 開發外,其他地區仍只停留在圖面上的願景想像。31

(三)公園綠地視覺景觀與權力控制 1936 年,配合高雄火車站的遷移,新都市計畫以高雄新驛為都市空間的核心,以中 山路、博愛路為軸線,領域遍及大順路、愛河、凱旋路西側以迄前鎮戲獅甲一帶,具有 串連東西南北之勢;形態上,於主要幹道引入巴洛克風格的園道,圓環,形構視覺焦點 的空間結構,凸顯殖民政府企圖透過宏偉壯觀的園道、圓環建立統治權威意象。參考先 進國家經驗,都市圓環空間多屬於設置紀念碑,紀念物,偉人或英雄銅像之處所,例如, 德國柏林布蘭登堡大門,法國巴黎的凱旋門。除具備統治象徵與統治權威之外,亦象徵 地方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當時巴洛克風格園道有現今之民族、民權、民生園道;圓環 有現在之民生圓環,32 中華圓環,三多圓環以及中正七賢路圓環 33、環道僅有大順路與凱 旋路銜接之外環道路。1936 年規劃之大型公園,主要為壽山公園,34 中央公園,沿愛河 中下游規劃配置的一號公園,河岸綠帶,六號公園;35 綠地則多屬於規劃剩餘之畸零土地, 做為視覺穿透性之交通綠地,和工業區之緩衝綠帶。充分顯示日本總督府引介西方都市 規劃表徵的公園綠地以塑造優質都市生活環境品質的規劃邏輯思維。 總計 1936 年公布之「大高雄都市計畫」,公共設施規劃日趨完備,其中包括增設以 高雄川兩側為主的官公署用地,劃設 11 處之文教用地,多達 27 座之公園、綠地以及藉 由與圓環、三條公園道(民族、民權、民生三條園道)之串連以形成完整的綠帶與藍帶 串連的開放空間系統(以上參見圖 5)。

31 劉碧株,〈日治時期高雄港的港埠規劃與空間開發〉,頁 80。 32 如直徑 110 公尺的民生圓環,號稱東南亞最大的圓環。 33 中正路、七賢路口圓環,僅執行四分之一,後來於 1970 年廢止。參考高雄市政府,高雄市第七號圓環廢止案(變更編號:

160)(1970a)。 34 當時壽山公園地勢平坦處設置有九洞的高爾夫球場,視野極佳向為高雄市政商名流聚會與交換情報的所在。1945 年後

為南部警備總司令部接管成為營區使用迄今。 35 六號公園後來在第十批細部計畫並配合變更主要計畫(六號公園、民族國宅、果菜市場減額使用)。參見高雄市政府,

變更六號公園保留地一部份為市場用用地(減額使用)(變更編號:71)(1970b);高雄市政府,第十批細部計畫 並配合變更主要計畫(六號公園、民族國宅、果菜市場減額使用)(變更編號:154)(1970c)。

047


048

8卷 | 第3期

圖 5 1936 大高雄都市計畫公共設施與開放空間系統分布 資料來源:吳欽賢,〈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套疊 2013 高 雄市都市計畫航測圖(見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開放資訊平臺──都市計畫圖向量 圖檔)。

四、街道計畫與街廓布局 都市計畫空間布局觀察,除了規劃上著重鐵道與港口的聯運功能,街道路網構成亦 以鐵道及港口作為依據,或水平或垂直於鐵道路線與港埠護岸的手法。1936 年大高雄都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市計畫以火車站為市區核心,形成南北軸線,向四方擴展,並將土地使用分區概念納入 考量,與均質區劃整合運用。在主要幹道、市區中心以大街廓型態布設住宅區、商業區。 並採用大規模的工業區規劃。36 其中商業發展沿道路的路線型發展模式形成所謂「紅線 內」的商業活動分區。街道路網特徵為矩形棋盤式道路系統,此一系統被認為便利市地 重劃與區劃整合土地分配的街廓路網。37 從街道系統的劃設,可以清楚看出採取臨主要幹道、次要幹道劃設街廓的規劃邏 輯。1936 年 以 前, 街 廓 尺 度 在 鹽 埕 區 有 350m*530m、320m*530m 二 種 規 格;1921 年 愛 河 東 側 沿 主 要 道 路 街 廓 尺 度 有 60m*130m、60m*150m、70m*105m、70m*165m、 70m*170m。 街 廓 深 度 為 60-70m 兩 種, 街 廓 面 寬 有 最 小 105m, 和 160-170m 二 種 尺 度。1936 年以後,街廓尺度有著更大的擴張:火車站前新市區(中華路以東)街廓的 規劃可見以 300m*330m、300m*600m 等之不同尺度之規劃,火車站後之街廓規劃則有 300m*440m、300m*500m 等尺度。其次,沿幹道街面之街廓以及幹道後之內部街廓均 為寬幅 60-70m 之小街廓,依據道路的尺度而呈現不同尺度之組合。東南側之放射狀街 路系統在住宅街道仍以 70m*100m、70m*120m、70m*130m 為主。上述街廓每間隔 3050m 均劃設垂直的巷道,便利人行進出與防火。另外屬於工業用地之放射狀街廓則採取 100m*130m、70m*150m 等大街廓的規劃模式,甚至作為大型工廠基地之運河兩側則規 劃為超大街廓,尊重工廠之設廠計畫考量不做街廓劃分。38 在這些街廓規劃尺度中,深度屬於 60m,70m 街廓的商業區、住宅區街廓,被規定 於平行街廓的中央分割線劃設 6-8m 防火巷,做為商業區、住宅區的防火巷與垃圾處理回 收,停車場進出口使用。性質上屬於強制性的大宗基地合併使用觀念。這些防火巷不得 指示建築線建築使用,建築使用需從所面臨主要道路建築使用。這些防火巷規劃為都市 計畫行政命令,屬於整體街廓大宗基地合併使用,防火巷用地由兩側地主共同負擔。而 這些防火巷於 1960 年代因為政府住宅供應壓力,遂透過都市計畫變更將大街廓內防火巷 用地改道廢止或變更為道路用地徵收,藉此廢止大宗基地合併使用的協議規定,因而出

36 劉碧株,〈日治時期高雄的港埠開發與市區規劃〉,頁 4。 37 黃世孟,《臺灣都市計畫講習錄》(臺北:詹氏出版社,1992)。 38 劉碧株,〈日治時期高雄的港埠開發與市區規劃〉,頁 6-23 至 6-24。

049


050

8卷 | 第3期

現 8 公尺以下巷道街廓基地深度僅 15m 建築使用的住宅環境品質(如圖 6)。39

圖 6 都市設計與都市計畫街廓細分 說明:南北向道路以中山路為例,沿中華路兩側街廓,劃設平行中山路之街廓內防火巷。東西 向道路均在平行主要幹道街廓內劃設防火巷。街廓尺度以 70m*100m、70m*120m、 70m*130m 為主。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建設局(1954)〈都市計畫圖〉暨套繪 2013 高雄市都市計畫圖,見 高雄市都市發展局開放資訊平臺──都市計畫圖向量圖檔,2017。

五、基礎公共設施與公用事業 在 1936 年《臺灣都市計畫令》公布實施前,日治時代都市計畫並未有明確的公共設 施規劃配置準則或標準。1936 年以前,都市計畫制度屬於草創實驗期,缺乏嚴謹的法制 體系。直到 1936 年總督政府公布《臺灣都市計畫令》,及其相關法規,並於翌年 4 月 1 日起施行後,臺灣實施都市計畫的法令制度始臻完備。40 日治時代,高雄市的公共設施包

39 高雄市政府,府北段五小段等一帶設置防火巷(增設都市計畫巷道)(變更編號:13)(1970d);變更鹽埕區七四

號防火巷(變更編號:16)(1970e)。這些防火巷大多分布於苓雅區中山路兩側,青年路與四維路一帶街廓。前金 區和新興區亦存在許多指定防火巷案例。總計自 50.9.12 至 59.10.13 防火巷變更案計 22 案。後來這些防火巷道問題 藉由各地區細部計畫通盤檢討採取納入都市計畫道路方式解決。 40 蔡之豪,〈日治時代臺灣都市計畫法制歷程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含有道路、下水、公園、廣場、墓地、運河、官署、學校等可以區分如下:41 1. 政務設施:支廳、州廳、市役所、派出所、警察署、知事官邸、法院支部、稅關、 公會堂。 2. 交通設施:火車站、船渠、運河、港區鐵路。 3. 公園綠地:公園、神社、海水浴場、學校、綠園道。 4. 其他生活設施:郵便局、市場、醫院。 5. 基礎設施:郵政、電信(臺灣第一個電信所)42、電力、自來水等基礎設施。

六、夜生活消費與現代性 (一)夜生活文化與文化消費 日治時期機關用地的規劃配置,經常因應都市發展與市區擴張搬遷,1924 年地方官 制改正後高雄建市,機關用地集中設置於愛河兩側,包括東側有州廳,西側為市役所, 其他相關機關均遷移進入現今之前金區,當時規劃有官衙用地和官舍用地。43 1895 年日 本總督府始政式後,日本政府鼓勵官員,商社,社會各階層前來臺灣拓殖。當時官員多 屬「單身赴任」。官員、商人下班後的飲宴酬酢帶動了夜生活的消費文化。官舍鄰近地 區特准做市場、餐廳、食堂、酒家使用。在臺灣普遍孕育了夜生活酒家文化、那卡西文 化。44 由於高雄港的特殊水手文化,1908 年築港期間,旗后地區因為海員,漁民,工程 人員,商人,勞工雲集,為集中管理特種營業,曾經發布高雄市都市計畫第一號令「旗 后地區貸座敷屋指定一件」集中管理特種營業。45

(二)現代性文化場域 臺灣與西方文明的接觸,係從日治時代開始引介到臺灣。始政初期除開征討「叛亂」 之外,首要政務就是去除清朝文化「遺毒」,辦理國民教育之外,透過日本進口的舶來品, 引介的生活文化,逐步的推動臺灣融合於日本「大和文化」。其中,包括了食衣住行育

41 劉碧株,〈日治時期高雄的港埠開發與市區規劃〉,頁 6-32。 42 為現今臺灣區電信工程工業同業公會南區監理處(高雄市錦田路 142 號)座落位置。 43 官衙用地為現今前金區林投里及周邊機關用地;官舍為現今前金區中正路至南側光復街一帶市政府宿舍區。 44 竹中信子,《日治台灣生活史(1895-1945)》(臺北:時報出版社,2009)。 45 吳欽賢,〈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頁 42。

051


052

8卷 | 第3期

樂的生活層面的改變。例如,飲食文化的日本化,日常生活用品與品味,社會生活的交 際互動,流行音樂、文化時尚、交通工具的自動化轉變,體育活動如棒球的盛行,時尚 文化和兩性關係,都有著天翻地覆的改變。46 高雄港本為外商貿易的港口,在接受新生事 物方面有著極高的包容力,尤其藉助於基督教長老教會的進入高雄更刺激了臺灣現代化 的轉變。高雄可以說是臺灣最早接觸近代化文明的城市之一。47 在所謂現代性的描述,係指著工業革命後,因為機器量產生產模式帶動了人口往城 市集中的現代化生活變遷與社會現象。在這個現代性的浪潮下,除開基礎建設等技術性 的投入外,舉凡基礎建設、產業活動、電力、電信、自來水、公共運輸、西式教育、生 活文化、美術、電影、休閒購物、流行歌曲、時尚文化等都市集體消費,在 1930 年代業 已成為重要的城市治理場域,都市計畫的公共介入則反映了平衡與供應集體消費的努力。 日治時代,可以充分反映著現代性的教育、文化休閒場域有: 1. 逍遙園 逍遙園座落本市新興區信義國小北側行仁新村所在處,過去是日本佛教淨土真宗本 願寺派(西本願寺)第 22 代門主大谷光瑞的別墅。大谷光瑞為日本皇族,為日本著名的 宗教家與探險家。曾在 1940-1945 年間擔任臺灣總督府內閣參議。1940 年高雄新邸逍遙 園落成啟用。大谷光瑞興建逍遙園目的有五:(1)做為臺灣發展熱帶農業暨培育農業人 才基地;(2)做為西本願寺傳教與門徒教育訓練基地;(3)做為日治時期臺灣西本願 寺駐在所與傳教影響力的表徵;(4)做為來臺短暫居住與避暑別墅;(5)高雄市交通 便利適合做為臺灣進出南洋門戶的重要門戶。 逍遙園興建於日 1939 年,建築具有日治時期建築美學特色,空間布局複雜,兼具日 式及西式建築風格與元素,除具建築史上之意義,具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外,亦有見 證臺灣日治時期現代文明與人文意涵,富含現代性的歷史文化價值。大谷光瑞在引入熱 帶農業到臺灣尤其重要貢獻,其中逍遙園亦扮演著文轉介的功能。48 逍遙園已於 2010 年 經文化局公告登錄為市定歷史建築。

46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出版社,2011)。 47 必麒麟著、陳逸君譯,《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原民文化,1999)。 48 黃朝煌,〈日治晚期高雄市大谷光瑞的逍遙園之源流與建築構成〉(高雄: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9),頁 45-46。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2. 百貨公司 百貨公司為工業革命後,人口都市化歷程中最為重要的商業購物集體消費項目。日 本明治維新後,「脫亞入歐」政策引導下,積極師法歐美文化。這種新型態的營業模式, 當時稱為「百貨店」或「デパートメント ストア」(即 department store),簡稱「デ パート」。1930 年代,隨著臺灣工商發展日益成熟,人口聚居城市形成現代性指稱的集 體消費市場。臺灣各大城市隨著人口成長百貨零售服務業的消費市場陸續出現。1932 年 日人棉布吳服商人重田榮治在臺北成立臺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公司(今 衡陽路與博愛路口)。菊元開幕後三天,臺南的「林百貨店」(現今臺南市中正路與忠 義路口)也正式開張。高雄市的百貨公司遲至 1936 年 1 月 30 日由在地日商界聞人吉井 長平開始著手籌建,1938 年「吉井百貨」開幕(座落高雄市鹽埕町五丁目的 400 坪土地, 為現今鹽埕區大勇路、五福四路口)49。吉井百貨公司為五層樓建築,具有升降梯(流 籠)樓頂可以飽覽整個高雄市區美景,到百貨公司遠眺風景、夜景成為時尚的休閒活動。50 「吉井百貨」近似於現代百貨公司的經營銷售型態,立體化的動線,家庭式的消費內容, 現代化的休閒購物活動,為詮釋高雄市現代性的文化休閒生活的良好寫照。 3. 書店 書店是現代化文明的載體,書店的出現象徵著地方對於知識與文化的需求。山形屋 書店或山形屋商店(座落新濱町驛前通,現今鼓山區臨海三路 16 號)為日治時代 1908 年築港後新市區哈瑪星地區也是高雄市第一家書店。主要販售書籍、文具、玩具、雜貨, 並經營印刷、出版等業務,也發行明信片及販賣伴手禮。山形屋的紅磚造建築物完工於 1920 年。地點在今日鼓山區哈瑪星社區,臨海一路與臨海三路的交叉口上。書店在日本 統治結束後關閉,建築產權歸鐵路局。山形屋書店的歷史建築見證了哈瑪星車站和市區 曾經的繁華。51 4. 生活休閒設施 Jane Jacobs(1916-2006)曾說:公園是現代都市的新生產物,「……公園的設置是 現代人的夢幻田野鄉愁。公園的配置為現代化城市的文化象徵,提供市民生活休閒與文 化互動的場合。」高雄市自 1908、1912 年二次打狗築港後,哨船頭、哈瑪星、鹽埕新市

49 參見「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國家圖書館」網頁,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7 月 1 日。 50 打狗高雄|歷史與現在,〈高雄第一家百貨 吉井百貨創辦人:吉井長平〉,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6 月 20 日。 51 哈瑪星文化協會,〈景點介紹:代天宮(市役所)〉,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6 月 20 日。

053


054

8卷 | 第3期

區的人口在 1931 年的 5 年平均人口增加率高達 72%,急切擬定高雄川以東的三塊厝、前 金、苓雅寮等地區,範圍約至現今中華路止,計畫面積約為 900 公頃。52 為因應人口迅速 成長的生活休閒需求,總督府遂於 1921 年頒布命令,將打狗山更名為高雄山。1923 年 裕仁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來臺旅遊,臺灣總督府於山下興建貴賓館供其駐驆。因 時逢其壽誕,故將該館稱以壽山館、高雄山也一併再次更名為壽山。53 1925 年高雄州廳 公告自今年後,將每年支應約 1 萬圓作為紀念公園營造費,同時由高雄市役所經營壽海 水浴場,顯示官方重視市民休閒需求。54 1936 年 8 月 29 日高雄州告示 114 號公告「大高 雄都市計畫」將壽山公園範圍納入。55 故鄰近當時市區的大型公園等開放空間分布,包括 壽山公園、打狗神社、西子灣海水浴場。

(三)排他性分區管制(Exclusionary Zoning)現象 日治時代日本人有明顯集中於新市街的現象,從人口結構變遷觀察,從 1904 年,日 籍人口僅占約 15%,到 1908 年築港時日本人的比例已攀升至 28%,再到 1912 年第一期 築港工程完工時,日人的比例已突破 40%。56 哈瑪星地區所屬的哨船町 57(現今鼓山區哨 船頭里)、湊町(現今鼓山區壽山里、恵安里、延平里、新民里一帶)、新濱町(現今 鼓山區麗興里、維生里)、山下町(現今山下里、登山里)共四町的日臺籍人口比例:58 湊町與山下町為日人集中區,而哨船町與新濱町為日臺混居區。59 鹽埕地區日本人集中居 住區有崛江町,榮町(現今鹽埕區光明里、育仁里)。崛江町(現今鹽埕區江西里、江 南里、港都里、新豐里,以及新化里西側範圍)原來是高雄川入海(內港)時的「堀江」 地帶,也就是目前鹽埕大溝頂的入海處,後來高雄築港,填埋砂土浮現的地區,是碼頭

52 劉碧株,〈日治時期鐵道與港口開發對高雄市區規劃的影響〉,頁 28。 53 現為柴山國家自然公園範圍。維基百科,〈壽山(高雄市)〉,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6 月 21 日。 54 營建署,《「104 年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史料調查及重要史蹟解說手冊編製計畫」成果報告書》(高雄:高雄壽山自然

公園管理處,2016),頁 132。 55 1936.11.30. 高雄州令 23 號桃子園、前峰尾、壽山公園、內惟等一部除外,自 12.1 起施行。係將軍事管制區除外公告,

其餘壽山範圍一體適用。參見蔡之豪,〈日治時代臺灣都市計畫法制歷程之研究〉,頁 6-17 至 6-18。 56 蔡佩蓉,〈壽山,誰的臺灣意象?日治時期公共空間的文化意涵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

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頁 51。 57 為便利閱讀日治時代設施,加註現今地名,設施或機關名稱,或標記位置。日治時代行政區名稱已經標註者不予重複

說明,以下類同。 58 參見 Ja.Wikipedia,〈哈瑪星〉,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7 月 5 日。 59 參考西村睦男對日治時期臺北市內、臺人之分布型態觀察,他以日本人占 60% 以上者視為日人集中區,40%-60% 為

混居區,40% 以下為臺灣人集中區,以此做為分析標準。引自蔡佩蓉,〈壽山,誰的臺灣意象?日治時期公共空間的 文化意涵之研究〉,頁 53。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和倉庫以及日本人居住的地帶。日治時期,榮町這裡除了有寬大的廣場(昔日地下街上 的仁愛公園)以外,還有金鵄館(戲院名,即今光復戲院)以及各種酒家,是日本人的 娛樂區,而面臨五福四路一帶是日本人的商店街,由於是市街繁榮地段,故稱為榮町。60 另外,日本人居住於西子灣、壽山山麓文官宿舍,並未與臺灣人混居,顯示殖民者的統 治心態自然形成排他性分區管制現象。

七、政務文教設施 自 1908 築港,歷經 1912 年,1937 年三次築港,截至 1936 年大高雄市都市計畫, 在政務設施主要為臺灣總督府土木局打狗出張所(座落旗後町,現今之旗津區旗下、永 安、振興三里範圍)、臺灣總督府收稅官吏打狗出張所(哨船町碼頭,現今哨船頭里海 關宿舍)、打狗臨時海港檢疫所(現今哨船頭里港警所位置)、臺南憲兵分隊打狗駐在 所(現今哨船頭里之憲兵隊所在),以及 1920 年設置之高雄街役場(湊町)、高雄郡役 所(湊町)、高雄州廳(山下町)等;學校部分包括打狗小學校(湊町,現今鼓山區哈 瑪星鼓山國小)、打狗公學校(現今旗津區旗津國小)、私立高雄幼稚園(湊町,現今 鼓山區哈瑪星鼓山國小內設置)、內惟公學校(現今鼓山區內惟國小)、高雄第二公學 校中洲分教場(現今中洲國小)、高雄第二公學校前鎮分教場(現今苓雅區成功國小) 等地設置。其他生活設施則有哨船頭郵便局(哨船町,現今哨船頭里)、打狗郵便局(湊 町,現今鼓山區臨海二路南側,與臨海一路交叉路口)、山下町郵便局(現今鼓山區山 下里,柴山登山口附近)、臺灣總督府高雄醫院(打狗醫院)(山下町,現今現今鼓山 區山下里)、湊町市場(現今鼓山區哈瑪星第一公有零售市場)、打狗漁市場(現今哈 瑪星鼓山漁市場)、苓雅寮市場(現今苓雅區第一公有零售市場)、鹽埕市場(現今鹽 埕公有零售示範市場)、旗後市場(現今旗津區旗后市場)、三塊厝市場(現今三民區 第一公有零售市場)等。61 在 1932 年變更之都市計畫中,清楚標示公共設施分布的座落位置。此時,除原有官 公署、鐵道與港口交通設施的布設,計畫圖上最明顯的便是公園綠地、文教用地的劃設。

60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高雄市鹽埕區歷史空間資源調查研究計畫》,委託樹德科技大學調查研究。2006。 61 張守貞,〈哈瑪星紀事〉,哈瑪星社區網站。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8 月 8 日。網址:http://hamasen.tacocity.com.

tw/intro/history.html。

055


056

8卷 | 第3期

其中,政務設施主要以高雄市役所(湊町,現今哈瑪星代天府所在)、高雄州廳、高雄 警察署(現今鼓山區臨海二路 18 號,永光行)、高雄築港出張所(現今旗津區大關路 1-5 號)、高雄州港務局(新濱町,現今鼓山區蓬萊路 3 號,高雄港港史館)、高雄稅關(新 濱町,現今鼓山區高雄海關辦公室)、臺南地方法院高雄支部(現今前金區高雄地方法 院)、海洋觀測所(為現今之英國領事館)62 等為代表;學校部分主要有新設之第一尋常 高等小學校、高雄第三公學校、1922 年成立之高雄中學校(現今高雄中學)、1924 年新 設之高雄高等女學校(現今高雄女中)等;其他生活設施則除既有之郵便局、醫院、市 場等政務、文教,和民生消費設施的發展,均充分說明了都市的行政文教機能逐年強化, 屬於現代化城市的第三級產業人口結構日益浮現而茁壯(如圖 7)。63

圖 7 哈瑪星、鹽埕日治時代町目圖 資料來源:張守貞,〈哈瑪星紀事〉(哈瑪星社區網站)暨套疊 2013 年高雄市都市計畫航測圖(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開放資訊平臺──都市計畫圖向量圖檔)。

62 參見「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國家圖書館」網頁,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7 月 1 日。 63 劉碧株,〈日治時期高雄的港埠開發與市區規劃〉,頁 6-32 至 6-39。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八、產業發展 歷經三次築港的過程臨港埠周邊地區,因為接近港口航運便利,同時工業區位條件 齊備,交通基礎建設投資效益浮現,逐漸形成產業群聚效應,吸引大型工廠聚集設置, 過程中從築港到建市過程呈現著產業替換的現象。首先,築港第一期工程完成前,哨船 頭地區計有大阪商船(新濱町,現今鼓山區麗興里)、臺灣銀行(哨船町,現今哨船頭 里)、臺灣地所建物株式會社(湊町)、打狗整地株式會社(哨船町)、臺灣商工銀行 (新濱町)、三和銀行高雄支店 64 等金融機構、會社成立;第一期工程完成後,淺野水泥 (田町,現今台灣水泥廠)、煉瓦場(三塊厝,現今中都磚窯場)、罐頭工廠(三塊厝, 三民區德北里前臺鳳製罐場)、酒精工廠(湊町)等大型會社陸續成立;這些工廠分置 於偏離哨船頭市街地之郊外,分別為當時之山下町、前金、三塊厝等地,之後再沿著港 區的湊町、新濱町、堀江町、入船町 65、苓雅寮(苓雅區內成功路以西,五福路以南區域) 一帶分布。1924 年高雄建市,港埠周邊產業型態更加多元,除了化學、水泥等工廠,農 產、運輸交通事業比例亦呈現增加,主要分布於沿港區的新濱町、堀江町、入船町、榮町、 北野町、鹽埕町、苓雅寮一帶。66 第二期築港工程竣工後,高雄港吞吐量大增。此時,在殖民政府推動南進政策之下, 大型工廠如高雄煉油、高雄造船所、高雄軋鋼廠、高雄硫酸錏廠及高雄肥料廠等陸續設 立,分布於苓雅寮、戲獅甲一帶,開啟高雄港重工業化的先河。其中,戲獅甲工業區是 在第二期築港填築完成,於第三期築港時,闢築十字渠運河,並結合 1936 年都市計畫形 成新增工業區。1937 年總督府配合二戰需要,積極在臺灣發展軍需工業及擴充設備,同 時闢建左營軍港;大型機械與化工廠躍升成為主體事業,重要工業如日本鋁業株式會社、67 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等新興重工業就集中在新興的戲獅甲工業區,成為戰後高雄港 區整建、擴建為工業密集的空間雛型(如圖 8)。68

64 原稱三十四銀行,高雄支店於 1921 年在哈瑪星設置,新濱町,前新濱派出所;趙崇欽,《高雄市歷史建築──「舊三

和銀行」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調查研究,2008),頁 1-38。 65 現今鹽埕區五福四路與大勇路交叉處東南側,忠孝國小一帶,涵蓋河濱、南端、沙地等里及新化里東側一帶範圍。 66 劉碧株,〈日治時期高雄的港埠開發與市區規劃〉,頁 4-12 至 4-13。 67 現今成功路與高雄港之間的區域,遺留工廠即為現今之 MLD 台灣鋁業工廠文創活化利用場域。 68 莒光國小本土資源中心,〈高雄文明史──大高雄合併版〉。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8 月 7 日。網址:http://kstown.

chukps.kh.edu.tw/story/;劉碧株,〈日治時期高雄港的港埠規劃與空間開發〉,頁 79。

057


058

8卷 | 第3期

商業的發展需要人口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此點可以從人口成長數量和商人投資商 業活動設施可見一斑。自 1901 調查報告中,高雄人口僅 3,702 人;1904 年人口為 6,552 人,較 1901 年增加近 1 倍;至 1907 年,打狗地區人口數已達 7,824 人。69 1921 年人口 估計人口有 116,000 人。1935 年,高雄市的人口達到八萬六千多人。70 因此,可以推論在 1930 年代,商業活動多屬於低階的商業服務業,如市場民生購物,餐飲服務業,娛樂, 行政、工商服務業。屬於高階消費的「吉井百貨」的開幕遲至 1938 年才開幕充分說明了 當時高雄市僅具備消費市場的潛力,或許因為捲入戰爭的影響,使得高雄市在當時並非 成熟的高階商業消費市場。

圖 8 日治時代高雄市政務及民生設施分布 資料來源:劉碧株,〈日治時期高雄的港埠開發與市區規劃〉,頁 6-32 至 6-39。暨套疊 1937 年高雄市街計畫圖(中央 研究院高雄百年歷史地圖 WMTS 服務,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8 月 15 日。網址:http://gis.sinica.edu.tw/kaohsiung/ wmts)。

69 劉碧株,〈日治時期高雄的港埠開發與市區規劃〉,頁 6-2。 70 1936 年「大高雄都市計畫」,預期 1960 年達到計畫人口 40 萬人。見維基百科,〈高雄市〉。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6 月 22 日。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肆、都市治理與開發工具的應用與發展特徵 一、應用警察權實施都市計畫 後藤新平引入德國式都市計畫,其中建築線指示緣起於德國建築法,其目的在於約 束建築使用和執行都市計畫管理管制事項。71 日治時代 1942 年以前,指定建築線係由警 察課指定,警察課下設保安衛生係(自警務係分出)或事務係職司都市計畫規劃與執行。72 這和英國早年都市計畫係由衛生部長核定的經驗相同。1936 年總督府曾經召集「臺灣都 市計畫講習會」,將包含都市計畫、土地法與建築法三種法律的都市計畫法制透過辦理 講習方式進行教育訓練,其中有關都市計畫之施行,建築取締主講由總督府警務局警務 課長細井英夫主講,日治時代初期都市計畫實施曾經借重「警察權」(Police Power)實 施違建物之建築管理。73 依據高雄市政府都市計畫科(1994 年以前)日治時期員工口述相傳:74 日治時代指 示建築線係由穿著警察服飾戴著鑲嵌金線條軍帽的課員臨場辦理指示建築線。都市計畫 在日治時代具有權威,如果未能按建築線施工建築,或者搭蓋違章建築,將會遭到警察 課取締,並有過將業主、施工廠商傳訊到派出所吊起來毒打懲罰的先例。日本人藉由警 察權的監視與權力控制建立都市計畫執行的權威。75 市役所都市計畫委員會政府機關代表 委員有警察課課長,這個慣例一直到 1986 年蘇南成擔任市長期間,仍然維持警察局長兼 任都市計畫委員會委員的慣例。1990 年吳敦義擔任市長期間,重組都市計畫委員成員, 才將警察局長兼任都市計畫委員一職取消。76 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會議記錄,必須記載委員發言紀錄逐字稿以示負責,這個慣例

71 黃世孟,《臺灣都市計畫講習錄》,頁 153-157。 72 1942 年總督府職員錄,日治時代高雄市都市計畫係由高雄市役所土木課執掌(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

職員錄系統。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6 月 15 日)。參見藍奕青,〈帝國之守──日治時期臺灣的郡制與地方統治〉(臺 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頁 206。 73 警察局查報違建,光復後仍承襲舊制,一直到 1983 年營建署成立後才將違建查報業務回歸工務建管機關。參見黃世孟,

《臺灣都市計畫講習錄》,頁 9。 74 參見本文後記。 75 參見日本總督府,《臺灣都市計畫令》(1937)。;藍奕青,〈帝國之守──日治時期臺灣的郡制與地方統治〉(2010),

附錄四;以及後記口述紀錄。 76 參見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高雄市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會議紀錄(1955-1987)。

059


060

8卷 | 第3期

延續到高雄市改制為院轄市(1979 年)後,會議紀錄僅記載討論結果,不記載都市計畫 委員會委員和與會人員發言紀錄。這個改變反映著主政者對於都市計畫的「嚴肅」治理 態度的改變。77

二、系統工程整合與「官商協力」78 日治時代高雄港歷經 1908、1912、1937 三次築港計畫,日本總督府在一系列築港之 前,曾經容許土木專業技師前往歐美先進國家為港埠建設考察、規劃和方案評估,舉凡 前置作業的三次調查,疏浚航道、鞏固岸壁,抽砂填海與採取柴山土石的方案評估比較; 碼頭工程,增設道路、鐵路、倉庫之間的聯繫及裝卸機具配置,市街填築,79 發布都市計 畫為土地加值。80 這整個過程是一個絕佳的「系統工程整合」典範。對映二戰之後的工程 規劃顯學──系統整合(System Integration)絲毫不遜色於歐美先進國家。 打狗築港在市街填築整地工程屬於整個港市開發的整合性工程,其中民間株式會社 與商社亦扮演著重要角色。1908 年築港初期將打狗車站擴建的浚填工程以發包給大倉組 承包。第一期築港工程中市街的填築與運河的開鑿,特許由淺野株式會社(台泥公司的 前身)取締役(董事長)淺野總一郎創立的「臺灣地所建物株式會社」辦理。1909 年, 荒井泰治與陳中和等人合資創立「打狗整地株式會社」,收購打狗港灣內東北側,即鹽 埕莊附近,與高雄川(愛河)以西之鹽田、魚塭、海埔地等,配合打狗港第二期築港工 程的進行,1914 年完成打狗地區第一個新市街地。81 淺野總一郎在 1896 年以日本政府調查員身分參與在臺灣的實地調查,洞察到臺灣島 內資源分布,產業發展,以及基隆、蘇澳、高雄等港口的未來發展潛能。後來選定在打

77 參見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高雄市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會議紀錄(1955-1987)。 78 所謂「官商協力」係因為背景與問題解決取向有所不同,有意跟 1980 年代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的「公私協力」(Public

and Private Partnership)區隔。「官商協力」在清朝營建左營舊城或鳳山舊城均有「勸募」在地商家「捐款」興建城 牆的先例。故所謂「官商協力」係指公部門動員私部門基於共同利益或公共利益而捐輸資金的協力作為。 79 第一碼頭後方區域面積約 70,000 坪做為市街發展預定地(現今哈瑪星地區)。並於其西側,開鑿長 440 間(約 800

公尺)、寬 30 間(約 45 公尺)、水深 6 尺(約 1.8 公尺)的運河,以利漁船、小輪船、舢舨船等停泊。參見謝濬澤, 〈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1895-1945)〉,《臺灣文獻》,62(2)(2011),頁 219。 80 謝濬澤,〈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1895-1945)〉,頁 219。 81 簡佑丞,〈日治時期台灣土木工程建設事業發展歷程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2008),頁 102;謝濬澤,〈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1895-1945)〉,頁 229。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狗山下,自新填築停車場附近至哨船頭前,以價金 10,000 圓,向前業主為怡記張烏豆購 買約七十、八十甲原屬荒蕪魚塭。82 陸續在打狗購買山林地、鹽田、養魚池、建物用地等 共約 25 萬餘坪土地。淺野更投下巨資填平魚塭、鹽田,銜接輕便鐵路,蓋起店屋倉庫出 租獲利百倍於買收價金,並創立「臺灣地所建物株式會社」辦理海埔地填築工程。831904 年 12 月,淺野以其擁有養魚池及其南數萬坪的潟湖土地,向鳳山廳提出填築海埔地申請, 工程為期 5 年,鳳山廳長川田久喜雖認同其投資有益地方繁榮,但經總督府(考量後) 退回。其考量或基於公共利益和「圖利商人」的糾結難解。1906 年 5 月,在鐵道海埔地 即將竣工前夕,淺野再提前請,填築共分三部分,其後經變更申請內容,工期分六期施 工。1908 年隨著打狗成為南部主要港口、停車場擴張亟需作業土地,後續協商鐵道埋立 地為官方辦理,而湊町新生地的填築工程則由私人公司「臺灣地所建物株式會社」負責。 「推敲」可能基於平衡開發利益,總督府命令淺野氏捐出 3 萬 6 千坪土地,另購買 1 萬 3 千餘坪淺野氏名下土地,約為 5 萬坪來自淺野之土地,並於湊町設出張所就近管理, 其填埋面積已達到 67,722 坪,工程至 1912 年完工,即為湊町(現今哈瑪星)的所在地。 後 續 的 棧 埠 經 營 亦 依 循 此 一「 官 商 協 力 」 模 式。1916 年 10 月 臺 灣 總 督 府 補 助 18,000 圓,於基隆、打狗經營官設倉庫的保管業務,補助由島內各製糖會社、汽船會社、 三井物產、臺灣銀行等合資登記設立「臺灣倉庫株式會社」。日治時期高雄港的倉庫 運輸與陸海裝卸工作,亦由民間業者承攬。其中以日東運輸株式會社、臺灣運輸株式 會社、臺灣倉庫株式會社、日本通運株式會社以及丸一組等五家會社規模最大。由高 雄築港出張所負責管理高港的大型裝卸機具,如起重機等事務管理。此外,各倉庫及 運輸業者多自備倉庫(或向高雄築港出張所租用)及其他主要工具,承包裝卸及運輸 貨物的工作。84 這一個「官商協力」的資本累積模式,亦為另一組合所仿效。1909 年,荒井泰治與 陳中和等人合資創立「打狗整地株式會社」,收購打狗港灣內東北側鹽埕莊附近,與高 雄川以西之鹽田、魚塭、海埔地等,配合打狗港第二期築港工程的進行,1914 年完成打

82 營建署,《「104 年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史料調查及重要史蹟解說手冊編製計畫」成果報告書》,頁 63。 83 劉碧株,〈日治時期高雄的港埠開發與市區規劃〉,頁 4-12 至 4-13。 84 謝濬澤,〈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1895-1945)〉,頁 229-230。

061


062

8卷 | 第3期

狗地區第二個新市街地,及現今之鹽埕區。85 從打狗築港過程的市街地填築工程,「臺灣 地所建物株式會社」和「打狗整地株式會社」均有著重大的新市街開拓的貢獻,也因此 獲得鉅額利益。表面上是成功的「官商協力」典範,透視其土地買收動機與「獲悉」重 大工程建設資訊,屬於資訊不對稱的「少數交易」,後人稱為「巧人食憨人」的資訊不 對稱「霸淩」。打狗三期築港實存在著「官商勾結」、「內線交易」和「權貴資本主義」 的質疑(如圖 9,圖 10)。

圖 9 打狗築港前地形與 2013 年都市計畫圖套疊 資料來源:中研院,臺灣歷史地圖,〈台灣堡圖:打狗附近地形圖(1895)〉。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8 月 20 日。網址: http://gis.sinica.edu.tw/kaohsiung/wmts。

85 謝濬澤,〈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1895-1945)〉,頁 229-230。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圖 10 打狗株式會社埋立地區劃圖 資料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年代不詳)。

三、引入市地重劃開發新市區 總督府對於 1936 年公告的大高雄都市計畫的市地開發,以面積十倍於三次築港所得 新市區,爰嘗試引入「市地重劃」做為新式市街地開發工具。依據《臺灣都市計畫令》, 市地重劃的原理係將都市計畫範圍內公共設施用地和開發工程費用(含利息),由所有 地主共同負擔,地主可以按照開發前土地總價值,於開發後等值分配開發後土地面積。 重劃過程中,政府可以透過都市計畫規劃做土地加值,並掌握開發前後的地價評定,掌 控利息負擔,土地分配位次費用負擔的調整。重劃後政府可無償取得公共設施用地外, 亦可以透過分配取得抵付工程費用土地(現稱抵費地)。86 市地重劃緣起於德國在中國青島的實驗,1898 年德國進占青島,一把火燒掉舊街區, 在公布都市計畫後,實施市地重劃之外,並發布了土地增值稅法,藉此利益市政建設發

86 黃世孟,《臺灣都市計畫講習錄》,頁 153-157。

063


064

8卷 | 第3期

展。在獲得此一實驗都市開發的經驗後,1904 年法蘭克福市,1905 年科隆市相繼採用土 地增值稅,1910 年底達 457 個城市施行土地增值稅制,1911 年普魯士帝國國會通過將土 地增值稅定為國稅。日本在中國東北—滿州殖民時,任命後藤新平擔任滿州鐵路總裁, 後藤曾沿著滿州鐵路沿線實施當時頗為先進的都市計畫,亦嘗試應用市地重劃做為市政 建設的利器。87 鑑於德國在山東膠州灣的市地重劃成功經驗,日本政府隨即在 1938 年至 1940 年期 間在上海日租界成立「上海恆產公司」配合發布都市計畫施行市地重劃亦獲利頗豐。隨 之,1936 年日本總督府公告《臺灣都市計畫令》,以都市計畫為主體,將市地重劃之開 發方式結合土地分配(parcel land distribution),土地細分(subdivision)與建築管理等 開發管理工具整合為 一,成為強勢的都市開 發機制,並廣泛應用到 都 市 開 發。 將 都 市 計 畫與市地重劃整合為 都市現代化操作工具, 1937 年 在 高 雄 市( 臺 灣第一個市地重劃區, 實 施 面 積 66.3125 公 頃; 如 圖 11) 進 行 都 市計畫與市地重劃的 實驗成效斐然。88

圖 11 日治時代市地重劃範圍 資料來源:吳欽賢,〈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暨本研究套繪。

87 越澤明,《東北都市計畫》,頁 199-200。 88 日治時代市地重劃計有:(1)1937 年 6 月 13 日府令 113 號公布「第一號地區」(今新與區高雄火車站、中山路兩

側一帶)區劃面積 101. 86 公頃及「第二號地區」(今前金區市立體育場、民生路、中華路一帶)區劃面積 417.13 公頃。 (2)1938 年 1 月 7 日府告示 1 號公布「大港地區(共間施行)區劃面積 6.5754 甲」。(3)1939 年 12 月 12 日府 告示 482 號公布「大港埔及過田子各部地區(一人施行,高雄文化建築信用組合)區劃面積 2.9479 甲」。(4)1941 年 3 月 25 日府告示 194 號公布「林德官地區(共同推行 ) 區劃面積 39.3002 公頃」。參見(越澤明,《東北都市計畫》, 頁 199-200、294-297;吳文彥,〈都市規劃調節範型變遷之研究──高雄市都市計畫個案變更分析(1955-2000)〉, 頁 2-32。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四、機關遷移帶動地方繁榮,「變產置產」籌措財源 日治時期的市街開發隨著打狗築港三期工程,市區發展配合人口成長,曾經有過三 次的市政府遷移。1908 年首次打狗築港完成哨船頭市街地,於當地設置打狗支廳。1912 年第二次築港,完成哈瑪星市區,1917 年打狗支廳由哨船頭遷移至哈瑪星湊町現今代天 府所在地。1920 年市區改正期,將市役所遷移至山下町(現今鼓山路金馬賓館南側柴山 登山口處),並同時隨著高雄州,在山下町設置高雄州廳。1924 年高雄升格為市,州廳 遷移至高雄川東岸(今之高雄地方法院現址),1939 年,因應新都市計畫,市役所遷至 鹽埕埔高雄川河畔之榮町(現今愛河西畔現今歷史博物館現址)89。日治時代透過築港工 程帶動港口運能,連帶擴展市區,並應用機關用地的設置,帶動市區繁榮。機關的洽公 民眾,公務員的日常民生消費,築港工程人員與進出口貿易外商的商業消費活動,成為 刺激市況繁榮的動力。

伍、日治時期都市計畫遺留都市治理課題 一、日治時期遺留都市治理課題 (一)指示建築線並未結合雨汙水下水道建設 依照歐美都市計畫的實踐經驗,係緣起於工業革命之後的都市公共衛生改善。實施 都市計畫建築使用,必須在雨汙水下水道完成之後始得指示建築線實施建築管理與執行 都市計畫的管理管制。 依據《臺灣都市計畫令》第 30 條明定:「建築線為都市計畫區域內道路寬度之境界

89 市役所之所以變更代天宮的緣由:1944 年,二戰末期,湊町的舊市役所改做雙葉國民學校。1945 年雙葉國民學校遭

美軍轟炸,只剩斷垣殘壁。1945 年日本戰敗,日本人離開高雄之前將管有土地建物變賣變現。因而,在國民政府未接 收前,有許多日產經日人變賣成為本地人所有。類同情形如鼓山哈瑪星車站前建物,車站前警察局,柴山千光路一帶 日本官舍資產大多為日本人出售予臺灣人,這些都是戰後的產權變遷原因。1949 年,旅居哈瑪星的北門郡居民,因為 宗教信仰關係,募款購買湊町舊市役所之地,並建置寺廟以奉祀其家鄉神明──「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蚵寮保 安宮」清水祖師,是為「代天宮」的源起。參見哈瑪星文化協會,〈景點介紹:代天宮(市役所)〉。資料檢索日期: 2018 年 6 月 20 日。亦參見謝濬澤,〈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1895-1945)〉,頁 226。

065


066

8卷 | 第3期

線,但有特殊情形時,行政官廳得在都市計畫區域內,另行指定建築線」。因此,法制 確立期之「建築線」可分為兩種,有直接依「計畫令」規定而指定之「法定建築線」, 及行政官廳另行指定之「指定建築線」兩種。 日治時代,或限於經費預算並未建設汙水處理廠,僅就道路雨水排水溝施做完畢, 即得指示建築線建築使用。此一便宜行事的作法對於都市計畫原始改善公共衛生目的並 無助益。90 此一涉及公共衛生的汙水下水道建設直到 1995 年前後才被高雄市政府所重視, 並納入下水道建設計畫且推動迄今。

(二)不同年代的發展脈絡紋理的城區破壞 高雄市的發展歷程有著左營明鄭時代的囤田舊聚落,清朝時代的左營舊城、鳳山新 城舊部落,以及日治時代出現的哨船頭、哈瑪星、三塊厝、苓雅、岡山舊聚落。這些不 同時代的聚落與城區構成多元在地文化特色。其中舊聚落城區係屬於地籍產權系統的發 展模式,日治時代為了「區隔與貶低」舊聚落城區的文化脈絡。以都市計畫做為先進文 明的現代性表徵,定位都市計畫屬於新世代的樁位座標系統,應用藍圖式計畫模式,透 過實施都市計畫道路與公共設施的開闢,破壞了原有舊聚落在地文化的紋理。高雄市承 襲日治時代都市計畫,在實施過程對於舊部落的歷史建築古蹟經常造成破壞,這是都市 計畫值得反省的地方。

(三)「協商勸服」提供公眾使用的道路用地 1936 年公告大高雄市都市計畫,為推動道路交通基礎建設,1937 年在高雄後驛地區 (實施面積 66.3125 公頃)推動市地重劃。就全市面積 4,623 公頃而言,僅占比 1.43%。 因而在重要聯外道路、公共設施的開闢上,本應該透過徵收或協議收購方式取得道路用 地或公共設施用地。日治時代,為了取得公共設施用地,曾經有著藉由警察局召開協調 會,採取「協商勸服」提供同意無償使用書。同意提供無償使用者,得先行離開,經由 疲勞轟炸式的「協商勸服」取得先行提供無償使用同意書據以開闢道路和學校。日治時 代遺留類同案例有:苓雅區和平路、三民區建工路;分布於前金、新興、苓雅區的防火

90 黃世孟,《臺灣都市計畫講習錄》,頁 153-157。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巷用地,既成道路都是「半強制勸服」取得開闢之公共設施。這些公共設施用地的徵收 直到光復後 60 年代才透過都市計畫變更撤銷限制,1988 年後第一期公共設施保留地徵 收才獲得分年取得解決。91

(四)規劃與執行存在落差 高雄市歷經三次築港,都市發展與人口迅速成長,高雄港運量也迭創新高。築港的 投資從高雄港的貿易和新市街地的填築獲得重大鉅額回收效益。這個成功經驗使得總督府 充滿信心,旋即配合 1936 年《臺灣都市計畫令》的公布,1937 年實施「大高雄都市計畫」。 將高雄定位國防工業城市與經略南洋的基地。規劃之願景藍圖充滿歐美都市計畫的理念。 但因為 1937 年中日蘆溝橋事變,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戰爭期間財政匱乏,造成公告 都市計畫僅成為政策願景,公共設施用地難以取得,都市計畫的願景藍圖成為臺灣都市土 地炒作的濫觴。戰後高雄市成昔日治時代都市計畫,在財政匱乏之下,在 1960 年代辦理 系列的「減額使用」。92「減額使用」方式短暫解決了公共設施保留地取得的困境。但事 後回顧 1980 年代高雄市發展成為全國密度最高城市,都市生活環境品質仍然仍然受到相 當影響,93 在長遠規劃的角度,日本總督府確有其獨到前瞻規劃眼光。同時,議論者也爭 議大而無當的願景式都市計畫,透過都市計畫擴大範圍劃設之後,再來減額使用,無異透 過都市計畫「掠奪」人民的財產,地方人士稱之為「政府吃百姓」的手法。這是日治時代 未充分考量地方財政能力,採取擴張願景式都市計畫遺留的討論問題。

(五)都市計畫中央集權的制度基因 日治時代都市計畫的規劃、審議決策,係由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和臺灣都市計畫委 員會主政。1945 年後,國民政府以歷經戰亂,1939 年的都市計畫法僅有十條簡單條文無

91 吳文彥,〈都市規劃調節範型變遷之研究──高雄市都市計畫個案變更分析(1955- 2000)〉,頁 4-19 至 4-20 。 92 「減額使用」使用的概念,大致為按照公共設施用地面積減半使用(徵收),地主必須同意捐獻一半土地作公共

設施用地,另一半面積變更為住宅區,同時需負擔公共設施用地與開闢經費,領回土地比例大致在 30% 上下,視 細部計畫擬定內容而定。參見吳文彥,〈都市規劃調節範型變遷之研究──高雄市都市計畫個案變更分析(19552000)〉,頁 4-19 至 4-20 。 93 根據市縣合併前 2010 年 11 月估計 , 1,530,182 人口密度 , 9,962.6 /km²,在全球城市觀點屬於高度密集的發展型態。

且在人口往城市集中的趨勢下,舊市區各都市計劃區公園綠地、道路、停車場、遊憩休閒等公共設施不足,將造成都 市生活環境品質低落。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主計處,《2010 年高雄市統計要覽》。

067


068

8卷 | 第3期

以規範日益細緻多元的都市發展與國家經濟建設需要,故而暫時沿襲日治時代都市計畫 直到 1955 年為止。為進行都市計畫的法制化,首先,由各縣市政府將日文計畫說明書翻 譯為中文。其次,透過前臺北市政府工務局胡兆煇先生將日治時代《臺灣都市計畫令》 翻譯成中文,做為臺灣都市計畫修法參考的法制依據,並擬俟都市計畫法修正後廢止適 用。94 第三,透過美援會引入歐美都市計畫法,進行都市計畫法的修訂草案準備,提供立 法院修法。1964 年進行第一次的都市計畫法修法之後。臺灣的都市計畫始完成臺灣現代 化城市的法制基礎。95 1964 年都市計畫法修法有著二個重大影響:其一,承襲日治時代總督府都市計畫的 中央集權體制。美援會美國與德國顧問提出都市計畫法制為地方自治事項,都市計畫為 立法行為必須經由市議會審議通過。此一建議並未被大中國主義思想的立法院所接受。 自認為戰勝國不須仿效戰敗國日本制訂的《臺灣都市計畫令》。修法除制訂省、縣市政 府、鄉鎮公所三、四級審議制度外,亦訂定都市計畫法第 19 條上級代為擬定變更的帝王 條款,更形強化中央集權體制。其次,原有《臺灣都市計畫令》將都市計畫、地政重劃、 建築管理三合一的法制拆解為都市計畫、地政、建築管理三大分立部門。立法院並將原 有都市計畫令參考英國城鄉計畫法,美援會德國、美國顧問建議制訂的都市計畫實施工 具 96 ──分區計畫(Zoning Planning),在修法過程中被嚴重忽略或誤解。 分區管制為都市計畫實施的重要工具,依照美國都市計畫綜合性計畫規定細部計畫 實施內容,需要透過地方議會通過的法規,包括: (1)建物類型計畫(Building Typology):為都市計畫規劃時候的願景、都市機能 配置構想與建物類型分布。 (2)土地細分條例(subdivision ordinance):按照機關用地。住宅,商業,公共設 施建築使用,給予街廓的基地細分面積規模(最小建築基地面積),一般為建 築使用的敷地計畫(site plannig)。 (3)分區管制條例(Zoning Regulation):針對業已初步規劃建物類型與土地細分 基地,進行整合性的都市設計,規定發展密度、強度(如建蔽率與容積率),

94 黃世孟,〈臺灣都市計畫令〉,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2010。 95 吳文彥,〈都市規劃調節範型變遷之研究──高雄市都市計畫個案變更分析(1955 -2000)〉,頁 2-32、7-46 。 96 德國、英國與都市計畫令均有類同規範。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必要的退縮建築,使用性質管制。 (4)建築管理條例(Building Code):按照都市計畫分區管制內容實施建築使用發 照、驗收、與建築管理。 (5)計畫預算與實施經費(Planning Budgeting):實施計畫的預期財稅收益和公共 設施用地需求建設費用來源,以及必要的公共設施取得方式(例如,協議收購 或開發許可)。 在修法過程中,一方面,除將都市計畫審一直全集中在內政部與省政府之外;另方 面,基於臺灣實施土地改革經驗,立法院資深立委認為都市計畫的分區計畫之土地細分 就是土地重劃的土地分配,並將建物類型計畫與土地細分計畫刪除。訂定第 15 條、21 條分別做為主要計畫、細部計畫擬定依據。分區管制內容納入都市計畫法第 39 條,並得 予計畫說明書規定。97 這個修法結果導致臺灣多年來適用一套建築技術規則,沒有土地細分計畫,只有市 地重劃的產權分配,都市計畫執行和計畫願景目標無關,建物類型在開發商取得土地後, 係由建築開發商按照市場決定建物類型,整個都市計畫就因此走向了資本主義城市的格 局。最後,承襲了違反地方自治原則的日治時代制度,卻拋棄了其中先進的規劃機制, 全國一致性的都市計畫管制,建管管理和市地重劃地區發展景觀參差不齊城市景觀,城 市失去地方治理的自主性(包含自主性〔含財政能力〕與施政能力)難以面對全球城市 競爭變局,這是臺灣都市計畫在戰後實踐所面對的歷史偶然變局。98

陸、結論與建議 從歷史長河總體回顧高雄港市的發展,高雄建港已屆 110 週年,建市業有 94 年,大 高雄市都市計畫屆至 81 年。日治時代三次的打狗築港確實有著深遠的影響,1936 年發

97 參見 1964 年立法院公報第 33 會期第 19 期(第 31 會期第 25 次會議紀錄);當時都市計畫法修法主要爭議在「細部

計畫」專有名詞的討論,學者張金鑑主張細部計畫內容就是以土地細分(subdivision)為主的計畫內容。其意義即在 於土地細分為實踐計畫目標,都市設計與建築使用的管控操作工具。當時未將土地細分結合到市地重劃,顯然是當前 建築景觀凌亂的主因。 98 吳文彥,〈都市計畫與市地重劃關係〉,發表於高雄市市地重劃五十週年論壇(高雄:高雄市政府地政局,2009)。

069


070

8卷 | 第3期

布的大高雄市都市計畫的氣魄宏偉迄今仍然蕩漾不已。以下僅將本文研究回顧總結如下: 高雄港市的發展是典型的鐵路、港埠結合的海路聯運的基礎建設帶動發展模式。空 間布局隨著 1908 年以迄 1937 年三次築港,填築海埔地新市街發展,沿著鐵路沿線部署 工業區,藉由招商經營帶動著港市繁榮發展。由於港埠運量提升與人口快速成長,刺激 著都市發展躍升榮。高雄市在當時擁有許多臺灣第一名的市區發展,公共建設和創新, 這些逐步累積的經驗不僅提升總督府的治理自信,治理經驗案例也提供日本本土港埠建 設與都市計畫的借鏡。99 隨著二戰的醞釀,大高雄市都市計畫的願景摻雜著複雜的動機, 國防軍事城市定位,經略南洋基地,防災城市,巴洛克式風格的都市計畫,伴隨著 1937 年實施的《臺灣都市計畫令》,「大高雄都市計畫」的實踐,如果不涉及戰爭影響,依 照市地重劃施行,當有其達成的可能。戰後高雄市持續推動市地重劃,截至 2010 年改制 前高雄市的市區約有三分之一(五千餘公頃)是透過市地重劃完成。因此,市地重劃可 說是日治時代遺留的資產。但是,從光復後的都市計畫實施,因為沿用日治時代都市計 畫,形成大量的公共設施保留地,因而,「減額使用」的推動解編戰備跑道和多處學校、 公園用地、機關用地,即現實地解答了「殖民地」和「自主性」都市計畫的差異。 對於高雄市日治時代的城市發展研究,前人研究多強調其國防軍事工業城市定位, 推崇其偉大宏觀仿歐式的都市計畫,以彰顯高雄市在臺灣及世界的獨特地位。但是,值 得深思的是,高雄市在當時畢竟是殖民地,為日本在建設現代化國家歷程中的都市計畫 實驗場。站在日本總督府的立場,三次打狗築港的鉅大效益,新市街的龐大土地利益, 讓商人獲得富甲天下的財富,在社會公平正義,社會分配的角度,「官商協力」充滿權 貴資本主義的想像,深值吾人警惕。 1937 年大高雄市都市計畫混合著打狗築港的自信,二戰的國防軍事城市色彩,明治 維新「脫亞入歐」的政略影響,建構了宏觀自信的都市計畫。但是,都市計畫的實踐必 需具備民意基礎,缺乏充分可行的財務機制,抄短線的願景藍圖,助長土地資本利益的 炒作風潮。行政勸導的防火巷設置,便宜行事的「強制勸服」,沒有雨汙水下水道分流,

99 1904 年前後,淺野總一郎在哈瑪星、鹽埕一帶收購魚塭,鹽田等濱海土地。配合 1908 年築港工程,獲得總督府同意

填築海埔地打造哈瑪星社區。配合築港計畫,填海造陸,實施都市計畫的系統整合性工程獲得鉅額利益。這個經驗就 複製回日本,成功填築東京灣,造就今日東京、橫濱間的京濱臨海工業地帶。參照風傳媒, 〈高雄港築港工程 110 周年! 港灣城市興起論壇明登場〉。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8 月 12 日。網址:https://www.storm.mg/localarticle/472131。 Ja.Wikipedia,〈浅野総一郎〉。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9 月 5 日。網址: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B5%8 5%E9%87%8E%E7%B7%8F%E4%B8%80%E9%83%8E。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即指示建築線的做法,都是日治時代都市計畫施行的缺陷。光復後這些問題不能再以官 方權威鎮壓,都市治理回歸到都市計畫的每日生活需求(desires of everyday of life),龐 大宏觀過度劃設的公共設施用地不斷地被減額使用瓦解,此一事實見證了願景藍圖式計 畫的破滅。令人扼腕的是歷史一再重演,臺灣戰後的人口成長期(1950-1980),亦過度 的擴張都市計畫,形成公共設施保留地和住宅問題迄今。這是,承襲日治時代都市計畫 的慣性?是資本主義邏輯影響?還是治理邏輯的問題,此點留待後續研究。 日治時代打狗築港的優點是,系統工程整合的操作,港濱岸壁整治,抽砂填築海 埔地,結合市街地發展達成港市合一的共存共榮。這些基礎建設投資戰後成為國民政府 1953 年四年經建計畫推動國家現代化的基礎。1936 年「大高雄都市計畫」的防災城市規 劃有其先見之明。光復後迄今,港市的分治讓高雄市的發展受到人為的牽制,未來應該透 過治理合作手段再展高雄港市光榮輝煌的一頁。緣以後工業化已在 20 世紀的 90 年代啟動, 在 21 世紀全球化的年代的當下,高雄港市也面臨著氣候變遷,永續發展的節能減碳,節 水減耗,產業轉型問題。吾人必須從昔日的都市發展經驗重新出發,檢視既往高雄港市發 展的成功經驗,承認錯誤的實踐教訓,如此才能超越日治時代都市計畫的框架囿限。

柒、後記 日治時代都市計畫的制度化始於 1937 年都市計畫令,依據總督府職員名錄記載,日 治時代高雄市都市計畫係由市役所土木課的土木技師擬定,陳報臺灣總督府土木局提經 總督府內務局主辦總督府下設「臺灣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核定。日治時期因為殖民政 策,臺灣籍雇員少數僅能擔任工手,大多為繪圖員或曬圖員。故本文有關日治時期都市 計畫的擬定、規劃、執行過程的考量等意涵,係從高雄市政府都市計畫科(1979-1993 年) 工程員楊公正先生,曬圖員盧榮成先生從日據時期臺籍員工口述相傳而得。楊先生業已 退休十五餘年,盧先生在二戰末期(1944 年)小學六年級,被徵調至日本橫濱神風特攻 隊飛機製造廠擔任童工,嗣因廣島、長崎原爆,日本投降後於 1945 底返回高雄市,任職 戰後高雄市政府建設局土木課都市計畫組曬圖員。盧先生業於 1993 年往生,在此謹向日 治時期臺籍員工前輩,楊公正先生,盧榮成先生口述寶貴史料表達最高敬意。

071


072

8卷 | 第3期

參考書目/ 一、專書 北岡伸著、魏建雄譯(2005),《後藤新平傳──外交與卓見》。臺北:商務出版社。 竹中信子(2009),《日治台灣生活史(1895-1945)》。臺北:時報出版社。 陳柔縉(2011),《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出版社。 陳逸君譯(1999),必麒麟著,《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原民文化。 越澤明(1986),《東北都市計畫》。臺北:大佳出版社。 黃世孟(1992),《臺灣都市計畫講習錄》。臺北:詹氏出版社。

二、論文(期刊/學位論文) 王御風(2015),〈日治鳳山街之變遷初探〉,《歷史臺灣》,9,頁 93-134。 吳文彥(2002),〈都市規劃調節範型變遷之研究──高雄市都市計畫個案變更分析(1955-2000)〉。臺南:國立成功 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文彥(2009),〈都市計畫與市地重劃關係〉,高雄市市地重劃五十週年論壇。高雄:高雄市政府地政局。 吳欽賢(1988),〈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世孟(1987),〈日劇時期台灣都市計畫範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研究所都市計畫研究室。 洪致文(2011),〈二戰時期日本海陸軍在臺灣之飛行場〉,《臺灣學研究》,12,頁 43-64。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黃朝煌(2009),〈日治晚期高雄市大谷光瑞的逍遙園之源流與建築構成〉。高雄: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 所碩士論文。 劉碧株(2016),〈日治時期鐵道與港口開發對高雄市區規劃的影響〉,《國史館館刊》,47,頁 1-46。 劉碧株(2017a),〈日治時期高雄港的港埠規劃與空間開發〉,《成大歷史學報》,52,頁 47-85。 劉碧株(2017b),〈日治時期高雄的港埠開發與市區規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之豪(1999),〈日治時代臺灣都市計畫法制歷程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佩蓉(2012),〈壽山,誰的臺灣意象?日治時期公共空間的文化意涵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 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濬澤(2011),〈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1895-1945)〉,《臺灣文獻》,62(1),頁 211244。 簡佑丞(2008),〈日治時期台灣土木工程建設事業發展歷程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藍奕青(2010),〈帝國之守──日治時期臺灣的郡制與地方統治〉。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網路資料 王御風(2017),〈日治時期戲獅甲工業區的建立〉,打狗高雄|歷史與現在。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6 月 23 日。網址: http://takao.tw/the-establishment-of-the-japanese-colonial-period-sishihjia-industrial-zone/。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6 月 15 日。網址:http://who.ith.sinica.edu.tw/ s2s.action?v=1942;%E8%87%BA%E7%81%A3%E7%B8%BD%E7%9D%A3%E5%BA%9C;%E9%AB%98%E9% 9B%25%E2%80%A6。 中 央 研 究 院 高 雄 百 年 歷 史 地 圖 WMTS 服 務。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18 年 8 月 15 日。 網 址:http://gis.sinica.edu.tw/ kaohsiung/wmts) 中研院,臺灣歷史地圖,〈台灣堡圖:打狗附近地形圖(1895)〉。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8 月 20 日。網址:http:// gis.sinica.edu.tw/kaohsiung/wmts。 打狗高雄|歷史與現在(2017),〈高雄第一家百貨〉。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6 月 20 日。網址:http://takao.tw/thefirst-department-store-in-kaohsiung/ 。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吳聰敏(1999),〈1895 年前後台灣的產出、工資率與物價〉,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未刊稿)。網址:http:// homepage.ntu.edu.tw/~ntut019/ltes/wp1895.pdf。 哈 瑪 星 文 化 協 會(2018),〈 景 點 介 紹: 代 天 宮( 市 役 所 )〉。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18 年 6 月 20 日。 網 址: http:// hamasen.pixnet.net/blog/post/27264481-%E6%99%AF%E9%BB%9E%E4%BB%8B%E7%B4%B9%EF%BC%9A %E4%BB%A3%E5%A4%A9%E5%AE%AE%28%E5%B8%82%E5%BD%B9%E6%89%80%29。 風傳媒,〈高雄港築港工程 110 周年!港灣城市興起論壇明登場〉。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8 月 12 日。網址:https:// www.storm.mg/localarticle/472131。 莒光國小本土資源中心(2014),〈高雄文明史──大高雄合併版〉。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8 月 7 日。網址:http:// kstown.chukps.kh.edu.tw/story/。 張守真(2018),〈哈瑪星紀事〉,哈瑪星社區網站。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8 月 8 日。網址:http://hamasen.tacocity. com.tw/intro/history.html。 黃世孟(2010),〈臺灣都市計畫令〉,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 維基百科,〈高雄市〉。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6 月 22 日。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9%9B %84%E5%B8%82。 維基百科,〈高雄國際機場〉,索引日期:2018 年 8 月 8 日。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9%9 B%84%E5%9C%8B%E9%9A%9B%E6%A9%9F%E5%A0%B4#%E6%AD%B7%E5%8F%B2。 維基百科,〈壽山(高雄市)〉。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6 月 21 日。 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3%BD%E5%B1%B1_(%E9%AB%98%E9%9B%84%E5%B8%82)。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國家圖書館。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7 月 1 日。網址:http://memory.ncl.edu.tw/tm_cgi/ hypage.cgi?HYPAGE=image_photo_detail.hpg&project_id=twpt&dtd_id=10&xml_id=0000364185&subject_name= %E6%97%A5%E6%B2%BB%E6%99%82%E6%9C%9F%E8%87%BA%E7%81%A3%E5%9C%96%E5%83%8F %E5%AF%AB%E7%9C%9F。 Ja.Wikipedia,〈哈瑪星〉。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7 月 5 日。網址: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93%88%E7%9 1%AA%E6%98%9F。 Ja.Wikipedia,〈浅野総一郎〉。資料檢索日期:2018 年 9 月 5 日。網址: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B5% 85%E9%87%8E%E7。

四、官方文書 日本總督府(1937),《臺灣都市計畫令》。 立法院(1964),立法院公報第 33 會期第 19 期(第 31 會期第 25 次會議紀錄)。 林清一(2004),〈高雄海空物流園區規劃綜合座談會發言記錄〉。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高雄市政府(1955),實施本市都市計畫分區計畫(原大高雄市都市計畫,變更編號:1)。 高雄市政府(1970a),高雄市第七號圓環廢止案(變更編號:160)。 高雄市政府(1970b),變更六號公園保留地一部份為市場用用地(減額使用)(變更編號:71)。 高雄市政府(1970c),第十批細部計畫並配合變更主要計畫(六號公園、民族國宅、果菜市場減額使用)(變更編號: 154)。 高雄市政府(1970d),府北段五小段等一帶設置防火巷(增設都市計畫巷道)(變更編號:13)。 高雄市政府(1970e),變更鹽埕區七四號防火巷(變更編號:16)。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6),《高雄市鹽埕區歷史空間資源調查研究計畫》,委託樹德科技大學調查研究。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高雄市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會議記錄(1955-1987)。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17),開放資訊平臺──都市計畫圖向量圖檔。 高雄市政府研考會(2016),《高雄港蓬萊商港區及其周邊地區空間歷史性資源調查研究》,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頁 3-4。 高雄市政府主計處,《2010 年高雄市統計要覽》。 營建署(2016),《「104 年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史料調查及重要史蹟解說手冊編製計畫」成果報告書》,高雄壽山自然公 園管理處。 趙崇欽(2008),《高雄市歷史建築──「舊三和銀行」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調查研究,頁 1-38。

073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 撰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 楊玉姿

摘要 小港初名港仔墘,位於高雄潟湖南岸。大林蒲在今之小港區,蒲當「埔」用,即草 木叢生的野地,大林蒲即為「大片草木叢生的野地」。1662 年 2 月 1 日(永曆 15 年、 順治 18 年 12 月 13 日),荷蘭人與鄭成功簽訂和約,退出臺灣。大林蒲經由鄭氏、清代 統治,清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1895 年(明治 28 年)4 月 17 日,雙方簽馬關條約, 清廷割讓臺灣、澎湖給日本。本論文主要是研究日治時期的大林蒲。 日治時期大林蒲行政區劃,如 1895 年(明治 28 年)6 月,大林蒲隸屬臺南縣鳳山 支廳,1895 年(明治 28 年)10 月 21 日臺灣民主國失敗,1897 年(明治 30 年)5 月, 鳳山支廳升格為鳳山縣,其下分成鳳山、打狗、阿公店等 11 個辨務署,大林蒲隸屬鳳山 縣打狗辨務署鳳山下里。日治時期因地方行政區域迭經更張,隸屬時變。 關於大林蒲漁業調查,如 1897 年(明治 30 年),大林蒲庄有漁戶 25 戶,男 90 人, 女 84 人,平均每戶約 6.9 人。大林蒲漁民捕的魚有烏魚、鯊魚、旗魚、烟仔魚、鐵甲魚、 烏鲳魚、赤鯮魚等 7 種。 警察官吏派出所之制度,為日本現代警察制度之獨創與核心,並深刻影響殖民地臺 灣。派出所規模雖小,卻為其制度下權力運作之利器。1920 年(大正 9 年)大林蒲警察 官吏派出所管轄鳳鼻頭、大林蒲、中林子、鹽水港等地,大林蒲派出所有巡查部長、巡 查共約 2 至 4 人。 關於大林蒲的教育,1918 年(大正 7 年),大林蒲新設立臺南廳大林蒲公學校(今 鳳林國小)。成立第一年,只有一個班,編制內只有一位人員,廣島人土井慶一教諭(即 教師)兼校長兼打鐘。今鳳林國小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1902 年(明治 35 年)全臺共有 17 處稅關監視署,大林蒲稅關監視署是其中之一處。 稅關監視署是監視、查緝走私的小單位,用以嚴密檢查航行於臺灣、大陸之間的戎克船。

075


076

8卷 | 第3期

日治時期大林蒲的醫療有「德風醫院」陳鳳苔醫師與「安生診所」吳欽炳醫師,也 嘉惠鄰近的紅毛港、鳳鼻頭等地區的民眾。 清代曹公舊圳的灌溉也惠及大林蒲,在大林蒲有曹公舊圳的支流大林蒲圳,昔日大 林蒲居民以農業為主、漁業為輔的生活。

關鍵詞:大林蒲派出所、大林蒲公學校、大林蒲圳、大林蒲稅關監視署

投稿日期:2018 年 7 月 16 日 接受日期:2018 年 8 月 13 日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

壹、前言 貳、日治時期大林蒲的行政區劃 參、日治時期大林蒲派出所 肆、大林蒲設有稅關監視署 伍、大林蒲的漁業 陸、大林蒲曹公舊圳 柒、大林蒲的醫師 捌、日治時期大林蒲的教育 玖、結論

壹、前言 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張明寮教授提供的《清河啟元公家譜》1 得知,1640 年(崇禎 13 年),20 歲張啟元自泉州府晉江縣來臺,先住前鎮,後遷大林蒲(今鳳源里一帶), 設私塾講學,25 歲(1645 年)與葉氏孝寬成婚,生子四人,各命名為讀、易周、宗、易 長(渡臺第 2 代)。1661 年(永曆 15 年)鄭成功曾令部下搬眷過臺,鄭氏時期,大林 蒲聚落隸屬萬年縣小竹橋莊,為鄭成功部將吳燕山所墾拓。足見張啟元的移民比鄭成功 部將屯墾更早。 1756 年(乾隆 21 年),大林蒲設有「瀨東鹽場」。清代大林蒲隸屬於鳳山縣鳳山下里。 日治時期。1896 年(明治 29 年)4 月,大林蒲隸屬臺南縣鳳山支廳。1920 年(大正 9 年), 大林蒲隸屬高雄州鳳山郡小港庄。文中許多主題僅討論到日治前、中期狀況,因臺灣總督 府留下的史料以日治前、中期狀況為多。本論文主要運用《臺灣總督府檔案 》、《臺灣總 督府職員錄》、臺灣總督府《府報》、《臺灣日日新報》、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 專題中心的地圖等史料。 擁有四百年歷史傳統聚落的大林蒲,位於高雄小港區西南海岸線上,今被工業區包圍。 這裡原有廣大農地及美麗海岸,曾經是高雄的農漁富裕之地。自從設立工業區、浚深高雄 潟湖,改變了海岸線,插蚵、紅樹林、捕魚蝦、養殖蝦蟹、白鷺鷥等景象也因而消失了, 各項汙染也緊接著出現,釣起的魚充滿油臭味,潟湖、海岸、空氣等汙染,工廠氣爆、失

1

張明寮等,《清河啟元公家譜》,高雄市:高雄市小港區大林蒲張問公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1982 年。

077


078

8卷 | 第3期

火等工安威脅,成為日夜的惡夢,白鷺鷥尋找良好的棲息地而遠走高飛,大林蒲居住的黃 金歲月不再,實在令人婉惜、感嘆,如今又有遷村之提議,深感如能趕緊將其有關的文史 資料,及早記錄、搶救,以利將來作為大林蒲居民,世代相傳的重要回憶,實一大幸事。

貳、日治時期大林蒲的行政區劃 一、行政區劃 1895 年(明治 28 年)滿清甲午戰敗,滿清政府割讓臺灣給日本。1895 年(明治 28 年)6 月,大林蒲隸屬臺南縣鳳山支廳,同年 8 月大林蒲改隸臺南民政支部鳳山出 張所。1896 年(明治 29 年)4 月,大林蒲又改隸屬臺南縣鳳山支廳。1897 年(明治 30 年)5 月,鳳山支廳升格為鳳山縣,其下分成鳳山、打狗、阿公店等 11 個辨務署, 大林蒲隸屬鳳山縣打狗辨務署鳳山下里。2 1898 年(明治 31 年)6 月,大林蒲隸屬臺 南縣鳳山辨務署鳳山下里大林蒲庄,3 同年 7 月 22 日,派任大林蒲庄長邱斐然,其任期 1898 年(明治 31 年)至 1899 年(明治 32 年)2 月 1 日。4 1901 年(明治 34 年)11 月, 全臺設立 20 廳,大林蒲隸屬鳳山廳打狗支廳鳳山下里港仔墘區大林蒲庄。5 1902 年(明 治 35 年)11 月,據鳳山廳令第 8 號,增設鳳山廳,大林蒲隸屬鳳山廳小港庄大林蒲區, 大林蒲區管轄鹽水港、 中林仔、鳳鼻頭、大林蒲、紅毛港等地。6 派任大林蒲街庄長邱 斐然,其任期 1900 年(明治 33 年)至 1905 年(明治 37 年)。71903 年(明治 36 年) 7 月 31 日,鳳山土地調查局事務官川田久喜呈報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長中村是公,因 轄區內街庄長、委員們能盡忠職守,特頒獎狀,給與勉勵。頒給獎狀的對象有鳳山下

2

臺灣總督府,1897 年 6 月 10 日,臺灣總督府《府報》,府令第 21 號,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3

臺灣總督府,1898 年 6 月 28 日,臺灣總督府《府報》,府令第 39 號,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4

臺灣總督府,1898 年,〈大林蒲街庄長邱斐然〉,《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頁 69。

5

鳳山廳,《鳳山廳報》, 1901 年 11 月 26 日,第 1 號,臺北市:國立臺灣圖書館。

6

鳳山廳,《鳳山廳報》,1901 年 5 月 8 日,第 115 號,臺北市:國立臺灣圖書館。

7

臺灣總督府,1900 年至 1904 年,《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頁 658。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

里大林蒲區林蒲庄長邱斐然、大林蒲庄委員陳廷和。1898 年(明治 31 年)兒玉源太郎 (任期:1898 年 2 月 至 1906 年 4 月)出任第四任臺灣總督,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強調 統治基礎必須建立在「生物學原理」上,亦即對臺灣之風俗習慣、社會制度進行調查, 再制定適當的政策,並攏絡人心、消弭反抗。8 顯然地,大林蒲庄長邱斐然、大林蒲庄 委員陳廷和得到獎狀即是後藤新平民政長官執政時期。1904 年(明治 37 年)4 月,大 林蒲隸屬鳳山廳鳳山下里大林蒲庄,當時鳳山下里設有 11 庄。9 大林蒲庄長邱斐然, 其任期 1904 年(明治 37 年)至 1910 年(明治 43 年)。

10

1909 年(明治 42 年)臺

南廳鳳山支廳大林蒲區管轄大林蒲庄、紅毛港庄、中林庄、鳳鼻頭庄。據 1910 年(明 治 43 年)1 月 18 日《府報》: 明治 42 年 10 月府令第 67 號,街庄社名:鳳山支廳大林蒲區。區長役場之 位置:鳳山下里大林蒲庄。大林蒲區的管轄區域:大林蒲庄、紅毛港庄、中林 仔庄、鳳鼻頭庄、鹽水港庄。11

二、1909 年(明治 42 年)起大林蒲區區長、區役場設在大林蒲庄 1909 年(明治 42 年)起大林蒲區管轄大林蒲庄、紅毛港庄、中林庄、鳳鼻頭庄、 鹽水港庄等五個庄。大林蒲區區長、役場(今之區公所)之位置設在大林蒲庄,足見 大林蒲庄在大林蒲區中,因位置適中,才被選為設立區役場。1910 年(明治 43 年)至 1911 年(明治 44 年)邱斐然擔任大林蒲區的區長。1912 年(明治 45 年)至 1920 年(大 正 9 年)吳汀擔任大林蒲區的區長。12 日治時期因地方行政區域迭經更張,隸屬時變,先後隸屬於鳳山廳、鳳山支廳, 1920 年(大正 9 年),大林蒲隸屬高雄州鳳山郡小港庄,小港庄(《高雄州報》自大正

8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2002,頁 176-177。

9

鳳山廳,《鳳山廳報》,1904 年 4 月 19 日,第 111 號,臺北市:國立臺灣圖書館。

10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職員錄》,1904 年至 1910 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1 《 臺 灣 總 督 府 檔 案 》,〈 街 庄 社 名 區 長 役 場 之 位 置 〉,1910 年 1 月 18 日,〈 府 報 第 2837 號 〉, 典 藏 號:

0071012873a003,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2 臺灣總督府,1912 年至 1920 年,《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頁 418、262、273、

276、288、302、316、351、364。

079


080

8卷 | 第3期

9 年 9 月 9 日創刊以後,則均刊載「小港庄」,「港仔墘」改稱「小港」)小港庄管轄 有大林蒲、紅毛港、鳳鼻頭、中林子、鹽水港等 17 處。

參、日治時期大林蒲派出所 1895 年(明治 28 年)6 月 20 日,警保課長千千岩英一向民政局長水野遵提出警察 創始之意見書。13 創始之初,乃自日本本土急徵警察,分兩階段先後抵臺。1898 年(明 治 31 年)臺灣總督下令各辨務署調查所保管的官有房子,鳳山辨務署長豐田滋(任期 1898 年 6 月至 1900 年 4 月)派人調查大林蒲派出所,其地坪共總 103 坪,建坪 77.5 坪, 1 樓的四邊都有走廊,1 樓有值班所、辦公室、休憩所、第一宿舍 ~ 第六宿舍、廚房等。 2 樓前半有兩間空宿舍(各 8 坪),2 樓後半有第七宿舍、第八宿舍(共 18.5 坪)。14 大 林蒲派出所的特色是宿舍的空間占極大之面積,此乃派出所警官與警察們 24 小時內都必 須有人值班,所以值班所、辦公室、宿舍都在同一棟建築物內。臺灣的警察官吏派出所, 則因警察官吏多來自日本內地,因此需要由政府提供住居的空間。地方警察任務之繁多, 皆是屬於「事務所、宿舍並存」之空間型態。15 1920 年(大正 9 年)大林蒲警察官吏派出所管轄鳳鼻頭、大林蒲、中林子、鹽水港 等地,有巡查部長只野兵藏、巡查大谷近之助、佐藤善次郎。16 1925 年(大正 14 年)大 林蒲警察官吏派出所巡查加藤金之進、佐多兼味,保甲書記林然,17 保甲書記代寫有關戶 籍之文書,協助處理保甲工作,保甲設有聯合事務所,附設在警察官吏派出所內,1930 年(昭和 5 年)大林蒲警察官吏派出所巡查部長鈴木幸之助、巡查安部正雄、勝丸宅三、 陳古。18 此乃大林蒲首次有本島人(即臺灣人)擔任巡查的工作。1932 年(昭和 7 年)

13 徐國章譯,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篇中譯本,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 年,頁 69-70。 14 《臺灣總督府檔案》,〈各辨務署保管官有家屋取調ノ件〉,1898 年 8 月 1 日(明治 30 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

保存第 10 卷,典藏號:00009875006,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5 蔡明志、傅朝卿,〈臺灣日治前期警察官吏派出所建築研究〉《建築學報》,臺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 63 期,

2008 年,頁 8。 16 《高雄州報》,1920 年 9 月 14 日第 3 號、1920 年 9 月 26 日第 4 號,高雄市:高雄州廳。 17 《高雄州報》,1925 年 9 月 6 日號外,高雄市:高雄州廳。 18 《高雄州報》,1930 年 8 月 30 日號外,高雄市:高雄州廳。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

大林蒲警察官吏派出所管轄鳳鼻頭、大林蒲、中林子、鹽水港等地,有巡查部長岩本龍 平(月薪 48 圓)、巡查曾盻(月薪 36 圓)。19 1933 年(昭和 8 年)大林蒲警察官吏派 出所巡查合谷實(月薪 42 圓)。20 1934 年(昭和 9 年)大林蒲警察官吏派出所巡查柳澤 治文(月薪 46 圓)、劉等洪(月薪 39 圓)。1935 年(昭和 10 年)大林蒲警察官吏派 出所巡查部長廣川三郎、巡查早田喜久雄、劉等洪、合谷實。21 1936 年(昭和 11 年)大 林蒲警察官吏派出所巡查大月伍市(月薪 50 圓)、黃居(月薪 35 圓)。22 1939 年(昭 和 14 年)大林蒲警察官吏派出所巡查石川常次(月薪 39 圓)、李明察(月薪 29 圓)。23

肆、大林蒲設有稅關監視署 1899 年(明治 32 年)的官制第 12 條修訂中,才有明定稅關監視署的規定,同年 12 月 15 日,稅關長中村純酒郎發布「稅關監視署事務規程」,監視署的任務為監察下列事項: 1. 違反關稅法規者。 2. 違背法律命令等走私行為之查緝。 3. 特別允許進港的外國商船之監視。 4. 遇難之外國商船之監視。 5. 沿海航行船舶及貨物之監視。24 稅關監視署是監視、查緝走私的小單位,用以嚴密檢查航行於臺灣、大陸之間的戎 克船。251899 年(明治 32 年)12 月首先設立大安稅關監視署及蕃挖稅關監視署,這些戎 克船散布於臺灣各大小港口,往往極易成為走私的工具,所以稅關監視署對於四面環海 的臺灣而言,有著極為正面的防堵功能存在。26 至 1902 年(明治 35 年)全臺共有 17 處

19 高雄ニイタカ社,《高雄州下官民職員錄》,高雄市:高雄ニイタカ社,1932 年 11 月 7 日 , 頁 65。 20 高雄ニイタカ社,《高雄州下官民職員錄》,高雄市:高雄ニイタカ社,1933 年 11 月 8 日,頁 71。 21 高雄州廳,《高雄州報》,1935 年 8 月 31 日號外,高雄市:高雄州廳。 22 高雄ニイタカ社,《高雄州下官民職員錄》,高雄市:高雄ニイタカ社,1934 年 11 月 20 日,頁 83。 23 高雄ニイタカ社,《高雄州下官民職員錄》,高雄市:高雄ニイタカ社,1934 年 11 月 20 日,頁 105。 24 臺灣總督府淡水關編纂,《臺灣稅關十年史》,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淡水關,1907 年,頁 270。 25 臺灣總督府淡水關編纂,《臺灣稅關十年史》,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淡水關,1907 年,頁 47。 26 李文環,《高雄海關史》,高雄市:財政部高雄關稅局,1909 年,頁 129。

081


082

8卷 | 第3期

稅關監視署,大林蒲稅關監視署是其中之一處。271917 年(大正 6 年)12 月 8 日臺灣總 督男爵安東貞美公告,內容為鳳山廳管下大林蒲的大林蒲稅關監視署,改成臺南廳管下 紅毛港庄的紅毛港稅關監視署。28

照片 1 呈報鳳山街庄長、委員們盡忠職 守頒發獎狀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檔案》,〈街庄長、 委員陳少山外 42 名賞狀授與ノ件鳳山派出 所事務官內申〉,冊號 4367,明治 36 年永 久保存第 175 卷,典藏號:00004367041,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照片 2 授與大林蒲庄長邱斐然、林蒲庄委員陳廷和獎狀的名單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檔案》,〈街庄長、委員陳少山外 42 名賞狀授與ノ 件鳳山派出所事務官內申〉,冊號 4367,明治 36 年永久保存第 175 卷,典藏號: 00004367041,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照片 3 1904 年臺灣堡圖大林蒲庄圖 資料來源:臺北市: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 心,楊玉姿加色圈。

27 臺灣總督府淡水關編纂,《臺灣稅關十年史》,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淡水關,1907 年,頁 81。 28 《臺灣史料稿本》〈稅關監視署ノ名稱及位置ヲ變更ス〉,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1917 年 12 月 8 日條,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

照片 4 大林蒲區役場設在大林蒲庄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檔案》,〈街庄社名區長役場之位置〉,1910 年 1 月 18 日,〈府報第 2837 號〉,典藏號:0071012873a003,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083


084

8卷 | 第3期

照片 5 日治時期大林蒲派出所空間配置圖 說明:1. 見張廳即派出所看守的大廳;2. 炊事室即廚房;3. 事務室即辦公室。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檔案》,〈各辨務署保管官有家屋取調ノ件〉,1898 年 8 月 1 日, 明治 30 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 10 卷,典藏號:00009875006,南投市:國史館臺灣 文獻館。

照片 6 日治時期大林蒲派出所位置 說明:今高雄市小港區鳳林路 116 號。 資料來源:楊玉姿攝。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

伍、大林蒲的漁業 一、日治初期大林蒲等地的漁業調查報告 1897 年(明治 30 年),日本人曾對旗後等地進行漁業調查,當時臺南縣派三好義 孝到打狗,由胡秀峰陪同調查打狗漁村,三好義孝呈報「臺南縣漁業調查報告書」給臺 南縣知事木下周。今列表於下: 表 1 1897 年(明治 30 年)打狗等地漁業調查表 地名

旗後庄

漁戶

54 戶

312 人

300 人

漁筏

竹筏 40 艘 每艘 30 圓 總價 1,200 圓

漁網、漁具數 漁獲物漁獲量 水產製造 量總價 每斤價 物每斤價 臭魚棍 20 總價 60 圓

臭 魚( 春 ) 156,000 斤, 60 厘

鯊魚棍 35 總價 1,050 圓

鯊 魚( 春 冬 ) 40,000 斤,76 厘

烏魚網 25 總價 1,750 圓

烏 魚( 秋 冬 ) 1,140,000 斤, 50 厘

文鰩魚網 13 總價 390 圓

文鰩魚 (夏) 16,000 斤,63 厘

罟網 5 總價 900 圓

皮 刀 魚( 春 ) 70,000 斤,66 厘

29

鐘網 10 總價 700 圓 烏魚網 4 總價 280 圓 大汕頭、 鳥松庄

18 戶

38 人

30 人

竹筏 10 艘 總價 300 圓

烏魚網 4 總價 280 圓 鐘網 2 總價 140 圓

29 文鰩魚即飛魚。

烏 魚( 秋 冬 ) 180,000 斤, 50 厘 烏 魚( 秋 冬 ) 200,000 斤, 50 厘

鯊 魚 翅 240 斤 1600 厘

085


086

8卷 | 第3期

(續上表)

地名

漁戶

漁筏

漁網、漁具數 漁獲物漁獲量 水產製造 量總價 每斤價 物每斤價 旗魚(春)600 斤,110 厘

鯊魚筏 8 艘 總價 160 圓

鯊魚 8 總價 160 圓

烟 仔 魚( 冬 ) 600 斤,70 厘 鐵 甲 魚( 春 ) 600 斤,120 厘 烏鲳魚(春冬) 240 斤,150 厘

中洲庄

土地公庄

崩隙庄

110 戶

30

14 戶

13 戶

110 人

23 人

23 人

100 人

20 人

25 人

30 土地公:以廟得名,今旗津國中前一帶。

烏魚筏 20 艘 總價 400 圓

烏魚網 20 總價 1,400 圓

飛魚筏 6 艘 總價 18 圓

飛魚網 6 總價 48 圓

臭魚筏 6 艘 總價 60 圓

臭魚 6 總價 168 圓

竹筏 10 艘 總價 300 圓

竹筏 10 艘 總價 300 圓

烏魚網 5 總價 350 圓 鐘網 5 總價 350 圓 烏魚網 6 總價 420 圓 鐘網 4 總價 280 圓

赤 鯮 魚( 春 ) 600 斤,80 厘 魩 仔 魚( 春 ) 1,200 斤,70 厘 堯 仔 魚( 春 ) 1,200 斤,60 厘 加望魚(春冬) 600 斤,70 厘 烏 魚( 秋 冬 ) 500 斤,50 厘 鯊 魚( 春 ) 1,800 斤 70 厘 烏 魚( 秋 冬 ) 380,000 斤 50 厘

烏 魚( 秋 冬 ) 380,000 斤, 50 厘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

(續上表)

地名

漁戶

漁筏

漁網、漁具數 漁獲物漁獲量 水產製造 量總價 每斤價 物每斤價 鯊魚 6 總價 300 圓 飛烏網 12 總價 96 圓

大林蒲庄

25 戶

90 人

84 人

鯊魚筏 6 飛魚筏 12 臭魚筏 10 烏魚筏 24 總價 836 圓

臭魚 10 總價 280 圓

烏 魚( 冬 ) 3,000 斤,50 厘 鯊魚(春)600 斤 70 厘 旗魚(春)300 斤,110 厘 烟 仔 魚( 冬 ) 300 斤,70 厘 鐵甲魚(春冬) 400 斤,120 厘

烏魚 24 總價 1,680 圓

烏鲳魚(春冬) 180 斤,150 厘 赤 鯮 魚( 春 ) 120 斤,80 厘

烏魚 18 總價 1,280 圓

鳳鼻頭庄

20 戶

40 人

30 人

鯊魚筏 2 飛魚筏 15 臭魚筏 3 烏魚筏 18 總價 505 圓

飛烏網 15 總價 1,050 圓 鯊魚 2 總價 100 圓

臭魚 3 總價 84 圓

烏 魚( 冬 ) 6,000 斤,50 厘 鯊魚(春)300 斤 70 厘 旗魚(春)300 斤,110 厘 烟 仔 魚( 冬 ) 350 斤,70 厘 鐵甲魚(春冬) 300 斤,120 厘 烏鲳魚(春冬) 3,000 斤,150 厘

087


088

8卷 | 第3期

(續上表)

地名

漁戶

漁筏

漁網、漁具數 漁獲物漁獲量 水產製造 量總價 每斤價 物每斤價 赤 鯮 魚( 春 ) 160 斤,80 厘 魩 仔 魚( 春 ) 300 斤,70 厘 堯 仔 魚( 春 ) 400 斤,60 厘 加望魚(春冬) 600 斤,70 厘 加納魚(春冬) 300 斤,80 厘 飛烏魚(春冬) 350 斤,70 厘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漁業ニ關スル取調ノ件〉,類別:水產魚塭,冊號:9870,文號:23,永久保 存 ,明治30年,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二、大林蒲的漁業與魚穫種類 日治時期大林蒲庄冬季捕烏魚,常用有囊網,當漁民發現烏魚群時,須由數艘竹筏 合力放下旋網,將烏魚群包圍,然後逐漸縮小包圍,驅使魚群竄入囊網,囊網又稱烏魚 「 」或烏魚「繒」。(照片 12、照片 13) 1897 年(明治 30 年)臺南縣派三好義孝到打狗調查,據記載大林蒲魚獲種類至少 烏魚、鯊魚、旗魚、烟仔魚、鐵甲魚、烏鲳魚、赤鯮魚等 7 種。(照片 10、照片 11)大 林蒲庄的漁戶 25 戶多於鳳鼻頭庄的 20 戶,少於旗後庄的 54 戶、中洲庄的 110 戶。(照 片 7) 1898 年(明治 31 年)11 月 28 日,臺灣總督府技手(即技師)岸元納次郎將「打狗 以南ニ於ケル鰡魚(即烏魚)調查」呈報臺灣總督府農商掛長(即組長)、殖產課長、 文書課長、民政長官、兒玉源太郎總督。技手岸元納次郎在報告中有「南臺灣漁區與烏 魚漁場分佈圖」,其中黃色加橫線條為烏魚漁場,南臺灣漁區有打狗、東港、楓港、枋寮、 南灣等。岸元的「打狗以南ニ於ケル鰡魚調查」大意如下: 打狗及其以南有烏魚漁場,其漁汛為平均每年 12 月 10 日前後至翌年 1 月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

24 日前後,寒冷的天氣之時。烏魚產卵期為 12 月至翌年 2 月。 關於烏魚子的起源: 相傳鄭成功平定臺南、鳳山等地,其派遣趙氏、柯氏部下遠征今恆春,由 此二人奠定漁業之開基,並從事漁獲物之製造,於是開始製造烏魚卵,如此暫 記,日後有資料再訂正。 打狗寮所: 濱海之處搭有 8~10 坪的茅葺小屋,稱之寮所,寮所的建造費約 20 圓,寮 所也可以用租的,月租約 15 圓,一間寮所可住 10 多人,其內有寢具、炊具、 食米及其他食品,在寮所開伙。31 由上述 1898 年(明治 31 年)岸元的「打狗以南ニ於ケル鰡魚調查」,可以了解打 狗海域為臺灣之主要烏魚產地,在烏魚季期間,漁民有時會出動 8 艘竹筏,每筏約 2 人, 組成一組,設有組長一人,由組長負責指揮生活起居及作業,其他組員需服從組長,不 得違背,捕烏魚的漁民在海邊搭建臨時茅屋,稱為寮仔,以方便捕烏魚的作業。在寮仔 生活的漁民有下列之禁忌: 1. 漁民不得回家與太太同房。 2. 漁民太太生產未及滿月時,不得進入太太房內。 3. 漁民不得參加喪葬之事。 4. 用餐時,「盛飯」切忌講「底飯」,必須講「添」飯,因為烏魚沉底,就無法捕 撈烏魚。 在大林蒲的烏魚網是屬於旋網類,附有囊袋之旋網,其操作均用竹筏,作業效果甚 佳,一時風行於南部沿岸的漁村,日治時亦有大林蒲使用繒網捕魚,有囊袋之旋網與繒 網兩者相輔相成,捕魚的成果輝煌。

31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岸元技手打狗以南ニ於ケル鰡魚調查〉,類別:水產,冊號:11069,文號:3,永久保

存 ,1898 年,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089


090

8卷 | 第3期

照片 7 1897 年大林蒲庄漁民人數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漁業ニ關スル取調ノ件〉,類別:水產魚塭,冊號: 9870,文號:23,永久保存 ,明治 30 年,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照片 8 1897 年大林蒲庄漁筏數與種類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漁業ニ關スル取調ノ件〉,類別:水產魚塭,冊號: 9870,文號:23,永久保存 ,明治 30 年,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

照片 9 1897 年大林蒲庄漁網與漁具數量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漁業ニ關スル取調ノ件〉,類別:水產魚塭,冊號: 9870,文號:23,永久保存 ,明治 30 年,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照片 10 1897 年大林蒲庄漁獲量(一)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漁業ニ關スル取調ノ件〉,類別:水產魚塭,冊號: 9870,文號:23,永久保存 ,明治 30 年,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091


092

8卷 | 第3期

照片 11 1897 年大林蒲庄漁獲量(二)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漁業ニ關スル取調ノ件〉,類別:水產魚塭, 冊號: 9870,文號:23,永久保存 ,明治 30 年,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照片 12 1897 年南臺灣捕鯔卷網(烏魚繒仔) 資料來源: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 〈臺南縣管內水產調查高田平三技手報告〉,類別: 殖產,冊號:186,明治 30 年乙種永久保存 第 42 卷,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

照片 13 1897 年南臺灣捕烏魚網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臺南縣管內水產調查高田平三技手報告〉,類別:殖產,冊號:186,明治 30 年 乙種永久保存 第 42 卷,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陸、大林蒲曹公舊圳 一、大林蒲圳 曹公舊圳流到大林蒲附近,其長約 6 里,其寬約 2.5 間(約 4.545m),32 水深約 4 或 5 尺,其灌溉面積非常廣闊,可達 3、4 千甲。1902 年(明治 35 年),據《臺灣日日新報》, 1902 年 7 月 24 日,〈南部曹公圳の調查〉: 本年(1902)1 月以來,土木局著手鳳山廳下曹公圳的調查,至 4 月一時 中止,5 月下旬又著手,到了 7 月中旬,略告其終。今土木局派人親自到實地

32 1 間約 1.818 m。

093


094

8卷 | 第3期

調查,聽到當事者說,曹公圳從下淡水溪在大樹腳及九曲堂庄加以堵住,分流 成舊圳與新圳。新圳流到打狗,舊圳從林少貓的宅前流過,到大林蒲附近,其 長約 6 里,其寬約 2.5 間,水深約 4 或 5 尺,其灌溉面積非常廣闊,可達 3、4 千甲,今從曹公圳全體的地形、流水量、流域來看,將來南部之灌溉,實在是 頗有希望,如給予相當經費,加以修理,實在可以成為完善之灌溉用水。33

二、曹公水利組合包含大林蒲 1921 年(大正 10 年)臺灣總督府以第十號律令頒布水利組合令,1922 年(大正 11 年) 又以第三三號府令頒布施行細則,組合人員在公共埤圳之度下,遂積極推動自治制度, 曹公水利組合於 1924 年(大正 13 年)設立,34 在得到政府的協助下,水利組合更加發達。 水利組合下甚至有小組合,1937 年(昭和 12 年)原有官設工程全部免費移交給水利組合, 水利組合更見加強。1939 年(昭和 14 年)1 月 19 日,臺灣總督府以告示第 18 號,認可 曹公水利組合之區域變更,如該水利組合鳳山郡小港庄包含草衙、佛公、小港、二苓、 大人宮、鹽水港、大林蒲。35 1940 年(昭和 15 年)8 月 17 日,臺灣總督府以告示第 345 號, 認可曹公水利組合之區域變更,如該水利組合鳳山郡小港庄包含草衙、佛公、小港、二 苓、大人宮、店仔後、鹽水港、大林蒲、中林子、鳳鼻頭、中大厝、空地子、刺蔥腳、中廍、 大坪頂、二橋。36 小港庄的曹公水利組合由原先的 7 個聚落擴充至 16 個聚落。1941 年(昭 和 16 年)10 月 17 日,臺灣總督府以告示第 951 號,認可曹公水利組合之區域變更,如 該水利組合鳳山郡小港庄包含小港、二苓、大人宮、店仔後、鹽水港、大林蒲、中大厝、 空地子、刺蔥腳、中廍、大坪頂。37 小港庄的曹公水利組合由原先的 16 個聚落調整至 11 個聚落。所以在日治時期,曹公舊圳中的大林蒲圳對大林蒲而言,是重要之灌溉用水。

33 《臺灣日日新報》,1902 年 7 月 24 日,〈南部曹公圳の調查〉,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日刊,2 版。 34 〈曹公水利組合〉《高雄州水利梗概》,高雄州,1930 年,頁 10。 35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3484 號,〈水利組合區域ノ變更認可〉,典藏號:0071033484a005,1939 年 1 月 20 日,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36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3967 號,〈水利組合區域ノ變更認可〉,典藏號:0071033967a001,1940 年 8 月 17 日,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37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4318 號,〈水利組合區域ノ變更認可〉,典藏號:0071034318a003,1941 年 10 月 17 日

1941-10-17,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

照片 14 大林蒲庄及大林蒲圳(天空色的線路)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底圖,廖德宗改繪。網址:http://crgis. rchss.sinica.edu.tw/temples/KaohsiungCity/xiaogang/64011038-FLG。

柒、大林蒲的醫師 一、大林蒲的陳鳳苔醫師 陳鳳苔醫師(1899-1964),1899 年(明治 32 年)7 月 21 日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 傅家第三子出生於東港鹽埔漁村,因而用臺語命名「風苔」,「風苔」從小健壯、聰穎、 好學、勤快,頗有大將之風,從小過繼給陳家當養子。後來「風苔」養父為鳳山教會執

095


096

8卷 | 第3期

事,陳家為基督教世家,讓他就讀長榮中學。一年後因病輟學返鄉,巧遇鳳山渡邊富藏 公醫,38 渡邊賞識「風苔」,收為該醫院之藥劑生。渡邊看「風苔」忠厚、勤勞、好學, 是可造之材,就鼓勵他:只要他好好工作,渡邊願意借給他醫學書籍,並無條件指導他 習醫,希望有朝一日通過醫師檢定。此後「風苔」除了勤快工作外,更加努力用功讀書。 經恩師渡邊富藏醫師的推薦,參加 1924 年(大正 13 年)全臺醫師檢定考試,在日治時 期,臺灣人能參加醫師檢定者,可說是寥寥無幾,在眾多日本人之中,經過嚴格的三次 考試,於同年 7 月 15 日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醫師檢定考試,終不負恩師渡 邊富藏醫師辛苦的指導。39 據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3395 號,〈醫籍登錄〉:陳鳳苔醫 師開業地區在高雄州鳳山郡小港庄大林蒲。開業時間為 1924 年(大正 13 年)11 月 28 日。40 院名為「德風醫院」,院址在大林蒲 155 番地。在正式文書,「風苔」皆以「鳳苔」 名字登記,陳鳳苔醫師因有貴人賞識、指導,加上自己的努力,終於改變其一生的命運, 真令人佩服。 陳鳳苔醫師向總督府登記醫籍,才能夠開業,據 1924 年(大正 13 年)12 月 6 日,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3395 號,〈醫籍登錄〉。411927 年(昭和 2 年)11 月 15 日,臺灣 總督府《府報》第 262 號,〈醫籍登錄〉42 由上知之,日治時期檢定及格之醫師,要向臺 灣總督府登錄醫籍、限制開業地區、開業時間等,申請登錄一次開業時間為期三年,三年 一到,如要繼續開,則須重新申請登錄。1933 年(昭和 8 年)陳鳳苔又申請登錄醫籍一次。 據 1933 年(昭和 8 年)12 月 13 日,《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1979 號,〈醫籍登錄〉。 43 大正至昭和年間,在大林蒲開診所,醫治患者的醫師為陳鳳苔。又據 1937 年(昭和 12 年)2 月 14 日,《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2906 號,〈限地開業醫師〉,醫師陳鳳苔

38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渡邊富藏〉:日本福島人,1917 年,臺南婦人病院醫員,月薪 60 圓;1919 年,阿緱廳警務

課約僱醫員月薪 70 圓;1920 年,臺南廳公醫(在鳳山上班),月薪 50 圓;1921 年高雄州公醫(在鳳山郡鳳山街上班), 月薪加補助 85 圓;1922 年至 1937 年,皆是高雄州公醫,1937 年,高雄州公醫兼高雄州州會議員,直至 1940 年皆 在高雄任職。 39 楊鴻嘉、陳安靜、吳勝三,〈高雄市紅毛港漁村早期醫療概況〉,《高市文獻》第 19 卷第一期,2006 年,頁 4-5。 40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3395 號,〈陳鳳苔醫籍登錄〉,典藏號:0071023395a009,1924 年 12 月 6 日,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41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3395 號,〈陳鳳苔醫籍登錄〉,典藏號:0071023395a009,1924 年 12 月 6 日 1,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42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262 號,〈陳鳳苔醫籍登錄〉,典藏號:0071030262a011,1927 年 12 月 11 日,南投市:國

史館臺灣文獻館。 43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1979 號,〈陳鳳苔醫籍登錄〉,典藏號:0071031979a016,1933 年 12 月 13 日 1933-12-

13,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

只能在大林蒲開診所,期限是 1936 年(昭和 11 年)11 月 28 日至 1939 年(昭和 14 年) 11 月 27 日。44 所謂限地開業醫師,日治初期「限地開業醫」係補充偏遠地區醫師不足之 特殊情況,且每三年需重新申報。1941 年(昭和 16 年)又制定「臺灣醫師考試規則」, 將限地醫師改稱「乙種醫師」。451943 年(昭和 18 年)陳鳳苔又申請登錄醫籍一次。臺 灣總督府對醫籍之管理,建立醫療制度,逐漸改變臺灣人醫療衛生觀念和習慣,西醫逐 漸受民眾的信賴。 大林蒲鄰村的紅毛港、中洲、大汕頭等海線一帶的漁村,交通不便,醫療資源嚴重 不足,陳鳳苔醫師早上照料德風醫院內病患後,就騎上一輛手把裝有喇叭的腳踏車,沿 途以「pa puw ! pa puw !」的喇叭聲,在漫長的海線一帶漁村,為病人看病。1943 年(昭 和 18 年),大林蒲、紅毛港地區發生霍亂,陳鳳苔醫師幾乎廢寢忘食,整天為病患診療。 至太平洋戰爭末期,美軍飛機經常前來轟炸,居民一旦受傷,他騎上特製裝有喇叭的腳 踏車,在海線一帶漁村,沿途救助傷患,令紅毛港居民感動。46

二、大林蒲的吳欽炳醫師 吳欽炳醫師(1905-1996),1906 年(明治 39 年)1 月 29 日,出生於臺南市錦町 1-50 番地。47 基督教世家,16 歲考上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1926 年(大正 15 年)4 月修 完 5 年預科後,以優異成績升入專門科,1930 年(昭和 5 年)3 月畢業,受到小嶋副教 授推薦,進入臺南赤十字病院(今新樓醫院)擔任醫師。同年受宗叔吳海水醫師 48 之推薦, 至大林蒲行醫,先暫住於大林蒲望族邱秋水家,再於今鳳林路 113 號開「安生診所」。 1935 年(昭和 10 年),其擔任學校健康檢查工作(公立學校醫務)。1936 年(昭和 11 年),

44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2906 號,〈限地開業醫師〉,典藏號:0071032906a018,1937 年 2 月 14 日,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45 葛謹,《臺灣醫界》,〈臺灣醫師制度之沿革〉,Vol.53,No.7,臺北市: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10 年,

頁 369。 46 楊鴻嘉、陳安靜、吳勝三,〈高雄市紅毛港漁村早期醫療概況〉,《高市文獻》,卷 19,期 1,高雄市:高雄市文獻會,

2006 年 3 月,頁 1-12。 47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臺灣新民報社,1934 年,頁 137。 48 吳海水醫師(1899.5.6-1957.3.5)臺南市人。1916 年入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1922 年畢業,繼續研究熱帶

醫學一年,再赴鳳山開業。1957 年病逝。吳榮發,〈高雄州特高事件概述(1941-1945)〉,《高市文獻》,卷 19, 期 3,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6 年 9 月,頁 1-33。

097


098

8卷 | 第3期

其擔任地方法院法醫。 因吳欽炳醫師為大林蒲海線一帶唯一醫學專門學校畢業的醫師,且以基督之愛為患 者治病,博得沿海一帶居民的愛戴,生意亦特別好,1937 年(昭和 12 年)至 1939 年(昭 和 14 年)為救濟貧困,對貧民辦理免費診療,曾獲得高雄州醫師公會表彰。49 1943 年(昭和 18 年),大林蒲、紅毛港發生霍亂,吳欽炳醫師日以繼夜,不停地 往診(到病患家看病),回家時會將外衣掛在樹枝下消毒,以免傳染,吳欽炳醫師全心 全力投入醫療陣容,減低死亡率(聽說在海邊地方唯一隔離區,吳醫師每天都會到隔離 區看病),深獲好評。1944 年(昭和 19 年),吳醫師擔任小港農會副會長,也多次辦 理義診,嘉惠地方。因吳醫師小時候家境不好,常憐憫窮苦的病患,有欠帳的,更有些 慢性病患無力付醫藥費,長期免費供給藥品服用,其言行不擺架子,醫術高明,夜間常 有急診,病人重病,無法到診所看病時,吳醫師就騎腳踏車或乘人力車去往診,時常錯 過用餐時間,因此其醫德常在大林蒲、紅毛港聚落流傳。50 1943 年(昭和 18 年)7 月 30 日上午 10 時左右,鳳山郡小港庄大林蒲部落 40 歲女 性謝許氏羽聯,發生激烈嘔吐、下瀉,於是到大林蒲吳欽炳醫師診所求診,同日上午 11 時左右,謝許氏突然死亡。在大林蒲部落最初像這種上吐下瀉的患者,接二連三的發生, 而且病況極為猛烈,吳欽炳醫師判斷此病為霍亂,而向大林蒲派出所呈報,大林蒲派出 所緊急向鳳山郡役所呈報,鳳山郡役所緊急向高雄州廳呈報。高雄州廳衛生課長緊急率 領衛生課全部官員診察患者病況、採取檢體、嚴密檢查,終於確診是霍亂。51 日治時期,吳欽炳醫師在每天下午 4 點多到晚上 7、8 點,無論風雨,都坐人力車到 紅毛港看診,每天固定時間一到,要看病的病患家屬便會在路旁等待「先生伯」,一看到 「先生伯」,就拿著手電筒,帶吳欽炳醫師走小暗巷,進到家中,為家人診治。吳醫師曾 在紅毛港李姓部落租一間小屋當診療分所,以方便附近居民帶著病人到診療分所看病、拿 藥,還時常宣導衛生常識,吳醫師視病如親的悉心診治。52 吳欽炳醫師於 1938 年(昭和 13

49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臺北市 : 臺灣新民報社,1934 年,頁 137。 50 楊鴻嘉等,〈高雄市紅毛港漁村早期醫療概況〉,《高市文獻》,卷 19,期 1,高雄市:高雄市文獻會,2006 年 3 月,

頁 8。 51 村田榮,〈高雄州下のコレラ猖獗と防疫〉,《臺灣警察時報》,期 334,1943 年 9 月 20 日,臺北市:國立臺灣圖書館,

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頁 58-61。 52 楊鴻嘉等,〈高雄市紅毛港漁村早期醫療概況〉,《高市文獻》,卷 19,期 1,高雄市:高雄市文獻會,2006 年 3 月,

頁 9-10。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

照片 15 昭和 8 年大林蒲醫師陳鳳苔的醫籍登錄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1979 號,〈醫籍登錄〉,典藏號:0071031979a016,193312-13,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照片 16 日治時期陳鳳苔醫師診所舊址 說明:今址小港區鳳林路 51 號之 1,大林蒲 幼兒園。 資料來源:楊玉姿攝。

照片 17 日治時期吳欽炳醫師診所舊址 說明:今址小港區鳳林路 113 號大林蒲診所。 資料來源:楊玉姿攝。

099


100

8卷 | 第3期

年),任小港庄方面委員、1939 年(昭和 14 年),任小港庄協議會員、1940 年(昭和 15 年), 任保證責任紅毛港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長、1941 年(昭和 16 年),任皇民奉公會鳳山 郡支會參與、1942 年(昭和 17 年),任小港庄後援會副會長。其興趣為讀書、下圍棋。53

捌、日治時期大林蒲的教育 一、從書房、鳳山公學校到大林蒲公學校 臺灣總督府要管理書房,則是先加以調查書房,據 1898 年(明治 31 年)2 月 14 日, 打狗辨務署長須田綱鑑的調查,在大林蒲庄唯一的書房為「松雲軒」,由教師陳進爵負責, 書房學生人數:10 人,學生年齡 11~15 歲,學生每人一年給教師的謝金為 35 圓。54 須田 署長將此調查上呈給鳳山縣知事木下周一。1922 年(大正 11 年),臺灣總督府頒布第二 次「臺灣教育令」後,書房被納入「私立學校規則」之管理下,獲准設立之書房均須教授 日語、修身(公民)、算術及其他公學校規定的科目,固守舊態的漢文書房不時遭到總督 府的取締和查禁,而至無法再公然開班授徒,唯有轉入地下,隨時抱著被取締之威脅感。 1937 年(昭和 12 年),公學校正式廢除漢文科,漢文書房全遭查禁。迨至 1943 年(昭 和 18 年),總督府頒布廢止私塾令,於是書房遂完全停辦。 大林蒲未設公學校時,大林蒲子弟得赴鳳山公學校(成立於 1898 年、明治 31 年)就 讀,據〈鳳山廳告示第 21 號:編入於公學校設立區域〉: 鳳山下里港仔墘、大林蒲及鳳山上里空地仔區管內,一律編入鳳山公學校 設立區域。55

53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臺灣新民報社,1934 年,頁 137。 54 《臺灣總督府檔案》〈書房現代取調ノ件(原臺南縣)〉,冊號 9840,明治 31 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 197 卷,

典藏號:00009840011,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55 《臺灣總督府檔案》〈鳳山廳告示第 21 號公學校設立區域〉,1909 年 4 月 28 日,明治 42 年永久保存第 31 卷,典藏號:

00001483032,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

1918 年(大正 7 年),大林蒲新設立臺南廳大林蒲公學校(今鳳林國小)。初期商 借當時大林蒲 337 號吳天倫的住宅,做為上課教室。大林蒲公學校成立第一年,只有 1 個班,編制內只有 1 位人員,廣島人土井慶一教諭(即教師)兼校長又兼打鐘,第二年 1919 年(大正 8 年),只有 2 個班,編制內還是只有 1 位人員及一位代理訓導(即代理 教師),第三年 1920 年(大正 9 年),大林蒲公學校採 4 年制,有 3 個年級,各 1 班, 只有一位編制內人員,即校長、一位代理教諭(即代理教師)、三位代理訓導(即代理教 師),可得知當時師範學校培育的教師尚不足以提供公學校之須要,所以代理與正式之比 為 4:1。據 1920 年(大正 9 年)府報第 2067 號〈小學校及公學校位置〉: 大林蒲公學校位於鳳山下里大林蒲庄,大林蒲公學校採 4 年制,有 3 個年 級,各 1 班。56 1921 年(大正 10 年),舉行第一屆畢業典禮(公學校初採 4 年制)。1924 年(大正 13 年)增設紅毛港分教場(原海汕國小前身)。

二、大林蒲公學校校長、師資 大林蒲公學校訓導王焬波(居住地:阿緱廳車城庄車城 266 番),其生於 1894(明 治 27 年)年 9 月 5 日,1914 年(大正 3 年)年 20 歲,畢業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公 學校師範部乙科, 當時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分成三種畢業生,即小學校師範部、公學校 師範部甲科、公學校師範部乙科,前二者都是日本人念的,公學校師範部乙科是臺灣人念 的,小學校師範部畢業後到小學校任教,公學校師範部甲、乙科畢業後到公學校任教。57 1923(大正 12 年),王焬波年 29 歲,到大林蒲公學校任教,月薪 58 圓。1924(大正 13 年) 王焬波訓導月薪 60 圓,1 年提高薪水 2 圓。 1924 年(大正 13 年)大林蒲公學校訓導兼校長大石義治(籍貫:新潟縣中頸城郡直

56 臺灣總督府《府報》,府報第 2067 號,〈小學校及公學校位置〉,1920 年 3 月 17 日,典藏號: 0071022067a004,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57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教員免許狀授與(薄木虎二郎外 149 名) 〉,大正 3 年永久保第 46 卷,1914 年,新冊號:

2265,典藏號:00002265016,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01


102

8卷 | 第3期

江津町大字砂山字曙區一二八),其經歷:臺灣公學校教諭、鳯山公學校勤務、港子墘 分校勤務、小竹公學校赤崁分教場勤務、大樹公學校九曲堂分校勤務、補九曲堂公學校 長、大林蒲公學校長。其學歷:新潟縣立高田中學校、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小學師範畢 業,58 1924 年(大正 13 年)校長月薪 67 圓,大林蒲公學校訓導王焬波,高雄州人,月 薪 60 圓,當時還有代理教師,高雄人邱秋水、林想,月薪各為 30 圓,代理教師為臺南 人王氏銀蟾(女性),月薪為 20 圓。59 1925 年(大正 14 年)校長大石義治月薪 73 圓; 訓導王焬波,高雄人,月薪 63 圓;代理教得日本佐賀田中信志月薪為 40 圓;高雄人邱 秋水,月薪為 33 圓;代理教師臺南人王氏銀蟾,月薪為 23 圓。60 大林蒲公學校訓導兼校長如 1924 年(大正 13 年)大石義治、1929(昭和 4 年)田 村武雄、1930(昭和 5 年)漢那朝茂,擔任校長之先,都必須繳交許多個資給臺灣總督府, 今以漢那朝茂校長為例,漢那朝茂是沖繩人,1924 年(大正 13 年)5 月 20 日其用掛號 信(日文:書留)寄出,6 月 8 日才到臺北。1. 戶籍謄本 2. 履歷書 3. 良民證(身元證明) 4. 身體檢查證明 5. 中學畢業證明 6. 小學教員證明 7. 教員檢定申請(向臺灣總督府)。 從戶籍謄本得知,漢那朝茂生於 1885 年(明治 18 年),是漢那朝忠(生於 1854 年)之 次男,1895 年(明治 28 年)漢那朝茂 10 歲過繼給漢那朝諄當養子。1905 年(明治 38 年), 漢那朝茂自沖繩縣立中學畢業,1911 年(明治 44 年)漢那朝茂取得小學教員證,其在 沖繩累積 13 年的教書經驗,1924 年(大正 13 年)5 月 28 日漢那朝茂向臺灣總督府申請 「公學校甲種本科正教員」,1924 年(大正 13 年)6 月 17 日臺灣總督府照會沖繩縣知 事,照會有關漢那朝茂公學校甲種本科正教員檢定,同年 7 月 4 日臺灣總督府教員檢定 委員會審核通過,同年 7 月 11 日由臺灣總督府授與公學校教員證。61 漢那朝茂到臺灣後, 先任教於新園(月薪 65 圓)、萬丹(月薪 67 圓、73 圓)公學校,1930(昭和 5 年)至 大林蒲公學校擔任訓導兼校長。如果是畢業自臺灣總督府的學校,還須附上學業成績表, 如擔任大林蒲公學校校長的大石義治(大正 13 年)、62 田村武雄(昭和 4 年)。可見臺 灣總督府對於公學校校長的審核是非常謹慎與嚴格。

58 鳥居兼文編,《芝山岩史》,臺北市:芝山岩史刊行會發行,1932 年,頁 395。 59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大石義治〉,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1924 年,頁 434。 60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大石義治〉,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1924 年,頁 421。 61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漢那朝茂外 1 名 教員檢定出願者ニ免狀授與ノ件〉,大正 3 年永久保第 46 卷,1914 年,

新冊號:7263,典藏號:00007263001,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62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教員免許狀授與(薄木虎二郎外 149 名)〉,大正 3 年永久保第 46 卷,1914 年,新冊號:

2265,典藏號:00002265016,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

三、回憶大林蒲公學校生活──耆老魏蓮欽先生口述 大林蒲耆老魏蓮欽 (1931 年生 ),1944 年(昭和 19 年)3 月,為大林蒲國民學校第 22 屆畢業生,其畢業時該校只有一個畢業班,該班男生 48 人、女生 16 人,共 64 人, 其一年級導師為李和庭;二年級導師為導師為吳灼(しゃく)(吳欽炳醫師之妹);三、 四年級導師為李明調;五、六年級導師為小田豐治。魏蓮欽回憶起:國小時,老師會搜 口袋,學生就把錢藏在襪子內,如帶錢到校被搜到,老師會揍該生,小朋友帶錢是想買 零嘴,如一錢(0.1 角)可買兩顆糖果。 一年級入學後,學校會為每位學生至紅毛港漁會信用部,以學生之名開戶,每位學 生有自己的存摺,每次註冊時多存入一些錢,由學校統一處理,以供畢業旅行旅費之用。 紅毛港漁會信用部會給利息,畢業時,學校把存摺歸還給學生,存摺還有 1 角多。魏蓮 欽畢業旅行目的地是臺北,從高雄搭鐵路專車,五、六年級兩班一齊畢業旅行,搭乘兩 個車廂,普通客人是無法上專車,當時向鐵路部預約專車,需有最低人數,所以才五、 六年級兩班一齊畢業旅行。從高雄搭夜車至臺北,已是白天,然後從臺北火車站轉搭淡 水線至圓山,曾到過臺北的臺灣神社(在圓山)、63 臺北動物園等地,共有四夜五天的畢 業旅行,來回二夜睡火車上,臺北、臺南各住一夜,1943 年(昭和 18 年)畢業旅行時, 臺灣因有物資管制,所以每位學生自己得帶一碗米,沿途由旅館幫忙煮飯吃、帶飯吃。 男導師是畢業旅行的領隊,當時有女青年團的幹部 3 人,幫忙照顧女生。當火車經過高 雄左營地區時,因左營有軍事要塞,老師要學生把車窗關起來,不可以看外面。大林蒲 國民學校老師李明調,是高雄紅毛港人,他由助教→准訓導,須請假去參加研習,才能 升等,課則由校長吉田秀夫代課,不用花錢請代課教師。 在二戰期間,國小學生要在校園種菜,稱為「前線增產」,也要幫忙拔稗草、抓甘 蔗蟲、抓稻蟲等。平日,家庭作業很少,一學期有兩次考試,成績在 80 分以上,校長會 給獎狀,以茲鼓勵。當時沒有書包,用一條包巾把書本、文具包起來,綁在腰部就上學去, 因家與學校距離不遠,大家就走路回家吃中餐,吃飽後再回學校上課。平日上課,學校 沒規定一定要穿制服,但是國定假日及參加儀式、典禮等,一定要穿制服。當時制服會 做稍大一點,以免很快就不能穿了! 64

63 1901 年建,1937 年擴建,現址為圓山大飯店、劍潭風景區。祭神:能久親王、開拓三神。 64 2018 年 1 月 2 日,大林蒲敬老亭,魏蓮欽先生口述歷史。

103


104

8卷 | 第3期

照片 18 打狗辨務署調查大林蒲庄唯一的書房為「松雲軒」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檔案》〈書房現代取調ノ件(原臺南縣)〉,冊號 9840,明治 31 年臺南縣公文 類纂永久保存第 197 卷,典藏號:00009840011,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照片 19 總督府任命土井慶一為大林蒲公學校第一 任校長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檔案》〈公學校教諭土井慶 一(兼任公學校長)〉,大正 7 年永久保存進退(判) 第 4 卷之 2,1918-04-01,新冊號:2886,典藏號: 00002886065,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

照片 20 1924 年大林蒲公學校校長與教師名單及月薪 資料來源: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 〈大石義治〉,頁434,1924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照片 21 大林蒲公學校校長漢那朝茂之戶籍謄本 說明:1. 沖繩縣首里市; 2.1895 年(明治 28 年)登載之戶籍謄本; 3. 距今 120 多年前。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漢那朝茂 外 1 名 教員檢定出願者ニ免狀授與ノ件〉,大正 3 年永久保第 46 卷,1914 年,新冊號:7263, 典藏號:00007263001,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 獻館。

105


106

8卷 | 第3期

照片 22 大林蒲公學校校長漢那朝茂之履歷書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漢那朝茂外 1 名 教員檢定出願者ニ免狀授與ノ件〉,大正 3 年永久 保第 46 卷,1914 年,新冊號:7263,典藏號:00007263001,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照片 23 大林蒲公學校校長漢那朝茂之身元證明(即 良民證) 說明:1924 年(大正 13 年)沖繩縣首里市長高嶺朝 教的證明。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漢那朝茂外 1 名 教員檢定出願者ニ免狀授與ノ件〉,大正 3 年永 久 保 第 46 卷,1914 年, 新 冊 號:7263, 典 藏 號: 00007263001,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

照片 24 大林蒲公學校校長漢那朝茂之身體檢查書 說明:1924 年(大正 13 年)縣立沖繩醫院醫師岡田脩之檢查證明書載有身高、 體重、胸圍、營養、脊椎、神色、視力(各 1.2)、聽力、呼吸器、說話等。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漢那朝茂外 1 名 教員檢定出願者ニ免 狀授與ノ件〉,大正 3 年永久保第 46 卷,1914 年,新冊號:7263,典藏號: 00007263001,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照片 25 漢那朝茂寄申請 文件給臺灣總督 的信封; 說 明:1. 漢 那 朝 茂 向 臺 灣 總督府申請公學 校甲種本科正教 員檢定; 2.1924 年 5 月 20 日從沖繩寄掛號 信,6 月 8 日, 才到臺北。 資 料 來 源:《 臺 灣 總 督 府 公文類纂》〈漢那朝茂外 1 名 教員檢定出願者ニ免狀 授 與 ノ 件 〉, 大 正 3 年 永 久 保 第 46 卷,1914 年, 新 冊 號:7263, 典 藏 號: 00007263001,南投市:國 史館臺灣文獻館。

107


108

8卷 | 第3期

照片 26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大石義治畢業成績單 說 明:1. 大 林 蒲 公 學 校 校 長 第 二 任 校 長 (1924~1925)為大石義治; 2.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學習科目有:修身 (公民)、心理原理、教授管理、說話、 歷史、地理、算數、博物、理化、圖畫、 手工、農業、園藝、音樂、體操、臺灣 話等 13 科,總得分 96,平均為 7 分 , 得分是 1~10。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教員免許狀 授 與( 薄 木 虎 二 郎 外 149 名 )〉, 大 正 3 年 永 久 保 第 46 卷,1914 年, 新 冊 號:2265, 典 藏 號: 00002265016,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照片 27 1943 年大林蒲國民學校五、六年級畢業旅行攝於臺南神社神苑 資料來源:魏蓮欽先生提供。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

照片 28 1943 年大林蒲國民學校五、六年級畢業旅行攝於臺北神社 資料來源:魏蓮欽先生提供。

照片 29 1944 年大林蒲國民學校第 22 屆畢業生合照 資料來源:魏蓮欽先生提供。

109


110

8卷 | 第3期

照片 30 1924 年大林蒲公學校獎狀 說明:1. 一年級陳王因品行端正、學業優等,得到二等獎。 2. 日治時期公學校學年結束是每年 3 月。 資料來源:黃瑛明老師提供。

玖、結論 據《清河啟元公家譜》得知,1640 年(崇禎 13 年),20 歲張啟元自泉州府晉江縣 來臺,先住前鎮,後遷大林蒲(今鳳源里一帶),設私塾講學。1661 年(永曆 15 年) 鄭成功曾令部下搬眷過臺,鄭氏時期,大林蒲聚落隸屬萬年縣小竹橋莊,為鄭成功部將 吳燕山所墾拓。足見張啟元的移民比鄭成功部將屯墾更早。1756 年(乾隆 21 年),大 林蒲設有「瀨東鹽場」。清代大林蒲隸屬於鳳山縣鳳山下里。 日治時期,1896 年(明治 29 年)4 月,大林蒲隸屬臺南縣鳳山支廳。1909 年(明 治 42 年)起大林蒲區管轄大林蒲庄、紅毛港庄、中林庄、鳳鼻頭庄、鹽水港庄等五個庄。 大林蒲區區長、役場(今之區公所)之位置設在大林蒲庄,足見大林蒲庄在大林蒲區中, 因位置適中,才被選為設立區役場。清代後期管轄大林蒲的衙門設在鳳山縣新城(今高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

雄市鳳山區),日治時期則就近在大林蒲設區役場,在交通不便的時代,可謂官民兩便, 同時也開始設置現代化的戶籍謄本,加以管理。1920 年(大正 9 年),大林蒲隸屬高雄 州鳳山郡小港庄。 日治初期,臺灣的警察派出所,則因警察多來自日本內地,因此需要由政府提供住 居的空間。地方警察任務之繁多,皆是屬於「事務所、宿舍並存」之空間型態。大林蒲 派出所的特色是宿舍的空間占極大之面積,此乃派出所警官與警察們 24 小時內都必須有 人值班,所以值班所、辦公室、宿舍都在同一棟建築物內。 臺灣四面環海,戎克船散布於臺灣各大小港口,往往極易成為走私的工具,稅關監 視署是監視、查緝走私的小單位,用以嚴密檢查航行於臺灣、大陸之間的戎克船,其有 著極為正面的防堵功能存在。至 1902 年(明治 35 年)全臺共有 17 處稅關監視署,大林 蒲稅關監視署是其中之一處。 日治時期,大林蒲魚獲種類至少烏魚、鯊魚、旗魚、烟仔魚、鐵甲魚、烏鲳魚、赤 鯮魚等 7 種。大林蒲庄的漁戶 25 戶多於鳳鼻頭庄的 20 戶,少於旗後庄的 54 戶、中洲庄 的 110 戶。大林蒲的烏魚網是屬於旋網類,附有囊袋之旋網,其操作均用竹筏,作業效 果甚佳,一時風行於南部沿岸的漁村。 曹公舊圳流到大林蒲附近稱之大林蒲圳,其長約 6 里,其寬約 2.5 間(約 4.545m), 水深約 4 或 5 尺,其灌溉面積非常廣闊,所以曹公舊圳也造福大林蒲。所以大林蒲曾經 是農、漁富裕,適合民居之地。 日治時期,大林蒲庄有德風醫院的陳鳳苔、安生診所的吳欽炳兩位西醫,因紅毛港、 中洲、大汕頭、鳳鼻頭等海線一帶的漁村,交通不便,醫療資源嚴重不足,陳鳳苔、吳 欽炳兩位醫師在漫長的海線一帶漁村,為病人服務,可見大林蒲還是海線一帶,生活水 準較佳之區。 日治初期,大林蒲庄唯一的書房為「松雲軒」,由教師陳進爵負責,書房學生人數: 10 人,學生年齡 11~15 歲,學生每人一年給教師的謝金為 35 圓。1937 年(昭和 12 年), 漢文書房全遭查禁。1943 年(昭和 18 年),總督府頒布廢止私塾令,於是書房遂完全 停辦。大林蒲未設公學校時,大林蒲子弟得赴鳳山公學校(成立於 1898 年、明治 31 年) 就讀,1918 年(大正 7 年),大林蒲設立臺南廳大林蒲公學校(今鳳林國小)。可知書 房與公學校有同時並存的年代。公學校校長的申請須 1. 戶籍謄本 2. 履歷書 3. 良民證(身

111


112

8卷 | 第3期

元證明)4. 身體檢查證明 5. 小學教員證等,可見臺灣總督府對於公學校校長的審核是非 常謹慎與嚴格。大林蒲耆老魏蓮欽(1931 年生),1944 年(昭和 19 年)3 月,從大林 蒲國民學校畢業,其畢業時該校只有一個畢業班,該班男生 48 人、女生 16 人,共 64 人, 學生人數相當多,老師真是辛苦。當時向鐵路部預約專車,需有最低人數,所以才五、 六年級兩班一齊畢業旅行。1943 年(昭和 18 年)畢業旅行時,臺灣因有物資管制,所 以每位學生自己得帶一碗米,沿途由旅館幫忙煮飯吃、帶飯吃。在二次大戰期間,帶一 大群小朋友,從大林蒲到臺北、臺南四夜五天的畢業旅行,實非易事。 今透過文獻與口述歷史,爬梳日治時期的記事,如今大林蒲又有遷村之議,深感如 能盡速將相關的文史資料,及早保存,以利將來作為大林蒲居民,世代相傳的重要回憶。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

參考書目/ 一、中文 (一)專書 李文環(1999),《高雄海關史》,高雄市:財政部高雄關稅局。 徐國章譯,臺灣總督府編(2005),《警察沿革誌》,第一篇中譯本。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2002),《臺灣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張明寮等(1982),《清河啟元公家譜》,高雄市:高雄市小港區大林蒲張問公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 (二)期刊論文 吳榮發(2006),〈高雄州特高事件概述(1941-1945)〉,《高市文獻》,卷 19,期 3,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頁 1-33。 楊鴻嘉、陳安靜、吳勝三(2006),〈高雄市紅毛港漁村早期醫療概況〉,《高市文獻》,19(1),高雄市:高雄市文獻會。 葛謹(2010),〈臺灣醫師制度之沿革〉,《臺灣醫界》,53(7),臺北市: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蔡明志、傅朝卿(2008), 〈臺灣日治前期警察官吏派出所建築研究〉, 《建築學報》,第 63 期,臺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三)其他 《1904 年臺灣堡圖大林蒲庄圖》,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大林蒲庄及大林蒲圳》,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二、日文 (一)官方檔案 高雄州廳(1920),〈9 月 14 日第 3 號〉、〈9 月 26 日第 4 號〉〈10 月 1 日,號外〉《高雄州報》,高雄市:高雄州廳。 高雄州廳(1925),〈9 月 6 日號外〉《高雄州報》,高雄市:高雄州廳。 高雄州廳(1930),〈8 月 30 日號外〉,《高雄州報》,高雄市:高雄州廳。 高雄州廳(1935),〈8 月 31 日號外〉,《高雄州報》,高雄市:高雄州廳。 鳳山廳(1901),〈第 1 號〉,《鳳山廳報》,11 月 26 日,臺北市:國立臺灣圖書館。 鳳山廳(1904),〈第 115 號〉《鳳山廳報》,5 月 8 日,臺北市:國立臺灣圖書館 。 鳳山廳(1904),〈第 111 號〉《鳳山廳報》,4 月 19 日,臺北市:國立臺灣圖書館。 臺灣總督府(1897),1897 年〈府令第 21 號〉6 月 10 日,臺灣總督府《府報》,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總督府(1897),〈漁業ニ關スル取調ノ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類別:水產魚塭,冊號:9870,文號: 23,永久保存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臺灣總督府(1897),〈臺南縣管內水產調查高田平三技手報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類別:殖產,冊號: 186,年乙種永久保存 第 42 卷,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臺灣總督府(1898),〈府令第 39 號〉,臺灣總督府《府報》6 月 28 日,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總督府(1898),〈各辨務署保管官有家屋取調ノ件〉,《臺灣總督府檔案》,8 月 1 日,明治 30 年臺南縣公文類 纂永久保存第 10 卷,典藏號:00009875006,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總督府(1898),〈書房現代取調ノ件(原臺南縣)〉,《臺灣總督府檔案》,冊號 9840,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 存第 197 卷,典藏號:00009840011,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總督府(1898), 〈岸元技手打狗以南ニ於ケル鰡魚調查〉,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類別:水產,冊號:11069,文號: 3,永久保存 ,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113


114

8卷 | 第3期

臺灣總督府(1898),〈大林蒲庄長邱斐然〉《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1903),〈街庄長、委員陳少山外 42 名賞狀授與ノ件鳳山派出所事務官內申〉,《臺灣總督府檔案》,冊 號 4367,永久保存第 175 卷,典藏號:00004367041,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總督府(1900-1904),〈大林蒲街庄長邱斐然〉,《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 臺灣總督府(1904-1910),〈大林蒲庄長邱斐然〉《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1909),〈鳳山廳告示第 21 號公學校設立區域〉,《臺灣總督府檔案》,明治 42 年永久保存第 31 卷,典 藏號:00001483032,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 灣 總 督 府(1910),〈 街 庄 社 名 區 長 役 場 之 位 置 〉,《 臺 灣 總 督 府 檔 案 》,〈 府 報 第 2837 號 〉, 典 藏 號: 0071012873a003,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總督府(1912-1920),〈吳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1914),〈漢那朝茂外 1 名 教員檢定出願者ニ免狀授與ノ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大正 3 年永久保 第 46 卷,新冊號:7263,典藏號:00007263001,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總督府(1914),〈教員免許狀授與(薄木虎二郎外 149 名)〉,《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大正 3 年永久保第 46 卷, 新冊號:2265,典藏號:00002265016,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總督府(1917), 〈稅關監視署ノ名稱及位置ヲ變更ス〉, 《臺灣史料稿本》,12 月 8 日條,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總督府(1918),〈公學校教諭土井慶一(兼任公學校長)〉,《臺灣總督府檔案》,永久保存進退(判)第 4 卷之 2, 1918-04-01,新冊號:2886,典藏號:00002886065,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總督府(1920),〈小學校及公學校位置〉,臺灣總督府《府報》,府報第 2067 號,典藏號:0071022067a004,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總督府(1924),〈大石義治〉,《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1924),〈陳鳳苔醫籍登錄〉,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3395 號,典藏號:0071023395a009,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總督府(1927),〈陳鳳苔醫籍登錄〉,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262 號,典藏號:0071030262a011,南投市:國史 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總督府(1933),〈陳鳳苔醫籍登錄〉,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1979 號,典藏號:0071031979 a 016,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總督府(1937),〈陳鳳苔限地開業醫師〉,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2906 號,典藏號:0071032906 a 018,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總督府(1939),〈水利組合區域ノ變更認可〉,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3484 號,典藏號:0071033484a005,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總督府(1940),〈水利組合區域ノ變更認可〉,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3967 號,典藏號:0071033967a001,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總督府(1941),〈水利組合區域ノ變更認可〉,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4318 號,典藏號:0071034318a003,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二)專書 高雄ニイタカ社(1932),《高雄州下官民職員錄》,11 月 7 日,高雄:高雄二イタ力社。 高雄ニイタカ社(1933),1933《高雄州下官民職員錄》,11 月 8 日,高雄:高雄二イタ力社。 高雄ニイタカ社(1934),《高雄州下官民職員錄》,11 月 20 日,高雄:高雄二イタ力社。 鳥居兼文(1932),《芝山岩史》,臺北市:芝山岩史刊行會發行。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1934),《臺灣人士鑑》,臺北市:臺灣新民報社。 臺灣總督府淡水關(1907),《臺灣稅關十年史》,臺北:淡水稅關。


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

(三)期刊 村田榮(1943),〈高雄州下のコレラ猖獗と防疫〉,《臺灣警察時報》,期 334,臺北市: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 期刊全文影像系統。 (四)報紙 臺灣日日新報(1902),〈南部曹公圳の調查〉,《臺灣日日新報》,1902 年 7 月 24 日,日刊,2 版,臺北市:臺灣日 日新報社。

115



多納(Kungadavane)之階序與起源論述

多納(Kungadavane) 之階序與起源論述 撰文/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王美青

摘要 南島語族社會的研究顯示,原住民的起源觀念是不同概念的複合體。祖源(ancestry) 概念、地方(place)概念、及人與群體相互關係,均是確認人和群體以及追溯起源的重 要因素。整體而言,這些概念均隱含對過去(past)的態度:過去是可認識的,此類知 識是有價值的,過去所發生的事為當前立下了一模式,且擁有使用過去的途徑(access to past)是嘗試掌控當前所必備的。幾個研究也指出,南島語族社會的起源論述包括了多元 起源和多種對立範疇(如優位者/低位者、年長者/年幼者、男/女、原地形成者/外 來者),當地人以口傳歷史解釋群體內部和群體之間的階序關係,起源敘事因而成了競 爭優先地位和合法化政治秩序的工具。 本文擬結合文獻與實地訪察,探討位在今高雄市茂林區,被學界歸類為「魯凱族下 三社群」的三個里:茂林、萬山、多納,從族人眼中出發,如何看待彼此與周遭族群的 互動關係,並以多納部落為例,探究平民與貴族競爭中的起源論述版本。社會階層化之 後,社會內部會透過建立一套象徵分類體系來作為強化、鞏固既有社會秩序的基礎,使 社會的階序化更形深化。今日多納頭目與貴族皆以「長幼有序」一詞比喻貴族與平民之 間的主從關係,以及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的機制。

關鍵詞:茂林、萬山、多納、族群互動、南島語族。

感謝下三社族人朋友們和我分享在地知識與人生閱歷。也要感謝劉正元教授、簡文敏教授、以及匿名審稿人不吝賜教,讓 本文更加有條理。 投稿日期:2018 年 7 月 23 日 接受日期:2018 年 10 月 8 日

117


118

8卷 | 第3期

壹、前言 貳、族類或族群 參、大武壠、西拉雅與魯凱下三社互動的歷史過程 肆、社會階序的形成:多納起源版本之爭 伍、結論

壹、前言 許多研究顯示,在大多數南島語族(Austronesians)的社會中,起源(origin)的觀 念是備受當地人關注的事務。1Peter Bellwood 指出,在南島語族世界中,創立者中心意理 (founder-focused ideology)普遍存在。此意理包括崇敬創立始祖(ancestral founder), 以其名來命名群體,以及藉由和這些建立者的關係排位階(rank),以取得土地、勞力和 儀式特權的權利。其中的重要原則──「創立者位階提升」(founder rank enhancement) 提供了南島語族擴張的強烈動力。因位階的歸屬/先賦(ascription)以系譜為基礎,造 成社會中的低位(junior)成員被驅使向外移動,以在別處奠定自己的優位創立(senior founding)地位。2 大部分群體認可創立者是連續且多元的,而不僅是一位,但最高的傳 統位階常由最初創立者的後裔所擁有,較晚抵達者的後裔則儀式地位較低。不過,政治 競爭常允許低位或侵入者獲得相當大的權威,以致許多社會有雙頭目結構或「陌生者國 王」(stranger king)神話。3 據此,Fox 認為,多元創立者的存在使得追溯起源成為可能, 歷史及其再現因而成了創立者中心意理的關鍵要素。4 Jukka Siikala 檢視南 Cook 島三個政體的頭目關係,即呈現出創立者之間關係的複雜

1

James J. Fox and Clifford Sather (eds.), Origins, Ancestry and Alliance: Exploration in Austronesian Ethnography.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6) . James J. Fox, “Austronesian Societie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s.”, In Peter Bellwood, James J. Fox & Darrell Tryon (eds.), The Austronesians: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pp. 214-228.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5).

2

Peter Bellwood, “Hierarchy, Founder Ideology and Austronesian Expansion.” In James J. Fox and Clifford Sather (eds.), Origins, Ancestry and Alliance: Exploration in Austronesian Ethnography, pp. 18-40.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6)

3

“Stranger king” 即外來統治政權,尤指殖民主義介入下,原住民失去其獨立地位。此處文脈所指為原部落領導家族 讓位,並授予新遷入家族崇高的統御權限。

4

James J. Fox,“Introduction.”, In James J. Fox and Clifford Sather (eds.), Origins, Ancestry and Alliance: Exploration in Austronesian Ethnography, pp.1-17.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6)


多納(Kungadavane)之階序與起源論述

性。Cook 島人的起源敘事(origin narratives)對島際關係的描述立基於年長者(elder) 和年幼者(younger)之間的對立(此對立亦區辨了神與人),但性別與婚姻等其他對立 亦被不同島用來支持內部宣稱的頭目系統延續性。Siikala 並呈現出南島語族藉由「路徑」 (path)的概念追溯關係。Cook 島人以“ara”一詞表示系譜,其意為路或路徑。個人到 共同祖先的「路徑」可循多種相異的「路徑」,尤見於頭目頭銜候選人的案例中。在此 概念中,系譜與旅程融合,而創出社會關係的空間和時間敘事。因地方與祖先緊密相繫, 路徑不僅是計算系譜的方式,也是祖先的旅程。5 Ken-ichi Sudo 從 Micronesia 內 Caroline 群島 Satawal 母系氏族的起源宣稱,來檢視 連續且多元的創立者關係。在八個氏族中,三個被認為初期定居者,因而獲予頭目地位, 四個被認為稍後抵達,因而授予平民地位。一氏族雖公認是最早創立者,據說已將權利 轉移給最初的頭目氏族,而居於平民地位。這些關係涵納了優先地位(precedence)的秩 序,其承認優越性(superiority)從一原地形成的(autochthonous)群體轉移至移入定居 的群體們。6 由此觀之,在 Sudo 和 Siikala 的討論中,優先地位作為主張權利的模式,均 顯示此概念是決定當地位階和地位的重要因素。 Sandra Pannell 以東印尼 Damer 島的 Amaya 村為例,檢視在現代化官僚行政的村結 構內,優先地位的政治性(politics of precedence)。Pannell 強調須重視起源敘事被建構、 表達及賦予意義的歷史脈絡,而將焦點置於當地起源敘事與印尼國家邏輯和實踐的銜接。 當地的起源敘事提供了關於群體之多元起源、原地形成群體和移入群體之社會範疇對立、 及優先地位之競爭的論述空間,在地方官員運用這些傳統支持其權威的努力下,而被賦 予新意義和重要性。由於村落內某些人和群體間存在著緊張關係,加上對過去的解釋含 有政治意義和重要性,因而這些「歷史」是可協商的。7 從南島語族相關研究可以看出,起源敘事是群體為了因應社會秩序維持運行所需,

5

Jukka Siikala, “The Elder and the Younger—Foreign and Autochthonous Origin and Hierarchy in the Cook Islands.” In James J. Fox and Clifford Sather (eds.), Origins, Ancestry and Alliance: Exploration in Austronesian Ethnography, pp. 41-54.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6)

6

Ken-ichi Sudo, “Rank, Hierarchy and Routes of Migration: Chieftainship in the Central Caroline Islands of Micronesia.” In James J. Fox and Clifford Sather (eds.), Origins, Ancestry and Alliance: Exploration in Austronesian Ethnography, pp. 55-69.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1996)

7

Sandra Pannell, “Histories of Diversity, Hierarchies of Unity: The Politics of Origins in a South-west Moluccan Village.” In James J. Fox and Clifford Sather (eds.), Origins, Ancestry and Alliance: Exploration in Austronesian Ethnography, pp. 216-236.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6)

119


120

8卷 | 第3期

而啟用的歷史系譜溯源機制。其區辨了人群與我群,以及非我族類。進入國家體系後, 更是地方社會與政府各自運作,以面對當代生活情境與政治經濟局勢變動的重要詮釋工 具和協調媒介。 依筆者歸納,土地、資源的取得管道有四:繼承、先占、通婚、戰爭。群體向外擴 張的動力包括人口超載、資源不足。本文筆者主要探究的層次為:探討南島語族向外擴 張的文化邏輯,魯凱族是「家社會」(house-based society)的例子,其繼承性質為長子 承家,餘子分出,另覓新天地。土地先占權形成先占地位的基礎,土地所有權的持有、 使用、轉讓帶來變化中的社群關係。要言之,本文所處理的族群史植基於土地與資源的 族群互動關係。 本文擬結合文獻與實地訪察,探討位在今高雄市茂林區,被學界歸類為「魯凱族 下三社群」的三個里:茂林、萬山、多納,從族人眼中出發,如何看待彼此與周遭族 群的互動關係,並以多納部落為主要例子,探究平民與貴族競爭中的起源論述(origin discourse)版本。

貳、族類或族群 James Mckay 與 Frank Lewins 提出了族裔(ethnic)概念的類型學,8 他們並主張在分 析上應區分群體和個人此二層次。因此,在群體層次上,他們依互動的有無區辨了「族裔 群體」/「族群」(ethnic group)和「族裔泛類」/「族類」(ethnic category)兩種結構 類型;在個人層次上,他們依情感的強烈度區辨了「族群意識」(ethnic consciousness) 和「族群感知」(ethnic awareness)兩種族群認同型態。 從結構的面向觀之,「族裔泛類」是指一群人因為擁有相同的族裔特質而被歸類為一 特定泛類。但是由於該人群並未視這些共同特徵為任何有意義之社會互動的基礎,因此他 們之間並無歸屬感。「族裔群體」則是指一群人在共享相同族裔特質的基礎上進行有意義

8

James Mckay and Frank Lewins, “Ethnicity and the Ethnic Group: 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Reformulation.” Ethnic and Radial Studies, 1(4) (1978), pp. 412-427.


多納(Kungadavane)之階序與起源論述

的互動,他們之間因而產生同類意識(consciousness of kind)和歸屬感。從族群認同(ethnic identity)的面向觀之,「族群感知」是指一個人知道他(她)擁有族裔特質,但該族裔特 質並不比他(她)的其他文化、體質、社會或地域特徵來得有意義。「族群意識」則是指 一個人所擁有的族裔特質,和他(她)的其他個人特質相比,更形重要。9 Mckay 與 Lewins 所提出的類型學有助於確認學者所研究的對象為族裔群體或族裔泛 類,以及這些集體的成員所持有之族群認同的顯著程度。再者,此一類型學也能夠檢視族 群關係和族群認同的脈絡(contextual)面向。 日治時期,在學者的族群分類中,「魯凱族」曾歷經四個階段的變化。最早分類中, 伊能嘉矩和粟野傳之丞依風俗和語言,將 Tsarisen 賦與分類上的獨立地位。「Tsarisen 族」 範圍包括 Raval、Butsul、Rukai、和下三社。10 第二期,森丑之助 11、佐山融吉 12、及小 島由道 13 將 Tsarisen 併入 Paiwan 族中。第三期,移川子之藏等 14、以及小川尚義和淺井惠 倫 15 又分別依系譜和語言賦與 Rukai 分類上的獨立地位。移川等將 Rukai 和下三社合併為 「Rukai 族」。第四期,鹿野忠雄又將 Rukai 併入 Paiwan 族。16 馬淵東一指出,“Katsarisen”是 Raval、Butsul、Rukai Proper(魯凱本群)、和下三 社廣泛的自稱,有「住在斜坡(山地)者」之意,藉由使用此自稱以別於當時西部平原 的漢族與平埔族,以及東部平原的 Puyuma 與 Ami,因此是一半地理、半族群的名稱, 指涉文化類似且距離己部落不太遠的山地居民,以別於平地居民,但其所指範圍並不明 顯。17 例如,Raval、Butsul、和 Rukai Proper 所指的“Katsarisen”不包括 Tsou 和 Bunun, 而下三社所指的“Katsarisen”則包括 Tsou 和 Bunun。然因部落間對立嚴重,因此自稱為 “Katsarisen”的四群人並未形成族群意識,Raval、Butsul、Rukai 是三群人個別的自稱,

9

James Mckay and Frank Lewins, “Ethnicity and the Ethnic Group: 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Reformulation.” pp. 418.

10 台湾総督府,《台湾蕃人事情》。(臺北:台湾総督府文書課,1900)。 11 森丑之助,《日本百科辞典》(東京:三省堂,1912)。 12 佐山融吉,《蕃族調查報告書──排彎族、獅設族》(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21)。 13 小島由道,《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一冊)(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20)。 14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著,台北帝国大学土俗・人類学研究室編 ,《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東京:

刀江書院,1935)。 15 小川尚義、淺井惠倫著,台北帝国大学言語学研究室編,《原語による台湾高砂族傳說集》(東京:刀江書院,

1935)。 16 鹿野忠雄,〈台湾原住民の分類に關する一試案〉,《民族學研究》,7(1)(1941),頁 1-28。 17 馬淵東一,〈高砂族の分類──學史的回顧〉,《民族學研究》,18(1、2)(1953),頁 1-11。

121


122

8卷 | 第3期

各群內部有同類意識。但被移川等合歸於「Rukai 族」的 Rukai Proper 和下三社之間同類 意識相當稀薄,下三社並不自稱 Rukai,也和 Rukai Proper 語言不同,移川等勉強將其納 入「Rukai 族」。而且,被學者稱為「下三社」的三部落語言亦不同,亦無同類意識,無 共同指涉這三個部落的名稱,因地理位置上,此三部落位在荖濃溪下游,18 學者便以其相 對於荖濃溪上游拉阿魯哇族四部落,將其命名為「下三社」。 James Mckay 與 Frank Lewins 區 辨 了「 族 類(ethnic category)」 和「 族 群(ethnic group)」兩種不同概念。「族類」係指一群人因為擁有同樣的客觀特徵而被歸類為特定 的群體內,但這些共同源頭並未構成他們互動的基礎,因此他們之間不具有同類意識。族 群則係指一群人在共同源頭的基礎上進行互動,從而衍生出同類意識和歸屬感。依此,日 治時期學者根據客觀特徵所區分的「Tsarisen 族」或「Rukai 族」等,由於內部認同現象 分歧,欠缺互動,無同類意識產生,因此均只能歸為「族類」而已,尚未發展至「族群」 的程度。 學者分類下的「魯凱族下三社 群」──茂林、萬山、多納,三個 部落彼此語言不通。目前在官方族 語認證中,魯凱語分為茂林、萬山、 多納、霧臺、大武、大南(東魯凱) 六種方言。19 萬山語的音韻與句法和 其他魯凱語差異最大,在今日茂林 居民和多納居民的口中,覺得彼此 的語言相似詞彙較多,而萬山的語 言則是很難聽得懂,也出奇的難學。 依茂林耆老 BI 之見,萬山語歧 異太大,讓他覺得彼此不是同一族 群。茂林勉強算是魯凱族,而正如

圖 1 高雄市茂林區位置圖 繪圖:王美青。

18 即濁口溪。 19 高雄市茂林區茂林里、萬山里、多納里與鄰近行政區劃單位的相對位置關係地圖,請見圖 1。


多納(Kungadavane)之階序與起源論述

「太陽之子」傳說中所述,茂林和多納的祖先是兄弟。茂林歌謠採用多納語法,茂林語和 多納語是腔調上的差異。然而,茂林和霧臺的語言完全不通,也缺乏共同的傳說神話,因 此分開的時間應該很早。文化的相似性透過學習、交流而來,但語言的差異證明彼此根本 上的異質性。BI 表示:「萬山不是魯凱族,因為語言很奇怪。我們勉強算是魯凱族,茂 林和多納傳說故事是兄弟,但我們和霧臺的語言完全不通,也沒有共同的傳說神話,可能 七、八百年前就分開了。文化可以透過學習、交流而產生相似性,但語言是最根本的。我 在部落教傳統歌謠,我們茂林唱歌是多納語法,我們和多納語言可通,好像北部和南部腔 的差別,很近、但又分開。傳說中茂林和多納是兄弟,語言相似。日治時期茂林和日本人 作戰,逃難,舊茂林就在今萬山後山,舊萬山要走三天。分開久了,語言會有變化,因為 交通不便,群山阻隔所致。」 萬山一位耆老 AL 表示,20「孤巴察峨」 21 講的是萬山和桃源鄉高中村的故事。22 他說: 「桃源鄉高中和我們的祖先有關係,曹族的人是我家裡(Lavilahau 家)的兄弟分開的。…… 曹族、阿里山是從我家出去的,阿里山、三民、高中和魯凱族不能溝通,只有我家和他們 能溝通,因為是親戚。」據 AL 表示,萬山話稱「曹族」為 “saimau”,稱「布農族」為 “sonau”。加上當地人所書寫的傳說故事以及小島由道與馬淵東一的記載,均顯示過去 萬山聚落和曹族及布農族接觸相當頻繁。23 茂林區一位熟悉行政與觀光事務的族人 LK,其家族從萬山遷至多納,據他所言,以 前的部落逐獵物而居:「萬山是從大小鬼湖那邊遷過來的沒錯,但是追溯萬山過去歷史的 話,也不是就那邊而已,更早期的話,我們把三個村分開談,很多的族群聚居在一個部落, 甚至平埔族、排灣族、魯凱族、布農族過去都是可能因為狩獵的關係,所以常常會混在一 起,就是獵到哪裡就吃到哪裡,就變成他也是這個部落。多納這個族群也是這個樣子,獵

20 該名耆老表示,「我們不是真正萬山人,是從 davitsukao 搬到’Oponoho,但是我們娶 labanulai 的女孩,以後就住

在’Oponoho。」 21 政府指定的第七座國定遺址「萬山岩雕群遺址」其中一處稱為「孤巴察峨」。 22 今 高 雄 市 桃 源 區 高 中 里。 學 者 的 分 類 稱 其 為 沙 阿 魯 阿 族, 惟 正 名 後, 族 人 選 擇 的 族 群 名 稱 為「 拉 阿 魯 哇 族 」

(Hla’alua)。參劉斌雄,〈沙阿魯阿族的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8(1969),頁 67158。林曜同,〈荖濃溪上游之族群遷徙與互動(1600-1900):以 Hla’alua 為中心〉,收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主編,洪麗完編輯,《考古、歷史與原住民:臺灣族群關係研究新視野》(臺北:順益台灣原 住民博物館,2016),頁 265-297。 23 在學者與官方族群分類中,曹族已改稱為「鄒族」。2014 年,原本歸類於南鄒族的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已獲得

官方正式賦予其獨立的族群地位,分別為第 15、16 族。參林曜同,〈編序〉,收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蕃 族調查報告書.鄒族》(第三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5),頁 iii-x。

123


124

8卷 | 第3期

到哪裡捕到哪裡,就可能在這個地方相識了,就結為一個小部落。所以祖先很複雜。」 萬山部落原處深山,人煙罕至,日治時期才被殖民政權發現。萬山岩雕屬於舊萬山 部落的生活圈,近年來已經登錄為第七座國定遺址──「萬山岩雕群遺址」。LK 表示,「萬 山村來講,她是日據時代最後被找到的一個部落。因為他們是住在出雲山,馬里桑溪的頂, 類似山頂洞人,他們有一個習性就是狩獵的時候會滅跡,所以找不到人。有一次這個族群 到六龜可能就要去換東西,日本警察看到就說『咦,這個族群怎麼沒有看過?』他就一直 跟著他,就找到了。他們以前住的地方是很難到達。而且那個地方非常非常的棒,那邊整 條溪是溫泉溪,整條溪不少錢,它那個地方一個是國家級的石雕。」24 對於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放的影片解說,指出蛇頭山傳說中被認為是百步蛇化身

照片 1 蛇頭山(王美青攝)

24 參見王美青,〈文化遺產的脈絡、記憶與詮釋:以萬山岩雕為例〉,《民俗曲藝》,186(2014),頁 11-57。


多納(Kungadavane)之階序與起源論述

照片 2 龍頭山(王美青攝)

的說法,25 LK 回應:「那個傳說來講是後面點下去的,是因為我們目前成立國家風景區 之後的一個地質景觀是蠻類似百步蛇的身段,因為從空中鳥瞰下去之後,那個形狀就是類 似我們魯凱下三社的祖先所講的百步蛇的身子,包括龍頭山一樣,26 只不過它的形狀也蠻 像我們講的中國的龍,臥龍淺灘這樣子,它只是地質景觀的一個美,一個那種幾千年風雕 水雕塑造出來的一個景色,看起來是那麼樣的美。其實過去我們從族人對這種景觀跟特色 不是很在意,我們只在意的是溪,因為我們是以住的為根據地,來跟溪裡面相處的日子比 較久,像這種大河流幾乎都是避開的,大河會流啊,因為大河會侵蝕,所以你不可能住在 河邊,所以一定是在小的山上的溪邊,過去也是躲外來族,所以不會到那種空曠的地方去, 一定是到山ㄎㄚㄎㄚ的地方去,比較封閉的地形這樣子。」 關於多納的人群組成,從東西南北四個角度觀之,多元來源是其一大特色。據族人 表示,大約有七個小部落在此聚居並落地生根。「這附近的溪流有一些傳說故事的溪,像

25 蛇頭山曲流地形請見照片 1。 26 龍頭山曲流地形請見照片 2。

125


126

8卷 | 第3期

我們這座山的後面它有一個部落,就是莊家的一個部落,它們也是舊的,這邊有一些很 多部落聚集過來的,像我們東邊有一個部落也是孫家的一個部落,他那個過來,那個叫 abusan,abusan 那邊是何家的部落,遷移過來這邊,那莊家的部落那邊叫 dadauvan(地名), 我們稱為跳舞場,所以這個族群是很多過來聚集在這裡的。那還有四個,我還要記一下, 因為那個很多名字。從那邊聚居過來的,所以這個族群是很多個族群結合這個部落,所以 你要說歸納為一個族群是不可能的,我只能解說的時候我說四個方位,東南西北方角度, 我們看一下喔,這樣子,東邊是臺東縣海端跟延平,我們西邊是西拉雅族的,六龜跟大津 那邊,我們的北邊就是桃源的布農族跟鄒族,我們的南邊是排灣族跟魯凱族,所以這個族 群歸納起來到這邊,好像很多個族群結合起來,那聽老人家講,我們這邊也有平埔族的血 統,也有布農族的血統,所以跟東邊的部落,我們講也有跟阿美眉的部落,我們這邊就是 一個石板部落,以石板式的,也是一個特徵。」 對於鄰近族群,多納有不同的語彙稱呼。族人也指出,耆老對於族群互動的記憶, 主要可追溯至日治時期。有些長輩甚至記得荷治時期來過部落的紅髮荷蘭人。「布農族叫 su au,排灣族 dalauzan,鄒族叫 gasu auwan,平埔族叫 tsaulan,是以六龜那邊的地名來命 名的,平地人通稱為 bakisa,不再分閩南或客家。過去幾乎主要跟這些族群互動。因為再 追溯過去更早的話,在荷蘭時期,老人家幾乎已經沒有人在述說這個問題了,日本時期才 有隱隱約約的概述一些這樣的一個經過,就是荷蘭時期應該更早還有,但老人家的記憶只 有到日本時期而已。因為那時候日本人的教育比較正統,也是一種比較壓迫式的行為,所 以幾乎印象都在日本時代,荷蘭時期那種過著山中歲月的世界的日子。但是他們有看過荷 蘭人來這邊,一個紅頭髮的,老人家的記憶裡都有看過,因為沒有正面的接觸,所以他們 把他當作很奇怪的,有人說『紅人』或『紅頭髮的』。必麒麟教授那個時候已經記得,如 果說必麒麟他那個時候,因為他來這邊也是戰戰兢兢啦,也不是說來這邊做調查的,那時 候也有人,也許官方的人帶他過來,他才會進來。」 茂林區原住民具有多元的源頭,族人認為從語言、遷徙過程和體質外觀明顯可見具 體的差異。受訪族人亦建議研究者可從不同角度進行深究。據筆者瞭解,包括文化人類學、 考古學、體質人類學、語言學等人類學四大分支,即為人類學全貌觀(holism)著力之處。 在地居民提及:「最早期的時候,這個族群最早有紀錄是排灣族,排灣系統。其實還是不 一樣,因為族群還會互相有獵殺的話,就表示語言不通,沒辦法溝通。早期跟霧臺那邊的


多納(Kungadavane)之階序與起源論述

族群也會獵殺。以前這三個村也是會互相獵殺。互相設計。以前萬山這個部落可能跟布農 族比較接觸,萬山會用布農族來設計這邊茂林和多納的人,所以萬山很奇怪。abusan 那邊 有故事,是一個這個家族的族群在那邊過來的。因為他過去來講,也是因為跟別的族群有 紛爭,常常有出草的行為發生,這些族群就看到這個部落有在起火冒煙,他們就靠過來, 那時候看這個地方也是不錯,他們就派人過來談,談一談就說,『我們想要過來』,那當 然變成,接納之後就是一個部落了。所以我們人種我看的結果,很奇怪,有高有矮,有白 有黑,有胖有瘦,所以這些族群如果說有一些人類學或是考古學去看這些,用他的 DNA 的特質去研究,可以知道是從哪裡來的。因為我們的輪廓一看,我們自己知道都看得不太 像,沒有人去研究這個東西。茂林也有荷蘭的血統,有的人眼睛紅紅的,紅眼睛。看那個 輪廓,看得出來,又高又挺的。所以茂林這個族群,過去從左鎮、安平過來,甲仙,都有 這個系統,所以內門鄉溝平村跟我們多納也有淵源,多納部落,那滿奇怪的。所以這邊來 自各地不同的血統都有。所以現在研究的人來這邊都搖頭。」「從內門那邊來的是平埔系 統。所以我們這邊變成是混合種,有時候我講到部落看一看應該很準,看輪廓,你去布農 族看一看,回來一看,咦,怎麼有這種臉型,然後再到臺東看一看,就會發現說,咦,奇 怪,怎麼也有,所以排灣族的系統這邊也有,臺東那邊的系統也有,因為那邊變成也有親 戚關係了,所以我們都可以找得到他們的根在哪裡。那還有這個部落,還有兩個部落,上 面部落還沒有講,其實不是只有五個部落,是七個部落在這邊集合。」 在神話敘事方面,下三社和霧臺魯凱族亦存在不同的起源和傳說故事:「雲豹的故 事是霧臺那邊的故事。巴冷公主的傳說是霧臺那邊的,我們這邊比較沒有。多納的起源故 事為一位獵人與一隻獵狗的故事。一天,獵人帶著獵狗外出狩獵,經過一處芳草鮮美之地, 獵狗不願離開。獵人便回部落帶領族人遷來此地。後來陸續遷入幾個鄰近小部落,組成共 同防禦的群體。」 從受訪在地居民的談話可歸納出,族人眼中的下三社區辨,包含族群身分、語言、 文化、通婚現象、遷徙過程、歷史記憶、地理位置、體質特徵等要素,是當地人區辨人我 之重要指標。同樣地,研究者的族群分類標準亦依其界定角度而有所差異。例如,日治時 期的學者,依系譜關係、語言、社會組織、體質、地理分布、物質文化、起源故事、神話 傳說等面向而定。日本統治時期,國民政府遷臺,以及政黨相互制衡趨勢形成後,學界的 族群分類體系與族群名稱亦為官方所採納及應用。

127


128

8卷 | 第3期

Charles F. Keyes 主張,族群變遷是社會與文化兩面向的辯證過程。政治經濟脈絡的劇 烈變遷,例如遷移和國家行政力量等,可能導致族群性/族群意識(ethnicity)之文化與 社會兩面向的轉變。27 進入國家體系後,由於茂林、萬山、和多納三個部落在行政區劃上 同被劃入高雄縣茂林鄉,28 在族群分類上同被歸為「魯凱族下三社群」,共享行政資源, 且遷村後由於地理位置相近和社會文化性質相似而互動與通婚頻繁,幾乎每一家族均有其 他兩村的親戚,加上學習國語後,各村居民溝通不再有障礙,因此三個部落之間逐漸形成 相依共生的共同體關係。但是,語言相異的文化特質和過去的歷史記憶仍常在族人日常生 活的對話中,成為區辨三個部落的族群表徵。經由政府宣導和文獻閱讀等管道,下三社人 逐漸意識到有更廣泛的人群和自己同被歸為「魯凱族」。21 世紀初期,基於社會制度和 文化特質的相似性,下三社人願意接受此分類,但他們也常運用語言和歷史記憶的相異 性,作為區辨己群與霧臺、大南魯凱人的族群表徵。因此,他們在活動與言談中強調自己 是「魯凱下三社」,以有別於其他二群魯凱族。然而,經過十餘年的光陰,近年來茂林區 族人對被同歸於「魯凱族」的分類範疇已逐漸感到不滿,因此三個部落內部陸續出現要求 獨立正名的聲音,其中以擔任公務人員最多的萬山部落最為踴躍積極爭取正名的可能性。

參、大武 、西拉雅與魯凱下三社互動的歷史過程 臺灣的原住民族共 16 族,分成 42 個方言別。魯凱語分為東魯凱語、茂林魯凱語、萬 山魯凱語、多納魯凱語、大武魯凱語、霧臺魯凱語。29 其中,東魯凱語屬東魯凱群,茂林 魯凱語、萬山魯凱語、多納魯凱語屬下三社群,大武魯凱語、霧臺魯凱語則屬西魯凱群。 目前下三社族人以母語發音,用漢字書寫各部落的名稱,茂林部落的自稱為「得樂 的卡」、「得樂日嘎」(Teredeka)或「瑪雅」(Maga);萬山部落的自稱為「歐布諾伙」 (’Oponoho);多納部落的自稱為「古納達望」(Kungadavane)。 17 世紀荷蘭時代,以真正的統治者姿態君臨臺灣的東印度公司(VOC),惟恐在

27 Charles F. Keyes, “The Dialectics of Ethnic Change.” In Charles F. Keyes (ed.), Ethnic Change, pp. 8-30.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1) 28 自 2011 年 12 月 25 日起,改制為高雄市茂林區茂林里、萬山里、多納里。 29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 103 年度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測驗語言別、範圍、配分及合格標準〉(臺

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頁 1-2。


多納(Kungadavane)之階序與起源論述

與現地住民接觸之際引起不必要的摩擦,啟用原為傳播基督教而來,熱心於學習語言的 喀爾文教派之牧師為政務員,希望透過他們來深植其政治力。其方法之一,便是舉行地 方集會(Landdag)。分全島為北部(臺南以北)、南部(臺南以南)、卑南(臺東)、 淡水(北部臺灣),自 1641 年左右起每年一次召集各村之首長、長老等數人會集臺南、 卑南(自 1652 年起舉行數次),淡水(僅 1653 年、1657 年二次)。在長官及公司職 員的面前,傳達公司之命令及報告各村的統治狀況。此時,若是有相當實績,則賞與衣 服、帽子和煙草等,確認首長之地位,若無成果則褫奪首長之地位。首長是賜給手上有 VOC 銀飾標記的籐杖作為權威的信物。30 在南部地方集會區,有 Kinitavan:或許是指現 在的下三社番(魯凱族之一部)墩仔社──在濁口溪、墩仔溪合流點之東方。他們自稱 Kongdavan,但其他的魯凱族稱之為 Kinudavan、Kinalavan。31 此處所稱之墩仔社,即多 納部落。 清代方志、遊記有關於下三社的紀錄。《諸羅縣志》記載:「大武壠內社九:大 離蚌社、礁吧年社、邦鶻社、內踏綱社、敦里礁吧里社、萬打籠社、藤橋頭社、內優社、 美壠社」。32 《臺海使槎錄》記載:「北路諸羅番五:內優(一作內幽,附大武壠納餉)、 壠社、屯社、綱社、美壠(自壠社以下俱生番)」。33《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記載:「內 灣社、米籠社、邦尉社、篢社、望社、墩社(以上為內優六社,皆歸化生番)」。34 其 中「望社」係指今茂林里,「萬打籠社」可能係指今萬山里,「屯社」、「墩社」係 指今多納里。 移川子之藏等指出,「下三社群」中的多納社(Tona, Kongadavan)、芒仔社(Maga, Toruluka)和萬斗籠社(Mantauran, Oponohu),移居於他們的現居地,已經歷了很長的歲 月。從他們「傳說中的死後靈魂去處」、「早期年代即已開始種陸稻」、「曾經居住於平 原地帶」等口碑傳承,可以看出他們曾經住在西部平原的跡象,也因此得知,古時候魯凱 族的傳統領域廣大。 35

30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臺北:稻鄉,2001),頁 2-3。 31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頁 4-5。 32 轉引自黃叔璥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海使槎錄》,臺灣研究叢刊第 4 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7〔1722〕)。 33 黃叔璥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海使槎錄》,臺灣研究叢刊第 4 號。 34 劉良璧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研究叢刊第 74 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1〔1712〕)。 35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等著,楊南郡譯註,《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本文篇》(第一冊)(臺北: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南天,2011〔1935〕),頁 286。

129


130

8卷 | 第3期

移川等人進一步指出,過去甲仙、小林都有向舊茂林聚落納貢,當時聚落所管轄的 區域包括荖濃溪、甲仙、甚至於到左鎮、安平都有。荷蘭時期那邊都是平埔族。36 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之一》37、《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38、及〈高 砂族の移動及び分佈〉39 三份論著中,均載有茂林聚落過去和西部平埔族之間的互動關係。 不過,這三種文獻所摘錄的報導人言談,卻呈現出兩種不同版本的關係圖像。 首先,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之一》中,不論舊茂林聚落或平埔族的報 導人,均表示對方和自己乃係出同源,只是茂林人認為平埔族是他們聚落的一批人下山變 成的,而平埔聚落的人則逆向地認為茂林是他們族人上山變成的。 該書的茂林報導人表示:「昔時,本社地內有一池,其池底有一大石,有一天石破 裂而生出男女兩兒女。兩兒女及長成相婚而生了許多子女,其後子孫世代繁衍,遂成為 一社。後來經過許多世代,社民之一部分分派下山到平地來,起初居住在 Pongaliyau(枋 藔),嗣後有一部分反歸 Lakutsu(六龜)居住,從此以後又分居各地。這就是今日之 平埔番。彼此之祖先分離當初,堅約永不相忘,所以我社民,有時或有襲擊粵人部落之 舉,迄至今日未嘗有侵犯過平埔族之部落。當時本社之領域,涉渡荖濃溪而遠及蕃薯藔 附近。迄至領臺前為止,本社民和六龜庄民互有通婚,時常相會共唱祖先傳下來的歌」。 而六龜里一位平埔的庄民則表示:「忙仔、墩仔兩社居民,原來與我們的祖先同樣是居 住在噍吧哖地方的平埔番,他們早期就離開該地而到蕃薯藔地方來,忙仔社移居大竹菕, 墩仔社則移居柴疏霧。然後我們祖先之留居噍吧哖者因受了漢人之壓迫而遠避到甲仙 埔、蕃薯藔地方去居住。然後他們又為了避免所飼養的牛糟蹋蕃薯等農作物而移居到荖 濃溪左岸去,而成立現在的社址。今日雖然他們與我們語言不同,但在昔時彼此是同一 語言的」。40 其次,在《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41 和〈高砂族の移動及び分佈〉42 中,不論

36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等著,楊南郡譯註,《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本文篇》(第一冊),頁 286。 37 小島由道,《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一冊)(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20)。 38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等著,楊南郡譯註,《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本文篇》(第一冊),頁 286。 39 馬淵東一,〈高砂族の分類—學史的回顧〉,《民族學研究》,18(1、2)(1953),頁 1-11。 40 小島由道,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臺北:中央研究院

民族學研究所,2003〔1920〕),頁 37-38。 41 移川子之藏等人,《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 42 馬淵東一,〈高砂族の分類──學史的回顧〉,頁 1-11。


多納(Kungadavane)之階序與起源論述

舊茂林聚落或 Taivoan(大武壠)的報導人均表示,係因為 Taivoan 進駐了茂林位在西方 之分村的領域,所以須繳納租稅以示補償,此後兩群人之間關係堪稱和平。另外,Siraya (西拉雅)也大約在同時進入舊茂林聚落之分村的領域,但該族未與茂林人建立租佃關係, 而曾遭受馘首。較晚來到這片領域的客家人亦因未繳納租稅而遭到馘首。總之,平埔族的 進駐使得此茂林西方分村的人重返舊茂林聚落。 茂林人傳說他們曾有個叫做“Tsuroya”的分村在楠梓仙溪附近,亦即十張犁的稍南 方(枋藔),當時拉阿魯哇人(Hla’alua)人居住在甲仙埔稍西方的 Thumalai,兩者之 間曾有過婚姻關係。舊茂林聚落後來也和拉阿魯哇人保持親近的關係。未幾,Taivoan43 湧來,使得此一分村的人都撤回舊茂林聚落,從此茂林便和遷至枋藔的 Taivoan 建立起 「蕃租關係」,其後遷至六龜里的 Taivoan 亦然,而更晚才來開墾新威之地的客家人由 於不肯繳納蕃租,因此常遭到茂林人前去馘首。44 傳說獲得宵裏、芒仔芒、和六龜里平埔 族的認定。十張犁一位宵裏人和八張犁一位芒仔芒人表示:「十張犁庄之枋藔、十張犁、 八張犁等各部落於每年舊正月或二月及舊九月或十月共同供出布匹(數量不定)由代表 送到六龜交與 Maga 社。昔時 Maga 社的人住在枋藔附近,因受平埔族之壓迫而退居現在 之地。因為這個地方是他們的土地,若不付蕃租則要前來馘首人頭」。六龜里一位頭社 Taivoan 亦表示:「六龜里為 Maga 社之土地,故每年要付給酒及豬。最初開拓當地者為 芒仔芒之平埔族,前來狩獵而碰到 Maga 社的人,以每年酒一大壺、為條件而移居該地。 又因 Mantauran 社及 Tona 社也與 Maga 社同族的關係,也同樣每年交給酒一壺、豬一頭 為蕃租。六龜里部落之北有一水流叫做坦水坑,在其北部即為鄒族四社蕃 45,其南即為 Maga 社之領土。後來在六龜里南方之新威,有廣東系之漢族建設部落,並未繳付蕃租與 Maga 社,因而常被馘首人頭。」46 。 另一方面,依據平埔族的傳說,似曾有過 Maga 與 Tona 二社的人,渡過楠梓仙溪,

43 馬淵東一原文加了一註解:即「四社平埔」(馬淵東一,1954)。四社平埔係分布於今臺南縣玉井鄉一帶,主要聚落

有頭社、宵裏社、茄拔社、和芒仔芒社(參謝繼昌、李壬癸合著、國立臺灣編譯館編,《臺灣原住民文化基本教材》〔上〕 〔臺北:國立臺灣編譯館,1998〕,頁 47)。 44 馬淵東一,〈高砂族の移動及び分佈〉,《民族學研究》,18(4)(1954),頁 123-154。 45 即學者族群分類中的「沙阿魯阿人」(參劉斌雄,〈沙阿魯阿族的社會組織〉)。2014 年,族群正名成功後,族人自

稱為「拉阿魯哇族」(Hla’alua)。 46 移川子之藏等,《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頁 495-496。

131


132

8卷 | 第3期

去開創新天地。47 Taivoan 自臺南一帶,向楠梓仙溪流域移動,Siraya(新港蕃)也大約在 同時,沿著西南側前進,木柵一地正是當時 Siraya 的前哨基地。48 Siraya 有如下的傳說: 沿著向南流經木柵附近的小溪(南流後轉向西流,成為二層行溪,流注臺南附近海域), 稍往下游行走,溪東有個芒仔(或「望鄉」),溪西有個墩仔腳之地,兩地曾經分別住有 「芒仔社」(Maga)和「墩仔社」(Tona)的人。Siraya 來了之後就把他們趕走了,他們 便躲到現居的地方去。這兩社的人會前來攻擊 Siraya,因此 Siraya 在此設木柵防之,遂名 其地為「木柵」。這裡並未曾發生過「蕃租關係」49。 上述這兩種版本分別呈現出西部平埔族和茂林聚落之間為「同胞關係」或「租佃關 係」的不同說法。但不論如何,它們均透露出早期茂林聚落曾有一群人到西部平原開拓新 天地,復又因故重返。若依第一種版本,即《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之一》所示, 茂林聚落含有 Taivoan 的後裔,而現在甲仙和六龜等地的 Taivoan 亦應有部分茂林血統。 50

若據第二種版本,即《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和〈高砂族の移動及び分佈〉所言,

則茂林聚落曾與沙阿魯阿人維持密切的關係,且因與 Taivoan 建立「租佃關係」而相安無 事。這和今下三社群人所言向來與山下平埔族關係良好的景況相符。再者,兩種版本均顯 示,茂林聚落的勢力範圍曾向西及於楠梓仙溪流域一帶。

肆、社會階序的形成:多納起源版本之爭 Ester Boserup 在“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Technology in Primitive Societies”一文 中指出,關於過去人口趨勢最合理的假設似乎是,有些不幸的人群,受到疾病和戰爭大量 毀滅,而有負的人口成長率或消滅;其他較幸運的人群則是在長時期裡有正向但相當緩慢 的人口成長率。在許多例子中,具正向成長率的人群已遷徙至無人的土地,這些土地的先

47 馬淵東一表示,他進行田野調查時,當時的魯凱族下三社群似已不復記得此事(參馬淵東一,〈高砂族の移動及び分

佈〉)。 48 馬淵東一表示,木柵地方的平埔族屬新港蕃,即 Shiraya,與六龜里、十張犁、與甲仙埔等地之平埔族,即四社平埔

(Taivoan)略有不同(移川子之藏等,《臺灣原住民系統所屬之研究》,頁 497)。 49 馬淵東一,〈高砂族の移動及び分佈〉,頁 123-154。 50 小島由道《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一冊)所記載的六龜和甲仙等地平埔族,依其活動範圍應即屬移川子

之藏等 ,《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和馬淵東一,〈高砂族の移動及び分佈〉所指稱的 Taivoan 族。


多納(Kungadavane)之階序與起源論述

前居住者人數已大幅減少。但在許多其他的例子裡,如果鄰近的人群間有著不同的人口成 長率,則有著相反的作用:具正向人口成長率的人群會利用他們人數愈來愈多的優勢,來 迫使快速人口負向成長或人口成長趨緩的鄰近人群變成強勢人群之村落,或城鎮中的奴隸 或支薪工人,因而使得區域內的人口密度差距愈來愈大。Boserup 進而表示,人口大小與 密度,以及社會系統階層化和複雜化的程度之間有相當密切的關連性。當一個原始社會中 的人口愈來愈多且密度愈來愈高時,該社會的社會組織會透過幾項要素的交互作用而變得 愈來愈複雜,這些要素都和人口密度有關。其中一項要素為:土地所有權之階序化系統 (hierarchical systems of land tenure)的逐漸發展。另一項要素為:當各群體人數增大且當 地群體間相隔距離縮小時,當地各群體間,以及鄰近群體間,關係都會傾向於愈來愈緊張 和敵對。這會導致透過戰爭或出現由儀式所神聖化的社會位階(a ritually sanctified social ranking),來創造或提高社會分化(social differentiation)及更中央集權(centralized)的 社會組織。51 由此,筆者認為,或許從 Boserup 的論點:人口擴張的驅動力以及區域內鄰近群體間 的密度和互動關係會逐漸造成社會組織的階序化,可以對排灣、魯凱等階序社會之社會組 織的形成與發展,提出一些可能的解釋,並以實例檢驗之。 南島語族社會的研究顯示,土著的起源觀念是不同概念的複合體。祖源(ancestry) 概念、地方(place)概念、及人與群體相互關係,均是確認人和群體以及追溯起源的重 要因素。整體而言,這些概念均隱含對過去(past)的態度:過去是可認識的,此類知 識是有價值的,過去所發生的事為當前立下了一模式,且擁有使用過去的途徑(access to past)是嘗試掌控當前所必備的。52 上述幾個研究也指出,南島語族社會的起源論述包括 了多元起源和多種對立範疇(如優位者/低位者、年長者/年幼者、男/女、原地形成者 /外來者),當地人以口傳歷史解釋群體內部和群體之間的階序關係,起源敘事因而成了 競爭優先地位和合法化政治秩序的工具。

51 Ester Boserup,“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Technology in Primitive Societies. ” In Michael Redclift (ed.),

Sustainability: Critical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pp. 157-171.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2005[1976]) 52 James J. Fox, “Introduction.” p. 5.

133


134

8卷 | 第3期

根據學者們對魯凱族各聚落的研究顯示,53 關於起源的傳說故事皆描述頭目家族抵達 聚落故地的先後順序,通常愈先占者,愈居於優先地位。有的聚落(如好茶、多納)則因 最早創立的頭目家族將權利和特權轉移給稍後移入的頭目家族,因而大頭目的地位被取 代,54 此情節也包含在起源敘事內。因此,敘述聚落創立過程的口傳歷史成了支持頭目家 族在聚落中之優勢地位的重要依據。 關於階序制度的由來,多納部落內部有不同的解釋聲音。據筆者田野調查發現,有 些人認為遷移至多納現居地之前,在原聚落即存在社會位階,有些人則認為是遷居到今多 納所在地時,才出現社會位階。持前項看法者多為貴族,他們認為是原聚落的平民外出狩 獵時發現這塊豐饒之地,於是回原居地告知並舉村遷來;持後項看法的多為平民,他們表 示是發現新居地者與鄰近勢力強大的聚落結盟,邀請他們到新居地來共同防守,並給予他 們貴族頭銜,提供他們服務。55 社會階層化之後,社會內部會透過建立一套象徵分類體系 來作為強化、鞏固既有社會秩序的基礎,使社會的階序化更形深化。時至今日,在公開場 合和日常談話裡,多納頭目與貴族皆以「長幼有序」一詞比喻貴族與平民之間的主從關係, 以及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的機制。56 1998 年重建完成的多納村活動中心暨文化聚會所的一面牆壁上,有一塊當地人銘刻 著「多納部落的形成」之傳說故事的石碑。57 故事內容如下: 很久很久以前傳說著 Kungadavane 部落的形成,據地方耆老的口述:原來 居住在濁口溪上游與多納溫泉溪交匯處河岸的小部落,有一天一位獵人帶著獵 狗往西南方打獵,發現一處很美的地方,這裡有高大的原始林、土地肥沃、有 沼澤地、豐富的水源,也是雲豹、熊、水鹿及各種動物的棲息地。後來獵人每 次到這個地方打獵要回部落時,那隻獵狗總是停留在河岸邊不肯回去,於是獵

53 移川子之藏等,《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

陳奇祿,〈臺灣屏東霧臺魯凱族的家庭和婚姻〉,《中國民族學報》,1(1955),頁 103-123。 謝繼昌,〈臺東縣大南村魯凱族社會組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5)。 王長華,〈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變──以多納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喬宗忞,《臺灣原住民史──魯凱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伍麗華,〈萬山口述文本之詮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54 衛惠林,〈魯凱族的親族組織與階級制度〉,《中國民族學報》,3(1963),頁 1-18。

王長華,〈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變──以多納為例〉。 55 王美青,〈文化表徵與族群性──魯凱族下三社群的認同建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2003)。 56 王美青,〈高雄市茂林區魯凱族下三社群的族群藝術與文化資源〉,《高雄文獻》,3(3)(2013),頁 30-50。 57 該石碑碑文之署名為「茂林鄉鄉長、多納村村長、及多納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所題。


多納(Kungadavane)之階序與起源論述

照片 3 多納聚落農作腹地(王美青攝)

人回到部落後,把所看到的沼澤地及獵狗不肯回部落的情形告知長老們,並經 協商遷移到沼澤地。但是部落的男士很少,唯恐被敵人征服,所以遊說鄰近的 部落一同遷移到沼澤地,經協商談和之後於是遷移到沼澤地,共同建立新的家 園。過了不久,鄰近的兩個部落每天看到遠方的沼澤地冒著大量的煙,就派人 去探查,並經協商談和之後,相繼加盟並建立強大新的 Kungadavane 部落,這 就是多納村部落的形成。58 此故事顯示多納聚落乃是由不同來源的人群先後移至此地而形成的。故事儼然已經 成為「公定版本」,才會銘刻在聚落的公共空間內。然而,包括文獻的記載和報導人所言 均顯示,起源故事的情節,存有不同的論述版本。

58 多納聚落綠意盎然的田間風光,請見照片 3。

135


136

8卷 | 第3期

首先,關於最早來到多納(Kungadavane)一地的家族,依王長華 59 的記載即有兩個 版本。第一個版本指出,原先住在 Taunglane 地方的貴族家族 Laupalate 率領 Lauodath 家 族到多納來。此版本中,最早定居於多納的是 Laupalate 家。第二個版本,平民 Lauodath 家的人帶著貴族家的狗 Taungelau,到多納來打獵,回程時在 Tathwan 地方休息,但是狗 又跑回多納停駐,不願回去。Lauodath 家的人見狀,便回原聚落向 Laupalate 家報告,說 明多納水源充足且獵物豐富適於人居,建議 Laupalate 家可分居該地。Lauodath 家因此受 命先至多納建屋,以迎 Laupalate 家。在此版本中,最早定居在多納的是 Lauodath 家。60 據今多納居民的解釋,第一個版本是貴族版本,第二個版本則是平民版本。貴族版 本認為,在遷至多納之前,原聚落即有社會階序,是貴族派平民外出探查新地。平民版本 則強調,原聚落並無社會階序,最先發現多納一地的獵人後代對於自己今日處於平民身分 相當不滿,質疑先到此地的是他們的祖先,何以他們不是貴族。對於這場論述之爭,一位 身為較晚遷至多納的貴族家族後代表示,獵人所屬原聚落並無貴族與平民之別,因獵狗不 肯離開多納這塊水草芳鮮之地,獵人便回原聚落請兩位兄弟一起遷來,並願以提供物資服 務作為交換條件,因此便衍生出貢賦制度和社會階序制度。 其次,關於第二個移居至多納一地的家族,依王長華的記載亦有兩個版本。第一 個 版 本, 原 住 在 Ba-atsungan 地 方 的 Thagilatan 貴 族 家 族,61 傳 到 Kulubulukan 頭 目 時 移居 Talugulan,再移至 Tausolu,是這一帶勢力最大的貴族家族。因此,居住在多納 的 Laupalate 貴族因某種已失傳的原因,或可能尋求庇護支持,將 Thagilatan 貴族連同 其屬民 Gadagilan 家接回多納定居,同時亦允以不必勞動工作,可收貢賦租稅之權。從 此,Thagilatan 家便取代 Laupalate 家成為多納聚落最具優越地位的大頭目。第二個版 本,Thagilatan 家的男嗣與 Laupalate 的女子因為聚落之間的貴族聯姻,然後才接受屬民

59 王長華主要係依據多納聚落 Lagerlagan 家的 Lavlas 和 Ladilapan 家的 Tanobaku 口述,再配合《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之一》的記載,相互參照而寫成多納聚落的形成過程(王長華,〈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變──以多納為例〉, 頁 47)。 60 王長華,〈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變──以多納為例〉,頁 47。 61 即拉阿魯哇人的 Latsusuga 地方。後來屬於布農族郡社群之領域,位在 Palisan 的西北之地(王長華〈魯凱族階層制

度及其演變──以多納為例〉,頁 47;小島由道,《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39)。小 島由道並據此認為多納人與拉阿魯哇人(Hla’alua)和卡那卡那富人(Kanakanavu)係出自同一地(小島由道,《番 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頁 39)。


多納(Kungadavane)之階序與起源論述

Lauodath 家的建議,分居多納另建新勢力範圍。62 Thagilatan 家的起源傳說,63 依《台湾高 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記載為:「本社之西北,濁口溪之北,有一稱為 Apilan 之地,從 地中生出男女各一人。這兩個男女後來結為夫婦,生了很多男孩,而女兒僅有一人。此女 與太陽發生關係,從太陽得到首飾。後來生男女雙胞胎,但僅女兒一人得以成長。這就是 本家的祖先,不知經過幾代後移到東北方的 Tarunguran,後再移居本社」64。 據今多納居民的解釋,獵人所屬原聚落因男丁稀少,為了抵禦周圍的異族入侵,便 與鄰近一男丁眾多的聚落和親結盟,此即為王長華所記載的第二個遷至多納的貴族家族。 多納聚落答應提供此男丁眾多的聚落不必勞動即可坐享其成的條件,因此,收取貢賦的特 權便轉移至第二遷入多納的聚落領導家族手中。相對於貴族版本認為,獵人所屬原聚落即 有貴族與平民之別,以及一平民版本認為,獵人所屬聚落遷至多納後,內部才因協議產生 貢賦制度,從而衍生出貴族和平民之別。有另一平民版本則表示,獵人所屬聚落與鄰近一 男丁眾多的聚落結盟後,雙方才因協議產生貢賦制度,從而衍生出貴族和平民之別,即由 此新遷入聚落的領導家族享有收取貢賦的特權。因此,目前多納對於貢賦制度和社會階序 制度產生的時間點有多種論述版本。由於各種版本相互競爭、互不相讓,因此多納活動中 心碑文的作者 65 便將涉及階序制度的爭議部分略過,僅記述聚落和聚落間的結盟,逐漸組 成了多納聚落。 隨後來的兩個家族在王長華 66 和移川子之藏等 67 中的記載均相同,即為 La-avaran 家 68 與 Lapdwan 家 69。其中,La-avaran 貴族家從東方而來,移居多納時,有神雀助其抬來雕飾 精美的梁柱,但建屋完成後,屋梁主柱不穩會搖動,因此便在聚落中另覓建地蓋新屋後乃 得穩固,因此將原家名改為 Tamoolu。70

62 王長華,〈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變—以多納為例〉,頁 47-48。 63 《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的記音為「θangiradan 家」(移川子之藏等,《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頁

498)。 64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等著,楊南郡譯註,《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本文篇》(第一冊),頁

498。 65 碑文作者是多納一位意見領袖,具平民身分,他表示自己融合了貴族和平民兩種版本,寫成兩方均無爭議的碑文。 66 王長華,〈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變──以多納為例〉,頁 47-48。 67 移川子之藏等,《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 68 移川子之藏等(《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的記音為 Tamaoror 家,從東方而來,其記音與 La-avaran 家的新

家名 Tamoolu 相近。 69 移川子之藏等(《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的記音為 La-putoan 家。 70 王長華,〈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變──以多納為例〉,頁 48。

137


138

8卷 | 第3期

Lapdwan 家則是來自多納聚落附近的另一聚落。早期兩聚落間有聯盟關係,時常相互 知會在同時間分別於各自聚落中舉行某一特殊儀式。某次多納聚落未予通知即率自進行祭 祀,該聚落居民察知後便因遭棄之憤,而移居某處山崖獨居。隨後在一次狂歡中,全聚落 居民墜崖而死,僅留一懷孕婦女倖免,多納聚落居民於是將該婦人接回聚落居住,生子後 成立 Lapdwan 家。71 綜上所述,雖然最早到多納的家族及第二個貴族家族到多納的原因仍有爭議,但至 少可以歸納出,Laupalate 家、Thagilatan 家、La-avaran 家、與 Lapdwan 家可能是最早遷 移至多納聚落的四個貴族家族。大約九代以前,Thagilatan 家的長子 Pandelu 由於顧慮 Thagilatan 家的祖屋有神聖的禁忌,常人不得任意進入,因而影響聚落對外的交易與聯繫 活動,因此 Pandelu 乃另立一家屋,並命名為 Laluguan,同時以長子的優先權,取得祖 家大部分的收貢賦租稅權後離開,僅留十分之二、三的權利於 Thagilatan 家。從此,聚 落居民繳納的貢賦主要由 Laluguan 家收取後,再分予 Thagilatan 家。72 筆者進行田野調查 時,數位報導人咸認現在多納聚落的大頭目為 Lalengan(羅)家,此即是王長華所記的 Laluguan 家。73 目前多納居民對於多納群聚之始有貴族和平民兩個版本相互競爭。貴族版本認為, 原聚落本來就有貴族和平民之分,是貴族派平民去探地、打獵,才發現多納一地。平民版 本則指出,最早至多納一地打獵的人是他們。原聚落並無貴族和平民之別,遷至多納後產 生貴族與平民之別的由來為,先發現多納一地的獵人,其原聚落女性人口較多,因此該聚 落遊說另一男性人口較多的聚落一起遷移至多納,此時兩聚落均無貴族與平民之別,但為 了說服另一聚落,獵人便向他們表示,他們若願意一起遷至多納,獵人所屬聚落便提供他 們食衣所需,無須做事、工作,因此,多納聚落便產生了貢賦,社會階序亦隨之出現。平 民並質疑貴族版本無法解釋貴族如何產生。

71 王長華,〈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變──以多納為例〉,頁 48-49。 72 王長華,〈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變──以多納為例〉,頁 49。 73 王長華,〈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變──以多納為例〉。


多納(Kungadavane)之階序與起源論述

伍、結論 如同 Keyes 所指出,無論一族群宣稱何種認同,均須以對文化遺產的詮釋和社會記憶 作為基礎。74 在不同情境下,下三社人亦透過文化遺產意義和社會記憶的運用,來界定認 同的層次。 換言之,並非所有的文化特質均被用以標示族群差異,而是攸關族群起源的文化特 質才會被根本賦予化(primordialize),75 也就是居民認為特定文化特質為社會存在的既定 事實(givens),透過個人在文化脈絡的成長過程中所習得。例如,語言、傳說故事、歷 史記憶、傳統的社會階序制度、物質文化、和祭儀等,均被多納居民視為與過去和祖先的 連結,這些族群表徵的存在加深了當代魯凱下三社人的延續感和歸屬感。 關於下三社三個部落移住的時間,在多納居民記憶中世居於此,文獻記載多納至少 從 17 世紀起即居住於此;茂林、萬山分別於 1940、1957 年遷至現址。隨著納入國家行政 體系,國民政府遷臺後,劃歸為同一個行政區劃,即茂林鄉,茂林、萬山、多納三個村共 享相同的行政資源;加上道路改善,縮短了交通的時間,往返便利,三個村的居民往來互 動趨於密切,生活領域屬於面對面(face to face)可達的範圍,朝夕相處,每天都接觸得到, 又屬於同一個「文化生活圈」,三個村相互通婚的比例非常的高。就筆者所認識的每一位 族人,幾乎都有鄰村的親戚或同學。 下三社群三個部落的物質文化相似,社會性質、風俗信仰大同小異,76 這牽涉到地理 位置與歷史發展過程。族群意識取決於主觀的認同,這三個部落除了多納外都遷過村,各 自有其社會網絡,進入國家體系後,遷至現址,相互通婚,互動密切,學習說同一種語 言,即國語;另一方面,經由學者分類、著述,在地牧師告知,族人得知自己叫做「魯凱 族下三社群」,但他們仍堅稱自己不同於霧臺的魯凱族,因此儘管他們接受自己被國家分 類為「魯凱族」,卻自稱為「魯凱下三社」,茂林、萬山、多納三個里的自稱分別為「得 樂的卡」、「得樂日嘎」(Teredeka)/「瑪雅」(Maga)、(Teredeka)、「歐布諾伙」

74 Charles F. Keyes, “Who are the Lue? Revisited: Ethnic Identity within the Nations of Laos, Thailand, and China.”

(Unpublished, 1992.). 75 Judith A. Nagata, “In Defense of Ethnic Boundaries: The Changing Myths and Charters of Malay Identity.” In

Charles F. Keyes (ed.), Ethnic Change, pp. 87-116. (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1) 76 都有崇拜百步蛇的信仰與禁忌。萬山特定家族間流傳著「吃百步蛇的女人」之神話敘事。

139


140

8卷 | 第3期

(’Oponoho)、「古納達望」(Kungadavane),族人言談中常引述彼此文化特質、語言、 歷史記憶的差異來支持各里有別的論點,他們堅持「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集體認同。77 對鄉里的認同感是在日常生活互動中一點一滴慢慢累積、培養、醞釀而成的。2010 年 12 月 25 日高雄縣市合併後,茂林鄉升格為茂林區,這三個村變成茂林、萬山、多納三 個里。經過了長達半世紀多的頻繁接觸,三個里對彼此從陌生到熟悉。在實際運作上,三 個里彼此之間的差異正好形成部落特色,在社區營造與地方文化產業的形塑上各自有其代 表。從鄉公所時代開始推行,並延續至今,由高雄市政府與茂林區公所合作推動的「三 黑」計畫即是三個部落「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表現。茂林是紫斑蝶、萬山是萬山岩雕、 多納是黑米,因三者皆為黑色而得名;三個部落呈現出不同特色,讓遊客可以有深度又多 元的文化體驗。三黑計畫的推行影響所及,對於高雄市茂林區的內部群體認同是趨同或趨 異,有待進一步的觀察。筆者亦將持續觀察下三社晚近又如何嘗試走出靜態文類,邁向尋 根與正名之旅。

77 王美青,〈地方知識與永續發展──魯凱族下三社群的文化資產與自然資源管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

論文,2012),頁 359。


多納(Kungadavane)之階序與起源論述

引用書目/ 一、專書 小川尚義、淺井惠倫著,台北帝国大学言語学研究室編,《原語による台湾高砂族傳說集》(東京:刀江書院,1935) 小島由道(1920),《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一冊)。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小島由道(2003〔1920〕),《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2001),《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臺北:稻鄉。 台湾総督府(1900),《台湾蕃人事情》。臺北:台湾総督府文書課。 佐山融吉(1921),《蕃族調查報告書──排彎族、獅設族》。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著,台北帝国大学土俗・人類学研究室編,《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東京:刀 江書院,1935)。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楊南郡譯註(2011〔1935〕),《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臺北:行政院 原住民族委員會。 喬宗忞(2001),《臺灣原住民史──魯凱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森丑之助(1912),《日本百科辞典》。東京:三省堂。 黃叔璥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7〔1722〕),《臺海使槎錄》,臺灣研究叢刊第 4 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良璧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1〔1712〕),《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研究叢刊第 74 號。臺北: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 謝繼昌、李壬癸著,國立臺灣編譯館編(1998),《臺灣原住民文化基本教材》(上)。臺北:國立臺灣編譯館。 Fox, James J. and Clifford Sather (eds.)(1996), Origins, Ancestry and Alliance: Exploration in Austronesian Ethnography.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二、論文(期刊/學位/合輯論文) 王長華(1984),〈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變──以多納為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美青(2003),〈文化表徵與族群性──魯凱族下三社群的認同建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王美青(2012),〈地方知識與永續發展──魯凱族下三社群的文化資產與自然資源管理〉。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 論文。 王美青(2013),〈高雄市茂林區魯凱族下三社群的族群藝術與文化資源〉,《高雄文獻》,3(3),頁 30-50。 王美青(2014),〈文化遺產的脈絡、記憶與詮釋:以萬山岩雕為例〉,《民俗曲藝》186,頁 11-57。 伍麗華(1999),〈萬山口述文本之詮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曜同(2015),〈編序〉,收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鄒族》(第三冊),頁 iii-x。臺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曜同(2016),〈荖濃溪上游之族群遷徙與互動(1600-1900):以 Hla’alua 為中心〉, 收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主編,洪麗完編輯,《考古、歷史與原住民:臺灣族群關係研究新視野》,頁 265-297。臺北: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馬淵東一(1953),〈高砂族の分類—學史的回顧〉,《民族學研究》,18(1、2),頁 1-11。 馬淵東一(1954),〈高砂族の移動及び分佈〉,《民族學研究》,18(4),頁 123-154。 鹿野忠雄(1941),〈台湾原住民の分類に關する一試案〉,《民族學研究》,7(1),頁 1-28。 陳奇祿(1955),〈臺灣屏東霧臺魯凱族的家庭和婚姻〉,《中國民族學報》,1,頁 103-123。 劉斌雄(1969),〈沙阿魯阿族的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8,頁 67-158。 衛惠林(1963),〈魯凱族的親族組織與階級制度〉,《中國民族學報》,3,頁 1-18。 謝繼昌(1965),〈臺東縣大南村魯凱族社會組織〉。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Bellwood, Peter (1996), “Hierarchy, Founder Ideology and Austronesian Expansion.”In James J. Fox & Clifford Sather (eds.), Origins, Ancestry and Alliance: Exploration in Austronesian Ethnography, pp.18-40. Canberra: The

141


142

8卷 | 第3期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Boserup, Ester (2005[1976]), “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Technology in Primitive Societies. ”In Michael Redclift (ed.), Sustainability: Critical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I, pp. 157-171.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Fox, James J. (1995), “Austronesian Societie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s.”In Peter Bellwood, James J. Fox and Darrell Tryon (eds.), The Austronesians: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pp. 214-228.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Fox, James J. (1996), “Introduction.”In James J. Fox and Clifford Sather (eds.), Origins, Ancestry and Alliance: Exploration in Austronesian Ethnography, pp. 1-17.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Keyes, Charles F. (1981), “The Dialectics of Ethnic Change.”In Charles F. Keyes (ed.), Ethnic Change, pp. 8-30.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Mckay, James & Frank Lewins (1978), “Ethnicity and the Ethnic Group: 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Reformulation.” Ethnic and Radial Studies, 1(4), pp. 412-427. Nagata, Judith A. (1981), “In Defense of Ethnic Boundaries: The Changing Myths and Charters of Malay Identity.” In Charles F. Keyes (ed.), Ethnic Change, pp. 87-116.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Pannell, Sandra (1996), “Histories of Diversity, Hierarchies of Unity: The Politics of Origins in a South-west Moluccan Village.”In James J. Fox and Clifford Sather (eds.), Origins, Ancestry and Alliance: Exploration in Austronesian Ethnography, pp. 216-236.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Siikala, Jukka (1996), “The Elder and the Younger—Foreign and Autochthonous Origin and Hierarchy in the Cook Islands.”In James J. Fox and Clifford Sather (eds.), Origins, Ancestry and Alliance: Exploration in Austronesian Ethnography, pp. 41-54.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Sudo, Ken-ichi (1996), “Rank, Hierarchy and Routes of Migration: Chieftainship in the Central Caroline Islands of Micronesia.” In James J. Fox and Clifford Sather (eds.), Origins, Ancestry and Alliance: Exploration in Austronesian Ethnography, pp. 55-69.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三、其他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 〈原住民族委員會 103 年度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測驗語言別、範圍、配分及合格標準〉。 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Keyes, Charles F. (1992), “Who are the Lue? Revisited: Ethnic Identity within the Nations of Laos, Thailand, and China.” (unpublished paper)



144

8卷 | 第3期

見證歷史的轉折── 方振淵先生訪談紀錄 撰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研究部

時間:2018 年 3 月 26 日、4 月 26 日 地點:臺北市內湖統一數位翻譯股份有限公司 6 樓 訪問: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王副館長御風、王主任興安 紀錄、整稿:莊建華專員

壹、簡介 方振淵(1928 -),臺灣嘉義人,20 歲時參與 雄中自治會,並擔任會長。後考上臺灣大學經濟系, 民國 43 年(1954)因莊水清匪諜案入獄七年,民國 51 年(1962)出獄後因謀職不易,投入翻譯服務, 民國 55 年(1966)設立統一翻譯社,至今仍是臺灣 最具規模的翻譯公司之一。方振淵長期擔任臺北市 翻譯公會理事長、臺灣翻譯學會理事,並於民國 76 年(1987)籌劃設立臺北北門扶輪社,目前已高齡 91 歲。本篇訪談稿紀錄方振淵先生在二二八事件與 白色恐怖等兩段重要的生命經歷,以及最後投入翻 譯工作的機緣,並開創臺灣最具規模的翻譯公司的 歷程。

照片 1 方振淵先生 資料來源:方振淵先生提供。


見證歷史的轉折──方振淵先生訪談紀錄

貳、訪談紀錄 一、求學時代——嘉義農林學校 我是昭和 3 年(1928)出生於嘉義市。8 歲時進入白川公學校(今嘉義大同國小) 就讀,離家約有 2、3 公里。回顧我們這個世代的生長過程都是處於戰爭階段,生長在戰 爭的年代,受日本教育長大,當時知道自已雖然是日本人,也清楚即使對外是日本人, 但在內心上還是與日本人不同的臺灣人。1930 年代後,中日兩國開始互有交戰。10 歲左 右,中日爆發蘆溝橋事件,當時臺灣沒有受太大的影響,但每逢戰事勝利時,我們就會 被動員拿日本國旗在街上遊行及慶祝。隨著戰事的緊迫,動員人力越多,物資越加短缺, 印象中我的小學制服也是穿到破了再補,糧食也越來越少,生活益發艱困。 公學校六年級時,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首先偷襲珍珠港,原先計畫炸沉美國的主 力海軍艦艇,但並未如意。當時我認為日本與美國的國力幾乎無法相抗衡,聽到日本偷 襲美國本土的珍珠港,便暗自覺得不妙。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不久嘉義隨即發生大地 震,1 一度還誤傳是美軍報復性的轟炸,所以當地震來的時候,我們還用日本話大叫:「ば くげき」空襲啦! 事實上,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軍事上還是相對占優勢,一路勢如破竹由中南半島 往南進攻,占領香港、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英國殖民地馬來西亞、 美國殖民地菲律賓紛紛淪陷,美英與荷蘭(印尼殖民地)列強都無法抵擋日軍進攻。戰 爭一路擴展到新幾內亞、所羅門海域。然而,英美盟軍的海軍設備及軍力比,都更勝日 本一截,昭和 18 年(1943)後日本海軍便開始節節敗退,戰局發展才逐漸逆轉。 昭和 17 年(1942),我從公學校畢業後,面臨升學的壓力,當時在嘉義有嘉中、農 林學校與商業學校可以選擇,但要考中學並不這麼容易。所以在國民學校 2 也有附屬高等 科,如果考不上中學校或其他學校時,便可續讀,等到隔年時再繼續考試,類似補習的

1

指發生於昭和 16 年(1941)12 月 17 日凌晨 5 時嘉義中埔的地震,芮氏規模達到 7.1 級,主要受災地區為當時臺南 州嘉義一帶,造成 390 人死亡,四千餘戶住家倒塌。臺灣總督府氣象臺,《昭和 16 年 12 月 17 日嘉義地方烈震報告》 (臺北:臺灣總督府氣象臺,1942)。

2

昭和 16 年(1941)3 月,日本與臺灣同步進行學制改革,總督府發布臺灣公立國民學校規則,廢止小學校、公學校 與蕃童教育所,統一改稱為國民學校。

145


146

8卷 | 第3期

概念。我當時沒有念過高等科,第一次就考上嘉義農林學校。嘉農是嘉義具有歷史的學 校,也是棒球傳統名校,連我在學期間都有接觸過棒球。當時學制本來是五年,但因為 戰爭關係,急需徵召兵員入伍,中學遂修改四年修業期滿就可畢業,畢業後隨即會被徵 召入伍。 等到戰爭末期,戰事態勢對日本不利,為補充極為短缺的兵員,甚至還沒畢業就 會被徵召,我就曾被徵召當了學徒兵(がくとへい),我們是以班級作為一個小隊, 由日本老師作為小隊長,部分的小隊長會由臺灣教師擔任。然而,還沒有真正赴戰場 時,日本就已經投降了。戰後,我回到嘉農繼續就讀,直到民國 35 年(1946)6 月才 畢業。 戰時物資短缺,有錢人吃白米飯,貧窮人就白米飯加蕃薯,嘉義朴子的人都沒有米 飯可吃,只有生病的人才有機會吃到米飯,連地主都是這樣。

二、戰後生活的改變 ……教育廳命令「上課一定要講國語」,但普通話也不是每個人會講,大 家從頭學起,但老師也是臺灣人,有些是從滿州、日本回來臺灣,老師站在講 臺上,他必需用國語授課,很困難、很痛苦…… 畢業後,因為高雄的姑姑收購日本人的旅社,開了一家「新生旅社」,當時新生旅 社位於光復路上,在光復戲院後方。姑姑缺乏資金,找父親出資共同經營。因為如此, 我們舉家遷移至高雄。雖處於物資短缺的年代,但家中人口簡單,我是獨生子,到了 23 歲時才有一位妹妹,花費較少,才有餘裕投資旅社。因為戰時我尚未從嘉農畢業,即被 抓去擔任學徒兵,戰後,念完嘉農,便隨著家裡來到高雄定居。因此,我嘗試著考省立 高雄第一中學的高中部。3 9 月便很幸運的考上高雄一中的高中部,因我念的是日治時期 四年制的嘉農,因此 9 月開學後,便從高中二年級開始念。主要是銜接日本的學制,因 此學校改制後,最高的年級即為二年級,當時並沒有三年級的學生。

3

日治時期的高雄中學,於戰後由林景元擔任第一中學校長。民國 34 年(1945)12 月復學。


見證歷史的轉折──方振淵先生訪談紀錄

圖 1 上及下:上圖光復戲院,日治時期為昭和 5 年(1930)所設立之金鵄館, 民國 34 年(1945)由國民政府接收後,改設立為光復戲院;下圖為民國 36 年(1947)鹽埕附近一帶地圖,圖中清楚表示光復戲院位上 資料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在中學就讀期間,我自己的想法就比同班同學成熟,主要是在嘉農時期就曾接觸《三 國誌》這類的書籍,當時讀的還不是中文版,而是日文版。日治時期,許多學生從小學 就開始接受日本的軍國主義,一昧對於軍國主義崇拜,當日本宣傳在戰場上的勝利時,

147


148

8卷 | 第3期

這些學生會很天真的跟著揮舞旗子慶祝,打從心底認為自己是日本人,我認為這是不好 的現象。民國 34 年(1945)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指派陳儀率領他的部隊,來臺辦理接 收事宜。當時,氣氛是很棒的,甚至作曲唱歡迎歌,臺灣人熱誠歡迎國民政府來臺統治, 畢竟終於脫離了日本殖民統治。但日後發生的事情卻不如我們所想像,從熱誠變成幻想, 大部分的人民都很失望。 其中,最讓人感到失望的是國民政府官員水準素養及文化水平皆低,臺灣雖然不是 個資源豐富的島嶼,但民眾的生活還過得去,農業發達,到處都有糖業。日本人將在來 米改成蓬萊米,甚至出口水果、特產,樟腦等。後來日本發動大東亞戰爭、太平洋戰爭 等戰事才使得臺灣捲入戰爭,生活越發辛苦。在日治時期,我對於日本政府採取的差別 待遇,感到不平,日本人常有欺負臺灣人的事情。然而,到了國民政府統治時,才發現 日本人雖然惡劣,但基本上日本人講法治,總督府常抓臺灣的異議份子,但會按照程序 及法律審判,且沒多久就會釋放。但中國政府不會,常常不按照法理走,為所欲為,是 一種人治的社會。 另外,戰後初期還有一件事也是很痛苦的事情,就是語言不通。教育廳曾下達命令 「上課一定要講國語(此處所指為北京話,以下亦同,若有不同意涵則另表)」,然而, 臺灣甫從日本統治下脫離,必須從頭學習國語,大陸省份南腔北調,講法又不是很標準, 聽起來很痛苦,加上有些從內地各省來的老師,常常使用我們都聽不懂的國語上課。因 此,很多臺籍老師跟我們一同學國語。當時,我認為既然已經回歸祖國,就必須認真學 習國語,還跑到國語補習班上課,想當然爾,我的國語比同學學得快,還曾代表學校參 加高雄縣(包含今高雄市及屏東縣)的國語演講比賽,拿到冠軍,所以在國語學習的部 分,我著實花費了不少的功夫。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同學誤認為我是外省人。

三、「高雄一中」的校園生活 日治時期,學校對於學生的規定很嚴格,要求禮儀,不准學生抽菸等。加上戰爭時 期,就常進行軍事上的訓練。民國 34 年(1945)日本戰敗,返回嘉農繼續就讀時,就曾 看到很多學生,報復欺負臺灣人的日本老師。民國 35 年(1946),進入「臺灣省立高雄


見證歷史的轉折──方振淵先生訪談紀錄

圖 2 高雄市第一中學初中部一年紀念留影,前排右五即為林景元校長 資料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第一中學」4 後,當時的校園風氣很是自由,校長林景元,是一位數學老師,思想上較為 開放,也讓學生有自主的權力。 像我們同學中,有一些是從日本回來,對於政治的看法比較強烈,也常常閱讀報章 雜誌,為了主張學生權益,我們要求學校讓學生成立自治會。自治會成立後,可能因為 我的國語比較好,所以被推選為自治會的會長。所謂的自治會,其實就類似今日的學生 會,設立自治會主要的目的讓學生表達訴求。雄中的校園在當時是相對開明,校長希望 我們可以表達建議性的意見。因此,每班選一至二個代表參加自治會,是一個常態性的 組織。當時的高雄一中主要還是以臺灣人為主的學校,外省人其實不多,畢竟中國內地 與臺灣的學制不相同,能直接進入高二就讀的學生比較少,當時我們約 50 位,只有 2 位 外省人,相處的還算融洽。

4

高雄中學於日治時期稱為高雄州立高雄中學校。民國 34 年(1945)更名臺灣省立高雄第一中學,隔年招收高中部學生, 民國 36 年(1947)9 月與高雄第二中學合併,改稱為「臺灣省立高雄中學」。

149


150

8卷 | 第3期

四、二二八事件與雄中自衛隊 ……有一個冒失鬼,把化學物品弄破,大聲、冒很大的煙,加上爆炸聲, 我以為中國兵丟炸彈,結果大家嚇得一轟而散…… 二二八事件爆發後,消息傳來時,我就警覺事態並不單純。事件隔天,我便以自治 會會長的名義在禮堂召集大家,報告臺北發生動亂的事情,因為中國官員取締私菸關係, 打死了民眾。其實只要有爭執,照法律走即可,都不應該打死手無寸鐵的民眾。因此, 我向大家說明臺北發生的情形,並請大家面向北邊,對犧牲的人默哀。 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謠傳與訊息紛湧而至,非常混亂,消息是真是假無從判斷, 但我們可以感覺是情勢越來越嚴重。事件一路由北向南漫延,從臺北、新竹、臺中、彰化、 嘉義、臺南到高雄,都傳出打人或暴力事件。事後我才知道曾在嘉農的一位同學,在事 件中遭受到軍隊狙擊而喪生。所以當時的情況越來越混亂,街頭上出現許多暴力攻擊事 件,有些外省籍的鄰居或同學家屬也跑進雄中校園避難。 為因應暴力事件,保護校園與不讓軍隊進來校園,我們便開會討論,高中部二年級 是當時最高的年級,自覺有義務保護高一及初中部學生,加上一些進到校園避難的市民。 所以雄中一度成為抗暴中心。相對的市政府這邊,我就不清楚發生什麼情形,但是雄中校 園本身有一些市民湧入,意見紛歧,自治會已經無法為大家規劃,內部意見也非常混亂。 因此,會議中我們決定要成立自衛隊的組織,維持校園的治安,推選李榮河為隊長, 李也欣然接受,自衛隊也以棒球隊員為主幹,加上高中部學生有接受過軍事訓練,從校 園軍械庫找出了學生軍事訓練用的日本三八式步槍及古董的一八式步槍。自衛隊的武力 僅只有如此,最初設置目的也只是要維持校園秩序,安頓避難或受傷的市民。自衛隊真 的是臨時組成,當時也只是設想如果開始亂了,就負責保護校園及同學,如果校園外的 部分,軍隊要進攻校園,我們至少也可以自衛。擔心需要武力拚駁,才會由棒球隊為主 幹,都是體格勇猛的學生擔任。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頭兩天還是有上課,但是情勢越來越嚴峻,約莫第三天了,軍 隊始終沒有進攻雄中校園,當時不清楚為什麼不進攻,可能軍隊預計雄中有武力組織, 但不清楚我們有什麼樣武器,在敵我不明狀況下,貿然進攻可能會出現傷亡,因此軍隊 遲未進攻。


見證歷史的轉折──方振淵先生訪談紀錄

然而,軍隊先行占領高雄火車站,並管制了火車通行,我們有許多學生從鳳山、岡 山、楠梓、左營及屏東等地來上學,都受到軍隊阻止,甚至採取管制措施,當時通勤學 生不僅有高雄一中,還有鄰近的高雄工職、高雄女中及高雄商職的學生。學生上課遭到 軍隊的刁難,雄中又在火車站旁,因此自衛隊才想要與軍隊協商。但後來卻發生駁火, 過程中雙方都有死亡或受傷, 5 實際的情形如何,我其實沒有親眼看見。 雄中自衛隊與軍隊駁火完後,大樓東側因為面向火車站,所以牆面上留下彈痕累累 的景象,我們在西側這一邊的教室,因為害怕,人心惶惶,很多學生陸續散去。我們也 擔心軍隊會在駁火後,隨時進攻雄中校園,所以已經有很多學生散去。我們遂在西側教 室準備討論接下來的對策,是否繼續守住校園,或者撤退。 就在此時,不知有哪一個冒失鬼,不小心踢破化學教室內的化學用品,產生了爆炸, 發出很大的聲響及煙霧。爆炸聲加上煙霧,讓人誤以為是軍隊開始進攻,丟了手榴彈, 大家嚇得一轟而散。我是最後一批撤退,正好是黃昏時刻,跟在我身邊的是初中部的林 姓學弟及一些學生,我們退到三塊厝的住宅區。三塊厝的居民早因為避難撤走,因此我 們找了一間日式住宅,躲進去,也在此時聽到槍聲,猜想軍隊可能會進到房屋內,我們 就躲進榻榻米下面,我當時還緊緊抓著手中的木劍。果然,過不了多久,就聽到撞門聲 音,因為當時居民都已經不在了,軍人都直接破門而入搜索。我們相當的緊張,連喘氣 都不敢喘,深怕有聲音,如果軍人掀起榻榻米,肯定是死定了。搜尋過一陣子後,他們 用北京話大聲喊話,但沒有人回應後,就慢慢離去。雖然,暫時解除危險,但猜想路上 一定還有軍人。持續躲了幾天後,感覺事件似乎已經平息不少,才裝作若無其事的出外 打聽消息,因為太緊張,也不確定自己有沒有換衣服,不敢走大馬路,走了小巷弄一路 返回鹽埕埔光復路的家中。 回到家中,已經是事件過後好幾天的事情了,這段時間爸媽因為不知道我的安危, 煩惱到不吃不睡,看到我回家後總算放心不少,但也不敢問發生了什麼事情。新生旅社 也在事件中遭受到波及,曾經遭到槍擊。我一位堂哥因為懂得北京話,曾在日軍中作中 國語口譯,後來事件中在市政府被抓,還好當時旅社中住了一位美國人,我們便央託美

5

雄中遇難者顏再策相關資料見許雪姬教授率領口訪團隊在《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及《日治時期臺灣人在 滿洲的生活經驗》等著作,對於顏再策不論是滿洲求學的經驗及後續二二八事件中的遭遇,均有深入訪談。另外高雄 市立歷史博物館於《高雄文獻》7 卷 3 期亦有刊載相關口述訪談。

151


152

8卷 | 第3期

國人出面,幫我們作保將堂哥保回,才保住一命。 彭孟緝的軍隊大約 7 日左右進到雄中校園,當時有些傳言。一是把外省人員當作沙 包,綁在窗邊作為人質,我個人認為都是想像或造謠,完全是惡意中傷。雄中校園會有 外省人是因為不少在街道上遭到攻擊而躲進校園,自衛隊也是加以保護,並未攻擊他們。 二是經過 3 月 5 日,雄中自衛隊與軍方在火車站前駁火,造成雙方死傷,因此軍方 認為自衛隊是有組織、有系統的武力傳言,這也是想像或造謠。雄中當時的武器都是由 校園裡拿出的日本時代三八式步槍和一八式步槍。當時在火車站一帶駁火時,也有軍隊 人員死傷,軍隊以為我們有武力,也會有所顧忌不敢直接進攻雄中校園。 那段時間,學生方面也很害怕,許多同學離開,那些原先在校園內受到我們保護的 外省人也都散了。很明顯地火車站已經被國軍占領,雄中是很容易攻進來的。自然而然 大家都散了,什麼沙包的?那都是亂傳的謠言。至於國軍由壽山進攻市政府的消息也是 後來聽說的,當時因為沒有通訊設備,所有資訊都很混雜,真偽難辨,到處有「中國兵 來了」之類的謠傳,對於都是學生的我們而言,當然是很害怕,所以很多同學在軍隊還 沒有進入雄中前都已經離開了。

五、事件過後 事件經過一陣子,至於過了多久,其實已記不清楚,學校通知我們要回去上課,但 當時怎麼聯絡也已經忘記,可能是同學互相通知。市街秩序也已恢復平靜,學校也通知 我們要回去上課,心想總不可能永遠躲在家裡,逃避不去上學。當時我想國民政府為了 在臺灣立足,不可能立刻對學生或百姓展開報復,因為如此對他們並沒有好處。回到學 校後,發現其他老師與同學都回到學校上課,學校也恢復正常秩序。 二二八事件過後,順利升高三,民國 37 年(1948)高三畢業,我考上了國立臺灣大 學經濟系,其他同學有的順利考上大學,有些則沒有。李榮河、陳仁悲都沒有上大學。 我們這一班,陳田錨是我同班同學,曾擔任過高雄市議會的議長。我們這一期是經歷過 動亂的一期,印象中有一位名叫彭克巽的同學,家長是水泥公司的職員,考取北京師範 大學俄語系,就到北京就讀,兩岸對峙後,便留在中國,成為重要的俄文研究學者,也 受邀到日本講學。有一次我到日本洽公,便與他及另外一位在日本經商的羅姓同學在東


見證歷史的轉折──方振淵先生訪談紀錄

京碰面,大家對於政治上的見解也產生很大的差異。 至於新生旅社何時結束營業,其實我並不清楚,因為中學畢業後,便離開高雄到臺 北念書,爸媽回去嘉義。加上後來的白色恐怖階段被國民黨政府關了 7 年 10 個月,就不 太常回高雄了,我與高雄的關係,實際上也只有那短暫的三年時間。

六、身陷囹圄——白色恐怖階段 我心裡存倖,後來到派出所「補校」、蓋個印章,警察一看、查一查,你 不知道你被通緝嗎?我回答「不知道啊」,就抓進去了…… 遭遇白色恐怖的事情,我其實一直不願意講。有很多參加扶輪社三十幾年的老朋友, 他們都不知道我曾有過這段遭遇,只知道我的立場比較關懷臺灣本土,可是我不是民進 黨黨員,也沒有參加政治活動。 我在民國 37 年(1948)從高雄中學畢業,隨即考取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在這一段 時間感覺到情勢越來越混亂,在一年級後半時,班上就開始出現隨著政府撤退而來的學 生,有一部分到臺大就讀,一般稱為「寄讀生」,但人數越來越多,甚至多到教室也無 法容納,不管經濟系、政治系、法律系及新成立的商學系都有寄讀生,第二年這些寄讀 生則被編到政治系。這些由大陸逃離內戰而抵臺的學生,在政治立場多是鮮明反共立場, 相較於臺灣土本的學生,思想上則不這麼堅持反共,甚至是帶有左傾的立場。 在法學院內是分成兩派,互相攻訐,用大字報說明自己的立場。他們貼上打倒共 匪,思想較為開放的學生就撕掉大字報,貼上同情共產黨的言論,或是社會主義的大 字報,每天都有激烈的攻防戰。我當時剛進去,只是看熱鬧,沒有參加。在經濟系的 關係,我們必須讀一些馬克思的資本論等經濟學原理,因此說我們思想左傾是件很奇 怪的事情。 然而,民國 38 年(1949)隨著國民政府在國共戰事日漸失利時,我所認識的高年級 學長,有很多就原因不明的消失,不知道是逃亡還是已經被補。那個年代只要知「匪」 不報,就有犯罪的可能,例如我們一群人在辦公室聊天,只要有人批評到國民黨政府的 貪腐舞弊,在場聽眾只要沒有密告,就有可能犯了知匪不報的罪。

153


154

8卷 | 第3期

其中最有名的案例是臺電匪諜案 6 與鹿窟基地案 7,大部分都是臺灣人,被抓去也是莫 名其妙,他們不曉得政治這麼厲害,也有幾個和我們關在一起,其實這些員工怎麼會有 強烈的政治理念和思想?不過就是在現場聽到有人在批評政府卻沒有舉報而已。當然也 有像鹿窟基地案那樣,領導人是有其政治目的,可是當地的孩子、年輕人沒有這樣的思 想,但就國民黨政府而言,這些就是有政治思想。事實上鄉下人分不清楚國民黨、共產 黨,糊里糊塗就被抓了,甚至槍斃了。 民國 39 年(1950)3 月 1 日,蔣中正總統復職,當時我是二年級的學生,我升上二年 級後,陸續觀察到部分較活躍的三年級學長失去聯繫,不再出現。我自忖從雄中開始擔任 自治會會長,又曾參加與國軍的對抗,在臺大除了擔任自治會委員,同時也是自費生會長。 因為當時物價高漲,民生日用品一日三市,無論米、火柴等均是如此,所以自費生組織起 來,向政府抗議,商討補救措施。當時我雖然還是學生,看到國共內戰中,人民生靈塗炭、 民不聊生,對於政治現況就很不滿,常發表一些評論,可能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此時,政府為統治穩固實施高壓統治,追捕異議份子。我意識到自己可能也已經遭 到鎖定。再加上以我過去發表對政府的評論,是有可能隨時遭到逮捕。所以二年級下學 期就先申請休學,原先想等局勢平穩以後,才回來繼續學業。打定主意後,便偷偷申請 休學,連家人也沒有告知,同學也不曉得,只有教務主任知道,後來便開始逃亡。因此, 在臺灣大學經濟系念到大二下學期後便休學離開臺北。 然而,離開校園後為了生活,因先前畢業於嘉農,就利用農業的專業,前往臺灣省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擔任額外辦事員,意思即是不在編制內的臨時雇員,在總務單位服務。 我在改良場工作兩年多,一直都相安無事。直到政府為了統治需求及肅清匪諜的關係, 開始加強對於戶政嚴密掌控,持續辦理戶口普查、換發身分證等措施。當時戶政人員進 行普查時問我為何沒有辦理戶籍登記及換發身分證時,我以戶籍地在嘉義,因為工作關

6

係指首任臺電總經理劉晉鈺因「縱容左傾子女前往大陸」的「通匪」罪名被逮捕,與臺電職員嚴惠先於民國 39 年 (1950)7 月遭到槍決。

7

鹿窟基地案,發生於民國 41 年(1952)年 12 月,保密局接獲線報在臺北縣石碇鄉(今新北市石碇區)一帶山區,潛 藏一具有組織的共產黨地下黨員,因此偕同臺北衛戍司令部共同入山緝捕,當場擊斃 1 人,逮捕及訊問近千人,後經 審判共有 35 人遭判死刑,四百餘人遭有罪判決。臺灣史學者張炎憲認為鹿窟事件應該用兩個層次來看,一是逃入山 區懷抱社會主義理想的青年,一是無辜的村民,但是國民黨政府將全村的人都抓起來,是權力暴力,且不具武裝基地 規模就判死刑槍決,也是違反人權的行為。參照資料:張炎憲、高淑媛著,《鹿窟事件調查研究》(臺北:臺北縣文 化局,1998)。


見證歷史的轉折──方振淵先生訪談紀錄

圖 3 方振淵等判決書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提供。

係都沒有返家為由,向戶政人員說明,家中其實人口很簡單,也只有父母跟一位差距 23 歲的妹妹。家人知道我在躲避,但不知道此時我已經被通緝,所以戶政人員來家裡進行 戶口調查時,只說我在外地工作,都沒有返家。後要求我到派出所辦理戶口補校。 我自己也是存僥倖的心態到派出所辦理戶口補校,原先一直擔心自己是否已經遭到 通緝,但總認為只是單純做戶口校正,應該是沒事情。所以當警察查完戶口後便問我:「難

155


156

8卷 | 第3期

道你不知道自己已經被通緝了嗎?」事發突然,我立刻就被遞解歸案,遭到收押。當收 押時,並未告知我係因何種犯罪而被收押,只能推測我是因為在雄中、臺大時身兼系學 生會會長因身分活耀的關係,而遭到鎖定。 另一個猜測的原因,先前在雄中上學時,班上有一位年紀比我們大的同學叫莊水清, 後來才知道他是高雄三民國民學校的老師,人很低調、溫柔,雖然年紀較大,在中學期 間,大家相處情形還算不錯,我也跟他相處得很來。有一次我去拜訪他,他當面告知我, 組織了「臺灣民主同盟」8 讀書會,邀請我一同參加,我當下拒絕,並沒有答應他。後來 我才知道原來臺灣民主同盟是與共產黨有關,也曾創辦雜誌。在大陸方面同樣也有民主 同盟的黨派,我自己看過他們的報刊雜誌,並非因為認同他們的政治理念閱讀,我向來 對於政治情勢的發展比較關心,也會閱覽相關的雜誌。因此,被羈押的時候我心裡正犯 嘀咕,會不會就因為此案而遭到通緝。 後來,等到判決時才知道,我果然是因為此案而遭到通緝,罪名便是知匪不報。當 時根據《勘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9 第九條「明知為匪諜而不告密、檢舉或縱容之者,處 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結果保安司令部給我了最重刑期的七年的有期徒刑, 再加上執行完後還必須交付感化,感化時間還沒有規定長度。 當時太亂了,很多人都是因為「知匪不報」的情況而坐牢。「知匪不報」的情形多 半能夠在服刑期逾半時申請假釋,我服刑三年半後也申請假釋,但直到我刑期服滿前都 未通過我的假釋案。刑期服滿後,再因受感化教育,送至臺北縣土城的臺灣省生產教育

8

臺灣民主同盟,簡稱臺盟,民國 36 年(1947)11 月由謝雪紅、楊克煌、古瑞雲等人於香港籌組,後於臺灣進行地下 組織工作,並持續吸收成員。參考蘇瑞鏘,《白色恐怖在臺灣——戰後臺灣政治案件之處置》(臺北:稻鄉出版社, 2014)。

9

《勘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是戒嚴時期偵辦與審理匪諜相關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據之一。條文共 15 條,民國 39 年(1950) 6 月公布,民國 43 年(1954)年 12 月修正部分條文。本條例原為動員戡亂時期的特別法,因此在民國 80 年(1991) 5 月 1 日動員戡亂時期宣告終止後,應即喪失法源。但行政院在 5 月 23 日行文立法院,指稱係因《懲治叛亂條例》於 5 月 22 日明令廢止,故《檢肅匪諜條例》喪失依據,而立法院則於次日通過廢止本條例。條例規定為政府情治機關檢 肅匪諜主要的法律依據。「匪諜」並不局限於中國共產黨當局派遣來臺的工作人員,而是泛指《懲治叛亂條例》中所 謂的叛徒或是與叛徒通謀勾結之人。治安機關對匪諜及有匪諜嫌疑者,除了可以逮捕,並可針對其身體、住宅或其他 相關處所進行搜索,並得以檢查扣押其郵件、電報、印刷品、宣傳品或其他文書圖書等。嫌疑人被捕之後,除罪證顯 著者依法審判外,未有顯著罪證者,也可不必依「無罪推定」原則處置,只要經最高治安機關認定情節輕微而有感化 必要者,即可直接交付感化。此一法律規定,使得不少政治異議者被以匪諜嫌疑者的方式偵辦審理,只要是該法中規 定凡知匪不告者,處以 1 年以上 7 年以下有期徒刑,遂使得假匪諜事件也可能牽連政治異議者。該法中明定匪諜牽連 案件,不分犯罪事實輕重,一概由匪諜案件審判機關審理,也使得匪諜嫌疑者或匪諜案件皆受到軍法審判,而無法受 到在司法審判中應有的保障」。資料引自薛化元所著,〈勘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資料檢 索日期:2018 年 9 月 30 日。網址: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863。


見證歷史的轉折──方振淵先生訪談紀錄

實驗所 10 進行思想教育。 實驗所位置現在已經改制為軍營(今新北市後備指揮部)。在實驗所的日子比起監 獄的生活相對輕鬆,比較像軍隊一樣制式化,睡上下鋪、棉被要折的像豆腐般整齊,有 上課與勞作的時間。上課分成甲班、乙班、丙班三個班別。甲班是高等知識份子,多擁 有大學以上學歷。乙班則是高中畢業的學歷,丙班則是中學以下的學歷。我當時因為只 填了高中學歷,應該要被安排在乙班,但不知何故卻安排在丙班。 在實驗所的生活主要為上課及勞作,上課的內容多是三民主義、國父遺教、中國地 理、歷史等。勞作時就去種菜,伙食也和軍隊吃得一樣。後來才知道我們是一個示範櫥 窗,向外展示國家對政治犯的待遇是極為好的。感化教育的時間並沒有一定的限度,完 全依照你的表現來決定,只要不搗蛋、不反抗,認為沒有思想問題後,就能結束感化教 育。因此除了判了七年的刑期外,我又額外多接受了九個月又十六天的感化教育。 仔細回想起來莊水清是比較低調安靜的人,他大概是我在高二的時候找我參加讀書 會,但當時是拒絕了,所以高三的時候就沒有什麼印象見過他。同案其實還有另外三個 人,可能都是莊水清的同事,他們都判得較輕,各被判了五年左右。

七、出獄後的生活及創立翻譯社的經過 我回到家裡,恢復自由、高興,但我需要賺錢,我有父母、妹妹。我開始 找工作,很難找工作……,警備總部會派人監視,我就像有傳染病一樣,大家 看到都避之唯恐不及 出獄後,終於恢復自由,雖然欣喜,但卻面臨生計的問題,因為遇過牢獄之災,且 又是政治犯,其實工作上並不容易找,老闆都會擔心請到這樣的員工,會引來不必要的 麻煩,剛出獄的時候,警備總部會派人監視,我就像有傳染病一樣,大家看到都避之唯 恐不及。 幸好,有貴人協力,透過雄中同學親戚的介紹,到伍順食用油工廠工作,伍順早期

10 臺灣省生產教育實驗所,主要是關押政治教育犯進行思想改造的地方。

157


158

8卷 | 第3期

是由製造腳踏車起家,後來轉投資製油業,主要是製作米糠油,將米糠中的油脂精煉出 來,製成植物油,米糠對身體很好,也可以作飼料,製成食用油的話,以當時的技術而言, 算是相當新穎的技術,而且工廠也是新的。我就在工廠裡擔任業務,推銷植物油的工作。 然而,際遇不好,伍順新設的油廠並不太賺錢,加上後來工廠火災,第二天工廠就公告 不需要再上班。因此,我便失業了。 在失業之餘,政治犯的身分,尋找工作四處部碰壁,因為不知道從事何種工作,心 想不如結合自身對語言的興趣,開始在家從事翻譯工作。當時臺灣正由農業轉型為輕工 業的發展模式,勞動力極為缺乏,因此遂有客廳即工廠的手工業產生。我對語言有興趣, 加上受日本教育出身,戰後又曾讀過臺灣大學。因此,我便去承攬工廠、公司行號或商 人的翻譯資料,在家翻譯,透過低廉且具有品質的翻譯水準,完成工作。不久便在業界 獲得口碑,彼此口耳相傳,才慢慢的奠定了翻譯的事業。 會從事翻譯工作,真的是為了糊口,翻譯工作入行的門檻也比較高,競爭的人也比 較少,當時不少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出來後也從事翻譯工作,例如柯旗化,原先應與我同 級也是雄中的同班同學,後來先考上了省立師範學院英語系,專門研究文法,在出版事 業上也很成功,但卻遭受白色恐怖,兩度鋃鐺入獄。 初期工作室很克難,一開始都是接受各公司行號的委託翻譯,由我把稿件翻譯後, 再交給打字行去謄打成文件。所以,創業之初,也沒有商業登記,辦公室也常常搬來搬 去,後來客戶越來越多,直到民國 55 年(1966),才在朋友的介紹下,在臺北市中正區 信陽街 31 號,一家打字行中租了一小角當作辦公室,擺了三張桌子,掛起招牌便開始營 業,才創立統一翻譯社。 有一趣事是從事翻譯及創業之初,曾接受過當時負責編印國中小參考書的「模範出 版社」的委託,主編過英漢百科辭典(民國 56 年 1 月初版),當時為了編這本英文辭典, 涉獵很多參考書,替我的英文實力扎下了深厚的基礎。但因為辦公室不斷的變動,遺憾 的是手中的書早已散失,不知去向。幸而在民國 107 年(2018)3 月獲得中原大學將館 藏原書捐贈給我,讓我得以珍藏自己在創業之初的重要書籍。 最後,回想剛出獄的那陣子生活,會有警察及特務機關定期到家裡拜訪,有時候兩 個禮拜一次,有時一個月一次,直到看我已經開始從事翻譯工作後,認為我不再有顛覆 政府的意圖後,對我的監視就逐漸放鬆。當時,對像我們這類的政治犯無論是無辜受到


見證歷史的轉折──方振淵先生訪談紀錄

牽累,或是真有政治意圖,都受到很大的打擊,不僅是個人,甚至連家人都無法避免受 到波及,在當時獨裁恐怖的統治下,常常出獄後,社會無法接受政治犯,我是比較樂觀、 幸運且具有耐性的人,才能從這樣的困境中走出來。

159




162

8卷 | 第3期

爬梳打狗港驛發展軸線、重現百年 高雄——「19-20 世紀亞洲港灣城市 的興起」國際論壇會議紀要 撰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研究部整理

壹、論壇緣起 1908 年對高雄(舊稱 打狗)別具意義,這是開 啟築港、設驛、市區規劃 之始的一年,使高雄由此 邁向現代化。迄今經過 110 個年頭,高雄已經成為全 臺第一大港,全球第十五 大貨櫃港的海洋城市。追 尋高雄發展的軌跡,可以 發現 1908 年確實為高雄歷 史的轉捩點,但進一步來

圖 1 國際論壇與會貴賓合影

說,高雄更是一個堆疊各時期的文化遺跡,足以見證近代臺灣歷史發展軌跡的城市。 2016 年起,高雄透過「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深究高雄歷史的紋理,不僅關注高雄 18-19 世紀的演變遞嬗,更是觀照 19-20 世紀高雄港市的開發與壯大。因此,高雄市立歷 史博物館分別辦理城市論壇和港灣論壇,著重於高雄市文化的整體意義,讓民眾體會文 化資產是都市發展活生生見證,其代表的不只是一個時間點,而是一整個時代脈絡下之 產物。從清代磚石圍造的城市「舊城」,到具備現代港口、鐵道運輸的城市「哈瑪星」(濱 線,はません,Hamasen),高雄在不同的歷史脈絡下不斷成長。 為此,2018 年 8 月 4 日、5 日兩日由文化部指導,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與高雄市立歷


爬梳打狗港驛發展軸線、重現百年高雄——「19-20 世紀亞洲港灣城市的興起」國際論壇會議紀要

史博物館於駁二藝術特區蓬萊 B6 倉庫、B10 倉庫及共創基地舉辦此次國際論壇。邀請來 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借鑑與高雄同時開港、築港的其他海港城市的發展,跳脫內部觀 點,以全球化的視角重新審視高雄在國際上的定位與重要性。也透過與國際的研究交流, 打造高雄成為港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的重鎮。論壇共分「城市論壇」與「港灣論壇」, 從清代磚石圍造的城市「舊城」,到具備現代港口、鐵道運輸的城市「哈瑪星」,試圖 從多元的研究視角與國際交流,勾勒出高雄市百年來的時代變化。

貳、城市論壇 國際論壇首日登場的 為「城市論壇」,由國立 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劉 益昌所長發表專題演講, 以「左營舊城的歷史性格 ──考古學的觀點」為題, 帶領學員從左營考古發掘 為始,剖析左營城市性格, 並以舊城所擁有的多元歷 史發展為契機,梳釐左營 既有的歷史脈絡,並結合

圖 2 劉益昌所長發表專題演講

文化資產,再造空間場域。劉益昌教授提醒學員應該進一步思考的是舊城的整體規劃,如 何保存一個擁有多層次的歷史空間,藉以重啟古老聚落歷史文化性格的再造與重啟契機。

一、「城與民:區域文化的銘刻與日常實踐」 下午,則進行城市論壇第一場討論會「城與民:區域文化的銘刻與日常實踐」,由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館長謝仕淵擔任主持人。第一場討論會「城與民:區域文化的銘刻

163


164

8卷 | 第3期

與日常實踐」的三篇發表 便從不同學科──建築、 歷史學、地理學──出發 讓市民看見舊城空間場域 堆疊著各時期的文化遺跡, 足以見證近代臺灣歷史發 展的軌跡。 第一篇文章是國立高 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 系教授陳啟仁發表之〈失 而復得的西門──兼論遺

圖 3 城市論壇一隅

址的多重文化資產價值〉。由舊城解構談起,運用歷史圖資,將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時 期左營舊城周遭的空間變化,鋪陳西門城因戰後城邊眷村開闢而消失於地表之上的脈絡。 豐富了西門城遺址保存再現的討論。第二篇文章是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吳育臻副 教授發表〈歷盡滄桑終天明──話左營舊城城跡〉,有別於一般從建築學或歷史慣時性 的討論方式,聚焦在於主宰城跡保存或破壞背後國家機器的意識型態。最後由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臺灣歷史語言及文化研究所李文環副教授〈大時代的糾結:左營東萊新村的歷 史變遷〉。該篇論文透過大的口述訪談原鄉山東東萊第一代和東萊來臺者,佐以地籍資 料和戶籍資料,在文獻資料稀缺的情況,勾勒 1949 年移民潮遷臺的大歷史。

二、聚落共生:城市生活與生計的脈絡 城市論壇的第二場次主題為城市生活與生計脈絡的探討,主要以空間視角剖析左營 舊城內部的官祀信仰、城內設施和土地利用,並透過以金門城為對照,重新思考城牆與 街區保存的文化價值與聚落認同的意義。該場次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王御風教 授主持。首先由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學系謝貴文教授發表〈清代左營舊城內的官 祀空間〉,主要探討舊城內的官民祭祀空間分布。第二篇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許 淑娟副教授的〈左營舊城內聚落空間的梳理與重建〉,剖析左營舊城由清代以降至日治


爬梳打狗港驛發展軸線、重現百年高雄——「19-20 世紀亞洲港灣城市的興起」國際論壇會議紀要

時期舊城內聚落的變化。最後則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江柏煒教授(由翁沂杰老 師代讀)〈城牆城市的再生:金門城的城牆復原與街區保存案例分析〉,透過金門城形 成變遷瞭解目前歷史保存意義和審視一座城市的興衰發展歷程,並從金門文化資產保存 的案例,了解舊城保存的重要性。

參、港灣論壇 一、「開港、築港:『安政條約』的五港通商史」座談會 8 月 5 日為由「開港、築 港:『安政條約』的五港通 商史」座談會開啟序幕,座 談會主要是透過跟高雄有著 類似發展軌跡的日本橫濱、 神戶和新潟的開港為借鏡, 在同時面對類似的全球經濟 變化和需求,其發展必定有 共通之處。該場次主持人與 對談人為國史館館長吳密察 教授,會議中邀請三位來自 日本兵庫縣立大學國際經濟

圖 4 「開港、築港:『安政條約』的五港通商史」座談會,由右至左分別 為陳來幸教授、吳密察館長、伊藤泉美教授與伊東祐之館長。

學系教授陳來幸、日本橫濱歐亞文化館副館長伊藤泉美、日本新潟市歷史博物館館長伊 東祐之,進行座談。 吳密察館長指出在 19 世紀中葉後,東亞地區共同面臨一個新的歷史情境,西方勢力 挾以貿易需求促使了東亞地區港口的興築與開放,因此,座談會目的在於透過與各地的 港灣都市交流學習,希望能借鏡日本、彼此啟發,共同面對 21 世紀的新時代。 緊接著登場的是陳來幸教授發表〈神戶居留地與雜居地的形成以及其多文化互利共

165


166

8卷 | 第3期

生性〉講題,神戶 1868 年開港,管理外國人的移動,設立了居留地與雜居地的制度。眾 多外國教堂、銀行、企業和領事館集中於此,成為當時日本最國際化的地區之一,也帶 來了城市的多文化性。 伊藤泉美教授以〈橫濱:支撐近代日本的國際港灣都市──港與人與鐵路的故事〉 為題,從介紹橫濱 160 年的歷史出發,再以開港與港灣整備的大棧橋附近(象鼻公園)、 昔日外國人居留地山下町、保有因關東大地震而消失的建築碎瓦的山下公園、以及兩座 1900 年代新港碼頭紅磚倉庫再利用的港未等四個遊覽地點,討論橫濱市如何利用和再生 這些近代遺址以面對 21 世紀的變化。 最後由新潟市立博物館館長伊東祐之〈「裏日本」的開港場──新潟〉,新潟位於 日本海側被稱為「裏日本」的區域。新潟開港時間較晚、也沒有實質上與外國進行貿易, 但因為開港促此物流與商品集中,新瀉市成為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行政中心。今年是新 瀉開港 150 週年,如何讓市民重新認識新潟港、喚起認同並回應地方發展,是目前新潟 市十分重要的挑戰與任務。

二、分場學術研討會 本次國際論壇主要針對推動高雄邁向四個現代化的重要因素──縱貫鐵路通車、築 港、設驛、市區規劃進行討論。近代化的高雄,不僅作為南部貨運吞吐重鎮,更兼負推 動臺灣經濟發展的重任。然而,在工業化面紗下,高雄更是具有山、海、鐵、町等更為 重要的文化底蘊。爰此,港灣論壇便分為 A、B、C 三個場次,由多面向、多主軸探討從 日治時期以降高雄城市發展的特性。

(一)街區再造──重探哈瑪星 本場次於駁二藝術特區的蓬萊 B6 倉庫舉行,共分為「打狗新生地從海埔到造陸到 城區」與「和風吹進打狗港──日人在高雄文化的再顯影」兩個場次,共六篇論文發表。 透過學者的介紹,共同展現哈瑪星獨特的街區紋理、豐富的文史資產、山海兼備的景觀 特色,並了解三位在哈瑪星街市發展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日人。 首先登場的為「打狗新生地從海埔到造陸到城區」場次,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劉銓


爬梳打狗港驛發展軸線、重現百年高雄——「19-20 世紀亞洲港灣城市的興起」國際論壇會議紀要

芝教授主持,共有高雄在地文史研究專家張守真教授〈哈瑪星現代化市街的變化〉、國 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林會承教授發表〈大海之城:打狗的海口文化資 產〉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黃于津〈走在路上就會碰到沖繩人: 日治時期哈瑪星地區的人口結構〉等三篇論文,分別針對從清領時期到日治時期高雄的 開發,談及哈瑪星市區的改變,以及利用戶籍事務所提供資料進行分析,釐清為何沖繩 移民聚居於哈瑪星聚落的情形。 A 場次的第二個主題為「和風吹進打狗港──日人在高雄文化的再顯影」,主持人 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陳邦畛教授主持,共有實踐大學應用日語系助理 教授杉森藍〈第一個從高雄反攻日本國會政壇的議員:古賀三千人〉、國立臺灣歷史博 物館研究助理吳孟青〈從木材到鳳梨都能賺很多的鉅富:佐佐木紀綱〉與國立高雄科技 大學通識中心講師謝濬澤〈不只是開文具店這麼簡單:山田耕作〉等三篇論文,主要談 及日治時期高雄作為一個新興的現代化都市中,推動產業發展、都市建設重要的關鍵人 物。

(二)打通海陸連結的鐵路發展 本場次於駁二藝術特區蓬萊 B10 倉庫舉行,共分為「打通臺灣發展的任督二脈:鐵 道建設的興起」與「鐵路尋奇──臺日百年鐵道文化跨海對談」兩個主題。主要探討鐵 道建設對於臺灣發展的影響及高雄作為臺灣海陸聯運樞紐中的角色,並透過日本經驗深 刻了解臺日鐵道文化發展。首先探討的主題為「打通臺灣發展的任督二脈:鐵道建設的 興起」,由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課長、亞太遺產鐵道組織副主席謝明勳主持,共有青 刊社地圖工作室負責人黃清琦〈藏在地圖中的高雄鐵道軌跡〉,從交通網絡的角度去思 考文化路徑的紀錄與保存;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理事劉俊宏發表〈高雄港站:和城市 一起成長的轉運樞紐〉聚焦在高雄港站自日治時期到戰後在高雄城市發展中所扮演的角 色。最後則為舊打狗驛故事館館長古廷維的〈濱線:復駛的想像與願景〉,促使新舊鐵 路園在邁向新發展的同時,與舊的歷史紋理妥適共生。 第二主題則為「鐵路尋奇──臺日百年鐵道文化跨海對談」,邀請了來自海內外學 者共同參與座談。首先由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前會長鄭銘彰發表〈臺日民間鐵道文化 交流黎明期的活動與影響〉,點出臺灣「在二戰後戒嚴體制,到解嚴後,民間出版鐵道

167


168

8卷 | 第3期

刊物並籌組以鐵道趣味出發的人民團體」的這段過程,視作為臺灣鐵道文化發展的「黎 明期」。鄭老師指出這段黎明期的民間交流事實,對臺日兩國的鐵道趣味愛好界奠定當 今緊密互動與合作的重要基礎。其次為日本大宮鐵道博物館副館長荒木文宏〈鐵道博物 館的挑戰──學術與娛樂之間〉,介紹大宮鐵道博物館的歷史、展示空間及收藏。最後 則由日本原鐵道模型博物館代理館長針谷朱美發表〈魅力傳遞──原鐵道模型博物館〉, 從原鐵道模型博物館的靈魂人物原信太郎出發,介紹世界知名的鐵道模型蒐藏家原信太 郎蒐藏的特點。在原信太郎的信念中「鐵道,可以把全世界連結在一起」,也是原鐵道 博物館的當代使命。

(三)連結海洋的端點——城市文化的開展 本場次於駁二藝術特區共創基地三樓舉行,共分為「日治時期築港與城市發展之對 話」與「不敗傳奇:淺野總一郎的臺日足跡」兩個主軸。在會議場次開場前由日本富山 縣氷見市九轉十起協會山崎健理事長代表致贈淺野總一郎塑像給予高雄市,由高史博代 表接受,藉以作為城市交流的重要象徵。 在致贈儀式結束後,由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戴寶村教授主持第一場次的會 議,戴教授點出「高雄市的築港歷史表示高雄是作為世界的都市(world city)而非城牆 (wall city)的城市。」說明築港工程將高雄市推向港都發展的歷程。此場會議有臺南應 用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 授陳凱雯發表〈填海造鎮: 築港與「基隆銀座」的誕生〉 以基隆港築港工程對市區發 展為題,藉以反思高雄築港 市街的發展差異性。其次為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博士劉 碧株發表了〈打狗小漁村的 蛻變:從鐵道、築港到市區 規劃〉,說明作為高雄市街 發展的幾個重要關鍵因素,

圖 5 由日本九轉十起交流協會山崎健先生代表致贈淺野總一郎塑像。


爬梳打狗港驛發展軸線、重現百年高雄——「19-20 世紀亞洲港灣城市的興起」國際論壇會議紀要

分別為鐵路及築港工程。並注意高雄市區空間的設計是以交通建設為主而非行政。最後 由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游智勝發表〈「計畫趕不上變化」:臺灣總督府的築港事業〉 由政策面討論基隆與高雄築港填埋造鎮的發展狀態。 緊接著登場的為第二主軸「不敗傳奇:淺野總一郎的臺日足跡」由國立中山大學公 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郭瑞坤教授主持,淺野總一郎(1848-1930)是日治時期開發高雄哈瑪 星、水泥業的重要的人物,藉由臺日間對淺野總一郎的研究,有助於認識淺野以何種方 法手段影響並經營在臺灣、日本的港灣和現代化建設。首先由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助理 研究員蔡侑樺發表〈哈瑪星是如何誕生:淺野埋立地的完工及影響〉與高雄市立歷史博 物館王御風副館長發表〈臺灣水泥的第一名:淺野水泥在臺灣〉及日本九轉十起交流協 會的山崎健教授發表〈改變東京灣的男人:淺野總一郎〉,三篇論文圍繞著淺野總一郎 在臺推動淺野埋立地,形成哈瑪星等高雄近代化市街、並經營淺野埋水泥,奠定臺灣水 泥產業發展,進而將此一經驗帶回日本,在東京灣的神奈川縣鶴見、川崎市一帶進行大 面積埋立工事。透過淺野總一郎的臺日足跡討論,我們可以看到高雄港灣史發展的具體 輪廓。他作為資本家與政府的折衝、合作關係和早期提的埋立計畫都可見他的遠見和臺 日間港灣建設的關係。淺野填海造陸的事業也延伸高雄水泥業的發展。

肆、結語 經過二日,四十餘位學者齊聚高雄,共同發表相關有關百年城市發展的論文。企盼 共同梳理城市軸線,推動高雄成為港灣城市的歷史文化研究重鎮,讓世界看見高雄城市 發展脈絡和豐富文化底蘊,藉以凝聚在地意識,帶領市民重返城市榮耀,亦使大眾了解 維護文化資產對都市發展的重要性,打造一座兼具知性與創意的高雄。 近年透過文化部的「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從硬體捨棄純建築修復而朝向空間改造 的再造歷史現場,因此,高史博此次舉辦的論壇便從關注 18 至 19 世紀城市演變的「見 城計畫」,延伸探究 19 到 20 世紀高雄港市開發興起的「興濱計畫」,展現高雄市「再 造歷史現場」成果,論壇更讓高雄港不再只是歷史現場,更加融入國際脈絡。

169


170

8卷 | 第3期

高雄小故事

城市歷史書寫進行式 ──高雄小故事 撰文/高雄小故事總編輯、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副教授 莊淑姿

壹、楔子:高雄小故事緣起 在我們的身邊、 我們的鄉土,──我們──的社區,有許多的小故事,無論是歷史 記憶、鄉土印象、民俗文化、感動記事,……正是這些故事,構築出了一個地方的靈魂。 然而,隨著臺灣社會的快速變遷,母語的流失以及家庭關係、社會關係的疏離,許多小 故事,許多屬於地方的過去,關於我們生活中的感動,被忽略被遺忘。因此,廣邀社會 大眾共同來撰寫、集結小故事,成了我們想要進行的事。 在阿公阿嬤的時代,或沒有製作精美的繪本,但有許多地方上的小故事,讓他們傳 頌這土地上的點點滴滴,在傳奇軼事的流傳下,打動也凝結了地方的共同意識與相互的 歸屬感。故事,在一代傳一代的過程中,也傳遞了情感、知識、語言……以及生命中的 美好與感動。 生命是一條流動的河,承載著過去,搭載著現在流向未來,高雄小故事的收集,讓 我們看到一個城市的歷史和現在的交織,這是一種生命的分享,也是生活的存查,更是 地方歷史記憶的現在進行式。期待透過大眾的書寫展現城市集體記憶,再彙集這些小故 事,讓我們對高雄有豐富而真實的貼近和感動。 時序倒轉回 2012 年…… 曾為中學歷史老師、教育臺灣化聯盟社長以及南社社長的鄭正煜老師,在推動臺灣 學教育不遺餘力,而他推動臺灣學教育的重要介面是臺灣的母語教育以及文化教育的扎 根。因為如此的思考,發現臺灣長期在大中國教育思維以及現代歐美文化霸權的強勢作 用下,臺灣人普遍對自己生活的所在並無深入的了解,也因此對自己的家鄉和國家認同 無法深入和清晰。而要彌補這樣的缺口,是一項文化和教育的大工程,非常的重要,雖


城市歷史書寫進行式──高雄小故事

然艱難,但必須有所開始。 如此的對話和思考,在鄭正煜老師和我之間互動激盪,數回後,我們產生共識,應 該推展屬於所有大眾都可以也都願意的文化書寫運動,由全國推行臺灣母語教育最積極 的所在──高雄市開始,推動一個大眾書寫運動,書寫的是屬於這個城市從過去到現在, 以開創未來的發展歷史、文化、產業以及所有令人感動的一切──我們將其名之為「高 雄小故事」──起心動念在於:當今的孩子們對於白雪公主、米老鼠、唐老鴨往往耳熟 能詳,但對於自己成長的地方和城市,對於自己的族群文化、阿公阿嬤的成長故事卻是 蒼白的。因此,我們期待由高雄市文化單位來推行高雄小故事的徵文活動,讓這個城市 不分老少,在記憶中探索,在成長歷程、在生活週遭,曾有哪些徝得被知曉、被了解以 及被傳頌的大大小小的故事,透過平易簡單的說故事口吻,和所有人一起分享。 所以,2012 春天,我和鄭老師向高雄陳菊市長表達這個想法,也同步和時任高雄市 立歷史博物館王文翠館長表達推廣此活動的重要性,很快在陳菊市長的支持和王館長的 大力協助下,邀請教育局共同參與,正式聘邀鄭正煜老師為總策畫,我為總編輯。隨即, 經過鄭正煜老師和我,會同史博館和教育局一連串緊鑼密鼓的籌備會議,確定了「高雄 小故事」的徵文辦法和相關的執行細節,並在 2012 年 12 月,召開「高雄小故事」徵文 記者會,正式開展此一大眾書寫城市生活歷史的文化活動。 這個活動,廣邀所有人收集、記錄、書寫屬於高雄的一切,用小故事的方式進行敍 說,讓城市的豐富歷史以小品的方式呈現,將歷史文化轉化成可口的小吃,人人皆可輕 鬆入口又能養分十足。活動初期目的在廣收故事,期待透過一年一年的舉辦,帶動文化 書寫運動,當彙集足夠的量後,將以分區主題呈顯為高雄市區的小故事,擇優出版為各 區的小故事手冊,自 2012 至今,在高雄小故事團隊的努力下,至今已正式出版了旗山、 美濃、茄萣、旗津鹽埕、大林蒲、見城東萊篇和見城埤仔頭篇的七冊小故事手冊,在各 界獲得廣大迴響。同時,為使高雄小故事可以被具體呈現並分享,歷史博物館設立高質 感高雄小故事的專屬網站,透過以分區的方式將各區的小故事進行整理和分類,可讀性 相當高。高雄小故事的各區小故事冊,從文化教育的角度而言,是各級中小學文化教育 的最佳教材;而置於各區旅遊資訊中心,即是最佳的文化導覽手冊,長期的規畫則是累 積足夠的量後,將出版成冊的高雄小故事,第一冊、第二冊、第三冊……逐漸豐富,形 成高雄常民記憶的寶庫。

171


172

8卷 | 第3期

圖 1 高雄小故事的專屬網站,網址:http://crh.khm.gov.tw/khstory/index.html

城市的歷史在文化書寫進行式中,被書寫傳閱而深入到人們真實的生活中……歷史 文化來自生活,歷史文化即生活──這是我們對高雄小故事的漣漪擴散效應的深切期待, 而它,需要全體市民乃至全體國民共同灌溉;我們也期待這個活動日漸豐富,進而帶起 全臺各地都共同進行各城市各鄉鎮的文化書寫和閱讀行動,因為歷史即生活、文化即生 活;屬於臺灣的故事,本由全體國民共同構築。 高雄小故事的豐富層次,是融合於它從書寫到被分享閱讀的層層文化浸潤歷程中的, 中小學孩童們,可以在老師的帶領下,訪問長輩,為長者記憶留下精粹,在這歷程中是 文化傳承和最佳的世代互動,其中蘊涵著多層的交流和感動。每一位市民公民,可以收 集身邊或回憶的小故事,透過思緒,帶自己回到故事或歷史情境中。在收集、思緒和撰 寫的過程中,城市的過去歷史將被愈清晰的記錄和展現,城市的現在的文化書寫於焉開 展,城市文化運動成為最佳進行式。 進一步,在書寫持續的過程中,也被分享和閱讀,跨世代、跨時代和跨區域的高雄 小故事被閱讀和理解,進一步滲入當代高雄市民的認知和體會中,城市文化進一步被感受


城市歷史書寫進行式──高雄小故事

和理解,城市歷史文化的傳遞、凝結、流動持續的在市民生活和城市日常中累積及深化了。 於是,當我們的孩子們,熱切的要阿公阿婆講古、要 VUVU 講 Kina 的成長、爸爸 媽媽欣喜的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童年和年少歲月;當人們回到記憶中、生活情境裡、和社 區和社會歷史內,探索和尋找和自己脈絡相連的小故事,是如此的感人和美好。 當學校們,以高雄小故事為文化及生活教材,教育的養分增加了真實度和更貼近的 城鄉脈絡,學子們能更認識和感受到城市強大真實歷史感和生命力。高雄小故事,無論 是過去的,或現在的,串起屬於地方的話語,在話語中,高雄的故事、地方的文化、地 方的認同和感動,將一點一滴的滲入在地人,探訪的遊客們,在心中激起片片的漣漪, 那,是生活、是文化、是最美的地方故事和給未來的記憶!

貳、故事開始了:2012 高雄小故事記者會── 大家一起來書寫 為了廣邀各界共同撰寫高雄小故事,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於 2012 年 12 月 26 日舉辦 高雄小故事記者會,記者會採訪通知敍述著: 徵稿記者會由文化局與教育局共同舉辦,會中特別邀請教育臺灣化聯盟鄭 正煜社長分享小故事,鄭社長另外舉了 2012 年諾貝爾獎得主莫言為例子,說明 文學與泥土結合的重要性,由於長者的快速凋零,我們必須儘速追尋先民迷離 的足跡,重建歷史場景。…… 現場並節錄了李登興、邱麗壁、莊淑姿、楊玉姿、劉天賦、鄭正澈、戴寶 村、鍾鐵英、鍾鐵華、鍾鐵鈞、羅碧鳳、蘇福男等人為本次徵稿所創作的小故事, 內容包含旗山的羅漢脚、茄萣的殺女嬰、仁武「考潭」傳說、旗後西式氣象觀 測的傳入、海口人艱困的生活等地方故事,亦或是客家庄捉蝦公、打粄仔、種 植白玉蘿蔔等鄉土記憶,也有像講述自己童年對於棺材店的印象,以及述說「橋 仔頭胡蠅岡山蚊」、「查某囝較媠,嫁來中路嘛愛掀大腿」等在地俚語俗諺的 由來,許許篇章正象徵著主題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相信不論是各行各業、性別、 年紀,皆可以寫下屬於自己的高雄小故事。

173


174

8卷 | 第3期

圖 2 2012 高雄小故事徵稿記者會剪影

參、初試啼聲── 2014 旗山小故事──陪你閱讀旗山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在 2012 年開始推動高雄小故事的文化書寫運動,廣徵高雄各地 的歷史、傳說、民俗及感動小故事。第一期徵稿活動,共有四百餘篇高雄小故事投稿, 經初審、複審後,共有 77 篇小故事入選。2014 年首期出刊,以旗山為主題,集結成小 冊出版,共選錄 15 篇徵稿和邀稿之優選文章編輯出刊。其中,有 10 篇文章以旗山市街 為軸線,包括旗山的名、旗山市街之父石橋亨、火車頭、旗山老街的前世今生等,…… 以歷史性而趣味的方式陪大家走看旗山。期待的是,當您走入今日旗山老街,小故事也


城市歷史書寫進行式──高雄小故事

同時帶您進入歷史上的旗山。另有五 篇來自高雄各區的小故事與大眾分享 高雄各地風情。高雄小故事,陪閱讀 者品味歷史上的高雄,更邀請每一位 想要品味高雄、分享高雄的人也拿起 筆來,藉由高雄小故事提供的介面, 共同更多人分享心中的高雄小故事。

圖 3 2014 年,高雄小故事首發出版──旗山小故事

四、現在進行式 高雄小故事自 2012 徵件以來,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前任王文翠館長和現任楊仙妃 館長的大力支持下,已完成六屆的徵選活動,2018 年將邁入第七屆。表 1 列出數年來, 入選的各級作品。2012 年,入選第一級作品有 13 件,第二級作品有 28 件,第三級作品 有 36 件,入選作品合計 77 件。2013 年,入選第一級作品有 29 件,第二級作品有 36 件, 第三級作品有 19 件,入選作品合計 84 件。2014 年,入選第一級作品有 5 件,第二級作 品有 41 件,第三級作品有 52 件,入選作品合計 98 件。從 2012 年至 2014 年,入選作品 數有持續的成長。2015 年,入選第一級作品有 14 件,第二級作品有 30 件,第三級作品 有 24 件,入選作品合計 68 件。2016 年,入選第一級作品有 9 件,第二級作品有 18 件, 第三級作品有 18 件,入選作品合計 45 件。2017 年,入選第一級作品有 17 件,第二級 作品有 41 件,第三級作品有 54 件,入選作品合計 112 件。 從歷年入選作品數量來看,自 2012 年至 2017 年,入選作品數量偶有成長偶有微降, 而整體參加徵文活動的投稿人數則是成長的,高雄小故事進入第七年以來,在現任楊仙 妃館長的支持下,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開設相關講座課程,讓更多的中小學教師和社會 大眾更了解高雄小故事的精神,也更願意帶領更多的學子共同投入這個城市記憶的歷史 書寫活動,共同建構高雄的城市歷史進行式,實在是令人感動的歷程。

175


176

8卷 | 第3期

表 1 高雄小故事歷年得獎人數 年度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第一級作品

13

29

5

14

9

17

第二級作品

28

36

41

30

18

41

第三級作品

36

19

52

24

18

54

合計(篇)

77

84

98

68

45

112

級次

在 2012 年的第一級入選作品中,編 號 1、2、7、8、9、10、11、12 和 13 的

表 2 2012 年優選作品列表 編號

篇名

作品中,包含鳳山教會的故事、湖內太爺

1

鳳山教會的故事

村的和平約定、日民堂(旗山)等等,這

2

湖內太爺村的「和平約定」

些篇章可以從標題中看出是地區性的故

3

族群密碼

事,講述地方的歷史故事或自然環境的描

4

五分車 鐵枝路 洲仔站

寫。編號 3、4、5、6 篇章,如五分車、

5

用布袋裝鈔票買東西的年代

鐵枝路、洲仔站講的是伴隨著臺糖鐵路的

6

外省阿伯仔的故事

集體記憶,用布袋裝鈔票則是呈現舊臺幣

7

日民堂

換新臺幣的艱苦歲月,這些是較廣面的臺

8

1898 年高雄市橋頭區六班長清庄事件

灣的歷史歷程的集體記憶,發生在全臺

9

高雄燈塔三步曲

灣,也在高雄有其真實生活的呈現,上述 作品因為具故事性、歷史性、人文性及地 區性的特色,在作者流暢簡明的文筆中緩

10

養女湖

11

流逝的故鄉竹仔腳

12

大崗山與半屏山

13

二層行溪「流竹」奇觀

緩述說,而入選為 2012 年的第一級作品。 2013 年共有 29 篇入選為第一級的小故事作品。這些作品中,讀者同樣可從標題名 稱中看出端倪,編號 1、7、13、14、21、22 等篇章敍述在臺灣高雄發展歷程中,不同階 段的具體人物事蹟,含括了臺灣在清治時期、日治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歷史的時空跨 越性,在數篇小故事中便已呈現。 編號 2、4、5、24 等篇章則是包含二戰時期與白色恐怖時期的事件呈現;編號 8、9、 10、11、20、26、27 等篇章則是包含地區地名沿革、人文風情和地理景觀的展現。第 6、


城市歷史書寫進行式──高雄小故事

28、29 等篇章則是饒富人情趣味的溫馨的小故事。 第 7 篇的小故事標題中,可見到以臺灣羅馬字呈現現行中文裡不常用不易呈顯的介 系詞,高雄小故事鼓勵以母語書寫表達的文章,因此歷年來,有以中文撰寫,也含括以 臺灣羅馬字書寫,以及客語和原住民語的羅馬拼音書寫的文章。 多元書寫方式的文章,當然會使得在評審的過程裡行政程序複雜度加深,但高雄小 故事計畫團隊不以為苦,更深深喜悅感受到臺灣本土文化的發展能夠愈親近這塊土地的 真實,並且感受更期待過去臺灣社會被剝奪的母語權,可以逐漸被重視並呈現。 表 3 2013 年優選作品列表 編號

篇名

編號

篇名

1

路竹白色犧牲者黃溫恭醫師小故事

16

茄萣社的由來

2

清末打狗開港──臺灣再次航向世界

17

紅毛番的打狗足跡

3

打狗的醫療傳奇

18

岡山平埔搭加里揚

4

臺灣上大 ê 空襲──岡山大空襲

19

竹仔港的「神」話

5

鳳山教會「愛英美事件」

20

美濃地標「東門城樓」

6

下淡水溪的義渡

21

打狗公學校第一位臺灣人教師

7

鹽埕區長──郭萬枝 ê 歌 kah 人

22

從典寶溪抗日事件談林戇面

8

蟯港今昔 23 高雄地區消失的神社──築港神社、鳳山神社

建國路上的大瓦厝與蔡胡

9

敬字亭

24

高雄市與大東亞戰爭

10 11

黃蝶祭

25

清國鳳山縣新城的鳳儀書院

12

兩個富婆

26

旗後的「修德齊」書房

13

海賊王蔡牽三打鳳山──蔡牽媽香消玉殞

27

打狗山下河港風情

14

十九世紀的臺灣通──必麒麟

28

搖啊搖

15

清國時期的鳳山縣郵傳

29

三個人

2014 年是優選作品最少的一年,僅五篇優選作品,然此年度的第二級及第三級作品 量則相當多且精彩。本年度優選作品呈現出自動式電話的出現、象徵平埔族原住民祖靈 的三片壁、原住名姓氏變遷、高屏鐵橋和其建造技師之故事及美濃客家藍衫的點滴,篇

177


178

8卷 | 第3期

篇精彩不受篇數少而影響。 2015 年優選作品共有 14 篇,第 2、3、

表 4 2014 年優選作品列表 編號

篇名

4、12、14 等篇章,描述的是和高雄工業

1

高雄的電話記憶──全臺灣最早的自動式電話

海運發展相關的故事,第 3、5 篇也是產業

2

不給糖就搗蛋的三片壁

歷程,呈現的是林業和漁業故事,第 6 篇

3

高雄境內的原住民之傳統姓氏

是城市發展興衰的側寫,第 1、7、8 篇是

4

高屏鐵橋與飯田豐二技師

日治時期已近大東亞戰爭時期的記事,第

5

客家藍衫

9、10、11 則是家族、詩人的側寫和趣事。 2016 年,優選作品共有 9 篇,這年度的優選作品數雖然較少,但精釆程度和歷年相 當,第 1、2、7 篇是城市的變化寫照,第 4 篇是溫馨的人情故事,第 6 篇是美濃客家婦 女在原、客、漢的族群問題的社會情境下衍生出的生活寫照,第 8 篇是西方宗教東傳臺 灣的感動故事。

表 5 2015 年優選作品列表 編號

篇名

表 6 2016 年優選作品列表 編號

篇名

1

高雄神社前砲彈模型

1

田町齋場到岩仔市場

2

憶故鄉──拆船業

2

哈瑪星一顆殞落的新星

3

柚木之道

3

農曆七月

4

高雄(鼓山)渡船場

4

一間柑仔店

5

彌羅港牽罟

5

不停滯的歲月舞蹈

6

看盡鹽埕繁華的大舞臺戲院

6

圳邊洗衣

7

祈丸

7

臺灣化工業的祖師爺──橋仔頭酒精廠

8

雄中學生當日本兵

8

基督 ê 愛

9

彌陀鹽埕李氏三星的家書

9

三點水到打狗──高雄的澎湖移民

10

舊城老人葉石濤

11

我在仕隆許厝的日子──大腳查某愛坐桌

12

那一段在拆船場的日子

13

農保濫觴於高雄

14

雄鎮北門之打狗鐵道俱樂部舊址


城市歷史書寫進行式──高雄小故事

2017 年的優選作品共有 17 篇,第 1、2、6、7、8、9、11、13 篇,是城市記憶的變遷, 有產業境遷、有城市景觀,滄海桑田盡顯於這些篇章之中,第 3、4 篇是日治時期的青年 眼中的打狗,今日讀來饒富感性和趣味;第 12、15 篇是平凡中見不凡的人物記事;16、 17 篇則是原住民部落的文化記憶傳承。 表 7 2017 年優選作品列表 編號

篇名

編號

篇名

1

無去的楠仔坑車頭

10

紅毛港──丟餅

2

我記持中 ê 紅毛港

11

消失的蓄木池

3

大谷學生的高雄記憶

12

戰後高雄中學的首任校長林景元

4

我與灣生青木和久

13

那年的鎮興橋

5

愛河挖塗船的第二春

14

寶藏箱

6

堀江町二丁目三四番地的歷史探源 15 1940 年代我和高雄港的故事

打狗的活菩薩

7

偷蔗賊

16

山林的精靈──鼻笛之音

8 9

鹽埕的女兒──記鹽埕繁華的那個年代

17

點燃最後一泉

圖 4 自 2012 至今,已正式出版了旗山、美濃、茄萣、旗津鹽埕、大林蒲以及見城 東萊篇和見城埤仔頭篇的七冊小故事手冊

179


180

8卷 | 第3期

圖 5 高雄小故事總策畫鄭正煜老師與筆者(高雄小故事總編輯),2014 年 7 月 21 日攝於編輯會議後

圖 6 2014 年高雄小故事評審會議成員,2014 年 7 月 21 日攝於編輯會議後

圖 7 高雄小故事推手鄭正煜老師, 於 2014 年 12 月仙逝,斯人已 遠,精神永在。 照片來源:鄭正煜老師家人提供。

時序邁入 2018,今年高雄小故事持續舉辦進入第七屆徵稿,這屬於高雄市全體市民 的集體記憶,用過去式,和現在進行式,豐富著高雄無形的文化資產和記憶,閱文至此, 您是否也想拿起筆來,與我們分享您的高雄小故事,共同創造高雄的最美未來式呢?



182

大事紀要

8卷 | 第1期

闕妙芬 整理

2018年07月///////////////////////////////////////////////////////////////////////////////////////////////////////////// 07

02

.............................................................................................................................................................................

經濟部與高雄市政府合辦的「2018 APEC O2O 高峰會」於高雄展覽館登場, 來自亞太地區 20 個經濟體的高階政府官員、O2O 國際專家、跨國企業代表、中 小企業等經營者齊聚高雄。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警察局、衛生局、教育局、勞工局、民政局、毒防局與原 民會等八海洋局回收逾 24 噸廢棄漁網,中華藝校利用回收的廢漁網在「2018 高 雄瘋藝夏」活動中,創作「小巨人不見了~尋找城市小巨人」環境裝置藝術。 07

07

.............................................................................................................................................................................

第四屆臺日交流高峰會於高雄展覽館舉辦,來自日本 40 個議會、232 位日本議 員,及臺灣 22 個議會、118 位議員與彼此友好民間團體,簽定友好交流協定書, 開啟臺日多元化的合作契機。 高雄市政府新聞局舉辦「看家──新住民返鄉拍攝腳本徵件計畫」,由阮氏藥、 阮秋嫻及黃淨植以主題「越北小鎮:沙壩」、「河內與萬福絲綢村」及「新二 代回大馬,享受幸福好滋味」之腳本脫穎而出;新聞局長張家興勉勵優勝者, 獲獎腳本將製作「看家──新住民返鄉拍攝」合輯節目。 高雄市政府結合高雄啤酒音樂節打造「VR 體感電競館」,並舉辦「VR 體感電 競南區預賽」,由樹德家商等 8 團隊競逐 30 萬元總獎金。 07

09

.............................................................................................................................................................................

高雄市立美術館於 7 月 14 日 「 裸:泰德美術館典藏大展 」,9 日先舉行開箱記 者會,本次展覽作品包含:羅丹《吻》The Kiss 大理石版經典巨作、皮耶.波納 爾《浴缸中的裸女》等 123 件珍貴典藏作品,此次展覽是泰德美術館亞洲巡迴 最後一站。


大事紀要

07

13

.............................................................................................................................................................................

高雄龍眼蜂蜜評鑑出爐,共計 41 名蜂農獲獎,10 名特等獎、31 名頭等獎,今 年度獲選的高雄首選評鑑蜜將於 8 月 4、5 日大崗山龍眼蜂蜜文化節登場。 07

14

.............................................................................................................................................................................

高雄市立美術館於 7 月 14 日至 10 月 28 日,以「裸」為主題,推出與倫敦泰德 美術館聯合策劃的「裸:泰德美術館典藏大展」。下午 2 時《身體與文化》全 系列講座首場次邀請艾瑪 ‧ 錢伯斯(Emma Chambers)(泰德美術館英國現代 藝術策展人)探討分析泰德展的主題與作品,探索藝術家與模特兒及社會政治 背景等不同關係的連結。 高雄市政府觀光局舉辦「旗津黑沙玩藝節」共 56,000 人參與,今年主題「高雄 讓我不想回家」,打造 14 座特色沙雕,集結 20 間在地商家共同舉辦 7 月 14「淨 灘尋寶電音趴」和 8 月 18「陽光青春運動趴」兩大活動。 「2018 高雄苓雅國際街頭藝術節」登場,期間邀請國際知名藝術家,以高空車 描繪大型牆面壁畫。3 年來邀請 17 個國家、32 位藝術者完成 55 面大型牆面彩 繪。其中位於五福一路 31 號牆面畫作由美國藝術家 Mona 創作,高度近 13 樓, 是全亞洲最高的大型壁畫。 07

18

.............................................................................................................................................................................

漁業署協同高雄市政府海洋局及臺灣養殖漁業發展基金會於 17、18 日舉辦「鱻 送幸福──產地參訪 & 義煮活動」,15 位來自知名飯店、餐廳主廚參訪本市, 深入瞭解食材來源及控管,並至老人長照中心舉辦義煮活動。 高雄市公共建設榮獲本年度 12 項「國家卓越建設獎」,工務局獲 7 個獎座、水 利局及觀光局分別獲得 3 個獎座及 2 個獎座。 07

23

.............................................................................................................................................................................

高雄厝計畫推動至今將有三萬二千多戶住宅,23 日於高雄市政府四維行政中心 舉行「高雄厝聯合設計展暨綠建築大獎頒獎典禮」,推廣因地制宜的南方建築 政策。

183


184

07

24

8卷 | 第1期

.............................................................................................................................................................................

高雄市中正國小今年 8 月代表臺灣進軍「2018 年美國小馬聯盟野馬級(11-12 歲 組)世界少棒錦標賽」,代理市長許立明 24 日授旗及頒發 15 萬元集訓費。 07

25

.............................................................................................................................................................................

高雄市政府於 104 年啟動為期四年的「百座世運 光電計畫」,至 6 月已達 315 百萬瓦發電量,高雄市政府 25 日於駁二藝術特區大義區 C8、C9 倉庫(屋頂平 臺)舉辦 250MW「百座世運 光電計畫」達標活動,象徵高雄市政府推動能源 多樣化政策。 07

27

.............................................................................................................................................................................

高雄市政府海洋局與業者在 7 月 27 日至 8 月 26 日舉辦「海天一線──飛越高雄」 體驗活動,結合遊艇與飛行劇院的 5D 體感,從「天使視角」鳥瞰高雄美麗風光。 07

28

.............................................................................................................................................................................

高雄市政府 28 日舉行「八一氣爆紀念裝置藝術」落成典禮,「記憶的漣漪」裝 置藝術座落於五權國小──係當初氣爆發生後的前進指揮所,期盼藉此能傳達 並紀念災難後的重建歷程。 「再見捌捌陸──臺灣眷村文化園區」28 日於明德新村開幕,推出「以住代護」 眷村再造政策,力存臺灣最完整的眷村文化景觀。 「哨船頭歷史場景重現」28 日舉行啟用典禮,被安檢所阻隔 33 年的哨船頭,經 興濱計畫再造歷史現場後,重新與世人見面,也把百餘年來從英領館、哨船頭、 高雄港的歷史紋理縫合接軌。即日起民眾便可親近並觀看高雄港,文化局亦配 合策畫「解密哨船頭」歷史展覽,可一窺數百年來哨船頭的蛻變。 07

29

.............................................................................................................................................................................

新聞局監製的 2018 全新一季「玩客瘋高雄」節目,29 日於高雄市有線電視 CH3 公用頻道開播,由吳鳳、賴東賢、小鐘等主持人帶領觀眾發掘高雄地方產業、 文創、原鄉等特色內容。


大事紀要

2018年08月///////////////////////////////////////////////////////////////////////////////////////////////////////////// 08

01

.............................................................................................................................................................................

高雄市 8 月 1 日起配合教育部辦理「擴大發放育兒津貼」與「建置公共及準公 共化托育服務」,針對 0 至未滿 2 歲幼兒可申請育兒津貼每月 2,500 元,或準公 共化托育服務費用每月 6,000 元,打造 0 至 5 歲全面幼兒照顧。 08

02

.............................................................................................................................................................................

高市中央公園內「李科永紀念圖書館」於 2 日落成啟用,為首座民間捐贈、政 府營運的社區圖書館。 08

03

.............................................................................................................................................................................

「高雄市第 44 屆模範父親表揚活動」3 日上午在文化中心至善廳舉辦,高雄市 政府盼藉由表揚活動,呼籲社會肯定父親長期為家庭付出的辛勞。 08

04

.............................................................................................................................................................................

高雄市政府訪團 4 日出席日本八王子祭,隨行桃源國中的布農族與拉阿魯哇族 學生組成表演團以傳統歌謠舞蹈演出原民文化之美。 第五屆「高雄遊戲週 Game on Weekend Kaohsiung」4 日在 DAKUO 高雄市數位 內容創意中心揭開序幕,來自 6 國、超過 200 名的國內外遊戲開發者展出原創 作品,遊戲開發提升人才與產業的交流。 高雄市政府經發局運用高雄特色貨櫃元素,集結在地知名餐飲業者打造「KL (Kaohsiung Legend)樂高雄」貨櫃市集,串連美麗島大道週邊的新堀江、玉竹 商圈發展。 08

05

.............................................................................................................................................................................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指導、甲仙區公所主辦的第十八屆「甲仙芋筍節」,5 日 在甲仙大橋旁舉行,吸引近千位民眾品嚐甲仙特色農產「好食芋筍香──芋 筍飯湯」。

185


186

08

07

8卷 | 第1期

.............................................................................................................................................................................

高雄市政府都發局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王御風合作,在台鋁 MLD 書店 發表《舊港新灣──打狗港濱戲獅甲》,帶領讀者回顧七十年前的戲獅甲臨港 工業區,以及石化產業技術起源發展史。 08

11

.............................................................................................................................................................................

「六都電競爭霸戰」25 支隊伍在捷運美麗島站—光之穹頂下進行高雄市決賽, 高雄市政府團隊未來在亞洲新灣區的流行音樂中心,成立全臺第一座專業電競 場館。 08

13

.............................................................................................................................................................................

社會局結合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 13 日在高雄港棧 9-2 庫國際旅運中心辦理「海 洋教育列車── 2018 歡樂一夏 ‧ 高雄兒少暑期活動」,安排 166 位弱勢家庭 兒少搭「貴賓船」導覽海港。 08

14

.............................................................................................................................................................................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與高雄市慈善團體聯合總會共同辦理「港都聯合助學暨展翅 工程服務方案相見歡活動」,107 年度第 1 學期共計協助 277 位清寒學子參與方 案、頒發 251 萬元助學金。 高雄市政府秘書處辦理第二屆「我是高雄實習生」活動,邀請菲律賓宿霧及印 尼望加錫 5 位青年學生, 14 日起進行 3 日特訓,參與搖製黑糖珍珠奶茶、旗山 一日農夫、長青日間照護中心陪阿公阿嬤運動、呷飯。 08

17

.............................................................................................................................................................................

「2018 六都交通運輸論壇」17 日在高雄市舉辦,論壇肯定高雄市 95 輛電動公 車居全國之冠,提供綠色、智慧的運輸環境。 08

18

.............................................................................................................................................................................

「臺灣鳳梨工場」18 日舉行開幕儀式,保留日治時期鳳梨罐頭產業建築物,形 塑文化廊帶,帶動新一波文化觀光風潮。 高雄市政府交通局舉辦「2018 高雄生態交通日」,提供千餘名民眾體驗輕軌、 電力渡輪、電動公車等多元、低碳的新型生態運具。


大事紀要

08

31

.............................................................................................................................................................................

「2018 南方治水論壇」於 8 月 30 日至 31 日於高雄展覽館舉行,來自泰國、越南、 斯里蘭卡、菲律賓及緬甸等產、官、學共 12 名代表,以「水岸城市,與水共生」 為主題,探討水資源開發再利用、海岸侵蝕治理對策、都市防洪應變等相關治 水議題。

2018年09月//////////////////////////////////////////////////////////////////////////////////////////////////////////// 09

03

.............................................................................................................................................................................

高雄市體育處 9 月 3 日起正式升格為一級機關「運動發展局」,原體育處承辦 多項重大國際賽事,並培育亞運選手在本屆亞運獲得 2 金 3 銀 6 銅的好成績。 09

05

.............................................................................................................................................................................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5 日正式納入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營運。衛武營國家藝 術文化中心由荷蘭建築師法蘭馨 ‧ 侯班(Francine Houben)設計,把海洋和榕 樹意象融入建築中。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興建的「高齡整合長期照護中心新建工程」,獲 得行政院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頒發第 12 屆「推動職業安全衛生優良公共工程 及人員選拔金安獎」,是南部地方政府唯一獲獎的建築工程。 09

08

.............................................................................................................................................................................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8 日於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舉辦「挑戰 500 公尺障礙 ‧ 邁向 未來」成年禮,讓 230 位 16 到 18 歲的熱血青年,包含 6 名心路基金會同學, 進行 500 公尺障礙挑戰,為全國首創高雄市政府結合軍方舉辦的成年禮。 高雄市政府海洋局於 9 月 8 日「國際淨灘日」與荒野保護協會在林園區中門海 灘辦理「2018 愛海無句──國際淨灘行動」,218 人齊力清理 194 公斤沙灘垃圾, 並透過垃圾分類及統計分析,提供中央單位制訂源頭控管政策。

187


188

09

10

8卷 | 第1期

.............................................................................................................................................................................

作家吳明益小說《單車失竊記》9 月 10 日起至 11 月 4 日止,在亞洲新灣區實驗 場域「集盒.KUBIC 貨櫃聚落」展出,本次書展包含舊日的高雄岡山二高村、 臺北中華商場與動物園等場景,營造出情節互動的閱讀空間。 09

11

.............................................................................................................................................................................

高雄市政府 11 日前於夢時代辦理重劃一甲子成果展,並舉行由國家地理頻道拍 攝的「創新城市:高雄」紀錄片首映會,詳實記載並回顧高雄 60 年來的城市發 展足跡和脈絡。 高雄市政府新聞局主辦的「高雄遊戲趴」系列活動 11 日舉行記者會,特邀「TLC 六都電競爭霸戰」冠軍—M17(恩母 17)到場,共同體驗市府新開發的運動型 手遊──「翻轉高雄 Go ! Go ! Go !」。 高雄市政府青年事務委員會辦理「高雄 Stand by Youth 青年參與式預算」,以「創 新創業」、「就業媒合」、「社會福利」、「國際參與」四大青年議題,透過 網路徵求提案投票,實踐青年真正需要的政策。 09

12

.............................................................................................................................................................................

高雄市政府 12 日於社教館舉行「107 年度資深暨特殊優良教師表揚大會」,由 代理市長許立明、教育局長王進焱親自頒獎表揚優秀教師共計 1,105 位。 09

13

.............................................................................................................................................................................

高雄市全民運動會代表隊今年總計 828 人出賽,史哲副市長 13 日授市旗予代表 隊,高雄市政府運動發展局也增加訓練補助金共 3,753 萬元,提供選手更優質的 訓練環境。 09

14

.............................................................................................................................................................................

第四屆「南方農業論壇」14 日至 15 日在高雄社教館舉行,今年以「小國大農業」 為主題,安排 5 場主題演講、4 場深度與談,邀請荷蘭、日本、馬來西亞等專家 學者,探討小國農業的生存之道。 高雄市政府都發局委託知名藝術家吳瑪悧教授策劃「打狗魔幻地誌展」展覽, 14 日在登山 35 哈瑪星再生基地開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李文環教授、歷史建築


大事紀要

學者徐明福教授及多位高雄歷史研究者,引領引領從藝術的角度重新認識歷史 中的打狗山。 高雄市政府觀光局 14 日舉行「2018 乘風而騎」單車旅遊活動記者會,觀光局規 劃「鳳山舊城文藝之旅」、「大社古厝生態之旅」共 2 條單車路線,及一場「彩 鳳千人逍遙遊」活動,騎單車認識鳳山和大社的軍事、眷村、古蹟、宗教及文 化五大主題之美。 09

15

.............................................................................................................................................................................

高雄市政府舉辦家庭暴力防治法 20 週年「齊力守護、暴力止步,一『騎』來」 活動,蔡復進副市長帶領現場民眾穿戴紫色衣服或紫色防暴頭巾,騎乘單車共 同宣誓「全民反家暴兒虐行動」。 09

17

.............................................................................................................................................................................

「2018 全球港灣城市論壇」9 月 25 日至 27 日於高雄舉行,高雄市政府 17 日於 高雄展覽館先舉行「2018 全球港灣城市論壇」記者會,並預告於高雄展覽館 1 樓北館設置展覽區,其中「高雄意象館」將展出爭取 ICCA 2020 年主辦權的艱 辛歷程。整體展覽中除了展示最新科技創新研發成果,也呈現高雄從重工業城 市轉型多元產業發展的脈絡。 09

18

.............................................................................................................................................................................

「2018 雅加達亞洲運動會」9 月 2 日落幕,高雄市籍選手戴資穎等 16 人奪 2 金 3 銀 6 銅共 11 面獎牌,楊明州副市長 18 日公開頒獎表揚,特別致贈獲獎及參賽 獎助金 475 萬元,以資鼓勵與肯定。 高雄市政府都發局推動「清淨家園社區營造計畫」,改善 450 處社區融入生態、 人文及農特產,編輯成《高雄的社區酷事》專書,首刷 300 本實體書提供民眾 免費索取,電子書在都發局官網提供下載。 09

21

.............................................................................................................................................................................

高市客委會辦理「高雄市客家文創人才留美培力計畫」,甄選劉文嵐經營的「趣 美濃──冰紛文創」於美濃營運,21 日舉辦開幕,以美濃野蓮製成醬汁的「創 意冰品」行銷美濃的文化魅力。

189


190

8卷 | 第1期

高雄市政府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21 日至 23 日辦理「國家防災日」活動,以「喚 醒防災 DNA」為主題,展示高雄市政府災防單位資源、及民間災防相關產業。 09

22

.............................................................................................................................................................................

全國首座水平旋轉景觀橋梁「高雄港大港橋」動工,預定明(108)年 3 月完工, 聯絡駁二特區和蓬萊商業區,帶動港埠水岸觀光經濟效益。 09

24

.............................................................................................................................................................................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於 24 日中秋節晚間舉辦光雕投影秀,內容結合高雄百年歷 史發展,並配合知名「無雙樂團」及高雄市民組成的「旭太鼓」進行表演。 09

25

.............................................................................................................................................................................

高雄市政府主辦第二屆「全球港灣城市論壇」25 日至 27 日於高雄展覽館舉行, 來自 25 個國家,65 個港灣城市,120 位全球菁英,針對新創產業、永續綠環境、 智慧城市、海洋經濟、會展觀光等議題做最新趨勢的討論。全球港灣城市領袖 並於 27 日閉幕儀式正式發表港灣城市宣言,向世界傳達全球港灣城市領袖心中 的城市新未來。 09

26

.............................................................................................................................................................................

為了解國際間青年對港灣城市的想像與期待,高雄市政府在全球港灣城市論壇 系列活動中特規劃「青年論壇」,並邀請到 5 個國內外青年團體及意見領袖, 在 26 日以「青年心中的港灣城市」為主題進行競賽提案。最終由「IMPCT」以 及「泰國創新創業青年代表── Atchara Poomee」獲得評審特別獎,由現場觀眾 即時票選的最佳人氣獎則由「RTM 泛旅遊」抱歸。 09

27

.............................................................................................................................................................................

「2018 高雄國際海事船舶暨國防工業展」27 日於高雄展覽館舉辦,活動現場由 中信造船、中台橡膠工業、中科院等 7 家產學研成員共同簽立「海用複材研發 聯盟」,盼結合中科院各類鑑測技術,提升國際高端船舶產業及國際市場。


大事紀要

09

28

.............................................................................................................................................................................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社團法人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28 日在高雄市婦女館辦理 第四屆的「性別論文擂臺賽」,今年以「講一个故事予恁聽」的方式,將 8 篇 性別或婦女主題論文以說故事的方式,推廣多元對話、性別平等。 09

29

.............................................................................................................................................................................

高雄市政府新聞局 29 日於臺北富邦國際會議中心舉辦「高雄宜居 ‧ 移居高雄」 分享會,邀集移回、移居高雄創業的青年與主持人苦苓、新聞局長張家興,分 享他們生命歷程和高雄創業體驗。 高雄市政府海洋局於 29 日在蚵子寮漁港舉辦「愛海進行式──梓官淨灘行動」 活動,共計三百多人參加,清出陸上垃圾約 190 公斤及海底垃圾約 162 公斤, 喚起各界對海洋環境的重視。 09

30

.............................................................................................................................................................................

高雄市政府新聞局推出建設大高雄為主題的《樂高雄》桌遊,30 日舉行「玩樂 高雄桌遊爭霸賽」,吸引眾多玩家來到捷運美麗島站光之穹頂參賽。

191


192

8卷 | 第3期

《高雄文獻》稿約 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稱本館)為深化在地論述、保存高雄文史資料,竭誠歡迎各界投 稿《高雄文獻》。 二、本刊為每年四、八、十二月出刊。 三、投稿內容與主題:舉凡非純文學類而與高雄相關之論述、田野調查、口述歷史訪談、譯著、 史料文獻評介、社區營造、移民族群、展演評介、影評、文評與書評、未出版文稿等,均歡 迎惠賜稿件。 四、投稿注意事項: (一)來稿請勿一稿兩投,稿件請以電腦橫式繕打,須附電子檔及紙本稿一式三份。 (二)譯稿請附原文及翻譯授權書,若原文書無著作權者,應說明之。 (三)「研究論文」稿件,每篇正文以二萬二千字為限;其他類型的稿件,每篇正文以一萬字為限。 (四)所列參考書目,應以文稿中徵引者為限。 (五)來稿文責由作者自負。 (六)來稿請依本刊撰稿體例,詳見撰稿須知。 (七)各篇作者享有其著作人格權,本刊享有著作財產權。 (八)經錄用之稿件,本刊有權得增減文字與圖片。 五、稿件審查:本刊採匿名評審制,稿件經編輯委員會送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匿名審查通過後刊 印。凡經錄用之稿件,作者不得要求抽回,並須簽署著作權讓與書。 六、酬謝方式:來稿一經採用刊出,致奉薄酬,並贈當期《高雄文獻》三冊、抽印本十本,及可 能衍生之出版品。 七、稿件交寄: (一)來稿請寄至下列地址:803 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 99 號 3 樓「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研究部(投 稿高雄文獻)收」。 (二)有關投稿問題與意見請聯絡莊建華先生,聯絡電話:(07)5312560 轉 330,E-mail: kaohsiung.h@gmail.com。


193

《高雄文獻》撰稿須知 一、來稿請依序包括:論文題目、摘要(500 字以內)、關鍵詞(不超過 5 個)、本文(圖表嵌於正文中)、 參考文獻等;若本文中有圖片,請附上解析度 300dpi,並無版權問題或已取得授權之原始圖檔;若文稿 有接受相關計畫補助及需致謝辭者,請於首頁之頁下(註)說明。 二、稿件請以 Word2000 以上軟體打字建檔,A4 紙張規格,橫排,須加註頁碼並置中。 三、本刊為雙向匿名審查,除於「投稿人基本資料表」外,請勿於投稿文內出現姓名、職稱等。 四、來文請依下列撰稿格式: (一)正文的中文字型採新細明體,英文字型為 Time New Roman,首行縮二字(全形);引用原文則改採 標楷體,短文可外加引號而逕入正文;若引文較長,請另起段落,首行縮四字(全形),第二行之後 縮二字(全形),不另加引號。正文與引用原文的字體大小皆設為 12 級。 (二)本文中的節次及子目,以五個層次為原則,次序為:壹、一、(一)、1.、(1)。字體大小:題目為 22 級字;子目依次序為 18 級字、14 級字,其餘皆為 12 級字。 (三)圖表的編號採阿拉伯數字(如圖 1、表 1)。圖片標題放於圖下置左;表格標題放於表上置中。 (四)年代部分,全文請統一書寫格式。朝代紀元後加上西曆,如:乾隆 2 年(1737)、大正 12 年(1923)、 民國 100 年(2011);或是直接用西曆,如:2011 年。 (五)請用新式標點符號。引號用「」;引號內引號用『』;書、報、期刊等採書名號用《》;論文與期刊 篇名等採篇名號用〈〉;書名與篇名連用時,可省略篇名號,如《莊子 ‧ 天下篇》。 (六)註釋採隨頁附註。註腳號碼請用阿拉伯數字標示,如:1、2、3、……,並置於標點符號後。註腳文 字則置於當頁下方,以細黑線與正文分開。 (七)一般內文敘述遇數字,不完整之餘數或概略之約數、農曆年月日、屆、次、項等請用國字,如:三千 多人、約二百坪、第一屆、農曆正月十五日。遇年代(含以朝代紀元者)、完整數字者,請用阿拉伯 數字,如:大正 12 年(1923)、1985 年 4 月 17 日、23,557 人、5 位、3 輛。引文關於數字之使用則 悉依原引用文獻。 (八)臺灣之「臺」,遇書名、文章名、單位機構或公司行號名稱使用「台」者,依原書、原文,及單位機構、 公司行號公告之寫法,此外一般內文敘述一律採用「臺」字。 (九)「註腳引用」書寫,請依下列格式: 1. 華日文專書: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吉田久一,《新 ‧ 日本社会事業の歷史》(東京:勁草書房,2004),頁 231-232。 再引:吉田久一,《新 ‧ 日本社会事業の歷史》,頁 231-232。 2. 合輯:作者,〈篇名〉,收於主編姓名,《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林玉茹,〈導讀:土地契約文書中所見的臺南縣平埔族人及其社會經濟型態〉,收於林玉 茹主編,《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臺南:臺南縣政府,2009),頁 23。 再引:林玉茹,〈導讀:土地契約文書中所見的臺南縣平埔族人及其社會經濟型態〉,頁 23。 3. 翻譯專書:原作者著,譯者譯,《書名》(出版地:出版者,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艾瑞克 ‧ 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等著,陳思文等譯,《被發現的傳統》(臺北:貓 頭鷹,2002),頁 11-26。


194

8卷 | 第3期

再引:艾瑞克 ‧ 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等著,《被發現的傳統》,頁 11-26。 4. 期刊論文:作者,〈篇名〉,《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戴寶村,〈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高雄文獻》,1(1)(2011),頁 8-57。 再引:戴寶村,〈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頁 8-57。 5. 博碩士論文:作者,〈論文名稱〉(學校地點:學校系所博碩士論文,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吳欽賢,〈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頁 22。 再引:吳欽賢,〈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頁 22。 6. 轉引自其他論文:原作者,〈篇名〉,《原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轉引自作者, 〈篇名〉,《期刊名》,卷(期)(西元年分),頁碼。 初引:張筱衡,〈散盤考釋〉,《人文雜誌》,2(4)(1958),頁 81-98,轉引自劉啟益,〈西 周大國銅器的新發現與有關的歷史地理問題〉,《考古與文物》,2(1982),頁 43-44。 再引:張筱衡,〈散盤考釋〉,頁 43-44。 7. 華日文報紙:作者,〈標題〉,《報紙名稱》(西元年月日),版頁。 (若為一般性新聞報導,可略去作者名) 初引:〈臺灣八景請為投票〉,《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27 年 6 月 7 日),漢文第 4 版。 再引:〈臺灣八景請為投票〉,漢文第 4 版。 8. 西文專書:作者 , 書名 .( 出版地 : 出版者 , 西元年分 ), 頁碼 . 初引:Connell, R.,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7), p. 207. 再引:Connell, R.,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p. 207. 9. 西文期刊論文:作者 , “篇名 . ”期刊名 , 卷 ( 期 )( 西元年分 ), 頁碼 . 初引:Katz, Paul R., “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Modern China, 33(1)(2007), pp. 72-90. 再引:Katz, Paul R., “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pp. 72-90. 10. 網頁文獻:作者,〈篇名〉。資料檢索日期。網址:網址路徑。 (若無明確作者或篇名,可改以網站名稱替代) 初 引: 維 基 百 科,〈 中 正 紀 念 堂 〉。 資 料 檢 索 日 期:2013 年 3 月 14 日。 網 址:http://ppt. cc/8QRA。 再引:維基百科,〈中正紀念堂〉。網址:http://ppt.cc/8QRA。 11. 數位資料庫、檢索系統:作者,〈檔名〉(西元年分),資料庫(檢索系統)全稱,登錄(檢索)號。 初引:作者不詳,〈新高雄市街詳圖〉(1947),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03.008.344。 再引:作者不詳,〈新高雄市街詳圖〉,登錄號:KH2003.008.344。 (十) 同一註釋連續出現時,可以「同上註」表示;非連續出現,即第二次之後的引註時,請以上述之「再 引」格式表示。


195

(十一)文末「參考書目」書寫,請依下列格式: 1. 請將正文中所有引用或腳註之書目全部列出,不得列出未引用之文獻。書目列舉依序為華文、 日文、西文。 2. 華日文書目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西文書目則依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同一作者有兩本 (篇)以上著作時,則依著作出版先後排列。 3. 華日文專書:作者(出版年),《書名》。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吉田久一(2004),《新 ‧ 日本社会事業の歷史》。東京:勁草書房。 4. 合輯:作者(西元年分),〈篇名〉,收於主編名,《書名》,頁碼。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林玉茹(2009),〈導讀:土地契約文書中所見的臺南縣平埔族人及其社會經濟型態〉, 收於林玉茹主編,《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頁 23。臺南:臺南縣政府。 5. 翻譯專書:原作者著,譯者譯(西元年分),《書名》,頁碼。出版地:出版者。 範例:艾瑞克 ‧ 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等著,陳思文等譯(2002),《被發現的傳統》, 頁 11-26。臺北:貓頭鷹。 6. 期刊論文:作者(西元年分),〈篇名〉,《期刊名》,卷(期),頁碼。 範例:戴寶村(2011),〈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高雄文獻》,1(1),頁 8-57。 7. 博碩士論文:作者(西元年分),〈論文名稱〉。學校地點:學校系所博碩士論文。 範例:吳欽賢(1988),〈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 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 轉引自其他論文:原作者(西元年分),〈篇名〉,《原期刊名》,卷(期),頁碼。轉引自作者(西 元年分),〈篇名〉,《期刊名》,卷(期),頁碼。 範例:張筱衡(1958),〈散盤考釋〉,《人文雜誌》,2(4),頁 81-98,轉引自劉啟益(1982), 〈西周大國銅器的新發現與有關的歷史地理問題〉,《考古與文物》,2,頁 43-44。 9. 華日文報紙:作者,〈標題〉(西元年月日),《報紙名稱》,版頁。 (若為一般性新聞報導,可略去作者名) 範例:〈臺灣八景請為投票〉(1927 年 6 月 7 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漢文第 4 版。 10. 西文專書:作者 ( 西元年分 ), 書名 . 出版地 : 出版者 . 範例:Connell, R. (2007), 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s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1. 西文期刊論文:作者 ( 西元年分 ), “篇名 . ”期刊名 , 卷 ( 期 ), 頁碼 . 範

例:Katz, Paul R. (2007), “Orthopraxy and Heteropraxy Beyond the State: Standardizing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Modern China, 33(1), pp. 72-90.

12. 網頁文獻:作者,〈篇名〉。資料檢索日期。網址:網址路徑。 (若無明確作者或篇名,可改以網站名稱替代) 範例:維基百科,〈中正紀念堂〉。資料檢索日期:2013 年 3 月 14 日。網址:http://ppt.cc/8QRA。 13. 數位資料庫、檢索系統:作者(西元年分),〈檔名〉,資料庫(檢索系統)全稱,登錄(檢索)號。 範例:作者不詳(1947),〈新高雄市街詳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登錄號: KH2003.008.344。 (十二)引用原版或影印版古籍,請註明版本與卷頁。影印版古籍請註明現代出版項。


第八卷.第三期 2018年11月 出版機關: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發 行 人:楊仙妃 副 館 長:王御風 主 編:劉正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編輯委員:(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王興安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李允斐 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 吳玲青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莊淑姿 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 許淑娟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陳啟仁 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 戴文鋒 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謝貴文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 簡文敏 高苑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 責任編輯:鍾宛君 助理編輯:莊建華、毛湘萍 文字校對:闕妙芬 美術設計:薛東榮 印 製:泰銘照相製版社有限公司 出 版 者: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網 址:http://khm.org.tw/ 地 址:803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99號3樓(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行政辦公室) 電 話:(07)5312560 傳 真:(07)5319644 經銷編印: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802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57號2樓之2 電 話:(07)2265267 傳 真:(07)2233073 訂購資訊 定 價:新臺幣200元整 訂 閱:每年三期,定價九折 經銷商郵政劃撥戶名: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郵政劃撥帳號:41423894 本刊圖片、文字皆有版權,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翻印。 GPN : 2010001240 ISSN : 2222-8306


「高雄小故事」創作徵件計畫 (全年收件,每年 9 月審查,最高獎金 3,000 元)

故事、神話、童話、傳說以及歷史傳述,能彰 顯國家與城鄉的文化深度。讓我們通過歷史的軸 線,追尋探索十年前、百年前屬於高雄的記憶,一 同找回我們心中對於鄉土的感動。 小故事的面向不限,舉凡書寫人物風俗、社會文 化、生活藝術、宗教政治、農村都市等,只要與「歷 史」相關皆歡迎來件,透過 800 字以內的敘述,刻 畫過往點滴,發掘自身周圍人、事、時、地、物, 期盼透過一篇篇小故事的連結,勾勒出高雄在地獨 有的生命藍圖。與我們分享屬於你心中的高雄小故 事吧!

徵集對象:年滿 16 歲以上,喜歡書寫分享歷史記憶的民眾(每年度每人最多限投 3 篇)。

稿件及相關附件請親送或掛號郵寄(以郵戳為憑),並於信封上註明「投稿 2018 高雄小 故事」,寄至「803 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 99 號 3 樓(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研究部)高雄 小故事執行小組 收」 詳情請參考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網頁,並下載附件徵件計畫、報名表、授權同意書。

活動報名信箱:story.kaohsiung@gmail.com(請註明「高雄小故事投件」) 洽詢電話:07-5312560#315 莊先生。


《高雄文獻》第八卷第一期勘誤表 論文名稱

頁次

102

〈從歷史與 空間觀點看 高雄旗津當 代的發展與 變遷〉 103

105

原文

勘誤

註解 44 Massey, Doreen 著,王 志 弘 譯,〈 政 治 與 空 間 / 時 間〉,頁 75。

註解 44 洪 啟 文,〈 高 雄 港 市 聚 落 的 形 成、 擴 展 與 互 動 發 展 (1624-2004)〉,頁 75。

註解 46 Massey, Doreen 著,王 志 弘 譯,〈 政 治 與 空 間 / 時 間〉,頁 83。

註解 46 調整方式同上

註解 47 Massey, Doreen 著,王 志 弘 譯,〈 政 治 與 空 間 / 時 間〉,頁 83。

註解 47 調整方式同上

註解 49 Massey, Doreen 著,王 志 弘 譯,〈 政 治 與 空 間 / 時 間〉,頁 90-91、101-102。

註解 49 調整方式同上

註解 50 Massey, Doreen 著,王 志 弘 譯,〈 政 治 與 空 間 / 時 間〉,頁 147。

註解 50 調整方式同上

註解 56 Massey, Doreen 著,王 志 弘 譯,〈 政 治 與 空 間 / 時 間〉,頁 130、147。

註解 56 調整方式同上

說明

引用頁碼正確,但 引用文獻應調整為 洪 啟 文,〈 高 雄 港 市 聚 落 的 形 成、 擴展與互動發展 (1624-2004)〉 (臺北:中國文化 大學地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200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