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09高雄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劃(全)

Page 1


目錄

目錄 目錄……………………………………………………..………………………………..……………..Ⅰ 表目錄……………………………………………………...………………………….………………..Ⅴ 圖目錄…………………………………………………………...……………………….……………..Ⅶ

第一章 緒論……………………………………………………………………..………….1-01 第一節 計畫緣起……………………………………………………….…………………1-01 第二節 計畫目標與區域規劃理念………………………………...………………....1-01 一、計畫目標………………………………………………………...…………….1-01 二、區域規劃理念……………………………………………………..………….1-02

第三節 計畫範圍…………………………………...……………………………………..1-03 第四節 相關文獻回顧…………………………...………………………………..……..1-04 一、上位計畫…………………………………………………………...………….1-04 二、重要參考理論…………………………………………………………...…….1-07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1-10 一、研究方法………………………………………………………...…………….1-10 二、分析架構…………………………………………………………...………….1-11

第二章 背山面水:瀰濃平原自然環境與水文特質………...…….2-01 第一節 瀰濃平原位置與自然環境……………………………………………....…...2-01 一、瀰濃平原範圍及其命名………………………………………………...….....2-01 二、季節風候與自然環境………………………………………..……...………...2-03 三、水系分佈及水文水理………………………………………..…………...…...2-06

第二節 地理特質與水環境景觀…………………………………………………...….2-10 一、懸河:下淡水溪北方平原的水患因素………….……………………..……...2-10 二、三夾水:環山抱水的封閉集水區地形…………………….……………..…...2-12 三、湧泉:地下水構成瀰濃平原帶狀水環境景觀……………...………………...2-13

I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第三章 開庄奠基:歷史向度下人為環境的空間構成…..……...3-01 第一節 拓墾:清代瀰濃平原的移墾與水利開發……………………...……...…...3-01 一、漢人入墾前的荖濃溪沖積平原…………………..........................……...…...3-02 二、水患因素與客屬移民的入墾…………………...…………………...…...…...3-03 三、賜義民享食耕地:客族入墾瀰濃山……………………………....……...…...3-04

第二節 殖民:殖產興業政策下的區域治理…………………………………...…...3-06 一、土地調查與水電計畫的整編…………………...…………………...…...…...3-07 二、電廠興築與南台灣的區域發展…………………...………………...…...…...3-11 三、南隆私營農場開發和治水事業…………………...………………...…...…...3-17

第三節 邊陲:現代化城鄉關係的形成………………………………...…..………...3-23 一、農地重劃與計畫經濟的土改政策…………………...………………......…...3-23 二、擴灌區規劃與生產空間的幾何配置…………………...……..................…...3-25 三、平原生產力的躍升與現代城鄉關係的形成……………...……...……...…...3-25

第四章 天圓地方:農村產業景觀與地方感之圍塑…...………….4-01 第一節 國家計畫經濟體制下的空間表徵……...……………………….…...……..4-01 一、水利整治與農村生產空間整備……...……...………………………………..4-02 二、計畫經濟體制下地景結構的形成……...……………………………...……..4-02 三、菸稻輪作地方感的物質性……...……...……………………………………..4-05

第二節 經驗主義下水文化景觀的理解與詮釋……...…………………......……..4-10 一、水文化景觀的命名系統及空間感知……...……...……………………….…..4-11 二、分水景觀的地方認知及體驗……...……...…………………………………..4-14 三、地理空間的差異性與住民耕作勞動的生命經驗……...……...............……..4-17 四、空間感知下的非正式經濟活動……...……...………………………………..4-19

第五章 美水濃情:美濃水環境營造規劃課題.……………………....5-01 第一節 野溪環境的水患規劃.………………………………………………………....5-01 一、平原排水系統概況.……………………………………………………….......5-01

II


目錄 二、水患治理課題與空間特性.……………………………………………...…....5-02

第二節 人工圳道的水岸規劃……………………………………...……………..…....5-04 一、獅子頭水圳灌區與水源.……………………………………………...……....5-04 二、獅子頭水圳灌溉系統及分佈.………………………………………...……....5-05

第三節 規劃原則建議.……………………………………………………………..…....5-10 一、規劃理念.………………………………………………………………...........5-10 二、規劃策略.……………………………………………………………...……....5-10 三、規劃研究方法與相關工作…………………………………………………....5-11

第六章 地景人文: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規劃構想………………6-01 第一節 整體發展概念………………………………………………………………...…6-01 一、規劃目標………………………………………………………………………6-01 二、整體概念………………………………………………………………………6-01

第二節 規劃設計準則擬定…………………………………………………..…………6-05 一、配合規劃的分析過程…………………………………………………………6-05 二、人本、舒適、美質之空間營造…………………………………………………6-06 三、材質建議………………………………………………………………………6-06

第三節 類型空間設計範例……………………………………….……………….……6-07 一、路徑設計:第二幹線連結系統………………………………………..………6-08 二、集村聚落與水岸設計:下庄水圳……………………………………..………6-14 三、橋面端點設計:美濃水橋…………………………………………..…………6-17 四、水利設施設計:制水門………………………………………………..………6-19 五、河岸親水設計:上河壩……………………………………………..…………6-19 六、水岸住宅景觀設計:河邊寮…………………………………..………………6-22 七、校園水岸空間設計:龍山國小……………………………..…………………6-25 八、散村聚落與水岸設計(一):石橋………………………………………………6-26 九、散村聚落與水岸設計(二):大埤頭……………………………………………6-27 十、小結……………………………………………………………………………6-28

第四節 竹仔門電廠營運規劃建議………………………………...…………………6-34 一、竹仔門發電廠未來經營及發展的分析………………………………………6-35 二、電廠經營與管理規劃…………………………………………………………6-36

III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第七章 後續執行計畫…………………………………………………………..……7-01 第一節 美濃水文化景觀的保存與指定…………………………………..…………7-01 一、文化景觀定義及其法令環境…………………………………………………7-01 二、美濃地區文化景觀的詮釋與指定……………………………………………7-03 三、回應主管機關政策作為中長期作法建議……………………………………7-08

第二節 後續兩年工作計劃及經費概算……………………………………..………7-15 一、計畫發展執行構想……………………………………………………………7-15 二、計畫執行之方法與步驟………………………………………………………7-20 三、計畫實施期程…………………………………………………………………7-20 四、經費概算………………………………………………………………………7-21

附錄……………….………………………………………………………………………...…附錄-01 附錄一 社區參與相關討論會議記錄………………...…………..…………...…附錄-01 一、社區居民討論會議(一) …………………………………………….…..…附錄-01 二、社區居民討論會議(二) ………………………………………………...…附錄-05

附錄二 各階段審查會議意見修改紀錄……………………………..……......…附錄-07 一、期中報告審查意見回覆……..……......………………………………..…附錄-07 二、期末報告審查意見回覆……..……......………………………………..…附錄-12

附錄三 參考文獻……………...………....................................................................…附錄-16 附錄四 參與人員名錄 ……...………....................................................................…附錄-18

IV


目錄

表目錄 表 1-01:相關上位計畫與本計畫關聯性一覽表…………………………...……………………….1-06 表 2-01:美濃地區隸屬行政區及名稱變遷一覽表………………………………………...……….2-02 表 2-02:高屏溪流域水系環境資料表………………………………………………………...…….2-06 表 2-03:美濃溪排水系統一覽表…………………………………………………..…………….….2-08 表 2-04:美濃地區地下水補助敏感地資料表……………………………………………..….…….2-08 表 2-05:美濃地區水源維護敏感地資料表…………………………………………..……….…….2-10 表 2-06:台灣河川特性一覽表………………………………………………………..……………...2-11 表 3-01:西元 1936-1942 年水力發電調查河川一覽表……………………………..…..…..………3-11 表 3-02:西元 1934 年旗山郡各街庄稻米產物表……………………………………….…..………3-23 表 3-03:美濃鎮農地重劃執行資料表……………………..…………………………………..……3-24 表 4-01:西元 1938 年(昭和 13 年)美濃地區作物生產面積…………………………………………4-04 表 4-02:菸作勞動力分配情形表…………………………………………………………….………4-06 表 4-03:美濃菸業輔導區成立時間及輔導範圍資料表………………………………….…………4-08 表 4-04:以埤塘、濕地、洪患平原為主的水文化系統命名…………………………….……………4-11 表 4-05:以河川為主的水文化系統命名……………………………………………………….……4-12 表 4-06:以人工水利設施為主的水文化系統命名………………………………………….………4-12 表 5-01:水患整治課題與治理原則資料表………..……………………………...…………………5-04 表 5-02:西元 1993 年美濃獅子頭圳、旗山灌區與高雄農田水利會總灌溉面積對照表………..…5-05 表 5-03:各工作站主要管轄水路資料表………..…………………………...………………………5-06 表 5-04:擴灌幹線現況問題表………..……………………………………………...………………5-09 表 6-01:區段空間特色整合表……………………………...…………………………………..……6-03 表 6-02:操作點特性彙整表……………………………...……………………………………..……6-08 表 6-03:下庄水圳土地所有權一覽表…………………………………………………….....………6-29 表 6-04:美濃水橋土地所有權一覽表…………………………….........................................………6-29 表 6-05:制水門土地所有權一覽表……………………………...……………………………..……6-30 表 6-06:上河壩土地所有權一覽表……………………………...………………………………..…6-30 表 6-07:河邊寮土地所有權一覽表……………………………...………………………………..…6-30 表 6-08:龍山國小土地所有權一覽表…………………………….........................................………6-30 表 6-09:石橋土地所有權一覽表…………………………….................................................………6-31 表 6-10:大埤頭土地所有權一覽表……………………………...……………………………..……6-31 表 6-11:相關法令彙整表……………………………...…………………………………………..…6-31 表 6-12:建議優先進行之節點整合表…………………………………………………….....………6-34 表 7-01:水圳各區段優先修復順序表…………………………………………………..………...…7-11 表 7-02:水岸特定營造點之空間特性與改善原則表………………………..…………………...…7-11

V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表 7-03:美濃地區季節性文化活動資料表………………………………………………..……...…7-13 表 7-04:分年分期計畫表……………………………………………………………………….....…7-20 表 7-05:計畫期程表…………………………………………………………………………….....…7-20 表 7-06:西元 2008 年經費概算表………………………………………………….……………...…7-21 表 7-07:西元 2009 年經費概算表……………………………………………………….………...…7-21 附表 2-01:期中報告審查意見回覆表…………………………………………………...………附錄-07 附表 2-02:期末報告審查意見回覆表……………………………………………………...……附錄-12

VI


目錄

圖目錄 圖 1-01:美濃水文化資產現況分佈圖………………………………………………...…………….1-03 圖 1-02:研究範圍位置圖……………………………………………………………...…………….1-04 圖 1-03:農村水文化景觀的理解圖示…………………………………….…………...…………….1-11 圖 2-01:高屏溪流域及其地面高程圖…………………………………………………...………….2-07 圖 2-02:美濃地區地下水補助敏感地分佈圖……………………………………..…….………….2-09 圖 2-03:美濃地區洪水敏感地分佈圖………………………………………………………...…….2-09 圖 2-04:美濃地區水源維護敏感地分佈圖……………………………………………..………..…2-10 圖 2-05:荖濃溪的河床地面高程與鄰近鄉鎮關係圖……………………………….……..……….2-12 圖 2-06:三夾水位置圖……………………………………………………………...……………….2-13 圖 2-07:美濃地區水系流向圖…………………………………………………..…………….…….2-14 圖 2-08:美濃平原地下水位線及流向圖…………………………………………….………..…….2-15 圖 2-09:美濃平原地下水分佈圖…………………………………………………..………….…….2-16 圖 3-01:獅子頭水利組合事務所………………………………………………………...………….3-09 圖 3-02:獅子頭圳公共埤圳組合組織及規約認可圖(一) ………………………………………….3-10 圖 3-03:獅子頭圳公共埤圳組合組織及規約認可圖(二) …………………………………..…..….3-10 圖 3-04:橫軸法蘭西式水輪發電機組……………………………………….…………..………….3-14 圖 3-05:壓力鋼管…………………………………..…………………………………………….….3-14 圖 3-06:竹仔門電廠鳥瞰圖……………………………………………………………...………….3-15 圖 3-07:竹仔門電廠廠區配置圖………………………………………………………...………….3-15 圖 3-08:南隆農場事務所…………………………………..……………………………….……….3-19 圖 3-09:移民在南隆農場的耕作…………………………………..……………………….……….3-19 圖 3-10:美濃特定農業區圖…………………………………………...……………………….…….3-26 圖 3-11:高屏溪流域水系保護區範圍圖…………………………………..…………………..…….3-27 圖 4-01:南柵門渡口…………………………………………………………………………….……4-04 圖 4-02:美濃菸業輔導區位置及管轄區域圖………………………………………….……………4-08 圖 5-01:美濃平原排水系統圖………………………………..……………………………………...5-01 圖 5-02:美濃溪上下游河床高差剖面示意圖………………..……………………………………...5-03 圖 5-03:獅仔頭圳各工作站轄區灌溉面積平面圖………………..………………………………...5-05 圖 5-04:獅仔頭圳灌區管理系統圖………………..…………….…………………………………..5-06 圖 6-01:新環狀動線概念圖……………………………………………………………….....………6-02 圖 6-02:新環狀動線空間序列概念圖………………………………………………..……...………6-02 圖 6-03:地區潛力與特色分析圖…………………………….................................................………6-03 圖 6-04:主要引導節點與新增接駁動線圖………………………………………..………...………6-05 圖 6-05:美濃水圳規劃示範點……………………………...…………………………………..……6-07

VII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圖 6-06:第二幹線連結系統位置圖……………………………………………………….....………6-09 圖 6-07:第二幹線連結系統區段定位構想圖……………………………………..………...………6-11 圖 6-08:高於路面水圳休憩據點模擬圖………………………………………………..…...………6-12 圖 6-09:下庄水圳入口改善模擬圖………………………………………………………….………6-13 圖 6-10:台 28 線水圳交叉路口改善模擬圖………………………………………….……...………6-13 圖 6-11:空間轉換點改善模擬圖……………………………...………………………………..……6-14 圖 6-12:道路與住宅改善模擬圖……………………………...………………………………..……6-16 圖 6-13:下庄水圳改善模擬圖……………………………...……………………………………..…6-17 圖 6-14:美濃水橋節點改善模擬圖………………………………………………………….………6-18 圖 6-15:制水門改善模擬圖……………………………...……………………………………..……6-19 圖 6-16:上河壩設計構想示意圖……………………………...………………………………..……6-20 圖 6-17:上河壩東端節點改善模擬圖…………………………………………………….....………6-21 圖 6-18:上河壩中段戲水廣場改善模擬圖……………………………………………….....………6-22 圖 6-19:河邊寮設計構想示意圖……………………………...…………………………………..…6-23 圖 6-20:河邊寮路口空間營造模擬圖…………………………………………………….....………6-24 圖 6-21:河邊寮閒置建物改善模擬圖…………………………………………………….....………6-25 圖 6-22:龍山國小水圳空間改善模擬圖………………………………………………..…...………6-26 圖 6-23:石橋北區段改善模擬圖……………………………...…………………………………..…6-27 圖 6-24:大埤頭閒置建物改善模擬示意圖…………………………………………..……...………6-28 圖 7-01:美濃永安聚落開庄二十四座夥房位置圖………….………………………………………7-04 圖 7-02:永安聚落河岸文化資產位置圖………….…………………………………………………7-04 圖 7-03:大崎下菸樓與菸田景觀………….…………………………………………………………7-06 圖 7-04:美濃地區歲時節慶與勞作活動關係圖………….…………………………………………7-08 圖 7-05:河畔的祭祀活動………….…………………………………………………………………7-14 圖 7-06:美濃里社真官伯公………….………………………………………………………………7-14 圖 7-07:第一期操作示範點空間環境示意圖………….……………………………………………7-15 圖 7-08:第二期操作示範點空間環境示意圖………….……………………………………………7-19 附圖 1-01:第一次社區居民討論會議(一) .………………………………………………..……附錄-02 附圖 1-02:第一次社區居民討論會議(二) …………………………………………………...…附錄-04 附圖 1-03:第二次社區居民討論會議………………………………………………………...…附錄-06

VIII


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計畫緣起 美濃近年來積極的推動地方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學術單位及社團組織努力的進行了許多 文化資源的文史紀錄、空間調查、規劃設計等,成果已初具雛形。以目前美濃的文化生態來思考, 地方具有多元的文化元素,文化資源並不匱乏,但在執行策略上,卻缺乏觀照整體文化環境發展 的視野。有鑑於此,本計畫選擇與農村土地最為相關的水文化議題,希冀透過國定級古蹟「竹仔 門發電廠」及縣定級古蹟美濃獅仔頭水圳系統的「美濃水橋」,重新詮釋美濃區域水文化空間, 並提出未來美濃區域水文化資產的整合性發展策略,以作為未來規劃設計落實之依據。

第二節 計畫目標與區域規劃理念 一、計畫目標 (一) 維護百年竹仔門電廠和獅仔頭水圳歷史價值,活化美濃區域水文化資產 竹仔門電廠作為近代美濃水文化的空間表徵,其主體構造物與聚落彼此之間的結構與空間關 係,呈現出美濃地域水文化之社會、經濟與文化脈絡,百年來美濃水域文化的變遷,豐富了美濃 社會的農耕生活方式,竹仔門電廠及其發展出的圳道系統,形塑了美濃農村的生產方式與社會組 織,「竹仔門電廠」、「獅仔頭水圳」並非個體的依附於農村場域中,本執行計畫希冀能夠擴大其 保存範疇,以進行美濃整體區域水文化資產的維護。

(二) 考量竹仔門電廠古蹟轉型營運和獅仔頭水圳景觀規劃,整合現有之文化資 源,進行整體景觀保存 本計畫對於竹仔門電廠的古蹟轉型營運,將有效的利用美濃現存之水文化資源,整合主體構 造物所連結之生產網絡,從自然環境、圳道系統、機組設施等產業發展要素進行維護保存,將古 蹟經營策略從點的靜態保存延伸為全面性的動態保存思考模式,以發揮美濃水文化資產塑造農村 風貌、改善社區水圳環境品質及帶動區域發展的資源潛力。

(三) 再造一個生活休閒的美濃水圳系統,重塑水圳與使用者的關係 美濃水文化資產的建構要素,取決於在地自然條件及人為條件的結合,美濃住民對於水的集 體記憶及生活經驗,建構了地方特殊的產業地景,勞動生產方式的變遷,解構了住民對於產業設

1-1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施的使用行為,當「圳」不復其原有功能時,空間機能必須交付於社區住民來決定其利用方式, 一個貼近在地生活方式的水文化空間營造,是本計畫堅守的執行策略。

二、區域規劃理念 (一) 產業遺址的整體規劃 竹仔門電廠與獅仔頭水圳系統為本計畫未來落實空間改造之重點規劃項目,竹仔門電廠在西 元 2003 年已指定為國定古蹟,電廠於西元 1909 年完工後,有效的解決了美濃地區水源不足的問 題,其水力發電灌溉了美濃農田,解決了住民用水紛爭,對美濃地區的農業及人文發展極具歷史 意義。另外,從竹仔門電廠發展出的三條獅仔頭水圳系統,其一支線流經美濃庄永安聚落,為了 讓水圳跨越河川而建立的美濃水橋,也已在西元 2006 年指定為縣定古蹟,透過本體及其圳道系 統的整體規劃,將能有效的展現文化景觀存在的意義。

(二) 水文化資產的延伸運用 美濃住民對於水環境的尊重,透過設立在水口的祭祀空間清楚的表達了聚落住民與水的關 係,從清朝設立在龍肚圳的水利三恩公,到日據水圳系統發展後,設立在圳邊的伯公,都是水文 化資產的整合範疇。美濃目前三座水口里社貞官在西元 1998 年已指定為縣定古蹟。另外,透過 伯公的祭祀禮儀所建構出的無形文化資產,如永安聚落在伯公慶典的時候舉辦的二月戲,迎神所 吹奏的客家八音,正是有形水文化資產所擴散之另一個本計畫極需關注的無形文化資產維護,美 濃客家八音在西元 2006 年已被指定為高雄縣無形傳統藝術及民俗類文化資產。未來希望透過更 多有形及無形的資產保存,以建構美濃水文化景觀的整體圖像。

(三) 延續水圳的歷史文化軸線 水圳串流美濃平原,創造出鮮活的聚落歷史墾拓故事,具有農民智慧的閘門及其他農業引水 設施的保存與再造,可導用聚落相關有形及無形的文化元素,塑造水圳空間的主題獨特性,以空 間為主體思考規劃內容為選項之一,但如能結合聚落歷史背景,以時間發展脈絡來創造歷史文化 軸線,使其成為一個具有延續文化及象徵意義的水圳空間。

(四) 導引符合社區利益的新機能 竹仔門電廠的建築特性在時間的脈絡中逐漸產生變化,建築結構及室內機組的穩定性,必須 明確界定保存對象,以現階段發展來探討,它也許必須成為一座活的水博物館,在客觀條件考量 下,先完整的恢復原有空間機能,再透過其建築形式及空間感,適切的引入新機能,活化為一個 社區的公共設施,使之能夠結合社區生活機能來發展。

1-2


第一章 緒論

(五) 以竹仔門電廠為核心的發展概念 未來竹仔門電廠所扮演的角色,在本計畫文化資產的整合考量下,將視竹仔門電廠為美濃地 域水利設施的一個重要核心,並在竹仔門電廠之統籌下,互相分工互補,形成一個具有統合力量 的核心設施,竹仔門電廠以其地理位置及環境特性,恰可扮演為一個重要的統合展示櫥窗,並可 成為美濃地區活的水利展示區,而其分佈在各社區的水圳系統及設施,恰可配合其核心的統籌指 導,全力發展各圳道的主題特色。

第三節 計畫範圍 本研究計畫範圍,將以竹仔門電廠為核心,涵蓋貫穿全境之美濃水圳系統(南隆平原第一幹 線、美濃平原第二幹線、龍肚廣林第三幹線),以及周遭有形(美濃及龍肚水橋、渡漕、跌水坡、 里社真官伯公等)及無形(婦女水圳挽衣、孩童夏日戲水及農村用水文化、伯公的祭祀禮儀、儀式 過程中吹奏的客家八音)之水文化資產(圖 1-1),作為本計畫規劃所含括範圍。

圖 1-1:美濃水文化資產現況分佈圖

行政區域主要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主,本區東鄰高雄縣六龜鄉、東南鄰屏東縣高樹鄉、南鄰屏 東縣里港鄉、西鄰高雄縣旗山鎮、北鄰高雄縣杉林鄉(圖 1-2)。地形上為山區平原地形,南北長 15 公里、東西寬 9 公里,面積約有 120.0316 平方公里。全鎮水文系統豐富,有荖濃溪與其支流 美濃溪貫穿全境。氣候屬於熱帶氣候區,高溫多雨,年均溫為攝氏 23 度,全年降雨量約 1,500~2,000 公釐。美濃鎮境內主要住民為客家人,目前全鎮總人口數為 44,034 人(西元 2008 年 3 月)。

1-3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圖 1-2: 研究範圍位置圖 1

第四節 相關文獻回顧 一、上位計畫 1

本圖描繪於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原圖調製,(1999),〈美濃〉 ,收於《日治時代二萬五千分之 一臺灣地形圖》(pp.132),台北:遠流。 1-4


第一章 緒論

(一) 高雄縣綜合發展計畫 本計畫涵蓋高雄縣各鄉鎮,計畫年期西元 2008 年,於計畫中制訂了高雄縣未來發展方向: 1.加強城鄉行銷,再造高縣新風貌。2.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再造,營造現代化發展環境。3.結 合知識與資訊,建立高雄資訊都會帶。4.強化國際化的基礎,增強全球競爭能力。5.擬定創新性 的作法,將資源做優質管理與有效之利用。6.在未來觀光重大建設計畫中,第一優先方案之一為 設置「多功能旅遊服務中心」,目前暫訂於旗山。

(二) 挑戰 2008:觀光客倍增計畫 該計畫預計發展之觀光路線中,美濃位於「高屏山麓旅遊線」上。該線自西元 2002 年開始 規劃,企圖以美濃至茂林為觀光軸線,其中美濃的發展定位在「傳統客家小鎮」 ,並自西元 2003 年起進行城鄉風貌改善業務的推展。

(三) 高雄縣生活環境總體改造計畫 自西元 2002 年起,高雄縣環境保護局在高雄縣各社區推動以下重點改造內容:1.髒亂點清 除加以綠美化。2.街道清潔維護、資源回收垃圾分類、違規小廣告清除。3.廚餘回收有機堆肥製 作,屋頂蔬菜園有機蔬菜種植。4.蝴蝶生態園的培植。5.社區生活環境改造觀摩。目前美濃已有 中圳社區、龍肚社區實施社區小型綠地美化。

(四) 美濃溪中壇橋親水公園規劃設計 西元 2001 年由美濃鎮公所主辦,計畫內容為:中壇橋上游開闢親水空間並建立沿岸社區污 水處理模式,保留堤外高灘溼地為河濱生態保育區,並於橋樑下游處設置跌水,增加河水氣曝機 會,提昇水質溶氧量,並減緩橋基沖刷情形。

(五) 美濃中正湖客家文化風景特定區規劃—美濃中正湖整治工程規劃 西元 2000 年針對美濃的中正湖進行風景特定區的規劃,主要針對美濃地區各風景區的遊憩 資源、中正湖的觀光潛力與未來觀光導向的發展對策。

(六) 美濃文化造鎮總體規劃案 美濃愛鄉文教基金會於西元 2005 年,針對美濃自然與人文環境進行整體研究踏勘,從反水 庫運動累積下來的社區能量,逐漸開展至當地水環境和社區發展的研究。規劃內容包含傳統社群 聚落的保存、水資源保育方案、農業發展與觀光產業提出方向。其中最重要的價值,在於推動居

1-5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民的社區意識,讓在地聲音主導美濃的發展,並由這股當地居民煥發出的客家傳統生活特質,當 作最重要的觀光資產。

以上各項計畫對於本計畫均有程度大小不一的影響,相關調查規劃以及評估已經有初步的成 果,唯需要透過整體水文化資產保存與規劃的視野加以整合,以達區域發展之成效,相關上位計 畫與本計畫之關聯性及可參考之面向如表 1-1。

表 1-1:相關上位計畫與本計畫關聯性一覽表 年/計畫名稱

計畫內容概要

與本計畫之關連

2000/美濃中正湖客家

檢討美濃現有觀光資源

文化風景特定區

發展中正湖為特定風景區

中壇橋上游開闢親水空間

美濃社區水岸親水性的促進

整建衛生與環保設施

環保與景觀美化的改善

加強城鄉行銷,再造高縣風貌

加強城鄉風貌的塑造與行銷

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再造,營造

將設置多功能旅遊服務中心於

探討中正湖特定風景區與美濃 其他觀光資源的整合性

規劃—美濃中正 湖整治工程規劃 2001/美濃溪中壇橋親 水公園規劃設計

旗山

現代化發展環境 2002/高雄縣綜合發展 計畫(第一次修訂)

結合資訊,建立高雄資訊都會帶

強化國際基礎,增強全球競爭能力

擬定創新性的作法,將資源做優質 管理與有效之利用

2002/挑戰 2008:觀光

整備既有觀光路線,發展新路線

客倍增計畫 2002/高雄縣生活環境

位於高屏山麓旅遊線之軸線上

發展定位為傳統客家小鎮

高雄縣各社區推動環境整備工作

社區生活環境改造

全面檢討美濃環境保育的課題

確立美濃未來發展以居民需求

發掘美濃具有傳統客家文化記憶

突顯美濃人對水環境的情感

提出促進居民參與社區規劃概念

總體改造計畫

2005/美濃文化造鎮總 體規劃案

為主、觀光為輔的精神 

提供大量水環境的二手資料與 居民的共同想像

為美濃當地地景的保存與發 展,提供在地的聲音

依循美濃地區發展的上位計畫與以往的相關計畫,我們可以歸納出本案之執行策略:

1.美濃勢必不能在未來高雄縣的整體發展中缺席,應保存現有的在地特色,並找到自己獨特的發 展定位。

1-6


第一章 緒論 2.美濃因為許多自然人文方面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其具有發展觀光產業的雄厚潛力,適逢政府大 力培植,宜藉此機會,將客家小鎮之美介紹給世人。

3.居民生活環境,特別是水岸環境的整備刻不容緩,應秉持生活、生產、生態三生一體的原則, 打造美濃的新風貌。

4.藉由中正湖爭取成為風景特定區的契機,將美濃適合觀光的元素加以整合,發展一整體性的觀 光路線與旅遊方案。

5.任何牽動美濃當地作息的規劃,均應以當地居民為最優先考量,並鼓勵當地居民共同擘劃自己 的家園。

二、重要參考理論 對於本計畫研究方法之建構,首先從文化景觀的論述基礎作為起始,分別透過地理學及建築 學的觀點來進行深入探究;第二,針對景觀的閱讀及文本的詮釋,透過現象學及詮釋學的概念出 發;第三,田野觀察及文本描寫則引用人類學深度描述的方法來進行;最終,提出本文對於水文 化景觀研究之方法論基礎。

人文主義地理學者段義孚認為通過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研究人們的地理行為和他們的感 情,研究關於空間和地方的觀念,才能達到對於人類世界的理解 2 。地理學者陳文尚則認為景觀 是一種在特定的歷史脈絡之下,人-地互動或交互作用之下的產物, 「人」-意指特定的文化群 體,包括其組織、技術與生活方式等人文現象,以及其所從事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活動;「地」 -意指自然環境。人—地互動的產物,意指在一特定時間性與空間性的脈絡下,特定文化群體透 過種種人文現象或活動賦予自然環境一種象徵性的意義、價值與意識型態,進一步說,我們可以 把景觀視為一種符號系統的再現 3 。

其主張此符號系統不再僅是一種純粹的客體,而是一種承擔人文意義或意涵的文化載體,人 文地理學者傾向於視景觀為這種構成的實在。就景觀的主觀構成向度來看,景觀是從觀景者(身 體•主體)的立場出發,它是一種身體•主體所感覺(以視覺為主)到的物質環境印象或體驗,此印象 或體驗即是一種意象(身體•主體知覺到或感覺到周遭環境之結構化與圖象化之表達),以及身體• 主體如何去感覺(觀看)的方式,此方式即是意識型態的符號化表達。換言之,這是一種構成的實 在。本研究認為,當景觀作為一種符號時,透過感知、體驗,景觀變成是一種互動媒介,而主體 如何去感知的方式,讓景觀可以成為一種想像文本來思考。

2

Tuan, Y-F 1976: Humanistic ge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66, 266-276. 3 陳文尚,(1993), 《台灣傳統三合院式家屋的身體意象:地理知識學例證研究之二》,台北:中 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 1-7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蔡翔宇 4 透過對於早期愛河河岸空間文本的詮釋與相片的回顧,探討不同時期愛河河岸文化 景觀轉變的意涵。透過Soja三元辯證理論,其認為把景觀視為文本,加以解讀、描述人群的信念, 是了解文化空間的重要過程。然而,進一步拓展多元的觀看方式,此可呈顯出景觀豐產、積極表 達特徵與意涵的一面。經驗是再現並且重構景觀的能動力量,在這過程中充滿著人對於空間的特 殊情感。探索、詮釋空間經驗-研究者進入空間中經驗研究對象的空間經驗所再現的景觀,成為 解構景觀意涵的有力途徑。

葉惠凱 5 以新屋鄉大溪漘地區的公廳、祖塔文化景觀為對象,描述實體形態與創建過程,探 討文化群體形塑景觀的原則,及其與聚落存有物空間配置關係。透過J. Huxley的文化模式觀點, 探討器物層、社會層與精神層文化三層面模式,其認為在特定區域中的文化群體,凝聚團體的意 識與力量,隨著時間動態的演變,透過各層面文化因子有機互動的運作,而形構了地表上的可視 景觀。潘朝陽 6 認為文化景觀的研究透過對區域的文化內涵與歷史脈絡的詮釋,來彰顯出文化景 觀的內在意義,而此文化景觀的內在意義即是一個區域的本質。

對於地理學者的研究,以探討文化景觀的實質意義為主,透過生命體與環境的互動來理解, 將可呈現出區域的特殊性。美濃農村聚落住民拓墾所呈現的歷史軌跡,展現了客家族群對於區域 環境所建構之景觀符號,區域隱含有文化景觀的特質,要了解地方的文化景觀,可以藉由對實質 環境中人與環境的互動來深入探討與理解,而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探討屬於區域的獨特性與本質。

建築學者王維周 7 試圖從文化景觀的本質來思考文化景觀,是否應該依過去對於歷史性文化 紀念物的保存方式來操作文化景觀的保存觀點出發,其認為文化景觀是反映對於土地永續使用的 特殊技術,考慮到他們所在自然環境的極限與特色,並且與自然的特殊精神性連結。主張以延續 來取代保護的概念,延續原有隨著長時間歲月累積的文化景觀,所有的文化景觀的特質,都是克 服環境條件或是當地利用環境的資源而形成的特殊面貌。經營管理策略的擬訂與恰當操作才是文 化景觀延續的機會。

趙晏正 8 從整體環境脈絡出發,以文化景觀角度作為研究中心,深入探究文化資產聚落保存 觀念的意義與地方發展關係。其認為台灣傳統聚落的空間配置、家宅等元素的空間佈局與空間性 的構成皆為文化景觀的一種,而人們真實存在的空間性是人存在的一種生活方式的表現。因此, 探究聚落的空間性時,唯有從營建者與居住者的生活世界中方能看出聚落之間的內涵,從文化景 觀中才能找出聚落的空間內涵。

4 5

6

7

8

蔡翔宇,(2007), 《愛河文化空間-景觀、經驗與再現》,國立嘉義大學史地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惠凱,(2004), 《一個客家文化景觀-新屋鄉大溪漘地區的公廳、祖塔》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潘朝陽,(1989),〈觀念論地理學-一個人文主義地理學方法論〉 ,收於《師大研究報告》,第 15 期(pp.181-198)。 王維周,(2007), 〈文化景觀?文化資產價值尋找、保護及其經營管理-竹仔門發電廠與美濃平 原〉,收於《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5 期(pp.21-40)。 趙晏正,(2007), 《從文化景觀脈絡探討聚落保存價值-以台南縣江家聚落為例》 ,國立成功大 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第一章 緒論

上述對於文化景觀的探討,傾向以區域內之空間活動網絡元素作為主題,又以探討空間保存 為目的之研究為主,與地理學相異的則在於建築學對於地方的社會性意涵較少探討。由於建築學 者透過空間本體作為思考,對於空間及景觀之思考出發點產生本質上的落差,誠如上述學者的觀 點,如能夠以延續來取代保存的概念,先進行景觀本質的思考,才有助於談出區域景觀特質之間 的差異性。

針對景觀的閱讀及文本的詮釋,現象學及詮釋學的概念將有助於本研究進行方法上的參考, 現象學是一種建立在與理念論同樣的基礎上的科學哲學,這個基礎就是:所有的知識都是主觀 的。現象學力圖分析和鑑別主觀知識的基本特點,以便不僅提供對人的認識,而且也具有通過揭 示生活的意圖和價值「使生活本身更有意義」 9 的實踐意義。所以它的基本目標是直接考察和描 述有意識地經驗過的現象,不需要關於現象之因果解釋的理論,要儘可能地擺脫各種未經考察的 先入之見和預先假定。

Spiegelberg 10 認為一個訓練有素的觀察者有可能在主體行動中鑑別出某些感覺,並因而鑑別 出一些意圖。但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像看見的那樣看到他的眼睛,但是我們不可能 看到他通過這些眼睛看見了什麼」。由於我們不能通過別人的眼睛來看,所以必須找到解決此問 題的方法。Spiegelberg對此提出兩個方法,第一,現象學方法是想像的自我易位,他要求研究者 想像自己佔據著別人真實位置,並從那裡觀察世界,就像從這個新的觀察角度看,世界本身會表 現出的那個樣子…研究者盡其所能地在想像上適應別人頭腦的框架。這種立場的思路要從別人的 第一手感知中和從可得到的他的傳記的事實中導出…..在想像中自我變換的能力,很可能是人類 自身所具備的多種重要潛力之一。

第二,共同遭遇和探索,一種與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有關聯的步驟。主體與分析者以一種相 互信任、相互尊重的關係共同著手探索前者的生活世界。在這當中,主體通過把自己的看法-盡 其最大的交往能力-交給現象學研究者自由處理,而為研究者提供主體操作基礎的一種獨特外 延。現在研究者可以真實地利用主體的眼睛了…..但必須排除認為這些眼睛就是自己眼睛的錯覺。

現象學透過這種方式獲得的新材料,不僅會增加研究者的眼力,而且會為實行想像的自我易 位提供一個更好的基礎。通過把這兩種技巧結合起來,研究者和主體就能一起進一步深入到主體 生活世界的意圖中。當理解作為一個概念時,生活世界則由意向性產物(即人們對於他們意識中 各要素所做的設想產物)所構成。因為要理解某物,發現某種意義或連貫的一致性,往往需要更 多其他事物,而不只是邏輯嚴密的辯論。詮釋學 11 認為客觀性、批評性和反思性三個問題是必須 存在的,即文本說什麼?文本所言是否確實?如此提問到底有何意謂?

9

Spiegelberg, H. 1976: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two volumes.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0 Spiegelberg, H. 1975: Doing phenomenology.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1 周發祥等主編,(2005), 《理解與闡釋》 ,天津:百花文藝。 1-9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首先,文本說什麼?被問及是要排除解讀者任何主觀的解釋,其唯一目的應是忠實理解文本 真正所說的內容。關於文本真「意」的探尋當然包含針對「真」本的探尋。這兩種探尋構成了詮 釋學循環:在尋找真本前,必須知道文本真義;而要了解文本真意,又必須閱讀文本。再者,文 本所言是否確實?需要排除解讀者的主觀性,但需要進行客觀的、批判性的評價。這一問題至少 有兩個特點,即客觀性與批判性。其一,解讀者不僅應該是忠實的,而且應該是批判性的,從客 觀角度對文本所言的優缺點做出公正的判斷。對於如此提問到底有何意謂的問題中,由於它針對 的不是任何直接提供信息的東西,而是這種探索本身,它使我們認識到我們畢生所有的理解乃是 解讀一事。因此詮釋學不只涉及古代文本,它還描述了我們的整個人生,詮釋學即是做人的意味。

通過理解,我們並不是說我們知道了要感覺的那些情緒或某些動機的力量是什麼,而是說我 們理解了這些情緒或意向在其中具有意圖的情況。Gadamer 12 認為他要通過對話才能得到,在研 究當代事件時,這就是主體與研究者之間的對話。在研究過去事件時,理解與我們自己的時代相 隔甚遠的的某一歷史時期的文本..…或理解與我們自己的文化大異其趣的某種文化的文本,根本 上是…..一種創造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觀察者看透某種異己的存在形式後,通過獲取別人的知 識來豐富他本人的自我知識。通過各種文本,這種對話既豐富了研究者的理解,又使主體能夠顯 露意圖;研究者由於參加進主體的語言中而學會過主體的生活。這樣,詮釋學基本上就是一種經 驗科學,因為其力圖以現象學的水平闡明意圖,而不尋求存在於這些意圖下面的普遍真理。

對於田野調查及文本描寫,本研究引用人類學深度描述的方法來進行,人類學家Geertz透過 鬥雞活動來深度描述巴里島人們一項非法、非正式,卻又十分流行的的活動,藉由鬥雞,論述巴 里島人暫時脫離日常生活的軌道,忘卻難以動搖的社會階級,而投入一場想像的人際關係 13 。 Geertz的詮釋人類學理論認為深度的描述作為一個方法,即透過文化持有者的內部觀點去研究和 理解他們所處的世界,包括社會組成的方式、語言、行為、生活、信仰等,理解他們「自我」世 界的概念,深度描寫即是這種研究最深度的敘述與理解方式 14。深度描寫是一種方法,而它的獨 得性即在於它利用獨特的視角和細緻的分析;需加以說明的是描寫都有其角度,描寫不是全然的 紀錄,也不可能是純然客觀的。因此,「深度描寫」是帶著研究者特殊的觀看視角與意識的,深 度的描寫需有脈絡,這種脈絡就是特定文化和社會背景。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 一、研究方法 透過上述文獻及理論概念的探討,本研究在此提出水文化景觀的論述基礎。如果,空間可以

12

Giddens, A. 1976: New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London:Hutchinson. Geertz, C,古佳艷譯,(1997),<巴里島鬥雞賽之為戲劇活動>,收於Jeffrey, C. A., Steven, S. 編著,吳潛誠總編校, 《文化與社會》(pp.158-173),台北:立緒。 14 Geertz, C,王海龍、張家瑄譯,(2000), 《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北京:中央編譯 出版社。 13

1 - 10


第一章 緒論 透過地方文化經驗的置入與解構,而具體的呈顯出具有地方意義的文化景觀,此命題假設讓我們 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加以思考,首先,地方文化經驗與地方文化景觀之間的關係,經驗的產生必須 透過主體及客體網絡的連結,而文化景觀的形成關乎於網絡是否存在,地方性網絡透過時間軸的 輪轉,面對客體環境的變化,造成主體反射性的行為產生,進而形塑出具體可感之景觀。再者, 感知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主體所塑造的具體可感之景觀,讓境內群體產生共同的行為感受,但是, 透過主體想像所形成的感知經驗,卻可讓我們進一步發現之間存在之差異性(圖 1-3)。

圖 1-3:農村水文化景觀的理解圖示 15

承如上述,本研究希冀透過具體可感的深度景觀描述,把共同的行為感受,讓景觀透過地方 文化經驗的理解來思考。在此,研究者可以更進一步的探究,農村知識擁有者對於水文化的理解 與詮釋,必須透過主體的想像,而這想像的來源,在於主體的感知取徑,感知是內在的,而行為 是外在的,農村知識擁有者的耕作經驗是透過世代的累積,面對耕作問題,有經驗的農村知識擁 有者懂得運用其他方式來克服,這是主體從年輕到老,生命與生活的辨證。如果,把主體的生命 歷程作為一個框架,而其生活經驗則是具體的微觀呈現,這也才讓研究者有機會理解知識擁有者 之間世代差異性的存在。

二、分析架構 本研究將透過上述之理解及詮釋的概念,以時空和地方下的主體為對象,回應農村的社會變 遷,企圖以日常生活經驗重新反省農村意義,捕捉地方生活不同類型的主體面貌,探討水文化的 地方意涵,並重新思考美濃區域內水文化景觀的實質內容。以下簡述本研究的論述發展架構,主 要分為四大主題來進行討論,分別為第一,瀰濃平原自然環境與水文特質;第二,歷史向度下人 為環境的空間構成,探討清代瀰濃平原的移墾與水利開發及現代化城鄉關係之形成;第三,農村 產業景觀與地方感之圍塑,探討國家計畫經濟體制下的空間表徵及經驗主義下水文化景觀的理解 與詮釋;第四,美濃水環境營造課題及規劃構想,分別探討野溪及人工圳道面臨的課題、整體發 展概念及準則擬定、類型空間設計範例及竹仔門電廠營運規劃,最終提出後續執行計畫建議。

15

鍾兆生,(2008),<農村水文化景觀的理解與詮釋>,收於國立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編著, 《2008 第五屆農村規劃學術研討會》(pp.4-1-18),台中:中興大學。 1 - 11


第二章 背山面水:瀰濃平原自然環境與水文特質

第二章 背山面水:瀰濃平原自然環境與水文特質 第一節 瀰濃平原位置與自然環境 瀰濃平原從現今的行政位置來說,位於高雄縣東北、屏東平原的北部。東鄰六龜、南鄰屏東 縣高樹、里港、西鄰旗山、北鄰杉林。南北長十五公里、東西寬九公里,面積 120.0316 平方公 里。北面為美濃山脈,包括主峰月光山、人頭山、金字面山、旗尾山等,東面則是茶頂山脈,有 尖山、茶頂山、龜山、大龜山、小龜山等,南臨荖濃溪與屏東縣為界;發展到日治時期以後,此 地便已擁有四千多公頃良田,農業生產力驚人。

西元 1726 年(乾隆 27 年)鳳山知縣王瑛曾編纂《重修鳳山縣誌》,在鳳山縣「疆界」的界定 上,此區為當時鳳山縣治的最東方「東歷瀰濃莊、中壇莊、龍肚莊各六十里,為縣東界【外為奉 禁生番界,各有石碑】」 。並且此時已經出現「彌濃山」的名稱「在港西里,縣東六十里。近生番 界,不甚大」16。可見當時瀰濃平原經乾隆元年的開基以後,發展到乾隆二十七年的期間,本地 至少已經建立彌濃、中壇、龍肚等三大庄頭。

地形由東南向之台地地形往西北向之山脈地形延伸,呈上、下端縮狹而中央段開闊之形狀, 東北側土地高燥、山巒起伏,多處為野溪支流(不乏土石流潛勢溪)之源頭,也是若干台地天然埤 圳之泉源地;南側一帶土地平坦,為美濃鎮經濟產業營運之所在。囿其地理環境上具有台地平原 與自然山巒之特色,且在交通位置上未緊鄰主要幹道,造就美濃在早期未與外界有頻繁之交往, 以及其內部完善的水利設施和旺盛的生產力,在傳統家族、嘗會的社會組織型態下,長期以來完 整保有傳統客家的生活模式與風俗習慣,常被喻為台灣客家人的「原鄉」。

一、瀰濃平原範圍及其命名 瀰濃平原舊稱『彌濃』,其地名之由來至今尚無法定論。其中最主要的幾種說法為此地過去 的先住民是曹族四社之一『美壟族』的分佈之地。或有可能取自平埔族『瀰力社』與溪名『荖濃 溪』各取一字併成地名。另一種則是西元 1735 年(清雍正 13 年),廣東嘉應州籍林姓兄弟率隊來 此開墾,籌建開基土地伯公廟,其開基碑文最後結尾「將奕世於瀰濃」,意謂該地以水為源,汲 用不息之意,被認為是瀰濃命名的依據,但瀰濃之名稱是開庄前或開庄後形成,仍有一些不同的 看法。有關「瀰濃」地名的由來及其意義,茲舉例下列幾種不同的說法供參考 17 ,美濃地區隸屬 行政區及名稱之變遷如表 2-1。

16

17

王瑛曾,(2006),<卷一,輿地志>,收於台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著, 《重修鳳山縣誌(上)》 (pp.62-63),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美濃鎮誌編纂委員會,(1997), 《美濃鎮誌(上冊)》(pp.130-136),高雄:美濃鎮公所。 2-1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表 2-1:美濃地區隸屬行政區及名稱變遷一覽表 18 年代(西元/紀元)

全台區域區分

美濃地區隸屬行政區及名稱

1661 年/永曆 15 年 一府二縣

萬年縣

1664 年/永曆 18 年 一府二州

萬年州

1684 年/康熙 23 年 一府三縣

鳳山縣

1727 年/雍正 05 年 一府四縣二廳

鳳山縣

1752 年/乾隆 17 年 一府四縣二廳

瀰濃庄地名載入『重修台灣縣志』疆域圖

1887 年/光緒 13 年 二府八縣三廳一直隸州

台南府鳳山縣港西上里彌濃庄

1895 年/明治 28 年 三縣一廳七支廳

台南縣鳳山支廳彌濃庄

1895 年/明治 28 年 一縣二民政支部一聽

台南民政支部鳳山出張所

1897 年/明治 30 年 六縣三廳

鳳山縣蕃薯寮辦務署彌濃庄

1897 年/明治 31 年 三縣三廳

台南縣阿猴廳辦務署港西上里彌濃區

1901 年/明治 34 年 二十廳

台南縣蕃薯寮廳港西上里彌濃庄

1909 年/明治 42 年 十二廳

阿猴廳蕃薯寮支廳彌濃區 高雄州旗山郡美濃庄(瀰濃改名美濃,原瀰濃、

1920 年/大正 09 年 五州二廳州一郡 1926 年/大正 15 年迄 光復止

龍肚、中壇合併為美濃庄) 高雄州旗山郡美濃街,美濃庄升格為美濃街的

五州三廳

時間是西元 1943 年(昭和 18 年)

1945 年/民國 34 年 八縣九直轄市二縣轄市 1950 年/民國 39 年

高雄縣旗山區美濃鎮

十六縣五直轄市ㄧ管理局 高雄縣美濃鎮(計有 21 里,民國 73 永平里併入 六縣轄市

彌濃里;上安里併入東門里合併成 19 里)

(一) 墾地彌滿 前清秀才,日本時代初期瀰濃公學校漢文教師劉炳文:庄名在從前無一定的書寫名稱,有人 寫成宜農,有人寫成瀰濃,往往參差錯雜。若要追溯由來,自武洛遠來開墾此地,這裏宜於農業 因而宜農比較正確。因為宜與瀰音相近,農與濃意義相同,隱約有宜農涵義。瀰為滿的意思,有 墾地彌滿之意。庄界一邊有常流川水,所以彌加水旁,農加水旁也有相同意思。

(二) 以水為源 鎮籍地理史學者劉昭民:乾隆初年美濃庄所以取名瀰濃,乃因此地以水為源,汲用不絕而取 瀰,居民以農為主而取濃。

18

張炳楠監修、李汝和主修、楊錫福、王世慶原修、王世慶增修及整修,(1971),<卷一,土地 志>,收於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著, 《台灣省通誌》,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2


第二章 背山面水:瀰濃平原自然環境與水文特質

(三) 曹族美壟社 地名學專家洪英聖:此地是先住民曹族美壟社(biran)原居地,後來平埔族的瀰社遷居於此, 又位於荖濃溪附近。接著漢人中的客家人入墾此地,客家認為美壟發音為 Muilungn。清代稱彌 濃庄,日據時代演化為美濃沿用至今。

(四) 平埔族薩羅亞族 瀰濃為美濃於民國九年以前的舊名,出自於原住民平埔族薩羅亞族的稱謂 Malang 社。

此外,雍正中葉繪製的《雍正台灣輿圖》 ,已有「彌濃山」的地名。客家話「美」字發音居 民通常將之念成「彌」,因此瀰濃之得名與彌濃山亦可能有相當的關係。官方文獻瀰濃庄的地名 最早出現在西元 1752 年(乾隆 17 年)所修《重修台灣縣志》的台灣縣全圖中。

「瀰濃」後來被日本人改名為「美濃」 ,則是因為 1920 年日本在台實施地方制度,台灣很多 地名都在日本人的文化概念下被改名。「瀰濃」客話的讀音與日本歧埠縣「美濃」近似,據說被 在台日本人因懷念故鄉的鄉愁下,遂更名為「美濃」。

二、季節風候與自然環境 墾拓開荒的第一步,也就是生產空間的生產,面對的就是自然環境的鬥爭。本計畫先從早期 移民入墾首先會遇到的自然課題來說明。

(一) 降雨:由北向南遞減而枯豐量懸殊 降雨為台灣水資源利用的主要來源,也是傳統自然農業必須面對的重要元素。台灣的平均年 降雨量,從可取得統計資料的日治時期到現代,大約都維持在 2500 公釐左右,差別並不大;與 世界平均降雨量相比,為 973mm 的 2.6 倍。但主要問題在於降雨量在空間和時間分佈的不平均, 乾濕兩季明顯。降雨量在季節分佈上具有顯著的差異,而且降雨狀態年年富有顯著的變動性。

台灣位於北回歸線上,氣候上橫跨溫、熱兩帶,降雨量在不同季節分配不均等的問題,在中 南部尤甚,尤其南部乾濕兩季的差異極為明顯,每年的 5 月至 10 月間為豐水期,約有 78%的雨 量集中於此一時期,而且降雨日數有時候一個月會出現維持數天以上,月平均甚至單日降雨量出 現 200 公釐以上的情形。

相對的 11 月至隔年 4 月的枯水期則僅佔全年降雨的 22%,降雨日數有時一個月不到一天, 而且通常月平均鮮少超過 40 公釐。豐水期期間不僅水量不虞匱乏,甚至大雨宣洩不及的時候常 釀成災害;然而到枯水期卻恰恰相反,常有乾旱在此時期發生。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降雨量在空

2-3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間分佈不均的問題。台灣豐枯水期降雨量愈往南部則分配愈不平均。降雨量大多集中於山區及北 部,且向平地及南部明顯遞減,中南部沿海地區之年平均雨量約 1500 ㎜,但花蓮溪及基隆河上 游山區卻往往超過 4000 ㎜以上。在豐枯期的降雨比例上,北部因冬季之東北季風影響,豐枯水 期的降雨比例為 6:4,中部為 8:2,南部則是 9:1。

這種豐枯兩期極不均衡的降雨量分配,又以高屏溪流域的變化為最。前述台灣的平均降雨量 約在 2500 公釐左右,然而高屏溪流域內的降雨量卻高達 3046 公釐,特別集中在山區集水區的範 圍內,在豐枯水期比例為 9:1 的條件下,高屏溪的山洪問題,要比其他河川流域嚴重許多。這 些水文因素對於屏東平原(尤其北邊)早期的墾拓環境和作物的生長過程影響極大,聚落的變遷與 洪水的走避(走大水)成為空間發展高度關連性的因素;另外作物的播種、插秧等所有耕作過程, 也都會受到降雨量的變化決定了耕作程序,因此本區域的水利發展也比其他地區迫切。尤其早期 墾拓時期對於南台灣的開發,上述豐枯水期的懸殊差異就使的土地耕作受到很大的限制,存在很 多「看天田」 19 的現象。

(二) 地形:山高水急又地勢緩平 地形是另一個影響墾拓時期,土地發展型態的重要自然因素。板塊學說認為台灣是一億五千 萬年前古太平洋板塊,沒入歐亞大陸板塊後因地殼擠壓造成陸地上一連串的火山爆發,從而形成 古台灣島的出現。因此台灣地質構造及地層相當年輕,構造複雜而地層形成年淺質弱,由於不連 續面在岩石中構織出各種不同型式的破碎地層,更使的地質環境顯得相當脆弱,因雨水的侵蝕、 外力的風化等各種地質力作用,造成破碎地層崩落而堆積於河道中,形成集水區泥砂輸出主要來 源。這種來源土石流的型態向四周海岸逐漸沈積出平原。因此山高水急是台灣集水區的特性,這 些山區降雨到了平地後,又因沖積平原的平緩地形,緩緩的向海裡流去,因而形成漫流。

這種地形條件,加諸台灣降雨集中於夏季特性,使的台灣在夏季豐水期期間很容易構成洪水 的威脅。夏季豪雨伴隨著暴風,多半的河川都是從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奔流下來,所以常常洪水 氾濫。雨季一到,則「不但濁水溪,即大安溪、大甲溪,大嵙溪亦變成濁流」 、 「這等河流一旦流 出了平原,則支離散裂,本流、支流難於分明…例如濁水溪出了平原至入海僅僅 5 里長,但洪水 時河寬竟達 10 里」20。在這種地形和降雨的狀態下,治水事業成了與灌溉等同重要的公共建設。

此在高山集水區的「急流」 ,到了平地以後又形成「漫流」的現象,成為構成人為生產空間 構成的重要自然課題,成為早期為保障土地利用,對於灌溉水渠、排水整治、邊坡提防等規劃策 略的思維。以高屏溪上游主支流的荖濃溪來說,源流位於南投縣信義鄉南端,發源於標高 2700 公尺的玉山主峰,由北而南的方向在流經高雄縣六龜鄉以後,轉為西南方向從美濃平原的南邊流 向台灣海峽。從西元 1904 年的台灣堡圖和歷史文獻裡頭可知,至少在當時以前荖濃溪的河道要 19

20

所謂「看天田」指在台灣利用雨期的雨水一年僅種植一次的水田而言。在台灣南部,雨期只 在 5 到 10 月間,以所得的灌溉水勉強種植一次水稻,在此之後進入枯水期,土壤乾燥、犁田 困難、無法再耕。有時甚至因為雨量不足,連一年種植的水稻亦無所獲。 川野重任,(1969),《日據時代台灣米榖經濟論》,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4


第二章 背山面水:瀰濃平原自然環境與水文特質 比現在寬達兩倍以上。現在的美濃台 28 線以南稱為「南隆農場」的區域,即屬於當時的行水區 範圍,該農場後來的開發,許多灌溉排水、邊坡提防的規劃,都和荖濃溪的河川特性息息相關。

高屏溪流域內平均雨量每年達 3046 公釐,平均年逕流量高達 84 億 5500 萬立方公尺,年輸 砂量是 3561 萬噸,每平方公里流域面積輸送 10934 噸,居全世界第 11 位。整個屏東平原尤其屏 北地區可說是在這種條件下被高屏溪給沖積出來。高屏溪的輸砂量代表上游支流荖濃溪水亦帶著 高含砂量,從中央山脈急水沖刷下來後,開始在高雄縣的美濃鎮(河北岸)、屏東縣的高樹鄉(河南 岸)進入地勢平緩的平原,此時地面高差已經從 2 千多公尺的集水區陡降到僅海平面 80 多公尺。 由於溪水流速變緩,河道內大量的河砂開始淤積,這種淤積的結果造成荖濃溪「十年河東、十年 河西」的河道改道現象頻仍。這種河道在平原地區到處漫淹、改道,不只形成寬廣達好幾公里的 河道行水區,又與早期沿著荖濃溪河道墾拓的移民聚落,形成聚落被不斷改道的河道追著跑的所 謂「走大水」 21 有趣又無奈的歷史現象。

(三) 氣溫:溫暖適於農作 台灣除山地外,一般平均氣溫均在 22℃以上,最南端的恆春,平均溫 25℃;而北部的基隆 , 平均溫也達到 22.2℃,與鄰近同緯度之地區相較,均較為溫暖。從台灣氣溫與雨量統計資料觀察, 全島各地以 7 月為最暖月,平地各區的平均氣溫都在 28℃以上,南北差異不大。台灣因受緯度 差異與冬季東北季風的影響,冬季的北部因緯度較高且受東北寒冷季風的吹拂,屬於氣溫低、較 為陰冷的氣候型態;相反地,南部的冬季氣溫除非有寒流南下,一般均比北部暖和,且越往南邊 氣溫越高。而台灣年溫差,如北部平地的基隆最熱的 7 月平均溫度為 28.5℃,最冷的 1 月平均溫 度為 15.3℃,年溫差 13.3℃;南部恆春 7 月平均溫度為 28.3℃,1 月平均溫度為 20.3℃,年溫差 為 8℃;山地的阿里山 7 月平均溫度為 14.2℃,l 月平均溫度為 5.3℃,年溫差為 8.9℃,顯見年 溫差會隨緯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會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少其差異。

(四) 地質:山區岩層,平原為新生代沖積層 探討地質對於河川的水文和水理的意義,主要在於水流流速、地表入滲率、和含砂量。以高 屏溪流域岩層依其分佈可分五類:1.古生代至中生代之黑色與綠色片岩,分佈於流域之東南部。 2.始新世至漸新世之黑色板岩與石英岩,分佈於荖濃溪 以東,岩質堅硬,節理發達。3.中新紀至 上新紀之砂岩與頁岩,分佈於荖濃溪以西,二仁溪以東之山地,岩質堅實,節理較少。4.更新世 之古河流沖積層, 屬第四紀之階地堆積,形成台地而分佈於各主支流之兩岸。5.新生代河流沖 積層,分佈於下游之沖積平原。

從上述調查資料可知,就荖濃溪來說,荖濃溪流經山區東西兩側主要以質地堅實的岩層為 21

走大水意指居民爲逃避河水氾濫,而隨著河道改道的反方向遷居較安全的地方居住。荖濃溪 主流曾經長時間沿著屏東高樹鄉東面靠山部分流貫,當地人稱「水流東」時期,造成高樹鄉東 半部有水道溝槽及大片溪埔石礫地;直至清咸豐、光緒時河道又開始「水流西」。聚落亦隨著 河道改變而反覆遷移。 2-5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主,河流到了平原以後則是屬更新世和新生代的河流沖積層。本計畫所關注的美濃平原,則是屬 於河流沖積層範圍。此沖積層的地質,將影響到本章後續將要探討的移民與水患的空間變遷因素。

(五) 地下水:地下水位高而呈現東北往西南流動 地下水流佈與逕流高度與地表水相關,並且牽動地表聚落與農作發展。在一些地下水頭高於 地表高度地區,則是形成湧泉區,在後來的空間發展,通常形成許多與水有關的文化現象。美濃 平原的南部範圍,在日治時期興建土庫堤防以前,是荖濃溪的氾濫沖積地區,屬於高灘地形。高 灘地的形成主要是受到美濃溪河川沖積作用的影響,而使得隨水沖積的土壤在河川兩岸歷經沈積 作用所形成的一種河川地形,由於這種沖積土質(以黏土、粉砂、砂土為主)較為細密、透水性良 好,使得地表水容易入滲,因而常成為地下水源豐富的地區。從美濃整體的位置來看,高美大橋 位於荖濃溪補注美濃地區地下水的源頭,其地下水流隨地形之傾斜由東北高處向西南低處流動, 流向旗山溪與荖濃溪匯流處。尤其西南區帶狀平原該處的地下水屬於淺層地下水,其深度只有五 公尺左右,本身就擁有地表水容易入滲的地質條件,適合進行人工地下水補注,以涵養地下水。

三、水系分佈及水文水理 (一) 主要水系環境:荖濃溪河域的沖積平原 儘管美濃平原內部的水系都是屬於旗山溪的支流系統,但是因為地形、降雨及地下水流等因 素,基本上美濃平原主要還是受到荖濃溪水系環境的影響(圖 2-1;表 2-2)。

表 2-2:高屏溪流域水系環境資料表 流域

集水區 旗山溪

面積

流長

行政區域

(km2)

(km)

屏東縣

842

117

三民、甲仙、杉林、內 里港、高樹鄉

高 屏 溪

荖濃溪

1,372

136

隘寮溪

642

68.5

高屏溪

3,257

171

高雄縣

門、桃源、六龜、茂林 鄉;旗山、美濃鎮

霧台、三地門、瑪家、高樹、 泰武 、里港、鹽埔、內埔鄉 鹽埔、長治、萬丹、新園、九 如、里港;屏東市

大寮、大樹、林園鄉

(二) 平原內部主要水系:美濃溪及其支流分佈 美濃溪為高屏溪上游旗山溪支流,原為區域排水,西元 1993 年調整為主要河川,西元 1998 年 6 月經省府公告為省管河川,夾於荖濃溪與旗山溪之間,發源於九芎林北部風樹林山西北麓, 迂迴曲折於整個美濃平原內。發源地至東門橋間又名雙溪,經美濃至旗尾南側匯入旗山溪,全長

2-6


第二章 背山面水:瀰濃平原自然環境與水文特質 約 28.5 公里,流域面積約 114 平方公里,平均坡度約 1:340。美濃溪集水區內之排水路計有清 水、福安、南頭河、中壇、美濃、竹仔門、中正湖等七條排水幹線,其餘如段巷溪、大坑溪、坦 水坑溪屬山區排水。

圖 2-1:高屏溪流域及其地面高程圖。整個屏東平原北端皆由三大支流(荖濃溪、旗山膝、隘寮溪) 沖積而成。

美濃溪流域發源於阿里山山脈之南端部份,地形起伏不大,地面高程多在 500 公尺以內,僅

2-7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東北角地勢較高,山地面積 46.9 平方公里,僅占全流域之 41%。福安排水以旗尾山為發源地, 流路由東南往西北走於台三線與美濃溪交會處新旗南橋上游約 107 公尺匯入美濃溪,地形變化 介於標高 330~36 公尺間,其平均坡降約為 0.05。美濃排水其集水區範圍北起美濃鎮月光山附近 陵線標高 518 公尺,東西分別與中正湖排水及福安排水接釀,南至縣道 140 之太平橋後匯入美濃 溪,地形變化介於標高 518~42 公尺間,其平均坡降約為 0.19(表 2-3)。

表 2-3:美濃溪排水系統一覽表 岸別

左岸

右岸

名稱

集水面積(km2)

長度(km)

屬性

清水排水

11

8.5

區域排水

南頭河排水

4.97

3.63

區域排水

中壇排水

1.39

1.25

區域排水

竹仔門排水

20.87

9.73

區域排水

大坑溪

6.96

3.8

區域排水

福安排水

8.65

5.5

區域排水

美濃排水

4.46

2.5

區域排水

中正湖排水

10.11

6.5

區域排水

段巷溪

4.01

5.3

山區排水

垣水坑溪

1.56

2.4

山區排水

(三) 結語:自然條件構成瀰濃平原水患的好發環境 美濃地區位於屏東平原與中央山脈接壤的地帶,在自然氣候的條件上,面對的是降雨集中在 每年豐水期的不均衡現象;另一方面,美濃平原本身位於荖濃溪的河北岸,並且由瀰濃山和茶頂 山系所環繞,而呈現三面環山、一水圍抱的半盆地地形,整體美濃平原地勢最低之處,即為美濃 溪三條支流所匯流的俗稱「三夾水」的地方,此處因為取水方便,而成為後來客屬移民最早建立 聚落的發源地。不過取水方便我們可說為求生存的基本考量,但僅為取水方便卻不能完全說明客 屬移民選擇此地建庄的理由,我們還需要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環境其他條件(圖 2-2、2-3;表 2-4), 判斷其他的重要因素,例如為求食物生產安全的水患侵擾,和保障聚落生存的族群衝突的抗衡。

表 2-4:美濃地區地下水補助敏感地資料表 名稱

面積(m2)

占全鎮比例(%)

潛在入滲率一級

33776971.1947

28.55

潛在入滲率二級

1897515.4029

1.60

潛在入滲率三級

720822.5405

0.61

總計

36395309.1381

30.77

非地下水補注敏感地

81900070.1732

69.23

總計

118295379.3113

100.00

地下水補注敏感地

2-8


第二章 背山面水:瀰濃平原自然環境與水文特質

圖 2-2:美濃地區地下水補助敏感地分佈圖。美濃全鎮約有三成左右土地為適合地下水補注的敏 感地,主要集中在南端(南隆農場)也就是以前荖濃溪洪犯區的平原地帶,土層孔隙率和入滲率 大,地下水位也高。

圖 2-3:美濃地區洪水敏感地分佈圖。早期美濃平原亦為沼澤地,尤其南端為荖濃溪沖積扇平原, 因此幾乎平原地區都被列為洪水敏感地區。

2-9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第二節 地理特質與水環境景觀 瀰濃平原的水文循環特性,為維繫各種生物生存以及人類土地使用行為所不可或缺之維生要 件。地表水係指水文循環中貯存在地表湖泊、池塘、河川、溪流中之水體;地下水則是指地表面 下的逕流情形,某個程度上亦將影響地表面的生物生長和環境條件(圖 2-4;表 2-5)。

表 2-5:美濃地區水源維護敏感地資料表 名稱

面積(m2)

占全鎮比例(%)

水質敏感地

24113493.5620

20.38

水量敏感地

21629083.8746

18.28

水質水量敏感地(有限度開發)

29373263.0833

24.83

總計

75115840.5199

63.50

非水源維護敏感地

43179538.6824

36.50

總計

118295379.2023

100.00

水源維護敏感地

圖 2-4:美濃地區水源維護敏感地分佈圖。美濃全鎮有超過六成的面積,為水源維護的敏感地區。

一、懸河:下淡水溪北方平原的水患因素 荖濃溪的上游自中央山脈到六龜、新城、新威、新寮,幾乎是由東向南直線而下。但是過了 新寮,遇到了較緩的台地地型,荖濃溪的河道彎向西北方,河道更為寬闊,直到「嶺口」方與「旗 山溪」相會。相會後稱為高屏溪,是台灣第二長的溪流(表 2-6)。荖濃溪的彎流成為早期外界難 以進入的美濃的天然屏障。美濃的西北方又有旗山溪通過,又成另道屏障,難怪在西元 1660 年 2 - 10


第二章 背山面水:瀰濃平原自然環境與水文特質 代後,漢人大量進入高屏地區時,美濃平原,至少有四千公頃的良田卻遲遲未是開發。要在西元 1730 年代後,來自屏東里港的客家人,才北渡荖濃溪進入美濃。前述荖濃溪高含砂量的河川水 理特性,某個程度上決定了水患問題成為屏北平原人文空間變遷的自然結構因素。一個很重要的 自然現象就是:荖濃溪進入平原以後,河道改道和泥沙淤積,相對於兩岸平原的地勢高差所形成 的「懸河」 22 現象。

表 2-6:台灣河川特性一覽表 23 區域

北部

中部

南部

東部

水系密度

年輸沙量

(km/km2)

106MT

MT/km2

1:45

1.52

11.45

4,201

73.06

1:21

1.15

7.98

8,154

565.97

63.03

1:28

1.44

2.56

4,253

後龍溪

536.59

58.04

1:22

1.92

4.37

8,144

大安溪

758.47

95.76

1:29

1.24

4.94

6,513

大甲溪

1235.73

140.21

1:39

1.37

4.03

3,261

大肚溪

2025.60

116.75

1:45

1.42

6.79

3,352

濁水溪

3155.21

186.40

1:55

1.13

63.87

20,243

北港溪

645.21

81.66

1:159

1.19

2.35

3,642

朴子溪

426.60

75.67

1:53

1.08

0.83

2,073

八掌溪

474.74

80.86

1:42

1.37

3.16

6,656

急水溪

378.77

65.05

1:118

1.12

2.06

5,349

曾文溪

1176.64

138.47

1:57

1.55

31.00

26,346

鹽水溪

221.69

87.34

1:295

2.86

2.25

10,149

二仁溪

350.04

65.18

1:142

1.88

13.10

37,424

高屏溪

3256.85

170.90

1:43

1.08

35.61

10,934

東港溪

472.20

46.94

1:41

1.41

0.61

1,292

林邊溪

343.97

42.19

1:15

1.06

1.84

5,349

花蓮溪

1507.09

57.28

1:25

1.23

20.61

13,675

和平溪

569.78

60.00

1:14

1.17

9.84

17,538

立霧溪

619.08

55.50

1:17

1.18

8.81

14,295

秀姑巒溪

1790.46

81.18

1:34

1.22

19.97

11,154

卑南溪

1603.21

84.35

1:23

1.21

23.68

14,770

河流名稱

河流面積

河流長度

(km2)

(km)

淡水河

2725.82

158.67

蘭陽溪

978.63

頭前溪

平均比降

整條高屏溪年輸砂量是 3561 萬噸,全世界各河流輸砂量裡面排名第 11 名,可說含砂量極高。 22

23

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稱為「懸河」 ,又稱地上河。形成的原因在於河流的高含砂量,在河谷開闊、 坡度平緩的河段,泥沙大量淤積而抬高河床,使的水位相繼上升。為防止水害,通常的做法是 兩岸築堤,可是如此又造成河床持續升高,如此惡性循環,成為治水的夢魘。歷史上最有名的 懸河為中國的黃河。 石再添,(1987), 《台灣地理概論》,台北:中華書局。 2 - 11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主要支流荖濃溪在流經美濃平原南邊的時候開始進入平緩的平原地帶,此時通水空間因為離開山 谷進入平原地帶而變得寬闊,而且地勢坡降也變緩很多,所以流速開始減緩並且河水中的泥沙開 始大量淤積,尤其是從落差較大的山谷中所沖刷下來較大粒徑的石礫在此累積,形成河床不斷升 高而發生河道偏移。此種河道不斷偏移的現象即為我們所稱的河川改道,河川不斷改道而產生水 流漫淹,而且水系四散,構成了被認為形成屏北沖積扇平原的主要因素。但是經年累月的淤積之 後,荖濃溪的河床高度已經高於河道南北岸形成落差,與北岸的美濃平原來說荖濃溪等同懸河(圖 2-5),而且整個河床所沖積的地形,乃是在屏北地區形成一大片由東北往西南傾斜的浮覆平原。

圖 2-5:荖濃溪的河床地面高程與鄰近鄉鎮關係圖。從荖濃溪的河床地面高程與鄰近鄉鎮(尤其是 美濃鎮、高樹鄉)的關係,明顯具有懸河的現象。

二、三夾水:環山抱水的封閉集水區地形 瀰濃平原地形是兩面環山、一面抱水集水區封閉地型的三角盆地,地面高程以東側的茶頂山 與龜山口最高,高程約海拔 71~74 公尺,以此再向西及向北傾斜,整個平原地勢最低之處所形 成的平原縱谷,即為美濃溪流域的方向,卻也同時是歷史聚落建庄擴張的空間軸線;現今美濃市 區的範圍,高程約 45~46 公尺;此處因地勢最低,為支流匯集之處,卻也因其水源豐富,而成

2 - 12


第二章 背山面水:瀰濃平原自然環境與水文特質 為美濃墾拓聚落的發源地-永安聚落(瀰濃庄)。三夾水為美濃溪三條支流匯流會處,分別為竹仔 門排水、雙溪排水、中正湖排水(圖 2-6)。依照水往地處流的原理,此處自然是美濃平原地勢最 低窪的地方,又因為美濃的地形為山丘陵所環繞的半盆地地形,因此美濃的鎮界都是沿著山丘陵 線所劃設,在稜線鎮界之內的範圍便是美濃溪流域的集水區,加上美濃平原除了美濃溪以外,別 無其他的排水系統,因此整體美濃平原所匯聚的降雨量,皆透過三條支流直接匯集到三夾水後再 流出旗山溪出水口。

圖 2-6:三夾水位置圖。三夾水為瀰濃平原地勢最低窪之處,因此才造成支流匯聚;但是也因為 其取水容易,而成為瀰濃平原客屬移民開庄的落腳地。

若從雙溪水源上游到美濃溪河口處,由平原東北到西南的方向,可依地形等高線圖上畫出一 條低窪縱谷的軸線,此地勢軸線即為整個平原地勢最低之處,也是美濃溪河道的主要流經軸線, 此縱谷軸線流經的幾個主要聚落(圖 2-7),例如廣興庄、永安聚落、中壇、牛埔庄(福安里)、金瓜 寮、清水等地區,也是經過訪談證實,在歷史上美濃水患頻仍的地區。

三、湧泉:地下水構成瀰濃平原帶狀水環境景觀 美濃平原的地下水分區,屬於屏東平原。美濃平原的地下水主要受荖濃溪之補助,其地下水 流隨地形之傾斜由東北高處向西南低處流動,流向旗山溪與荖濃溪匯流處(圖 2-8)。地下水位除 少數地區外,皆在地面下三至五公尺內。夏季豐水期,地下水位常高於地面高層,因而在地面海 拔較低的地方,有地下水湧泉。荖濃溪補注美濃地區地下水的源頭約在高美大橋附近。

2 - 13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圖 2-7:美濃地區水系流向圖。美濃溪水系為東北向西南流向,可藉此看出美濃平原地勢中低窪 谷地的軸線;然此一軸線卻也同時是美濃平原漢人移墾聚落發展的軸線,而形成水患治理為傳統 聚落生存不得不面對的自然課題。

美濃平原的南片地區,在日治時期興建土庫堤防以前,是荖濃溪的氾濫沖積地區,形成高灘 地形。高灘地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河川沖積作用的影響,而使得隨水沖積的土壤在河川兩岸歷經沈 積作用,所形成的一種河川地形,由於這種沖積土質(以黏土、粉砂、砂土為主)較為細密、透水 性良好,使得地表水容易入滲,因而常成為地下水源豐富的地區(圖 2-9)。從美濃整體的位置來 看,高美大橋位於荖濃溪補助美濃地下水的源頭,該處的地下水屬於淺層地下水,其深度只有五

2 - 14


第二章 背山面水:瀰濃平原自然環境與水文特質 公尺左右,本身就擁有地表水容易入滲的地質條件,適合進行人工地下水補助,以涵養地下水。

圖 2-8:美濃平原地下水位線及流向圖

2 - 15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美濃

中壇

龍肚 金瓜寮

清水 港 下九 寮

圖 2-9:美濃平原地下水分佈圖。美濃平原東南側因地下水位高,抽水容易,豐水期間許多家戶 用水只靠地下水壓便可因自湧泉而取得水源,不需動力抽水;也因此促成本區在產業景觀上,發 展為高經濟價值的養殖業為主。

2 - 16


第三章 開庄奠基:歷史向度下人為環境的空間構成

第三章 開庄奠基:歷史向度下人為環境的空間構成 第一節 拓墾:清代瀰濃平原的移墾和水利開發 在清代原住民以遊耕、游獵為主的原始自然生產模式時期,在客屬漢人入墾以後開始出現空 間的變化,主要在於土地生產方式的改變,以及漢人原鄉生活模式的引入。瀰濃平原位於屏東平 原北側,即俗稱的屏北地區,在行政區域上以荖濃溪與屏東縣境相隔而屬於高雄縣。許多文獻認 為瀰濃平原在漢人入墾以前,是一片榛莽未闢的原野。但西元 1980 年代中央政府推動美濃水庫 興建計畫,居於環境影響評估需求,透過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委託學術單位進行遺跡考察 24。從十 七處考古遺址發掘認為美濃平原在三千年前就有人類的活動。

不過對於本區考古遺址的調查,最早有紀錄可供參考的研究工作應屬鳥居龍藏。西元 1900 年鳥居龍藏來台進行第四次調查,曾與森丑之助等人沿荖濃溪上溯調查南鄒族及布農族領域,在 荖濃溪畔發現多處遺址,提及「遺物包含層的深度在荖濃溪畔平均為一尺」25。客家人於清代年 間進入此區墾殖以前,瀰濃平原為「傀儡番」出沒游獵地。所謂傀儡番是早期漢民族對屏東平原 東側中央山脈地區山地原住民的稱呼,據考證應是較早時期山地原住民中的魯凱族和南鄒族 26 。

除了山地原住民這些部族的獵場,在客屬移民入墾以前,此地亦為平埔族游獵、燒墾的活動 範圍。當時整個屏東平原即所謂南部鳳山八社平埔族人分佈的地區,鳳山八社包括上淡水、下淡 水、阿猴、塔樓、茄藤、放索、武洛、力力等社 27 ,其中主要分佈於里港鄉境的武洛和塔樓兩社 與美濃最為接近,與美濃僅一水之隔,與荖濃溪隔岸相望。在荷治時期(西元 1641-1646 年)已逐 漸奠定基礎與規模,經過時間與生存資源的競爭以後,明鄭時期已成為活動於下淡水地區的主要 族群。從乾隆年間的古契約文書亦可判斷,鳳山八社的平埔族移居屏東平原後,位於八社北側的 塔樓社平埔族人在美濃地區的「肚猴溪埔 28 」一帶已經擁有廣大的隘地。

清代對於「生番」之治理,以其漢化程度分為「生番」與「熟番」。生番主要指區住於山區 的先住民;熟番則通常只大多居住在平地的平埔族。其初全採消極政策,設立「番界」隔離漢人 和生番的治理手法。番界之形式,沿襲明鄭時期築土牛以界之。即堆土如牛、長約二丈、底闊一 24

25 26

27

28

美濃地區兩次遺址考察分別為西元 1984 年由中華顧問工程公司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所的陳仲玉教授所做「美濃水庫計畫地區史跡調查」 。第二次為西元 1988 年中興顧問社委託中 研院史語所劉益昌教授所做「美濃水庫計畫地區考古調查報告」 。引自蕭盛和,(2005), 《一個 客家聚落區的形成及其發展: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益昌,(1997), 《高雄縣文獻叢書-高雄縣史前歷史與遺址》(pp.10),鳳山:高雄縣政府。 蕭盛和,(2005), 《一個客家聚落區的形成及其發展: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歷 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叔璥,(1957),<卷八,番俗雜記>,收於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著, 《台海使搓錄》(pp.167), 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清水、吉和、吉洋、吉東等里全部及龍山、獅山等里部份加上旗山鎮廣福里全部的地區,在 早期容易直接受到荖濃溪河水沖擊。 3-1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丈、高約八尺、頂闊約六尺。又有以土築短牆,上砌紅磚作為識別,又稱「紅線」 。當時有南北 二路「生番」之分,所謂北路,僅指諸羅縣內山之水沙連及阿里山諸社;南部則指鳳山縣內之傀 儡、瑯礄與後山之卑南覓諸社。

西元 1722 年(康熙 61 年)福建巡撫楊景素縮小禁區,劃界立石、嚴禁偷越,一面禁止漢人越 界侵墾,一面制止先住民出入民莊殺害漢人。嗣後「開墾番地」之業主設寮於隘,傭役駐守稱隘 寮丁。此番界的劃設南起放索社(今屏東縣林邊鄉水利村),北迄蜂仔嶼口(今台北縣汐止鎮),棄 瑯礄、遷其民以荒其地。當時美濃地區的番界線後來據伊能嘉矩的考察,番界通過瀰濃平原的位 置應該如下: 「羅漢門之九荊林為港西上里竹頭角庄之九芎林,澹水溪墘為同里吉洋庄之溪埔寮」 29

,因此從今天的位置來說,位於澹水溪墘(今美濃鎮吉洋里溪埔寮)至九荊林(今美濃鎮九芎林),

大致沿著茶頂山山腳東側。

康熙六十一年,官斯土者,議凡逼近生番處所相去數十里或十餘里,豎石以限之;越入者有 禁。禁鳳山八社,皆通傀儡生番。放索社外之大武、力力、枋寮口、埔薑林、六根,茄藤社外之 糞箕湖、東岸莊,力力社外之崙仔頂、四塊厝、加泵社口,下澹水社外之舊檳榔林莊、新東勢莊, 上澹水社外之新檳榔林莊、柚仔林,阿猴社外之揭陽崙、柯柯林,塔樓社外之大武崙、內卓佳莊, 武洛社外之大澤機溪口,俱立石為界。自加六堂以上至琅礄,亦為嚴禁 30 。

一、漢人入墾前的荖濃溪沖積平原 荖濃溪沖積平原位於現今屏東平原最北側,居沖積平原與中央山脈的接壤地帶,地勢的起伏 大,流經山區的溪水在經過地勢位差較大的急流後,到此進入地勢平緩的平原地帶,加上冬夏兩 季懸殊的水流枯豐量比例,使的水患侵襲與河水的經常性改道為此地區入墾最主要的生存課題。 清代孝廉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形容當時的下淡水溪 31 :「常因雨多水漲,河道寬至四、五倍 不等「沿溪田園廬舍,常被淹壞,…皆能衝壞田廬,民恆患之」。

儘管水患頻仍,下淡水溪河流堆積作用所形成的肥沃有機質土壤,讓此地「土壤肥沃,多不 糞而穫」,仍然吸引許多閩粵移民競相入墾。清領台之初至乾隆初年,因渡台移民日多,在台灣 其他地區因生齒日繁而地利漸瘠的同時,下淡水溪沖積扇平原地帶「惟港東、西二里土較饒沃」 32

。肥沃的地力,加上氣溫暖熱,有利於農業發展,而形成閩粵移民競相入墾的原因。

可是平原西側的下淡水溪有時洪水為害,加上河道常因雨多水漲而改道竄流,不利於聚落發 29 30

31 32

伊能嘉矩,(1991),《台灣文化志》(pp.390),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叔璥,(1957),<卷八,番俗雜記>,收於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著, 《台海使搓錄》(pp.167), 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屏溪在清代稱為下淡水溪。 屏東平原於西元 1719 年(康熙 58 年)以橫貫其中的東港溪為界,分為東側淡水港東里、西側為 淡水港西里。道光年間,分為簡稱港東、港西里。光緒十四年,北以武洛溪、隘寮溪等自然地 形為界,更分為港西上里、港西中里、港西下里;美濃平原位屬屏東平原北側,屬於港西上里 的範圍。王瑛曾,(2006), 《重修鳳山縣誌(上)》(pp.46-47),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2


第三章 開庄奠基:歷史向度下人為環境的空間構成 展。平原東側近山麓斷崖的扇狀地區,則因多石礫且取水不便,亦難以做有效的開發。因此清朝 墾拓初期,下淡水溪平原呈現兩緣聚落稀疏,中間聚落由北而南密佈的景觀 33 。

早期台灣客家移民渡台,或因對台地陌生,及其許多地方尚未有漢人足跡,故多自鹿耳門一 帶登陸上岸,後來隨著墾地日闢,內地抵台的港口亦日漸擴增。就客家人入墾下淡水地區而言, 除自府城一帶南下外,自東港以下各港登岸,尋下淡水溪或東港溪而上發展,亦為偷渡的可行途 徑 34 。當時下淡水地區雖無良港深澳,東港、茄藤港、放索港均只能容小漁船往來進出,但是河 流互為貫通,仍可順著河谷向上耕墾 35 。

瀰濃平原的開發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在越溪拓墾的初期,主要為生產領域的確定,這種生 產領域的確定過程,對於原住民來說無異於生存領域的侵犯,因此初期主要在於解決客族入墾與 原住民的領域劃分,而領域的劃分,則與生產方式有密切的關係,主要在於獵場與農耕對於土地 使用方式的不同。

在客族入墾以前,瀰濃平原為原住民游獵的地區,亦為清廷列為番地的禁區;客族獲得入墾 准許後,首先在靈山腳下設立開基伯公,作為暫放耕具與休憩的場所,也同時作為面對開荒危險 性的心靈寄託。在開墾漸具規模,與原住民的關係亦漸趨穩定後,才選定美濃溪三夾水處沿溪落 腳二十四座伙房,成為美濃開庄之始。

二、水患因素與客屬移民的入墾 西元 1696 年(康熙 35 年)施琅死後,嚴禁客家人渡台之令漸弛,客家人紛紛從大陸原鄉渡台。 按照文獻的說法,當時台灣南部沿海平原地區大多已為閩南人捷足先登,在沿海地區已無多餘發 展空間,因此後來的客屬移民只好另謀出路。將注意力轉而下淡水溪東側,歷來凶悍著稱的鳳山 八社平埔番活動榛莽未開的廣大平原之地。客家人為爭取生存空間,不惜冒生命危險前往墾殖。

客家人在下淡水溪平原的入墾,是在離閩南人已開拓的萬丹庄東側五里左右的麟洛河河床墾 殖,在此地建立第一個客家聚落—濫濫庄(今萬丹鄉四維村),且在此設立第一座開基伯公 36 。由 於當時的屏北平原基本上都還在荖濃溪與隘寮溪所沖積出來的土地,而且河道不穩、溪水成放射 狀的四處漫流,幾乎當時的客屬移民在屏東平原的墾殖,最初都是在這些河床的浮覆地上不斷搬 遷和墾殖。濫濫庄—從聚落名稱可想見此地區的低窪地勢和容易遭受洪水氾濫的位置。

客家人在屏東平原的墾殖吸引從原鄉渡台的人數越來越多,此庄頭已難以容納源源不絕來自 33 34

35

36

台灣鄉土地理研究會,(1934), 《最新台灣地誌》(pp.167),台北:盛文社。 西元 1683 年,施琅攻臺,明鄭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統治臺灣。翌年,清廷為防遺民造反,頒 布渡台禁令,以嚴格條件限制人民渡臺。其中包括粵籍禁渡、禁止攜眷等影響深遠,而且基於 生計,仍有許多偷渡來台者。 林正慧,(1997), 《清代客家人之拓墾屏東平原與六堆客莊之演變》 ,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鍾壬壽,(1973), 《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常青。 3-3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原鄉的鄉親。再加上此地容易受洪水浸害,閩南人也有所進逼,濫濫庄的客家墾民不得不設法遷 往他處,他們以此地為基點分別向東、北、南各個方位輻射發展,避開閩南人的區域,深入原本 屬於鳳山八社平埔族的地盤,運用各種手段取得土地,擴充墾殖地區。到了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事 件爆發時,已形成十三大庄、六十四小莊的規模,大庄有居民千人以上,小莊居民過百。

三、賜義民享食耕地:客族入墾瀰濃山 客屬移民入墾下淡水溪平原,基本上集中於康熙雍正年間。乾隆初年,客族於下淡水地區的 聚落已大致形成,當時已有「十三大庄、六十四小庄」的墾拓規模,之後只限於現有聚落的拓展, 或外移至恆春、台東等地。客家族群於武洛溪以北的墾殖,均以武洛為據點移墾 37。移墾的方向 有二:一是向北墾拓今美濃鎮及六龜鄉、杉林鄉;另一部則是向東北墾拓今高樹鄉境部分聚落。

雍正十年春三月,吳福生民變事起,趁北路彰化大甲西社番亂,謀劫鳳山埤頭,以致鳳山縣 境紛擾不安。六堆客莊大總理侯心富,糾集客民萬餘人,合力堵禦,分駐八社防守倉厫。水師提 督王郡與賊接戰,客家義民趕赴軍前,戮力前驅,賊眾奔潰,南路遂平。事平之後,清政府對客 家義民予以優敘,起義義首授為千總,給予劄付。武洛庄統領林豐山、林桂山兄弟也名列其上 38 。 西元 1735 年(雍正 13 年)林氏 39 墾首以當時協助清廷平叛吳福生民變有功 40 為由, 「安置臨危 之武洛莊居民,供其墾殖以酬軍功」向鳳山縣令錢洙申請開發入墾,經清廷特准「賜義民享食耕 地,准予入墾」,林氏墾首方得以率族入墾,並與共同入墾的移民成為大小租戶的關係 41 ,屬於 客屬移民於下淡水地區墾殖較後為後期的區域。 乾隆年間,客族的墾拓行為已從早期單身男丁往返的形式 42,逐漸以有組織性的宗族嘗會或 祭祀公業共同墾殖,並且這種墾殖以宗族嘗會或祭祀公業向官府申請墾照入墾 43,將墾成的土地 集中於祭祀公業,然後廉價出佃予派下子孫 44 ,形成了南部六堆客屬地域特殊的租佃關係。

另一方面,墾拓初期因緊張的族群關係,入山開圳所引起的侵墾行動,也會導致發生連串密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林正慧,(1997), 《清代客家人之拓墾屏東平原與六堆客莊之演變》 ,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盧德嘉,(1960), 《鳳山縣采訪冊》(pp.270-271),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美濃開基伯公壇碑文記載,為林豐山、林桂山昆仲。 吳福生民變事平之後,清廷對客家義民予以優敘,起義義首授為千總(千總為六品武官,等於 今日中尉),給予剳付。當時武洛庄的統領林氏兄弟亦名列其上。盧德嘉,(1960),《鳳山縣采 訪冊》(pp.270-271),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蕭盛和,(2005), 《一個客家聚落區的形成及其發展: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歷 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渡台禁令的影響,到乾隆年間已漸鬆弛。 根據清朝戶部內則規定「漢人不得私自越番界開墾荒地以外,各省可墾荒地,無論土著、流 離俱准報墾」 ,番界用隘線或土牆劃分,番界之外的土地,向官府領取墾照才能開墾。 鍾孝上,(1990),<六堆的開拓與歷史>,收於客家雜誌社編著, 《客家風雲》 ,第 12 期(pp.50), 台北:客家雜誌社。 3-4


第三章 開庄奠基:歷史向度下人為環境的空間構成 集的生番出擾事件,使的即使清廷雖於朱一貴事件之後下令嚴禁越界侵墾番地 45,可是因為進墾 番地導致「生番」報復殺傷民人的事件仍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客家族群入台墾拓之初,多採暫 時性的移墾,除因當時渡禁稍寬之外,亦與其傭佃身份相關:台灣初闢,來台者大多為內地貧戶, 無力請墾,只能為人傭佃;而且當時禁止攜眷渡台的政令,使的婦女稀少、成家不易,都成為客 家移民採取短暫性移墾模式的原因。

此外,由於下淡水地區客家聚落多與閩人及原住民聚落相接壤,在分類意識形成後,為求自 我防衛,在各大庄常見有完固的防禦工事,如道光初期林師聖對當時下淡水客庄防禦工事的描述:

粵大庄多種刺竹數重,培植茂盛,嚴禁剪伐,極其牢密。凡鳥槍、竹箭無所施,外復深溝高 壘,庄有隘門二,豎木為之。又用吊橋,有警即轆起固守,欲出門則平置,歸仍轆起。其完 固甲於當時之郡城矣。

此種庄社的防禦工事,多形成於與閩籍或原住民聚落交接的地帶,易起紛爭之大庄,如美濃、 佳冬等。美濃庄係建於河岸,以瀰濃河為護城河,且於兩岸周遭遍植刺竹以為籬,四向建柵門; 佳冬庄以石強環繞整個庄社成圓形聚落,四向開設東、西、南、北四個柵門,整個聚落景觀皆以 「防衛聚落安全」為首要目標。

(一) 瀰濃山下平原拓墾和水利開發 中圳埤位於瀰濃庄東北側。美濃溪上游支流之一的羌仔寮溪,流到瀰濃庄與竹頭角庄交會之 處有一較為低窪之地,該地俗名大坑,此地乃附近山水匯集之處。西元 1748 年(乾隆 13 年)居民 劉能投資百圓在此築提蓄水,以供灌溉附近田園,收取租金。西元 182 年(道光 8 年)天降大雨, 造成山洪爆發,羌仔寮一帶水量大增,到處滿溢,大坑附近田園被沖毀無數,儼然形成一大湖泊。 水退之後地面凹陷,土壤流失,無法種植水稻,只能種植甘薯雜作,相關業主商議,乾脆大家合 作集資在下游築堤貯水,作為灌溉埤塘,依據原有田地多寡分配灌溉權利金。築堤工程完成後, 邊坡田腳受水浸蝕,湖面越來越大,終於成為美濃第一大湖,稱中圳埤。由此開鑿渠道取名中圳, 灌溉瀰濃庄至美濃山之間一百三十餘甲田地。

(二) 龍肚縱谷以及龍庄水圳 龍庄水圳為龍肚地區最主要的灌溉渠道,在龍肚開庄後的第二年即建設完成,是整個美濃地 區最早興建的水利工程建設。龍肚庄水圳能夠完成,鍾丁伯是最重要的靈魂人物,因他提供了所 需資金,再由開庄領導人涂伯清領導眾人合力開鑿而成。此水圳的水源來自荖濃溪,從竹仔門東 側的獅形頂背後的獅仔耳開鑿入水口,引水進入竹門坑,再沿竹仔門山腳向北經牛欄窩、廣化堂、 上坑子一直到柳樹塘,總長三千五百公尺。整個龍肚地區的大份田、小份田都在其灌溉範圍之內。

45

西元 1723 年(雍正元年)到西元 1728 年(雍正 6 年)間,下淡水溪沿山地帶發生密集的生番出擾 事件最為嚴重。 3-5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今日高雄農田水利會所屬的擴灌幹線龍肚分線就是沿此圳路修築而成。

第二節 殖民:殖產興業政策下的區域治理 日本殖民台灣的 50 年間,對台灣施行的產業策略,有開發的雄心,也有殖民帝國剝削侵略 的本質;前期是為台灣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扎根,後期則將台灣變成生產戰爭資源的軍事基地; 殖民政府透過各種土地、林野調查獲得許多官有林地及財源外,並隨著日本國內財團引入,與總 督府進行經濟資源的聯合開發;另一方面透過專賣制度、公債、官營事業,等措施,使日治時期 的台灣財政趨向獨立,甚至能夠支援日本本國的戰爭需求。

日本統治初期,為平定抗日紛亂而實行軍政,西元 1896 年(明治 29 年)4 月才改行民政並展 開對台建設,尤其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西元 1898-1906 年)任用後藤新平為民政長官,奠定台 灣近代化的基礎。後藤就任初期為便於行政施行,展開人口與土地等基礎性調查,西元 1898 年(明 治 31 年)9 月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成立,負責地籍調查、地圖繪製等事務,西元 1905 年(明治 38 年)3 月該局廢止;此調查除取得全國土地相關資訊外,在進行埤圳土地丈量時,意外發現台灣 山高水急特性,造成埤圳落差不僅可灌溉用,尚可利用做為水利發電,此項發現促成官方推動台 灣水力發電建設的濫觴,而因此在瀰濃平原鄰近荖濃溪的竹仔門地區,出現了竹仔門電廠的規劃。

西元 1911 年(明治 44 年)至西元 1913 年(大正 2 年),由於台灣夏季雨量集中和颱風多的特性, 導致風水災害復舊費用的支出即高達 870 餘萬圓,而光是農作物損害金額,也達到 75 萬之多 46 。 這些大多是靠日治時期的臺灣銀行提供鉅額貸款抒困。前述荖濃溪流入平原以後呈現懸河的特 性,對於整個屏北平原包括現今之美濃、高樹、九如、里港等地的土地開發和農業生產,如何避 免辛苦的成就毀於風水災害上,對臺灣總督府而言不啻一項嚴厲的考驗。因此,荖濃溪的整治總 督府即延續清治時期以堤防、護岸的工程規劃來防禦洪水,在美濃平原南端規劃鞏固河道的堤 防,從而奠定了美濃平原的全面開發。

藉由對「土地」和「水」的控制,殖民政府得以對台灣廣大的農業生產發揮強大的控制力, 奠定統制權力的佈展,同時配合日本資本會社的投資,鼓勵農民種植稻作、蔗糖、香蕉以及熱帶 特用作物,使農產品成為當時台灣重要的經濟投資。兒玉源太郎在西元 1901 年 11 月對全島重要 官紳發表一篇關於台灣殖產興業的演說,提及「今日的要務先要培養台灣資源的開發」 、 「在母國 的指導下促進經濟力的發達」,在各項產業的發展中,尤以糖業振興、茶葉挽回、森林利用、米 作改善、豬隻繁殖、牛畜保護、菸草栽培等為要。在果物類方面,香蕉、鳳梨等作物是「熱帶獨 有作物」,只要能找出儲藏保存的方式,即可輸出海外... 47 。

即殖產興業的重點在於從事各項產業資源的開發與改良,絕大多數農產品皆外銷至日本本

46 47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2003),《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pp.83),臺北:海峽學術。 張靜宜,(2007),《戰時體制下台灣特用作物增產政策之研究 1934-1944》,高雄:復文圖書。 3-6


第三章 開庄奠基:歷史向度下人為環境的空間構成 土。土地清查與民間水利的整編,在測量土地的同時,總督府藉由整頓地籍,確立土地所有權關 係。以解決當時台灣社會普遍存在的大小租戶制的問題:亦即土地由大墾戶(大戶)再轉包給小租 戶(小戶),小租戶再轉包給佃農耕種,稅務混亂,於是總督府以各種公共事業的公債,做為補償, 迫使大租戶將土地所有權移轉給小租戶,使土地所有權的關係變得單純,小租戶成為課徵土地稅 的唯一對象。同時,總督府將無所屬的土地國有財產化,部份便宜出售給日本企業,以導引資金 進入台灣投資。這部分促使後來美濃南隆農場開發的濫觴。

一、土地調查與水電計畫的整編 清代時期瀰濃平原的水利事業多由地主或是嘗會等組織籌設。西元 1895 年(明治 37 年,清 光緒 21 年)日本佔領台灣,在最初的五年到十年,台灣人仍不斷反抗日本據台的行動,日治政府 當時政局尚未穩定,對農田水利採放任方式,一切均依照傳統農業經濟的生產方式和慣習;惟在 此時期內,日人已經開始進行對台灣整體經濟資源的規劃與改造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幾個政策為 「土地調查事業」、 「幣制改革」、 「度量衡的改革」以及驅逐西方資本主義勢力 48 。

在土地調查事業方面,西元 1904 年(光緒 30 年)日治政府完成台灣全島二萬分之一堡圖,並 依照日本本國內部需求和台灣農業生產型態,決定日本統治台灣之農業方針為:發展米、糖兩大 農產品計畫,為「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政策目標進行準備,並且在這基礎上開始規劃台灣農 田水利計畫 49 。

如此重視產業經濟,是與日本對台政策有密切關係,兒玉總督曾提到台灣統治初期施政要領 有三:一為政治的統一;二為土匪的平定;三為殖產經濟基礎的鞏固。後藤也曾提到殖民政策必 要條件之一是經濟上健全發展,才能將豐厚物資運送至母國。

(一) 水利事業的發展及規劃 日治時期台灣農業政策開發可說是以水利政策為重心,當時的水利政策,大約可分為四個時 50

期 ,分別是:西元 1903 年以前的民間自行管理與經營時期、西元 1903-1911 年的官設埤圳時期、 西元 1912-1937 年的水利組經營時期及西元 1938~1945 年因戰爭而保養,建設皆歸停頓時期。 清代以來的埤圳設置,多以私人利益為前提,日本政府鑑於清領以來私有水利事業經營的流弊, 乃進行水圳管理制度的改革,以提高小農經濟的擴大再生產和降低地主對於耕佃者的剝削,穩定 對台灣社會的統治;整頓民間埤圳水利以便官廳之參與,將地主對耕佃者的生產剩餘轉化到國家 的手中;所以在進行土地整編的同一時期,亦開始進行民間水利系統的收編。

(二) 民間水利事業納入公共埤圳

48 49 50

段承璞,(1992),《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 高雄農田水利會編著,(1997),《台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會誌》,高雄:高雄農田水利會。 陳鴻圖,(1996),《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pp.297),台北:國史館。 3-7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西元 1901 年(明治 34 年)7 月頒佈律令第六號「台灣公共埤圳規則」(府令第四十九號規定自 同年 9 月 1 日起施行);西元 1904 年(明治 37 年)2 月 19 日府令第十三號公布「台灣公共埤圳規 則施行規則」 。凡涉及公共利益的埤圳,均指定為公共埤圳,由總督府賦予埤圳公共性格,受行 政官吏之指導監督。在這規則之下,高雄地區自西元 1902 年由「曹公圳」被認定開始,陸續被 收編為國家統治系統之下,美濃獅仔頭圳則是在西元 1922 年(大正 11 年)被認定 51 。 西元 1908 年(明治 41 年;光緒 34 年)2 月 29 日,日治政府進一步將收編的民間水利系統, 整合在總督府對殖民地計畫經濟投資的水利事業,將水權進行更有效率的分配;另一方面,由於 民間集資興辦水利事業,在有限財力下水利事業不利大規模開展,致使日據政府打算以公部門之 力來開發。台灣總督府以律令第四號頒佈「官設埤圳規則」,提出特別預算三千萬日圓列為預期 十年連續事業,在全台灣計畫興辦工程十四處,於重要發展地區開鑿灌溉水路,和修訂原有灌溉 渠道工程,如桃園埤圳、大嵙崁石門埤圳等,灌地面積達 118,340 甲,兼開發水力發電。高雄地 區則是曹公圳、獅仔頭圳被納入該計畫中。

(三) 官設埤圳的認定及納編 美濃獅仔頭圳先由官設埤圳被認定開始,計開鑿水路幹線一條、支線六條、分線六十五條及 排水路等,西元 1911 年完工,灌溉面積 4,327 甲,工程費為 743,905 日圓,每甲工程費約為 172 圓許 52 。西元 1911 年(明治 44 年)律令第四號創設官設埤圳獅仔頭圳,西元 1912 年(大正元年)被 認定 53 ,主要灌溉瀰濃庄附近。而九芎林圳則不列入「公共埤圳」之列。伴隨大規模的獅仔頭圳 開發,主要目的在於開發荖濃溪畔的廣大洪患平原,這項對美濃平原最大規模的改造工作,為日 後的美濃全境和生產運作奠下最關鍵的改造。

美濃平原另一條被認定為公共埤圳的是中圳埤,原為瀰濃庄上庄部分的灌溉埤塘。被視為具 有「公共利害」的關係和生產上的需要,西元 1917 年(大正 6 年)1 月由管裡者阿猴廳長,向銀行 借貸得 16,430 圓,於同年 10 月進行興建中圳埤的堤閘工程,西元 1918 年(大正 7 年)3 月竣工。 從此可穩定得輸水灌溉瀰濃庄二季水稻,並且因此而被認定為公共埤圳,特別進行管理上的監 督。享受埤圳灌溉的土地所有者、抵押權所有者、佃農及埤圳主等人認定為具有利害關係的人, 並設定規約,制定有關相互的權利關係,及在管裡上的必要事項等 54 。西元 1924 年(大正 13 年) 中圳埤水利組合設立,併入獅仔頭水利組合共同運轉,將美濃全境大部分可耕土地,藉由水利網 絡的鋪設進行全面性的計畫經濟生產。

獅子頭水利組合的運轉之下,原認定外的九芎林圳其灌溉面積受到排擠,此類舊有水利灌溉 型態即為認定外埤圳,被水利組合之灌溉型態所淘汰,同時也表現出殖民政府的外來勢力對水的

51 52 53 54

高雄農田水利會編著,(1997),《台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會誌》,高雄:高雄農田水利會。 高雄農田水利會編著,(1997),《台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會誌》,高雄:高雄農田水利會。 美濃庄役場,(1938), 《美濃庄要覽》(pp.98-101),高雄州。 涂照彥,(1993),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pp.76),台北:人間。 3-8


第三章 開庄奠基:歷史向度下人為環境的空間構成 控制,使美濃全境的水利事業被強制邁入現代化的規劃,為其殖民母國的糧食增產計畫而服務 55。

(四) 水利組合時期 西元 1921 年(大正 10 年;民國 10 年)12 月 28 日,台灣總督府律令第十號頒佈「台灣水利組 合令」 ,翌年 5 月 22 日府令第二十三號公布「台灣水利組合令施行規則」 ,將各地公共埤圳聯合 會改組為水利組合,當時高雄地區各公共埤圳於西元 1924 年 3 月 31 日改組完成。美濃獅子頭圳 原係「官設埤圳」 ,但西元 1922 年官設埤圳制度廢止,同年 4 月 1 日被認定為公共埤圳,5 月 17 日獲准設立組合,合併中圳陂改組為「 獅子頭水利組合」(圖 3-1)。水利組合與公共埤圳不同的 是,組合規約的變更,事業計畫的策劃制訂或變更,組合的合併、廢紙、分割或區域變更,均必 須取得台灣總督府的認可 56 (圖 3-2、3-3)。西元 1940 年(民國 29 年)2 月 15 日, 「獅子頭水利組合」 又與「六龜水利組合」、「新威水利組合」併入「旗山水利組合」,最終被整併於「高雄州水利組 合內」 。水利組合伴隨著蓬萊米的培育成功,獅子頭水利組合灌溉的面積達 4,137 甲地 57,佔當時 美濃庄 3,671.58 甲和旗山街 1,734.85 甲灌溉田地的 76%強,成為此地區的水利控制中心 58 。

圖 3-1:獅子頭水利組合事務所 59

55 56 57 58 59

李允斐、鍾永豐、鍾秀梅、鍾榮富,(1997), 《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 ,高雄:高雄縣政府。 涂照彥,(1993),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pp.77-78),台北:人間。 旗山郡役所,(1937), 《旗山郡要覽》(pp.68),高雄州。 高雄農田水利會編著,(1997),《台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會誌》,高雄:高雄農田水利會。 旗山郡役所,(1937), 《旗山郡要覽》(pp.68),高雄州。 3-9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圖 3-2:獅子頭圳公共埤圳組合組織及規約認可圖(一) 60

圖 3-3:獅子頭圳公共埤圳組合組織及規約認可圖(二) 61

60 61

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篡,冊號:3408,文號:2,類別:埤圳行政。 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篡,冊號:3408,文號:2,類別:埤圳行政。 3 - 10


第三章 開庄奠基:歷史向度下人為環境的空間構成

二、電廠興築與南台灣的區域發展 台灣水力蘊藏豐富且適合利用發電,日治初期透過土地調查得知此項資源。西元 1936 年(昭 和 11 年)總督府遞信部成立水力調查係,並自日本內地招聘專家,進行為期 5 年發電水力調查, 以作為日後發電地點的參考,原先僅調查 13 條河川,但有鑑於數量不及全台河川一半,且島內 正在推行工業振興計畫,西元 1942 年(昭和 17 年)年全部工程終完成,終於發現河川枯水期仍能 發電 100KW 以上的地點有 137 處,預估總最大發電量 2810634KW。 表 3-1:西元 1936-1942 年水力發電調查河川一覽表 62 水系名稱

河川名稱 第一期調查(S12 前)

第二期調查(S13 後)

淡水河

大嵙崁溪

南勢溪、北勢溪、基隆河

頭前溪

頭前溪

花蓮溪

木瓜溪

赤崁溪、萬里橋溪

秀姑巒溪

樂樂溪、秀姑巒溪

塔必拉溪

大甲溪

大甲溪

大安溪

大安溪

烏溪

北港溪、南港溪

濁水溪

濁水溪、清水溪、丹大溪

萬大溪、陳有蘭溪

宜蘭濁水溪

宜蘭濁水溪

大南澳溪

北溪、南溪

大濁水溪

北濁水溪、南濁水溪

立霧溪

立霧溪

卑南大溪

新武呂溪、卡那斯畏溪、北絲闐溪

知本溪

知本溪

下淡水溪

楠梓仙溪、荖濃溪、觸口溪

東港溪

隘寮溪

林邊溪

林邊溪

關於台灣北中南各地區的電力供給,總督府對於南部的規劃,主要為利用荖濃溪和楠仔仙溪 間的的地勢落差,可得 5,000 馬力水力,餘水還可作灌溉用,造就良田,成為後來美濃平原建構 竹仔門電廠與水圳網絡規劃的濫觴。電力規劃除提供電燈、電鐵等民生設施外,主要希望提供給 農業灌溉等產業需求,以及當時三大事業(鐵路、築港、土地調查)之一:高雄港築港工程動力 63 。

(一) 總督府的電力規劃 62 63

王麗夙,(2004), 《日治時期台灣電力設施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麗夙,(2004), 《日治時期台灣電力設施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 - 11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日本政府領台最初的電力使用,是為統治管理上緊急需要,架設發電機供給製藥工廠及官衙 用電。對於電力的開發建設,則在統治局勢尚未穩定的情況下,先行由民間資本家經營,但在規 模上乃多所管控,可見官方體認此事業對殖民地發展深具影響力。然而台灣總督府此時已開始思 考殖民地未來發展,為殖產興業的政策方向,必須提供低廉的電燈及動力使用,因此逐步將電氣 事業收歸官營;加上初期官員的電力規劃,如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認為該事業能增加糖、米、製鹽、 製藥等生產,而土木局長長尾半平亦認為電力可供給製紙、挽材、灌溉、製冰、精米、電鐵等產 業使用來獲得改善,由此可看出最初總督府官員對電氣事業有能帶動產業發展的期許,依藉「農 業台灣」的殖民政策,希望能豐厚物資並運送至殖民母國使用。

總督府官員最初的規劃,主要是希望興建的發電所能供電給官方機構及初級民生產業使用。 其中以官營電氣事業的動力供給情形最多,其次則為精米、煉瓦製造業;西元 1907 年(明治 40 年)以後則以精米業供給最多;隔年則以水道供給最多,精米、煉瓦製造業次多;南部地區在竹 仔門發電所 12 月竣工後,先行供電給打狗築港使用。 日本統治初期,為平定紛亂而實行軍政,西元 1896 年(明治 29 年) 4 月才改行民政並展開對 台的建設,尤其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源(西元 1898-1906 年),任用後藤新平為民政長官,奠定台 灣近代化的基礎。後藤就任初期為便於行政施行,展開人口與土地等基礎性調查,西元 1898 年(明 治 31 年) 9 月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成立,負責地籍調查、地圖繪製等事務,西元 1905 年(明治 38 年)3 月該局才廢止;然而此調查除取得全國土地相關資訊外,在進行埤圳土地丈量時,意外發 行埤圳的落差不僅可灌溉用,尚可利用做 1 萬馬力發電,此項發現促成官方推動台灣水力發電建 設。台灣地理的確十分適合水力發電,台灣中央有山脈貫通,使流向東西兩方之河流短小居多, 然而急湍激流的特性卻是水力發電之有力要素,台灣重要河川-淡水溪、濁水溪、大安溪、大甲 溪、下淡水溪、中港溪、後壠溪均適合開發。 後藤曾對台灣電氣事業有如此看法 64 :

…全台 23 個水源開發投資後,所得之水力電氣,不但可改蒸氣事業為電氣事業,剩餘電力 可用於灌溉以豐足農產,此外軍氣分析工場與製造業也可隨之興起繁盛若一時不能全部開 發,可先以 2、3 處水力電氣事業開始,4、5 年內可生產價值 3 千 5 百萬圓的糖、2 千萬圓 的米,再加上製鹽、製藥,一年有 7 千萬至 1 億圓的收入…。

此外,當時的土木局長長尾半平亦曾在對後藤報告台灣電力供給規劃中提到:

…若各地進行水力電氣,則製紙、挽材、灌溉、製冰、精米、電鐵及其他小工業皆可利用, 而台灣產業界也會隨之改變,例如炎熱地區需要廉價的製冰,透過電氣製冰,原先 1 斤 2、 3 錢的價錢,可縮減為 2、3 厘…。 64

王麗夙,(2004), 《日治時期台灣電力設施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 - 12


第三章 開庄奠基:歷史向度下人為環境的空間構成

由此可見當時官員對電力帶動產業的期待,如此重視產業經濟,是與日本對台政策有密切關 係。台灣北中南各地區的電力供給,政府亦提出規劃:北部方面,先行購置 600 馬力發電機械, 除供給台北 5,000 盞電燈外,還包括製冰、挽材產業,以及水源、電鐵等關乎民生設施動力,甚 至淡水、基隆地區亦可供電,其中基隆主要是提供築港使用;此外,還可開發北勢溪水力,以應 付將來工業進步所增加的電力需求。中部方面,利用葫蘆墩埤落差得的 100 馬力水力,足夠供給 麻布、紡織產業所需的 60 馬力動力;此外,將大安溪水引下至大甲溪可另得水力。南部方面, 利用荖濃溪和楠仔仙溪間的的地勢落差,可得 5,000 馬力水力,餘水還可作灌溉用,造就良田: 此外,八掌溪、曾文溪、二層行溪亦可利用發電。

南部獅仔頭水圳的竹仔門發電所最先動工,發電所位於蕃薯寮廳港西上里龍肚庄竹仔門,利 用獅仔頭圳荖濃溪約 75 尺的落差,形成 10 立方公尺/秒沖擊水量發電,發電量 1960kw,西元 1908 年 4 月工事興工,隔年 12 月竣工 請負者為古賀組。發電所先送電至台南聽楠仔避雷室,由此線 路分成兩段,一為避雷室、台南配電所到台南市街;一為避雷室、打狗配電所到打狗,打狗地區 供電除市街部分外,亦供應築港用動力。總督府因南部地方產業勃興,打狗港貨物集散區域逐漸 擴大,西元 1908 年開始修築港口,竹仔門竣工後供應工地機械動力,例如電器起重機的使用, 節省許多勞力與時間。

中部最先興建的發電設施為后里發電所,發電所位於台中廳下苗栗三堡七塊厝庄,利用后里 圳大安溪約 130 尺落差,形成每秒 100 立方公尺沖擊水量發電,發電量 1000KVA,工事逾西元 1909 年(明治四十二年)12 月動工,西元 1911 年(明治 44 年)7 月竣工,隔月開始對台中市街供電。

(二) 南台灣第一座發電場:竹仔門水力發電廠 竹仔門電廠的位置選定於美濃平原東南邊的竹仔門,這片幅員寬廣的河床沖積地,在日人以 科技工程在竹仔門處開鑿洞圳後,引進荖濃溪水利用高程落差,設置四組水輪機發電(圖 3-4), 排放的餘水以規劃完善的獅仔頭圳,西元 1911 年(明治 44 年)竣工,灌溉四干餘甲的土地。總督 府為配合發電所和獅仔頭圳此重大工程建設,在東南方的龜山處,建造龜山堤防,以保護墾地避 免流失。為了遂行發電所的建造和水圳的開導,竹仔門的農村被殖民政府以強徵的手段,獲取所 需要土地,造成一批農戶被迫遷出竹仔門。

「竹仔門發電所」興建於西元 1908 年,屬第一代川流式發電廠,位於旗山郡美濃庄竹仔門 附近。該計畫係由竹仔門東側之獅仔耳處,利用 21.3 公尺落差,築設多處臨時攔水壩及引水道, 以科技工程開鑿山洞,取用下淡水溪上游荖濃溪之水,經由高 3.2 公尺、寬 3.2 公尺、長 505 公 尺的馬蹄型隧道工程,穿過山嶺,流經 350 公尺的明渠及三道欄污設備至前池,以約 70 度的落 差,藉由四條直徑各為 1.5 公尺、長 66.65 公尺的壓力鋼管(圖 3-5),引水入地面戶內式電廠發電。 發電後之尾水,則是銜接獅仔頭水圳之圳路,灌溉美濃庄附近達四千多甲農田。

3 - 13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圖 3-4:橫軸法蘭西式水輪發電機組

圖 3-5:壓力鋼管 內裝設橫軸法蘭西式水輪發電機組 4 臺,最大設計用水量 10 秒立方公尺,有效水頭 22.7 公 尺,總裝置容量為 1,950 瓩(KW),枯水期出力為 870 瓩(KW)。四組發電機為德國柏林 A.E.G.公 司早期產品,水輪機為橫軸雙動輪 Francis(FDC-H)型,製造廠商為 Escherwyss & Co. Zurich;日 本代理商(Sole Agents)為東京的 Okura & Co.,機械編號為 No.836858。廠房式樣為仿歐式造型, 3 - 14


第三章 開庄奠基:歷史向度下人為環境的空間構成 具巴洛克(Baroque)式藝術風格之建築造型。「竹仔門發電所」主體工程於西元 1909 年(明治 42 年)10 月 27 日竣工。當時負責建造的工程人員於發電廠入口處立有紀念碑(砂岩)。而其他配線、 管路等工程則延至 12 月初完工。成為日據時期,日人在南台灣地區所建造的最早的水力發電廠 (圖 3-6、3-7)。

圖 3-6:竹仔門電廠鳥瞰圖

3 - 15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圖 3-7:竹仔門電廠廠區配置圖

以目前之裝置容量,雖僅佔台電公司總裝置容量的萬分之三點二五,但從台灣電業史上來 看,與本廠同期興建的電廠,另有龜山(600kw)、小粗坑(2,400kw)兩廠,但前者已於早期遭洪水 淹沒,另於西元 1939 年(昭和 14 年)新建新龜山發電所,不易再目睹其原始風貌;而後者亦於西 元 1987 年(民國 76 年)進行水輪發電機組更新,廠房仍維持持原始風貌。而竹仔門電廠自西元 1909 年(明治 42 年)建廠完工至今,仍是保持最完整之電廠,因機組為配合修復展示,已於西元 2008 年 4 月 18 日停止運轉。

(三) 竹仔門電廠的築設與南台灣區域發展 依據「竹仔門電廠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報告指出 65,竹仔門電廠的設置對於後來的南台灣 的影響甚大,包括促使旗山、美濃成為高雄縣重要的農業生產區,以及電力供應高雄港的築港工 程,見證了近代南台灣的現代化發展史。

1.促成旗山、美濃區域空間的全面開發 西元 1896 年(明治 29 年),在總督府鼓勵下,日人「三五公司」以手巾寮為據點開發美濃南 方的荖濃溪洪犯地,設置南隆農場並北部招募客家移工從事屯田開墾,奠定了美濃平原的全面開 發。但因苦於荖濃溪洪水為患,耕地流失,給水、排水設施不良,損失慘重。西元 1908 年(明治 41 年)創設「竹仔門發電所」 ,加上「獅仔頭水利組合」的設立,為原野的開拓提供了準備條件。 西元 1909 年, 「三五公司」以「南隆農場」的名義,擴大入墾,農場含括旗山街的手巾寮, 美濃庄的金瓜寮、中壇、龍肚、吉洋等,計一街、一庄、五大部落。東西長 6.65 公里、南北寬 5.50 公里。內有水田、建築用地、造林地、原野等合計四千多甲,深具規模。至此,原為看天田、 或廣大河床礫石地,成為一年兩期稻作的肥沃良田,稻米產量倍增,成為南台灣重要的稻米之鄉。 日治初期,旗山郡人口約一千多人,但至西元 1935 年(昭和 10 年),南隆農場已擁有來自新竹地 區的移入人口,達 2,646 人,豐富了美濃、旗山一帶的人力資源。

由於「竹仔門發電所」的電力供應,使得旗山、美濃的製糖業、糕餅業、製粉、製麵、碾米 業等食品加工業相當發達,促成了本地的初級工業的發展,為居民賺進不少財富,不但充分發揮 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之效,且成為改造美濃、旗山地區的土地生產型態。西元 1935 年(昭和 10 年)美濃人口已達 18,000 多人,成為富庶的大庄,僅美濃一庄的財力,即可與恆春郡匹敵。

2.促成打狗(高雄)港、市的現代化規劃

65

李廣中建築師事務所,(2002), 《竹仔門電廠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報告書》 ,岡山:高雄縣政府 文化局。 3 - 16


第三章 開庄奠基:歷史向度下人為環境的空間構成 由於「竹仔門發電所」供應打狗港築港工程所需的電力,使工程得以順利進行。打狗(高雄) 港第一期(西元 1908-1912 年)築港工程因急需使用電力,乃由總督府於西元 1909 年(明治 42 年)10 月 25 日,設「土木部打狗出張所」於台南廳大竹里旗後街,以籌辦築港及電氣事業。且為配合 打狗(高雄)港築港工程需要,「竹仔門發電所」於 11 月 20 日,供應打狗港築港工程之電力。 另外,竹仔門電廠的電力於 1910 年以後,更是進一步供應整個南台灣現代化規劃的能源所 需。西元 1910 年(明治 43 年)1 月向臺南、4 月向打狗、12 月向安平供電。西元 1911 年(明治 44 年)且提供自九曲堂取水,送往打狗(高雄)之自來水道工程用電。西元 1912 年(大正元年)8 月,屏 東已獲得供電。西元 1914 年(大正 3 年)旗山、西元 1916 年(大正 5 年)岡山已先後獲得供電。此 外,因電力的提供,日人於鳳山郡大樹庄九曲堂北方之下淡水溪畔設置取水口工程,抽取溪水, 經沈澱、過濾池後,利用大鐵管,以電力接上馬達,輸送至打狗山腹的淨水池設備,再輸送出合 乎衛生的自來水至高雄、屏東等地,大大提昇大高雄地區居民的生活品質。

由於打狗港、市於西元 1910 年(明治 43 年)獲得電力供應,西元 1913 年(大正 2 年)獲得自來 水供應,新市街如哈瑪星、鹽埕埔等地,亦因擁有水、電的供應,外地的工商業人士不斷湧入, 不但締造優越的投資條件,且使打狗(高雄)港、市一躍而為現代化的都市。「竹仔門發電所」於 高雄電力事業發展與能源供應,扮演相當重要角色,供電範圍亦自打狗、台南、屏東不斷向外擴 展至南台灣地區。

3.促成台南、高屏地區工商業發展的基礎 西元 1909 年(明治 42 年)完工的「竹仔門發電所」不但為台南、高屏地區居民帶來光明,且 為該地帶來現代化的動力。西元 1923 年(大正 12 年)配合「土瓏灣發電所」充分供應「台灣製糖 株式會社」的後壁林製糖工廠、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的旗尾製糖工廠,以及善化胡厝寮的「台 南製糖株式會社」等電力需求,使南台灣蔗糖產量及其加工副產品等業,得以迅速成長。此外, 亦提供位於高雄田町的「淺野紅毛土會社」 、三塊厝的「海軍無線電所」 、入船町的「株式會社台 灣鐵工所並工場」等公司、工廠的電力需求,締造台南、高屏地區成為工商業者投資的重鎮。

三、南隆私營農場開發和治水事業 日治初期,殖民地台灣的經營成為日本財政的一大負擔,總督府的移民事業寄託在私人資本 企業上,政府給予必要的保護與協助。及允許大資本家開墾土地,但只限招募日本農民前來開墾, 到西元 1912 年(大正元年)末總計收容獲得許可 38 件,其面積達 38,145 甲,其中以阿猴廳 16 件 最多。愛久澤直哉所經營的阿猴廳港西上里吉祥庄、龍肚庄、中壇庄、金瓜寮庄及手巾寮庄的南 隆農場計 34 戶。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經營下的阿猴廳港西上里手巾寮庄的移民地 7 戶。南隆農 場西元 1910 年(明治 43 年)收容同為愛久澤直哉所經營的源成農場的日本移民共 34 戶 157 人, 然而移民生活依然未見起色,移民次第離散,到西元 1917 年(大正 6 年)只剩 2 戶。但經營並未 見成功,導致母國移民離散,農場轉以本島人移民。

3 - 17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一) 南隆私營農場的開發與移民 西元 1896 年(明治 29 年)以前的南隆農場地是「石崗地」 ,範圍大約為目前美濃鎮台 28 線以 南的區域。每當雨季來臨時,荖濃溪氾濫,使耕地流失,變成砂石堆積的石礫地,不適於農耕居 住。而此尚未登陸的原野河川地,一律發配退休或退伍文武官員、資本家財閥。首先申請開發南 隆的是日本熊本縣津田靜一,他於西元 1896 年(明治 29 年)向細川侯爵家族申請獲准開墾,他們 用屯田兵式開拓,但由於灌溉給水與排水設備欠佳,加上荖濃溪每年夏秋洪水為患,給水和排水 設備欠缺,到雨季又被洪水沖壞,是故拓墾計劃被迫失敗。

日本政府統治台灣之初有日本熊本縣人津田靜一在西元 1896 年(明治 29 年)透過細川侯爵提 出申請,以屯田兵方式開墾本地,但因荖濃溪年年洪水氾濫而致失敗 66 。西元 1908 年(明治 41 年)興建竹仔門發電所,日本政府將發電後排水用作灌溉用水,設立獅仔頭圳,渠道遍佈美濃平 野,之前曾在獅型頂和大小龜山之間荖濃溪畔興建龜山堤防,有效防止荖濃溪溪水在此區的氾濫。

南隆農場即在初期私營移民獎勵時代由日方資本家愛九澤直哉申請墾殖,愛九澤直哉與台灣 總督兒玉源太郎關係良好,在總督府協助下,取得經營農場所需土地。愛久澤直哉於西元 1902 年(明治 35 年)成立三五公司,西元 1908 年(明治 41 年)始收買土地達 2,025 甲,隔年招募移民 67。

由於日本移民的失敗,農場改以本島人移民。農場所需的人力,則引自桃、竹、苗的客家人, 經營作物以稻作、甘蔗為主,兼輪作其他雜糧。日本自領有台灣後,承繼南進政策之使命,開始 重視對岸之經營。為避免過多干涉,乃以中日合資為名,成立負有國策會社使命之「三五公司」 作為對岸經營之全權機構,而負責人也以兒玉總督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所器重之愛久澤直哉擔 任,其名份是專賣局「囑託」。

西元 1909 年(明治 42 年)三五公司負責人愛久澤直哉以南隆農場的名義向台灣總督府提出申 請,開墾此廣大平野。在後藤新平的大力支持之下,獲得批准。除了將廣大原野地劃入農場範圍 外,還強逼農民將祿興、中壇、德興等里的部分土地賣給農場。南隆農場後來和位於旗尾的鹽水 港製糖株式會社達成協議,在不易灌溉的埔地種植甘蔗提供糖廠作為製糖原料。為了運送甘蔗, 從旗尾經金瓜寮、三降寮、五隻寮到橫山尾建築了鐵路(圖 3-8)。 南隆農場原來許可的開墾的原野地為 1,400 多甲,後來還陸續擴充,最後農場所屬農田面積 多達 2,250 餘甲。除此之外三五公司又申請了獅型頂、木瓜坑及旗山鎮溪洲地區的山坡造林地 1,750 餘甲並納入農場經營,使得整個南隆農場擁有土地面積多達 4,000 甲以上。

66 67

美濃庄役場,(1938), 《美濃庄要覽》(pp.116),高雄州。 台灣總督府編著,(1919),《台灣總督府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p.8),台灣總督府。農地許可 約 457 甲,買收的民有地 1,569 甲。 3 - 18


第三章 開庄奠基:歷史向度下人為環境的空間構成 南隆農場成立後,由白石喜代治擔任主事,由於他曾任職於苗栗郡,因而招募了不少來自苗 栗、新竹一帶的客家人墾民來此佃耕農地(圖 3-9),形成大小聚落二十五個。其中有十五個聚落 以「寮」命名,緣於白石主事招募墾民之前,在農場各處搭了草寮提供墾民遮風避雨之故。三五 公司在總督府大力贊助的十年間(西元 1902-1911 年),擁有包括華南樟腦、鐵道、書院、礦山、 水道等事業,且南洋還有橡膠、植林、採貝等業務,規模空前龐大,前景亦十分看好。

圖 3-8:南隆農場事務所

3 - 19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圖 3-9:移民在南隆農場的耕作

但就華南業務而言,雖有如上的發展,卻因外務省對總督府的制約,愛久澤個人的性格及奢 靡之風遭受非議。加上各項業務受中國反日運動及收回利權影響,多顯窒礙,故三五公司華南業 務總的說來並不順遂。且因總督府的人事調動問題,早期大力贊助者諸如兒玉總督與後藤新平, 前者回到日本擔任內相;後者則遠赴滿洲接掌滿鐵總裁。繼任之民政長官祝辰已雖有心於此卻早 逝,而繼任之佐久間左馬太總督則因重視台灣理蕃事業,對三五公司的補助金屢有收回之舉,及 至西元 1911 年停止三五公司的補助金並追討各項款項時,三五公司作為總督府的國策公司使命 也適時宣告結束。因海外事業的結束,轉戰台灣的投資事業。故在台中及高雄兩州分別擁有「源 成」及「南隆」兩座廣大農場。

南隆部落轄區包括現今旗山鎮廣福里以及美濃鎮中壇里、德興里、獅山里、龍山里一部分, 加上清水里、吉和里、吉洋里、吉東里的全部,面積十分廣闊。早年由於荖濃溪從獅形頂與大小 龜山間引發洪水為患,不僅頑石裸露原野,而且溪流變幻莫測,是不適合耕作也不能居住的荒僻 地區,早年只有地勢比較高聳的吉洋庄、和興庄、樹根(手巾)寮、清水港與金瓜寮等西線地區出 現移民拓殖蹤跡。

位於手巾寮的《廣福里福德祠紀念碑文》記載:

南隆部落原來是西拉雅平埔族烏卡支族大捷巔社屬地,清朝乾隆中葉以後由於此地是屏東阿 緱、阿里港前往蕃薯寮、羅漢內門、關帝廟與台南府城必經之地,官府在現今手巾寮建有休 息驛站,逐漸吸引閩粵移民入墾。

(二) 荖濃溪河岸治水事業 總督府為鞏固南隆農場的投資開發計劃 , 於西元 1908 年(明治 41 年)在荖濃溪畔的龜山處, 興建龜山堤防,以保護墾地避免每年夏秋溪水暴漲的沖擊。於數次擴建延伸後計約 1,500 公尺長 , 西元 1934 年(昭和 9 年)7 月洪氾沖毀了部份堤防,吉洋庄流失了三百餘甲田地,在庄民緊急動員 搶修下,同年 9 月又遭沖毀。 為了解決水患,由美濃庄長林恩貴、南隆農場主任白石喜代治和 三善代夫組成的陳情委員,上舉總督府 68 。

在最高當局的指示下,建造補強並延伸至土庫庄,使平原南端全包覆在堅實的堤防內,保障 了南隆農場的農業生產,頗見成效。這項美濃平原上的巨大工程,對過去土地所依繫的自然,予 以阻絕在工程理性上,轉化為市場服務的生產空間。抵擋百年來的氾洪,美濃平原被圈圍在人工 製造的牆堡內。新的工程人力去克制自然力,以創造資本積累的生產基地;橫延的幾何人工形體 在墾土上留下永遠的標誌,新時代的象徵圖像。因此殖民政府也將之做為意識形態的工具來運 用,除了勞役奉工的修整動員外,更是學童戶外教學的場所,全方向的輸送支配性的意識形態, 68

美濃庄役場,(1938), 《美濃庄要覽》(pp.106-107),高雄州。 3 - 20


第三章 開庄奠基:歷史向度下人為環境的空間構成 以穩固新的生產關係的推展和動員。

日本領台之初,首先有日本熊本縣人津田靜一於溪西元 1896 年(明治 29 年)以細川侯爵家族 事業名義,用屯田兵方式,申請開墾本區,結果因荖濃溪河水的氾濫頻繁而失敗。迄西元 1908 年(明治 41 年)總督府在竹仔門建立發電所,又將荖濃溪引入供發電後的餘水,建獅仔頭大圳, 使渠道遍佈美濃平原,尤其注重南隆地區的供水,順便也完成獅山(日本人在地圖上標示為虎頭 山)尾經過大龜山往下延伸的龜山堤防,使獅山、大龜山、小龜山以下地區可免於洪水的氾濫。

適時在西元 1909 年(明治 42 年)12 月,日本三五公司總裁愛久澤直哉向總督府提出設置南隆 農場的開發計畫,農場原先目的是限制招募日本農民的,但卻失敗,只好招納附近移民,加上農 場主事白石喜代治,任職過苗栗廳稅務課長,知道當地住民語言,生活與美濃本地住民相似,加 上他們擅長於在桃竹苗丘陵上墾荒的技能,故亦邀他們南下,初期農場為鼓勵他們南下,也給予 許多優待,如建暫時的工寮給他們棲身,提供灶、碗、牛隻、農具等等。

不過我們實地調查的結果,除了五穀廟附近、外六寮,有比例較多的北部客之外,大部分的 庄頭仍然以美濃本地舊住民為多。再加上部分高樹、內埔、竹田、中寮、田寮等地移民。在日本 治台初期,南隆農場未成立前,在荖濃溪氾濫,沖積較高的浮覆地上已有幾個聚落,根據孔邁隆 先生提供的「日治時期金瓜寮、吉洋大字土地調查資料」我們可知總督府是在西元 1905 年土地 調查完成,而這兩大字內卻出現一些地名公館庄(應是三降寮往西去,大正四年堡圖有此地名, 但大正十年以後的地形圖已消失。此地或因大租戶在此設館收租命名,但後因大租戶被消除故庄 名因而消失)、狗寮庄(九寮:包括上、下九寮)、頂溪埔寮、下溪埔寮,該地的地主擁有土地數甲 以上者,此表示未被南隆農場強制徵收前的情形,南隆農場成立後,只允許小面積的住宅田地私 有,此表示南隆地區已有此聚落,並且已有許多土地被墾為私有。後因農場取得成立許可證,這 些私有旱田、水田救被農場強制收買。

西元 1908 年(明治 41 年)總督府為保護美濃東南隅之一些聚落建龜山堤防,從獅山尾下至大 龜山、小龜山背後,後經數次之延長達七百餘間(約 1,400 公尺),使南隆農場及手巾寮地區成為 安全地帶,吉洋河與荖濃溪之關係被切斷;迄西元 1934 年(昭和 9 年)再度潰決為止 69 。

1.建土庫提防 西元 1927 年(昭和 3 年)總督府正式將整治下淡水溪工程納為直轄業務 70,在美濃地區一方面 是延長龜山堤防,另一方面,又從西元 1931 年(昭和 6 年)起至西元 1937 年(昭和 12 年),自小龜 山尾端往西建土庫提防,堤防長達 11 公里,及於里港鄉的土庫村,前段 7,555 公尺是石堤,後 段則為土堤。在這兩段堤防尚未完成之西元 1934 年(昭和 9 年),因台灣全島遭受暴風雨的侵襲, 龜山提末端被沖毀,洪水兩渡將南隆地區的吉洋、吉和、吉東及手巾寮的土地沖失 300 多甲,西

69 70

美濃庄役場,(1938), 《美濃庄要覽》(pp.106),高雄州。 陳秋坤編著,(2005), 《里港鄉誌》(pp.580),屏東:里港鄉公所。 3 - 21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元 1937 年(昭和 12 年)以後,水患始大量減少。

2.鑿龜山圳 在今大小龜山以西,上溪埔寮以東的廣大曠野,因沒有灌溉渠水,若雨季開墾,也只是旱埔 地,一年中只有利用雨季來臨時,種些甘薯、田菁、樹豆、花生等一些耐旱、不需充足水分的雜 作。南隆農場成立後,因有獅仔頭圳可供應圳岸以東些許土地(因越往東去地勢越高)及圳主幹、 支幹分佈的地區灌溉。所以為了開墾這大片乾旱地,又在西元 1931 年(昭和 6 年)鑿龜山圳,地 點是在獅山尾端建鑿一個涵洞,從荖濃溪引水進來,然後於今九穴、頂溪埔寮東邊建兩條幹渠, 自北至南,灌溉已開墾農地約 170 甲,使這些農地最少可以一穫稻米及一穫雜作,目前這條渠圳 的水還供應至龜山前後河岸新墾地及精忠、成功新村這些新闢的土地上,總面積已超過 300 甲。

以上這些建設,堤防的興築,使南隆地需免於水患,居民獲得生活安定,生命獲得保障。獅 仔頭圳、龜山圳的鑿通使得美濃平原灌溉用水豐沛,所有荒地皆開墾完畢,使得美濃平原在農業 獲得優越成果,一方面種菸事業得到發展,另一方面,耕者有其田實施後,更成為高雄縣的穀倉。

(三) 土地生產力的躍升 美濃平原經過日治時期的計畫性空間整備規劃後,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南岸荖濃溪水患的治 理,以及平原內部水利網絡的鋪設,讓整個農業經濟的生產大約完成空間準備的工作,接著則是 配合計畫性農業生產的政策規劃,在水利可充分灌溉之處以米糖生產為主,搭配高地不易灌溉的 旱作地栽植特用熱帶作物,例如黃麻、苧麻等。

水利系統的規劃,對土地生產的最重要意義便是「水田化」。西元 1938 年(昭和 13 年)所出 版的「美濃庄要覽」來看,當時美濃境內 520,767 甲耕地中,水田面積有 400,202 甲,佔 76.8%。 同時期台灣總耕地面積中水田所佔比率是 60.7% 71。另外則是美濃水田總面積中,兩期稻作田面 積有 3,000.59 甲 , 佔 75%。同時期台灣水田總面積中兩期稻作田面積所佔比率是 62.3%。就上 述兩項生產條件的指數,美濃均較同時期全台灣平均值高出 12 個百分點以上。

耕地水田化的結果便是帶來農業生產力的躍升,從荖濃溪南北兩岸和美濃地區周遭的鄉鎮比 較,美濃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要比同屬港西上里、荖濃溪南岸的高樹鄉要好很多,如表 3-2,美 濃不但耕地總面積比高樹鄉多出 1,400 公頃,而且米作一項的產值便是高樹的兩倍以上 72 。 另外則是以美濃庄所屬的旗山郡來觀察,從旗山郡各庄編製調查要覽的期間(西元 1934-1937 年)所做的統計比較,美濃庄的稻米產量已達 73,136 斤,幾達旗山郡的全部的一半,為 49.05%; 旗山街為 14.10%、內門庄 14.33%。再則西元 1937 年(昭和 12 年)可耕作的田和園共計達 4,793.20

71 72

涂照彥,(1993),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pp.81),台北:人間。 美濃庄役場,(1938), 《美濃庄要覽》(pp.12),高雄州。 3 - 22


第三章 開庄奠基:歷史向度下人為環境的空間構成 甲,佔整個旗山郡 15,252.86 甲的 31.42%。在產量和耕地數目皆遠優於各庄的耕作條件。值得注 意的是,此時美濃地區尚未有菸草的引入。 在 1935 年,美濃人口已達 18,000 多人,僅美濃一庄的財力,即可與恆春郡匹敵 73 。天然環 境的優越,地理位置與社會環境的封閉,水利設施的齊備,以及六堆地區商品經濟層次較低的社 會經濟屬性。在在造就早期的美濃為一個大致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體系。 表 3-2:西元 1934 年旗山郡各街庄稻米產物表 74 街庄別

作付(甲)

收量(斤)

價額(元)

收量百分比

旗山街

1,476.370

21,023

263,989

14.10%

美濃庄

5,119.650

73,136

893,687

49.05%

六龜庄

1,062.950

13,004

155,540

8.72%

杉林庄

1,077.620

13,728

171,436

9.21%

甲仙庄

628.550

6,848

80,789

4.59%

內門庄

1,602.060

21,360

268,518

14.33%

總計

10,967.200

149,099

1,833,959

100.00%

第三節 邊陲:現代化城鄉關係的形成 國民政府時期,大多著力於土地制度及計畫生產的面向,例如耕者有其田、三七五減租、耕 地放領等。對於美濃平原生產空間的整備,比較重要的是農地重劃政策。

一、農地重劃與計畫經濟的土改政策 國民政府時期後,台灣由殖民經濟轉為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在土地改革方面,分為地權制度 改革與土地利用技術改進兩大部門。地權制度改革方面,主要為為消除地主與佃戶的階級對立, 同時解放小農的生產力,因此施政的重點在於平均地權,分散土地兼併的情形。西元 1948 年(民 國 37 年)頒佈「台灣省放領公地扶植自耕農實施工作要點」,推動公地放領;西元 1949 年(民國 38 年)台灣省政府制頒「台灣省私有耕地租用辦法」開始實施三七五減租;西元 1953 年(民國 42 年)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規定地主保留(中等水田 3 甲、旱田 6 甲)及免征耕地。政府徵收地主超 額之出租耕地,附帶徵收地主供佃農使用收益的房舍、曬場、池沼、果樹、竹木等定著物的基地, 放領給現耕農民。相關措施讓許多佃農因此變成了自耕農,大幅提昇耕種意願和農業生產力。

除此外,土地利用技術改進的主要措施,則為土地重劃,又分為農地重劃與市地重劃。對於 美濃地區來說,農地重劃為一種綜合性土地改良政策,將一定區域內農地重新規劃整理,建立標 73 74

太田猛,(1935), 《台灣大觀》(pp.310),台南:台南新報社。 旗山郡役所,(1937), 《旗山郡要覽》(pp.12),高雄州。 3 - 23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準坵塊,設農路、建水路,使每一坵塊直接臨路、灌溉與排水,將零碎不整農地透過交換分合予 以集中,俾以改善農業生產結構,增進土地利用,擴大農場規模,便利機械操作,提高生產效率, 節省農民勞力,降低經營成本,減少作物災害等,現階段並結合生產、生活及生態之三生功能, 使建設與生態保育並兼,由於實施成效良好,普獲農民肯定,目前仍繼續辦理中。 台灣實施農地重劃的主要內容,包括 75:田坵之規劃整理、土地之交換分合、排水系統之調 整、農路系統之改善等。其效益為:田埂用地減少,原來廢溝、廢路及廢池等均改造為農田,增 加生產用地。土地交換分合,使得原分散四處之農地得以集中,每地均直接臨路,灌溉排水大獲 改進,農場結構得到改善,便利共同經營。耕地集中、排水及灌溉設施改善,便於農事操作,增 加產量。由於地界、便利地籍管理。農民爭水及經界糾紛減少,改善人際關係。然而,農地重劃 大多偏重在經濟性的土地利用考量,較未顧及自然保育、景觀維護及鄉村更新需求。

台灣自西元 1953 年(民國 42 年)實施耕者有其田之後,雖然解放了小農的生產力,但是農村 中農地支離散碎,犬牙交錯不利機械化的實施,因此國民政府於西元 1980 年公布「農地重劃條 例」,選定重劃區、農路、水路用地、重劃工程、土地分配與意義處理等。將農地集中整理,規 劃完善農水路配置、建立標準坵塊、使每一坵塊均直接臨路、直接灌溉、直接排水、並透過土地 交換分合,集中農戶土地便於農機耕作及農事管理,促進農業發展,為一種綜合性土地改良事業」 。

美濃於西元 1964 年(民國 53 年)首先在吉洋地區開始辦理農地重劃,從龍肚、柚仔林、中壇、 牛埔、旗尾共分五期進行共 1,000 餘甲農地,於半年內完成重劃作業(表 3-3)。由於政策執行,下 級鎮公所只有配行而無參與規劃權,於是造成設計誤差,排水灌溉不良。每戶農家平均 1 甲地要 負擔 1 分 2 厘半公共設施用地和另外作業費。美濃地區農地重劃陸續辦理總共面積為 3,983 公頃, 幾為所有耕地面積 4,420 公頃之九成,加上美濃本身就已經具備完整水利系統,在農地重劃上可 說執行最為徹底,幾乎讓每一田塊都可獲得「田頭臨路、田尾水路」條件,對全境平原產生了規 範性的影響。國家將土地重新整理成規格化、均質化,傳統農業平原的地景成了為工業發展的原 子組合,大大的改變了農地的生產力與生產方式,也奠定美濃成為高雄縣境最大的農業生產地。

表 3-3:美濃鎮農地重劃執行資料表 重劃區別

年別(民國)

重劃面積(公頃)

農戶數(戶)

吉洋

53

262

-

美濃

59

1227

-

竹頭角

66

350

-

中圳

67

354

-

龍山

72

540

1552

金瓜寮

76

373

1264

南隆

76

764

1470

龍肚

81

113

670

75

湯俊湘,(1995), 《經濟政策》(pp.140-141),台北:三民書局。 3 - 24


第三章 開庄奠基:歷史向度下人為環境的空間構成 3983

合計

-

農地重劃大大的改變了美濃平原的農地景觀,每塊農地都成為方正矩形,便於農機進入更有 效率的耕作;但是相對的也將原有多樣性的農地景觀規劃成理性的幾何空間,而且原有清代以來 開鑿的傳統水圳,例如柚仔林圳、雙溪圳等,也都在這重劃過程中被移除改道。

二、擴灌區規劃與生產空間的幾何配置 日治時期美濃獅仔頭水圳的規劃,主要針對南隆農場的開發和灌溉需求而設,因此日治時期 的獅仔頭水圳鋪設主要為導水幹線(十穴、九穴等地)、第一幹線(南隆農場)和第二幹線(美濃山下) 為主,並未包括龍肚縱谷地區,當時的龍肚縱谷已有清代以來就已經開鑿的龍肚古圳,龍肚古圳 的灌溉效益甚至可以分水至美濃柚仔林地區。不過國民政府以後,由於農地的效益已達到高生產 力,機械化和農化肥的投入讓生產力進一步提升,此時擴灌幹線(地方稱第三幹線)沿龍肚古圳的 方向鑿設,象徵著龍肚縱谷也與美濃一樣,開始單負起農村與城市間的城鄉任務,象徵美濃平原 的全面發展。

三、平原生產力的躍升與現代城鄉關係的形成 (一) 平原生產力的最大化 美濃平原在歷經日治時期的水利建設到民國的農地重劃措施,展現出驚人的高度農業生產 力。學者陳憲明 76 從西元 1965-1975 年間,以每公頃之農作物毛生產值表示農地生產力,以台灣 315 個鄉鎮作為研究單位,分三年期各別統計每單位的農地生產力的平均值為西元 1965 年的 28.0 千元/公頃,西元 1970 年的 336 千元/公頃,西元 1975 年的 76.0 千元/公頃,以此平均值標準作 為評估 315 鄉鎮的生產力情形。總體來說,此十年間的總體生產力共增加了 271.4%。為了分析 農地生產力的空間分佈,以各年次 315 個研究單位區域之農地生產力平均值(Χ),加減標準偏 差(σ)的倍數為等級劃分依據,分為五個等級製成農地生產力的空間分佈圖。此五個等級分別是: 第 1 等級:Χ+1.5σ以上、第 2 等級:Χ+0.5σ~Χ+1.5σ、第 3 等級:Χ-0.5σ~Χ+0.5σ、第 4 等級:Χ-1.5σ~Χ-0.5σ、第 5 等級:Χ-1.5σ以下。 該研究顯示台灣在西元 1965-1975 年間,平原地區的農業生產更趨集約化,而山地丘陵則趨 粗放化,農地生產力的空間差異越形顯著。美濃鎮從西元 1965 年、1970 年、1975 年都一直保持 屬於第 1 等級的高生產力的地方。這種結果,恰與美濃鎮發展出「稻-稻-菸」的輪作方式,整體 農業生產力達到最高峰的時間相吻合。美濃在西元 1950 年代稻作的種植為歷年最高峰,但是產 量的高峰則是發生在西元 1972 年 77 ,此年恰也是美濃鎮歷年人口中最多的一年。

76

77

陳憲明,(1980),<影響台灣農地生產力空間分佈的因素>,收於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編著, 《台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第 6 期(pp.115-135),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 李允斐、鍾永豐、鍾秀梅、鍾榮富,(1997), 《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 ,高雄:高雄縣政府。 3 - 25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二) 美濃與南台灣發展的近代城鄉關係 1.高雄縣境最大的農業生產特定區 對於美濃平原來說,此使用分區劃定位於美濃意義頗大,奠定美濃做為優良農業生產專區的 角色。根據區域計畫法劃設之特定農業區,為條件發展地區(圖 3-10)。美濃地區全境平原有 8240.14 公頃,為美濃全境土地之七成三,若扣除山地面積,則美濃所有平原幾乎九成八皆為特定農業區 土地,為全高雄縣特定農業區面積最廣的地方。

圖 3-10:美濃特定農業區圖

3 - 26


第三章 開庄奠基:歷史向度下人為環境的空間構成

2.水源保護區的劃設與離牧政策 高屏溪水系為大高雄地區重要水源之一,供水範圍包括高雄縣市地區。其水系保護區面積廣 達 3115 平方公里,為台灣地區最大之自來水水源保護區,範圍包括高雄縣三民、桃源、甲仙、 六龜、茂林、美濃、杉林、內門、旗山、大樹、大寮、鳥松、林園等十三個鄉鎮之全部或部分地 區及屏東縣霧台、三地門、里港、高樹、鹽埔、九如、長治、萬丹、新園、瑪家、泰武、內埔、 屏東等十三個鄉鎮市地區之全部或一部份。該保護區因涉及省市自來水事項由內政部於西元 1987 年 3 月 21 日公布,保護區範圍如圖 3-11。

3 - 27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圖 3-11:高屏溪流域水系保護區範圍圖

依據「自來水法」劃設之水質水量保護區系基於確保飲用水源之品質、水量之穩定及保持水 文系統之平衡而劃設。南部區域自來水水源水質保護區為 516,251 公頃,其中美濃全境皆為「高 屏溪水質水量保護區」內。

水質水量保護區的劃設對於美濃地區的影響,主要在養豬等畜牧業的限制的部分。由於高屏 溪流域內的養豬業發達,主要集中在長治鄉、美濃鎮、萬丹鄉、內埔鄉、高樹鄉、屏東市、里港 鄉等鄉鎮,約佔全部養豬頭數的 58.42%。農委會於西元 1991 年提出為期六年的「養豬政策調整 方案」指出國內養豬以自給自足為目標,鼓勵設立養豬專業區,優先輔導水源、水質、水量保護 區與都市計畫區內養豬戶遷移,停養或輔業,並限制大養豬場增加頭數,以配合環境保護之需要。

養豬事業在美濃也曾經輝煌一時,美濃豬曾經是聞名全台的豬種,早期是美濃居民主要的副 業,不僅可增加收入以供應子弟的教育費,甚至可以作為嫁妝的補貼。西元 1970 年代美濃養豬 業走向專業化,根據統計美濃養豬高峰時豬隻超過二十萬隻,對環境造成極為嚴重的污染。西元 200 年政府為了改善大高雄區自來水水質,全面禁止在高屏溪流域蓄養豬隻,對於養豬場給予優 厚的補償並輔導豬農轉業。美濃鎮的養豬事業現在已消聲匿跡,養豬盛況完全結束。

3.現代化發展下的原鄉想像 自西元 1980 年代媒體的市場運作,西元 1981 年台灣盛極一時之電影《原鄉人》,以「美濃 作家鍾理和之奮鬥與愛情故事」為劇情主軸,導演李行,當紅螢幕情侶秦漢、林鳳嬌主演,並加 上鄧麗君詮釋融合美濃地方民謠之電影插曲,建構出「美濃=客家原鄉」此一印象,並傳遞給社 會大眾。接著西元 1983 年台灣電視公司電視劇《星星知我心》播出,故事背景中正湖畔之廣榮 興紙傘廠、客家國語、純樸民情、菸作社會等傳遞出「美濃意象」。其後隨著美濃從事陶藝創作 之人才返鄉經營陶藝,逐漸打響了「北鶯歌、南美濃」的美濃陶藝名聲。

乃至西元 1990 年代起美濃反水庫運動對外界所形塑出的獨特抗爭形象、突顯出的客家文 化,以及訴求自然生態保育的美濃黃蝶祭逐年從祭典發展成為台灣象徵生態保育之慶典活動之帶 動下,再加以美濃反水庫運動過程中地方非營利組織致力於保存與創發地方原有之自然生態、人 文等資產,一方面形成地方文化再生的力量,另一方面又更加豐富美濃作為一個文化觀光陣地的 資產。再配合台灣整體觀光風氣及經濟發展的刺激,帶動出美濃活絡之觀光人潮。

3 - 28


第四章 天圓地方:農村產業景觀與地方感之圍塑

第四章 天圓地方:農村產業景觀與地方感之圍塑 本章主要以美濃客家農村聚落中的水文化景觀作為探討的對象,探討農村作為食物維生環境 的社會生活下,透過水文化所產生的空間、地方與景觀如何被建構出來?其相互之間的關聯性為 何?探索層面分為兩大部分。其一為歷史向度下,在實施資本主義化初期階段,由國家所主導的 農業經濟生產策略,如何對土地進行規劃與配置,從而產生農村的地景變化及影響;自然,這樣 子的影響將不會僅只是外部國家的力量所為,農村內部的文化內涵亦會與外部的經濟力量產生 「鑲嵌(embedded)」的融合現象,以內應力的作用發展出農村內部的對抗之道,從而在實體空間 上產生獨特的地景面貌。

另一方面,則是透過美濃水文化空間發展與住民社會網絡的觀察,藉由經驗與記憶的陳述及 再現,來理解文化景觀的實質內涵;此部分的主要探討課題將探討水與住民行為、技術、儀式及 事件空間點的描述,以深描詮釋來發展文學書寫,把其透過水文化影響至人跟地方之間的關聯性 具體進行描述。要理解農村水文化景觀之生成意義,觀看角度並不僅只由設施物或生產空間來探 討個體與空間之關係,亦必須以個體的行為觀點來重新理解人地關係,此時的詮釋有必要透過個 體(主體,包括聚落生命體、技術師、農耕勞動者)所展現之維生行為觀點來找出水文化景觀(客體, 此時的空間不再只有設施物)存在之意義。

第一節 國家計畫經濟體制下的空間表徵 日治殖民台灣初期在農業上採「水源控管」,在全台土地清查以後的空間整編基礎上,進行 河川平原水患整治和水利鋪設,並藉由控管水源以限制農作的種類和面積,避免產業內部競爭相 剋,反而不利於農業生產剩餘的整體效益提升。財政上則依賴單位面積產值較高的特用作物實施 「專賣制度」 ,以及林、礦業等自然資源的開發特許制,讓以總督府為代表的國家權力滲入殖民 地經濟的每個角落。西元 1901 年(明治 34 年)總督府正式成立「專賣局」 ,統轄台灣所有專賣資 源事業。到西元 1910 年(明治 43 年)各項民生專賣事業收益已高達台灣總督府收入的百分之四十。

美濃從日據時期以後,在產業空間變貌上,與國家資本主義體制下經濟發展政策息息相關。 這種產業空間與地景變貌,又可分為生產空間整備(水患防洪/排水,水利建設/灌溉),以及產業 經濟發展政策的導入兩部分加以說明。生產空間整備部分,前段第二、三章已就空間發展過程加 以描述;以下,則是就生產空間到達一定程度整備之後,由國家產業經濟發展政策導入(主要為 專賣政策下的菸葉作物的引入,與糧食政策下的稻作耕作關係),在美濃平原產業空間的建構上, 與在地文化制度互為鑲嵌(embedded)以後所形成的產業地景,就空間表徵的意義加以詮釋。產業 地景在美濃具有非常鮮明且獨特的意象,主要由計畫經濟體制所形成的菸稻輪作複式耕作制度, 以及在這耕作程序上所建構的維生空間、產業建築、生產制度等空間建構,搭配在此機制下產生 相應的社會制度與勞動地景。在時間生產節序下與地方文化產生互為融合又互為對抗的結果。

4-1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一、水利整治與農村生產空間整備 日治時期,台灣主要的產業是農業,因此,水利設施是經濟建設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在推行 農業方面,總督府不但透過土地調查與官有土地釋出等方式,確定了台灣的可耕地面積,也相當 重視水利建設。西元 1901 年,總督府公告了《台灣公共埤圳規則》 ,根據此規則重修老舊埤圳, 並在各地進行新的埤圳工程建設。這些建設對增加台灣的農業發展有直接影響,也有助於增加農 民收入,對地主及台灣總督府的貢獻更大。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展開大規模的資源調查,特別針對水資源部分,包括各地雨量紀錄、 水利調查、各河川治水防洪、埤圳登記管理、港灣設施、灌溉排水、土地利用等均有一定成績。 臺灣總督府下的土木局(土木課),是主要的河川管理機構,除了利用臺灣堡圖、地形圖規劃、調 查各地河川水利設施外,還特派人員到全島大小二十七條河川流域重新測繪,於是留下多幅難得 一見大比例尺的手繪地形圖,以及各河川整治規劃設計圖。

這些河川、水利調查的圖測者,不少人在戰後仍在省政府建設廳水利局服務,並一度使用相 關圖資、調查報告,可惜之後這批圖資便由於過於老舊而被放於廢棄倉庫無人聞問。近年來文化 資產維護逐漸受到重視,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特別重新安置這批珍貴圖資,特選部份圖 資做數位典藏,經過陸續的協議,雙方簽訂合作協議書,並與中央研究院合作,期以數位掃描的 方式來保存該資料,同時建立相關查詢管理系統,一方面達成數位典藏之目的,另一方面也逐步 開放於學術研究,預計 2004 年年底將完成所有資料建檔工作。

二、計畫經濟體制下地景結構的形成 (一) 從自然經濟到國家專賣制度 日本治台初期,台灣的財政基本上仍仰賴日本國庫的補助;因此,對日本政府來說,殖民初 期台灣是日本國家財政上的一大負擔。在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的支持下,當時的民政長官後藤 新平擬定了一份《財政二十年計劃》,希望能在二十年之內,透過逐年減少補助金的方式,使台 灣的財政獨立。然而不到十年,因為西元 1904 年日俄戰爭爆發,使得日本國庫吃緊,這將使的 台灣必須提前實現財政上的獨立。

為了完成財政獨立計劃,總督府除了整理地籍、發行公債、統一貨幣與度量衡之外,也興建 了相當的產業硬體設施。此外,大力推行公賣措施及地方稅制的運用,也是完成計劃中的重要環 節。其中,公賣制度的內容包括鴉片、樟腦、菸草、食鹽、酒精及度量衡。透過公賣制度,除了 使總督府的收入增加外,也間接避免了這些產業的盲目發展造成土地的濫伐濫墾。總督府並施行 了禁止進口的措施,使這些產業能夠達到島內自給的目的。

4-2


第四章 天圓地方:農村產業景觀與地方感之圍塑 自然,對於美濃本地來說,歷經了公共埤圳認定與官設埤圳的建設,平原中已經具備了功能 完善的水利規劃與驚人的農業生產力,此時對於後來蓬勃發展的菸草種植事業的推廣,相關的空 間準備措施可說已臻於完善。日治台灣的第十年(西元 1905 年),台灣總督府發佈「菸草專賣規 章」,並於 4 月 1 日正式實施,把菸草的生產、加工、行銷等業務,統籌納入「台灣總督府專賣 局」底下管理,將菸草之生產與加工同列為管制專賣的項目,由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納入管轄。

不過真正有積極的行動推廣菸草種植事業,一直要到西元 1932 年(昭和 7 年)以訓令第 18 號 公布「菸草耕作獎勵規程」 ,將全台依照「郡」或「廳」為單位,分成十九個「菸草耕作組合」, 對菸農補助各項種植所需的資本。另外西元 1936 年(昭和 11 年)開始進行「菸草耕作地方委託試 驗」,並且西元 1939 年(昭和 14 年)台灣總督府府令第 84 號正式公布台灣「菸草耕作區域」 ,其 中美濃庄同時被允許種植「葉卷種(雪茄種菸草)」以及「黃色種」,不過此時美濃地區對於菸草 種植仍有疑慮,在西元 1937 年「美濃庄役場」所做的農業作物調查,菸草尚未出現種植面積, 因此菸業在美濃平原較大規模面積的出現,大約已經在日治時代的後期了。

上述總督府「耕作區域」的劃定,代表「適合耕地」以及「鼓勵種植耕地」兩層意義。在政 策的推波助瀾下,美濃開始被安排接受雪茄種菸業以及官方大量鼓勵種植的黃色種菸草,配合當 時的美濃庄庄長林恩貴協助日人在美濃成立買菸場,以及積極的進行推動煙作及技術指導,也催 化了美濃人與菸業種作的關係 78 。

(二) 稻米與糧食政策 儘管水稻為重要糧食作物,早期移民墾荒亦是以稻米生產為大宗;不過從美濃相關歷史文獻 資料顯示,從清朝以來墾拓開荒的稻米生產,一開始就帶有商品經濟性質,美濃最早開庄的聚落— 永安街南側的入口即為一渡口(南柵門渡口,圖 4-1),作為當時平原生產的稻米往原鄉輸出的主 要港口,進行海峽兩岸對渡交易的出入門戶,從而形成當時美濃第一條商業街道(永安街 19 巷)。

日治時期,尤其是統治後期因應日本母國戰時體制的條件下,總督府基於財政獨立的要求, 除了以米糖為主要的經濟生產策略外,同時也發現處於熱帶氣候的台灣,在因應不同的地理和天 候條件下,出現發展熱帶特用作物的構想 79。因此美濃平原在日治時期還種植有胡麻、黃麻、苧 麻等這些今天已經不復見的經濟作物約數十甲。西元 1937 年「美濃庄役場」所做的調查裡,有 許多這類的農作種植的情形,當時菸草都還未出現種植的面積記載(表 4-1)。 西元 1929 年(昭和元年),蓬萊米基於日本本國的需要,以「強制」與「獎勵」並施的蘿蔔 與棍棒方法,將蓬萊米引進美濃平原的稻米生產取代原有的在來米。當年在美濃地區的美濃庄、 中壇庄、金瓜寮庄、吉洋庄共獎勵 500 甲的蓬萊米栽培 80,這種稻米生產品種的改變,不僅改變 78

79 80

洪馨蘭,(1998), 《菸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 ,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張靜宜,(2007), 《戰時體制下台灣特用作物增產政策之研究 1934-1944》,高雄:復文。 美濃庄役場,(1938), 《美濃庄要覽》(pp.84-85),高雄州。 4-3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了當地民眾的主食口感,同時也將稻米的商品經濟性格更為強烈,使的美濃平原的稻米生產經由 政策的介入,成為成功栽培蓬萊米的地方。 表 4-1:西元 1938 年(昭和 13 年)美濃地區作物生產面積 81 種類

第一期稻作

第二期稻作

甘蔗

甘薯

香蕉

大豆

面積(甲分)

2,459.2

3,2198

360.2

316.1

158.9

194.2

比例(%)

47.22

61.83

7.61

6.07

3.50

3.73

種類

花生

鳳梨

豆類

胡麻

黃麻

苧麻

面積(甲分)

76.6

22.4

34.8

70.8

21.7

12.95

比例(%)

1.47

0.43

0.67

1.36

0.42

0.25

圖 4-1:南柵門渡口 國民政府以後,美濃水稻的栽培面積在西元 1950-1951 年(民國 39-40 年)間,已經達到 7,000 公頃之譜,一直到西元 1976 年(民國 65 年)達到 7,924 公頃,可說幾乎整個美濃平原的可耕地都 成為稻米生產的地方,當年也是美濃菸作面積最多的一年,共有 2,235 公頃的耕地在二期稻作之 後,秋冬之際種下了菸草,佔稻田的 28%左右;儘管後來的主管單位因為生產過剩推動第六年 稻田轉作計畫,造成稻米的大量減產;但西元 1960 年代美濃平原確立的「稻-稻-菸草」的「複

81

美濃庄役場,(1938), 《美濃庄要覽》(pp.82),高雄州。 4-4


第四章 天圓地方:農村產業景觀與地方感之圍塑 式耕作制度」82,已經成為平原主要的農業生產結構和產業地景。主要原因為水稻乃是菸作具有 正面作用的前期作物,而且菸業生長的時期為二期稻作與一期稻作之間的冬季裡作時期,可將有 限的耕地作更充分的利用,一年收成可達完整的三獲。使的縱使稻米的收購價格與種植成本長年 相差無幾,但在專賣菸作的利潤和穩定的誘因下,仍然吸引農家不斷的投入菸稻輪作的耕作模式。

上述所說西元 1960 年代美濃平原不僅稻作生產幾達所有可耕地面積,並且也成為台灣菸草 種植面積最集中的鄉鎮;西元 1975 年(民國 64/65 年期)全鎮菸葉許可面積高達 2,235 公頃,佔全 鎮耕地總面積的 2/5 至 1/2 強,亦為全台 79 個種菸鄉鎮許可面積總和之 21.8%。另外,該年期美 濃共有 1,791 個菸草耕作戶,是全台菸農總數的 24%,即台灣每四位菸農中即有一位是美濃人 83。 美濃平原在菸草種植上的突出表現,使的後來的媒體詮釋與符號論述常常將菸草種植的產業地 景,與美濃成為台灣「原鄉」論述的鄉土意象互為表徵。

三、「菸稻輪作」地方感的物質性 美濃平原因為三面丘陵環抱的地形條件,大大降低冬季季風的威脅;並且從日治時期到國民 政府逐步建構完善的獅子頭水圳系統,使的美濃平原的農業十分發達,不論稻米、菸草、蔬果、 花卉等種植,均能呈現相當優良的品質和驚人的產量。因此,就農業環境而言,美濃較其他地區 來說,比其他鄉鎮要有利的多,條件也更為發達。也因此,美濃平原比其他地方有利的耕作條件, 亦成為美濃當地文化氛圍發展的經濟支撐,在產業生產關係與族群文化的互動鑲嵌(embedded) 之下,成為我們探討美濃地方感的物質基礎來源。

(一) 菸業與稻作:時間序列下的產業景觀 由於稻作禾本科水田的耕作特性,使的種植水稻是菸作具有正面作用的前期作物,不僅可地 力互補,又可防止病蟲害的散播,而且菸業生長的時期為二期稻作與一期稻作之間的冬季裡作時 期,可將有限的耕地作更充分的利用,讓土地生產力得到大大的提升,等於一年有三獲的收成。 縱使在後來的以農養工糧食政策讓稻米的收購價格與種植成本長年相差無幾,但在專賣菸作的利 潤和穩定的誘因下,仍然吸引農家不斷的投入菸稻輪作的耕作模式。

這種菸稻輪作的耕作模式,使的美濃平原出現「夏季稻田―冬季菸葉」的產業景觀,讓美濃 平原出現寒暑不同的地景變貌。除菸作產業本身大量且密集之勞力需求外,菸葉種作與二期稻作 緊緊重疊在一起的結果,讓美濃賦予人客家族群勤勞節儉的勞動影像。西元 1970 年代中期農耕 機械化未完全普及前,春夏二季稻穀加上一季秋菸,使得美濃菸農戶勞動人手幾乎處於全年無休 的狀態。每年的 2 月中、下旬至 6 月中旬,第一期稻作的種植及施肥、除草、除蟲、灌溉等生產 管理工作,與秋菸的分類、繳送輔導區工作,緊緊的重疊在一起。因此當時的美濃平原,處處可

82 83

鍾志宏,(1993), 《菸業對美濃大崎下聚落空間的影響》,東海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馨蘭,(1998), 《菸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 ,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4-5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見的是到處忙碌的勞動地景,成為許多媒體鏡頭捕捉所謂「客家族群是勤奮的」意象來源。

(二) 菸樓與夥房:勞動強度配置下的空間共構 由於菸草作物是國家與農戶的契作生產,相較於其他的農作具有生產利潤穩定性質。日治後 期在美濃平原才逐漸出現較大面積的種植,在利潤穩定的誘因下吸引農民紛紛申請種植許可,並 且因為菸葉採收後需進行烘烤和調理的工作,於是使的平原上出現大批菸寮(樓)產業空間。

每年在二季稻收成後,美濃農民幾乎全面性輪作改植菸草,此時金黃色稻浪開始隨著時間進 入年冬而被翠綠的菸田所取代,越接近採收期間(農曆春節),平原上以家族勞動力為單位的交工 組織,以團隊採收的方式出現在每一塊菸田,並且在菸田與菸樓-夥房共構的產業空間來回遊移, 將鮮採下來且因水分未除而笨重的菸葉,按葉片大小與肥厚分級層次的架起在燻菸室,使得生活 空間和生產空間結合成一大型的共合體,取代了稻作生產時期以各別家族勞動力的單一組織。菸 樓與夥房空間共構而成複合體的形式,成了美濃平原主要的生產勞動主體。菸草的生產特殊性是 必須有一專門的燻烤室,以致農家必須建造一個獨立的生產空間一菸樓。對傳統以稻米生產為主 的農家,是一個農業地景上的大轉變,高層和特定的形式,改變了平矮建制的傳統農家形貌。

菸業本身為勞力密集的產業,尤其勞動力的需求特別集中於後端調理的部分(表 4-2),在勞 動力與勞動空間配置的比例上,菸田與菸樓調理室之間勞動力的配置分別為 0.38 與 0.62;也就 是說,有將近兩倍的勞動力需求是集中在菸葉採收以後的調理和乾燥的工作,而且這種調理需要 的勞動力強度大,不僅需要可容納多人工作的便利空間,而且通常必須要舉全家族之力和交工組 織共同完成;因此這種勞力強度配置的特性,結合家族大小勞動力作充分的使用,將調理和乾燥 的工作空間緊鄰夥房,將可便於就近指揮家族內部各種大小勞動力來運用,這種空間結合的策略 使的在地景上出現菸樓與夥房共構的情形,以方便該產業生產模式的後端調理。於是,夥房和菸 樓共同出現在平原上 , 成了美濃平原地景上的主角。 表 4-2:菸作勞動力分配情形表 84 工 別 勞動力 (工/公頃) 比例

苗床

整地

種植

施肥

管理

收穫

乾燥

調理

包裝

合計

29.8

18.8

18.8

43.8

34.4

51.7

129.9

108.4

13.6

449.2

0.066

0.042

0.042

0.098

0.077

0.115

0.289

0.241

0.030

1.000

時間 勞動空間

菸田

菸樓(燻烤+調理室)

比例

0.3825

0.6175

84

1.000

鍾志宏,(1993), 《菸業對美濃大崎下聚落空間的影響》 ,東海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收 穫」的階段為菸田採收後載送回菸樓調理室,所有人再合力將菸葉分層次夾緊後上架至燻菸 室,兩邊都需要大量人力,因此在勞動力與空間的配置上各分配一半計算。 4-6


第四章 天圓地方:農村產業景觀與地方感之圍塑 黃俊憲 85 則以菸業的發展時期,作為菸樓與夥房空間共構的分析方式。黃認為菸樓設置地點 之選定,最初以在菸田道路兩旁優先,原因為空間較大而且方便卸貨和穿菸葉,其次則是安排在 生產空間之中,以減少背扛菸葉之耗時耗力,最後隨著菸葉種植漸趨穩定,並顧及燻烤與日常生 活之結合,後期興建之菸樓逐漸由夥房外圍移至夥房兩側;另外,若夥房內各房分家後才興建菸 樓,則菸樓會建在夥房內,不同於美濃傳統夥房之基本形式。

菸作產業除生產過程中的集體交工產生的凝聚力外,生產關係的特性把菸農家庭、家族夥 房、社區鄰里,以及聚落關係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過去菸葉從菸田採收後的接續工作都在菸樓內 進行,多少菸農家庭輪流煎熬過無數苦苦守候燻烤菸葉的天明,過去三、四十年菸樓的生產文化 牢牢實實與美濃結合在一起,是許多中、老一輩美濃菸農的勞動生產、生活與成長空間。過去菸 葉生產鼎盛時期,美濃擁有千餘座之菸樓,隨著民國七十八年堆積循環式烤菸機的引入取代傳統 菸樓之功能,以及產業結構之改變,菸樓在完成歷史任務後也逐漸被廢棄或淪為倉庫而日漸傾 頹,目前美濃尚留存僅數百座。

(三) 菸業輔導站與供銷倉庫:計畫性經濟的產業空間配置 菸業事業的經營管理單位―菸葉輔導區(俗稱菸葉輔導站或繳菸場)。由美濃、南隆、龍肚、 廣興、褔安、龍山、吉東、廣林輔導站的成立,設置辦公處、大型倉庫和收繳集貨場,普及化的 開展在菸作平原上。西元 1939 年(昭和 14 年)美濃平原開始推廣種植菸葉時,同年設立「美濃菸 葉輔導區」,掌理美濃地區菸農種菸申請許可證之核發、檢查核定菸農實際種植面積、輔導菸草 栽培、採收、乾燥及調理等技術,負責分配貸放肥料,以及菸農所需之各種器材,並辦理菸葉收 購業務,隸屬於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屏東支局,其後歷經多次機構改組及名稱之變革。

另一方面,農會和青果合作社承續日據時期的經營,在西元 1960 年代起躍昇成為強勢的經 濟組織,主導著農村地區蔬果的運銷體系。西元 1960 年代末至西元 1970 年代初,現代化的大型 集貨場,逐漸取代傳統的圃場,進入生產空間的行列;以寬敞、高挑的鋼架倉頂與集貨廣場,進 據平原。菸葉輔導站的設立,是國家計畫經濟的專賣制度下,施展制度與規範菸農的實質權力實 踐空間,並且將美濃平原的生產空間以菸農的分佈區分為八大分區(圖 4-2、表 4-3),分別配屬一 座菸葉輔導站做為生產的核心空間;與農會所屬的大型集貨場,具有異曲同工之效,指涉的對象 則是二期稻作稻農的生產及其生產關係。

菸業輔導區和農會、青果合作社在菸草、稻米、香蕉的商品化農作生產支撐下,為了達到市 場經濟的效益,搭建大型的現代的管理流程制度化的集貨場與倉儲;此類生產、管理的空間,成 為美濃平原上的農作生產集中處,也是國家權力直接涉入農村經濟生產的實踐空間,成為新的農 業平原上的空間核心。

85

黃俊憲,(2004), 《美濃菸業聚落與菸業建築之研究(1919-2004)》 ,中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4-7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圖 4-2:美濃菸業輔導區位置及管轄區域圖

表 4-3:美濃菸業輔導區成立時間及輔導範圍資料表 輔導區

成立時間

輔導範圍(里)

備註

美濃

1939 年

美濃庄

南隆

1952 年

祿興、中壇、清水、吉和、吉洋、吉東、龍山

龍肚

1955 年

龍肚、龍山、獅山

廣興

1955 年

興隆、廣德、廣林

福安

1956 年

福安

龍山

1972 年

龍山、獅山、吉東

由龍肚輔導區分出

吉東

1980 年

清水、吉和、吉洋、吉東

由南隆輔導區分出

廣林

1984 年

廣林、興隆

由廣興輔導區分出

(四) 交工制度與家族制度:產業生產關係的融合與適應 美濃自日治後期開始種菸以來,原有農耕勞動因菸作特性而改變;早期以農耕為主的糧食生 產,在勞動上一般以家族為中心,並且構成家族社會關係。隨著菸草引進美濃,高度集約的勞力 密集生產方式,使勞動力需求超過個別家族所能擔負程度,從而迫使家族必須對外尋求合作,開 4-8


第四章 天圓地方:農村產業景觀與地方感之圍塑 始跨越家族的界線串連起各家族,成為小規模的勞動團體,形成客家話所謂的交工(換工)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間接影響菸草產業發展的隱性因子,即是社群的互動交流。由於菸草栽培需 要搭配其他作物進行輪作,以降低病蟲害感染與地力耗竭,同時同一塊土地上並不宜持續長年的 種植某種單項作物,因此在美濃發展出「稻-稻-菸」二季稻一季菸的輪作模式,形成美濃菸農與 稻農身份高度疊合的現象,也因此在時間上出現季節性的農村地景變化的特色。不過,高利潤的 菸作栽培仍是主要對象,低利潤的水稻種植,僅是為了提供適宜菸作環境的附加農作而已。

菸作產業大量且密集的勞力需求,即使大家庭組織亦無法應付,因此交工組織乃應運而生。 通常透過地緣鄰里、姻親或血緣關係,由七戶左右菸農戶組成一個交工小組,每戶出二至四人, 以勞動力的交換方式在協作中輪流完成每一家摘菸葉、串菸葉、上菸架送至菸樓燻烤等工作。這 種菸農之間彼此以相同性質之勞動力相互交換,不僅解決了菸葉採收期間大量且密集之勞力需 求,同時菸農戶所擁有之家庭勞動力也在採收期間發揮最大之經濟效益,不使閒置。

美濃的菸農家族為了保障菸作產業大量且密集之勞力需求,以及生產資料之相互依賴,使家 族成員對於家族的認同提升,以及繁衍子孫以延續家族命脈的觀念更加鞏固,且使的家族內部的 分家力量受到抵制,從而延遲夥房分家的危機,形成許多人認為現今美濃比其他地方看似還保有 更多傳統家庭的樣貌。「夥房」這個家族共同體,因為菸葉的生產模式而得以維持至今,許多家 族在大家長過世後才析分家產。

(五) 菸業改進社與基層農會:產業組織的權力實踐 菸葉改進社與基層農會為農民最直接的合作對象,同時也是影響產業生產關係的重要組織。 產業在生產歲時節令與地域界限中,被賦予深淺不一的文化內涵。經由公部門的生產策略規劃, 或將帶動經濟產值,抑或引發文化的凝聚發酵,甚至造成原有文化的內部質變,通常最終的目的 在於政策效益的可量化績效。

基於產業生產剩餘移轉和提撥的因素,在產業的設定、文化的界定、資源的整合與創意的發 想等面向,多由公部門扮演關鍵執行的角色,而執行的成敗往往也繫於核心組織的管理運作與產 業網絡的整合。在美濃,菸葉改進社與農會這兩種單位與農民的合作模式,深刻且直接的影響到 農民的自主性與權益。

公賣局對菸草生產的管制、保障,使菸農免於自由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之下,種菸收入相對 於自由市場波動的經濟穩定性較高,也因此將美濃塑造出一個穩定且馴良的社會生產體制;由歷 史角度觀之,菸葉改進社與農會同樣的扮演了延續日據時代的農業組合和菸草耕作組合,在這過 程扮演國家與農民的代言者的角色,成為政策的實踐單位,也是專賣制度的管理和落實的單位。

兩種產業組織有其獨特的組織型態與成員關係,發展出農村地區的社會資本內涵,從而成為

4-9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政府之政策代理者(policy agent)與政策傳送網絡(policy delivery networks),其對農村現代化之公 共政策執行有正面意義,對其他開發中國家而言,亦深具政策學習功能 86 。

不過歷經半世紀的組織變遷,基層農會與菸葉改進社與後來的執政黨形成一政治恩寵侍從關 係(patron-client relations),因而農會和菸葉改進社實已被置於威權統合主義的政治體制下,其自 主性不高,不論選舉、基層金融、社會教育、文化或社會福利的政策功能,無一不在執政黨的控 制之下;再加上派系把持、信用超貸情形,此兩種組織功能在後來農業發展中備受質疑。對於菸 農來說,菸葉改進社所扮演國家專賣制度下管理者角色,對於菸農性格塑造,更是帶來莫大影響。

菸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專賣制度下,幾乎無須理會外界世局的變遷,只要把菸葉料理 好,收入自然有保障,甚至在菸葉生產期間,若菸樓或菸田遭受天然災害,還可向公賣局申請救 濟。這使美濃菸農在生產資料取得、生產過程組織上,以及生產收入有相對於美濃以外社會的獨 立性與安全,並可透過參加菸葉改進社,成為公家機構編制的一員。這種穩定經濟收益與安全感 之追求,深深擴散成美濃社會之整體性格,縱使沒有種菸家族,也一樣受到整個美濃社會追求穩 定的制約;所以當美濃人離開農業社會到工商業社會裡面,依舊會傾向尋找穩定工作,如公務員、 教員、警察等,縱使做生意,也至多是個中型資產的生意人,對於大投資依舊不敢放手一搏 87 。

(六) 公賣局與鄉鎮公所:國家農政的實踐場域 菸草產業的發展除了專賣政令的推動外,尚須配合相關試驗機關與產業組織相互並行,具體 來說則是國家權力實質的透過政策的宣達與執行,有效的掌控農民的生產與管理,甚至進一步控 制農村社會。西元 1901 年(明治 34 年)總督府正式成立「專賣局」 ,統轄台灣所有專賣資源事業。 到西元 1910 年(明治 43 年)各項民生專賣事業收益已高達台灣總督府收入的百分之 40%。 為了更有效地支配各項「專賣利益」 ,乃於西元 1913 年(大正 2 年)在台北南門近郊興建「專 賣局」的官署建築,於西元 1922 年正式落成;也就是目前位於台北市南昌路與公園路、和平西 路口圓環的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總部。然而對於當地菸農來說,對於公賣局的主要印象來源, 與其說是南昌路的那一棟美輪美奐的建築,倒不如說是來自屏東縣內埔製菸場的印象要實際的 多,這是因為公賣局實際與菸農互動的窗口,還是以各地區的製菸場為主,

第二節 經驗主義下水文化景觀的理解與詮釋 88 迥異於歷史向度下國家計畫經濟政策的權力實踐,對農村空間及內部文化所形成的空間地方 86

87 88

廖坤榮,(2004),<台灣農會的社會資本形成與政策績效>,收於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編著, 《政 治科學論叢》 ,第 22 期(pp.181-220),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 李允斐、鍾永豐、鍾秀梅、鍾榮富,(1997), 《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 ,高雄:高雄縣政府。 鍾兆生,(2008),<農村水文化景觀的理解與詮釋>,收於國立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編著, 《2008 第五屆農村規劃學術研討會》(pp.4-1-18),台中:中興大學。 4 - 10


第四章 天圓地方:農村產業景觀與地方感之圍塑 感;而這種地方感來自於水利設施的建構以後,農村的維生空間與內部文化所形塑的產業地景; 本章將嘗試從另一個不同的認識取徑,探討美濃水文化地景的空間詮釋。本文把美濃水文化景觀 歸結成為一個景觀詮釋的方法討論。以更微觀的視域來對文化景觀進行理解與詮釋。透過深度描 述的鋪陳,觀看景觀的方式與書寫文本將是一個深層閱讀的過程。將美濃水文化景觀作為一個閱 讀的文本,文中關注的是日常生活的身體經驗、集體記憶與地方的空間性意涵。在進行空間閱讀 的同時,也是在解讀歷史時間、地方空間、日常生活的景觀表徵與地方的人文空間發展,這將是 一種地方生活經驗的解讀與再現。本章節的論述發展架構,主要分為四大主題來進行討論,分別 從水文化景觀的的命名系統及空間感知、分水景觀的地方認知及體驗、地理空間的差異性與住民 耕作勞動的生命經驗來進行深入探討、空間感知下的非正式經濟活動。

一、水文化景觀的命名系統及空間感知 本節是對於水文化景觀的命名系統進行討論,試圖說明聚落內部生活的住民如何透過日常行 為的產生,而建構出共享水文景觀的圖象,討論主要分為日常生活與農耕勞動,來描述農村聚落 內的水文化景觀。由美濃地區的聚落命名可看出,許多與水有關的地名,大致可分為以埤塘、濕 地、洪患平原為主(表 4-4)、河川為主(表 4-5)、人工水利設施為主(表 4-6)的三種系統的命名類別:

表 4-4:以埤塘、濕地、洪患平原為主的水文化系統命名 地名

行政區

地形特色

在地詮釋

河壩埔

祿興里

美濃溪流經傳統聚落後的位置

河流邊的洪患平原

今中正湖地勢較高之入水口處

以大埤頭(今中正湖)為地名

今中正湖之出口處

大埤頭(今中正湖)下游處之意

美濃山南側山腳下的半盆地地形

植滿莿桐樹的低窪之地

荖濃溪的洪患平原

位於洪患平原上的住所

茶頂山西側山腳邊的半盆地地形

早期農民趕牛集中食草、低窪之地

茶頂山西側山腳邊的半盆地地形

位於北方的半盆地地形

茶頂山西側山腳邊的半盆地地形

又名殺狗坑,意謂曾為香肉店匯集地

大埤頭 埤頭下

中圳里

莿桐坑 溪埔寮

吉東里

牛欄窩 上坑

89

礠礄坑

龍肚里

柳樹塘

龍山東側山腳邊的半盆地地形

北上塘 黃屋塘 張屋塘

合和里

龍山西側山腳邊的半盆地地形

畚箕窩

種滿柳樹的池塘 位於北方河流上游的池塘 黃(張)家夥房落腳處的池塘 地形猶如畚箕狀的低窪之地

鮮水港

德興里

地勢平緩的河岸

早期美濃溪排水支流的渡口

泉水窩

福安里

美濃山南側山腳下的半盆地地形

水源充沛之地

表 4-5:以河川為主的水文化系統命名 89

「窩」與「坑」雖同為地勢低窪為山脈包圍的半盆地地形,但從地方耆老的口述得知,兩種 稱謂的差異為與水源的多寡有關;水源較乾旱之地為「窩」,較充沛之地為「坑」 。 4 - 11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地名

行政區

地形特色

在地詮釋

三洽水

泰安里

美濃溪三條支流匯流之處

三條河流匯流的地方

雙溪

廣林里

段巷溪和羌子寮溪河流的區域

兩條河流包夾的地方

獅山里

獅子頭水圳導水幹線(最上游)

過路潭

合和里

竹仔門排水(美濃溪支流)過河處

南頭河

中壇里

美濃溪排水支流地勢低窪之處

上河壩 河邊寮

河流的上頭(游) 河流沿岸的聚落

表 4-6:以人工水利設施為主的水文化系統命名 地名 九穴 十穴

行政區

地形特色

在地詮釋

獅山里

由水圳水閘門數量作為地名的聚落

由上表所討論的地名脈絡,佔了美濃平原大部分的聚落地名,在地方性命名研究並不陌生, 透過以水環境空間為主的認知與分類系統,形成了空間的種種稱謂。從與「水」有關的空間地名 分類中,可知美濃平原大多數的地名都與「埤塘、濕地、洪患平原為主的系統命名」有關,其次 為與「河川為主的系統命名」,水利設施因為到日治時期以後才建構完整,所以在地名分類中最 少出現。由此可見美濃平原在早期墾拓時期,在移民初入此地,試圖從地形、土地與水源的各種 理解所形成的空間知識的分類,此地一直是處於地勢低窪、遍佈池塘濕地、而且移民常與水爭地 的沖積平原。而且在行政區域的歸納上,以龍肚里、獅山里佔最多;中圳里、廣林里等地次之。 前者為荖濃溪沿岸的沖積平原,後者為美濃溪中上游的集水區。

在此,本文想透過另外一種角度來談水文化景觀的命名系統,也就是透過住民由日常所進行 的動作,來理解行為本身與空間的關係,以下分別列舉兩則水文化景觀的命名文本 90 來進行分 析。第一則水文化景觀命名文本,主要探討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安排,從住民對於日常生活的取水 行為來進行深厚描寫。

晨起,我開始了我每天最喜歡的例行工作,梳妝打扮,梳的是可以防烈日但又不怎麼透氣的 斗笠妝,扮的是一個合乎標準的農村莊稼婦人角色。雙妹本是下溪埔寮的姑娘,當初嫁來竹 頭背,也可謂之門當戶對,反正兩個地方都苦吧!一個地勢高水源少,一個田裡石礫滿佈, 就像美濃人說的,「全全苦細頭,做有會做死喔」!

幼年常張羅家裡大小事,來到這除了換個地方吃飯、睡覺以外,其他一些零碎的生活雜事倒 也難不倒她,唯一最讓她困擾的則是每天總是要走上那一小段路去榕樹圓環邊挑水。第一次 去的時候,沒啥人,一位陌生的同村婦人跟我打了聲招呼,我點點頭也就沒多做停留,挑啊 90

文本故事裡描述的人物、場景,為田野調查時所紀錄,並發展成文本故事,具有研究者主觀 的感知背景存在,以下文本中的人物姓名為配合文本故事所創作的假設性稱謂,並非田野調查 時主述者的真實姓名,本文在此作一簡要的研究侷限說明。 4 - 12


第四章 天圓地方:農村產業景觀與地方感之圍塑 挑,一路搖搖晃晃,晃到家裡大概也沒剩多少水了。唉!還是得多走一趟。

慢慢的,我與初識的婦人熟了以後,才知道人家都叫她玉金姐,家住王爺壇要去後山善堂那 邊,聽了正糊疑,心裡納悶,她要走的距離比我遠,那它挑回去還有水嗎?問了她,她笑了 笑,一開始都在做白工,後來就知道哪條路石仔較少,怎麼挑水較不會溢出了,玉金姐很用 心的告訴我這些,好像在傳授我農村挑水秘笈一樣,不過,我當下並沒有很認真的聽她說, 只暗自竊喜著,原來我住在楊桃樹下算是近的了。

區域的共同性跟差異性透過上述的取水故事背景理解,差異化可能是造成主體經驗感知改變 的因素之一,主體想找回熟悉的地方感,以致於用原初身體意象的反射來進行想像。第二則水文 化景觀命名文本,主要探討勞動場所中的生活節奏,從大區域到小區域,主體把記憶、想像、經 驗化作是其身體感知,而這感知即產生了勞動的模式。以下從住民對於勞動場所的工作行為來進 行深厚描寫。

遙望著遠方大武山,雨後的薄霧,圍繞著山腰,在椰林與綠秧襯托下的河壩寮,有著老農一 甲子以來的付出。芒果樹下,以大紅色調油漆的紅色水泥小屋,是前年改建的小伯公壇,搭 配著庄人用紅色布幔綁住的老樹枝幹,這裡是寮村庄民稱做「當靈」的地方。臨暗時,滿清 哥騎著他的自轉車,沒帶啥工具,只是想來田裡看看,想到昨晚剛補好的田埂,心裡就有氣, 不知哪來的鼠輩,把我的田埂硬是挖出了一個大洞,這沒法,一定要補起來,不然水會漏。

田埂是寮村庄民花了一番功夫才堆疊起來的,每顆石頭都有被寮村庄民或抱、或丟、或踩過, 那時,看阿爸他們疊,也不覺得有什麼奇怪,直到我正式成為這田的主人後,才回憶起那時 玩的遊戲。為了怕田埂漏水,在石頭結構堆砌完成後,通常都需要用一些泥土去補空隙,這 工作就咱跟老弟來了,其實哪懂得什麼,只是一心想要「搞泥」而已。現在想想,這搞泥竟 也讓我學會了田間管理的工作。老人家說,這田有沒有秀氣,有時評斷的基礎不只在於作物 的生長,其他的地方也是會看的,如果你的雜草長的太高,人家就會認為你很懶惰,這樣種 出的作物可能也好不到哪去。

大家現在都把田埂做(水泥)起來,他們說這樣就不會長草,也不用補的這麼勤快了,我看別 人的,這樣做也是會漏水,既然都會漏水,我也就不想麻煩了。看著伯公小屋門對寫著「双 冬耕作大豐收,庄前庄後皆平安」,想到距離寮村豐收的日子越來越近了,上個香,可千萬 別有什麼閃失啊!

透過上述勞動場所活動的理解,田間維護讓主體產生與地方、記憶的連結,在社會的變遷下, 形成未受改造的一類,變化是遲早的事,深刻的是規制著身體律動的微觀因何以能依循在社會框 架中而不至淹滅。

前述兩則水文化景觀命名文本故事,我們從住民日常所進行的行為,來理解水文化景觀命名

4 - 13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系統的反思詮釋,此命名從行為出發,行為包括身體動作及思維反射。身體意象命名使住民在水 文化日常生活世界的實踐中,透過語詞的聲音形象,不只喚起身體所儲存的記憶,同時喚起身體 在水文化日常世界中某些行為規範、道德與風俗習慣等。如在那裡身體應該以怎樣的姿態呈現。 在聽說的符號過程中,起著給予水文化世界有意義的行為與基本作用。人們從小在其中學習已經 習慣的、固定化的層次語詞,作為言說、語言的學習模型,如在其中學習如何為事物命名、區分 等,以奠定有意義、有秩序世界行為的能力。明確化自身與自身、他人的關係,並根據這種關係 進行場域化,意義、位置的指定,成為一種常識性模式,提供身體在世界中行為的準則。這與人 類地理知識的積澱有著廣泛的聯繫。

透過身體的經驗,喚起了內在的記憶,而行為的律動讓主體對於空間的物體、路徑,甚至是 另一個由行為律動所認識主體的命名。在此背景下,對於竹頭背、善堂、楊桃樹下及黃屋邊的命 名依據,也就不只是出發於客體的告知稱謂,而是透過身體的感知經驗加置於記憶的深化。日常 生活與勞動場所的互相辨證,產生出的身體意象,可以宏觀的感知美濃如大地之母在遶田坵之 子,也可以微觀的透過經驗的田間勞動,產生由身體律動的命名依據,最終依歸於日常產生的生 活記憶,記憶卻又讓身體意象式的產生了行為的反覆節奏及水文化命名的常態規律。

二、分水景觀的地方認知及體驗 接續,本節第二部分是對於分水景觀的地方認知及體驗進行討論,透過時間發展的脈落下, 以住民對於水文化空間的使用經驗來論述,從等水、尋水到用水的空間體驗,最終描寫存在於聚 落內分水景觀的衝突因素及理解住民透過何種方式來克服並累積個人的農作經驗,以下分別列舉 三則分水景觀文本來進行分析。

第一則分水景觀文本,從時間脈絡來理解分水景觀的地方認知過程,透過等、期待,成為主體不 能透過身體經驗來克服的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探討,問題意識從未有水利空間設施物出現開始, 住民透過何種方式來建構分水景觀,以下從住民初次學習農作耕種的勞動體驗來進行深厚描寫。

上庄要去畚箕窩的路上,總要經過一個大斜坡,人說溜崎仔那邊,能夠扛著吃飯傢伙走上那 一段,臉不紅氣不喘的倒也沒幾個。貴昌同貴丁同夥房,從小被竹棍追到大的堂兄弟,那坡 走上走下已是習慣。兩人字識的不多,農作卻視他倆為兄弟,爺來臺算二十一世,留給他倆 幾塊田,初開始,日作夜作,耕也耕不出水,偏偏隔壁田坵金玉滿堂、五榖豐收,看來,咱 倆還是褲管捲一捲,回家吧!

夏日白晝催促著疲憊的眼皮,今兒個早點去好了,沒等貴昌醒來,貴丁就獨自前往田間。後 生,這麼早喔!還沒來的及反應,隔壁田那帶著斗笠的傢伙就先跟貴丁打招呼,貴丁識相的 回了他一句,早喔!這是你的田坵嗎?貴丁把憋了好久的疑問提了出來,也想見視一下這能 讓田穿金帶銀的傢伙到底是何方神聖,他笑一笑的回答了貴丁早就預想好的答案。突然,他 用一種充滿著自信、滿足,亦或說有點想要跟你較量的語氣反問貴丁,有什麼事嗎?當下,

4 - 14


第四章 天圓地方:農村產業景觀與地方感之圍塑 貴丁就算心裡有千百個疑問想請教他,也執著於他那傲氣的風骨,硬是把話吞了回去。

隔日,貴丁告訴貴昌他那天與那傢伙的相遇,貴昌當下的反應,你怎麼不叫他教我們要怎麼 耕,貴丁語塞的簡短的回答了一句,我又不識他,殊不知貴丁其實根本就不想問那傢伙,才 用這理由來應付貴昌。夜裡,貴昌輾轉難眠,想說明天一定要早點去找那傢伙,畢竟也耕了 一段日子了,田裡硬是長不出東西,一定要好好的請教那傢伙,想著想著就睡著了。

清早,貴昌和貴丁照那天的時間提早去田坵,沒碰到那傢伙,想說可能是咱倆來早了,就先 進行農耕勞動。做了一會兒,那傢伙來了,貴昌並沒有立即的衝上前去,反而假裝在旁整理 田坵,眼角餘光竟在偷描那傢伙,想看看他在做什麼?太陽越來越大,沒得做了,三個人開 始往陰涼處躲,終於被貴昌逮到機會了,這時也顧不得貴丁的什麼自尊啊、骨氣的,都丟一 旁吧!貴昌神態自若的問那傢伙,你種的田不錯喔,他笑了笑,能不能告訴我你怎麼種的? 就這樣種啊!沉默了一會,貴昌續問,我的田就在你隔壁,為什麼沒辦法長的像你的那麼好 呢?突然間,他那上次對貴丁回答的表情及語氣又再次的出現了,你們又不知道它的靈性! 泥有靈性嗎?有啊!怎麼會沒有,簡短扼要的回答,讓貴昌有好幾個夜晚又要翻來覆去了。

在勞動的體驗歷程中,隱約看出了世代的差異,這之間存在的差異性絕對不只是從田產的自 然環境品質良窳來決定,世代的差異可以從想像及思考的層面來理解經驗。

第二則分水景觀文本,主要依循著上一文本的脈絡,從學習農耕的勞動經驗裡獲知,水源的 取得必須依靠大自然環境,而大自然環境賦予的元素,要透過何種方式才能取得,農民可以作田 埂,築埤頭,讓農地也可以成為手工大、小水庫的非工業化想像。人是能動的動物,決不甘受制 於自然環境限制,此時,透過空間認知所產生的尋水方式也可作為本文的深厚描寫。

市集裡有家猪肉攤,頗受庄民好評,攤前門對寫著, 「半買半送不打緊,秤金論兩他不做」, 這老闆也真會做生意,字體充滿著素人藝術品味,底板看的出是撕裂的廢棄紙箱,他把掛猪 頭的鐵勾拿來掛他那得意的作品,轉啊轉,永遠是最顯眼的位置,香腸、臘肉、猪膽肝,想 要不見「攤」也難。

大頂寮的市集,白天伴隨著小販的吆喝聲,好不熱鬧!晚飯後人群漸散,又有一群新的生力 軍加入,他們的聲勢浩大,是號稱把台灣經濟撐起一片天的農業大隊。一夥人相中了那家猪 肉攤,他們把白天放食材,依稀聞的到血腥味的木粘板當床,群數的鐵勾當帳,或做、或躺、 只要你覺得舒服,任何姿勢都可以在這裡展現。

談話內容不外乎白天的農作心得分享,說到福生那猴仔,實在有夠混帳,水好像是他家的, 一點都不留給人用,田在圳頭就可以這樣嗎!進春餘怒未消,說巧不巧,福生人竟出現了, 想當然爾,這兩人鬥在一起總沒給對方好臉色看,進春氣悶在心裡,回到家一進門就對有娣 發脾氣,有娣也知道進春為了啥事在生氣,每次總是心平氣和的安慰著進春,誰叫爺留給我

4 - 15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們的田在水尾,不然你把他賣掉吧!進春想一想,不行,這樣下去我的田沒水早晚會乾掉, 得想個法子才好。你可別又去找人吵架啊!有娣擔心著。

隔日,進春晚飯後還是去他習慣的猪肉攤聊天,不過,這次不同的是,到了進春平常要回來 的時間,有娣左等右等就是等不著他,心裡急了,就叫兒子陪他去找。有娣知道進春會去猪 肉攤,可是當她到的時候,人群早已散去。他該去的地方都找過了,我們還是回家了!父親 可能已經在家等我們了,兒子坤雄安慰著有娣。

當她們一回到家,果然看到了進春,進春沒等有娣開口,就先問,這麼晚了妳們兩個去哪啊! 我還沒問你,你反而先問起我來了。原來,進春是到田裡放水去了,福生那猴仔,白天老是 把我的水轉走,今晚我就把你的水轉走,有娣擔心被發現,心裡一直徬徨不安,反正大家都 有繳水租,我也沒多過份啊!被發現再說吧,大不了打一架,不然能怎麼辦!

文本從日常生活對於空間的取徑起始,再論及衝突的事件,這些因素都造成主體思維上的轉 變,主體受制於社會的規制,所以不能把田賣掉,但又得維持家計,而對於客體所帶來的影響, 主體把熟悉的地方認知化作實踐行動,這是一種新的空間體驗。

第三則分水景觀文本,從等水、尋水到用水,表達住民透過日常生活對於水的使用為主,前 述二則場景都出現於勞動空間,以下則是以生活週遭的用水來描述,這時空間設施物開始出現, 但主體還是依循著使用自然條件為主的脈落進行深厚描寫。

通往溪邊的石階,還依稀看的出綠苔,前些年,一群工人開著機具把溪旁的竹子挖了。我同 夥房裡的一群小孩好奇的跑去看,大人總說,別靠太近,我總是喜歡瞧上一瞧,沒想到,有 趣的畫面沒看到,耳邊傳來的卻盡是機具的轟隆聲,到了夜晚入眠還餘音繚繞,我並非在讚 揚它那雄渾的低音演奏,而是那聲音打散了我夢境中熟悉的景象。

堤防看似堅固,那是工人事先排練過的,說他們在演一齣現代化的舞台劇也不為過吧!我踏 上通往溪邊的石階,它是我與溪裡朋友的聯絡管道,水叔、魚伯,好些日子不見了!沒想到 一轉眼,我只能跟你們四目相望了。我家門前有小河,是羌仔寮溪後方村落的寫照,沿著溪 畔蓋起來的大屋,家戶都設置有一條通往溪畔的小徑,閒暇時,妳可以恣意的去溪邊嬉戲打 涼,遇著要燒水洗身,就得甘願點提著水桶往下奔。

秀菊是分到山下新雲伯的女兒,兒時的同窗,它大我幾個月,我還得叫他一聲阿姐呢!我們 感情很好,幾乎天天見面,新雲伯母每天晚上都會提著竹籃走我們家的石階去溪畔洗衣,反 正大家是親戚,夥房裡鑽來鑽去也不稀奇了。新雲伯母跟母親喜歡在溪畔洗衣的時後話家 常,有時聊農作,有時聊家庭,我跟秀菊總是喜歡跟,衣服量多的時候,母親還會讓我們搓 上幾下,不過,對於兒時的我們,還是玩樂成分居多。

4 - 16


第四章 天圓地方:農村產業景觀與地方感之圍塑 長大後,要讀書,新雲伯母也不常帶秀菊一起來了,不過她偶而還是會跟。夢境中幕然出現 的場景,是跟秀菊光著腳浸水打涼,享受夏日晚風吹拂的夜晚,醒來才發現好久沒跟秀菊去 溪邊了。母親說,新雲伯母山下屋家附近做了一條大圳,聽說是日本人花錢蓋的,她們現在 也不用大老遠來我們這洗衣了,母親看我面帶感傷,安慰我說,改天換我們倆去她們那邊洗 也可以啊!沒想到這夢境卻也在我學會洗衣的日子裡成真了。

文本的夢境實為其記憶的反射,這裡面有著主體想像的地方依戀,空間的改變受制於社會環 境的變遷,而在此變遷之下,行為卻不斷的依循著此框架在轉動,在目前工業社會下,要回歸農 業社會的生活方式並非困難,而是相對認知的問題,如智慧機械相對於硬體設施相對於自然環境 的變遷,關乎於主體如何想像。

透過對於文本的描繪,我們可以從既有的視野中,觀察到過去不曾注意的圖象,在轉換看的 角度後,有助於我們去觀察及理解,群體之間作為彼在與此在的關係,如,老農說明地是有靈、 有生命的事件,農夫耕種的思維等。所以,對於分水景觀地方認知及體驗的反思詮釋,本文認為, 地方作為提供我們融入水文化生活世界的一個概念,隨著經驗及尺度的變換,地方和某一特定範 圍的內在結構產生了互動關係,進而使意義及情感油然而生。

如果微觀的理解到地方中的空間及各個不同的經驗主體上,則會因為關係的不同,而使更複 雜的情感及意義賦予其中。在我們所描繪的文本中,更是加強的描寫了情感與空間的關係,進而 深動化地方描繪,如世代對於水的想像、放水行為的互動、洗衣空間的變遷等,具體的說明不同 個體因為與時、空、事、物之間發生關聯,而產生了認知意義,也因為意義讓個體因時、空、事、 物產生了特殊化,形成每個主體內心世界裡建構岀屬於地方的水文化的景觀圖象。

三、地理空間的差異性與住民耕作勞動的生命經驗 本節的第三部分主要透過地理空間的差異性,來探討住民耕作勞動的生命經驗,如何展現在 對於地理環境識覺的思考,地理知覺的呈現將知覺環境的機制呈現出來,包括不同空間、時間尺 度與物質環境,使得描寫地方更有著力點,這樣的機制也成為文本中處境塑造的重要參考,以下 分別列舉兩則地理空間差異的文本來進行分析。文本從地理空間的差異性來探討住民對於水文化 景觀的思考,透過美濃地區早期墾拓的聚落地理空間擇址為主,選擇位於美濃地區東北角的九芎 林聚落,作為第一則地理空間差異文本的深厚描寫。

芎村也算瀰濃的老庄頭了,清朝時節,傳福的祖先從屏東來這開墾,村的西邊隔著雙溪水, 尖山在上面,往下走可以去龍肚北上塘,現在從這裡看到山下,以前都是咱家裡的地,老人 家初來乍到,看哪個地方可以耕,插個旗子就算咱的了。這可害慘了傳福,田坵幅員遼闊也 就算了,最慘的是地乾的像啥似的,地勢高沒水來,隔壁庄土壤肥沃、物產豐富,芎村卻連 邊都摸不著。唉!這裡一年要雙冬可難如登天啊!看來今天又要失望了,還是撿點柴回家燒 好了,這附近九芎仔很多,拿來作木炭燒,點炭火很好用,每每工作到日落,傳福總會帶些

4 - 17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禮物回家。

昨夜的風可真強啊!寮仔被吹的七零八落,早上去了趟茅窩,割了些茅草回來家裡補寮上的 屋頂,看來又得花些時間整理了。轉秋後,運招像往年一樣,都會陪我去大坑採樹薯回來, 那是倆公婆再也熟悉不過的地方了,從天緣叔夥房旁的芒果樹下進去,片野盡是樹薯田,採 回來後,可累著了孩子們,全家像是勞動工作隊一樣,啥傢伙都拿出來了,這東西可好用了, 把它刨成絲,作成樹薯簽,再攤開於夥房的禾埕裡晒,這是乾燥最好的方式了,沒這麼多榖 可曬,曬些樹署也讓傳福滿足了理想中物產豐饒的收成景象,乾燥後的樹署成為了牲畜最好 的食物來源。

這裡是芎村吧!靠山吃山總是爺教的啊!

美濃地區的發展開始於西元 1736 年(乾隆元年),往後到西元 1738 年(乾隆三年),美濃地區 相繼開拓了瀰濃、龍肚、竹頭背及九芎林等聚落,到目前為止,整個美濃北部平原的發展已經稍 具雛型。從聚落的構成及遷徙過程中可以了解,清末九芎林聚落的發展深受地理空間環境的影 響,日治時期的水利設施開發與山區的造林活動也影響了聚落的空間結構,光復後國民政府的農 業政策更是徹底的改造了聚落的空間景觀。

第二則地理空間差異文本,則是同樣以早期墾拓的聚落地理空間擇址為主,瀰濃庄依瀰濃河 畔建立,從上游至下游可以細分為上庄、中庄及下庄等三個小區域,合稱永安聚落。以下透過設 立在庄中祭祀空間所產生的信仰活動來進行深厚描寫。

鑼鼓伴隨著嗩吶的聲響,節奏明確,這不是那家爺要娶姑娘,就是有熱鬧可看了,發牯興奮 的跑去路上追,他知道又有戲可看了!抱著雀躍的心情回家催促著錦雲。世代都務農的秀喜 是上庄張屋夥房人,錦雲的兒子,錦雲日人時代就開始耕菸草,我們家二分半的菸田就在要 去竹山溝的路上,擁擠的夥房裡,其他先種菸的伯父,蓋起了一棟接著一棟的土窯,錦雲沒 地方做,只好跑到田裡硬是用土塼蓋了一棟。

成家過後,秀喜帶著妻子搬來這住,包括那時候剛出生的發牯,後來我把父親接來這住,它 可高興了,成天跟他那得意的長孫聊在一起。發牯最喜歡坐上錦雲的那台古董自轉車,爺倆 常在美濃東奔西跑,哪個地方這猴牯沒去過。

河畔庄頭伯公邊等著發牯的是他那群猢猻狗黨,錦雲還沒來的及煞車,他就先跳下去了,大 夥圍在伯公壇前面的土堆裡玩彈珠,錦雲則是雙瞳靈巧的找尋著他的朋友,原來他們早幫錦 雲挑了個好位子,最靠近河畔的上等座位,錦雲熟悉的拿出了放在口袋的香菸請其他戲友同 好抽,大夥就坐在河畔邊欣賞著對岸演出的戲碼。

為了祈求河江伯公能夠護佑河岸,保佑庄中全境風調雨順,庄裡每年的農曆二月時節都會舉

4 - 18


第四章 天圓地方:農村產業景觀與地方感之圍塑 行祭典,請戲班演戲來酬謝神明,錦雲從發牯那年紀就開始看了,就算發牯不邀他,戲癮一 發作,他還是會自個兒跑來看,反正每天都要從這岀入,彎身磕頭也是希望伯公能保佑咱全 家豐收平安哪。

每逢夏秋季時,瀰濃河系容易因為雨勢的影響,導致河岸周圍土地淹水,住民每次見到自己 辛苦耕種的農田,因為淹水而使得農作物流失,紛紛感到痛心,有時淹水甚至危害到住民的生命 安全,初期墾拓實屬不易,為了對水源的守護及祈求,建造了河江伯公、水口里社真官伯公等, 藉以解除聚落住民內心的恐懼,甚至可以透過祭祀空間與聚落的相對方位,來理解住民對於水的 思考,如把水的符號想像為財的符號。

透過上述兩則文本的理解,地理空間差異性反思詮釋可透過以下三方面來討論,第一,特殊 時間尺度下所展現的環境,有水、無水本是地理空間所造成的區域差異,但在時間脈絡下透過主 體的行動,雖然表像式的改變了地理空間的框架,如獅仔頭圳的開鑿,但卻無法改變主體基礎本 身對於地理空間產生的環境識覺感知差異。第二,地理知覺的呈現,九芎林地勢高相對於上庄地 勢低,主體地理知覺的反應表現在對不同水域空間的意象上,乾枯的地勢與氾濫的平原造成了主 體經驗空間上的差異。第三,不同物質環境下所知覺的環境,透過對比強烈的閒暇時間活動,如 削樹薯簽與看戲,兩者看似性質不一,但卻可宏觀的去理解前述地理空間的差異所造成的勞動節 奏影響,實為不同物質群所造就,成為感知環境的要素之一。

四、空間感知下的非正式經濟活動 中學的社會課本通常會這麼說: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是從狩獵、採集的部落生活進化到游 牧、農耕為主的農業社會,再從農業社會進展到所謂的現代工業社會...云云;事實上這種說法, 不僅是脫離於現實社會生活的一種觀點,也是對於人類社會發展史單線思維的迷思!對於現代工 業社會濡慕想像的迷信。工業社會的發展是近代三個世紀左右的事情,即便如此,亦不能說當工 業發展的時期,農業已經不存在了;或是隨著工業發展所興起的高密度聚居行為—都市。亦為整 個土地使用上的一個部分而已,在都市以外的大量土地,仍然是以農村的生活形態在進行著。

即使我們對於食物生產,已經可以利用技術手段,在有限空間與時間內獲取大量可供多數人 飽足的食物,然不可否認的,我們生活裡仍然有許多採集的生活行為,只是採集行為已經不再作 為滿足生存所需的必要手段,更多成為休閒聯誼以及人情餽贈的用途,例如釣魚、野菜、登山等。

由於種菜需要進行整地,無形中成為農村閒置土地的一種管理方式,而且充分的運用畸零地 的使用,使的農村地景到處具有維生食物生長的豐富面貌。在美濃地區,婦女利用畸零地種菜的 行為,是一種很值的探討的活動,並且非常普遍的存在於農村婦女日常的生活行為中。

通常畸零地面積不會太大,用畸零地種菜並不會帶來太多的收益,而且這種畸零地通常位於 水圳邊的水利用地、圍牆邊的道路用地、甚至河道行水區內的沖積土丘,屬於法制上的邊緣空間、

4 - 19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被認為屬於非正式經濟的生產行為。而且種植的成果主要還是優先供給自家食用所需的菜蔬,有 多出來的部分,則是有兩種主要的用途,而且這兩種用途分別指向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一種是 拿去街頭或市場隨機販賣,其所得作為婦女在以男性為主的家族經濟之外的自主經濟來源;另一 方面則是透過將多餘的菜蔬餽贈給街坊鄰居與出外子女,達到連結聚落生活的社會網絡意義。

(一) 農村中婦女邊緣空間的自主經濟生產 從經濟層面來說,通過畸零地所種植出多餘菜蔬,在市場隨機販賣的所得,對於婦女在家族 夥房的親屬關係與家庭經濟,有著被允許的經濟自主性的建立,和獲得財產自主權非常重要的位 置。婦女們只是用每天下午的閒暇時間種植,基本上屬於家庭經濟與物質生產的補充;但是,我 們仍可以看到他們將多餘的收成拿到路邊隨機販賣,成為農村非正式生產下的經濟活動。

孔邁隆(Mylon cohn)認為,在以男性為主要子嗣和財產承繼的美濃傳統客家夥房家庭,女性 (尤其是嫁入的婦女)的「私該」錢(客語;意為私房錢)是保有女性在夥房家庭裡面,可獲得相對 部分經濟自主的主要來源,而這筆私該錢的來源主要便是在「早餐前、午休時間、晚飯後,和家 中沒有要忙的事的時候」 91 ,也就是非農忙的時間,幫人代工、菜圃種菜、飼養小型畜牧(幾頭 小豬)等較屬於非家庭主要經濟生產活動的範疇私攥所得,這些錢可能用作於小孩子的教養費 用,或是各房在夥房家庭的社會關係無法滿足的特殊支出等方面,提供了很重要的補充功能,對 於農村夥房家庭來說,婦女的私該錢對於補充家庭主要經濟支出的不足,以及降低經濟生活的風 險有重要的功能。

這種經濟活動屬於非正式生產的行為,充滿了隨機性。可能只是三把甕菜、兩把蔥、幾條絲 瓜、或者幾顆高麗菜…等,更多時期會隨著冬季裡作項目販賣,只要一塊可鋪地、放置販賣物品 的帆布,一個可坐人的板凳,蹲坐在每天下午車潮較多的市區道路邊緣,只要將菜蔬賣完便收拾 回家,一個下午可能僅賣個兩、三百元新台幣,而且…不一定還會再回來賣!除非他那小小的菜 圃所種出來的菜還有貨!

由於婦女們利用畸零地種植菜蔬,通常主要動機並非為了販賣:儘管如上述所說這是婦女取 得相對自主財產的來源!但更多的動機其實還是為了自家食用以及街彷鄰居的餽贈,多出來的部 分才會臨時拿到街上販賣,因此生產方式上通常不會使用過量的農藥甚至有機生產,具有一定的 食用安全保障,相對的許多在地民眾也較喜愛向這種隨機擺攤的婦女購買蔬菜;事實上,在社會 網絡綿密的美濃社會,街頭上買賣的雙方常常都是互相認識的朋友或親戚,因此在購買行為上也 帶著餽贈的成份,購買蔬菜的同時也順便寒暄聊天,成為午後的街頭轉角或陰涼處,溫馨的農村 市集景象。

(二) 農村婦女社交網絡的社會性功能

91

美濃鎮誌編纂委員會,(1997), 《美濃鎮誌(下冊)》(pp.844-848),高雄:美濃鎮公所。 4 - 20


第四章 天圓地方:農村產業景觀與地方感之圍塑 水圳邊畸零水利地面積通常有限,因此有時候種菜除了供應自家食用所需之外,可能已經所 剩不多;或者有些婦女的私該錢不需要從此得來;亦或者兩者都不是...!總之,種菜還有一項非 常重要的社會意義,這種意義要比經濟的理由大的多:就是街坊鄰里間或出外子女的餽贈行為!

牟斯(M. Mauss)在其《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一書中,強調禮物交換為人類行 為中一個重要的研究主題。牟斯在書中主要要證明的,是禮物交換如何作為一個體系,普遍存在 於人類社會之中,成為人類社會網絡互動的一種功能和機制。何翠萍在為該書的中譯本寫導言 時,以「全面性報稱體系」(the system of total prestation),來指稱這個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的禮 物交換活動:在表面上看來自動自發,慷慨無私的「報稱」餽贈行為之後,事實上是有道德上身 不由己的義務性和經濟上利己性做基礎…。

在這裡,我們將婦女在水圳畸零地種菜的成果,將其菜蔬的餽贈行為視為禮物交換的意義看 待。蔬菜...就市場價格來說,不能算是很貴重的東西,但就是因為其不是貴重物品,因此在餽贈 過程中,將不會因此而被視為具有某種明顯重大意圖的「賄賂」行為,從而有效的減低了表面上 利益算計而被直接拒絕的風險。另一方面,儘管蔬菜只是平常隨手可得的物品,但卻是每個人每 天都不可或缺的「食物」 ,從而使的餽贈行為更加強化了這種餽贈流通所表達的「報稱(prestation)」 和「回報(counter-prestation)」:表面上看似自動自發、出於自願,實際上卻是非常具有隱含的義 務性的盟約(契約)關係。

盟約(契約)關係是牟斯全面性報稱體系中重要的核心概念,作為全面性報稱體系的重要因 由:財富的流通只是局部表達彼此之間深遠的盟約關係。違反這義務可能在私底下招致懲罰也可 能公開地引起大戰…。在中國和文化的典型反應則是認為「欠人情債」 、 「人情上過不去」 、 「情面 掛不住」…等說法。各種場合的送禮習俗,促使人們因為覺得「虧欠」而回禮,超越表面的利益 行為而建立了一個深藏於這些經驗事實之下的普遍交換原則。因此,農村婦女可能選擇自己種植 的蔬菜來作為用來還人情的交換。

以男性子嗣為主要財產繼承單位的客家夥房家族來說,婦女的家庭經濟的角色從屬於她的丈 夫,或者是她的男性小孩。因此婦女所掌握的經濟資源不可能大到足以如牟斯(M. Mauss)所說 的有形或無形的流通關係,進而引起在這些交換的場合,不僅交換物品,財富、動產、不動產或 任何有經濟價值的東西,甚至也在禮節、娛樂、軍事、儀式、舞蹈、請宴等活動上互通有無,更 互相交換女人及小孩等等 92。婦女在水圳畸零地種菜對街彷鄰居的相互餽贈行為,毋寧說是在隱 含的彼此義務性的回報之下,進行著社區網絡的連結關係。

食物菜蔬的交換不僅使的農村畸零地成為生產空間,也讓農村的食物來源不虞匱乏,讓畸零 地空間的利用,透過婦女的生產活動,成為生產彈性、品類多樣性的食物生產的維生空間,減低 農村居民到市場購買食物的需求,降低對貨幣的依賴,使的農村在面對城鄉不對等發展的條件

92

牟斯認為經濟性的市場不過是雙方交易的項目之一,財富的流通只是局部表達彼此之間深遠 的盟約關係而已 4 - 21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下,仍然能夠生存甚至成為城市移民景氣循環的避風港,婦女在這經濟生產的過程,扮演著在國 家所掌控的主流經濟生產之外(通常這部分指涉的是男性的分工角色),以非正式經濟活動扮演著 家族生存保險桿的功能。

(三) 空間多元性與農村維生空間的建構 對於農村的婦女而言,菜圃絕對不只是種菜或糧食取得這一回事而已,菜圃具有許多重要的 功能—尤其是從農村婦女的角度:這是一種社會網絡關係的維繫,和財產自主權的建立。因此菜 圃應該在景觀上被視為植栽的一種形式:種菜與植花僅是功能使用不同,然而都同屬於空間綠化 的一種行為模式。對於以建立維生環境為主的農村空間來說,種菜行為是一種空間上的身體實踐 的模式,並且提供婦女突破家庭制度的限制,擴大社會參與聯繫的介面空間。因此,對於建構一 個友善的農村維生環境來說,保有空間的多元性與邊緣空間的開放使用,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4 - 22


第五章 美水情濃:美濃水環境營造規劃課題

第五章 美水濃情:美濃水環境營造規劃課題 第一節 野溪環境的水患規劃 此處所定義的野溪環境為整個美濃平原的排水系統,以及相關的集水區和聚落水岸。美濃平 原排水系統主要以美濃溪及其支流為主,由於排水系統主要的功能在於洪峰排水,因此其排水功 能和排水整治所牽涉到的農村空間的環境營造,為本章節所欲探討的重點。

不過,本計畫並非排水整治的水利工程規劃,因此治水技術的專業討論並不在本計畫的範 圍,但治水策略的研提和相關的空間規劃課題卻是本計畫所欲關注的重點。

一、平原排水系統概況 美濃平原的排水系統主要以美濃溪及其支流為主,美濃溪屬高屏溪上游旗山溪支流,原為區 域排水,西元 1993 年調整為主要河川,西元 1998 年 6 月經省府公告為省管河川。發源於九芎林 北部風樹林山西北麓,迂迴曲折於整個美濃平原內。發源地至東門橋間又名雙溪,經美濃至旗尾 南側匯入旗山溪,全長約 28.5 公里,流域面積約 114 平方公里,平均坡度約 1:340。美濃溪集 水區內之排水路計有清水、福安、南頭河、中壇、美濃、竹仔門、中正湖等七條排水幹線,其餘 如段巷溪、大坑溪、坦水坑溪屬山區排水(圖 5-1)。

集水 區:月 光山系 、美濃 山下 平原 羌 子寮溪

旗山 溪

福安 排水

美濃 排水

中正 湖排水 段巷 溪 集水 區:雙 溪谷地

三洽水

清水 排水

南頭 河

集 水區: 南隆地區

中壇排 水

竹門 排 水

雙溪

大 坑溪 東勢 坑溪

集水 區: 茶頂山 系、龍 肚地區

圖 5-1:美濃平原排水系統圖

美濃溪流域發源於阿里山山脈之南端部份,地形起伏不大,地面高程多在 500 公尺以內,僅 東北角地勢較高,山地面積 46.9 平方公里,僅占全流域之 41%。福安排水以旗尾山為發源地, 流路由東南往西北走於台三線與美濃溪交會處新旗南橋上游約 107 公尺匯入美濃溪,地形變化 介於標高 330~36 公尺間,其平均坡降約為 0.05。

5-1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美濃排水其集水區範圍北起美濃鎮月光山附近陵線標高 518 公尺,東西分別與中正湖排水及 福安排水接釀,南至縣道 140 之太平橋後匯入美濃溪,地形變化介於標高 518~42 公尺間,其平 均坡降約為 0.19。

二、水患治理課題與空間特性 (一) 美濃地勢較低的平原縱谷,是美濃溪流域匯集水流的方向,卻也同時是歷 史聚落建庄發展的空間軸線 美濃平原為荖濃溪沖積平原的一部份,地形是兩面環山、一面抱水的三角盆地,地面高程以 東側的茶頂山與龜山口最高,高程約海拔 71~74 公尺,以此再向西及向北傾斜,整個平原地勢 最低之處所形成的平原縱谷,即為美濃溪流域的方向,卻也同時是歷史聚落建庄擴張的空間軸 線;現今美濃市區的範圍,高程約 45~46 公尺;此處因地勢最低,為支流匯集之處,卻也因其 水源豐富,而成為美濃墾拓聚落的發源地—永安聚落(瀰濃庄)。

若從雙溪水源上游到美濃溪河口處,由平原東北到西南的方向,可依地形等高線圖上畫出一 條低窪縱谷的軸線,此地勢軸線即為整個平原地勢最低之處,也是美濃溪河道的主要流經軸線, 此縱谷軸線流經的幾個主要聚落,例如廣興庄、永安聚落、中壇、牛埔庄(福安里)、金瓜寮、清 水等地區,也是經過訪談證實的歷史上,美濃水患頻仍的地區。

(二) 平原地下水豐富,夏季地下水位幾達地面高程 若從美濃平原的地下水位線分佈來看,地下水流向主要受到荖濃溪地表逕流河床高度(81~ 150 公尺)影響,為東朝向西南西流向;在永安聚落以西的整個平原區域,豐水季的地下水高度 幾乎與地面高程等高,可說為湧泉區;在此區域範圍內的聚落,經過訪談得知夏季取水幾乎不需 抽水馬達,打開水龍頭就會有地下自湧泉流出,幾乎可說雨季期間,美濃半盆地地形猶如一個水 源不斷湧出的大水缸。

(三) 河床以都市計畫區為界,從市區到河口處的河道坡降平緩,不利排水 美濃溪河道坡降有兩段明顯的斜率變化,以常遭水患的美濃市區為界,美濃溪河床在市區到 河口處的平均坡降約 1:1130;美濃市區到雙溪的平均坡降約 1:270(圖 5-2)。美濃溪的三條主 要支流在市區內匯集,而此處上游的平均坡降和下游河床坡降相差約四倍左右,造成驟雨所帶來 的大量雨水,因坡度陡峭讓水流快速的在市區內匯集(三洽水),然後再緩緩的向河口流出,造成 排水在市區內大量湧匯。

(四) 美濃溪上游集水區,也是黃蝶翠谷森林區生態環境遭受破壞

5-2


第五章 美水情濃:美濃水環境營造規劃課題 有更多人為因素促成美濃水患發生的主因,其中主要的一點為集水區的濫墾濫伐、林相單一 化,以及違建、和水庫興建風向球而導致的果樹搶植、山坡地濫葬、廟宇的設置等等,都是促成 集水區無法涵養水源以及失去土地制洪的功能;尤其當美濃的觀光化潮流以及農地開放、農業萎 縮等條件,都形成美濃土地集水區無法有效管理的壓力。

竹頭 角 中正 湖 62

三洽水 45

美 濃 溪 上下 游河 床高 差剖 面示 意圖 本高 程 差 參 考美 濃 經建 圖 (2 00 1年 版 ) 等 三 洽水 高線 圖 繪 製 ,數 字 所在 位 置為該 點 之 地 面 高程 ( 意 即 距離 海 平面 之 高度) ; 粗 線 條 45 所代 表 之 美 濃溪 河 道長 度 為地圖 的 直 線 長 度, 非 實 際 河道 長 度, 請 鄉親判 讀 時 留 心 (單 位:公 尺 ) 注意 。

39

台糖 金瓜 農場 42

45

43

69

62

竹門排水

24m

中 正湖 排 水

尖山

51

92 九芎 林 東門 樓

福安

龍 闕 龍肚

過路 潭

三 洽水 旗山 溪出水 口

17 m

57 49

47m

57

49

美 濃溪 主 河 道

76

竹山 溝 6m

雙溪排水

圖 5-2:美濃溪上下游河床高差剖面示意圖。本高程差參考美濃經建圖(2001 年版)等高線圖繪製, 數字所在位置為該點之地面高程(意即距離海平面之高度);粗線條所代表之美濃溪河道長度為地 圖的直線長度,非實際河道長度。

(五) 人工防洪堤防,穩定河道卻失去河道兩旁洪水平原的漫淹空間 人工水利防洪工程,導致美濃水患發生區域往上游偏移,形成美濃市區遇雨則淹的情況。從 現今的美濃空照圖(2002 年版)與現地勘查,可發現美濃溪從上游到河口的沿線兩側,有許多長滿 雜木、腹地寬廣、地勢低窪的水利地。

經過訪查,這些地區事便是過去水患好發的洪水平原,因此此區域內通常以農業生產為主, 或者無人在此進行生產種植,遇到大水來臨時,這些地區都是淹水區域,但是如此反而降低大水 的水位高程;現今美濃溪河道從下游開始整治的結果,將這些區域用堤防隔離穩定河道,阻隔大 水在河道行水區內,阻止了水流向兩側漫溢,卻也因此升高了河水水位,以致於超過更上游的永 安聚落的地面高程,造成聚落淹水。

(六) 河川管理治權分散,不利形成整體整治觀點 河川管理與治理權的分散,導致水利防洪工程只能以狹隘的河道整治,無法以更宏觀的地理 地質、歷史、經濟與社會等層面,進行整體河流流域的保育與治理,讓河川流域的保育與治理成 為農村空間再發展的契機,現今甚至連河川定期疏浚都無法有效執行,讓每次水患來臨時,河川 淤積都成為問題的首要標靶。

5-3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七) 水患整治應有整合的觀點(表 5-1) 表 5-1:水患整治課題與治理原則資料表 流域範圍 整治課題

治理原則 依據地形、地質與人文聚落特性進行

1.

水土保持、林班地管理。

2.

各水系支流、埤塘整治。

各支流及 3.

崩塌地、土石流潛勢區。

集水區

4.

農業土地管理,濫墾、違建、搶植等。 3.

5.

特定農業區、農村社區規劃。

6.

農業生產方式結合水患滯洪。

1.

河岸親水介面規劃。

1.

保護河岸歷史空間。

流經聚落 2.

歷史空間保存與河岸景觀營造。

2.

聚落地面高程為水患預警機制指標。

河段

3.

水患預警機制建立。

3.

政策強化土地空間管制。

4.

違建管制。

1.

規劃疏洪空間。

1.

以國有土地、休耕、放棄耕作土地,

2.

洪汛期緊急抽水疏洪。

3.

定期疏浚。

2.

結合休閒生活需求

1.

豐水季取水、旱季補注措施。

1.

地下水取水計畫解決洪患期污濁的

2.

洪汛期緊急抽水疏洪。

主要河道 至河口

地下水層

1.

生態工法整治。 2.

政策強化土地空間管制。 水土保持結合取水方式與農業生產。

規劃疏洪空間。

民生用水問題。 2.

疏解洪水量。

3.

作為農村發展條件的新視野。

第二節 人工圳道的水岸規劃 一、獅子頭水圳灌區與水源 美濃地區水圳灌溉屬於高雄縣農田水利會旗山灌溉區。高雄農田水利會下轄曹公區(鳳山)、 岡山區、和旗山區三大灌溉區域;旗山灌溉區位於高雄縣東北部區,地勢東高西低呈長帶狀自東 北向西南隆坡而下;整個灌溉區以荖濃溪和旗山溪(楠梓仙溪)南北包夾,均自東北朝西南而流; 取水口以荖濃溪和旗山溪為主,排水則以旗山溪為主,最終匯入高屏溪。地理位置:東至六龜鄉, 西迄旗山溪州,南起里港溪(荖濃溪),與屏東農田水利會相鄰,北至甲仙鄉而止。

本灌區所區用之水源,係由竹仔門東側之獅子耳處,設臨時攔水壩及引水道,取用於荖濃溪 水,經由隧道工穿過山嶺引入台灣電力公司所設立之竹仔門水力發電廠(圖 5-3)。該電廠設置容 量 2000KW,最大發電量 2600 KW,因其為固定水頭發電,故容量受到發電容量之限制,在額 定發電容量時(2000KW)流量約為 11CMS,最大容量(2600KW),流量約 13CMS,枯水期約為 3CMS,最低紀錄曾達 1.5CMS。 5-4


第五章 美水情濃:美濃水環境營造規劃課題

圖 5-3:獅仔頭圳各工作站轄區灌溉面積平面圖

二、獅子頭水圳灌溉系統及分佈 美濃獅子頭圳灌溉面積為 4391 公頃,雙期作田 3718 公頃,單期作田 14 公頃、旱作 17 公頃, 糖廠蔗園 642 公頃,為旗山灌溉區最主要的灌溉區域;整個旗山灌溉區灌溉面積約佔高雄農田水 利會總灌溉面積之 42.4% 93 (表 5-2),各分幹線的主要負責區域及灌區管理系統如表 5-3、圖 5-4。

表 5-2:西元 1993 年美濃獅子頭圳、旗山灌區與高雄農田水利會總灌溉面積對照表 田別

兩期(ha) 單期(ha) 旱作(ha) 台糖蔗地(ha) 合計(ha) 百分比(%)

獅子頭圳

3,718

14

17

642

4,391

23.8

旗山灌區

5,995

706

178

925

7,814

42.4

3,260

810

2,571

18,414

100

高雄水利會總灌溉面積 11,773

(一) 導水幹線 導水路自台灣電力公司竹仔門發電廠尾水後起,至第一、二幹線分水門(十穴)為止,長度 3,524 公尺,主要構造物有沈沙池一座排水門三座、分水門五座、制水門二座。在導水路前端,因有發 93

高雄農田水利會編著,(1997),《台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會誌》,高雄:高雄農田水利會。 5-5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電廠餘水之溢流進入,故涉有制水門以調節溢流水以作為再利用或排放至柚子林排水利用線,並 於沈沙池後,設置排水及排沙門,以調節導水路之流量。由於地形關係導水路南岸即為龜山圳灌 區,因地勢較高屬於後單田,乃私自設置抽水機使用,據初步估計約束十台以上。

表 5-3:各工作站主要管轄水路資料表 管轄工作站 主要管轄水路

灌溉面積(ha) 流經主要聚落

中壇

第二幹線全長 13341 公尺

1,467

美濃、中壇、福安

吉洋

第一幹線全長 1663 公尺

1,651

南隆地區全部範圍

竹仔門

導水幹線全線 3524 公尺,擴灌線全線 11859 公尺 1,637

獅山、龍肚

圖 5-4:獅仔頭圳灌區管理系統圖

龜山圳末端之排水,既龍肚段部分,因地勢而流入本灌區到水路內,致使負荷容量增加,因 而在豪雨時,除了發電廠超額發電之尾水之外,導水路仍須再負擔因龜山圳灌區部分排水,終使 渠道容量超荷。導水路之容量,在經多年使用後,因所產生之阻礙物,及後續變更之影響,已呈 現容量不足之現象,目前在電廠發電尾水達 11CMS 時,若干區段之水路以達滿水位以上。

現有水路及其構造物,許多拓於陳舊簡陋,或因是至失當,使得運作上倍增困難,加上既有 5-6


第五章 美水情濃:美濃水環境營造規劃課題 設施,均仍以人力操作為主,故需使用大量人工,在時效上、人員安全上亦有負面之影響。導水 路之堤岸,多數區段已形成農路或道路,但並未設置欄杆或路牆,對行人安全及污雜物防制等, 尚欠缺考量。

導水幹線因第一號渡槽及第二號渡槽以下,內面工水路約 700 公尺,通水斷面過小,目前只 能輸送最高流量 8CMS,在豐水期發電廠尾水達 11CMS 時則無法全數利用,為將餘水 3CMS 溢 流排放,殊為可惜。因此現階段擬規劃將第一號渡槽工上游推水斷面坡度重新改造及二號渡槽工 下游內面公斷面加大,以增加通水量,解決尖峰用水並可增加新灌區面積,可謂一舉兩得。

導水幹線沈砂池,因受地工下游內面公斷面加大,以增加通水量,解決尖峰用水並可增加新 灌區面積,可謂一舉兩得。導水幹線沈砂池,因受地行及流速等問題影響無法達到沈沙效果,至 下游幹線之分線水路嚴重淤積泥砂,每年徒增不少經費疏濬。因此,擬於第二號渡槽上游規劃設 置一大型沈砂池,以求一勞永逸。

(二) 第一幹線 由導水門末端之分水點(十穴)至本幹線第一、第二、第三支線分水門為止,全長 1,663 公尺, 稱為第一幹線,其間設有五條分線直接由幹線取水,第一幹線之主要構造物有分水門六座、制水 門兩座、30 尺巴歇爾量水槽一座(現因潛流,因而無法使用)、跌水工三座、直灌區分水門五座。 第一幹線則再分為第一支線、第二支線及第三支線三條主要支線水路。

第一支線(一幹一支)全長 5,563 公尺,末端與排水路匯流而入旗山溪,主要構造物有跌水工 14 座、制水門 2 座、分線給水門 9 座、巴歇爾量水槽一座。

第二支線(一幹二支)全長 6,890 公尺,末端與一支線之排水路匯流,主要構造物有跌水工 14 座、制水門 4 座、分線給水門 20 座、巴歇爾量水槽一座。第三支線(一幹三支)全長 6,230 公尺, 末端則連接排水路,排入旗山溪,主要構造物有跌水工 17 座、制水門 2 座、分線給水門 13 座、 巴歇爾量水槽一座。

第一幹線及其歧分之第一支線,因受地形及龜山圳轄區之影響,鄰近農戶與居民於導水路中 私自取水及排水介入之現象相同。各支線末端流入旗山溪附近,因地勢偏低(標高在海拔 35-38 公尺內)因而當旗山溪之水位上升時,成倒灌淹沒,是省水力局規劃為洪泛推測氾濫區。

跌水工老舊,功能不彰,加以構造物阻礙而減少輸水斷面,因此,有些跌水工之附屬制水門 已被廢棄,甚至將構造物亦一併除去。水路兩側草木叢生,加上濫植嚴重,因此堤岸被破壞之情 形到處可見。

(三) 第二幹線

5-7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第二幹線由十穴至旗山鎮五明流末,全長 13,341 公尺,其構造物計有分水門四座、15 呎巴 歇爾量水槽一座(潛流)、分線水門 28 座、跌水工 14 座、沈沙池一座、排水門 4 座、渡槽工 3 座、 制水門 11 座,本第二幹線渠道坡度落差大,多數分線仍需利用制水門引水灌溉。

第二幹線再分三條支線。第一支線全長 5,079 公尺,構造物計有分線給水門 9 座、12 呎巴歇 爾量水槽一座(潛流需改善)、跌水工 7 座、排水門 5 座。

本支線由於南隆農地重劃規劃不當,上游有面積兩百餘公頃之排水量流入,致使原設計斷面 不 足 , 由 復 興 路 至 第 三 號 跌 水 工 (0+592.30~1+311.00) 長 718.70 公 尺 及 中 正 路 至 忠 孝 路 (1+745~3+019)1,274 公尺處,每逢季節性暴雨則溢滿圳堤,需更新擴增渠道斷面積。

第二支線全長 2,820 公尺,有分線給水門 10 座、虹吸工 1 座、跌水工 1 座、排水門 1 座。 本支線水路沿途由於數處山洪排入,逢季節豪雨時,挾帶石泥嚴重淤積,需僱工清除增加維護費 用。第三支線全長 3,078 公尺,有分線給水門 5 座、4 呎巴歇爾量水槽一座(潛流)、制水門 4 座。

(四) 擴灌幹線 本幹線為西元 1978 年(民國 67 年)所建造,全長 11,859 公尺,計有 6 呎巴歇爾量水槽一座、 分水門 18 座、渡槽工 2 座、隧道工 2 座、涵洞工 15 座、虹吸工 9 座、跌水工 5 座、虹吸溢水道 工 1 座、排水門 1 座。本幹線大部分在山區,雨季受泥砂淤積面積及每座隧道工前之防污柵,需 長期僱工清除增加不少維護經費。

本灌區所屬給水系統之設備、設施及水路構造物,存有諸多現況問題,有待研討並進行更新 改善之措施,其一般現況如表 5-4:

本灌區灌溉系統之建立,始於清朝年間,歷經了日據時代、民國初期迄至今日,可謂歷史悠 久。其間之近百年來為因應作物之植栽與灌區變動之需求,而逐年擴增及作各項維護工作,但因 構物之建造與輸水系統之設計,仍屬當時環境背景、技術條件之侷限所致,而衍生了今日灌區水 路現況缺失重重。

基於本計畫為實現灌區在操作管理上,朝向灌溉系統現代化之目標,藉以提升農田水力事業 之技術水準,在進行本可行性研究計畫之初期,擬將灌區內之水路現況作全面性之調查與更新規 劃,除了為配合整體系統之建立必須妥善擬定改進方案外,仍將著手於表內所列之問題與缺失, 飾由各轄區工作站予以逐項清查並提報本會編列預算,進行維護改善工作,亦減少現階段在營運 管理上之不當損失繼續擴大。

表 5-4:擴灌幹線現況問題表

5-8


第五章 美水情濃:美濃水環境營造規劃課題 項目 渠道之容量

現況課題 在平日灌溉時,尚堪負荷,唯在暴雨期時,因鄰近區域排水介入,使流量驟 增,導致部分溢滿,須做洩放排水。 大部分水路已設內面工,大抵以大流量時,浸水線作為內面工敷設之高度,

內面工情形

因此,並非提體整面加設內面工。由於年久失修,內面工破損情況嚴重,甚 至於有堤岸被淘空之現象。 堤畔上半部,因未設內面工及接近用水之便,加上公地免稅,故堤畔成為濫

堤畔濫墾情形

墾者之覬覦標的;墾植用之構造物、取水設備,以及耕地築設,均到處可見, 甚至於高莖果樹、作物等成列成排植栽。

堤岸草本生態 水路之堵塞物

水路堤岸兩側雜草、樹木叢生,並非人工植栽,此種現象,水路愈大則愈嚴 重,植物根伸至破壞堤岸及內面工。 為提供低流量時之水位,以便取水,水路鄰近居民會農民常於分水門之幹渠 下游,私設堵物以攔水,如堆積石塊、沙包等,導致水路之容量與水理改變。 構造簡陋,大多以木板、鐵材為主,在超齡使用及天候侵蝕下,大多已破損

分水門情形

不堪,部份分水門因長期未運作,已有被土埋、生長草木或外物堵塞之現象。 另有部份分線,則並未設置分水門。分水門之操作,仍以人工居多,為防止 農民擅自開啟,乃加設鍊鎖防範,但因暴露於外,大多已呈銹化之現象。 制水門大多為早期所建造,構造簡陋,老化破損情形如同分水門。水門之導 軌,有直接使用 R.C 牆面,或嵌貼鐵板,但已有多處損毀;制水門依水路之

制水門情形

寬窄設置,目前仍以人工操作為主;油壓操作已告失效,少數試行改用電力 驅動或加設齒輪以省力化。由於漂流物多,水路中攔污設備缺乏,故在諸多 制水門上,纏附或卡住污雜物之情形,頗為嚴重。 因地勢坡度較高,在水路中設置許多跌水工,以削減水勢、保護水路。目前

跌水工

大部分跌水工之流量控制閘門均被廢棄不用,甚至為增加渠道容量,而將跌 水工構造物去除,仍然存在於跌水工附近,反成為淤積物沈降及漂流物集結 之場所,跌水工實質功能已少,而負面影響則無形增加。 在各種水路構造物之前後,設置有縮口構造,依原設計時,利用縮口以提高

縮口工

構造物之上、下游之水位差,增加流速以減少構造物之斷面,但在歷經長期 間水路變化結果,這種縮口設置,已成為水路上之輸水瓶頸。

量水設備

本區段水路流量測定,以巴歇爾量水槽為主,因當初設置簡陋,目前均已停 用廢置。水路未設置水位監測,僅在分水門上,設有水位標尺取代監測設備。 各輸排水路所挾帶之大量泥砂,隨水流而漂移沈積,多處已形成沙洲並滋生

泥砂淤積

野草,每年僱工用於清除水路中淤泥量,為數可觀。水路中並無裝設良好沈 沙設備,積沙則再又排放至灌區內之排水路中。泥砂量則以驟雨時更為嚴重。 居民以水路作為服務用水及廢棄物拋棄場所,若干生活污水、畜產廢水,均

水質狀況

如數排入水路中進行分解;因此,有些區段之水質已嚴重劣化,臭味充鼻, 生態亦隨之改變。

巡查農路 維護保養

水路之巡查農路,設置時應以鹽水路連續而流暢為考量原則,目前水路之沿 岸已似荒域,人員難以到達現場。 設備或設施因故障則形如廢棄,例行維護作業,如潤滑、油漆、除污、清理 等,有待加強。諸多損害缺失,均未如期改善,呈現出一幅沒落與不雅景象。

5-9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第三節 規劃原則建議 一、規劃理念 本案為整合高雄縣美濃地區「水資源保育」 、 「水患治理」 、 「水岸景觀營造」以及「歷史空間 保存與再發展」等相關議題之示範性計畫。規劃原則包括尊重自然水文、尋求以自然與生態原則 減低水患對美濃的威脅、並減少大型水利建設對地方與流域整體生態環境的衝擊,同時保障水資 源的永續使用,從水資源保育、水患治理、與景觀營造與歷史空間保存的角度,檢討與規劃土地 使用等相關議題。規劃過程需透過社區參與吸取在地知識並建立地方共識,此外並透過教育性的 活動深化在地社區與環境的關係。

二、規劃策略 (一) 永續性的水患治理 1.美濃整體排水系統暨集流面積調查檢討 (1) 現有自然河道及人工渠道(水圳)排水分佈以及集水面積調查。 (2) 美濃洪泛平原的土地利用現況、歷史變遷及當前的管理課題。 (3) 既有防洪設施的實質防洪效益分析及對流域生態的環境影響。

2.各排水支流空間調查暨排洪水量分派規劃 (1) 美濃土地使用現況(聚落分佈、產業發展)與防洪治水的關係。 (2) 上中下游土地開發對河流水文的影響以及水患災害的關係。 (3) 美濃河流廊道進行生態復育的可能性及策略。 (4) 自然防洪法(洪氾平原復育或河道復原)在美濃應用的可能性以及對策。 (5) 臨水岸住宅聚落的水患防洪策略(國內外案例分析)。 (6) 各排水道在上述各種考量因素之後的最佳排洪水量分派計算。

3.建立美濃整體排水系統基礎資料庫 (1) 水理、水文、流域現況等基礎資訊。 (2) 水患治理的社會經濟課題。 (3) 美濃地區水患史歷史經驗訪談。 (4) 水患治理決策的地方參與方法。

5 - 10


第五章 美水情濃:美濃水環境營造規劃課題

(二) 水資源保育與管理 1.現有水文環境的水資源取用的政治、經濟、空間衝突。 2.美濃水資源管理與水患治理的相互關係。 3.美濃水資源的保育與涵養機制。 4.分散與集中型之水資源管理模式的比較與探討。 5.水資源管理與地方產業發展之連結。

(三) 水環境景觀營造與保存 1.水美濃水環境景觀分析:歷史變遷與未來趨勢。 2.環境的景觀營造與在地生活及觀光發展的影響。 3.河川廊道景觀營造的社區參與模式。 4.從水資源管理、水患治理與景觀營造檢討現有土地使用與都市計畫。

三、規劃研究方法與相關工作 (一) 文獻與相關資料整理 1.彙整美濃既有相關水文與水理資料。 2.歷史文獻及相關地圖整理。 3.研究課題相關理論分析。

(二) 實地調查 1.踏查美濃河川、埤塘、水圳等水體以及整體流域水文現況、河川流域的土地使用、以及各 項水利防洪設施。 2.彙整流域內各相關歷史空間與圖面繪製。 3.進行社區水患經驗訪談並記錄過程與結果。 4.影像(照片以及影片)紀錄調查內容及過程。

(三) 調查成果整理及展示 1.利用現有圖資、繪圖軟體,將調查成果及文獻資料彙整繪製相關地圖、分析圖或統計圖表。 2.進行各集水區洪水量分析演算。 3.繪製美濃平原尖峰流量之排洪地圖。 4.依據歷史發展或空間重要性進行各支流排洪量分派試算。 5.製作相關紀錄影片。

5 - 11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6.製作海報呈現調查成果。

(四) 社區參與培力 1.進行社區訪談並記錄訪談過程與結果。 2.進行主題性社區工作坊進行規劃構想討論及決策參與。 3.舉辦階段性成果展示邀集社區意見。

(五) 國外案例研究 1.蒐集國外自然防洪法相關案例資料。 2.實地參訪考察成功案例。

(六) 公開研討辯論 1.辦理相關研討會邀集國內外相關專業意見。 2.辦理規劃成果發表與相關社區工作坊。

5 - 12


第六章 地景人文: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規劃構想

第六章 地景人文: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規劃構想 第一節 整體發展概念 為探討水圳在面對觀光所應對之方式,因此首先提出大尺度以美濃為單位的規劃構想,其 中包含新的觀光系統與架構,包含了水圳資源在內。由此規劃構想可判斷水圳各區段之重要性與 定位、發展策略為何。第二部分則將注目之尺度轉移到人的尺度之上,應用前面探討之結論擬定 出未來進行水圳空間設計時建議的設計準則。

一、規劃目標 (一) 規劃目標 1.突顯在地特殊景觀風貌。 2.塑造未來觀光發展架構並加以配合。 3.改善、加強目前水圳與各使用者之關係。

(二) 規劃設計基本原則 1.確保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水圳的便利性。 2.使觀光客在當地擁有美好的親水體驗。 3.建立良好的地景指向,維繫地理環境與居民的依存關係。 4.使居民作息與觀光活動相輔相成。 5.確保一定程度的人身安全性。 6.在灌溉用水充足的前提下,以具透水性的生態工法,取代部分水泥渠道,有利水資源的循環。

二、整體概念 (一) 整體規劃概念 本計畫對於觀光現況之問題提出一新環狀動線之概念(圖 6-1),解決目前觀光旅遊資源無法 整合的問題。環狀動線包含現有現有之兩條主要觀光動線、整合自行車動線、部分水圳以及觀覽 地景之動線等等。於重要節點配合指引設施完成環狀的觀光動線。期望可達到下列效果:

1.兩條觀光動線得以有效連結。 2.旅客行程、停留點安排得以更順暢。

6-1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3.為非原本觀光動線周邊地區之居民導入適量的人潮與商機。 4.發揚美濃更深更廣之地景風貌。

圖 6-1:新環狀動線概念圖

根據以上環狀動線之規劃將環狀動線內出現之空間序列與元素彙整如圖 6-2:

圖 6-2:新環狀動線空間序列概念圖

6-2


第六章 地景人文: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規劃構想

(二) 分區規劃概念 依環狀動線構想,配合各地區潛力與特色,提出實際分區及機能定位,如表 6-1 及圖 6-3:

表 6-1:區段空間特色整合表 名稱

動線定位

特色定位

永安聚落銜接點

原有動線與環狀動線交接

粄條街、東門樓等資源、下庄水圳

連結南北之水圳動線

第二幹線為主

觀賞平原地景、水圳景觀、教育解說

親水戲水區段

東西向

親水、戲水活動地區

依山而走的水圳

支線

自然水圳體驗

縱谷景觀動線

南北向、銜接台 28 旅遊線

縱谷地景體驗、生態自然水環境特色

文學小徑搭配

支線

搭配人文典故之地景、山線旅遊

風格控管區

西南-東北向

觀光持續發展、風格控管維持特色

圖 6-3:地區潛力與特色分析圖

1.永安聚落銜接點 6-3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永安聚落本身就為主要觀光地區之一,擁有許多光資源如粄條街、東門樓、敬字亭等等。然 而其區位又為原有觀光動線與環狀動線交會之起點,因此需要能提供清楚之路線與參考資訊。另 一點,永安聚落為水圳動線之起點,亦是水圳流經最密集之聚落,需特別注意水圳空間之營造。

2.連結南北之水圳動線 

本區段以第二幹線為主,利用其區位及走向之特色可成為環狀動線南北向以及銜接台 28 線 之重要動線。

因南北走向與其有高於兩側之優勢,為瀏覽美濃平原地景之最佳動線。

水圳本身有較多空間變化,可作為觀賞水圳以及水圳教育之區段。

3.親水戲水區段 

本區段動線可負責環狀動線東西向之部分。

本區段水圳以導水幹線為主,是最適於親水、戲水之區段,有別於第二幹線之定位,本區 段設定為除了供居民使用外,更提供旅客親水、戲水體驗的場所。

4.依山而走的水圳 

本區段為導水幹線更上游之部分,提供依山傍水的水圳體驗。屬於環狀動線分支之支線。

5.縱谷景觀動線 

本區段於動線上以龍東街、廣福街為主,為負責南北向將動線串回既有觀光動線之區段。

本區段展現遊客較少接觸的特殊縱谷地景,提供新經驗。

第三幹線位於山林中,需仰賴動線上提供引導,使有興趣體驗生態水圳之旅客有足夠資訊。

本區段本身就定位為較生態、自然之區域,因此除主要動線外,如第三幹線有潛力之節點 或周邊之濕地、生態池應納入考量,設立支線,強化本區域之水環境地景特色。

6.文學小徑搭配 

文學小徑為具人文與地景特色之路線,配合成為環狀動線之支線。

7.風格控管區 

本區域有中正湖與客家文物館等觀光資源,應注意發展過於迅速而造成空間與風格的失控。

6-4


第六章 地景人文: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規劃構想 環狀動線的形成主要依賴現有道路配合自行車道的強化來構成,因此需於重要之交接節點補 強充足之引導設施,使使用者能夠快速、清楚的瞭解環狀動線之路線與包含之資源。部分動線或 支線並無法完全銜接,因此規劃接駁回主要道路的動線(圖 6-4),如導水幹線部分汽車無法繼續 往山林前進,因此規劃以獅山街為主要接駁道路,將導水幹線與台 28 線以及龍肚地區做銜接。

圖 6-4:主要引導節點與新增接駁動線圖

第二節 規劃設計準則擬定 一、配合規劃的分析過程 以往不論是哪一單位進行有關水圳之改造均未經過整體思考或跨單位之配合就進行施工與 設施之建造,很容易造成水圳變成各自操演的舞台。尤其觀光服務設施容易忽略與居民、環境之 關連。因此,於設計時建議有下列操作過程:

6-5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

設計之基礎方向依據本計畫給予之分區與定位為主,以塑造美濃整體特色。

設計水圳不單是盲目進行減量或設置階梯等改造,將周邊之資源進行調查,如:夥房、菸 樓、伯公廟或大喬木、交通節點等可能潛力加以發掘。

設計點之可能使用者需加以判別,並搭配可能之需求量給予適當之設施安排。

有優良視景點則應納入考量範圍,以利於發揚特殊地景特色。

二、人本、舒適、美質之空間營造 水圳空間之設計目的在於滿足居民與遊客之使用需求,與達到體驗水圳之感動,非求現代化 之設施與複雜之設計,因此設計上應求簡單、樸素,滿足各方面機能需求為主。使使用者易於使 用純淨之水圳空間。 

不利於使用之 U 型垂直護岸於必須之情況下可適度還原為 V 型護岸或階梯形式,但非全區 段改造,避免二度的破壞。

有欄杆與實牆設置之地區可考慮適度拆除或者將空間加以活化,如植栽美化、攀附藤蔓植 物、改善成倚靠之平台、棚架之基礎等。

有欄杆與實牆設置之圳岸若為聚落經過處應於適當地點設置開放之活動空間,避免水圳圳 岸均呈封閉狀態。

水圳周邊開放空間應考量遮蔭遮雨之機能,可以現有喬木或棚架、亭台為主體,需考量尺 度與機能之關連,避免創造不適於人體尺度的設計。

當設計點遇到居民自行使用之空間應給予尊重並思考居民之需求。設計時應給予留設適當 空間或將居民需求之空間轉化為設計內附加的機能。

設計點若遇水利設施應在不影響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給予外觀或空間之改造,達到與周邊融 合與發揮多重功能的機會。

種植植栽應與已保留並配合空間設計給予活化。

水圳重要節點之觀光服務設施應與地方居民使用之節點一併設計,避免獨立設置。

新設計之節點應盡量避免多餘阻隔物出現如欄杆、圍牆等,僅於需高度安全維護或點景美 化及塑造特殊空間感時使用。

三、材質建議 (一) 美質感官 避免使用金屬類或仿竹、仿木類之設施,此類材質不與環境較不相容,過度光亮平滑或者模 仿之形式較不適於美濃自然舒適之印象。

(二) 吸熱問題

6-6


第六章 地景人文: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規劃構想 亞熱帶之氣候使吸熱問題嚴重,對於使用者來說,身體接觸之地面、欄杆、座椅設施應避免 過熱燙傷之可能。金屬、混凝土等應避免使用。改採木材、植草磚、透水磚、多孔隙之圍牆磚等。

(三) 與水接觸之材質 使用者於用水或戲水常常會與水底接觸,應避免過滑之材質,建議於設計時使用較具摩擦力 之材質如洗石子、磚塊、卵石混凝土等增加安全性。

第三節 類型空間設計範例 水圳空間之設計雖然於以上章節已有許多相關分析定位與建議,儘管理念與原則相同,但 每一地區每一節點所具備之環境特色與潛力仍有諸多不同之處,本節將挑選數個不同特性之水圳 空間進行設計之示範,作為往後水圳改造操作之範例與參考(表 6-2、圖 6-5)。

圖 6-5:美濃水圳規劃示範點

6-7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表 6-2:操作點特性彙整表 名稱 第 二 幹 線

類型 下庄水圳

聚落與觀光起點

美濃水橋

重要景點

制水門

水圳設施

連 結 系統

上河壩

觀光戲水區域

位置

操作要點

既有觀光動線與環狀動

水圳環境再改善

線之分支點

遊客對水圳印象之構成

美濃溪與第二幹線交界

地景風貌特色之應用

水圳特殊節點改善

第二幹線與台 28 線交界

水利設施功能的活化利用

往北約 400 公尺處

地景風貌特色之應用

導水幹線由山進入平地

水圳戲水活動之空間營造

處至三聖宮牌坊區段

觀光戲水與附近聚落使用之協 調處理

河邊寮聚落

龍山國小

聚落與觀光動線

公共場域與水圳

導水幹線流經河邊寮聚

背對水圳的聚落

落區段

圳邊閒置空間改善

第二幹線流經龍山國小

校園與水圳環境結合空間活化

之區段

校園、水圳、自行車道之互動 與教育平台

石橋聚落

大埤頭

聚落與觀光動線

聚落與觀光動線

第二幹線與其第一分支

水圳流經一般聚落時空間處理

之節點處之聚落區段

觀光動線(自行車道)經過整合

第三幹線流經大埤頭聚

水圳流經一般聚落時空間處理

落處

閒置空間利用

觀光支線延伸之應用

一、路徑設計:第二幹線連結系統 (一) 區位條件 本區段全長約 2.55 公里,主要流向為南北向(圖 6-6)。其區位之重要性是因為本區段流經永 安聚落中山路、泰安路(即之前提出之原有之觀光動線)、亦流經中正路(永安聚落聯絡中壇之重要 道路)以及中興路(台 28 線)。在環狀動線構想中也將本區段設定為連結這兩條觀光動線的重要動 線。因此在動線與區位上本區段非常重要也具有優勢。

(二) 設計構想 根據以上全區段的調查與分析以及其區位,可以判斷本區段在觀光方面的重要性十分高,連 結了兩條重要的觀光動線而其中又富有多種的水圳空間變化與土地使用型態變化,適合作為展現 水圳風華的重要區段。

6-8


第六章 地景人文: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規劃構想

圖 6-6:第二幹線連結系統位置圖

6-9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1.區段元素 (1) 特色水圳之區段 主要以線的形式呈現,以各區段不同的特色呈現多樣的水圳風情。

(2) 主要道路與水圳交口之空間營造 主要道路為多數人潮行經地點,若要人潮對快速擷取水圳印象與得知水圳訊息,甚至是吸引 人往水圳前進,常常要先從這些交口開始改變。使水圳更易於為人所見,能更快得到水圳的訊息。

(3) 空間轉換點 本區段水圳富空間上的變化,空間轉變的節點顯得特別,適合作短暫停留、解說的地點。

2.區段定位(圖 6-7) (1) 形式保留區 本區主要為下庄水圳於高 184 線以北區段,空間層次豐富,經過工程改造的南段保有較原始 的空間感受以及居民參與、使用的痕跡。呈現較有機的空間型態。因此基本上採取保留空間形式 的作法,僅將如仿竹欄杆等少數設施移除,補強因時間以受損危及安全的設施,如:階梯即可。

(2) 下庄水圳空間再形塑 本區為聚落最密集、觀光客最易到達地區。區段定位為遊客對美濃水圳產生第一印象的重要 地點。所呈現的形式則配合下庄水圳密集的聚落,以人與水圳所產生豐富的活動與空間使用為主。

(3) 景觀動線之水圳 本區段以擁有開闊之視野為主要吸引力,應維持此重要特徵,避免多餘設施以免視覺元素過 雜,影響視覺體驗。因為本區段長度較短,可將休憩停留之設施省略一併於空間轉換點設置。維 持其視野開闊度,避免過於密集的植栽遮蔽其視線。植栽種植應於適當不影響視覺感官處種植。

(4) 高於路面之水圳 本區特色在於水圳與路面以寬廣腹地以及高低差之形式有所阻隔,因此在看到的空間有別於 一般水圳(圖 6-8)。所得到的是較隱密的型態及體驗居民在圳邊種植作物與搭設棚架的生活形態。

(5) 印象營造之親水水圳 本區段為第二幹線連結系統中最易親水的區段,更重要的是本區段為台 28 線經過水圳時重 要的視覺軸線。因此發展上的定位在於凸顯水圳,使其能吸引經過民眾之注意力,達到使遊客認 知美濃水圳的存在與重要性之目的。並吸引遊客進入。以提高親水可能、綠美化為主要方向改造。 並配合其東側之埤塘、山景,於圳岸提供一舒適的觀景空間。

6 - 10


第六章 地景人文: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規劃構想

圖 6-7:第二幹線連結系統區段定位構想圖

6 - 11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圖 6-8:高於路面水圳休憩據點模擬圖

(6) 下庄水圳之入口營造 下庄水圳與高 184 線的交口應為一重要的節點,使大量經過之遊客得知此處為重要之水圳。 但目前僅將橋樑兩側之護欄材質稍做改變,無法發揮其節點之功能,提高遊客對水圳的注意力, 擷取對水圳的第一印象。因此本節點應於水圳與道路交口進行改善,於橋邊增加簡易短暫停留之 開放空間,增加水圳之能見度(如護欄降低、增植意象植栽等),避免車輛停留於交口附近,使水 圳能成為經過時會注意到的空間(圖 6-9)。

(7) 中正路與水圳交口 雖然本交口非主要觀光交通動線,但在地區仍為重要連結道路。因此仍須做簡易處理,尤其 本節點擁有一伯公廟於圳邊,可作為節點改造中心,配合水圳處理成交口旁開放空間與入口意象。

(8) 台 28 線水圳交口營造 台 28 線為重要之觀光動線,與水圳交口之處理更顯重要,若是有恰當之處理,對於發揚水 圳有相當大之幫助,台 28 線與水圳交口之尺度非常大,車速亦快,相對於尺度較小之水圳不利 於提高吸引力。但本路口亦有許多潛力可進行空間改善。道路與水圳相交並非垂直,而是有斜角 的交會,因此在行經時自然會產生除道路外的另一條視覺軸線,目前台 28 線北側之水圳條件較 好。南側之水圳目前則為許多安全性圍牆等設施給阻隔,水圳不易看見。若能將安全性設施以較 通透之性質呈現,增加視野開闊度,提高水圳之能見度則台 28 兩側車行方向均可輕易的體水圳

6 - 12


第六章 地景人文: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規劃構想 之美。而道路寬廣之尺度更提供設置適當人車臨時停留之空間,提供交口空間之改造改善與暫停 瀏覽觀看的可能(圖 6-10)。

圖 6-9:下庄水圳入口改善模擬圖

圖 6-10:台 28 線水圳交叉路口改善模擬圖

(9) 空間性質轉換點 美濃溪水橋附近為一現成的優良空間轉換點,利用行經橋樑的過程空間也從瀏覽農業地景轉 換到聚落形式的水圳。而水橋本身又為一特色之地標因此為空間轉換點中最特別的一個,建議於 水橋南側進行簡易之空間改造,成為空間轉換、瀏覽地景、休憩合一之空間。並配合適於瀏覽地

6 - 13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景之水圳的要求,提供一優質休憩空間又不影響整區段簡單且寬闊的視野需求。

(10) 其他轉換空間 剩餘空間轉換點往往道路會有轉彎或高低差的變化,可利用節點中視覺焦點處設置解說、亦 或於水圳旁可利用之腹地或閒置建築物設置簡易設施或植栽,強化空間轉換的暗示性(圖 6-11)。

圖 6-11:空間轉換點改善模擬圖

二、集村聚落與水岸設計:下庄水圳 (一) 區位條件 1.下庄水圳為美濃水圳所流經之聚落中最密集的一處(永安聚落)。 2.下庄水圳位於既有觀光動線(高 184 甲)與環狀觀光動線之交點。 3.本區段又具連結高 184 甲線與台 28 線之重要銜接機能。 4.為外地遊客最容易到達之水圳區段。

(二) 設計構想 基本上的設計策略並非為配合觀光而設計過多偏向觀光之設施,如:燈具、告示牌、特殊鋪 面等等,而是企圖使美濃水圳豐富的人文生活文化能持續下去,居民能呈現與水圳自然密切的生 活關係就足以作為給予遊客第一印象的功能。

1.友善的環境營造策略

6 - 14


第六章 地景人文: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規劃構想 目前下庄水圳過於單純的水圳空間造成許多居民原有的使用空間消失,因此造成環境的不友 善,主要原因就在於現況的各項設施不符合居民使用的需求與使用習慣,因此以下針對為顧及居 民使用需求的不友善環境提出改善之策略。

(1) 住宅與道路之介面處理不友善 如上一段特色分析時所述,因為公私地之權屬而在處理道路與民宅有高低差之介質時敷衍且 不顧及居民的出入需求造成障礙是不可取之行為,以下提出改善策略: 

道路與民宅交界若遇高低差應提供上下之順暢動線,主要應以無障礙之斜坡為主,階梯為 輔。寬度不宜過窄,考慮人、車或貨物搬運之便利性。

若有剩餘交界空間,可考慮以植栽槽或平台等設施增加舒適性與空間美質。

(2) 安全感的不友善 目前水圳圳岸與道路之空間並沒有提供居民一個具安全感的舒適環境。如上一段分析所述, 道路路緣與圳岸有垂直高差會造成行經者的不安全感,應改成無段差之設計提供一友善之行走環 境。在其他的與下庄水圳性質類似的地點,常常會看見居民自行於住宅前之圳岸邊動手設置的植 栽或作物等等。除了最基本的綠美化效果外,這樣的動作更隱藏了許多安全感上的需求(圖 6-12)。 

於道路、橋樑轉角處之圳岸設置植栽槽可提供轉彎時車輛心理上的安全感受。

於宅前圳岸設置可避免一出門時馬上面臨水岸,提供緩衝之心理感受。

宅前圳岸植栽可增加宅前空間私密安全感,避免空間視野過於寬闊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因此目前下庄水圳應補強此方面之設施,滿足居民對於這方面之需求,但設置植栽槽仍應注 意尺度與質量: 

植栽槽應設置於橋樑與路口轉角處或民宅門前附近之位置。

每段不宜過長,且應保留固定間距,否則會使水圳之開放度與親水度受到影響。

各植栽槽設置應有高低之變化,避免過於單一之形式。甚至提供作為居民參與的空間,形 塑有機的空間。居民於宅前自行設置之植栽,除綠美化外也滿足多項心裡之安全感受。

(3) 水圳圳岸設施的不友善 如以上分析所述,目前水圳兩側是缺乏喬木種植的。然而下庄水圳周邊是密集的聚落,因此 附近居民使用水圳的時間與機會非常大。缺乏喬木使從事水圳相關活動的使用者沒有遮陽遮雨的 可能,造成空間上的舒適度不足。再者本地區屬於觀光客容易接觸的地區,提供舒適的環境也是 非常重要的。而圳岸親水階梯目前均為寬度 1M 以內的尺度,僅能供一人使用,使使用者(如洗 衣婦女等)失去交流機會。加上考慮遊客進入的情況應考慮親水階梯的改善。因此對於水圳圳岸 空間的建議如下。

6 - 15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

喬木種植實可考慮搭配與親水階梯結合,營造適於進行活動的舒適空間。

喬木種植應避免立於家戶門口造成壓力,應考慮設於建物邊緣,可達修飾軟化建物的功能。

親水階梯可考慮將寬度拉寬,配合以上提到之喬木、植栽槽,整理出趣味的組合空間。

圖 6-12:道路與住宅改善模擬圖

2.環境營造示範 下庄水圳設置喬木、植栽主要考量喬木避免正對民宅出入口、盡量種植於建物邊緣以修飾及 配合親水階梯設置。植栽槽則設置於民宅與巷道出入口以及橋樑與水圳交口轉彎處提供安全感。

(1) 入口空間營造 下庄水圳與中山路(高 184)口附近的東側為高雄客運所屬的閒置地。因此其面對之圳岸屬於 較無居民使用的形式,加上中山路為最主要的觀光動線,因此本節點之區位適合作為較公共性質 的開放空間,提供服務遊客為主型式的設施。如:解說、諮詢與休憩等機能。

(2) 道路與周邊建物再融合 目前道路與周邊建物或空地等界線過於明顯,對比過強造成互不相容,甚至有高低差出現, 因此需進行再融合之處理: 

道路與建物之間路緣鋪面取消。

6 - 16


第六章 地景人文: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規劃構想 

適當地點以植栽綠軟化。

輔導居民自行美化,提高民眾參與可能。

(3) 圳岸設施演變多元豐富之水圳空間 目前圳岸周邊元素過於單調是主要問題,建議利用如原本之階梯、周邊之電線桿等物件加以 演變,成為更具特色之設施物。但避免刻意增建設施,可能造成多餘且成為非需求而產生之硬體。

(4) 預留居民參與之有機成長空間 居民參與空間設計發展是造成地區特色與持續養護、有機成長的重要因素。於可接受之範圍 (扣除必須設置之設施如主要之階梯、營造特殊空間之植栽槽等等…)內預留部分給予居民參與, 可使整體空間更具特色,使居民生活與水圳更具關連(圖 6-13)。

圖 6-13:下庄水圳改善模擬圖

三、橋面端點設計:美濃水橋 (一)區位條件 1.環狀動線上之節點。 2.美濃水橋是被指定為古蹟之景點。 3.於永安聚落需橫跨美濃溪時,居民與遊客之重要交通動線。

6 - 17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4.重要之空間轉換點。

(二) 設計構想 根據基地特色與潛力限制等因素,對於美濃水橋周邊之設計構想如圖 6-14,以往水橋為單 一的景點建築物,並沒有利用周邊環境作整合與整理。因此在盡可能發揚美濃地景與特色的原則 上就有些許可惜。配合居民對於此區段水圳利用之需求,將水橋周邊改為一整合之節點為一可行 之方式。一方面解決目前機能上之問題,因此設計上分為兩大部分,第一為水橋兩側崩塌處之整 理,另一方面為觀景、休憩、水圳體驗整合的休憩點。

圖 6-14:美濃水橋節點改善模擬圖

1.水橋兩側之延伸緩衝平台 水橋之所以會有交通之衝突,主要是因為水橋寬度僅 1.7M,不足以負擔移動者與停留者共 用,因此於水橋兩側設置延伸之緩衝平台供使用者停留,避免在造成衝突,亦提供更舒適之地點 供使用。另一方面藉由此平台強化水橋之重要性與暗示可停留多觀覽。

一般來說舒適景色又良好之地點往往於傍晚閒暇時分會有許多居民於此聚集閒聊,美濃有許 多地點均是如此(如右圖,位於導水幹線一處,圳邊平台一兩張座椅卻非常熱門),預期本平台亦 可為附近地區提供一好去處。

2.觀景、休憩、水圳體驗整合的休憩點 此處擁有天然植栽遮蔭、適於瀏覽地景的面向。配合居民需求,將本處設置為一整合的節點。

3.水圳部分退縮,改為長約 5-6 米之親水階梯形式 配合居民使用需求,增設親水階梯 供使用配置於遮蔭區附近,供遊客停留時有親近水圳之 可能成為本區節點之空間元素之一,以強化空間特色。

6 - 18


第六章 地景人文: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規劃構想

四、水利設施設計:制水門 (一) 區位條件 1.制水門位於第二幹線連結系統,為環狀動線上之重要區段,本區段更為現有觀光動線與台 28 線之接駁段。制水門正位於高於路面之水圳區段上。 2.制水門兩側均為農田地景(尤其西側為大片美濃平原農業地景)。 3.往北正對月光山(重要地標與視覺背景)。 4.制水門附近幾乎無橋樑銜接兩岸。

(二) 設計構想 主要之概念利用制水門周邊之腹地將其拉寬、延伸,成為易於使用之觀景台,此舉將可使觀 景點之空間加大,而階梯也因拉寬使使用上更加方便(圖 6-15)。而以下為需注意之細項:

1.除應於觀景台上附上美濃地景之介紹外,亦應附上水利設施之介紹。 並提供觀景台上可看見 之水利設施之介紹。 2.周邊可被觀景台看見之水利設施應適當設置解說設施與制水門呼應。 3.制水門上之裸露機具應加以修飾保護,避免危險與人為破壞。

圖 6-15:制水門改善模擬圖

五、河岸親水設計:上河壩 (一) 區位條件 本區段屬於美濃觀光環狀動線之上,定位為適於親水、戲水的區段,因此可能需肩負提供旅 客於此進行戲水的需求,成為較遊客高度使用的區段。

6 - 19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二) 設計構想 根據設計目標與基地特色以及相關潛力限制之條件將上河壩地區之設計分為幾個重點分佈 如圖 6-16 所示:

圖 6-16:上河壩設計構想示意圖

1.加長型親水階梯 加長型親水階梯主要用途為提供大量戲水者上下與停留同時亦提供居民洗滌、取水使用的設 計。其長度以 10-12 米為主,可提供多個單人或 3-4 個 3-4 人之團體停留,容納不同使用組合。 其主要設置之位置以各聚落連外道路與水圳之交口附近為主,提供居民便利之使用區位。

2.鋪面處理節點 (1) 營造本戲水區段之空間感。 (2) 暗示車輛已進入特別領域,亦提醒注意行人。

3.東端節點 東端之節點擁有許多優勢與潛力,適於發展為主要節點。主要為整合畸零地、閒置建物以及 伯公廟配合建造一條新的跨圳橋樑作為節點空間(圖 6-17)。其主要功能如下:

(1) 作為全區視覺焦點與自行車道入山之入口意象。 (2) 戲水區之起點。 (3) 配合特殊活動之場地。 (4) 瀏覽全區與監視孩童安全制高點。 (5) 較長時間停留之節點。

6 - 20


第六章 地景人文: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規劃構想 (6) 戲水區環狀動線的補足。

圖 6-17:上河壩東端節點改善模擬圖

4.畸零地 畸零地為東端節點重要之空間基礎,將空間進行簡易設計與鋪面整理並延伸連結至鄰近之親 水階梯、伯公廟、新設橋樑與閒置建物,營造節點之人行空間。位於畸零地東北側之閒置建物可 改善為開放式之空間,提供長時間停留與遮陽遮雨之場所,亦可於建物內觀覽水圳與周邊地景。

5.新設橋樑 (1) 動線僅提供行人與自行車移動,因此應以高低差之方式處理避免其他交通工具誤用。 (2) 提供瀏覽與監控戲水區全區之位置。 (3) 新設橋樑設計與親水階梯結合,避免離跌水過近,造成沖刷與對結構之威脅。 (4) 提供美濃舉辦戲水活動時之平台(配合戲水起點之角色)。 (5) 提供戲水區完整之環狀動線,使戲水區機能更完整且與自行車動線搭配。

6.戲水廣場 中段利用橋樑空間特性又配合附近為聚落處入口,因此設置為南北側各具兩個加長型親水階 梯之戲水廣場。配合喬木種植之遮陽效果營造密度較高、舒適之戲水與洗滌之主要空間(圖 6-18)。

7.一般區段之空間營造

6 - 21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戲水區除上述之特別設計點外之部分仍須配合營造目標所追求之效果,主要營造要項如下: 

由於由南岸往北岸眺望可得到較佳之視覺效果,因此保持北岸簡單之形式,除特殊設計節 點有種植喬木與改造外,其餘區段清除舊式欄杆與阻隔物即可。保留較好視野,亦將多數 使用者維持於南岸。

圳岸旁的喬木可提供舒適的岸邊空間,提供遮陽遮雨的可能,有些則配合親水階梯更營造 舒適的親水環境。在空間營造上,列植的喬木更可以為整體空間感的營造有加分的作用因 此南岸既有主要喬木予以保留,其餘應加以適當補植營造整體空間。

本區段以親水戲水機能為主軸,因此現有欄杆應予以移除。

型態優美之灌木予以保留。

居民自行種植之作物之部分為居民對空間使用需求的呈現,應給予保留,維持居民需求, 亦為文化與生活力之展現。

抽水機具外觀以簡易材質包覆修飾,一方面美觀並可減少戲水時之危險性。

以上延圳岸之介質區域與道路之間應加設一條寬約 70cm 之木棧道或其他材料,提供使用 者赤腳移動時燙傷、也提供居民整理作物時有更舒適之工作平台(材質挑選之主要考量為防 燙、防滑、堅固能承受戶外氣候)。

道路可於每 10 米設置寬約 10-30cm 之橫向鋪面。目的為增加空間整體感,並暗示車輛注意 本區段為特殊空間應注意行人(或以其他替代方式處理)。

圖 6-18:上河壩中段戲水廣場改善模擬圖

六、水岸住宅景觀設計:河邊寮

6 - 22


第六章 地景人文: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規劃構想

(一) 區位條件 本區段位於本計畫環狀動線之規劃上,定位為適於親水之區段。而河邊寮恰巧位於獅山街 底,也就是環狀動線內提供多數遊客接駁回主要動線(台 28 線)之道路。因此於區位上格外重要, 也造成本節點為居民、遊客並重的據點。

(二) 設計構想 根據以上基地之特性與發展之定位等條件,設計的主要構想主要有下列幾項,如圖 6-19。

圖 6-19:河邊寮設計構想示意圖

1.保留原狀之區段 (1) 圳邊雜貨店周邊 雜貨店本身為一吸引人之焦點,且已有諸多活動因其而產生,因此建議保留不需加以改變。

(2) 渡槽以東之圳岸空間 雖然本區段因護岸接近垂直之關係不易親水,但閒置空間將提供適當場所,且避免與東側之 上河壩地區相衝突,造成重複之設計過度改變破壞現有環境。

(3) 南岸區段 南岸之圳岸區位上本就屬於部分居民之後院空間,不宜加以多變動,改變其原有生活習慣。

2.梯形圳岸之改造 6 - 23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位於閒置建物西側之梯形圳岸之堤頂有高於路面之特性,寬度超過 0.7 米,人行走於其上有 特殊體驗,亦有人車分離之安全感。此區段又為西側居民往新節點用水、洗滌(閒置建物改善)之 動線,故將其設定為簡易之散步道,提供居民與遊客行走使用。其應有下列元素(數量不宜過多):

(1) 小尺度親水階梯。 (2) 上堤頂之階梯。 (3) 種植喬木遮蔭與營造空間。

3.閒置建物及其周邊之改善 閒置建物位於獅山街底,因此為環狀動線、自行車道接駁回台 28 線的重要交點,因此交通 位置上非常重要。另因閒置建物與其周邊之畸零地擁有較大之發展空間並且臨著水圳之北岸,因 此有機會發展為提供周邊不易使用水圳之居民的洗滌、用水之場所。原本在此點就有設置一效益 不彰的旅遊資訊提供處,可在改善之後,使本點成為提供旅遊資訊並能融合水圳特色、觀覽聚落 地景、居民遊客均會利用到的服務設施,非獨立設置的旅遊設施。

4.營造路口空間 為提供遊客清楚的交通資訊,因此需將獅山街底的 T 型路口加以塑造,創造重要路口感受 以及明瞭的交通資訊(圖 6-20)。 

配合路底之閒置建物與周邊畸零地,其對面之道路路緣以圍籬(或配合當地環境之材料, 如:磚、竹…)圍塑出 T 型空間,使使用者感受到本路口節點之特殊性。

位於路緣轉角設置指示牌,形式應與上述之圍籬搭配,訊息則應以簡單清楚為主,目的在 於提供快速移動者(如汽、機車)也能輕鬆擷取資訊。

圖 6-20:河邊寮路口空間營造模擬圖

6 - 24


第六章 地景人文: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規劃構想

5.閒置建物與畸零地之整理 (1) 將閒置建物適度拆除,並轉化為開放性質之空間,附有遮陽、遮雨之功能。 (2) 建物原有自行設置之親水階梯予以保留,提供附近居民使用。 (3) 畸零地整理與簡易綠化,提供建物與道路部分之緩衝空間。 (4) 閒置建物旁有一株大喬木,應保留,於硬體設計時應與建物有所搭配結合(圖 6-21)。

圖 6-21:河邊寮閒置建物改善模擬圖

七、校園水岸空間設計:龍山國小 (一) 區位條件 龍山國小為緊鄰第二幹線旁之學校,而第二幹線又為環狀動線中安排觀賞水圳景觀的重要動 線,因此龍山國小的區位條件於觀光上來說著實非常具有特色與價值。

(二)設計構想 主要處理的是龍山國小與水圳介面的部分,目的在於增加學生親水之可能,以及學生、遊客 近距離接觸與互動之機會。而周邊以生態工法改善護岸,達到示範與教育之功能(圖 6-22)。

1.兩側親水階梯寬度約 8-10 米,提供大量學生同時使用。 2.互動平台由兩岸均設置,並且向水面延伸,但不銜接(校園安全考量),提供遊客與學生互動之 機會,也提供旅客短暫停留與觀覽之空間。 3.本處設施設置應考量主要使用者為孩童,應注意其安全性。因此於尺度設計如:高低差、材質 上應注意防滑、避免過度粗糙之材質以免跌倒受傷嚴重等…。 4.生態工法應選擇施工材料較細膩之方式與水圳小尺度相互搭配。

6 - 25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5.軟體搭配上,建議學生與水圳活動仍須管理與教師看護。

圖 6-22:龍山國小水圳空間改善模擬圖

八、散村聚落與水岸設計(一):石橋 (一) 區位條件 石橋聚落為美濃水圳第二幹線所流經過的地區,聚落直接面臨水圳。而第二幹線為環狀動線 規劃與自行車道中之一部分。這造成一般小聚落與觀光面對面的情況。如何維持居民日常生活之 需求又增加空間之特色是主要課題。

(二) 設計構想 石橋主要設計策略在盡量不加改變居民對於水圳之使用習慣為前提,加以對空間作改善活化 並提供遊客作短暫休息停留之功能。因此主要設計策略如下:

1.公共休憩平台 公共休憩平台主要利用西岸無私人使用之空間,並配合舒適之喬木創造公共性質之開放空 間,提供非當地居民也可能共用的節點。此外將平台設置一寬約 0.8M 之橋樑連結至東岸,方便 居民使用。

6 - 26


第六章 地景人文: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規劃構想

2.東岸喬木種植 於東岸種植喬木主要用意有下列幾項:

(1) 為居民阻隔西曬之困擾。 (2) 提供洗滌用水時之遮陽遮蔭用。 (3) 綠美化為聚落以及觀光動線增加特色與舒適感(圖 6-23)。

圖 6-23:石橋北區段改善模擬圖

3.私密親水空間營造 於本區段之南端,利用牆與水面之間之空間搭配原有舒適之植栽包被空間創造一私密之親水 空間。主要是將居民設置之階梯往兩側延伸,使階梯一方面可親水,一方面則以牆面為倚靠。

九、散村聚落與水岸設計(二):大埤頭 (一) 區位條件 大埤頭位於竹頭角聚落東北側,是第三幹線少數流經的聚落之一。觀光區位上,與環狀動線 搭配的文學小徑(及自行車道)於其附近經過是其特色。

(二) 設計構想 1.轉化為旅遊支線 要將大埤頭轉換為文學小徑旅遊支線的構想基本上只要於文學小徑轉彎處,也就是大埤頭為 視覺焦點之地點設置簡易標示即可。主要仍依賴水圳設施作整理後就可以作為主要之吸引力。

2.水圳與頂棚之改造 6 - 27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水圳與頂棚需重新整理,將目前之問題補足,主要項目如下:

(1) 親水階梯應重新設置,以階差 0.2m,階寬 0.35m 為參考值,避免過陡過窄的現象發生。 (2) 目前頂棚為鐵皮製造,於外觀與材質上皆不適於地方,因此建議與瓜棚整合,使頂棚與瓜棚 結合,成為具地方特色與機能之設施。 (3) 頂棚之屋頂結構應以為複合式為主,兩側為實質可遮陽避雨形式,提供親水階梯地區可受到 完全保護,中間則為瓜棚,提供局部之遮陽避雨機能。 (4) 頂棚高度不宜超過 2 米,一方面提供全天候之遮陽功能,另一方面方便居民採收、整理瓜棚。

3.閒置建物之整理 (1) 改為開放式之空間創造停留、聚集之空間。 (2) 延伸觀景平台跨過水圳至田邊,觀景角度伸展至近 180 度,體驗與地景無距離之感受(圖 6-24)。

圖 6-24:大埤頭閒置建物改善模擬示意圖

十、小結 本節首先對本規劃設計後續進行實質計畫時會面臨的一些問題(如:土地權屬、相關法令等) 作初步的蒐集與探討,供後續進行時作為參考。另一方面,將會根據本報告書從調查、分析、構 想與操作示範的內容,抽取出精華,為美濃水圳環境目前的狀況、將來的走向、操作上需注意的 事項以及建議優先處理的地點等提出結論與建議。

6 - 28


第六章 地景人文: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規劃構想

(一) 土地權屬 基本上水圳以及水圳之腹地多屬於河川地或水利地,以公家單位為主。但在本次規劃的操作 點操作過程中常常會利用閒置地或閒置建物等等地段,因此是否有使用到私有土地仍須進行調 查。必要時更可能會變更規劃設計的範圍。

1.下庄水圳 下庄水圳涵蓋了瀰濃段 371、639~644 以及 702~705 等地號(表 6-3),兩側均為美濃最早的 永安聚落。

表 6-3:下庄水圳土地所有權一覽表 地段地號

使用分區

使用地類別

所有權人

瀰濃段 371 號

空白

--

高雄農田水利會

瀰濃段 639 號

空白

--

高雄農田水利會

瀰濃段 640 號

空白

--

高雄農田水利會

瀰濃段 641 號

空白

--

高雄農田水利會

瀰濃段 642 號

空白

--

高雄農田水利會

瀰濃段 643 號

空白

--

高雄農田水利會

瀰濃段 644 號

空白

--

高雄農田水利會

瀰濃段 702 號

空白

--

高雄農田水利會

瀰濃段 703 號

空白

--

高雄農田水利會

瀰濃段 704 號

空白

--

高雄農田水利會

瀰濃段 705 號

--

宋雲政

2.美濃水橋 該基地位於美中段 757 與 758 號東側有零星聚落(表 6-4),西側則為農田,北接水橋。

表 6-4:美濃水橋土地所有權一覽表 地段地號

使用分區

使用地類別

所有權人

美中段 757 號

空白

--

私人分割繼承

美中段 758 號

空白

--

高雄農田水利會

3.制水門

6 - 29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該基地位於中壇段 317 號(表 6-5),兩側均為農業用地,少有住家。

表 6-5:制水門土地所有權一覽表 地段地號

使用分區

使用地類別

所有權人

中壇段 317 號

特定農業區

水利用地

高雄農田水利會

4.上河壩 該基地位於龍肚段 1379-1 與 1280-3 號(表 6-6),沿著水圳周遭均為農田。

表 6-6:上河壩土地所有權一覽表 地段地號

使用分區

使用地類別

所有權人

龍肚段 1379-1 號

特定農業區

水利用地

高雄農田水利會

龍肚段 1280-3 號

未登錄地

--

--

5.河邊寮 該基地位於龍肚段 3728 號與 9007-1 號(表 6-7),為一丁字路口,周遭多為農田與零星農家。

表 6-7:河邊寮土地所有權一覽表 地段地號

使用分區

使用地類別

所有權人

龍肚段 3728 號

未登錄地

--

--

龍肚段 9007-1 號

未登錄地

--

--

6.龍山國小 該基地為配合龍山國小進行整體發展(表 6-8),西鄰龍山國小運動場,其餘周遭為農業用地。

表 6-8:龍山國小土地所有權一覽表 地段地號

使用分區

使用地類別

所有權人

龍中段 1119 號

特定農業區

水利用地

高雄農田水利會

7.石橋 石橋段整建部分均位於龍中段 1 號(表 6-9),東邊為聚落,西邊則與水圳相鄰。

8.大埤頭

6 - 30


第六章 地景人文: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規劃構想 目前大埤頭段將會整建的基地包含了竹頭角段 0961-22、0961-23、0961-24 三塊不同地號(表 6-10),以產業道路與北邊的聚落相隔,南邊則為農業用地。

表 6-9:石橋土地所有權一覽表 地段地號

使用分區

使用地類別

所有權人

龍中段 1 號

特定農業區

水利用地

高雄農田水利會

表 6-10:大埤頭土地所有權一覽表 地段地號

使用分區

使用地類別

所有權人

竹頭角段 0961-22

特定農業區

水利用地

高雄農田水利會

竹頭角段 0961-23

特定農業區

水利用地

高雄農田水利會

竹頭角段 0961-24

特定農業區

農牧用地

黃竹松(私人)

(二) 法制面探討 於水圳及周邊進行改造時勢必會有相關法規的約束。在本節就針對可能對水圳改善造成影響 的法令進行探討,並針對其可能造成的限制提出建議或對策。

1.相關法令(表 6-11) 表 6-11:相關法令彙整表 法令 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 第九條一項九款 發展觀光條例第十五條 發展觀光條例第八條第一 項 發展觀光條例第三條 發展觀光條例第十條第一 款 水利法第一條 水利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

水利法第五十三條第一項

水利法第六十三條之三第 一項第六款 水利法第七十二條第一項 水利法施行細則第四條

內容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建蔽率百分之六十。容積率百分之一百八十。 公有土地得依法申請撥用或會同土地管理機關依法開發利用。 中央主管機關為配合觀光產業發展…得視需要…輔導直轄市、縣 (市)主管機關於重要交通轉運地點,設置旅客服務機構或設施。 主管機關在中央為交通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 縣(市)政府。 主管機關得視實際情形,會商有關機關,將重要風景或名勝地 區,堪訂範圍,劃為風景特定區。 水利行政之處理及水利事業之興辦,依本法之規定。但地方習慣 與本法不相抵觸者,得從其習慣。 建造物建造、改造或拆除,應經主管機關核准:1.防水建物 2. 引水之建物 3.蓄水之建物 4.洩水之建物 5.抽汲地下水之建物 6. 與水運有關之建物 7.利用水力之建物 8.其他水利建物。 興辦水利事業,具有多目標開發之價值者,得商請其他目標有關 之人民或團體參加開發,並根據經濟評價分擔其費用;必要時, 並得報請主管機關予以協助輔導。 灌溉事業設施範圍由興辦人劃定報主管機關核定公告後,禁止下 列行為:…六、種植、採伐植物、飼養牲畜或養殖水產物。 跨越水道建物均應留水流之通路,橫剖面積由主管機關核定之。 本法所稱之水道,指河川、湖泊、水庫蓄水範圍、排水設施範圍、 運河、減河、滯洪池或越域引水路水流經過之地域。 6 - 31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2.解析 本計畫在實際操作階段,可能會面臨法規與現行制度的限制,也是未來發展的變數,限制因 素歸納如下:

(1) 建築量體限制 在制水門的建築量體上,未來將計畫增改建,但應符合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對於特定目 的事業用地的建蔽率 60%,容積率 180%之限制。

(2) 土地使用方式限制 依水利法之規定,灌溉設施範圍內禁止飼養牲畜、種植作物等行為,然與目前居民之習慣相 左,未來若直接劃設供居民從事上述行為之區域,則明顯有帶頭違法之嫌。是以,未來在水圳環 境的整建上,需要與居民針對此點進行溝通。

另外,水利法第一條也附有但書:「水利行政之處理及水利事業之興辦,依本法之規定。但 地方習慣與本法不相抵觸者,得從其習慣。」本計畫將視為使用限制轉圜的餘地,未來可在部分 不影響水圳功能區域,劃設創意植栽空間,既可收綠美化之成效,也使居民能有種植花草的空間。

(3) 開發對象資格 若水圳沿岸具有觀光商機,則依法得由相關使用目標的人民或團體介入開發,必要時主管機 關可加以輔導,而不受限於由政府全權負擔開發經費與開發方式。

(4) 主管機關管制 於水圳本身與周遭的開發與整建,依法均需經由主管機關核定,而河川局與水利局基於防 洪、灌溉等考量或有不同見解,也是影響本計畫實質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 小結 美濃的水圳從開闢以來便成為與居民息息相關的重要設施,從最根本的基礎:提供農業生產 良好條件,生產充足的糧食。到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取水、用水,最後到利用水圳空間產生休憩、 聚會、戲水等社區的活動。水圳與居民的關係是絕對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然而在水圳變化的過 程中,許多水圳與居民原有的良好關係正逐漸遭到破壞。

6 - 32


第六章 地景人文: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規劃構想 在現在,觀光逐漸成為美濃重要的產業與收入來源,遊客的進入雖然會對居民、水圳造成一 定的影響。但這也是水圳能得以重新發展的重要契機。因此本次規劃設計便以重新營造水圳與居 民之生活關係,並搭配觀光之發展進駐尋求融合與共同發展為主軸,主要有下列結論:

1.觀光與地方需求相互共通,可以也必須相輔相成 目前水圳空間形式逐漸與居民使用習慣漸行漸遠,而觀光相關設施卻獨立設置造成效率不 彰。但實際上居民與觀光方面對於水圳的空間需求有大部分是相同的。居民需要便於用水、親水 的環境,閒暇時聚會閒聊的地點以及兼具率美化與作物栽植的零星空間;而遊客正需要體驗美濃 的水圳之美、有特色的休憩的空間以及當地居民展現出來的風土民情與智慧。因此在對水圳的需 求上有諸多相似之處。

(1) 增加水圳可親近之程度,提供使用者親水的舒適體驗。 (2) 搭配水圳及周邊具特色地點,適度提供休開放性質之憩空間。 (3) 適度綠美化並合理保持水圳周邊居民參與、使用之空間。

2.水圳各幹線各有特色,發展方向亦有不同 美濃水圳分為數幹線,各自有自身的水圳特色。配合水圳本身的特性,將來的定位與可發揮 的特色將有所區別。

(1) 導水幹線適合作為較大量人潮親水、戲水的區段。 (2) 第一幹線維持一般農村與水圳良好之互動關係。 (3) 第二幹線呈現水圳多形式的空間變化,隱密、遼闊、密集聚落均在其中。 (4) 第三幹線以生態、隱密、依山林野地而走為主,提供生態自然的體驗。

3.搭配整體環狀規劃,水圳發展區凸顯重點 觀光為美濃重要發展方向,不單是水圳獨力發展就足夠。因此以一環狀動線觀光圈作為規劃 構想,部分水圳則搭配在此規劃構想內,重要性更加凸顯。主要以第二幹線與導水幹線為主要。

(1) 第二幹線從台 28 線至中山路(高 184)段為重要之連結動線,尤其以下庄水圳為主,是水圳給 予遊客第一印象的重要區段,又是聚落最密集的地點。 (2) 導水幹線可彌補台 28 線行經美濃時缺乏配套資源的缺點,加上水圳本身條件適於親水、戲 水的活動,在發展上為十足重要之區段。

(四) 規劃優先建議

6 - 33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因為本案規劃範圍較大,因此在諸多區段中挑選出建議最優先進行實質改善的節點(表 6-12),以作為示範亦可達到最高之效益,得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表 6-12:建議優先進行之節點整合表 位置

原因

空間需求

下庄水圳與

本處於觀光客最常行經之動線(中

中山路交口

山路)旁,若配路口附近與水圳一同

節點

進行空間改善則可作為醒目的引導

諮詢、服務性質硬體。

以及加強水圳曝光之機會。

短暫停留之休憩空間。

開放空間,提高水圳區段能見度。

地標性質之設施,提供快速移動時 可接收之引導資訊。

美濃溪水橋

因本節點原本已經為水圳上重要之

增加停留駐足空間,避免人車衝突

南側節點

景點,因此需要更完整之設施提高

面向西側良好地景之休憩設施

服務之完整性。並配合周邊地景特

水橋與休憩據點整體空間感營造。

色,使此景點更具特色與吸引力,

強化本節點之親水性。

增加良好印象。 台 28 線與第

台 28 線為新興的觀光動線,但與水

地標性設施,最初之吸引力來源。

二幹線交口

圳接觸的機會並不多見。其與第二

車輛臨時停留之空間安排,以利短 暫之駐足觀看。

幹線交口是唯一的機會。因此於本 路口增加眾人對水圳的印象是非常

交口增加開放度,提高水圳曝光與 瀏覽之完整性。

重要的動作。 河邊寮第二

本區段為環狀觀光動線重要之節

幹線與獅山

點,路口分別為接駁回台 28 線,以

街交口節點

及往戲水區的岔路。需要清楚之引

路口提供快速移動也可以清楚得到 之引導標示。

閒置建物、畸零地與水圳結合設置 提供高密度的服務設施。

導以及較完整的休憩據點。 上河壩地區

上河壩東端節點為戲水區的起點,

東端節點

除作為戲水區之焦點外亦需作為水 圳相關重要活動舉辦之場所。

整合畸零地與閒置建物作為周邊休 憩與良好之行走環境。

跨越兩岸之橋樑作為地標象徵,寬 度需能能提供舉辦活動之需求。

橋樑需與一旁之親水階梯作結合。

第四節 竹仔門電廠營運規劃建議 竹仔門電廠現今本身就有良好的古蹟解說系統,又有自行車道規劃相互配合。加以位於台 28 線的路線上,在交通的部分容易到達,目前又有美濃相關的文史團體持續關心,其豐富的自 然資源相融於美濃的田野風光。以其潛力未來亦可發展為南部的水力發電展示館。可以單點作發 展,與美濃其它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相結合,發展深富美濃風情的地方水力發電展示館。展示館 園區讀發展內容,可強化其環境資源的利用,塑造在地性。 6 - 34


第六章 地景人文: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規劃構想

利用其廣大的開放空間,配合專業規劃,找到適宜的經營規模與方式。

利用竹仔門電廠廠區及週遭,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發展自然生態的參觀與教學。

利用引水道、尾水路等各式風情的水路,進行水岸步道的規劃。

一、竹仔門發電廠未來經營及發展的分析 產業文化資產的面貌多樣化,包含了歷史、產業與生活形式等,無法由單一觀點概括,應該 更宏觀地整合更多討論面向。當文化資產保存從單點擴增到多點,再成為路徑或面保存時,保存 的內容廣泛其實也增加執行的風險。

現今台灣保存再利用的案例,除了性質重疊高之外,讓人覺得再利用的特色無法凸顯。所以 在文化資產的保存主題的設定上,應進行產業文化資產的特性檢測,了解擁有資源的特質與發展 潛力,並了解使用者對向的需求,以滿足不同的想像與期待。這也就是因地制宜發展出台電不同 樣貌的產業文化資產。

(一) 水的「力」與「利」--- 水利技術呈現 竹仔門電廠的水路除了發電外,可藉由導水、尾水等水路了解精彩的發電流程與農業灌溉的 歷程。而發電與農業水圳對於美濃發展影響甚鉅,因此在竹仔門電廠適度呈現水力與水利對於美 濃甚至是高雄地區的重要性,豐富對水的想像。

因竹門電廠正進行更新計畫,機組已全部停止運轉,一部古蹟機組將於重大節慶時做低速轉 動展示(不發電),達到古蹟活的保存;而原本已被拆解的發電機組則繼續靜態的展示,作為發 電教育展示之用;此外除了舊式的發電過程與機械原理,可在展現現今水力發電的方式以及技 術,作為台電電力發電技術歷程的轉變解說,體驗更多水力發電的精髓。

(二) 地方地理文史的教育場所 以美濃地區地方文化發展為出發點,藉由了解發電廠與地方發展的關係與歷史脈絡等,來加 以規劃設計電廠空間,以期將美濃地方與水環境的整體關係濃縮呈現於電廠中,讓來電廠參觀的 民眾能了解,除了機械、能源外,對於電力事業早期開墾以及對於帶動地方發展產業變遷之重要 社會化、工業化的過程,作為對於地方文化了解的教育工作站。

在發電廠內,規劃可以展現流域歷史與地理關係系統,以及獲得相關資訊的空間,作為廠區 內主要的教育導覽、展示區以及提供重要活動發展的地區,此外可安排對地方文化及水環境有興 趣的參觀者,進行地方導覽的活動,以電廠為出發點,不論是需要導覽員或者自行由電廠出發, 藉由充分的資訊來體驗地方獨特的文化與水環境的資產。

6 - 35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三) 遊憩新據點 目前竹仔門電廠是以國定古蹟作為旅遊的景點,然而來這邊的參觀者短暫藉由古蹟導覽的方 式便離開此地方,對於文化及許多地方特色無法深入了解,對於美濃地區有更多可以探索的特色 也不容易取得,因此,可結合現有的旅遊地點:黃蝶翠谷、六龜、美濃地區等適合做為休閒旅遊 的地點,規劃適合台 28 線的旅遊動線,或是深入美濃地區等的旅遊方式,由電廠作為一個出發 點或是資訊取得中心,強化軟體設備,讓民眾或觀光者能快速便利的取得需要的資訊與遊程資訊。

(四) 企業形象再造 規劃此區為具有高度歷史、教育意義的地區展示館,並塑造台電公司文化形象提高國人對於 台電企業形象,藉由實質成果來誘發公司持續經營,讓台電能夠考慮到深度文化的企業形象、電 力文化資產的意義,以及這些歷史物件重塑的現在時代的新意義,使意識內化成為永續經營的動 力,並陸續進行各地區的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工作。

二、電廠經營與管理規劃 (一) 經營主體 1.台電經營的主體性 台電的文化資產應予與台電人詮釋,不管是生命延續、機能替換,或是空間營造,任何一種 再利用方式,都應以台電為主體去考量。所有的經營管理的規劃應以台電的觀點為重,才能讓後 續的經營管理作業持續順暢地運作。

2.地方團體合作的可能性 無論是任何一種再利用策略,未來的經營壓力將是持續與否的關鍵,這部分需要整合多重的 技術及地方資源共同完成。除了本身特殊的文化價值與時代意義外,還具有特殊的文化脈絡、地 方認同及社會成長的軌跡。所以除了專業的執行技巧外,適度地整合地方資源,來創造更具想像 的經營模式。更能化零為整去開創雙贏局面。

(二) 經營規模 竹仔門電廠腹地不適合大量的觀光人口湧入。整體而言經營規模不宜太大,應主要以當地居 民為主,去創造屬於在地生活的新意象。

6 - 36


第六章 地景人文: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規劃構想

(三) 經營模式 1.實質空間的經營 發電所經營模式應配合電廠本身資源與周遭環境,並配合鄉土教學,朝向文化深度觀光發展 -即是知識性、管制觀光人口以維持場所氣氛,再適度透過敷地環境與參觀路徑塑造,營造多樣、 完整的參觀體驗與豐富的活動。進而適度開放出部分空間,形成一個新的公共空間,打破電廠原 本封閉的世界,讓社會偶而在此舉辦一些活動,讓人們共享空間,適度地拉近電廠與大眾的距離。

2.形象的經營 近年台電公司營運虧損,文化資產再利用與保存工作,雖無法得到明顯之經濟利益,但台電 公司仍將善盡古蹟所有者之責任,妥善維護及保存與再利用,提升台電公司形象,兼具歷史及教 育之意義,讓國人了解台灣電力公司的貢獻與努力。此外保存如此工業文化資產,更是國際典範, 如同竹仔門電廠 90 多年來仍持續運轉的法蘭西式水輪機,吸引了德國人對於此機器的關注。因 此,可藉由國內外的重視來刺激台電公司重視文化保存的重要性,及其具有高度價值的內涵。具 體作法有:

3.數位行銷與教育 資訊科技的進步帶來數位內容及數位多媒體的快速發展,讓加值服務範圍不再侷限於商業運 用,透過資訊科技的輔助,讓歷史文化、教育,以及觀光運用範圍得以擴展,應用層面也更為多 元。透過數位科技整合歷史文化、教育、觀光各面向的資源,以提供更多元的服務與增加台電文 化資產的能見度。

(四) 經營管理組織 目前台電公司並無文化資產再利用相關的專業,並且在職務上亦無法投入人力資源。因此仰 賴外部團隊與專家的協助。建議應該針對公司提出相關人員獎勵及認證制度,以期培育出更多台 電公司內部的文化資產專員;此外,推動退休員工志工機制,鼓勵發電所老員工參與此計畫,建 立一具有高度熱誠及相關電力知識的團隊,配合發電所導覽及資產保存的工作。

6 - 37


第七章 後續執行計畫

第七章 後續執行計畫 第一節 美濃水文化景觀的保存與指定 一、文化景觀定義及其法令環境 由於本計畫為「區域型文化景觀保存」計畫,因此本章節將先就目前國內對於文化景觀的定 義進行探討,以及其法令環境針對保存及管理上釐清權責。最後,則是針對美濃地區文化景觀發 展的脈絡與詮釋,提出本區域範圍內文化景觀的指定,和未來保存管理上的建議。

(一) 文化景觀的定義 法令上對於文化景觀的定義,主要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對於「文化資產」的進一步解釋, 其中第三條第三款明確指出文化景觀:「指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 所定著之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依此定義,文化景觀主要呈現的對象應該是「空間及相關連之 環境」,而影響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是否具有文化景觀的意涵乃是「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 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所構成的具體空間的事實。而「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 生活或儀式行為」一定與「人」的生活實踐有關。

另外,「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四條,針對上述文化景觀列舉了下列的類別「神話傳 說之場所、歷史文化路徑、宗教景觀、歷史名園、歷史事件場所、農林漁牧景觀、工業地景、交 通地景、水利設施、軍事設施及其他人類與自然互動而形成之景觀。」強調文化景觀與人類互動 的文化脈絡的關係。

近年來,文化景觀又稱為文化地景,已逐漸成為文化資產整體性保存所廣泛使用的代名詞。 世界遺產公約(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於西元 1992 年正式認定文化景觀(地景)為文化資產的 一類,並列為保護的對象,依據該公約相關文獻,文化景觀呈現人類社會與聚落在環境、生態、 社會、經濟與文化條件下的演變,包含了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多元的互動關係。在該公約的架構 下,文化地景可分為三類:人類所刻意創造與設計的地景(如庭園、公園地景等)、有機演變的地 景(由社會、經濟、行政或宗教因素所造成),以及「關連性文化地景」(associative cultural landscape) ─指宗教、藝術或文化相關的自然元素,但本身並不一定直接受文化或人類活動的影響。

近年來,過去僅注重自然地景保存的美國國家公園局(National Parks Service)亦開始重視文化 地景的保存。自西元 1996 年起,該機構以及美國國家歷史地點註冊局(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所使用的準則,已將文化地景定義為一個與歷史事件、活動與人物相關或是呈現文化或美 學價值地理區域,以及區域內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及動物。

7-1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二) 文化景觀的保存登錄及法令環境 相對於「文化資產保存法」有些類別強制性的指定,文化景觀採取的是屬於比較軟性登錄制 度。任何一個景點或地區,在登錄為法定的文化景觀以前,基本上會經過普查、提報、登錄與公 告等程序。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五十三條規定: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普查或接受個人、 團體提報具文化景觀價值之內容及範圍,並依法定程序審查後,列冊追蹤。

依此條文之規定,各級縣市主管機關應就其轄區內有可能被登錄為文化景觀之地點,進行必 要的普查工作,此乃各縣市在文化景觀上首先必須執行的業務。普查的項目包括「價值內容」與 「範圍」。普查之後,各級縣市主管機關應依法完成是否登錄的審查工作,並將審查後登錄之文 化景觀,列冊追蹤。另一方面,除了各級縣市主管機關主動進行普查工作外,任何個人或團體也 可以「提報」其所認定之文化景觀點,各級縣市主管機關亦應依法定程序審查。

1.文化景觀登錄的基準 任何一處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被登錄為文化景觀,必須符合「文化景觀登錄及廢止審查辦 法」第二條文化景觀登錄之範定,依下列基準為之:

(1) 表現人類與自然互動具有文化意義。 (2) 具紀念性、代表性或特殊性之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 (3) 具時代或社會意義。 (4) 具罕見性。

前項基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地方特性,另定補充規定。

2.文化景觀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 依據「文化景觀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2005.12.30 文壹字第 0942131217-5 號令)規範。

(1) 文化景觀登錄程序 

現場勘查: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委員到現場勘察。

審議並做成登錄處份之決定:出席勘察委員審議該處空間及相關連環境是否符合登錄基準。

辦理公告:該處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符合基準得以登錄後,須辦理公告事宜。

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公告內容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備查,完成登錄程序。

(2) 主管機關審議登錄之公告事項

7-2


第七章 後續執行計畫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 54 條:文化景觀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查登錄後,辦理公告, 並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此程序與古蹟、歷史建築、聚落與遺址之指定或登錄後之程序大致相同。 另外,「文化景觀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亦明訂公告內容。因此「文化資產保存法」及「文化景 觀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均規範「公告」為完成法定程序最後的必要階段。

文化景觀的登錄與公告,依「文化景觀登錄及廢止辦法」第四條,明訂直轄市、縣(市)主管 機關對審議登錄之文化景觀辦理公告,同時應載明下列事項: 

名稱。

位置、範圍。

登錄理由及其法令依據。

公告日期及文號。

前項公告,應揭示於各該主管機關公佈欄三十日,並刊登政府公報、新聞紙或資訊網路。

據此條文,任何一處空間及關連之環境被登錄為文化景觀之後,必須就名稱、位置、範圍、 登錄理由等事項,公告社會大眾。由於文化景觀為一種整合性文化遺產,範圍可能甚大,且在其 範圍內牽涉到的人可能甚多,再加上屬於軟性的登錄制,所以在登錄過程中並不一定能夠讓相關 人參與,因此最後的公告益加重要。

(3) 文化景觀登錄廢止

文化景觀滅失或減損其價值而應廢止者,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登錄程序廢止之。

二、美濃地區文化景觀的詮釋與指定 本計畫論及與「水」有關的美濃平原的水文化空間當中,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 第四條對於文化景觀的定義,此空間場所具備了工業遺產、農林漁牧景觀、水利設施的問題,為 特定歷史條件下,國家計畫經濟與在地人文相互鑲嵌(Embedded),並且有機演化的景觀,整個歷 史上人文環境的建構反應自然環境與國際殖民政治的現實。

(一) 美濃平原人文環境建構與水利發展 美濃平原自清代乾隆年間即有漢人的入墾開發,與當時盤據該區域的原住民以及鄰近閩南族 群長期武裝械鬥以爭取更多墾地,並且發展出擴及整個屏東平原的客屬移民區域聯防的民兵制 度,並且引進漢人式的耕作文化和耕作模式,賦予了美濃平原人文空間的新面貌。

7-3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美濃平原最初漢人聚落的形成,是基於生活水源的取得難易,所以選擇在美濃溪、竹仔門溪 與羌仔寮溪等交會處建庄,並依循傳統的風水觀念和生活習慣,沿著美濃溪北岸依序建造夥房合 院,形成帶狀空間分布的組成型態(圖 7-1)。

圖 7-1:美濃永安聚落開庄二十四座夥房位置圖

地方居民利用豐沛的自然水源,作為農耕灌溉、洗滌飲水與交通聯絡等民生使用,滿足群居 生活基本的機能需求外,間接地也產生許多河岸文化的活動行為,例如:宗教祭典、休閒娛樂與 聊天交流等種類,皆是透過與河川水系間的互動連繫,逐漸建立起獨特緊密的關係網絡(圖 7-2)。

圖 7-2:永安聚落河岸文化資產位置圖

7-4


第七章 後續執行計畫 日治時期以後,美濃開始進入現代化開發的階段,此一時期日治政府在美濃平原的空間整 備,基本上奠基在兩項最主要的治理策略,第一為水利系統的建構,引進日方私營資本在河埔新 生地開發新農場的規劃下,達到美濃平原的全面開發並躍升農業的單位生產力;另一項為水患的 治理,面對含洪峰集中、河道廣佈的荖濃溪水患治理,以龜山堤防穩定河道。

在水利系統的建構方面。西元 1908 年日人規劃竹仔門發電廠以及獅子頭水利系統,引水道 鑿穿竹仔門與荖濃溪的山丘,在引水口與發電廠間為了解決荖濃溪溪水含砂量過高的問題,設置 一系列減緩水流沈澱含砂的裝置,以免進渦輪機的水中含砂量破壞了發電設備,整個發電廠與灌 溉系統於西元 1911 年完工,電力供應了高雄港築港的電力,奠定了南台灣現代化發展的基礎, 發電尾水則是灌溉美濃平原四千餘甲的土地耕作,提供了穩定且準確的灌溉用水。奠定了「水— 農業—美濃 / 電—工業—高雄」的現代城鄉關係的準備。

其次,則是水患的治理,水患的治理主要來自於荖濃溪的問題。荖濃溪枯豐季懸殊的降雨, 造成洪峰集中的現象,再加上含砂量高的特性,在地形上荖濃溪流經平原以後便因泥沙沈積而造 成「懸河」的現象,使的荖濃溪河道散佈、在平原漫流、行水區寬廣,諸多特性造成荖濃溪沿岸 的鄉鎮有所謂「走大水」的聚落遷移現象,並且對於農業的生產形成極大的威脅,因此日治政府 便在荖濃溪沿岸築堤龜山堤防,並引進新竹州的客家墾民,從而開啟了水力發電與農田給水灌溉 系統,伴隨著美濃與高雄的近一個世紀的城鄉發展關係。當然,在灌溉與排水路的系統上,部分 為了連結不同水系而設計的灌溉水橋、支流的分水閘門,乃至於圳路路線兩旁的建築與空間的關 係,均可能成為具有意義的文化資產。

舊名為「竹仔門發電所」的竹仔門電廠興建逾西元 1908 年,屬第一代川流式發電廠。內裝 橫軸法蘭西式水輪發電機組四台,為德國柏林 A.E.G 公司早期產品,目前仍然可以看到當時機具 原型。西元 2003 年 10 月 28 日由內政部指定並公告為國定古蹟。竹仔門電廠的設置與獅子頭水 利系統的完美建構,形成了美濃平原猶如心臟與動脈的關係,將將能源與水分別輸送至高雄都會 與美濃的每一塊稻田。

在農地與自然景觀的部分,美濃地區最容易知覺到的自然元素是月光山。日治時期以來的稻 米政策與專賣政策下的菸業引入,形成了美濃「兩季稻一季菸」的輪作模式,再加上菸業的勞力 密集特性,與家族夥房的家族制度發生鑲嵌的作用,在空間上產生勞動空間(夥房、菸樓)共構的 景觀,使的美濃平原產生在月光山系的圍抱之下,完整的水利系統所建構的農村維生空間,隨著 生產歲時的變換,共構的菸樓與夥房周圍的土地變換著夏季稻浪、冬季菸田的產業地景(圖 7-3)。

(二) 文化資產保存形式的演變與多元思考下的不同形式保存 在理解美濃的地理特質及其發展歷史之後,我們可以發現美濃平原的一部人文空間的構成, 事實上是台灣在殖民的歷史背景下,農村現代化土地規訓的典範經驗,即使上述詮釋滿足文化景 觀的定義,但還是需要針對其價值來進行論述以便日後的保護與保存工作。

7-5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圖 7-3:大崎下菸樓與菸田景觀

美濃地區所必須面對的文化資產問題並非單純的以單棟建築,或是聚落的空間品質來認定其 在文化資產的價值,而應是超越這兩種文化資產型式的尺度,面對很可能是整個區域的自然與人 文環境所成顯的結果,以文化景觀這個新概念所能夠代表的相當大的面地區域發展歷史與該歷史 所形成的整體面貌。文化景觀唯一特殊型式的文化資產,每一個文化景觀所產生的環境涵構也都 獨特且唯一。文化景觀的保存需要超越過去對文化資產的保存方法,不僅是尺度上的超越、價值 認定的超越、而且保存的策略上也需要超越。

面對富庶的美濃平原,需要保存什麼?若是整體視為一個具特質的文化景觀,則必須謹慎討 論其特徵、特質,以及探討其形成所具備之條件。從過去面對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經驗,不禁要問: 文化景觀的保存是否可能?

(三) 另一種型式的保存: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的保存是否只是一個景觀保存的問題?是否反映在景觀管制條例就可以限制,其認 定為文化景觀價值的部分亦可受到充分的保護?文化景觀保存可能遭遇到的問題,也可能是突破 目前文化資產保存思考與新型態操作方法出現的契機。文化景觀有別於其他型式的文化資產,以 保存或是保護的概念來面對文化景觀,還不如使用延續的概念,以延續原有隋著長時間歲月累積 的文化景觀。美濃平原文化景觀性質的文化資產價值,在經過美濃平原特性分析後,大約可以從 以下幾項問題切入:

7-6


第七章 後續執行計畫

1.網絡空間的保存 美濃水圳系統過去的區域發展角色,與產業發展達到了一個平衡的狀態。水系網絡的完善建 構提供了美濃平原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水系是美濃歷史發展重要的資產,更是美濃居民賴以生 存的民生與產業的重要資源。因而維持水系的通暢是支持整個地區永續發展的重要工作,水利的 通暢與潔淨就如同身體的血液循環系統的通暢與潔淨一般。

網絡空間的保存包含土地使用、農業發展、水系通暢等要素。這種保存不應完全使用景觀管 制的手段,而是應該在景觀管制中置入永續發展的思考,或是在區域發展計畫中預設未來發展, 並且將文化景觀的發展延續至於未來區域發展架構中。在保存與延續的工作中,時間的意識是最 重要的一環。若無法有意識且有效率的控制時間的變數,經歷長時間開發且達到一個平衡狀態的 文化景觀,將會無法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被延續而逐漸步入滅失的命運。

2.永續的土地利用 文化景觀為一種人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下的產物,被認定有價值的文化景觀必須與其自然環 境連結在一起,自然環境的限制是其條件之一,人類為了生存而開發,但開發而不濫墾,且利用 在地智慧能夠從自然環境的限制發展與自然環境共生的面貌,得要針對這樣的面貌進行管理。

在自然地景的部分,以美濃月光山系為例,這是美濃平原在視覺上最容易感知到的山脈,並 且反映在許多的傳說、風水論述和文學作品上面,基於保護這樣的地景,需要在土地使用上積極 地管理以避免改變與破壞其面貌的行為;而對於農耕土地,如果土地分割與繼承制度所形成,或 是經過農地重劃形成,則應持續進行這樣的土地傳承,並在土地使用類型上面給予某個程度的限 制,以避免農耕土地使用的面積被用作炒作的對象。

土地使用模式隨時間發展是無可避免的,過份限制或凍結土地使用模式會遭致所有權人的反 彈,因而應該更早規劃並提出積極管理的構想。規劃並確立未來區域發展方向,在土地所在位置 和重要景觀的關係上,決定土地的產業發展與空間管理的目的。

3.產業機能的保護 目前美濃地區的產業仍以農業為主,除了少部分的觀光服務業以外,仍然大部分以農業為 主,過去土地以菸稻輪作為主的生產模式(圖 7-4),現在美濃菸業種植因全球經濟架構需求的改 變,沒有公賣局過去收購的保障,種植面積已經大幅萎縮甚至完全廢耕。稻米部分也因國內米的 需求量減少,在出口價格上沒有競爭力,甚至面對低價進口米的挑戰,以致於稻米耕作面積萎縮。

產品需求的改變對於區域生產及土地使用最為棘手,農業的換作或土地休耕對農民而言是最 困擾的問題。上述的農業經濟發展瓶頸,在文化景觀保護的考量下應該使用何種管理方式來面

7-7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對?持續的農業生產為維持文化景觀的策略,如何延續一百多年來的開發成果,整個農產品供需 問題,需要從更大的尺度和宏觀的視野來討論。

4.工業遺址的再生策略 竹仔門電廠為美濃地區特殊的工業生產,台電公司在過去曾經有意圖更換電廠的機組設備, 提高發電功率,這對於區域的整體發展是正面且積極決定,但對於歷史價值的保存確有存在矛盾 衝突。持續水力發電,對於美濃地區的產業發展是必要的,面對舊機具的產能與效率不足的問題, 是該保存舊有的機組,還是設法生產持續,這種思考未來需要放在地區整體發展的架構上考慮。

圖 7-4:美濃地區歲時節慶與勞作活動關係圖

三、回應主管機關政策作為中長期作法建議

7-8


第七章 後續執行計畫

(一) 空間營造與修復 1.美濃水文化資產空間保存課題 (1) 幾何理性的設計造成人與親水介面的消失

美濃水圳在空間保存上,最容易遇到的是與權屬單位(高雄農田水利會)就空間的維護設計上 的衝突。近幾年由於土地商品化的影響,造成水利地尤其臨路或本身即兼作為通行道路的部分, 常會因鄰近地主的佔用,或是交通的需求被民眾要求擴大防汛道路寬度,此舉通常犧牲的是水圳 的坡度,在原有頃斜駁坎上將斜坡改直,以爭取在原有的通水斷面上,得到較大的道路面積。然 而此舉將造成人與親水介面空間的消失,使的人與水圳的關係變成緊張的垂直距離而疏離,久而 久之在人無法與水親近的情況下,水圳的功能不僅隨著農業的萎縮而不彰,甚至因為人為使用的 疏離而容易成為「排水溝」 ,進一步成為家戶排放廢水的地方,如此反而排擠了污水排水道等公 共設施規劃的機會。

(2) 理性制度下的造成多元人文環境的消失

正式的規劃行為通常建立在空間理性思維上,然而如此不但容易陷入設計專業者個人的想像 侷限,甚至進一步成為設計者的趣味設計,並且與僵化法制及官僚體制相互媾和,忽略原有在水 圳空間的多元人文活動。例如農村婦女普遍利用畸零水利地的種菜行為,在正式的管理制度上, 此舉常被視為土地佔用的一種模式,而被進一步的驅趕或漠視。然而,對面狹長眾多不易全面管 理的水利地來說,農村婦女的種菜行為事實上本身亦為土地管理的一種非正式舉動,並且透過這 種小量生產所得的餽贈行為,成為農村婦女建構社區互助的一種公共網絡,並且成為婦女參與公 共空間的人文環境。然而這些舉動都在正式的空間規劃裡,並不被視為是一種值得重視的舉動。

(3) 利潤競爭下的惡質工程施作環境

目前由於工程競爭的環境不斷惡化,使的許多公共建設都無法在原有的圖面下設計進行施 作,更遑論爭取更好品質的設計。為了爭取更大的利潤空間,從中途追加預算、變更設計、庸俗 材料的大量採用與一體化施作,都造成了空間保存與修復的重大威脅,

2.美濃水文化資產空間修復原則 (1) 減法原則

美濃平原的空間被視為具有文化景觀保存的條件,本身即為在歷史的特定因素下,與在地人 文鑲嵌成獨特的空間景觀和人文活動。因此本身獨特的地景都是在時間與人文的累積下,成為有 機再生產的空間,在此情況下,任何新設的人工設計,在純樸的農村空間中都顯的多餘。

7-9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2) 修景與規範原則 

在水圳規劃上,許多具有一定高度的垂直向設計(如遮陽棚、瓜棚、闊葉的植栽…等),可 有效的增加陰影面積,提供遮陰效果;但有時一些高度的建設,將阻擋人走在水圳旁體會 人、水圳、植栽與遠眺美濃山遠景的視覺感受。

水圳的優點,是行走在水圳邊所遠眺的美濃遠景(因靠近山邊),而在水圳規劃時應將此景 觀發揮至最大的優勢,許多人工設施除非生活使用性的必要,否則應儘量減少;尤其需要 耗費人工管理卻僅具象徵性、裝飾性的設施可適度減少。

水圳規劃設計時,如何引發一些景觀設計的誘因,可讓當地居民可有其自發性的改善景觀。

植栽的計畫上,顏色的考量以符合當地色彩的植栽顏色,或是適度路段的開放性。

水圳上仿竹籬笆的美化,阻隔了人與水圳的對話;在可接受的影響下,適度的拆除淨化。

洗衣空間的設計上,考慮當地婦女洗衣經驗與出入時間,避免設計不合適洗衣空間與設施。

水圳的規劃上,適度開放與局部保留,不以觀光需求為主,以保障在地居民生活作息為主。

泥水的處理與水質淨化場的設計,需要注意水流的斷面積與流速的問題。

水圳的管理方面,可請水利會撥預算約聘人員管理。

水圳的規劃設計,增加拆除計畫,配合空間設計創造整體景觀。

水圳的設計上應融入文化造鎮計畫的規劃。

在未來的水圳管理上,可考慮成立水圳新的伯公會,結合傳統信仰圈以塑造一新的在地文 化與藉以凝聚共識。

在水圳的公共空間的規劃設計上,應給予完整的想法進行邏輯性的串連與設計。

水圳的設計,可用增加草皮與花的方式,形成整段水圳的綠帶。

在水圳的設計需考慮水圳的生態與水流斷面的問題。

水橋歷史應帶進公共空間的規劃設計,尤其改築紀念碑可增加展示解說的功能。

重點區段的斜坡設計,塑造整個區段中具有代表性的「整合整體空間環境」的示範性區段 設計;兩邊道路腹地相對廣大的地方,具有快車道與慢車道的隔離空間。

水圳的路面地標設計,需考慮損壞的保養與路面刨除整修時所被破壞的問題。

水橋出水口的設計,需要考慮增加設施物是否會影響水利與戲水人的安全。

水圳旁的植栽設計,以符合當地色彩的植栽為主(盡量別以太花俏的顏色),植栽種植的密 度與品種(在地有種植柳樹)以不影響在水圳邊遠眺遠處的視覺景觀為主。

水圳親水空間帶來交通停車問題與擾民的問題,因此提供外來遊客戲水與當地居民的使用 上,需做適度的區隔,保障當地居民使用上的空間隱私與安全感。

雜貨店或鄰近店家是否有其腹地可供遊客休息之用。

3.美濃水文化資產空間修復順序 (1) 修復順序制訂標準

7 - 10


第七章 後續執行計畫 

以能夠臨接主要幹道並串連主要聚落的交通要徑為主。

圳體兩岸具有規劃腹地,足以構成公共空間的需求者。

通過人口較密集的聚落區段者。

駁坎內面工受到較大破壞者。

(2) 水圳各區段優先修復順序(表 7-1)

表 7-1:水圳各區段優先修復順序表 修復順序 修復區段

空間特性

效益目的

第一優先

第二優先

導水幹線。

第一幹線。

第二幹線。

擴灌幹線。

河道寬廣、景觀視野良好、同時通過多處

灌溉功能為主,通過主要農業生產特

主要聚落、結合地方旅遊動線條件佳。

定區、河道較窄小。

生態景觀河岸。

維護灌溉渠道功能。

地景視覺動線。

結合聚落循環用水。

(3) 特定營造點的環境改善

許多水岸人文空間的發生,皆與特定的人為使用模式有關,因此應保存並強化相關空間的功 能和使用機能,有助於水文空間的創造(表 7-2)。

表 7-2:水岸特定營造點之空間特性與改善原則表 特定營造點

空間特性

改善原則

人與水的活動介面,主要作為洗滌、

保存人與水接觸的友善介面,應更強調

休閒、公共活動等

階梯空間的人為使用需求。

水橋(渡槽)

通水渡槽,同時亦作為行人通道之用

具有強烈的河岸視覺景觀意象的效果

里社伯公

與水信仰有關的祭祀空間與儀式行為

水圳階梯

渡口

作為過去貨物或人員運輸的小型渡筏 停泊渡口

保存祭祀空間、儀式、和價值,做為民 間理解水文化的一種詮釋和管理模式 為紀念兼信仰空間

(二) 水文化景觀的多元詮釋 此處所謂詮釋主要談的為詮釋的形式,讓水文化資產的理念可以隨著多元的媒體形式散佈出 去,其中分為「動態」與「靜態」兩種。

1.靜態的詮釋

7 - 11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1) 紀錄片拍攝

以紀錄片的形式,將水文化資產的詮釋內涵給予凸顯並成為未來鄉土教育教材、或是影視詮 釋的策略。 

結合資源:相關影視節目製作部門

製作範例:水圳在唱歌

製作公司:公共電視

影片長度:28 分鐘(1/26 晚間九點已播出)

參考資訊:http://blog.roodo.com/finimay/archives/2656325.html

(2) 攝影集出版

藉由平面影像的表達,直接訴求文化景觀的詮釋。 

結合資源:美濃月光山雜誌。

製作範例:美濃老照片集。

製作規格:120 磅 A4 雪銅。

(3) 文化產業的開發

將農村水文環境生活意象連結自文化產業的符號意涵,甚至進一步與在地農產品行銷結合。 

製作資源: 美濃農會(美濃米)、高雄縣導覽協會(野蓮節)、陶藝工作者。

製作範例:美濃米、美濃有機米、野蓮、陶藝、紙傘等。

2.動態的詮釋 (1) 竹仔門電廠暨獅子頭水圳百週年慶

竹仔門電廠於西元 1908 年動工興建,西元 1909 年竣工;同時獅子頭水圳亦於同時間興建完 成,與本案執行計畫期間(2008~2009)年恰為一百週年。藉此難得機會,可掌握百週年慶的契機, 對於美濃近代一百年現代化的過程進行一歷史的回顧,透過活動的設計與辦理,讓美濃作為全台 近代一百年計畫殖民經濟下的農村典範見證,與台灣目前的國土規劃視野進行一場辯論。 

活動名稱:竹仔門電廠暨獅子頭水圳百週年慶。

內容建議:南台灣現代化百年發展史展示、農村水文化景觀攝影展覽、美濃獅子頭水圳體 驗活動、水文化意象與農產品包裝行銷。

7 - 12


第七章 後續執行計畫

(2) 文化活動的結合

美濃在地每年有非常活絡的文化活動舉行,其中素有口碑的活動包括每年舉辦的「黃蝶祭」 、 「客家文化節」 、農會舉辦的「白玉蘿蔔季」等等(表 7-3);相關活動皆以訴求生態、文化和產業 等相關面向,與農村的水文化景觀詮釋具有一定的關連性,因此可結合此類活動的辦理,設計凸 顯水文化景觀的配套活動,達到整體宣傳的效果。

表 7-3:美濃地區季節性文化活動資料表 活動名稱

辦理時間

訴求內容

結合方式

黃蝶祭

7-8 月

生態、環保

水岸及水文空間的生態理念

白玉蘿蔔季

11-12 月

產業、文化

水利建設與農業發展關係

客家文化節

11-12 月

產業、文化

水利建設與農業發展關係

(3) 生態旅遊的結合

美濃地區隨著這幾年聲名崛起,在文化觀光及生態旅遊等等市場擴大,許多人皆抱著知性旅 遊的態度來到美濃,因此與地方生態旅遊的規劃結合,將水文化景觀的體驗與認識作為生態旅遊 的主題,不僅可藉此達到理念擴大的效果,甚至進一步成為深化地方生態旅遊的內涵。

(三) 活化傳統祭祀活動及空間 1.二月祭 每年的農曆二月,瀰濃庄民都會在美濃河畔舉辦一個聯合祭典(圖 7-5),稱為「二月祭」 ,並 於祭典後請戲班演戲酬神,稱「二月戲」 ,二月祭伴隨著美濃客家族群二月掃墓的時節辦理,經 年累月的舉行,已成為美濃信仰民俗中重要的祭儀。在春節過後,正月十五日左右各庄頭辦理了 新年福「春祈」的儀典,瀰濃庄濃又在農曆二月舉行「二月祭」。

2.水口伯公及里社真官伯公 在美濃的水口伯公,因為水利對農業生產的絕對重要性,墾民往往在水源地或水圳分流處設 立土地伯公壇,一則藉以祈神保護水脈源源不絕,二則昭告庄民珍惜得來不易的水資源(圖 7-6)。 如柚仔林庄梁埤伯公、良埤伯公、埤頭伯公均位於於竹仔門溪畔;中正湖的中圳坡糧埤伯公;上 橫溝伯公、中橫溝伯公,下橫溝伯公位於羌仔寮溪畔的折衝點。

獅仔頭水圳開通後,在圳渠的沿岸居民舖設階梯以便取水,接近點也設置了多處的「阿彌陀 佛香座位」的方形石柱,如五隻寮鄭屋阿彌陀佛壇;石橋阿彌陀佛壇;美濃河沿岸得南柵門阿彌

7 - 13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陀佛壇;西門大橋橋頭;不僅造型採伯公壇式(略小),名稱上亦稱「阿彌陀伯公爺」,新年福、 滿年福祭典也同等境內伯公合請祭拜,村民也以賦予守護水圳的期許。

圖 7-5:河畔的祭祀活動

圖 7-6:美濃里社真官伯公

7 - 14


第七章 後續執行計畫

第二節 後續兩年工作計劃及經費概算 一、計畫發展執行構想 (一) 西元 2008 年計畫構想 1.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操作示範點(第一期) 本計畫將選擇由竹仔門電廠連結獅仔頭水圳導水幹線之渠道作為規劃示範點,明確空間範圍 為上河壩跌水處至獅山橋段(圖 7-7)。本區段水圳以導水幹線為主,是最適於親水、戲水之區段, 有別於第二幹線之定位,本區段設定為除了供居民使用外,更提供旅客親水、戲水體驗的場所。

圖 7-7:第一期操作示範點空間環境示意圖

2.竹仔門電廠百週年慶社區營造活動計畫 (1) 活動前言

竹仔門電廠建廠於西元 1908 年,而於西元 1909 年落成。因此本年則為落成百週年。值此 時間點的巧合,適為電廠結束前一百週年之地方建設任務階段性的完成,接下來將以其歷史見證 的教育任務,作為保存與教育在地知識的角色,並且扣結地方發展的願景,作為願景建構與居民 對話的平台。因此本計畫將於第一年度完成基本規劃與相關宣傳後,將配合後續計畫景觀工程的

7 - 15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施作與落成,規劃百週年慶的活動,與美濃未來發展願景一同展現。

(2) 辦理時間地點 

時間:暫定民國九十七年十二月,含十一月系列活動及十二月主題活動時間(詳細時間待高 雄縣政府文化局、竹仔門電廠、農田水利會及美濃地方社團舉辦共識會議後提出)。

地點:高雄縣美濃鎮內、竹仔門電廠、獅子頭水圳沿岸、美濃水橋、美濃客家文物館…等。

(3) 辦理單位 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高雄縣政府文化局、台灣電力公司竹仔門發電廠。

協辦單位:美濃鎮公所、美濃鎮農會、高雄農田水利會吉洋工作站、高雄農田水利會中壇 工作站、高雄農田水利會竹仔門工作站、美濃愛鄉文教基金會、美濃愛鄉協進 會、美濃八色鳥協會。

(4) 實施方式

結合當地社團、社區居民及各大專保育社團共同籌辦。美濃當地機構及社團包括美濃鎮公 所、美濃農會、美濃客家文物館、美濃各級學校、美濃扶輪社、鍾理和文教基金會、美濃文化觀 光發展協會、美濃自行車協會、南洋台灣姊妹會、美濃合唱協會、中圳社區發展協會、美濃客家 民謠研究會、美濃老人福利協進會、美濃畫會、獅子會、美濃後生會、美濃有機農業耕作隊…等。

(5) 活動內容 

系列活動一: 「竹門煙雨」影像展-美濃鎮龍肚里為美濃鎮開庄老聚落之一,庄內聚落古樸, 充滿傳說故事,與庄內地景形成龍肚八景,成為龍肚庄顯要的特殊人文地理景觀。其中有 一首文人描述竹仔門的詩句如下: 「舊時曾向竹門過,煙雨空濛望若何。千畝稻田鸚鵡啄, 四圍春樹鷓鴣歌。村中牧豎敧青笠,隴上耕夫負綠簑。一樣桃源新世界,白雲深處野人多」 。 我們希望透過這首詩,邀請對於竹仔門地景有興趣的朋友,進行影像紀錄,並邀請當地的 民眾一起來參與影展活動,擴大社區居民對於鄉土地景的認識以及參與。

系列活動二:竹仔門電廠建廠歷史文獻展-歷史回顧展的形式呈現竹仔門電廠從建廠至今 的發展脈絡,其定位將是一項常設展,平常是一項獨立的展覽,在舉辦其它活動特展時, 亦可作為這些特展的序曲與前導,讓參觀特展的民眾,可以對竹仔門電廠的文獻歷史有初 步的認識。

系列活動三:農村水圳導覽活動-農村的生態兼具生產與生活的面向,近幾年來美濃社區 透過各式文化活動,向外界推廣適合美濃的旅遊方式(旅遊路線、腳踏車步道、文化景 點…) ;本次的百週年慶,我們希望規劃美濃地區特有人文景觀的『美濃社區水圳地圖』 ,

7 - 16


第七章 後續執行計畫 希望透過這一連串的活動宣傳,在美濃地區推廣『親近土地』的旅遊方式;我們預計在活 動前,先招募社區裡對於文化、生態解說有興趣的朋友,透過與社區大學與社區團體的配 合,促成農村生態導覽活動負責活動期間的導覽解說工作,同時也希望透過解說課程在社 區的推動,擴大美濃社區居民對於竹仔門電廠百週年慶活動的認同以及參與感。 

系列活動四:夏夜圳塍音樂演奏會-在竹仔門百週年慶活動的週末晚上,我們預計在下庄 水圳邊,邀請美濃本地的客家民謠創作音樂家,透過美濃客家民謠的演奏,以現代人的心 情去聆聽過去文化的聲音,體驗農村在農作時彼此相互歌唱,消除勞苦的心境,讓百週年 慶的活動更兼具地方文化傳承的意義。

主題活動一:竹仔門電廠百週年慶活動開幕式-邀集過去在竹仔門電廠工作過的老員工, 重新回到工作的地方進行體驗及解說,並舉辦小型的社區歡迎儀式,把竹仔門電廠的發展 定位,未來的保存活化理念及如何推廣社會教育,正式明確的告知美濃社區居民,熱鬧的 慶祝竹仔門電廠百週年慶。

主題活動二:集體創作:水域生態集體創作-透過民眾集體行動參與保護水域環境的觀念, 在古蹟美濃水橋周邊,邀請此次共同舉辦百週年慶活動的社團和現場的民眾,共同創作代 表獅仔頭水圳的公共藝術,形成一個具有視覺代表性和參與創作的具象作品,一方面形塑 民眾公共參與意識,二方面亦可創造水域生態意涵的美學作品,向眾人宣示美濃社區對於 獅仔頭水圳地景保存活化的共同決心。

主題活動三:水與身體的律動-客家戲劇表演-為瞭解美濃地區居民對於獅仔頭水圳保存 的想像,並凝聚社區裡面關於水圳保存的共識,我們將邀請美濃當地的表演團體,用肢體 語言呈現美濃水文化資產的故事,讓我們看見人與水的互動關係,並在演出後進行小型的 互動討論會,期待演出者與居民進行互動交流。

主題活動四:水圳體驗-趣味鐵人三項比賽-獅仔頭水圳共有三條主幹線,三條水圳分別流 經美濃廣大的平原,期間流經聚落、農田、山林等地理景觀,許多景觀的體驗,必須透過 與水的共同流動,才能深刻的體驗,本次活動我們希望重新啟動居民與水的互動關係,讓 我們可以再一次的親近夏日沁良的水圳。

主題活動五:農村發展與產業建築活化再生研討會-本研討會希冀針對目前台灣農村面臨 的問題,如農村文化資產保存、農村文化流失、日益式微的農村建築與技術人才匱乏、農 村人文素養低落、以及缺乏農村文化論述、高等教育中缺乏農村人文關懷等問題。透過學 術研討會,使國內的學術界、農村居民與政府官員可以與有實務經驗的學者進行交流,借 鏡專業者透過農村在轉型時如何因應老建築的保存等相關議題及如何結合各方的力量,使 得農村得以永續發展進行討論。

(6) 活動效益 

促進地方發展提昇教育、社會、生態及文化生活品質。

展現美濃竹仔門電廠之悠久歷史,經由民眾參與,催生竹仔門電廠博物館。

擴大展現水文化資產層面,將文化景觀保存及活化理念擴及至各地社區之中。

形成文化景觀保存與社區總體營造的示範。

7 - 17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

活動數量預計有:竹門煙雨影像展一場;竹仔門電廠建廠歷史文獻展一場;農村水圳導覽 活動四場,夏夜圳塍音樂演奏會一場;竹仔門電廠百週年慶活動開幕式一場;集體創作: 水域生態集體創作二場;水與身體律動-客家戲劇表演一場;水圳體驗-趣味鐵人三項比賽 一場;農村發展與產業建築活化再生研討會一場。

(7) 宣傳方式 

對外採海報與宣傳單交互使用,並透過大眾媒體宣傳報導。

對內將利用社區巡迴廣播車或相關活動邀請居民共襄盛舉。

3.無形水文化資產「瀰濃二月戲」社區營造計畫 (1) 記憶的二月祭:

歷年在春耕過後農閒時節,都在美濃河畔舉辦一個聯合祭典,稱為「二月祭」,並於祭典後 請戲班演戲酬神,稱「二月戲」,庄民為感謝一年來河水、土地賜予人民生活上的豐厚,向化身 為河江伯公的大地與河流及長年守護村落的土地伯公禮敬,它已成為美濃人共同的記憶!

(2) 文獻記載

根據《二月演戲彙簿》記載,二月祭旨在求上蒼庇祐全庄黎民能夠五榖豐登,庄內全境風調 雨順、國泰民安。二月祭的祭典包含三個儀式:一為敬伯公;二為祭河江;三拜天公(還神)。祭 儀當天下午在嗩吶八音團前導下,由福首與禮生帶旌旗、伯公轎迎請拓墾初期既設立的十三座土 地伯公入壇受祀、隨即祭河江、晚上拜天公還神、敬伯公,祈求風調雨順、五榖豐登。

(3) 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

二月祭的主辦人稱為: 「福首」 ,由東門、上安、泰安、永平、瀰濃、中圳、合和等七里,各 推出二名熱心人士擔任,負責募戲金、請戲班、搭戲台等大小事務。奉請的 13 座伯公依序為: 東門庄頭伯公、中圳伯公、南柵門阿彌陀佛伯公爺、花樹下伯公、柚梓林橋頭伯公、柚梓林福德 祠、北至美伯公、坑仔底伯公、楊寮下伯公、里社真官伯公爺、得勝公爺、蠻陀羅樹伯公及美濃 開基伯公。二月祭的舉辦地點分別由美濃的上、中、下三庄輪流搭壇辦理。每年各庄將上述 13 座伯公一一請到壇前奉祀,並演戲酬神。

(二) 西元 2009 年計畫構想 1.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操作示範點(第二期)

7 - 18


第七章 後續執行計畫 延續西元 2008 年執行計畫構想,從竹仔門電廠發展出的導水幹線渠道,第一期操作示範點 從上河壩跌水處至獅山橋段,西元 2009 年第二期操作示範點之明確空間範圍以獅山橋為起點, 延伸至十穴水閘門段(圖 7-8)。十穴水閘門之歷史及空間意義,涵括整個美濃水文化資產的整體 區域,從聚落的空間命名到灌溉美濃平原的三條主幹線都是從此空間點開始發散,作為後續美濃 水文化資產的空間活化及保存,此處有必要積極的加以推動保存及維護。

圖 7-8:第二期操作示範點空間環境示意圖

2.有形水文化資產「十穴水閘門」社區營造計畫 我們將積極的進行十穴水閘門的社區氛圍營造、活動參與及宣傳,讓社區居民能共同感受這 與聚落、土地、生活方式相互依存的水利空間。另外,作為後續的空間整體意向塑造,本計畫也 將在社區推動徵選農業水利空間意象設計,以美濃在地學校機關為主,進行深耕地方文化之工作。

3.水文化資產登錄指定 (1) 傳統聚落與水岸空間 

指定空間範圍:美濃溪都市計畫區段(相對永安路敬字亭至東門樓區段)。

含括歷史空間包括:伯公-里社真官伯公、東門開庄伯公、花樹下伯公、永安伯公、德勝 伯公;渡口-南柵門渡口;門樓-東門樓;敬字亭-下庄敬字亭;水橋-美濃水橋;水圳 -下庄水圳;祭祀-二月戲。

(2) 現代化計殖民經濟農村空間

7 - 19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指定空間範圍:美濃獅山里含括竹仔門電廠、龜山堤防、十穴分水閘門。

含括歷史空間包括:南台灣區域發展的動力-竹仔門電廠;美濃平原區域空間確立-龜山 堤防;計畫農業生產力的躍升-十穴分水閘門;美濃平原農地的大動脈-導水幹線。

二、計畫執行之方法與步驟(表 7-4) 表 7-4:分年分期計畫表 期別

實施內容

第一期

2008

執行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第一期硬體施作。 執行第二期委託設計、監造及社區參與。 竹仔門電廠百週年慶執行。 推動無形水文化資產「瀰濃二月戲」社區營造計畫。

第二期

執行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第二期硬體施作。

2009

推動有形水文化資產「十穴水閘門」社區營造計畫。 全面推動美濃水文化景觀保存的相關後續計畫。

三、計畫實施期程(表 7-5) 表 7-5:計畫期程表 年/月

2008 年

工作項目

1

2008 年經費核定 第一期計畫發包簽約 執行第一期文化環境改 造工程施作

2

2009 年 3

4

5

6

7

8

9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 ◆ ◆ ◆ ◆

執行第二期整體環境整

◆ ◆

備計畫設計、監造 電廠百週年慶 瀰濃二月戲社區營造

10

◆ ◆ ◆ ◆ ◆ ◆ ◆ ◆ ◆

2009 年經費核定

第二期計畫發包簽約

◆ ◆

執行第二期文化環境改

◆ ◆ ◆ ◆ ◆ ◆ ◆ ◆

造工程施作 十穴水閘門社區營造

◆ ◆ ◆ ◆ ◆ ◆ ◆ ◆ ◆

全面推動相關後續計畫

◆ ◆ ◆

驗收結算

◆ ◆ ◆

7 - 20


第七章 後續執行計畫

四、經費概算(表 7-6、7-7) 表 7-6:西元 2008 年經費概算表 編號

項目

經常門(千元)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800

1.

第一期硬體發包工程

4,842

2.

第二期委託設計、監造

800

竹仔門電廠百週年慶社區營造活動

3,500

1.

竹仔門電廠百週年慶活動計畫

2,500

2.

竹仔門電廠建築保存學習推廣計畫

500

3.

水文化環境體驗活動計畫

500

瀰濃二月戲社區營造計畫

3,000

1

瀰濃二月戲社區參與及推廣計畫

1,000

2

水文化資產攝影集徵選及出版計畫

800

3

水文化資產周邊產品設計及行銷計畫

1,200

小計

6,500

總計

12,142

資本門(千元)

5,642

表 7-7:西元 2009 年經費概算表 編號

項目

經常門(千元)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12,600

1.

第二期硬體發包工程

12,600

十穴水閘門社區營造計畫

3,000

1

十穴水閘門氛圍營造及宣傳計畫

2,000

2

農業水利空間意象徵選計畫

1,000

小計

3,000

總計

15,600

7 - 21

資本門(千元)

12,600


附錄

附錄 附錄一 社區參與相關討論會議記錄 一、社區居民討論會議(一) 主題:社區居民會議—美濃獅子頭水圳景觀規劃暨竹仔門電廠營運策略及再利用

時間:2008 年 1 月 18 日 20:00-21:40

地點:美濃菸葉輔導站

主持人:美濃愛鄉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宋永松

報告人:計畫主持人 溫仲良

與會人士:瀰濃里辦公室林永光、泰安社區發展協會鍾富星、祿興里辦公室楊國源、祿興社區發 展協會吳銘雄、陳榮興、龍肚里社區發展協會陳貴任、獅山社區發展協會陳啟峰、福 安社區發展協會宋義雄、美濃鎮鎮民代表會蔡世珍、陳金海、美濃愛心慈善會鍾沐卿、 美濃愛鄉協進會林英清、傅錦忠、李永龍、美濃八色鳥協黃淑玫、美濃環保聯盟蕭祝 良、劉國松、劉欽螢、美濃鎮農會朱秀文、美濃客家文化中心張佩媛、客家電視台曾 宏智、公共電視台李慧宜、美濃愛鄉文教基金會劉昭能、曾文忠、鍾宜秀、鍾佳秀。

(一) 主持人引言 美濃擁有得天獨厚的環境與人文等資源條件使外界格外的關注,也相對的投注了不少的資 源於此。但當一個地方快速湧入資源與人潮時,往往是對一地區文化與環境造成衝擊最大的危 機,水圳印象—是美濃文化空間的重要元素。本次規劃設計將以美濃之水圳為主軸,探討如水圳 這樣的空間在面對美濃未來的轉型與觀光等公共工程的導入同時,請各位地方領袖一同來討論規 劃方向、原則及給予團隊建議意見等。

(二) 發言記錄(附圖 1-1) 1.宋義雄(福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關於水圳的景觀的規劃,地方可以參與調查研究、也可以參與規劃設計,但一進入而營造公

附錄 - 1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司拿到工程的施作程序時,地方就沒有機會可以作監督或參與的機會了,下庄水圳、美濃湖環湖 車道的施作,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附圖 1-1:第一次社區居民討論會議(一)

2.林永光(瀰濃里里長)

縣政府在工程施作後,在沒有能力監督後才把這問題丟給地方,這時地方單位也無力在這樣 的情形下去處理,而社區就在這樣互踢皮球的情形下被犧牲了。

3.蔡世珍(美濃鎮鎮民代表)

在 2005 年的水圳規劃報告我也有去聽,當時所展示的設計藍面很漂亮讓我們很認同,可是 後面施作出來後,一再變更設計後變成現在這樣。所以地方要作的是,後續的嚴格監督。

4.楊國源(祿興里里里長)、吳銘雄(祿興里發展協會總幹事)

我建議把施作動線應優先放在水橋至中正路的部份,依現況西門大橋的遊客動線已漸漸增 多,順應這樣的趨勢施作,這區段是較適合串連未來下庄與水圳南段的旅遊動線的情況。

5.陳金海(美濃鎮鎮民代表)

我們建議,以後規劃設計完成,進入施工階段時,應該召開地方居民討論會議,對地方居民

附錄 - 2


附錄 說明設計方向,及對未來設計變更的清楚說明,由地方居民同意後,方能提出正式的變更設計。

6.黃淑玫(美濃八色鳥協會)

這次的調查規劃計畫案,是讓縣政府單位瞭解,美濃地方對未來計畫的依據原則及意見的重 要階段及機會,所以各位地方領袖出席這次的會議所發表的意見,將是地方對縣府未來計畫是否 能完備的會議。

7.曾文忠(美濃愛鄉文教基金會董事)

獅仔頭水圳的設計,要將原則放在正式版設計完成度的監督,而這監督的過程中,把設計階 段的面貌,以接近真實的模擬實境讓大家清楚完成後的成果,讓過程中不能讓施工單位任意變更 設計,也讓居民以模擬真實的設計概念,以貼近完成結果的方式實行監督施工單位的目的。

8.鍾沐卿(美濃愛心慈善會副會長)

八年前,我們曾有據理力爭的將龍肚清水宮的保存下來的行動,雖然終究難逃拆除命運,但 當時還是喚起許多國外的朋友來美濃參觀並讚許我們有這些豐富的文化資產的過程,而這次大家 對這文化資產活動的參與,亦讓我樂見美濃的古蹟保存中有更進一步的想法。

9.蕭祝良(美濃環保聯盟)

美濃的水圳原本的面貌就像是素顏的純樸村姑,那麼素雅,但在一次一次的經費挹注下,把 人工設施加入後卻破壞了美濃水圳的自然風貌。不要再做些不銹鋼、水泥的硬體設施破壞他了, 我希望水圳設計能把重點放在綠美化,把空地施作草皮,讓有限的空間把自然景觀有效益的延伸。

(三) 會議結論(附圖 1-2) 1.

未來美濃地區水圳或相關景觀空間規劃,為避免在後續施工過程因為廠商的擅自變更設 計,導致原來社區所認同的設計面目全非;建議以後美濃地區相關景觀規劃,只要規劃設 計是經過社區認可者,在進入後續施工的階段,若認為需要進行變更設計者,慎重建請主 管單位應要求施工廠商及設計單位召開居民說明會確認;同時在施工期間,應該設計讓社 區可以參與監督的機制,確保施工品質。

2.

對於說明會召開部分,建議不僅只規劃設計期間需要召開說明會與居民溝通,未來進入工 程施做的時候,亦需要召開居民說明會,就施工原則、內容、和相關管理計畫等進行報告。

3.

為維續美濃的自然景觀風貌,美濃水圳的設計仍應該以自然、生態、不過度設計為原則,

附錄 - 3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盡可能將設計重點放在綠美化、草皮、空地髒亂清除等層面,減少水泥化和鋼鐵化的情況。

4.

目前美濃下庄水圳區段已經在進行景觀工程,為了擴大規劃效益,並且讓悠閒的交通動線 設計可以連續。建議爾後相關主管單位進行美濃水圳規劃設計的時候,施做順序可以延續 現有的下庄水圳區段加以銜接為原則,因此第二幹線以下庄水圳上游的區段(水橋上游至中 正路),做為優先施做的區域,以便於整體水圳景觀規劃效益的宣傳。

附圖 1-2:第一次社區居民討論會議(二)

附錄 - 4


附錄

二、社區居民討論會議(二) 主題:社區居民會議—美濃水文化資產環境調查研究討論會

時間:2008 年 5 月 10 日 20:00-22:40

地點:美濃菸葉輔導站

主持人:美濃愛鄉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宋永松

報告人:計畫主持人 溫仲良

與會人士:泰安里民溫永宏、唐興倚、林範芳、林玉輝、吳庚德、邱光祥、美濃鎮民代表會張聰 錦、美濃愛鄉協進會林英清、美濃八色鳥協會劉孝伸、鍾宜秀、鍾佳秀。

(一) 主持人引言 在世界環保與自然主義的潮流之下,台灣近幾年蓬勃興起的社區營造,野逐漸重視到社區內 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朝向同時包含人為建築與自然景觀的搭配,並透過居民的參與,共同呈現 社區的活力與魅力,其中以農立國的文化,使台灣的村落有著除了河流之外,錯綜複雜的農田水 利系統,同時也與土地與人民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但是,急遽的鄉村都市化使的農村水圳重要 性逐漸黯淡,日益污濁的圳水或是幽氧化的野草蔓生,讓水圳變成現代生活的排水溝。但是,人 們對於親水的渴望並未減低,整個美濃鎮不論城郊,目前仍維持完整水圳灌溉溝渠,同時形成美 濃當地農業發展中非常重要的水文化,已經形成當地非常重要的農村景觀之一,也是作為當地發 展轉型中,自然地景與人文文化保存的重要資源條件。未來規劃方向上,朝著結合大環境(週遭 田園生態)與小環境(聚落人文景觀)相互對應協調關係,走向精緻化、藝術化、生活化的規劃目標。 水圳文化是形成美濃人文薈萃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 會議結論(附圖 1-3) 經過了這一段時間,從我們在社區進行的幾次社區談聊會、社區活動,並對水圳附近居民所 進行的田野調查資料顯示,居民對於水圳現況的看法及未來美化的期待,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安全問題:水圳與居民的空間是比鄰而居,對於長期在此居住的居民而言,他雖然已成為 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對於在此附近遊玩的孩童,它變成一個較具危險性的空間, 確實曾經有小孩在此不幸溺斃過,因此大部分人家都比較不願意讓小孩下去玩水的原因, 也是讓大人一直以來對於水圳的安全性問題抱持比較大的疑慮。

附錄 - 5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2.

交通問題:水圳旁的道路在都市計畫圖上為六米之道路,因為部分居民長期以來的佔用, 因此部分區段的道路面寬有的甚至不到兩米,因此對於行車空間而言,已受到限制。居民 大部分都表示路面美化設計,是能夠顧及到安全性卻又不妨礙到行車空間為前提。

3.

保留原有空間:在水圳兩旁護坡上,居民因應生活需要,在水圳旁創造了一些適用於當地 人的空間,如護坡上階梯方便人上下使用。近幾年來,類似於這樣的公共工程,都將既有 的斜傾式護坡改為直立式,對於在生活中仍舊很平凡在使用水圳水洗衣、洗菜、灌溉、戲 水等多數農村居民而言,帶來很大的不便。因此,斜傾式的護坡是居民最想要保存的空間。

4.

水圳兩旁受限於於水利法及道路限定,兩旁的大樹相當的少。日正當中走在水圳兩旁時相 當的熱。因為沒有遮蔽物可遮蔽陽光,而顯的相當的熱。然而,這時水圳旁的芒果樹下就 像是一個自然的冷氣房一樣,釋放出自然的涼風,坐在樹蔭下玩水是人生一大享受。

5.

永安路至博愛路這段水圳,因為與居民的距離相當的近,是聚落人口最為密集的地方,也 是居民在空間互動上最為頻繁的地方,此處也種了最多的樹,大樹給人的感覺通常是很好 的,具有涼蔭的功用,常常可以在大樹底下看見附近居民搬出自家的板凳、躺椅,聚集在 底下聊天喝茶,甚至睡午覺,自然涼快舒服的感覺,不禁讓人想在樹底下逗留。

6.

即使此次規劃案進行後,規劃團隊發現居民對於美化環境的想像及參與尚不足,需要更長 久的時間,透過更多的方式,讓居民慣於參與公眾討論,建立居民對於環境的集體認同感, 才有可能醞釀出較成熟的規劃設計。

附圖 1-3:第二次社區居民討論會議

附錄 - 6


附錄

附錄二 各階段審查會議意見修改紀錄 一、期中報告審查意見回覆(附表 2-1) 附表 2-1:期中報告審查意見回覆表 審查委員

建議事項

規劃單位辦理情形

規劃團隊對水圳營造點的規劃已足夠,建議對三排水路做

將於期末報告進行

大尺度的整備建議分:1.需增改建設施。2.保存原風貌。3.

調查標示。

需拆減設施,做出段落標示即可。 建議期中至期末階段,或延續下年度進度進行水文化資產

敬悉。

最重要的歷史,情感書寫做為整體景觀保存的最重要部分 並厚植文化深度。 李允斐委員

水文化資產的面向,除了獅子頭圳外,在時間允許情況下, 此部分將配合地景 可擴大至清代水古圳的遺跡、埤塘、湧泉;及和水相關的

書調查計畫,進行相

過去生活痕跡,如水車、水壟、水關伯公、洗衣廠與水相

關遺跡的指認與場

關的廠址(磚廠、紙廠…等);和水相關的故事、傳說;(大

址調查。

崎下、河邊寮、新庄田、水關口、南投河)。 建議文化局可在此案下年度計畫中延續進行水文化資產的

若文化局等主管單

調查與軟體活動的研擬。

位同意下年度延續 調查與軟體活動研 擬,本單位願意全力 配合,持續深化水文 化資產軟體建構。

吳瑪俐委員

建議把整備規劃之指認水文化環境過程連結一個行動學習

將與居民共同研擬

方案,引導更多人介入參與與學習。

社區參與策略。

景觀規劃的本身深及視覺觀看關係的改變,這部份可以引

本計畫將考量本地

進更多藝術家進入參與,從他們的不同觀看方式,或許可

或外地藝術創作者

以啟發不同的細部設計。

介入空間美學改造 的可能性。

故事的整理和解說/再現也可以讓居民、藝術家一起互動參

同上。

與,展現出不同的可能。 陳育貞委員

所提社區優先於觀光的規劃取向至為重要。這一點,應反

將結合李允斐委員

映在整體及架構性規劃構想上:不同區位或據點,可能會

所提,從歷史遺跡的

有不同的偏重,亦即是,據點或區塊發展之主要使用者及

指認和居民情感書

經營定位問題。請先作整體/架構性的確認,以落實該項規

寫的調查規劃中,調

劃取向。

整本案的規劃架構。

附錄 - 7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目前已有極詳細環境調查,但較缺水況資訊,包含水質、

將於期末報告補足。

水流、水位(枯豐期水位)、生態條件等,以及其對使用及 景觀之影響性。這些,在不同區段有可能是差異的。必要 時,應責成設計準則。此外,地景(含重要植栽)及建物、 設施之歷史敏感性評估(應保存/可改變程度),亦須補充。 整體構想所涉範圍不小,據點亦多。因此需加強區帶計畫, 依委員意見修正。 包含經營與空間面。並針對使用經營及工程實施兩方面, 給出分期及切點。 請針對以下三項予以評估:歷史地景及建物保存、藝術家

依委員意見修正。感

參與施作、社民參與或自力營造。並對後續工程實施方式

謝委員對於空間美

分別提列形式及操作性原則。由於系列環境改善後,訴求

學操作的建議。

高度社區參與經營維護,目前僅一次工作會議,實顯不足。 請加強規劃設計過程之社民參與。以這一過程進行環境調 查及構想發展,才能確保空間方案之地方感。現況既有的 俚俗設施或材料、工法,例如仿竹欄杆…等,可考慮適度 融入新設計方案中。全然依循專業者美學的更新手法,讓 地方一次改頭換面,失土氣顯乏味。 何謂水「文化資產」宜先釐清其「標的物」 ,亦即可指認為

本計畫期中以前階

「文化資產」之水「環境元素」有哪些?水圳、發電廠、

段,為配合主管機關

伯公、農田、菸田、菸樓等何者是水「文化資產」之範疇?

文化局空間工程改

而民俗活動、生產活動、生活活動等何者又是呢?若不指

造進程提出設計構

認出,實在很難去討論「整體環境」之整備計畫。

想,因此規劃重點在 於空間設計準則的 提出;預計期中至期 末階段,將配合地景

徐明福委員

書的編撰調查,深入 水圳歷史發展的探 索和分析,屆時將從 歷史的分析與指認 行動中,進行水文化 資產標的物的指 認,請委員諒察。 章節及其名稱、頁數等似乎皆不對等。第一、二、三章可 整合為第一章:前言,而第四章第一節可改為「第二章」, 第二節改為「第三章」。或許這樣比較恰當。

附錄 - 8

依委員意見修正。


附錄 有關「環境元素」如何指認,實需有詳盡之「歷史」資料

敬悉。並將於期末報

做佐證,去發掘其真實的歷史意義,否則很難指認為「文

告中補足。

化資產」。依此,「空間發展歷程」實過於簡單,宜在「地 形圖」 、 「堡圖」 、和「地籍圖」等相關文獻史料之佐證下, 去一一指認出其仍存留至今的環境元素。 高雄農田水利會

有關制水門(P106)為本會專用設施,上有機電設備為安全

敬悉。

考量及本會操作順利,不同意增設為景觀設施。 有關報告中本會渠道的增設親水設施,在不影響本會灌溉

敬悉。

排水權益下,尊重規劃主辦單位,但應考量安全評估。 以上須用本會相關設施或土地涉及本會權益者,應依合法

敬悉。

程序取得本會同意。 本公司對國定古蹟竹仔門電廠保存維護及展示規劃,係依

敬悉。

照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規定辦理。將分為古蹟廠房本體及 組,古蹟完成修復後,將依目前模式開放供民眾參觀,規 劃團隊對竹仔門電廠營運規劃建議請參考下述本公司之規 劃方向。1.古蹟廠房部分:本公司辦理之國定古蹟竹仔門 電廠(廠房本體)修復之規劃設計施工,已於 94 年 12 月 21 日奉文化建設委員會文中二字第 0943057026 號函同意 依「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竹門電廠古蹟調查及修復計畫報 告書」辦理。預定 97 年 4 月完成規劃,97 年 12 月完成設 計及發包,98 年完成修復,並將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規 定辦理維護及展示。2.古蹟機組部分:國定古蹟竹仔門電 廠機組保存維修及展示施工計畫,已於 94 年 9 月 9 日台內 台電公司

民字第 0940007285 號函奉內政部同意備查,目前已完成規 劃設計,工期需 16 個月,預定 98 年底前完成。修復完成 後,兩部機以靜態展示、一部機剖開四分之一外蓋以靜態 展示、一部機做局部修改以低速轉動展示,逢重要節日或 節慶(古蹟慶祝活動)時低速轉動展示。增設動態機組模型 及發電導水流程模擬看板,供參觀民眾了解發電原理及動 作順序運轉流程。 有關規劃單位報告內容: 「竹仔門電廠營運規劃應與美濃生 態動線結合」本公司竹仔門電廠完成古蹟修復後,仍將開 放供民眾參觀,惟電廠聯外交通應為交通主管機關權責。

附錄 - 9

敬悉。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P.156, 「水力發電博物館」及 P.158, 「地區博物館」 :竹仔

依委員意見修正於

門電廠僅有單一型式水力發電機組,本公司目前並未規劃

第六章第四節。

水力發電博物館;本公司將善盡竹仔門電廠古蹟所有人之 責任,做好古蹟修復及將來維護工作,並繼續開放供民眾 參觀。建議規劃單位以「開放參觀古蹟電廠」取代水力發 電博物館。 P.156, 「電廠水路進行水岸步道規劃」 :因竹門電廠正進行

依委員意見修正於

更新計畫,完工後發電水路將繼續引水發電,水路水流將

第六章第四節。

有一定流速及水深,請在參觀民眾安全考量下,規劃水岸 步道。 P.157, 「而為了達到古蹟活的保存,應持續讓兩組做低速

依委員意見修正於

運轉…,則繼續做靜態的展示」 :國定古蹟竹仔門電廠機組

第六章第四節。

保存維修及展示國定古蹟竹仔門電廠機組保存維修及展示 施工計畫,已於 94 年 9 月 9 日台內民字第 0940007285 號 函奉內政部同意備查,目前已完成規劃設計,工期需 16 個月,預定 98 年底前完成。兩部機以靜態展示、一部機剖 開四分之一外蓋以靜態展示、一部機做局部修改以低速轉 動展示,逢重要節日或節慶(古蹟慶祝活動)時低速轉動 展示。請惠予依上述文字修正原文。竹仔門電廠現有 4 部 機組本公司均未拆除, 「已被拆解發電機」文字請刪除。 P.159, 「近年來台電公司營運虧損,而文化資產再利用與

依委員意見修正於

保存之工作,無法得到明顯之經濟效益,促使公司對於文

第六章第四節。

化資產價值判斷偏頗及不願承擔相關工作」 :本公司對國定 古蹟竹仔門電廠保存、維護及展示,均依照文化資產保存 法相關規定辦理,且將編列相關預算支應,本段負面敘述 文字請惠予刪除。 P.159, 「而非昂貴的電價及讓人堪憂的高壓鐵塔及核能廢

依委員意見修正於

料」 :本案為國定古蹟竹仔門電廠營運規劃,電價、高壓鐵

第六章第四節。

塔及核能廢料與本案應無關聯性,本段負面敘述文字請惠 予刪除。

P.159, 「創意合於電力產業的識別系統」 :感謝文化局及規 劃團隊對本公司業務關心,本公司已有企業文化之電力產 業識別系統,亦通用於文化資產之議別系統。建議本案不 需探討本公司之電力產業的識別系統。

附錄 - 10

敬悉。


附錄 P.159-160,經營管理組織:國定古蹟竹仔門電廠開放參

依委員意見修正於

觀,本公司將以既有高屏發電廠組織及人力因應,且將編

第六章第四節。

列相關古蹟維護預算。本公司基於回饋地方、宣導電力建 設及與用戶維持良好互動,目前電廠開放參觀均未收取參 觀費,將來亦未規劃收取參觀費,對古蹟維護、保存及展 示,本公司將編列相關古預算支應。建議將營運收入刪除。 P.159, 「促使對於其自身文化資產的重要性較容易忽視」: 依委員意見修正於 本公司對所有之古蹟維護、保存及展示,均依照文化資產

第六章第四節。

保存法相關規定辦理,且超出文化資產保存法之要求,本 段負面敘述文字請惠予修正。 美濃深受淹水之苦,在環境調查內容方面,本計畫除了從

本計畫列入參考。

文化的角度探討外,建議可採取類似古蹟活化再利用的概 念,在歷史面之餘,加強其功能性。 有關水相關議題之探討,應從整體概念出發,本計畫雖名

敬悉。並將於期末報

為「整體」整備計畫,但報告中似乎未見美濃地區整體水

告中補足。

計畫室

系與水圳分布之圖示,反較著重於各幹線局部性之研析。 施作親水提案之改造時,應先考量水位變化情形,於報告

敬悉。

書中並未見相關分析,美濃地區易發生淹水,使得此部分 資料之納入更形重要。 依其報告書 p.13 所述,期中報告進度內容應含故事內容採

敬悉。並將於期末報

集 2/3 以上,但書中僅於 p.38、39 簡述兩個案,其餘並未

告中補足。

見相關內容。 請邀景觀總顧問室協助審查。

敬悉。

本案為區域型計畫之第一年規劃案,執行案即將進行,為

依委員意見修正。

切合執行案執行的依據,請在本期中報告書中至少能有初 步建議後續執行的計畫、期程及經費,以作為業務單位執 行的憑藉。

文化局

契約書中的工作項目裡有提到「建立結合在地居民公共參

規劃進度已達願景

與模式策略建議書」未在 P.13 中的執行項目中呈現,請問

雛形、可做為社區參

目前進度如何?

與對話平台以後,就 願景的討論與居民 進行研擬。

第一章僅有標題無內文,第四章篇幅佔全書大半,其中各

依委員意見修正。

節應另成一章,請重新調整章節。章節內各標題大小字形 亦請調整以增加可讀性。 第三章第四節執行工作團隊簡介請移至附錄。

附錄 - 11

依委員意見修正。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二、期末報告審查意見回覆(附表 2-2) 附表 2-2:期末報告審查意見回覆表 審查委員

建議事項

規劃單位辦理情形

請在前言補充此計劃的上位指導(區域型文資保存計畫)分

依委員意見修正於

期應進行之內容。主辦單位(縣政府文化局)的期待工作內

第一章。

容,在此脈落下,規劃單位在各方條件下所作內容為何。 第 7 章為規劃設計準則擬定,請就內文重點即設計構想與

依委員意見修正於

策略應與描述分析,內文在文體上予以區分,以利閱讀。

第六章第二節。

規劃示意圖請加註圖說文字,以利理解。

依委員意見修正。

水文化資產除水圳設施外,原有水系在水患威脅下大力整

詳見第七章第一節。

頓,原有水系的文化性資產(如刺竹林,傳說故事點…)如 李允斐委員

何因應,可提原則上準則。 排版上有下列小問題:1.標題與內文不同頁。2.標題文體, 依委員意見修正。 大小可再凸顯。3.部分圖、照片不夠大,不易辨明內容。 4.缺圖、表、照目錄。5.各階段審查會議意見修改對照表, 可回應的更確在何頁。 請補充各幹線大圖,將各種分析、策略標示在圖面上,整

依委員意見修正於

體整備規劃亦在大圖上繪製。

第六章第一節。

可多利用航照圖製作表示水圳與〝區域〞之關係,如農田、 詳見第七章第一節。 村落、菸樓、合院…等,亦即文化景觀之區域。 請確認土地公、私所有,即將來施工面臨之前提問題。

詳見第六章第三節。

請提大區域分期計畫。各幹道應先施作之處與營造啟動的

詳見第七章第二節。

方法。以圖為底予以繪製在結論篇。 吳瑪俐委員

目前規劃以空間整理、規劃為主,或許可補充說明,因應

敬悉。

觀光需求整體路線安排為何?1.汽機車路線。2.腳踏車路 線。3.步行路線。 注意相關停車空間的安排,以及有否無障礙設計上的需求。 敬悉。 解說牌設計,可考慮配合美濃新住民,加上其他語言文字。 敬悉。 歷史與環境發展沿革內容詳細。唯尚需針對有形、無形文 化資產補充完備資訊建置。建議內容:1.依已指定、已登

陳育貞委員

錄、尚未指定與登錄之潛力點,分別列表,以列整圖、照、 文資訊。2.製作分布圖說;可視實際狀況,分類製作。由 於美濃乃獲各界認同的文化景觀地域,因此,做涵構指認 之時,應從文化景觀視野為出發,所指認之景觀涵構,亦 應超越點的概念,而同時納入線、面兩個向度。並將視覺 意象性、精神象徵性的地景涵構一併納入指認範疇。

附錄 - 12

詳見第七章第一節。


附錄 針對本補助案之<促進文化資產保存活化>目標,但針對該

敬悉。

目標之推動性議題較乏分析處理。緣此,本報告書在促進 民眾之文資認知、促進保存活用之共識等面向,成果較不 顯著。但此係計劃成敗關鍵,建議適度補強。可先回顧式 檢討過去年度實施狀況與經驗,並以 SWOT 方式簡明提列 要項,再進行推動面、行動面的議題與對策評、效益估。 此一步驟,將影響後續執行計畫之實施內容與進行方式, 有助於提列較符本案實施目標、可被認同的後續方案。 目前尚缺後續執行計畫,應補。該執行計畫,應對重要之

依委員意見補充於

有形、無形文化資產保存事項,具有先導、促進作用。有

第七章第二節。

關後續執行方案:空間/環境方案(資本門/工程設計)與活動 /經營方案(經常門/經營與活動)應有交互促進之關連性。並 表現在短中長推動時程中。其中可行性較高者,可酌提為 本計劃之後續年度執行補助案。但須經協調並獲相關地權 人、受影響人、部門組織之共識、同意。 目前所提列的相關準則性內容,建議於前述一至三項適度

敬悉。

補強之後,再行檢討調整。除空間設計之相關原則之外, 可包含各單位、個別社民及地方各類組織之參與性行動、 應配合方向,以及相關計畫調整建議…等。 規劃單位對於美濃整體環境的了解,應給予肯定。但是就

依委員意見修正。

規劃報告之撰寫之架構而言,應強調報告書的可讀性、系 統性與整體性,因此資料收集與分析應以圖說、地理資訊、 地籍圖資料,透過時間軸(例如清領、日治、民國政府、現 代等)及投入之工程建設或設施,加以繪製水圳及水利設施 之演變與聚落產業範圍。因此建議規劃單位應在第 2 章、 第 3 章、第 4 章繪製相關圖說,否則無法了解美濃之水文 王立人委員

化資產的特殊性、稀有性、歷史性、生態性、聚落、產業 的關連性;並可藉由文字的敘述及資料分析,釐清「文化 地景」的指認元素或評估準則。 整體的規劃報告應注意報告的完整性,建議章節文字敘述

依委員意見修正。

因與圖說之編排契合;否則該圖說究竟是配合那段文字無 法解讀;另外報告書亦應編寫圖目錄、表目錄。 建議規範單位應將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繪製整體規劃

依委員意見修正於

之整備計畫圖或水文化資源、文化景觀之指認圖與建議

第七章第一節。

圖,包括親水性或活動型態。 請規劃單位應針對水圳的分析;包括水圳的斷面型態、水 質、水流、地形、使用型態等。應避免示意式的圖說繪製, 應附正確的圖比例。 附錄 - 13

敬悉。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報告書中有關水文化資產,建議規劃單位應把歷年來投入

依委員意見修正於

之水利建設或與水圳環境相關之建設整合及收集。

第一章第四節。

報告書中諸多表列之工作內容,應有圖說整合或詳加說明

依委員意見修正。

或補充圖例,例如第 105-107、111、140、145 頁等。 P244 規劃報告應提出建議而非小結所示的思考課題。

敬悉。

請依合約工作項目提出 2008、2009 年之計畫與概算。

依委員意見補充於 第七章第二節。

徐明福委員

在前五章歷史研究基礎上,應以圖、文與表指認出美濃水

敬悉。

文化資產類型、構成元素、資產價值、位置、範圍大小、 現存狀況等,以作為美濃水環境整體整備計畫之標的物。 當標的物界定出來之後,方可做為第六章與第七章之前

詳見第一章第四節

提,否則本案不易有個相當堅實之立論基礎。

與第五節。

內容可看出規劃單位十分投入,對水圳的歷史現況都有很

敬悉。

詳細調查,也努力運用相關圖面顯示調查結果。值得肯定。 若干圖面圖幅太小不易閱讀,如幹線圳路分佈圖,可再放

依委員意見修正。

大,使圖中之聚落地名能清楚辨識,方有益於了解水圳路 線。有些圖甚至可考慮使用全頁或 A3 折頁。 曾旭正委員

規劃上,可以以第一幹線、第二幹線等為區塊,用適當的

敬悉。

圖例將各區塊內的河段狀況整理繪製於圖上,便於一目了 然掌握水圳空間的現況課題;同樣的,要表現不同河段的 空間改造類型,亦可用類似的底圖標示出來。最後甚至可 考慮整合於一張圖上,指出未來願景。 平面圖應標示指北與比例尺,這是繪圖的基本。

依委員意見修正。

本案既名為整備計畫,請確實呈現出整備工作,對工作內

依委員意見修正於

容作必要估算,譬如某一類空間改造作法有多大規模(長度

第七章。

或面積),如此才有助於進一步估算整備工作所需的經費。 P.68 頁第 2 段有關小粗坑電廠(即本公司桂山電廠粗坑機

依委員意見修正於

組)更新之敘述,請惠予更正;「後者亦於 1987 年(民國 76

3-16 頁。

台電公司簡進興先生

年)進行更新,原有機組已拆除更新,原廠房建築仍保留原 狀且維持在良好狀態」。 P.240 頁第 3 節竹仔門電廠營運規劃建議:1.縣府及地方各 級機關,團體對地方文化資產保存之努力,本公司將遵守 文資法相關規定,亦將與地方配合,提供相關活動所需之 場地及協助。2.本案之文化資產再利用,請將竹門電廠更 新後之新舊電廠並存共生之特性納入;古蹟電廠將由本公 司編列預算,妥善維修、展示及保存。新舊電廠將共同開 放參觀,使參觀民眾初步了解水力電廠之發展。

附錄 - 14

依委員意見修正。


附錄 營運規劃報告內博物館,本公司目前尚無將古蹟電廠轉型

敬悉。

為博物館之規劃,為避免博物館一詞造成本公司高屏電廠 將來營之困擾建議以國定古蹟竹仔門電廠展示區表示。 P.66 頁倒數 11 行;…形成每秒 353 立方公尺沖擊水量,請

依委員意見修正於

改為 10 立方公尺/秒。倒數第 10 行;發電,發電量 1600

3-13 頁。

kw,請修正為 1960kw。 P.67 頁第 1 行;竹門電廠的位置…南邊的竹子門,竹子門

依委員意見修正於

改為”竹仔門”。第 2 行;以科技…設置四組渦輪發電機之”

3-13 頁。

台電公司鍾文興先生

渦”請改為“水”。 P.68 頁第 7 行;「竹仔門發電所」 。…「發電廠入口處…紀

依委員意見修正於

念碑(砂岩)」請改為「當時負責建造的工程人員於發電廠

3-15、16 頁。

入口處立有紀念碑(砂岩)」 。倒數第 5 行;廠自 1909…仍在 運轉中,且保持亦最完整。請修正為仍保持最完整之電廠。 機組為配合修復展示,已於 97 年 4 月 18 日停止運轉。 P.240 頁倒數第 10 行;以顧及參觀民眾安全…尾水道、溢

依委員意見修正於

洪道等之”溢洪道”請刪除。原因該處地勢坡度高陡、狹窄, 6-35 頁。 危險性高。

先生

計畫室張國彪

P.241 頁:第一段、第二行灌溉的歷程…因“次”在竹仔門電

依委員意見修正於

廠適度呈現。應將”次”改為”此”。

6-35 頁。

從前言得知本計劃共有三大目標,可是後面之計畫敘述未

敬悉。

針對此目標敘明。 P.25 頁只見水系之分佈圖,卻未標示水系及水圳名稱。

敬悉。

未來有落實工程,建請落實居民參與過程。

敬悉。

附錄 - 15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附錄三 參考文獻 川野重任,(1969), 《日據時代台灣米榖經濟論》,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原圖調製,(1999), 〈美濃〉 ,收於《日治時代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 (pp.132),台北:遠流。 太田猛,(1935),《台灣大觀》(pp.310),台南:台南新報社。 王麗夙,(2004),《日治時期台灣電力設施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瑛曾,(2006),《重修鳳山縣誌》,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維周,(2007),〈文化景觀?文化資產價值尋找、保護及其經營管理-竹仔門發電廠與美濃平 原〉,收於《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5 期(pp.21-40)。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2003),《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pp.83),臺北:海峽學術。 石再添,(1987),《台灣地理概論》,台北:中華書局。 伊能嘉矩,(1991), 《台灣文化志》(pp.390),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台灣總督府編著,(1919),《台灣總督府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p.8),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篡,冊號:3408,文號:2,類別:埤圳行政。 台灣鄉土地理研究會,(1934),《最新台灣地誌》(pp.167),台北:盛文社。 李廣中建築師事務所,(2002), 《竹仔門電廠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報告書》 ,岡山:高雄縣政府文 化局。 李允斐、鍾永豐、鍾秀梅、鍾榮富,(1997),《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高雄:高雄縣政府。 林正慧,(1997), 《清代客家人之拓墾屏東平原與六堆客莊之演變》 ,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美濃庄役場,(1938), 《美濃庄要覽》,高雄州。 美濃鎮誌編纂委員會,(1997),《美濃鎮誌》,高雄:美濃鎮公所。 周發祥等主編,(2005), 《理解與闡釋》 ,天津:百花文藝。 洪馨蘭,(1998), 《菸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 ,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高雄農田水利會編著,(1997),《台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會誌》,高雄:高雄農田水利會。 涂照彥,(1993),《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 段承璞,(1992),《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 旗山郡役所,(1937), 《旗山郡要覽》,高雄州。 陳憲明,(1980),<影響台灣農地生產力空間分佈的因素>,收於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編著, 《台 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 6 期(pp.115-135),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 陳文尚,(1993), 《台灣傳統三合院式家屋的身體意象:地理知識學例證研究之二》 ,台北:中國 文化大學地理學系。 陳鴻圖,(1996),《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pp.297),台北:國史館。 陳秋坤編著,(2005), 《里港鄉誌》(pp.580),屏東:里港鄉公所。 黃叔璥,(1957),<卷八,番俗雜記>,收於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著, 《台海使搓錄》(pp.167),

附錄 - 16


附錄 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俊憲,(2004), 《美濃菸業聚落與菸業建築之研究(1919-2004)》 ,中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葉惠凱,(2004), 《一個客家文化景觀-新屋鄉大溪漘地區的公廳、祖塔》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 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炳楠監修、李汝和主修、楊錫福、王世慶原修、王世慶增修及整修,(1971),<卷一,土地志 >,收於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著, 《台灣省通誌》,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靜宜,(2007),《戰時體制下台灣特用作物增產政策之研究 1934-1944》,高雄:復文圖書。 湯俊湘,(1995),《經濟政策》(pp.140-141),台北:三民書局。 趙晏正,(2007), 《從文化景觀脈絡探討聚落保存價值-以台南縣江家聚落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 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坤榮,(2004),<台灣農會的社會資本形成與政策績效>,收於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編著,《政 治科學論叢》 ,第 22 期(pp.181-220),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 劉益昌,(1997),《高雄縣文獻叢書-高雄縣史前歷史與遺址》(pp.10),鳳山:高雄縣政府。 潘朝陽,(1989),〈觀念論地理學-一個人文主義地理學方法論〉,收於《師大研究報告》,第 15 期(pp.181-198)。 蔡翔宇,(2007),《愛河文化空間-景觀、經驗與再現》,國立嘉義大學史地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盛和,(2005), 《一個客家聚落區的形成及其發展: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德嘉,(1960),《鳳山縣采訪冊》(pp.270-271),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鍾壬壽,(1973),《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常青。 鍾孝上,(1990),<六堆的開拓與歷史>,收於客家雜誌社編著, 《客家風雲》 ,第 12 期(pp.50), 台北:客家雜誌社。 鍾志宏,(1993),《菸業對美濃大崎下聚落空間的影響》,東海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兆生,(2008),<農村水文化景觀的理解與詮釋>,收於國立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編著, 《2008 第五屆農村規劃學術研討會》(pp.4-1-18),台中:中興大學。

Giddens, A. 1976: New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London:Hutchinson. Geertz, C 著,古佳艷譯,(1997),<巴里島鬥雞賽之為戲劇活動>,收於 Jeffrey, C. A., Steven, S. 編著,吳潛誠總編校, 《文化與社會》(pp.158-173),台北:立緒。 Geertz, C 著,王海龍、張家瑄譯,(2000), 《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 。北京:中央編譯。 Spiegelberg, H. 1975: Doing phenomenology.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Spiegelberg, H. 1976: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two volumes.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Tuan, Y-F 1976: Humanistic ge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66, 266-276.

附錄 - 17


美濃水文化資產整體環境整備計畫

附錄四 參與人員名錄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執行單位:財團法人美濃愛鄉文教基金會 執行團隊:溫仲良、鍾佳秀、鍾兆生、鍾宜秀、方維宏、郭桓姍、蕭莉芳 、賴均韋

財團法人美濃愛鄉文教基金會 董監事 宋永松 李雪光 林英清 鍾炳明

何春源

蕭圳雄 鍾鐵民

鍾沐卿 劉昭能

林富雄

黃鴻松 鍾秀梅 宋廷棟 朱邦雄

曾文忠

李永浩 邱龍妹 林作英 吳文豪

邱啟瑞

宋貴元 傅錦忠

附錄 - 1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