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感光 Light up Taiwan

Page 1

拗口 18cm

封底 19cm

書背 0.42cm

封面 19cm

拗口 18cm

光影。人文。生活

2015

光的種子

感光城市 台北 Taipei

2015

光影。人文。生活

www.coretronicart.org.tw

︻台灣光之年︼

飛揚 !

L

i

g

h

t

U

p

T

a

i

w

a

n

嘉義 Chiayi

台南 Tainan

恆春 Hengchun


恆春有的元素,硬體的、軟體的都有。 軟體的是人、跟情、跟感、跟愛;硬體的,是我們的城牆、廟宇、老街。

童年的記憶中,廟埕是家家戶戶聚集的生活場所,是常民文化的奠基。 光的生活美學,展現了城市其原有的人文內涵;

藉由光的凝聚力,找回溫暖深厚的廟埕文化,

對光的敏感,內化成生活的習慣,變成社會對秩序、美感的一種要求,

軟體跟硬體,用光,來作一個導引,

光的感染力,豐厚每個台灣人內心對歷史文化永續發揚的價值和自信。

找回人的悠閒、安靜、與溫和。

最後影響到的是我們的生活。

把這個關係,長久的延續下去,這是我所看得到,也是我所希望的。

中光電基金會董事長 姚政仲

美學家 蔣勳

雲門舞集創辦人 林懷民

華人照明先驅 周鍊


恆春有的元素,硬體的、軟體的都有。 軟體的是人、跟情、跟感、跟愛;硬體的,是我們的城牆、廟宇、老街。

童年的記憶中,廟埕是家家戶戶聚集的生活場所,是常民文化的奠基。 光的生活美學,展現了城市其原有的人文內涵;

藉由光的凝聚力,找回溫暖深厚的廟埕文化,

對光的敏感,內化成生活的習慣,變成社會對秩序、美感的一種要求,

軟體跟硬體,用光,來作一個導引,

光的感染力,豐厚每個台灣人內心對歷史文化永續發揚的價值和自信。

找回人的悠閒、安靜、與溫和。

最後影響到的是我們的生活。

把這個關係,長久的延續下去,這是我所看得到,也是我所希望的。

中光電基金會董事長 姚政仲

美學家 蔣勳

雲門舞集創辦人 林懷民

華人照明先驅 周鍊


台 北 Taipei

台 南 Tainan


光影。人文。生活

!

L

i

g

h

t

U

p

T

a

i

w

a

︻台灣光之年︼

飛揚 光的種子

感光 2015

n


目錄

06 董事長的話 國際光之年 台灣用光點亮文化

08 感光 Part 1 柔性的社會文化創新運動 點亮台灣文化計畫 2015 回顧與前瞻 2015 台灣光之年大事紀

16 感光 Part 2 飛揚!光的種子 光偵探 感光運動的前導部隊 在地青年培力 儲備永續能量 光的種子 校園課程合作

30 感光 Part 3 感光城市 點亮台灣 嘉義 表藝中心的夜晚變美了 恆春 重現古城魅力 台南 深耕與播種

46 感光 Part 4 我感光了 點亮帶來改變 見證台南 文化代溝正在消融 見證恆春 文化意識的甦醒

56 2015 Light Up Taiwan

62 感謝


CORETRONIC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財團法人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董事長 姚政仲 董事 吳秀蕙 林大為 林惠姿 林懷民 徐開塵 蔣勳 執行長 徐芳筠 行政經理 陳慧潔 企劃經理 詹雁翔 專案經理 李珮儀 蔡妤珮 專員 楊佳瑋 地址 新北市 新店區北新路三段 號 12 樓 電話 23143 219 02-2911-8122 信箱 info.art@coretronicart.org.tw www.coretronicart.org.tw 網址 光。影。人文。生活。基金會 年刊 主編 華曉玫 藝術指導及封面設計 二羽藝術 英文編輯 張瀚 美編 吳梅格 2015 攝影 王錫山 王薰毅 吳芝諼 李後良 汪德範 林建志 高誌駿 歐杰儒 蔡宗昇 韓政宏 印刷 紅藍彩藝印刷 President Cheng-Chung Yao Board Members Ann Wu, Ta-Wei Lin, Sarah Lin, Hwai-Min Lin, Kai-Chen Hsu, Chiang Hsun Director Fang-Yun Hsu Administrative Manager Angela Chen Marcom Manager Sharon Chan Project Manager Pei-Yi Lee, Leslie Tsai Executive Administrator Jessie Yang ADD. 12F., No. 219, Sec. 3, Beixin Rd., Xindian Dist., New Taipei City 23143, Taiwan TEL. 02 2911 8122 EMAIL info.art@coretronicart.org.tw WEBSITE www.coretronicart.org.tw 2015 Annual Report Editor Michellee Hua Art Director and Cover Design 2U arts English Editor Han Cheung Art Editor Meg Wu Photographer Xi-Shan Wang, Naomi Wang, Ivy Wu, Hou-Liang Lee, Te-Fan Wang, Chien-Chih Lin, Ryan Kuo, Chieh-Ju Ou, Zong-Sheng Tsai, Han Printed by Red & Blue Color Printing Co., Ltd.


董事長的話

國際光之年 台灣用光點亮文化 「 感光計畫」的每個行動, 最終都回歸到一個目的 ─ 先啟發人心對環境中的光有感, 進一步發酵為對文化的敏感度, 讓屬於台灣的歷史文化永續與發揚。

光是抽象的,要說它跟文化藝術有什麼關係,甚至能夠改變生活、轉化人心,初聞者的確不容易想像; 幸而,基金會推動感光運動 5 年下來,愈來愈多民眾感受到光的魅力、見證光的影響,在他們身上逐步 浮現的具體改變,為「感光」提供了最直接的說明。

這是個講究速度及價值換算的年代,5 年的投資或許被視如牛步、甚至無法換算出實際效益的數據,然 而,當聽到一個原本可能不太了解文化價值的 10 歲孩子,經過「感光」潛移默化,說出:「希望好好保 護它(古城),點亮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看到我們恆春的古城!」想必就能了解,文化的能量無法用速 度及數據加以驗證,更因為改變的是人心,潛移默化的成果比數據來得珍貴,而這,也是我們想要腳踏 實地、慢慢做好這件事情的原因。

隨著科技文明的日新月異,近十年內,各種推陳出新的科技及應用,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改 變;新生代透過各式各樣新穎的數位管道,建立自我價值觀及世界觀。在這樣的世界,多數的我們忙著 適應新科技及其帶來的生活驟變,無暇顧及沒有急迫影響的文化需求。於是,不知不覺中,我們疏離了 維繫情感的文化根系,生活環境也因而漸漸失溫,許多社會問題從而衍生。

這是目前全球都在面臨的社會文化課題,刻不容緩卻又無法立竿見影。基金會關注這個課題,透過光的 媒介,推動點亮在地文化,並採取長期陪伴的策略,以耐心及時間換取永續的發展。

06


2015 年,聯合國倡議為「國際光之年」,呼籲世人關注如何利用光科技促進更好的生活;在台灣,我們 推動「感光計畫」點亮在地文化,來到承先啟後的一年。我們在台南嘗試找出古蹟點亮後的推廣與永續 模式;在恆春為更大規模的古城,思索如何運用光,讓古蹟歷史與常民生活連結共存,並且首度進入教 育系統,經由美學課程做到文化扎根;在嘉義與台北則有了新墾地,透過光環境改造示範與光偵探的活 動,帶領民眾實際「感光」。

從南到北,「感光計畫」的每個行動,最終都回歸到一個目的──先啟發人心對環境中的光有感,進一 步發酵為對文化的敏感度,讓屬於台灣的歷史文化永續與發揚。由此,在我們生活周遭的文化資產,不 再只是表象的「公共財」,而是豐厚每個台灣人的內心與自信的重要資源。這一年,我們看到這樣的感 光效應正在擴散交織,感光的心正朝著美好的方向改變。

光,無處不在,隨時影響著我們觀看、感受世界的方式;經由光的感染力,引領人心回到在地的生活與 文化。在新科技掀起的全球化浪潮中,期許台灣能以厚實的文化根基,站穩腳步,充滿自信地迎向未來 挑戰。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董事長 姚政仲

07


08


Par t1

柔性的社會文化創新運動 紐約的絢爛、巴黎的浪漫、京都的靜謐, 都善用了「光」的魅力。 光,是獨一無二的語彙, 是行銷城市的利器, 能提升環境品質、讓歷史古蹟重生、轉化冷漠的人心, 點亮真實的台灣文化。

09


感光團隊的話

點亮台灣文化計畫 2015 回顧與前瞻

任何的創新必定是從既有根基出發,那麼,當我 們致力文化創新時,要釐清的是,台灣文化的根 何在?在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之下,屬於台灣的文 化價值又在哪裡?

2010 年 10月,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 積極推廣「感光」, 為台灣的光環境與文化創新努力。 這是一場柔性的社會文化創新運動, 主要仰賴參與的力量; 「 感光」,就是要透過「光」媒介, 找出這個力量, 加以凝聚、進而擴散。

如果這個答案在多數人心中是模糊的,基金會相 信,透過有形或無形的「光」媒介,可以讓文化 的根及價值重新在人心浮現。

基金會經營「感光」從零開始,迄今扎扎實實走 過五年,深知光雖然與民生息息相關,大眾的認 知卻多半是抽象而陌生的。「感什麼光?」初次 接觸到「感光」議題的人,經常直接發出這樣的 問題。

作為這場柔性運動的先驅部隊,我們大膽做出假 設:人人心中都有一盞燈,能夠靈敏感應生養自 己這塊土地的文化,只要有適合的光源發生,它 就會隨之感光,照亮重新連結的路。

兩大主軸 推動「點亮台灣文化」 從 2011 年開始,基金會在台灣推動「感光計 畫」,分別從「尋找感光種子」及「感光城市」 兩大主軸進行,期許點亮台灣文化。前者著眼於 扎根,透過教育,讓更多民眾成為文化的感光種 子,達到擴散與永續的目標。後者創造光點,經 由城市行銷設計,連結產、官、學、以及在地居 民,體驗光點映照下的環境氛圍,重新認識在地 的文化價值與生活之美;進而,因為感光生起意

10


願與動機,一起激盪出新的文化涵養,尋求創造

從有關專業的溝通、地方上的折衝交流、公部門

與時俱進的新價值及時代印記。

的協調、資源籌措到硬體與軟體的點亮實踐、機 制的建立…等,每一個關卡都是考驗;況且,要

回顧過去幾年,我們幸運地完成諸多當時以為是

將美學概念應用到真實的生活場域,原本就不容

不可能的任務,例如,將四年前少人眷顧的台南

易,接踵而至的挑戰自是不言可喻。

風神廟打造為台灣首座「光之廟宇」,並且重新 詮釋為新世代眼中的「旅行者守護神」,如今廟

然而,我們理解,文化意識及環境美感的養成,

埕變身熱鬧的藝文舞台,獲得國內外廣大迴響。

需要時間的灌溉與醞釀,急於表功或蜻蜓點水的

2013 年台灣首座光之廟宇揭幕,用光,點亮台灣文化。

11


執行方式是無法累積的。因此,我們推動「感 光」,仍然是堅定依循一步一腳印的軌跡。

感光力量的漣漪效應迅速擴散 循此軌跡一路走來,看到人的改變,是執行團隊賴 以繼績前進的最大動力。看到參與者的反應,從無 風神雲集廟埕活動 新世代與傳統文化重新產生連結

感到有感,感受他們的心態,從防衛到自信,而實 施點燈的生活環境,從冷清滯澀到溫馨悠閒,我們 知道,在人們心中的那盞燈,正在一一點亮。

這樣的感光能力,這幾年我們在參與民眾身上深 刻體會到,而這樣的感光力量在剛走過的 2015 年,漣漪效應更見擴散。

這一年,我們依循既有的操作模式,集結民眾參 與的力量,在台北市的第一個歷史聚落─寶藏 巖,進行光偵探行動;在嘉義的表演藝術中心, 透過光賦予新風貌,拓展園區夜間的休憩功能; 在台南的「光之廟宇」,為永續機制繼續努力, 鼓勵青年在有 270 年歷史的風神廟埕孵育創意, 傳承常民生活的「光」;在台南的孔廟,我們為 350 年的全 台 首 學 帶 來 展 望 , 倡 議 藉 由 點 亮 孔 透過光偵探與校園課程 讓感光意識扎根擴散

廟,激發反思教育與生活的本質;在恆春,我們 舉辦古城 140 年願景展,提出環城光環境的改善 建議,規劃深度人文導覽路線,投入國小光影美 感的培訓課程,為下一步的古城點亮實踐,做好 基礎扎根的準備。

感光行動看似各自獨立,實則已經交織影響;這

12


就是光的神奇所在,感光種子不僅是個人,成就

風神廟的謝總幹事、月琴、謝媽媽,委員們,讓

的事件本身也會成為新的感光種子,再把光的力

我們看到台灣特有的文化風景—虔誠的心、用生

量擴散出去。

活堆積起來的一種態度。光之廟宇二週年,比 起 276 歲的風神廟和 237 歲的接官亭,真的不算

兩年前,我們將台南風神廟改造成「光之廟

什麼,但在這週年之際,我們很幸運,擁有一群

宇」,隨即引發大眾及公部門關切諸多一向被忽

「有光」的夥伴,感謝守護古蹟的你們,讓我們

略的重要社會文化議題,例如生活光美學、古蹟

重新看見,台灣有光。

的經濟價值、深度人文旅遊是可發展的觀光趨 勢、青年參與公共事務、保護古蹟是市民義務…

是的,身為感光團隊的我們,在過程中慢慢也成

等。而「理想光環境」、「夜間光環境」等關鍵

為有能量的感光種子,因此,對於人們內在因為

詞,也成為官方、民間、媒體經常運用的語彙。

感光而起的變化,我們的感受更為真切。因為有 感,他們能夠重新看待在地文化的價值及生活之

恆春後來成為基金會 2015 年重點工作,正是緣於

美,回歸到人本的需求,對古城、老廟、老街多

感光行動的漣漪效應。回溯 2013 年,基金會正在

了幾分了解與共鳴,甚至從真實的感動中找到改

積極規劃台南風神廟的點亮時,屏東縣前縣長曹

變的動力。

啟鴻得知此事,非常認同基金會透過點亮古蹟、 點亮文化的想法,遂逕邀基金會參訪屏東,評估

而我們也在他們的身上發現,心中的「光」亮

是否有適合的合作機會,因此促成了日後的古城

了,自然會積極尋求改變,想要參與社會服務,

點亮計畫。

貢獻一己之力。正如指導基金會的華人照明先 驅周鍊老師所說:「光環境的改造,做到最極致

感光的終極目標是人

是看不到燈,但讓人感受到光。」感光的目標是

2015 年,風神廟成為「光之廟宇」二週年時,感

人,隨著感光行動在台灣各地進行,我們感受到

光團隊在臉書寫下:

台灣處處有「光」。

曾經以為文化藝術的美,只屬於美術館、博物

文化是有機的,這場運動不會只是幾場煙火般的

館…,透過感光學習好好生活,才了解,有些美,

盛事,當文化的核心─人的內在,一一感光亮

自然親切、不搶眼,美就在生活中,真正的文化,

起,就是永續的勇往直前。

是一群人好好做一件事,累積而成生活的樣貌。

13


2015 台灣光之年大事紀

4 - 6 月│台南 風神學堂培訓

6 - 8 月│台北 寶藏巖光影工作營

邀集在地青年為風神廟集思廣益,討論永續的營運

邀請台灣、香港、新加坡的國際專業照明設計師,

計畫。並邀請四位創業高手,以實際經驗引導青年

與民眾一起為寶藏巖點亮計畫提案。系列活動包括

將對在地文化的熱情,落實為可執行方案。

「寶藏巖光影工作營」、「光影對話」、「寶藏巖 光影提案展」。

14

7 月│台南 風神學堂培訓發表

8 月│台南 風神學堂青年計畫啟動媒體餐敘

「風神學堂」學員完成 11 組提案進行發表,後續

協同風神廟管理委員會,將「風神學堂」培訓青年

根據提案內容,於 8 - 11 月在風神廟埕推出「風神

與精彩提案介紹給在地媒體,並預告 8 - 10 月的風

雲集」活動。

神雲集活動。

7 月│恆春 展開環城光環境規劃

8 月│嘉義 表演藝術中心點亮計畫啟動

「感光恆春」計畫獲 104 年度文化部「藝術浸潤空

確立與嘉義縣政府的合作,開始點亮計畫的規劃與

間計畫」補助,開啟古城環城光環境規劃設計。

籌備。


9 月│嘉義 感光推廣講座 於南華大學、嘉義大學進行感光推廣講座,連結青 年學子感光,關心在地人文環境。

8 - 11 月│台南 風神雲集

9 月│恆春 校園課程合作

於風神廟埕共舉辦三場「風神雲集」暨風神小旅行

104 學年度上學期,媒合藝術教育專業進入校園,

活動,估計吸引超過 1500 位民眾參加,為傳統廟

恆春國小美術班「光與古城藝術課程」試辦開始。

宇注入年輕活力與創意。

10 月│嘉義 表演藝術中心點亮暨光偵探工作營

10 - 11 月│恆春 點亮古城願景展

10 月 2 日晚間,表演藝術中心荷花池正式點亮揭

展出古城光環境的願景、對恆春的夜晚想像等,屏

幕,包括嘉義縣長張花冠等貴賓出席,並舉辦光偵

東縣長潘孟安特別前往參觀,期待更多民眾參與推

探工作營,探討光改造後的園區氛圍。

動的行列。

10 月│獲頒文化部文馨獎最佳創意獎

12 月│台南 恆春台語之美社團赴風神廟交流

文化部獎勵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長期支持「用光

恆春台語之美社團成員前往台南風神廟進行音樂與

點亮台灣文化」計畫,頒獎感謝民間企業對文化事

文化交流,親身感受「光之廟宇」的魅力。

業的熱情投入。

15


Par t2

飛揚!光的種子 推動社會的改變單靠一個人、 或一個組織的力量是不夠的, 基金會期待能發揮串連的角色, 結合更多有心、熱情的設計專業與市民一起合作, 讓大家因為城市有光,看到更多生活的美好。

16


「點亮台灣文化計畫」已在許多角落掀起文化覺醒與創新風潮,想要永續,無法僅僅仰 賴任何單一民間組織或公部門的投入,而是需要「感光種子」的持續加入。

感光種子是整個柔性運動的動能,可能是您、是我、某個團體或組織。為了尋找感光 種子,基金會設計發展出諸多發掘與培訓的機制,根據不同的操作目的與性質,區分 為光偵探工作營、在地青年培力計畫、以及校園課程合作等三種型態。

我們期待,當感光種子獲得啟發,就可能影響或發掘新的感光種子,甚至創造新的點 亮基地,繼而擴散,由點而線而面的發揮作用,永續點亮台灣文化。

17


感光種子

光偵探 感光運動的前導部隊

「 點亮台灣文化計畫」的構想,是從優化「光環 境」的概念出發。光環境意謂,在生活中,「光 X 文化」所建立的生理及心理環境,這是歷經生活 與文化的浸潤、累積產生的,與我們的生活品質

光愈亮愈好, 相信很多人這樣認為。 然而,果真如此嗎?

息息相關。

城市的光環境雖然是由公部門主責規劃,在推展 「 光偵探」告訴您:答案未必如此。

政策時還是需要民眾支持。如果居民的感光意識 無法同步提升,或是,長久以來忽視光環境的影 響,認為那是照明設計師的事情,即使有好的政 策,恐怕也會滯礙難行。

有鑑於此,在推動「感光計畫」的同時,基金會 認為,最重要的關鍵是先讓民眾對光有感。因 此,自 2011 年以來,基金會每年舉辦光影工作 營,邀請民眾參加,從啟動感光能力開始,發掘 並培養「光偵探」,進而關心在地的環境、生活 與文化。

走出戶外 光文化的踏查體驗 光偵探的概念,是受到日本東京的「照明偵探 團」活動啟發。 1990 年,日本照明設計大師面出 薰擔任「照明偵探團」的團長,帶領大眾走出戶 外,持續調查城市的光文化。

基金會從這樣的光文化田野調查方式獲得靈感, 規劃光影工作營,邀請光專業的老師主持,帶領 參與者走出戶外,有如偵探般探索城市中被忽略 的光,觀察這類燈光照明對於區域氛圍營造、民 眾使用習慣、營業商家等的影響,進而提出想法 與建議。

18


夜間幽靜的光線,為忙碌的生活帶來撫慰。

藉著光偵探行動,探索城市的光環境。

19


為了適應不同城市或地方的需要,基金會每年推 行的工作營型式不盡相同,而偵探的培訓過程也 會經過調整變化,以期實際提升大眾對光的意 識,持續擴散效應。

2015 年,光偵探的觸角伸及台北、嘉義、恆春等 感環境中的光 也感生活中的光

三座台灣城市。

點亮寶藏巖 光偵探打前鋒 台北寶藏巖是獨特的文化資產,曾和 101 大樓一 起被紐約時報列為台北最具特色的景點,聚落裡 有正式營運的國際藝術村,已成為台北人的尋 幽花園。基於這些難得的地理條件與文化歷史價 值, 2015 年基金會帶領民眾實地調查當地光環 境,為將來的點亮寶藏巖提案熱身。

位於台北市公館汀州路上的寶藏巖聚落,因為坐 擁市定古蹟的觀音寺廟「寶藏巖」而得名。寺廟 為 17 世紀泉州移民創建,覆蓋山坡的違建,則多 數是上個世紀戰後的移民自力造屋所形成。古今 移民遺留的軌跡上下對照,讓小丘充滿濃厚的人 文歷史況味。 轉角巧遇的藝術 營造寶藏巖獨特的氛圍

聚落在 2004 年通過審查,認定為「歷史建築」; 2010 年開放藝術家駐地創作,正式營運寶藏巖國 際藝術村。成為歷史聚落 10 年來,寶藏巖保存的 早期移民生活記憶與都市發展刻痕,經由藝、居 共構的活化與餵養,已然煥發出多樣而豐富的人 文精神與樣貌。

20


寶藏巖聚落,充滿濃厚的人文歷史況味。

下一個 10 年,基金會希望用光影為寶藏巖提案,

為我們的環境發聲!隨後,收到上百封的報名,

不僅要讓光影雕塑出更具美感的入夜環境,更要

這點讓工作團隊頗為雀躍,因為,市民的感光意

讓光影串起寶藏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成為駐

識已漸漸提升,化為行動。

留台北人心中的美好印記及文化地標。 首先展開的光影工作營,由照明設計師林大為擔 延續光偵探前導的模式,基金會與寶藏巖國際藝

任主持人,邀請台灣的朱文英、香港的莫偉強、

術村先行合作舉辦光偵探系列活動,從「光影

新加坡的王瑞芳等國際專業照明設計師,帶領 30

工作營」、「光影對話」到「寶藏巖光影提案

多位市民一起化身光偵探。

展」,讓當地居民及參與者成為感光種子,也為 日後的點亮實踐做好準備。

在感光老師的帶領下,學員實地踏查寶藏巖的光 環境近一個月,透過觀察、訪談、集體討論、改

初夏,基金會以點亮寶藏巖為目標,透過網路發

造實驗、提案簡報等過程,一起為點亮計畫提案

布召集令,邀請市民打開五感、分析思考,共同

貢獻創意。

21


光影對話 分享國際專業經驗

月間,執行長徐芳筠前往嘉義大學及南華大學進

為了讓點亮提案的思維更寬廣,感光老師透過

行講座分享。十月點亮 PAC 荷花池周邊的同時,

「光影對話」,分享不同城市的光環境觀察、以

也舉辦了光偵探活動,由照明設計師陳怡彰帶領

及如何運用光訴說城市故事的經驗。

30 位建築、景觀設計等背景的學生,在 PAC 進行 夜間光環境踏查,探討光照對園區氛圍、使用者

新加坡的王瑞芳曾擔任 2014 年「i Light

行為的影響,重新思考人與建築、公共空間的關

MarinaBay」策展人,這項以永續發展為主題的光

係,進而關心在地人文環境。

影藝術節,在行銷城市方面成績斐然;她強調, 永續不只是節能減碳,也是文化和在地社群的

年紀最小的光偵探在恆春

永續。台灣的朱文英,以多年的紐約工作經驗,

2015 年,基金會首次進入正規教育體系,這個紀

談論紐約和台北人行尺度的光感,提醒人人都可

錄就發生在恆春!

以關心回家途中的路燈,提升對光的感知力。來 自香港的莫偉強,則以此次帶領光偵探的經驗反

繼 2014 年古城光影裝置展,將點亮古城的構想首

思,現代的城市已經太亮,而我們真的需要這麼亮

次介紹給恆春在地鎮民,獲得許多正面的迴響之

嗎?希望大家將對光的運用,回到人的感受上。

後,基金會隨即著手環城光環境的設計,並同步 進行更深入的在地經營與扎根。

八月舉辦「寶藏巖光影提案展」,學員發表提出 的光環境改造方案,其中有不少創意具備專業水

值得一提的是,在恆春的感光教育扎根,光偵探

準,連照明設計師都感到驚喜。接下來,基金會

出現了年齡最小的國小學生!基金會針對恆春國

將會繼續促成公私部門合作,推動寶藏巖光環境

小學生,創辦「古城光偵探導覽社團」,由老師

的實際改造。

帶領學生,學習如何扮演小小導覽員,經由挖掘 家鄉的故事,認識家鄉歷史,練習介紹家鄉的導

嘉義的光教育推廣

覽路線,並且配合點亮古城計畫,帶入光偵探的

嘉義是這一年感光運動全新進駐的城市,嘉義表

環境美學觀察技巧。

演藝術中心(簡稱 PAC )邀請基金會,透過照明 系統的重新檢討與規劃,提出光環境願景藍圖,

期末進行社團問卷訪談得知,學童對古城歷史的

作為後續改造基礎。

認識更深入之後,確實比較感受得到古蹟的價 值;學童給予許多回饋與建議,未來也將運用在

基金會同樣以教育推廣為嘉義進行前置作業。九

22

正課教案的開發中。


透過參與,人們的感光意識逐漸提升。

10 月的嘉義表演藝術中心荷花池周邊點亮計畫。

23


感光種子

在地青年培力 儲備永續能量

基金會致力的「點亮台灣文化計畫」,透過點亮 具有特殊歷史意義或文化底蘊的地標或場域,跨 單位的整合規劃文化資產,促進居民的在地參 與,喚醒文化自覺,凝聚對家鄉風土人情的認同

點亮在地特有的文化資產, 包括妥善加以保存及維護, 更需要年輕世代站出來接棒, 予以創新活化, 讓它繼續說故事,說出你我的故事…。

與共識,進而參與改變的行動,一起創造具有在 地獨特性的文化經濟與文化觀光,達成居民、歷 史古蹟、城鎮發展的永續共好。

這是一幅理想而美好的文創發展藍圖,然而,點 亮之後的永續能量從何而來?文化斷層需要新世 代的參與,才會有彌補的契機;而人才培養與文 化傳承一樣,需要長期投入。基金會觀察到近年 來青年返鄉的風氣漸起,提出青年培力計畫,並 且提供平台,串連各方人才與資源,希望為感光 運動找到永續的能量。

風神學堂 激發青年文創精神 經過數年努力,風神爺重新定位為「旅行者的保 護神」,台南風神廟成功轉型為年輕人感興趣的 地方,接下來,要激發年輕人的意願,進入廟埕 協助文創。因此,到了 2015 年,基金會除了繼續 以各種創新的廟埕活動吸引年輕人,更加致力於 青年培力計畫,希望建立永續經營的生力軍。

4 月 29 日,基金會在廟埕舉辦「風神聚會」活 動,邀集台南近 80 位關心在地文化的年輕夥伴, 一起集思廣益,為百年廟埕尋找下一個營運百年 的方式。當晚,對面的西羅殿正好在放映電影, 只有零星的老人家觀賞,對照廟埕這邊熱血青年

24


各抒其志的畫面,讓也在現場的府城作家王浩一

故事鼓勵青年擁有無限機會,並分享翻轉竹山

不由得發出讚許:「這就是生生不息的象徵!」

小鎮命運的歷程;前「天下雜誌 319 鄉」編輯、 作家洪震宇─如何用說故事的方式設計甲仙小旅

在這場聚會上,基金會發出召集令,呼籲青年參

行、並帶動區域的活絡;文物修復師蔡舜任─分

加「風神學堂」工作坊的培訓課程。工作坊設計

享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學習時,看見全城市民保護

一系列的企劃組織與案例實務課程,引導學員一

古蹟資產的共識及生活實踐。

起動腦,為風神廟找出永續經營的模式,同時, 風神廟也成為青年發展所長的舞台。

此外,基金會預先規劃下半年的「風神雲集」活 動,提供學員實地演練的機會。課程結束後,學

五月正式舉辦說明會後,共有 21 位學員參加培

員便分組進行提案競賽,勝出的企畫案獲得實踐

訓。課程於六月進行,共計 11 小時,師資與教

的機會。競賽為二人一組,一起發想導覽延伸活

授重點包括:「風尚旅遊」總經理游智維─以遊

動、募款機制設立、以及活化廟埕的活動。

程飯店規劃的經驗與案例提醒企劃思考的要點; 「天空的院子」民宿負責人何培鈞─以個人創業

培訓過程中,風神廟的謝總幹事夫婦也親自參與

風神學堂,為青年與傳統廟宇打造交流對話的平台。

25


每次討論,從在地廟方的觀點,提出想法與建 議,讓青年的提案,真正成為文化傳承的實踐。

年輕活力翻轉廟埕角色 七月進行提案發表,共有 11 組參與,提案涵蓋創 意導覽、商品行銷、社區營造、藝術展演等多元 面向,在基金會的支持下,實際上線執行,為風 神廟的未來發展,注入年輕活力與創意。

獲得實踐的提案不乏令人印象深刻者。例如由林 詠智和陳虹誼打造的「風神攤車」,清大研究生 林詠智熱愛台南文化,因為觀察到民眾常走到神 農街就打住,因此想出「攤車」的點子,希望能 夠吸引人潮進入風神廟埕。

「風聲繪影」五條港區速寫導覽活動也很受矚 目,提案的學員是好友搭檔─社大老師余境萱與

26


台南大學研究生謝燕蓉,結合個人興趣及導覽專 長,規劃出「風聲繪影」活動,邀請民眾拿起畫 筆,從風神廟出發,踏尋五條港區的寫生導覽行 程,透過速寫觀察,描繪出自己眼中的府城。

其他的提案還有藝文表演、廟埕辦桌結合闖關遊 戲、吟詩作詞、以及社區深度體驗的導覽行程, 多數都能跳脫古蹟經營的刻板印象,兼顧文化與 生活的取向。風神廟埕因此發現了無限可能的空 間,青年也找到了與在地文化的連結點。

經過這一年的努力,風神廟已翻轉傳統廟埕的角 色,成為在地老中青三代聚集的生活空間及藝文 舞台。然而,這只是青年培力的初步,要讓感光 運動的能量永續,需要年輕世代更積極的參與及 投入,基金會將會在新的年度嘗試新的方向,找 出更強大的感光種子。

27


感光種子

光的種子 校園課程合作

多年來,基金會推行感光運動,一方面整合產、 官、學界及民眾,積極促成城市文化地標的點亮 實踐,另一方面致力於尋求感光種子匯聚出更大 的永續能量,因此深知動力來自參與,而參與如

論及補救在地文化的斷層, 根本之道應從兒童教育做起; 基金會從校園合作課程切入, 即是直接經由正規教育系統培育感光種子 的扎根做法。

果不是由衷的意願,便無法持續。只有在文化與 美學的意識深植心中時,意願才會生起,這點唯 有教育才能達成。

2015 年,感光運動首度連結正規的教育系統,與 恆春國小的美術課程合作,透過設計「光與古城 藝術課程」的教案,啟發學童對生活環境的感知 能力。

光無法觸摸的特質,讓孩子有更多的開放思維進行創作。

28


讓孩子愛上住家旁的古城牆

罩等,不僅藉以啟發孩子的創意與美感,同時也

2013 年,基金會初次進入恆春,觀察當地因地處

讓孩子從小參與對生活環境的關懷。

寶島邊陲,受限於交通等因素,導致多年來發展停 滯,人口大量外流,文化斷層嚴重。然而,這次初

展覽中,孩子以天真自然的想像力為恆春古城發

相遇卻讓感光團隊見識到古城的存在,如獲至寶!

聲,提出令人激賞的創意,讓人感受到文化斷層 將在他們手中癒合的無窮希望。

2014 年透過「點亮古城 光影串連」古城光影裝置 展,基金會將點亮古城的構想首次介紹給在地鎮

孩子們因為課程的學習及作品的參展,不僅開始

民,獲得許多正面的迴響之後,隨即著手古城光

對自己的家鄉文化有感,連帶地,也對家長產生

環境的設計規劃,並且同步探索在地經營與扎根

影響,從陪伴孩子的創作及參觀展覽,無形中也

的各種可能方向。

提升了文化古蹟保存意識。基金會認為,這是校 園課程合作帶來的意外收穫。

為了讓恆春孩子能夠重新認識家鄉文化,由衷對 古城有感,基金會在恆春尋找感光種子的任務, 更著重於扎根的校園教育。 2015 年,基金會積極 探尋與學校合作的可能性。後來決定先和位在古 城西門與北門之間的恆春國小合作,預期利用一 至兩年時間,建立課程教案,未來將再拓展到恆 春周邊的社區國小。

與恆春國小合作的課程為「光與古城藝術課 程」,針對的是四、五年級美術班,自九月起每 周上課 2 節,共有 48 位學童參加。課程著重「寓

生活在古城,建構恆春孩子獨有的家鄉意象。

教於樂」,透過專業老師的引導,讓孩子學會如 何感受「光」,培養敏銳的感知能力,也讓藝術 美感更貼近生活。

基金會在 10 月中舉辦「點亮古城願景展」,也預 先邀請美術班學童的創作參與。因此,這個課程 就以古城歷史為題,透過實際創作,讓孩子進行 一系列的古城光影創作,包括創作燈箱劇場、燈

29


Par t3

感光城市 點亮台灣 光已經不是為了看得見,而是一種品質。對光的感 覺,是一種人文生活的態度,如果我們的城市懂得 善用光,整個城市的夜晚,將會更美…

30


從 2012 年開始,基金會啟動「感光城市計畫」,邀請光專業擔任顧問,針對城市的區 域空間,進行長期的光環境探索,並將結果延伸為實際的光環境案例營造。目前已完 成永久點亮的場域,有台南風神廟及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荷花池周邊。

2015 年,感光團隊持續深耕台南、恆春,並開闢了台北寶藏巖和嘉義表藝中心兩塊新 耕地,前者尚在播種階段,後者獲得官方支持,已完成示範區的點亮實踐,並提出光 環境願景藍圖,奠定後續改造基礎。

31


感光城市

嘉義 表藝中心的夜晚變美了 簡單的一道光、一個角度, 照亮生活中,我們遺忘的幸福和美好, 也改變我們對生活的認知。

感光運動啟動五年來,擴散影響的能量有增無 減,嘉義納入感光城市地圖,即緣於台南風神廟 傳播出去的感光種子。

風神廟點亮之後,嘉義表演藝術中心(簡稱 PAC )主任張世杰曾實地走訪光之廟宇,親身感受 到光的魅力,於是主動邀請基金會提案,促成雙

── 講座參與的學生 詹東壁

方的合作。

基金會除了進行 PAC 全區光環境規劃設計, 2015 年先完成示範區照明改善,希望彰顯夜間休憩的 功能,吸引更多民眾親身體驗改造後的光氛圍, 並爭取縣府與民眾支持,以期完成後續改造,讓 中心園區成為嘉義縣的文化觀光亮點。

光塑 PAC 荷池園林如畫 基金會應邀與 PAC 合作,改造中心園區的光環 境。首批完工的荷花池周邊照明,於 2015 年 10 月 2 日正式點亮,嘉義縣長張花冠蒞臨觀賞並聆聽未 來規畫,親自見證感光之美。

「以前,從演藝廳看完表演出來,迎面是刺眼的 眩光;這晚開始,取而代之的,是柔和光影烘托 的閩南式建築輪廓及荷花池水面倒影。」很多民 眾說,這裡變美了,夜晚又多個好去處。

正式營運已屆 10 年的 PAC ,占地 6 公頃,最初是 以提供民眾休憩的文化公園為發想。未來 PAC 希 望更加落實原始規畫,從室內到戶外,真正成為

32


以光,展現嘉義表藝中心建築與環境之美。

揭幕當天,嘉義縣長張花冠等貴賓皆蒞臨出席。

33


在光的引導下,建築的輪廓浮現,映照荷花池中,虛實景象和諧呼應。

改造前

改造後 蝴蝶劇場

34


民眾樂於參與的文化藝術空間。基金會期許,透

此外,為了提高日後共同促成全區光環境改造的

過照明系統的規劃與更新,實際提升 PAC 的光環

意願,感光團隊選擇荷花池與周邊區域為示範場

境品質,並整合所有空間使用者重新建立對 PAC

域,進行實際的光環境改造施作,讓使用者親自

的認識,讓 PAC 成為南台灣光環境及人文美學的

體驗改造前後的差異。

重要教育推廣基地。 在示範區的光環境改造中,節能也是一項重點。 基金會邀請照明設計師林大為,引領出身嘉義的

經過統計,改造後的光源瓦數較之前減少 6,228

年輕設計師陳怡彰,負責這項光環境規劃。 2015

瓦,以每天晚間 6 點到 10 點開燈 4 小時計算,一

年的工作屬於前導型計畫,希望藉由檢視既有照

年可減少 9,093 度;以 1 度的電 5 元估算,一年可

明系統與環境現況,瞭解問題與困境,提出全區

節省電費 45,464 元。

光環境的改造規畫與維護管理建議,提供後續園 區環境設計與改善工程的參考。

初步的示範區點亮,透過調整、修復、減光及點 亮等設計手法,不僅降低電費支出,更烘托出夜

全區的光環境設計概念與規劃準則是十六個字:

間多層次空間,重新建立人與環境的關係,讓 PAC

「山光水影,動靜虛實,詩畫入景,寫意自然」,

不只是觀賞表演的地方,也成為民眾累積共同回

透過光突顯園林建築特色、草木綠意及多元生態。

憶的場域。

改造前

改造後 水榭舞台 35


感光城市

恆春 重現古城魅力

用光為古城找回自信 2013 年 11 月,參與過風神廟點亮揭幕的前屏東 縣長曹啟鴻,邀請基金會參訪恆春,感光團隊觀 察到當地最重要的文化資產―古城,經過實地考

長久以來我一直覺得, 恆春古城好像是沒落了。 透過光影的投射與介紹,古城又被看見了!

察,決定選擇古城作為點亮計畫的標的。

歷經一年多的持續串連在地人脈組織,基金會努 ── 恆春文史工作者念吉成

力推廣古城的價值與發展可能,獲得民眾對於點 亮古城的共鳴。2015 年,在文化部「藝術浸潤空 間計畫」補助之下,感光恆春五年計畫( 2013 2017 )擬定,團隊著手規劃環城光環境設計,並 同步進行深入的在地經營與扎根。

計畫的整體策略是透過點亮古城、民眾參與及永 續機制等三方面,促成古城、小鎮及居民共生共 榮。「光」不只是照明,也是生活與文化,除了 照明建置規劃,還要搜集彙整人文史料,以建立 內容平台及導覽路線,規劃永續機制,透過硬體 與軟體的「感光」,點亮文化。

以環城為概念的光環境規劃 基金會董事長暨感光恆春計畫主持人姚政仲表 示,古城光環境的規劃,除了點亮古城,重新讓 大眾看到古蹟的價值,由於古城屬於公共生活場 域,也必須同時考量古蹟與居民共生的可能。

在這樣的期許之下,擅長以光關照人文、曾設計 紐約自由女神照明的大師周鍊,應邀擔任計畫的 照明顧問,並由日光照明設計協助執行。

36


2014 年古城光影裝置展,以光詮釋古城的無限可能。

古城牆的歲月與歷史,在光的照映下,重新散發光采。

37


感光夜遊路線一 環城歷史漫步

38


整體規劃強調「環城」的概念,緣於回應居民想

針對這些問題,團隊將兩年多來與相關單位溝通

修復古城、找回古城風華的寄望。原來,1968 年

及多次實地走訪後的觀察,運用於規劃中。透過

恆春國中拓展校地,曾由校長帶領學生拆卸城牆

有系統的燈光計畫,光不只是照亮道路的工具,

搬石頭,如今這些五、六十歲的當年學生,希望

古城各區域被細分,配合不同空間屬性,呈現更

藉由修復古城彌補錯誤。然而,事關古蹟修復工

多樣的夜間景觀,營造具有真實感、歷史感與生

程經費及土地徵收等問題,短期內並不可行;

活感的古城氛圍,讓民眾能夠自在且悅目地體驗

因此,在設計上,要透過「光」重新連接起「環

與古城同行。

城」的意象。

感光夜遊 2 條人文導覽路線 根據勘查現況,古城的光環境以全區道路照明系

古城雖然只有 140 年的歷史,卻是全台唯一完整

統為主,未曾依據城內不同的區域以及生活作

的古城池,百年來見證過二次世界大戰、瓊麻產

息,給予適當的照明,以致整體光環境並不協

業的興衰…,深具歷史與人文價值。然而,在基

調。而針對城牆的照明,由於缺乏視覺層次的引

金會進入前,古城的歷史脈絡並未經過系統性的

導,從靜態的建築細節,到在古城從事夜間活動

梳理,感光團隊深知,若不能讓民眾了解古城的

的人身上應有的光線,都未被突顯或考量,古城

價值,生起與之為鄰的榮耀感,即使順利點亮古

的人文價值因而隱晦不顯。

感光夜遊路線二 特色老街生活


城,維護與永續將無以為繼。

因此,在規劃的同時,喚起民眾的文化意識亦為 當務之急。由於既有的恆春資料多為生硬的歷史 記載,無法引起當地年輕一代及移居者共鳴,感 光團隊轉而查訪街坊上的老建築、百年老店、耆 老…,發現處處都有曾經輝煌的故事流傳著。

團隊透過國小社團、耆老訪談等,發掘居民的故 事,並且拜訪在地居民與文史工作者,討論古城 夜間導覽路線的規劃。目前已規劃完成「環城歷 史漫步」與「特色老街生活」2 條人文導覽路線, 希望經由「感光夜遊」小旅行,讓民眾可以親身 探訪古城的過去與現在。基金會預計於 2016 年, 著手培訓導覽員,建立導覽機制,讓路線具體實 現為深度體驗古城之美的行程。

點亮古城願景展 民眾有感 這一年團隊在恆春的深耕,透過 10 月中舉辦的 「點亮古城願景展」發表成果,展出包括:古城 光環境規劃概念、2014 年裝置展照片暨居民迴 響、古城大事紀、恆春國小美術班作品等。

為期一個半月的展期,吸引在地居民、學生、外 地旅者等超過 2 千人次觀展,重新認識這座台灣 珍貴古城的今昔。展覽現場並透過導覽、問卷等 方式,進一步蒐集居民的想法,並藉以與居民溝 通點亮計畫,期待號召更多居民加入點亮文化, 看見台灣的行列。

40


不同年齡背景的觀展者,共同擁有對古城願景的期待。

41


感光城市

台南 深耕與播種

選擇孔廟主要有兩個原因。從文化的角度,孔廟 象徵台灣文化教育扎根的起點,2016 年為孔廟建 成 350 週年,透過點亮,期許大眾重新看見台灣 厚實的文化基礎,找回文化、教育、乃至生活的

2015 年感光團隊 在台南有兩條主軸同時運作, 一是永久點燈的風神廟繼續朝永續發展深耕, 另一則是點亮孔廟提案的前導準備。

初衷。另外,從城市行銷的面向來看,透過風神 廟成功變身光之廟宇,基金會將全新的城市光影 運用觀點,引進台南,下一步希望連結孔廟的點 亮,將台南打造為台灣夜景的標竿城市。

孔廟為台灣的重要國定古蹟,具有文化上的特殊 地位,為求慎重,基金會以點亮為目標,自 2013 年到 2015 年持續於孔廟進行溝通與對話。

承先啟後 古都文創亮起來 晚間 6 點半,具有 300 年歷史的台南風神廟, 一如往常點亮了燈,經過改造的燈光,將風神 廟映照得格外溫馨,廟前的「接官亭石坊」前 湧入民眾超過 300 人,他們是來聽多人講座的 「PechaKucha」論壇,由導覽員、在地人物、店 家老闆等,以台語分享「台南氣口」;廟旁有風 神市集,許多台南文創小攤都集合在此,甚至有 在地民眾開心地說,這樣的活動最好「至少每個 月辦一次」。

這幅熱鬧的畫面,很難想像,台南風神廟也曾經 走過從繁華到沒落的過往,而讓風神廟重新活 絡,並成為最受矚目的全台首座「光之廟宇」, 幕後推手則是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42


這段 2015 年 12 月 14 日經濟日報文化創意版記

體驗、感受、認識我們的文化歷史,進而將風神

者何秀玲的報導文字,生動描寫了風神廟因「感

廟的故事傳承下去,基金會連續兩年啟動青年培

光」而起的改變。

力計畫,吸引年輕世代參與,一起為風神廟尋找 永續經營的模式。

2013 年,基金會在台南市定古蹟風神廟與國定 古蹟接官亭石坊,打造台灣首座「光之廟宇」,

有了新世代接軌,廟埕變身為藝文舞台,假日一

邀請國際照明專家周鍊運用減法的設計美學,重

到,藝文表演、市集、講座…都來報到,這是基

新點亮古蹟,透過光影輝映歷史之美,創造台南

金會希望引導發展的遠景。點燈二周年,由基金

夜晚新亮點,獲得在地人、旅者及媒體的廣大迴

會、風神廟管理委員會及風神學堂共同策劃的

響,並帶動了台南夜間旅遊的風潮。

「2015 光之廟宇─風神雲集」系列活動,正是這 幅遠景的濃縮示範版。

廟埕變身 新世代的藝文舞台 為了持續扎根在地,鼓勵更多年輕人走進廟埕,

「風神雲集」系列活動從 8 月一直進行到 10 月,

光之廟宇,點亮的不只是古蹟建築,更有珍貴的情感交流與文化傳承。

43


人們回到廟埕,讓文化在生活中自然傳承積累。

44


分為「在地對話」、「旅行故事」及「風神小旅 行」三項主題。風神學堂學員也針對「廟埕市 集」與「風神小旅行」兩個方向,提案參與推廣 或展演。

從 8 月 21 日開場的「經典感光之旅」,到 10 月 18 日壓軸的「老店散步─養生青春之旅」,幾 乎每個周末都安排學員策畫的創意導覽、表演、 市集、講座等,輪番上陣,期間共計吸引了大約 1500 位民眾參與。

活動設計生動多樣,例如「台南氣口」,結合象 徵手工原創精神的手手市集及以「20 X 20」多人 講座方式進行的「PechaKucha」,邀請多位台南 達人以台語發表,強調台南原汁原味的魅力,並 且加上「風火雷電水」元素創作的風神小物,提 供尋寶。

講座的規劃則是兼容傳統與現代,前者由吳萬春 香舖、振行木屐行等百年老店藝師主講,講述傳 承技藝的堅持與甘苦之外,並於現場示範工法; 後者有旅法默劇表演家姚尚德及「無獨有偶」劇 團講師曾麗真,以講座結合演出的方式,分享自 身的故事。

基金會在風神廟採取長期陪伴的策略,以廟埕活 化為目標,導入新世代的參與。並結合傳統與現 代的觀點,讓廟宇文化與現代生活重新產生連 結,創造永續動能。

45


46


Par t4

我感光了 點亮帶來改變 一路走來,看到人的改變,是執行團隊賴以繼續前 進的最大動力。看到參與者的反應,從無感到有 感,感受他們的心態,從防衛到自信,而實施點燈 的生活環境,從冷清滯澀到溫馨悠閒,我們知道, 在人們心中的那盞燈,正在一一點亮。

47


感光見證

見證台南 文化代溝正在消融 光重新連結人與環境的關係, 原本就是古早先民凝聚情感與力量的廟埕, 再度跳動常民生活的脈搏, 療癒疏離的人情, 吸引愈來愈多的交流與互動在這裡發生。

2012 年,當感光團隊在風神廟附近踏查光環境 時,刺眼的街燈閃著眩光,差點兒讓他們忽略近 三百年歷史的文化資產就在眼前。

當時的風神廟香油清淡,入夜後的情景,據當時 主委蔡素珠後來的敘述,熱鬧的觀光人潮止於附 近的神農街,晚上廟埕很暗,「偶有觀光客來, 也是拿著手電筒照來照去,看不出廟的美。」 她曾經想學其他的廟使用跑馬燈,讓風神廟變亮 些,跟公家申請還沒有下文,基金會就出現了。

一年後,風神廟埕重新點亮,化身為台南嶄新的 文化地標─光之廟宇;光重新連結人與環境的關 係,照亮文化,人心開始轉變。

光對了 新舊世代的氣口變港款 「古蹟要有人願意用一生去守護,同時,有計畫 和理想,引導年輕人投入,才有機會看見下個 100 年的希望。」在「光之廟宇」點燈二週年時,風 神廟總幹事謝明峯有感而發;「光」帶來的計畫 與理想,不僅轉化了文化古蹟的命運,也改變了 他、以及身邊許多人。

2012 年 10 月基金會首度拜訪風神廟,皮膚黝黑的 謝總幹事嘴裡偶爾嚼動檳榔,一開口卻是悅耳的 優雅台語,讓感光團隊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不 到五十歲的他,白天有正職的工作,在廟方管委 會擔任總幹事,則是從阿公、爸爸一路傳承下來 的任務。

48


廟埕、古蹟,對風神廟總幹事謝明峯而言, 不只是一件文化資產,而是日常生活、記憶的一部份。 看著人們回到廟埕,交流、活動, 他也看見了文化傳承下一個百年的希望。

49


在現代社會經營一座百年古蹟廟宇著實不易,感

民眾生活早已遠離自然,對主宰自然的風神無

光團隊問他:為什麼願意一輩子為風神廟付出,

感。對於無法完全說服當事者,基金會一度也很

不求回報?他一邊嫻熟地泡茶,一邊淡然回答,

掙扎,但除了要堅持專業,團隊深知這是社會因

年輕時曾想逃離,但似乎命運還是安排他回到風

素造成心理晦暗,只能耐心陪伴接下來的進展,

神爺身邊。

讓「光」自然地進來。

他和廟方幾位委員,從小就在廟埕長大。在那個

謝總幹事對風神廟深深引以為傲,總是期待更多

純樸的年代,廟口就是人們互動、交流的場域,

人來,也因此認真看待每件相關的事。對此,因

大人互相照顧,孩子在附近跑來跑去,玩在一起。

為感光而加入團隊的成大博士候選人蔡妤珮有切

「我們世世代代的祖先、阿公、阿祖,都在這邊服

身感受。有一次,他帶著輸出的「光之廟宇」立

務,我不會把這個血脈放掉…。」他堅定地說。

板過去,想直接掛在路柱時,總幹事說了一句: 「咱係古蹟,艾有古蹟的樣子!」於是,原本

就是這份情感與責任,讓他期待扭轉頹勢,可又

想要輕鬆處理的事,多出拜訪里長及轉角屋主的

不願意像其他廟宇,用上閃爍霓虹燈或電子花

協調周折,暫時立牌也變成長久的外牆標示。後

車,希望有比較優雅的方式來照亮風神廟。於是,

來,神農街的觀光群眾得以被引導到「光之廟

當基金會提出點亮提案時,合作很快就議定。

宇」,就靠這個重要指標。

然而,謝總幹事對於變革還是保守看待,過程中

傳統與現代在廟埕 互相學習

不時流露猶疑。由於擔心外來的專家不理解廟宇

原本,謝總幹事和年輕人之間存在明顯的代溝。

需要的照明,偶爾會聽到他冒出一句:「打上千

他不理解自己的女兒不說台語,更不懂何以要女

瓦的燈泡就很亮了,還要點什麼燈?」

兒幫忙廟務時,她卻寧可盯著韓劇。而年輕遊客來 到廟口,只是拍照打卡就走了,他也不以為然。

改變前的陣痛 感光團隊耐心相陪 正式點亮之後,照明大師周鍊的「減法」哲學獲

然而,「光之廟宇」要留住人氣、永續經營,必須

得一致好評,而現場的「光環境」效果,也讓許

有新世代的參與及接棒。接觸多了,他發覺,培訓

多參與者當下感光,深刻體驗到整個文化場域的

的導覽人員真的在乎這裡的歷史故事,用心和人分

溫度與內涵。然而,謝總幹事還是要求增加亮

享;他也看到很多活動在廟埕展開,風神成為年輕

度,擔心對神明不敬。

人的靈感,製作文創商品,騎著風神餐車宣傳;甚 至有校長帶著老師、學生,手作餅乾義賣,把所得

廟方期待「夠亮」,藉以吸引人氣,掃去風神廟

捐作古蹟維護基金。而更讓他驚訝的是,自己的女

的黯淡。然而風神的沒落緣於與現代社會脫節,

兒因為廟埕變活潑了,更有意願關心廟務。

50


像魔術似的,從「點亮」開始,改變一一發生, 都看在他的眼裡,進而滲透他的心,漸漸的,心 房打開了,他的心也在轉化。

「點亮」後這幾年,「光之廟宇」聞名中外,從 特約參訪團到各種媒體的採訪,基金會都邀請謝 總幹事現身說法。從最初的羞澀到現在愈來愈自 信,他已經能夠自在的公開談論,尤其是介紹熟 知的風神、接官亭故事。

2015 年底,廟埕有一場台語「氣口」分享活動, 蔡妤珮代表感光青年邀請謝總幹事,與現場 300 多位觀眾分享四年來的變化。台上的他靦腆依 舊,卻臨時「演」出一個意外橋段─熄燈,再讓 光慢慢亮起,重新點亮風神廟;結束時,他向大 家致謝,感性說出:「下個一百年的希望,已經 看見了,有空來風神廟喝茶。」

或許他並不知道,這段結語感動了蔡妤珮。「每 當有媒體採訪,他都驕傲地說,我們的文化廟 埕、照明設計,有專門的人在負責,有人可以幫 他把話說得更清楚。這就是分工,就是互補!我 在他身上學習傳統、習俗、生活態度;他開放空 間讓我發揮設計與理念溝通。」一路走來,他深 深感受到這位長輩的轉變。

事後,蔡妤珮向總幹事發出永續的邀請:「我們 是一組的說書人,說的內容相同,用的語言不 同。下一代的台南氣口,我們一起講!」是的, 「光」已經自然地進到謝總幹事的心裡。光對 了,可以讓新、舊世代說出一致的氣口。

51


感光見證

見證恆春 文化意識的甦醒

想到古城牆上散個步 「之前去看過被點亮的古城,多了美感及溫暖, 希望以後還能看見屬於恆春古城的美。」恆春工 商的學生尤秋美在參觀「點亮古城願景展」後,

第一次到恆春古城, 是 2013 年 11 月基金會參訪時, 我們沿著北門馬道走上古城牆,牆外遙對虎頭山, 景色天然,是在台灣少見的獨特場景。 從東門往上,連結北門,再到西門, 是古城現存最長的一段城牆; 唯獨北門有階梯,可供登高。 後來出差恆春,到了傍晚, 偶而會沿著城牆慢跑,途中的環境和景致, 是在台北無法想像的, 也是恆春獨一無二的珍貴資產。

分享了這樣的心情。

當光作為媒介,映照出百年古城的獨特美感,許 多受到感動的見證者,都和出生就住在這個小鎮 的尤秋美一樣,看到古城的另一個面向,彷彿重 新認識古城,感到既溫暖、又親近。

是的,就像找回老朋友似的,原本入夜顯得荒涼 的古城,現在教人生起「晚上見」的期待。居住 恆春 23 年的鍾愛娣說,點亮後,拉近鎮民之間的

恆春國小就位在北門旁, 從操場便可看到一段完整的古城牆。 天氣晴朗時,站在操場上, 看著開闊的藍天白雲, 一直緜延到牆外遠方的山頭,不禁想著, 對偏鄉孩子來說,眼前這一片歷史遺產, 就在每天上學的路上、在操場奔跑時, 以幾乎沒有隔閡的距離存在, 難道不是一種富足? ── 感光團隊

互動,晚上也多了個休閒的好去處!

有些旅客是跟著感光導覽,才發現環城慢步之 妙。來自台中的鄭貴如說,他第一次走完四個城 門,古城的美讓他印象深刻。

而來自台南的旅客王政一及高雄的旅客陳雨青, 都想介紹外地朋友到古城牆上散個步!「在北門 城牆上散步非常悠閒,城牆下方有小公園,旁邊 是恆春國小,綠地很多。」陳雨青說。

不同世代的民眾對於古城的記憶,也透過願景展 的交流,重新鮮活起來。

在西門旁長大的恆春工商老師林瓊瑤說,小時候 西門與前方廣場是一片違建,古城牆上雜草叢 生,甚至隱身在鄰居後院,要上去玩,還得借道

52


53


鄰居家;2004 年拆除違建,蓋了廣場與停車場, 才是現在看到的、可以聚會及辦活動的西門。

對於這樣的故事,一旁的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 除了感到驚訝、想知道更多之外,也更期待未來 西門的點亮,讓更多屬於古城的故事世世代代傳 下去。

守護古城 校長帶著孩子動起來 「古城在世上許多古蹟當中,它的年齡是最大 的,希望好好保護它,點亮它,讓全世界的人都 看到我們恆春的古城!」

十歲的恆春國小學生曾仁鈺在參觀願景展時,看 到古城與自由女神像、巴黎鐵塔等世界名勝的對 照介紹,有感而發地在問卷留下「人小志氣高」 的心得。

而這,正是恆春國小校長江國樑期待見到的改 變。除了奉獻正規教育不遺餘力,江校長也長期 致力城鄉文教發展,持續推動文化扎根,希望讓 孩子從小就培養出守護家鄉文化的觀念。

「2014 年在接觸古城光影裝置展的時候,我也很 驚訝,竟然透過光的引導,古城這麼美啊!」因 為感光,江校長自然成為能量強大的感光種子, 在他的協助之下,基金會在恆春國小達成了第一 件校園課程合作案,為四、五年級的美術班規畫 「光與古城藝術課程」,進行光藝術與文化教育 的扎根。

54


光,打開孩子心裡的門,進而影響大人的美感。 心中有光,才會珍惜、守護土地,讓文化永續。 孩子會離開故鄉,但故鄉不會離開孩子。 ── 恆春國小 江國樑校長

「『光』這個主題,在我們現有的課程很少看

得我們省思探索。把這個美麗化作課程,讓孩子對

到。」負責這項課程的老師方惠盈,以古城為

故鄉有所了解,將古城作為媒介接觸,進到有意義

題,帶領孩子進行一系列光影創作,作品也在願

的學習,他們慢慢就會有守護的概念產生。」

景展展出。 江校長的支持與信心,不僅表現在言語的鼓勵 恆春古城是台灣現存最完整的城池,在台灣近代

上,願景展期間,恆春國小透過家長聯絡簿,讓

史有重大的象徵意義。正如方老師所說:「整個台

家長了解活動的訊息與意義,帶動了許多家長陪

灣能有多少孩子,可以從小生活在一個古城裡面?

同小朋友到現場觀展,從而也催生了更多認同點

這些歷史的故事與遺跡,都還存在這裡。『古

亮的感光種子。

城』這個議題,就是一個很棒的教育素材。」 對於江校長及眾多受到啟發的感光種子而言,點 江校長相當認同直接把古城當作教學素材的做

亮古城的計畫給了偏鄉希望,也照亮一條歸鄉的

法,他說:「古城非常美麗,也有很多故事,值

路,他們期待更多遊子回來關心這片土地。

55


Light Up Taiwan

2015 Light Up Taiwan

In October 2015, on the second anniversary that unveiled the new look of the 276-year-old Wind God Temple in Tainan into Taiwan’s first “Temple of Light,” temple director Hsieh Ming-feng addressed the crowd. “While historic sites need someone dedicating their life to watching over them, we also need to engage young people, so there would be hope for the next 100 years,” he said. Hsieh, whose family has run the temple for three

56

generations, didn’t always think like this. To him, the temple was a piece of family tradition that had lost its place in society, and the environment reflected that – it was poorly lit and visitors often walked right past it, oblivious to its historic significance that was drowned out by the surrounding sea of brightness. Hsieh felt that it was his calling to stand guard over the temple – but he couldn’t see how it c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modern world, much less becoming a hotspot for youthful cultural energy.


It wasn’t just the lighting. It was clearly a generational gap, as even Hsieh’s own daughter showed little interest in temple affairs. Coretronic Cultural and Arts Foundation (CCAF) installed atmospheric, unobtrusive lights that transformed the temple in 2013, but there was still much work to do. The foundation helped facilitate on- and off-sit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 2014, which in turn gave Hsieh the opportunity to closely interact with the generation he felt out of touch with. Soon, Hsieh found himself standing on stage, recounting tales of the deities enshrined in the temple in a fresh and lively manner to a crowd – something he would never think of doing before. In turn, more and more youth started showing an interest in the temple – including his daughter. These activities continued in 2015, as the foundation hosted the first Light Up training workshop in Tainan, where locals signed up to brainstorm and implement ideas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historic sites. Three Light Up happenings took place at the temple plaza with second-hand markets, performances, storytelling and more, drawing hundreds to this important heritage site.

THE LIGHT IN OUR HEARTS

As it did with Hsieh, we saw our work with the temple inspire the hearts of more and more people, who began to see their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istoric relics in a new light, moved by their rediscovered value and beauty. And as the lights in their hearts grew brighter, they often found themselves inspired to change and become more involved in working for their community and the greater society. Renowned lighting expert Chou Lien, who designed Statue of Liberty’s light, says that the pinnacle of transforming a light environment is when “people can’t see the lights but can feel the light.” Indeed, the focus of the Light Up Taiwan projects is people, and witnessing this transformation of

57


enlightenment gives us the greatest motivation. Our activities in 2015 reflected this notion as we launched a variety of outreach programs around the island. To us, each outreach endeavor is much more than a one-time deal, and each site will continue to discover its unique energy and move forward, propelled by the light in people’s hearts.

LIGHT UP TAIWAN

In 2015, CCAF’s presence was felt in four cities around Taiwan as we continued building upon our establishments in Tainan and Hengchun while adding Taipei and Chiayi to our light up roster. Chiayi was where we conducted light-up installation, while the rest focused on the people aspect – seeking out and encouraging people to preserve the cultural sites and activities long after the light transformation. We call these people light sensors. They could be individuals like Hsieh, who were initially skeptical but later poured their souls into helping with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s well as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Chiay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who saw our results and requested our help. As the name suggests, they can sense and understand the power of light and our goals and values. We hope that these light sensors can attract other prospective light sensors as well as illuminate a path to new lighting sites – ultimately allow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aiwan to shine.

TAIPEI – Telling Stories through Light

One way to cultivate these light sensors is to foster a sensitivity toward light, an often-overlooked element in an environment. In June, we hosted Light Scout workshops at Taipei’s Treasure Hill Artist Village, a former cluster of illegal residences that is now a vibrant cultural community with regular homes, resident artists, studios and galleries. Led by professional lighting designers from Taiwan,

58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some 30 participants became light scouts, exploring various sites in Treasure Hill and investigating how light plays a part in people’s perception of each specific location, including the way they use the space. These scouts cam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 as design expertise was not needed to open one’s senses, observe and brainstorm.

temple in a new light, thinking of it as a cool hangout.

Oftentimes, the existing lighting does not match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A common misconception is that the more light there is the better, but a closer look reveals that many sites contain excessive lighting that not only is disturbing, but is also a waste of resources. This balance between practicality and resources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ing how light works.

We moved on to the next phase in 2015, where we actively trained passionate youth to shoulder more responsibility of what we started at the temple. In April, we hosted a Light Up brainstorm session at temple plaza, where 80 young people who cared about local culture shared their creative ideas on how to maintain the temple for the next 100 years. In May, 21 of those local youths were recruited for Light Up training classes. Working with professionals and entrepreneurs, these participants formed 11 teams and presented their ideas in July. Themes covered included sketchand-draw guided trips, experienced-based culinary and cultural tours, fun history riddles and artistic performances.

After about a month of investigation, participants came up with fascinating Light Up presentations that would enrich the environment and highlight the local memories. The resulting proposals were exhibited at Treasure Hill for a month in August. While Treasure Hill hasn’t actually been lit up, locals have warmed to the possibility, with resident Chan Chih-hsiung thanking the foundation for “using light to tell the story of Treasure Hill” and “allowing residents and visitors to see a different Treasure Hill.” The area’s unique character really resonated with everyone who participated.

TAINAN – Passing the Torch

Temples have played a vital part in the traditional life and culture of Taiwan. The adjacent plaza used to be a communal space where children play, youth hang out and elderly share their wisdom and stories. This is where popular culture used to happen, and we aim to reintegrate these spaces into people’s lives again. In 2014, our goal in Tainan was to rekindle popular interest in the Wind God temple. Young people nowadays love to travel – and by emphasizing the Wind God as a guardian of travelers and holding travelthemed activities, young people began to view the

However, we believe that true sustainability of this interest can only be achieved by recruiting and training young light sensors and connecting them with local resources so they can eventually take ownership of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Several projects were implemented, including an oldstyle cart that would carry Wind God-themed products, local merchandises, and handmade treats that would be shuttled about the surrounding tourist areas to entice potential visitors. On the cart is also a small blackboard that announced the latest arts and culture activities in Tainan and a “Story Box of the Wind God Temple” where people could read about the temple’s history. The gathering in October at the temple plaza included a hip Pecha Kucha event, which attracted more than 300 people coming to listen to a number of locals – including Hsieh and several young entrepreneurs – tell stories with 20 photos for 20 seconds each, conducting the entire presentation in Taiwanese to further reflect local culture. These fresh and innovative methods transformed people’s stereotypical perceptions of temples as old and uninteresting places. The historic landmark was

59


revamped from a purely traditional site, to a space where anything could happen, and provided local youth with a modern and fashionable way of connecting with the culture of their hometown.

CHIAYI – A New Place to Gather at Night

The glow of our Wind God Temple project was felt by the neighboring Chiayi County as Chang Shihchieh, director of the Chiay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contacted the foundation after visiting the temple, the first time an organization sought us out on their own accord. On Oct. 2, the blinding bright lights outside the center were replaced by softer hues that gently highlighted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ts reflection mirrored in the lotus pond. In the corridors, the play of light and shadow created ever-changing ink painting-like scenes. This demonstration, coordinated by lighting expert Lin Ta-wei and designer Chen Yi-chang, who is from Chiayi originally, showed how a change in light environment could entice people to use the surrounding area at night as a leisure and cultural space. “Now we have another place to go to in the evening,” we heard many of the locals remarked. Furthermore, by applying the “less is more” design concept, dimming bright lights into layered ambiance, our installation saves the center NT$45,464 per year in electric bills. Light sensitivity isn’t just about aesthetics, it’s also about practicality. On the people side, foundation director Hsu Fang-yun gave talks to students at Chiayi University and Nanhua University in September, and designer Chen Yi-chang led light scout workshops around the performance center with 30 students, who shared with their visions of desirable urban spaces at night. This awareness is crucial, as a better living environment is only possible when citizens take the initiative to propel change.

60

HENGCHUN – Cultivating Light and Cultural Awareness

Hengchun is a historic landmark that rewrote the fate of Taiwan. Locals have been anticipating the lighting up of their old town walls since the well-received light installations and outreach programs in 2014. Our design team discovered that the existing lighting of the old town is not user- or cultural-friendly. It focuses solely on illuminating the streets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routines and habits of the local residents. The vintage walls themselves didn’t receive proper lighting, so beautiful architectural details go unnoticed at night. The master design concept for Light Up Hengchun was completed in 2015, and the west gate and square is scheduled as the site’s first permanent installation in 2016. We have been interviewing locals for stories of their lives and collecting old photos of the town. Two cultural tour routes were drawn up to tell history and stories of this quaint, small town. During the one-month exhibition, Vision Hengchun – Light Up the Old Town, we welcomed feedback from Hengchun residents aged 6 to 90 year-olds, who shared their dreams and hopes for the future of their hometown. Collaborative engagement and education can lead to local empowerment. This empowerment and appreciation for one’s own culture is vital. Despite the old town's intact gates and walls – the only strongholds of its kind still standing in Taiwan – most are not aware of how to make the most of their historic heritage. And due to lack of promotion, tourists rarely ventured into the area. It’s time to direct our attention to the treasure cove under our noses. This year, we saw our youngest light scouts in foundation history as we worked with 3rd to 6th graders from Hengchun Elementary School. In addition to fostering their light sensitivity, they also uncovered stories from their hometown. We also hosted Light and Old Town art classes in September with 48 fourth and fifth grade students. These classes focused on


teaching the children how to appreciate light, honing their observation skills and sensory awareness as well as fostering an appreciation for art and aesthetics. In October, these local juvenile artists participated in our Vision Hengchun exhibit, showcasing their light-based artworks with stories of the old town. As Hengchun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 Chiang Kuo-liang put it, “The beauty of the old town can be used as a medium to allow our children to understand their hometown…so they would eventually develop the awareness that it’s something that needs to be protecte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Tseng Jen-yu is now proud of his town wall, writing in a survey, “I hope that the entire world can see Hengchun Old Town.”

Cultural Awakening, One Light at a Time

rather intangible and easily ignored – much less considered something that can promote arts and culture and even change people’s lives and ways of thinking. We have no hard data or figures to show, but we’ve experienced its success repeatedly during the past five years. From the nearly 50-year-old Hsieh Ming-feng to 10-year-old Tseng Jen-yu, our projects have awakened the light in people throughout and beyond our four sites in Taiwan. From north to south, from Taipei to Hengchun, no matter how they begin, each project ultimately converges on one purpose. As we recruit and foster more light sensors, we also illuminate their sensitivity toward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this Light Up movement will expand from isolated light spots into a blanket of luminescence that will keep the histo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aiwan alive in the future.

Although light is omnipresent in our lives, it’s still 61


感謝 2015 年,我們在台灣四個城市,推動感光計畫。 以往不相識的您與我,也因為光,有了連結。 在此,遞上我們誠摯的感謝, 在點亮台灣文化的路上,感恩有您的相伴。

周義寬

唐以仙

傅朝卿

歐財榮

PechaKucha Tainan

恆春鎮公所

尤佳菁

周韵洳

徐吉福

曾于真

潘元正

三山國王廟

映築照明設計

方惠盈

周榮茂

徐聖情

曾華裕

潘孟安

子雨藝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泉興草蓆

王文章

周 鍊

高李正姬 曾碩文

潘偉安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風神廟管理委員會

王明堂

念吉成

張世杰

曾龍陽

蔡佾蓁

天人創意有限公司

振行木屐行

王時思

林于玲

張花冠

曾麗真

蔡宗慶

手手市集

海角 168 樂團

王浩一

林巳青

張洧齊

游智維

蔡宗憲

文化部

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

王雅伶

林文雄

張家瑜

馮啟民

蔡秋藤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營運部

王瑞芳

林世秉

張家綺

馮曼青

蔡素珠

文化部藝術發展司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朱文英

林世超

張惠君

黃芳蘭

蔡舜任

日光照明設計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江佶洋

林立峰

張舒斐

黃建嘉

蔡瓊瑩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

湯石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國樑

林妙治

張順興

黃國雅

鄭永欽

台大藝文中心

奧圖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何建國

林志遠

張豫屏

黃智鴻

鄭伸榮

台北市文化局

嘉義大學

何培夫

林秀琴

莊志維

黃群芳

鄭金祈

台南市孔廟文化基金會

嘉義表演藝術中心

何培鈞

林佩縈

莊繼志

黃蘭卿

盧玉春

瓦豆 We Do Group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余境萱

林品樺

莫偉強

楊士毅

盧玉棟

合敬企業有限公司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吳月琴

林威志

許麗善

楊宜芬

盧柏臻

吳萬春香舖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吳比娜

林科宇

陳文忠

楊婷如

蕭有志

里山生態有限公司

臺南市政府

吳芳銘

林淑完

陳宇晃

楊進雄

賴秀瓊

忠義國小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吳威德

林喬彬

陳亞妊

溫佳真

賴雨農

社團法人屏東縣瓊麻園城鄉文教

臺南市政府觀旅局

吳皇圻

林詠智

陳怡彰

葉孟龍

賴清德

發展協會

寶藏巖文化村協會

吳盈慧

林靖祐

陳芝儀

葉東泰

賴銘舜

非常木蘭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吳達坤

林鳳珠

陳冠伶

葉澤山

薛 琴

俠客行文創

吳錦發

林璟薇

陳冠妤

董月滿

謝文侃

南方青年力協會

呂偉正

林瓊瑤

陳美伶

詹智雄

謝明峯

南華大學

李文雄

邱裕文

陳美惠

廖晉翊

謝燕蓉

屏東縣文化處文化資產保護所

李其霖

姚尚德

陳茂喜

熊鵬翥

簡瑞鴻

屏東縣屏南社區大學

李孟貞

施至鴻

陳虹誼

管國棟

藍友君

屏東縣恆春鎮思想起民謠促進會

李潔明

施俐羽

陳梅子

翟 琪

顏世樺

屏東縣政府

杜欣融

柯怡如

陳惠民

趙振英

羅伊真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杜冠賢

柯品如

陳惠琳

鄞鳳蘭

蘇富源

屏東縣政府觀傳處

周沂安

柯智偉

陳鳳釵

劉秀鑾

蘇聘茲

屏南社大台語之美班

周育如

洪震宇

陳德安

劉怡辰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周春丞

范渝琪

陳曉穎

劉舜仁

恆春工商

周雅菁

倪重華

陳麗萍

劉嘉權

恆春國小

62

(依姓氏及第一字筆劃排列)

尤正琦


嘉 義 Chiayi

恆 春 Hengchun


恆春有的元素,硬體的、軟體的都有。 軟體的是人、跟情、跟感、跟愛;硬體的,是我們的城牆、廟宇、老街。

童年的記憶中,廟埕是家家戶戶聚集的生活場所,是常民文化的奠基。 光的生活美學,展現了城市其原有的人文內涵;

藉由光的凝聚力,找回溫暖深厚的廟埕文化,

對光的敏感,內化成生活的習慣,變成社會對秩序、美感的一種要求,

軟體跟硬體,用光,來作一個導引,

光的感染力,豐厚每個台灣人內心對歷史文化永續發揚的價值和自信。

找回人的悠閒、安靜、與溫和。

最後影響到的是我們的生活。

把這個關係,長久的延續下去,這是我所看得到,也是我所希望的。

中光電基金會董事長 姚政仲

美學家 蔣勳

雲門舞集創辦人 林懷民

華人照明先驅 周鍊


恆春有的元素,硬體的、軟體的都有。 軟體的是人、跟情、跟感、跟愛;硬體的,是我們的城牆、廟宇、老街。

童年的記憶中,廟埕是家家戶戶聚集的生活場所,是常民文化的奠基。 光的生活美學,展現了城市其原有的人文內涵;

藉由光的凝聚力,找回溫暖深厚的廟埕文化,

對光的敏感,內化成生活的習慣,變成社會對秩序、美感的一種要求,

軟體跟硬體,用光,來作一個導引,

光的感染力,豐厚每個台灣人內心對歷史文化永續發揚的價值和自信。

找回人的悠閒、安靜、與溫和。

最後影響到的是我們的生活。

把這個關係,長久的延續下去,這是我所看得到,也是我所希望的。

中光電基金會董事長 姚政仲

美學家 蔣勳

雲門舞集創辦人 林懷民

華人照明先驅 周鍊


拗口 18cm

封底 19cm

書背 0.42cm

封面 19cm

拗口 18cm

光影。人文。生活

2015

光的種子

感光城市 台北 Taipei

2015

光影。人文。生活

www.coretronicart.org.tw

︻台灣光之年︼

飛揚 !

L

i

g

h

t

U

p

T

a

i

w

a

n

嘉義 Chiayi

台南 Tainan

恆春 Hengchun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