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自然環境運行超過20億年,善用有限的資源創造出循環不息的生態系,人類與建築應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與之達成一種永續循環的共生關係。
九典建築透過對自然生物的探討,擴大建築思考的範疇,善用科技的發展,將人文面向的創新更上一層,回應當前環境對建築專業的挑戰。
2019年是九典的20週年,張清華與郭英釗建築師,與九典百餘人的大家庭,希望透過這次的展覽,帶大家認識建築的生命如何被建構、解構,並依循生物演化的法則,讓每一個建築案,從對基地環境的回應、使用者情境的推衍,到對建築下一個生命週期的思慮,設計的活動成爲一種不斷自我修正、沒有終點的連續循環。
學習大自然的智慧!
人、陽光、空氣、水、動植物共生的建築進行式
九典建築創立20年 從低碳美學邁向生物智慧的設計實踐
人類透過建築宣示在地球上的空間擁有權,但邁入工業化和資本主義的時代後,大量的開採和過度的污染,嚴重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造一棟現代建築,背後隱含的資源採伐、能源消耗、以及環境損害,遠超乎一般人的想像,而且這個問題還在日益加劇中。
成立自1999年的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從創設之初,便致力降低建築對環境的破壞,以「低碳美學」為宗旨,曾設計出被外媒評選為「世界最美圖書館之一」的北投圖書館,以及花博新生三館、淡水藝術工坊等知名作品,是台灣綠建築的代表及先驅者。近年更從原本單純的低碳主張,轉向更宏觀且具啟發性的「生物智慧」(Biological Intelligence)概念,並透過諸多大型的公共建設案,和各類型的建築作品,傳遞及實踐這份對綠色未來的新思考。
九典認為,拋棄人類自以為人定勝天的驕傲,謙卑地向大自然學習,才是未來建築、乃至於擁有更美好明日生活的可能出路。建築必須習得萬物適應自然的能力,同時如生態圈一樣,將所有資源反覆利用,不致浪費。一座體現生物智慧的建築,不會強行改變基地環境,反而會順應環境,善用光、風、水、動植物等自然資源,成就更宜人的空間,達到「共好」的境界。同時,在設計初始便考慮能源和材料往後怎麼反覆利用,每一個細節都訴諸零污染、零浪費。人類和建築不應宣誓土地的擁有權,反而應該虛懷若谷,和萬物共榮,成為和萬物一樣循環不歇的存在。
策展單位《實構築》的代表王俊雄表示:「九典是台灣唯一一個,以台灣自己的技術,去累積綠建築知識和作品的建築事務所。他們不斷提升自己,專注實踐生物智慧的概念,深具前瞻性又令人激賞。」本展是九典成立20年來,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