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六年七月三十日至三十一日
講遊 園 驚 夢 與 牡 丹 三 夢
雲門講堂/ 藝 術 與 生 活
王安祈 崑曲藝術推手
5 6
王安祈 簡介
驚春誰似我
台灣大學文學博士、台灣大學戲劇系特聘教授、國光劇團 藝術總監。長年致力於傳統戲曲文化之研究、創作與推 廣,除學術著作受重視之外,更與京劇藝術家郭小莊、吳 興國、朱陸豪、魏海敏等人多次合作創作,讓京劇傳統戲 曲展現新樣貌。其對崑曲研究精,了解深,故而成為崑曲 藝術的推手,能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引人領略崑曲的博大 精妙。近年來常與國光劇團的溫宇航、陳美蘭等崑曲藝術 家合作,至各地推廣當代崑曲藝術,為崑曲美學文化打造 新氣象。
崑劇,是戲曲史上唯一一個死而復生的劇種。談崑劇歷 史,必須分「前世」與「今生」兩階段。
文
王安祈
崑劇自明代中葉開始流行,以崑曲演唱傳奇劇本,是明代 文學史上清麗幽雅的美麗風景。而乾隆年間花雅爭勝,民 間戲曲逐漸受到喜愛。雅部崑曲雖仍有崇高的文化地位, 但觀眾逐漸減少。何況自花部中脫穎而出的京劇,是海納 百川、包羅萬象的「多腔調」劇種,除了西皮、二黃、梆 子、撥子等腔調之外,崑曲也被囊括其中。有些崑劇演員 為求生存,便也轉入京劇班。晚清以來純粹的崑曲職業戲 班愈來愈少,到了民國初年,連最後一個「全福班」都撐 不下去了。幸有私人組成的蘇州「崑劇傳習所」,培養 「傳 字 輩 」 學 生 , 使 崑 曲 藝 術 得 以 維 繫 一 脈 , 1956 年 「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的「十五貫」,便是「傳字輩」 周傳瑛、王傳淞的主創。 有些學者或觀眾不認可「十五貫」,認為此劇之走紅牽扯 政治因素,藝術上也未能謹守崑劇的傳統規範。但是, 「十五貫」改變了崑劇歷史,這是事實。因為「十五貫」, 崑曲得以在前世已矣之後,重啟今生。然而這是 1956 年 的事,那時兩岸已然隔絕,台灣的觀眾並不知崑曲在對岸 開啟了新生。直要到 1992 年,崑曲的魅力才震驚台灣藝 文界。套一句「牡丹亭」柳夢梅曲文:「驚春誰似我」, 我們的審美心靈才被開啟。「我」是指所有感受到崑曲之 美的觀眾。
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崑曲的熱潮,成為台灣的 文化風景;台灣的崑曲熱更回流至大陸,捲起兩岸的文化 風潮。我們何其有幸,竟參與了崑劇從台灣開始「易地復 甦」的這段歷史。 華 文 漪 的 「 牡 丹 亭 」 之 後 , 1999 年 陳 士 錚 導 演 的 55 齣 「牡丹亭」被禁事件驚動全球藝術圈,而後溫宇航、錢熠巡迴 國際,而這版演出更直接引發白先勇動念製作青春版,從 此「牡丹亭」成為文化風潮,真個「春光有路暗抬頭」, 牡丹還魂,人間春意重新啟動。華文漪、陳士錚、白先勇 的「牡丹三夢」,成為崑劇在今生行走的幾道重要印記。 位居關鍵的「牡丹亭」,是一本怎樣的戲? 「牡丹亭」哪裡只是一齣女子思春成夢的愛情戲?「春」的 意象貫穿全局,春所象徵的自是一片盎然生機。湯顯祖筆 下,杜麗娘甫一登場,春在她心中仍朦朧模糊,只具備了 「寸草春暉」的教化意義。而從「遊園」開始,便展開了 一段大自然尋春之旅。來在庭園乍見春色之時,怵目驚心 的是姹紫嫣紅與斷井頹垣的對照襯映,繁華與寥落並存俱 現,燦爛與衰頹互為因果,即使是花中極品的牡丹,等到 入夏盛開時,也已是花落春歸的消殘時節了。青春生命無 力自主的慨嘆,盈溢在字裡行間,對春光的熱切追尋即是 對「生命自主性」的渴求企盼,作者把這樣一番「生死以 之」的追尋過程依託在愛情故事上。但愛情絕不是唯一主 題,愛情在此是意象化的,作者藉「春」的意象寫愛情, 其實意象自身的底蘊「春 盎然生機 自由生命」才是真 正的追逐對象。
對台灣觀眾而言,1992 年是崑曲關鍵年。
1992 年 10 月,「傳說中的華文漪」從美國來台主演「牡
主辦
丹亭」,一場春夢,無盡遐思,淒幻迷離的眼神,穿越虛 實邊際,勾動全場觀眾心底幽情,「崑曲熱」蓄勢待發。 緊接著,同年底上海崑劇院以第一支大陸來台團體之姿精 銳盡出,國父紀念館和國軍文藝中心兩地交替,前者是大 唐盛世「長生殿」,後者化身「爛柯山」破壁殘燈;前晚 才陶醉於天上人間華麗的浪漫,隔天朱買臣休妻的三笑三 哭,觀眾又被惹得哭一陣、笑一聲、嘆一回。出神入化的 演出帶來了人間絕美,凝聚成審美新焦點,也改變了台灣 的戲曲審美觀。更重要的意義是:清代已漸趨消亡至 20 世 紀中葉意外復甦卻始終不上不下的崑曲,是通過台灣的重 視欣賞,才重新成為當代文化精品甚至文化時尚。是台灣 深厚的文化底蘊,才可能品味得出「集天地靈氣於一身」 的崑曲書卷氣,崑曲與台灣是如此的相映合拍,「金風玉
劇本豐富的象徵意涵,註定了表演的深度。初學者往往只 能表現嬌媚柔婉的一面,而杜麗娘何止於此? 我心目中有兩位杜麗娘的典範,一為華文漪,一是張繼 青。 初見華文漪是透過錄影帶,她和岳美緹於 1980 年代中期 在上海的「牡丹亭」。那台戲的舞台美術很凌亂,錄影帶 效果也很差,可是華文漪的絕代風華迎面而來,擋也擋不 住。對著模糊的螢幕,我連連驚嘆:身體每個部位都有 戲,怎樣做到的?「遊園」好幾個轉身,從髮髻頭面開 始,順著上額、眉梢、眼角、腮幫子、下顎,經過頸、 肩、肘、腕、手、胸、腰、腿,直到足尖,圓轉的線條, 流動的身姿,曼妙婀娜,搖曳生春,我直接想到唐詩「春 江花月夜」的句子:「江流宛轉繞芳甸」!她用身體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