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在鹿林深處】

Page 1


【特別感謝】 本書受訪者與田野資料提供者 于桂枝、于桂英、向麗枝、吳勝雄、吳聲爐、沈鳳蘭、初光復、 林永傑、林玉銀、林進星、林鎮西、馬來盛、張卓然、陳良誌、 陳金祝、廖光亮、廖夏子、鄭春喜、鄭登峰、饒穎奇


2010年《大初鹿地方誌》工作團隊 王秀玲、吳勝雄、阮樹山、林志剛、林麗月、林蘭華、柯世堡、 張季珍、張嘉宏、陳淑雯、蘇敏華 ※以上人名按姓氏筆畫排列


《初遇,在鹿林深處》 初鹿的區位特殊,位處臺東平原北端和花東縱谷南端的隘口 ─初鹿通谷,在歷史上就是各族群交會的時空舞臺。今日初鹿也 是縱谷南北物流的要點。初鹿村雖小、人口也不多,但在臺九線 路邊卻有這麼多小吃店、自助餐點,提供南北往來旅客休憩,地 位特別。 現在的初鹿不僅是重要農產品生產地,初鹿牧場、原生植物 園也吸引許多外地遊客,遠近馳名。可惜的是,大部分遊客,除 了前往這兩個園區遊憩,並沒有太多機會深入認識初鹿的故事。 很多人不知初鹿村的後山,有著史前巴蘭文化遺址,也不知初鹿 部落卑南族頭目馬智禮先生對於二二八事件的貢獻。


《初遇,在鹿林深處》這本書,正是補足了這個部分,透過 在地耆老的訪談,呈現初鹿不同族群的先民與今人在這塊土地上 胼手胝足拓墾的面貌,記錄耆老記憶中的歲月舊事,闡述各類產 業在這塊小小土地上的更迭。 不論是原住民、閩南、客家和外省族群的互動交流,或是 甘蔗、鳳梨、柑橘、紅茶及釋迦的物產栽培,又或者是近期初鹿 牧場、原生植物園的開發等等,初鹿的面貌,隨著時代演變,彷 彿是臺東發展歷程的小小縮影,彰顯出臺東人在後山這樣資源有 限的環境中,如何發揮堅韌精神,不斷求新求變,適應時代的需 求。 臺東縣縣長

5


臺東初鹿如同一本族群融合的移民歷史,不同族群因為各種 因素,在不同年代來到初鹿開墾、定居、開枝散葉,在這裡沒有 族群間的隔閡,反而是互助、共存。 我的父親在我5歲時,就帶著我和母親、兩名姊姊,輾轉從 苗栗移居至初鹿,當時的初鹿仍受日本人統治,在日人的規劃 下,而有了現在初鹿社區的規模,當時日本人為了管理卑南族, 將他們聚集在一起,直到現在,初鹿社區裡的巷弄與街道,能看 到當年日人規劃的社區面貌。 初鹿除了原有的原住民族,因為閩南、客家人的遷徙,光復 後的外省人士,以至於現在的新住民,讓初鹿文化更顯多元,更 象徵著臺灣人兼容並蓄的精神。


初鹿融合的多族群文化,是民族融合最好的體現,除了包容 各種不同文化外,初鹿因自然環境好,隨著歷史更迭,農民辛苦 在這塊土地上開墾,從早期的甘蔗、鳳梨,到後來的柑橘、鳳梨 釋迦,在豐饒的土地上,展現出最具韌性的生命力。 尤其初鹿牧場是初鹿相當具有特色的產業,自然環境的孕育 下,讓初鹿牧場得天獨厚,生產的初鹿牛奶,很多住在外地的朋 友都很羨慕居住在初鹿的我們,因為他們常買不到初鹿牛奶,顯 見初鹿的條件好,甚至有機會發展畜牧業,因此,希望未來政府 能利用這天然的瑰寶、妥善規劃,讓初鹿牧場、甚至整個初鹿, 走出自己的產業特色。

前立法院副院長、總統府資政

7


與許多初鹿人一樣,卓然小時候隨著父母幾經遷移,最終 選擇落腳初鹿梅園山上,那年我才三歲。自此至終,我未曾再離 開,成為正港的「初鹿人」。 初鹿是個族群匯聚的好所在,有隨著國民政府來臺的外省 人、從西部遷移過來的本省人,及最早到此開墾的卑南族原 住民。早期在磨合的過程中,飲食文化交流就扮演起族 群融合的最佳推手。梅園附近客家 鄉親的擂茶;卑南族的小米文化 (小米酒、阿拜);外省的多 元麵食文化(水餃、饅頭、牛 肉麵);本省的閩南米飯文化 (清粥、米粉、湯圓)等。透過美食的相互體 驗,打破了藩籬,促成了街坊鄰居們、各族群間情 感上的認同。 早期私人交通工具匱乏的年代,初鹿因為花東鐵路 成為南北交通的要塞,成就當年政經匯集的光輝時代。 直到已故總統蔣經國視察花東,改建花東鐵路、截彎取 直,初鹿火車站也才跟著走入歷史。爾後,隨著臺灣經 濟的起飛,臺九線的拓寬、私人汽機車的普及,則 開啟初鹿與臺東市區共同生活圈的新生活型態。


而今初鹿是連繫花東縱谷區交通重要的門戶,擁有乾淨的 水源、中央山脈優沃的土地,鳳梨釋迦、初鹿鮮奶、有機茶、枇 杷、水果酒等農特產品遠近馳名,更因此培育出不少的神農獎得 主。如此豐富的農業資源,也造就初鹿成為臺東未來發展休閒產 業最重要的一環。 從古至今,在初鹿有過多少族群移民墾荒,有著多少人們在 此地辛苦耕耘的歷史故事,祖先們不畏艱辛、努力開墾,才讓初 鹿有現今的風貌。但因環境的變遷,年輕人外流,對初鹿的歷史 與環境愈來愈陌生,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土地。加上年長者的一一 流逝,許多珍貴資料也跟著逐漸流失,相當的可惜。 文化的保存刻不容緩!因此,卓然在議會極力爭取,感謝黃 健庭縣長允諾支持,文化處鍾青柏處長的協助,透過地方仕紳耆 老的訪談、經典老照片的蒐集,彙整出這部專屬於初鹿人的故事 書。透過文字與影像,將初鹿的歷史人文繼續傳唱下去,讓下一 代、甚至其他人能更了解我們美麗的故鄉「初鹿」。 臺東縣縣議員

9



序言 04 黃健庭/臺東縣縣長 序 06 饒穎奇/前立法院副院長、總統府資政 序 08 張卓然/臺東縣縣議員 序 12 第一章 相遇。逐鹿 38 第二章 文化。遊藝 98 第三章 拓墾。深耕 132 第四章 時光。痕跡 168 第五章 品味。慢遊 203 【參考文獻】

11



第一章

相遇。逐鹿

13



遷徙,初鹿

史前 — 巴蘭遺址 清朝 — 開山撫蕃 日治時代 — 鳳梨、甘蔗種植 光復初年 — 鳳梨、甘蔗產業沒落 民國47年 — 八七水災 — 西部移民潮出現 民國52年 — 最後一批西部移民潮 民國70年代 — 西部加工出口興盛、東部/初鹿人外流 近5年(民國100年後)— 鳳梨釋迦外銷、吸引青年返鄉

人民的遷徙主要依賴著經濟,臺東初鹿也見證了臺灣東西部 發展、產業興盛與沒落、族群融合的歷程。從日本人統治臺灣, 設立鳳梨、甘蔗、糖業會社等,帶動臺東初鹿農村發展,期間幾 經農村蕭條、西部水災等事件,初鹿的發展起起落落,直到近5 年來,鳳梨釋迦再度走向大陸銷售市場,吸引不少青年返鄉。

15


第二章

文化。遊藝

39


早期的初鹿住家幾乎都是木構造的茅草屋。來源:大初鹿地方誌團隊


相遇初鹿 在初鹿訪談過程中,從片段、拼湊到完整,輪廓愈清晰, 就能感受到「初鹿」其實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小地方的文化、產 業、族群變遷,甚至能窺得臺灣發展的風貌。 初鹿—原本一個原住民族聚集的地區,隨著不同世代、歷史 的縱軸、橫軸發展,閩南人、外省人、客家人逐漸在此地交會、 進而落地生根,他們也帶領初鹿,發展出多元文化的氛圍。 翻開大初鹿歷史,可說是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族等 不同族群在不同時期,來到此地開墾、找尋新希望的故事。有人 因遭受西部八七水災,舉家搬遷至初鹿、重新開始,也有駐紮此

41


第三章

拓墾。深耕

99


01 追甘蔗火車的歲月 「火車來了!快抽甘蔗(臺語)」,滿載白甘蔗的火車緩 緩駛進初鹿火車站,為了嚐點「甜頭」,一群孩子們總是在一 旁守候,眼見甘蔗車將進站,一擁而上,不只撿掉落的甘蔗, 還會調皮的扯一扯列車上的甘蔗。列車開遠了、孩子們則開心 的分享戰利品,啃著得來不易的甘蔗。 日治時代日本人興建花東鐵路,池上、稻葉、初鹿,幾乎每 隔3∼5公里就有一個小站,作用之一就是沿途載運白甘蔗至臺東 馬蘭的製糖廠。作為製糖原料的白甘蔗,從日治時代開始就大規 模的種植,立法院前副院長饒穎奇回憶,小時候常看著工人把甘 蔗往列車上疊,甘蔗火車每到一站就會再掛上一兩節滿載甘蔗的 車廂。


第四章

時光。痕跡

133


「銀白」初鹿梅仔園 「山頭一片銀白、有如下雪般」,這是初鹿人印象中的梅仔 園。其實初鹿早期著名的景點,並非初鹿牧場或原生植物園,而 是到了賞梅季節,朵朵白色的小花、將山頭點綴得如同雪景般美 麗的梅仔園。 對臺東縣議員張卓然來說,小時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初鹿梅仔 園,民國60∼70年代(1970∼1980年代),滿山種滿了梅樹,這 裡不但是當時全臺東,甚至是全臺的著名景點,每逢賞梅季節, 初鹿山頭一整片的銀白世界,吸引各地民眾紛紛前來,那段時節 梅園裡總是充滿觀光客、人山人海,而梅仔園更是初鹿地區的學 子們在放學後的天然嬉戲場地。 吳聲爐對這片梅仔園同樣地印象深刻,他說梅仔園的地點約 在現今朝安堂附近,開滿山頭的小白花、伴隨梅香撲鼻。梅仔園 除了作為賞梅的觀光好景點之外,過去在煙草間地區曾有一間盛 極一時的三原股份有限公司,專門收購本地的梅子加工出口。記 憶中,每棵梅樹都相當大棵,應該是日治時代所種下。 可惜的是,隨著氣候轉變,以及經濟作物柑橘等的興起,農 民陸續改種桶柑、晚崙西亞等價格較好的作物,吳聲爐說,「種 柑橘、鳳梨才有飯吃」,因而梅樹面臨被「砍掉」的命運、數量 也漸漸減少,迄今已看不出梅園的痕跡,現在的初鹿地區也只有 在後山高處還留存著一些梅樹的蹤跡。


第五章

品味。慢遊

169



文化路線

171



【參考文獻】 1. 卑南鄉公所(2017)《卑南鄉志》編纂出版計畫期中報告 書,未出版。 2. 吳勝雄等(2010)大初鹿地方誌,未出版。 3. 林志剛(2010)初鹿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認 識初鹿社區」教材發展為例。 4. 張季珍(2010)Mulivelivek(初鹿)部落民族植物之研究。 5. 傅君(2006)臺東縣巴蘭遺址的考古發現。史前館電子報, 75,民國106年9月1日,取自:http://beta.nmp.gov.tw/enews/ no75/page 01.html。 6. 張瑋文(2004)界的浮現:初鹿村卑南族人病痛經驗及其療 癒之探究。 7. 陳文德(2003)民族誌與歷史研究的對話:以「卑南族」形 成與發展的探討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59:143-175。 8. 黃麗珍(2001)初鹿卑南人的家。 9. 臺東縣政府(1997)巴蘭神話故事。 10. 臺灣省資議會省議員小傳,民國106年9月1日,取自 https://www.tpa.gov.tw/opencms/digital/area/past/past01/ member0126.html。

203


指導單位:文化部 發行單位:臺東縣政府 發行人:黃健庭 總編輯:鍾青柏 副總編輯:劉俊毅 策劃小組:王朝瑩、王怡真、王蕙筠、王怡雯、陳芷芃

執行單位: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執行編輯:李晏儒、蔡福昌 編輯/撰稿:陳麗婷、李晏儒 攝影:陳麗婷、李晏儒 封面及美術設計:阿努米 插畫:林佩穎 印刷:中茂分色製版印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單位: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地址:950臺東市南京路25號 電話:(089)320378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


定價:新臺幣250元 ISBN 978-986-05-4309-4 GPN 1010602164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欲利用本書或部分內容者,需徵求臺東縣政府同意或書面授權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初遇, 在鹿林深處 / 陳麗婷, 李晏儒編輯.撰 稿. --臺東市:東縣府, 2017. 11 面 ; 公分 ISBN 978-986-05-4309-4(平裝) 1.生活史 2.人文地理 3.臺東縣卑南鄉 733.9/139.9/111.2

10602215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