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夢外之境》

Page 1


一張細長的紙條,旋轉、黏合,從平面變成立體,從有盡頭化為無止 盡。「莫比斯圓環」,象徵融和古今力量、融合雅俗地域。因為融合, 所以無限,無界限。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創立於2005年,秉承「圓環」的精神,集結一群來 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臺灣、香港、馬來西亞)的藝術夥伴為核心進 行創作;以臺灣為基地,堅持一個能夠融和異領域創作的平台: ∞古典與現代─智慧的融合 ∞人本與生活─藝術的融合 ∞文化與土地─情感的融合 ∞教育與性靈─希望的融合

我們將信念體現於創作上,結合傳統藝術追求的價值與現代劇場多元的 發展,其中包含實驗戲劇、身體、心靈、多媒體的新可能性,回歸神聖 性與遊戲性的交融。莫比斯作品盛載反思生命的人文關懷,同時重新界 定創作與觀眾、與空間之間的活潑關係。 近期作品包括︰《潛水中》(2008台北及2012香港)、《2012》四年計劃(20092012)、《哈奈馬仙之hamlet b.》(2010年新點子藝術節節目,2010及2012年巡 迴台北、香港、澳門、廣州)、《Distortion City》(2010台灣及2012外亞維農藝術 節)、《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2012國際劇場藝術節)、《守夜者》 (2012)、《空凳上的書簡》(2013)、《九面芙烈達》(2014)與《跟著沙 彌moonwalk去》(2014)。 此外,莫比斯亦積極策劃多個概念計劃,包括以環境劇場為出發的「古蹟系 列」︰《2012夜之祭典》(景美人權文化園區,2009)、《歸零無限》( 新北市環境劇場藝術節板橋435,2010)、《十牛圖》(新北市蘆洲李氏大 宅,2011)、《孔丘》(台北市孔廟,2012)等。以及支援新生代藝術家發展 個人創作的「Creative Lab實驗室」︰《八零平台》(2011)、《身體平台》 (2012)、《讀劇平台》(2013)與《入夏排毒藝術節》(2014)。 另一方面,莫比斯亦在國際文化交流上扮演推手的角色,尤其致力於華 文劇場的串聯,成果包括:與香港話劇團及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聯合製作 劇場演出(2012)、作品獲邀參加香港新視野藝術節(2008)、北京大 學生戲劇節觀摩節目(2006)、上海戲劇藝術節(2006);其他跨國巡 演包括:獲邀至法國新東向藝術節演出(2014)、韓國釜山國際表演藝 術節(2013)、法國「亞維儂外圍藝術節」表演團隊(2012)、曼谷小 劇場藝術節(2009)、波蘭國際當代舞蹈節(2008)、外交部特邀德國 巡演(2007)等。


《夢外之境》簡介

夢裡,一個人正尋找一個名字… 「夢境重度成癮者」莫比斯強勢回歸環境劇場重磅製作, 史特林堡《夢幻劇》當代織夢,360度遊走夢境之現實, 現實之夢境! 夢醒後再度入夢的女孩,遇見守護城堡的園丁、渴望榮譽 的軍官、律師、房地產大亨、守門人…一位位尋找名字的 人,一幕幕若真似幻的寓言,夢持續蔓延,現實的苦難似 乎循環不已……。 擅以多元跨界剝解「夢」之意境的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今回由馬華編劇高俊耀、香港導演張藝生聯手,致敬史特 林堡經典劇本《夢幻劇》,繼《2012》後強勢回歸環境劇 場!以歌隊領航,「夢遊」435藝文特區戶外空間,沿途 飽覽行動戲劇、裝置藝術、影像交織的夢,更有「遊唱詩 人」們現場輝映憂鬱與鬆坦、入世與出世之境。以1902年 史特林堡眼中的貧窮、階級、癡愛等人世考驗,測量今日 蒼茫不安,尋求定位的當代現狀,一場場幻境,一幕幕人 生,較夢更綺麗,較現實更一針見血!


夢是夢,夢外亦是夢?

導演張藝生(阿海)X 編劇高俊耀 X 戲劇顧問陳佾均圓桌對談

《夢外之境》的創發,來自導演阿海、編劇高俊耀、戲劇顧問 陳佾均半年來、無數次的三方對話,從20 世紀初的史特林堡《 夢幻劇》作為起點,觀察台灣、對照香港、思索大馬,探照全 世界,建立再推翻,重疊又打破,終於揉合精煉進入《夢外之 境》這場夢中,演出再即,我們再次邀請三位一同說戲講夢。

【夢境地圖的起始點】 佾均: 導演當初為什麼想做《夢幻劇》? 阿海: 如果不是兩廳院邀演我也不敢做,因為《夢幻劇》本身很龐 大,沒有一定的外在條件支援不容易做,二是環境遊走跟旅 程有關,我從這個點去思考有什麼劇本或想法可以做。我們 以前做的環境劇場多半是沒有文本的,多是抽象、肢體、音 樂,這次我們在想如果整齣戲都有劇本也是個實驗,找劇本 時想起《夢幻劇》,念書時期知道《夢幻劇》是個經典,但 當時的生命經歷還無法完全了解,就放在心中,這次過程中 想到遊走、旅程,忽然想到夢幻劇這個可能性,所以最開始 是這個原因,當看到這個劇本的時候,我覺得神跟時間的出 入之間的關係是我比較有興趣的部分,所以我就開始去創發 這個可能性,原始動機就是這幾個。

佾均: 為什麼想找俊耀來編劇? 阿海: 我對出、入世的關係一直很感興趣,以前看過俊耀的《七種 靜默》系列,發現他對時間、人的另一個面向有研究和興 趣,因為《夢外之境》劇中那位女生要探索現實世界,俊耀 對這方面的觸角絕對能運用到劇本的改編上。


佾均: 我記得一開始是先有三天的工作坊。第一天是看大家讀 《夢幻劇》後覺得有興趣、有問題的地方,我分享我讀 到的一些文章,特別是佛洛依德現代性的部分,我跟大 家分享一、兩篇史特林堡寫作脈絡的回顧,例如現代性 剛起頭,史特林堡創作《夢幻劇》之前先創作了《大馬 士革》,《大馬士革》跟《夢幻劇》中間夾了佛洛伊德 的《夢的解析》,那個時代對人的主體開始有不同的理 解,因此也造成史特林堡在形式上不一樣的嘗試,我自 己閱讀史特林堡比較困難的部分在於有些東西會傾向較 個人化的解讀,可能跟他個人生平有關,讀小了就會覺 得《夢幻劇》沒意思,但後來經過現代性的討論,發現 他會把自己的主體感受像科學解剖層層分析,這樣讀《 夢幻劇》時就有比較多切入角度;第二天我們去景美人 權園區,本來要勘查環境,後來看到受難者名牌,名字 的概念從那時開始;第二、三天還邀請俊耀談談改編視 角為何,並思考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史特林堡對社 會有什麼回應、對照我們今日的生活環境又有什麼解讀 等;第三天是針對去景美場勘的想法做討論,也討論史 特林堡的創作無論於內容、形式上都回應他所處的19世 紀、20世紀之交的年代。 俊耀: 在工作坊討論和發展文本時,發現有意思的事情,就是 關於「名字」。如果去掉一個人的背景脈絡,名字就只 是一個稱謂,我們彼此是沒有關係的人,可是將那人的 背景和時代的歷史脈絡連結起來,名字就隱含了背後所 發生的事件和情感的沉載。從這個點來想,對「名字」 的感受就截然不同。 佾均: 你們對「夢」這個字有什麼想法? 阿海: 夢裡面是我們每個人內在的一些浮現,我對如何看到自 己背後的樣子比較有興趣。 佾均: 這回到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我們都沒有人會瑞典文,但 《夢幻劇》的英文其實翻成〝A dream play〞,中文翻成 《夢幻劇》好像很奇幻,可是其實只是「夢戲」。


俊耀: 我覺得夢跟現實的想像是有點曖昧,夢不一定非得天馬 行空,夢跟現實可以交互重疊、並存,像兩道平行空 間,就以往的理解,夢是個人的潛意識,人在日常生活 中比較壓抑、無法解決的會回到夢裡尋找,但其實夢不 必然是現實的化解,不一定要很光怪陸離,台詞裡面我 有寫到「夢與夢之外」,這對我來說有意思的是,現實 和夢不一定很二分,那「夢」與「夢之外」是什麼意 思,「夢之外」就是現實嗎?夢跟現實是可以包圍或重 疊的,我在劇本中是提問,不是句號。

【文本與遊走】 佾均:你們覺得「文本邏輯」跟「遊走邏輯」有什麼不同,經 過這次有何衝擊? 俊耀: 「文本邏輯」是從文字出發,「遊走邏輯」則是由空間 寫文本。一開始我思考怎麼讓劇本照顧到遊走,看整排 時才發現之前對文本及環境遊走的想像和照顧還是不夠 到位,於是環境進來了,就發現文本有很多需要重新調 整。《夢外之境》因時間關係及自己經驗不足,才會 想,之後再碰到環境劇場的劇本,一定要從空間長出 來,包含台詞量的拿捏,有時感覺要這樣寫,放在室內 沒問題,去戶就變成另一回事,這就是文本邏輯跟環境 邏輯不同,這也是一種經驗吸收,將來要思考如何找到 劇本跟環境空間的關係,或我們特別喜歡哪個空間的話 就從那個空間出發,再密合些會更有意思。 阿海: 俊耀是來得太少啦(笑)!當時我跟俊耀說「不管,你 先寫」,因為有進度壓力,以前的經驗比較是來場地內 創作,因為是集體就音樂、肢體做即興,花的時間沒那 麼多,「莫比斯Style」的環境劇場,從題材到導演處 理,都是每天跟空間呼吸及真實生活中一點一滴孕育產 出的。當然,《夢外之境》還有盡善盡美的空間,但後 來場地換來435園區也是種幸運,因為實境排練和發想 的機會幾多,是理想做環境劇的基本條件。


俊耀: 在環境遊走確實要有引導,的確是需要,寫本時沒照顧 到這塊,覺得好可惜,看排後就會開始加新東西,結構 邏輯要重調,所以往後若要做環境劇場,我建議定好空 間後,再進行文本會更找到對話。 佾均: 我想問阿海,我們現在對劇場的觀念是雖然劇本重要, 但劇本只是其中一個元素,特別在你的劇場中這件事又 更明顯,有很多最後觀眾看到的呈現已經有更多元素是 遠遠外於文本,我好奇的是,我們剛才討論的這些詮釋 如何影響你選擇演員的傾向?這幾次看排強烈到音樂, 跟以前的莫比斯不同,多了許多人聲部分,我自己覺得 跟社會、遊歷世界的主題是有呼應的,像個眾生相,好 像是眾人的聲音,跟個別角色的聲音應和,這些主題的 探索如何影響你實際作為導演如何選擇跟合作夥伴上的 考量? 阿海: 文本是其中的元素,我把詩改成歌詠、用我的詮釋和邏 輯將戲放在不同空間,配合少女遊歷的心境和感覺,比 如律師家的窄小、象徵旅行的草原、教育或媒體或檢疫 制度、將軍官等戲放在入夢很深的中正堂內。這次找的 都是合作多年有默契的夥伴,選擇圈圈來飾演少女,是 因為她是基督徒,我聽她處理事情的例子覺得很感動, 信仰給了她的角度、觀點,不是演出來的,而是確實有 這樣的生命經歷,所以我們這次沒有天神的女兒,但是 在圈圈身上有看到「尋找」、「遺忘」的意象,《夢外 之境》詮釋少女好像來過,又好像沒有,圈圈本身存在 這樣的質感,至於其他角色都是肢體能量比較強的,找 得也是相對較年輕的演員,因為環境也比較辛苦;服裝 上採取比較強烈、華麗的形象,這跟435比較像花園有 關,我在這裡感覺到很多人,給我的感覺是「遊園」, 直覺像是愛麗絲夢遊仙境,但因435園區仍是古蹟,因 此還是選擇比較沉的顏色,只是造型上有調整。


【關於改編】 俊耀:史特林堡的原著一開始就是女兒下凡經歷旅程,改編時 我有意把「下凡」這件事拿掉,女主角好像就不是天神 的女兒,當初阿海問我,若把天神的視野拿掉後有什麼 東西可以取代?我覺得沒錯,當一個很有重量的東西拿 掉後,勢必有另個有重量的事情能相互對應,否則就變 成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人在經歷旅程,才會開始設定「尋 找名字」,由此出發,逐漸發展尋找名字的層次跟意 義。馬奎斯的《百年孤寂》有段文字:「世界太新,很 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指頭伸手去指。」名字, 成了我們認識世界和事物的開端,是我們辨認的方式, 甚至透過命名,我們得以定義他物。 佾均:如果照俊耀剛才所說希望把原著中「天神的設定」拿 掉,我們現在這個年代可以回應什麼,這也是我們改編 重要的更動,阿海覺得跟原本這個劇本吸引你的地方是 什麼,這個大動作後有什麼轉換和想法? 阿海: 《夢幻劇》中那位女生的世界觀、宇宙觀及想像本身是 有的,她本來就有個觀點和想像,只是來世間驗證,但 我覺得《夢外之境》中的女孩她有來過世間,她的世界 觀與原著不同,這個點我很喜歡,我覺得每個人都擁有 這個東西,但可能遺忘跟失去聯繫,尋找名字的過程中 要如何找回每個人本來就有的東西?這是跟原著很不一 樣的地方,我自己作為人也在尋找的路程中,因此對尋 找名字這個點比較有切入點和感覺,這次雖然沒有提到 宗教,但是對我而言,宗教、信仰、信念也是歷史、傳 承的意義,當然有些斷裂,因此我們對世界感到不安、 焦慮,人的中心要清楚,這是重要的事。 佾均: 史特林堡的素材在那邊,對他的思考跟分析有很多種, 最常見的就是生平式分析,將《夢幻劇》的情節和史特 林堡的生命經歷做對照,特別因為《夢幻劇》是在史特 林堡有很嚴重的精神狀況、進病院以後出來寫的,所以 會有這樣的解讀,但是俊耀比較想偏重劇作中看到很多 事件事跟當下時間的回應。


俊耀:《夢外之境》比較不做對號入座,但還是跟史特林堡的 生命有關,因為無論史特林堡精神狀態如何,他所書寫 的,在他當下那個世界發生的事情也是他生命裡的回 應,我比較偏重他如何回應社會這個面向,及我們現代 人如何回應現在這個世界,以一個橋樑的方式對話。 佾均:當時改編上最困難的地方為何? 俊耀:真的蠻困難的(笑)每看一遍就覺得《夢幻劇》蠻耐 看,每次都有新的發現,我就會開始質疑自己的劇本有 沒有這麼耐看,還是連一遍都不用看。當然,我們現在 看到史特林堡《夢幻劇》的版本,是他經歷諸多改變的 最後定本,所以有時間在裡頭,劇本的生命好像也可以 延展。我們的劇本礙於演出時間壓力無法無止盡修改, 但若這次演出後有機會繼續修改或擴展,相信會更不一 樣。第二困難是關於取消天神這件事,回到凡人視野, 就會出現阿海一直提醒的「當既定的價值觀沒有時要怎 麼辦?」、「信仰上的更高力量價值沒有要怎麼辦?」 這就牽扯到尋找名字這件事的出現,因為沒有所謂天神 的視野,尋找名字的「尋找」過程就變得很重要,對《 夢外之境》的少女來說也是如此,她不是抱著既定看法 來到這世界,反而是在模糊不確定的過程中經歷每個 人、每個事件,從而在其中發現新的東西,我在劇本中 會強調「看清楚」,就是跟「探索」有關。我們這個網 路時代,只要按個鍵,所有東西都會湧到你面前,一大 堆雜七雜八,人會在這種結構下改變,因此尋找、探索 的過程中,「看清楚」變得很要緊,很多事物呈現曖昧 模糊、對錯、良善、邪惡有點在邊界中的狀態,也常有 矛盾、原則抵觸的情況,要如何在其中分辨出就很重 要。,雖然我沒有特別提宗教,但在書寫末端時,我覺 得好像是人在尋找信仰的過程,這跟天神的用意是一樣 的,我覺得人始終需要有個更高的力量去對照自己的生 活,因為現代人好像什麼都可以要,人會很漂泊、失去 重心,而信仰就像船錨,將一個人定在那裡,讓你安穩 的放下心、看清楚,我這樣講不一定就是劇本的解讀, 比較像順著從尋找名字探索,應該說探索的過程會比較


比較有意思。 佾均:「失重」這件事蠻有趣,我覺得也是因為史特林堡原著 中談了很多苦難,但就像俊耀剛才提到,史特林堡好像 是比較悲憫的角度,像是天神下來看凡間的苦難,我們 在改編時反而換個角度在思考這些苦難象徵的沉重、重 量代表的可能性,這些重量代表包袱和負擔,但也可能 是某種重心或追求,改編上做這樣的拓展,讓少女不會 只是來視察人間的苦難。 阿海:作為戲劇顧問,妳怎麼看待我們的改編跟原著間的關 聯? 佾均:我自己非常贊成俊耀對改編的看法,是一種對話角度, 但不能全部拋開,在限制中找自由比較有意思,尤其像 俊耀之前講的,隨著劇本寫作,有個生命會成長,某方 面來講史特林堡提供了一個模型,夢幻劇的形式在當年 是很石破天驚的,很像一站一站,一個個經歷去衝擊 你,透過這樣的框架去看待人跟世界的關係,我們做戲 都希望跟現代社為有些回應,但是任何藝術創作都需要 一個視角和框架,而我們確實是用史特林堡的框架,即 史特林堡切入世界的角度,有點像從史特林堡內部的眼 鏡去看我們現在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俊耀:我的改編不太偏向個人心理分析的走向,相對於《夢幻 劇》和史特林堡,我是回到人對社會的關係、對氛圍的 某種回應,過往許多《夢幻劇》的分析著眼史特林堡的 內在家庭、生平,我們沒有做這塊。然後就是把他的《 到大馬士革》循環結構結合起來,套進《夢外之境》劇 本裡頭。 佾均:原著有一個貫穿全戲的人物,她本來是天神的女兒,是 外在的人,但是《夢外之境》的改編讓她不是完全外於 這個世界,我們做這種改編的主要考量是什麼?如何在 改編裡回應原著?關於名字如何連結到歷史、信仰這件 事情?


俊耀:因為這次要改編的關係再重看,我覺得《夢幻劇》很耐 讀,每讀一遍就會發現更多東西,後來佾均提供許多史 特林堡的背景資料,包含他對攝影的愛好等,這些不同 資料的補充讓我覺得這個劇本更加有意思。若回到改 編,有幾個點我覺得有是對比性的,史特林堡處在19世 紀末20世紀初,那是電影、攝影等這些我們現在早已 經習以為常的東西正要開始的年代,所以很多東西是充 滿驚喜,人可以感覺到有很新的東西在眼前開展,那種 興奮度跟現代不太一樣,我們現在身處20世紀到21世 紀的時間點,好像就是所謂100多年前走到某個點需要 再轉變的時代,意思就是這些我們很熟悉的東西無論科 技、媒體開始有某種疲態,跟100多年前的狀態很不一 樣,影響了我怎麼去思考改編這件事,我自己認為改編 不是「我想辦法把原著改成適合現在演」,而是「如何 跟原著對話」,能站在經典的肩膀上跟經典對話是我的 理想。那個時代對人的主體產生好奇,跟現在自我的無 限放大是兩件事,原著中天神女兒的視角是較悲憫,這 種解釋放在這個時代好像不太足夠,有點可惜,所以才 有了女孩尋找一個名字的行動出現,順著這個邏輯開始 有角色的增加和刪減,如媒體人一角,也是因應這個時 代。這種作法回應了史特林堡在《夢幻劇》勞工角色的 做法,也是當時發生的事件讓他有所感觸,在劇本完成 後又添加了這些角色。最後,關於名字,前面有提及, 當名字背後有個脈絡出現,意義的開拓和延展就會不 同,名字的背後就有時間的存在,而時間構成了歷史。 記得在波赫士文章裡頭看到他引用喬伊斯的一句話:「 歷史是我想覺醒的一個噩夢。」這句話,耐人尋味,不 是嗎?


史特林堡的《夢幻劇》(1902)和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 (1900)在一兩年內相繼出版,不僅如此,兩者在主題與對 現代主體的關注上都有共同點。若佛洛伊德將夢視為主體以象 徵語言上演之無意識的欲望,史特林堡則援用了當時的科學論 述,將內在衝動相互抵觸之處戲劇化,以具體的舞台意象呈現 出來。[…]佛洛伊德提出了一種內在固有的劇場性:自我的分裂 「可將自身視為一個客體……可以觀察、批評自己……這種情 況下,自我的一個部分將自身置於其他部分的自我之上」。[…] 史特林堡在他晚期的劇本中發展出一種新型態的劇場,表現無 法回復之破碎、異化之自我的絕望,失去了一個連貫一致的身 分,包括作者的身分。[…]在《夢幻劇》中,生長中的城堡這個 變動的意象,以及用來指出空間連續變形的佈景細項,為劇中 出現的事件提供了一個視覺的背景。因此帶來空間似乎一直相 同,卻又有不同、疏離、轉眼間便消逝無蹤的效果。地點、對 白與角色組合有節奏地重複出現,加強了這種[一個空間]同時一 樣又不一樣的奇異效果――這是一種現代主體的獨特經驗。[…] 線性的情節被一種以稜鏡折射來處理場景空間的方式,以及 史特林堡所謂「多音」的音樂結構所取代,在這樣的結構中, 角色與他們的話語經過不同視角的轉換,讓我們聽見多元的聲 音。[…]在摸索如何戲劇化他對於變動自我之感受的過程中,史 特林堡為戲劇鋪了路,讓戲劇成為一個更多元的論述體。 出自: Szalczer, Eszter.“A modernist dramaturgy”,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ugust Strindberg. Cambridge Univsersity Press, 2009, p. 103-105.陳佾均摘譯。

「所謂作家就是一個關注世界的人。」―Susan Sontag

「睜大眼睛,看清楚。」 --阿比查邦《華麗之墓》


導演│張藝生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聯合藝術總監,旅居台灣十數年 的香港人,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導演。 奠定了劇團作品的肢體性、美學性以及空間性,以跨 國界、跨藝界的特色在台灣生根,同時放眼亞洲華人劇 場,曾獲得第三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導演、最佳整體 演出獎 獲提名第四屆香港小劇場最佳導演,作品曾入 圍台新藝術獎藝冠榜之一,或牯嶺街小劇場年度五大演 出。以空間為題的作品包括:環境儀式性的《2012夜之 祭典》、古蹟系列《十牛圖》、咖啡廳輕音樂劇《睡不 著的歌》、互動式劇場《歸零無限》和《孔丘》;以肢 體詩化及議題性的劇場作品包括:《潛水中》、《螞蟻 洞中的原型記號》、《Hamlet b》、《在天台上冥想的 蜘蛛》;禪意劇場作品《跟著沙瀰moonwalk 去》、《跟 著沙瀰跳月去》。


編劇│高俊耀

窮劇場 approaching theatre 聯合藝術總監。小劇場編 導,表演者。馬來西亞人,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 究所。近年活躍於台灣小劇場台前幕後,創作與教學並 進。作品多探掘人在現代社會的異化,敘事語言簡練 而精準,風格凌厲,其參與編、導、演之作曾獲牯嶺街 小劇場年度節目、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入圍、台北藝 穗節「明日之星」等諸多殊榮。近年編導作品:窮劇場 《七種靜默:饕餮》、《七種靜默:懶惰》、《我是一 件活著的作品(ready made)》;窮劇場、足跡聯合製 作《大世界娛樂場II》;澳門足跡《大世界娛樂場》; 香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而你們所知道的)中國式 魔幻》;馬來西亞劇藝研究會《tiapa》;禾劇場《忿 怒》、《死亡紀事》;演摩莎劇團〈神掉了張悠遊卡〉 編導;三缺一劇團年度製作《獨‧姝》〈像我這樣的查 某人〉等。


戲劇顧問│陳佾均

台北人,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劇場研究碩士。從事劇場 研究與中英德口筆譯工作,致力於德語當代劇場之引 介,以戲劇顧問身分參與臺北藝術節臺德共製作品, 包括台南人劇團《金龍》、身聲劇場《目連拯救母親 大地》與楊景翔演劇團《雨季》,並與莫比斯圓環創 作公社、阮劇團、演摩莎劇團、香港前進進戲劇工作 坊等國內外 團 隊 合 作 。 譯 有 《 戲 劇 顧 問 連 結 理 論 與 創 作的實作手冊》,以及《當代德國劇作選》I&II、《 阿拉伯之夜》、《九面芙烈達》等十餘部劇作,以及 國家兩廳院多部巡演作品字幕,包括柏林人民劇團《 賭徒》、塊動舞團《歸屬習題》等,文章散見於表演 藝術雜誌及 評 論 台 。


設計師簡介

空間設計│曾文通(香港) 曾文通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2010年任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研究學者。設 計作品逾200台,曾獲多個獎項,包括香港舞台劇獎最佳舞台設計、最佳服裝 設計、最佳化妝造型獎、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進獎(2003)及年度最佳藝術家 獎(2007/08)等。2009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同年獲世界劇場設計大賽舞 台設計榮譽獎。兩度獲香港舞蹈年獎「最值得表揚舞美 」(2012及2016)。2015 年獲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計劃頒發嘉許狀及獎章,表揚他在推動文化藝術發展 的貢獻。他策劃及主持的現代心靈工作坊《一紙如鏡》及《一境四心》工作 坊,分別在2011及2015年獲國際劇場設計四年展(PQ)邀請到布拉格舉行。2002 年舉行首個舞台設計展覽《舞台空間消解構成》;著有《舞台空間:一念間一 場空》及《藝教於樂:藝術種子要長大》。現為香港藝術發展局戲劇界別審批 員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演藝小組(戲劇)顧問。此外,他修習薩滿密傳喜瑪拉 雅頌缽手法,精研頌缽及以頌缽為修行途徑。曾在香港、中國、台灣、馬來西 亞等地作多次公開演奏,分別與知名琵琶演奏家王梓靜、南管音樂家王心心及 昆劇表演藝術家孔愛萍同台合演。


燈光設計│馮國基(香港)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繼而從事舞台工作至今。作品領域包括舞蹈、戲劇、 歌劇、戲曲等。除擔任燈光設計,亦從事導演、演員及擊樂樂手。曾與優人 神鼓參加法國Festival

d’Avignon,多次替香港藝術節、澳門藝術節及海外

機構擔任設計工作,應香港教育學院藝術系邀請舉辦以光為主題媒介的視覺 裝置「藍與黑」。作品曾獲2003年香港舞蹈聯盟「舞蹈年獎」及香港舞台劇 獎的「最佳燈光設計」。於2009年修畢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電影藝術碩士課 程,主修導演。亦於學校內被頒發優異學術成績獎學金。

現在,積極於獨立電影創作及思考劇場和電影crossover

的可塑性。《無

風…詠》於2009年亞洲獨立電影節放映,獲2010 年澳門國際電影錄像節「評 審特別推介獎」。2011年任「澳門極拍48小時」評審工作小組。2012年2月任 香港藝術節「示範單位」的錄像及投影設計。


音樂設計│陳偉發(香港) 畢業於香港大學音樂系,自九十年代開始參與不同形式的音樂組合,由即興 演奏到草根民謠,經常與舞蹈,劇場,多媒體表演合作。近年主要為舞台劇 配樂,2012年憑香港話劇團《脫皮爸爸》獲最佳配樂及POP劇團《八百比丘 尼》穫最佳音響設計。2007年加入「迷你噪音」樂隊, 最新出版CD 《死谷爛 谷》。 近年兩次來台為梗劇場褟思敏的兩個獨腳戲 《香港製造》 及 《門》 作現場即興演奏。


服裝造型設計│謝建國 來自馬來西亞,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主修戲服設計。現 為『康國創意』 資深服裝設計師。作品涵蓋電影、電視偶像劇、演唱會、主 題樂園及廣告。近年來投入劇場服裝造型設計,跨足戲劇、歌劇、秀場及傳 統戲曲。2009年參與了《臺北聽障奧運開閉幕大典》玩偶類的委製、並在建 國百年國慶晚會《夢想家》中負責特殊服裝的製作,2010年隨金馬導演李祐 寧先生至北京拍攝電影《麵引子》並擔任服裝造型設計一職,隔年更受邀統 籌《國立台南歷史博物館》館藏服裝仿製的工作,多方面的服裝造型設計經 驗,為劇場界不可多得的新生代服裝設計師。近期服裝造型作品為春美歌劇 團《青春美夢》《金探子》《變心》《夜王子》、台灣首部觀光大秀《臺灣 舞孃》、屋頂上複合式平台《大算命家》、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跟著 沙彌Moon Walk去》、百老匯歌舞劇《海上情緣》、一心戲劇團《Mackie踹共沒?》、元和劇子創團戲《楊老五與小泡菜》、秀琴歌劇團《囍事 雙飛》、台灣春風歌仔戲《飛蛾洞》、等精采作品。


t

劉子斌

現場演奏│NAI (陳偉發、馮國基、劉子斌) 一個來自香港的組合,他們不以音樂表演為焦點,亦離開一般的伴奏角 色,NAI 運用各種樂器、物件,以半創作半即興的方式填補在語言間的空隙。 他們參與過的包括楊振業的映畫劇場《小津風景》,及進劇場讀演莎拉肯恩 的《4.48 精神崩潰》、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的《跟著沙瀰moonwalk 去》以及 《跟著沙瀰跳月去》。


現場影像│區秀詒 出生長大於吉隆坡,目前生活與工作於台北並經常往返馬來西亞與台灣。畢 業自文化大學戲劇系,舊金山藝術學院(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電影研究 所。區秀詒的創作主要以錄像、觀念、裝置等混合形式,探討和擴延影像與 影像製造以及政治、權力之間的關係。她近期著重於關注如何把歷史從冷戰 結構的影響釋放出來,重新想像尤其是馬來西亞與東南亞(和其臨近)區域 的歷史問題意識。區秀詒於2015年分別於台北和吉隆坡舉行個展「居所與他 方:影像測量計劃」,由獨立策展人郭昭蘭策劃。作品曾在台北當代藝術中 心、上海外灘美術館、新加坡國際電影節、韓國首爾國際實驗電影節、曼谷 實驗電影節、美國Hallwalls當代藝術中心 、 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等展覽 與電影節發表。她同時也曾是2010、2011以及2016 KLEX 吉隆坡國際實驗電 影與錄像節選片人。區秀詒也是「燧火評論」和「數位荒原」的特約作者。


演出者簡介

禤思敏

飾演 少女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院,主修表演,獲藝術學士(榮 譽)學位。第八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女配角(喜/鬧劇)。2008 年在台灣成立梗劇場,《張吉米的喜酒》第一屆台北藝穗節 獲最有勇氣獎。2009年創作單人表演《香港出品》,第二 屆台北藝穗節頒發明日之星個人大獎及大家都滿意獎。近年 作品有:2011年《第四屆臺北藝穗節Taipei Frank Festival》 最有創意獎;2012年第五屆女節,單人表演《冇》;2013 年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漂流》第六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女主 角;2015年梗劇場《空氣人形》第十四屆台新藝術獎提名。


詹凱安

飾演 園丁、掘墓人

台北人,1986年出生,政大哲學系畢業,曾求學於建中紅樓 詩社、政大戲劇社、無垢舞蹈劇場肢體開發班、小劇場學校 等等。現為自由工作者。近期參與演出:2016台北藝穗節 《捨。得》、微笑角即興劇團《愛的萬物論》、小劇場學校 2013年級畢業製作《眾神喧嘩》、足跡X窮劇場《大世界娛 樂場II》。


王肇陽

飾演 軍官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畢業。自由接案演員兼早餐店計 時員。近年舞台劇演出:2016,非常林奕華《梁祝的繼承者 們》、窮劇場《懶惰》;2015,利賀藝術節亞洲四國競演 《戰場上的野餐》,伊聖詩氣味藝術節-氣味劇場《如果故 事裡少了鼻子》,同黨劇團《金控迷霧》;2014,非常林奕 華《紅樓夢》,伊聖詩氣味藝術節—氣味劇場《在想起來之 前》;2013,兩廳院新點子劇展-再現劇團《大雄與誓言之 日》,澳門第24屆藝術節-足跡劇團《大世界娛樂場》,黑 眼睛跨劇團《活小孩》等。


黃子翎

飾演 女人

台北人,表演藝術工作者。前優人神鼓資深團員,無垢舞蹈 劇場鼓手,雲門舞集第十二屆流浪者。擊鼓年資20餘年, 早年在優人神鼓14年接受長期的擊鼓訓練。離開優人老泉 山後,與無垢舞蹈劇場、肢體音符舞團、莫比斯圓環創作公 社等多團合作,嘗試將鼓與舞蹈、戲劇結合,尋找鼓的多重 可能性,探索更深的意義。參與過許多國際重要指標性藝術 節,巡演足跡踏過歐、亞、非等地。參與著名作品有:優人 神鼓「聽海之心」、「金剛心」,無垢舞蹈劇場「觀」、法 國外亞維儂「音躁城市」、香港何應豐「空凳上的書簡」、 莫比斯「沙彌系列」、閃靈「武德殿」片頭、尾曲編創與演 奏……。。2016年獲得雲門舞集流浪者獎勵,赴黃土高原流 浪八十天,探訪老鼓手,以土地出發探索「鼓」與「生命」 力量的連結。


廖威迪

飾演 律師

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畢。2008年參與專業劇場工作至 今,2014年前往新加坡跨文化藝術學院(Interculture Theatre Insitute)進修研習。近年作品有有《小太陽: 一個家的音樂 劇》,AM工作室、《台北兒童藝術節 - 雪王子》,無獨有偶 工作室劇團、《大頭 - 面具演出》,魔梯形體劇場、《格列 佛遊記 2016》,沙丁龐克劇團、《台北兒童藝術節 - 東谷沙 飛傳奇》,鞋子兒童實驗劇團等。


潘巴奈

飾演 旅人

# 〈夢 ngidih〉歌曲創作 8年前流浪到台北,一腳踏進了劇場工作,從事表演藝術工 作8年,從2008年加入身聲劇場任專職演員。到2013年發起 「微光計畫」暫時從劇場出走,展開四個半月的環島換宿旅 行,開始用音樂說故事,從分享出發靠近這片土地。是劇場 演員也是舞者,還是一個用音樂創作記錄生命的分享者。未 來致力發展肢體與聲音表演的各種可能性,於2014年開始 與不同的表演創作者合作,繼續在這條路上創造無限可能的 風景。現任壞鞋子舞蹈劇場合作舞者,魔梯形體劇場合作演 員,微光計畫發起人與分享者。


阮少泓

飾演 檢疫員、媒體人

劇場演員、編導。現任找我劇場『河流實驗室』計畫主持 人。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劇本創 作組。曾發表個人演出創作作品《人人都怕ANIDO》、〈八 0平台─陳柏廷 X 吳伊婷X 阮少泓〉之《春虫虫》。太魯閣 族文化創意團隊《Kndsan Tminun穿梭西西利》編劇。莫比斯 圓環創作公社《跟著沙彌跳月去》編劇。壞鞋子舞蹈劇場《 春泥》舞蹈文本創作。曾參與果陀劇場、莫比斯圓環創作公 社、EX亞洲劇團、找我劇場等團隊劇場製作演出,亦於2012 年受第四十屆香港藝術節自製節目邀請特約演員。


斉藤伸一

飾演 詩人

# 合唱及群眾演員聲音指導 # 軍官殺戮 〈Prophecy〉歌曲創作 音樂創作人、歌手、演員、廣告配音員。出生於日本福岡市, 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組畢業。原為獨立樂團主唱,近年 休團期間以另一中文名字跨界古典,並擔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 附設合唱團、法吉歐利歌唱家合唱團的男高音。近年演出作品 有:電影《52Hz I Love You》、《阿罩霧風雲II-落子》,台北 市立交響樂團2015年度歌劇《柴可夫斯基-尤金奧涅金》,以 及其他廣告短片等。劇場配樂代表作品有:莫比斯圓環創作公 社《九面芙烈達》、《2012光之祭典》、《2012夜之祭典》、 《螞蟻洞中的原型記號》、《潛水中》;香港話劇團《維港乾 了》,楊景翔演劇團《S.O.P - Seekers Of Performance》,劉麗麗 舞團《寶萊奇緣-西遊》,TAL演劇實驗室《危城‧吶喊》,蔡 明亮的三齣獨角戲《只有你》(音效設計)等。


陳柏廷

飾演 教師、商人

# 群眾演員表演指導 從事表演藝術工作逾10年,創作風格融合西方寫實及東方寫 意。除了正規劇場演出外更積極拓展與環境對話的可能性, 曾於三級古蹟蘆洲李宅、日本千葉史蹟公園博物館、橫濱縣 民展演廳、士林紙場、北投農場等等場域創作專屬演出。他 修習禪坐、太極、瑜伽多年,同時也是臼井靈氣治療師及西 藏頌缽療癒師,以藝術創作來尋找感性與理性的統合及自我 療癒的力量。他也通過藝術教育啟發學員的五感與創作力, 曾於烏來國小、中正高中、東方技術學院及台北藝術大學等 開設戲劇工作坊。


呂建男

飾 火把人、檢疫員、勞工、粉絲

2014 臺灣藝術大學第41屆實驗劇展《漠語》演員 2014 臺灣藝術大學102學年畢業製作《青鳥》演員、行政舞 監 2014 瘋風大專表演藝術節《漠語》演員 2014 台北 藝穗節《單身套房》演員 2014 兩岸交流戲劇節《台 灣人間(兼)神》演員 2015臺灣藝術大學 第四十屆實驗 劇展《扭轉奇蹟》職位:演員 2015台北藝穗節《HER O》職位:演員 2016牯嶺街-為你朗讀V《水中之屋》演 員 2016Flavors小劇節《你正百無聊賴,我正方形》演 員 2016混種藝術祭-視覺藝術《租不起公寓》演員 2016 野火劇團《九層之家》。

林子棋

飾 夢遊者、檢疫員、勞工、盲人、攝影師

目前就讀文藻外語大學傳播藝術系,演出經歷有放 克劇團的《哈哈哈姆雷特》、《末日,是否可以聽 我說?》、《再見沙特》、《地下室腐宅手記》、南 風劇團的《伊骷嘶‬》(又名 戀馬狂),近期演出TAL 團訓創作二號 2016台北藝穗節《誰的?竹藪中》。

林健平

飾 守門人、檢疫員、勞工、攝影師、盲人

就讀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四年級。「感受這一 切」,這是每次進排練場都會跟自已說一遍的開場 詞。從徵選開始訓練至後期的排練,每位老師想讓我 們不虛此行的進化耗費體力、時間遠遠超過我們所 共同排練的時間,除了再三感謝外,想不到該說什麼 了。校內相關作品: 台灣藝術大學班級展演《醜男 子》:演員 導演呈現《杏仁豆腐心》:演員 表演呈 現《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演員 表演呈現 《婚姻場景》:演員。


高姿瑢

飾 夢遊者、檢疫員、勞工、粉絲、盲人

現為自由工作者,從事表演演出、製作;以及法律事 務諮詢。舞台劇演出經歷:綠光表演學堂《鏡花緣之 女兒國傳奇》;演摩莎劇團《櫻桃園》Staged Reading 讀劇演出;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異常精彩一人一故事 劇團團員,不定期於協會或受邀於醫療院所、各類型 機構服務演出。影像演出經歷:主演臺灣藝術大學電 影系102級學生短片《爆米香》;協力演出臺灣藝術 大學電影系 101 級學生畢業製作《羅爾德》。

張家瑋

飾 夢遊者、檢疫員、勞工、粉絲、盲人

2016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修讀導 演和表演,高中畢業於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修讀多 媒體表演藝術。近期主要參與演出:國立臺灣藝術 大學戲劇系畢業製作-《愛與資訊》導演、香港國 際綜藝合家歡-凝動劇團-《少年一心的煩惱》、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跟著沙彌moonwalk去》( 鼓手)《2012 - 黃金之門》、香港演出及新加坡華 藝節重演-進念.二十面體-《百年孤寂10.0-文化 大革命》、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最後一個工廠讀 報人》《籠物》。

莊孟文

飾 夢遊者、檢疫員、勞工、盲人

曾經,是一位老師。2015年夏天,在泰緬邊境部落撞 見傳統手工織品、在魚路古道遇見無所不在的山林智 慧、在中和舞蹈空間裡看見會呼吸的肢體。 一連串的 邂逅,讓生命體轉向,成為穿梭於編織染繡、文字出 版、舞蹈劇場間的行者。2016年夏天,時時刻刻還在 練習,呼吸、動作、意念於一體。不斷將生命體推向 所有看似不可能的時空,想知道此生這軀體還有多少 可能。


莊凱喻

飾 夢遊者、檢疫員、勞工、粉絲、盲人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曾出演2016國立臺灣藝 術大學戲劇系日間部101級畢業公演《愛與資訊》 ,2015第8屆台北藝穗節 冷板凳劇團《無關治療-治療 之外的二三事》。

陳亭

飾 夢遊者、檢疫員、勞工、粉絲、盲人

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表演及創作組二年 級。近期經歷有2015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樂戰V-夢想公寓》演員、2016台灣師範大學音 樂節開幕式《梁山伯再續前緣》演員、2016台灣師 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壹酒捌陸》演員、2016台 灣師範大學音樂舞蹈劇場《靈山》舞者。

曾靜芳

飾 夢遊者、檢疫員、勞工、粉絲、盲人

目前就讀國立台灣戲曲學院的客家系,目前是大學二 年級。 在去年寒假期間無意間參加了TAL演劇實驗室的工作 坊,也持續參與團訓,更幸運的是可以一起參與創作 和演出,在去年六月演出TAL創作一號作品《We stop & We wait》,而今年藝穗節也推出二號作品《誰的? 竹藪中》。這次能夠參與莫比斯的《夢外之境》覺得 非常興奮,第一次看到這劇本深深的被字句吸引住, 緊接著會有種莫名的感傷,這讓我想起那些從我生命 離開的那些人,帶著無數個無奈離開人世間,甚至回 頭看看他們的一生,就像看到這齣戲一樣。


程時雍

飾 夢遊者、檢疫師、勞工、粉絲、盲人

程時雍,生於1994年現年22歲,從小學習鋼琴、小提 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曾參加台北縣立 青少年管弦樂團〈擔任首席〉以及台北愛樂青年管弦 樂團,高中加入北一女中舞蹈社,開始接觸舞蹈和編 舞並持續至大學,熟悉舞風Jazz、Lyrical、Girl style和 Contemporary,現階段也開始和劇團合作,擔任舞蹈 編排。大三開始接觸戲劇,對表演產生濃厚興趣,積 極參加各類課程和學生製作。近期開始參與劇團正式 售票演出,以劇場及影視的表演及相關工作為生涯規 劃。

黃敬恩

飾 夢遊者、檢疫員、勞工、粉絲、盲人

我是黃敬恩,AKA小花。 師大國文系苟延殘喘的延 畢生。 在人生某一段時期裡是排助專門戶,目前努 力往演員和導演的不歸路前進中。一路上遇見的反 派角色、邪惡的陷阱和善良的人們都是最珍貴的寶 藏。 很感謝夢做著做著就遇到了這群特別又奇怪的 夢遊者們,在這個只屬於我們的wonderland,我們一 起冒險,學會勇敢,在每一次一起的呼吸裡看見更 真實的自己。 夢醒了以後,但願還能再一起作夢。

賴建岱

飾 夢遊者、檢疫員、勞工、盲人

屏東人,1992年生,牡羊座,台大外文系畢業。曾演 出2014年台大外文系畢業公演《藍色房間》及2015年 藍色沙漠中的1.33:1《34B|177-65- 22-不分》。


薛祖杰

飾 火把人、勞工、檢疫員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畢業。曾參與作品:第八 屆台北藝穗節《無關治療-治療之外的二三事》演員、 第43屆實驗劇展《平常心》演員、畢業製作《愛與資 訊》演員、2016嘉義小劇場戲劇節阮劇團X流山兒☆ 事務所《馬克白》演員。

顏千惠

飾 夢遊者、檢疫員、勞工、盲人

畢業於臺師大社會教育學系暨雙學位表演藝術學 士。曾擔任右邊有兔子劇團《睡美人洛洛》演 員、2016台北藝穗節《One of_》演員、臺師大英語 表藝《Dear God》演員、臺師大105級表藝學程畢業 製作《One of_演員》、2015臺師大表藝所「樂戰」 《梁山伯再續前緣》演員暨舞者等演出。

龎博宇

飾 火把人、勞工、檢疫員 飾 夢遊者、檢疫員、勞工、盲人

「生命的旅程就像是打開禮物般,咀嚼的同時,與呼 吸、失去、脆弱相遇,於是活著。」 喜歡孩子,融合戲劇、生命教育創造不同的驚喜。 具有諮商(生死學)背景,曾擔任一人一故事劇場、蘋 果劇團演員,透過不同的角色,傾聽生命中的各種聲 音與故事。現 任 職 於 臺 灣 童 心 創 意 行 動 協 會 ( D F C T A I W A N ) 擔 任 課 程 服 務 組 組 長 , 推廣設計思考融 入教育現場,讓教師們帶領孩子,解決身邊問題,相 信自己的創意擁有有改變的力量。


技術團隊 技術團隊│人十二創意有限公司 「人十二創意有限公司」2015年成立,由一群劇場熱血青年組成,抱持著對各 種工作的好奇與熱情,以導演、技術總監、舞台監督、統籌規劃執行配合多種 不同樣貌的工作任務,不僅在劇場更跨足各種商業演出、活動規劃、展場舞台 燈光音響設計。雖然年輕但相信結合各種資源力量能讓團隊更加強大,每一位 成員皆能獨力處理不同的專案風格,接受任何想法及觀念,滿足任何的需求。

行政團隊 導演助理│周能安 宣傳影片裡,一直在導演背後不知道在做什麼的 人。生於台北市永康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 畢,自學命理,書畫,雜耍。另師從陳秀娟老師學 習中華茶藝。目前將自己所學的劇場,雜耍,茶 道,占卜四個項目分頭發展,並陸續生出旁枝。近 年創作有,街頭占卜劇場:《霑卜秀》,《劇場法 會 - 進劇場菩薩摩訶薩》2016臺北藝穗節藝穗原創 精神獎。視覺作品:《全像圖進程》。並為抱瓶庵 藝事空間 - 定期舉辦俺角創意市集。

執行製作│ 陳姵妤(小刀) 叫我小刀就好。淡江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畢業。 曾參與「如果兒童劇團」《豬探長祕密檔案三-棋逢敵 手》、《天使愛唱歌》、《舅舅的閣樓》、「日商倍樂 生」 2014《巧虎特別活動love party》、2015《巧虎特 別活動音樂魔法四葉草》,及其他客製化商業演出、戲 劇營隊。擅長劇場行政,包括:執行製作、排練助理、 表演企劃。現為劇場自由工作者,以狂派執行或劇場浪 子自稱。


行銷宣傳│葉晏如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畢。第一屆臺 北藝穗節《月球輓歌》共同編劇、音樂設計;箏三角 箏樂表演藝術團《風月之名》編劇;莫比斯圓環創作 公社《螞蟻洞中的原型記號》聯合編劇;創劇團Here hear 讀。聚會《失控的跳蚤市場》編劇。臺灣第一屆 微電影節入圍作品《空倉期》編劇,果陀劇場《五斗 米靠腰》聯合編劇。曾任當代傳奇劇場、嚎哮排演、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行銷宣傳。

票務及行政協力│ 陳韋婷 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畢 對藝術的熱忱佔生命的大部分,自幼接觸藝術領域, 到學習成長期間都與藝術、設計息息相關。

本次是莫比斯第一次公開招募演員,湧入大批對表演充滿熱情、十八般武藝的年輕人。


幕後花絮、排練點滴

定裝照。許多看到這張照的人都表示「好像愛麗絲夢遊仙境」,完全正中阿海的下懷。

為了向為數眾多的群眾演員說明走位祭出了麻將走位法。


為了讓園丁可以順利修剪他的花草,凱安被逼迫(?)學了高蹺,感謝新象創作劇團的指導。

肇陽舞劍。韓門武集擁有武術與戲劇雙學位韓基祥老師來給演員王肇陽動作指導,練得喘吁吁!


完整製作名單 導演│張藝生 導演助理│周能安 劇本改編│高俊耀(馬來西亞) 戲劇顧問│陳佾均 空間設計│曾文通(香港) 設計助理│鄭仕杰 燈光設計│馮國基(香港) 音樂設計│陳偉發(香港) 服裝設計│謝建國 技術統籌│人十二創意有限公司 技術創意執行│黃申全、鄭雅文、蔡鴻霖、張君如、林哲宇 技術廠商│捷韻實業有限公司、錦聯舞台燈光音響工程 技術執行│張婷婷 陳威遠 樂和中 陳正華 莊硯揚 汪郁庭 曾彥閔 張詩笛 髮壯執行│張維君 服裝管理│顏士軒 劉珈汶 主要角色│禤思敏、詹凱安、王肇陽、黃子翎、廖威迪 潘巴奈、阮少泓、斉藤伸一、陳柏廷 (依出場順序排列) 群眾演員│呂建男、林子棋、林健平、高姿瑢、張家瑋、莊孟文 莊凱喻、陳亭嬟、曾靜芳、程時雍、黃敬恩、賴建岱 薛祖杰、顏千惠、黃敬恩、龐博宇(依筆畫順序排列) 現場演奏│NAI(香港) 現場影像│區秀詒 主視覺版畫藝術家│賴睿聆 群眾演員表演指導│陳柏廷 合唱及群眾演員聲音指導│斉藤伸一 武術指導│韓基祥@韓門武集 高蹺指導│王光華@新象創作劇團 製作人│梁菲倚 執行製作│陳姵妤 行銷宣傳│葉晏如 票務及行政協力│陳韋婷 攝影│李欣哲 現場志工│陳冠名、黃佩蔚、黃庭媛、楊心慧、廖翊惠、廖家妤、鍾佳諭、鍾念庭 (依筆畫順序排列) 主辦單位│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制作單位│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團長│鄭博仁 聯合藝術總監│張藝生、梁菲倚 協力單位│FELIXISM CREATION 協力單位(部分交流計劃贊助)│

贊助


感謝名單 找我劇場 新象創作劇團 壞鞋子舞蹈劇場 野孩子肢體劇場 文化大學國樂研究所劇場課 廷威醒獅劇團 新北市板橋區國光國民小學 官家如、朱照軒、楊喆甯、鄭惠中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