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 PLANNING & URBAN DESIGN OF RIVER HE AND HEZHOU URBAN CORE AREA

Page 1



目录

CONTENT

第一部分

背景与任务

BACKGOUND & TASKS

第二部分

水 · 城市

RIVER & CITY

地区概况

基地条件分析

背景与价值

相关规划解读

发展与挑战

产业分析

挑战与策略

总体设计策略

案例与借鉴

生态系统与水环境改善

定位与目标

地区功能与发展结构定位

设计愿景

功能区域控制

交通体系与慢行网络

市政公用设施支撑

第三部分

水 · 空间

RIVER & ,SPACE •

水空间设计策略

界定水与城市肌理

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密度与高度分区

公共空间系统

活力中心与标志性建筑物



山水画卷,清明上河 序: 贺州,天贺之州、起源于贺江的沉积作用。 贺州,这座城市、镶嵌在碧绿的群山、绿油油的河流和风光秀丽的农田风光之间。 贺州,长久以来、贺州都是粤桂之间最美丽的山水城市之一、两千多年历史,客家风情民风古朴浓郁。 而如今,贺州“一江两岸”的建设,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新梦想。 在这里我们将打造一条具有山水记忆、文化记忆、城市记忆 的城央休闲活力带( CBR ),演绎属于贺州的“山水画卷,清明上 河” 。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水城市、水空间、水生活 的构建,贺州“一江两岸”的建设,将使人们回归水岸生活,将使这座山清水秀的城 市更加焕发魅力。


城央休闲活力带 ( CBR )


山水画卷 清明上河 贺州市“一江两岸”总体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 中国 · 贺州 Master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of River He and Hezhou Urban Core Area Hezhou , China

我们为贺江两岸构想了一个坐拥山水、充满历史 文化底蕴的宜人生活区域,这个区域密集紧凑、 丰富多样,遵循可持续的原则,并环抱着这个城 市最重要的资源——水。

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机会,他 是人们逃离拥挤的、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中获得呼吸清新空气的疆界的机会。 —— 查尔斯 . 摩尔

整体夜景鸟瞰图



第一部分 背景与任务 BACKGOUND & TASKS •

地区概况

背景与价值

发展与挑战

挑战与策略

案例与借鉴

定位与目标

设计愿景


贺州市 城市扩张 URBAN EXPANSION

1958—1995 年,是贺州平稳发展时期,城市空间主要集中在八步老 城区,沿贺江北岸东西向展开。这一时期贺州以农业生产为主,山水 田园,鸡犬相闻。


背景与任务

. 地区概况

1996—2002 年,贺州经历了从县级市到地级市的转变,城市发展迎

2003 年至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贺州也经历了全面发

来良好契机,工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逐渐升温,城市空间发展明显加

展的新时期,工业产业与旅游业迅速发展,人口集聚城镇化进程加快

快,中心城区沿贺江进一步东西向拓展,并出现飞地式城市开发。

,主城区进一步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尤其是在高铁建设的带动下 ,主城区向西北广阔腹地拓展趋势明显。


背景与任务

. 背景与价值

贺江两岸地区的发展与规划应从城市三个背景与价值 出发进行考虑:

区域背景与功能价值 》随着贺州对外联系的交通通道的打通,与周边的珠三角 、大西南以及北部湾的关联在地域联系与地域分工协作中 的作用也将逐渐发挥,同时也可参与国外的联系如东盟国 家和港澳台地区等。 》随着贺州“四高三铁”(桂梧高速、广贺高速 (2009) 、 永贺高速 (2010) 、南贺高速;洛湛铁路( 2009/6) 、贵广 高速铁路、柳韶铁路),贺江复航,机场的选址。贺州将 形成“东靠西连,南北贯通”的交通大格局,其城市化进

贺州市的区域定位

程将进一步加快。

》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全面启 动,为贺州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特殊的地理和经济意义为贺江两岸构筑新型、可持续发 展的岭南特色城市环境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也提出了艰巨 的任务。

贺州的区域定位


背景与任务

广西与珠三角联系日益紧密、 贺州成为对接珠三角的重要门户。

“ 贵广”高铁建设与“珠江 - 西江”经济带战略提出,明确了广 西“北商旅,南工业”的发展新格局。“贵广”发展轴将依托高 铁带来的高速资源流通,成为“泛珠三角区域”城市旅游、商贸 合作的重要纽带,“珠江 - 西江”发展轴则将借助“黄金航道” 和沿线城市良好的工业基础, 成为区域工业产业、现代物流发展 的重要平台。

贺州是“贵广”发展轴上的关键节点,未来将成为广西对接珠三 角旅游、商贸产业发展的首要门户城市。

. 地区概况


地区概况 SITE INFORMATION 贺州市位于广西东部,东与广东省清远市、肇庆市 毗邻,北与湖南接壤,西与桂林相连,南与梧州相接。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文物古迹繁多,民风古朴浓郁,自 然风光秀丽。 本次规划范围贯穿贺州市区,基地占地面积约 54 平方公里。老城区八步区、城市水系贺江以及诸多历史 文物遗址均位于该规划区域内。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以 及人文景观使该区域呈现出其特有的岭南地区山水特色 和历史文化底蕴。


背景与任务

. 背景与价值

城市背景与空间价值 行政区划的整改使得城市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贺州 “森林之城”、“田园都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将“一 江两岸”地区打造成为城市名片的期望,为“一江两 岸”地区的规划发展提供了新的要求。该区域将成为自 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备的山水之城。 贺江两岸空间意象

生态背景与生活价值 贺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以及宜人的生活环境。 贺江两岸地区是构筑城市生态网络系统的重要的自然生 态廊道,也是贺州人丰富的城市生活聚集的公共区域。

因此,贺州市一江两岸的规划对于其生态以及生活价值 的维护与体现显得十分重要。

贺江两岸生态空间价值


背景与任务

. 背景与价值

地区与城市的融合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超大尺度的滨水地区,放置于世界任何一个 城市都将是影响城市整体发展的核心区域。我们需要制定应对 地区在功能、生态、交通等方面的发展策略,使其可完美的与 城市的整体框架相适应。


背景与任务

. 背景与价值

1. 贺江南北两岸的老城区与江南地区,需要通过本次规 划实现功能的对接,从而实现贺州市向南拓展的战略任 务。 2. 生态核在新的态势下,将改变过往与城市的隔离状态 ,积极的寻求与周边城区的空间与功能的融合,平衡生 态涵养与开发的矛盾。


背景与任务

. 发展与挑战

交通挑战

生态挑战

本次规划面临的是带状发展城市的开发,我们需要构建

在城市快速建设的背景下,维系贺江与各个生态核区域

完整的交通框架来实现各个区域之间以及区域与生态核

的连接,构建连续的城市生态系统,对贺州市的城市发

之间的便捷联系,构建一个适应未来需求的交通体系。

展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与任务

作为贺州市的城市核心区,坐拥贺江两岸的优质山水资源,因此构建面向 21 世纪的城市标志性滨水城区是该地区取药承担的又一重大挑战。 这种滨水城市空间的设计将关注以下几个与滨水城市形态密切相关的空间 问题。

总体构想 标志性滨水城区的构建

. 发展与挑战


背景与任务

. 挑战与策略

1. 如何重新焕发城市与水肌理交融的魅力 ?

2. 如何建立山水城市框架 ?

策略 1 :贺江虽贯穿规划区,但整体城市形态与水较为疏远。“一江两岸”规

策略 2 : 在一个拥有山水禀赋的城市,将面临一种高强度与大规模的建设

划应该实现城市与贺江发生密切关系,这是构建滨水城区的基本出发点。

,因此必须从山水格局出发,建立起未来的城市形态控制框架。


背景与任务

3. 如何塑造个性的滨水城市空间性格 ? 策略 3 :在绵延 30 公里的水岸地区之上,应从城市的活力出发,提供多样化的 城市空间,以此激发城市的活力,营造让人印象深刻的滨水城区。

. 挑战与策略


背景与任务

. 案例与借鉴

案例与借鉴 佛罗伦萨 Florence

比萨 Pisa

布拉格 Prague

渥太华 Ottawa

长野 Nagano

南京 Nanjing

重庆 Chongqing

滨水空间,舒适宜人

山水格局,灵活有机

多桥连接,显山露水

规划结构,秩序井然

依水就城,文化节点

依托,生态走廊江水

重山重水,双层结构

收放有序,山水和谐

建筑轮廓,尊重山水

多样空间,收放自如

河道空间,清新惬意

分层分段,疏密有致

天际变化,合理控制

滨水绿帘,城市平台

沿袭历史,新旧交融

道路空间,尺度得当

生态结构,自然和谐

生态分级,重点滨水

功能分区,层次鲜明

新旧城区,互为表里

城市之冠,多样交通

城市 肌理

山水 特色

城市 印象


背景与任务

借鉴:人与水的生活联系 贺江是承载贺州历史生活的记忆之河,贺江两岸是贺州 人民生活回忆的重要场所。我们需要在本次规划中,通 过功能的策划、物质空间的规划激发贺州人对水的生活 回忆,再次建立起贺州人与水的生活联系,使得贺江两 岸成为贺州人认同的城市核心地区。

. 案例与借鉴



背景与任务

城央休闲活力带( CBR )

总体定位:

发展目标:

山水画卷

清明上河

. 定位与目标



贺州市的山水画 卷 我们为贺江两岸构想了一个坐拥山水、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宜人 生活区域,这个区域密集紧凑、丰富多样,遵循可持续的原则, 并环抱着这个城市最重要的资源——水。

我们将从地区面对的三大挑战出发,提出“水城市、水空间、水 生活”三个设计主题,以此解答贺州市在未来发展上的疑问。 本次规划范围贯穿贺州市区,其中总体规划范围约 54 平方公里, 规划人口规模约为 30 万人;核心区规划范围约 7.5 平方公里。人 口规模约为 8 万人。


背景与任务

. 设计愿景


背景与任务

水 & 城市 RIVER & CITY 我们以实现地区与城市整体融合为初衷,从生态格局、功能结构、 交通体系三个方面构建起一个具有弹性,并充满活力的城市发展纲 领与框架,使其可不断地自我生长适应地区的需求。

水 & 空间 RIVER & SPACE 以水与城市的关系作为切入点,与建构多元化水空间为目的,从水 肌理、公共空间等方面,提出建构一个滨水城区,在空间形态设计 上的重大策略与控制方式。

水 & 生活 RIVER & LIFE 关注贺州人在贺江两岸真正的城市滨水生活,通过各类的生活场景 设计以及项目策划,真正的将贺州人的生活重新带回水岸,让这个 地区成为连接传统与过往的纽带。

. 设计愿景


背景与任务

. 设计愿景

水·城 市


背景与任务

. 设计愿景


背景与任务

. 设计愿景


背景与任务

. 设计愿景

水·空 间



第二部分 水 · 城市 WATER & CITY • • •

基地条件分析 相关规划解读 产业分析

总体设计策略

生态系统与水环境改善

地区功能与发展结构定位

功能区域控制

交通体系与慢行网络

市政公用设施支撑


土地利用现状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面积(公顷)

占城市建 占总规划 设用地比 用地比例 例比例 (%) (%)

大类 中类 小类

97.10

2.51

1.79

行政办公用地

19.04

教育科研用地

73.97

A5

医疗卫生用地

4.09

5.05

0.13

0.09

城市建设用 其中 B1 地 W

商业设施用地

5.05

1.94

0.05

0.04

其中 W1

一类仓储用地

1.94

S

712.36

S1

城市道路用地

703.32

S3

交通枢纽用地

9.04

其中 G1

公共绿地

3866.16

村庄建设用 地

H14

1200.97

A

A1

其中 A3

B

建设用地

18.43

13.17

其中

G

小计

3049.71 3049.71

78.88 100.00

小计

5067.13

-

非建设用 地 小计

E1

水域

343.00

343.00

-

规划总用地

5410.13

-

合计

56.37 71.46 93.66 6.34

100.00

土地利用现状图


水 . 城市

高程分析图

坡 向分析图

山体生态保 护格局

.

基底条件分析

坡度分析图

水系 径流 分析图

防洪 及水系廊 道保 护格局


水 . 城市

.

基底条件分析

两岸联系: 贺江是贺州的母亲河,但同时也是南北两岸联系的阻隔。因而沿江两侧围绕每 一座桥梁,每一个码头,都会成为有重要意义的节点区域。

贺江岸线: 贺江南岸与贺江北岸,一样的贺江一样的贺州,却有着不同的滨水空间和建筑 轮廓,无论是景观上还是功能上总存在着一江一岸的缺憾。我们要充分利用现 有资源,形成一江两岸格局,大幅度提升城市品质,强化和贺江的滨水城市特

征。

历史记忆: 贺州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代,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历来兵家

城市记忆: 贺江是贺州城市记忆的载体,沿江两岸也留下了众多贺州城市发展的痕迹。通

必争之地。而今,潇贺古道已成为遗迹,历史仍在向前。如何将贺州的历史记

过一江两岸的建设继续将贺州的城市记忆流传下去,对于贺江城市的发展意义

忆融入城市的发展不被遗忘,对于打造贺州城市名片意义深远。

非凡。


水 . 城市 道路网络: 畅通的道路网络、合理的交通引导,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之 一。根据现状,贺州市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交通体系。而贺州被贺江 一分为二以及其南北走向的形态特征都是贺州完善交通网络需要面 对的问题。

公共设施: 从优质公共区域演化而来的活力和生活氛围,对每个城市中心

村镇发展: 贺州市已经拥有 2125 年的历史,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深知

区都十分重要。贺州市的公共设施分布相对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和

贺州身后的文化蕴藏。乡村承载着贺州的一部分历史记忆。

东南部,西北部和东部则缺乏公共设施的分布。建立全面的公共服

如何将贺州蕴藏在乡村的记忆延续下去,是乡村发展面对

务设施体系,是贺州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的重要挑战。

.

基底条件分析


水 . 城市

.

相关规划解读

城市性质: 桂粤湘边界交通枢纽,富有山水田园特色的桂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职能:桂东北区域中 城市职能与结构 《贺州市城总体规划( 2009-2030 )》

心城市,贺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桂粤湘三省通衢,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森林 之城,田园都市,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区;电子、林业、矿产业、食品医药生产基地;桂粤湘 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城市。 城市结构: “一心三片,四轴拓展” 的空间结构。

贺八平钟一体化发展规划 《贺州市城总体规划( 2009-2030 )》

贺八平钟一体化地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兼具水陆空交通优势的交通枢纽和 物流中心,是以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复合中心地区。老城区向西拓展的城市发展新空间 ,处于城市核心位置与旺高工业区、贺州交通枢纽、都市农业区联系紧密。

城市发展方向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 《贺州市城总体规划( 2009-2030 )》

中心城区规划期内的发展方向为“南扩、西拓、东延、北优”。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一带、三 片、九组团;水在城中,城随山转,绿网相融,和谐共生的带形、多组团山水城市空间格局。 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规划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用地,绿地总计 54.7 平方公里,占城 市建设用地的 70 %


水 . 城市

.

相关规划解读

规划定位: 贺州市副中心区和综合交通枢纽区,集商务办公、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生活居住、旅游服务 等功能的复合型生态活力新区。

《贺州市城北火车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功能区划: 站前公共服务中心区、黄田及担石居住区、太平寨物流会展区、里宁居住区。 规划面积: 15.3k ㎡ 规划人口: 13.5 万人

规划定位: 以电子产业为核心,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科研办公、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型科技 生态产业园。

《贺州市电子科技生态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功能区划: 北部工业片区、南部工业片区、行政服务核心、综合服务核心、生活配套核心。 规划面积: 11.2k ㎡ 规划人口:就业人口 6.2 万 居住人口 3.1 万

规划定位: 以客家文化展示、体验及研究为主,集居住、游憩商贸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都市休闲区。 功能区划: 居住功能区、管理与服务区、文化体验展示区、文化创意产业区、客家文化公园区。 规划面积: 6.02k ㎡ 规划人口: 6 万人

《贺州市世界客家文化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水 . 城市

.

产业分析


生态旅游为媒

健康 产业引领

服务产业支撑

结合资源条件,贺州可明确旅游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道路。

旅游产业将进一步细致分工 ——贺州以体验型养生度假旅游为突破口。 贺州稀有的气候条件和优良的山水资源是其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体验型养生度假旅游不仅能够 将贺州的旅游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而且能够与沿线城市旅游形成差异化发展,对大华南旅游产 品类型进行补充。

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 ——贺州以健康产业为着力点 健康产业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贺州可依托优良稀有的气候条件与山水资源, 高品质 蔬果种植、食品医药产业基础,结合旅游业发展健康产业。


水 . 城市

.

产业分析

健康产业链

“高端服务 + 健康产品 + 人才培养” 全产业链开发 充分依托贺州良 好的农业基础和生物制药基础,将绿色有机蔬果、珍稀药材与现 代科技相结合,发展农业种植和营养食品、保健药品加工等健康 生产产业。

利用贺州稀有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结合旅游业发展与生态城市 建设,大力发展健康管理、健康养生、健康养老、健康休闲等健 康服务产业, 开展健康检测咨询、养生体验、健康调养、康复调 理、保健理疗、运动休闲等高端健康服务项目,吸引高端体验者。

通过健康产品研发、人才教育培训、产品商贸物流等配套支撑产 业的发展,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健康生产和健康服务产业发展 ,从而构建“ 高端服务、健康产品、人才培养” 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

生态健康休闲区


水 . 城市

旅游产业链 借势体验经济,开发多维度旅游新产品 结合健康产业,打造生态健康旅游品牌 尚导游居相伴,构筑宜居宜游生活基地

.

产业分析


水 . 城市

.

总体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 为实现贺江有效融入城市发展,我们从生态格局、功能 结构、公共中心、交通体系四个方面提出四大设计策略 ,保证既有目标的实现。

A

卫星图

嵌入生态格局,构建生态廊道

首先确定几条重要的生态廊道,将贺江与周边的生态资源进行连接,嵌入整体的城市生态格局之中, 同时通过滨水线性廊道,实现贺江两岸水质的有效改善与水体控制。


水 . 城市

B

梳理功能结构,界定功能区域

C

.

总体设计策略

搭建交通体系,密致城市网络

研究地区的发展功能,梳理整体城市功能结构,在生态廊道的界定下,划分 5 个具有鲜明特征,便于

基于既有的交通体系,叠加一个更为细密的城市街道网络,创造一个便捷的交通网络,构筑适宜人行

管理的功能区域。

的城市肌理与街道空间。


水 . 城市

.

生态系统与水环境改善

生态系统 以生态廊道连接山水资源,与将从广义的范围确 定建设区域的格局与边界,实现与贺州城市生态 格局的融合。

而贺江自身水环境的改善,将维护它乃至整个城 市的优质资源——水,并为这个地区成为具有国 际品质的滨水城区奠定基础。

这两大举措是我们对贺州地区、对整个城市生态 格局积极反馈的基本判断与手段。

城市生态廊道—— 连接生态系统

构建四条生态廊道,通过山、河流、城市公园以 及湿地构成的城市生态廊道,将大钟山、将军山 、大松山等与贺江进行连接。

这种大尺度的生态走廊将城市划分为几个功能分 区明确的组团,强化了城市的整体生态格局,并 将贺江两岸很好地构筑在一个稳定的城市空间基 底上。

生态廊道控制图


水 . 城市 城 市 生 活 型

.

生态系统与水环境改善

滨水广场

生态住宅

滨水体验 生 态 景 观 型

都市水景

生态植物园


水 . 城市

.

生态系统与水环境改善

生态优先

以自然水系引导城市布局 城市安全

确保城市安全,确保规划区的可持续 发展 生态性

维护水系生态环境资源,保持生物多 样性

人水和谐 兼顾以人为本,公众享受水环境的迫 切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水 . 城市

滨水线性廊道——改善水环境 水体控制与净化

在城市内部结合溪流,构建数条线性的具备生态水体过 滤功能的滨水生态廊道,让城市内部污水通过线性滨水 廊道逐级过滤自我净化。是贺江与城市生态关系的协调 系统,并为贺州创造多个迷人的滨水线性公共空间。

.

生态系统与水环境改善


水 . 城市

.

生态系统与水环境改善

滨水线性廊道——改善水环境 滨水线性廊道设计

这种线性的滨水廊道是一种具有复合功能的廊道,它是由步行道、过滤湿地、生态水体、市政 管道等纵向构成的立体生态廊道,在成为贺江与城区沟通的渠道同时,也成为划分各个功能分 区的重要边界与公共空间。


水 . 城市

.

生态系统与水环境改善

安全水环境

加固堤防

加高加固贺江部分河流提防,通过河道 治理、水系沟通、扩挖水面、增加外排 动力等措施提高除涝标准。

雨水公园

在建成区雨水容易汇集处设置雨水公园 ,用于蓄滞洪水,承担分区滞洪和雨水 回用的作用。

调蓄公园 生态草沟 规划调蓄公园,以景观手法创建阶梯式 滞洪绿地,是公园兼具景观和调蓄功能 。

生态调蓄区

利用低缓丘陵、农田、滨江湿地等生态 区域的低洼地势,规划为生态调蓄区。

在高速公里、快速路、主干道路两侧设 置生态草沟,净化地表径流。

湿地公园

净化湿地:合理安排水体的流动与植物 的布局,通过湿地水生植物净化,创造 三类景观用水。


水 . 城市

.

地区功能与发展结构定位

城市功能需求分析

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贺州市的城市功能面临以 下需求和趋势:

1. 公共服务职能可极大推动城市的建设。在现阶段, 以公共服务职能作为触媒将为局部区域的城市建设带来 巨大的动力。

2. 高端现代服务业可提升城市的服务能级。

3. 山水资源亟待与城市发展融合。

4. 城市文化旅游职能亟待全面开发。


链接:伦敦泰晤士河沿岸再开发计划

地区发展功能定位 结合国际滨水地区的研究,城市的水岸地区历来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就贺江而言它将有以下几个功能发展方向。

本世纪 1960 年代以前,伦敦在沿泰晤士河沿岸存有大量的未利用土地和工业衰退用地。在以 后的几十年中,伦敦市政当局提出了一系统的公共项目策划,分别在 DOCKLAND 。 CANNING TOWN 、 STEPNEY 周边发展区域金融中心、大型旅游设施和政府 行政设施。既复兴了滨水地区,同时,大型区域中心设施的集中布局也提升了泰晤士河的形象 。

1. 城市动力枢纽 在城市发展期间,贺江处于贺州市的核心位置 ,由于突出的城市资源以及区位优势,将成为 城市高端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动力的最佳布局地 区。本次设计提出利用贺江巨大的土地资源和 景观优势,集中布置贺州的现代服务业等高端 产业职能,成为贺州的动力枢纽。

链接:旧金山滨水沿岸城市公共空间策划 1987 年,在旧金山综合规划的指引下,旧金山市市政府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了东北海滨的发展。 滨海资源和岸线将城市城市公共生活的集中岸线。规划策划了广场、步行道、公园、文化活 动中心、体育运动设施等一系列市民公共设施。结合早期开发的渔人码头计划,旧金山的滨 海城市公共活力将得以激活,服务周边的城市社区和整个旧金山地区。

2. 公共客厅 水岸是贺江历史的载体,更是未来生活的魅力所 在。本次城市设计将“ 公共生活职能” 有意识的向 贺江沿岸集中,通过策划一系列文化、艺术、体 育活动设施以及广场、步行道、自行车道、公园 等公共职能,公共空间,一方面为贺州跨江发展 建立发展触媒,快速推进未来的城市建设,另一 方面建立贺州面向未来的城市。

链接:纽约炮台公园社区再开发案例

3. 宜居城市 拥有最佳的山水资源,让贺江两岸必然成为宜 居贺州的最好的见证者,在每一个城市片区, 采取复合的土地开发模式,配置足够的居住和 商业配套设施,构建宜居城市。

纽约炮台公园开发反思了传统美国城市中心“单一商务开发”的弊端,以“城市项目 ( URBAN PROJECT )”为开发的主题,围绕“世界金融中心”的主题开发项目,策划配套 了高端公寓、居住社区、旅游和交通设施、社区活动中心和公园,使得片区成为了 7 天 /24 小 时充满活动的永动活力街区。


水 . 城市

.

地区功能与发展结构定位

功能结构 贺州“一江两岸”整体的功能结构式在整个城市架构梳理上建立的,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

梳理水系,建立贺江景观轴与核心区

2.

打通南北向的景观廊道,确定基本结构

规划结构图


水 . 城市

3.

沿轴线与廊道布置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市与自然的积极有序的关系

.

地区功能与发展结构定位


水 . 城市

.

地区功能与发展结构定位

对贺州一江两岸开发建设的结构 推演

01 思考贺江及周边片区关系,我们应该如何构建属于贺州一

02 结合周围山体及公园条件,打造四条公共生态廊道体系

江两岸的合理开发框架

梳理自然水系条件,控制以支流水系作为重点的特征性公 共空间廊道

04 结合水系及生态廊道,叠加土地功能适宜性分析及空间经 济性分析,划分结构组团功能布局

03

05 梳理与片区外围地区的交通联系路径,形成道路骨架

06 引入公共绿化和小型公共配套设施,促进各结构组团形成 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水 . 城市

.

地区功能与发展结构定位

规划结构

“ 一带,一心, 五片区, 多廊 道” 一带 : 一条贺江滨水景观带 一心:

一个城市核心行政商务区

五片区: 五个都市主题片区 多廊道: 多条南北向生态廊道



水 . 城市

.

地区功能与发展结构定位


水 . 城市

.

地区功能与发展结构定位

旅游休闲 区——

功能分区 依托该区段的世界客家文化公园、黄华山和 观音岩遗址公园等现有旅游资源,并该区域 山水环境,打造具有贺州特色的旅游休闲区 。

健康 养生区——

健康养生区要充分利用该区域的自然特质, 结合现状水网肌理,将生态绿廊引入该区域 ,并配备晚上的生活服务设施,打造高端健 康养生区。

城市 观光区 ——

城市观光区将在现有八部老城区的基础上进 行升级,结合该区域的行政、商业功能,将 该区域打造成贺州市的城市名片。

田园体验区——

该区域分布着一定数量的滨水自然村落,拥 有原生态的水乡风貌。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挖掘该区域的贺州水乡特色,发展田园体验 产业。同时,作为贺州市的一个生态核心, 该区域应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历史文化区——

该区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要充分挖 掘该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贺州市 历史文化气息的历史文化片区。 功能分区图


水 . 城市

地区功能策划 结合贺州市的城市功能需求与贺江的发展空间资源特征 ,以及地区成为动力枢纽,公共客厅,宜居城市的发展 地位,提出了贺江一江两岸由商业商务、公共服务、居 住服务、文化旅游以及教育生产五个平台构建的功能体 系和功能策划。

.

功能区域控制



水 . 城市

.

功能区域控制

在整体功能结构以及生态廊道的空间限定下划分 的 9 个功能分区,将大尺度的基地划分为一系列 易于管理的开发区域, 本次规划方案将提出一 个逻辑清晰的分期打法策略。核心商务行政区和 文化休闲区作为贺州城市跨江南拓的重要功能对 接区域以及城市活力的激发点,将会成为最先开 发并建设完善的区域,其余的开发将逐步展开, 最终完成贺江沿线的整体开发建设。


水 . 城市

.

交通体系与慢性网络

区域交通

地区的区域交通将依托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过境性通道所组成的体系构成,它将连接到城市各个城区以及周边的城市。

区域交通联系图


水 . 城市

.

交通体系与慢性网络

内部道路交通

地区的区域交通将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过境性通道所组成的体系构成,它将连接到城市各个城区以及周边的城市。

快速路系统

主干道系统

地区将通过一环一纵的快速路网系统,与区域的对外交通相接驳。并迅速的通往各个城区,是建

建立主干道体系,作为基地串联各个城区中心的主要通道。同时作为划分并沟通基

立贺州快速机动交通的重要系统。

地内部各个功能区域的重要系统。


水 . 城市

.

交通体系与慢性网络

次干道与支路网系统

公共交通系统

建立次干道系统,作为基地内各功能区域日常生活衔接使用的主要通道,是重要的生活

结合结构性主干道以及内部的主次干路系统,在重要的区域中心以及密集的城市建

性干道系统。建立密致的支路网系统,使其成为基地交通循环,密致城市肌理、构筑良

设区域布设未来的公共交通线路,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效能。

好城市尺度的重要网络。


水 . 城市

.

交通体系与慢性网络

综合 交通规划


水 . 城市

.

交通体系与慢性网络

道路断面

快速路道路红线宽度 50 米,两侧各预留 15 米绿化带;交通性主干道道路红线 宽度为 60 米;一般主干道道路红线宽度为 50 米;次干道道路红线宽度为 30 米。

快速路道路断面

交通性主干道道路断面

一般主干道道路断面

次干道道路断面

支路道路断面


水 . 城市

滨江路道路断面

滨江路红线宽度 50 米,沿江一侧预留 20 米为堤岸。在河岸打造一条贯通规划区范围 的滨江木栈道作为绿道和人行步道,鼓励绿 色出行,让人们回归水岸生活。

滨江路道路断面

.

交通体系与慢性网络



第三部分

水 · 空间

WATER,SPACE •

水空间设计策略

界定水与城市肌理

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密度与高度分区

公共空间系统

活力中心与标志性建筑物


水 . 空间

.

设计策略

•我们致力于依托贺江所特有的水资源,为贺州市塑造一个具有国际品质的滨水城区,而这种滨水城区 的建构离不开对水的设计以及应用,我们从水为出发点,提出四个空间设计策略构建我们的贺州市 “清明上河图”:

•界定水与城市的肌理,促进城市与水的对话

•提出对水肌理的处理方式,并以水为出发点植入各功能区域的城市肌理。

•制定密度与高度分区,建立山水城市空间框架

•从山水格局为切入点,结合实际的城市使用功能,以人的空间视角为重要依据,建立城市的高度及 密度分区。


水 . 空间

•建构公共空间系统,激发滨水城市活力

.

设计策略

•布置活力中心,塑造滨水城市空间个性

•向城区引入更多的水廊道,创造更多的滨水界面与公共空间,培育城市与水的感情。研究建筑空

•在各个功能区域中,结合重要的公共空间以及交通枢纽及廊道,布置地区的活力中心与标志性建筑

间与水的关系处理,通过特征化的空间处理,塑造城市鲜明的个性。

,通过公共空间与活力中心组织各个功能区域,同时定义地区的城市轮廓,赋予地区空间个性。


水 . 空间

.

界定水与城市肌理 •对于一个滨水城市而言,水与城市的肌理将清晰的反映水与 城市的图底关系,是构成滨水城市空间特征的基础,将传统 与未来的水城市肌理予以融合是我们的目标。

•水肌理的设计 基于我们对基地的理解以及未来功能的谋划,我们首先 设计城市的水肌理。贺江流域的水肌理将会呈现三种不 同的形态与特征。

A 低密度城市水肌理: •处于低密度的城市建设区,水体功能主要 以景观及公共活动为主,肌理以既有

B 高密度城市水肌理: •处于城市核心区,水体功能以公共活动、 水体净化、城市景观为主,拥有提升土地 价值的作用,肌理结合既有河流予以人工 化处理,尺度密度较大。

C 水乡传统水肌理: •处于东部一带,水道功能以泄洪、生态涵 养、生态保育、水上交通为主体,肌密, 自由。


水 . 空间

.

界定水与城市肌理

城市控制区域与空间廊道 以江南新城与行政中心为主体控制区域,以 河流与滨水廊道等自然限定因素,构建起城 市的自然空间视廊与城市空间视廊,这些山 体与视廊将是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重要框架 。

空间廊道控制意向

空间廊道

•1 滨江景观轴: 以贺江走向为基础,沿两岸设计连续的多样的景观轴带,串联用地内各个都市景观、生态景观组团,是贺州市区的主要横向景观廊道 •2 大钟山中心绿轴:以金子山 - 大钟山 - 灵峰山 - 将军山自然山体为基础的城市中心绿轴,是连接贺江两岸的主要纵向景观廊道。 •3 西湾绿楔:滨江区域建设应建立与西湾片区生态绿地良好的景观空间关系 •4 太松山绿楔:滨江区域建设应建立与太松山良好的景观视野关系 •5 东生态保育组团:依据规划区东部现有的生态田园区良好的景观基础规划生态保育组团,连接中心城区与古镇景观区。


水 . 空间

.

界定水与城市肌理

3.2.3 城市肌理

水肌理的确定将城市的建设空间予以了基本的 限定,我们将进一步制订城市肌理,以此奠定 下一个滨水城市的图底关系。我们将为贺江两 岸滨水城区设计了三种吻合水体尺度及使用效 能的城市肌理。

密集小尺度肌理 •为商住混合、商业及商务核心区设计的密集小尺度肌理,用于提升地区的商业及土地价值。强调城市的 密切联系,结合细密的滨水河道布置。

•中等尺度肌理 •为居住等功能提供的城市肌理,满足实际的开发需求及社区的沟通联络。

大尺度肌理 •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公共建筑、自然生态所设置的大尺度肌理,混合布置于各个功能区域之中结 合大型的滨水空间布置。


水 . 空间

整体山水格局及建筑肌理

良好的水网格局,有机连接的城市廊道,便捷互通的交通网络,划定城市的地块控制格局,根据 不同的功能分段及控制要素,楔入有序的建筑肌理,汇聚成城市的个性特征。

.

界定水与城市肌理


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水 . 空间

城市密度分区 我们将首先通过多因子的 分析提出城市的密度分区 ,结合城市视廊,与人对 空间的感知,明确滨水城 市的高度控制。构建一种 有秩序的,和谐的山水城 市形态。

CIRCULATION

LOCATION

交通影响下的密度导向

区位条件

LANDSCAPE

LAND USE

景观因子对密度分区的影 响

用地功能

.

密度与高度分区


水 . 空间

.

密度与高度分区

城市高度控制 我们将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所处的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以及景观影响因素,提出贺江两岸地区基本的密度分 区,以此控制各个地区的建设强度以及基本的高度框架。


水 . 空间

.

密度与高度分区

城市密度分区模型


水 . 空间

.

密度与高度分区

城市高度控制 在密度分区的基础上,提出各个片区的高度分区,作为高度控制的基本依据。以各类山水廊道的控制要求作为 依据,并通过人的空间感知,进一步修正敏感地区的高度控制,以及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


水 . 空间

.

密度与高度分区

城市高度分区模型图


水 . 空间

.

公共空间系统

一个滨水城区其活力很大程度来源于滨水界面其公共空间所带来的无穷魅力,因此我们将在本次设计中提供一个丰富 的、高密度的滨水公共空间系统,它的开放性以及多样性将直接决定地区的滨水活力。

增加滨水空间的密度 首先我们在整个基地中,结合既有的河流,引入了更多的 水道,在基地中创造更多的滨水界面,提升土地的价值, 增强水与城市的关系。


水 . 空间

.

公共空间系统

保证公共空间的连续性 沿水道以及滨江地区作为主要的公共空间,向内部进行渗 透与连接,保证内部的公共空间与水的亲密性。这个公共 空间体系具有延展性,将可接驳至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与 廊道,可将人们快速的引向滨水地区,创造了一个可生长 ,具有指向性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公共空间廊道控制示意图


水 . 空间

.

公共空间系统

增加公共空间的丰富性 在本次设计中将极大的增加公共空间的丰富程度,包括广场、 湿地、水道、绿地、公园等等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以满足一 个滨水城区的公共需求。


水 . 空间

.

公共空间系统

实现公共空间的可达性 在贺江沿岸,我们为了形成一个完整的滨水意向,因此设计 了一套由自行车、步行、水行系统等构筑而成的滨水慢行系 统,从水上交通至陆地慢行交通,为人们带来不同的滨水体 验。

慢性系统设计示意图


水 . 空间

.

公共空间系统

3.5.4 实现公共空间的可达性


水 . 空间

.

公共空间系统

满足公共空间的亲水性 结合对水环境以及公共空间的定义,我们针对防洪等工程技术要求。尤其针对贺江现有 3 米高的滨水驳岸,将会带来 与水的疏远,提出了一系列构想。通过不同汛期高差水位的判断,设计适应各类汛期的驳岸。

滨水岸线分类示意图


水 . 空间

.

公共空间系统

沙滩岸线 度假酒店

沙滩

沙滩泳场

岛岸线 岛

贺江


水 . 空间

湿地岸线 湿地

木栈道

活动空间

绿坡

贺江

河堤岸线

活动空间

.

公共空间系统


水 . 空间

.

公共空间系统

满足公共空间的亲水性

阶梯人工湿地

滨水广场及台阶型(中央滨水廊道)

自然生态型


水 . 空间

.

活力中心与标志性建筑物

区域活力中心 我们在主要的公共空间以及便捷的交通廊道周边布置我们的 各个功能区域的活力中心。这种活力中心将以综合体的形式 出现,将布置集中的商业、休闲、办公、文化等综合功能, 它将成为各个功能区域的组织核心。

由于便捷的交通支撑,区域活力中心可快速的与各个区域联 系,同时也是本地区对外辐射服务能力的重要核心。

而与整个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的接驳,则让各个区域活力中心 ,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环,是城市架构中的重要节点。

区域活力中心分布示意图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