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極權統治到韌性權威:中國政治變遷之路

Page 1


從極權統治到韌性威權: 中國政治變遷之路 Political Change in China: From Totalitarian Rule to Resilient Authoritarianism Andrew J. Nathan(黎安友)著 何大明 譯 郭宏治、葉國豪 編校

合作出版

Copyright © 2006 by Andrew J. Nathan and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hina,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Chinese Language edition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Andrew J. Nathan and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hina,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Chinese Language Copyright © 2007 Andrew J. Nathan and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hina,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從極權統治到韌性威權:中國政治變遷之路 / 黎安友 (Andrew J. Nathan)著;何大明譯 . -- 初版 .-- 台 北市:巨流 , 2007. 09 面; 公分 參考書目:面 譯自:Political Change in China: From Totalitarian Rule to Resilient Authoritarianism ISBN:987-957-732-276-0(平裝) 1. 中國研究 2. 極權統治 3. 威權統治 4. 文集 574.107

96015665

從極權統治到韌性威權:中國政治變遷之路 原著:Political Change in China: From Totalitarian Rule to Resilient Authoritarianism 原著者:Andrew J. Nathan(黎安友) 出版者: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人:熊嶺 總編輯:陳巨擘 譯者:何大明 封面設計:永真急制工作室 地址:11605 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 64 號集英樓 2 樓 電話:(02)86613898 傳真:(02)86615465 郵購:郵政劃撥帳號 01002323 E-MAIL:chuliu@ms13.hinet.net http://www.liwen.com.tw 總經銷:麗文文化事業機構 地址:80252 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 57 號 2 樓之 2 電話:(07)2265267、2261273 傳真:(07)2264697 法律顧問:林廷隆律師 電話:(02)29658212 出版登記證:局版台業字第 1045 號 ISBN:978-957-732-276-0 2007 年九月初版一刷 定價 200 元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 本書如有破損、缺頁或倒裝,請寄回更換


目次

序言

v

第一講 中國未來可能的道路:美國學界的爭辯

001

第二講 政治文化與民主:中國和亞洲各國的比較

017

第三講 中國的派系主義與精英政治的演變

043

第四講 衝突或合作︰中國崛起與美國利益

061

第五講 台灣問題:一段互不信任的三國演義

077

第六講 中國研究四十載

097

附 錄 中國案例對民主化理論的挑戰

125

參考文獻

139



iii

出版緣起

30 年來, 中國與國際政經情勢變化劇烈。 中國在後冷戰 與全球分工結構重組的雙重趨勢之下, 走向了市場經濟的道 路。全球化也啟動了兩岸經貿和社會關係。這些鉅變,不但促 使中國研究成為國際學界一個重要且發展快速的領域, 也提 供了研究兩岸關係一個嶄新的脈絡。 台灣的中國研究, 因而 面臨了由傳統的「大陸研究」,轉向強調社會科學理論與實地 田野調查為基礎的中國區域研究。 有鑑於此, 國立清華大學 於 2003 年成立了當代中國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hina);同年,本校與中央研究院合作,開辦了中國研究碩士 學程;並且在教育部顧問室的補助下,成立「中國市場社會發 展:現代性與後社會主義轉型資料中心」,收藏了質量俱佳的 圖書資料。 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是一個倡議中國研究典範更新的志業組 合。 本中心以社會科學的跨學科整合為宗旨, 網羅國內外一 流的中國專家,從國際學術交流合作中培養新一代的中國研究 者。過去幾年,我們邀請國際知名的中國專家前來開設當代中 國講座,並協助推動學術合作。本中心同仁也致力於國際學術 研討會發表集體研究成果。 目前我們以跨校與國際合作的方 式,推動「全球化與中國市場社會形成」整合型研究計畫,並 以此為契機, 有系統地訓練研究生之田野調查能力。 這些努 力,使 CfCC 逐步提升在國際學界的能見度,成為學術交流平 台。


iv 從極權統治到韌性威權:中國政治變遷之路

「當代中國講座」(Contemporary China Lecture Series)以 及「當代中國叢書」(Contemporary China Book Series)這兩套 書系的出版,乃是延伸並累積本中心在研究與教學上的成果。 「 當代中國講座 」 這個系列, 以本中心開設之講座講稿為基 礎,經過講座教授之增色以及中心同仁之細心編輯而成。「當 代中國叢書」則以邀稿或翻譯的方式,出版當代中國研究中之 前沿研究議題。兩套書系涵蓋的重要議題包括:中國崛起以及 共產黨政權性質的變遷;中國市場經濟之發展,究竟將與世界 資本主義殊途同歸、或可能走出嶄新的發展模式;兩岸經濟社 會網絡之發展,對於中台之間、乃至東亞區域之永續和平道路 的展望。我們深切期待,這些專書的陸續出版,將提供國內外 中國研究社群最優質的文本,落實典範更新的理念,並引燃學 術界對中國研究關鍵議題的辯論。


v

寫作和演說是與受眾合作完成的過程。作者或講演者原本 有一個主題,但是在知道誰是讀者或聽眾之前,他無法確知想 表達什麼。受眾提供了他們的知識和問題,並且成為作品的共 同作者。 於是,我很感激國立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給我這個 機會,讓我得以向台灣的受眾演說──先是親身向中心的學生 們講課,如今則以此書的形式,向台灣更廣大的讀者宣講。 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擁有一種獨特的精神。它自許以草根層 面的接觸和研究為基礎,為台灣社會提供關於中國大陸更深入 而新穎的理解。中心的學子在中國做田野調查。他們兼具局內 人與局外人的視野來理解中國社會──他們是在中華文化環境 中成長的華語使用者,同時他們又生長在一種完全不同的政治 及行政體系中,而且這個體系與國際社會存在著不同的關係。 他們也廣泛地閱讀了論述中國的西方社會科學文獻。他們對知 識的興趣和關懷所在,形塑了我這些講演內容的取向。 清華的學子們對中國所發生的變化將如何影響其生活至感 興趣。中國會民主化嗎?倘若如此,中國會變得更尊重台灣迥 異的生活方式與利益嗎?或是中國會成為現代化國家的一個例 外,維持一個充滿活力的──我稱之為「具有韌性的」──威 權主義政權?若出現這種局面,中國對台灣地位問題是否還會 一如既往地不妥協?台灣和中國不同的政治發展軌跡,受其民 眾對政治的文化態度影響程度有多大?


vi 從極權統治到韌性威權:中國政治變遷之路

當然, 在歷史揭曉之前, 沒有人知道這些問題的最終答 案。但能夠與見識廣博的聽眾們討論這些重要議題,是對我思 考的刺激,因為我知道,對清華學子們而言,這些問題不僅具 有理論興趣,對他們的人生還有現實的重要意義。 同樣地,台灣學子也對美國對華態度將如何影響他們的未 來感到興趣。 他們明白, 影響台灣安全的重大決策是出於華 盛頓;而在華盛頓,對亞洲的見解是由狹隘的美國利益與擔慮 ──通常還有無知──所形塑的。於是,我又試圖向清華的聽 眾報告美國人是如何思考中國崛起和美國利益的關係。這並非 因為美國人一定會正確地思考這些問題、或者在他們內部達成 共識,而是因為美國的辯論會直接影響到台灣。 清華的學子盼望知道如何成為更好的研究者,因此可以更 深入地瞭解中國, 並幫助台灣社會其他人隨時關注海峽兩岸 所發生的變化。籌畫這次系列講座的中心主任吳介民教授,要 我以親身經歷來談這個問題。他這個挑戰給了我一個寶貴的機 會,讓我能回顧自己從一些偉大的中國研究學者前輩所學到的 東西,其中包括了兩位台灣的偉大學者。 我希望,我為清華學子所準備的演講,也會讓台灣其他讀 者感到一些興趣。 由於台灣與中國的歷史和地緣關係, 影響 清華學子未來生活的議題也同樣影響台灣普通民眾。台灣的每 個人都需要擔心,當中國迅速改變之際,如何讓自己對中國有 最新的瞭解。我要感謝翻譯講稿的何大明,還有編輯此書的郭 宏治,他們讓在這份在課堂中對專業學生所做的口頭講稿更流 暢易讀。我還要再次感謝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的教職員工及學生 們,他們提供一個讓我思考這些問題的新機會。 黎安友,2007 年 5 月 9 日


001

第一講 中國未來可能的道路:美國學界的爭辯

中國未來可能走的道路有哪些?這個議題很重要,也 愈來愈熱門,因為中國的未來之路對台灣人、美國 人,當然還有中國人,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黎安友 教授將這個主題做為六場講座的開場,藉由章家敦、 布魯斯.吉利、裴敏欣與黎安友對此議題的不同見 解,引導大家深入瞭解當代中國政治。 中國未來可能走的道路有哪些?這個問題很重要。 在美 國, 這個議題已被熱烈討論。 事實上, 它長期以來一直被熱 烈討論著──當年「 毛澤東之後誰接班?」「 鄧小平之後誰接 班?」 的討論依然令我印象深刻。 由於中國目前變化的太快 ──經濟增長、網際網路、領導人繼承、中國崛起成為大國等 等變化,讓中國未來可能之路這個議題變得更熱門。我此次前 來演講的任務之一,就是要講述美國的中國研究中相關趨勢的 資訊,而這個議題就是當前主要的趨勢之一。 這個議題為何如此重要?首先,「中國崛起」對台灣和美 國的命運都很重要,亦即對你我都很重要。當然,它對我們也 關心的中國民眾也很重要。其次,這個崛起是否會依它目前的 軌跡持續下去,這取決於中國內部的各項發展。我們認為,需


002 從極權統治到韌性威權:中國政治變遷之路

要政治穩定和良好的治理才能讓中國繼續發展。最後,如果中 國持續崛起,中國將如何利用它新增添的力量?這也將取決於 其內部的發展。 對我們這一系列講座後續的討論而言,這個議題是一個很 好的出發點。之後我們將繼續討論的議題包括:形塑中國崛起 路徑的成因,其中包括文化與制度因素;同時也要討論這個中 國發展趨勢所帶來的後果,其中包括中國崛起對美國、台灣利 益的影響等等。 (Journal of Democracy) 各位已經讀過了我在《民主季刊》 和《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s)上的文章中提到的各種著作 和見解。我將與各位更深入地探討各種相關的理論背景。

中國即將崩潰:一個有效期十年的預言 首先, 我們要討論的是「 中國即將崩潰論 」。 章家敦在 《中國即將崩潰》一書中提出這個論點。1 章氏是曾經在上海 執業的律師,親身在中國目睹了謊言、欺詐和社會墮落。 章氏的理論基礎不是社會科學,而是金融和法律。他觀察 到當時制度的破產和腐敗, 包括:銀行體系問題、 不良資產 (NPL)問題、財政赤字、訛詐投資人的股市、政府腐敗、缺 乏法治;他還看到各種危險甚至有毒的假冒偽劣產品、環境惡 化、政治壓迫、消費者得不到保護等等。他並預言,隨著中國 Chang, Gordon, 2001, 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 New York: Random House。 本書另有中文繁體版, 章家敦,2002,《 中國即將崩 潰》。台北:雅言文化。 1


第一講 中國未來可能的道路:美國學界的爭辯 003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農業及工業中的大量失業將接踵而至。做 為律師的章家敦體認到,中國這樣的體制是不能維持下去的。 然而,章氏也觀察到某些政治力量,認為這些力量將終結 這個體制。 這些力量包括企圖顛覆體制的宗教團體、 充滿怨 怒的少數民族。 他預見中國共產黨將被這些心懷不滿者掀起 的一場革命起義所推翻。章氏在 2001 年時預測中共的崩潰會 在十年之內發生。2006 年 6 月, 他在《 遠東經濟評論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上發表文章重申這個觀點。他在文 章中指出,儘管中國經濟增長,中共政權正面臨著日益增長的 不滿,其脆弱不堪一擊。到底他說的崩潰意味著什麼?下一步 會發生什麼?分裂?難民潮?章家敦並沒有花太多時間談論之 後的結局,他也並未提供一個清楚的圖像。

民主化理論:皆大歡喜的結局 第二種有關中國發展方向的預測是「民主化理論」。吉利 (Bruce Gilley)在《中國民主的未來》一書中提出了這樣的 見解。2 吉利目睹了章家敦所經歷的大部分問題;另一方面,他也 注意到某些重要的資產, 包括:已有百年歷史的民主價值觀 傳統, 以及一支龐大新生的中產階級。 吉利受到帕森思學派 (Parsonian)和後帕森思現代化理論的影響,例如受到帕森思

Gilly, Bruce, 2004, China’s Democratic Future: How It Will Happen and Where It Will Lea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


004 從極權統治到韌性威權:中國政治變遷之路

《社會體系》一書、3白魯恂(Lucian W. Pye)從制度功能論 對中國的分析,以及羅文索(Richard Lowenthal)所謂的中國 已從「從烏托邦走向到發展」等影響。他認為,現存的威權主 義政權的步調已無法因應一個現代的經濟和社會的需求,因此 不得不變革。 不同於章氏,吉利相信中國社會的反對派太弱小、分裂且 離散, 不足以推翻中共政權。 在理論上, 吉利「 把國家帶回 來」(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這個議題,他注意到即使中國 現有體制無法有效發揮功能,但這個體制也拒絕被以政治手段 推翻──這歸功於政權的壓制能力(包括龐大的員警隊伍、武 警)和技巧(例如如何對付遊行示威)。 藉助一些社會科學關於民主化與民主轉型的條件, 吉利 對中國的發展方向做出他的推論。 上述這些理論包括李普塞 (Seymour Martin Lipset)和普熱沃斯基(Adam Przeworski) 社會中心(society centered)取向的理論,認為中國已具備了 龐大的中產階級等必備的先決條件。根據行動者中心(actorcentered)取向的轉型理論,中國的領導階層已具備了轉型所必 須的強硬派─溫和派或保守派─改革派的分野,足以啟動一場 精英間的政治協商。因此,吉利預測,領導層與社會中支持民 主的派系與成員,在未來的爭奪領導權的鬥爭中將會結合在一 起,啟動中國走上民主轉型之路。 與吉利的觀點相反,1989 年「 六四 」 事件後的中國有一 個強勢的理論, 稱為新保守主義或新權威主義。 這種觀點認 為,中國社會太動盪,相互衝突的利益太多,窮人太多,農村 人口太多, 一個民主而且應從民之所欲的政府將無法控制局 3

Parsons, Talcott, 1951, Social System. New York: Free Press.


第一講 中國未來可能的道路:美國學界的爭辯 005

面,因此民主化必得推遲進行。當然,這種論調在中國也有悠 久的傳統了(例如孫中山的訓政思想)。在某種意義上,它是 與帕森思學派的民主化理論相對立的,因為它聲稱現代化的功 能需求條件不是民主而是威權。用西方社會科學的術語來說, 這涉及到「民主鞏固」(democratic consolidation)此一議題, 也就是主動的政治行動者都接受以民主程序來取得權力。新權 威論觀點認為, 即使中國真的出現民主轉型, 也鞏固不了, 因為它缺乏足夠的文化的、 制度的和公民文化等社會先決條 件(例如奧蒙與佛巴[G. Almond & S. Verba]討論政治文化 時,提到的政治共識與分歧等問題);穩定的組織和制度、社 會未嚴重兩極分化,以及龐大的中產階級等等條件。 吉利並不同意上述觀點。他相信中國可以實現民主鞏固, 因為它有一個民眾認同的「明確的國家範圍」(stateness)存在 ──這是洛斯陶(Dankwart Rustow)強調的民主轉型的第一 個條件,而林茲(Juan Linz)和史德本(Alfred Stepan)兩人 也持同樣的看法。除此之外,吉利也指出,中國還擁有一個相 當能幹的國家官僚制度。

落入陷阱的轉型:改革停滯的危機 「落入陷阱的轉型」這個理論是近來獲得人們關注的新主 張,這是裴敏欣在他《中國落入陷阱的轉型》一書中提出的。4 「落入陷阱的轉型」這種見解可以從帕森思學派的現代化 Pei, Minxin, 2006, 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 The Limits of Developmental Autocrac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


006 從極權統治到韌性威權:中國政治變遷之路

理論找到相似的理論基礎。裴氏相信中國應該要「走向一個市 場經濟以及某種(或許是潛在的)民主政體」。然而,他明顯 地受到其恩師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的影響,援引其有 關政治制度如何無法因應變社會需求的理由,進而認為中國的 各種政治制度低度發展,其結果阻礙了民主轉型。 裴氏的理論還受到一場爭論的影響,亦即中國知識分子關 於下降的國家能力和上升的不平等現象之爭論。 在這場爭論 中,有些「新左派」把中國的問題歸罪於鄧小平路線出賣中國 的資源和自主性給外國的利益集團。他書中有四章談及鄧氏改 革的缺失。不過,裴氏與中國國內參與這場討論的許多學者不 同,他是一個民主派,而不是新權威主義者。 於是,裴敏欣的關注焦點集中在國家治理能力的不足。在 政治改革方面, 裴氏指出立法機構沒有效率, 法院不獨立, 村級選舉極少通過競爭而當選,中共政權壓制持不同政見者, 控制網際網路。在經濟方面,他指出中國備受稱讚的漸進主義 已經產生了一個劣質異種的制度,其中糧食價格沒有市場化, 銀行仍因政策性貸款而出現巨額虧損,重要的國有企業仍然控 制著關鍵部門,但還在虧損。在國家治理能力方面,國家部門 一方面變得越見龐大、權力越分散下放,但也越見貪婪。財政 稅收占 GDP 的份額在下降。腐敗已成為「在地化」和「系統 化」的頑症。一切似乎都在讓腐敗加速──不論改革的成功或 失敗。分權下放原本是為了增加動機、提升效率,但由於官員 對國家前途缺乏信心,只想即時攫奪,地方執法機構和犯罪團 夥勾結,成了「黑幫國家」(Mafia States)。黨不是靠強化誠信 清廉,而是靠著包庇而苟延殘喘。感謝日益繁榮的經濟,政治 精英不必排擠新興富人的利益就可以攫取比以前更多利益。也


第一講 中國未來可能的道路:美國學界的爭辯 007

因此,政治階級沒有動機去從事真正的改革。在國家─社會關 係上,中共政權未能在工安、教育、公衛、環保各方面滿足公 眾需要;公眾對它的支持也就很微弱;它面臨著鄉村農民和城 市失業者的怨恨情緒。最後,裴氏認為,中國陷入了「局部改 (partial reform equilibrium)的風險。 革均衡」 做為一個理論上的概念,它不能令人十分滿意。概念不準 確;改革何曾不是局部的?如果能處均衡, 又何嘗不對?但 是,我可以理解裴氏所真正關切的重點。他感受到改革停滯不 前,沒有效率的國家無力讓自己變得更有效率了。他所擔心的 也正是許多中國人的擔憂。 停滯的情緒在中國是很危險的。 1987 年至 1988 年時, 這種情緒在中國蔓延而引發了 1989 年 全國範圍的學生和城市工人的示威遊行。如果改革前進的動力 不再能持續,中共政權的正當性就會面臨危機。 裴敏欣有關於中國如何跳出陷阱的見解包括︰民主化(但 他擔心此舉會失控,導致社會騷亂)、政權崩潰,以及權力下 放(devolution of power)──對於最後一點,他似乎指的是中 國部分且實質的分裂,形成地方各個分治的次體制,各自用政 治和經濟的不同模式來進行實驗。為何最後會出現上述這些場 景而不是其他局面?他則沒有進一步說明。

完全市場化:是神話還是必然 以下, 我將分別就理論與實證經驗層次對裴敏欣提出批 評。首先,就理論而言,他錯認中國必得走向全面市場化。是 的,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的主流認為市場是現代化所必不可少的


008 從極權統治到韌性威權:中國政治變遷之路

趨勢;然而,這套理論可能是錯的。政治經濟學文獻中有許多 修正主張指出,當面臨現代化與全球化之際,國家可以透過強 勢主導以修正市場體系,而且運作良好。甚至未來各國需要因 應全球化競爭來保護自己時, 這種模式依然可以形成一股風 潮。這點韋德(Robert Wade)已經提出許多有力的論證。5 我 懷疑裴氏在第三章中使用的「全面市場化」這個概念,亦即國 家很少或不控制價格,即使在策略性產業中也極少或沒有國家 壟斷,在銀行的信貸資源配置上極少或沒有政策性干預。這種 情況在什麼地方真的存在。它不是一個神話嗎? 從實證經驗上講,認定全面市場化一直是中共領導人的目 標也不成立。 相反的是, 像朱鎔基、 溫家寶等經濟改革者, 僅打算讓部分經挑選的國有企業在中國官方巧妙、 專業的細 心規範下,在國內外市場力量中歷練──這些市場力量是被控 制的。其目的在製造出一批更有生產力與競爭力的國家部門。 於是,在大多數商品價格開放之際,關鍵商品和原料的價格還 沒有被開放,諸如能源、鐵路運輸,更何況還有裴氏指出的勞 力、房地產和信貸。當成千上萬家體質不良的國有企業倒閉或 私有化之際,約一千家最強也最具策略意義的國有企業被挑選 出來,得以求生存、發展繁榮,國家盡全力予以協助。有些國 有銀行允許國外銀行收購少量股份, 但它們仍是國家所有, 並繼續支持國有支柱企業和國家優先的基礎設施投資。簡而言 之,中共政權從不曾想讓全球化的潮流帶走他們緊握的政治與 經濟權力。 Wade, Robert, 1990,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 Industrializati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


第一講 中國未來可能的道路:美國學界的爭辯 009

其次,在理論上,他錯誤地認定中國必須走向民主化── 這又是西方主流的社會科學理論所提倡的民主化。但是,除了 這個主流理論還有其他的理論。在西方理論界,曾有幾波反擊 西方自傲心態的浪潮(counter-triumphalism),諸如 1970 年代 「治理性」 (governability)的辯論(杭廷頓也曾經參與) ;又如 反省了第三波民主浪潮以及伊拉克戰爭之後的警語:民主政權 的運作或許沒有那麼好,而威權主義政權的效率也不是那麼糟 (中國就是一個主要的例證,還有伊朗)。至於有關現代威權 主義政權,以及威權政體如何運作以維持其正當性以及治理現 代經濟的研究,裴馬特(Amos Perlmutter)曾對威權國家做過 類型區分,但總體而言,我們對威權政體所做的研究還太少。 在我們能宣布威權主義死亡之前,還有太多的研究要做。 在實證經驗層面上,中國領導人正在竭盡全力去證實「民 (democratic inevitablism)是錯的。對於中國領 主必然到來論」 導人來說,天安門事件和蘇聯垮台的教訓是,威權主義比民主 更可欲。並沒有證據可以支持:江澤民或胡錦濤的政治局中有 任何人願意讓改革導致黨外人士有機會挑戰共產黨的權力。總 之,裴敏欣認為「胎死腹中」(stillborn)的政治改革,在我眼 中只不過是一種行政革新與有限協商的過程,正如同我們今日 所看到的一樣。 裴敏欣藉由各種假設命題所處理的核心議題,恰恰正是中 國這場實驗中最大的風險──那就是:威權主義政權能否藉由 現代化而持續欣榮。這也正是從哈薩克到伊朗的專制政權關注 所在。我們經常感到即使在美國,民主也是脆弱的,不斷有力 量要使之倒退。而我與裴氏的爭論之處在於,到底中國這個體 系是按照其自身的標準在運作,還是在用可能並不恰當的市場


010 從極權統治到韌性威權:中國政治變遷之路

化和民主化的標準去衡量。

具有韌性的威權主義:在變化中調適的中共政權 接 下 來, 我 要 講 的 最 後 一 個 理 論, 當 然 是 我 自 己 的 理 論。 我 的 理 論 是「 具 有 韌 性 的 威 權 主 義 」(Resilient Authoritarianism)。這可以參考我與吉利所合著的《中國的新 統治者》和我在《民主季刊》上所發表的文章。6 雖然吉利在 與我合作時,他並沒有得出與我一樣的結論。 我的理論首先與一個經驗的現實有關, 它與章家敦和裴 敏欣所理解的現實不同。 儘管他們列舉許多正確的事實, 但 加起來並不構成中國實情的全景。 全然負面的陳述都忽視了 ’ 中國著手在改正的許多事情。 例如,2005 年中共政權宣布逐

步取消了過去把農民限制在農村不得進城工作的戶籍制。 它 在 2003 年取消了隨意清查並拘押城中暫住者的「流民收容審 查制度」。它終結了過去擴大城鄉收入差距的農業稅。它還正 打算把經濟增長的動力更多地從出口轉向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上 來。2006 年中國總理溫家寶宣布, 計畫要為一至九年級的中 小學生提供義務教育、改善農村的醫療條件,並加強對農村土 地權利的保護。 就如往常,中國任何新的改革都只是局部的,美好的口號 難以得到兌現。各地的地方抵制、官僚機構的反對,再加上資 Nathan, Andrew J. and Bruce Gilley, 2002, China’s New Rulers: the Secret Files. New York: New York Review Book. Nathan, Andrew J., 2003, “China’s Changing of the Guard: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Journal of Democracy 14(1): 6-17. 6


第一講 中國未來可能的道路:美國學界的爭辯 011

金匱乏使得執行緩慢,有時改革完全失敗。然而,我們也不能 全然懷疑這些改革。這些新宣布的改革讓一種政策創新的類型 得以開展,它在 30 年的期間內已經產生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但最近宣布的改革確實至少表明,中共政權已經體認到它所面 臨的變動社會之嚴峻局面,知道了自己在治理中的缺陷,並正 在採取步驟去糾正失誤──至於成功與否,則只有時間才能驗 證。 裴敏欣的研究本身確實弔詭地證實著這個事實。他用來告 訴我們中國面臨難題的來源,絕大部分出自中共政權自己的媒 體和研究部門。裴氏關於腐敗和制度軟弱無能的資訊,部分來 自中共的內部報告,但大部分源於公開發行的中國報紙、經濟 刊物、國家計畫委員會報告、國家統計年鑑、社會科學機構的 民意調查(裴氏應告誡讀者,這些調查的抽樣技術極少能符合 科學標準),以及源於中國新聞網和官方的新華通訊社網站。 很明顯,當局的宣傳機關使用這種報導和研究的管道,是來收 集新發生問題的資訊,以警告幹部們改善其作為,向公眾表明 黨正在為代表他們的利益而工作。與中共政權其他政治策略一 樣,這些舉措是否有效,還有待時日證明。但同時我們應得出 結論,中共政權正在積極糾正裴氏看到的這些問題,因為它本 身也看到了。 我在寫作《中國的新統治者》時,有一點讓我印象深刻, 而這也是我在《 民主季刊 》 上發表的文章所強調的:中共政 權成功地處理了 2002 年至 2003 年的繼承問題。對此,我特別 吃驚。我的前一個研究項目是《中國六四事件真相》,其中談 到了中共政權繼承危機的事情。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層以前的 所有轉軌都是動盪的,天安門事件就是最動盪者之一。確實如


012 從極權統治到韌性威權:中國政治變遷之路

此, 繼承經常是威權主義政權的一個危機, 包括中共之前的 中國威權主義政權也都是如此。 但是與之相反的是, 在 2002 年至 2003 年的繼承中,我們看到下列特徵:20 多年來一個長 期、穩定、按業績晉升的制度,包括胡、溫和今日政治局所有 其他成員在內的這群被指定的精英們有秩序的提升,江澤民沒 有選擇繼承人,他也沒有被清洗,元老和軍方也沒有干預。

中共的命運:決定於自己手上 如果想要探究政治穩定性的深層根源,那就應該審視國家 ─社會關係以及政權自身的內部因素。 就國家─社會關係而 言,一方面是政治文化,我將在下次的講次中審視它。除了政 治文化,以下幾點是導致政權穩定的幾個主要因素: 1. 經濟面的實際利益:快速增長,消費主義的興起,私人 住宅、私人汽車,大多數人得到了好處,貧困人口數下 降。許多人仍不滿意,但之後中共政權用扶貧計畫、構 建社會安全網、取消農業稅、減少對國內遷移的控制等 政策,逐步改正不如人意之處。 2. 治理的改進,進步感,政府高層和一些地方官員的才幹 與誠信也表現出來,他們也獲得一些實質的成就:新一 代有才幹的技術官僚出現,他們也已經宣布計畫要解決 農民貧困、銀行破產問題,還有反腐敗運動。 3. 宣傳、 民族主義以及外交政策的勝利:儘管資訊多元 化,中共政權仍控制並操弄資訊,這是威權主義統治的


第一講 中國未來可能的道路:美國學界的爭辯 013

重大發現──你可以開通大量的資訊,但仍能操控它。 一方面得利於外交政策的成功,另一方面也利用了外交 挫折而獲利。 例如 1999 年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 與 日本的衝突等事件中,中共政權獲得了民族主義高漲的 民眾支持。 4. 社會安全緩衝與利益表達匯集(interest articulation)機 制的出現:愛滋病和環境保護等非政府組織的迫切問 題, 幫助農民工起訴企業和政府機關的法律援助辦公 室,退休職工和失業工人去黨政機關上訪請願,新聞記 者因礦難和徵地的調查責難地方官員──這些力量對中 國各級官員都造成挑戰,但它們是在威脅政權還是在鞏 固政權呢? 5. 技巧嫻熟的壓制:以壓制與讓步相結合的手段因應地方 上的群眾運動,成功地防止了任何全國性網絡的發展, 對於政權眼中的主要敵人成功地進行監控。這些敵人包 括宗教團體,與海外有聯繫的民主團體與個人。 有關政權本身的內部因素方面,我要強調的兩個變項是中 央精英掌權的意志和其團結一致。這部分將在第三講中討論。 簡而言之,我認為專制政體的命運與其說是由社會來決定,還 不如說是由其自身來決定。若核心領袖團結一致、相信自己, 並保有軍隊和員警的支持,他們就能生存下來。中西方分析人 士都一樣不停地尋查中央為權力或路線進行派閥鬥爭的跡象, 但迄今為止, 我們尚未發現胡錦濤治下有這類鬥爭在實際發 生。因此,在此議題上,我同吉利就事實認定有歧見,同時我 也批評章家敦和裴敏欣忽略了這樣一個會影響該政權前途的關


014 從極權統治到韌性威權:中國政治變遷之路

鍵因素。 我上述的觀點是否忽視了最近出現的一些棘手的事證跡 象?而這些跡象可能指向一個不同的結局:據說, 在 2005 年中國發生了八萬四千件群眾抗議事件。 不過, 想想我們自 己的社會, 包括美國與台灣, 遊行示威、 社會不滿、 腐敗醜 聞……。中國是個大的社會,我猜想,恐怕需要一個規模大很 多的社會動亂才會對政權存亡造成真正的威脅。 有趣的是,兩位經濟學家和兩位政治學家所著的一部新著 也得出了一個相似的結論。這本書叫做《中國:資產負債表》 、 季北慈(Bates 這四位作者是柏格斯坦(C. Fred Bergsten) 、拉迪(Nicholas R. Lardy)與米德偉(Derek Mitchell) 。7 Bill) 他們指出:中國將繼續增長,並漸進改革。美國應習慣於同中 國政權打交道,因為它就存在於此處。另外,楊大利、呂曉波 最近對於中共政體的討論,狄克森(Bruce Dickson)、皮爾森 (Margaret Pearson)對中國企業主階級興起都有不少值得注 意的新觀察。

改變歷史軌道的變項 當然,政治不會是一潭死水。除了吉利之外,其他三種理 論對中國下一個轉折都未做出明確的預測。吉利預見民主轉型 7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6, China The Balance Sheet: What the World Needs to Know Now About the Emerging Superpower. Cambridge: Public Affairs。 本書另有中文繁體版,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國際經濟研究 《重估中國崛起:世界不能不知的中國強權》 。台北:聯經。 所,2006,


第一講 中國未來可能的道路:美國學界的爭辯 015

會成功,民主政權鞏固了自身,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皆大歡 喜。章家敦並不清楚下一步會發生什麼──到底是民主化、還 是新的專制政權?若依「具有韌性的威權主義說」,靠著順應 潮流的漸進主義步伐,到底何時才能積累至讓該政權質變?而 裴敏欣為中國如何跳出蛻變陷阱的主張包括有民主化(他擔心 此舉會失控,導致社會震盪)、政權崩潰或權力分散下放(他 似指中國部分且實質分裂,形成地方分治的次體制,進行各種 政治和經濟的模式的實驗)。 不管怎麼說,即使是對目前各種力量的相互關係進行了最 精明的分析,藉此就想預測變動的方向也只是一種幻想。歷史 中的實際變動時常是出乎意料的──中國是如此,或許世界各 地皆然。不管人們認為中國今日正在發生著什麼──崩潰、民 主化、有韌性活力,亦或是停滯──人們仍然應該追問:哪些 變項會讓這些進程改變軌道。 可能改變目前趨勢方向的事件多不勝數。此刻,有兩種答 案出現在我的腦海:美國經濟劇烈削弱, 進而毀掉許多中國 人的生計,撕裂中共與中國社會之間的社會契約;另一種可能 是:中國對台發動戰爭。這場戰爭將如何重組中國內部以及中 國與世界之間的利益和態度,將視其進程和結局而定。我再想 到的更多不確定因素還包括:朝鮮半島的戰爭、以及失控的流 行疫情。列舉上述可能對中國政治體制造成衝擊的外部因素, 是要提醒我們牢記自己確知的一件事──那就是中國的和我們 自己的未來之間已經發展出密切的相互依賴關係。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