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以紙寮窩、廣興紙寮、樹火紙文化基金會為例

Page 1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以紙寮窩、廣興紙寮、樹火紙文化基金會為例 吳嘉陵


■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以紙寮窩、廣興紙寮、樹 火紙文化基金會為例

/ 吳嘉陵著 -- 初版.

-- 高

雄市 : 麗文文化, 2014.12 面 ;

公分

ISBN 978-957-748-591-5(平裝) 1.造紙工業 2.文化產業

3.臺灣

476.933

103026657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以紙寮窩、廣興紙寮、樹火紙文化基金會為例 初版一刷‧2014 年 12 月

著者

吳嘉陵

封面設計

黃士豪

發行人

楊曉祺

總編輯

蔡國彬

出版者

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80252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57號2樓之2

電話

07-2265267

傳真

07-2233073

網址

www.liwen.com.tw

電子信箱

liwen@liwen.com.tw

劃撥帳號

41423894

購書專線

07-2265267轉236

臺北分公司

23445新北市永和區秀朗路一段41號

電話

02-29229075

傳真

02-29220464

法律顧問 電話

林廷隆律師 02-29658212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台業字第5692號 ISBN 978-957-748-591-5(精裝)

定價:360 元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

●本書如有破損、缺頁或倒裝,請寄回更換。


2012 年台灣科學素養調查介紹 一本關於台灣手工紙的專書

A Book Concerned Taiwanese Hand鄄made Paper 吁

Foreword 自序

愈玉

Preface 愈芋

第一章 緒論 001 研究動機 003 研究目的 003 問題意識 005 研究範圍 006 研究方法 007 研究架構 012 文獻說明 013 成果回顧 017 研究大綱 026

第二章 過去百年的台灣紙業 031 第一節 前清到日治時期多元的紙材 第二節 日治時期紙的管理 039

033 0 0 1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第三節 日治時期紙廠的建立 046 第四節 40 - 70 年代台灣的紙況 049 第五節 解嚴前後 80 - 90 年代的紙況 059 第六節 21 世紀的紙況 070 第七節 小結 072

第三章 以紙之名‧完成社區營造─紙寮窩

075

第一節 何謂社區營造 077 第二節 自然資源與家族紙工 081 第三節 紙寮窩完成社區改造 102 第四節 紙寮窩的獨特性—拓荒 118 第五節 圖像與文物—溯源家族與紙歷史 129 第六節 擁有客家精神的社區 140 第七節 小結 144

第四章 以紙之名‧成就觀光工廠─廣興紙寮 147 第一節 觀光工廠與文創的概念 149 第二節 紙鎮氛圍裡的廣興紙寮 157 第三節 紙匠起家,與書畫家匯流 164 第四節 建立台灣紙基因資料庫 178 第五節 見證傳承與體驗美學 191 0 0 2

第六節 小結 204


第五章 以紙之名‧成立樹火紙文化 209 第一節 紙文化基金會展覽空間的成立

211

第二節 樹火紙關係企業─中日特種紙廠與長春棉紙廠

235

第三節 整合型的體驗活動 246 第四節 紙博物館在社區的文化實踐

258

第五節 小結 261

第六章 結論 263 一、體驗美學時代已經來臨 266 二、文化包含了創意、象徵與知識產權 三、手工紙業保有對自然質材的尊敬

268 269

參考文獻 273

0 0 3



一本關於台灣手工紙的專書

一本關於台灣手工紙的專書 侯吉諒 一個地方的文化發展,往往與其地理環境、物產特色息息相關,最 開始的時候,可能只是一種產業類別的產生與發展,之後慢慢結合當地 的人文特色,在眾人長期努力下,才會逐漸形成一種文化的類型。 長久以來,台灣一直缺少這種文化的自我覺醒,文化、人文彷彿只 是文藝作者、學者關心的東西,和大眾生活、台灣社會完全沒有什麼關 係。這種文化認知的缺乏,使大眾普遍對 腋台灣文化夜沒有足夠的認 識,也因而造成本土文化的日益流失。 如果要找到一個產業和台灣的庶民文化息息相關,而又能夠延伸到 人文的層次,無非就是手工造紙這個行業了。 在石化工業的塑膠產品大量侵入人們生活之前,紙張是人們不可或 缺的生活用品,學生讀書寫字需要用到紙張,物品的包裝、運送需要紙 張,拜拜燒金紙需要紙張,每個家庭、行業都要懸掛的日曆、月曆,也 都要用到紙張。 1960 年代之前,台灣各地仍然還有各種類型的造紙工廠,只是造

紙過程會產生惡臭,當時還沒有比較好的除臭工序與材料,因此紙張製

造必須遠離人們生活的區域,其文化意涵因此並沒有辦法得到重視與提 昇,隨著時代的演進,手工造紙產業漸漸被工業化生產的現代廠商所取 代,更讓一般大眾對手工造紙這個行業幾乎完全陌生。 台灣近年政府大力提倡 腋文化創意產業夜,聲音很大,但實際的效 用很小,甚至連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都無法釐清,隨便在夜市擺個攤 子,居然也可以叫做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不應該這麼淺薄,而之所 以從政府到民間都這麼沒有文化創意,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對台灣本土 文化的認知不足。因此,回顧台灣造紙這個產業的興衰與再造,對庶民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生活及其生活內涵有重大的意義,這種對過去的生活方式、產業變遷的 認知,是肯定台灣本土文化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談台灣的文化創意 產業才有立足點。 吳嘉陵教授《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以紙寮窩、廣興紙寮、樹 火紙文化基金會為例》讓我們有機會完整地深入台灣手工造紙產業的過 去現在與未來,在紙張手寫逐漸被電腦按鍵、手機滑動大量取代的時 代,更有時代的深意。 新竹芎林鄉 腋紙寮窩夜、埔里 腋廣興紙寮夜是台灣手工造紙產業的 兩個經典例子。 腋紙寮窩夜生產祭拜用紙、延續了百年歷史,傳承了來 自廣東饒平縣的客家文化,也繁衍出台灣早年的庶民文化;埔里的造紙 在日治時代就是當地的重點產業,不僅供應台灣內用,一度還成為台灣 的外銷強項。芎林與埔里的造紙當然也都受到時代潮流的影響,有過整 個產業都嚴重衰敗的時期,但隨著自我文化的重新認知的覺醒,芎林鄉 的 腋紙寮窩夜、埔里的廣興紙寮,都在近十年來再度展現出新的契機。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以紙寮窩、廣興紙寮、樹火紙文化基 金會為例》深入回顧台灣造紙產業的過去,也詳細展現了台灣造紙的現 狀,正如 腋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夜對台灣造紙產業的博物館化呈現一樣, 都足以讓我們有機會重新認識手工造紙這個幾乎不被台灣民眾知道的行 業。 在長期研究書畫創作的過程中,我對手工紙的追求可說不遺餘力, 只要聽說什麼地方有好紙,就想辦法去找到。2000 年以前,我對書畫 紙張的注意焦點,是放在中國大陸和日本,當時對台灣紙張的認識非常 不足,也從來沒有想到台灣有什麼好的書畫紙。 為了找紙,我曾經專程幾次去日本京都、大阪、東京,卻在一些書 畫專門用品店中,看到註明 腋台灣製造夜的書畫紙張,回來後多方打 聽,才知道日本的韓國的書法用紙,有很大部份是台灣製造的。這個現 象讓我感到迷惑和不解,因為在台灣的筆墨莊,其實並不容易買到好的 台灣製造的書畫用紙,那麼為什麼反而日本韓國都來台灣訂紙呢? 域

後來發現原因很簡單,台灣賣紙的店家受到顧客買紙要求便宜的限


一本關於台灣手工紙的專書

制,所以無法進台灣自己廠商生產的紙張,我記得 2000 年左右台灣一

般賣的 腋大陸宣紙夜是一張 12 元左右,然而當時埔里生產的紙張一張 成本就接近 8 元,比大陸宣紙的進價還貴,台灣生產的手工紙儘管品質

很好,但在價格上根本無法大陸紙競爭,所以在台灣反而買不到台灣 紙。但日本韓國的書畫用紙要求的是品質,而後才是價格的低廉,所以 品質優良穩定的台灣紙成為他們的最愛。 但曾幾何時,大陸經濟復甦之後,文房用品的價格也開始翻升,不 但指標性品牌紅星宣紙漲到一刀(100 張)一萬人民幣,連一般的書畫 紙張也從人民幣 8、900 元起算,相對來說,維持在台幣 2,000 元左右 的埔里手工書畫紙就有了很大的競爭空間。

但市場價格的消長只是台灣手工紙重新獲得市場競爭力的部份原 因,更重要的因素,是台灣的手工紙品質優良、穩定,造紙工藝早就受 到日本、韓國專業人士肯定,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大陸的紙張在低價傾銷 的情形下,台灣手工紙依然有相當穩定的外銷市場。 再者,台灣有非常專業的手工造紙研究人員,中興大學森林系教授 張豐吉先生早年即以為張大千做紙而成名,書中有提到此案例,他以鳳 梨皮纖維為做紙原料,做出來的紙張被張大千譽為 腋不減乾隆御用夜。 另外,也是中興大學畢業、在林業試驗所工作的王國財也對手工紙有深 入的研究,他還原、恢復中國古代書畫名紙的功夫,更是驚人絕活。張 豐吉、王國財不只研究手工紙的製作,更深入理解紙張製造過程的物理 化學變化,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對手工紙的生產有極為重要的改革, 而這些寶貴的知識陸續被民間造紙業者學習運用,以致台灣手工紙的生 產技術,已經不是還在 腋遵古法夜的大陸紙廠可以相提並論。 2002 年我專程到廣興紙寮和黃煥彰先生討論生產高級手工紙的構

想,我的目標是做出像張大千、江兆申諸先生他們極力讚賞的紙張,甚

至可以再提升、突破。紙張是書畫創作的載體,好的紙張對書畫創作的 品質和保存,有絕對性的影響,因此我建議煥彰兄做最好的紙張,並且 記錄每一次的配方、工序,而且紙張上要有廣興紙寮以及製造年份的浮 水印,在書中關於廣興紙寮案例裡便討論到浮水印的重要象徵意義。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我拿了江兆申老師在日本訂製的 腋楮皮仿宋羅紋夜讓煥彰兄參考, 煥彰兄對高價位紙張的銷售市場並不樂觀,但卻很願意接受挑戰。 之後大概每隔半年,就會收到煥彰兄做的 腋楮皮仿宋羅紋夜,我都 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告訴他我使用以後的心得,作為他改進的方向。就這 樣不斷造紙、測試、改進,一直到 2008 年,煥彰兄才覺得已經做出接 近當年江老師訂做的日本紙張的品質,但他並不以此為最後目標。一直

到今天,他還是不斷在改進紙張的製造流程,從原料處理、蒸煮、漂 白、染色、添加物等等方向不斷改進,從而製造出琳瑯滿目、各種品相 的紙張。這些紙張的品相從華麗、典雅到素淨,用於書畫創作,有絕對 的幫助和可觀性,古人拿到好紙時那種 腋把玩驚喜復徘徊夜的心情,幾 乎每次在收到煥彰兄寄來新紙的時候,都讓我有同樣的悸動。此書作者 另一本專書《水墨創作》裡,亦點出文人和紙、筆墨的緊密性。 台灣造紙產業的復興絕非一時一地一人一力可以完成,廣興紙寮這 幾年的蛻變只是我個人親身經歷的一小部份,除了廣興紙寮,還有其他 大大小小的手工紙工作室在不斷推廣手工紙,而其存在的基礎,無非就 是使用手工紙的人要多多愛惜、使用,只有用紙的人願意買他們的紙, 台灣的手工紙產業才有延續下去的可能。 當然,台灣的手工紙不只是書畫用紙,紙張在生活上的運用還有更 多可以開發的地方,從樹火紙文化基金會的展示館,我們可以看到許多 實際的例子,但如何推廣,還需要室內設計、傢俱生產、印刷、包裝等 等業者首先對台灣手工紙有足夠的基本認識,進而通力合作,把手工紙 張的運用推廣到生活的各個層次,台灣手工紙產業的復興才會穩定下 來。台灣沒有很好的書畫環境,連寫字畫畫的人都可能不重視紙張,在 這種情形下去研究造紙,幾乎可以說是沒有前途,所以三四十年來,願 意研究手工造紙的人微乎其微,從這個角度來說吳嘉陵教授的這本《紙 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以紙寮窩、廣興紙寮、樹火紙文化基金會為 例》,將台灣手工紙和文創產業產生穩固的連結性。 郁


Foreword A Book Concerned Taiwanese Hand鄄made Paper

Foreword A Book Concerned Taiwanese Hand鄄made Paper By Ji鄄Liang Hou A cultural development is often bound up with its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specialties.

At first,

it may be the emergence and the

evolution of an industry. Afterwards, it will be combined with local humane features gradually and will form a type of cultural style little by little.

If we want to find out any industry which is bound up with

Taiwanese civilian cultures and is able to be expanded to the humane level, the industry“hand鄄made paper” will be the answer. Before 1960, there were still kinds of paper鄄making factories around Taiwan,

however,

the stench would be produc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making paper,

and

there were not better deodorant materials and working procedures at that time. Paper鄄making factories, therefore, had to be distant from people蒺s

living areas, and people did not advance and think highly of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s.

As time goes by,

the industry of hand鄄made paper was

replaced by modern automatic produce gradually,

and this almost made

the public totally unfamiliar with the industry of hand鄄made paper.

In Taiwan, the government has strongly advocated the so鄄called“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 but big words seldom accompany great deeds.

The government even cannot clarify the so鄄called“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by virtue of th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aiwanese local cultures. Therefore, looking back to the reformation and the ebb and flow

of the industry of hand鄄made paper in Taiwan is significant to people蒺s lives and their living cultures. The understanding of past living ways and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industrial changes is the foundation of affirming Taiwanese local cultures. With this foundation,

we have the standpoint to develop the so鄄called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in Taiwan. Professor Wu蒺s book

allows readers to have a chance to thoroughly explore the past, and future of the paper鄄making industry in Taiwan.

present,

In the age when

writing on paper is gradually replaced computers and mobile phones, Professor Wu蒺s book especially has profound meanings.

Chih鄄liao鄄wo in Cyyonglin in Hsinchu and Guang Shin Jr Lyau in

Puli are two classic examples of the industry of hand鄄made paper in Taiwan. Chih鄄liao鄄wo has produced paper for worship for hundreds of years,

inherited the Hakka culture from the Raoping County in Guangdong, and propagated the early civilian culture in Taiwan.

Guang Shin Jr Lyau in

Puli has been the local key industry since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Paper made in Guang Shin Jr Lyau was not only a product for Taiwan,

but also a best鄄selling product once. The paper鄄making industry in Cyyonglin

and Puli influenced by contemporary trends had the serious declining period,

Jr Lyau,

nevertheless,

the turning point for Chih鄄liao鄄wo and Guang Shin

with the awakening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aiwanese culture,

has appeared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The book

deeply looks back

the past of the paper鄄making industry in Taiwan and detail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iwanese paper鄄making industry as well. Professor Wu蒺s book, 遇

like Suho Memorial Paper Culture Foundation creating the museumification of the paper鄄making industry in Taiwan,

allows readers to have an


Foreword A Book Concerned Taiwanese Hand鄄made Paper

opportunity to recognize the industry of hand鄄made paper which is almost unknown for the public in Taiwan. In the chronic process of researching calligraphic and painting creations,

I do my utmost to pursue the premium

hand鄄made paper. As long as a little bird told me the information of the first鄄rate paper,

I would try my best to find it out.

Before the year of

2000, my focus of calligraphic and painting paper was in China and Japan. At that time, I lack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aiwanese paper and

it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 there was excellent calligraphic and painting paper in Taiwan.

To look for first鄄rate paper,

I once made several special trips to

Kyoto, Osaka, and Tokyo in Japan, however, in some calligraphic and painting goods shops,

I discovered paper footnoted “Made in Taiwan” .

After returning to Taiwan,

I asked around about it and found that a

great percentage of calligraphic and painting paper in Japan and Korea are made in Taiwan. This phenomenon confused me, because it蒺s not easy to buy first鄄rate calligraphic and painting paper in calligraphic and painting goods shops in Taiwan.

In this case,

why do Koreans and Japanese

place orders with Taiwan for calligraphic and painting paper?

Afterwards, I found that the reason was simple. Customers in Taiwan

prefer cheap paper better so that paper鄄selling stores in Taiwan cannot sell paper made in Taiwan to them. If my memory serves me right, the

rice paper made in China was priced at twelve dollars around the year

of 2000, nevertheless, the cost of a piece of paper made in Puli at that time was close to eight dollars,

which was more expensive than the

import price of the rice paper made in China.

Although the quality of

hand鄄made paper produced in Taiwan was excellent,

rice paper made in

Taiwan could not compete with that from China in the aspect of price,

and customers were unable to buy Taiwanese rice paper in stores in Taiwan. For Japanese and Koreans, on the contrary, the quality of rice

愈玉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paper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price,

the rice paper made in Taiwan

consequently became their favorite due to the steady and first鄄rate quality.

The price of stationery, however, starts to go up after the economic

recovery in China. The price of Hongxing rice paper, a significant brand, goes up to ten thousands RMB every one hundred pieces of paper,

and

the calligraphic and painting paper of common brands is also at the

price of eight or nine hundreds. On the other hand, the rice paper made in Puli has greater competitiveness because of the steady price around two thousand dollars.

The hand鄄made paper in Taiwan regains the competitiveness partly

for the price,

but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hand鄄made paper in Taiwan is excellent and steady and is approved by professionals in Japan and Korean.

This is the reason why there is still

a steady international market for the hand鄄made paper in Taiwan, the paper made in China is cheaper. Furthermore,

even

there are professional researchers of hand鄄made paper

in Taiwan. Fong鄄ji Chang, the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Forestry of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was famous for making paper for

Chang Dai鄄ch蒺ien in his early years (this is mentioned in Professor Wu蒺s book).

Professor Chang employs the pineapple pees fiber as the raw

material and the paper made by him received the praise“Possessing the quality exclusive for the Emperor Qianlong” from Chang Dai鄄ch蒺ien.

Besides, Kuo鄄tsai Wang, who also graduated from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and works for Taiwan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researches into hand鄄made paper as well.

Restoring famous calligraphic

and painting paper from ancient China is Mr. 峪

profoundly

Wang蒺s unique technique.

Fong鄄ji Chang and Kuo鄄tsai Wang not only do research on producing hand鄄made paper,

but also deeply perceive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Foreword A Book Concerned Taiwanese Hand鄄made Paper

chang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making paper. technology,

made paper.

With the help of modern

this has a extremely important revolution in producing hand鄄 Civil paper makers continually learnt and employed the

precious knowledge so that the producing technology of hand鄄made paper in Taiwan has been far better than that of paper factories in China.

In 2002, I took a special trip to Guang Shin Jr Lyau to discuss the

proposition of producing high鄄quality paper with Huanzhang Huang.

I

aimed at working out paper praised by Chang Dai鄄ch蒺ien and Zhaoshen Jiang.

I even wanted to work out better paper.

calligraphic and painting creations,

Paper is the vehicle of

and good paper has the decisive

impact on the quality and reservation of calligraphic and painting

creations. Therefore, I advised Huanzhang that he should make the best paper and keep a record of every formula and every working procedure. Besides,

every piece of paper should bear the watermark of Guang Shin

Jr Lyau and the producing year.

In her book,

discussions about the symbolism of a watermark.

Professor Wu also has

I gave Huanzhang the “Song鄄Dynasty鄄style paper made from

mulberry tree” , which was bought by Zhaoshen Jiang in Japan, reference.

for his

Huanzhang was not optimistic about the market of high鄄price

paper, but he was willing to take the challenge. Afterwards,

I would receive Huanzhang蒺s “Song鄄Dynasty鄄style paper

made from mulberry tree” every half year,

and I would give him my

feedback as soon as possible. Until now, he is still continually improving

the making procedures of paper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arranging

raw materials, steaming and boiling, bleach and dying to produce varied kinds of paper from luxury, elegance, to plain. These kinds of paper are delightful and helpful for creating calligraphic and painting works. time,

when I receive Huanzhang蒺s new paper,

Every

I almost have the same

feelings as ancients did when obtaining good paper:

appreciation,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surprise,

and hover.

Professor Wu,

paper, pens, and the ink.

,

in her another book

pointed out the linkages among literati,

Obviously, hand鄄made paper in Taiwan does not exclusively refer to

calligraphic and painting paper, daily lives.

and paper has more applications in our

From the exhibition place of Suho Memorial Paper Culture

Foundation, we can find out many practical examples, however, we still

need dealers of interior design, furniture鄄producing, printing, and packing to have basic understandings of hand鄄made paper in Taiwan,

and then

cooperate to promote applications of hand鄄made paper to different aspects in our daily lives. Then, the revival of the industry of hand鄄made paper

in Taiwan will be steady. There is not any good environment for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Calligraphers and painters might not pay attention to paper. Doing research in paper in such situation almost has no bright future. Therefore,

seldom people are willing to conduct research into hand鄄made

paper over the past thirty or forty years. From this viewpoint, this book

by professor Wu forms a steady linkage between hand鄄made paper in Taiwan and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自 序

紙寮窩、廣興紙寮及台北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附屬展覽空間,是 台灣解嚴以後 90 年代裡逐漸發展出來的手工紙場域,三者的共通性是

通過手工紙的技能,以社會責任自居,寫下台灣紙的經濟與文化特殊 性。透過實作體驗賦予場所人文精神。各有各的歷史意識,例如在芎林 紙寮窩手抄紙可以想見清末當地製紙盛景,在埔里廣興紙寮與師父同步 抄紙的節奏感,可以體驗日治時期 腋紙寮夜生產線的原貌,在台北市樹 火紙展覽空間進行抄紙是將 腋抄紙夜這門學問儀式化,它們都與歷史共 時共存。 本書以三個紙業的案例來談地方的文化產業, 腋文化夜是每個區域 自發地長期經營出來的生活特色,透過創意的包裝與行銷形成產業文化 鏈。這產業鏈是需要跨域合作共同發展,而文化便是產業及創意設計的 重要文本,無論是社區總體營造、觀光工廠都是文化產業的類型,在體 驗經濟的時代裡,探討文化產業下紙的典藏、應用與社區資源有其必 要。 由於大學念美術系與藝術研究所碩士時期,持續關注水墨畫與紙筆 墨的創作關係,博士論文便以書畫家與繪畫教育的養成為主題,爬梳史 料與文獻,察覺到民國初年有文化新貌與運動,而傳統繪畫早已在清末 西風東漸風氣下產生質變,在 腋變夜與 腋不變夜裡,學者對傳統文化有 了新詮釋,這觀念影響到筆者撰寫此書時的研究意識,為期三年半的田 野調查裡,體認到區域文化形塑出當地紙文化產業的獨特性,包括族群 認同、地理環境及過去殖民生活的影響。之於紙寮窩當地人的定義裡, 文化是家族共同生活圈的信仰、習俗與祖先的資產。對廣興紙寮來說, 文化是保存在地的傳統,經由創意研發形成的產業特色。樹火紀念紙文 化基金會在博物館的定義下,透過展覽空間的成立,以博物館規模為理 想,為公眾進行導覽與服務,培養現代公民審美能力,增進文化的知識

愈玉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為宗旨。 當紙脫離了文字、圖像的載體與功能性,意味著紙本身有了審美價 值與意識形態,紙博物館的成立,是項指標性的意義。文化的深度輔以 創意,台灣的紙產業有著區域文化的豐富性,因此,在章節的安排,隱 然關照著台灣史的脈絡。同時,筆者到日本收集紙文化資料,與雲南、 北京學者交流,期望以更高的視野來看台灣紙文化產業,建構出台灣紙 文化的輪廓。東亞地區的中華文化圈,咸以蔡倫對紙的貢獻為依歸,西 方紙文化博物館也沿此觀點進行詮釋,不同的是,蔡倫隨著紙產地衍生 出神格、傳說與民間故事人物的諸多版本,回應了文化的符號與象徵。 最後,我要感謝日本、雲南及北京的友人的交流,紙寮窩的族人、 廣興紙寮的黃煥彰老板、匠師以及樹火紙文化的陳瑞惠執行長與周耀俊 代總監等團隊成員給予的協助,學者們在不同階段提供若干寶貴的建 議,減少研究意識的盲點,讓此書更上層樓。 感謝學校長官與家人,在撰述期間給我的空間,這本書,啟於年少 時對美術創作的熱忱,止於中年對於文化/文創產業的研究,回首過 去,充滿感激。 我仍在藝術文化的路上,且走且行。

愈域


Preface

Preface Chih鄄liao鄄wo,

Guang Shin Jr Lyau,

and Suho Paper Memorial

Museum are organizations of hand鄄made paper developed gradually in the 90s in Taiwan after the abolishment of Martial Law, and they, embracing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commonly marked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specialty of hand鄄made paper in Taiwan through the technics of the hand鄄made paper.

These three organizations are endowed with humanism

by implement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Furthermore,

they separately

have their historical values/consciousness. For example, people can image the prosperity of making paper in Cyonglin Township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Guang Shin Jr Lyau in Puli,

we can experience assembly

lines of paper factories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rough the rhythm of forming paper with masters;

in the Suho Paper Memorial

Museum in Taipei, the formation of paper is ritualized. These will exist synchronously with history.

In this book,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local cultural industries through

above three examples.

“Culture” refers to living features which are

spontaneously and chronically managed and are able to form the cultural industry chain by creative marketings.

The industry chain needs joint

developments and the cooperation across boundaries,

and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text of the industry and creative designs.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factories are two types of cultural industries. Hence, exploring the reservation, applications,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in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essential in the age of the experience economy.

During my university and graduate institution periods, I continuously

愈芋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pay attention to the creating trends of ink wash paintings.

The topic of

my dissertation is the cultivation of calligraphers and painters and

painting education. After scrutiniz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the literature, I found that there were cultural movements and that our culture has new

featur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Republic of China. Furthermor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 due to the Western cultural influences, had fundamental changes. Between changes and invariance, scholars have new interpre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concept had impact on me while I was

writing this book. During the three鄄and鄄half鄄year field research,

I realized

that regional cultures form the uniqueness of the local paper cultural

industry, including the ethnic identity,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the

colonial effects. To the locals in Chih鄄liao鄄wo, culture refers to the ancestors蒺 assets and the believes and customs of the family collective living circle; to Guang Shin Jr Lyau,

culture means the industrial features which are

creatively formed from the tradition reserved locally.

Suho Memorial

Paper Culture Foundation, by the definition of museum, not only guides

and serves the public through the exhibition space and the ideal size of its museum,

but also aims to cultivate the public by the aesthetic

judgment and increasing their cultural knowledge.

Paper itself has values of aesthetic judgments and the ideology when

paper departs from the vehicle and function of words and images. establishment of paper museums has its significant meaning. cultural depth and creativity,

With the

the paper industry in Taiwan has the

abundance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therefore,

I consulted the Taiwanese

history while arranging the chapters of this book.

In the meantime,

author not only went to Japan to collect cultural materials of paper,

also had academic exchanges with scholars in Yunnan and Beijing, 愈郁

The

the

but

so

that the author can review the cultural industry of paper in Taiwan from a higher viewpoint.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circle in the east Asia, people


Preface

agree Cai Lun蒺s contributions to paper,

while the western paper cultural

museums, based on this viewpoint, interpret the paper history. What is different is that Cai Lun has different images in different places of the production of paper, emblems.

and this corresponds to cultural symbols and

Finally, I would like to appreciate friends in Japan, Yunnan, and

Beijing for their exchanges. My thanks also go to people in Chih鄄liao鄄wo, the boss and craftsmen of Guang Shin Jr Lyau,

the CEO and the

Director of Suho Memorial Paper Culture Foundation for offering materials.

Scholars蒺 precious advice at different stages helps me to decrease discursive blind sides and to make this book better.

I appreciate my

family and chiefs of my school for giving me space. This book originates from my enthusiasm for artistic creation at my childhood and sums my research of cultural/creative industry up at middle age.

Taking a backward

look at my life, I wholeheartedly appreciate everyone I met in my life. On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ways, I keep walking and working.

愈吁



第一章

2012 年台灣科學素養調查介紹

緒 論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 問題意識 研究範圍 研究方法 研究架構 文獻說明 成果回顧 研究大綱



第一章 緒論

研究動機 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生活物件,它有著許多豐富的特質。紙的本 身輕又薄,卻承載著文化的重量。人視為尋常的紙,上面所寫的文字、 所畫的圖像,讓紙產生了獨特的意義。紙在生活中是日用品、回收物, 同時也被文物館典藏珍惜,在台灣的文化產業裡,紙業由特定專門的用 途過渡成為生活的製品,例如紙教堂、紙傢俱或紙藝,紙是無限的可 能。在講求環保與綠色能源的時代趨勢下,嚴峻的產業環境以及轉型的 壓力都在考驗著紙產業,此書所提的案例都是在轉型中創造市場需求, 讓手工紙這個傳統產業活了起來,前人抄紙的氛圍就在這些紙的場域 裡,在手抄紙的動作裡再現。至此,歷史不是用來閱讀的,而是用來感 受的。

研究目的 紙寮窩、廣興紙寮及台北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附屬展覽空間,它 們是在解嚴後的 90 年代裡逐漸發展出來,當時社會的氛圍是兩岸商業

與文化日益交流,台灣的廠房紛紛外移,這三者的共通性是通過手工紙 的技能,以社會責任自居,寫下台灣紙的經濟與文化發展,它們透過實 作體驗賦予場域精神,各有其定位,例如在紙寮窩手抄紙可以想見清末 紙寮窩的製紙盛景,在廣興紙寮與師父同步抄紙的節奏感,可以窺得日 治時期 腋紙寮夜生產線的原貌,在樹火紙展覽空間進行抄紙是將 腋抄 紙夜這動作透過儀式神聖化,與歷史共時共感。這些體驗的場域使得它 們是少數在台灣產業擁有充沛文化能量的案例。 一開始,是由研究傳統產業,發現芎林鄉紙寮窩劉姓家族的製紙歷 史,他們的祖先是來自饒平縣的客家人,帶來原鄉的製紙技術,維持了 百年宗教紙產業,許多資料記載紙寮窩一度盛期是北部宗教用紙的集散 地。在台灣的祭祀與節慶裡,宗教用紙安頓人的身心,堅定了民間的信 仰,也傳承慎終追遠的習俗。60 年代紙寮窩不敵機械紙的現代化,終

0 0 3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至沒落的命運。在 21 世紀社區總體營造運動下以手工紙工作坊再生, 保存製紙的歷史與文化為志業,揭示再造文化是社區營造的核心價值, 在紙寮窩當地人的定義裡,文化是家族共同生活圈的信仰、習俗與前人 的資產。紙寮窩的紙業是文化經濟學裡所提的核心幅射,由家族祭祀公 業所組成劉傳老造紙文化發展協會發展出來的文化能量。 觀察的第二個案例是位於南投縣埔里的廣興紙寮,它是芎林紙寮窩 結束製紙業的 60 年代裡,開始成立的手工紙寮。廣興紙寮與紙寮窩不 同的是專門製作書畫用紙,而非宗教用紙,提供給戰後撤退來台的中國 書畫家作畫使用,一解 腋外省人夜對中國的鄉愁,同時也提供台灣美術 教育界使用書畫用紙。就在政治解嚴,經濟、文化有了變化,廣興紙寮 以鄉間 腋紙寮夜的規模無法與國外產業競爭,也無能力自台灣出走境外 設廠,1996 年開埔里風氣之先聲,吸收社區營造運動的養份,以 腋觀 光工廠夜的概念走向文化觀光的路線,也開拓了專門紙的市場,同步研 發書畫與文創用紙,在科技導向與知識快速交換的時代裡,紙寮仍舊保 有日治時期紙的手工製程,保存了台灣無形的文化資產,也將埔里當地 植物應用為製紙原料,對廣興紙寮來說,文化是保存在地的傳統,經由 創意研發形成的產業特色。廣興紙寮的紙業是文化經濟學裡所提的策略 幅射,重視紙的更新與再生,經由包裝以行銷。 筆者關注的第三個案例是位於台北市的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附設 的展覽空間,即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它是以教育局立案及法人證書成 立,是 60 年代埔里長春棉紙廠的關係企業,棉紙廠創辦人陳樹火夫婦

於 90 年代廣州白雲機場的空難意外喪生,家族成立了樹火紙紀念文化 基金會來紀念創辦人,成立二十年以來,該展覽空間以紙為主題,是台 灣唯一紙主題朝向博物館規模發展。一方面它與國際紙藝術活動接軌, 另一方面重視台灣學童美學教育的扎根,走出館外,讓紙藝下鄉。筆者 觀察到樹火紙展覽空間和國外其他的紙博物館有著類似的空間規劃,展 0 0 4

出紙藝家的作品,典藏紙類文物,以及介紹紙的製程。除此之外,樹火 紙紀念展覽空間還有一層更深的意涵,期望藉由紙這一個介面,傳達生


第一章 緒論

命教育的重要,以及紀念逝者曾經的生命價值。於是,文化在博物館的 定義是透過展覽空間的成立,以博物館規模為理想,為公眾進行導覽與 服務,培養現代公民審美能力與增進文化的知識為宗旨。基金會與關係 企業的關係是文化經濟學裡所提的樹狀幅射,透過家族中直系親屬與旁 系人員的參與,經營出不同的紙文化特色。

問題意識 本書所提的台灣三個紙文化產業的案例,紙寮窩與廣興紙寮代表著 生態社會學與鄉村社會學的混合體,紀念紙文化基金會代表的是城市社 會學,1 它們依其現況與困境,由下而上發展出多元經營模式。過去二 十餘年來台灣紙文化產業歷經政府對外經貿政策的調整,對內社區總體 營造的現象及中小型藝術機構的設立,以及後來的文化創意產業思潮影 響,帶動了企業、工商團體紛紛重視品牌與社會責任,產業回饋地方, 讓大眾分享紙的文化資源。在台灣文化的發展裡看得出文化資源之於當 地的經濟效應。推展過程中自我摸索/對外觀摩,形成觀念性的多角經 營模式。所以此書透過案例找出個案的核心價值與競爭力。 此研究的問題意識如下: 一、新竹芎林紙寮窩家傳的製紙業在 60 年代消失的原因?以及社

區改造行動下紙寮窩的核心價值為何?

二、南投埔里廣興紙寮由一般廠房開放為觀光工廠,由代工轉型至 工廠在地化,在經濟與文化之間,如何調整其核心價值? 三、台北市樹火紙文化基金會由 腋博物館夜概念定位,開拓展覽空 間,推廣紙之藝術與美學教育,除了紀念性以外,樹火紙如何整合紙 廠,發揮更大能量?

1

龍寶麒,《社會學的挑戰與未來》(台北:三民書局,2009 年),頁 160-183。

0 0 5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研究範圍 本書研究的範圍在於地方文化產業涵蓋到社區總體營造、觀光工廠 與文創產業,包含民間文化、社區及產業改革的相關法規。以社區營造 之目的來說 腋解決產業類型的轉化,民主政治的落實,社區功能意識的 建立,社區環境和生活內涵的提升。夜 2,透露出文化法規彼此息息相 關。以學者楊智富分析社區總體營造類型有 腋文化資產型夜、 腋鄉村 型夜、 腋民俗祭典式夜,主要是由文化部在推動,舊建築再利用型與商 圈改造式是由經濟部商業司在推動,城鄉新風貌與小鎮商業街道新風貌 的社區總體營造屬於內政部營建署的業務。而發展決策權分層又多向, 容易造成協調效果不彰,作業時間拉長, 3 以上解說的類型與範圍在此 書有相關性。在文化認知上與作法上,有了重疊性。 本書以三個紙業的案例來談地方的文化產業, 腋文化夜如前所述是 每個地方自發地長期經營的生活特色,透過創意的包裝與行銷形成產業 文化鏈。這產業鏈是需要跨域合作共同發展,而文化便是產業及創意設 計的重要文本,無論是社區總體營造、觀光工廠都是文化產業的類型, 在體驗經濟的時代裡,探討文化產業下紙的典藏、應用與社區資源有其 必要。 在著手撰寫此書之初,不以區域特色為地理上的限制,而是找出個 案的核心價值、經營策略與歷史情感,進行跨區域的分析研究,手工紙 產業是台灣文化的微相,如能藉由個案的殊性找到彼此的在地認同,這 是此書期望的成果之一。而個案的發展隨著產業史的分期及經營方向的 改變有其階段性任務。台灣文化的現代性與達爾文的文明進化概念有相

0 0 6

2

文建會,《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引自台灣社造聯盟

3

楊智富,〈文化資產保存與社區總體營造〉,引自楊智富教學網站

http://47go.org.tw/article/2032,檢閱日期,2014 年 6 月 17 日。

http://teacher.yuntech.edu.tw/yangyf/hh/hhd03.html, 檢 閱 日 期 , 2014 年 6 月 17 日。


第一章 緒論

通之處。然,傳統性也有其自主發展的特性。於是此書主軸是將地方產 業釐清範疇,在手工紙產業的發展裡,提出共同性的特質與規律性通 論,奠定手工紙產業的學術性研究。 至於紙文化產業的主題、地點及時間之斷限,以製作宗教用紙的紙 寮窩,代表著台灣兩百年前一段拓荒史。以製作書畫用紙的廣興紙寮, 說明傳統轉型的必要性,以及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的展覽空間,是台 灣少見具紀念性質以紙博物館為藍圖。這些地點位於南投縣、台北市及 新竹縣,興起於解嚴以後的 90 年代延續至今。

研究方法 此書擬以田野調查與文獻探討入手,在拙作《傳統藝術的新視野》4 及《水墨欣賞》 5 裡,已經為此書奠下了紙的知識與美學的基石,說明 紙匠是如何製作傳統手工紙,並且在整個製紙的歷程裡,中國是如何由 沒有紙的年代過渡到應用紙的年代。在水墨美學的專題裡,筆者已撰述 紙與筆、墨的緊密性,它們深深影響著水墨畫的風格,記錄著時代的軌 跡。 同時延續 2006 年博士論文《清末民初的繪畫教育與畫家》的架構

進行探討, 腋紙夜在傳統藝術裡蘊含著文人美學及工匠美學兩個面相,

這兩個社會階層透過產品使用者與製造者的互動刺激著紙的變革。坊間 的書多持其一觀點來探討,筆者認為唯有排除了學理的界限及既定的文 化成見,以彼/我的客觀立場,才能真正了解傳統藝術的演化,了解了 傳統藝術,也就了解了紙的文化產業。 4

吳嘉 陵 , 《 傳統 藝 術 的 新 視 野 》 ( 台 北 : 秀 威 科 技 , 2009 年 ) ,頁

17-28,談論紙的軼事與製作過程,及頁 53-64,談及紙為書籍的載體,衍 生出紙本書裝幀文化的演變。

5

吳嘉陵,《水墨欣賞》(台北:華梵大學,2009 年),頁 1-34,由文房 四寶中紙的定位,討論書畫用紙、墨與毛筆的關係,在紙上形成的技巧與 風格,於此來看紙之於中國繪畫史有其重要性。

0 0 7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手工紙產業的轉型與再生不單是為了營利,更是為了文化的傳承。 這些發展的困境透過田野調查、文獻分析及訪談等方法蒐集資料,明白 台灣手工紙自明清時代以來需求日增,繼而引進中國製紙法,以製作宗 教用途及文書用紙為大宗,日治時期開始在台灣設立紙廠,引進日本機 械製紙法,機械製紙法將紙廠規模及工廠制度帶入台灣,紙在二次大戰 期間是列入戰地管制物資,因而著重其發展。一時之間傳統手工紙與日 式手工紙/機械紙有著本質上的差異。也歸納出台灣存有至少三種手工 抄紙法,例如:中國抄紙、和式抄紙及歐式機械製紙法。 爬梳文獻後,以實證法為基礎,前往實地進行訪談,踏查當地遺 址,經由觀察、訪談以後記錄所得。經營者經營手工紙產業為第一手史 料,有助於筆者有別於坊間書籍所談文化產業的新觀點。也參與了個案 舉辦的相關活動,一次次重新擬定訪談的主題,建立訪談大綱,累積到 一定的訪談記錄之後,進行個案資料的分析、比對和統計,進一步歸納 出本研究的結論,這是應用資料整理法。訪談經營者,例如業主、理事 長或是總監,可以了解經營者由上而下的營運模式與理念,訪談第一線 手作員、服務員或會計師等,他們多年的觀察心得,對照業主的創業理 念,有助於理論與實務的結合,也有助於找到多層次的結論。 同時也重視現場的考察,參訪者的意見,佐以其他論文之於觀光客 群滿意度的調查數據,還原出一個經濟效應的結果論。 之後,隨著在台灣中部及北部的田野調查裡,陸續發表了埔里等地 區紙文化產業的論述。進一步蒐集專書及文獻資料時,發現學者大多以 區域文化或以文創產業主題切入,這部分已有豐碩的成果。鮮少以地方 文化產業的主題下跨區域來開展,即使有,也是論述的篇幅不大。紙的 傳統產業是指文化與產業的結合,傳統工藝是長期累積的手工技術,手 工紙屬於傳統工藝之一環,它隨著時間軸的發展所累積的產物,蘊含著 結構性、組織性及地方性。以人力為主抄製的紙張,即日語 腋手漉和 紙夜,世界各地都有手工紙,例如埃及草紙、樹皮紙等非紙之紙,此書 0 0 8

所指的是中華文化裡東漢蔡倫開始對紙製程影響為幅度,輔以國外的手 工紙產地來分析,並提及發展過程中機械紙對於手工紙的衝擊,形成文


第一章 緒論

化傳播或是文化擴散的效應。 時間不斷地推進,傳統文化產業也與時並進,由文化的優點來看, 傳統是悠久的歷史下所奠定的形制與質,也是現代社會普遍認知改革的 包袱,因此有時傳統的原罪是保守,少有人真正認真思考傳統倫理的內 涵及其認知上的困境。 歷史的演進與堆積,讓 腋傳統夜有了普遍性與中立性,正因為如 此,傳統在行業、產業裡有了世代傳承的特徵,每一世代對應社會的演 變產生不同的應對,來面對衝突與解決困境,這些經驗的累積形成傳統 內涵的轉變,無形中形成行為的約束,甚至尊崇古人,例如產業的第幾 代傳人,家族位置的意識,是孝道裡 腋安頓情志的作用夜 6,也是產業 裡穩定經濟體的核心價值,這是中國的習慣法在台灣的宗族裡支撐起文 化的權威與結構。 手工紙的發展過程裡,除了面對原料的短缺問題,以及外來市場的 競爭,機械技術的改良讓手工紙陷入產業生命的衰落期,給予落伍、過 時的刻板印象。21 世紀以後,環境保育與友善自然的議題抬頭,人們 趨向於使用天然、製程盡可能少公害的產品,手工紙找到了新的定位, 也重新審視市場的結構,成為消費的新文化用紙,例如紙藝的紙、傢俱 用紙或是文創紙,也因為手工紙傳承古風,歷史價值與懷舊的情感是造 就手工紙不退流行的元素。手工紙走過機械紙的時代,來到非紙之電子 紙時代裡,之於地方有著三種意義,一、是承載在地歷史感,凝聚向心 力,二、是反映自然時節,符合范勝所言 腋凡耕之本,在於趣時。夜原 料取自時令,以及三、是存有個人手工的獨特性,這些都是紙藝術的特 質。 文化產業及社區營造都是由下而上影響文化的力量,手工紙透過簡 易的操作,大量地推廣,以體驗活動的方式,讓紙成為壓花、種子或是 拓印用紙等載體,蔚成更大的經濟消費市場。此外,著眼於手工紙材的 6

曾朝旭,〈骨肉相親.志業相承─孝道觀念的發展〉,《天道與人道》 (台北:聯經,1993 年),頁 212。

0 0 9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圖 1-1 蔗渣與茭白筍(廣興紙寮提供)

改良,開發替代原料,順勢將在地的自然資源結合,產生更大的經濟共 生體。例如茭白筍皮、蔗渣等原料。 在 20 世紀裡,人們喜歡使用機械紙以符合生活的現代化。認同大

量平價商品的方便性,也失落了文化的細膩質感,並將製紙的古法斷層 化。然,台灣手工紙廠不斷萎縮的過程裡,是否也如機械紙廠般習慣將 文化粗糙化?這一連串的變革裡,手工紙是依附於市場的產品?還是有 其獨特性?值得深思。 上述所提的問題,僅是紙業市場的觀察,歷史脈絡的餘蔭,無法涵 蓋地解釋解嚴以後台灣紙文化產業的整個動力所在。三種案例不同的精 神模式,形成對立的狀態,如鄉村/城市、書畫家/紙匠、策展/參觀 者,歷史學者看重的是地方與中央的關係變化,社會科學看重的是社會 結構的流動,當資料不足時,得以借用其他領域的觀點,對文化形成共 時性的研究,符合年鑑學派的思惟掌握多種學科理論的技能,無論是哪 一學科,都可以共同探討單一的主題。此書期望透過探討富傳統精神的 0 1 0

手工紙於今的意義,薄薄的紙張又如何反映出當地的文化特色?其他文 創及社區改造領域,對於紙產業的發展過程產生的震盪,手工紙業面臨


第一章 緒論

當今的社會與產業轉型的壓力,因應的挑戰等等?都是此書檢視台灣手 工紙文化產業在近現代變遷過程中重要的依據。 最後,提出手工紙於今更加珍貴的原因,是它比機器紙更能喚起人 對習俗的念舊,以宗教用紙來說,透過財、福及壽等民俗圖案,印製於 金銀紙上,寄託人間的終極關懷,並且在傳統的舊文化逐漸趨同的形勢 下,台灣因應競爭壓力產生新文化的情形裡, 文創用紙在新、舊傳統之間,模仿和趨同在不同區域條件的發展 下,能夠促成區域傳統文化的更新,在群體想像當中,在地化實踐的可 能性。

圖 1-2 民俗圖案的宗教用紙

0 1 1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研究架構 研究動機與目的

文獻探討 綜觀紙地方案例 分析產業政策背景 蒐集相關期刊、論文

擬定三大案例 案例的 SWOT 分析、請教相關學者專家 進行案例的深度訪談、應用學理(文化經濟學、體驗經濟等)

歸納三個典型案例特色

手工紙產業案例討論對象 芎林紙寮窩 埔里廣興紙寮 以 腋房夜 為單位的家族成員 父子兩代及紙匠

台北樹火紙文化基金會 紙廠與基金會的團隊

研究主軸 歸納文獻探討、個案分析、深度訪談 與層級分析法的資料

0 1 2

結論


第一章 緒論

文獻說明 蒐羅有關紙文化產業、在地社區發展的學術論文,和台灣傳統產業 及文創產業的案例,個案是透過訪談、運用族譜、宗族沿革誌或深度訪 談的一手記錄,透過網路檢索、文獻閱讀、古今地圖比對,分析取得資 料。例如紙寮窩的資料便參考了五本新舊版本的劉氏族譜,以及學者吳 學明,《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 - 1985)》及《頭前 溪中上游開墾史暨史料彙編》7 等資料。

至於官方有關社區營造法規與工廠觀光化產業輔導資料、申請與評 選手冊,文化部文創產業相關法規,博物館法草案等。1994 年推展社 區總體營造,讓廣興紙寮有了改變的契機,紙寮窩重新獲得重視,在社 區公民與知識份子共同營造下,長時間地面對空間、人、事投入改造工 作,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是由日本的 腋町造夜(辙樟张寨贞),字意是 指社區發展(community development)、社區建設(community building) 而來。日本造町運動,是 1960 年代為了改造偏村,使人口回流村鎮的

計畫。日人宮崎清教授將社區營造運動範圍區分為 腋人夜、 腋文夜、 腋地夜、 腋產夜、 腋景夜五大類社區議題行動之。 8 其目的是『促使 衰頹地區活化。達成 腋實質環境的改善夜 與 腋生產能力的提升夜 』 上。 9 自 2009 年起觀光工廠的輔導手冊歷經五次的修訂,《地方型群聚 7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985)》(台北: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1986 年)。及吳學明,《頭前溪中上游開墾史暨 史料彙編》(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1986 年)。

8

宮崎清,〈展開嶄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 例》(南投:台灣工藝研究所,1999 年)。

9

楊智富,〈文化資產保存與社區總體營造〉,引自楊智富教學網站

http://teacher.yuntech.edu.tw/yangyf/hh/hhd03.html,檢 閱 日 期 , 2014 年 6 月 17 日。

0 1 3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產業發展計畫─工廠觀光化產業輔導作業手冊》 10 協助經核准登記工廠 10

經濟部工業局/經濟部中部辦公室,《地方型群聚產業發展計畫─工廠觀 光化產業輔導作業手冊》,2013 年版本,頁 4,審查作業內容共五大項, 審查內容。 評分項目

評分細項

評分參考說明

經營管理階層對推動觀光工廠之目標是否明確信 推動觀光工廠的 念。 目標愈認知 對兼營觀光服務是否有產也轉型的認知。

經營理念與未 企圖心與經營團 經營者是否有強烈企圖心、經營團隊有必成之共 來發展 隊 識,對後續投資與規劃改善有高度意願。 計畫支持度

是否能提供人力及經費以完成後續規劃執行。

觀光、產業文化 是否具有觀光潛力。 及產業教育潛力 產業文化及產業教育知識性是否足夠。 產品的生活化程度、獨特性,是否能提供實作實 產品獨特性及實 驗。 作體驗 產品豐富性及多樣化程度。 產品製作與特 色 製作是否具有參觀價值。 製作及工廠設備 生產過程是否會有異味及粉塵、高熱或噪音,對參 之可觀光性 訪者造成不適因素。

廠區內外環境 條件

產業效益

參觀動線安全性

製作參觀動線設計是否有困難,實作體驗及參觀是 否具安全性。

內部空間評估

簡報室、產品展示區、實作體驗區、廁所等,是否 有適合空間設立。

外部空間評估

交通便利性、客源的容納量、停車場地、週邊環境 及景觀。

預期產生之效應

對於經營型態的轉換是否能預期未來過渡期間所面 對的狀況排除能力。 針對廠區開放觀光是否有因應措施來教育員工配合 轉型。

對於將來觀光工廠所帶來的預期效益是否可評估。 觀光工廠對企業 是否能配合執行單位於日後的聯合廣宣活動中積極 之貢獻度 參與。 地方政府、區域 是否由地方政府或工業區管理單位推薦,且地方政 政府、關係程度 府對工廠觀光之重視程度。

0 1 4

區域性與產業 異業合作程度 是否與其它觀光組織、機關團體、旅宿業合作。 連動 觀光路線或景點 是否可與地方性節慶活動相結合、區域內是否已有 之群聚效應 觀光路線或景點可形成群聚。


第一章 緒論

者輔導成為具觀光教育或產業文化價值的觀光廠房,強化 MIT 製造的

精神,並檢附 MIT 製造的資料。經濟部工業局提供 2013 年觀光工廠申 請輔導計畫構想書,以廣興紙寮來說其產業別為 腋紙漿、紙及紙製品製

造業夜,功能別為 腋產品設計夜,附件生產之產品能提供 MIT 製造精

神的文件為加分項目。11 至於《優良觀光工廠評選作業手冊》2010 年開 始歷經 4 次修訂,其目的協助二級產業升級至三級產業,並創造傳統產 業有新的價值。

以及紙文化產業與在地發展的論文,以及台灣傳統藝術及文創產業 的案例,例如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 腋全國藝文創意產業案例蒐錄計 畫夜,專案記錄集結成書,《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集》及《文創進行 式》12 符合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對創意生活產業的定義, 腋源 自創意或文化累積,以創新之經營方式,運用複合式經營,並提供學習 體驗生活,提高經營附加價值。13夜還有台灣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資料 庫,由 2001 年到 2013 年包含紙業、出版業及文創產業動態完整的報

告書,資料庫內容有紙業發展沿革、供需及技術關聯及經營環境條件 等。 至於樹火紙文化基金會以健全博物館功能為目標,2014 年為止統 計台灣中小型博物館達 746 家,其中私館有 319 家,博物館的主要功能 11

經濟部工業局/經濟部中部辦公室,《地方型群聚產業發展計畫─工廠觀

光化產業輔導作業手冊》,2013 年版本,頁 14,生產之產品符合 MIT 製

造精神的資料,包括: 腋1.可提供原產地證明書及加工證明書管理辦法第 三條規定之我國原產地規定者,檢附證明書影本。2.生產之產品獲得經濟 部台灣製產品 MIT 微笑標章者,檢附使用證書影本。3.可提供工廠主要核

心產品之關鍵製程大於百分 50%在台灣製造者,檢附該產品說明及關鍵製 程與設備說明資料。夜

12

鍾永豐等著,《文創進行式:走訪 25 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台北: 遠流,2011 年)。

13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策劃,《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集》(台北:商周, 2004 年),頁 103。

0 1 5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有:研究、收藏、展示及教育,因博物館法的欠缺,導致私立博物館欲 成立於法無據,如無公部門的挹注,博物館的發展難以永續經營,健全 其功能,甚至是提高專業性與公共性,這也是樹火紙展覽空間的困境, 取名為 腋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夜以自許。至此,文化部參考國外的法源與 組織章程,提出 腋博物館法夜草案,建立榮譽認證機制,確保服務品質 與專業度,有助於私立博物館穩定運作。14 甚至參考日本博物館法,博 物館可以設立專業諮詢會。在草案第 9 條裡提及博物館需積極推展文化

創意產業與國際接軌,觀光工廠成立法規也提及文化創意當中對產品的 加值與跨領域的應用與推廣,以拓財源。15 由此來看,文化創意產業在 地方的文化產業中居於重要的環結。 地方志與早期期刊/報紙,至微卷、古籍都是此書的參考資料,例 如《淡新檔案》、《清末台灣海關歷年資料》、《裨海紀遊》、《民俗 台灣》及藍鼎元的〈治台事宜書〉,以及《台灣新民報》及《台灣日日 新報》等,提供時間的背景來看手工紙產業的發展。《天工開物》16 是 貫穿此書紙手工業的專書,宋應星繪印出明末時期製紙場景的書籍插 圖,故此,許多手工紙業以該書為參考。仲摩照久所編《北台灣文史調 查》17 是關於日治時期開發與產業的情形,漢聲雜誌出版的《夾江造 紙》18 是第一手田野調查記錄造紙流程、習俗與信仰,可以與此書主題 相互觀關照。 14

教育廣播電台,政院通過博物館法草案 助私博館取得身分證,生活消費新 聞─新浪新聞中心 2014 年 8 月 7 日。引自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

40807/13066591.html。查見博物館法草案總說明,引自 http://www.moc.gov.

0 1 6

tw/ccaImages/adminstration/282/p1-2-1.pdf,檢閱日期 2014 年 9 月 3 日。

15

博物館法草案總說明,引自http://www.moc.gov.tw/ccaImages/adminstration/282

16

宋應星,《天工開物》(台北:世界書局,1996 年),頁 223-227。

17 18

/p1-2-1.pdf,檢閱日期 2014 年 9 月 3 日。

仲摩照久編,《北台灣文史調查》(台北:原民文化,2002 年)。

漢聲雜誌社編輯群,《夾江造紙》第 17 期(台北:漢聲雜誌社)。


第一章 緒論

成果回顧 有關紙文化產業的專書及期刊論文,以及台灣傳統產業及文創產業 的案例都是此書參考的基石。約瑟夫‧派恩(B. Joseph Pine)和詹姆

斯‧吉爾摩(James H. Gilmore)所著《體驗經濟時代》, 19 強調消費 過程中應該帶給觀光客印象深刻的體驗活動。此書在產業經濟以外,強

調了企業經營的創意流程,讓觀光客參與其中,與公司人員一起成長學 習,是參與式學習,而不是靜止的、僵化的流程。此書所提的三個案例 都有體驗式的活動,強調學習過程除了有娛樂、教育及情境的享受以 外,還有增加審美的體驗機會與欣賞能力。 《體驗經濟時代》此書的兩位作者都是管理界的產學專家,都經歷 過美國加州網路經濟泡沫化的危機時代,體認到人類生活的時代已由農 業經濟供給所需,過渡至工業經濟時,生產者不再只關注於原料、生產 作業等,開始重視商品與價格/價值的關係。該書作者認為 20 世紀末 已由服務經濟轉型至體驗經濟,最大的關鍵在於服務的時代應該是講求 消費服務的品質─真實性與誠意,然商品的大眾化缺乏特色,讓服務的 本質消失,作者認為在人的個體需求上,提出客製化的服務,強調感官 上的滿足。這種意義的反轉,指向唯有在多元價值下,才能抵抗速食經 濟導致文化淺層化,唯有導向客製化的製程才能在務實的服務上去培養 出自身的喜好,同時也發現自我價值的所在。例如地方文化產業的象徵 性,體驗出文化經濟忠於自我的傳統價值,也消除機械化時代帶來的文 化失衡現象。20 速食經濟導致文化淺層化現象,提醒著我們重視個體的 需求,提供心靈上的靈藥與充實感是必要的。 文化經濟學裡探討的是消費者的欲望,在產業上的技術與硬體可以

19

約瑟夫.派恩(B. Joseph Pine)和詹姆斯.吉爾摩(James H. Gilmore), 《體驗經濟時代》(台北:經濟新潮社,2008 年)。

20

約瑟夫.派恩(B. Joseph Pine)和詹姆斯.吉爾摩(James H. Gilmore), 《體驗經濟時代》,頁 250。

0 1 7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滿足其觀光與消費的欲望,因此文化在經濟學裡將價值與價格連繫了起 來,文化面臨到轉換的意義。在大衛在《文化經濟學》他認為文化是群 體共享的生活習慣及信仰,同時這也是人類學、社會學所認同的範疇, 另一層探討是將文化在實用的層面,並認為文化是 腋促進心智開發及教 育的活動相關,而與純技術或職業技能的獲得無關夜,21 大衛認為文化 在產出的過程至少蘊含有創意、象徵性及知識產權,於是,在產生創意 的過程中,其產品往往具有專利權或版權,此三項充分條件有助於我們 釐清手工紙的文化商品與一般商品的不同,我沿用此基礎去發展此書的 內容,這是經濟學者在文化經濟研究上給予此書的影響。。此時,文化 所談的是一個產物,而不是歷程。無論是廣興紙寮或是樹火紙展覽空 間,在文化政策的趨勢下,私人企業是以私人決定著文化產業的表現形 式,消費市場是他們所賴以為生的考量,菁英思惟決定市場的走向,由 此來觀文化是一連串調整的過程,兼具流行訊息和文化在歷史裡的脈 絡,群體生活習慣左右產品的特性,社會的風俗習慣約制著形成群體文 化,而歷史的解釋又產生了文化霸權的心態,例如蔡倫是紙業的祖師 爺,其形象產生了行業凝聚力和社會認同感。 同樣是紙,在文化經濟學裡的意涵上已大不同,因為這是經濟學者 對應不同經濟挑戰產生的反應。經營者以個人的主見與偏好,讓同樣是 來自埔里的廣興紙寮及樹火紙展覽空間走出不同的定位,於是文化生產 與文化消費都在不同產業得到不同的分析框架,文化過程含有集體體 驗、消費與活動生產,由操作者與消費者共同營造出來的,將台灣過去 廠房封閉性的生產模式打破,把生產與消費都放在產業來談,並符合法 蘭克福學派對於文明與科技賦予文化商品化的趨勢,文化產品跨期的特 徵,以傳統手工紙為主,機械紙為輔進行對照,從過去的傳承接收文化 遺產,再由經濟效應影響著文化的變革,從中解釋,本書不是以文明觀 21

0 1 8

大衛,索羅斯比(David Throsby),《文化經濟學》(台北:典藏藝術,

2010 年),頁 6-8。戴維.司羅斯比(David Throsby),《經濟學與文 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1 年)。


第一章 緒論

點來評論價值,把紙放在便宜/昂貴之上來討論其價值,成為論證的核 心。而是在社會整體的發展下思考台灣手工紙的應變與固守的傳統意 義。 我們透過了訪談業主得知參觀人數及銷售量的大約數據,這些數據 是經營上參考的依據,似乎無助於文化的建構與再生。然,經營者的意 識形態與本位主義會影響到他們經營方向的選擇,從中,經濟學派的辯 證、矛盾與衝突產生了深刻的文化語境,這是經濟學到經濟思想透過物 質環境達到對話與意義的轉換。 《基礎經濟學》22 始終是站在個體經濟與總體經濟的基礎上討論著 經濟學,深遠地影響著公共政策與學術研究。在這所談的 腋文化夜是一 個歷史的產物,也是一個體驗的歷程。然,基礎經濟學不足以涵蓋本論 文裡文化經濟學所談的概念,於是藉由經濟學來思考文化現象是必然 的, 腋文化的關係與過程也能存在於經濟環境中,而其本身也能以經濟 術語來解釋。23夜此書所舉的案例,在文化政策的趨勢下,對整個時代 起反應,私人產業的團體決定著該文化產業的展現形式,顧客端是他們 賴以為生的考量,地方菁英思惟決定了產業的願景,包含著複雜的地域 性 環 境 的 差 異 、 族 群 倫 理 之 間 的 對 應 關 係 。 誠 如 詹 明 信 ( Fredric

Jameson)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所言: 腋(文化研究)的崛 起是出於對其他學科的不滿,針對的不只是這些學科內容,也是這些學

科的局限性,……正因為如此,文化研究對自身的定義,取決於自身與 其他學科之間的關係。夜如曼德爾(Ernest Ezra Mandel)所說的因為 機械化的進程,讓我們的生活、農業甚至是娛樂都與工業文化一樣標準 化、承包分配化,這便是後資本主義的特徵,也因為這些特徵在現象學 生有其週期性的規律,但是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提出了新的觀 點,他認為 腋連繫著功能意識形態和具體生活意識形態,這兩種生產過 22 23

朱敬一,《基礎經濟學》(台北:華泰文化,2012 年)。 朱敬一,《基礎經濟學》,頁 35。

0 1 9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程的方法也是因時而易的。夜

腋在這後現代空間里,我們必須為自我及

集體主體的位置重新界定。夜 24 朱剛認為詹明信的馬克斯文化批評為後 現代主義裡模糊了大眾文化與菁英藝術的界線,誠如此書所揭示的金銀 紙不再只是儀式,它可以是民俗特展典藏品。書畫用紙可以是有履歷表 的文化精品。這種指涉鏈的轉換,是時間邏輯的消失,空間裡共時呈現 以紙為依歸,看似單個個體,實質各自發展、各自表述的集合體,唯一 的共通性是以紙為主題對純物質的體驗。25 合時地跨域進行多角度的思 考,建立一個全方位的認知場域。 腋在大多數情況下,社會生活的空間 維度是受 腋在場夜 (presence)的支配,即地域性活動支配的。26夜提出 我視/他視的不同,以此區隔出我群/他群的範疇,於是以 腋紙夜為媒 介,以地理環境為界、美學形式為表,再加上語言、家族等特質,形成 文化上的認同,於是紙寮窩、廣興紙寮及樹火紙展覽空間有了新詮釋。 27

朱剛認為詹明信的馬克斯文化批評為後現代主義裡模糊了大眾文化與

菁英藝術的界線,誠如此書所揭示的金銀紙不再只是儀式,它可以是民 俗特展典藏品。書畫用紙可以是有履歷表的文化精品。這種指涉鏈的轉 換,是時間邏輯的消失,空間裡共時呈現以紙為依歸,看似單個個體, 實質各自發展、各自表述的集合體,唯一的共通性是以紙為主題對純物 質的體驗。 28 合時地跨域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建立一個全方位的認知 場 域 。 腋在 大 多 數 情 況 下 , 社 會 生 活 的 空 間 維 度 是 受 腋 在 場 夜 24

25 26

0 2 0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

文化,1998 年),頁 501-515。及朱剛,《詹明信》(台北:生智,1995 年) ,頁 18-29。

朱剛,《詹明信》,頁 139-147。。

紀登斯(Anthony Giddens),田禾譯,《後現代的後果》(南京:譯林, 2000 年),頁 16。

27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頁 501-515。

28

朱剛,《詹明信》(台北:生智,1995 年) ,頁 139-147。。

及朱剛,《詹明信》,頁 18-29。


第一章 緒論

(presence)的支配,即地域性活動支配的。 29夜提出我視/他視的不 同,以此區隔出我群/他群的範疇,於是以 腋紙夜為媒介,以地理環境 為界、美學形式為表,再加上語言、家族等特質,形成文化上的認同, 於是紙寮窩、廣興紙寮及樹火紙展覽空間有了新詮釋。有距離地觀看被 研究的對象,學科之間的共同對象,避免淪落自說自話,交插運用學科 理論,凸顯出新觀點的可能。由此來觀,提出了 腋文化產業夜一詞為啟 點來探討台灣的地方紙產業歷程,如何在近代文明下與手工紙產生連 結,並養成不同的紙業人材,也說明了文化的本身是難以界定的。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台灣也在這波影響裡,通過消費行為讓文化成為 動詞,期望傳統產業在獨特性之下擁有活力與多樣性。《體驗經濟時 代》該書揭示經濟越合乎顧客的需求,價格越高,花的時間也越多,為 了提供特殊的文化體驗,在競爭力下各種傳統產業紛紛納入市場運作。 並由顧客需要甚麼?重新檢視模組化環境與流程,達到節省成本、顧客 又滿意的雙重目標。 農業時代的初級產品僅是提供便利,工業時代帶來了貨品經濟體 系,因應現代生活的改變,開始提供免費的服務,以及額外的體驗活 動,它們帶來了珍貴的知識與體驗經驗。人們都傾向於喜愛珍貴的、少 見的事物,於是,保存稀有的或已消逝的物質是傳統產業的核心經濟價 值。在增進智能與情意的能力上,體驗經濟所重視的體驗經驗與服務過 程,有助於人類了解傳統並且掌握未來,因為每個人都是帶著過去的經 驗,面對著未知的明天。在有限的資料裡筆者闊約出文化在社會的脈 絡,對於當代文化議題與相關的經濟生活,仍當繼續努力建構。經營者 的意識形態與本位主義會影響到他們經營方向的選擇,從經濟學派的辯 證、矛盾與衝突中產生了深刻的文化語境,這是經濟學到經濟思想透過 物質環境達到對話與意義的轉換,也是此書豐富之所在。 無論何種經濟理論,皆由經濟產業體系出發討論到經濟的利益,包 29

紀登斯(Anthony Giddens),田禾譯,《後現代的後果》,頁 16。

0 2 1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含著文化商品、服務與生產及消費的活動。本書談到台灣紙業的沿革, 邁向機械紙的時代裡,是取法於國外經驗再進行調整,手工紙業歷經市 場的變化值得觀察。 手工紙業市場的變化可 由克里斯‧安德森( Chris Anderson)的

《長尾理論》來解釋,它揭示了以 80/20 法則理論 30 已不適用於現代的 社會,安德森認為小眾的消費市場是可觀的利基,例如強調食物履歷表

的有機食物,在大眾市場裡是少量的、高價的,標榜的是食物的品牌, 這觀念放在樹火紀念紙展覽空間及廣興紙寮是契合的,由於特殊用紙是 小眾的消費市場,因此以紙走出台灣找尋國外的客戶是必要的。此外 《長尾理論》一書裡提到網路書店及中型實體書店等熱門書籍,它們佔 總營收不到 50%,由此推論任何的產業都存有長尾理論,尤其是沒落 的傳統產業。該書評論了網路時代的興起,讓許多隱藏的冷門商品浮現

出來,衝擊到實體商店,建立了隱型市場,熱門或是有名氣的商品不代 表真正的有獲利。 然而,體驗美學、見證傳承與參觀展覽是無法被取代的,長尾理論 談的重點在於供需之間提供多樣性的選擇,並協助消費者快速地找到他 要的商品,貼近個人需求。樹火紙展覽空間及廣興紙寮皆重視行銷,多 樣性經濟學的前提是必需提供多樣的紙品,創造越多的選擇,不是增加 消費者的負擔,而是滿足人類潛在的欲望,因為紙的使用是多元化的, 視市場需求紙被創造出來,克里斯指出傳統觀念是認為選擇越多越好, 另一位學者貝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則提出不同看法,認為選 擇越多無法大幅度地改變人類的使用習慣,雙方都提出實際案例來證明 30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李明等譯,《長尾理論》(台北:天 下遠見,2006 年),頁 179。80/20 法則是義大利經濟學家菲爾佛瑞多‧柏

瑞圖(Vilfredo Pareto)研究 19 世紀英國財富發現 20%掌握 80%的財富,

之後喬治‧齊夫(George Zipf)於此也發現頻率與比例的關係,泛指幕次 0 2 2

定律,生活中充滿許多此幕次分布現象。80/20 法則也可以指是 腋80%的生 產力,是用 20%的時間創造的,又或者,80/20 法則也可用來指稱『少數 事物卻有不成比例的影響力。』的情形。夜


第一章 緒論

自己的論點, 31 筆者認為雙方的案例有盲點之處,人類之於食物的偏 好,不容易改變,但是對於創作或是設計用紙的適切性更為要求,樂於 改變。 學者柯文於《在中國發現歷史》32 一書中,強調動態歷史的概念, 如同機械紙與手工紙是對立的範疇,在歷史現實中它們是互相滲透與可 以轉化,柯文指出一條研究的新觀點,我們宜注意到局內人(業主)的 看法(internal approach),指出除了西方衝擊的觀點導致產業內部產 生變化以外,例如解嚴前後台灣社會及經濟受到西潮的影響日大,在島

嶼生命共同體的思惟下,台灣的產業本身也有其生命週期(story line) 的變化。柯文對應著約翰‧伯格指出主體與客體的差異,約翰‧伯格本 著一貫地抽離的態度提醒筆者對口述歷史應有的反思,《另類的出口》 一書中提及畫家描繪之景是對 腋可見之物(the visible)的體驗,他是 依據他所目睹的他物決定其畫。夜伯格藉由繪畫一事來解釋描述/描繪 的當下即有永恆性,因為可視之物本身即有消逝性,口述歷史的重要性 在此。 腋繪畫是對我們周遭不斷出現又消失的可見之物所做的一種確 認。夜 33 這類的 腋確認夜含有不同世代對應同一主題的永恆關係。同一 作者

(中譯本《觀看的視界》)、 34

(中譯《看的方式》) 也是確認人類是觀看的能力發達於言語之前, 然後才用言語去解釋世界,然語言永遠無法全面還原世界的事實。此 外,伯格以歷史主義和唯物主義的藝術研究法,強調形式與論點是相等 31 32

克里斯‧安德森,李明等譯,《長尾理論》,頁 232-241。

柯文(Paul A Cohen),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上海:中華書 局,2002 年)。

33

約翰‧伯格(John Berger),何佩樺譯,《另類的出口》(台北:麥田,

34

John Berger,

2011 年),頁 14。 John Berger,

,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011.

, Penguin Books, 1990. 及約翰.伯格(John

Berger),吳莉君譯,《觀看的視界》(台北:麥田,2010 年)。及同一 作者與譯者,《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2010 年)。

0 2 3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的重要,他同情中下階層的無產階級,提出更深刻的觀察與社會連結 性。而這些,影響了論文由外而內的影響因素,也應重視局內人對外界 的觀點。 以學術論文來說,文化產業是新興的主題,因此許多論文與報告皆 以此為主題,堆疊的時間性成果明顯是不足的,這會拉長筆者投入研究 的時間,才會獲得些許的成果。地方文化產業主題的碩士論文有〈地方 文化產業行銷機制之研究─以消費者心理向度探討〉發現消費者心理學 可以歸納為三個向度:消費美學意識、文化異質性及社會認同尺度。此 論文是延續學者楊敏芝的地方文化產業是地方發展經濟重要的資產,文 化的再生與建設都與地方文化記憶相關。35 廖桂敏、曾維屏及郭百修都 以美濃鎮為案例投入研究,36 廖桂敏認為地方文化產業以經濟效應先於 文化主體,會讓當地文化環境的發展限入困境。曾維屏則分析美濃鎮人 口老化,參與人員積極度的不足,不利於推動地方產業,郭百修則關注 事件及事務的運作,認為地方人士應該擅於運用文化資源,達到地方自 主的運作。 在紙質材上,學術論文有〈以族群關係的視角論-戰後新竹地區蓪 草產業的發展與變遷〉 37、〈殖民主義與產業形塑:日治時期臺灣蓪草 產業的發展〉等書。均提及由新竹蓪草產業到東台灣的發展,以及蓪草 35

楊敏芝,〈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台北:台北大學都

36

廖桂敏,〈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政治大學

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年),頁 82。

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曾維屏,〈地方文化產業之振興與 社區營造─以美濃地區為個案〉(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2 年)。及郭百修,〈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 例〉(台北: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37

0 2 4

謝華英,〈以族群關係的視角論──戰後新竹地區蓪草產業的發展與變

遷〉 (新竹: 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2010 年)。洪麗雯,〈殖民主義與產業形塑:日治時期臺灣蓪草產業的發展〉 (台南: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2007 年)。


第一章 緒論

紙由國貿市場轉為蓪草花與美勞用品,日治時期蓪草紙成為 腋台灣夜的 代名詞,參與國際博覽會,發展出台灣經濟盛況,而〈以族群關係的視 角論〉該論文提及客家人在蓪草製品的貢獻,為特殊之處。此外,台灣 博物館考察報告〈館藏紙質文物傳統裝裱材質與技術考察觀摩計畫〉 38 提及浙江縣富陽的竹紙及安徽縣涇縣利用青檀樹皮混合稻草製作的紙, 即有名的 腋宣州紙夜。前者可以與芎林紙寮窩的竹料對照,後者則可供 埔里廣興紙寮以樹皮為主製造的紙料參考,此報告特別之處在於描述中 國以紙為區域發展的觀光園區,例如紅星宣紙文化園區及烏溪鎮小嶺村 造紙廠群值得關注。 以區域紙文化來說,南投縣手工紙紙藝文化發展協會編《埔里紙產 業現況調查》及梁坤明所著《手抄紙業田野調查》39 涵蓋了埔里紙業的 興衰,並以當地人的視野記錄了在地人的觀察。而陳大川多年任職紙業 建立起台灣紙業的發展史,極具參考價值。學術論文〈光復以來的埔里 產業〉40 提供埔里產業背景資料,〈紙錢在台灣道教過關渡限儀式中之 象徵意義及功能〉41 與本論文相關的是宗教紙錢在宗教儀式中的功能與 意涵,象徵與轉化。2004 年陳慶坤的碩士論文〈私立博物館經營與管 理:兼論樹火紙紀念博物館〉, 42 由博物館法、立案中博物館法的探 討,私立博物館的困境來看樹火紙紀念博物館的現況。

38

陳婉平,〈館藏紙質文物傳統裝裱材質與技術考察觀摩計畫〉(台北:台 灣博物館考察報告,2011 年)

39

梁坤明,〈埔里鎮手抄紙業田野調查〉(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02 年)。

40

丁姝嫣,〈光復以來的埔里產業〉(南投:暨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

41

賴宗煒,〈紙錢在台灣道教過關渡限儀式中之象徵意義及功能〉(嘉義:

文,2001 年)。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42

陳慶坤,〈私立博物館經營與管理:兼論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台北:臺 灣師範大學美術理論組進修部,2003 年)。

0 2 5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雜誌期刊方面,《中國造紙》雜誌

43

2006 年以來蒐集了中國紙業

的產量與年度報告,趨向於工業資訊,並介紹國外造紙協會的情形,例 如各式紙漿、植物纖維與化學的實驗,廢紙及環保的主題。而台灣雜誌

《漿與紙》44 的報導內容與它相近,南投縣發行的《水沙連雜誌》以埔 里區域文化與產業為報導內容, 45 及梁坤明的田野調查補足了當地紙匠 不善表達及不願接受訪問的內容。總的來說,本研究透過田野調查與歷 史文獻的爬梳,描繪出戰後區域紙產業協作過程,構築的族群認同。

研究大綱 埔里廣興紙寮、芎林紙寮窩及台北樹火紙紀念展覽空間,它們皆以 永續手工紙為志業,與地方觀光結合進行行銷,增加了經濟的效應。佐 以台灣的手工紙及印刷紙的發展交插討論,同時也援及國外的例子加以 比較分析。從書裡,讀者可以找到台灣文化產業不同區域的特色。嚴格 來說,所提的三個案例是在 90 年代解嚴以後有了手工紙文化產業的新 變革與進展。有學者認為文化的變遷不適宜用政權的變遷進行分期,有 時文化的變遷確實是受到政策的影響,尤其是經濟產業。 戰後,政府接收台灣的工業設備,歷十年後,才恢復戰前機械紙廠 的規模,46 手工紙成了書畫用紙及宗教紙的大宗。精緻的書畫用紙必須 手工來抄製,而廉價宗教用紙的粗糙性,使得手工紙業往精緻化與粗糙 化兩極發展,直到歐式機械紙廠帶來了多元用途的改良紙,例如道林 紙、銅版紙等,機械取代了大量的人力,縮短了紙的製程,壓低了售 價、增加了紙的穩定品質,手工宗教製紙幾乎於 70 年代消失其蹤跡。

0 2 6

43

馬欣主編,《中國造紙》(北京:中國造紙學會及中國製漿造紙研究院,

44

陳大川主編,《漿與紙》(台北:漿與紙雜誌社,1970-)。

1962 年)。

45

陳淑燕,《埔里手工紙─專訪翁龍場先生》《水沙連雜誌》,第 20 期(南

46

李登輝,《臺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台北:聯經,1980 年)。

投:水沙連雜誌社),頁 81。


第一章 緒論

表 1-1 紙的分類與對應產業 新聞業、印刷業、出版 業、廣告業、文化事業

進口木片

國內回收廢紙

進口廢紙

文化用紙 國內紙漿 製造

家庭用紙

工業用紙

進口紙漿

消費者、餐飲業、一般 通路、量販店、醫院

電子、農業、紡織、製 鞋業、紙器業、紙管業、 紙容器業

包裝用紙

特殊用紙

紙器業、紙袋製造、一 般通路

書畫

手工紙業並沒有走向機械廠房的設置方向,反而保有手工特質的美 學價值,以及人文精神。即使是資訊多元、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時代, 一股固守傳統手作坊的堅持下,手工紙有了永續經營環境的可能,這些 的轉變帶來了質變的影響,這些面相值得深入探究。 文化經濟學裡探討的是消費者的欲望,產業上的技術與硬體可以滿 足其觀光與消費的欲望,因此文化在經濟學裡將價值與價格連繫了起 來,文化面臨到轉換的意義。此書在章節上,除了緒論以外,筆者安排 了五章,第一章是敘述過去百年的台灣紙業,以年代來分節,由前清開 始談紙,日治時期帶來紙的變革分為宗教紙的管理、蓪草紙的管制、紙 廠的建立及原料的改進等,日治時期可以窺見文化產業現代化的轉變。 戰後初期時期的紙況、經濟建設時期及外交危機時期等分期,對於紙產 業有著若干的衝擊,因此在文中以政策的變革,分為解嚴以後及 21 世 紀的紙業發展,並提及台灣特色紙,如蓪草紙。本章旨在機械紙與手工

紙的對照,不以技巧或機具來解釋兩者的差異,而是在社會整體的發展

0 2 7


紙的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 下思考台灣手工紙產生的變化,由此可知機械紙與手工紙逐漸區隔出不 同的用途。 在第二章開始至第四章,筆者 腋 以紙為名夜為主題展開,第二章以 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 腋完成社區營造的紙夜為子題,討論到紙寮窩在 腋 保存及活化計畫夜下,台灣 64 個社區案件當中紙寮窩的社區改造案,47 是根植於民俗信仰,文化成了 腋一個群體所共有之信仰、價值、習慣等

的體系,那麼在群體成員之間,或在這些人與其他群體成員之間的文化 互動,可在經濟化的架構下,以象徵或實體的商品交易來刻劃之。 48夜 本書所舉的紙寮窩紙產個案,便是此涵義下的文化演進,體現了客家家 族倫理及簡樸的生活,形成一條獨特性文化的經濟脈絡,這個案碰觸到 歷史的傳統意識,無論是在客家社區或是紙業上有著開創性的作法。符 合柯文(Cohen)所言,歷史描述宜精緻化,對歷史現實才能區分出來 每個案例的地方形貌與生活特色的不同。紙寮窩以家族中心論與柯文提 出的文化中心觀是相同的,文化是自主性的自然歷程(story line),甚

至不須政權更替,便能產生文本(context)上的變化,這是相對於國際 市場的衝擊,所產生的動態觀察,屬實證研究之範疇。49 第三章 腋以紙為名夜主題下, 腋 成就觀光工廠的紙夜為子題,討論 了 1964 年建廠的廣興紙寮,原本是家庭式的工寮。它代表的是機器印 刷當道的時代,手工紙在書畫用紙裡找到了傳統市場,延續手工紙的價 值。50 年過去以後,下游消費者的喜好已大不同從前,上遊的紙業, 不是轉型成工廠製造家庭用紙,就是打開廠房,讓觀光元素進來,1996 47

1996 年至 2009 年在 腋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夜 下,行政院

文建會所屬國立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陸續輔導完成 49 處規劃案、39

處執行案、64 處社區及民間組織案。參考 http://www.youtube.com/watch? 0 2 8

48 49

v=fWm3ZjQEqHE

大衛,索羅斯比(David Throsby),《文化經濟學》,頁 14。

柯文(Paul A Cohen),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上海:中華書 局,2002 年)。


第一章 緒論

年該紙寮決定以 腋觀光工廠夜的定位再出發,透過參觀、實作和解說, 讓紙寮提供娛樂、教育及體驗等功能。使用埔里在地的自然資源,宣揚 環保、惜福的正面價值。 在第四章 腋以紙為名夜主題下, 腋成立樹火紙文化夜為子題,期許 展覽空間有紙博物館的規模,可以視為民眾的水平提升至能夠認同紙是 藝術、值得典藏的價值,紙本身有了獨特的美感,代表社會文化水平的 成熟。同時它也是現代文明的成果展現,工業技術脫離了實用的功能 性。埔里的長春棉紙廠沒有開放廠房讓人參觀,而關係企業─台北樹火 紙紀念展覽空間補足了它的展示與典藏的功能。展覽空間主要是以手工 藝術紙展示為主,讓地方產業與城市的展覽有了對話的空間。 在第五章結論裡,我歸納出文化與地方產業的關係,提出紙文化產 業沒落的原因,與兩點特色的說明。傳統手工產業的技術需要日積月累 的學習,再加上傳統文化是舊時代的事物,有著保守、食古不化的刻板 印象,新一代習慣於現代的快節奏,以致於傳統文化產業曲高和寡。此 外,在傳承上一向是家傳不外傳,傳統文化有敝掃自珍的保守觀念,再 加上技藝過程過於繁瑣,不夠現代化,即便是珍貴的文化資產,也會在 沒落產業的經濟壓力下放棄此項傳統。這些原因看似是單一問題,實則 是惡性循序漸進的文化瘤。文化是一連串有生命的、波動調整的過程。 人們的生活受著流行訊息的影響,也受族群生活習慣的影響,社會 的風俗習慣約制著群體文化,改良文化的同時也促進風格的變革。擁有 決策權力者永遠是少數,被影響者總是社會的多數人,他們形成金字塔 型的文化結構,在產品的特性與一般性的商品之間調整/拉鋸,形成生 命的波動過程,而學派之間對於歷史定位的不同解釋又產生了文化霸權 的心態。體驗經濟時代已經來臨。當物件有被取代的趨勢時,其獨特性 與不可取代性將會重新被檢視,這本書表面上是在談紙,其實也談任何 消逝與再生的物件,因應時代的挑戰,所見所聞所感的體驗經驗更讓我 們關注的物件更為真實,彼時,物件會超出它原本的局限,衍生出更多 層次的文化內涵,其內涵包含了創意、象徵與知識產權。

0 2 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