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 古厝 洋樓 李永沱畫作展 2019
7.6-12.29 雲門劇場 藝廊 策展
李乾朗 主辦
雲門基金會 協辦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2
策展人的話 李乾朗
4
認識淡水,認識李永沱 介紹李乾朗策展別具意義的一次展覽
蔣 勳
8 展覽作品
山水系列 17
洋樓系列 21
古厝系列 28
李永沱記事 李乾朗 整理
特別感謝 封面作品《觀音山下的荷蘭油輪》詳見 10 頁
上圖《南窗外的淡水風景》詳見 9 頁
策展人的話
淡 水 素 人 畫 家 李 永 沱(1921-2005 ), 曾
曾在京都接受完整學院美術教育的畫家陳敬
隨膠彩畫家陳敬輝學畫,赴日學習機械製
輝返台,擔任淡中美術老師,給予少年永沱
造,具備製圖專業的能力。李先生受日本
美術啟蒙教育。
教育,中年後拾起畫筆,以油畫描繪民俗 風物,我們可以說他是一位略具美術基礎 的素人畫家。
1941 年,李永沱受校長鼓勵,赴日本東京 芝浦工業大學機械科深造,二戰後回台,先 後擔任台北工業職業學校、台北工業專科學
李永沱出身淡水附近大屯山西麓的忠寮,這
校教師。1969 年,妻子結束文具行的經營,
是佈滿梯田並有湧泉灌溉的村莊。祖先燕樓
李永沱運用店裡所餘油畫顏料,開始作畫。
李氏在清初乾隆年間從福建同安渡海來台, 傳到第六代時族人有多位中科舉,包括文舉 人(文魁)與武舉人(武魁)。忠寮一帶現 仍可見到數座屋脊有燕尾的官紳宅第。
其後 20 餘年,永沱先生完成了 200 多幅作 品,畫作線條流暢、色彩繽紛,以類似表現 主義的敘事風格,描繪了風景,也表達了生 命情境。這回展出的畫作主題:觀音山、淡
日治大正十年(1921),李永沱出生在一
水暮色、忠寮武舉人的老厝、長老教會、山
座有多廂房(護龍)的大宅,祖父李貽訓與
崗上的紅樓、淡江中學、郵局後的船隻、淡
父親李曉鐘務農之餘,飽讀詩書,為淡水當
水老街,都是他生活的場域。淡水一直是台
地士紳。族中有人擅長石造建築技術,在淡
灣畫家關注的主題。迥異於其他畫家到淡水
水及草山(今陽明山)一帶建造許多石屋。
寫生的作品,李永沱畫作是在地人的凝視。
1940 年代,曉鐘先生在古宅左側增建石造 二層樓房,作為李永沱結婚的新房,樓房至 今猶存。
李先生畫作中的淡水建築系列,貫穿清朝、 日治、國民政府幾個時代,其中西洋風格 與華洋合璧的樓房正是這個港鎮的殖民痕
1934 年,李永沱畢業自位於忠寮的水源國
跡。從老照片摹繪的《觀音山下的荷蘭油
民小學,隨後就學於淡水公學校高等一科、
輪》更是淡水曾是「大船入港」熱鬧港口
台北市大稻埕的太平公學校高等科,1936
的罕見佐證。
年轉到基督教會設立的淡水中學就讀。適逢
2
透過李永沱對家鄉景物的描繪,讓我們得以 「原鄉人」的觀點,面對百餘年來的台灣社 會面貌,體會老淡水的時空交錯,以及他獨 特的心像風景。 李永沱的小學老師李宗全是我的祖父,家 中老相簿尚可見到李永沱畢業時的師生合 照;論輩分,他是我的堂伯父,他的長公 子李魁塘是我於師大附中的同學。落腳淡 水的雲門藝廊這次推出淡水本地畫家特展, 由於我和李永沱家族的淵源,雲門特別讓
簡介
我客串策展人。 雲門藝廊商請李永沱家人提供作品展出,我 們依照蔣勳選出的畫作,依作品主題,將 展覽訂為「山水 古厝 洋樓─李永沱畫作 展」,並搭配展出淡水古今照片,以及其他 台灣畫家淡水主題的作品。透過李永沱展, 我們除了品嚐到畫作之美,也神遊了淡水人 文風景的變貌。
李乾朗 古蹟研究學者、建築手繪畫家
生於台北市大稻埕,長於淡 水。從事古建築教學、調查 研究 40 餘年,歷任淡江、文 化、 東 海、 輔 仁、 中 原、 國 立臺北大學、國立臺灣藝術 大學教職。近年致力於古建 築學科普化,創辦燕樓故事 館,透過全覽式的手繪建築 解構圖進行教育推廣。曾獲 臺北文化獎、圖書金鼎獎、 行政院文化獎等獎項。著有
策展人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巨 匠神工─剖視中國經典古建 築》等數十種著作。
3
認識淡水,認識李永沱 介紹李乾朗策展別具意義的一次展覽
淡水李永沱常常被歸類為「素人畫家」。 什麼是「素人」?從大眾語意的使用來看, 也有「素人政治家」的說法。大概意指對政 治運作不熟悉,還有單純人的素樸,不那麼 玩政治謀略,或者,不那麼「政客」的從政 者嗎? 用這樣的語意來思考,「素人」是拿掉外在 修飾,回歸比較素樸的人的本性嗎? 西方藝術史上有兩個詞彙常跟「素人藝術」
中國藝術上不推崇「巧」,反而說「寧拙勿 巧」,「拙」是「拙笨」,是不矯飾的天真。 蘇軾說的「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都 在批駁提醒沒有內在真實情感的技巧的熟爛 賣弄吧。 「巧」回到「拙」,似乎是一部藝術創作歷 史的重要美學反省。 個人和歷史一樣,要常常回復天真的元氣, 「拙」常常是「巧」的救贖。
連結在一起。一個是「naïve art」,另一個是
文明初期的創作大氣磅礡,永遠是後來文明
「primitivism」。這兩個詞彙的含義其實並
史嚮往的原點。像學院技巧到了高峰的畢卡
不相同。
索耽溺在原始藝術博物館,凝視一件非洲面
「primitivism」可能指文明初期的「原始藝 術」,人類在史前文化時期,沒有文字的時
具發呆,為什麼沒有任何訓練,可以這樣富 於魅力。
代,用很樸素的方法捏出土陶,做出石雕,
文明史上的「primitivism」不同於近現代藝
骨雕,泥塑,或粗拙的壁畫,技巧很原始,
術上強調的「naïve art」,十九世紀中期,歐
但是作品中那種天真、稚拙,飽滿的情感,
洲學院主流熟極而流,同時新崛起的「印象
往往是文明成熟以後反而不容易找回來的。
派」也逐漸形成固定的美學品味,這時一個
畢卡索是典型歐洲學院主流訓練出來的畫
出身海關稅務員的盧梭(Henri Rousseau),
家,技巧很好,但是在他藍色粉紅色時期過 了之後,1907 年,他創立了「立體派」,從 非洲部落的原始藝術再出發,思考文明初始 的拙樸,修正了當時歐洲學院主流藝術已經 熟極而流的傳統,創立了新的時代美學。 文明熟極而流,過度修飾,就會油滑流氣, 因此要回到「原始藝術」。如同過度世故圓
用他個人素樸的方式看風景,看人,看物件, 用他自己的方式紀錄繪畫,他是美術技巧的 「素人」,沒有技巧,但是,情感飽滿,個 性鮮明,使畫壇大為震驚。 也許,「畫壇」本來莫須有,創作可以天馬 行空,「壇」實在是畫地自限,有「壇」就 少了自由。
滑的大人,需要回到稚拙,找回孩子的天真。 4
盧梭之後,歐洲在二十世紀美術運動上不斷
歸類其實涵蓋複雜的不同內容。「素人藝術」
從學院出軌到「素人」,像法國素人藝術
出現的意義,核心價值還是在反省學院主流
(art brut) 的 杜 布 費(Jean Dubuffet 1901-
美術的僵化與脫離了生活現實吧?
1985),像紐約的街頭塗鴉畫家巴斯奇亞 (Jean-Michel Basquiat 1960-1988),他們或
不只是洪通,不只是朱銘,二十世紀最後的
許名稱各異,但是都同樣在針砭學院主流美 學的僵化枯乾,或顛覆中產階級白領文化失 去生命活力的虛假形式,他們走向街頭,走 向大眾,走向沒有被污染的兒童或弱勢者, 讓美學從巧入拙,擺脫過度技巧的外在形式 炫耀,再一次回到原始,親近天真,貼近人 性,挖掘人內在本能的創作潛能。 台灣近代也有過「素人藝術」的提出,時間 是在二十世紀七〇年代中期。記得在 1975 年 前後,不只是專業的藝術雜誌,甚至連大眾 媒體的報導都熱衷於討論「素人藝術」。「素 人藝術」的詞彙雖然受西方影響,但也的確 反應了在二戰後三十年間台灣學院主流藝術 失去了活力的僵化現象,需要回到民間,發 掘素樸的民間創作力。
二十年間,台灣有機會從更廣闊的現實生活 中發現許多有活力的民間創作者,不經由美 術學院,在主流之外,卻拿起筆來,書寫自 己熟悉的生活,書寫自己熟悉的風景,像吳 李 玉 哥(1901-1991), 像 李 永 沱(1921-
2005)。吳李玉哥帶領大眾進入傳統女性刺 繡的繽紛世界,李永沱則一筆一筆刻畫出他 生於斯長於斯的淡水河港市鎮的晨昏風景。 被歸類為素人藝術家,李永沱和洪通不同, 和朱銘也不相同。他雖然沒有專業美術學院 的技巧訓練,但他受過高等教育,甚至在日 治時期到日本受過機械製圖的訓練,也長期 在正規學校教育中任教,他當然屬於社會知 識分子階層,熱衷繪畫,他一定也常翻看西 方畫冊,他或許看過在淡水畫畫的木下靜涯, 陳澄波,倪蔣懷,他或許翻看過西方梵谷,
當時被歸類在「素人藝術」下討論的創作者
孟克的畫冊,他的「素人」,和完全民間出
集中在兩個人身上,一是南鯤鯓廟口的洪通,
身的庶民畫家並不相同。
一是苗栗三義木雕作坊的朱銘。
以美學風格來看,李永沱有很強烈的「表現
洪通的作品自發性強烈,他沒有受任何正規
主義」的傾向。他觀察自然風景,觀察建築,
教育,是真正的「素人」。但是台灣民間的
觀察人,但是在表現上保有強烈的主觀意識,
廟宇成為他豐富的養分。他的圖像造型,色
無論造型、筆觸線條,或者色彩,都洋溢著
彩繽紛跳躍,都明顯傳承自台灣民間的廟宇
自由書寫的快樂,不受客觀寫實的拘束。
文化。
淡水的山或河海,淡水的黎明和黃昏,光線
朱銘其實不同於洪通,他繼承的是中國民間
的瞬息萬變,彷彿他生命底層揮之不去的記
的木雕技藝,師徒相承,有嚴格的基礎刀法
憶,變成他一幅一幅的心靈風景。
訓練,也有造型上固定的粉本。朱銘早期的 孔子,關公,都能追溯到長久民間工匠藝術 的淵源。 因此,我們大概了解,「素人藝術」的籠統
李永沱長期居住在淡水,這個淡水河美麗的 河港城市,曾經經歷過大航海時代文化的衝 擊,原住民、漢族移民,以及世界各地的人 文交錯薈萃成這市鎮的歷史。
5
日治時代修築了北淡線火車支線,也使一批
悉的市鎮,他就讀文化建築系,也曾經測繪
一批畫家來到淡水,留下豐富的自然與歷史
淡水古建築,並從此出發,對中國古建築做
風景的畫作。因為河口的位置,因為近代火
全面深入研究。
車的抵達,淡水得天獨厚,成為將近一百年 間畫家最常處理的風景。
和李乾朗一起看李永沱畫作,和李乾朗一起 探訪李永沱筆下的淡水記憶,一起走淡水老
歐洲工業革命的火車交通,曾經把十九世紀
街,他可以如數家珍,指認出畫作中的位置,
中期的法國畫家帶往河口海港,沿著塞納河
時代,可能是一棟已經消失的建築,可能是
的河港城市成為印象派畫家的筆下風景,胡
一片已經改變的風景,經由策展人的指認引
昂(Rouen),哈弗港(Le Havre)聚集許多
導,淡水老街已經漫漶破碎的過去,彷彿拼
畫家,河港,海港,色彩光線的瞬息萬變,
圖,一點一點,重新在我們眼前復活了起來。
成為新的繪畫迷戀的對象,同樣的,海河交 界,又有火車抵達,淡水在近代台灣美術史 上也吸引了大批畫家來臨,淡水,扮演了台 灣繪畫舞台的重要角色。 有多少畫家坐著火車來到淡水畫觀音山,畫 洋樓,畫山城老街。但是,與這些「外來畫 家」不同,李永沱是真正「在地」的淡水人。 世代居住在這裡,他不是乘著火車來的遊客, 他是生長於斯的淡水人,他看淡水,他畫淡
雲門近年落腳淡水,或許希望與這個有豐厚 歷史的城市有更深的對話,熟悉老淡水的朋 友都知道淡水改變有多麼巨大,尤其在 1988 年捷運取代老火車支線之後,許多人感慨淡 水已面目全非。 但是,或許經由李永沱,或許經由李乾朗, 年輕一代會從一層一層水泥覆蓋掩埋中找回 老淡水許多深藏在時代錯亂中的身影。
水,自然有他獨特的熟悉與親切,與外地來
經由李乾朗的指引,看到老畫家李永沱在那
觀光的畫家筆下的浮光掠影不同。李永沱的
個窗口眺望落日餘暉,在那個街角凝視跛腳
畫作中,淡水不只是一個地理空間,他其實
的父親歸來,在心底如何沉埋著母親的容顏,
紀錄了不同時間的淡水變貌。他畫黎明,他
日換星移,他圖繪著晨昏,圖繪著舊照片裡
畫黃昏,他依據舊照片畫淡水河口駛過的外
自己的婚姻,看著自己的老去,淡水也在老
國輪船,他畫被醜陋黃油漆塗過的淡水紅樓
去,人事變遷,但是李永沱一直凝視著自己
古蹟,這些時代變遷的觀察「外來畫家」無
的故鄉,在他的畫裡,永恆的淡水,山巒起
法做到,是真正「在地」的李永沱對自己家
伏,大河浩蕩,晨曦和晚霞金光萬丈,風景
鄉的關心。
天長地久,人為的破壞彷彿無論如何阻擋不
雲門基金會將主辦李永沱畫展,不只是介紹
住他與自己土地深沉永恆的愛。
一位畫家,更是希望透過李永沱的畫作進入
展覽期間,很期待跟李乾朗再走一次老街,
淡水的深厚歷史吧!
認識李永沱,也認識淡水。
這次展覽最難得的是請到建築學者李乾朗策 展,李乾朗是李永沱的遠親,李氏家族在淡 水有長久淵源,李永沱畫作中還畫過李氏宗 祠。李乾朗從青年時代就用攝影記錄他所熟 2019.6.6 節氣方交芒種。於淡水河左岸八里 6
李永沱家人 提供
李永沱 我不懂什麼高深的美術理論, 是為了感動才畫畫。 如果我的畫有什麼可取之處, 那就是一個「誠」字而已。 每個日子都有一個黃昏, 每個人的一生也都有一個日落的時候。 我希望我的畫筆能夠畫出我人生光彩燦爛的黃昏。
摘自 《畫山畫水 • 畫我淡水―李永沱樸素畫集》
7
山水系列 1992 52 x 45 cm
獨對觀音山的老人
油彩.畫布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典藏
從淡水碼頭邊,望向對岸的觀音 山,河中有渡船。
1980 年 淡水碼頭
李乾朗 拍攝 8
1983 158.5 x 67 cm 油彩.畫布
南窗外的淡水風景 典型的淡水風景。遠景是對岸的 觀音山,近景為淡水老市街櫛次 鱗比的民房。
張萬傳《淡水》 1968 張萬傳網路美術館 提供
日治時期 淡水 9
1971 63.5 x 46 cm 油彩.木板
觀音山下的荷蘭油輪 清代的淡水港可停泊千噸輪船, 福州馬尾造船廠製造的輪船可 航行到淡水港。直到日治時期, 仍可停泊大船。1930 年代淡水 著名的「施合發木材商行」, 自 家 有 輪 船 運 輸 木 材, 當 時 也 有 留 下 照 片。 本 圖 雖 名 為 荷 蘭 油 輪, 但 也 可 能 是 施 合 發的輪船。
日治時期 淡水 10
1982 72 x 60 cm 油彩.畫布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典藏
日落照觀音 在不同時刻從淡水看觀音山,色 彩變化十分豐富,吸引許多畫家 駐足作畫。
1990 年代 淡水碼頭 李乾朗 拍攝 11
年分不詳 71 x 51 cm 油彩.畫布
淡水暮色 淡水河口的西面就是台灣海峽, 落日倒映水面,落日餘暉成為淡 水最有代表性的景色。葉俊麟作 詞,洪一峰譜曲主唱的〈淡水暮 色〉歌謠,就是描述河口落日的 氛圍,以及眾人簇聚渡船頭,等 候漁船歸來的景象。
顏水龍《稻江暮色》 1964 國立臺灣美術館 典藏
1980 年代 淡水河口 李乾朗 拍攝 12
年分不詳 70 x 51 cm 油彩.畫布
淡水觀音山 觀音山從淡水看最美,特別是從 紅樹林方向看過去,山的天際線 如同觀音臉部的剪影。
陳慧坤《淡江觀音山》 1963 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 提供
1970 年代 觀音山景 李乾朗 拍攝
13
1979 132 x 99 cm
油彩.畫布
淡水河出海口 淡水河出海口河幅寬廣,大潮 時海水很容易灌入。汐止古名 「水返腳」,即可說明潮水可 達基隆河中游。因為出海口寬 廣,容易遭受侵入者的覬覦, 荷蘭人在淡水河口建造紅毛城
陳澄波《淡水夕照》 1935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教基金會 提供
防禦。1884 年的「滬尾之役」, 清兵便以滿載石頭的木船沉底, 堵塞航道,以防法艦侵入。
1980 年代 淡水河堤 李乾朗 拍攝 14
1991 78 x 60 cm 油彩.畫布
觀音山下的大橋與紅樹林 關渡大橋於 1983 年完工,由著 名建築師林同棪設計,為鋼構五 孔連續鋼繫拱橋。在此之前,淡 水與對岸八里來往只能靠渡船。 大橋弧線呈拋物線如彩虹,但只 添加朱紅色。大橋下游的紅樹林 分布廣闊,皆在本圖可見。
1970 年代 淡水 李乾朗 拍攝 15
1971 52 x 41 cm 油彩.木板
兒時八里淡水渡船 八里與淡水,分據淡水河口南 北,歷史上關係密切。荷蘭時 代在北岸建紅毛城,清初時大 船停泊八里,後來河道發生變 化,北岸的淡水又發達起來。
郭雪湖《淡江泊舟》 1982 郭雪湖基金會 提供
1960 年代 淡水 李乾朗 提供 16
洋樓系列 1987 57 x 37 cm
淡水郵局後的小船
油彩.畫布
1917 年時,日治政府在淡水碼 頭旁建造郵便局(郵局)與港務 局。兩座西洋風格的建築,都 具有斜屋頂及尖塔特色。1970 年代港務局遭拆除,1984 年郵 局改建,兩座建築不復存在。 本圖描繪港務局及前面的碼頭 與船隻。
1973 年 淡水郵局 李乾朗 拍攝 17
1970 75 x 47 cm 油彩.木板
被漆成黃色的紅樓 落成於 1899 年的紅樓,擁有殖 民地式的紅磚迴廊,是當年僅 次於紅毛城領事官邸的著名建 築。詩人洪以南曾長期居住, 命名「達觀樓」,文人雅士常 聚於此。日治時期為防空需求, 在紅樓前空地樹立空襲警報器, 台語俗稱「彈水雷(水螺)」。 紅樓後來易主,外牆被塗為黃
陳慧坤《淡水風景》 1965 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 提供
色,近年才恢復為紅磚壁。
1970 年代 紅樓 李乾朗 拍攝 18
淡水中學八角塔
1983 71 x 52 cm 油彩.畫布
1882 年, 馬 偕 創 立 牛 津 理 學 堂。1914 年,馬偕的兒子偕叡 廉創立淡江中學,其建築採中 西合併設計,中央凸出一座八 角形屋頂高塔,左右兩翼也各 有一座八角塔,成「三塔鼎立」 之布局。周杰倫畢業於淡江中
陳澄波《岡》 1936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教基金會 提供
學音樂班,電影《不能說的秘 密》即於此拍攝。
1980 年代 淡江中學 李乾朗 拍攝 19
1970 155 x 55 cm
西窗外黃昏的教堂
油彩.木板
淡水長老教會的教堂,最初由 馬 偕 博 士 建 於 1872 年, 為 台 灣式建築,1915 年由吳威廉牧 師,改建為白色外牆的式樣。
1932 年,馬偕的兒子偕叡廉, 以紅磚重建為今日所見樣貌。 建築仿哥德式教堂,有一座高 聳的鐘樓,遂漸成為淡水地標, 許多畫家以鐘樓入畫。從李永 沱住家三樓往西看,恰可見到 教堂。
倪蔣懷《淡水教堂》 1936 臺北市立美術館 典藏
1973 年 淡水禮拜堂 李乾朗 拍攝 20
古厝系列 左腳殘障的父親 李永沱的父親李曉鐘,是忠寮李 家第四房的後代。這張畫的背景 有精雕彩畫的門扇,推測應為忠 寮的祖宅正廳。
1978 65.5 x 182 cm 油彩.木板
李永沱父親(中)與家族合照 李永沱家人 提供 21
1971 48.5 x 63 cm 油彩.畫布
我的母親 李永沱的母親,於 1920 年左右 嫁入忠寮李家。這張畫可見她 穿著當時台灣婦女常見的大陶 衫(鈕釦排在右側身)。母親 背後的大宅,即為多廂房(護 龍)的李氏宅第。 李永沱為母親留下的身影 李永沱家人 提供 22
1980 100.5 x 132 cm 油彩.畫布
臺北市立美術館 典藏
我的忠寮老厝 淡水忠寮以李姓族人為多,早 於清乾隆年間,即進入墾拓, 近 200 年來陸續建造許多古宅, 包含石造、磚石混合造,以及 茅草屋。中科舉者,以「燕尾 脊」為標誌;門前樹立旗桿則 稱「旗桿厝」。李永沱老宅為 紅磚與觀音山石混合建造而成, 左右側建較多廂房(護龍)為 其特色。這座古宅至今猶存。
2019 年 李家老宅現貌 23
忠寮武舉人的老厝
1979 71 x 51.5 cm 油彩.畫布
位於淡水面大屯山麓的忠寮李 氏家族,在清代有許多人中科 舉, 包 括 文 舉 人 與 武 舉 人。 武 舉 人 李 宗 炳, 於 光 緒 17 年 (1891)至福州應試,考上武 舉的名位。畫中大厝為李宗炳 中舉後回鄉建成,屋脊燕尾起 翹為其特徵。這座老厝如今已 損毀。
李永沱拍攝的李家老宅 李永沱家人 提供 24
1976 50 x 60 cm 油彩.畫布
我的結婚紀念圖 李永沱於 1948 年結婚,夫人洪 碧娥女士為淡水戲院投資者洪 榮貴的千金。圖中可見當年婚 禮的抬轎與西樂隊。
李永沱結婚照 李永沱家人 提供 25
1977 49 x 59 cm 油彩.畫布
我現在的住家 李永沱的家,位於真理街與三 民街的交點上。原為單層木造 建築,由李永沱妻子開設一家 「瑞德行」文具店,直至 1970 年代,才改建為三層水泥樓房。
1973 年 李宅附近街景 李乾朗 拍攝
李永沱從畫室西側 拍下的照片 李永沱家人 提供 26
1976 131 x 39 cm 油彩.木板
淡水古今的交通 李永沱經歷過日治時期(1895-
1945) 與 戰 後(1945-) 兩 個 歷史階段,因此不同年代的交 通工具,同時出現在畫中,包 括早期的轎子、黃包車與三輪 車。淡水的三輪車,以昔日淡 水車站與真理街口為起始點, 因此李永沱家門口,可以見到 許多三輪車排班候客。
何肇衢《淡水風光》 1994 何肇衢 提供
1988 年 北淡線列車最後巡禮
李乾朗 拍攝 27
李永沱記事
台灣記事
1916 1917
李乾朗 整理
• 淡水女學校校舍重建完工,為台灣傳統四合
• 淡水郵便局新廳舍落成,鄰為港務局。兩座
院設有天井庭園的中西合併二樓建築
建築素描 洋樓皆採西洋風格建築,具尖塔及斜屋頂
1970 年港務局遭拆除,1984 年郵局拆除改 建。兩座建築如今皆不存
氏第四房後代李曉鐘之長子
1921
• 出生於淡水鎮忠寮里,為忠寮燕樓李
• 日本統治台灣第 26 年 • 日本油畫家鹽月桃甫來台從事美術教育工 作,為第一位將油畫技法與素材引入台灣的 畫家 • 日本東洋畫家木下靜涯於台灣短居第 3 年, 首度於台北舉辦畫展。因受當時畫壇肯定而
燕樓李氏宗祠大廳
留在台灣發展,定居淡水 20 餘年
木下靜涯故居
28
1923
• 日本裕仁皇太子(1926 即位為昭和天皇) 來台訪問
裕仁皇太子抵台灣總督府(現總統府) 出自臺北市役所《行啟紀念寫真帖》
1924
• 日本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來台,任教於臺北 師範學校(今臺北教育大學)
石川欽一郎《淡水港碳畫草稿》年分不詳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提供
1925
• 淡江中學八角塔竣工
1970 年代
• 木下靜涯於台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臺灣 博物館)舉辦個展
29
1926
• 台灣最早推動美術運動的畫會「七星畫壇」 於台灣總督府博物館舉辦第一回展 •「七星畫壇」由石川欽一郎推動,以倪蔣懷 為首,聯合陳澄波、陳英聲、陳承藩、藍蔭 鼎、陳植棋、陳銀用等 7 位畫家,成立後 每年於台灣總督府博物館舉辦會員聯展,於
1929 年解散
1927
• 由木下靜涯等 10 餘位旅居台灣的日本畫家 組成的「台灣日本畫協會」,於淡水街(今 淡水區)首度舉辦畫展 • 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舉 行。由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木下靜涯等 人聯合創辦,至 1943 年止共舉辦 16 屆,對 於台灣的美術發展,影響深遠
(今水源國民小學)
1928
• 就讀忠寮附近的水梘頭公學校
• 台北帝國大學設立(今國立臺灣大學) • 畫家陳澄波首度至淡水寫生。他於 1928 年 至 1936 年間到淡水遊歷,以 12 幅畫作,紀 錄了淡水人物影像與昔日風貌
前排右一為李永沱 左二為小學教師,為李乾朗祖父李宗全
1929
• 畫家倪蔣懷完成畫作《淡水淡江中學》 • 畫家藍蔭鼎至淡水寫生一個月
30
1930
• 霧社事件爆發 • 雕塑家黃土水創作《水牛群像》,同年因 病逝世。《水牛群像》為大尺寸石膏淺浮 雕作品,是公告的國寶名錄中第一件 20 世 紀的作品
李乾朗 拍攝
• 商人多田榮吉接任淡水街第四任街長,是首 位擔任淡水街長的日本人
1933
• 淡水教堂由馬偕之子偕叡廉,為紀念馬偕博
1934
科一年級
1932
• 小學畢業後,就讀淡水公學校高等
• 畫家陳敬輝自日本京都返回淡水,任教於淡
• 台陽美術協會成立。由畫家陳澄波、廖繼春、
水中學(後為李永沱的美術啟蒙老師)
士來台 60 週年改建成現今禮拜堂
陳清汾、顏水龍、李梅樹、楊三郎、李石樵 等人發起,至今仍持續舉辦,為台灣最大、 歷史最久的民間美術團體
31
1935
• 就讀於台北市太平公學校高等科
• 台北舉辦「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 • 新竹州與台中州發生大地震,造成逾 15,000 人傷亡,為台灣有始以來傷亡最慘重的自然 災害
日治時期 太平公學校 圖中校舍於 1913 年落成,1980 年拆除改建
1970 年代 太平公學校
江中學),接受陳敬輝老師指導
1936
•15 歲,就讀於淡水中學(今私立淡
• 畫家倪蔣懷創作《淡水教堂》、《淡水民家》
陳敬輝
32
1937
• 多田榮吉自行興建的住宅竣工(今屬淡水古
1938
• 台灣總督府文教局舉辦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
蹟博物館管轄)
會(簡稱「府展」)。因參展畫家與 1927 年始的「台展」相近,僅主辦單位移轉, 美術史學家將「府展」併入為「台展」的 完整時期
1941
長 鼓 勵, 赴 日
1940
• 20 歲,因獲校
• 瑞芳事件(527 事件),仕紳李建興等百餘
• 珍珠港事變,引爆太平洋戰爭
人被捕,造成嚴重的流血事件
• 台灣嘉義大地震
本東京芝浦工 業大學機械工
• 淡水水上機場建造完工
學 科 深 造。 同 年母親逝世
33
入日本帝國石油會社擔任技術社員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6
• 布袋事件、新營事件、員林事件等三大社會
1947
學校(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任機
1945
•24 歲,回到台灣,至臺北工業職業
1944
• 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歸台不易,進
• 228 事件爆發,畫家陳澄波與嘉義地方仕紳
械製圖科教師至 1949 年
• 因 228 事件,導致 2 位同學受難冤 死,之後開始厭惡政治
事件發生嚴重警民衝突
希望調停事端,但遭軍隊拘禁拷打,為士兵 槍殺
為淡水戲院投資者洪榮貴千金。居
1948
• 27 歲,與洪碧娥女士結婚,其妻 住在忠寮石頭屋,同年長女出生, 兩人婚後共育有 3 男 2 女
李永沱全家福
高中數理教師。同年父親逝世
德行」。同年,任教於台北市立大
• 施行「375 減租」,同時全台進入戒嚴,開 始長達 38 年的「白色恐怖」時期
1951
• 移居滬尾街。其妻經營文具店「瑞
1949
• 28 歲,接受淡江中學聘請,擔任
安高工機工科
34
• 再次受聘淡江中學任教
1953
• 再次受聘於台北市立大安高工,直
1954
到 1982 年退休
1957
• 歌謠作詞家葉俊麟寫下〈淡水暮色〉,寶 島歌王洪一峰譜出旋律,將小鎮美景永留 世人心中
1964
改建為四層樓,並將一、二層出租
• 畫家陳敬輝逝世
1969
畫顏料,完成首幅畫作《西窗外黃
1968
• 48 歲,發現妻子文具行留下的油
1966
• 因妻子生病,關閉文具行,將住屋
• 畫家藍蔭鼎創作《淡水養鴨人家》
• 馬偕之子、淡水中學首任校長偕叡廉逝世
昏的教堂》
• 以親人為主題作畫
1971
• 開始模仿畫家梵谷、莫內等人的油畫
1972
• 開始創作淡水系列畫作,以兒時記
1973
憶中的淡水渡船及觀音山為題
1974
• 開始以十二生肖等民俗題材創作
35
1976
• 李雙澤在淡江文理學院(今淡江大學)的西 洋民謠與熱門音樂演唱會上高呼「唱自己的 歌」,自此揭開校園民歌運動的序幕
總統收藏,現為臺灣銀行文物館典
1978
• 畫作《夏天淡水的黃昏》獲李登輝 藏,另名為《豔陽樓屋》
臺灣銀行文物館 提供
李登輝前總統與李永沱合影
1979
• 高雄美麗島事件爆發 •「滬尾偕醫館」百年紀念禮拜
36
• 受兒子鼓勵到 YMCA 學畫
1981
• 61 歲,決定提早退休,務農並繼
1982
續畫畫
1983
• 油畫入選「台北市第一屆美術展」
• 淡水龍山寺重修
• 關渡大橋完工通車
• 1 月由蘇振明策劃主辦,於美國文 化中心與張李富女士聯展 • 4 月於大安高工舉辦「退休紀念 個人展」
市立美術館「退休人員美術展」第
1984
• 6 月以油畫《日落照觀音》獲臺北 一名。其水彩得優等獎,國畫為入 選獎 • 油畫《日落照觀音》由新北市政府 文化局典藏
• 於淡水國中舉辦個展
1986
• 滬尾文教促進會邀請舉辦個展
1987
• 受邀大地藝術中心「台灣第一屆素
1988
人畫家畫展」
• 台鐵淡水線停止營運
37
1990
• 5 月受邀參與「台灣美術三百年展」
• 淡水畫家張萬傳捐出畫作,希望保存興建於
1875 年,具廈門洋樓風格的淡水白樓。但當 時文化資產保存法不足以補償,遂由屋主拆
• 9 月受邀參展台北市時代畫廊舉辦
除改建
的「中日素人畫家聯展」
1971 年 淡水白樓
藝術節」。同月因罹患腦膜炎住院,
1991
• 4 月受邀參展誠品藝文空間「樸素 出院後繼續作畫 • 7 月受邀參加台北市吸引力畫廊舉 辦的「淡水美術紀事」聯展
個月,自此很少提筆創作
1992
• 4 月腦膜炎復發昏迷 40 天,復健 2
• 淡水白樓被拆除改建為公寓 • 畫家何肇衢創作《淡水窗外》。繪出小白宮 正下方漁港停駁碼頭,遠處為淡水禮拜堂
何肇衢 提供
38
沱的繪畫,作為舞台背景
1993
• 3 月果陀劇場《淡水小鎮》以李永
《淡水小鎮》1993 年版精典劇照,右為張雨生 果陀劇場 提供
振明主編之《畫山畫水 • 畫阮淡
1994
• 12 月由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蘇 水─ 李永沱樸素畫集》發行
1997
• 2 月於台北縣立文化中心舉行個展
• 台北捷運淡水線通車 • 金門王與李炳輝聯手推出第一張專輯《流浪
• 3 月於淡水藝文中心舉行個展
到淡水》,唱出市井小民的心聲和豁達,紅 遍大街小巷,傳唱多年
•12 月受邀參加台北縣立文化中心舉 辦的「台灣樸素藝術節」聯展
2005
• 病逝,享年 85 歲
•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成立
39
特別感謝 李永沱家人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李魁塘
果陀劇場
李魁柏
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
李魁炯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李淑寬
國立臺灣美術館
李淑芳
張萬傳網路美術館
何肇衢
郭雪湖基金會
吳淑英
新北市立美術館
黃秋菊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蔣 勳
臺灣銀行文物館
簡玲亮
蔡舜任藝術修復工事
顏君穎 顏美里
依姓氏及單位筆畫序
展覽工作小組 策展人
李乾朗
展覽專案
陳品秀 黃欣純
畫作修復
蔡舜任藝術修復工事
平面設計
王祥樺
展場規劃暨執行
想入流藝術展覽服務
展場技術支援
雲門劇場技術團隊 曾悅倫 郭志偉 葉宇軒
展覽畫冊(網路版) 出版
雲門基金會
主編
李乾朗
編輯
陳品秀
執行編輯
廖舒寧
美術設計
王祥樺
出版日期 2019 年 7 月 6 日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