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rlertan/Lirong-正興陶甕村

Page 1


Lerlertan/Lirong Zhengxing Pottery Village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目錄

CONTENTS

序文

縣長序 鄉長序 院長序

004 006 008

專文

祖靈 ˙ 意象: 正興村陶甕文化的發展與變遷 正興陶甕村

012 022

藝術 家 / 作 品 介 紹

宋林美妹 曾金枝 沙桂花 歐銀花 歐春妃 麥承山 宋賢次 鄭振興 葉秋妹 王昱心

028 034 040 046 052 058 064 068 074 080

文創 作 品 介 紹

王昱心 林鈺凱

090 092

展覽 紀 實

中華會館 霎時客棧 散步地圖

Zhengxing Pottery Village

Zhengxing Pottery Village

096 102 108


序文

縣長序 原住民族都有自己的圖騰,甚至同一族群的不同家族,也會有各

自 的 家 徽 或 紋 飾 ,陶 甕 之 於 排 灣 、魯 凱 族 ,就 有 這 麼 重 要 的 象 徵 意 義 , 特別在金峰鄉正興村,歷經長時間的累積和蘊蓄,被各界稱譽為「陶 甕的故鄉」,不是浪得虛名,也是我們臺東的光彩。

今年縣府辦理「2017 臺東工藝主題陶藝展-正興陶甕村」,在

國立臺東大學協力下,邀集了宋林美妹、曾金枝、沙桂花、歐銀花、 歐春妃、麥承山、宋賢次、鄭振興、葉秋妹、王昱心等部落長老共同 參與,把好多作品從家中被遺忘的角落中挖出,讓許多充滿故事性的 陶甕得以展現在眾人面前,這對於排灣、魯凱族人而言,是神聖嚴肅 的大事。

004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開幕當天,在現場聆聽各自的部落故事後,我深深感動,也特別

頒贈感謝狀給老頭目宋林美妹女士,她同時也是我多年好友宋賢一鄉 長的母親。謝謝老夫人,也謝謝所有參展的長老工藝家們,因為您們 的恆久守護,讓傳統陶甕得以與山川常在,與星月爭輝。

文化處繼去年出版原住民編織專書,今年以陶甕為主題,做了很 好的策展,這本陶甕專書同樣彌足珍貴,備受期待,聽說其他縣市圖 書館,以及許多研究單位,都紛紛洽詢索取這二本書。我很高興藉由 這樣的努力,許多珍貴記憶,還有技藝,得以永久被珍藏,謝謝所有 參與策展的排灣、魯凱族朋友們。

臺東縣長

Zhengxing Pottery Village

005


序文

鄉長序 臺灣原住民族係熱愛藝術的族群,排灣、魯凱族人更是天生的藝術 家,精湛的工藝技藝創作,為臺灣物質文化上重要的瑰寶之一,陶甕共 有 10 種型式是排灣、魯凱族過去傳統社會釀酒、盛水或存放器物及食

材等生活上常見的器皿,衣飾、刺繡上也常見其造型表現;亦為社會文 化裡,權力與階級的象徵,通常為頭目貴族珍藏的傳家寶,其多寡與型

式象徵家族的財富與地位權勢,多擺放家中顯著位置,在祭儀或婚禮上 扮演禮品與文化傳遞的角色。

從臺東南迴地區的臺九線省道進入本鄉正興村部落,首先映入眼簾 的是超大型的陶甕,正興自 80 年代起就有「陶甕的故鄉」之美譽,主

要以陶珠、陶甕等手工藝為主,賢一從小就在家感受到陶藝的薰陶,但

隨著時間流逝,許多陶藝創作者逐漸凋零,現已少有年輕人具備這項製 作 技 藝 了,20 年 前 賢 一 擔 任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理 事 長 之 時, 就 積 極 推 動 陶 藝的創作學習,鑑於傳統陶藝技藝的流失,鑑於傳統陶藝技藝的流失,

因 此 推 動 陶 藝 創 作, 設 置 金 峰 鄉 傳 統 技 藝 研 習 中 心, 也 成 立 了 陶 藝 教 室,聘請在地的工藝師教授,讓這項傳統技藝能夠傳承下去,持續推動 「甕的故鄉」文創計畫,教授製作陶甕、陶珠的技法,讓村民透過學習 的過程,瞭解自己文化的優美及重要性,並結合文化解說及遊客接待,

006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進行產業包裝,讓祖先的珍寶,散落在部落的每一個角落,期以排灣、 魯凱原有的傳統智慧資源,創造文化產業化、部落微型經濟及永續經營 之機制。

為 喚 醒 部 落 生 活 智 慧, 臺 東 縣 府 文 化 處 今 年 辦 理「2017 臺 東 工 藝 主題陶藝展」,展出本鄉麥承山、宋林美妹等 10 位藝術家作品,黃健

庭縣長除親自參加開幕活動,參觀藝術家們創作的心血,並頒贈感謝狀 給宋林美妹女士,表彰她無私提供傳統技藝學習,希望將此技藝傳承下 去;此次策展以打造本鄉正興陶甕村為主題,透過策展團隊深入當地長 輩及創作者家中,從床底下、櫥櫃裡、及少為人知的私密空間挖掘出滿 是灰塵且幾乎快被遺忘的寶物,讓它們得以重見天日。

期盼透過作品的展出及創作理念的傳達,使陶甕的新舊意涵及文化

體系獲得接續與傳承,走向社區文化的整合;也讓族人接近祖先的經驗、 認識傳統並將之延續,同時提供外界對於多元文化的認知及認同。正興 村此時此刻已經不再是「甕的故鄉」,它是一個具有品牌特色的「陶甕 村」。

金峰鄉長

Zhengxing Pottery Village

007


序文

院長序 製 作 陶 甕 這 個 技 藝 則 是 排 灣 族 與 魯 凱 族 人 從 過 去 一 直 到 現 在 的 技 術,陶甕也是他們傳統生活上使用的器物,同時也是權力的象徵,但是

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的陶藝創作者逐漸凋零,傳統陶藝創作也漸漸失 傳,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所以從 1995 年起,當地社區發展協會便開始推動學習傳統技藝,

當地年輕一輩的人民從長輩記憶中學會了傳統古甕作法,也透過學校、

社區的教學建立陶藝教室,使得金峰鄉正興村有了「陶甕的故鄉」名號。 在以前的正興村,很多傳統工藝是貴族和頭目才能學習的,製作陶

甕就是其中一個,它代表的是一種身分地位,一般的族人是不可以製作

陶甕的,但因為會做傳統陶甕的人太少人才又漸漸地流失,頭目才允許 族人可以學習做陶甕以及其他工藝,例如陶珠、編織等等。

008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對正興村而言,陶甕不只是生活上所需要的用品更是做為族群文化 象徵的共識,讓族人接近祖先的經驗,並認識傳統,也讓外界多元文化

認知及認同,使正興村從「甕的故鄉」演變到「陶甕村」,當這個定位 眾所皆知就具備了意義與價值。

此次縣府辦理「2017 臺東工藝主題陶藝展 - 正興陶甕村」參展藝術

家有:宋林美妹、曾金枝、沙桂花、歐銀花、歐春妃、麥承山、宋賢次、 鄭 振 興、 葉 秋 妹、 王 昱 心, 共 展 出 25 件 作 品, 不 只 是 展 出 陶 藝 創 作 者 們歷年來的創作,也將當地創作者們創作時的啟發、作品的故事、部落

的故事甚至是創作者自己的故事都記錄成冊,將漸漸流失的傳統故事都 保留下來並永久流傳下去。

國立臺 東 大 學 人 文 學 院 長

Zhengxing Pottery Village

009


010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專文 展覽論述 Exhibition Special Articles

Zhengxing Pottery Village

011


專文

祖靈 ˙ 意象: 正興村陶甕文化的發展與變遷

專文 / 林建成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物助理研究員

傳說的開始 東 排 灣 族 將 陶 甕 稱 為 lerlertan( 魯 凱 族 則 稱 為 lirong), 其 傳 說

與祖先意象的連結淵源極深。陶甕在排灣族的尊貴性可以從以下的例子 看出:「lerlertan 是寶,觸摸了就會死或手會腫起來

(1)

。」Bilalaun

部 落 於 每 年 小 米 收 穫 節 時, 頭 目 家 特 別 拿 出 祭 祀 專 用、 最 尊 貴 級 的 vinalingadjvan 陶甕裝小米酒用來祭祀,所祭祀過的小米酒必須當場 喝完。「稗祭每年一次,若不舉行,lerlertan 就會破裂。

曾有一位叫做 Girigiran 的頭目,由於一時疏忽未辦理祭儀,結果 有個 lerlertan 自動破毀,頭目把它拿去丟掉了,結果大病一場,幸虧 夢中有神指示,頭目把破壼碎片撿回家安置,結果,他的病馬上就好了 (2)

(1)佐 山 融 吉,《 蕃 族

調 查 報 告 書「 排 彎 族、獅設族」》,頁 392。 -

(2)同 上 註, 頁 392393。 -

(3)伊能嘉矩,《理蕃誌 稿》第四卷,(台灣

總 督 府 警 察 本 署,

日治時期曾因東排灣族區域盛行陶甕傳說,並於太麻里社後山山麓 發現適合製陶用土,大正 11 - 15 年(1922-1926)展開了製陶實驗,

建造燒製陶瓷用窯並備妥製造用具,將製陶列入輔導生產項目,予以指 導

(3)

。雖然這些實驗未針對排灣族傳統陶甕進行傳承或研究,但是鄰近

地區陶甕的歷史淵源,讓宮原敦深入加以調查,記錄了有關陶土採集、 燒窯等方法。

從 1995 年開始鄰近太麻里的正興村藉由學習現代陶藝技術開始,

頁 272-

找回傳統工藝製作,約計培植出 20 餘位陶藝創作人才,不論是製作仿

(4)林建成,2002:120-

營造等政策,以推動文化產業方式順利營造「陶甕的故鄉」意象,同時

1999), 283。 -

138

012

。」足見排灣族陶甕的傳承聯結著濃厚的宗教信仰特質。

古陶甕或創新陶甕都可以得心應手。隨後透過文化振興產業、社區總體 凝聚了社區內排灣、魯凱族的現代社區意識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4)


專文

正興陶甕村 展覽論述 ∕林昶戎

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計畫緣起 陶 甕 是 排 灣 族 與 魯 凱 族 人 傳

甕, 也 透 過 幾 次 的 教 學、 建 立 陶

的 象 徵, 更 是 文 化 記 憶。 在 面 對

「 陶 甕 的 故 鄉 」 名 號。 這 是 一 個

統 生 活 上 使 用 的 器 物, 也 是 權 力 全 球 化 資 訊 快 速 變 遷 之 際, 具 有

傳統族群特性的文化能否在這樣 趨 勢 下 得 以 保 全 及 承 傳? 以 及 在 同 質 化 的 浪 潮 下, 傳 統 文 化 會 不 會也隨波逐流並消失在浪花之

下? 這 些 都 是 值 得 我 們 深 思 及 檢 討 的。 近 年 的 陶 甕 的 文 化, 在 屏

東霧臺以現代藝術的意象創作為

主、山地門鄉以個人工作室為主, 而 臺 東 縣 金 峰 鄉「 正 興 村 」 獨 特

的以陶甕做為文化產業是基於歷 史記憶的建立與發展。

自 1995 年 起,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開 始 推 動 學 習 傳 統 技 藝, 從 長 輩 的 記 憶 中 挖 掘、 復 興 了 傳 統 的 古

022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藝 教 室, 使 得 金 峰 鄉 正 興 村 有 了 村 落 意 識 的 建 立, 透 過 決 策 過 程 的 參 與、 討 論 與 對 話, 培 養 村 民

對 於 自 我 生 存 環 境 的 關 心, 以 及

透過辯論來塑形族人對於族群政 策 的 凝 聚, 雖 然 過 程 中 可 能 會 有 些 許 的 內 部 衝 突, 但 是 在 這 樣 形 情 下 形 成 了 一 股 凝 聚 力 量, 並 且 建 立 一 個 文 化 象 徵 體 系, 一 方 面 塑 造 地 方 特 色, 也 逐 漸 形 成 新 的 族 群 文 化 象 徵 物, 凝 聚 居 民 的 共 識, 增 加 產 業 興 發 展。 但 是 隨 著

時 間 的 流 逝, 許 許 多 多 的 陶 藝 創 作 者 逐 漸 凋 零, 藉 由 此 展 記 錄 傳 統 的 文 化 內 涵, 透 過 交 流 讓 此 文 化延續。


026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介紹 藝術家/作品 Artists and Works Introduction

Zhengxing Pottery Village

027


藝術家/作品介紹

宋林美妹 |排灣族|

宋林美妹,從 1996 年起開始學習製作現代陶珠,2003 年創

立比魯工作室,以東排灣族傳統陶珠創作為主,也曾獲得原住民 工藝師認證。大兒子宋賢一為現任金峰鄉鄉長及比魯頭目,二兒 子宋賢次同為本次展出的藝術家之一。

在她的陶藝作品裡,從 rerlertan 形式演變而來的新風格陶

甕佔大多數。懷念過去部落的生活,便在陶甕上刻畫了當時施巫 法專用的樹葉;思念母親的偉大,就在甕體雕上了母親紋手的痕 跡,其他作品中也有許多象徵祖靈的圖像。

在 傳 統 的 原 住 民 社 會 中, 只 有 貴 族 跟 頭 目 才 能 擁 有 製 作 陶 甕、陶珠、編織這些技藝,但後來因為會製作的人越來越少,宋 林美妹才將這些傳統技藝的技術授權給所有的族人使用,現在正

興村會做陶甕陶珠的族人越來越多,也開班授課教導族人製作方

法與技巧,就是為了保留這些傳統文化特色,並且希望未來後人 能繼續讓這樣的文化特色永久流傳。

028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藝術家/作品介紹

曾金枝 |排灣族|

曾金枝不只會編織、做陶珠,還會唱歌跳舞,精通各種才藝。 她認為頭目都有屬於自己的圖紋,每個陶甕也都有其不同的功用

與嚴格規範,就像她製作的創意陶甕,在作品上的每個符號都蘊 含著它的典故,不可以隨意創作、且它是莊嚴神聖不可侵犯的。

她自 1996 年開始在社區陶藝班學習現代陶藝製作,接觸陶 藝創作後也在其中培養了興趣,之後也跟著麥承山老師學習製作

傳統陶甕的 rerlertan 形式,學習現代傳統陶甕的做法使她在創 作方面不斷創新,創作作品更是數量眾多,至今共做了 50 多個 仿古陶甕與創新陶甕。

她曾說過:「陶珠的土性貼近人,我比較喜歡,因為人終歸

要回歸塵土,我用我的情感製作陶珠送給孩子,代表了我對他們 的愛。」有別於傳統陶壺、琉璃珠代表的是階級、儀式所需,新 製陶甕與陶珠反而較強調個人情感展現與創意。她所製作出的作 品皆為小時候的回憶以及部落的故事,不同的小小部落故事裡總 有些大道理,例如獵人上山打獵時該注意禁忌、古老的傳說、或 是部落族人發生的事情,都變成她創作的泉源。 034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藝術家/作品介紹

沙桂花 |魯凱族|

沙桂花是正興村的陶藝家,擁有一身好手藝,並創立了奧林

文化工作室,她所製作的陶甕不只有傳統造型、也有現代感十足 的創作作品。她的成就除了在陶甕上,其他如陶珠、刺繡、編織 也樣樣都行,創作作品不勝枚舉且具個人特色。

她的經歷豐富且作品曾多次獲獎,包括第九屆工藝之夢入選 作品「大地的護靈」、中華汽車原住民工藝獎作品「女頭目」陶

藝類第二名,並於 2007 年曾代表臺灣參加臺灣工藝匠師上海聯

展,2009 年獲得臺東縣「原藝美藝」刺繡類第二名,2010 年獲

選 第 一 屆 原 住 民 工 藝 薪 傳 獎,2013 年「 臺 東 縣 亮 點 工 作 坊 計 畫 點創工作坊」入圍。

她將自己創作的陶珠搭配在陶甕上,也製作原住民勇士人像 的雕塑,嘗試許多不同風格的創作。因為對陶甕創作有種與生俱 來的直覺與敏感度,從接觸陶藝後就不曾停止創作與學習,加上 自身努力不懈,使她作品的質與量均豐,是一位創作力源源不絕 的藝術家。

040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藝術家/作品介紹

歐銀花 |魯凱族|

歐銀花 1985 年才從屏東阿禮搬到正興村。原本不會陶藝的

她,自 1994 年開始接觸如何製作,熟悉後也開始創作一些作品, 並在 1999 年金峰鄉公所舉辦為期近一年的陶藝研習時更加精進 陶藝方面的製作,從社區舉辦第一期陶藝班時就已參與並陸續學 習,到了「甕的故鄉」永續就業工程已是第四次參與。

魯凱族有自己的圖紋象徵,雖然從陶甕製作來看相差不多,

但 他 們 仍 有 自 己 的 區 分 類 型。 不 同 族 群 都 有 屬 於 自 己 的 文 化 特

色,在陶甕創作方面也有許多禁忌與規範,但在歐銀花的陶甕創 作裡還是能看到一些活潑可愛部落故事,加上創作靈感時常像泉 水般湧上,使她的作品多有創新且具個人特色。

她創作出的作品多為與部落故事相關的事物並緊緊相扣,族 人的一些傳統故事和生活點滴都是她的創作題材,從中表現出對 於部落的尊重與愛戴。在她的陶甕作品裡多也同時述說著一件事

的經過,她將生活體會到的事物相互融合,在心中咀嚼後創造出 不同題材,以活潑生動的方式呈現。

046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藝術家/作品介紹

歐春妃 |魯凱族|

歐春妃是歐銀花的妹妹,姊妹兩人皆同時在 1994 年開始接

觸陶藝,喜歡上做陶後也開始創作一些陶藝作品,並在 1999 年 參與金峰鄉公所舉辦為期近一年的陶藝研習時創作出許多作品, 也開始嘗試不同的方式創作。

她作品多半是以較為古老及傳統的燒窯方式製成,非常有傳 統作品的味道和特色。在她家後面還有自己造出的土窯,直到參 加陶藝班後才漸漸改為電窯燒製,但她依然非常喜歡使用自己做

的土窯燒製作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無論是仿古陶甕與實用陶 藝品她都很喜歡,相關作品包括連杯、釀酒器等,創意陶甕也有 不少。

她認為魯凱族和排灣族的陶甕有別,例如魯凱族喜愛以百合 花圖案裝飾,但她比較偏好使用傳統人頭紋來裝飾作品,用人物 來描寫故事和傳統文化顯得十分生動有趣。歐春妃的作品多為對 家人的思念和部落的尊重,每一件作品中都充分表現創作者心靈 寄託的情感。

052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藝術家/作品介紹

麥承山 |魯凱族|

麥承山 1970 年屏東師專畢業後投入教育服務將近 33 年。在陶

藝創作方面,他師承陶藝家李永明,從 1997 年開始做傳承的工作, 擔任金峰鄉正興社區陶藝教室責任老師及臺東縣政府原住民教師傳

統陶藝講師。1998 年獲行政院原民會頒給第二屆「促進原住民社會 發展有功個人」獎,更在 2003 年獲得原住民工藝品甄選陶藝品優選 ( 遴派加拿大溫哥華展出 ),並於 2004 年成立拉灣工作坊。

他創作出突破性的新產品「半形甕」,可以掛在牆上當飾物或

插花,是具有獨樹一格的創意並將原住民文化特色結合創新思考做 出不同風格的作品;也由琉璃珠得到靈感,漸漸延伸創作出獨特的

陶珠;在創作中更發展出集排灣三寶 - 陶甕、青銅刀、琉璃珠於一

身的「三寶甕」。2009 年,臺東遭遇 88 風災 ( 莫拉克風災 ) 重創, 他也因此創作出不少與八八風災相關的作品。這些作品中能看見颱 風來時的場景和事物,也能感受到他在遭遇災害痛苦時依然充滿希 望,並流露出對家鄉及家人的關懷。

麥承山對於發揚傳承傳統工藝及文化不遺餘力,也積極推動社

區文化產業,期盼讓更多人深入了解並接觸排灣、魯凱的文化內涵。 058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藝術家/作品介紹

宋賢次 |排灣族|

宋賢次為宋林美妹的次子,宋賢一的弟弟,也是金曲獎最佳樂 團「MATZKA」樂團主唱 MATZKA 的父親。他本身音樂方面也有

傑出表現,並也曾經是正聲之星歌手。一家人都很會唱歌,平常休 閒時就全家人相聚在一起伴著一把琴齊聲高歌。

他不只有多項才藝,對於家鄉的關懷與關注也非常熱情,也擔

任許多計畫的主持人及推動者,持續為部落耕耘,盼讓部落文化及 特色發光發熱。曾經擔任 2015 年度臺東縣推動新故鄉社區營造第二

期計畫 -" 陶 " 藝向前行 ~ 正興、嘉蘭部落傳統技藝傳承、創新計畫 偕同計畫主持人。2016 年推動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 -

正興部落 =「藝起,go 霎時」亮點營造計畫偕同計畫主持人等。除

此之外他也是臺東縣金峰鄉樂齡學習中心「手工藝 - 皮革識別證製 作」的老師,教導社區樂齡志工及 55 歲以上樂齡人。

宋賢次的陶甕作品多是現代及古代結合,試圖突破傳統做法, 以及用不同方式表達他對部落的熱愛與傳唱部落故事同時表達自我 創作的心境,部落生活點點滴滴都成了他作品中的精隨。 064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藝術家/作品介紹

鄭振興 |排灣族|

鄭振興,曾擔任村長、社區總幹事,他本身為木工創作者,近 幾年開始接觸做陶藝,並憑藉原本製作木工熟練的手法更快速的學 習如何製作陶藝作品。

鄭振興表示,社區裡製作陶甕明顯的是魯凱族人比排灣族人熱 衷,對於維護陶甕傳統文化似乎也較積極。他分析其中現象,恐怕 在於排灣族部落對於陶甕傳統規範較嚴格,「如果都做傳統陶甕,

只能看不能賣,沒有收入,排灣族人意願就低落許多」,如果能在

傳統陶甕中加上一些不同的素材或是應用在日常生活物品上,或許 更能使的傳統陶甕技巧永久流傳下去。

鄭振興在木工及陶藝皆有專精,所以他希望未來陶藝及木工能 有所結合,創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則更能有不同的突破。他也認

為部落教育及文化十分重要,期望未來能夠讓自己的兒孫也學習陶 藝這個傳統技藝。他說這個傳統是不能流失的,為了讓陶甕的創作 繼續流傳下去,所以一定要讓下一代學習陶藝,一代傳一代,就如

同傳家之寶一般重要;每個陶甕都有故事,我們流傳下去的不只是 製作陶甕的技巧,而是能將原住民部落故事永久流傳下去。 068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藝術家/作品介紹

葉秋妹 |排灣族|

葉秋妹 1999 年開始製作陶珠,學陶至今已超過 10 年,許多作

品皆曾獲得獎項,如「高貴之甕」便曾展出及獲獎。她的作品「百合 之甕」是能看見將百合花用現代創新做法和部落傳統故事結合,尤其

部落中百合花象徵純潔高貴,更可看出這是一個別出心裁且具有意義 的陶甕創作。

她會開始創作是因為有感於族裡年輕一輩的人已經很少在製作陶 甕了,所以她希望能藉由創作將陶甕、陶珠的文化傳承下去。2000

年社區理事會召集社區幹部及部落頭目辦理文化產業振興計畫項目說 明會並成立工作小組,由宋賢一召集從事手工藝的工作者一同研商振

興文化產業的工作方式,並於社區活動中心成立刺繡班,她便參與其 中。

參與刺繡班學習後,刺激了她在不同媒材上的挑戰與作品創新,

例如以貝殼、鍊條縫製運用在服飾、眼鏡袋、背包、側包……等製作, 都能看出她在日常用品中的創意巧思。她在作品上做出較多不一樣的

花紋,也在陶甕做鏤空設計,或是將陶珠、陶甕做成掛飾,不像一般 陶甕只有擺放在桌上,使作品增添了一些不同的趣味。她勇於嘗試運 用各種媒材,創作手法新穎,與一般傳統陶甕製作者不同。 074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藝術家/作品介紹

王昱心 |卑南族|

王昱心出生成長於臺東,父親卑南族、母親西拉雅族,1994

年國立臺灣藝專美工科陶瓷組畢業,之後返鄉成立陶藝工作室經 營與部落陶藝教學;1998 年取得英國藝術碩士後返臺,經營工作 室並兼任產品設計師、大專院校兼職教學;2006 年取得澳洲設計 博士學位。現為國立東華大學專任副教授並持續部落的工作。

曾在部落、社區或校園內陪伴與教學的王昱心,在金峰鄉正 興村學習與陪伴的日子對她影響甚深,當地的一切對她也猶如故

鄉般熟悉。在這個陶甕的故鄉中所受到的感動,也轉化成激發她 創作的原動力之一。

她的作品中以傳統琉璃珠發想為主,每個琉璃珠都具有獨一 無二不同的意義,顏色條紋中也蘊藏著不同的部落故事,是屬於 原住民部落的歷史痕跡與文化。她運用琉璃珠中不同的紋理和顏

色結合現代行銷創意,創作出一系列創意作品。作品使用單純的 黑、白、紅、土色,像是將大自然用幾種不同的方式呈現,也透

過陶藝技法的創新與應用,將傳統工法搭配原住民部落圖紋,保 存了部落故事的原味在其中。 080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088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介紹 文創作品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Works Introduction

Zhengxing Pottery Village

089


文創作品介紹

王昱心 台東藝術家王昱心推出以「粟米文化」為發想的「對話.調 味 罐 」, 汲 取 自 己 長 期 在 部 落 中 學 習 的 經 驗 與 台 灣 原 住 民 族 群 共 有 的 小 米 飲 食 文 化, 使 用 杵 與 臼 舂 米 的 習 慣 延 伸 出 調 味 罐 的 造型,而兩兩成雙的搭配方式,也意味著台灣多元族群間的「對 話」概念。

採 用東台灣色系 ( 排灣黃、深藍、深綠、暗紅、黑 ),來 自 東 部 原 住 民 族 群 的 美 感 顏 色 傳 遞 文 化 關 懷。 並 設 計 為 輕 巧 便 攜 式, 由 使 用 者 決 定 內 容 物, 解 決 台 灣 食 安 顧 慮 與 調 味 料 易 受 潮 的缺點,適合喜好旅行及愛好樂活美食的使用者。

調 味 罐 使 用 獨 特 的 色 土 製 作, 是 受 到 英 國 兩 百 多 年 骨 瓷 品

牌 Wedgwood 的 Jasper 系列影響。王昱心早期即嘗試在排灣 族 部 落 製 作 琉 璃 珠, 與 從 尤 瑪 達 陸 老 師 的 泰 雅 色 譜 研 究 中, 開

發 出 當 代 飾 品。 將 這 經 驗 應 用 於 調 味 罐 的 材 質、 色 彩 上, 讓 這 款設計在質感與文化內涵呈現上更佳獨特。

胡椒鹽罐組-

胡椒與鹽是餐桌上食物提味不可或缺的配料,創作構思是從早期每日主食的處理必須 使用的傳統工藝物件-杵臼中取得靈感,搭配排灣族常有的色彩,使用色土製作而 成,且如串珠一樣可以自行搭配胡椒鹽罐的色彩。

090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文創作品介紹

林鈺凱 自 玄 奘 大 學 藝 術 與 創 意 設 計 學 系 畢 業 後, 對 於 工 藝 藝 術 的 熱 誠 十 足, 隻 身 投 入 工 藝 藝 術 生 產 的 學 習 與 創 作 路 程, 過 程 中

除 獲 得 勞 動 部 舉 辦 的 明 師 高 徒 計 畫 外, 同 時 取 得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美 術 產 業 學 系 駐 系 藝 術 家 資 格, 專 精 使 用 陶 瓷 與 玻 璃 等 工 藝 媒 材 進 行 創 作 與 設 計, 目 前 創 立 品 牌 「 91ar t.st ud i o」 持 續 經 營 工 藝 藝 術。

(左)陶珠耳機-

排灣魯凱族中的三寶為:陶甕、陶珠、山刀,這三項物件是喜喪嫁娶必備的三樣物品, 其中陶珠的故事最為豐富,每顆陶珠中有著匠師們高深的技術外,同時富含著許多不 同的意義與故事,將此元素與耳機結合,不僅延續了排灣魯凱族的精神與故事外,同 時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中,創造出一組聆聽排灣魯凱族故事的文創商品。 (右)雄鷹羽毛-

在排灣、魯凱族部落中雄鷹的羽毛象徵著榮譽,這份榮譽如同軍人的勳章一般,在原 住民的社會中,要獲得這項殊榮的條件非常嚴苛,戰士須成功獵頭達成優異的戰績, 獵人也必須成功獵得山豬才能獲得頭目授予的羽毛,而這樣的榮譽也代表著原住民的 剛毅與勇氣。藉由創意轉化配戴的方式與形式,將排灣、魯凱族的榮譽傳遞給社會大 眾,使社會大眾能與排灣、魯凱族共享這份榮耀與故事。

092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094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展覽紀實 Exhibition Record

Zhengxing Pottery Village

095


展覽紀實

中華會館

2017 年 5 月 22 日,「2017 臺 東 工 藝

蒞臨現場共襄盛舉,參展藝術家們也隆重地

揭開序幕。外觀高雅且富有西式建築風味的

動。縣長並當場頒贈感謝狀予同是參展者之

主題陶藝展—正興陶甕村」於中華會館正式 中 華 會 館 蘊 含 前 人 留 下 的 足 跡, 並 於 2002

年登錄為本縣歷史建築,具重要歷史地位與

意義。藉此處作為展覽場地,除象徵過去與 未來的結合、不同族群的融合外,而展出同 樣具有悠久歷史與文化價值的藝術品,更表 現出深遠的文化承傳意識。

一的老頭目宋林美妹女士,表彰她對傳統陶 甕文化傳承的無私精神與貢獻。隨後也由宋 鄉長、文化處鍾處長與東大林主任陪同現場 貴賓導覽參觀陶藝作品,並逐一聽取藝術家

陳述創作理念和每件作品背後所想傳達的故 事與意義。

本 次 將 中 華 會 館 一 樓 規 劃 為 主 要 展 覽

活動後半段特舉辦系列講座,邀請國立

花、 歐 春 妃、 麥 承 山、 宋 賢 次、 鄭 振 興、 葉

正興村的學習與陪伴」為題,講述分享過去

區, 展 出 宋 林 美 妹、 曾 金 枝、 沙 桂 花、 歐 銀 秋 妹、 王 昱 心 10 位 藝 術 家 的 創 作 結 晶, 以

大型布幕垂吊區分各藝術家展區,並清楚展 示每位的生平簡介及個人照;陶甕及陶藝作

品則陳列於布幕下方便於民眾貼近觀賞的高

東華大學副教授王昱心以「我的故鄉我的陶: 在正興村進行陶藝研究及陪伴學習時的歷 程,以及當時與藝術家長輩們相處學習時的 往事點滴。

度,並於前方附設作品解說卡;展場搭配充

透過本次展覽與紀錄,相信能讓民眾對

流動。二樓規劃為影片展示區,播映本展宣

生更多認識與興趣。也期許金峰鄉正興村的

足燈光,空間的配置規劃也利於人潮進出與 傳影片,當中收錄剪輯參展藝術家的簡介說 明、作品創作概念等。

展覽開幕當天,縣長黃健庭、金峰鄉長 宋賢一、國立臺東大學美產系主任林永發(現

為人文學院長)、縣府文化處長鍾青柏、正 興村長陳進興與多位貴賓、民眾及媒體紛紛

096

穿上原住民傳統服裝,連袂出席開幕儀式活

陶甕的形制、特色、創作者及文化背景等產 陶甕故事更廣為人知,讓蘊藏古老傳說與前

人智慧的陶甕製作技術及創作能量能延續下 去;傳承「陶甕的故鄉」名號及以往的文化 記憶,並轉化為具品牌特色的「陶甕村」, 再次喚醒排灣、魯凱族人甚至各個族群都能 更貼近、更重視自己的文化底蘊及精神。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展覽紀實

霎時客棧

為 了 讓 金 峰 鄉 正 興 村 的 民 眾 也 能 欣 賞 自

向 大 家 交 流 分 享。 講 座 當 日, 老 師 一 邊 巧 手

題 陶 藝 展 - 正 興 陶 甕 村 」 便 於 2017 年 6 月

住民部落生 動 有 趣 的 傳 說 故 事, 讓 現 場 參 與

己家鄉藝術家們的作品,「2017 臺東工藝主 12 日 至 6 月 19 日 移 至 金 峰 鄉 霎 時 客 棧 接 力

展 出。 霎 時 客 棧 為 鄉 公 所 設 立 之 遊 客 中 心, 也是當地主要的入口地標展館。

為 配 合 霎 時 客 棧 的 展 覽 空 間 大 小, 便 將 本 次 移 展 之 作 品 及 相 關 布 置 做 部 分 調 整, 例

如: 於 展 場 門 口 處 懸 吊 本 展 主 視 覺 布 幕, 民

眾步入展場時即可一覽整個空間布置及作品 擺 設; 同 樣 於 主 要 展 區 懸 掛 作 者 照 片 和 相 關 資 料 布 幕 做 為 區 隔, 下 方 則 放 置 本 次 展 出 之 陶 甕 與 陶 藝 作 品 及 解 說 卡, 俾 利 來 訪 民 眾 近

距 離 觀 賞; 空 間 配 置 及 觀 賞 動 線 也 以 方 便 人 潮 流 動 而 作 規 劃; 門 口 張 貼 展 覽 海 報 作 為 宣

傳, 外 部 加 以 運 用 主 視 覺 布 條 搭 配, 讓 展 場 更為顯眼。

展 場 旁 邊 另 有 麥 承 山 老 師 的 工 作 室, 內 部擺設著其不同時期的豐富作品 ,麥老師平

日也多會在此看顧學生並教授他們陶甕與陶 珠 的 相 關 製 作 技 巧。 展 出 期 間 亦 辦 理 相 關 講

座, 邀 請 麥 老 師 以「 陶 甕 製 作 與 傳 承 」 為 題

102

形塑著陶甕 上 的 百 步 蛇 圖 騰, 一 邊 述 說 著 原 者對部落的習俗與特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 了解。

正 興 村 內 隨 處 可 看 到 豐 富 的 創 作 物 件,

當地居民將傳統文化及原住民元素充分展現 在 無 論 是 漂 流 木 創 作、 大 型 木 雕、 石 雕、 傳

統 石 板 屋 設 計, 或 是 精 緻 手 工 刺 繡 / 珠 繡、

串 飾 及 改 良 設 計 的 傳 統 服 飾 …… 等。 位 於 村

內圍牆上以 浮 雕、 圖 騰 方 式 呈 現 的 多 幅 大 型 巨 作, 述 說 著 部 落 的 生 活 及 發 展 史; 街 道 上 也 多 有 利 用 石 板、 陶 甕、 百 合 花、 百 步 蛇 等

排灣族及魯 凱 族 圖 騰 作 裝 飾, 另 有 從 事 各 項 工藝的藝術 家 工 作 坊 錯 落 其 中, 讓 整 個 社 區 各處充滿藝術氣息,有如藝術村般美麗。

回 到 金 峰 鄉、 回 到 正 興 村、 回 到 部 落,

象徵追溯陶甕故事與傳統的路程也來到最重 要的一站, 令 本 次 展 覽 的 價 值 與 意 義 更 加 深 厚,期盼 這 項 珍 貴 的 傳 統 文 化 資 產 能 在 各 界

的共同努力與守護下得以扎根愈深且永續傳 承。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108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Zhengxing Pottery Village

109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 (CIP) 資料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 鍾青柏總編輯 . -- 臺東市 : 東縣文化處 , 2017.08 面 ; 公分

ISBN 978-986-05-3400-9( 平裝 ) 1. 陶藝工藝

2. 作品集

938

書名- Lerlertan/Lirong -正興陶甕村

出版單位-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發行單位-臺東縣政府

電話-(089)320378

指導單位-文化部 發行人-黃健庭 總編輯-鍾青柏 副編輯-劉俊毅

策劃小組-王朝瑩、王怡真、王怡雯、 王蕙筠、陳芷芃

地址- 950 臺東市南京路 25 號 出版日期- 2017 年 8 月 定價-新臺幣 250 元

ISBN - 9789860534009 GPN - 1010601730

執行單位-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學中心 執行編輯-林永發、林昶戎

採訪撰稿-劉奕伶、陳芊瑑、林鈺凱 特約撰稿-林建成 平面設計-王柏偉

場景空間設計-王柏岳

文創作品製作-王昱心、侯寀薇、林鈺凱 相關文獻及圖片提供-王昱心、方紹能 協力單位-金峰鄉公所

˙ 版權所有 ˙ 翻印必究 ˙

106015679

欲利用本書全部或部分內容者,須徵求臺東縣政府同意或書面授權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