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誤表:審視後的生命》

Page 1


喬 治 .史 坦 納

勘誤表 審視後的生命 李根芳 譯


George Steiner

Errata A n Exa mined Life


目錄

中文版序言

第一章

勘誤表

vii

第二章

1

第三章

9

第四章

33

第五章

47

第六章

59

第七章

77

第八章

95

第十章

第九章

141 121

第十一章

175 165


我初識史坦納的著作已經是很晚的事了。一九九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合聘副教授

李奭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 。我匆匆讀過,印象不 Real Presences

年 ○我人在台北,某天忽然收到業師余國藩教授由美

國寄來一篇他寫的書評,所論正是史坦納前一年發表的︽真的無所不在︾︵

深,但返美後在書店看到原著卻毫不猶豫購而攜歸。我沒有馬上展卷閱讀,而是束諸高閣,直到有一天我

︶ 的引文。我才想到這點,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看到同為師長的李歐梵教授撰文提及史氏,忽地才想到我對史坦納似不陌生,九 年 ○前在某譯文中早已譯 過一小段︽巴別塔之後:語言與翻譯問題面面觀︾︵

倒飛快就把塵封的︽真的無所不在︾從書架上請下,仔細閱讀。讀完猶未滿足,立即又衝到學校另一端的 神學院合營書無買下︽巴別塔之後︾,同樣漏夜展讀。

當時那股衝動,如今回想,大抵因睽違人文主義式的書寫已久使然。史坦納不是結構或精神分析這

︶ 這個名詞,指聖餐禮 ︵ real presence

︶的麵包與紅酒皆非象徵,也不是隱 Eucharist

類﹁理論家﹂ 。對他而言,言之不文何止行之不遠,恐怕還要擔上一條性靈有闕的罪名。︽真的無所不在︾ 一名典出天主教中﹁真實臨在﹂︵

喻,而是耶穌或神如假包換的存在。史坦納只是弄了個巧,把這個名詞改成複數形,使之喻說文學與音樂

等創造力所促成的天地中,科學或其所內涵的力量都無法成就之,甚至連心理學也解釋不了,唯有人類對

自身存亡的認識熱忱方才有以致之。我們甚至得借助某種柏拉圖式的超越力量才可體會上述創造力為何,


勘 誤 表

所以史坦納雖不言﹁神﹂ ,所謂﹁神來之筆﹂的﹁神﹂卻﹁真的無所不在﹂ 。 這 種 類 宗 教 式 的 體 會, 表 明 宗 教 感

於史氏似乎與生俱來。果然, ︽勘誤表︾問世後,史坦納一再強調自己的猶太背景。他不能自外於多數的

猶太人,猶太教簡直是立身處世,盱衡宇宙的基礎。史坦納嘲笑佛洛伊德,調侃解構主義籠統,大力放送 今天理論橫行緣於面對科學時人文學者的焦慮,多少便和信仰有關。

童幼之年,史坦納住在法國,家中成員的生身背景複雜,自己故此從小就講得一口流利的法文、英文

和德文,而且分不清真正的母語為何。在歐人觀點中,這種人幾乎天生就是比較文學家。史坦納行文也

︶ 一樣,下筆不拘一格,不泥一法,而且在行雲流水與繁花似錦中,總能超 Edmund Wilson

有如在他之前這一行的大師如奧爾巴哈等一樣,總由作品片段隨口起興,拉雜就談。他雖雜學百家,卻像 美國人形容威爾森 ︵

拔乎語言之上,進入任何論題的哲學與理論層次。史坦納著作等身,迄今小說創作與文學評論或理論性

著作恐怕逼近三十種,可稱多產。其他不論,如果史氏至今僅餘︽巴別塔之後︾傳世,我想他的成就應該

也可列入當代文苑,供奉在文學太廟之中。這本書暢論語言的本質,由猶太人特重的︽摩西五書︾入手解

剖,有點像在和同族的另兩位現代宗師班雅明與德希達抬槓。班雅明經新康德主義鑄成,德希達顯然是海

德格式的懷疑論者,史坦納卻走回古典,語言思想都沿著德國更正教傳人史萊瑪赫的路數而行,努力想

由詮釋學的角度闡釋翻譯的行為。對他而言,讀者乃原作的解釋者,而譯者亦然,也是在翻譯或閱讀的過

程中解釋原作。兩者身分既然等同,也就意味著人稱﹁譯家﹂的身分實屬多餘。這種詮釋學觀念,終於迫

使史坦納在︽巴別塔之後︾第五章攤牌,把翻譯活動視同理解的過程,而且指陳其中必然包括﹁信任﹂ 、﹁攻

viii


佔﹂ 、﹁吸納﹂與﹁補償﹂四個進程。我們所以為的意義穩定其實是種假象或假設,要越過這層關卡,譯家或

讀者方可產生理解,而且是﹁強行﹂理解,所以史坦納採用軍事術語﹁攻佔﹂以隱喻。唯有如此,語言方能

為另外一種文化或語言所﹁吸納﹂,而這種行為也不會純潔如處子,應該是在既有的語義場中為人﹁挪為己

用﹂ ,經過改造了。由於翻譯會產生這些﹁不符原意﹂的過程,譯者的道德感勢必順勢出現,逼使自己﹁努

力彌過﹂,終而入﹁撥亂反正﹂ ,而這種行為史坦納無以名之,乃稱﹁補償﹂。翻譯是不可能的語言活動或現 象,但譯者意識下蠢動的道德感會把這種﹁不可能﹂解辯成為﹁可能﹂ 。

上述觀點,史坦納不僅在︽巴別塔之後︾深入說明,也在︽勘誤表︾中摘要重述。從某個觀點來看,︽勘

誤表︾因此志非﹁勘誤﹂ ,反而有點﹁當年勇﹂的舊事重提的味道。這是壞處。然而我們若換個角度再看,

這何嘗也不是好處,因為這本書簡扼而且恰如其分地將史坦納一生思想彙為一編,精萃盡收其中。弱冠以

的 名 師, 我 多 半 熟 稔 其 人 或 所 —

年 ○代前所謂﹁新亞里士多德學派﹂的大將多半也曾是我的師祖輩,精神人格

甚至是史氏繼之就讀的哈佛與牛津等校 —

後,史氏所從皆名師,所入皆名校。師友相互砌磋,激盪出他強烈的人文主義精神。我出身芝加哥大學, ︽勘 誤 表︾書 內 提 到 的 芝 大 作, 從 麥 克 基 恩 到 泰 特 等 六

與成就耳聞目睹,我已熟而且爛矣!坦白說,這派人的見解如今多成明日黃花,但繼起的學者專家並未讓

︶ 、米倫 ︵ W. R. Johnson

︶ 與余國藩諸教授也已重新定義了傳統所稱 Michael Murrin

前人專美,史坦納本人時而便重返母校講學,保羅里柯等人也帶來一股新潮,而比較文學系的幾位大將如 我的博士論文指導委員會裡的蔣生 ︵

文學上的﹁芝加哥學派﹂。 ︽勘誤表︾所勘到底無誤,史坦納時代的芝加哥大學仍然是今天的芝加哥大學。

ix


勘 誤 表

︽勘誤表︾的副題作︽審視後的生命︾︵

︶ , 可見史坦納頗有自我批判的立傳之意。雖然他常岔 An Examined Life

開暢談音樂、文學與其他藝術存有的模式,但畢生畢竟已微縮其中。一打開書,史坦納就回顧法國故里,

詳述自己所受父親的影響,繼而又側描舉家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移民美國,然後再談戰後自己重回歐

洲任教,終使自己成為自己最喜歡諷弄的文學理論的一代宗師。史坦納的教育特別,迭經西方古典文學的

陶冶、古典音樂的蒸薰和古典語言學的養成,因此形塑而出的作家、學者與思想家便絕對不同於結構主義

的主帥或解構思潮的悍將,當然也有別於詹明信、伊果頓等新馬宗匠或岑巴及史碧娃克等後殖民大師。史

坦納所代表的是那種文藝復興以來維繫歐洲於不墜的貴族文化:即使擺明寫的是自傳,史坦納也不願放棄

宣揚自己的人文信仰。生命是什麼?︽勘誤表︾所顯示的生命似乎是知識的積澱與組成心靈的巧思或兩者 共流的歷史。

李根芳教授是我在師大翻譯研究所的同事。她出入史坦納的著作多年,動手迻譯︽勘誤表︾也非朝夕之

思,而是浸假日久自然而為。史坦納下筆高雅,歐美理論家每有不及,根芳的筆底春秋同樣教人激賞,落

落大方而又細緻從容。自翻譯之為藝術的角度看,我想也唯有根芳才能在中文世界裡傳揚史坦納﹁繼起的

七年七月 ○○

南 •港

生命﹂ 。如今︽勘誤表︾已成,而下一步,我想根芳或許可以考慮︽巴別塔之後:語言與翻譯問題面面觀︾ 。 是為序。


勘誤表


編輯說明

一、 本 書 根 據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之 單行本譯出。 二、原文中所有非英文的字詞,在譯文中皆以標楷體表示。引 用詩句也採用標楷體,以示區隔。 三、本書所有註解均為譯註,註解標號分章另起,以阿拉伯數 字︵ 1,2,3...... ︶標示次序。


第一章

雨, 帶 有 獨 特 的 氣 味 和 顏 色, 對 小 孩 子 來 說 尤 其 如 此。 蒂 洛 爾 省 的 夏 雨 無 情。 雨 勢 如 鞭, 令 人 心

者,有時候是浸在溼土底下的馬鈴薯的氣味。煮白菜的世界。

這個夏日已帶著惡兆。我們一大家子在陰鬱但迷人的鄉村渡假,卻籠罩在不祥中。一九三

的種種消遣計畫

在湖裡游泳、划船,在林中和山丘裡散步 ──

都因為不停歇的傾盆大雨而泡湯。這大 ──

地樂觀,使得兩人聊起天來頗不投機。母親和她不時歇斯底里的妹妹則試著假裝一切如常。但是原本安排

葉,奧地利瀰漫著對猶太人的仇恨,以及與德國統一的渴望。父親相信大難不遠,非猶太裔的姨丈則一味

年代中 ○

使是白晝也可能溼漉漉的。但卻是那股氣味,在六十年後,仍然歷歷如昨。溼透的皮革和懸掛的獵物。或

煩,如愈來愈深沈的暗綠色落下。在晚上,雨聲如鼓,像是老鼠在天花板上或屋頂下跑來跑去的聲響。即

1

︶ ,帶回一本有藍色臘質封面的小書。 Salzburg

而空曠的渡假農舍愈來愈冷,現在想起來,那時大概長了霉。我感到不耐煩,一直吵著要找好玩的,當時

︶位於奧地利西部,全境屬於阿爾卑斯山區。 Tyrol

必然十分惹人厭。一天早上,魯迪姨丈開車到薩爾茲堡 ︵

蒂洛爾省︵

1.


勘 誤 表

這是一本介紹蒂洛爾王城及鄰近封地盾徽的圖誌,每個盾徽都用彩色印刷,並且有城堡、家族領土、

主教轄區或所屬修道院的簡短歷史背景介紹。這本小手冊最後附了一張標示相關史蹟的地圖,包括有歷史 遺蹟以及紋章學名詞解釋。

即使到了今天,我仍然可以感受這個不經意的﹁哄小孩玩具﹂所激發的神奇力量與內在震撼。我無法

用大人的語言來描述,我進到房間後的那種既高興又刺激、既著迷又不安的複雜感受。雨敲打著屋簷,簷

下的排水管滴著水,一小時接著一小時,我坐著,忘我地翻著書頁,認真地記著那些尖塔、堡壘及高官貴 人花俏繁複的名字。

很顯然我當時不可能用這樣的方式來定義或形容,然而這本紋章學入門確實令我目眩神迷,讓我了解

到世界具體物質和形式有無數明確、精緻、多重特殊性。每個盾徽都不一樣。每個盾徽都有自己完整的

象徵結構、箴言、歷史、地點和日期。它﹁預示﹂了存在獨特的、基本上非常棘手的事實。在盾徽四等分

︶ 。我的寶物包括放大鏡。我研究這些幾何圖形、 ﹁寓 言 動 mise en abyme

裡,每個圖象的組成、色彩、圖案都有豐富的意義。紋章學往往是在盾徽裡還有盾徽。這種技巧用法文來 說,具有強烈暗示意義:在重重深淵 ︵

物﹂圖形的細部圖案、菱形、鑽石、每個徽章的對角線;琢磨頭盔圖案的翎毛,以及各式各樣盾形紋章的 ﹁托飾﹂頂冠和側邊圖案;細數主教、轄區主教或是大主教紋章的流穗數目。

這種造成強烈情緒衝擊、令我無法自拔的念頭是:如果在這個小小國家︵愈益萎縮的奧地利︶,一個

不甚重要的省分有這麼多盾徽,而且每一個都如此獨特,那麼在歐洲會有多少?在整個地球上更是不知凡


第 一 章

幾。我不記得我對龐大數目能掌握多少,但是我確實記得,﹁數百萬﹂這字眼浮上心頭,令我自覺渺小。

或許,遙遠地,帶著性意 ──

︶ 、銘刻記錄、騎士印記會是完整的。在沃爾夫岡 summa

一個人怎麼可能去看、去掌握這麼大的數字呢?突然間,我又驚又喜地了解到,無論如何卷秩浩繁,不

決定了我的生活。 ──

︶ 那個燈光昏暗、夏日之末的房間裡,這種模糊的驚喜和淒楚 Wolfgangsee

可能有任何的目錄、紋章百科全書、寓言動物圖輯 ︵ 湖畔 ︵ 味?

我對於獨特性與種種差異變化愈來愈著迷,差異是如此之多,任何分類和計量都是不可能窮盡的。每

一棵樹的每片葉子都不同︵我在大雨中衝到外面,以確信這基本而神奇的真理︶。每一株草、湖畔邊的每顆

小石頭,永遠﹁都是如此﹂。無論如何仔細校準,不管是什麼樣控制的真空狀態下,重覆的測量也絕不可能

得 到 一 模 一 樣 的 結 果, 總 是 會 和 前 一 次 的 測 量 有 著 兆 分 之 一 吋、 一 奈 米 秒、 一 髮 之 鈞︵這 本 身 就 是 龐 然 大

物︶的偏差。我坐在床上努力摒住呼吸,明白下一次呼吸代表著一個新的開始,在接下來的一刻,過去再也

︺ 沈吟再 Kierkegaard

不可復得。我是否猜到萬事萬物都不可能有完美的複製,同樣的話語即使在疾光馳電之刻重覆述說,也不會 2

︶,認為火是一切物質的元素。他最有名的一句話是:﹁一個人不可能 Heraclitus, 540 B.C.-4 0 B.C.

且不可能是一樣的?︵很久之後,我知道這種無法重覆性也曾經令赫拉克利特斯 和齊克果 ︹ 三。︶

赫拉克利特斯,希臘哲學家︵

踏進同樣的河兩次。﹂

2.


勘 誤 表

, 經 院 學 派 用 來 指 完 整 呈 現 的 詞 語, 傑 若 德. 曼 利. 霍 普 金 斯 quiddity

在那一刻和接下來的日子裡,個人經驗、人與人的接觸、環繞著我的景緻,這一切的總和,都變成了 鑲 嵌 玻 璃, 每 個 碎 片 的﹁本 質﹂ ︵

使其再度風行︶既有啟發性又相互排斥。我知道,無論是雨滴、星星的數目和種類、要讀的書或是要學習

的語言,都是沒有止盡的。在任何瞬間,可能的鑲嵌也許會變得零碎,然後重新整合成新意象和意義概

和﹁ ︵盾章︶左邊的 ︶ gules

︶ ,必然只是無數論述體系中的其中之一而已,為再現或掩飾眾多的人類標的和藝術品而量 bars sinister

念。即使我當時還不知其所以然,但也意識到紋章學的術語,那些﹁︵盾章︶紅色﹂︵ 橫線﹂︵

︶ 。我父母不勝其煩地向我保證,這類 Figaro

身訂做︵一想到盾徽既能隱藏又能彰顯,那種奇特的興奮感受,至今仍歷歷在目︶。

大人帶我去鄰近的沙爾茲堡藝術節看︽費加洛婚禮︾︵ ──

和許多小孩子一樣,我開始整理清單。有君王的、神話英雄的、教宗的、城堡的、許多歷史日期、 歌劇的

清單早就有人整理好,任何年鑑或標準參考書籍都查得到,我卻不予理會,執意孤行。 ︵我 對 反 教 宗 的 好

奇,以及如何將他們列入圖解清單的探問,令我那位重視儀式、信奉天主教的姨丈不太高興。︶現實中所

存在的各式索引,即使有上千頁之厚,不管是地圖誌或兒童百科全書,都絕對不可能完整收錄一切。這

個項目或那個項目,也許是開啟某個龐大結構的鎖鑰,就此遺漏。萬事萬物不勝枚舉。存在就像是電燈

︺ 的雨呢?︶在那個雨怎麼 Salzkammergut

也下不完的八月天,我也許並沒有對自己吟誦這段文字,雖然舊約於我已經是一種守護的聲音,但是我

︵約 伯 記 章 三 十 八 節 三 十 七 的 作 者 怎 麼 會 知 道 沙 爾 茲 卡 默 爾 古 特 湖 區 ︹

泡旁的小蟲群,以頑強的差異聚集一堂、嗡嗡叫著。 ﹁誰能用智慧數算雲彩呢?誰能傾倒天上的瓶呢?﹂

3


第 一 章

確實知道那些水瓶。

不可化約的﹁單一性﹂啟示令我神迷,它同時也令我心生恐懼。我像墜入重重深淵般,一個紋章裡另

的紛擾存在 ︶ perpetuum mobile

有紋章, ﹁落在無窮無盡的深淵之中﹂。我想到的是在紛亂的最終,永遠開始浮現深不可測的差異深淵, 沒有認同的深度。感官、大腦怎麼能夠把秩序和連貫性加諸如萬花筒般不斷變動 ︵

之上?我從某個報紙的自然專欄文章得知,亞馬遜森林的一個小角落裡有三萬種截然不同的甲蟲,我對

於這件事實逐漸產生模糊的夢魘。我注視著男爵紋章、主教紋章或城市紋章,用水彩一一描摹,想著形 式和圖象主題有無限變化的可能,心裡有種奇特的敬畏。細節是沒有盡頭的。

︶ 大將,設計出一個盾徽、戰袍,和傳 Sixtus von Falkenhorst

如此的無窮無盡令人暈眩不安。希臘古典感知避談非理性的數字和不可化約之事物。我青澀的反應是 試著為我想像的某個西克斯圖斯.馮.法爾肯霍斯特 ︵

︶ 無與倫比的清單。這種著迷和恐懼的微妙情愫為後來的發展埋下了種子。 summa summarum

令旌旗。他好戰且好色,窩居在幾乎無法到達的山中堡壘,在堡壘的中央塔樓裡收藏了清單中的清單,

宇宙 ︵

無論是情感、智識及專業各方面,我都不信任理論。只要我能力所及,在科學,或是某種程度內的應

用科學裡,我能夠把意義和理論概念相結合。理論可以從數學或邏輯驗證中成立,而它們要求的是關鍵

的實驗以驗證其真偽,如果實驗結果不符,理論就會被取代。但在人文學科、歷史研究及社會研究或是

英國詩人︵ Gerard Manley Hopkins, 1 44-1 9 ︶,也是耶穌會教士,詩風獨具一格,用韻與眾不同,富有強烈音樂性。二十世紀 詩人艾略特、奧登均深受其影響。他的詩作強調語言的﹁本質﹂ 。 3.


勘 誤 表

品評文學及藝術,要從﹁理論﹂著手,我覺得是虛偽不實的。人文學科既不須實驗,也無法驗證︵除非是就

物質的、紀實的層次來談︶。我們對人文學科的反應是直覺的敘事。在語意無拘無束的活力中,在意義的

︶ 並沒有駁斥薩謬爾.約翰遜 ︵ Coleridge

︶ ,畢卡索並沒有比拉斐爾更先進。在人文界裡,﹁理論﹂不 Samuel Johnson

長流裡,在詮釋不受限制的交互作用裡,唯一的命題是個人選擇、品味、回音的相近或聽而不聞。柯立芝 ︵

過是失了耐心的直覺。

我認為當前理論在文學、歷史、社會學等論述的勝利,其實是自我欺騙;無非是因為科學佔上風,人

文學科為了背水一戰而發展出來的。這主張可以追溯到一九三六年的夏季,當時那些無法化約的個別盾徽

跳出來為我的生命打開新局。之後,我了解到形式規則和精確常規確實是符碼和紋章四分法的基礎,這些

盾徽存在著系統化的構圖和寓意。如果你願意, ﹁理論﹂閱讀紋章意義也行得通。不過,對我而言,這種

︶ 存 在 的 條 件, 都 不 可 能 由 這 種 抽 象 規 劃 落 實 體 現。 沒 有 兩 隻 憤 怒 的 獅 子 會 吼 叫 出 同 dramatis persona

抽象規劃既不能改變,也不能傳達個別化的生命力。不管是時間、家庭、或心理層面,持著這個盾牌的

戲劇人物 ︵

樣的英勇故事。受到布雷克﹁精微特殊的神聖性﹂所蠱惑,也明白在棋賽裡,走了頭五步之後,棋局發展

的機率勝過宇宙中的原子數,而禁不住感到目眩神迷,我發現自己已經孤立於目前的理論主導風潮。解構

主義、後現代主義,把後設數學模式︵數學往往假裝無辜︶應用在歷史和社會的研究上,主導了當前學術

批評所追求的氣氛。掌權的理論家如果還讀我的作品的話,總認為我的作品是老掉牙的印象派,就像是紋 章學。


第 一 章

︶ 的︽秀髮劫︾︵ Pope

︶ 第四部更能說明這一點: The Rape of the Lock

但是藝術和詩總是會為共性帶來﹁當地住所和名稱﹂,而這樣的地方色彩會使得即便是最精妙微渺的 殊性,也變得神聖不可侵犯。沒有什麼比波普 ︵

總是有霧氣越過宮殿, 奇異魅影如濃霧升起; 在陰影中如隱士的夢境般可怖, 或是如瀕死的少女所見幻境般明亮。 怒目而視的惡魔,綣曲的蛇群, 幽靈,裂墓,紫火; 流金之湖,極樂之景, 水晶宮,機關變天使。 兩旁可見無數的人群, 憤怒女王把他們變成各種形狀。 這兒彷彿是把茶壺,一手伸出, 一手彎曲;這是壺把,那是壺嘴; 那兒有如三腳瓦罐,像是荷馬詩中的大鼎,走著;


勘 誤 表

此處是水瓶嘆氣,彼處是鵝餅說話; 男人會生子,偉大的幻想起妙用, 少女變瓶子,急著找塞子。

無疑地,最後一個對偶句顯然可化約成精神分析式語句;然而,其中的超現實魔力實在不是那樣的理

︶ 的解說:如果不是 Beardsley

論化約所能夠說盡道明的。波普反諷的自我顛覆,確實很適合為解構主義所用,但若磨成理論細塵,這些 自我顛覆還能產生什麼樣的夢魘魔力?對於這個段落最深刻的分析首推貝爾斯利 ︵

上帝,那就是魔鬼藏身其中。隨便問個小孩子﹁活著的茶壺﹂是否受得了解構主義,理論是否可以捕捉住行 走的小瓦壺。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