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五版)

Page 1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 陳志柔 , 林國明主編 . -- 五版 . -- 高雄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2021.09 面; 公分

社會學與 台灣社會

ISBN 978-957-732-632-4(平裝) 1. 社會學 2. 臺灣社會 540

(第五版)

110014517

主 編 陳志柔、林國明 責 任 編 輯 邱仕弘 封 面 設 計 Lucas 發 行 人 總 編 輯

楊曉華 蔡國彬

出 版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802019 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 57 號 2 樓之 2 電話:07-2265267 傳真:07-2264697 e-mail: chuliu@liwen.com.tw 網址:http://www.liwen.com.tw

編 輯 部 100003 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 57 號 10 樓之 12 電話:02-29222396 傳真:02-29220464 劃 撥 帳 號 01002323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法 律 顧 問

林廷隆律師 電話:02-29658212

出 版 登 記 證 局版台業字第 1045 號

ISBN / 978-957-732-632-4(平裝) 五版一刷 •2021 年 9 月

定價:650 元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 (本書如有破損、缺頁或倒裝,請寄回更換)


目 錄

作者簡介 五版序

第壹篇 社會學的基本原理:個人與社會 第 1 章 社會學是什麼? │王振寰 ..........................................................003 第 2 章 文化 │葉欣怡........................................................................................023 第 3 章 團體與組織 │熊瑞梅 ......................................................................049 第 4 章 偏差與犯罪 │周愫嫻 ......................................................................069

第貳篇 社會差異與不平等 第 5 章 階級與階層 │蘇國賢 ......................................................................091 第 6 章 性/別 │陳美華 ..................................................................................117 第 7 章 族群關係 │王甫昌 ............................................................................139

第參篇 社會制度 第 8 章 家庭 │喻維欣 ........................................................................................165 第 9 章 教育 │陳婉琪 ........................................................................................187 第 10 章 宗教 │黃克先 ........................................................................................211 第 11 章 醫療 │曾凡慈 ........................................................................................233 第 12 章 經濟與工作 │潘美玲 ......................................................................259


第 13 章 權力與政治體系 │林國明 ..........................................................281

第肆篇 社會變遷 第 14 章 社會運動 │何明修 ............................................................................311 第 15 章 人口 │王德睦 ........................................................................................335 第 16 章 都市發展、空間與文化 │王佳煌 ........................................357 第 17 章 消費社會與消費文化 │李玉瑛 ..............................................381 第 18 章 資訊與社會 │翟本瑞 ......................................................................403 第 19 章 全球化與社會變遷 │陳志柔 ....................................................427 第 20 章 科技與社會 │吳嘉苓 ......................................................................455


­

1章

社會學是什麼? • 社會學想像─個人的必然也是 社會的 • 個人與社會 • 社會學的幾個重要概念 • 社會學的三大傳統 • 社會學與現代社會 • 社會學的分化 • 社會學在台灣的發展 ■

王振寰


004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五版)

摘 要 1. 社會學是研究人類生活如何被集體性地組織和建構起來的一門科學。 社會學基本上就是去研究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視為當然的事情,去 挖掘隱藏在社會生活規律之下,視而不見的過程、類型和因果關係。 2. 社會學有兩個基本假設:一個是人的行為和思想受到社會的影響,另 一個則是社會與制度是人所創造,因此也可被人為地改變。 3. 社會學家經常用來掌握日常生活世界的概念工具,有社會行動、社會 結構、文化、權力和社會關係。 4. 社會學有三個理論傳統: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社會學、韋伯的詮釋社會 學和涂爾幹的實證社會學。 5. 社會學的興起與歐美社會在十八和十九世紀的大轉變有密切的關聯, 並且與西方社會的工業化和資本主義發展,對人類社會造成了巨大改 變有關。 6. 社會學研究可以區分為鉅視社會學和微視社會學。以時間、空間與人 數這三個要素來說,微視社會學所研究的是時間較短、空間較小且人 數較少的社會情境;鉅視社會學則是研究時間拉長、空間較大且人口 數目眾多的社會現象。

數學題目中 1 + 1 = 2 是正確答案,但是在籃球比賽中,1 + 1 就未 必等於 2。我們經常看到某隊個別隊員的實力平均優於其他隊,但最後可 能輸給平均個人實力較差的另一球隊。球隊的總體實力不等於每個球員 實力的加總,因為球員之間長期互動,會產生出 1 + 1 = 2 以外的加乘效 果,這新產生出來的東西包括了認同感、榮譽感、規範、凝聚力、合作和 共識等等,造成球隊比賽的成績不會像數學題那麼簡單和可預測。這是日 常生活中的常識,但是這個常識背後,就是社會學所要探索的祕密。設想 一個社會類似於一個球隊,有那麼多人共同聚集生活,社會成員之間的長 期互動,必然也會生長出外在於個人的東西,包括了小至生活規範、大至 國家法律,以及許多不是我們自己所創造,但是對我們的生活有巨大影響 的事物或事務。所以,社會學的第一課就是:社會不是所有個體的加總而 已。


第 1 章 社會學是什麼?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我們日常生活模式的科學,探討那些影響我們日常 生活巨大卻又視為當然的事物或事務,去挖掘隱藏在社會生活之下,卻經 常視而不見的過程、類型和因果關係。人們已將太多生活的節奏和規範視 為當然,若無其事地進行日常生活。你可以想像假如大家走路或開車隨意 走左右邊,或是看電影不排隊買票,將是何種景象。在日常生活中,正因 為我們將很多規範和規則視為當然,因此社會生活才得以有規律地進行。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在社會中,有很多人不守規矩,因此破壞了秩序,但 是一般而言,這些人會受到大小程度不同的責怪或處罰。 進一步來說,社會中有很多現象,看起來是個人的原因,但細究起 來,很多起源來自社會因素。例如,不同世代出生的人面對的社會情境相 當不同。1950 和 60 年代出生的台灣人,經歷了台灣急速的工業化過程, 有很多的創業機會、愛拚就會贏,「黑手變頭家」是常見的社會現象。相 對的,1980 年代之後出生的人,由於台灣工業化逐漸成熟,創業機會變 少,且大量的廠商遷移大陸,造成失業率升高的趨勢。年輕人在低薪高房 價的社會中,成為新貧族,只能追求小確幸。社會學的看法,基本上將個 人的機遇看成是社會運行的結果,個人的很多機遇或是生活規範,雖然看 起來自然而然,卻是社會所造成的。

壹 社會學想像─個人的必然也是社會的 社會學是研究人類生活如何被集體性地組織和建構起來的科學。社會 學運用科學的方法與理論去研究社會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現象。從關係最親 密的家庭、人際關係、消費形態,到政治的權力安排、社會運動,甚至到 最疏遠的國際政治經濟,都可以是社會學研究的對象。社會學不只對日常 生活各面向做研究,也提供不同和特殊的方式來研究社會。對於日常生 活中的行為,例如買大樂透或彩券,社會學家不只研究人們買大樂透或 彩券的動機,也會追問「是什麼樣的人會去買大樂透或彩券?什麼樣的人 在從事這類的買賣活動,什麼樣的人在遊說彩券或賭博合法化,誰能從中 得利?誰受害?」社會學家對於行為的研究,不只是去了解動機,更會去 問為什麼某些類型的人會比其他類型的人較傾向某種行為,其社會原因為 何?社會學家對於即使看起來是個人取向的行為,都嘗試將行為與整個社

005


006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五版)

會脈絡連結起來。然而,社會學家並不是忽略個人的重要性,而是認為個 人是社會的產物,其行為深受社會脈絡的影響。 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並不只是我們要不要 或願不願意去做,很多事超過我們能力控制的範圍,而影響甚至決定我們 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我們生在特定的家庭,父母親的社會地位和社會關 係,以及生活環境,都影響了我們的行為、交友,甚至就業和未來。雖然 我們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不同社會出身的人所付出 的努力程度則有所不同,例如大企業家的後代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繼 承擁有一般人奮鬥一生都未必能夠成就的地位和財富。 社會學家所要研究的就是個人與社會脈絡之間的關係,也就是美國 社 會 學 家 C. Wright Mills(1959) 所 說 的「 社 會 學 的 想 像 」(sociological 社會學的想像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imagination)的意思。社會學的想像是指,一種將生活周遭經驗與社會生 活世界的深層結構關聯起來的思考方式。換言之,我們的經驗不只是個人

一種將我們生活周遭

的現象,同時也與整體社會結構和形態有密切關聯。例如,失業經常不是

經驗與社會生活世界

個人沒有能力,而是與整體社會經濟的結構有關,因此具有相同技術和資

的深層結構連結起來 的思考方式,亦即我 們的經驗不只是個人

歷的人,在經濟景氣的時候容易找到工作,在不景氣的時候則困難重重; 龍年出生的小孩,由於當年嬰兒出生率上揚,使學校出現教室和師資不足

的現象,同時也與整

的問題,但是在次年或其他年分出生的小孩,則沒有類似的問題。要了解

體社會結構和形態有

個人的經驗或苦難,需要系統性地研究不同時空的社會,包括不同的情

密切關聯。

境、階級出身、社會行動和結構等。社會學想像讓我們能夠比較深刻地理 解個人的經驗和公共問題的來源,與整體社會結構和歷史文化有密切關 係。

問題與討論 1-1 社會學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現象,請以課文中的大樂透或彩券為 例,探討以下的問題:為什麼某些類型的人傾向去買彩券,而其他 類型的人比較不會?什麼樣的人在從事這類的買賣活動,什麼樣的 人在遊說彩券或賭博合法化,誰能從中得利?誰受害?彩券收益能 夠改善窮人/身心障礙者的生活嗎?


第 1 章 社會學是什麼?

013

《共產黨宣言》摘句 1847 年 11 月 29 日,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在英國倫敦召開。馬克思、恩格斯受大 會委託起草《共產黨宣言》。至今為止,大概是除了聖經之外,影響人類發展最大的一份文件。以 下是該宣言中的摘句: • 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 奴、行會師傅和幫工,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於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 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鬥爭,而每一次鬥爭的結局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鬥爭的各階級 同歸於盡。 • 共產黨人到處都支持一切反對現存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運動。在所有這些運動中,他 們都特別強調所有制問題,把它視為運動的基本問題,不管這個問題當時的發展程度怎樣。 • 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所有現存 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 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馬克思的著作主要是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他對知識的重要看 法是「理論的目的並不在了解社會,而是要改變社會」,因此他強調實踐 (praxis),認為理論的目的在於實踐,而實踐必須是有理論指導的政治行 動,才能有意識和有計畫地改變社會。馬克思終身的職志在於以科學的方 法分析資本主義的運作規律,並且透過革命實踐運動,建立一個民主、自 由和富裕的社會主義烏托邦。馬克思的社會學理論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就 是《資本論》,這本書為馬克思思想的結晶,他以科學的方法討論資本的 起源,揭露資本主義發展的祕密和走向滅亡的 內在矛盾。馬克思在書中以「勞動價值理論」 說明了任何資本主義的商品都來自於勞工的勞 動,商品的價值是透過勞工的勞動所創造的, 資本家只是坐收漁利和剝削勞工的寄生蟲。馬 克思也指出,資本主義市場的高度競爭,使得 資本家必須不斷投資於廠房設備,以擴大市場 占有率;同時必須不斷壓低工資剝削勞工,以 使商品具有便宜的競爭力。這樣造成的結果 是,一方面,資本家需要不斷投資,而過度投

Karl Marx(1818-1883)


022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五版)

延伸閱讀

謝國雄編,2008,《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 此書是一本編輯的論文集,討論台灣社會學從 1945 年至今在幾個重要議題上的發展,藉由領 域的回顧和討論,勾繪出台灣社會學整體發展的面貌和限制。對大一學生而言,這本書仍有 些困難,但可作為未來學習的重要參考。 王振寰、章英華編,2005,《凝聚台灣生命力》。台北:巨流。 這本書也是編輯而成的書籍,討論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議題,與前本書不同,這本小書的對 象是一般讀者,因此相對易懂,學生可藉由書籍的不同議題,認識到台灣社會發展的動力和 可能的問題。 Allan Johnson, 1997/2001,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 (中譯本: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1,《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 承諾》。台北︰群學) 這是一本有趣又有啟發性的小書,對入門的學生而言,內容生動活潑,又有許多小故事,可 以引發研讀社會學的興趣。這本書從個人出發引導到社會層面之間的關聯,可作為本書之搭 配書籍。

參考書目

文崇一,1982,〈報恩與復仇:交換行為的分析〉。收於楊國樞、文崇一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 的中國化》,頁 311-34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王振寰,1989,〈臺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 71-116。 金耀基,1992,《中國社會與文化》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章英華,1997,〈都市化、階層化與生活型態〉。收於張苙雲、呂玉瑕、王甫昌主編,《九○年代的 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上冊)》,頁 229-263。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 究所籌備處。 蔡勇美、蕭新煌主編,1986,《社會學中國化》。台北:巨流。 〈解開當前意識型態紛爭的「結」〉。《中國論壇》22(1): 27-29。 蕭新煌,1986, 蕭新煌,1995, 〈轉型的臺灣社會學與轉型的臺灣社會:個人的幾點觀察〉。《中國社會學刊》18: 1-15。 Calhoun, Craig, Donald Light, and Suzanne Keller, 1997, Soci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Collins, Randall, 1988, Theoretical Sociology. San Dieg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Mills, C. Wright, 1959,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New York: Pelican. Wallerstein, Immanuel, 1974, The Modern-World System I: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World-Econom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