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研究成果報告書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 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成果報告書
委託單位:新竹市文化局
指 導 單 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委 託 單 位:新竹市文化局 規 劃 單 位:漢寅德建築師事務所 計 畫 主 持 人:漢寅德建築師 共 同 主 持 人:卓克華 協 同 主 持 人:梁明昌 日
期:九十八年一月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目 錄 前言
第一部份 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的調查研究 第一章 新竹市朝山里歷史發展沿革 …………………1 第一節
新竹香山區朝山里歷史沿革 ………………………1
第二節
香山港之興衰 ……………………………………14
第二章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 ………………21 第一節
…………………………21
朝山里官道路線試探
第二節 官道空間變遷與周邊聚落群建築調查及特色分析
…43
第三節 官道沿途聚落常民生活文化內容之調查 ……………78 第四節 文化景觀、環境生態、產業文化之調查 ……………84
第三章 官道文化活化再利用規劃構想方案 …………94 ……………………………95
第一節
相關法規及上位計畫
第二節
官道文化活化再利用規劃構想
I
…………………10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第二部分 頂寮土地公廟的調查研究 第一章 頂寮土地公廟歷史沿革 ……………………105 第二章 頂寮土地公廟建築的調查研究 第一節 頂寮土地公廟建築及特色分析 ……………………120 第二節 頂寮土地公廟建築現況及破壞調查與分析…………127
第三章 頂寮土地公廟的修復原則及再利用建議 第一節 頂寮土地公廟修復原則……………………………131
第二節 頂寮土地公廟修復經費概估
……………………133
第三節 頂寮土地公廟使用管理維護及利用 ………………137
II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第一部份 圖目錄 圖 1 大正 9 年(1920)香山庄所轄範圍圖 ……………………………………3 圖 2 新竹市行政區及官道路線圖………………………………………………4 圖 3 雍正年間台灣輿圖(部分),出現「鹽水港仔」 ………………………6 圖 4「乾隆台灣輿圖」翻拍自《新竹市志》 ……………………………… 8 圖 5 香山營盤田園圖 資料來源:《淡新檔案》13216 號……………………9 圖 6 香山塘南緣遺留水池埤塘(民國 67 年航照圖)今不存 ………………10 圖 7 日治初期「台灣北部」地圖局部……………………………………12 圖 8 香山堡圖(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 P32)…………………………… 16 圖 9 頂寮溪至海山罟段航照圖 資料來源:民國 67 年林務局航測圖局部 …18 圖 10 香山塘至鹽水港海岸線變遷圖 資料來源:聯勤測量署(民國 86 年) 套上《台灣堡圖》明治 37 年(1904 )…………………………………19 圖 11 竹塹形勢圖 資料來源《諸羅縣志》、山川總圖…………………… 23 圖 12 明治三十七年台灣堡圖上呈現之官道路徑香山塘至鹽水港段 ……… 31 圖 13 香山塘局部《台灣堡圖》…………………………………………………45 圖 14 香山塘段聚落及官道路徑…………………………………………………47 圖 15 草納段聚落及官道路徑……………………………………………………52
III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圖 16 頂寮局部《台灣堡圖》……………………………………………………54
圖 17 頂寮聚落及官道路徑………………………………………………………58 圖 18 下寮局部《台灣堡圖》……………………………………………………60 圖 19 下寮建築聚落及官道………………………………………………………62 圖 20 汫水港、海山罟局部《臺灣堡圖》………………………………………67 圖 21 汫水港、海山罟聚落及古官道線路………………………………………68 圖 22 鹽水港局部《台灣堡圖》…………………………………………………71 圖 23 鹽水港庄聚落建築…………………………………………………………72 圖 24 灰窯聚落建築………………………………………………………………77
照片目錄 照片 1 長興宮 ……………………………………………………………………5 照片 2 香山塘聚落空間及建築 …………………………………………………48 照片 3 香山塘巷弄空間 …………………………………………………………49 照片 4 福寧宮獅座 ………………………………………………………………53 照片 5 頂寮傳統建築及空間…………………………………………………… 55 照片 6 頂寮碉堡景觀 ……………………………………………………………56 照片 7 420 巷官道今昔對照 …………………………………………………… 57 IV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照片 8 下寮建築聚落及官道…………………………………………………… 63 照片 9 福靈宮及香山車站 ……………………………………………………… 64 照片 10 汫水港、海山罟聚落 ……………………………………………………69 照片 11 鹽水港庄聚落建築……………………………………………………… 73 照片 12 鹽水里福德祠 ……………………………………………………………74 照片 13 灰窰聚落建築… …………………………………………………………76 照片 14 各式八卦鏡… ……………………………………………………………91
表目錄 表 1 清代香山港澳口功能變遷表…………………………………………………20 表 2 新竹地區氣候資料統計表……………………………………………………34 表 3 土地申告書納地基銀租同一地基主名冊……………………………………80
V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第二部份 圖目錄 圖 25、頂寮土地公廟配置圖……………………………………………………121 圖 26 大樹下的休憩設施 ………………………………………………………141
照片目錄 照片 15 頂、下寮莊大相爺宮……………………………………………………110 照片 16 靈德宮及 420 巷與 522 巷丁字路口周邊建築…………………………111 照片 17「香山福地」匾及細部 …………………………………………………113
照片 18 頂寮土地公廟懸掛中營「黃旗」…………………………………116
照片 19 頂寮、下寮間「萬善同歸」、「三義公宮」……………………………118 照片 20 外牆現況 ……………………………………………………………122 照片 21 桁木腐朽現況……………………………………………………………123 照片 22 廟埕及簷口台基…………………………………………………………124 照片 23 寺廟內神像………………………………………………………………125 照片 24 周邊環境現況……………………………………………………………127 照片 25 桁木破壞現況……………………………………………………………129
VI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照片 26 土地公廟正面及匾額 ……………………………………………………129 照片 27 廟內裝飾及基石 …………………………………………………………130
表目錄
表 4 清代頂下寮商號貿易表………………………………………………………109
表 5 頂寮土地公廟修復經費概算表 ……………………………………………133
附錄一 引用文獻 附錄二 審查意見綜理表 附錄三 土地公廟測繪圖集
VII
前言 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之調查研究,乃為接續文化局之前委託元培科技大 學針對「香山區朝山里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 」所作的進一步調查 及利用。官道文化依目前資料尚可顯示其標的,但是因時空變遷過大,所留下的 實際歷史證物極為欠缺,僅能從有限殘缺的文獻資料及田調作業 如傳統聚落或未 經改變之廟宇,尋求證物做為古官道之見證。我們相信古官道要形成一個值得觀 光遊覽的路線仍須不斷努力的尋求,更具體或結合周邊相關聚落空間景觀等文化 相關產業,方有足夠的魅力走出一條今之古路。 雖然如此,古官道在香山區朝山里經過現場的田調及 先前的人文地景的研 究,建立有一定深度初步之架構。本案探勘研判了古道的路線,而相關配合設施 仍有待日後構想的實現,以官道與聚落、香山觀海與海岸濕地等等 有限之資源, 實有賴結合地方人士對土地文化的付出,而政府部門結合更多專家學者共同不斷 之推動「山海文化」,要落實計畫的理想目標願景可期 。 文建會於民國九十五年度提出「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全及活化計畫補助作 業要點」,針對重要古蹟、歷史建築、傳統聚落、舊城區、歷史街道等場域環境 進行完整性之保存維護,藉由提升歷史資產之活化經營及管理品質,展現政府在 文化資產工作之重視與作為,提升有形文化財及無形文化財之整合保護,形塑台 灣意象、保存集體記憶、突顯主題意識、建立全民之在地認同與文化意識 。 有鑑於此,新竹市文化局針對香山區朝山里之文化特色,系列展開進行了「香 山區朝山里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 」之基礎調查研究,獲致豐碩成 果。本案即「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係針對 官道文化衍生之文化內涵;頂寮土地公廟的歷史價值及建築沿革,再深入探討該 地區的相關文化產業,為整體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注入充實內容,努
力達成集體意識及在地認同之文化意識,強化現有文化資產共創香山地區文化產 業之光芒。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第一部份 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的調查研究 第一章 新竹市朝山里歷史發展沿革 第一節 新竹香山區朝山里歷史沿革 一、香山的地名沿革及開發 香山地名由來傳說有二:一說是鄭成功治台時,為原住民道卡斯族竹塹社所居,無 固定名稱;爾後漢人流寓至此,見大坪頂一帶,漫山遍野無名花草盛開,薰芳馥郁,故 名香山。另一說傳來自鹿仔坑秀才林秀春派,傳說:香山往昔為竹塹社棲栖住地,漢人 初來稱曰番山,後覺地名不雅,乃改稱香山。其實究竟如何?已難考證確定,不妨兩說 並存。 香山區位於新竹市之西南部,北以客雅溪和雷公圳下游圳道與新竹市北區為界。東 北為牛埔山、印斗山與茄苳湖山;東南以古車路山、南隘山和新竹縣寶山鄉為鄰,南以 尖筆山、鹽水港溪中游與苗栗縣竹南鎮毗鄰。西臨台灣海峽,東與新竹市東區相接,北 與新竹市北區相鄰,南接苗栗縣之竹南鎮。區內有新竹平原,是新竹地區農漁業最發達 之地帶。全區土地面積為 54.8491 平方公里,占全新竹市土地面積 52.69﹪1。 新竹市的海岸線北以鳳山溪與頭前溪交會的舊港為起點,南至南港里里界為止,香 山區的海岸線約佔了此段海岸線四分之三的距離。依濕地灘地測量從舊港至鹽水溪口為 17.14 公里,直線測量為 14.11 公里,泛稱為 17 公里海岸線。其間有豐富的生態資源、 自然景觀和文化資產,為近年新竹市政府積極推行發展生態觀光事業的重點所在地,南 香山今已成為假日人潮休閒去處。 香山區所屬朝山里其地勢東面丘陵起伏,往西逐漸降低,分別出現山丘、平地、濱
1
資料來源,香山區公所網站。http//dep-s-district.hccg.gov.tw,2008 年 6 月 10 日 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海之地形。以東區及寶山鄉的交會點至西濱公路,量測東西向直線距離有 5.7 公里,其 中山丘距離佔 5 公里,平地才 0.7 公里,本里平地寬度也大約如此而已,可知海岸平原 狹小且接近海岸線。由古至今一直都是台灣南北重要的交通孔道,實繫因於此。區內可 北推至頂寮、草納,南至海山罟之範圍,其平原土壤,主要由三姓公溪、頂寮溪、汫水 港溪、鹽水港溪共同沖積而成,土質為砂質壤土,多呈強酸性,成土之地勢低下,以致 地下水面高,呈泥濘狀態。 從鹽水港溪以北以至香山沿海及丘陵地,原為竹塹社棲住地區。傳說明永曆 36 年 (1682),竹塹社民不堪鄭軍徭役之苦,響應大甲等七社平埔族抗拒,隨即被鄭軍鎮壓, 相率遁入新竹東南山區。後來部份經招降歸撫而遷入竹塹武營頭及北鼓樓一帶。在康熙 57 年(1718)王世傑開墾竹塹埔,所闢的南莊包含海口(港南里),但實際開墾僅至今香 山牛埔庄2。乾隆 37 年(1772),陳璋琦請墾地區更達鹽水港海墘一帶,甚至沿溪深入 丘陵中谷地。換言之,雍乾年間,本區中、南部海岸平原,已儘為漢人所拓殖。嘉慶後, 漢人與竹塹社民合作,設隘拓墾,開發保留地;道光 14 年(1834),淡水同知李嗣鄴 更諭姜秀鑾、周邦正等粵閩人士集資組「金廣福」大隘,繼續往東南山區深入開闢;至 道光末年,本區丘陵地帶已轉為漢人之生活空間,聚落散佈,已不再有「凶番」出入侵 擾。 明治 34 年(1901,光緒 27 年)新竹設廳,在此設竹北一堡,堡下設第二、三區, 共轄四十七庄。明治 37 年(1904),將第二區調整,區下轄有十五庄,即有客雅庄、青草 湖庄、牛埔庄、香山坑庄、茄苳湖庄、香山庄、海山罟庄、鹽水港庄、南隘庄、油車港 庄、吉羊崙庄、楊寮庄、沙崙庄、虎仔山庄、浸水庄。3大正 9 年(1920),新竹改廳設州, 州下置八郡四街三十九庄,香山區改制為香山庄轄屬新竹州新竹郡;香山庄轄域內分為 青草湖、牛埔、香山坑、茄苳湖、香山、海山罟、塩水港、南隘、楊寮、虎子山、浸水 十一個大字。(圖 1)
2 3
2
張德南, 〈香山灰窰地區發展初探〉, 《竹塹文獻雜誌》 ,第 19 期,2001 年 4 月,頁 49 〈本廳管內街庄長管轄區域〉, 《新竹廳報百七十五號》,明治 37 年 10 月 27 日出刊,頁 417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昭和 5 年(1930)改新竹州為新竹市直屬新竹州管轄。昭和 16 年(1941)香山庄裁撤, 香山併入新竹市;民國 35 年(1946)廢大字設村里時,香山大字的境域,被析分為香山、 大庄、美山和朝山四里。
圖 1 大正 9 年(1920)香山庄所轄範圍圖(新竹州管內圖,大正 10 年,局部放大)
朝山官道在本次研究中境域主要經過:美山里(草納、香山塘)、朝山里(頂寮、 下寮、香山)、海山里(汫水港、海山罟)、鹽水里(鹽水港、草厝仔)等地,( 圖 2)其附近聚落之開發史實,相對於今新竹市區而言,因是海濱赤滷之地,地理條件
3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不佳,因此開發較慢,且紀錄凌亂瑣碎,今參酌陳國川《台灣地名辭書(卷 18)》一書、 《淡新檔案》、《土地申告書》及田調資料作一綜述:
圖 2 新竹市行政區及官道路線圖 今香山區轄 24 里,其平原地帶,傳說漢移民農墾甚早,但朝山地區並不以農業機 能發達,反而以航運商貿興起,尤其東南側丘陵地帶,因地形影響,居民散處溪谷之中, 呈散村形態且多是小聚落,不論是人口數或人口密度,均較他處為低,今根據留下許多
4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的老地名,作為追索歷史的切入點。 (一)如鹽水里聚落約在今鹽水里中部,縱貫鐵路西側,因鹽水港溪而得名。港之 起始,首見於雍正年間之《台灣輿圖》,(圖 3)載有「鹽水港仔」。附近土地於乾隆 37 年(1772)時,有陳璋琦等人入墾,道光 18 年(1838)淡水同知婁雲在此設一官渡即 鹽水港官渡,方便往竹南堡中港間往來。咸豐 7、8 年間(1857~1858),港口泊船優於 竹塹港而興盛一時,為香山停泊口岸之一,未及數年後因泥沙淤塞,港口機能漸廢 。 在鹽水里南部,鹽水港溪口東岸有一「草厝仔」地名,據聞原址即是上述清代官渡民人 候船之所,候船之時搭有草寮以遮風避雨,故得名,居民以王姓為主,聚落東緣即今長 興街,建有一廟名長興宮, (照片 1)址在長興街 498 號(民國 61 年時門牌為長興街 13 號) ,主祀邱、吳、溫三府王爺,係道光 7 年(1827)創建,4先後在光緒元年(1875)、 大正 3 年(1914)、民國 54 年(1965)、民國 88 年(1999)重修建造。
照片 1
4
長興宮
劉超然,《台灣寺廟》民國 61 年,工商雜誌社出版
「新竹廳竹北一堡鹽水庄土地申告書」 ,明治 34 年(1901) 5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圖 3 雍正年間台灣輿圖(部分),出現「鹽水港仔」 (二)海山里因海山罟舊地名而來,又因地當海(台灣海峽)、山(竹東丘陵)之 交而得名。海山罟指日治時代海山罟大字名,明治 34 年(1901)新竹設廳時,將清代發展 的汫水港莊、海山罟莊、菅蓁林莊和鹿仔坑莊合併成海山罟庄,歸新竹廳香山區轄;大 正 9 年(1920)新竹改廳設州,海山罟庄改為大字單位,屬香山庄(街庄單位)轄;昭和 16 年(1941),海山罟大字隨香山庄併入新竹市;民國 35 年(1946)廢大字時,海山罟大字 改制為海山里。聚落及其附近土地於乾隆 37 年(1772)均為前述陳璋琦等人入墾處。據聞,
6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聚落初設為居民在西部海濱設定置網牽罟的基地,故名海山罟。海山罟聚落南側的海山 川,發源於內湖里北緣,為海山與鹽水二里的界溪;全長 2.95 公里,河床平均比降 6.78 公尺/公里。5(此海山川應是居民所稱海山罟溝,今地圖標示海山川即昔稱之汫水港溪) 區內有一汫水港,居海山罟與香山(車頭)間,汫水港為閩南語音,即為淡水港之 意,故有作汫水、有作淡水兩名,不知閩台語者,易致紛紜困擾。港之得名係因汫水港 溪,該溪源於海山里之鹿仔坑,西流經李仔坑、李厝、汫水港而出海。溪流河床比降度 大,海水漲潮不易自河口湧入,河水常保清淡,故因而得名。汫水港溪河口南岸有一汫 水港聚落。該聚落為清代「南北往來孔道,香山適鹹(鹽)水港之所。」 ;道光 18 年(1838), 淡水廳同知曾在此捐設「井(汫)水港官渡」 ;咸豐 7、8 年間(1857-1858),香山港興起, 汫水港聚落西部海濱及北部溪岸,曾為香山港的船舶停靠口岸之一,後因港道淤塞而 廢。此溪上源之鹿仔坑,古稱路仔坑,地當香山港經茄苳湖出入新竹東南山區之要衝, 故得名,再因諧音而變成「鹿」仔坑。此地在清代原設有堆棧(即今之倉庫、貨棧), 東南山區之土產,先運至此處存放集結,再以牛車運往港口裝船出海。6 (三)美山里因境內有香山美景而得名,南以西濱公路聯絡道和朝山里相鄰,北以 草納和大庄里為界。境內有草納靠近西北緣,因土地泥濘,雜草茂生而得名,聚落西緣 有一廟名福寧宮,主祀保生大帝和土地公,相傳創建於嘉慶年間。 在今香山山腳下,清乾隆中葉即設有香山塘派兵駐守, 「乾隆台灣輿圖」(圖 4)中 香山塘所在駐有「安兵十名,東至坎仔口山七里,西至船頭港六里,北又至竹塹城十里」 。 為北上從南面進入新竹平原重要關卡,後發展成一聚落。聚落北緣有一廟名三真宮,雖 祀三府王爺代巡,其實是祭拜死去駐守塘口的武職官兵勇弁,相傳創建於乾隆 29 年 (1764)。聚落中央另有一廟名保安宮,祀保生大帝,該廟相傳係乾隆 2 年(1737)所 創,原為簡陋茅草搭蓋的小廟,道光 12 年(1832)改建土埆屋,原名花橋公宮,民國 35 年(1946)現址翻修改建磚瓦廟宇。民國 62 年遷建今址。舊廟遺址仍在,成一廢屋, 5
陳國川撰述, 《台灣地名辭書》巻十八,新竹市,台灣省文獻會,民國 85 年,頁 213 同註 5,頁 214
6
7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屋側巷弄即清代官道所經。香山塘南緣原有一「飯店」 ,為北官道過「塘」站檢查哨前,
圖 4「乾隆台灣輿圖」翻拍自《新竹市志》,標註 38 為「香山塘」、37 為「飯店」所在 休憩打尖之處,日久形成一地名,今與香山塘聚落發展連成一片,居民早已遺忘此 一舊地名。飯店位置另一說在今香山天后宮後方附近,事遠難稽,但從地緣關係其位置
8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與香山天后宮距離偏遠,耆老回憶追敘一善堂位美山村飯店有誤。今,文章凡述及飯店 與朝山地區相關皆指香山塘南側。在《淡新檔案》中,光緒 14 年(1888)北路右營遊 擊翁曦,因同治年間汛弁裁汰,見該地荒曠已久,仍招墾納租,作為北路右營案牘尊神 及十標天后誕辰、香燈、普度之費用。並命人測繪一圖, (圖 5)避免為他人侵吞並作為 日後招租證明,圖中詳細標示汛地、飯店、車路、田、園、埤、崁溝、餘地、埔地,另 有田、園面積記載:香山田三段,十四坵,應四分三厘九毫二絲,園四段,應五分六厘 三毫六絲7,北側與陳家田交界,此圖可作為香山塘汛地位置所在重要證據。從現有日治 時期堡圖中,在香山塘聚落南側確留有埤塘。民國 68 年之航測圖尚可見一水池, (圖 6) 此兩圖兩相比對其為昔時香山營盤地可能性頗高,但仍須待新資料出現證實。又從現有 都市計畫圖中,該地目前規劃為公園預定地,而一般公園預定地常以公有土地作為規畫 優先使用,避免土地徵收或預算編列的困擾。
圖 5 香山營盤田園圖
7
資料來源:《淡新檔案》13216 號
《淡新檔案》13216 號
9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圖 6 香山塘南緣遺留水池(民國 67 年航照圖)今不存
10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二、朝山里歷史沿革 上小節概述鹽水、海山、美山三里開發史,本小節則專門針對朝山里: 朝山里,係因其里境朝山面海而來,南以汫水港溪和海山里相鄰,北以西濱公路美 山聯絡道南側水溝和美山里相隔,其清代舊聚落主要有頂寮、下寮及車頭(香山即今香 山火車站附近)。境內有頂寮,為清季南北官道北上要站之一,也是香山港泊岸之一, 聚落因而繁榮發展成街肆,街外有一土地公廟,有新竹塹郊金長和在光緒 13 年(1887) 所敬獻之「香山福地」之匾,反應此廟宇當年與北門郊商之密切性。其境內下寮為官道 北上過汫水港官渡後之首站,和頂寮溪相對而稱下寮,顧名思義,該地緣設有許多魚寮 而名,咸豐年間香山港興起,也是香山港泊岸之一聚落,因而發展成街肆。今聚落中心 有一媽祖廟(香山天后宮)乃道光 5 年創建。天后宮後側,原有一齋堂名壹善堂,創建 於光緒 10 年(1884),供女眾修行,後因昭和 10 年(1935)新竹地區大地震,建築半 毀而遷於朝山里東緣山坡今址。下寮南側有一沿海居民牽罟曬網的地點,故名網罟寮, 咸豐年間為下寮的泊地,故又名船頭。聚落中心有一王爺廟名靈興宮,主祀邢、王、朱、 沈四府王爺及江、吳、徐、黃、金、李、顏等七夫人媽,係光緒 12 年(1886)創建越 二年落成。 同治 13 年之「淡屬各庄人丁戶口清冊稿」 ,記載共有一百九十四庄,但其調查單位 是以「庄」為主,所以庄以下的小地名並沒有記載,但並不表示其時沒有頂、下寮的地 名;直到光緒 20 年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中方有頂寮街、下寮街之名,既然出現街 的名稱表示非常熱鬧繁榮,因此,其歷史的發展更可以追溯到更前面的年代。根據香山 港的繁榮年代,以及香山天后宮的創建年代,推論道光年間已有街肆,應不為過。只是 因為限於史料的關係,沒辦法確定其年代,但至少追溯到同治初年應無疑意。朝山里地 處竹塹城及竹南堡中港主要生活圈的外圍,同時所在地因地瘠水利不便,農業向來不發 達,以看天田為主,故開發最晚。雖咸同年間因香山港興起而有商業往來成為熱鬧街肆,
1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卻也因香山港之淤塞而沒落,重回以農漁工作為主之生活方式。 明治 35 年(1902)11 月 23 日,台灣日日新報上:「香山下寮庄迫近海墘,門以外 一望皆水,縱橫十餘里遠,不知者多代為該處居人憂,謂遇潮水一至,不皆為魚乎。豈 知距此十餘里遠,有一海岸,自原上望之,僅如線,然橫千十餘里,作眉彎樣,將該庄 蔽住,大有藩籬之固。處其中者,雞、豚等物,無不以水為活。雞則放之海灘尋蛤、蚶 等物以食,豚亦下海尋海菜、魚、蝦等物以養。而更足異者,其線內每逢潮水至,魚亦 隨之以入,居人於潮水將退時,具絪(網之誤)於破隙處以伺魚,其魚入時路闊,出時 僅有此隙皆為所獲,計此不論風晴雨陰天皆可得魚。雖難致大魚,而若烏魚、黃魚產魚 日皆可致數百斤,其地係為吳姓所有,每日漁人多向吳姓求做姑(罟之誤)腳,故此蔭 及多人,夫似此塭,不謂之天然成不可也。」
圖 7 日治初期「台灣北部」地圖局部(文字部分放大模糊後補強,輪廓加黑)
12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明治 36 年(1903)06 月 10 日,同樣報上載有:「大凡地之興衰,總由乎人物之聚 散,曾見竹北一堡內湖庄,前為輕便小車停車場,四方人等於此往來,庄頭遂旺。不但 做生意者,欲於此居,即非做生意者,亦以其興而樂聚焉。自昨該停車場廢取,汽車又 不由該庄而過,而人散,庄頭遂冷落不堪矣。又香山下寮庄,前為來往船隻停泊之所, 該庄遂結成一市,積有家屋四、五十座,居人以百餘戶計,歷年船廢不到該處,該庄遂 以無可為謀利,且地低臨海,偶一雨水海水動輒入戶恐為大水流去群徙而之刻下大有廢 庄景象焉。」 上述新聞印證說明香山下寮地區人地互動的法則: 濱外沙洲與陸地連結成沙嘴→沙嘴內側形成潟湖港→港口帶動聚落發展→潟湖淤 淺陸化成沼澤濕地→轉變為生物棲地與濕地養殖業。8 香山亦指朝山里南境的聚落名即在今香山火車站附近,居民以蔡姓為主,其址在汫 水港溪北岸的香山火車站對面。光緒 21 年(1895)日本據台之時,因軍事需要而積極籌建 新竹以南之鐵路,而於明治 29 年(1896)在現址完成香山火車站,明治 33 年(1901),新 竹至苗栗三義的鐵路完工通車,香山火車站前即因火車停靠而漸發展成聚落,並以「香 山火車站」為名而稱「香山」 。聚落中在中華路五段 126 號址,有創設於民國 41 年(1952) 的朝山國小(舊址在中華路四段 466 號即今原住民文化園區) ;以及富禮街 16 號址,創 設於民國 78 年(1989)的富禮國中;香山火車站聚落西北側中華路五段 646 號址,則有民 國 44 年(1955)吉鳳祥神父創建的天主教聖三堂。
8
黃琡勻, 〈新竹沿海地區信仰與祭祀圈探討〉, 《竹塹文獻雜誌》,2006 年 9 月號,頁 31 13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第二節
香山港之興衰
香山沿海開港始於何時不知,據當地耆老傳說可以遠溯至明鄭時期,但是最早 有文獻、輿圖的記載卻是鹽水港,首見於 1730 年代之《雍正台灣輿圖》,汫水港則至 道光中葉(1840)之《道光台灣輿圖》才見記載。香山港之名稱,則出現於道光年間鄭 用錫之《淡水廳志稿》,但實際上之香山港則泛指客雅溪口至鹽水港等港澳泊地之總稱, 其地點有時指汫水港,有時指今頂、下寮凹狀泥灘海岸,如下寮南側之網罟寮,為昔年 泊地所在,故又名船頭,即一例證。鄭用錫之《淡水廳志稿》: 嘉慶乙丑歲(1805),洋匪蔡逆由八里坌登岸寇掠,……胡司馬自內地星馳旋塹, 率義勇協官兵鎮守船頭港及香山港等處。9 由以上史料推論可知,至少在雍正年間鹽水港已經成港,最早之香山港約在嘉慶年 間開港。由上文《淡水廳志稿》所記載,嘉慶年間竹塹地區主要停泊之港口要地應為船 頭港(竹塹港)以及香山港,道光年間小船暫寄香山澳。香山港澳之沿革與港口條件, 鄭用錫《淡水廳志稿》記:「香山澳,在廳治西十里,離深水外洋五里,小船遭風或暫 寄泊該處,係南北大路,設有香山塘,安兵十名。」10 道光 20 年(1840)姚瑩〈台灣十七口設防狀〉云: 淡水廳轄地勢綿長,次要小口四:曰大安、曰中港、曰香山、曰竹塹;最要大 口二:曰滬尾、曰大雞籠。…香山港,中港北二十里為香山港,在廳治南十里。岸去海 口甚遠,居民寥寥。…內地商船遭風,每寄泊於此。海灘甚大,不能靠岸。舊設汛兵十 名,…兵力既單,又去把總汛地四十五里。…以南嵌外委帶兵三十名移駐香山港,督同 本汛兵十名,總理吳從漋領鄉勇一百名防守。11
9
鄭用錫,《淡水廳志稿》(1834),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 87 年 3 月,頁 72
10
同註 9,頁 53~55。
11
陳培桂《淡水廳志》 (台銀文叢第 172 種,民國 52 年 8 月),卷十五〈附錄一文徵上〉 , 頁 403~404。 14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同治 10 年陳培桂《淡水廳志》續記: 香山澳,在隙仔溪南,距城西十里,離深水外洋五里。口門闊二十餘丈,深一 丈二尺。潮漲至鹽水港而止,退即旱溪。三、五百石之船,乘潮可入,為南北大路。 設香山塘,廳設口書一、澳甲一。12 竹塹港小口,離深水外洋十餘里,淺而多汕口,門闊二十餘丈,深八尺,潮漲 至口內半里許而止。一、二百石之船乘潮可入。 鹽水港,暗砂延亙十餘里,水道紆回,垵邊小船尚須熟悉者乃敢傍岸13。 光緒 20 年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卷一〈山川〉有記: 香山,在縣西十里。…山下有香山塘莊、民居五十餘戶。又有頂寮街、民居 六十餘戶;下寮街,民居八十餘戶;皆為南北往來官路之街。14 但是隨著泥沙漸漸淤積自然環境也日見改變,光緒年間《新竹縣采訪冊》有關香山 港的描述: 香山港:在縣西十二里。於海中浮一沙汕,自北而南長八、九里。汕內為澳, 舟可繫碇。其水無源,趁海潮出沒。潮來時,巨浪滔天,長隄沒水,港深二、三丈; 潮退則一望沙灘,浩浩無際,汕橫灘上,船臥地中。每商舶進口,必循南之鹹水港而 入。15 另在《新竹文獻會通訊》亦有類似之描述,並增加「僅容五十石以下之舟楫乘潮出 入。商船進口時,如遇浪靜則泊汫水港,否則應循南由鹽水港而入」,此段文字應指的 是清末時期,非文獻會通訊的民國 43 年代之背景。清光緒 11 年(1885)台灣著手建省, 12
同註 11,頁 183。 鄧時中,〈清代香山沿海地區商業活動初探〉,《竹塹文獻》第 16 期,2000 年 7 月號,頁 59 14 陳朝龍著,林文龍點校之《合校足本新竹縣采訪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 88 年 1 月),頁 25。 13
15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巡撫劉銘傳奏准「量丈田畝,清查賦稅」,自光緒 12 年(1886)4 月至光緒 18 年(1892) 5 月完成,並編制有各縣廳土地清丈「簡明總括圖冊」,今《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 16
詳載新竹縣香山堡圖,(圖 8)圖中最西為頂寮庄其南側即為香山港口,其地理位置約
與今之鹽水港溪相同,蓋此香山港為廣義的泛稱,又一證明。
圖 8 香山堡圖(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 P32) 至日治初期鄭鵬雲《新竹縣志初稿》卷一〈封域志‧沙汕港汊〉,僅記「香山港沙 汕」五字,可見一片泥灘淤積,不復成港。〈建置志‧街市〉略記「香山街,在縣西南 十里」。同時期之《新竹縣制度考》記〈新竹縣治下街莊路站〉的海邊官站,其中「新 17
竹到香山街十里,街莊民居約有數百家。」
綜上所引諸書,可知香山港主要泊地正是今頂、下寮一帶海岸,此港口一直是竹 塹港(又名船頭港)之替代港、輔助港,只有在竹塹港淤積不便出入時,才將部分航運
15 16 17
陳朝龍,1894,《新竹縣采訪冊》,台灣文獻叢刊,第 145 種,頁 43 不著撰人《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台銀文叢第 197 種,民國 53 年 4 月),頁 32。 不著撰人《新竹縣制度考》 (台銀文叢第 101 種,民國 50 年 3 月) ,頁 10。
16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機能轉到香山港來,因此香山港之貿易、街肆繁榮深受竹塹港之影響與牽制。但總的說 來,道光以後為香山港的興盛期,不僅設有軍隊(香山塘)駐守管理,復設有口書、澳 甲管理船隻進出登記,更是郊商、鄉民雲集買賣之所。但是道光年間初興之時,「居民 寥寥」,其前民居之少更可以想見,直到同光年間達到鼎盛,也達到一飽和期,居民近 二百家。 香山港既是商港之一,自是帆檣林立,郊商雲集之處,陳朝龍書記: 「商船輳集,以竹塹堡之舊港為最盛,香山港次,竹南堡之中港、竹北堡之紅毛港、 蚵殼港則惟垵邊船時泊三、兩,海船少至也。…香山港所泊之船,多自惠安縣北路 之蕭厝、沙格等鄉而來,其餘亦有一二福州、廈門、晉江、興化、澎湖等處之船, 以時至止,然不常有也。」18 而道光年後,新竹丘陵地區日漸開拓,金廣福拓墾地區朝向竹塹等內山大隘地區, 山林特產具經濟價值者如樟腦、木材、苧麻、茶葉,遂成為竹塹新興出口商品,上述沿 海港口正因臨近東南山林,物產日增,地理又近,其港口重要性更增加。 陳書續記其輸出商貿情形:「出口之貨,以米、糖、苧為大宗,木料次之,靛、通 草、薯榔、藤又次之。近時土產,如樟腦、茶葉較前為盛,然皆運往淡水轉販,不由本 港出口。其由本港出口各貨,銷售各埠者,米者福州……,糖則溫州……苧則福州…… 木料則廣東,凡港路可通,爭相貿易,所售之值,或易他貨而還。入口之貨,以棉花、 白布、紫花布、苧布、麵粉、麵線、杉木、紙料為大宗;呢、嗶吱、豆油、煤油、煙絲、 瓷器及各色食物次之;綢緞、紗羅、牛油、黃臘、白臘及各色雜貨又次之。藥材雖兼資 南北,然多自艋舺、大稻埕轉販而來,其自運者少矣。」19 此外從地圖上看香山港海岸線的演變,可以找尋到過去歷史發展軌跡。而目前以明
18 19
同註 14,頁 363~365。 同註 14,頁 363~365。 17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治 37 年(1904)出版的《台灣堡圖》最為完整,日人以當時最新技術繪製,其精確度 較高。再參考近年如民國 67 年林務局航照圖,(圖 9)如頂寮溪至海山罟段,此時期村 落尚離海岸線不遠,海岸線正逐步為道路改變,此圖僅說明官道沿線變遷過程之變化之 一例。今將民國 86 年聯勤總部測量署發行之地圖,套上台灣堡圖,(圖 10)即可取得 海岸線的變遷:
圖 9 頂寮溪至海山罟段航照圖 資料來源:民國 67 年林務局航測圖局部
18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圖 10 香山塘至鹽水港海岸線變遷圖 資料來源:聯勤測量署(民國 86 年)套上 《台灣堡圖》明治 37 年(1904 )
19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至於香山港澳的變遷詳見今人陳立台所作表格可窺一究竟如下: 20
表 1 清代香山港澳口功能變遷表 資料年 代
1834 年 (道光 14 年)
1840 年(道 光 20 年)
1862(同治 元年)
口門闊
20 餘丈
港東礁寬 60 丈
20 餘丈
最闊
港深
1丈2尺
2 丈餘
1丈2尺
漲潮
鹽水港
鹽水港
退潮
旱溪
旱溪
載重
3、5 百石
3、5 百石
海關
口書 1 澳甲 1
口書 1 澳甲 1
口書 1 澳甲 1
口書 1 澳甲 1
口書 1 澳甲 1
口書 1 澳甲 1
軍營
香 山 塘 兵 10 名
香山塘兵 10 名
香山塘兵 10 名
香山塘兵 10 名
香山塘兵 10 名
香山塘兵 10 名
航道
以 汫 水 港 出 入 為主,垵 邊 船 從 鹽 水 港 出入
從汫水港 或鹽水港 出入
從汫水港 或鹽水港 出入
從汫水港 或鹽水港 出入
口門最闊,漲潮 至大路,應為最 佳狀況
潮來時,港 深 二 、 三 丈,退潮時 由鹽水港出 入
港口設 備
遙 立 戆 燈
出入時 機
漲 潮 時,小舟 帶引
漲潮時
漲潮時
漲潮時
漲潮時
漲潮時,汫 水港而入; 退潮時,鹽 水港而入
暫泊原 因
遭風
遭風
遭風
遭風
泊地
岸邊,近 官道
港內
港內或澳 外洋面
港內
港內
港澳內
鹽水港溪口 與客雅溪口 之間
內地商船
3、5 百石 商 船 入 內,7、8 百石商船 停泊外洋 面
內地商船
5、6 百石商船入 內
商船
小舟
船型
20
大 船 或 垵邊船
1871(同治 10 年)
1894(光緒 20 年)
1954 年(民 國 43 年)
最深
2、3 丈
2 丈餘變沙 灘
可至官道
長堤沒水
巨浪入港
一望沙灘
一望沙灘
1878(光緒 4 年)
5、6 百石
50 石
汕 內 為 港 澳,出入須 趁海潮
浪靜泊汫水 港,浪巨泊 鹽水港
黃運喜等人, 《新竹市香山港口寺廟群調查研究》 ,民國 97 年 8 月,頁 153~154。編者註:香山塘同治 8 年裁存兵 5 名,光緒 2 年改為兵 3 名
20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第二章、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 第一節
朝山里官道路線試探
一、竹塹地區官道路線 交通是兩地之間的人貨移動,這兩點之間的聯結就是交通路線,從交通路線的痕跡 可以看出交通受地理山川因素的影響,也可看出人貨的移動方向,即人員之所入及貨物 之所出的路徑。而官道即是如此,並且是最公開最重要的交通動脈。要了解竹塹香山地 區朝山里的官道文化內涵,在政治、經濟、宗教信仰、社會生活等可在各項活動中呈現, 必先從了解竹塹地區的交通路線。 在漢人來台開發前,番社內必然有道路往來於獵場、田園與住家之間。但番社與番 社之間就不一定有路相連,因為彼此沒有交易或從屬的關係存在,在荷據以前,台灣番 社是彼此獨立的,直到荷蘭征服之後,才要求這些平埔族每年集會一次,以宣示效忠。 既然要各社集會,自然就會有連接各番社間的道路出現。這應該是台灣最早出現最早的 道路。統治初期這種道路是局部性的,不銜接的,到 1636 年底時,荷蘭人控制台灣 57 個原住民部落,但到 1650 年時,則已控制 270 社以上,幾乎已控制全台。依此推論: 荷蘭人必需經由水陸道路交通的聯繫以達到其有效控制(效忠)的手段,而台灣也因此 而有了第一條南北動向交通線,成為日後的縱貫類型道路,這種歷史因素才能解釋為什 麼台灣縱貫路線上正好連接各平埔族番社,而不是走兩地最近的直線21。 台灣是被短促的幾條大河切割成破碎不統整的經濟人文區塊22,所以如果沒有道路 連接,根本無法成為一個統一的台灣島。這可從早期台灣的原住民平埔族之間並沒有什 麼普遍「往來」,而且台灣並沒有組成「國家」或部落聯盟之類的組織存在可作佐證,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暢通道路,就沒有統一的台灣。而台灣的道路其實是因為統治的需
21 22
改寫自黃智偉,《省道台一線的故事》,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02,頁35 施添福,《台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9,頁 27 2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要所建立起來的。 河川在清朝統治上,具有很大的阻絕作用。更進一步說,因為當時的橋樑建設嚴重 不足,而且台灣的河川短急,水量在榮枯期差異相當大,河川不但不能帶來交通運輸上 的便利,反而造成公務往返上的不便,「溪流廣漠,每逢大水,阻遏不前,或浹旬不渡」 23
當然也會造成統治上困擾,所以府縣轄域大多以河川為界,這樣就可以減少縣府內渡
河的頻率,也就能減少生命財產的損失與麻煩。 台灣雖於康熙 23 年(1684)正式納入清帝版圖,但清朝統治區僅止於大肚溪岸。 大肚溪以北仍是平埔番社之地,少有漢人蹤跡「其時崩山、後壠、中港、 竹塹、南嵌 各港商賈舟楫未通,雖入職方無異化外」24。直至康熙 50 年(1711)陳璸北上淡水搜捕 海盜鄭盡心後,清廷有感於北部治安的需要,所以才調佳里興分防千總於淡水,並增設 大甲溪至淡水八里坌七塘25的小小軍事防禦站。這七個塘是大甲塘、貓盂塘、吞霄塘、 後壠塘、中港塘、竹塹塘、南嵌塘。塘與塘之間有巡哨、配渡、糧運、訊息聯絡等的公 務需要,因此形成竹塹區的第一條道路—「官道」 。 (見圖 11)康熙 55 年(1716)「竹塹 形勢圖」中竹塹港與竹塹社間即為塘汛所在,塘汛與塘汛間明顯看到有虛線之連結,此 即為官道路線,可看出從中港汛往北,基本上均沿海岸為主。
23
連橫,《台灣通史》下冊,台北:黎明文化,2001,頁 628 周鍾瑄、陳夢林,《諸羅縣志》,方叢 7 號,台北市:成文出版社,頁 354 25 同註 24,頁 372 24
22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圖 11 竹塹形勢圖
資料來源:陳夢林,《諸羅縣志》,山川總圖
官道就是文武官員為了辦公或巡視而往來的道路。雍正 9 年(1731)正式成立淡水 廳,同時成立竹塹巡檢及八里坌巡檢26,巡檢是縣以下最小的文官,秩從九品,通常設 於州縣關要之地,其主要任務是:巡防地方,稽查奸宄、查拏匪行,緝捕盜賊、賭博、 盤查船隻出入,救護船難或辦理捕巡司獄等職務27。巡檢既有這些職務,因此巡檢所在 地就是一個重要的辦公場所,等於是縣府的分支機構,所以往來於塘汛、巡檢、廳署之 的官員或民眾自然可觀,自然會開闢出一條「官道」來。 所以在乾隆 15 年(1750),因風災而使八里坌巡檢移駐新莊後,「官道」很自然的 就跟著改變,乾隆 20 年(1755)以後,竹塹到淡水間的官道就改變而走「內港道」28。
26
施添福,〈清代台灣市街的文化與成長(上)〉,《台灣風物》39 卷 2 期,1989,頁 29 同註 24,頁 29 28 黃智偉,〈統治之道—清代台灣的縱貫線〉,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頁 150 康熙末年,由竹塹北上除了原有的舊官道以外,增闢兩條新路:一由鳳山崎(新竹縣湖口鄉鳳山村)經 27
23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而對官道的形式記載文獻上有如下之紀錄,但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在當時時 空之限制下,並沒有如文中所載有統一之規範出現: 台灣鎮總兵,向例於每年冬間巡查南北兩路,各營供應尖宿;四十八年以後,漸至 派送夫價。而沿山、沿海偏僻汛地,並不親歷周巡,往返皆由大路;南至鳳山、北至竹 塹而止,上淡水營及下淡水營兵丁,祗係酌調抽驗,殊非慎重營伍之道。29 至各處通衢要路,本不寬展,又被賊匪剷削極窄,數人不能並行。臣福康安帶兵進 勦時,均繞道由稻田行走。交春以後,引水灌田,尤為泥濘難行;況現已添設馬兵,遇 有搜捕盜賊,馳突尤非所宜。應於秋、冬農隙之時,令地方官逐加履勘,酌明一丈五尺 為度,一律修整,以壯觀瞻,而通行旅。其淡水溪、灣裏溪、虎尾溪、大肚溪、大甲溪 等處,水深湍急,徒涉為難,每屆山水驟漲,月餘不通往來。每處應設船二隻,傳送文 書,渡載民人,實於公私兩有裨益 。30 我們今日依照清代《乾隆台灣輿圖》之記載,將大甲至南崁這段官道路復原,這段 道路過竹塹城後是走鳳山崎大路:蓬山汛(大甲)、渡大安溪和雙寮溪、宛裡社、宛裡 溪、吞霄溪、吞霄塘、虎頭山、白沙墩塘、崎頂、打馬八溪(今西湖溪)、烏眉嶺、後 壠溪、後壠社、中港溪、中港社、老衢崎、鹽水港溪、香山塘、南勢、竹塹城31。其中 過鹽水港溪至香山塘段,即是今日朝山地區的官道路段。 要之,清代總兵有巡閱營伍之責,台灣總兵初為一年南巡,一年北巡,稱為「分巡」 , 乾隆末年則改為一年總巡南北一次,巡閱時間大抵在十月以後,封印以前,其原因有二: ①其時歲末宵小易生,藉巡視營伍之便,鎮清郡邑,得消亂萌;②歲末時農功閒隙,道 路供給,夫差較便。巡閱路線,同治末年所留下來之《台灣兵備手抄》,記錄了翔實的 巡閱里程及宿尖路站,北路自郡城(台南)小北門起,至噶瑪蘭營止,計程 699 華里,
大湖口(新竹縣湖口鄉)、三湖(楊梅鎮三湖里)、至霄裡社,再沿大科崁溪西岸,經海山(鶯歌、山仔 腳、樹林)抵達新庄,這條稱為「內港道」 29 〈欽定平定台灣紀略〉卷六十三, 《台灣文獻叢刊》 第 102 種,頁 1004 30 同註 24,頁 1013 31 同註 28,頁 152-156 24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其間路線,因文長,茲僅記有關朝山官道一段,以供參考:(前略)十里至老衢崎,十 里至香山塘(兵十名),十里至北路右營(係竹塹城,駐游擊一員,千總一員,外委一 員,額外一員,兵二百八十八名) ,計程三十里,住宿;十里至鳳山崎,十里至大湖口, 十里至崩陂。(下略)32 根據民國四十年代初,新竹市紅毛港耆宿的回憶,當時南路是由挹爽門入新竹城 內,北路則由拱辰門出城,為南北通行的幹線,其中又有「大小官路」之別,大官路: 竹塹—鳳山崎(現在鐵路東邊,昔有飯店)—番仔湖(湖口鄉鳳凰村)—波羅紋(即婆 老粉)—頂北勢—四湖尾—楊梅水尾(昔有老飯店)—台北;小官路(指新竹與紅毛港 間官路)紅毛港—新莊子—鳳山崎—新莊子渡—麻園—金門厝(天罡溝渡)—竹巷—湳 雅—水田—新竹,循紅毛港北上之官路為:波羅紋—中崙—新莊子—紅毛港—埔頂北 端—後湖—蚵殼港(在桃園縣)—笨仔港—石觀音33。 另一耆宿(竹北市)之回憶則有詳略之出入,對清代的大官路指為:新竹城北門— 水田街—水田尾(沿途有石坊四)—湳雅(由石坊轉過)—竹巷—舊社廟仔—紅瓦厝仔— 金門厝渡(今之頭前溪)—新社渡(有義渡碑,俗稱五里牌)—新社—旗桿厝—番仔陂— 鳳山崎渡—鳳山崎—台北。小官路:新竹城北門—崙仔隘門仔腳—頂罾下曾宅前—樹林 頭境主公前—樹林頭曾宅(曾瑞堯宅)前—苦苓腳林宅(林鵬霄宅)西邊—新莊仔渡— 天罡溝渡—下新莊仔—灰窯仔溝—白地粉—鳳山溪渡—貓兒錠—崁頭厝—東勢—李尚 崎(在鳳鼻山)—紅毛港坑仔口34。 值得吾人注意者,耆宿回憶提到「飯店」地名頗多:「新社村內枋橋之南,清代有 飯店埔(設有飯店,供官路行旅者餐宿),埔南為湳仔河,埔北為飯店窟(亦湳仔河之 分流,免費渡人,其義渡碑俗稱五里牌,豎於枋橋路左。)此次本會實地訪查,知已被
32
詳見不著撰人《台灣兵備手抄》 (台銀文叢第 222 種,民國 55 年 2 月) , 〈台灣北路汛塘尖宿里站〉 ,頁 15~18。及卓克華〈淡蘭古道與金字碑之研究〉 ,《台北文獻》直字 109 期,頁 69~128 33 黃奇烈,〈紅毛鄉文獻採訪錄〉,《新竹文獻會通訊》第陸號,民國 42 年 9 月 20 日,頁 3 34 黃奇烈,〈竹北文獻採訪錄〉,《新竹文獻會通訊》第捌號,民國 42 年 11 月 20 日,頁 5~6 25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鄉人拆去鋪作石橋。」35 三則湖口鄉耆宿之回憶:「最初竹塹淡水間之官路,乃自竹塹港起經過紅毛港,桃 園地方之笨仔港、石觀音、白沙墩、草漯、大崙、埔頂圳、占頭、南崁,通至淡水八里 坌。至雍正年間,改通大眉崎、波羅紋、三湖入中壢方面。後再改從鳳山崎丘阜,經過 寶斗屋、望高樓、半路店,至大湖口、四角亭、崩陂下等地,經楊梅壢至達中壢、桃園 地方,越龜崙嶺連接艋舺。康熙以來繼續至嘉慶年代就有遞舖制,沿官路通行。」36綜 上有趣的是湖口鄉亦有「飯店」,如「昔時交通不便,該莊乃為西北行旅必經之地,官 路通入莊內。有一老媼開設飯店於路左,媼年已逾八十有餘,善修飾,面上常抹白粉, 座店款客,行人戲謂『婆、老、粉』相呼,莊亦以是得名。」37可知在清代新竹一地官 路多設有「飯店」,一方面反應其時人車往來頻繁,交通繁忙,才有人在路旁普設「飯 店」以服務人群,賺取利潤,二則,久之形成地名,為鄉人所共知。以上敘述率多往北 之官路,幸香山耆老之回憶是往南之官路:老衢崎(苗栗縣轄)—口公館—鹽水港渡— 灰窯(又名草厝仔)—尾槳寮—海山罟溝—海山罟庄—汫水港庄-汫水港渡—下寮庄— 頂寮庄—草漯—香山塘(庄後大坪頂山,有塘兵駐紮營盤)—飯店(往昔行人旅客稍憩 用膳之處)—舖仔(文書遞舖站)—大庄—三姓公溪—振湖陂—三塊厝—五欉榕—車路 溝—牛埔庄--頂牛埔—隆恩橋(通稱欄杆橋)—埔薑圍—隙仔溪(客雅溪)—外寮—玄 天上帝廟—磚仔路—土城告成門及西門(挹爽門)38此一官路,即昔日竹塹城的南下官 道,其中鹽水港渡至香山塘段即所稱朝山官道。 另外根據《新竹縣志》的記載,從竹塹城出西門往南官路,詳細經過地方如下:西 門(挹爽門—土城告成門—磚仔路—玄天上帝廟—外寮—隙仔溪(客雅溪)—埔薑圍— 隆恩橋(通稱欄杆橋)--頂牛埔—牛埔庄—車路溝—五欉榕—三塊厝—振湖陂—三姓公 溪—大庄—舖仔(文書遞舖站)—飯店—香山塘—草漯—頂寮庄—下寮庄—汫水港渡—
35
同註 34,頁 6 黃奇烈,〈湖口鄉文獻採訪錄〉,《新竹文獻會通訊》第拾號,民國 43 年 1 月 20 日,頁 6 37 同註 36,頁 8~9 38 同註 38,頁 17 36
26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海山罟庄—海山罟溝—尾槳寮—灰窯(又名草厝仔)—鹽水港渡—口公館—老衢崎。 (挹 爽門至此約二十里)39。兩相對照文章先後,顯然《縣志》之記錄是從上述耆老口述引 用而來,亦不過一往南,一往北敘述方式不同而已。同理,《縣志》之修纂者採用此段 回憶與傳述,正可反應是其時大多數老一輩人之認同與共同記憶。 另一證明即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卷三〈竹塹堡橋梁〉載有:「西門外橋:在 縣城西門外濠溝,為南北往來孔道,縣城適隙子、牛埔各莊之所,長一丈七尺,寬一丈; 西門土城外橋:在西門土城外濠溝,為南北往來孔道,縣城適隙子、牛埔各莊之所,長 二丈九尺,寬三尺;隆恩牛埔橋:在縣西三里牛埔莊,為南北往來孔道,縣城適香山之 所,長二丈四尺,寬九尺;五株松橋:在縣西五里,土名五株松,為南北往來孔道,牛 埔適香山各莊之所,長三丈三尺五寸,寬三尺」40。 此段敘述自西門出城往南所經之村莊,對照今昔地名及所在,出城至香山塘官道路 線明確多了。埔薑圍在今牛埔路、經國路交叉口西北側,頂埔國小對面眷村今已改建。 隆恩牛埔橋在牛埔路上香山國小東側與牛埔路 394 巷口。車路溝應為油車溝之意即 142 巷側之圳溝,也是五株松橋所在。五欉榕(應是五株松)位在牛埔南路與浸水街口附近。 振湖陂即客雅南圳又名樹仔腳圳。此路段較為可疑處即舖仔及飯店,從大庄出來往南接 香山塘間設置此兩個功能性的點,在距離及空間甚至在文獻上未聞記載,原在竹塹城已 設有舖遞,依當時人力之配置似乎不可能。在香山有關「飯店」一名,鄉耆回憶:「香 山塘,塘即昔時海防營汛也,在香山塘莊北。昔時有塘兵數人住在莊中香山飯店附近, 凡南北貨物,牛隻過此,須繳一定錢文,作塘兵之雜費。該飯店邊之榕樹一株,今尚存 在,鄉老言之歷歷。」41此一「香山飯店」在今何處呢?據〈香山鄉今昔地名及戶數人 口對照表〉,昔香山塘莊,今美山村內小地名有「香山塘、飯店、草漯」等,可知「飯 店」似乎在香山塘與草漯(今作納)之間,但同號通訊中之「寺廟」中卻又記:一善堂
39
黃旺成,《新竹縣志》,方叢 69 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頁 2808 同註 14,頁 112,114。 41 黃奇烈,〈香山鄉文獻採訪錄〉,《新竹文獻會通訊》第壹肆號,民國 43 年 5 月 31 日,頁 13 40
27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所在地是「美山村飯店」 ,不過後來「遷同村火車站鐵路東方山麓重建」42也即是說舊址 的一善堂位在飯店附近,而舊址的一善堂又在今香山天后宮的後方,與前述在香山塘與 草漯之間,有些距離的差異,此段敘述應有記憶錯誤之嫌,據多方文獻參酌美山村飯店 似乎位置應在香山塘。而飯店位置在香山塘南北,又有不同。依耆老之回憶官路南下經 飯店再進入香山塘,此說即飯店在香山塘莊北。但前述「有塘兵數人住在莊中香山飯店 附近」,似乎又說明飯店不在塘汛附近。在《乾隆台灣輿圖》上,有「店」位於香山塘 南緣,也符合香山塘、飯店、草漯之記載,即飯店位香山塘南緣較接近事實,並符合輿 圖記載,此部分與耆老記憶略有不同。 另在〈竹塹堡津渡〉載有:「汫水港官渡:在縣西南十二里,汫水港為南北往來孔 道,香山適鹹水港之所。海潮漲時,兩岸相距六、七丈;鹹水港官渡:在縣西南十五里, 鹹水港為南北往來孔道,汫水港適竹南堡之所。海潮漲時,兩岸相距七、八丈,北岸屬 竹塹堡,南岸屬竹南堡。」43 此段南北古官道,在清代時當然應有「舖遞」之存在。修於道光初年鄭用錫《淡水 廳志稿》在 15 座舖遞中,僅記載:「竹塹城舖,在本廳治,距楊梅壢三十五里。」44到 了同治年間,陳培桂《淡水廳志》所記舖遞已增多,其中與本次研究之官道有關者,除 「竹塹舖,北距南嵌七十五里,舖兵三名」,並且還在文末強調「淡屬無驛遞,原設舖 遞自大甲至雞籠一十一處。經裁汰改設,後添三處,共計十四處,舖司七名,舖兵四十 九名」。45 至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又有異動載有「竹塹舖:在縣城內為正站,南距苗栗縣 後壠舖四十里,北距本縣竹北堡大湖口舖二十二里,舖司一名(營中派撥頭目一名,專 司約束,又名站目,餘站同),舖兵七名。……光緒十四年奉札改定新章,名為「郵政
42 43
同註 38,頁 15,19 同註 14,頁 122~123
44
鄭用錫原著,林文龍點校《淡水廳志稿》(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 87 年 3 月, 頁 72 45 陳培桂《淡水廳志》(台銀文叢第 172 種,民國 52 年 8 月),頁 56~57 28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專責」,各營派撥兵丁遞送,留竹北堡大湖口舖,撤竹南堡中港腰站。每站各派頭目一 名,專司約束,舖兵丁名數隨地派撥多少不同,今因之。」46 可見此條朝山段官道並未設驛遞,提供馬匹等交通工具,及住宿打尖之用,只是舖 遞,純粹傳遞官方文書之用。 此段從竹塹城出西門往南官路至香山塘則為朝山古道路線之始,以今昔對照,自三 姓公溪經大庄,來到香山塘經三真宮旁側,香山塘一段即今日鐵路東側的中華路 323 巷, 再抵南緣飯店;通往草納再往頂寮,此段從地理位置似乎要走東西向,若非必要此段等 於繞遠路,應不屬平常性行走之官道。草納、頂寮間應有通行道路,今已難尋覓。頂寮 庄—下寮庄—汫水港渡段,大約即是今日朝山里這一段官道,當然詳細位置與今日縱貫 省道公路不一樣。大約是穿過今日聚落內,頂寮沿中華路五段 420 巷,沿途有土地公廟、 大相爺宮、頂寮溪。再經過香山天后宮前的路線,與今日中華路五段 420 巷、648 巷之 道路幾乎重疊,出下寮通過縱貫線抵香山火車站或稍南之蔡厝即為汫水港渡。再經海山 罟庄—海山罟溝—尾槳寮—灰窯(又名草厝仔)—鹽水港渡,此段古道路線即沿著長興 街一帶。今人韋煙灶在〈新竹沿海地區域發展的地理環境基礎〉曾研究出 1900 年前後 (清末)海岸線,此一條海岸線其實就是接近古官道,與本調查團隊所比對之古地圖, 及田野訪談與古文獻的解讀誤差不大,且韋文更加詳確精細: 這條海岸線大致相當於現今之:南寮舊漁港(以上南寮里)-代天府西側聚落邊緣 (以上海濱里)-海濱路東側約 400 公尺處水圳旁-港北橋(以上港北里)-三姓媽廟 (一)延平路二段-延平路二段 1451 巷(為一河口灣)-順天宮前(為一河口灣)- 海埔路 73 巷-延平路二段 1241 巷 32 弄-十一靈公廟-姓媽公廟(以上港南里)-楊寮 海防營入口-罟寮三姓公廟-香雅橋(以上虎山里)-浸水北街(浸水里)-宮口街(大 庄里)-中華路五段 208 巷底沙丘-中華路五段 320 巷底福寧宮-中華路五段 420 巷及 東側 20 米處沙丘(以上美山里)-香山天后宮廟前(非目前所見舊海堤),(朝山里)
46
同註 14,頁 104~105。 29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長興街(海山里)-長興宮(以上鹽水里)-內湖路-鹽港溪橋(以上內湖里)-濱 海公路東側林宅前-濱海公路(以上南港里)等地標的連線。47 這一條清末的古海岸線的東側,應該有許多地段與清代新竹地區沿海的古官道路 線是重覆的,甚至重疊的。只不過韋氏認為「若將新竹沿海以水流屍立祠供奉的有應公 廟連接起來,其位置是十分接近 1900 年的海岸線」48,若將地標的有應公廟等陰廟,擴 大到清代的沿海諸廟(按,其前提必須未遷建移動過),以這些老廟為地標連接起來, 相信與清代古官道相差不遠。(圖 12)
47
詳見韋煙灶〈新竹沿海地區域發展的地理環境基礎〉 ,《竹塹文獻雜誌》第 36 期,2006 年 9 月號,頁 15~16 48 同註 47 引文
30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圖 12、明治三十七年台灣堡圖上呈現之官道路徑,香山塘至鹽水港段(以古廟串連)
總之,清代新竹的古官路,自會與遞送文書之舖遞息息相關,更可以利用未遷建過 的古廟串連起來。其間南路無大變化,而北路則隨著水田日闢,村落日多,人群日集,
3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而有所變動。如北路先是從竹塹出北門,改向水田街,涉舊社渡,通大眉崎、波羅汶至 中壢方面,後改由鳳山崎,越丘阜、沿寶斗屋、望高樓、半路店至大湖口。再經楊梅壢、 中壢、桃仔園,與龜崙嶺,直達艋舺。 當年路況若依「磚仔路」之舊地名,鋪有磚仔路況似乎不差,其實不然,正因只有 少數道路鋪磚,特殊少見,才會突顯形成地名,吾人可從諸多「造橋碑」 、 「修路碑」內 文,得知實情,如「水漲則溢岸汪洋,水低則濡泥黏滑,既有厲揭之虞,復有顛危之厄, 行人至此,幾嘆迷津;遊子於斯,難禁裹足」、「(道路)因被山水沖壞,險阻崎嶇,且 道路狹窄,行旅維艱」49 再根據十九世紀外國人的觀察,很客觀地把當時的道路狀況描述如下: 「島內交通的可憐狀況是它的商務和實業發展的重大阻礙⋯ 1874 年以來中國當道 懂得了把島內重要地點連貫起來的必要而開始了交通道路的建築,--那些道路夠不上稱 作「道」(routes)而只能說是「路」(chemins)⋯ 在下雨的季節,這類道路變成了水 溝或河流,因為附近的田地把水流注在那裡面。為著走過這些道路,步行者須把下半身 沒入水中。在竹塹和淡水之間,路面較佳,可惜這路不是到處都是那樣」50 而根據上文描述,新竹附近的道路品質還是比較好的,或許和當地活絡的商業活動 有關,但是一出郊外路況就很難保證。幸好地方總會有一批熱心的仁人善事集資捐錢, 造橋鋪道,普設義渡,方便行人。較特殊的是清代新竹地方設有明善堂,從事各種義舉, 其中一項居然是:「湳仔庄大路,並暨西門外香山一帶之街衢,如有崩圯,及時修理完 固,以便行人。」51一方面反映官府之用心細心,一方面也突顯當年官路,常遭水患而 崩圯,三方面也說明此條官路之人車往來熱絡,所以需加以特別關注,要及時修理,以 便行人。
49
同註 14,如「五福橋碑」 (頁 298~299)、 「老衢崎修路碑」 (頁 300)等等。
50
英鮑爾赫特(C.Imbault-Huart)著,黎烈文譯,1885,《台灣島之歷史與地誌》,台灣研究叢刊56種, 台北:台銀,1958,頁90
51
同註 14,頁 247~249
32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二)竹塹的氣候與官道 近代有關台灣地區之氣候分類雨氣候區域化分得研究,已有相當豐碩而具體的成 果。其中以劉衍淮和萬寶康曾根據科本的氣候分類,將新竹市歸諸北部夏季炎熱溫和氣 候區52。北部夏季炎熱溫和氣候區的特色是:夏季炎熱(最暖越平均氣溫在攝氏 22 度以 上),冬季溫暖(最冷月平均氣溫在攝氏 18 度(平地)與零下 3 度(山地)之間,無 長期結霜),全年濕潤(各月降水量分配平均)53。 此外,陳正祥與郭文鑠二位學者,則以桑士偉的氣候分類為基礎,將台灣分為東北 區、北部區、西南區、南部區、東岸區、中部山區、西岸區和澎湖區等八個氣候區,新 竹市歸屬於北部氣候區54;該氣候區的特徵是:具有東北氣候區和西南氣候區的過渡性 質,年雨量在 1500 至 2500 公厘之間,夏季雨水較多,冬季亦不乾旱;因面臨大陸極地 氣團南下之衝,冬季氣溫較低,最冷月的平均氣溫低於攝氏 15.1 度,山坡地時有結霜; 新竹沿海一帶冬季季風甚強,風害甚烈,民間有「新竹風、基隆雨」之諺。55 但以新竹地區的降雨量來看,1938-1945 間之平均年雨量只有 1845 公厘,較台灣平 均年雨量 2582 公厘少。另外,這個平均雨量分佈集中在山地,西部沿海平原全年雨量 才 1582 公厘56,這對竹塹區的農業及人口有不利的影響,但對交通來說則是好消息。道 理很簡單,竹塹區的人口大多集中沿海平原,少了雨的困擾,當然行路就方便多了。另 外從中央氣象局自 1991~2000 年「新竹地區氣象資料統計表」中,平均年雨量為 1782.7 公厘,較前資料平均年雨量 1845 公厘少。1991 年新竹氣象站因受附近電台電波的干擾, 遷移至新竹縣縣治所在竹北市,故所蒐集統計表資料即起始自 1991 年。
52
劉衍淮《師大學報第八期》, 〈台灣區域氣候之研究〉 ,民國 52 年,頁 291~293;萬寶康〈台灣分區氣 候與天氣之研究一〉 ,頁 7~17 53 同註 52,頁 292~293(劉) ,頁 718(萬) 54 陳正祥, 《台灣地誌》 ,上冊, (台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民國 48 年) ,頁 103~107;郭文鑠, 《台灣 農業氣候研究》,台北,中央氣象局,民國 67 年,頁 106~170 55 陳正祥,同註 54,頁 103;郭文鑠,同註 54,頁 168 56 同註 41,頁 524 33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表2
新竹地區氣候資料統計表57
平均氣 相對濕 降雨日 最高溫 最低溫 降雨量 溫 度 度 月份 數 度 (mm) (天) (℃) (℃) (℃) (%) 1月 15.3 79 74.8 10 18.8 12.7 2月 15.3 80 152.5 14 18.7 12.7 3月 17.6 83 196.5 14 21 14.9 4月 21.5 81 191.3 13 25 18.5 5月 24.4 80 282.4 12 28 21.2 6月 27.4 78 279.2 10 30.8 24.3 7月 28.7 76 140.0 8 32.7 25.4 8月 28.3 78 206.8 11 32.3 25.2 9月 26.6 76 114.9 8 30.5 23.5 10 月 23.8 77 44.5 6 27.4 21.1 11 月 21.0 76 44.8 5 24.9 18.1 12 月 17.8 77 55.0 8 21.3 15.2 平均 22.3 78 1782.7 10 26 19.4
此種氣候的說明以區域型而言,是具有參考價值,新竹市位居台灣西北部沿海,以 新竹平原向西北方向呈喇叭狀開敞,季風的風勢與風向,均受地形的約束,而出現增強 現象。季風的性質至為明顯,且東北季風遠較西南季風強勁,也因此有風城之稱。清代 大甲至竹塹的官道正好都是沿著海岸線行走,因此就會出現如諸羅縣志記載:「竹塹南 58 嵌以北皆盡日無人之境,風沙暴起,咫尺莫辨,雖謂之數千里可也」 ,就是因為有這
種沙岸加上有飛沙走石的強風才會令人舉步維艱,所以才會產生「數千里」之遙的錯覺。 還好這種風不是全年如此,而是在冬季盛行,「八、九月後,雨少風多,掃葉捲籜,沙 塵蔽天,常經旬不止。天氣漸寒。十一、二月,風愈厲,則寒愈烈,間有無風而凍者」 59
。不過這種強風加上經旬不止「沙塵蔽天」的日子,恐怕用「苦不堪言」也難以形容
其慘狀,在醫療資源不足與衛生保健知識觀念欠缺的時代,如此惡劣之環境,造成溫疫 57
見中央氣象局網站,氣候統計,月平均 1991~2000 年,http://www.cwb.gov.tw/V5/,1991 年氣象站遷移 竹北,統計自 1991 年起。 58 同註 24,頁 6
34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流行染病喪生,應該是很容易發生的事情。 野水縱橫對現在人來說已沒困擾,因為到處有橋樑設施,但在清代,橋樑與渡船極 少,大多涉水而過。一下子乾一下子濕,脫鞋穿鞋已經很不方便。在潮濕如泥淖的道路 裡,不但舉步維艱,身上挑個行李若要保持乾燥可就要大費周章了。再來就是水裡常有 蛇或吸血蟲之類的,一不小心還可能滑倒,滿身泥漿。如果遇陰雨,天昏地暗,陰風慘 慘,又四顧無人,想起來就令人毛骨悚然。 以現代人來說,碰到下雨天比較不想出門,雖然有現代化的雨衣雨傘,但手腳還是 容易濕,能不出門就不出門。在清朝,幾乎沒交通設施,雨具厚重而難攜帶(蓑衣和蓑 帽),碰到雨天還不容易找到地方躲雨,不但腳濕,可能全身濕漉因而生病。下雨使得 地表積水到處坑洞阻礙行路,颱風加雨水,輕者破壞路面流走路基,嚴重者水陸連成一 片無法行走,造成土石流淹沒農田家園。河水上漲一方面造成水患,一方面又增加渡河 的危險60。 郁永河在《裨海記遊》中記載:「又浮一深溪,至竹塹社宿,溪水湍急,役夫有溺 而復起者,奴子車後浴水而出,比至、無復人色61。」郁永河的牛車夫都是平埔族人, 一碰到溪水湍急「浴水而出」也會嚇得無復人色,更何況是一般漢人百姓,此段描述多 屬竹塹往北段官路之情狀。 竹塹區的溪流雖然難以通行,不過溪海交接處卻自然形成小港,例如大甲港、房裡 62 港、吞霄港、後壠港、中港、竹塹港、南崁港等 ,只不過這些港口水淺,所以還是以
滬尾、雞籠為主要出入港。即如夏獻綸《台灣輿圖》所說的:「大甲溪與彰化共,見彰 化縣「說略」中;濱溪設大甲巡檢。其餘溪港十餘,而以吞霄、後壠、中港、香山之源 流為最長。惟水淺難泊巨舟,故必以滬尾、雞籠通互易焉。」63因此各港口自然形成竹
59
鄭鵬雲、曾逢辰,1897《新竹縣志初稿》文叢 61 種,頁 181 白順裕,〈清代竹塹地區的交通〉,台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頁 10-13 61 郁永河,1700,《裨海紀遊》,方叢 46 號,台北:成文出版,1983,頁 521 62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文叢 121 種,台北:台銀,1962,頁 111 63 夏獻綸,《台灣輿圖》,文叢 45,台北:台銀,1959,頁 32 60
35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塹區最早開發的港市。不過台灣的河流短湍,於河口附近堆積上游的沈積泥沙,造成河 流出海口經常改道,因此港市也隨著淤積或改道而沒落。河口改道會連帶造成陸路交通 的改變,使得沒經過主要官道的城鎮因而沒落,經過官道的城鎮因而興起64。 (三)清代官道的旅行文化 由於朝山里是個小地方少有文獻記載,因此清代整個香山地區的官道使用情形,我 們也很難在史料中發現,畢竟此地是個郊區邊陲地帶,即使曾經是竹塹城的輔助港與替 代港,此種外港的重要角色。但是也僅是水路運輸的記載,對於陸運官道交通使用狀況, 則不見於史冊之中。所以,要了解其官道文化,必須從竹塹地區,其他相關的記載來了 解。 雪山山脈、加裡山山脈在竹塹區之東側,鄰接是苗栗丘陵地,使本區從海岸愈往東 愈高。由於山脈走向,使本區東西交通受阻,道路只能走南北方向。而南北交通又受丘 陵山脈壓迫只能延著丘陵與海岸間的狹小平原上前進。尤其是中港溪至竹塹城這一段, 可說山海交逼而形成的一段狹窄走廊:中港-老衢崎-香山-南勢-竹塹。實在也沒別 條路可選擇,其他海線一帶從大甲到白沙屯也是如此,只能沿海岸線而行。因此竹塹區 的交通,早期官道從大甲到南崁都是沿海岸北上。又因平原不足,農業腹地狹小也造成 地方發展的瓶頸。 在康熙年間,台灣沒有旅店生存空間,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出外的人增加了,在官 路上的旅店自然出現。翻開「乾隆台灣輿圖」在竹塹附近可以看到「店」字是指一般商 店(如果是販賣餐飯點心,就會寫飯店)。另出現「飯店」65,是可以供餐飲的店,但 不是包吃包住的大飯店。如果要住宿只能在官道上的宿站,如中壢、竹塹城、後壠、大 甲而這些宿站是不供應食物的,稱為自爨店,也就是旅客必需自備食物煮食。 可推測到乾隆末期,新竹區應已出現旅館住宿服務。不過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旅店 64
沈文台,《台灣老街圖鑑》,台北市:貓頭鷹出版,2002,頁 6 「店」在今新竹市西南邊,「飯店」在今日的美山里,此地為中途要站,有供應餐點的飯店,故特別 標出「店」名。見洪英聖,《畫說乾隆台灣輿圖》,頁 64-68
65
36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中的吃住情況還是非常糟。直到日治初期這種情形並無改變「是以台人旅行,大抵宿知 友之家,或購薪米而自炊,甚則有攜寢具、食器而行者66」。 清末大陸沿海「各村皆有小逆旅,宿一宵,費錢十餘文,惟多塵垢且黑暗耳67」台 灣同屬沿海區域其生活習性並無很大區別。馬偕(George.Leslie.Mackay)在他所著的《台 灣寄遙》中描述他從淡水到中部的大社、埔里社一路旅程所見所聞。他在同治十一年 (1872)三月從打狗搭船到淡水,在淡水下船後,一行三人很容易就顧了二位挑夫(可 見在港口邊有很多挑夫),從渡船頭搭小船到八里後再步行,到傍晚走到中壢,然後找 一家最好的旅館住下來。由此可以想像當時中壢應該有很多家旅店可以挑選。 同書續記旅店面臨大街,用土埆蓋成的小平房。他們住的房間又狹又小,除了睡床 外已無立錐之地。房間裡沒燭台或桌椅,床上無床單,而用草蓆代替,每條草蓆都因幾 年來苦力吸食鴉片而骯髒不堪。房間無窗子,牆壁污穢發霉。草髓燈的燃料是花生油。 令人發昏的鴉片烟味,豬臭以及發自整個屋子的奇臭。馬偕(George.Leslie.Mackay)還 以為是旅客們所發出的「性烈的藥劑」。想像這樣的旅店算是高級的旅館,馬偕將它稱 為「女王飯店」68。在另一房間有一桌二椅一長櫈,跳蚤到處都是69,在地上有雞鴨逛 來逛去,呼朋引伴在覓食,且有豬群在屋裡屋外邊跑邊叫。可以想像其他的旅館是多麼 的不堪居住。 在旅店並沒有餐廳或飯攤,而這家旅館的院子裡卻有「大土竈」供旅客烹煮食品, 這就是前文提過的自爨店,淡新地區全幾乎都是這種旅店,在《淡新檔案》中,記載「自 爨店、散夫店、車戶」一年要繳銀一元給挑夫首以補賠累,沒提及其他旅店70。 旅館通常設在市街上,通常是給一般平民及苦力住的,所以旅店的環境相當程度 地,反應當時中下階級人居住情形,房間沒有窗戶,牆壁發霉,到處有動物與人雜處,
66
佐倉孫三,《台風雜記》,頁 20 徐珂,《清稗類鈔》46 冊舟車類,頁 58 68 喬治馬偕(G.L.Mackay)著,林耀南譯,《台灣遙寄》,頁 22 69 喬治馬偕(G.L.Mackay)著,陳宏文譯,《馬偕博士略傳.日記》,頁 31 70 《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第一冊,頁 41、45、46 67
37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房間內的惡臭,甚至還讓「母豬帶一群小豬佔據了床下,作為牠們的巢居」71也就是人 豬同房一起睡,這樣的衛生條件是很差的,不過當時台灣旅店的環境幾乎都是如此。 同治十二年(1873)樺山資紀在淡水街上散步,日記上寫:「這裡與清國內地一樣 狹小而不乾淨,臭氣熏天,街市兩邊的人行道在人家的屋檐下,所養之豬肥大,在屋內 與人雜居」72。 因為與豬同住又不注重衛生,難怪住了一夜之後馬偕的同伴李奇先生就患上了瘧疾 重病必須搭轎子才能繼續趕路。奇怪的是馬偕在回程時又住進這家旅店,3 月 13 日,馬 偕離開竹塹後,應會在後壠過夜,那裏才有「宿店」。但馬偕一行人卻投宿在「白沙屯」 (在後壠與通霄之間),所以可能住宿條件又更差。同年 4 月 3 日回程時馬偕一行人仍 然投宿白沙屯。 當晚「有一隻豬在那裡整夜噑叫,跳蚤也很多。因為有許多苦力比我們早到那裡, 所以我只好睡在好像豬舍的地方。」73這麼誇張的住宿衛生環境馬偕也只是輕描淡寫的 說「在這裡我們仍然免不了豬的騷擾」。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馬偕在竹塹過夜時,只說「我們住在極污穢的地方, 房子又小又髒、味道不好」74。十月廿四日,馬偕第二次又回到竹塹投宿,他描述的很 詳細。他在日記上記載這家客棧裡面非常髒,房間內潮濕陰暗。外面是豬舍及非常臭的 臭水池。睡在木板上,用石頭代替枕頭。濕漉漉的衣褲沒得替換,渾身不舒服。房間裡 因為沒窗子,所以屋內一片渾暗,什麼也看不見,站也站不直,因為屋頂不及五呎! 稍後有人拿燈來,不照還好,照了會嚇死人。因為房間裡到處是蜘蛛、垃圾及轎夫 丟棄的破草鞋! 馬偕繼續寫道:「隔壁又有火煙湧進來,屋裡臭且污穢得很,幾乎令人嘔吐,此外 71
同註 58,頁 23 藤崎濟之助著,《台灣史與樺山大將—日本侵台始末》上卷,頁 208 73 同註 59,頁 32-35 74 同註 73,頁 32 72
38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又有出外旅行的人們及苦力們住在隔壁的房裡,他們在那兒互罵、嚷叫,喝酒又抽鴉片, 不久整個屋裡都是鴉片味。他們囂叫,互罵不停,又賭博,直到深夜才停止。」75 這應是竹塹城旅店的一般情形,問題是馬偕每次都住這一家,「到竹塹時我們仍然 是住在那家喧嘩又髒的客棧裡」76,到底竹塹僅此一家別無分店,或者是馬偕已經習慣 了,再換也不見得比較好,就不得而知了。不過竹塹是淡水廳內的首善之城,其住宿條 件尚且如且惡劣,馬偕形容為「與豬舍一般的客棧」77,就不用提竹塹地區其他的旅店 了。 同治十三年(1874)樺山資紀(日治後首任台灣總督)暗中來台搜集情報,從台南 走陸路到淡水,在多次投宿旅店的經驗後,他的結論是提醒在台灣外出旅行者必備: 1.乾糧:例如麵包、醃肉、酒。因為旅店通常不供應飯食。 2.短銃:因為沿路多盜匪,可以防身。 3.火柴及蠟蠋:因為旅店內很暗,就算白天也要點燭火 4.零錢:以支付渡船費用78 由此可知當時一位旅客要帶這些東西自用防身,行李必定不少,而身命財產又不 保,一般百姓人家豈敢隨意外出旅行。 再看一位旅行家的經驗,幾乎和馬偕同時而稍晚的法國人英鮑爾赫特 (C.Imbault-Huart)也曾來台灣島旅行。他所住到的旅館情形真的比馬偕差。他在離開 府城後,在番子田莊食宿,他記載道: 「番子田是一個約有 100 位居民的可怕小村,沿街有些外表貧窮的房屋,街上 熙嚷著雞、豬和男女小孩;這些小孩都僅在頸上掛著一串用粗大的粒狀物穿成的項 75
同註 73,頁 59-60 同註 73,頁 98 77 同註 73,頁 71 78 黃智偉,《省道台一線的故事》,頁 104 76
39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鍊,村中有著唯一的一家客店—如果我們也能將這名稱給予一個凄慘的蓋著茅草的 小板屋的話。這客店分作六間,每一間都同樣骯髒,並且發出大蒜和鴉片的臭味。 床鋪是前所未見的:一些稻草或是闊大的芭蕉樹葉,鋪在潮濕的地上,勉強地代替 床鋪;其餘的傢俱則由一隻該已閱歷好幾個世代的跛腳桌子和幾隻可憐的櫈子所構 成。」79 作者還特別強調,這些描述同樣通用於中國區域的所有鄉鎮城市的旅館80,當然是 包括北部竹塹的旅館。這麼淒慘的旅館,大概只比古代的監獄好一些而已! 日治初期(二十世紀初)來台旅行的日本人佐倉孫三,也受不了台灣的旅館,他說: 「台島無旅館。非無旅館,無足宿者也。」因為台灣人旅行大都住在朋友家,如果要住 旅館,就必需自備薪火糧食,而且是自己煮。旅館內也不供應棉被、碗筷,這都要自己 帶,不只台灣如此,大陸也是如此,他舉李鴻章為例,李鴻章到日本議和時,就帶了大 批的寢具及食器,讓日本人覺得好笑81。可見不供應寢具是中國人的習慣,不能怪台灣 不會服務旅客。所以如果要在台灣旅行那一定非常累人。 在清代如果在台灣旅行,一定有錢才行,因為挑夫或轎夫一天要五角錢,一位有錢 人出門除了轎夫外兩位外,另外還要顧請挑行李的挑夫一、二人82,這樣一天就要二元, 若從竹塹到台北來回四天,光人夫費用就要花 8 元。而在光緒元年至十一年(1875-1885) 間購買一位可轉賣的婢女只要 30-40 元83。道光廿三年(1843)一條人命才值 100 元而 已84,所以 8 元的費用不是一般人所付得起的,是相當昂貴的。 除上述較為宏觀空泛敘述清代竹塹交通、住宿外,幸其時林占梅留下若干詩作,能 較具體描述香山此條官道之路況及週遭景色、交通工具,如: 79
今台南縣官田鄉,原名番子田,光復後改名隆田,縱貫鐵路在此設小站。見陳正祥,《台灣地名辭典》, 南天書局,台北市,1993,頁 267 80 同註 50,頁 127 81 同註 56,頁 20 82 同註 78,頁 145 83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頁 149 84 《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第四冊,頁 440
40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過鹹水港〉:「寒威能刺骨、愁緒欲焚心。海嶠風剛勁、山陬雨浸淫、草粘沙磧 遠、樹罥瘴煙深、日日征鞍上、無聊只苦吟。」; 〈官渡港暮望即景〉:「幽闃沙原裡,漁家結屋棲。潮平橋腳短,汐退港喉低。牡 蠣粘船腹,旋螺貼蟹臍。一村風景勝,綠柳護長堤。」、「危樓看峻險,曲港勢迴旋。 日晦雲蒸雨,波搖水動天。峭崖墳似卦,斷棧屋如懸。身膽凌競怯,踉蹌度嶺巔。」、 「蕩槳喧童稚,漁家樂趣生。帆疏如網漏,船小類瓢輕。岩樹蘇秋雨,溪霞熨晚晴。行 吟歸故緩,落日扣柴荊。」; 〈香山暮歸〉:「暮色黯沙灣,匆匆策騎還。風腥知近海,日暗欲啣山。倦鳥投林 急,浮鷗拍浪閒。自憐疏散慣,辛苦事行間。」; 〈阻雨香山港市樓漫興〉:「黑雲翻雨倒天瓢,獨上層樓感寂寥。遠樹蒼蒼沙岸闊, 孤帆隱隱海門遙。射潮雨勢錢王弩,入市風聲伍子簫。熱血一腔何處灑,酒杯在手劍橫 腰。」; 〈鹽水港歸港〉:「嶺下多沙磧,彎環出水濱。山雲堆臃腫,海日散輪囷,潮勢狂 吞艇,風威猛撲人,輿窗時半啟,放眼盡埃塵。」; 〈登香山港市樓晚歸〉:「樓外蒼茫日欲傾,眼光惝恍耳交鳴。滄溟雲暗垂鵬翼, 林樾風狂起虎聲。動地波濤攻斷岸,漫天沙土障遙城。匆匆僕馬歸來晚,壘塊時消酒一 甕」; 〈香山海堤晚歸〉:「沙鷗翔集渚蘭芬,千尺長隄傍水濆。來往帆乘潮汐掛人,高 低田賴陌阡分。波平落日徐沈海,風定孤煙直入雲。繚繞歸途天漸晚,鏗鯨百八已遙 聞。」; 〈大雨颶夜宿官道小樓〉:「危樓搖電入雲高,六月寒生范叔袍。雨陣射窗同勁弩, 風威撼屋肖狂濤。乾坤若磨隨旋轉,草木皆兵聽怒號。徹夜驚魂憑酒壓,詩成耳熱興猶 豪。」;
4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月夜泊官道〉:「秋深泬寥天,遙望空水連。犬吠嶺頭月,舟衝波上煙。朝雞客 驚起,村火人未眠。岩下足幽趣,清鐘搖枕囚。」; 〈南征八詠〉之一〈師出香山途中作〉:「吹篴(笛)平明按隊行,旌旗映日向南 征。斬蛟膽氣豪看劍,汗馬功名壯請纓。社勇練成弓箭手,軍心奮起鼓鼙聲。釜魚穴蟻 終誅滅,何事潢池敢弄兵。」; 〈雨後醉歸香山道中憩野人家〉:「午後醁醽斟數觥,軋軋籃輿道路平。懵騰坐睡 身斜橫,滋味無如黑酣清。何來草籟相交并,振雨風泉倏解酲。夢魂未定心猶驚,大呼 輿窗四面撐。……綠笠枝頭風乍輕,青草岸邊蛙亂鳴,繞徑群花簇英英,平川碎石雜庚 庚。莊家小憩敲柴荊,主人後圃方經營。……劇談向晚爇長檠,謝別出門自登程。此際 塵念絕不萌,隔溪又聽蒲牢聲。」 綜合上引諸詩,可以知曉道同年間林占梅出入香山古道,交通工具有馬匹、轎輿輕 舟,還有僕人在旁伺候,此為富貴官宦人家之享受,一般中下階層的販夫走卒,無此幸 福,恐怕只能步行足走,稍好者或有牛車代步。85
85
以上詩作詳見施懿琳主編《全台詩》第七冊, (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 年 4 月 1 版), 〈林占梅〉茲為 省篇幅,不一一分註,集中於此合註,分見第七冊頁 138、145、174、187、212、222、240、252、322、 23。第八冊,頁 48、50、87、109、233、319。 42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第二節
官道空間變遷與周邊聚落群建築調查研究及特色分析
官道所經地區因時空變化,舊有聚落因受天災人禍導致變異消失,河川則因河道遷 徙改道,道路更可能因天災地變流失阻塞,在在說明官道變化無常,而要找出過去古官 道路線之所在,歷經百年其難度更大。過去道路作為兩地聯繫的交通動線,此路線的變 化或消失,重新來過又是新的交通路線,平常大眾不會注意期間的變異,故欲尋所謂古 官道確實不易。然官道文化的形塑內涵係由週邊環境所組成,由於以往並無此類之特殊 名詞,甚而僅認為不過是一通行的道路而已,對此官道文化的記載也就闕如。如今要重 拾過去之記憶或場景,古官道的確實位置,何況古時候的道路是隨地形、水道的變異而 隨性改變,除非所經過的聚落已定型且未曾受天災地變有所變異。官道在過去不會有明 確的位置記載,舊有的官道隨時代潮流及都市發展的建設開發,多已消失殆滅,僅遺少 數偏遠地方因開發腳步尚未觸及,依稀可見其面貌,若不重視將隨時代腳步走入歷史記 憶中。有鑑於此,從現存之官道中,尋找其歷史元素並妥適保存乃為重要之工作,其中 包括可呈現開發過程具有時代意義之聚落、空間、街道老舊建築、生活文化產業等都是 必須建立之現在史料,提供未來發展再利用重要資源。 北部官道進入新竹地區受地形影響,多數沿海岸行進,之間經過主要聚落。從文獻 中自香山塘往南至鹽水港的官道,所經歷的聚落早期以文字記載為主,要有清晰明確比 例關係的圖片,僅可從明治 37 年(1904)《台灣堡圖》地圖上,可以比較明顯看出其歷 史路徑,加上前章節所述以老寺廟為經過之點,結合部分航測圖及文獻描述,可說對古 道路線留下重要的線索。因此欲在香山區朝山里古官道尋求其位置,可配合朝山都市計 畫圖勉強呈現一些輪廓,至於其尺度方位若要留下清晰路線,實質上極為困難。 以本案原規範之研究範圍即朝山里而言,欲完整呈現香山港與官道間的關係,有必 要將範圍擴充至香山塘、灰窰(草厝仔),才能明確找出古官道之面貌。因此由北往南 設定以香山塘為起始點,凡在文獻上有官道經過、有記載者的聚落如:香山塘—草漯— 頂寮庄—下寮庄—汫水港渡—海山罟庄—海山罟溝—尾漿寮—灰窰(又名草厝仔),茲
43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將其資料彙整綜理如下,為明確官道經過的點,點與點的連接可為古官道建立初步路 線,見前章西門橋、西門土城橋、隆恩牛埔橋、五株松橋、汫水港官渡及鹹水港官渡等 連貫路徑,參酌文獻及地方耆老回憶,找尋出可信度較高的路徑。 以此文獻資料作為官道路線所經過聚落的依據,在路線上雖縱貫路之闢建部分與舊 官道有所重疊或截斷,但仍可嘗試從地圖判斷加以重構,加上作為古官道沿線的建築聚 落,也可對官道路線作相輔相成的證明,並對此聚落所形成的文化特色做一分析分述如 下: (一)香山塘 1.建庄歷史、地理位置及古官道的發展: 香山塘,址在美山里北部縱貫鐵路東側的香山山腳下,該地因當香山臨海之 勢, 為南面進入新竹平原的門戶。康熙 50 年(1711)以香山為名,設有香山塘。按清代軍 制設弁駐軍為之汛,撥兵分守謂之塘;香山塘設立之時,撥有目兵十五名分守,俟後本 地因塘而發展成聚落。86 香山塘莊,在縣西八里,戶五十三,丁口二百八十八。87 香山塘因設塘而成聚落,在地形上居高臨下為軍事上極佳制高點。從《乾隆台灣輿 圖》文獻上已出現香山塘,顯然以地圖的年代即乾隆中葉約在 26 年(1761)已開發。 以日治時期之堡圖與都市計畫圖作比較更可見到其變遷,堡圖中的香山塘建築配置與現 況略有不同,從牛埔進入香山塘先經過三真宮。古官道路線繞過宮後作為官道主軸,通 過三真宮後轉入 323 巷,此時巷路西側尚無建築出現,建築分佈在巷子東側至山腳下之 間。南端約在今 323 巷轉彎處,官道也在此直行穿越鐵路銜接中華路之官道,一往西通 草納,一往南再接往頂寮。
86 87
同註 5,頁 203 同註 14,頁 108
44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圖 13 香山塘局部《台灣堡圖》 在文獻中記載的飯店,因聚落的發展難將飯店範圍連結起來,前章節曾謂飯店臨一 埤塘,又在香山塘南緣從地圖上觀測,其位置極可能在都市計畫圖上(兒一)公園預定 地周邊建築,不過留下此段紀錄供後續研究者參考。 飯店,址在香山塘南緣,目前已因聚落發展而和香山塘毗連。相傳,該地原有一飲 食店,作為北來商旅過「塘」進入新竹平原的休息站,因而得名香山塘飯店,簡稱飯店。 聚落東側香山山頭臨崖處,即清代全淡八景之一的「香山觀海」所在。88
88
同註 5,頁 221 45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2. 聚落形成與特色: 整個聚落以中華路五段 323 巷作為聚落主要通道,其路徑面寬變異不大,該部分應 屬舊官道之路線,也是屬於比較明確部分。聚落內另一平行 323 巷的通道為 323 巷 45 弄,路幅較小且曲折變化屬於聚落內部住戶間通路。區內聚落以平行巷弄展開建築的配 置,前方為昔日官道經過之處,聚落建築多朝向海面。後段之巷弄為居民交流的動線, 所保存的傳統建築數量也較多,形成空間在公私分界(軍人/居民)有趣的空間配置。而 兩條平行道路間即建築物。建築物間,間隔一小巷弄,傳統稱「梳式建築配置」,尺度 有若摸乳巷作為通道,兼有防火巷功能。香山塘的傳統建築在官道周邊屬保存最豐富的 區域,更有意義的是聚落內傳統建築巷弄的曲折趣味,除顯現傳統建築空間其組成及形 成的背景,更重要的是聚落形成的內涵及其形塑的文化,建築配置中無形自然有一股防 衛的作用力隱藏著。 聚落之保存此乃受鐵道分隔之賜,地位偏僻以致開發建設較慢也較晚,反而能保留 下古官道之舊貌。同時聚落的保存也是相當值得去探究,畢竟保留下這麼多完整的早期 傳統建築,是相當難得的。 而近年新遷建之保安宮,位居整個聚落後山高點,雖建築新穎仍不失為現代廟宇建 築的一種思維呈現,也顯現聚落發展過程,民間信仰的變異。 香山塘的建築空間及建築聚落特色以寺廟(花橋公宮)為中心,往兩側及山邊發展, 古書記載:花橋公宮在香山塘距縣治西八里,同治年間建,廟宇十三坪,地基二十四坪。 89
民國六十二年遷建聚落後方山坡上。聚落街道平行於其旁之古官道,為主要動線,沿
街興建垂直街道之建築。位居山腳下之建築,依山而建前低後高朝向大海,兩側相鄰多 設防火巷,現留存之傳統建築多數為三合院式建築格局。光復後改建者,其建築多為單 棟二至三層之建築。聚落內除保存傳統建築數量多外,獨立位在鐵道及縱貫道旁,形成 獨立之區塊,做為聚落有其封閉性及獨立性,也因此保留了傳統建築及其巷弄空間。
89
《新竹縣志初稿》,卷三, 〈典禮志,祠祀,竹塹堡廟宇〉,頁 114
46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圖 14、香山塘段聚落及官道路徑
47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香山塘巷道(45 弄 12 號)
保安宮下方傳統建築(45 弄 71 號)背面
香山塘三合院式建築(323 巷 10~12 號) 傳統合院建築頭門(45 弄 47 號)
香山塘三合院式建築(45 弄 49~51 號) 照 2 香山塘聚落空間及建築
48
香山塘三合院式建築(45 弄 71 號)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45 弄 47 號前巷弄曲折
舊保安宮 323 巷(往南路況)
45 弄 59 號前巷弄
45 弄 17 號建築
舊保安宮前東向巷弄
323 巷 50 號旁通鐵道巷弄
照片 3 香山塘巷弄空間
49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3.發展潛力與文化價值: 香山塘聚落的保存就其保存情形及品質狀況,對新竹市的文化資產無疑是增加一處 新的文化資源,對文化資產日漸枯竭的地方政府,是值得欣慰保存的。其位置離市區不 遠,有必要先給予價值上之肯定,比如先劃定為聚落保存,亦或申請為古蹟或歷史建築。 再進行後續之聚落空間活化再利用,或作為傳統建築保存特區,成為新竹地區傳統聚落 之生活展示場,或未來教育的實體體驗。在都市發展過程中傳統聚落的破壞毀損幾乎無 一倖免,更重要的是把近百年的傳統聚落作一妥善保存,在新竹市區已很難再找尋出這 群體舊聚落建築物。對此空間聚落的發展更應結合其沿革,以官道路線的紀錄,加上地 方發生的事件相互結合,發揮傳統聚落的歷史特色。這對一個陌生的外來觀光客,其吸 引力將是相當震撼、令人期待的。 香山塘的聚落足供作為古蹟或歷史建築價值有: 一、
根據文獻明確記載香山塘作為塘汛其年代約在乾隆年間,為新竹地區的軍 事據點重要地理位置,有其歷史上之意義。
二、
香山塘因塘汛基地而形成聚落,也是官道必經之地,可作為官道文化重要 解說參觀據點之一。
三、
香山塘聚落昔年為軍事重要據點,日治時期及光復初期為高射砲陣地,具 有軍事上重要地位,目前周邊尚餘一二碉堡可作為重要之參觀景點。
四、
聚落早年以花橋公宮為中心,今建築雖閒置,但建築尚稱完整,值得保存 作為歷史見證並作為日後再利用據點。
五、
保存完整的傳統建築空間及彎曲巷弄,作為北台灣傳統聚落,尤其北部地 區清代軍事聚落的保存,有後續再研究之價值。
雖然香山塘聚落要保存活化再利用有其困難度,從過去國內此類文化資產的保存發 展過程,剛起步階段多數是趨於否定的態度,但是經過熱心文史工作者肯將觸角碰到現 有空間,持續投注、深耕、挖掘,其後續價值將逐漸呈現,如同當年文建會辦理二崁聚
50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落之保存,從選址到初步保存工作的劃定、都市變更,其間歷經無數的人投入關愛、參 與,方有今日成果。如果我們認定香山塘有這種類似的價值,結合周邊官道文化、汀甫 圳開發、碉堡歷史意義、寺廟的多元特色,來形塑現有保存良好的聚落,是相當具有潛 力與發展前景。
(二)草漯仔(草納) 1.建庄歷史、地理位置及古官道的發展: 草漯仔址在美山里西北緣,現因諧音而在地圖或文獻上寫成草納。該地緣為濱海 砂丘後背濕地,因雜生茂草,人畜經過易塌陷,因而得名。聚落居民以王姓族人較多, 聚落西緣有一廟宇名福寧宮,合祀保生大帝和土地公,相傳係嘉慶年間創建。90 草納位香山大庄南方,東臨香山塘,南接朝山里頂寮,屬美山里。 (圖 13)草納的 建庄雖村民認為在嘉慶年間,從地方開發歷史不無可能,因西臨海岸,草納也算是泊地 之一。采訪冊中記載:「草漯庄:在縣西南十里,戶二十八,丁口一百四十三」, 從耆 老的回憶古官道係由頂寮經草漯再往香山塘,草漯當時並非貨物集中之地,但只要有可 營生之地成為聚落,為先民開發落地生根因素之一。根據福寧宮誌記載,此地王姓先民 於嘉慶年間來自福建惠安,居民以漁工農為生,民國 65 年 8 月移建擴大原有土地公廟 至現址,並定名為福寧宮。
90
同註 5,頁 221
5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圖 15、草納段聚落及官道路徑 2. 聚落形成與特色: 現今草漯仔聚落有部分興建工廠,多數建築已改建為 RC 建築,位街道轉角之福寧 52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宮遷建後也改建為鋼筋混凝土造。而堡圖中之草漯仔仍可清楚見到臨海及少量的田地, 依地圖聚落緊靠海邊,與廟誌所載居民以農漁為生頗符合。今聚落尚餘一戶傳統合院式 建築,即中華路五段 320 巷 29 弄 3、4、5 號,此為草納早期聚落所在。往 320 巷通往香 山塘,為僅有之出入口。而中華路五段 320 巷 5 弄通往頂寮(今道路不通),此聚落街 巷可能即為古官道,走入現代化的草漯仔,已難再尋找舊跡。(圖 15)
福寧宮前右獅座
福寧宮前左獅座
照片 4 福寧宮獅座
3.發展潛力與文化價值: 草納地區也是濱海遊憩區中繼點,沿濱海公路設有自行車步道,可引導進入古官 道之觀光系統,並通往香山塘。
(三)頂寮 1.建庄歷史、地理位置及古官道的發展: 頂寮,聚落名,址在頂寮溪出海口北岸。因與頂寮溪南岸的下寮相對而名頂寮。 頂寮亦為清季南北官道北上的要站,也是香山港主要泊地之一,聚落中早期建有許多堆 棧,並發展成街。聚落居民以鄭姓族人為數最多,香山港淤塞後,居民早期以兼營山海
53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為生,目前住家多改為小工廠以金屬製品工業為主。91
圖 16 頂寮局部《台灣堡圖》 從《台灣堡圖》(圖 16)上聚落之路線,官道經過聚落並四十五度外斜通往香山塘, 在外斜轉點有一寺廟,此即原有土地公廟,下端亦有一寺廟符號,此即距離約有一百餘 公尺之大眾廟(大相爺宮)。 頂寮的開發建庄,前章節已詳述。其地理位置從地圖上可知,北以美山聯絡道南側之排 水溝為界,南以頂寮溪為界,西面臨海,東至中華路。采訪冊中記載:「香山頂寮莊在 縣西九里,戶六十九,丁口三百六十八」 2. 聚落形成與特色: 從《台灣堡圖》上頂寮聚落,因圳溝(即 420 巷東西向處,現在圳溝仍存在,然以 91
同註 5,頁 220
54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溝蓋覆蓋成為道路。)早期聚落以此溝分上下庄頭,從頂寮泊地進入村子距離不遠,尚 稱便捷,故能在清中下葉成為商業聚集地,日後成為頂寮街。現存聚落內交通動線成 T 字形,應是日後道路路線改道後所形成,從日治時期大正十四年繪製昭和二年出版之地 圖,顯然已見到此巷道之改變,以此觀察,原土地公廟是否於此時即遭到遷移,因資料 及當地耆老說法不同,尚待更詳細資料查證,不過因闢路而遷廟之可能性較大。其傳統 建築聚落之特色為:聚落內以土地公廟為主要宗教建築,為現在村內主要信仰中心。再 往西通向濱海,此位置即為清咸、同年間,所記載的香山港泊地之一。
420 巷 152 號「西河堂」
420 巷 83 號傳昔為棧間
頂寮 420 巷 83 號前古官道 頂寮 420 巷與縱貫線入口 照片 5 頂寮傳統建築及巷道 現留存傳統建築多屬三合院式(有可能是當年的堆棧所在),建築朝向道路,或面 向海濱。聚落外圍往下寮空地上興建有大眾廟(大相爺廟)、小廟公、萬善同歸祠、三
55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義公宮等有應公廟,將陰廟設置村落外圍,顯然早年此段離海岸近故許多流屍留露至此 而建廟。 從香山塘段接頂寮必須穿越縱貫道,就其銜接方式應直接以現存斜向方式連接,然 為鐵道及縱貫道所破壞,其交接點可從堡圖上觀測得知。現存頂寮官道,其道路仍維持 原有巷道寬度及尺度。除傳統建築外,頂寮在聚落外緣近海濱及北端共有三座碉堡殘 存,形成頂寮聚落另一特色。
土地公廟後聚落外圍機槍堡
土地公廟旁側碉堡一
土地公廟旁側碉堡二
土地公廟旁側軍營舍(已廢棄)
照片 6 頂寮碉堡景觀
56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原有 420 巷官道
拓寬後 420 巷官道
土地公廟前 420 巷景觀(拓寬後) 民國 65 年竣工頂寮溪橋(已敲除重建) 照片 7
420 巷官道今昔對照
3.發展潛力與文化價值: 民國 97 年 4 月市政府把 420 巷後半段拓寬,即頂寮村落到香山天后宮路段拓寬, 冀藉此形塑官道意象及改善道路景觀、品質,此舉對目前進行的古官道文化,確實產生 衝擊,顯然文化資產與地方經濟發展,又產生了相互間矛盾,到底此巷弄拓寬與古道保 存之間的平衡點,如何取得並各取所需呢?從文化資產法保存的角度,古道最佳保存方 式即為持原有形貌不作任何添加。市政府此項工程則為取得古道再利用的機會,創造良 好景觀並改善道路品質,並規劃官道意象之設計,也是對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之重視。此 拓寬路段正是古官道原貌經典所在,應維持最原始面貌及線路,如今改變,可在說明牌 上對今昔對照加以說明。
57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圖 17、頂寮段聚落及官道路徑 從頂寮現存聚落中,(圖 17)欲找尋相關文化資源基本上有: 甲、 古官道的相關設施,鋪面型式的設計、綠美化植栽的規劃、解說指示牌 的配置。 乙、 碉堡的相關設施,實體展示、戰鬥位置解說、時代背景意義解說牌示 丙、 土地公廟的信仰祭典,香山福地牌匾之意義 丁、 海岸泊地及濕地,生態環境之保護、歷史泊地的解說牌示 58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戊、 傳統合院建築與棧間的空間利用,歷史軌跡的探索及再利用 (四)下寮 1.建庄歷史、地理位置及古官道的發展: 下寮,址在朝山里北部頂寮溪河口南岸,聚落可能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陳 璋琦入墾本地沿海一帶時,即已形成,聚落居民以王姓族人為數最多。道光十八年(1838) 汫水港官渡設立後,下寮為官道北來過渡後之首站,和頂寮溪對岸之頂寮相對而稱下 寮。咸豐年間香山港興起時,船戶在本地設有店頭,下寮因而發展成街。香山港淤塞後, 聚落居民主要以沿海漁業為生。 網罟寮(船頭) :址在下寮南側,原為附近居民在海濱牽罟曬網的基地,故名網 罟寮。目前聚落已發展成和下寮毗連而漸失其名。清咸豐七、八年(1857~1858)興起的 香山港,係指客雅溪口至鹽水溪港等泊地的總稱,網罟寮即為下寮的泊地所在,故又名 船頭。92 下寮為清咸同年間香山港重要泊地之一,聚落人口數量為濱海地區最多的地方。 《新 竹縣采訪冊》中記載:香山下寮莊在縣西十里,戶八十九,丁口四百五十二。通往下寮 亦為中華路五段 420 巷道路,途中經過頂寮溪橋邊之大相爺宮,半途中有萬善同歸祠、 三義公宮等陰廟建築,約百餘公尺進入下寮聚落。惟下寮香山天后宮,位居官道途中, 成為重要的地標建築也是附近最重要的寺廟。再往南為興建於道光 13 年之靈興宮,也 是村內重要王爺廟,事實上該廟前方即為網罟寮(船頭)。 從現存道路及台灣堡圖中,找尋出作為官道,則香山天后宮為必經之地,而靈興宮 也是具相同地位。官道自頂寮南下直抵靈興宮廟埕,接著往汫水港,從堡圖(圖 18)中 古官道自大眾廟以下即屬下寮。途中經過萬善同歸祠、三義公宮,此兩座陰廟位官道東 側也超越了天后宮經度線,是否此兩座陰廟遷建結果,有待進一步證據來證實。
59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圖 18 下寮局部《台灣堡圖》
2. 聚落形成與特色: 下寮聚落建築,相對於頂寮,建築物及人口較多且多數已改為現代建築,傳統建築 數量僅存少數幾個,散落聚落群中。若將上述兩座廟宇充作傳統建築,配置在重要的位 置,則聚落空間更能顯示其重要性,即下寮建築均以此兩座建築為中心,另有一座王娘 母聖廟位 676 巷 3 弄中。因現代化腳步較朝山其他地區早,建築多半已改建,然都市空 92
同註 5,頁 219
60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間仍屬五、六十年代之樣貌,表示多年來該地區並無多大變化。民國 70 年 8 月 20 實施 朝山都市計畫,民國 81 年 11 月第一次通盤檢討實施。計畫中提出朝山地區,區段徵收 或市地重劃之可行性評估,期望朝山地區都市計畫發展更完善,也顯示本地區未來的重 要性。下寮聚落以 420 巷、648 巷為主要動線,其中 648 巷還作為橫向及縱向的主軸成 為官道之重要線路,並由此條官道銜接至香山。香山因設有香山火車站成為聚落名,早 期以汫水港官渡口北岸,聚落以蔡家莊又稱竹圍內為主,福靈宮即蔡家先祖於光緒 18 年(1893)興建,為汫水港官渡進入朝山地區的第一站。(圖 19)
6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圖 19 下寮建築聚落及官道
62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420 巷古官道,天后宮前往北方向
萬善同歸祠及三義公宮
下寮天后宮為官道中重要建築
下寮靈興宮建築
下寮傳統建築(670 巷 18、20 號)
下寮傳統建築(648 巷 58 號)
照 8 下寮建築聚落及官道
63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3.發展潛力與文化價值: 下寮的發展從朝山都市計畫中顯現出來,將塑造為「濱海遊憩」 、 「人文山林」等兩 個風貌意象,即結合香山濕地的生態,朝山天后宮、靈興宮濃郁之文化資產,香山港、 古官道的歷史遺跡。所涵蓋的地方人文、宗教、生活等常民文化之孕育滋長,下寮正是 此次古官道之中心所在,其相關之發展,與計畫成功或失敗佔重要地位。
海水川橋(民國 82 年 8 月竣工)
香山車站 照 9 福靈宮及香山車站
64
福靈宮
香山車站及周邊附屬建築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五)汫水港、海山罟 1.建庄歷史、地理位置及古官道的發展: 汫水港溪河口南岸汫水港聚落名,因汫水港溪而得名。該聚落為清代「南北往 來之孔道,香山適鹹(鹽)水港之所」,道光十八年(1838)淡水同知曾在此捐設「汫 水港官渡」 。咸豐七、八年(1857~1858)香山港興起,汫水港聚落西部海濱及北部西岸 曾為香山港船舶停靠口岸之一,後因港道淤塞而廢。93 汫水港係指汫水港溪南側,往南至海山罟之範圍。早期以水蓮宮附近為較大聚 落,從圖中聚落離海岸線極為接近,與當地居民所述當時汫水港的船,可直抵蔡家莊亦 相當接近實際狀況。從堡圖中汫水港另一聚落位在東側,可惜目前僅存廢屋一座並被當 作鴨寮,此聚落的變遷亦值得去探究。從海山罟往北的古官道正好經過此路線,再通往 水蓮宮並抵汫水港溪,越過井水港溪即為福靈宮廟埕及蔡家莊外圍。往北即為香山火車 站之所在,形成古官道另一重要據點。 海山罟聚落為居民在西部海濱設定置網牽罟的基地,故名罟,又因地點當海(台 灣海峽)、山(竹東丘陵)之交,故名海山。其範圍以高架橋為起點,南至海山罟溝。 2. 聚落形成與特色: 香山穿越下寮聚落通向香山火車站,其官道路線與今縱貫道重疊。堡圖中香山聚落 位汫水港溪北岸,縱貫線道路兩側還未見建築的興建,(圖 20)今昔比對此區域景觀多 數改建,位縱貫道旁之福靈宮也在民國 94 年改建。今沿縱貫線兩側建築林立,40 公尺 寬縱貫路已使古官道被消化不見蹤影。今汫水港聚落僅遺水蓮宮(已改建)可供作此地 曾為傳統聚落所在之證據。(圖 21) 海山罟則出現在進入長興街也是高架陸橋之起始點,又為一段古官道之路線。堡圖 中海山罟上接汫水港下銜鹽水港,(圖 20)海山罟進入長興街之傳統聚落以保海宮為中 心,周邊尚存數棟傳統建築,建築集中保海宮附近至海山罟溝即 107 巷。另一側長興街
93
同註 5,頁 214 65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68 號為完整合院住宅,座向朝海,往南 106 巷 4 號為海山罟福德祠。 3.發展潛力與文化價值: 汫水港聚落依目前現代化之程度甚難做相關文化再利用的議題,然因汫水港官渡 的歷史價值,使該聚落在古官道的延續上不致中斷。因此汫水港官渡口的再利用,可在 於渡口做一規劃,如碑文的仿製,喚起思古之情。而近年設立海山漁港,若適當的規劃 也可替汫水港的發展加分。而銜接長興街近入另一段古官道,海山罟段聚落內傳統建築 散落基地空間,缺乏完整集中的建築群。然傳統建築空間的分佈,仍具聚落發展的研究 參考。海山罟在長興街前段,有保海宮奉祀媽祖。據廟中碑文記載,移民初帶來媽祖香 火,早年由莊民家中輪流奉祀,大正 5 年(1916)於現址建「真福宮」除奉祀天上聖母 亦祀福德正神及金、江、仕三府王爺。民國 57 年重建並改名為「保海宮」 ,配祀五穀先 帝、廉、蕭、邢、沈四府王爺及府夫人,民國 95 年再度重建。
66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圖 20 汫水港、海山罟局部《台灣堡圖》
67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圖 21 汫水港、海山罟聚落及古官道線路
68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水蓮宮側面
水蓮宮正面
保海宮正面
長興街 68 號傳統建築
長興街建築(107 號)
長興街 106 巷福德祠
照片 10 汫水港、海山罟聚落
69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六)鹽水港 1.建庄歷史、地理位置及古官道的發展: 鹽水港有三義,其一為指聚落名又名鹹水港。址在鹽水里中部,縱貫鐵路西側,因 鹽水港溪而得名。聚落附近土地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即有陳璋琪等人入墾。道光 十八年(1838)淡水同知婁雲在此設有「鹹水港官渡」 ,使本地成為「南北往來之孔道, 汫水港適竹南堡中港之所」94 鹽水港聚落其範圍自海山罟溝起,往南至鹽水港溪。因古官道自鹽水港溪上岸沿長 興街往北,其路線變化不大。 2. 聚落形成與特色: 鹽水港聚落其範圍廣闊呈南北長向發展,主要以長興街為主要動線,相關聚落發展 歷史見前章。而與汫水港相連接的第一個村落為米粉寮(約在今長興街 130 巷至 174 巷 一帶,其間以 129 號的西河堂附近林氏聚落為中心)、尾槳寮(大約在今長興街 174 巷 至 348 巷一帶,以 262 巷「大厝陳」聚落為中心),但是因位於鹽水港溪河口常為船舶 停靠之地,又是清代老衢崎往竹塹西門的官道路線(今長興街即為舊日官道)95,道光 十八年(1838)淡水同知婁雲在此設有「鹽水港官渡」 ,使本地成為「南北往來孔道,井(汫) 水港適竹南堡中港之所」 。堡圖中相關聚落間的分際還清楚, (圖 22)經過近百年的發展 聚落間幾乎連結在一起。174 巷巷底屬米粉寮聚落,有一福德祠為居民的一般信仰。另 一 330 巷底亦有一福德祠,屬尾槳寮的土地神,顯然一村一土地公在此又明顯呈現。而 在 262 巷底之紀姑娘廟屬陰廟,今已改建。
94 95
同註 5,頁 203 張德南, 〈香山灰瑤地區發展初探〉, 《竹塹文化雜誌》 ,2001 年 4 月,第 19 期,頁 52
70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圖 22 鹽水港局部《台灣堡圖》 目前聚落內沿長興街尚存部分傳統建築,多數沿街面改建為三至五層之透天現代建 築,但巷弄內仍留有不少的傳統建築,可惜多數為零散較少集中,也缺乏代表性之精美 建築,或多樣變化的巷弄空間。以現存之文化資源欲作古官道再利用之相關發展,其資 源過少,恐怕是長興街這段古官道較為弱勢之所在。
7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圖 23 鹽水港庄聚落建築
72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長興街建築(117 號)
顯赫祠(紀姑娘廟)
107 巷海山罟溝
長興街拓寬後 127 號建築
長興街拓寬後 129 號建築 照片 11 鹽水港庄聚落建築
長興街 348 巷 3 號建築
3.發展潛力與文化價值: 鹽水港溪段古官道因地狹長,沿街建築均多數改建,在街道景觀上較不具吸引力, 該部分的古官道應以聚落之配置空間及發展,作為文化價值的闡述,配合各自獨立的土 73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地公廟,及地方的信仰祭典或結合長興宮的聯合祭典擴大繞境活動,作為定期的活動。
福德祠建築(174 巷)
長興街 330 巷底福德祠
鹽水港溪出海口景觀 照片 12 鹽水里福德祠
74
福德祠建築立面(174 巷)
長興街 330 號傳統建築群
長興宮前金爐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七)草厝仔(灰窰) 1.建庄歷史、地理位置及古官道的發展: 草厝仔(灰窰):址在鹽水里南部鹽水港溪口東岸。據聞,該地原為鹽水港官渡候 船之所,搭有草寮以遮風避雨;發展成聚落後乃以草厝仔為名,聚落居民以王姓為主體。 96
2. 聚落形成與特色: 灰窰是鹽水港溪入海口附近的聚落(含鹽水里 3 鄰,長興街 348 巷至 500 巷一帶), 也是海運結束,上岸之處 ,昔時為南北相互往來必經之所,其熱鬧繁華定然可觀。區 域內現存聚落雖部分改建,仍可看到傳統風貌之建築,散落在聚落中。灰窰的傳統聚落 在 500 巷附近,數量較多且集中,也有精美的建築,可作為本研究案官道文化北上起點 或南下終點,灰窰似乎發揮了聚焦的功能。
96
同註 5,頁 204
75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長興街 500 巷聚落
長興街 500 巷建築 照片 13 灰窰聚落建築
76
永興宮正面
長興宮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圖 24 灰窰聚落建築 3.發展潛力與文化價值: 該地區做為鹽水港溪的出海口,昔時又有通往寶山鄉的河道功能,鹽水港官渡,若 加上灰窰的恢復再利用,可作為官道文化及活化再利用的賣點。此外附近的長興宮及永 興宮,王爺信仰的慶典儀式的傳統廟會活動,可帶來熱鬧氣氛吸引觀光人潮,應好好的 運用強化。而整條從香山塘至鹽水港溪渡口之古官道,連結成一氣將是一段有意義,且 帶給地方文化資源發展的重要工作項目。
77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第三節 官道沿途聚落常民生活文化內容之調查 依目前的研究範圍南起鹽水港溪口,北迄香山塘三真宮,東以竹東丘陵為界,西至 西部濱海。此地區所涵蓋之聚落有鹽水里(鹽水港庄、灰窰)、海山里(汫水港、海山 罟)、朝山里(頂寮、下寮、香山)、美山里(香山塘、草漯仔)。而沿此官道聚落形成 的地域,其居民的生活如同早期台灣移民主要拓墾以農漁業為主。移民初期其生活方式 源自原鄉,各種民俗活動及節慶也與原鄉一併移植帶至新移民地。新移民地在開闢之初 其景象如下: 「竹塹埔寬長百里,行竟日無人煙,野番出沒,伏草莽以伺,行人過此,必倩熟番 挾弓矢為衛,然後敢行,亦間有失事者。然郡城、淡水上下必經之地,不能舍竹塹而他 之。97 此區域的移民以泉州地區如同安、惠安、晉江等地移民為多,從文獻記載從乾隆 37 年(1772)竹塹庄民陳璋琦: 傭僱人工開墾本營,原買息莊界內鹽水港海墘一帶荒埔,東至山,西至海,南至鹽 水港溪,北至香山莊飯店前熟園止,及填築南勢莊魚寮厝西畔小港一口,土名中港仔, 以為魚塭。俟墾成園地、魚塭,聽本營照例抽收租穀餉銀,歸入造報,以裕息賞。98 此為最早記載朝山地區,開始進行拓墾的文獻。另外,在鹽水港及海山罟土地申告書中, 99
記載業主有:
鹽水港庄(業主) 陳才書、陳金福、陳才書管理人、陳九、陳壽棋、陳英、陳堅(父陳錢)、陳龍南(父 陳要);李瓊會、李雪樵、福德記管理人李雪樵、李文樵、李祖訓外七人;林大目、林 怣、林柳生、林英、林成順管理人林秀春、林秀春、林登、林興、林洪花、林大寮、林 己、林圭、林雨能、林庵大、林趖;王來成、王心匏、王玉蘭、王連、王爺公管理人王 連、王得、王錫金、王巧索;柯東洋;楊心匏;曾來德、曾近;郭乾;吳順程、吳海龍、 97
藍鼎元, (1721 年著) 《東征集》 〈紀竹塹埔〉 ,卷六,頁 591
98 99
《臺灣私法物權編》/第一款 業主權之沿革/第一項 田園之業主權/第一七四 諭示,頁 457~458 《土地申告書》明治三十九年,鹽水港庄及海山罟庄
78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吳林盛;洪有霖;鄭返生、鄭邦塽;蔡祿、蔡添水、蔡水盛、蔡心匏、蔡煌、蔡雨、福 德記管理人蔡門;朱延 海山罟庄(業主) 陳銀、陳烏、陳水來(父陳馬隨)、陳養、陳永、陳天生(父陳大目)、陳水龍;張偉、 張王九乞、張熊、張什、張鳳;林花、林田、林天助、林坤山、林楊氏合、林石定、林 秀春、林秀春林義盛管理人、林發(父林腰獅)、林德頭、林晴炳、林成;王好生、王 德(後車路) 、王德王義方管理人;郭禹;官拜義;莊乞;黃世(父黃清水) 、黃金水(父 黃抱);吳章、吳目蛽;鄭坤生、鄭景斉、鄭維英、鄭乾、鄭子和;蔡振貴、蔡印、蔡 文廷、蔡文廷蔡文棟管理人、蔡安、蔡魚(香山大庄祖父蔡變、父蔡大崎) 、蔡梅、蔡 四川、蔡張清土、蔡老、蔡雨、蔡層(香山大庄祖父蔡念);許樟;朱順情朱象川管理 人、朱順情、朱祥、朱火進、朱闊嘴、朱森;鍾興;謝隆;施乞食、施文、施義、施添 丁 此申告書資料反映部分來此拓墾人士之姓氏及變遷,其中鹽水港一帶,以陳姓、李 姓、林姓、王姓、蔡姓等為主,海山罟庄一帶以陳姓、林姓、蔡姓、朱姓、王姓等為主, 並值得進一步分析者為: 一、 申告理由書裡紀錄最早年代者,自「……蔡魚承亡祖父蔡變于嘉慶 25 年(1820) 向吳再興給出中港番社荒埔壹所,與蔡層承亡祖父蔡念,于咸豐 5 年(1855)買洪 喜田壹所,俱在海山罟庄。……」 二、 跨越村莊承買田地之事實,此情形案例不少:蔡魚為竹北一堡香山大庄人士,鄭 返生籍貫竹北一堡水田街,李瓊會籍貫大加蚋堡艋舺直興街等等。 三、 記載建設家屋向地基主,議訂每年納地基銀: 道光年間有「……亡父林慶於道光 6 年間(1826)向地基主朱順情相議建設家屋, 議訂每年納地基銀五角……」 ,理由書中記載以此類為多。其中又有同一地基主者如下:
79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表3
土地申告書納地基銀租同一地基主名冊
地基主
年代
業主
黃世外四人
咸豐 6 年(1856)
陳天生(父陳大目) 伍角
同治 5 年(1866)
林發(父林腰獅)
伍角
同治 6 年(1867)
陳永
伍角
咸豐元年(1851)
黃金水(父黃抱)
參角
同治 5 年(1866)
陳水來(父陳馬隨) 伍角
同治 9 年(1870)
林德頭
貳角
明治 33 年(1900)
吳目蛽
伍角
林慶(父林坤山)
伍角
咸豐 11 年(1861)
朱森(父朱烏如)
貳角
光緒 5 年(1879)
蔡梅
參角
光緒 5 年(1879)
陳水龍
肆角
光緒 6 年(1880)
黃世(父黃清木)
伍角
朱闊嘴
朱順情(父朱象川) 道光 6 年(1826)
地基銀租
四、 來此拓墾人士姓氏以陳、林、王、蔡為多數,而且集中在同光年間,與此地區發 展歷史吻合(亦可能更早,但其記載仍代表其間變遷)。 五、 來此拓墾者仍以農業生產為主,而嘉、道年間開始建屋定居者漸多 另記載長興宮興建年代,「……道光 7 年間(1827)本庄人民吳烈舍獻王爺起廟, 當時本庄人等,相議捐銀貳百元起工作廟,僉經理掌管無異,今蒙調查訊問無可憑字據, 為此理由稟明上,伸實也。竹北一堡鹽水港庄業主王爺公,管理人王連」,建廟也是聚 落發展重要的見證。 從乾隆 37 年(1772)竹塹庄民陳璋琦認佃備資本傭工開墾,漸有泉州人士加入墾 殖。至道光年間因竹塹港淤塞,竹塹郊商改由香山澳進出貨物,香山港的港口貿易機能 漸漸興起,頂寮、下寮因而發展為行郊郊舖、船戶店頭、商品棧房的街肆聚落,帶來商 貿繁盛,成為香山地區發展過程一段特殊歷史。而南北往來人士增加,道光 18 年(1838) 淡水同知婁雲捐設:
80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汫水港官渡在縣西南十二里汫水港,為南北往來孔道、香山適鹹水港之所.海潮 漲時,兩岸相距六、七丈.官渡船一。100 而隨著海岸淤積及竹塹港繼續發展(此時之竹塹港與香山港仍同時使用),香山港 終在日治末期至光復初,商業活動走向終結,香山港一帶回到開墾初期農、漁時期的景 象作息。 除上述所顯示之居民生活文化與拓墾之發展,基本上與所從事農、漁工作息息相 關,而要與官道相關文化銜接,不僅在文獻上很少相關記載,在今日再利用的設計上, 亦是相當貧乏。事實上官道除作為官方郵遞或總兵每壹年的巡察外,亦不過是一般商旅 及居民間的主要通道,因此要形塑所謂官道文化與常民生活間的關係是相當薄弱,且牽 強的。基於緬懷古人開路闢地,為歷史留下一頁記錄,則此交通路徑仍然是值得去留意 及觀察。 從居民所從事工作除農、漁業外,值得在歷史上留下一頁者,應在咸、同、光年間 香山港最旺盛之時期。今頂寮 420 巷 152 號、83 號尚留下棧間(行棧)之面貌。下寮則 有翁賜吉家族經營中藥材之金恆昌店舖,及次子翁水九從事草帽、草蓆之製作與買賣。 另一為泉春商行,由王媽成自竹南遷入,經第二代之王遷、王福來、王世欠到第三代之 王木桂,一直為本地提供日常生活的雜貨如:南北什貨、食油、燃油、陶瓷器、豬肉等。 似乎此類傳統常民生活文化仍存留在官道周遭,也就是說一般日常的生活即是此地的文 化。 除此之外,今人林玉茹爬梳《淡新檔案》史料,歸納整理,得知在咸、光年間,頂、 下寮郊商行號除金恆昌外,尚有合茂號(批發樟腦、米) 、王娛(經營什貨、壽材) 、鄭 吞(經營什貨、洋煙)、鄭坤(經營油)、泉春號(主要為什貨、油、瓷器、肉)、陳鴻 儒(批發米)等101。
100 101
同註 14,頁 122 詳見林玉茹博論《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路》頁 83-1,83-2 8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不僅如此,同一時期,在塹城內的大郊商,也在香山地區置產、購買土地,其中王 泉記、李茂陵、李金記、李榮記、柯順成,在鹽水港庄,魏源記、魏淵記、鄭洽記、陳 德記、林振記、王和利、林益記在香山庄,甘永和在海山罟庄等皆購買土地,置有田地。 102
尤其新竹北門鄭家在鹽水港、南港鹿廚坑、汫水港庄、海山罟庄、香山大庄、下香山、
浸水港等地擁有大小不一,卻數量龐大的土地;103從此種土地投資的行為,可觀知此地 區土地的價值性與獲利性,更反映此地區的繁榮與重要。 近年朝山地方文史工作室努力蒐集相關文化資源,雖仍以日常食、衣、住、行、育 樂各方面去著手,該地區的常民生活仍脫離不了傳統閩南文化的傳承,並無特別的地 方。訪談結果可歸納如下:104 食方面:以農為生,所有食物多為自己種植或自己飼養、海鮮類則以溪邊或海邊 自行抓撈,只要勤快些不怕沒有東西吃。種地瓜煮地瓜粥,菜色大多是 醃豬肉、蘿蔔乾,以花生當零食,在過年時會蒸年糕和發糕。 衣方面:以傳統布料製作,布料多數要到外地購置,小孩衣服通常縫縫補補或直接 接收兄長或姊妹。 住方面:都是以三合院、水泥屋、土角厝、磚瓦為材料,視經費多寡,有錢者以磚 瓦為主,否則多以土埆、茅草;泥漿粉牆足蔽風雨即滿足,由蓋房子土水 師傅建造,後來房子重新修建,大多是以透天厝或一般平房為主。有些住 家還會在家門外種植物,譬如種植櫻花、杜鵑、蘭花等,使整個環境變的 更漂亮。 行方面:以雙腳為主要工具,載送物品則以牛車為主。 育方面:在教育方面以私塾為主,受教育仍為少數人,一般家庭無法受教育,過去
102
同註 101,頁 283~289 詳見鄭炯輝整理,《新竹鄭利源典藏故書》(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民國 94 年) ,頁 75~86 104 蔡志修先生提供 103
82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教育必須到大庄才有學校。 樂方面:以小孩童玩為主,包括打彈珠、竹蜻蜓、陀螺、跳房子、跳橡皮筋,用葉 子做成風車,用竹子做成的空氣槍,用紙做成燈籠等等童玩。 此外在常民文化的資源上,一般的生活表現諸如習俗、民俗信仰、宗教活動的傳統 行為,均與閩南文化即移民社會相同。從生、老、病、死、婚、喪、喜、慶,在傳統農 業社會仍遵循一定慣習,雖然受時代簡化各種習俗程序之影響,然基本習俗仍維持一定 規矩與約束。
83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第四節 文化景觀、環境生態、產業文化之調查 香山區朝山里在整個香山區所佔有地理空間事實上並不大,但因是古官道之關係, 為完整呈現該地區官道特色,必須連結從香山塘至鹽水港之整個地理區位,也就是橫跨 美山里、朝山里、海山里以至鹽水里。根據「香山區朝山里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 活化計畫」105報告書中所蒐集羅列之文化景觀、環境生態、產業文化,幾乎已涵蓋此區 域內可運用之資源,可作為未來發展基礎,茲綜合其資料摘錄整理如下: 一、文化景觀方面: A 區域內已列古蹟者有香山驛(香山火車站)。 B 登錄歷史建築者有香山天后宮。 C 未登錄歷史建築具文化資產之建築有:一善堂、香山福地(頂寮土地公廟) 、花 橋公宮(保安宮)、靈興宮、大相爺廟(大眾廟)、大湖路沛國堂。 D 廟宇計有 27 座,包括朝山里 22 座(陰廟有 7 座)、美山里 6 座(陰廟有 3 座)、 海山里 1 座,未含鹽水里長興宮。 E 聚落:具傳統聚落空間者包括香山塘、頂寮、下寮、灰窰、海山罟、尾槳寮等。 F 古官道自香山塘、頂寮、下寮、汫水港溪、鹽水港溪。 G 香山夕照(香山觀海) H 軍事海防(海防碉堡) I 汫水港官渡、鹽水港官渡。 二、農、漁、牧產業景觀:香山牧場、海山漁港。 三、自然景觀:香山濕地、香山植物生態、新竹九降風、田園間防風之樹籬等。 105
整理自張威國,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 ,民國 97 年 4 月,頁 52~89
84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四、無形文化財:廟內附屬文物、史料、祭典儀式,及廟內對聯、碑匾、香爐等。 五、地方產業經濟活動:玻璃產業、蚵田、香山牡蠣(受海水污染事件影響產能減 少許多)、哈密瓜及水耕蔬菜(因成本產銷問題,現已不耕作)等。朝山地區 另有一種特殊產業,即碳窰。早年以相思樹為原料,由窰主選定窰址,聘用人 工建窰其外型像包子,又稱包子窰。窰大小因環境而定無統一規格,三十年代 燒木炭是朝山人最主要的工作。從木材進窰燒火的過程,到封窰熄火冷卻,總 計全程約需二十天,才進行開窰,取材裝簍,完成碳窰的燒製工程。 從上述調查中在文化景觀中,除香山驛及香山天后宮已分別被指定為市定古蹟及登 錄為歷史建築,其文化資產價值已被認可。其餘所列之未登錄文化資產其潛力較具優勢 者,有一善堂、花橋公宮及大湖路沛國堂,如果這些建築能再增加歷史價值,登錄為歷 史建築應不難。其餘如香山福地、大相爺宮、靈興宮,因建築改變的過於現代化,多次 翻修已失傳統建築之風味,加上在開發歷史上並無重要事件記載,僅能提供地方開發歷 史作佐證。所有寺廟建築經調查,多數為增改建過,要尋求原貌或創建沿革似乎很難, 這些寺廟也只能作為開發見證及民眾信仰祭祀之地。然其中部分陰廟如萬善同歸及三義 公宮,結合朝山里所有陰廟,形成全台特殊景觀,其特殊性或可獲文化資產價值的加分。 相同狀況碉堡文化在光復初期反共抗俄年代軍事上之價值,如能再經仔細調查研究其歷 史價值或建築上之特色,也有可能增加其價值。而自然景觀為朝山里地區最為重要之文 化資產,尤其香山濕地及紅樹林,該部分文化價值被列為自然文化景觀應可申請辦理, 應該積極進行。其餘部分如聚落建築特色,該部分因建築改建、地方民眾之意願及配合 度、政府態度,均會影響到未來發展之計畫方向及進行,是需要長久的規劃及培養認同, 也是一條較漫長之路。 針對上述之調查資源,可以增列部分資料,即在日治初期的新聞報導,可補強清末 及日治初期之相關文化現象,及當時歷史事實的呈現,如在教育設施策略上: 增設學校竹北一保香山區管內,計有十五庄,戶口亦屬不少,向來編入於鄰區樹
85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林頭公學校區域內。如油車港庄、吉羊崙庄、虎仔山庄、浸水庄、楊寮庄、沙崙庄等, 途路賒遠,年年空納費用,兒童實無有就學之者。此外如客雅庄、青草湖庄與新竹公學 校接近,雖有多少就學,然牛埔庄、香山坑庄、茄苳湖庄、香山庄、海山罟庄、鹽水港 庄、南隘庄,距公學校已遠,不得不苟且以入書房藝塾。其於文明教育,未免有不能普 及之嘆。此次由該區長陳雲如,與庄民協議,獨立學校於牛埔庄,經已稟請認可,其開 學期當在四月一日也。106 此文中所述日人據台初期,在公學校的設立並不普遍。而香山區內共十五庄,原 編在樹林頭公學校,然因範圍太廣,學校距離太遠,幾乎無法前往就讀,最後在牛埔庄 增設一所學校,方便附近學生前往就讀。在私塾讀書之報導有: 新竹廳新竹區中現在設置之書房,經官認可者有七館,私設者有三館,外區循舊 例開設者,香山區有七館,舊港區有五館,樹林頭區有六館,廿張犁區有三館,此三十 一館,係列於廳附近者。其間每館生徒數至多者以五十四名為最,其餘一館或三十名或 二十餘名不等,大概佔有生徒數九百餘名,以五區之眾,僅有如是生徒,書房漸不入時 可概見矣。107 此外亦記載當時農、漁、及水利等各項作業或措施之報導,說明當時的相關產業, 同時提供本地再利用時佐證資料。 如農業之報導: 本年上半季農業,其改良第一者,在獎勵鹽水選種,及長方秧田之法,街庄長極 力向農民,說其有利益,結局為鹽水選種者,至有三千六百十九戶,居全農家十分之二, 選出種子有千七百八十五石,達全種子一成有餘。惜當播秧之際,恰值霖雨種子腐蝕不 少,不得達完全之域,誠屬遺憾。然大體甚好成績,農民似有知此較有利益者。至於長 方秧田推行上之實狀,全與內地相仿不見大利。雖經幾多困難作業,亦屬徒勞,其應以
106 107
《漢文日日新報》, 〈湖海琅國〉, 1910-2-28 同註 106,〈雜報〉 , 1907-11-16
86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何法施之,方為有益,現正研究中。柑橘類:乃為同廳下最主要之菓物,去三十六年中, 新開柑橘園四甲餘,今年猶加五甲,目下盛行改良一切。工業狀況:無甚大差,惟錦雲 及資源兩機業場,因從來頗呈盛況,遂被課織物消費稅,今以入不供出遂停其業。又竹 北一堡香山庄,有許峻卿者使用機器十臺,從事製造白布及綾織,專售賣於本島人,銷 路頗廣。是等織物之外,尚有製陶場兩所,共在竹北一堡南坑庄,係為松崎及黃延甲之 所經營,近皆漸呈好況云。108 漁業之相關訊息之報導 新竹香山區管內之香山庄,有港灣曰香山港,前亦新竹船舶來往地也,該港灣異 常秀美豐景,港面咽喉處浮一砂線,以月灣形鎖住,內則開一縱橫越十里闊之港塭,外 則海上滔滔波浪。清光與港塭蕩漾,故昔人有香山觀海之美號,然人但知香山港之美觀, 未知該港之美利,該港塭記若是之闊,塭內容魚必多,又有該灣線鎖住,魚不流出,誠 絕好魚塭地也,目下秋風一起,海產中有一種烏魚,席上珍也,塭內產有烏魚,刻下日 以數百斤計,以供邑上人箸之需,該塭聞有專主之者,曰該庄人之吳姓者,年弋獲三百 餘金之出息云。109 新竹廳五年前,耳聞蠣之可種未得種之法。三十七年香山區庄長陳雲如,實地檢 查香山塭內,可以種蠣,鼓舞該莊人合資為種蠣之舉,其始效清國福州種梅花蠣之法, 削竹幹如圓銀大,長五尺許插之塭內砂濘處。閱數日久,該竹孔受海水鹽潤之氣,即生 為蠣,旁生有蠣殼如拳,養之閱月餘久,取其蠣大有如拇指者,有如錢闊者。一蠣當常 蠣十蠣之大,而甜味比石蠣濃,且石蠣時而有時而無,種之則不論何時,皆取挹不絕。 初種時年出息,每股除工費外年得利金百餘圓,賣諸市上,每斤比石蠣有三分之一高價, 諸股視為廳貨可居,至今種之尤盛,每月出取於市場者,有六百餘斤,即可得價金三百 金。比香山魚塭之出息尤盛,於今種蠣一業絕盛一時焉。
108 109
同註 106,〈雜報〉 ,1905-10-06 同註 106,〈雜報〉 ,1907-9-01
87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種蠣之處,宜在海水蔭到之處,而最宜防者不可當海波撼動之間,第一宜在緩流, 尤不可當風,故人羨香山人之美利,欲倣為之。在他處而不能,以他處海岸,受波湧故 也。照視之法,但當潮水退過時,急一番巡視,間所插之竹,有為流水所迫而欹斜者, 則謹扶持之。如是即盡種蠣之能事,餘但計日以期收蠣耳。蠣之叢生在石蠣之天然生者, 則必視時,夏秋為盛冬春則絕,尤必視風,若遇南風之大者雖生而瘠,無甜味,若秋風 則肥,冬風則絕。惟得種之一法則不論何時皆能肥美,此足添寒天食單之一味云。110 新竹廳下之漁區,自竹北二堡之紅毛港區桃園廳界線起至竹北舊港、香山兩區, 直透竹南一堡苗栗廳界線,延長有十二里十八丁。其間漁業者戶數有九百戶,人口三千 四百人,漁船二百十五艘,筏六十,魚貨物之斤量約在五十萬斤以上,價格實不下四萬 餘圓,魚族如鯛、鮪、鯖、鮫、鰹、鮸、鰡、烏賊等類,甚屬豐富。本島漁夫向少有改 良思想,故漁業未甚發達。自明治三十七年有內地漁業者米山重吉,並其餘數名漂著舊 港,遂從事漁業於此。其漁獲法甚優,本島漁夫多喜效之,刻下漁業已達改良之運氣。 交通機關又非數年前所可比,故其魚獲物雖增加數倍,斷不致有滯積難銷之虞。但從事 於其間者,恒有多少之弊習,前報水產組合之設,鄭玉為漁業界一大革新。聞其組合員, 分為二種:甲、投資產以便設施一切。乙、受甲之補助,以從事漁業。而收其販賣上之 利益,並欲雇用內地漁夫數名,附以內地漁船使之練習操縱,然後出漁,則將來新竹之 漁業正大有可刮目也。111 此段農漁業之報導,雖以香山地區為範圍,還是包含了朝山里的相關產業狀況,如 牡蠣的生產及獲得品質認可,深深影響往後香山地區牡蠣之生產及發展。而漁獲及從業 人員之數量也留下當時之統計資料,甚而漁業從事之改良,也留下當時狀況及相關辦 法,供後人參考。 而新竹牡蠣聞名成為重要產業,民國90年發生香山綠牡蠣事件,經環保人士及報紙 報導,方為政府所重視。香山牡蠣之養殖,由鹿港傳到香山,日治時期推廣並引進新的 110
同註 106,〈雜報〉 , 1907-9-01
111
同註 106,〈湖海琅國〉, 1909-8-15
88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養殖法,產量大增,利潤增高成為沿海增產重要事業。以香山濕地即客雅溪至海山漁港 的海岸泥灘地,面積約1000公頃,是台灣西北海岸面積最大的一塊潮間帶溼地,適合淺 海貝類如牡蠣文蛤之生長。牡蠣之養殖以彰化至台南之西部沿海域為主,新竹以香山地 區牡蠣年產量約43 公噸,占全國總產量0.2%,收穫期以7~9月及 11~12月為主要盛產期。 可惜香山地區牡蠣民國89年受銅、砷污染嚴重,據國立中央大學吳春吉的論文推測養殖 一年的牡蠣其累積銅濃度可達512~1201mg/kg,累積砷濃度可達2.21~3.97mg/kg。今事件 又過去八、九年,漸為人淡忘,近年又見該地區有人採收牡蠣。 此外在相關文化設施項目,朝山里尤其極為欠缺的水利設施,目前留下日治時期闢 建之汀甫圳,在文化資源上也替朝山留下一重要設施。相關建設說明如下: 汀甫圳創設於大正 13 年(1924),完成於昭和 3 年(1928),取水口位在隆恩圳 崁腳南側,九甲埔東南方,圳路長 15430 公尺,灌溉七百零四甲田地。取頭前溪及冷 水坑溪水,延 35 公尺等高線溪經埔頂崁腳、赤土崎腳、交通大學博愛校區(舊二十五 甲)、虎頭山下(建華國中北側)到烏崩崁(新竹教育大學附近)過客雅溪(口琴橋) 後,再延 25 公尺等高線溪北至頂埔,轉向西南延 15 公尺等高線經三姓橋,改沿 10 公 尺等高線經香山塘,至鹽水港後西折入海。112 道光時,「林泉興」號無力修築,將水圳典於「何錦泉」號(管理人何祥瑞)接手 重修,改名何勝圳。何勝圳成為開發十八尖山山腳下最重要的水圳。大正十三年,埤圳 公有化政策實施後,末代圳長何汀甫捐出,由政府擴大整治,為感念其功,並考慮居民 習慣的稱呼,將原先「昭和圳」舊名,改為汀甫圳。113北側的頂寮到汫水港一帶,最遲 在昭和 8 年(1933) 以前,才由新竹水利組合興築汀甫圳,利用隆恩圳尾水灌溉,之 後該地農業生產才獲得明顯改善。 而之前論及陰廟頗多,也使社區內居民面對生死存亡、不免有世事多變與旦夕禍福 的感嘆與不安,趨吉避凶為在傳統社會生活裡常見作法。而人與自然環境間一旦有了衝 112
113
黃秋燕, 〈被遺忘的河神-以新竹市的隆恩圳為主的討論〉,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作業頁 5~6
張德南,〈十八尖山發展探尋〉, 《竹塹文獻雜誌》,民國 92 年 12 月,第 28 期,頁 34~35
89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突,民間習俗認為是「犯衝」,以致遭受居家不安寧或事業不順遂,必須藉由各種風水 上的作法,改變座向或置放避邪之物以為破解,求取心安。一般可分為內心的自我防衛: 如建廟求神拜佛,藉宗教力量做為心理建設之防衛。外在之防衛則追求各種辟邪厭勝之 法,設置各種厭勝之物,其作法有: (一)人物:門神、鍾馗、風獅爺、黃飛虎、五營元帥以及佛、道教諸神明等。 (二)動物:鱟魚、獅頭、麒麟、蝙蝠、騰龍、虎將軍等瑞獸。7`zO}t (三)植物:艾草、菖蒲、仙桃、靈芝、仙人掌或帶刺的植物等。/U<ZPQ (四)庶物:尺、鏡、剪、斧、犁頭、如意、葫蘆等。>M (五)自然:日月、雲氣、泰山、山海鎮、五指山、北斗七星等。2c hX (六)法器:太極、八卦、硃砂筆、桃木劍、七星劍、金錢劍、寶塔、木魚等。; (七)圖文:門聯、符咒或兩儀、四象圖案等。
另外傳統聚落在村落最外圍設有五營、風獅爺或土地公作為防衛設施,常依地域的 不同有其不同風格造型,形成地區性之特色。朝山地區,直到今日依目前調查,因建築 物受到屋角或道路對沖,仍然普遍設置厭勝之物壓煞,設置位置以大門正上方或對沖物 正前方,作為擋煞之用,常見者以八卦鏡、山海鎮為主。 八卦鏡是風水上最常用的鎮煞法寶,用來折反沖煞,以銅鑄造,銅屬金,以金洩土,化 五黃煞氣、正面中宮是凸鏡,具有將煞氣將四面八方散去的功用,可將鏡面朝沖煞處以 化解煞氣轉為吉祥。可招貴人進門、招八方財進來、防小人。可扭轉破每年歲次流年煞 或沖煞、可使房宅家內平安,為常用之化煞法器。 山海鎮在化煞應用上極為廣泛,其圖案在中央劃八卦太極圖,南北各安日與月,八卦圖 下為三山五岳,四周為五湖四海。上面書寫「我家有山海、山高檔千災、海深納萬財、 對我來生財」之字樣,中央繪一鎮宅平安符咒。具有移山倒海、排除煞氣、顛倒陰陽之 功能。
90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照片 14 各式八卦鏡
至於產業文化的調查部分延續以文化與產業的結合觀念,此種概念係民國 80 年台 灣省政府從日本請來千業大學教授宮崎清,指導社區發展傳統工藝結合觀光事業,作為
9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提振社區發展開始展開。民國 83 年文建會推行「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民國 86 年內政 部及文建會分別又提出「城鄉風貌改造運動」 、 「創造城鄉新風貌運動」 。並於民國 87 年 開始提撥建設經費,進行全國各地城鄉風貌改造工作,以社區為中心由下而上之規劃發 展,創造地方社區整體環境景觀之改善及工作環境。在民國 91 年行政院所提出的「挑 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正式將文化創意產業視為國家發展的重點產業,依據文 化創意產業一期計畫,期程自民國 92 年至民國 96 年規劃設置創意文化園區,做為文化 創意產業發展據點,藝文展演空間及跨領域交流平台,包括台灣菸酒公司台北、台中、 嘉義、花蓮酒廠舊址及台南倉庫區等五大園區。二期計畫自民國 97 年至民國 100 年以 強化產業環境發展、工藝創意產業發展、創意文化園區推動計畫等為三個子計畫,作為 後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方向。 而在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下,以地方為主體的「文化產業」 ,民國 92 年開始興盛,納 入國家重點發展計劃的「文化創意產業」,這兩者之間有許多的差異,文建會的報告指 出「由於『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文化產業』的界定有所差異,以致於對『文化產 業』的理解仍侷限於傳統、鄉村型的初級產業,例如農產加工、傳統工藝、地方特產的 狹窄範圍內;文建會「文化創意概念中」提到『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與過去的『文化 產業』相比較,除了擴大產業範圍,更重要的是政府以策略引導帶動產業轉型加值,並 且不只從文化的角度切入產業,而是將文化直接轉換成產業部門,把文化和設計、創意 發展加入國家政策之中。」顯然,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當前的世界趨勢。「文化創 意產業」完全改變過去生產製造的概念,整個產業鏈可以沒有任何實體,例如知識,既 可以是資本、原料,更可以是產品。同時,文化和創意產業也可以提高傳統產業的價值。 自文資法公佈以來,許多過去未被重視事物,開始逐漸被地方人士及文史工作者對 周邊發生的情事覺醒,期望深入了解。幾年下來大家不僅了解更能期待親自參與,爲地 方、爲家鄉留下歷史的脈落,傳承給下一代,使歷史不再中斷。 根據上述文化景觀、環境生態、產業文化,朝山地區的相關產業需做到與文化創意
92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產業結合,在地方人力資源及投入的相關概念,仍是相當缺乏。雖然地方文史工作室的 人員積極想有一番作為,仍然遭遇到相當大之阻力。由下而上之社區總體營造,在觀念 上有賴學術專業人員及政府相關措施補助下,才能比較容易開花結果。而朝山地區的優 勢在人文地理、文化景觀上,以及交通建設及政府相關開發計畫,均陸續投注下,日後 必享有良好的環境,做為文化創意產業之基礎。
93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第三章 官道文化活化再利用規劃構想方案 每個地方生活區域的居民都有自己的主張與特性,尤其近年來民主意識抬頭, 地方文史工作室的積極參與,結合政府推行社區總體營造的影響,民眾覺醒針對自 己生活的環境,更行重視及積極。發展自己周遭的環境及其地域之獨特性,如自我 認同凝聚全村的歸屬感,是非常重要的先決條件,再從環境中找出特性及主張,如 此再由政府出錢出力,則事誠乃水到渠成。「在生態環境發展上,應該嘗試將區域 內部相同的特質,融合成單一的形像,呈獻給觀光客」,此意味在多元的資源條件 下,找出社區最能夠呈現出特色並與人留下深刻印象,做為社區對外宣傳單一又強 烈的震撼效果。比如北埔老街、新竹米粉等不同之意象。因此古官道的文化呈現, 在形塑地方環境景觀特色中,找出代表性的區段留設真實歷史,供人緬懷記憶,或 結合地方其他資源共同創造新的議題。其結論在於發展當地的聚落民居及生活的演 展,而從每個聚落其產生的特質。隨著聚落組成及居民所形塑之空間,找出其特色 作為發展的重點,使整個朝山里得整體面主體呈現。因此再利用發展上: A:香山塘其發展主題在聚落文化及巷弄空間及保安宮落日景觀。 B:頂寮則在碉堡文化及頂寮土地公廟的地方發展,結合古香山港及郊商活動 等歷史事件呈現。 C:下寮則有地方文史工作者及熱誠地方人士參與,香山天后宮及船型天橋及 濱海濕地的探尋。 D:香山火車站則為台灣日治時期地方車站實體展示最佳場所。 E:進入汫水港官渡、汫水港、海山罟聚落等。古官道的相關故事、香山港曾 經發生的事件,如澳甲的更換或發生的歷史事蹟皆可作為穿串的節點。 F:鹽水港官渡、長興宮的廟會活動。進入長興街傳統聚落。 G:灰窰社區的鹽水港溪,尋求灰窰遺跡及生產方式的還原參觀活動。
94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H:往外銜接濕地或自行車道等等活動點,使活動方式不因範圍的寬廣而失去 其連續性。 在落實這些活動概念,因點與點間須要串連,此項作業正是古官道在此時發揮 其最大之功效時刻,也是本期最重要的工作內涵,此「穿」或「串」的銜接就是古 官道的功能。此穿串係以香山區古官道周邊相關的文化景觀相互連結。規劃構想的 落實需有完整齊備的上位計畫作為指導,使上下規劃連結一起,避免各行其事浪費 資源,因此經新竹都市發展局之相關計畫,作為本計畫中的指導原則並羅列其相關 原則做為參考:
第一節、相關法規及上位計畫
一、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劃(行政院經建會,民國 85 年) 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為國土最高指導計畫,其在國土利用之指導位階上, 屬最高層級。具引導全國空間發展、協調部門計畫及指導下位計畫功能,確立區 域均衡發展與人口合理分布政策。其主要目標如下: (一)人口與經濟活動的合理分佈 (二)生活與工作環境的改善 (三)資源的保育與開發 二、台灣北部區域計劃(內政部,民國 85 年) 本計劃針對北部發展之現況與課題,研擬對應的解決策略與構想,提供作為 未來整體發展的展望及視野。同時為避免資源間力量抵銷浪費,特別注重行政部 門的橫向整合以及相關計畫的連貫性,並強調在計劃過程中來自縣市政府與地方 基層的共同參與,使此一計畫是具有地方觀點的持續性計畫。區域計畫係各縣市 政府都市計畫的上位計畫,目前北部區域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重要方向包括:配 合國家重大建設計畫;落實國土保育與防災政策;加強對海域、海岸、離島之管 理;有效指導非都市土地開發利用;訂定都會區域建設實施計畫;建置區域發展
95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地理資訊系統等六項。而針對都市計畫之擴大,亦明訂可依區段徵收或市地重劃 精神辦理。 北部區域計畫以生活圈為主軸,將新竹市定位為新竹生活圈中心都市,北部 區域空間結構中的科技學術城之自足性地域中心。未來新竹市土地使用策略應朝 成長管理與開發許可進行,並提供次區域中心應具備之公共及公用設施。同時透 過網格狀公路網之建立、發展高速運輸與通信系統及新竹科學城計畫以紓解台北 生活圈住宅開發壓力。
三、新竹科學城發展計畫(1993 年) 本計劃年期為民國 82 年至民國 105 年,本計劃係在擴大新竹科學園區之發展 成效,並配合清華、交大、工研院等學術機構之知識人才資源,運用新竹市既有 規模條件及文化風貌,結合政府及民間之力量,整體規劃共同投資從事地方建設。 新竹科學城發展計畫將科學城範圍內分為科技帶﹙主要提供密集的都會生活 與科技產業活動﹚ 、生活帶﹙提供田園生活式的居住及產業活動,並改善生活環境 品質以吸引科技人員居住﹚ 、保育帶﹙確保自然資源之保育,提供遊憩活動及永續 使用的自然環境﹚ 。在空間上將引導主要發展集中於科技帶,積極加強都會中心商 業機能,並以大眾運輸系統為連接科技帶及生活帶內各級都市發展及活動發展中 心,塑造一人文與科技特色的國際性都會,而香山及朝山地區屬本計畫之生活帶 範圍。 四、新竹市綜合發展計畫(1997年) 本計劃其期程民國 86 年至民國 98 年 新竹市綜合發展計畫依據新竹市行政轄區為規劃範圍,進行區域整合、地區資 源之發掘與創造,以為市政府施政依據。發展歷史脈絡、自然與人文的發展條件與 特色、以及相關的重大建設計畫,擬定新竹市空間朝一網路、一系統、三核心與四 軸帶的空間發展構想發展,以成為國際性文化科學城。而未來香山區若努力改善生 活環境品質,並加強公共設施建設與丘陵地區的交通改善、商業層級的提升、生態 96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休閒產業的開發等,將發展為兼具生活、生態機能的綜合性空間,再透過海濱休閒 遊憩的開發、香山工業區的再發展、以及朝山都市計畫區中農業區的釋放,增加了 香山地區發展的競爭力。 五、相關建設計畫 (一)觀光遊憩計畫 1.海山漁港休閒漁業規劃(1999 年) 其主要針對新竹市「海山漁港」進行休閒漁業規劃,研擬漁港觀光休閒活動,達到 漁港永續發展之「生活、生產、生態」之發展目標 2.新竹市海岸環境檢驗調查及整體特色規劃(2000 年) 對於新竹市海岸地區整體規劃出「兼顧產業發展、遊憩休閒、環境教育、學術研究 及生態保育」之永續發展方案。 對本計畫的指導及影響: (1)發展香山潮間帶之生態觀光如賞鳥、螃蟹觀察、採蚵、擷貝及賞景等活動。 (2)發展香山潮間帶之生態觀光如賞鳥、螃蟹觀察、採蚵、擷貝及賞景等活動。 (3)規劃香山海堤為主要活動據點,配合設置自行車道與海堤共構及觀景平台、碉 堡群等眺望據點,提昇香山溼地賞景之設施。 3.新竹市香山海岸保護區經營及濱海生態休閒區規劃設計(2001 年依據「新竹市海岸 環境檢驗調查及整體特色規劃」及「海山漁港休閒漁業規劃」之成果,進行香山海 岸保護區經營策略及濱海生態休閒區之細部規劃設計。因此,本計畫可依據該規劃 設計研提的「香山海岸保護區經營管理策略」、「濱海生態休閒發展計畫」及「生態 旅遊經營策略」等策略措施,作為未來進行香山海岸地區重要觀光遊憩據點之規劃 設計參考。 4.新竹市親水空間及設施整體規劃設計(1999 年) 主要以建立全市藍帶綠帶網路之永續都市基礎架構,並針對藍綠帶現況改善規 劃親水空間,提昇都會生活及休閒品質。其範圍主要係以東門城護城河為延續水岸動
97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脈的主軸,北接頭前溪,南接客雅溪,西與海岸線交會,形成一環狀的水岸網路,作 為未來擴張全市性山林、水域、公園綠地等藍綠帶網路的基礎架構。 5.新竹市沿海十七公里觀光帶規劃(2002 年) 其選定新竹沿海地區共二十四處景點作為宣傳及建設重點,以達成「沿岸綠美 化」 、 「通路優先貫通」 、 「南岸溼地保育不開發」及「最少經費做最有效之建設」之共 識,其中 24 處景點在本規劃範圍內的包括香山溼地自然生態區、美山蔚藍海岸區、 國旗公園、海山漁港、鹽港溪口南岸區、南港半月型白沙灣、風力發電廠、自行車道 特色大橋及南寮漁港至海山漁港藍色公路等景點,未來應以整合帶狀行程為原則,提 供休閒、生態、產業、觀光、教育之多元化活動,發展具特色之觀光休閒遊憩基地。 此外相關都市計畫有:新竹市主要有新竹(含香山)都市計畫區、新竹市(朝山 地區)都市計畫區(簡稱朝山都市計畫區)、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特定區計畫、高速公 路新竹交流道附近特定區計畫、新竹漁港特定區計畫等五處主要都市計畫區,另有 1.64 公頃的面積屬於頭份交流道特定區計畫範圍。從上述上位計畫及相關計畫,多 數針對海岸線的規劃,雖然有意將香山區朝山里的部分劃為歷史文化景觀計畫,然仍 有必要對新竹市之全盤發展計畫作一瞭解,方能進入個別之發展狀況。其中朝山都市 計畫係直接與古道直接發生規劃上的關連,茲將在設計上相關密切部分,摘錄如下: 就整個新竹市未來的景觀風貌意象系統而言,本計畫區包含「濱海遊憩」、「人文山 林」等兩個風貌意象,以下將景觀風貌意象的塑造目標與預期的效果加以描述,以作 為設計管制要點之依據。 1.交通運輸廊道景觀意象塑造 (1)山-海景觀的特色呈現 就預期的效果而言,在於使用路人得以從道路設計的策略來獲得山-海景觀的感受與 暗示。 (2)山-海景觀特色的視覺可及性 就預期的效果而言,在於使道路所呈現的山-海景觀得以有合宜的空間來讓行人觀
98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賞,從而強化其視覺效果與地區意象的識別。 2. 建築物風貌塑造 本計畫區在建築物的風貌塑造管制上,主要是在於支援「濱海遊憩」、「人文 山林」等兩個風貌意象定位目標,以下說明其對應的管制效果。 (1) 主要意象呈現效果 主要的效果在於強化本計畫區的遊憩休閒意象,在量體的構成上將塑造有別於 市中心區意象,以避免形成高寬比例過小的連棟式建築;另透過立面的分割以及量 體層次的效果,以隱喻與對應海岸意象。 (2) 地標建築物意象呈現效果 商業區街廓應在其視覺上呈現出視覺焦點、明顯等效果,並在其建築元素上應 用與濱海地區具關連性的語彙,以強化「濱海遊憩」景觀意象的表現。另外,休閒 運動專用區應達成地區門戶意象之效果,從建築語彙上反映新竹市的風貌特色。 3. 開放空間品質、意象系統塑造 (1)開放空間品質維護 就開放空間的環境品質而言,要掌控的效果在於強化開放空間與緊鄰開發用地 間緩衝空間的建立。 (2)開放空間意象系統塑造 開放空間系統的效果在於建構出連續的系統,將計畫區內的公園、綠地、廣場 等開放空間以及重要的活動空間(保存區)、公共設施等加以串連,並形成舒適的步行 空間。 4. 視覺走廊品質維護 (1)廣域型視覺走廊品質維護 主要之效果在於保障本計畫區內廣六用地的視覺品質,其特定視域內的山景、 海景表現效果不應被破壞。 (2)海景視覺走廊品質維護 7-10M、3-14-10M 道路為通往海岸的重要道路,因此,開闊、連續的視野應與 99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保障;此外,其街道景觀應具有視覺引導(引導向海岸)的設計效果。 官道文化的保存研究,在平地所在尚屬初期之投入,目前多以山上的古道為研究 大宗。其原因在都市化的過程,已將許多歷史殘蹟毀滅,先天上資料不足,後天又無 法留下很好的殘蹟,造成研究上極度困難,幸而新竹地區因地形的限制,在古官道上 其路線較容易掌握,可做為台灣地區官道文化保存之範例。在環境人文景觀的配合方 面,結合前述香山濕地觀光計畫的推動,必可達到規劃理想。
100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第二節、官道文化活化再利用規劃構想
官道因過去為總兵巡守所經之交通路線,也是兩地間為鋪遞傳送公文郵件所必須之 通路,更是平常一般百姓或商旅者日常相互往來的道路。因兩地往返頻繁帶來各鄉鎮的 發展及商機,昔時一般鄉鎮百姓以農為主業,甚少出遠門。兩地往來仍以商旅及傳送鋪 遞間之人員為主。朝山地區官道僅在香山塘設有飯店的設施,可供行人稍微停留。當中 多數作為過道行人甚少停留,因此無法形成繁華熱鬧之城鎮。 因此在探討朝山官道文化,應將目標訂在常民文化的特性,成為普通兩地往來必經 路線。朝山官道文化係一般交通路線加上常民文化意義,提升了其價值。尤其在周遭的 生活空間,有極為豐富的人文地景,包括前章節所闡述之文化景觀、環境生態及產業文 化等,成為朝山官道相當重要影響因子。因此在目標上先以活化項目為主體,配合各種 展演活動,在過程中追尋古官道之原貌,追求正確完整的古官道資訊作為理想目標。
一、發展課題與限制 平地古官道,目前僅係初步探測及研究,許多路線多數為都市開發及相關建設發展 而改變或破壞,都會中官道幾乎多數已消失、拓寬或被掩沒,此為追求全貌之困難性及 限制。不若處在山區的古道,受地形環境的限制及影響,人們足跡及開發的停滯,使得 山區古道受到保護而幸運的留存。近年來更因受到登山活動及古道文化的探索熱潮為人 重視注目,山區古道常因先人開拓新地方前進的線路,與台灣開拓史具密切關係,更容 易因文化歷史的結合令人感動。此外古官道的修復與活化,應避免過於人工化之設施及 尺度的改變,也是應注意重點,卻常為人所疏忽。簡單無華之一般官道,突然設計者將 其裝扮成華麗之建築,正是目前最為容易產生之成果,其結果常使人不知處於何時、何 地之感。事實上古官道仍有其他相關連性的足跡供追求,如文獻記載所留下之官渡地 點、經過之橋樑、聚落、碑碣等。從這些蛛絲馬跡,辦理古官道追尋活動,結合地方文
10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史工作室志工,此類活動應可吸引社會大眾之興趣及目光。當然辦理此活動不是單一項 目來進行,必須結合週邊相關文化產業的價值,共襄盛舉。
二、對策及作法 古官道之活化在於參與人員的熱情,能否獲得知的滿足,現階段幾乎所有文化設施 都必須談及活化再利用,畢竟投資的物力、財力,無非需要有相對待之價值回饋,成為 永續經營的終極目標。重要的是投入的建設不被利用造成閒置,相對的其建設的結果將 容易毀損,此為再利用之最重要觀點。活化再利用既為必須的作法,其設計概念就必須 新穎具創意,足以吸引人潮。從國內外各種文化活化再利用之案例頗多,新竹市本身在 古蹟或歷史建築的再利用,即有豐富的經驗與成果,其中包括「新竹之心」 、 「新竹市影 像博物館」 、 「新竹玻璃博物館」 、 「新竹美術館暨開拓館」 、 「辛志平校長故居」 、 「消防博 物館」、「鐵道藝術村」、「眷村博物館」等均屬優良、成功之案例。 古官道其本身是極其貧乏單調的路徑,要讓古官道活化、再利用,就必須結合周邊 相關的人文景觀、歷史故事及地方特色,產生相關文化產業之價值,其運作必須以各種 活動作為火種燃點,當活動造成風潮則各種的活化再利用的價值,就能水到渠成。以下 幾點觀點作活化再利用之建議及作法: 1.初步結合學校以學生為對象,辦理鄉土課程追尋古官道及發現傳統聚落。作為往下紮 根,除擴大文化基層面,同時達到培植後繼人員建立傳承意義。 2.漸擴及假日社會人士參與,在結合附近海岸線、自行車行走活動,每週定一景點,以 活動帶動興趣,繼而產生樂趣,再而發現動力,則周邊相關歷史文物或知性之追尋,綜 合現存已知,可提供活化再用之資源眾多,皆可仔細規劃單一或連結形成一套,令人感 受到有文化意義之探尋,諸如: 汀甫圳之旅(亦可擴及新竹早期其他水圳灌溉系統探索) 新竹斷層之旅 傳統合院聚落建築探索 傳統寺廟之旅 102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軍事碉堡探索 香山濕地 海岸自行車之旅 古官道探索 灰窰蠣殼灰生產技術及過程展示 牽罟活動 鹽水港、香山港、竹塹港海岸線探索 汫水港、鹽水港官渡 牡蠣生產烤蚵之行 藍色海岸潟湖之旅 自然生態觀魚賞鳥 香山夕照(香山觀海),依此項目排定相關活動及安排解說人員,勢必吸引新竹地區市 民的熱烈參與。 3.更推而遠之,吸引外地人士來新竹觀光旅遊,而傳統聚落建築的賣點,現階段在民宿 旅遊逐漸受到重視,也可鼓勵地方人士積極參與。 4.後續可增加古官道復原(部分路段),使參與的人瞭解古官道的作法或規定。 5.而活動的成功帶動社區的活化,此時相關古官道文化創意商品,形象標誌,即可及 時推出,增進改善地方人士之生活,推動觀光也達到地方發展之目標。 6.藉由活動增加香山港、澳最發達的時期,頂、下寮棧房、郊舖等空間的設立,皆有讓 人思古幽情之感覺。 以上各種方案活動設計,需有一整套完整規劃作為指導,依序分期進行,方能整合 出整體方案的效果。官道文化研究部分初期以找出官道線路為目標,雖然目前線路大致 可確定,但在定點上仍有在努力的空間如官渡的渡船點、官道鋪設的材料等。官道的復 原或修復以最原始處如頂寮至下寮段,作一規劃如植栽美化或試挖探究原地官道的構造 方式,恢復官道的蘊味氛圍。可惜最近因拓寬整修又破壞了官道原貌,雖然在周邊有設 置一些相關的文化設施,包括地坪使用不同材質、文化解說牌等,但對於官道建材的考 103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證或路幅的確立仍缺乏妥適的措施作為,說明沒有整體規劃方案產生的盲點。若要對古 官道作一保存,即應呼籲文化工作者,儘速將古官道納入文化資產古蹟或歷史建築範疇 內,否則將來道路拓寬又不見了某一段官道。
104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第二部份 頂寮土地公廟的調查研究 第一章、頂寮土地公廟歷史沿革 一、頂寮土地公廟 (一)土地公信仰之意義 福德正神一般俗稱「土地公」 、 「伯公」 。台灣先民,冒險渡海而來,胼手胝足, 開地蠻荒,備極艱辛。內心自然產生,對土地的期待,祈求神的恩賜豐收。得以生 存而免於受苦,且能保佑六畜興旺,故有『田頭田尾土地公』之說。因此每一個村 頭、莊尾皆設立土地公廟,以求保佑閤境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土地公的信仰淵源流長,對土地的崇拜源起於上古時代的后土、社神信仰, 《說 文》 : 「社,地主也,從示土」是言社即土地之主,社神即土地之神。此為土地公信 仰普遍之主要原因,土地公雖官小位卑,是最基層神明,舉凡守護、庇佑村(里) 民、照顧田園、牲畜、守護山林、橋樑、道路、堤防、水閘門(如汀甫圳),連看 守墳墓都是祂的職責,信眾無論士、農、工、商,都有人在供奉祭拜,也因此土地 公為人民最貼近的神明。 台灣人民在移民初期帶著家鄉香火袋或祭拜的神明,期望順利橫渡過艱難危險 的黑水溝,並能帶來開墾的豐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後,墾務豐收農事順利, 於是穩定家園,首先往往習慣以廟宇,來團結與組織組織地方社區,土地公廟即用 以組織最底層的地方社區-聚落,土地公廟常用以界定一個聚落的領域(territory), 對於土地公信仰調查的重點在於其護佑範圍所形成的「境」,如在香山地區,區內 一個自然村就有一間土地公廟(少數有村廟而無土地公廟者,廟內土地公可視同取 代土地公廟的功能),自然村級以下的角頭則無土地公廟,土地公廟之有無可作為 辨識聚落階層、境域的指標,可視為自然村級村落意識的建立。
105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其次,本區一個自然村一間土地公廟的情形,在空間上基本上是符合堡圖上的 小字,但卻未必等同現今行政村分割,可見堡圖上的小字能確實反映底層聚落的人 文地理系統。按照祭祀圈的統屬及階層關係,祭祀圈階層高的廟宇可以管轄其次級 階層以下的廟宇,這種階層關係,通常也會對應到神格的高低上。以神格而論,通 俗佛教及聖賢崇拜的神明神格較高,但本區中以這些神祇為主神的廟宇,其祭祀圈 至多僅及於行政村級114。 土地公廟的神格最低,故多屬角頭級祭祀圈及位於偏僻地點的廟宇;而許多有 應公祠廟,則屬「陰廟」有「鬼格」而無「神格」,又怕陰魂鬧事地方不寧,在其 牌位旁也都加上一尊土地公神像或后土牌位,有時另蓋一間土地公廟在旁「監督管 理」。
114
楊曲昌、韋煙灶,〈富美宮之歷史沿革及其在南寮地區民間信仰中的位階〉,《竹塹文獻》第 30 期, 2004 年 7 月號,27 頁 106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二)頂寮聚落發展 頂寮隔頂寮溪與下寮分別位於海岸線之南北,在行政區劃上,均屬於朝山里, 聚落西臨台灣海峽,東接香山丘陵,是山海夾峙的海岸平原,寬度不過五百公尺, 自古既是南北官道必經之處,汛塘所在之要衝。 頂寮溪發源於美山里南緣的吊鬼坑,往西流至頂、下寮間注入台灣海峽,全長 只有 1.3 公里,但是河床比降卻高達 30.77 公尺/公里115。平時僅為涓涓細流的溪水, 但是在雨日之時,整個香山丘陵山區集水區域之水量集中,順著溪谷大量宣洩而 下,暴漲的河水其沖刷力道之大,因為山坡陡降的能量釋放,侵蝕力道更顯得可觀.。 頂、下寮的聚落可能始於雍正年間(1730)周白智率族人入墾及乾隆初期之「潘 王春」墾號入墾香山地區,乾隆 37(1772)陳璋琦入墾鹽水港,日後形成本地沿海 一帶聚落,而市街應於道光、咸豐之際再分化為頂寮街和下寮街。直至清末光緒年 間(1890)之際,頂寮有 69 戶、368 人;下寮 89 戶、452 人,頂、下寮居民人數 達八百餘人之聚落。 因為附近皆為沙岸少有良港,唯有靠河川出海口的河口港來泊船下貨。由於區 位問題,竹塹港因為較接近竹塹城,所以一直是附近主要港口,香山港雖然條件良 好,一直是替代港與輔助港,直到咸豐年間竹塹港淤積後,才成為郊商與鄉民雲集 買賣之處。香山港雖然一般說來是泛指客雅溪口至鹽水港等泊地的泛稱,然而較明 確之主要的泊地,正是頂、下寮一地的海岸。自下寮香山天后宮,至南側的網罟寮 間數百公尺海岸,因為是船隻泊地所在,故又有船頭的地名。北側之泊地,清代在 頂寮聚落西側之土地公廟附近之海堤處116。 新竹香山地區一帶商業活動,在日治時期因為法律管制、沿海淤積、戎克帆船 的淘汰,這些種種因素至日治中期(1920),香山港也因淤積和輔助港口機能消失
115 116
鄧時中,〈頂寮、下寮(香山港)〉,《竹塹文獻》第 7 期,1998 年 4 月號,118 頁 同註 115,120 頁 107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後,商業活動衰敗,聚落居民產業活動改變,改以沿海漁業以及牽罟拖曳網漁獲為 主,兼營山產農業為輔,將漁獲、木材、木炭、蔬菜,以肩挑步行沿著昔日官道運 到新竹市內,由頂、下寮→香山→牛埔→埔羌圍→天公壇→西市場,然後販賣獲利 後再走回家;較重的大量物產則是用火車運至市區販售。目前居民數:頂寮約有一 百戶左右人口約有三百人上下,其中陳姓有卅戶、林姓二十戶、鄭姓、王姓則各有 十餘戶,下寮則有一百五十多戶四百餘人,為一個雜姓聚落,而以陳姓、王姓為兩 大家族117。 由於自古頂、下寮都是南北交通要道,也曾有過輝煌的商業活動,自然經濟力 不容忽視,因此新竹地區許多重要政商界人士,都出自本地家族。如頂寮鄭坤家族 (中華路 420 巷 83、85、87 號)以花生榨油起家再由土地經營致富,擁有頂寮近 半的土地,二子鄭查某於日據時期為保正,孫輩火鳳為區長,良恭、火龍分別為早 期竹縣議員,火龍更成為第四、五屆議長,直至今日鄭家尚有鄭成光為新竹市議長, 及多人為新竹商界、政界重要人士。頂寮另一經商之王娛家族(中華路 420 巷 91、 93 號),自清代即從事雜貨、壽材等之商業經營。
117
同註 115,121 頁
108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表 4 清代頂下寮商號貿易表 年代
頂寮街
咸豐年間
合茂號
下寮街
經營者
貿易項目 樟腦、米
(1851~1861) 光緒年間 (1875~1894)
王娛
王娛
什貨、壽材
鄭吞
鄭吞
什貨、洋煙
鄭坤
鄭坤
油
金恆昌
翁林
中藥
泉春號
王媽成
什貨、油、磁 器、肉
陳鴻儒
陳鴻儒
米
資料來源: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 另外在頂寮聚落南緣頂寮溪畔,位於頂、下寮兩聚落之間,有一大相爺宮(大 眾廟) ,一說設於嘉慶 3 年(1798);另一說建於咸豐 7 年(1857),是由頂、下寮 二莊居民所建的納骨所,每年的五月二十五日為主要的祭祀活動日(照片 15)。
109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大相爺宮及其前方廟埕
大相爺宮現貌
大相爺宮拜亭
大相爺宮內部
「大相爺宮」匾
大相爺宮整修捐款人名冊
照片 15 頂、下寮莊大相爺宮
(三)頂寮土地公廟信仰 頂寮土地公廟為頂寮主要的祭拜神明,平時村內僅有拜土地公。較高位之神明
110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必須聯合至下寮媽祖廟。因此頂寮聚落西側有一頂寮土地公廟,祭祀主神為福德正 神、土地婆。此廟名為福德正神,顯然以土地神為主,事實上人民的信仰是多元的, 在主神側邊仍配祀諸多神明,有天上聖母、四府(徐、俞、農、逢)夫人、潘、清、 池三府王爺、朱、邢、李三府王爺、李哪吒(三太子)等,此配祀神明並非全然為 村內共同信仰,據說部分為人遺棄或安置。然所祀王爺則同為村內共同奉祀,民國 97 年於村內西側另建王爺廟名為「靈德宮」,將土地公廟的王爺奉祀於新廟,然舊 神像仍安置於土地公廟內供膜拜。
新建靈德宮
522 巷路口建築
420 巷與 522 巷丁字路口
420 巷 83 號內部木樓版及牆面
照片 16
靈德宮及 420 巷與 522 巷丁字路口周邊建築
在頂寮土地公廟的信仰是地方盛事,祈福、求平安、年節慶典、作牙,均少不 了對土地公的祈求。村內每到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之前收丁口錢、作為祭典 支出。七月二十八日三夫人媽生日、八月二十三日池王爺、邢府王爺及農夫人聯合 11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聖誕,八月土地公生日,另外每六年做一次醮,日期在年尾擲決定。祭典有演戲酬 神、扮仙、道場、點斗燈等活動。 土地公廟廟中懸有金長和眾郊商於光緒十三年(1887)敬獻的匾曰: 上款:「光緒丁亥年夏月置」 匾額中書:「香山福地」 下款:「塹郊金長和香山眾弟子敬立」(照片 17)。 上款的文字之前在《香山天后宮調查研究》一文中曾認為「夏」書為「憂」 字為誤植,今從筆畫書寫並經仔細觀察,該字仍應解讀為「夏」字並非「憂」字之 誤。並在下款遺漏「香山」二字,當時照片(2005 年 8 月)已有香山二字。從匾額 照片仔細端詳察看,並據王文福理事長告知此匾為原物僅作油漆重作部分。況且「郊 戶金長和」或「塹郊金長和」也是經常被同時使用,吾人認為此匾及文字應為原物。 (照片 17) 今人陳立台另持一種說法認為此匾匾額題字已非原貌,原來上款題字應為「光 緒丁亥年夏月吉旦 」 ,下款題字亦有更動,原「金長和」被往下挪半字,而在上頭 增加「塹郊」二字,「香山」二字刻到「千」就發現字太多刻不下,所以用並排方 式處理,最後將「敬立」二字拉長。118 今將兩種說法併陳供後續者研究者參酌或有更明確證據提出,以解迷惑,或他
118
同註 20,頁 37
112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日整修時將表面油漆小心清除,再仔細觀察其文字內容或有結論或有不同結果。
下款「塹郊金長和香山眾弟子敬立」
上款「光緒丁亥年夏月置」
照片 17「香山福地」匾及細部
113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頂寮土地公廟為村中主要寺廟,雖主神為福德正神,但因配祀有潘、清、池三 府王爺、朱、邢、李三府王爺、李哪吒(三太子)等,所以每年王爺出巡遶境土地 公也隨同,因此頂寮雖以土地公廟為村廟仍設有五營,乃由配祀王爺所率領指揮。 土地公廟建於何時?村中耆老已無人知曉,從文獻上記載分別有清道光年間 (1821~1850)119、同治年間(1861~1874)120、及「香山福地」匾上之年代即光緒 13 年(1887)。就頂寮聚落之發展做為土地公廟之興建年代來判斷,頂寮於道光年 間因香山港之日益興盛,貿易帶來地方繁榮,因而道光年之說頗有可信性,何況一 地之發展非猝然而起,必有其脈絡可循,其年代或可推溯更遠。土地神之信仰與崇 拜,為民間最普遍最基層的神明之一,作為土地的守護神,向來為人民最親近、信 賴、信仰,因此也和地方開發及發展密切相關。尤其移民之初以農業為主,對土地 神之崇敬仰賴更是不可分割。庄頭庄尾(田頭田尾),均有他的存在。因此相信聚 落開發之初,便跟隨著首批移民的到來供奉是極為可能的,也就是在道光年間較為 接近事實。而同光年間之際作為對土地公廟之翻修年代,也符合傳統建築十年一小 修之年份。 土地公廟原址在中華路五段 420 巷與 522 巷之交會處,與大眾廟同側。民國 50 年代遷移現址121,即中華路五段 420 巷 126 弄 13 號,也有人說此廟早就存在於此122。 然此說因從大正十四年測繪昭和二年出版地圖,觀察正好有 420 巷改道後之路線, 顯然土地公廟的遷移與道路改變,關係密切,說明至少大正十四年之前就已遷移。 從現存的建築上所使用之建材多為現代之建材,顯然係遷移重建後之新建築,目前 在建築物簷口台基上之石階,為整塊之花崗石材,有可能為原建築所遺留也是僅存 舊物。 香山港船隻核心泊地之北側停泊地點,在頂寮聚落西側之土地公廟附近的海堤 119
溫國梁編輯,《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篇》第一冊,台灣省文獻會,民國 88 年,頁 444 同註 42,頁 210 121 由社區理事長王文福先生告知 122 420 巷轉角雜貨店店主曾先生,七十餘歲 120
114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處,所以本廟並非是一般「田頭田尾」之角頭土地公廟,而是一處航運碼頭的船頭 土地公廟,因此基本上被視為財神之信仰,所以此土地公廟才會有香山一帶郊商的 獻匾,期佑海運平安生意興隆。 而對一個因為航運貿易而興起的經濟聚落而言,此船頭海堤處是聚落活動的重 心所在,也是頂寮莊一切產業活動之命脈所在,掌管此處的土地公其重要性自然非 等閒之輩,其重要性如同下寮的香山天后宮一般,是掌管當地船運碼頭的神明,雖 然因為神格關係,其祭祀圈不像香山天后宮那麼廣大,(涵括香山地區甚至部份竹 南海濱一帶地區那麼遼闊),但是頂寮土地公廟祭祀圈,包括整個頂寮莊,而非僅 是屬於村莊某一部分單位居民之角頭廟。 雖然香山頂寮聚落附近,也不乏「監督管理」有應公的土地公廟,但是本文所 指的頂寮土地公廟,是屬於村落級祭祀圈,具有宗教神聖意義中心的廟宇,因此可 將本廟視同村廟或公廟。 中國傳統上會用五行的種顏色來代表五個方位:「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 北玄武、中黃土」,因此在聚落寺廟會用五色兵旗:「青白紅黑黃」,來代表鎮守四 方的天兵天將:中央所在的「中壇元帥」,則負責統御領導麾下的「五營」天兵天 將,捍衛聚落成為一邪魔不侵的潔淨神聖空間。 頂寮土地公廟雖然因遷建其位置不在頂寮聚落空間的中心點,但是由其廟埕廣 場旗竿高掛「黃旗」,也代表守衛聚落神聖空間中為指揮中樞的「中營」所在(照 片 18) 。意味著此土地公廟,乃淨化神聖空間的核心,是整個頂寮聚落,自然村的 聚落中心之信仰公廟。
115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照片 18 頂寮土地公廟懸掛中營「黃旗」
二、 朝山里的官道與頂寮土地公之文化意義 新竹香山港在史料上記載,雖然一般說來是泛指客雅溪口至鹽水港等沿海船泊 停靠地的總稱;然而較明確之主要的泊地,正是頂、下寮一地的海岸。所以現今一 般人所稱之香山港,大約北起頂寮、下寮而接汫水港南至鹽水港間,此地為台灣海 峽與香山丘陵,山海夾峙之窄小海岸平原,由古至今都是台灣南北重要的交通孔 道,汛塘官道必經之處;直到今日台 1 號省道縱貫公路仍從聚落外環繞通過。 如前文所敘述,根據《新竹縣志》的記載,從竹塹城出西門往南官路,詳細經 過聚落村莊如下:西門(挹爽門—土城告成門—磚仔路—玄天上帝廟—外寮—隙仔 溪(客雅溪)—埔薑園—隆恩橋(通稱欄杆橋)--頂牛埔—牛埔庄—車路溝—五欉
116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榕—三塊厝—振湖陂—三姓公溪—大庄—舖仔(文書遞舖站)—飯店—香山塘—草 漯—頂寮庄—下寮庄—汫水港渡—海山罟庄—海山罟溝—尾槳寮—灰窰(又名草厝 仔)—鹽水港渡—口公館—老衢崎。(挹爽門至此約二十里)123。 其中頂寮庄是重要的一個據點,此段官道所包含之頂寮庄—下寮庄段,即是今
日朝山里這一段官道,大約是穿過今日聚落內,經過香山天后宮前的路線,與今日 中華路五段 420 巷之道路幾乎重疊。而除了頂寮庄朝山里聚落內,這一段官道因為 香山港的中衰,造成聚落的經濟產業衰退,居民因財力因素,少有改建,舊有建築 物被凍結在聚落之中;日後台 1 號省道縱貫公路,改由聚落外區域環繞通過,所以, 舊官道的格局規模,大約保持原樣沒被拓寬破壞。 然而上文所提之其他地區,則因為併入新竹市區擴大都會化,形貌大為改變, 日後官道或為縱貫公路所擴充合併或切斷,早已破壞當初的格局。但朝山里因為產 業衰敗、變遷,居民無力改建翻修屋宇,意外保留成為歷史遺跡。若能,配合聚落 內許多家族古宅解說,可加以闡釋說明昔日的竹塹地區官道文化,豐富其內涵。 香山港北側之船泊地,在頂寮聚落西側之土地公廟附近之海堤處124,在昔日這 是重要的停靠碼頭,可以立牌說明與下寮之香山天后宮相互輝映之歷史,見證昔日 香山港的繁榮,進而補充說明塹郊金長和歷史,讓遊客與民眾去體會,全盛時期此 地為舟車輻湊商貿鼎盛,由頂寮到下寮船舶連岸不斷,聚落內是行郊林立的貨物聚 集地和貿易中心的盛況。 除此之外,因為此地聚落傳統格局保持完整,對於看不見的「神聖空間」,也 可加以詮釋。台灣傳統聚落中,會用「青白紅黑黃」五種顏色來代表五個方位: 「左 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黃土」 ,以及中央所在的「中壇元帥」 ,此「五 營」天兵天將,捍衛聚落成為一邪魔不侵的潔淨神聖空間。然而此項傳統在頂寮庄 仍然保存,主要也是因為日後的省道縱貫公路改從聚落外環繞通過,沒有破壞到昔 123
同註 41,頁 2808
117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日舊聚落的空間格局,如同「標本」一般保存至今。 另外在頂寮聚落南緣頂寮溪畔,位於頂、下寮兩聚落之間,有一大相爺宮(大 眾廟) ,同時頂寮下寮間「萬善同歸」 、 「三義公宮」陰祠內, (照片 18)同祀土地公 與五穀先帝的地點,都在聚落外圍昔日官道旁,這樣的文化景觀說明傳統漢人對聚 落空間的經營態度:將神聖潔淨的神明廟宇安排在聚落核心或重要活動區域;將陰 魂不淨代表死亡、陰暗、幽微的事物排除在聚落外側。但是仍然是安排在主要動線 附近,因為事生事死皆為人間大事,神鬼祭祀是村莊眾人的大事,當然要在主要動 線附近方便大家集合參與。
萬善同歸貼紙牌位
三義公碑石牌位
「萬善同歸」、「三義公宮」正面
「萬善同歸」、「三義公宮」背面
照片 19 頂寮、下寮間「萬善同歸」、「三義公宮」 而貫穿這一聚落:「神-人-鬼」、「天-人-地」三才的動線,正是昔日的官 124
同註 115,頁 120
118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道,這週遭種種的事物遺跡,如同散在官道的蒙塵寶石珍珠,而官道正像一條線若 加以整理串聯組織成一連串的文化景點,處處加以詮釋說明聚落發展史,配合附近 海濱紅樹林、溼地生態,使朝山里成為一個有豐富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景觀的雙料 觀光休閒地區,在新竹市的文化休閒產業上,將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119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第二章、頂寮土地公廟建築的調查研究 第一節 頂寮土地公廟建築及特色分析 頂、下寮沿海的海、漁港聚落特性,以致廟宇以媽祖、王爺、土地公、大眾爺作為 奉祀為主神,頂寮聚落現存之頂寮土地公廟,內祀福德正神、天上聖母、池府王爺等, 廟中懸有金長和郊商於光緒 13 年(1887)敬獻的「香山福地」匾,落款上聯「光緒丁亥年 夏月置」下聯「塹郊金長和香山眾弟子敬立」 ,為土地公廟最重要及價值之文物。 《新竹 縣志初稿》記載: 「福德廟在香山頂寮莊,同治年間建,廟宇八坪,地基十五坪」 ,事實 上同、光年間此區域仍為頂寮街熱鬧處,昔街上主要為眾多行郊、船戶在此設置郊舖、 店頭,頂寮聚落西側之土地公廟附近之海堤處為香山港北側之泊地,土地公廟成為該聚 落重要信仰中心。新竹市寺廟登記資料記載:香山福地侍奉福德正神,道教募建,管理 委員會制。地址:新竹市朝山里中華路五段 420 巷 126 弄 13 號。主任管理委員鄭成光 先生即今市議會議長,祭祀日期農曆八月廿四日。 (一)周邊環境:從現今土地公廟基地位置,從中華路五段四二○巷進入,走到底 右側即可見。民國 96 年初從西濱公路開闢一條八公尺道路,經過其側面也使頂寮的交 通更為方便,此路一開倒是避免古道拓寬的強力理由,可惜主事者可能未必有此遠見, 畢竟 420 巷還是拓寬。中華路五段 420 巷進入聚落後呈 T 字狀,將頂寮聚落區隔成三塊 區域,土地公廟正好位在 T 字橫字頭左上方。頂寮土地公廟原址在 420 巷 522 弄口,與 大眾廟同側之位置。今遷移後之頂寮土地公廟位朝山里頂寮臨海濱,如果從海邊起算至 土地公廟也不過 110 公尺左右,若推想當年更貼近海岸線,不難想像在當初香山港作為 停靠碼頭時,土地公廟因地緣之便香火盛況之景象。土地公廟,其廟埕所佔之面積,卻 是廟基面積約五倍之大,作為一個小村廟也算相當風光了。比一般立於田間或路旁之土 地祠,此頂寮土地公廟似乎更莊嚴與氣派,並為全村信仰中心。 (二)平面格局及構造型式:土地公廟前有寬廣廟埕,其面寬約 15 公尺,進深 11
120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公尺。右側緊靠土地公廟側山牆,建有一 3 層樓之透天民宅,形成不良景觀。除此之外 廟埕前方寬廣視野開闊,仍屬佳地。(圖 23)頂寮土地公廟子山午向(坐北朝南)偏東 12 度,位土地公廟右側的建築,其建築方位多數與土地公廟相同。位土地公廟左側的建 築,其建築方位則偏西,和右側建築形成八字狀之聚落配置,形成特殊聚落分佈。土地 公廟建築結構為硬山擱檁式,桁木直接跨在兩側山牆上,山牆作為承重牆承受來自桁檁 傳遞自屋面重量。建築正面為單開間單進之平面,面寬 3.38 公尺,進深 4.36 公尺,面 積約 15 平方公尺(約 4.5 坪)。形式、構造皆簡單,但較諸一般村落土地公廟的空間為 大,顯示早期香火興盛
圖 25、頂寮土地公廟配置圖 。頂寮土地公廟約在民國 50 年代遷建,原有之面貌已無從查考。一字形簷口深 52 公分, 台基以一塊寬 38 公分之花崗石鋪設,高出地坪 9 公分為完整的塊石,屬高級廟宇作法。 現存土地公廟排樓面以三開間形貌呈現,有立柱兩側不作屏門做為象徵性空間區隔,中 軸上明間也沒有門的設立。雖一般土地公廟並不作排樓面之隔間,不立門扇,通常也不 設置立柱。當初立柱可能有設門扇、隔屏之意圖,是否如此,僅作猜測,也無人可解答。 12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今以透空鐵欄柵為替代者,做為地區重要信仰中心的土地公廟,頗不雅觀。 (三)牆體構造:兩側山牆厚 28 公分,恰好為 1B 磚加上兩側在表面貼上磁磚之厚 度。內側貼著 19.5×9 公分磁磚,外側則用二丁掛磚,兩種不同形式之磁磚,代表內外有 別。山牆兩側龍虎堵位置上,貼著彩繪磁磚屬於光復初期常用之手法,因屬於非制式產 品,其生產年代應在磁磚量產前之產品,因此,50 年代遷建。山牆博風仍有彩繪收邊, 馬背下更有脊墜之裝飾,脊墜中隱藏著牆面通風孔頗具構思。
側牆面懸魚飾
牆身堵貼彩繪磁磚
背立面
墀頭貼彩繪磁磚
照片 20 外牆現況
(四)桁木結構:土地公廟屋頂結構以桁木直接跨於山牆上,傳統建築謂擱檁式, 122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共用七支桁木。桁木間距約 60~70 公分,中脊桁較為粗大直徑約 25 公分,約為其他桁 木的兩倍,擔負主要承重任務。陽面屋坡第三及第五桁木間,增設一六角狀燈樑,並在 此桁木內側設一直徑約 15 公分圓形通風孔。中脊桁上有彩繪的圖案,中間隱約可看出 為八卦圖案,兩側則因煙燻過於嚴重已無法看清。
前三、五架桁及燈樑
三架桁及中脊桁
照片 21 桁木腐朽現況 (五)地坪鋪面:現存土地公廟建築其地坪,區分為廟埕及建築內部兩處。廟埕全 面鋪設 PC 地坪。內部鋪設磨石子地坪,顏色為灰色系。但在臨牆體四周約 24 公分為粉 紅色收邊,軸線上八仙桌前有一拜石,也作成磨石子其顏色作成粉紅色,與內部地坪收 邊相同。簷口地坪以花崗石條石鋪設,此花崗石應從原舊廟遷移過來。
簷口花崗石台基及台階石
廟埕
照片 22 廟埕及簷口台基
123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六)屋面及屋脊:土地公廟為傳統建築風貌,兩坡水屋面以紅板瓦鋪設共計八壠, 屋脊為普通磚瓦疊砌,最上層以壓簷磚作收。馬背屬水行,規帶出磚約 15 公分以約 2 公分薄尺磚作收。 (七)附屬文物及神像:土地公廟內附屬文物多屬近代物品,除「香山福地」一匾 係光緒 13 年所立。上聯書: 「光緒丁亥年夏月置」 ,下聯書: 「塹郊金長和香山眾弟子敬 立」。八仙桌左下僅書「海明木業公司敬獻」為當地公司敬獻。此外廟內供奉神尊雕刻 數量頗多,也多屬近年置放據耆老云部分為居民自行提供,其神尊雕像有福德正神、土 地婆、天上聖母、四府(徐、俞、農、逢)夫人、潘、清、池三府王爺、朱、邢、李三 府王爺、李哪吒(三太子)等等。(照片 23)
土地公
土地婆
朱王爺 背後池王爺
李王爺
124
邢王爺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中徐府夫人、左農府夫人
俞府夫人
三太子 照片 23 寺廟內神像
125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第二節 頂寮土地公廟建築現況及破壞調查與分析 頂寮土地公廟目前仍由管理委員會管理中,就建築現況以目視檢測可明顯發現,現 存土地公廟建築處境相當危險,若不作緊急支撐隨時有塌陷之危險。簷口數支桁木可說 蟲蛀腐朽隨時有掉落之可能。現有神龕正前方以不銹鋼管全面隔離,此種神明深陷鐵幕 也是奇景之ㄧ,據村中耆老說曾經被盜取之事件而採不得已之措施。以今日眼光視之似 乎有管理保護過當,現代之科技應有更恰當方式,如監視、警報系統做保全之防範措施。 同時相臨建築緊鄰高達三層樓,也是土地公廟目前景觀相當突兀之處,而此景觀欲改變 似乎很難,也顯示早期建築任意配置之建築思維。對土地公廟建築現況調查說明如下: 一、環境部分:土地公廟現存週邊環境除右側三層民宅緊鄰右側山牆,成為廟宇最大 視覺障礙,地景的不妥也把廟宇壓制在下,此為都市發展化之常見現象。就頂寮 土地公廟週邊環境尚有可取之處,在傳統建築的保存仍為數不少,若要發展出地 方特色此為重要因子。為近年朝山都市計畫的訂定似乎對這些重要資源並未做一 妥適之規劃,反而朝向都市化之途徑發展,原來之古道因原有道路狹窄必須拓 寬,於是古道不見了,看來都市化所要的道路、建築,恐將淹沒原有傳統的樣貌。
土地公廟背景為三層樓高之建築 照片 24 周邊環境現況
126
土地公廟廟埕前方道路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二、 建築物的破壞調查 i.
地坪:現存地坪隨著民國 50 年代的改建,全部作成磨石子,目前磨石 子地坪保存狀況相當完整。
ii.
山牆:兩側山牆為 1B 磚造現況仍相當完整,沒有傾斜也無龜裂出現。 惟內牆貼磁磚為香煙燻黃污漬不潔外,兩側內牆面興建掛壁式光明燈 座,使空間更顯狹窄。外牆二丁掛也保存得很完整,倒是廟前鐵棚架作 法上還不感覺到對建築有不好的影響,比較難看之處在排水管的設置, 若不緊附在山牆上,而放在鋼管柱上其影響更小。外牆上博風及脊墜泥 塑,其形狀保留完整部分風化,需做整修恢復原貌。
iii.
桁木:土地廟之屋面主構造除山牆,另一即為桁木。就現況檢測結果所 有桁木均遭白蟻柱蝕,狀況極為嚴重。目前僅依靠桁木殘存的群體力 量,勉強維持均衡,然萬一其中一桁木抵擋不住外在力量,則可能有全 面屋面坍塌之危機。中脊桁木目前外觀完整,事實已遭白蟻柱蝕,其他 桁木外觀則不若中脊幸運,部分在靠牆部分桁木柱蝕嚴重,還可見到木 頭髓心,木質纖維幾乎吃光;部分又因滲水產生腐朽菌,將桁木外表腐 朽凹陷,如靠近簷口之桁木。
127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前三架桁端部腐朽情形
簷口桁蟲蛀腐朽嚴重
照片 25 桁木破壞現況
iv.
屋面屋脊:屋面板瓦從外觀觀察大致完整,但仔細觀察仍有局部瓦面破 裂,其破壞狀況顯係受外力意外破壞。屋脊規帶也還完整,表面白灰粉 刷部分風化剝落。
v.
附屬文物:「香山福地」牌匾,兩側板邊已見白蟻柱蝕蟻道出現,表面 油漆安金色澤退色變淡。
「香山福地」匾額 照片 26 土地公廟正面及匾額
128
頂寮土地公廟正面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神龕以鐵窗封閉
側向立面牆面貼面磚
石基石材仍為唐山石
八仙桌(海明木業公司敬獻)
照片 27 廟內裝飾及基石
129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第三章、頂寮土地公廟的修復原則及再利用建議 第一節 頂寮土地公廟修復原則 傳統建築的修復工程,從文資法公布以來歷經大小工程之進行,從工程經驗中多數 多年修護,累積不少對傳統建築修護觀念及原則,文資法之修訂更加把修護經驗添增進 去,使修護工作更為落實符合時代之潮流。就其修復工程進行前、中、後階段的規範, 多數已完備。然因建築其規模、歷史定位、重要性及其歷史背景,現在的管理者或經營 者的觀念,卻是多變的。雖然古蹟或歷史建築的修復工作,其經驗或範例已多,仍難尋 得一致性的規範或作法。受其個案的不同條件,產生其獨特獨有的方案,但終歸在文資 法之規範下進行個案不同的修復方式。因此在調查研究階段,針對個案仍宜規範一般性 之修復原則及個案之修復方式作為將來修復工作之法令依據。頂寮土地公廟屬古道文化 中重要建築據點其修復原則,宜以古蹟等級及方式整修規範之。 依據文資法第二十一條之規定:「古蹟應保存原有形貌及工法,如因故毀損,而主 要構造與建材仍存在者,應依照原有形貌修復,並得依其性質,由所有人、使用人或管 理人提出計畫,經主管機關核准後,採取適當之修復或再利用方式。 前項修復計畫,必要時得採用現代科技與工法,以增加其抗震、防災、防潮、防蛀等機 能及存續年限。第一項再利用計畫,得視需要在不變更古蹟原有形貌原則下,增加必要 設施古蹟修復及再利用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此條文可視為修復行為最基本之 要求及規範。 頂寮土地公的修復,基本上不做過多的無謂修復,全部以整修之規範為之。其中較 大之工程在屋脊桁木的抽換,現場屋桁木作是目前土地公廟損毀最嚴重的地方,至於其 他結構如牆體、屋面都保存良好,全部以保存維修為原則。此外因應現代化,增設部份 監控系統及蟲蟻防治之新工法,以使建築能常保久遠達到永續目標。 前章調查分析可知土地公廟建築除桁木嚴重受白蟻蛀蝕 ,大致保存完整,針對土
130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地公廟修復計畫、項目及其內容,僅以毀損及保護性的改善,在此以原則性之建議說明 包括: 土地公廟建築本體 1.所有木構架及其構件的修補 、清洗。此步驟包括假設工程、事前測繪、屋頂及 木構件、檢測、舊料修補、新料放樣施作,事後修復等相關工程 。 2.屋頂整修與屋脊修補。屋頂多年未曾整修,經多年考驗及管理者描述並無滲水 現象。同時興建之剪黏泥塑局部脫落、剝離風化者,以現有題材原貌整修不作 其他無謂增補。可增加防護刷塗增強其抵抗風化之功能 。 3.其他非結構體,例如小木構件(神龕或傢俱)、牆體粉刷、彩繪修復等。 4.相關再利用計畫與周邊工程 。消防設備、照明設備、電氣設備、給排水、監控 設備,以及防災計畫、展示計畫與設備等。
13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第二節
頂寮土地公廟修復經費概估
頂寮土地公廟經過前章破壞調查,確定其修復方式後就其整修經費做一評估, 概略取得其費用。因本次預估金額係依據目前調查所得,日後因時空轉變將有必要 重新估算。 表 5 頂寮土地公廟修復經費概算表 項次 甲
項
目
經費預估(元)
發包工程費 壹
假設工程
一式
103,000
貳
環境整理及景觀工程
一式
275,000
參
正殿修復工程
一式
383,000
肆
文物整修工程
一式
60,000
伍
防潮處理及防護刷塗工程
一式
45,000
陸
水電消防監視系統工程
一式
200,000
小計
1,066,000
A
柒
品管費用
一式
10,660
A*1%
捌
勞工安全及衛生管理費
一式
10,660
A*1%
玖
營造管理費及雜費
一式
53,300
A*5%
74,620
B
小計
拾
工地保險費
一式
5,330
A*0.5%=C
拾壹
加值營業稅
一式
57,300
(A+B+C)*5%=D
1,203,250
E
合計 乙
設計監造費
一式
90,000
丙
空污費
一式
3,500
丁
工作報告書製作費
一式
600,000
戊
工程管理費
一式
30,000
總計
132
備 註
1,926, 750
(E-D)*0.3%
E*2.5%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壹
假設工程
1
臨時工房及庫料房
2
施工安全圍籬及警告設施
3
施工用臨時水電
一式
33,000 簡易搭設於廟埕
30 公尺
50,000
一式
20,000
小計
103,000
貳
環境整理及景觀工程
1
廟埕整理(龜裂破損處修復)
2
排水設施
3
修復工程紀事碑新作
一座
50,000
4
環境植栽景觀工程
一式
60,000
250m2 一式(40 約公尺)
小計
15,000 維持原 PC 地坪 150,000 增作排水溝
275,000
參
正殿修復工程
1
砂岩階梯石修補
二塊
3,000
2
原有磨石子地坪整修
一式
5,000
3
牆面管線及不具作用之舊器物拆除
一式
8,000
4
中屋桁抽換
一支
25,000
5
福杉抽換
六支
90,000
6
燈樑整修
7
封簷板重作
8
背牆封桁抽換
9
牆面清洗
80m2
10
彩繪剝離者膠著固定
一式
11
鐵欄柵拆除
一處
一支 一支 一支
6,000 10,000 12,000 7,000 12,000 所有彩繪構件 2,000
133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參
正殿修復工程
12
掛壁式光明燈拆除
一式
7,000
13
不銹鋼柵欄杆拆除
一式
2,000
14
彩繪保存修補
一式
30,000
15
龍虎堵彩繪磁磚清洗
一式
1,000
16
左側墀頭彩繪磁磚仿右側新作
一式
15,000
17
外牆博風泥塑化色重作
8m
18,000
18
屋脊泥塑修補
4m
10,000
19
次間隔板新作
一樘
30,000
20
明間雙開板門新作
一樘
30,000
21
屋面板瓦重作
30m2
60,000
小計
383,000
肆
文物整修工程
1
牌匾清洗修補安金
一式
10,000
2
八仙桌修補
一式
2,000
3
神像修補安金
一式
15,000
4
神龕花罩修補
一式
8,000
5
神龕背牆龍神彩繪清洗修補
一式
25,000
小計 伍
蟲蟻防治工程 舊木料防蟲蟻灌注(燈樑、門柱、 門楣、八仙桌等)
一式
30,000
地坪除蟻阻絕帶灌注藥劑
一式
15,000
小計
134
60,000
45,000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陸
水電消防監視系統工程
1
電氣設備(含夜間照明)
一式
20,000
2
給,排水設備
一式
26,000
3
弱電設備
一式
12,000
4
消防設備
一式
30,000
5
監視系統設備
一式
150,000
小 計
238,000
135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第三節 頂寮土地公廟使用管理維護及利用 頂寮土地公廟為古官道上重要建築,不僅作為香山港開港重要見證,更是目前頂寮 聚落信仰中心。早年頂寮以土地公廟為村落心靈信仰寄託所在,在聚落建築中更佔相當 重要位置,其座向方位影響聚落的配置。雖然曾遷建其地點必然經過地方人士選址及認 同,土地公廟由於周遭環境比較混雜,出入動線夾雜民宅,也無適當植栽美化。為配合 此重要建築,建議整體環境應予以美化。目前土地公廟仍為一般普通廟宇 ,未被指定或 登錄為古蹟或歷史建築。從現況研究其被指定為古蹟的條件較勉強可能性低 ,但依其歷 史發展及祭祀慶 典的重要性,先行辦理歷史建築登錄作業,方能作加強後續的保存維護 工作,今以古蹟維護的等級要求 ,訂定其管理維護的注意事項如下 : 在未來使用管理上依文資法第二十條之規定,古蹟之管理維護,係指下列事項: 一、日常保養及定期維修。 二、使用或再利用經營管理。 三、防盜、防災、保險。 四、緊急應便計畫之擬定。 五、其他管理維護事項 在日常保養及定期維修 上,從目前的管理委員會運作上,缺乏平時的專人或固定 的處所,對於管理維護工作,產生極大空缺,無怪乎寺前香爐被盜取的事件 。有關管 理維護工作以日常管理維護及緊急應變兩部分做說明 。 一、依據文資法相關規定管理者應善盡管理職責 ,在日常維護工作上必須做到 : (一)填寫定期檢查表格:傳統建築為一公共空間,平時人來人往在管理維護工作 上,稍有疏忽即有可能釀至大禍害 ,故平時養成檢查、檢查後必作紀錄的
136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習慣,必可在安全上做到更完美地步。傳統建築的日常維護,近年來在政府 積極提倡下,製 作許多表格供參考,根據此類表格選擇適合自己寺廟的格 式,進行細心綿密的檢查紀錄。基本上從基礎至屋面及其裝飾,依序將重點 說明如下 : 基礎:隨時注意基礎部位及周邊狀況,是否產生龜裂或不均勻沉陷,如積水 裂縫或柱位傾斜皆為可疑之先兆。 牆壁:觀察牆面粉刷有否產生龜裂記錄其形狀或變化,或是顏色是否變化有 無受到油煙的汙染,靠近牆腳或地面又無有特殊如泥土狀管狀物出現 (可能受到白蟻之侵 入) ,尤其隱藏部位如神龕或櫥櫃背面均應固定 定時檢查紀錄。 屋面:觀察屋面是否有雜草或屋瓦破裂之情形 ,隨時注意地面是否有滴水 現象,屋桁或天花有無水漬等,皆可能屋面漏水現象。如果受到颱風 或地震後,應仔細檢查紀錄各部位之損壞情形,並進行往上呈報之程 序,隨時保持建築之安全及穩固 。 (二)定期拍攝照片:建築為暴露在外的結構物,易遭受日曬雨淋之破壞,定期 對建築物拍照也是留下不同時期之面貌紀錄 。 (三)定期監測白蟻活動:雖然目前為鋼筋凝土建築,但室內仍有木構造之建物 如桁木及神像等。 二、緊急應變部分 在緊急處分應變上以水災、風災、震災及火災等自然破壞為主要之災害,當然若 137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為人為之破壞另當別論如竊盜等。程序上在防範措施應由主管機關監督下,由土地公廟 之管理單位,針對下列事項進行動員組織並注意平時訓練及應變能力之養成: 1.是否成立災害防護組織:就現有成員包括董、監事、執勤人員等,做好分組分工之組 織,務必讓每人了解自己的任務及工作項目 。 2.是否建立災害通報系統 :平時的觀察及災害發生之通報,先做成表格或成立警民連線 系統,以便隨時通報解決問題 。 3.是否進行防災訓練演練:定時定期辦理防災訓練演練,不至災害產生時不知應變 ,手 足無措導致更大之災害 。 災變發生時初期的應變 ,包括 1.災情的通報:由執勤人員或廟公,以電話或表格向總幹事呈報主管機關 。 2 初期災情災害控制:災害發生後應儘可能降低損傷,並避免二次災害之發生 。 3 人員傷亡的搶救:若有關人員傷亡應盡量協助相關單位,並慰問家屬。災害現場處理 應結合主管機關、相關消防鑑定單位及醫療機構共同做到 (1)現場的防護管制(2)災害的勘查鑑定( 3)訂定處理原則 (4)緊急搶修計畫 5 後續緊急搶修工程的進行 而文資法更在維護管理上,另訂「管理維護辦法」作為依據,其中第三條相關使用 及再利用經營管理詳細作法及項目訂定清楚,包括: 一、
開放參觀計畫:包括開放時間、開放範圍、收費、解說牌示、導覽活 動、圖文刊物及紀念品等。土地公廟本身即為開放式,管制上尚無訂 定時間、範圍及收費的問題。但是在解說牌示或簡介刊物及紀念品, 應可進行適當規劃結合地方文史工作義工,分配導覽增加地方的知名 度。
138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二、
經營管理計畫:包括組織結構、業務章程、營運作業流程及其他營運 財務計畫等。目前土地公廟設有管理委員制度,惟平時無運作地點供 日常管理人員,提出服務之處。在經營管理上產生乏人問津的疑慮, 造成平時管理維護之困擾,因此首先需在管理維護上建立,平時管理 的對口人、地,後才能解決經營管理問題。
三、
建物利用計畫:如變更原用途並為內部整修或外加附屬設施者,應依 使用強度及形式,就保存原則及經濟效益予以分析、說明,並依古蹟 修復再利用辦法有關規定程序辦理。土地公廟在建物利用上因本體建 築不大,在使用上僅能維持原有祭祀、慶典時之祭祀活動,另外可結 合地方文物展演時的據點。
四、
社區發展計畫:結合當地文化特色、人文資源,建立古蹟沿革與社區 發展史料,配合在地文化傳承教育,並建立社區志工參與制度。土地 公廟為頂寮重要的信仰中心,平時在社區並無集結為聚落的休閒集會 場所,喪失其重要功能,極為可惜。未來在社區發展計畫中,應增加 土地公廟在信仰上重要地位的條件,無論在文化特色、人文資源上, 均需建立以廟為中心的休閒活動中心,使與文化與社區發展並行。
綜合上述相關規定,對地方發展及再利用經營管理,唯有在地的人士最了解自 己、地方資源及文化,最終仍落在結合地方人文資源。有關土地公廟之活化再利用, 基本上必須結合地方相關祭典活動或附近相關文化活動,如頂寮泊地之探尋活動、 碉堡神秘之行,畢竟頂寮土地公廟的建築特色不具吸引力,反而在其信仰及儀式的 進行。並藉由此類文化活動的籌畫,挖掘地方熱心人士或團體,讓地方人士感受到 自己家鄉的鄉土情懷,繼而產生認同。使後續文化產業由地方人士來推動經營,成 為永續經營的目標。此外,以現存之土地公廟作為村廟之信仰中心,從過去印象廟 宇乃為民眾經常閒聊、講是非之地,更是村民意見交換中心,在頂寮卻甚少見到此
139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情景。如香山天后宮廟埕前方常見老人坐在椅子上閒談或拉二胡、清唱,因此廟埕、 老樹、石椅、樹蔭、涼風乃不可欠缺。現階段有必要先實施的建設計畫,除土地公 廟主體硬體建築的整修為首要目標(見前章節),應該是此類軟性硬體之建設,也 可兩者一併進行。圖26
140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圖 26
大樹下的休憩設施
141
附錄一
引用文獻
引用文獻(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土地申告書》明治三十九年,鹽水港庄及海山罟庄 不著撰人《新竹縣制度考》(台銀文叢第101種,民國50年3月) 不著撰人《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台銀文叢第197種,民國53年4月) 不著撰人〈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卷六十三,《臺灣文獻叢刊》 第 102 種,1961 不著撰人《台灣兵備手抄》(台銀文叢第222種,民國55年2月) 白順裕,〈清代竹塹地區的交通〉,台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頁 10-13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文叢121種,台北:台銀,1962,頁111 沈文台,《台灣老街圖鑑》,台北市:貓頭鷹出版,2002 周鍾瑄、陳夢林,《諸羅縣志》,方叢7號,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洪英聖,《畫說乾隆台灣輿圖》,2002,02 林玉茹博論《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路》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頁 149 卓克華〈淡蘭古道與金字碑之研究〉,《台北文獻》直字109期,1994,09 郁永河,1700,《裨海紀遊》,方叢 46 號,台北:成文出版,1983,頁 521 夏獻綸,《台灣輿圖》,文叢45,台北:台銀,1959 英鮑爾赫特(C.Imbault-Huart)著,黎烈文譯,1885,《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 臺灣研究叢刊56種, 台北:臺銀,1958 施添福,〈清代臺灣市街的文化與成長(上)〉,《台灣風物》39卷二期,1989 施添福,《台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9 施懿琳主編《全台詩》第七、8冊,(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4月1版) 韋煙灶〈新竹沿海地區域發展的地理環境基礎〉,《竹塹文獻雜誌》第36期,2006 年9月號 倉孫三,《臺風雜記》,頁 20 徐珂,《清稗類鈔》46 冊舟車類,頁 58 連橫,《台灣通史》下冊,台北:黎明文化,2001 《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第一冊 《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第四冊,頁 440
1
郭文鑠,《台灣農業氣候研究》,台北,中央氣象局,民國67年 陳正祥,《台灣地誌》,上冊,(台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民國 48 年) 陳正祥,《臺灣地名辭典》,南天書局,台北市,1993 陳培桂《淡水廳治》(台銀文叢第172種,民國52年8月) 陳夢林,《諸羅縣志》,1717 年編(台灣文獻叢刊第 141 種,1962 年)。 陳國川撰述, 《台灣地名辭書》巻十八,新竹市,台灣省文獻會,民國85年,頁213 陳朝龍著,林文龍點校之《合校足本新竹縣采訪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8 年1月) 陳朝龍(或不著撰人),《新竹縣采訪冊》(1894 年編)(台灣文獻叢刊第 145 種, 1962 年)。 喬治馬偕(G.L.Mackay)著,林耀南譯,《台灣遙寄》,頁 22 喬治馬偕(G.L.Mackay)著,陳宏文譯,《馬偕博士略傳.日記》,頁 31 溫國梁編輯,《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篇》第一冊,台灣省文獻會,民 國 88 年 張德南,〈香山灰窰地區發展初探〉,《竹塹文化雜誌》,2001 年 4 月,第 19 期 張德南,〈十八尖山發展探尋〉,《竹塹文獻雜誌》,2003 年 12 月,第 28 期 張威國,《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民國 97 年 4月 黃奇烈,〈紅毛鄉文獻採訪錄〉,《新竹文獻會通訊》第陸號,新竹文獻委員會 (1953) 黃秋燕,〈被遺忘的河神-以新竹市的隆恩圳為主的討論〉 ,2006,11 黃旺成,《新竹縣志》,方叢69 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黃琡勻,〈新竹沿海地區信仰與祭祀圈探討〉,《竹塹文獻雜誌》,2006 年 9 月號, 黃運喜等人,《新竹市香山港口寺廟群調查研究》,民國97年8月 黃智偉,《省道台一線的故事》,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02 黃智偉,〈統治之道—清代台灣的縱貫線〉,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楊曲昌、韋煙灶,〈富美宮之歷史沿革及其在南寮地區民間信仰中的位階〉,《竹 塹文獻》,2004 年 7 月號,第 30 期 《臺灣私法物權編》/第一款 業主權之沿革/第一項 田園之業主權/第一七四 諭示
2
《漢文日日新報》,〈湖海琅國〉, 1910-2-28 鄧時中,〈清代香山沿海地區商業活動初探〉,《竹塹文獻》第十六期,2000年七 月號 鄧時中,〈頂寮、下寮(香山港)〉,《竹塹文獻》第七期,1998 年四月號 諸家《新竹縣志初稿》,卷三, 〈典禮志,祠祀,竹塹堡廟宇〉 , (台銀文叢第61種, 民國52年) 萬寶康〈台灣分區氣候與天氣之研究一〉,《師大學報第八期》,民國52年 鄭用錫,《淡水廳志稿》(1834),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7年3月 鄭炯輝整理,《新竹鄭利源典藏故書》(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民國 94 年) 鄭鵬雲、曾逢辰,1897《新竹縣志初稿》文叢61種 劉衍淮〈台灣區域氣候之研究〉,《師大學報第八期》,民國52年 藍鼎元,〈紀竹塹埔〉(1721 年著)《東征集》,卷六,頁 591 藤崎濟之助著,《臺灣史與樺山大將—日本侵臺始末》上卷,頁 208
3
附錄二
審查意見綜理表
「新竹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 期初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官道文化調查研究應以有 一 、 1
機發展為主,諸如開港前、 小口時、廢港後及縱貫公路 完成後,官道週邊聚落及空
張德南
資料有限以現有官道配合聚落 的發展陳述
間變化。 報告中, 「朝山」地區的發 張德南 2
展應佔相當高的比例。
補充修正
官道調查多運用戶籍資料 張德南 3
及地圖做較精確陳述。行軍
以土地申告書配合都市計畫圖
簡圖
航照圖及行軍簡圖比對修正
企劃書 P5,有關文獻史料 張德南 工作內容,如何有效與另案 「香山區朝山里區域型文 二
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
歷史資料所述皆地方不可或缺 資料,重覆之處在所難免
畫」之歷史資料部份作區 隔。 本 計 畫 在 調 查 研 究 取 向 張德南 上,宜以「一手資料」為出 1
發點,若為二手資料應清楚
一手資料盡力蒐集,資料來源
說明資料來源,並建議列為
補充敘明
後續審議之重點。 本計畫預期成果與效益為 張德南 2
何?請補述。
3
本計畫偏重「實作」 ,投標 張德南 實作部分以訪談及現場田調記 錄之 廠商應清楚說明操作的內
補充說明
1
「新竹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 期初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容及方法。
4
文化資產調查如何具體活 張德南 文化資產之活化再利用以 硬體及軟體相互間搭配, 化?與本案之原始目標如 軟體如各種活動及志工導 何契合? 覽地方人士之積極參與等 企劃書 P20 辦理期限「期 張德南 中報告」指稱時間是否過
5
修正進度
早,本案審查能否增列期初 簡報? 工作內容中「土地公廟」大 張德南 項下之「經營管理計畫」內
6
經營管理以傳統委員制或 委外等但祠廟仍以委員制 為主變化不大
容為何?若可簡化操作,廠 商宜適度提出修正說明。 本案與「香山港口寺廟群調 張德南 查研究案」計畫如何區隔?
7
兩者以會後協調是否分工或各
宜從計畫工作內容修正,說
自提出
明之。
8
官道歷史意義深遠但文獻 張德南 官道除作為總兵巡察也是重要 商旅交通或郵遞的通道,因記 史料資源不豐富,如何取得 載僅點對點其路線的確定需賴 正確資料? 田調訪查。
9
頂寮土地公廟年代久遠, 張德南 新竹采訪冊謂頂寮福得祠同治 其相關之調查研究要深入。 年間建 官道沿線舊建築已破壞怠
10
盡,並已改建為現代建 築,以現有之景觀如何活 化推廣,請加強構思。
2
張德南
官道以現存狀況結合各聚 落及廟宇的活動展現過去 的風貌,仍有賴一些舉措 如部分復原或相關景點配 合
決議
「新竹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 期初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11 16
17
18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建議增列期初報告,以進 行整體架構之擬定。 建議與「香山港口寺廟群 調查研究案」之寫作體例統 一。 報告書中對於官道文化及 頂寮土地公廟二部分,是採 分開撰寫或合併撰寫? 報告書需納入與官道有牽 涉或相連結關係之人、事、 地、產、景、物等資料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張德南 增加時間另定 張德南 會後協調訂定 張德南 以分開撰寫 張德南 以現有資料盡力補充
3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期初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一 、 1
審查委員意見 「香山」一詞的釐清,有助於規 劃內容、履約標的闡述。
審查 委員 張德南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感謝張老師之指教以重改 編寫
香山港重要性過份推崇:如港口 張德南
2
3
已修正 條件雖較竹塹為佳? 香山港發展時期(道光、咸同) 張德南 的依據?頂寮、下寮街道光年間 香山港一詞見於鄭用錫「淡 首見於文獻咸同之際再分化的資 水廳志稿」 料來源? 張德南 古道的時期斷限為何?如何展現 古道以日治時期台灣堡圖
4
不同時期的聚落空間、街道老舊
集作為段限基礎以都市計
畫圖作為現在空間的形貌 空間,生活文化產業? 頂寮福地初步了解過於草率,如 張德南 已修正 「光緒十二年」 ,最早設立時期? 「香山福地」匾未做詳細考證, 張德南 香山福地匾額從現況無法 即行敍述。 分辨其真偽,但有此匾存在 事實可再找尋資料繼續考 證 縱貫路興建對官道影響為何? 張德南 縱貫線的開闢在官道的保
5
6
7 二
決議
存,有利於朝山里段。 1
細部錯誤修正:詳見期初報告
韋煙灶 感謝韋老師指教以重新編 寫
本。 引用文獻:
韋煙灶
在結案報告中引用文獻格式宜
2
參照學術期刊撰寫格式,如:正 文格式宜採「左右對齊」方式; 建議註釋採用「頁下註」方式處 理;清朝皇帝年號建議一律使用 阿拉伯數字,並且將所有以「甲 子」記年的年號以小括弧附註西 元年份。 「直引」或「意引」 , 「直接引用」 或「間接引用」 ,在結案報告中宜 清楚交代。如 P.2 註 1~註 4 均
參考利用
韋煙灶 以重新編寫
有過度引用的疑慮。P.12「此地 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期初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也可能是平埔族的祭壇,古時平 埔族的聚落在此..….」所依據的 田野證據及史料為何? (4)就傳統聚落、歷史文化內涵 韋煙灶 的調查宜有超越前人研究的論述 ,田野調查及一手資料的呈現不 可短少,以目前的進度情況,似 有落後的現象。其次,地圖是地 理景觀的縮影,各時期的地圖中 有許多文化景觀、產業發展變遷
繼續收集各式地圖
的訊息,宜善用地圖方式來呈現 。 (5)就傳統聚落、歷史文化內涵 韋煙灶 的調查宜有超越前人研究的論述 ,田野調查及一手資料的呈現不 可短少,以目前的進度情況,似 有落後的現象。其次,地圖是地 理景觀的縮影,各時期的地圖中 有許多文化景觀、產業發展變遷 的訊息,宜善用地圖方式來呈現 。 (6)本案的調查研究的具體範圍
感謝韋委員提供意見
韋煙灶
為何?官道周邊聚落群如何定 義?(指涉區域範圍如何?聚 落階層關係如何?)傳統聚落 與現代聚落是否分離討論?是
以合約朝山里為主前後延 續香山塘及海山罟。聚落群 以古道所經過具傳統形貌 空間者皆納入分析,基本上 以傳拱聚落興成之空間較 具意義。
否進行各類地名調查及分析? (7)文化景觀、環境生態、產業 韋煙灶 文化、常民生活文化如何定義及 調查?在本次報告中並未清楚呈 現。研究者希望於履約時間內的 哪一個時段完成? 2
此文字皆呈現在先前報告 中,內容已相當完整,重新 整理作為分析依據。
決議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期初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8)官道文化的定義為何?如何 韋煙灶 活化再利用?(2007.12.20李奕 樵委員及徐俊榮委員均提到)在 本次報告中並未清楚呈現。研究 者希望於履約時間內的哪一個時 段完成?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官道文化尚未有具體的探 討,以清總兵巡視所經路線 為主,形成相關事務串連之 物件呈現,聚落、飯店、鋪 戶等。
(9)頂寮土地廟有何歷史、文化 韋煙灶 為頂寮莊的村廟,作為海口 、社會元素?值得進行保存與活
並不以媽祖廟或王爺為村
化?
廟有其過去歷史,加上官道 的連結。
(10)頂寮土地廟的文獻史料的 韋煙灶 蒐集及歷史考證目前的進度如何 ?就P.13而言,似仍嫌淺薄。頂 寮土地廟祭祀圈所對應的聚落是 否即是頂寮聚落?(頂寮有其它 土地廟?其聚落是以傳統聚落來 定義或是現代聚落來定義?)
頂寮土地公廟建于同治年 間,有其歷史及聚落信仰上 之意義
(11)頂寮土地廟若與香山港的 韋煙灶 興盛連動關係,則頂寮泊地時期 為何?有必要釐清(香山港主要 泊地應在下寮)。 三
1 2 3 4 5
1
報告書內容(本文)相對薄弱, 韋煙灶 請於期中報告時併補強。
已補充
已補充
李奕樵 已重新編寫 報告書撰寫請注意體例,註解或 李奕樵 已重新編寫 註釋似未清楚標示。 請檢視評審會議紀錄,於未來操 李奕樵 依委員意見補充 作時,強化並反映各委員內容。 請檢視評審會議紀錄,於未來操 李奕樵 已補充 作時,強化並反映各委員內容。 官道研究範圍以官道二旁為主 邱淑芳 部分資料請更新內容,如P5。
,但與官道相連結之相關人物、 事件、地貌、產業、景觀及物產 等,皆需納入報告中。
已補充
3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期初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有關「朝山」現存之文獻資料, 邱淑芳 2
1
已補充
較為缺乏,請調查研究團隊加強 搜整考證。 官道文化及土地公廟調查請分 林榮洲 成獨立二大部分撰寫。 頂寮土地公廟之調查,請註明最 林榮洲
2
關鍵、最危急之處,以作為日後 修復之依據。另建議以地震模擬 損壞破壞狀況。
已區分 頂寮土地公廟現況岌岌可 危,其損毀講以屋面坍塌為 主。
本廟雖小,但仍應以調查古蹟、 林榮洲 3
已修正
歷建之標準,進行應有之檢測調 查。 建議將第五節「官道文化活化再 劉敏耀
1
2
1
利用規劃構想方案」另成一章, 其內容包含上位計畫、發展優勢 劣勢探討、官道發展課題、活化 構想及經費期程等。
同意繼續補充資料
頂寮土地公廟之信仰特殊性,請 劉敏耀 納入報告書中。 建議加入探討走私貿易、走私路
補充修正
黃卓權 是否增入此部分請再討論
線及塩館之設置地點等。 官道一般為公有地,建議或可依 2
黃卓權 感謝黃委員意見,盡力搜尋
據日據時代的地籍圖,自公有地
相關資料
之變化中,推論官道變遷狀況。 另可參閱總督府土地申報書,其 3
黃卓權 已搜尋過土地申告書現缺
或有官道、聚落等變遷之相關資
香山庄
料可查詢。 本案需進行第一手資料之調 1
查,該調查因較為耗時,故本案 進度應再加強。
4
黃興國 繼續努力中
決議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期初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2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官道旁聚落之調查,請區分其聚
審查 委員 黃興國
3
決議
以傳統聚落為主,現代建築 部分暫不討論
落型態。 有關頂寮土地公廟之破壞調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黃興國 依目測及敲打、探針探測
查,其檢測方式為何? 結論 1 依各委員審查意見,通過本 次期初報告。 2 請依據審查意見修正補充 後,納入期中報告,並製作 回覆意見表說明
5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期中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1
2 3 4 5 6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第壹章,欠缺朝山地區發展歷
朝山是香山一個小聚落名不
程。
見經傳,介紹香山即保含朝
決議
山里由於朝山里實在是個小 張德南 地方,即使清代整個香山地 區的官道使用情形,我們也 很難在史料中發現,畢竟此 地只是個郊區邊陲地帶 第貳章,P10驛站與官道是否有 張德南 理論上應該有關 關聯。 P10 ,「 過 塩 水 港 溪 至 香 山 塘 張德南 段,即是今日香山地區的省道 已修改 段」存疑? 張德南 引用來源已註解 P14「飯店」的位置? P20「台灣輿圖新竹縣圖」記 張德南 香山福地匾額從現況無法分 載:同治年間建,廟宇十三坪, 辨其真偽,但有此匾存在事 地基二十四坪? 實可再找尋資料繼續考證 P23, 「道光十三年之靈興宮」, 張德南 已修正 年代請再確認。
總論
韋煙灶 感謝韋老師指教
目前所呈現的報告內容,在田野 韋煙灶 1.
調查內容仍停留在表層,深層的 在地文化內涵仍未進一步探索。 (1) 在歷史文獻的引用,諸多不
韋煙灶
當引用,且討論的區域尺度無法
所述以香山為範圍事實上也 涵蓋了朝山里
完全落實對應到「朝山里」。 (2) 小區域研究應落實到地毯 韋煙灶 式的官方檔案及文獻整理,諸如 :土地申告書、戶政資料、各時 期地圖(含地籍圖)、新竹縣志 、續修新竹市志、人口資料(如 國勢調查報告、新竹州第一統計 書…)。
土地申告書及各式地圖見附 圖
(3) 目前本報告所表現的調查 韋煙灶 經王理事長及蔡總幹事提供 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期中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層次,顯然無法超越前人研究的 框架,為凸顯其調查價值。在田 野調查上也未落實到家戶訪談 ,無法利用田野資料彙整出突破 性的成果。調查進度頗為落後。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地方史料,所得整理如報告 書
(4) 研究者對於臺灣或新竹地 韋煙灶 區的民間信仰系統概念的掌握 似乎有待深化,導致某些推論有 些不妥(如P.38倒2行至P.39第3 行,頂寮福德宮是廟仔的位階, 稱為自然村大廟,顯然是誇大了 )。 2.
除此廟外頂寮無其他大型陽 廟,且該廟豎立代表中營之 黃旗是事實,將修改自然村 大廟為聚落中心廟
本調查報告諸多行文不夠嚴謹 韋煙灶 ,不符研究調查報告的期待。 (1) 行文方式有諸多缺乏學術 韋煙灶 嚴謹的推論,贅語語意不連貫之 處頗多。
謝謝指教、儘量修改之
(2)文獻資料的取材也諸多不 韋煙灶 當之處,如P.15-18(詳見各論 )。
謝謝指教、儘量修改之
(3)部分引用文獻格式有瑕疵 韋煙灶 (P.28第1段;P.32-35有過度引 用之嫌)。 (4)研究論文的引用過度集中 韋煙灶 少數人(如:馬偕、鄧時中….. )
謝謝指教、儘量修改之
此地為小地方僅少數人研究 或紀錄過,無法無中生有
香山南部海拔約2.5-3.0m約為1 韋煙灶
3.
900年的海岸線(海堤)位置, 以此劃一條線,可以分出一條地 理界線。關於廟宇的簡史、修建 年代、建廟起因、可以更精確核 對。
已補充
對於聚落的討論流於一般描述 韋煙灶
4. 2
性的陳述,缺乏地理性論述,如 :區位(location) 、 (地點(si te)及位置(Position or situ
此文重點在官道文化,而非 聚落地理學之探討盡力補充
決議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期中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ation))的分析,空間階層性的 缺乏討論。 相關地標的基本資料應再補上 韋煙灶
5.
增列各區經緯度
地理計測的基本資料(二度分帶 的經緯座標)。 土地公廟在聚落發展上的意義 韋煙灶
6.
文中雖由提到,但在「朝山」的 聚落調查落實對應及討論其次 ,村廟的建立與村落意識的確認 或強調(我們村子要有庄頭廟) 有關,如靈德宮—頂寮、靈興宮 —下寮。「廟仔」與「廟」的語 義差判釋。建議期末報告應論及 地方公廟與聚落間的對應關係。
謝謝指教、儘量修改之
對香山港、澳的敘述,應特別注 韋煙灶
7.
意語義的問題,「港」在福佬語 有三種意義:港口、海灣、小河 ;澳也有二種意義:海灣、港口 ,「泊地」才能真正是指「港口 」。河口港定義是應帶有以河流 流域為腹地的意義,強調香山港 為河口港是否妥當? 各論
謝謝指教、儘量修改之
韋煙灶
1.P.1倒1行「……鹽水港、海 韋煙灶 墘一帶荒埔……」筆誤,應刪除 頓號。
謝謝指教已修改之
2P.2第1行,如何可以確認陳璋 韋煙灶 .
琦的拓墾範圍包括今日美山、朝 山、鹽水港(不宜用鹽水港,應 使用鹽水)等里?
已區分
3.P.2第8行「……所有港口均 韋煙灶 為河港」的說法有誤,香山港即 不屬河港。
謝謝指教已修改之
3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期中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4.P.2第12行「颶風」即是颱風 韋煙灶 ,刪除颶風。 5.P.2第16行「香山港原是一個 韋煙灶 天然良港」說法不妥。 6.P.2倒11-倒9行補上資料來 韋煙灶 源或引用文獻。 7.P.7 第 3-5 行本處耆老口述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謝謝指教已修改之 謝謝指教已修改之 謝謝指教、修改之
韋煙灶
而顯然不合史實,文獻中所謂 謝謝指教、儘量修改之
的「鹽水港」及「汫水港」是 港或海灣或河流未必肯定。本 處說法有商榷之處。 8.P.8 特別注意「垵邊船」 、 「商
韋煙灶 謝謝指教、儘量修改之
船(舶)」 、 「大船」所提供語意 差異的線索。 9.P.9.第二段請補上引用文獻。
韋煙灶 已搜尋過土地申告書現缺香 山庄
10.P.9 第三段引用非學術論
韋煙灶
文的黃智偉(2002):《省道台
此地為小地方僅少數人研究
一線的故事》,頗值得商榷。
或紀錄過,無法無中生有, 只好引用非學術論文
11.P.11 第四段引英鮑爾赫特
韋煙灶 此地為小地方僅少數人研究 或紀錄過,無法無中生有藉 由當時台灣他處官道環境, 來了解本地情形
的資料,與朝山有何關聯?
12.P12-13 新竹對氣候的描述 不盡客觀,生活環境的優劣與 開發時程有關,不可一概而 論。 4
韋煙灶
謝謝指教、儘量修改之
決議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期中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13.P.15-18 係過度討論,應刪
審查 委員
決議
韋煙灶
減內容。
14.P.19 清代及日治時期年號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謝謝指教、儘量修改之
韋煙灶
宜加註西元年份,如第二段「明 治三十七年」宜改為「明治三 謝謝指教修改之
十七年(1904)」,全文的情況 相同。
15.P.20 第二段的敘述,所指
韋煙灶 單純就建築聚落的現況作一
涉意義不明也不妥。
16.P21 官道路徑無法從圖十
描述 韋煙灶
二看出。
17.P.27 倒 9-7 行的引用文獻
另作說明
韋煙灶
來源為何?整段語意不連貫。
18.P27 倒 1 段至 P.28 第 1 段
補充加註
韋煙灶
的說法,出現時空間錯亂的狀 調整修正
況。
19.P.28 第 2 段及第 3 段缺引 用文獻,第 1 段論述有些過度
韋煙灶 補充加註
推 論,第三段的討論沒有意
5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期中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義。
20.P.29 第 1 段及第 2 段無引
韋煙灶
用文獻,第 3 段引用文獻落失。
21.P.30「香山地區朝山里區域
補充加註
韋煙灶
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 畫」表中所列資料仍嫌停留在 增列資料
表象,對於「現存」及「消失」 的分類也未說明
22.P.31 第五節與目錄無法對
韋煙灶
應,而其內容也過於空泛,如 何在調查研究期間完成不無疑
修正
問。
23.P.34 倒 1 段的頂、下寮人
韋煙灶
口數的表現若能與其它聚落對
補充說明
應,就可凸顯其港口機能。 24.P40 倒 1 段的討論,及 P.41
韋煙灶
第 1 段及第 2 段怪怪的。
25.P64 頂寮土地公廟修復經 算概算表的藍圖。
6
補充說明
韋煙灶 補充說明
決議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期中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1.報告章節目錄及撰寫體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李奕樵
請參照文化局相關正式報告格 感謝指教
式書寫。
2.報告書應有專章詳列參考或
李奕樵
資料來源。
3.報告書始自 p.19 第二節內
另增補
李奕樵
容薄弱,建築研究調查及特色 補充說明
分析亟需修訂增補。
4.報告書始自 p.29 第四節內
李奕樵
容薄弱,有關文化景觀、環境 生態、產業文化調查分析不夠
補充說明
深入。
5.報告書 p.31 第五節官道文
李奕樵
化活化再利用規劃構想方案, 報告書僅為原則性說明,構想
補充說明
方案幾盡闕如。
6.頂寮土地公廟測繪及標示仍
李奕樵
不完整,平面圖應標示奉祀神 祇及位置,門窗應標示清楚, 立面圖請補齊,剖立面圖請於 圖面標示尺寸。7.報告書 7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期中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7.p.45 內容為一般論述,請予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李奕樵 補充說明
以重置。 8.報告書 p.46 表 5-2-1 所示
李奕樵
「內天后宮修復經費概算」有 誤,經費預估應含單價、單位
修正並補充說明
等計算過程,目前表示方式過 於簡略。
9.報告書 p.48 第三節,本文內
李奕樵
容全無,是否有脫頁?建議於 報告書最終章節處可以「階段
補充說明
性結論」等標題,作為階段性 論述之總結。
10.綜觀報告書內容、格式、體
李奕樵
例各方面,仍有多處不足與疏 漏,建請規劃單位掌握工期,
補充說明
確依合約書規定,儘速補齊修 訂。
1.期初報告時引用文章均以標
邱淑芳
楷體呈現以與本文區隔,相當 清楚。但期中報告中多處引用 文(如 P7.8.12 等)均改為與本 文相同之字體,請修正。 8
補充修正
決議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期中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2.第壹部分第二章有關常民生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邱淑芳
活文化、文化景觀、環境生態、 產業文化等的調查,僅為概括 性論述,內容太過簡單,請再 補充說明
加強充實內涵。補充之酒廠、 二崁古厝、鹿港案例非本區之 調查內容。
3.第貳部分第二章有關土地公
邱淑芳
廟建築的調查研究,各節之內 容均嫌薄弱,請再加強充實內
補充說明
涵。
4.P43 提到土地公廟不做緊急
邱淑芳
支撐有隨時倒塌之危機,請說 明緊急支撐之方式及預估金 額。 5.P45 頂寮土地公廟修復原則 乙節,完全未對修復原則有任 何具體建議,即於 P46 依其修
補充修正
復方式預估修復經費,經費預 估之基礎為何?經費是否高 估?預估經費數字不合理且加 總不正確。
9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期中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6.P46 表 5-2-1 為內天后宮修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邱淑芳
復經費概算表?第叁大項正殿 修復工程金額,明細表與總表
修正並補充說明
不符。
7.本案進度嚴重落後,請執行
邱淑芳
單位把握時間,加強補足應有 內容。
官道文化調查案
1.就內容來看,距完成報告尚
劉敏耀
劉敏耀
有差距,請規劃團隊掌握時 效。就現有架構來說,未來之 操作恐有問題。建議加入社區 補充修正
營造、生活博物館之概念,以 整合性的多方討論,提出較具 可行性之方案與作法。
2.討論的內容應包含:歷年相
劉敏耀
關計畫之執行情況與檢討、相 關法令與都市計畫之檢討、官 道文化未來發展之課題與對 策、規劃基本構想、執行之期 程與經費概算,俾使後續之推 動。
10
補充修正
決議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期中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3.官道為線性空間,如何從線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劉敏耀
狀,擴充至面狀,並增加停留 點,才能讓此地有發展的機 會。建議與十七公里海岸線串 補充修正
聯,使單車路線進入官道,增 設文化空間與解說系統,並強 化重要文化空間之軟硬體。
4.所有的發展契機都有賴於詳
劉敏耀
實的調查成果,請規劃團隊多 補充修正
加油。
5.底圖很重要,好的底圖可讓
劉敏耀
規劃構想躍然紙上,也請加 補充修正
油。
6.案例討論,應可再提出更合
劉敏耀
適之實例。
土地公部分
1.圖面仍有不足,請補充。
補充修正
劉敏耀
劉敏耀 補充修正
2.雖然主體建築僅一開間,但 仍應加以描述構造、裝飾等特
劉敏耀 補充修正
色。 1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期中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3.祭典儀式部分仍應予補充說
審查 委員
劉敏耀
明
4.文內未將頂寮土地廟的特殊
補充修正
劉敏耀
性提出,應加補充
5.是否建議登錄歷史建築應加
補充修正
劉敏耀
評估說明。
6.經費概算總表有誤,經費嚴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補充修正
劉敏耀
重高估。修復內容應包含匾額
補充修正
整修。
1.本案進度落後,請再加強。
2.聚落變遷資料,可以土地申
張興國 修正補充 張興國
告書、戶籍資料、調查簿及除 戶簿等,以考證取得第一手資 料。
結論:本案請依據審查意見修 正,並製作回覆意見表說明, 於 97/7/11 提交修正後期中報 告,本局將另擇期召開審查會 12
補充修正
決議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期中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議。
13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修正 後期中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P1 第一章列有「新竹市朝山地 區歷史發展沿」, 內文並未敍及朝山歷史,應補 1
述朝山(頂寮、下寮、車站)
張德南 補充說明
聚落發展沿革,對清代、日治 時期官道發展及居民生活方能 進一步了解。 2 3
4
P7「香山港口之興衰」建議將香 張德南
同意 山天后宮部份列於本節最后。 P9 第 5 行「最早之香山港(今 張德南 日汫水港)約在嘉慶初年(1800) 已修改 開港」,請註明出處。 張德南 P20,註 31「飯店」在今天新 竹縣竹北市與新竹市交界鳳山
修正
崎南麓,敍述錯誤,新竹市如 何與鳳山崎交界? 第三節,P36-38,在塩水港及
張德南
海山罟土地申告書中的業主, 5
補充修正
應做分析後,列入美山、朝山、 塩水等各里,有助於了解官道 早期的聚落發展。 P46,「在生態環境發展上,應
張德南
該嘗試將區域內部的特質,融
6
合成單一的形象,呈現給觀光
海陸兩線的交通,官道與寺
客」 ,朝山地區此單一的形象,
廟、聚落的結合,應可作為 對外宣傳的重點
可否詳述,例如朝山頂寮、下 寮、車站聚落不同時期的風 貌。
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修正 後期中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7
8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P46,「發展當地的聚落及生活 張德南 官道文化應做歷史事件重 的演展…,使得朝山里整體面的 點的說明如官渡的設立、澳 主題呈現」,朝山官道文化的特 甲的設立及功能的呈現 質特色,在報告中未見敍述。 張德南 官道文化需重新定義再建 影響朝山官道文化的發展內容 立,更需有心人士積極推動 與脈絡是什麼,諸如水利設備的 結合地方志工的參予帶動 風潮
設置,近代交通路線及營運,對 官道的影響及衝擊為何? P48,頂寮與下寮…在行政區劃 張德南 9
P49,頂下寮的聚落可能始於雍 10
修正
上,各屬於朝山里與海山里,其 敘述錯誤。 張德南
正年間…入墾香山地區…,此處 的「香山地區」可能是大庒里一
修正
帶。 11
P50,有關鄭坤家族及陳鴻儒派 張德南 下的敍述,部份錯誤。
修正
P49, 「頂寮街上…船戶在此置郊 張德南 12
舖、店頭…棧房」,引自鄧時中 【頂寮、下寮(香山港)】請列舉 郊舖、店頭、棧房的名稱做為依 據。
修正
頂寮土地公廟的歷史沿革及位 張德南 13
置關係,聚落位置、海岸變遷及 官道景觀,宜更進一步調查。
補充說明
頂寮土地公廟「香山福地」匾 張德南 14
是重要的官道文物,應詳加調查 ,其建廟年代及捐奉者在發展研 究上極為重要。
補充說明
朝山里官道文化的調查研究, 張德南 15
2
最重要在將香山、香山塘、香山 大庄、頂寮、下寮、車頭、朝山 里的聚落發展、產業內涵加以說
補充說明
決議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修正 後期中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明,才進一步討論常民文化的內 容。 在文獻資料極其不足下,田野 張德南 16
謝謝指教、補充說明
調查有其急迫性,但耆老口述可 信性要再三評估。 (一)
韋委員煙灶
韋煙灶
1.總論 (1)寫作上的筆誤及疏失大抵 韋煙灶 修正。作者花費過多的篇幅描述 及分析較為宏觀尺度的區域特 性(P.4-26)。但針對在地方性 (local)的微觀調查,卻仍不脫 前人既有的研究成果的呈現,調 查的厚實度又嫌不足,以致影響 到以「朝山里官道的文化特色」 的展現效果的力道。 (2)規劃單位仍未充分提出具
補充說明
韋煙灶 補充
有說服力的資訊來具體呈現朝 山里官道的文化特色。 (3)頂寮土地公廟內部的修復 韋煙灶 ,若能依約定時間完成,則頂寮 土地公廟會有一番的新面貌。但 頂寮土地公廟內部的修復,僅止 於「點」的表現。頂寮土地公廟 是整個香山港市街的一個「景點 」,若能將海岸線變遷—香山港 泊地變遷—港口市街變遷—古 官道—地方產業等面向,加以整 合,模擬出「面」的空間模組, 來規劃本研究案,或許是較能達 成「文化資產保存及活化」計畫 的目標。 2.各論
同意
韋煙灶 修正
(1) P.5第三段倒2行,作者將位 3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修正 後期中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於港南里的海口誤解成南港里 的海口,宜更正。 (2) P.7倒8行湄州島應改為湄 韋煙灶 洲島。 (3) P.20第6行「邊垂」為「邊 韋煙灶 陲」的筆誤。
修正 修正
(4) P.22第9行:白沙屯在今通 韋煙灶 修正
霄鎮。 (5) P.26-28朝山里官道空間 韋煙灶 變遷的調查不及「新竹市香山港 寺廟群調查研究」具體及富內涵 ;但繪圖的表現卻勝過後者,宜 進一步截長補短,豐富調查內涵 。 .
同意
(6) P.36-38土地申告書資訊 韋煙灶 已經進來,唯仍欠缺田野比對。
補充說明
(7) P.39-45雖說他山之石可 韋煙灶 以攻錯,但作者對於本研究議題 的調查與討論,仍欠缺明確具體 的內涵,調查進度仍頗落後。 1
2
3
P29、P33地形圖示標示並不清 李奕樵 補充說明 楚,與本文內容連結性與說明尚 嫌不足。 P13、P30、P32、P43、P51等文 李奕樵 修正 字脫落或不清,請修正。 P39第四節似為某計畫二手資 李奕樵 料之引用,且有關「文化產業」 與本計畫論述之連結性可再加 強。 P40「復活的聚落」引用澎湖二
4
崁資料,其與本計畫之關係為 何?有何本案可茲借鏡之處? 請補充說明。
4
補充說明
補充說明
李奕樵
補充說明
決議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修正 後期中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P46,再利用構想方法「穿」與
5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李奕樵 補充說明
「串」的功能頗具創意,本章 應有效補強內容。
6
P47 諸多文字與標點疏漏、重置
李奕樵 修正
請修正。 7
P48、P49 有關圖五的說明與照
李奕樵 補充說明
片品質請再補強。 8
9
P50 相關資料請再更新。 P51 有關圖七之文字說明與
李奕樵 補充說明 李奕樵 修正
P52 之照片似不相符。 李奕樵
10
修正 尾段文字與 P56 第一段相同 請修正。 P56 末「新近發展的景觀餐廳
11
李奕樵
與民宿」 ,與現況不盡相符,請
補充說明
說明。 第貳章內容是否涵括頂寮土地 12
李奕樵
公廟之測繪?另第二節「建築 補充說明
物破壞調查」 ,尚嫌簡略,相關 說明照片可再補強。 P66 起修復經費概算表格式、 13
內 容與常規體例不符,請修
李奕樵 補充說明
正。 5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修正 後期中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P69 第三節內容略嫌制式,是
14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李奕樵
否可引入以社區居民或寺廟管 補充說明
理委員會為主體的管理維護及 再利用之機制。 本案工期時間相當有限,請規
李奕樵
劃單位加緊辦理以掌握時程, 15
另日後報告書請附加「審查意
遵照辦理
見綜理表」 ,並清楚回應辦理情 形。 (二)
邱委員淑芳
韋煙灶
1. 本區域因陰廟較多,許多居 民於門前安置八卦鏡、山海鎮
補充說明
等辟邪物,建議可納入報告中 調查其材質、形式,以及價值 等。 2.「沿官道聚落常民生活文化
韋煙灶
內容之調查」乙節內容尚待補 補充說明
強,請於期末報告中補足本章 節內容。 3. 「官道文化活化再利用規劃
韋煙灶
構 想方案」乙章內容尚待補 補充說明
強,請於期末報告中補足本章 節內容。 4. 官道的考證,再次強調需以 地籍圖、地圖資料為依據。另 報告中地圖,需能切實呈現欲 6
韋煙灶 修正
決議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修正 後期中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表達的主題。例:將官道路線 以 不同顏色標示,並註記清 楚。 (三)
林委員榮洲
1.報告書第四節所述內容與朝 山地區無關,請補充朝山地區
補充說明
文化景觀、環境生態及產業文 化 自過去演變至今的過程面 貌。 2.文獻考證資料及規劃構想方 案,可參閱元培科技大學研究 成果,並與其互通有無,以充
補充說明
實本計畫內容。 (四)
元培科技大學(張興
國老師) 1.請參考竹塹文獻 36 期「17
補充說明
公里海岸線」相關香山研究內 容。 2.官道聚落常民文化部份,可 參考朝山社區進行之常民生活 內容(社區誌)的調查成果,
感謝指教
並再深入發展(例:五分車)。 3.目錄架構請參考履約標的內 容研擬。 4.請增加圖示說明。
補充說明
補充說明
7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修正 後期中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5.土地申告書的人物-車站蔡 家,可訪談社區總幹事蔡志修
補充說明
先生,其即為蔡家後代。 十一、結論:
李奕樵 補充說明
(一)依各委員審查意見,通 過本次修正後期中報告。 ( 二)請依據審查意見修正
李奕樵
後,納入期末報告,並製作回 覆意見表說明。 十二、散會:下午 4:20。
8
李奕樵 補充說明
決議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修正後期末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 議
一 有關頂寮、下寮部分其地點位置 仍不清楚 1
已修正
P5 美山里…,境內有頂寮為清 張德南 季南北官道北上要站之一
2
P48朝山里(車頭、下寮) 、美山 張德南
同意 里(頂寮、香山塘、草漯仔) P69 南以頂寮溪與下寮區隔, 張德南 3 在行政區劃上,各屬於美山里與 已修改見本綜理表之附件1 朝山里 P76 而除了頂寮庄朝山里聚落 4 內 有關飯店部分位置為何?建議 二 取得之資料應作分析: 張德南 P5 香山塘南緣原有一「飯 店」 ,為北官道過「塘」站檢查 1
修正見P1~7
哨前,休憩打尖之處飯店位置 另一說法在今香山天后宮後方 附近。 P18 香山塘…,,可知「飯店」
張德南
似乎在香山塘與草漯之間。舊 址的一善堂在飯店附近,舊址 2
補充修正P7~10
的一善堂在今香山天后宮後 面。 (引用新竹文獻會通訊「一 善堂在美山村飯店」 「遷同村火 車站鐵路東方山麓」,有誤) P19《新竹文獻會通訊》大庄—
3
舖仔—飯店—香山塘—草漯—
張德南
補充修正P7~10
頂寮 《新竹縣誌》頂寮—草漯—香 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修正後期末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山塘—飯店—舖仔—大庄,
4
P48「南至鹽水港溪,北至香山
張德南 補充修正P5、P18
莊飯店熟園為止」。 三
朝山官道鄰近寺廟,請確認其
有待討論
年代。 P4,1 今聚落中心有一媽祖廟
張德南
(香山天后宮)道光初年創 建。 2 原有一齋堂名壹善堂,創建 於光緒年間, P5,1 保安宮,…相傳係道光
張德南 提供清代旅行文化增加當
末年所創。
時環境之情境之認知,亦可 刪除
2 原名花橋宮,民國 35 年 (1946)遷建今址。 四
香山福地部分,未作解釋、分
張德南
析 香山福德宮原址在何時起造, 1
張德南 修正,應是遷移重建
今址是何時遷至修建?何時重 建?
2
「香山福地」匾的商榷 A「光緒丁亥年憂月 香山福地 塹郊金長和眾弟子敬立」 陳國川:《台灣地名辭典 卷 18 新竹市》P220 1996 卓克華:《新竹市香山天后宮 調查研究》P12 2006
2
張德南
修正見P49~50
張德南 香山地區涵蓋範圍亦包含 了當時朝山至南港之範疇 ,該部分資料僅提供當時之 實況供參考,可刪除
決 議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修正後期末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 議
B「光緒丁亥年夏月置」 , 「塹 郊金長和香山眾弟子敬立」 卓克華:本調查研究 P78 C:「光緒丁亥年夏月吉旦」, 「塹郊金長和眾弟子敬立」 陳立台:2008 年調查研究 D:「塹郊」與「郊戶」名稱, 何者較凸顯金長和衰頹之景象
香山福德祠「其他神尊為他人
張德南
棄置或提供供奉」何以設五營 3
(朝山地區古道範圍內井水港 水蓮宮海山罟保海宮聚落亦設 五營與陪祀神有關)
五
朝山官道部分 新竹縣誌所載朝山古道路線經
張德南 張德南
文獻資料可以找到明確資料 (詳見 P35)而「清代新竹的 1
補充說明見69
古官路自會與遞送文書之舖遞 息息相關更可利用未遷建之古 廟串連起來」 (P23) ,本調查研 究室否作此項串連工作。
一
綜論 圖 2-1-2 圖 2-1-3 圖 2-1-4 圖
1
張德南
2-1-5 圖 2-1-6 圖 2-1-7 的圖 表現頗佳,為圖例部分宜更清 楚表示,也可考慮內容以彩色 3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修正後期末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印刷處理 土地申告書的資料分析以較完 2
張德南 已修正見P80
整呈現,對於還原 100 近百年 前調查區的人文地警助益頗多 目錄中建議將『壹』及『貳』
3
張德南
改為第一篇第二篇或第一部分
已修正見P69~71
第二部分;章名改為小寫中文 數字 4
行文疏漏,直接在正本中註記
張德南
請參照修訂 5
行文仍頗多疏漏,宜進一步再
張德南 已修正見P1
審閱稿件 二 1
3
行文格式部分 各章之起始頁碼英從奇數頁開
張德南
補充修正見P2
張德南 已修正見P6
始,且空頁仍應算頁碼 2
p.62- p.67 排版格式與其他頁碼
張德南 補充修正P7~10
不一致,應統一之 在文中格處文獻引用來源寫法 3
張德南 補充修正P3~5
有用〈〉及<>,應統一興正 成正確的〈〉
4
缺目錄中表次與圖次 文中圖不多,建議圖名無須分
5
張德南
補充修正P12
張德南 見綜理表附件2
割成「1-1-1」等形式,直接以 連續編號處理。
4
三
行文疏漏
1
P1 第 6-7 行建議併入至前一段
2
p.2 第 7 行有關「乾隆年代拓墾
張德南 張德南 張德南
補充修正P16 遺漏已在檔案中修正 補充修正P37
決 議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修正後期末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 議
地區更達鹽水港海墘一 帶,……」宜將 P48 註 93 提前 到本處。 3.2 倒第一行至 P3 第 1 行「(南 港里)」,請更正為「(港南 里)」。 3
p.3 建議刪除第 4 行「不免相關
張德南 同意,「及」字改「或」
文史資料顯得貧乏」文字 p.4 第 2 段第 6 行(陳朝龍, 4
張德南
1962:124) ;P59 倒 1 行(台經
此指日治時期的狀況
院,2003:2)等請統一改為頁 下註。 5
p.5 倒 4 行「圖 1-1-1 」字體偏
張德南 已補充修正P61~62
小 6
p.11 圖 1-1-2 及 p.12 圖 1-1-3 十
張德南 臺灣私法物權編/卷三 物 權之特別物體/第二十六杜 賣海地字,頁942
分不清楚。 P.18 文中〈香山文獻採訪錄〉
張德南
耆老及《新竹縣誌》於飯店之 描述多在香山塘之前(即香山 塘之北邊) (P18-19) ,及圖 1-1-1 7
看起來也可與前述呼應;與 P.18 倒 1-2 行所提「香山塘的南
(1) 已刪除 (2) 已修正補充見P49 (3) 已刪除
緣」有出入。且香山天后宮在 下寮下寮屬朝山里與每山村飯 店在行政村也不一致 P.18 關於 飯店的論點及行文宜仔細斟酌 8
P26第3段在中央氣象局有完整 韋煙灶 5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修正後期末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的長年氣候資料可查,實不宜以 1938-1945短短7年的資料來分析 ,長期氣候分析是以現在往前推 的30年的平均值,目前新竹測站 的降水量大約是1750mm,台灣全 島的降雨量約2452mm(詳細請上 網查) 9 10
韋煙灶 補充說明見P61~62 韋煙灶 P44 前三張照片,建議附上地 影印關係正式印刷時效果
P34-41內容重複出現
會更清晰
標資訊,以求嚴謹 11
P59第2段缺引用文獻註釋
韋煙灶 已修正 韋煙灶 已修正感謝韋教授 韋煙灶 已修正 韋煙灶 影像見聚落分析
(7)每章的起始頁建議以單數 韋煙灶 頁(左頁)開始
正式印刷前重新編排
(8)文末未附引用文獻建議補 韋煙灶 於各章註釋呈現正式印刷 上
補充
(9)研究調查報告的「紙本報 韋煙灶 告」的總預算編列 2.各論
韋煙灶
(1) P.1頁下註1請補上網址及
修正見P1
瀏覽日期。 (2) P.1倒3行至P.2第5行,請稍 韋煙灶 事改寫,以免造成過度引用之嫌 。
修正見P1~P2
(3) P.2第行「 (官方文書上用灰 韋煙灶 瑤)」中之「瑤」應為「窯」的 筆誤,中括弧的文字建議刪除。
修正(部分重新編寫見相關 頁數,以下同)
(4) P.2第三段請補上引用文 韋煙灶 獻。
6
同上
決 議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修正後期末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 議
(5) P.2第三段的倒2行, 「…所 韋煙灶 闢的南庄雖包含海口(南港里) 」括弧中的文字請刪除。按:本 所指應是港南里的海口(日治楊 寮大字),而非鹽水港大字的海 口。
同上
(6) P.2倒2段請補上引用文獻 韋煙灶 .
。
同上
(7) P.3第2行「…亦可見乾隆 韋煙灶 中葉此地應該已出現道路,為旅 客遊人,中途打尖休憩吃飯之所 。」的敘述有些語病,理由是香 山的官道出現,應當不會晚到乾 隆年間,請改為「……亦可見乾 隆中葉此地應該已出現提供旅 客遊人,中途打尖休憩吃飯之所 。」 (8)P4倒5行請補上引用文獻。 韋煙灶
已修正見P5
同意見3
(9)P5第2行文中所引之鄭用錫 韋煙灶 的《淡水廳志搞》,如何可確認 「最早之香山港(今日汫水港)」 ,建議中括弧中(今日汫水港)
已修正見P7
的刪,以免增語病 (10)P4倒2段是討論香山港貿 韋煙灶 易昌盛的重要關鍵因素,故宜補 上引用文獻,如卓克華教授即曾 經發表相關著作 (11)P7圖2-1-1不清楚,失去 韋煙灶 了圖示作用,建議刪除。
同意見3
已刪除
(12)P7-9想必有本案作者要傳 韋煙灶 達之意念,請以適當的文字闡述 地圖可傳遞的訊息(如土地利用 、海岸線)
已修正見P11~12
7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修正後期末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13)P11頁下註9內容請改為與 韋煙灶 為不同書籍,前為論文改成 P13頁下註11相同 書 (14)P15第1段有關飯店的討論 韋煙灶 同張老師意見各論4
可配合對照P3圖1-1-1再補充論 證 (15)P18所討論的竹塹氣候, 韋煙灶 頗有失真之感。這部份應參酌中 央氣象局網站的新竹測站資料 及居住在新竹地區的生活經驗 ,加以改寫。
同張老師意見各論6
(16)P19第1行「整個竹塹區沿 韋煙灶 海一直到大安溪以北都是砂性 土或沖積土的海岸」將土壤環境 過分簡化敘述,建議刪除。P29 圖2-1-1可盼是海岸線上均有沙 丘符號,可佐證本地飛沙走時的 情況
已刪除
(17)P20第3段內容建議參考中 韋煙灶 央氣象局網站資料
同意見15
(18)P33第2段第3-4行有關「 韋煙灶 堡圖中草漯仔聚落並不存在」, 與事實不符,堡圖上的草漯有清 楚的聚落符號,只不過是小字以 上的聚落,故沒有標示出來而已 。 (19)P34碉堡建議附上照片
已修正見P34
韋煙灶 見綜理表附件3
(20)P42-43土地申告書的相關 韋煙灶 業主資訊已經進來,唯仍欠缺交 互分析與田野比對,這些人就目 前田野調查應可詢問到,可進一 步可發覺更多的「在地常民文化 生活內容」(僅就姓氏、人明德 歸納與全是即可獲得許多人名 的歸納與詮釋即可獲得許多常 8
已修正見P49~52
決 議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修正後期末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 議
民文化資訊);對照「新竹市香 山港口寺廟調查研究」P184-185 的資料及很清楚一些相關本地 或與塹城的商業往來。 從期初報告以各位委員,即希 望將調查計畫案能將土地申告 書的資料與地籍資料或訪談資 料相對應,取得超越前人的分析 成果,但到目前仍未看到具體內 容,實殊可惜。 (21)P45第9-10行關於香山牡 韋煙灶 蠣受海水污染幾乎不生產的地 區時間請交代(香山某些地區, 牡蠣至今仍見生產)
見綜理表附件4
(22)P54-55「官道文化再利用 韋煙灶 」,以見到主導的理念架構,唯 具體的操作則闕如。
同張老師意見各論13
(23)P56已第2段的敘述有些誤 韋煙灶 解楊曲昌、韋煙灶(2004)的原 意。 聚落發展是動態的演變過程, 在台灣北部通常是一個行政村 多個自然村,目前的自然村未必 等同於堡圖上的小字,而只是部 分目前的自然村承襲自堡圖上 的小字,也有部分聚落由「居民 點」「升格」為自然村(草漯即 是一例),反應聚落的百年的發 展茁壯。土地公廟在目前、在庶 民文化的意義是反映「地方」意 識及底層聚落居民再區隔「我群 」與「他群」。 (24)P59可否盡可能補上頂寮 韋煙灶 土地公廟信仰範圍內的「諸神來 歷」?
同意
其他神尊為他人棄置或提 供供奉
9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修正後期末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25)P60缺圖七,請補上
審查 委員 韋煙灶
已修正重新編排
(26)P60第2段所討論的內容有 韋煙灶 無更具體的依據 (27)P65倒8行-倒6行對土地公 韋煙灶 廟的詮釋待商榷 1 2
報告請附綜理表。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請討論 已修正見P78~80
李奕樵
圖1-1-2、1-1-3、1-1-4意欲為 李奕樵 何,請說明。
修正見P11~12
p.10「鄉山區」 、p.12「舟楫末 李奕樵 3
通」、p.44「為登陸歷史建築」、 p.55「其神保佑」、p.56「級」 字請檢視、p.58 「上有成光」 等文字疑誤植。 p.27「早期傳統建築...」請輔
4
已修正(依各章節)
李奕樵
以照片及文字說明。另「活化
補充說明見p61~62
再利用」文字說明較簡略,請 說明。 5
圖 2-1-4 補圖例,圖 2-1-5 不
李奕樵
會更清晰
易辨識,圖 2-1-6 亦同。 6
「壹」之第貳章,各節名稱及編
補充說明,正式印刷時效果
李奕樵 修正見目錄
碼請與目錄統一。 「壹」之第貳章第四節(疑為 7
李奕樵
第三節)調查內容似為二手資
補充說明見P55
料彙整,請檢視契約書內容之 原意修正補強。 8
p.53「6、經營運用之檢討」後 應有「小結」等文字補充說明。
10
李奕樵 已刪除
決 議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修正後期末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9
審查委員意見 「壹」之第參章文字過於簡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 議
李奕樵 修正
略,p.55 上方文字疑誤植。 「圖五」疑疏漏,p.59「圖七」 10
李奕樵 修正
,p.61 第一段文字與 p.56 部份 同。
11
p.70 最上方「一、」之文字疑
李奕樵 係編排產生錯誤
疏漏。 12
p.77 內容過於簡略,請補強。
利用是不易 各測繪圖面請補比例、指北。
13
李奕樵 以香山福地要作本身的再 李奕樵
細部圖說不足。並於圖面加入 修正見附圖
必要之測繪數字。 (平面圖、雙 線圖)。 報告內容未針對期中報告委員 1
邱淑芳
審查意見進行增補,與期中報 告內容差距不大。 本案依合約規定,預計應於 10
邱淑芳
月提交成果報告,況文建會要 2
求於 10 月底結案,然依目前期 末報告之進度,距報告完成尚 有一大段距離,執行單位如何 因應? 本案「朝山」名不見經傳,其
3
邱淑芳
既有之文獻史料資源缺乏,之 前審查老師多次建議以田調、 耆老訪談等方式,搜整資料, 1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 修正後期末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次
分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充實計畫內容。執行單位遲未 進行,原因為何? 本區域因陰廟較多,許多居民 4
邱淑芳
於門前安置八卦鏡、山海鎮等 補充說明見綜理表附件5
辟邪物,建議可納入報告中調 查其材質、形式,以及價值等。 請重新檢視各次會議紀錄,依 5
邱淑芳
據 審查委員之意見,確實增 補。並請補充各次審 修正後期末報告若無法審議通 過,依合約規定將涉及逾期履
6
約扣款,務請確實依各審查委 員意見修正。
(一)
林委員榮洲
回覆意見表的製作,必需清楚 表達修正補充的內容,例如: 詳報告書 xx 頁 xx 行。
十一、結論: 本案請依據各委員審查意見修 正,並製作回覆意見表說明, 於 97/10/9 提交修正後期末報 告 ,另擇期召開審查會議審 議。 12
邱淑芳
決 議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修正後期末報告 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分 審查 審查委員意見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次 項 委員 圖目錄除圖 1-1-1、1-1-2 外其餘全部與
壹
張德南
編排疏漏已修正見目錄
頁碼內容不一致
張德南
已修正
圖片模糊製作草率
張德南
部分圖片影印效果較差 正式印刷時可改善
圖片解說欠詳
張德南
增補說明
參考書目請依學術專題格式
張德南
補充修正
1
所列書目重覆
張德南
補充修正
2
書目過於簡略僅作者書名。
張德南
補充修正
3
書目過於詳細
張德南
補充修正
目錄不合(含表目錄、照片目錄) 1 2 3
貳
參
註釋無法從註釋探求原典之處太多 1
採用版本問題,註 78、85、86、87、88、 張德南 89、91
以版本標示修正
2
註釋頁碼與原書不合,註 6、7。
張德南
修正
3
同一書名前後註釋不同,如陳朝龍(合 張德南 本足校新竹縣采訪冊) 。
修正
4
伍 一 1 2 3
4
引用原文不應擅自更改符合預設結果, P40 香山塘部分引自陳國川書。原文「康 熙五十年(1711)以香山為名設有香山 塘」 (P221) ,改為「乾隆中葉約在 26 年 (1761)以香山為名設有香山塘」 (P203)P41 出現「根據文獻明確記載 香山塘作為塘汛其年代約在乾隆年間」 田調過於疏漏資料應加考證詮釋。 以頂寮土地公廟為例 P47「從耆老口中土地公廟原位在 166 弄 420 巷與大眾廟同側民國五十年遷建於 此」。 P51 圖 2-1-3 頂寮傳統聚落圖,觀點與前 項相同 P98 土地公廟原址在中華路五段 420 巷 與 522 巷交會處,與大眾廟同側民國五 十年遷建現址 P103 頂寮土地公廟原址在 420 巷 126 弄 口語大眾廟同側之位置民國 50 年代搬 遷至現址,上述 1、2、3、4 三種原址的 論點出自何人口述及文獻五十年五十年
張德南
修正恢復原文
張德南 張德南 張德南 說明同一、4 張德南
說明同一、4
張德南 說明同一、4 張德南
已重新修正,原訪問王文 理事長得知係經由其母 親口述。再從日治時期地 圖的演變及道路闢建,研 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修正後期末報告 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分 審查 審查委員意見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次 項 委員 代遷建於此除耆老口述外是否在建築材 料各方面從旁考證 二
判其遷建較為可信。而建 材因遷建後陸續有整修 改變,不易研判。 張德南 張德南
1
古道部分。 直至 10 月 23 日審查會議才被告知頂寮 是在朝山里田調似嫌草率,P37、38 頁 中選用〈鳳山崎歸途口號〉 〈鳳山崎歸途 暮望〉仍將鳳山崎列為「林占梅出入香 山古道」一部份,並以「遊蹤寄驛亭」 說明「路上尚有一郵亭」與本報告敘述 亦相矛盾。再者〈官渡舟行〉的「千里 平波碧似油」 , 〈官渡舟夜〉 「何來耳畔搖 櫓聲」似乎與朝山古道官渡景觀有別 「香山福地」匾部分 香山福地匾文字部分,何者為原文,何 者經刪改,何者經填補應做多方面探討 不是一兩位耆老口述內容即可表現 在字體上「置」「光緒」 「敬」
張德南
香山福地的考證經過此 次仔細勘查,未發現文字 有竄改痕跡或目的 同上
2
在刻痕上:「塹郊」 、「金長和」
張德南
同上
體例上:「香山」 「塹郊」並排,金長和 用郊戶(天后宮)塹郊(土地公)的商 榷 文獻上:前後不同時期的記載
張德南
陸
.3 4
該部分移除
張德南
同上 張德南
已統一說法
張德南
就文獻記載北上者多,南 下者就現況補充說明,仍 有爭議之處。
1.在香山塘南緣:P7、P8、P23、P42
張德南
已統一說法,仍應在香山 塘南緣確切位置尚待充 分證據。
2.在香山塘以南:P23
張德南
飯店部分
柒 1 2
本研究對竹塹北上官道多所著墨對南下 官道則嫌不足。 飯店位置之商榷
同上
3.在香山塘以北:P24、P43、P66
張德南 同上 P48、P49 有關圖五的說明與照片品質請 張德南 同壹2之說明 再補強。 3
2
討論的重點:從「香山塘聚落」 、「香山 塘汛地」含意而有不同
張德南 之前說明聚落因汛地而成 ,今汛地與聚落已結合一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修正後期末報告 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分 審查 審查委員意見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次 項 委員 體。 捌
香山塘汛地部分 P53
P7 乾隆中葉
1
圖》已標記香山塘汛,作 為設置之分界。
2
P9 直至康熙五十年
3
P40 乾隆中葉約在 26 年(1761)
玖
張德南 以乾隆年間《乾隆台灣輿
張德南 係引用文 張德南
商榷部分 1
P1 香山區的海岸線……統稱十七公里海 張德南 補充修正,見同頁 岸線,敘述語意不清
2
P11 最早的香山港……約在嘉道年間開 港……嘉慶年間?嘉道年間?
3
4
張德南 已補充修正,見頁14
P13 圖 1-1-5 最西為頂寮庄,南側即為香 張德南 補充修正,此堡圖中的香 山港口,其地理位置與鹽水港溪相同, 山莊應包含兩地,故未列 圖中並無鹽水港溪,此圖香山部分錯誤 名,從圖面位置所標示之 太多,如海山罟庄、汫水港庄,使用時 香山港口,即今鹽水港溪 應留意 口。 P26.圖 2-1-1「天后宮、靈興宮、一善 張德南 應標示線不明,已修正 堂」位置請修正
8
P27.28 「西門外香山一帶街衢」係指西 門至香山間與「突顯當年朝山官路常遭 水患而崩圯」無關 P10 北以西濱公路聯絡道和美山里相 隔……美山聯絡道、中華路五段 416 巷 其清代舊聚落主要有頂寮下寮及車 頭……車頭? P30「而以吞霄、後壠、中港、香山之源 流最長……」註 55 以指出香山為鳳山溪 之誤此段敘述自無意義 P32. 相關「乾隆台灣輿圖」……何版本 可以看到「在竹塹附近可以看到"店"」
張德南
見標註 37 香山(36)與 香山塘(38)間為「店」
9
P52「官道自頂寮而下靈興宮廟埕……一 張德南 為往東經過一善堂……再往汫水港北岸 官渡口」……此段敘述有誤見附件 2
從通行道路之線路常依 現實狀況作改變,也是古 官道難以定位之原因。只 要古時能通行之路線均 可能為古官道。
5
6
7
張德南 已修正見頁31 張德南 車頭指香山車站附近聚落 張德南 修正移除
3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修正後期末報告 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分 審查 審查委員意見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次 項 委員 10
P60 註 90《竹塹文化雜誌》 〈香山灰瑤地
張德南 已修正見頁 69
區發展初探〉 P74 良恭、火龍分別為竹縣議員……?
張德南
11
12
移除
張德南
拾
4
P17 所述討論部分行政發展是香山地區 張德南 而非朝山地區部分與 P2 重覆。
良恭議員賀匾見 83 號屋 內,火龍為第四、五屆議 長
一
P9「所以庄以下的小地名並沒有記載, 張德南 但並不表示沒有頂下寮的地名……其歷 具體明確史料尚待挖覺, 史發展更可以追溯到前面的年代」在朝 仍以目前已知文獻記載說 山里行政村未成立前的頂寮、下寮聚落 明。 的歷史發展,正是本研究最欠缺的部分 也是最大的盲點。
二
P43「如果我們認為香山、香山塘有類似 張德南 的價值,結合周邊官道文化、汀甫圳開 僅提出構想概念,作未來 發、碉堡歷史意義、大坪頂的優勢,來 發展方向參考,要提出較 形塑現有良好聚落,是相當有潛力與發 細緻方案恐無法在此研究 展背景」 「汀甫圳開發、碉堡歷史意義、 大坪頂的優勢」的內涵在本研究中過於 中呈現。 簡略
三
官道部分朝山地區的敘述不及其他地 張德南 區,本末似難分辨,應刪除無關資料, 朝山官道的發展似可從香山大庄時代頂 早期朝山的行政區一直屬 寮、下寮(清代香山港主要泊地反是朝 香山莊,加上官道範圍往 山的重點,不應放在香山區發展中敘述) 南北擴大,非單獨侷限在 車頭(日治時期聚落)的發展,官道在 朝山地區。 香山港鼎盛時期扮演與竹塹城或竹南、 頭份、南隘地區的重要性。
四
官道及土地公廟資料的再利用應分遠程 張德南 與近程。近程以土地公廟、天后宮至車 頭為主,以有機發展觀點討論景觀的變 遷,如汀甫圳修建前的經濟生活方式, 由「園地」到水田的變遷,陰廟性質由 部分修正見頁101、135。 流屍轉換王爺祭拜,土地公廟由海上庇 佑到港口沒落改以田地守護,或官道兩 旁海岸植栽以黃槿、檳榔、傳統林木及 日人推展木麻黃為行道樹,塑造部分官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修正後期末報告 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分 審查 審查委員意見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次 項 委員 道氣息,或以海岸變遷,對昔日泊地遺 址的探尋,以及天后宮海堤的規劃。 遠程規劃向北濱及香山塘聚落、舊日塘 汛、營盤田及近代的砲兵陣地及觀測調 查,向南重塑汫水、鹽水官道渡口及陸 域化的王爺信仰。 以目前田野調查及文獻資料是可以規劃 此一地區文化資產的再利用,但避免抄 錄普通性的報告,類似靈德宮祭祀慶典 的敘述。 一、總論
韋煙灶
本文長於歷史文獻蒐集,卻短於第一手 韋煙灶 資料(田 野及官方檔案)的蒐集與彙整;長於大 尺度空間
1.
的論述,卻模糊於小尺度空間(朝山地 區)現象
盡力改善
的統整描述與解釋。整篇論文的論述的 深度與廣 度,仍有改善與增色的空間。 2
本文的行文嚴謹度不足,行文中待勘誤 韋煙灶 之處仍多。建議最後定稿能妥善處理。 全文重新由卓克華彙整 不同作者間的行文方式應更整合些。
3
文獻引用錯誤或錯置的情況頻率實在太 韋煙灶 高了,格式也不統一,恐影響到研究成 重新修正 果的學術專業及實用價值,請務必改善。 二、審查意見
韋煙灶
1
P.10 第 1 行 「以及天后宮的創建年 韋煙灶 代,推論道光年間,應不為過。」本處 修正為道光5年 應可更肯定的下定論。按:第 12 行已經 接下結論為道光 5 年。
2
P.10 倒 9 行 論「靈興宮」的建廟原因 韋煙灶 為「因惡疫流行而創建越二年落成」所 引文獻來源請補上。按一般的認知, 「惡 已修正見頁11 疫流行」通常在送王船之閩南原鄉,而 非接收王船之移入地臺灣。 5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修正後期末報告 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分 審查 審查委員意見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次 項 委員 3
P.11 第 4 行 「汫水港則到道光中葉 韋煙灶 (1940)之道光台灣輿圖」 ,應修改為「汫 已修正見頁14 水港則到道光中葉(1940)之〈道光台 灣輿圖〉」
4
P.11-16 對於「香山海岸及香山諸港變 韋煙灶 遷」的相關討論,應參考黃運喜、陳立 已修正見頁20 台等人的調查成果,可落實朝山在地的 討論(文化局可提供)。
5
P.18-38 對於「官道」的相關討論,應 韋煙灶 參考黃運喜、陳立台等人的調查成果, 部分官道線路未釐清,見 可落實朝山在地的討論(文化局可提 解尚有歧見 供)。
6
P.30 倒 1-6 對於根據降雨資料下了 韋煙灶 1938-1945 年的年降雨量較之 1991-2000 此依據氣象局統計資料, 年間有下降的趨勢。此推論看似合理, 未見有30年之統計資料可 但不符氣候學上長期平均值變化或氣候 供參酌,內文係述兩者間 變遷,均應以 30 年平均值為準,故不能 根據少數年份的資料,下「降雨有減少 之比較。 的現象」結論。請更正之。
7
諸頁 頁下註中的引用文獻仍有未統一 韋煙灶 已修正 的情況,請仔細檢核。
8
諸頁 地圖、圖、表格的註解或引用文 韋煙灶 已修正 獻等。建議置於圖名、表下方之下。
9
P4 圖 1-1-2 圖的繪製不佳:缺圖例、 韋煙灶 比例尺,字體大小處理不佳。其它諸頁 的地圖處理專業性不足(缺圖例、比例 已修正 尺、地圖符號放置位置不佳) ,以研究單 位繪圖的專業能力,應不難改善。
10
11
12
6
P.43 倒 1 行 「…….、大坪頂的優勢」 韋煙灶 大坪頂優勢即位置在此居 語義不詳,請補充說明之。 高臨下,兼具腹地供香山 觀海及塘汛可能據點之所 在。 .P.39-63 對於研究區各聚落的「現況」描 韋煙灶 述,流於表面瑣碎事物的描述,缺乏有 已修正 機的組合的統整描述。請改善之。 P.61 圖 2-1-7 圖中空框框所指為何, 韋煙灶 地圖擷取之缺口 是否遺漏內容?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修正後期末報告 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分 審查 審查委員意見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次 項 委員
13
諸頁(P.3、P.4-5、P.6-7、P.9-11、P.31、P.55、 韋煙灶 P.71-72、P.75-77、P.92-94) 部分內容有 過度引用且未確實交代引文來源,將來 已修正 若正式發表成專書,則有侵犯著作權的 疑慮。
14
P.67 倒 11 行-P68 第 2 行 單以土地申 韋煙灶 告書的內容作為推論研究拓墾年代及聚 此申告書除依據作為參考 落主要宗族,在論述上略嫌薄弱,必須 外,同時對照現存附近聚 以田野調查進一步佐證。是否應再進行 落及宗族資料,尚能符合 相關的田野調查及日治時期的戶口資料 田調情形。 檢核呢?
15
P.69 第 5 行 「而隨著海岸淤積及竹塹 韋煙灶 此時之竹塹港與香山港仍 港繼續發展,香山港終在日治末期光復 同時使用,舊港封港後仍 初期,商業活動走向終極…..」所根據的 當漁港使用,1952另建南 證據為何?請說明之。按:竹塹港於 1932 寮漁港,舊港、香山港功 年封港,以「竹塹港繼續發展」形容, 也有語病。 能完全喪失。
16
P.78 倒 1 行-P.79 全頁,欠缺落實研究區 韋煙灶 普查式的田野調查資料分析,頗為可 惜,應至少針對朝山里的範圍,的民宅 據田調所得區內懸掛避邪 進行普查。普查之後繪製主題地圖,則 物者,以路衝者為多。 可能的時、空間脈絡即可能浮現。否則 易流於空洞敘述。
17
P.83-89 「官道文化活化再現利用規劃 韋煙灶 構想」的論述,稍欠點、線、面現場的 地標以繪圖方式表現,會顯得抽象。應 基本上再利用在構想方案 可參考張威國(2008)所與朝山國小合 提出是否具創意,至於細 作所繪製的「朝山社區導覽地圖」 ,如此 部規劃仍須遴選實質設計 可將「點」 (古物、厭勝物、廟宇、聚落 規劃者提出後,須經再次 點、海防碉堡等)、「線」(官道—古道、 現今各級道路網、自行車道) 、面(自然 評審方成定案,在此僅提 景觀、田園、蚵田……)及抽象文化內涵 出構想供參酌。 (地方產業、宗教科儀……)等串連起 來。
18
P.96-97 對於頂寮土地公廟的匾額的題 韋煙灶 匾額的真實性在本專案研 字,是否應與黃運喜、陳立台等人的調 究者,已予以肯定,修補 查成果對話?以免各說各話。 塗改的動機及必要性,在 此並不充分。
7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修正後期末報告 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分 審查 審查委員意見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次 項 委員 19
P100-101 官道與頂寮土地公廟的庶民 韋煙灶 的文化空間連結,若能繪製主題圖,則 已修正見頁135 更能表現作者所要傳遞的意涵。建議考 慮繪製地圖表現。 P.120 (1)「參考書目」建議改成「引用 韋煙灶 文獻」(諸中多文獻並非書目) 。
20
(2)字體及格式不統一,作者或 編者未按筆畫多寡排列。請更正。
改為引用文獻並作修正
(3)與正文對照,文獻未列的疏 漏頗多,請仔細核對,以維研究文的嚴 謹性。 三、勘誤 1
韋煙灶
P.2 12 行 道光 14 年(1934)→道光 韋煙灶 已修正 14 年(1834) P.2 頁下註 2 張德南引文→內容不 韋煙灶 完整,請補上。
2
P.24 頁下註 正。
38 敘寫不完整,請更
P.60 頁下註 正。
90 敘寫不完整,請更
P.66 頁下註 93 敘寫不完整(且字 體大小不一),請更正。
已修正
P.76 頁下註 105 敘寫不完整(缺 年代及日期) ,請補上。並改為同註 103。 註 104、106 的情況同。 P.80 全段 補上。
8
缺引用文獻的頁下註。請
3
.P.3 1-2 行 原 文 應 引 自 林 玉 茹 韋煙灶 已修正,頁3 (2000)?請補上引用文獻。
4
P.7 第 1 段、第 3 段及第 4 段,請在頁 韋煙灶 已修正,頁7 下註處補上引用文獻。
5
P.14 第 11-12 行 「多自惠安縣北路之 韋煙灶 莆厝、沙格等鄉而來」應改為「多自惠 已修正,頁17 安縣北路之蕭厝、沙格等鄉而來」 。
6
P.17 倒 2 行
線條請刪除。
韋煙灶 已修正,頁20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修正後期末報告 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分 審查 審查委員意見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次 項 委員 7
P.24 頁下註 39→40
韋煙灶 已修正
P.11 頁下註 7 的引用文獻內容,應 韋煙灶 改為「同註 6,頁 53-55」。 P.13 頁下註 12 的引用文獻內容,應 改為「同註 11,頁 43」。 P.14 頁下註 15 的引用文獻內容,應 改為「同註 12 或同註 11,頁 363-365」。 P.28 頁下註 47 的引用文獻內容,應 改為「同註 46,頁 292-293(劉) ,頁 718 (萬)」。 P.28 頁下註 49 的引用文獻內容,應 改為「同註 48……」 。 P.30 頁下註 58 的引用文獻內容,應 改為「同註 38,頁 524」。 P.33 頁下註 66 的引用文獻內容,應 改為「同註 63,頁 23」。 P.35 頁下註 75 的引用文獻內容,應 改為「同註 44,頁 127」。 8
P.36 頁下註 77 的引用文獻內容,應 改為「同註 73,頁 149」。
已修正
P.40 頁下註 81 的引用文獻內容,應 改為「同註 12,頁 223」。 P.40 頁下註 85 的引用文獻內容,應 改為「同註 12,頁 108」。 P.40 頁下註 84 的引用文獻內容,應 改為「同註 17,頁 203」。 P.43 頁下註 87 的引用文獻內容,應 改為「同註 17,頁 203」。 P.76 頁下註 104 的引用文獻內容, 應改為「同註 103」。 P.76 頁下註 105 的引用文獻內容, 應改為「同註 103」。 P.77 頁下註 106 的引用文獻內容, 應改為「同註 103」。 P.77
頁下註
107
的引用文獻內容, 9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修正後期末報告 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分 審查 審查委員意見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次 項 委員 應改為「同註 102」。 P.78 頁下註 108 的引用文獻內容, 應改為「同註 17」(並補上頁碼)。 P.93 頁下註 110 的引用文獻內容, 應改為「同註 109」。 P.93 頁下註 111 的引用文獻內容, 應改為「同註 109」。 P.78 頁下註 112 的引用文獻內容, 應改為「同註 109」。 .P.28 頁下註 82 同註 18……。註的編 韋煙灶 號有誤,請更正。 P.40 頁下註 82 同註 18……。註的編 號有誤,請更正。 P.40 頁下註 83 同註 18……。註的編 號有誤,請更正。 P.43 頁下註 86 同註 82……。註的編 號有誤,請更正。 P.47 頁下註 86 同註 83……。註的編 號有誤,請更正。 9
P.52 頁下註 87 同註 83……。註的編 號有誤,請更正。
已修正
P.55 頁下註 88 同註 83……。註的編 號有誤,請更正。 P.60 頁下註 89 同註 83……。註的編 號有誤,請更正。 P.63 頁下註 91 同註 83……。註的編 號有誤,請更正。 P.69 頁下註 95 同註 66……。註的編 號有誤,請更正。
10
10
P.71 頁下註
1
報告書中有關照片、圖、表編碼方式請 李奕樵 已修正 一致。
2
附錄二:圖號 3/4 花罩詳圖比例與圖說, 李奕樵 請更正。圖號 2/4、3/4、4/4 圖面橫向座 已修正 標數字,請標示。圖號 0/4 請清楚標示調
100
不見了,請補上。
韋煙灶 該部分移除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修正後期末報告 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分 審查 審查委員意見 建築師初步修正意見 決議 次 項 委員 查建物。 3
附錄一:行文編排建議轉為直式橫書, 李奕樵 已修正 俾利參閱。
4
P.119 第五行「。此外強烈建議…」接續 李奕樵 後段文字指稱事項,行文至此近似結論 已修正頁136 與建議處,內文仍不明確,建請釐清。
5
P.118 管理及維護計畫內容僅列舉文資法 李奕樵 已修正頁134 相關規定,似未能投射到頂寮土地公廟。
6
P.113 頂寮土地公廟修復原則所列事項過 李奕樵 於簡略,宜針對本廟所需提出具體修復 已修正頁129 建議。
7
P.104 請補頂寮土地公廟正面照片,以清 李奕樵 已修正頁126 楚呈現「建築面寬三開間單進之平面」。
8
P.99 由頂寮土地公廟「黃旗」設置,若 李奕樵 此黃旗非先人所設,證諸廟體與祭祀圈 大小,據以推論「證明該廟宇地位高於 已修正頁113 此地區其他土地公廟…」之說明似嫌單 薄。
9
P.96 最末行「日期在年尾擲決定。」內 李奕樵 已修正頁110 文似有遺漏。
10
P.84~86 引用相關計畫資料,請參酌近 李奕樵 年市府推動執行之計畫,適度予以更新 已修正頁95~98 或置換。
11
P.79 轉 P.80 行文似未能連貫,請修正。
12
李奕樵 已修正頁92 為便於清楚閱讀,請加強處理報告書中 李奕樵 已修正 相關圖說與照片之解析度。
1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期末修正 (二)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分 次 項
審查委員意見 P2,明永曆 26 年,竹塹社民不堪…,
1 2
26 年應修正為 36 年
P9,P26,P27,P28 有關飯店位置,
建築師修正意見
決議
張德南 已修正見P2
P2,註<香山灰瑤地區發展初探>, 張德南
瑤字應修正為磘或窰。 3 P4,建議補充官道整體路線圖。
4
審查 委員
已修正為窰見 P2
張德南 已修改見P4 張德南
依據所搜集之資料有不同說法,可
根據《乾隆台灣輿圖》及
併陳述,但應說明研究單位採信哪
〈香山營盤田園圖〉中記載 ,研判飯店應位於香山塘
種說法,並於報告書中前後說法皆
南緣
需一致。 5
P11,下寮為官道北上過渡之首站,
張德南
補充修正見P11 請修為北上過汫水官渡之首站。 P11,新竹采訪冊,應為新竹縣采訪 張德南 6 已修正見P11 冊。 7 P13,朝山國小地址錯誤,請修正。 張德南 已修正見P13 張德南 表為引用,已在註解補充 P20,香山塘兵 10 名,應修正為 3 8 說明 名。 P27,第一段,此官路即今日俗稱的朝 張德南 9 修正見P26 山古道,修正為新竹南下的官道。 張德南 P28,有關「裁汰改設」乙節,建議 10 已刪除 刪除。 P41,末段所述:官道兩側則是佈滿田 張德南 11 已刪除 園、聚落農舍…,建議刪除。 P54、P112、P118土地公廟的地點的確 張德南 12 定,可列舉各種說法,再依本調查所 得資訊,判斷擇何者說法。 13
P118,新竹縣採訪冊記載….,應為新 張德南 竹縣志初稿記載…。
已修正
已修正
P110,有關香山福地匾的調查,請確 張德南 14 實考證實物,以分析該匾是否曾被塗 補充說明見P112 改。 1 圖目錄 圖12 頁碼標錯,請更正。 韋煙灶 已修正 1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期末修正 (二)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分 次 項 2 3
審查委員意見 P.2
7-8行
審查 委員
「其最早年代則無法考 韋煙灶
證」。建議刪除。 P.2
頁下註3
缺作者或編者,請補 韋煙灶
上,以求引用文獻格式的完整。
建築師修正意見 已刪除 此為廳報已補充並加頁碼
P.3 倒2行 「今據陳國川書、」在前 韋煙灶 4 文中並未見引用,不宜逕寫略稱,請 改寫。 5
P.4 圖 2 缺圖例,無法一目了然圖
補充修正見P3 韋煙灶 補充圖例說明見P4
意,請補上圖例。 6
P.5
3-5行
論述基礎為何?是否為 韋煙灶
同頁下註 頁下註4?若非,請補上引用文獻。 P7 10-12 行 論述基礎為何?請補 韋煙灶 上引用文獻。按: (1)從鹿仔坑順汫水港溪河谷而下至 汫水港口岸約有 3.5 公里之遙,「此 地設有堆棧」未免離口岸過遠,放 置過於偏僻! (2)鹿仔坑居丘陵的汫水港溪河谷之 7 中,與新竹東南山區之間並無天然 同頁下註 交通孔道連接,必須翻山越嶺,作 為東南山區土產集散地並不合理。 (3)「路仔坑」一詞在地名構詞上不如 「鹿仔坑」來得合乎邏輯,故「原名 路仔坑」所依據之史料為何?請說明 之。 P.13
頁下註8
「黃琡雲」為「黃琡 韋煙灶
8 勻」之筆誤。引用文獻P.2 倒7行情況 已修正見p13 同。 P.17 3 行 及 P.105 倒 6 行 所 韋煙灶 提之「舊港」建議斟酌刪除之,免 生語病。 已刪除 9 按;竹塹港泊地移動前後以新港與舊 港對稱,新港、舊港均屬竹塹港泊地 。 10
2
P.20
表1
建議勿使用掃瞄形式處 韋煙灶
理。在論文寫作上較不妥;且如此處
已修正見同頁
決議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期末修正 (二)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分 次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修正意見
決議
理,將表變成圖了。
P.25 11
10-11行
建議將「紅毛港之官 韋煙灶
路為:」改為「循紅毛港北上之官路 為:」 ,使官道所經之空間關係較為清 晰。 P.18
已修正見同頁
4行 台灣堡圖出版年代為明治 韋煙灶
38年(1905),P.30圖12寫明治三十七 12 年,按堡圖〈香山塘〉圖幅圖框外左 已修正見同頁 側標明明治37年,故應以P.30圖12為正 確。筆誤,請修正之。 P.32-33 表 2 「審查意見綜理表」 韋煙灶 第 6 頁分項 6 所列之「修正意見」 , 「此 依據氣象局統計資料,未見有 30 年 之統計資料可供參酌」的資訊有 經上網在查新竹之氣候統 誤。長期的資料應稱「氣候資料」, 計資料仍顯示1991-2000年 而非「氣象資料」,請更正。 之資料,再詢問氣象局其 13 按:中央氣象局網站可找到新竹測站 回答謂:因新竹測站因故 1971-2000年(也就是30年平均值)及1 於1991年遷移至新竹縣竹 998-2009年1月氣候(月均溫及月雨量 北市,故顯示此種資訊。 )資料,且中央氣象局所列近10年氣 候資料並非1991-2000年,而是1998-20 08年。請再上網檢核。 諸頁 請使用word內設功能「編輯」 韋煙灶 14 中的「尋找」統一將「臺灣堡圖」 「替 代」為「台灣堡圖」。 15 16 17 18
已修正
韋煙灶 已修正 何謂「昭和年間地圖」? 韋煙灶 已修正
P.46 圖14的圖例宜放大。 P.54 4行 請清楚說明
P.57 圖 17 的圖例宜放大。 P.61 圖 19 的圖例左上角的不相關
韋煙灶
已修正
韋煙灶 已修正
資訊應淨空,且圖例宜放大。 19
P.64 「聚落早期以水蓮宮為較大聚
韋煙灶 已修正
落」。敘述有語病(「水蓮宮周遭聚 3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期末修正 (二)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分 次 項
審查 委員
審查委員意見
建築師修正意見
落」?),請修改。 P.44 圖 13、P53 圖 16、P.59 圖 18、P.66
韋煙灶
圖 20、P.70 圖 22 等均缺圖例,灰線 所指為何?讀者無法清楚瞭解。建 20
已修正
議在 P.44 圖名下方,以圖下註方式, 說明「圖中灰線為本調查所推測的 朝山官道所經過位置,以下諸圖 同」。 P.78 8-10 行
21
P.81
3-4 行
字體間
韋煙灶 已修正
距格式不妥(採用《漢籍電子文獻》 的古文獻,仍宜稍加排版)。 P.79-80
以土地申告書資料反映朝
韋煙灶
山地區的拓墾間的說法,是牽強的。 在行文上不宜過份強調,而以 P.80 1-2 用的「與此地區發展歷史吻合」的說 22 較為妥當。針對「審查意見綜理表」
已修正
頁分項 11 所列之「修正意見」 , 「現存 聚落及宗族資料」 ,只能反映「此地區 的歷程」 ,但仍無法反映「拓墾年代」 。 應修正相關敘述。 P.88 倒 1 行
P.89
1-8 行,重要的
韋煙灶
為牡蠣生產及污染數據,尤其是污 23
染數據,事關當地養蚵人及消費者 權益,不應缺少數據引用文獻來 源,以免日後引起不必要的紛擾。
4
已修正見同頁
決議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期末修正 (二)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分 次 項 24
審查委員意見 P.89 頁下註 112 的引用文獻資料不
審查 委員
P.1 之 11 行、14 行、倒 5
25
決議
韋煙灶 已修正
完整,請更補。 引用文獻
建築師修正意見
韋煙灶
行、倒 4 行;P.2 之倒 11 行、倒 10
已修正
行、倒 2 行;P.3 之 5 行。 引用文獻之排版不一致,請統一 26
韋煙灶
之。如數字寫國字或阿拉伯數字均
已修正
有;凸排或縮排格式不一致。 1
2
附錄三「土地公廟測繪圖集」圖 2、
已修正
圖 7「平面圖」請補屋頂投影虛線。 P.138 圖 26 請再加強圖面品質。 P.136「管理維護辦法」四點說明,
3
李奕樵
李奕樵
已修正
李奕樵 已修正
請參照頂寮土地公廟個案之實際狀 況與需要,修補其內容。 P.135 二、緊急應變部分,內文提及
4
李奕樵
「內天后宮」、「董、監事」等文字
已修正
請修正之。 5
P.122 照片 23 之「王爺」、「府夫人」
李奕樵 已修正
請清楚標示說明。 6
P.120 文字內容宜適度補強照片作為
李奕樵 已補充說明
輔助說明。 P.118 文中有關「香山福地」匾之說 7
李奕樵
明,宜與 P.110 類似說法相互整合,
已修正
免生疑義。 8
P.113 請修正第一段「所因此此土地
李奕樵 已修正 5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期末修正 (二)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分 次 項
審查委員意見
審查 委員
建築師修正意見
公廟…」文字內容及第二段最末端標 點符號。 P.100 有關國內外各種文化活化再利 9
李奕樵
用之舉例,宜增列近年本市文化局 已修正
所完成之個案,如美術館、辛公館 等。 10
P.97 五、相關建設計畫,宜增列近年
李奕樵 已修正補充
市府所完成之個案。 11
P.72 照片 11 列有「保海宮」照片,
李奕樵 已修正
但本文並未提及,請修正。 P.65 最末段「在利用」 、 「長興接近」 , 12
李奕樵
P.60「區斷徵收」等文字誤植,請修
已修正
正。 P.56 發展潛力與文化價值:有關「市 13
李奕樵
政府此項工程似乎欠缺全面性的考
已修正
量」等文字論述,請適度調整之。 P71.圖 23 右下角索引處標示不清, 14
李奕樵
請調整;P.46 圖 14 黃色線條標示古
已修正
官道左側部分線條過多,請再確認。 P2.最末行「昭和 16 年…香山併入新 15
李奕樵 昭和5 年(1930)新竹州改
竹市」 ,請再確認併入「新竹市」是
新竹市
否為適當之敘述。 16
本案成果報告印製前,宜於附錄中
李奕樵
補齊歷次審查意見與綜理表。 17
6
附錄頁碼請統一標示。
李奕樵 已修正
決議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官道文化暨頂寮土地公廟調查研究」期末修正 (二)報告審查意見綜理表 號 分 次 項
審查委員意見 本次修正報告,大體修正完成歷次
審查 委員
建築師修正意見
決議
李奕樵
審查會議建議事項,建請貴局免再 18
進行審查,逕由業務單位酌依本次 審查意見檢視規劃單位提送修訂稿 件後付梓。
7
附錄三
土地公廟測繪圖集
工程
圖名 名稱
朝山里古官道暨土地公廟調查研究及再利用
配置圖
3
工程編號 編號
日期
日期
T
比例
1B 1B 1B
T
1R
1B
1B T
1R 1B
T
2R
1B PC T
1R
劉育任
梁明昌
2R
說明
1B 2R
T
T
T T
梁明昌
審定
2R
1B
校核
PC
T
1B
1B
2R
繪圖
T
2R 3R
CM
設計
1B 1B
3R 1B
PC
1R
3R
T
單位
T
PC
2R
T
4
1R
3R
1B
PC
2R
廟埕
T
T
T
1B
修正 T
2R
1B T
PC
1B
2R
修正者
4R
說明
1R
3R
2R
1B
1B PC
漢寅德建築師事務所
1B PC
T 3R
1R
3
2R
T
2R 2R
1B T
3R
T 3R
PC
T
1B
T 3R
PC
1B 1B
N
配置圖S:1/1200
圖號
圖號 張號
1
10
工程
338
64
18
104
18
70
6
28
88
73
73
神龕以鋼管格柵圍敝
50
14
8
朝山里古官道暨土地公廟調查研究及再利用
28
圖名 名稱
屋頂反射平面圖及平面圖
桁木蟲蟻蛀蝕
H=91
334 438
422
60
供桌 地坪磨石子
工程編號 編號
日期
64
日期
比例 48 14 15 24
78
拜石 6
18
單位
CM
設計
60
60
許聖倫
繪圖
劉育任
31
30
8
校核
梁明昌
審定
梁明昌
112
說明
193
28
修正 修正者 說明
平面圖S:1/60
漢寅德建築師事務所
屋頂反射平面圖S:1/60
圖號
圖號 張號
2
10
工程
圖名 名稱
朝山里古官道暨土地公廟調查研究及再利用
正向立面圖及背向立面圖
板瓦破損
板瓦破損
工程編號 編號
日期
日期
比例
147
147
單位
CM
設計 繪圖
劉育任
校核
梁明昌
審定
梁明昌
236
236
說明
修正 修正者
22
說明
背向立面圖S:1/60
漢寅德建築師事務所
正向立面圖S:1/60
圖號
圖號 張號
3 10
工程
圖名 名稱
4.2
朝山里古官道暨土地公廟調查研究及再利用
73.8
花罩詳圖及左右側立面圖
282
工程編號 編號
日期
日期
比例
單位
花罩詳圖S:1/15
CM
設計 繪圖
劉育任
校核
泥塑彩繪部份剝落
說明
134
134
泥塑彩繪部份剝落
審定
修正 修正者
249
外牆貼磁磚
外牆貼磁磚
漢寅德建築師事務所
249
說明
圖號
圖號
右側立面圖S:1/60
左側立面圖S:1/60
張號
4
10
工程
圖名 名稱
朝山里古官道暨土地公廟調查研究及再利用
屋頂平面圖及縱向剖面圖
部分屋瓦破損
工程編號 編號
日期
日期
比例
單位
CM
設計
屋頂平面圖S:1/60
繪圖
劉育任
校核
梁明昌
385.5
467 31
70
269
81.5
193
31
桁木蛀蝕
封簷板蛀蝕
16 177
審定
梁明昌
說明
增設鐵棚架
133
修正 修正者
51
19.5x9cm
牆面貼磁磚油煙污損 縱向剖立面圖S:1/60
漢寅德建築師事務所
231
說明
圖號
圖號 張號
5
10
用
3R
工程編號 編號
日期
日期
比例
1B
單位
CM
設計 繪圖
劉育任
校核
T
梁明昌
審定
梁明昌
說明
1B
PC
修正 修正者 說明
1B 矮石欄杆 大榕樹樹蔭3公尺
廟埕入口
N
420巷
漢寅德建築師事務所
廟埕
圖號
圖號
配置圖S:1/200
張號
6 10
工程
圖名 名稱
64
104
28 18
70
6
73
50
14
28
18
朝山里古官道暨土地公廟調查研究及再利用
8
屋頂反射平面圖及平面圖
338 282
28
73
工程編號 編號
88
H=91
日期
422
436
60
319
日期
比例
14 15 24 29
78
48
64
單位
6
18
CM
設計
許聖倫
繪圖
劉育任
校核
梁明昌
60
60
審定
梁明昌
28
31
30
8
說明
112
193
修正 修正者 說明
平面圖S:1/60
漢寅德建築師事務所
屋頂反射平面圖S:1/60
圖號
圖號 張號
7
10
工程
圖名 名稱
朝山里古官道暨土地公廟調查研究及再利用
正向立面圖及背向立面圖
工程編號 編號
日期
日期
比例
147
147
單位
CM
設計 繪圖
劉育任
校核
梁明昌
審定
梁明昌
236
236
說明
修正 修正者 22
說明
背向立面圖S:1/60
漢寅德建築師事務所
正向立面圖S:1/60
圖號
圖號 張號
8 10
282
4.2
朝山里古官道暨土地公廟調查研究及再利用
花罩詳圖及左右側立面圖
73.8
工程
圖名 名稱
工程編號 編號
日期
日期
比例
單位
CM
設計
花罩詳圖S:1/15
繪圖
劉育任
校核
審定
134
134
說明
修正 修正者 說明
249
249
漢寅德建築師事務所
416
416
圖號
圖號
右側立面圖S:1/60
左側立面圖S:1/60
張號
9 10
工程
圖名 名稱
朝山里古官道暨土地公廟調查研究及再利用
屋頂平面圖及縱向剖面圖
工程編號 編號
日期
日期
比例
單位
CM
設計 繪圖
劉育任
校核
屋頂平面圖S:1/60
梁明昌
審定
梁明昌
說明
385.5
467 31
70
269
81.5
31
193
16 177
修正 修正者
231 51
19.5x9cm
漢寅德建築師事務所
133
說明
圖號
圖號
縱向剖立面圖S:1/60
張號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