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20週年紀念特刊

Page 1

綠盟二十週年 紀念

特刊


關於綠盟 一個草根環保團體, 20 年間究竟可以帶來什麼改變? 1991 ~ 2000

草根萌芽期

台灣在經歷戰後的經濟奇蹟與快速發展,過度的河川與土地開發,使得生態環境惡化, 環境運動從 1980 年代開始萌芽,解除戒嚴後如風起雲湧的環境運動,是台灣最不能被 忽視的一段歷史,台灣重要的環境抗爭事件,如李長榮化工、鹿港反杜邦、反核、反 五輕、六輕、反濱南等議題,都是由於人民對於環境意識與民主意識的覺醒,面對長 期被犧牲或壓抑的污染公害,不再忍氣吞聲,紛紛成立地方性的自救會,以「自力救濟」 方式爭取權益,稱為反公害運動,環保在地抗爭的目標從污染工廠到不當的大型建設, 從在地的環境權益到國家經濟政策,規模與挑戰的程度越來越大,綠盟的發起成員正 是在這樣遍地烽火的環保風潮,開始關心與投入各種環境問題。

2000 ~ 2011

逆境求生期

2000 年 6 月正式成立全國性組織,綠盟成立的第一個十年,是一個僅有 4 人的微型工 作團隊,一邊經營議題,一邊經營組織,常常陷入發不出薪水的斷炊狀態,從逆境中 逐步成長。 我們投入反核運動,關注核電廠周邊環境與居民權益,揭露核電的風險、危害及不公 義,推動核電歸零的目標,即使核四曾停建又續建,始終不放棄任何努力,推動紀錄 片巡迴、社區經營及國際反核專家來台,體檢核四工程的安全問題,搶救因核四碼頭 而導致的沙灘流失,在貢寮舉辦反核文化活動與在地農民市集,重新凝聚新一代的反 核力量。


我們參與河川運動,關注淡水河流域上下游的山坡地濫建、廢土、高爾夫球場、快速 道路等案件,守護淡海河口生態,串連公民組織一同監督水資源政策,舉辦河川教育 活動,並進行海岸水泥化調查,提出非工程思維的水患治理、永續海洋生態等政策倡 議。 我們推動反焚化爐運動,串聯各地的社區與環保組織推動「零廢棄循環型社會」,推 動資源回收,垃圾減量,終止各地不必要的焚化爐興建,節省公帑約 300 億。

2011 ~ 2020

轉型開拓期

綠盟邁入的第二個十年,生力軍不斷加入,逐步擴編至 10 人左右的中型工作團隊,推 動組織轉型與財務獨立,完全以募款作為主要收入,不接受政府與財團資源,開拓發 展多元的跨界合作,培訓種子講師、舉辦講座與電影巡迴放映,更橫向串聯不同領域 的社會組織,促進台灣社會進步力量的深化。 我們持續投入反核運動,2011 年發生的福島核災再次提醒全球,應儘速停用核電,才 能避免災害,並不再新增危害下個世代的核廢料,我們集結各領域的公民力量,串聯 與籌辦各地的廢核行動,擔任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的秘書處,每年舉辦反核遊行,最後 迫使核四停工封存,老舊核電除役。 我們開始倡議能源轉型運動,針對能源與氣候相關政策與法案,提出研究報告與監督 倡議,推動地方能源轉型與公民電廠計畫,主張提升能源效率、積極發展節能與再生 能源、降低高耗能產業比例,達到兼顧能源安全、非核減煤與低碳社會的永續能源政 策。 我們發展「透明足跡」的新型環境行動專案,為了突破環境治理困境,結合污染治理 與資訊公開,建置第一個民間環境數據資料庫與網站平台,並做資料分析與問題診斷, 提升公民的知情參與,以及推動企業改變環保行為,政府開放更多資訊。更進一步創 造了台灣第一個環境消費 APP「掃了再買」的開發,讓民眾可以在購買前掃描商品條 碼,了解生產商的環境違規紀錄,讓消費者的選擇成為推動企業改變的重要力量。


2020 ~ 2030

破浪前行期

未來 10 年願景對我們來說可能太短,我們想提出的不只是下一個 10 年,除了期待組 織能夠發展得更穩健、更有社會影響力,這一代的環境運動者必須提出台灣的下一步 想像,作為一個資源有限的海島國家,勢必將面臨氣候變遷的衝擊,台灣如何面對比 疫情更嚴重、更全面且致命的氣候危機?此刻的台灣正站在社會轉型、產業轉型與能 源轉型的關鍵路口,因此在二十週年的此刻,我們想提出「2050 臺灣想像 -- 從環境正 義到永續轉型」,轉型從來都不容易,要面臨保守勢力的反撲,還有未曾遇過的爭議 與艱難,這正是破浪前行的時期,台灣必須重新改造高污染的產業結構、創造零碳經 濟的契機,讓具體的能源轉型工程、減緩氣候變遷等關乎未來生存的議題,被放入國 家發展的主軸。 細數這二十年走過留下的足跡,希望能無負我們所成長的島嶼,愛惜與留存給下一個 世代的環境,作為地球的一份子,堅守環境使命,攜手協力前進。


目錄 系列講座 1. 啟蒙與實踐:我們與台灣環境運動交會的生命軌跡 ………………… 2 2. 如何從草根中學習?公益、生態、社會的漫長追尋 ………………… 6 3. 淡水河今昔變遷 20 年

………………………………………………… 10

4. 社會運動的 N 次跨界-音樂人的搖滾社運路 ………………………… 14 5. 不只是環運:社運議題的交織與協力 ………………………………… 18 6. 社會運動的 N 次跨界-影像的社會視野 ……………………………… 22

音樂會

綠盟 20,破浪前行活動花絮 …………………… 26

藝術展

綠盟 20 藝術公益聯展

連結萬物之愛的召喚 …………………………………………………… 28

藝術與土地的匯流 ……………………………………………………… 30

主題論壇

2050 臺灣想像-從環境正義到永續轉型

共同前進-台灣環境運動的突圍與展望 ……………………………… 32

數位時代下的環境賦權:社會治理挑戰國家管理 …………………… 38

永續轉型的支持體系:從能源轉型到新發展想像 …………………… 42

追思感謝

永遠的紀念 劉惠敏 ……………………………… 48

1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啟蒙與實踐 我們與台灣環境運動交會的生命軌跡 從 80 年代走來 林聖崇、林瓊華 對談環運人生 講者: 林聖崇(資深環運人) 林瓊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常務理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撰文/賴品瑀 「每個人都是在一起學習,人生就是這樣

當年同志憶當年,更是傳承了公民必須壯

學習過來。」傳奇環運先行者林聖崇回顧

大的理念,提醒每一世代接下台灣都有該

從棲蘭山森林保育運動、反核、反五輕、

做的事情,這是讓台灣延續下去的基礎。

反濱南、反六輕、反高爾夫球場、搶救高

「有越多能有自我覺察的自由人,台灣才

美濕地、香山溼地、古蹟保存等 40 年來,

能變成真正自由的國度。」林瓊華提醒。

在民主與環保議題披荊斬棘的來時路,期 待更多的民間力參與公共事務,如此才 有可能改變深層政府的結構性問題。

「也許就像吳乃德說的,那是台灣最美好 的時代」,多位「台灣綠色和平組織」的 戰友到場相聚,當年都還只是學生,現

「台灣的環保史應該多幾個人一起講,每

在散佈在各行各業,但同樣對社會保有

個人都有很特別的故事。」18 日林聖崇與

熱情,因為曾經一起付出青春與真心,走

昔日戰友林瓊華對談,為綠色公民行動聯

過台灣環運的草創期。

盟的 20 週年系列活動拉開序幕,不僅是 2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出生於新竹世家的林聖崇,回憶祖父林鍾

能為力挽回了,這正是台灣所面臨的生

英的教悔,不僅用心於子孫的教育,持

存壓力: 「台灣會有一天沒有水」,林聖崇

續熱情參與公共事務的身教,更讓林聖

表示,30 年前到現在,水質鹽化的狀況

崇從小就習慣於助選、關心政治。曾是「工

不斷發生,若是無水可用,屆時台灣就不

業水的醫師」,林聖崇在水處理公司從業

會有污染,因為工廠都倒光了,但同時將

多年,包括中鋼、台塑等石化業皆是其客

不只是失去了工業,台灣人也無法生存。

戶,協助客戶節水、改善污染等,「全台

當時的他身為公司副總卻積極參與環運,

水資源我瞭如指掌,到現在都還是前三

抗議的就是公司正在洽談合作的對象,但

名。」

他仍認為,該做的事情就是得做。

「我以為我是萬能的,但原來我不是。」曾

林聖崇在投身還運的過程中體悟到「真正

任水處理工程公司副總的林聖崇,擁有大

的問題,不是在產業界可以解決的」因為

量工程技術與知識,曾自豪有能力以工程

所謂「深層的政府」與背後綿密龐大的

解決環境問題,然而,認識了當時的「台

產業結構,並非執政者是何人就能翻轉,

灣綠色和平組織」後,深入瞭解環境問題,

而是需要民意。

林聖崇才發現,若環境被改變,恐怕就無

3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感官的巨大衝擊! 走訪公害現場 認識世界與自己

「年輕的時候眼睛往裡面看,關心『我是 誰』,卻沒有把視線翻出去,看看社會是 怎麼型塑我們的。」曾親自在二仁溪划船 行進,看著死豬在河面漂過;在五輕、觀

「那一段經歷,讓我親近受害民眾。」回

音鄉、八斗子等全台公害現場全身心的接

顧那段自己開車,早上在各地進行調查、

受震撼,讓林瓊華揮別了青澀的文青年

晚上演講的過程,例如麥寮地區的魚塭

代。在甫解嚴、民間力爆發的年代,林瓊

抽取大量地下水,加劇了地層下陷,源頭

華那代的學生,求知慾不只是尋求書本,

正是錯誤的政策所致等親眼所見。「城市

更從到處走訪來滿足。「知識為了替誰服

人把所有鄉下資源都搜刮了以後又把廢

務?」這個反思,也深遠影響了林瓊華。

棄物都丟給鄉下」林聖崇想起學者夏鑄 九此言曾經震撼了自己,「原來我也是一

「你的後勁、你的貢寮,會提醒你做人的

份子阿」「菁英可以拯救世界嗎?其實就

價值。」林瓊華回憶起當年反五輕運動的

是我們在毀滅世界」。

中心鳳屏宮、當年劉永鈴與楊朝明冒死

在 1988 年 參 與「 反 五 輕 學 生 調 查 工 作

爬上中油高雄煉油總廠廢氣燃燒塔,以 手銬把自己銬在高塔上並拉開反五輕大

隊」、並舉辦「反公害之旅」的林瓊華當

旗的景象仍歷歷在目,更直說當年抗爭居

年僅是一位大學生。回憶起當年輔大、成

民深刻活在他的心中。例如本是天才裁

大組隊前往後勁反五輕現場,暫住兩個

縫師傅的劉永鈴將自己的店鋪改名為「反

星期的時光中,親身體會早上醒來想刷

五輕西裝社」,西裝布料逐漸被書寫抗爭

牙,水龍頭一打開,只見送來的水上面有

標語的取代,放棄了生意更不願成家、李

浮油下方有沉澱;籠罩在奇怪的臭味中,

錦瓏一句「五輕不走我死不瞑目」,背後

後來感受到風向就覺得頭昏。充滿油氣

承擔了五輕落腳後的長年階級分明等日

的地下水可以點燃火柴,那「轟」一聲

積月累的深沉糾結。

讓他至今印象深刻。如此「訴諸感官而 來的巨大衝擊」震撼了這麼一個才 20 歲

這些深刻活過的人們只要認識過一兩個

的台北小孩,讓林瓊華與同學回校之後,

便足以改變人生,林瓊華表示,不只是他

再也不看文學作品了,轉向瞭解石化業、

自己,後續也數次邀請他們到學校演講,

開始讀政治經濟學等「很硬的東西」。

學生也能感受到震撼。

4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活躍於 80 年代的林聖崇、林瓊華兩人,

曾經為了處理棲蘭山森林保護議題,當年

人生方向都被環運、社運所改變。林瓊華

他與陳玉峯前進立院,不分黨派的為立委

大學畢業後一路進入前台北縣長尤清團

「上課」,講到審查退輔會預算時,原本冷

隊,協助連結社運團體,並出了「核四再

門的生態處被輪番點名,因此放棄了砍樹

評估」專書作為北縣府的反核表態,但

計畫。不過,林聖崇也感嘆,可惜國民

當核四預算遭國民黨在立院強行通過時,

黨立委於 2000 年退出永續會,立院再也

當時只是一個人的林瓊華,在沒有組織、

沒有那個為了生態可以一起討論的氣氛。

沒有朋友同志一起走的狀況下,一度進 入強烈的負能量、恨意滿溢的崩壞狀態, 「抗爭未完!」雖已非在第一線衝刺的戰 這樣的「運動傷害」也成為難忘的經驗。

將,但林聖崇提醒,公民的壯大將是台 灣延續的重要基礎,每一個世代從上一

歷經深刻參與環運、遠走他鄉找回自己,

代接手,都有各自要做的使命。

至今仍持續關注台灣環境,林瓊華回首這 半生「每分每秒都一直在做自己想做的

「最大的影響一定要來自民間」在積極參

事情」讓他感到幸福和自由,因為主動

與環運、社運的三四十年生涯、近年移

權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林瓊華盼台灣能

居加拿大溫哥華後仍持續參與公共事務,

有更多能自我覺察的自由人,「有越多的

這是林聖崇最大的體會。林聖崇以加拿大

自由人,台灣才能變成真正自由的國度。」

語言複雜的狀況為例,政府裡的菁英如何 讓所有語言的民眾都知道政策,又能如何

持續參與、持續遊說

林聖崇籲:

壯大公民是延續台灣的重要基礎 從當年參選,一連辦了 30 多場演講發表 理念,講到盯場的警察服氣,說一定把票

得知民眾的意見?若只是單向肯定無法 達成;又例如在地的許多大小環境爭議, 如果民間力量沒有出來,那麼公務員只 會按照既有的法規走,不可能有讓人滿 意的改變。因此,林聖崇仍期待台灣的 公民意識能再提升。

投給他;再到長年著力的國會遊說行動, 至今已經 20 年。林聖崇不僅博學,更有

講座錄影詳見:

膽識,有一人抵千軍萬馬的氣魄,批判

https://youtu.be/94_CbNu_Mq4

不分黨派,遊說也是。

5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如何從 草根中 學習? 公益、生態、社會的漫長追尋 終身教育、終身學習 盼台灣素質提升

教授張則周再開講

講者: 張則周(台大農化系退休教授、公益生態社會聯盟召集人) 賴偉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 撰文/賴品瑀 「大家都希望台灣變成讓人尊重、值得驕

程 20 多年,不但重視人權與教育,也重

傲的國家,但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們

視環境運動。年年帶領台大新鮮人到六

離目標還有多遠?」現年 91 歲的台大農

張犁參訪 50 年代受難者遭槍決無人認領

化系教授張則周在演講提問,走過飢荒、

而草草亂葬的荒墳,思考人是什麼?也探

戰亂、白色恐怖等苦難,卻從未失去希望

訪台灣東北角反核運動聖地貢寮、澳底等

與熱情的張則周認為,現在的台灣需要

地,藉親身體驗環境生態、從與當地居民

再提高國民素質,且有素質的人都願意

交流中,傾聽草根與在地的故事與心聲,

關心公共事務、願意團結,願意參與改革,

反思「發展」的意義。

這要靠著教育與終生學習來達成。 熱心於教育改革的張則周,在 1997 年退 休後,仍持續開設「生命與人」通識課 6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白色恐怖 11 年牢獄 澆不熄公義生態的追尋 在綠盟 20 週年系列演講中,張則周與綠 盟理事長賴偉傑進行對談。賴偉傑笑說, 張則周每年持續帶學生來探訪,給了團

與樂觀主義者,張則周高中就在上海參與 學運,1948 年來台灣在台大就學時,20 歲的他因為對心理學感興趣,而聽了幾 次于非的演講,卻因此遭到牽連,被判

11 年 4 個月牢獄之災,這個飛來橫禍卻 沒有打擊張則周的樂觀,反而更展開他 對公義、社會、生態的漫長追尋。

隊不少鼓勵與壓力,因為必須每年都有 些成果才行。賴偉傑更表示,貢寮反核

「我要生氣早就氣死了。 」張則周坦然面

自救會會長吳文通曾說,比起其他學者,

對自身在白色恐怖下的遭遇,因為從歷

張則周是特別客氣的一位, 很多「大教

史上看,不只國民黨,再往古看,清朝、

授」其實很少到當地, 到了也總是很想

明朝甚至更早以前歷史中威權就已存在,

「指導」地方,但張則周的謙遜與持續探

是人類一直沒有從錯誤中學習,張則周

訪,讓他實在印象深刻。

更認為自己的遭遇並非最悲慘,相比之 下還是幸運的,反而,在受難過程中還

「我希望死前可以看到台灣的進步,看到 台灣在世界發光發熱、成為實在了不起、

是看到了許多胸懷正義、願意關心社會、 願意犧牲的人。

值得尊重的國家。」被稱做永遠的理想家

7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張則周在獄中認識的劉嘉武,在梨山平等

大學等,甚至近年來的新住民、同婚權利

國小擔任校長期間遭控從事地下政治活

議題,也充滿熱情去參與,更在 2012 年

動,卻坦然面對被處死的命運,劉嘉武留

號召成立「公義生態社會聯盟」要求社

下「人不單為了自己活,更要為公眾努力」

會公平正義、生態環境保護,期待第三

的理念,不但讓劉家人繼續他梨山孩子

大黨崛起,就是要貢獻自己的力量為台

奉獻的遺志,也讓張則周決定出獄後要

灣做點事。

以教育為己任。 將教育與終生學習視為台灣最需要的,張 「很多事情都意想不到,所以每一分每一

則周認為,若是人民素質不夠高,素質較

秒都非常重要。 」雖然自身經歷白色恐怖

高的人不願意出來做事,那麼持續以少數

的磨難,但張則周認為人權的追尋並不

人控制多數人,台灣的法律跟執政都不會

只是平反受難者,推動環境、教育權利,

有前瞻性的改變,眼前最讓他擔憂的正是

也同樣是重要的工作。張則周懷抱著「世

各縣市正在進行的國土計畫,這將對未

界一家」的胸懷, 認為雖然人的出身並

來台灣的土地利用與環境有重大的影響,

不平等,但只要願意互相照顧,人類世

但從過去經驗、或目前進行的狀況,都讓

界就可以平等,每個人都可以過好生活,

他並不看好。

因此他提醒大家應該「關助」彼此,不只 是要「關懷」還要付諸行動提供「幫助」,

回首過去曾在前環保署長張國龍的邀請

這是每個人對他人的責任。

下擔任環評委員的經歷,張則周當時面臨 幾個高爾夫球場開發案,讓他印象深刻

以教育提升人民素質 盼台灣成為理想國家

的是,當時其中一案顯然事先把山坡的樹 木都砍掉了才送審環評,當環評委員們 要求開發單位提出過去的空照圖佐證時, 對方推託再三,最後卻帶著明顯造假的

因此雖然自己在出獄後仍持續遭當局監

圖資跑到他在台大的研究室企圖行賄。

控,不能赴美攻讀博士、留在台灣研究 論文也一再被刁難、警察三不五時騷擾

但即便張則周自己嚴厲的拒絕,該案仍

等,張則周仍參與野百合學運、帶頭「四一

是通過了,面對這個遺憾,因此張則周認

○教改」、規畫台大通識教育、創辦社區

為,台灣光是有兩黨競爭的政治仍是不

8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夠,更重要的是,參與政治的人是要真

國民都要有謙卑的態度與終身學習的意

的希望為台灣做事,且願意按照法律執

願。「這樣的話,社會不可能不進步。」

行的。 講座錄影詳見: 「更多人清楚自己為何而活,社會的遺憾

https://youtu.be/nEsf4OzmOnA

就會越少。」張則周持續尋求與公眾對話、 想聽聽年輕人的想法,以追尋身為社會一 份子的共同責任。張則周回首第一次參與 社運,是在上海讀高中時,當時他們訴 求「反內戰、迫害、飢餓」,希望戰後的 中國別再內戰,盡快復原才是人民之福, 但這樣的意見卻讓學生們被軍警包圍起 來,當時他們感到憤怒又恐懼,於是自 告奮勇跟軍警理論。「現在也有點像當年 的感覺」,張則周擔憂台灣面臨分裂,提 醒台灣亟需團結,千萬不能走向內戰。 張則周以綠盟長期投注心力的廢核議題 為例,「反核都那麼多年了,2018 年的公 投結果怎會這樣?」張則周認為,由於 連結不足,還是很多人還是不瞭解核能, 社會也沒有機會正視台灣多地震的安全 疑慮、核廢料如何處理的無解難題。張 則周表示,目前台灣人有不少人「不想 聽別人的聲音」,陷入因藍綠政治立場而 反對的心態,需要以教育打破這個僵局, 社會才有可能進步。「應該從小讓孩子知 道自己有發表意見的機會與權利,他可以 犯錯,但是必須要能討論」。更重要的是, 9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淡水河 今昔變遷 二十年

20 年光陰找回淡水河清淨 盼河川串起國土計畫寬廣可能 講者: 張岱屏(公視「我們的島」資深記者) 陳建志(淡水河守護聯盟發起人之一、曾任綠盟秘書長) 李永展(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曾任綠盟理事長) 撰文/賴品瑀 「每個人心裡都有個淡水河的故事。」為雙

守護聯盟發起人、綠盟前秘書長陳建志、

北都會帶來一份綠意與清涼的淡水河流

資深環境記者張岱屏,與中華經濟研究

域,20 年前曾是又黑又臭、岸邊垃圾山

院研究員李永展回顧與淡水河一起流過

「峰峰相連」令人不忍卒賭的慘狀。綠色 公民行動聯盟 20 週年講座中,由淡水河 10

的歲月。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綠盟在 1992 年展開調查生態的「清流計

在張岱屏的長期紀錄下,政府逐漸著手淡

畫」、1998 年「破碎地圖計畫」有群年輕

水河整治,如 2002 年開始處理二重埔河

人進行了淡水河初體驗,民間也發起守護

岸垃圾山,目前河岸已經漸漸可見草木回

聯盟展現監督力量。在人民的關注下,政

復;持續釋出污染的土城垃圾山,現在

府的整治工作讓淡水河流域環境已有不

已轉生為有淨化功能的打鳥埤人工濕地;

小改善,然淡水河能怎麼更根本的解決污

五股垃圾山也正在回復綠地公園。

染問題?甚至超前處理氣候變遷、國土規 劃的問題?他們認為,民間力不僅要關心

但檢視淡水河 20 年前後各河段污染狀況,

既有的污染問題,更應該培力社區力量,

未受污染比例上升、嚴重汙染比例下降,

從親近河川、以進行公民科學調查等行動

但中度污染河段增加,張岱屏提醒,這

來凝聚在地觀點的意見,讓人們藉著河流

顯示河川仍有更根本的問題,讓目前淡

重新連結環境,並尋求更有韌性的未來。

水河的自清能力仍無力完全回到原本清 淨面貌。

不忍重看 20 年前黑臭面目 淡水河復原仍有未竟之功

目前仍有以塑膠袋、瓶罐與免洗餐具為主 的廢棄物至少 18 萬公噸還在淡水河流域, 尤其集中在關渡大橋兩岸、蘆洲環堤大道

「那年我們坐在淡水河邊 看著台北市的垃

外側與汐止樟江大橋右岸,仍有待清運。

圾漂過眼前 遠處吹來一陣濃濃的煙垃圾

淡水河流域上游集水區,目前也尚有坡

山正開著一個焰火慶典 於是我們歡呼」 正如羅大佑 1984 年發表的作品〈超級市 民〉所描述,公視「我們的島」節目淡 水河專題中,資料影片見證了 1990 年代

地濫墾、過度使用等問題,衝擊的是仰 賴石門水庫、翡翠水庫的 900 萬人口命脈; 中下游也仍有家庭與工業廢水排放問題, 例如大漢溪流域周邊仍有家庭污水沒有

的淡水河面貌。當時嚴重污染的淡水河

接管污水下水道而將家庭污水直接排放

一度難以捕到魚,漁民索性改撈紅蟲補

的狀況。

貼收入;大漢溪周邊老舊社區沒有接管 的家庭污水直接排入;沿岸垃圾山高聳

再者,外來種氾濫、河川溝渠化也都在

驚人的畫面。

讓河川生態環境劣化,更有社子島、淡海

11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新市鎮、淡江大橋、淡北道路等等大型開

三芝八連溪社區發展有機、無毒農業的

發案也恐帶來長久的影響。

同時也舉辦農夫市集來銷售農產、製造 工作機會,一步步朝成為有機村、為重

民間力動起來 守護流域美景與人文 找回生命力

建當地生態環境努力。 「把淡水河的生命力找回來!」陳建志認 為,在終結污染破壞後的下一個階段應是

陳建志在大學時參與清流計畫後,便與淡

復育淡水河,著手盤點生態、找出指標物

水河有了不解之緣, 愛戀淡水河已超過

種,則是在地居民能參與的行動。例如宜

30 年, 在他心裡, 音樂家洪一峰在 〈淡

蘭深溝的年度「釣魚大賽」,比的是在限

水暮色〉描述「日頭將欲沉落西 水面染

時看誰能釣到最多種類的魚,以輕鬆有

五彩男女老幼在等待 漁船倒返來」的淡

趣的方式鼓勵大家走入農村探索農田自

水河美景與人文,是台北盆地給人們的

然生態,同時參與者也扮演公民科學家,

恩賜,因此一路協助在地團體舉辦各種

協助盤點當地自然資源,作為後續規劃

活動,要鼓勵居民多親近身邊的河川。

友善農業的依據。

例如曾在木柵萬壽橋舉辦中秋節「鴨鴨

國土計畫以流域考量

放流」,帶領民眾在河畔跟著順流而下塑 膠小鴨漫步,認識河流大小事;例如在農

在地力量參與討論 可能性更寬廣

曆 10 月 15 日的「水官生日」舉辦景美溪 慶生活動,總結一年來為守護河川做的

陳建志認為,親近河川其實是喚起民眾關

努力,也讓居民互相交誼;又例如揪團

心環境、進而參與公共討論很好的開頭,

到三腳渡體驗划龍舟,這裡有北台灣碩

環境規劃不能只交由政府,民間的力量才

果僅存的手工龍舟。

是最紮實的。尤其面對未來「下一個戰場」 將影響後世深遠的國土計畫,公民一定

為了淡水河流域更好必須培養流域在地

要進場參與,且擺脫「守方」角色,不能

民眾,陳建志舉例,多年來如北投奇岩社

讓習於圈地炒作的既得利益者搶先主導。

區從老人訪視、烘培工坊開始將居民捲

陳建志說,社區是最瞭解在地的,如果

入,現在已有社區文化與自然生態導覽

能提出明確清楚的論述,還是可能爭取

團隊,也開始建構社區自然文化資料庫;

到不一樣的未來。

12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李永展表示,過去大家對河川的想像,可

是淡水河流域特定區域為發展計畫?有

能就是「把河川弄乾淨、不要淹水」,但

賴公民參與帶來更多元的討論。

人們漸漸發現,其實與許多公共政策相 連結,例如防洪、安全、垃圾處理等需求,

講座錄影詳見:

也因此,國土計畫並不能只看單個縣市,

https://youtu.be/R4MfvRHGzQo

而是應該以河流流域進行跨域規劃。 面對不斷加劇的極端氣候,想要營造具韌 性的海綿城市,李永展提醒,國土計畫應 先從分析水環境、梳理環境敏感地區開始 並且互相套疊,以規劃出能調適氣候的防 線。並順著水系,讓河流成為土地的綠手 指,而非走向灰手指、甚至惡化成黑手指。 在納入這些考量後國土計畫才會有更寬 廣的可能性,例如關渡平原要選擇以城 鄉發展區、農業發展區、國土保育區或

13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社會運動 的 N 次跨界 音樂人的搖滾社運路 放大街頭的公義之聲 童智偉、吳志寧 回顧社運烽火年代

講者: 吳志寧(929 樂團主唱)、童智偉(野果創意工作室負責人) 撰文/賴品瑀 「你知道你自己是誰嗎 你勇敢的面對自己

問題,展開了「一見鍾情」的情誼,從

了嗎 你也想要一個答案嗎 因為沒有人能

此兩人總有說不完的話題,與持續不斷

回答」以巴奈的歌聲起頭,音樂人吳志寧、

的合作行動。

童智偉受綠盟講座之邀,回首了近十年參 與社運的經歷,與其中自我追尋的心路。

童智偉家裡種荔枝,早就親身感受農產

一是舞台上溫柔堅定的歌聲,一是大小社

運銷中的層層剝削,因此特別關注農業

運行動最可靠的後勤支持,從遍地烽火

議題;而從小在父親吳晟家教的耳濡目

抗爭不斷的時光進入政黨輪替後的現在,

染下,吳志寧 1997 年進入中興大學時,

他們從不同的視角提出觀察。兩人相逢在

被黑森林社展現楊逵小說中所描述壓迫

2009 年的「彎腰生活節」,當時身為主辦

的行為藝術中吸引,包括統聯司機罷工、

團隊成員之一的台大學生童智偉遇上「偶

陳水扁掃黃日日春、成大 mp3 事件、樂

像」吳志寧,把握機會請教音響工程的

生保留運動等都讓他反覆思考。吳志寧回

14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想第一次以音樂人身份挺身參與社運,是

日,但他若是買下來,以後就可以幫助更

2004 年「929 樂團」參戰貢寮海洋音樂祭,

多社運團體。

賽前他拿到了綠盟發放關於核四廠衝擊 當地沙灘的傳單,也親眼看到樂團才能進

「我們也不是被發的,是自願去的,久了

入的舞台後方,是沒有沙灘的海岸,上

也成默契。」樂生運動、反核、農再條例、

面還停著怪手。 「原來我們站在運來的假

大埔事件、國光石化、中科搶水、美麗灣,

沙灘上嗨!還放煙火、唱著陳建年的〈海

當時台灣眾多環境、農村議題都起爭議,

洋〉,真是諷刺到極點!」震驚於這個畫

可說是遍地烽火,甚至有時同時多場抗

面,吳志寧當下決定要在舞台上告訴樂迷

爭在各地街頭發生。童智偉拼湊著自己

這個消息,後續寫出〈貢寮你好嗎〉,一

買的、還有到處跟獨立樂團、器材商商借

次一次在反核行動中與群眾同聲唱出「我

的設備,當時雖沒錢拿、耗上時間卻幾

們不要核電廠」。兩個關注社運的音樂人

乎無役不與,為的就是「讓聲音可以發出

的相會,後來對社運界帶來一件重要的

來」。

事,在吳志寧的建議下,童智偉買下了他 的第一套音響器材,也開啟未來 10 年支

在這段時間中,童智偉不但技術上快速累

持著全台大小社運街頭行動設備的命運。

積經驗、也認識了很多業界的大老、音樂 人,留下不少印象深刻的事跡。例如反國

想幫助社運街頭發聲 大學生砸錢買音響

光石化行動時,曾經以三噸半卡車為舞台 讓經典樂團「濁水溪公社」演出,甚至因 為團員來的比預期更多,甚至有兩支吉 他共用一個音源;也有吳音寧當時為阻

「沒有電源的地方也要能用!」是童智偉 以 YAMAHA「Powered Mixer」 混 音 器

止中科四期搶水,隻身在怪手面前靜坐 阻擋,不久後人們紛紛趕到,童智偉的

作為第一台設備的原因, 出發點除了自

器材也加入現場,當場「開趴」聚集人群,

己當時參與的樂團「老林家」會需要,更

並因此展開漫長的護水運動等等。

為了幫社運圈的大家省點錢。這套器材 初登場就是遠征當年夏天的綠島人權營

隨著每個抗爭活動的調性不同,童智偉所

活動上巴奈的演出,童智偉想,音響器

支援的舞台也各自發展出美學,也有不少

材的租金不便宜,更何況要借到綠島多

將危機化險為夷的經驗。例如當時為了 15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反對美麗灣開發案的「不要告別東海岸」

合力衝進立院的場景,吳志寧仍感到歷歷

晚會,本來一度在巴奈的堅持下不設雨

在目,當時他同時也協助安排獨立音樂人

棚,結果遇上一場大雨,雖然童智偉還是

到場演唱,把場子炒熱,以維持抗爭熱能。

偷偷準備了備用帆布,但所有器材都還

「登高一呼」童智偉說文解字,解釋在他

是淋雨了;又例如曾有幾次在農田裡的

心裡,音響設備、鷹架對街頭運動的重要

音樂節,本是很浪漫的設想,但在大雨後,

性:必須要有高台以看清狀況、並透過聲

還得出動農機把設備一個一個從泥濘中

音系統傳達給現場參與者,讓這些自願、

「拔出來」。在 2014 年的太陽花運動,童

卻不見得確知要做什麼的人盡快進入狀

智偉從支援音響協助發聲,進而因深受信

況。也因此後來會有霹靂小組在清場前

任在行動規劃時就參與討論。「在大會中

先搶走了喇叭,而消息傳出後,也有大

間就要衝了,但是衝進去後會是什麼樣

批民眾相揪去中正一幫忙討回,堪稱「還

子, 就 沒 人 知 道 了。」330 當 天 50 萬 人

我喇叭」運動。

集結凱道,更是童智偉在 5 天內串連了 全台至少 30 家設備廠商聯手一起辦出來,

童智偉回顧自己一再為運動現場迅速提

當時架出了七台 LED 大螢幕,訊號更從

供物資基礎的背後,其實就是建構出一

凱道景福門、中山南路,再串到了立法院,

個權力結構,拿到麥克風的人即是焦點

讓場內外得以連線,人民們共同創下了

所在。當時在 323 行政院衝突時,臨時

難忘的紀錄。

接下麥克風的前黑島青成員魏揚表示,其 實當下只是想做點事,先想讓現場參與

麥克風交給誰? 從 318 反思街頭權力結構

者冷靜下來,很多事情當下都沒有多想, 很多事情都在事後才開始回想,例如能 不接下嗎?童智偉會允許他拒絕嗎?

318 當天,童智偉早早備好設備器材,並

長期在大型街頭活動中手拿麥克風負責

在現場隨機應變。「麥克風要交給誰?」

主持的綠盟秘書長崔愫欣則認為,其實大

這個現場一瞬間的決定,帶來了後續深刻

部分的民眾都是認麥克風而非認人。尤

的反思。當時人群高舉雙手接力將喇叭傳

其當年 4 月底佔領忠孝東路的反核行動

過馬路、童智偉將手中的麥克風拋給一 個已經爬上路邊 SNG 車頂上的女生,在 「一二三衝!一二三衝!」的嘶吼下眾人 16

中更讓他印象深刻,當時在鎮暴水車登場 清場前晚,警方早已搶走音響讓麥克風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失效,不過他感受到的是,經過幾個星期

童智偉直言曾懷疑自己是不是逃兵,吳志

的街頭洗禮,在場民眾也都已經知道自

寧也表示,今年剛搬回溪州老家,將重

己要做什麼,不但沒有害怕更能自動自

心調整在音樂創作與家庭,吳志寧回憶,

發,也不再需要指揮與糾察,在衝突當下,

當時他拒絕了總統府音樂會的演出邀請,

甚至有並不知道他是誰的民眾挺身保護

是因為他想要在演出中聲援在凱道上爭

他。這些經驗, 都讓「麥克風等於權利的

取理念的巴奈,最後並沒有取得共識,但

象徵」的想法漸獲反思。

他對政府「不要讓人民失望」的期待並沒 有改變。

後太陽花時代 長大也要繼續當 pure person「你會老我會大!」

回首十多年社運路上,參與了台灣的轉 型,也在觀察人性中得到了很多啟發,然 觀察到目前的討論風氣似乎較難包容質

童智偉還記得太陽花當時戰友王祥雲激

疑的聲音,「我害怕被邊緣,我就選擇閉

憤的喊著,之後戰友們陸續有進入體制

嘴」吳志寧坦白說出自己回到創作的原

者,2016 大選更有些人參選,也有不少

因,但他不認為這是逃兵,在自己的專

人像他一樣助選,當時童智偉幫的是洪慈

業上努力是值得的,做出事情就是有價

庸,以一個「我們去跟他拼」的心情去努

值的。他們決定繼續堅持當一個「pure

力翻轉選情。但在勝選後童智偉並沒有繼 續留在團隊,也看著昔日戰友開始擁有權

person」,也選擇在林強《千禧曼波》電 影原聲帶中「單純的人」一曲結束對談。

力、也開始有無奈,在長大的過程中漸 漸認識到事情沒那麼簡單,每個新的抉 擇都在「考驗我們會不會變成那個樣子」。

講座錄影詳見: https://youtu.be/2qcTQpFIDkU

17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不只是環運 社運議題的交織與協力 不只是湊人頭相挺 跨領域社運看見彼此

相扶持邁向未來

講者: 吳靜如(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研究員) 周于萱(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 林欣怡(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 施逸翔(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 撰文/賴品瑀 「看到差異的能力比統合還重要」綠盟在

今日台灣與社會運動的意義,這些老戰

20 週年系列講座「不只是環運:社運議

友們認為,先看到彼此不同,再談是否同

題的交織與協力」中,由來自人權運動、

意,也許是現今討論公共政策的新課題。

性別運動、勞工運動、環保運動等跨領 域的資深社會運動工作者一同座談,走過

「一方有難、八方來援」關注不同議題的

尋求議題的相關連之處,再走向看到理念

社運團體長期互相聲援,放大相通理念

相近的團體之間的彼此差異,重新看待

的聲量,撐出台灣民間的生猛活力。「與

18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其說支援,不如說議題本來就需要很多 人的參與。」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 翔回顧,在解嚴前就已經成立的台權會過

看見彼此的需求 從聲援走向對 話與合作

去歷史, 早期便參與了原民、婦女權益、 搶救雛妓、廢除刑法一百條、阻止人口

近年包括反核、同志大遊行、氣候變遷的

販賣等議題,更在 2000 年跟性別團體合

街頭行動,都可看到外籍移工參與的身

辦「人權婚禮先修班」,提醒當時的政府

影,是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盡力

婚姻除了遵守一夫一妻外,還有更多思

捲動他們參與。 TIWA 研究員吳靜如表

維需要再進步。近年為了聲援婚姻平權,

示,各方開始在議題上互相理解對方的需

台權會更將會旗與 Logo 調整為六色彩虹,

求,是讓他感動的部分。回首 2013 年印

宣告其挺同立場。如今在倡議上,不同團

尼看護工不慎摔死知名作家劉俠、另一

體仍需要分工,一起打組織戰,並非只是

外籍看護工在過勞下發生精神失常殺人

聲援而已,施逸翔舉例他們目前關注的外

後企圖自殺等事件下,看護工的勞動條

籍漁工權益,跨了人權、勞權,而數位

件開始受到社會的關注。看護工幾乎每

身份證的討論上,至少在性別、姓名的

日 24 小時的照顧,更與照顧者產生了超

欄位上,就有關性別團體、原住民團體等。

緊密的關係等等面貌逐漸獲得關注與討 論。吳靜如表示,當開始要談外籍看護工

婦女新知秘書長周于萱曾嘗試連結勞工

的勞動條件時,當然有長照需求的家庭、

跟性別,在爭取婚姻平權上,也促成人

身心障礙團體曾經擔憂影響自身的權益,

權與性別團體合作,互相結盟協助。回

但經過社運團體的協助下,身心障礙團

顧周于萱自身的經歷,即是從聲援勞權、

體與移工漸漸理解彼此,更能上街頭相

土地開始參與起公共議題,一度在「聲

挺為對方發聲,讓他非常感動。

援別人之外怎麼定義我自己」迷惘, 但 在負責「鐵馬影展」的幾年中得到養分,

而環運與工運「紅綠」兩者長年分分合合,

透過影片瞭解了國內外社運的異同,更

近年在違章工廠失火事件再現合作,環境

體會了議題並非第一線在街頭推擠抗爭,

破壞與勞權侵害,甚至消防員的生命安全

還有很多的途徑與角色。「這並不是曇花

互相綁在一起,各方一起看向資訊公開的

一現的活動」周于萱認為,這是一個與社

重要。一掃過去當環團要求工廠改善時,

會溝通的機會,否則也許有些民眾一輩

員工反而擔憂對自己工作不利而噤聲的

子都沒有機會開始審思自己的勞動處境。

狀況,過去即便環團試圖提醒在污染場址 19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工作,工人面臨健康威脅,但往往很難開

上街的人變少」的狀況倡議團體也正在

啟對話。倡議團體希望並非在悲劇發生

學習如何自處。

時才被迫合作,持續設法串連整合,因此, 如何讓自己的支持者理解聲援其他領域

周于萱回憶,當總統蔡英文當選第二任,

的理由,也成為挑戰,其中又以廢死議題

理當落實性別政策承諾時,卻發生閣員性

最不討喜。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

別比例更懸殊的現象,婦女新知發表提

林欣怡回憶,過去曾經在廢死聯盟表態支

醒,卻面臨了持續約一週的抨擊,「中國

持婚姻平權時,遭部分同志朋友抗拒反

同路人」 「扯後腿」 「總統都是女性了你們

彈,但他反問,為何會有誰不可以支持

這些女權主義者到底還要什麼」「台灣已

同運這樣的想法?如此豈非正是歧視?

經夠平等了吧」... 甚至連他們自己原本的 支持者也有些「為何要在這個時候提的」

而 2014 年因 318 反服貿、4 月反核遊行

質疑聲。

街頭沸騰時,政府再一次選擇以執行死 刑來轉移民意焦點,林欣怡表示,當時

而目前一旦發生任何性平事件,「婦女新

非常自責廢死議題拖累了社運伙伴,然

知怎麼沒出來講話?」的質疑也總是隨即

綠盟秘書長崔愫欣則是抱著「我們的運

出現,周于萱表示,他們認為事情需要

動導致有人犧牲」的沉痛心情,因為他

得到公正調查,並不能看到新聞、聽到

們的抗爭行動讓一個還在搶救中的死刑

一句話就輕易下定論評判。

犯被提前處死,因此第一次與廢死聯盟 一起前往司法院抗議,也親身承受了一

「但這就表示踩到痛點了。」施逸翔表示,

些民眾特地跑到記者會場謾罵嘲諷,體

台權會倡議的話題往往並不太受關注,因

會了廢死議題所受的壓力。

此發生被「出征」時也表示「有人在乎」, 表示這次的發聲是有激起討論效果的,議

全民關注 網路「出征」頻繁 盼面對面找回理性溝通

題可以曝光,倡議團體倒是不用太心急 處理不同意見的網路留言,因為他發現 會有支持者自動幫忙回應,而形成討論。

面對目前網路間訊息流傳快速,民間對

「我們不處理留言了,我們把時間跟力氣

於社會的關注與焦慮感,形成了不同以

拿來辦活動當面溝通。」林欣怡表示,廢

往的討論風氣,目前「網路辯論多,但 20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死聯盟在網路上有時會收到「給你好看」

過去倡議團體以「聯盟」 「平台」互相團結,

之類的兇狠留言,但有些太荒謬的,大

各自出力於共同的目標上,但被視為同

家自有公評。但若有機會當面溝通,這些

一個團體後,個別的差異也就可能在運

充滿正義感但卻也因所得資訊有限而腦

動策略上先被犧牲了,例如性別團體合

補了很多想法的「鍵盤法官」, 卻反而有

力爭取婚姻平權時,為了避免模糊焦點,

可能重新想想。吳靜如也直言 TIWA 對

只能先以最大公約數去推動議題,婚姻以

他們的臉書,也已經「沒有力氣回應了」,

外的單身者權益等就暫時無法著力太多。

但不同意見者若願意打電話、當面來討 論,就有空間溝通,可惜目前移工仲介

正如目前的代議政治型式,在選擇一個民

組織完全不願意跟他們辯論。

代時,選民沒辦法得到一個理念完全相同 的候選人,只能挑選契合的程度最高者,

看見差異比統合還重要 更細緻面對公共討論

但當選後卻所有的理念都被他給代表了 一般,各自不同的倡議團體,也不願被 泛稱為一體視作理念都相同的,對他們 而言,先看到各自的不同,再從中討論

過去民眾有意願以身體當武器,上街頭

出共識,應是未來團體間、公民間討論

去衝撞體制的草莽氛圍已變。但面對更

議題的能力。「看見差異比統合還重要。」

為細緻的討論,倡議團體也開始認知,從 相挺、整合的團結,先面對彼此的差異, 也許是現今公民討論的基礎。

講座錄影詳見: https://youtu.be/1kXORipe-Nw

21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社會運動 的 N 次跨界 影像的社會視野 從影像展現的社會視野 鄭有傑不服膺潛規則 我只能是我自己

講者: 鄭有傑(導演、編劇、演員、製作人) 林木材(影評人、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綠盟核電影策展人) 撰文/賴品瑀 「我只能當我自己,也許是好一點的鄭有

議,而是企圖在傳達「愛的本質都是一樣

傑,但我只能是我自己。」新作《親愛的

的」。比起前作短片《潛規則》諷電影圈

房客》奪下金馬獎 3 項大獎前,導演鄭

不得不向中國低頭、電影《太陽的孩子》

有傑在綠盟 20 週年紀念講座上,分享一

直言原住民土地正義、電視劇《他們在畢

路以影像、以故事,將自身所關心的事

業的前一天爆炸 2》 的亡國感焦慮爆發,

情與社會對話的經驗。

鄭有傑回顧了自己的轉變。

內容涉及同志、收養、老人安養、甚至

鄭有傑自述生於解嚴前的 1977 年,國小

安樂死話題,《親愛的房客》並不急著倡

時期歷經了「保密防諜、人人有責」在前

22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總統蔣經國過世時必須奮力擠出幾滴眼

《10+10》,鄭有傑的作品《潛規則》以一

淚否則不愛國的時代,接收著國民黨所

個劇組在陳設時設法掩蓋巨幅國旗的窘

把持的主流媒體所給的資訊,有著相同

迫情境,展現出當時電影圈因為怕片子

的價值觀,直到大學時自己去大量接觸

賣不進去中國,而開始自我審查。「除了

台灣歷史,才知「原來我被騙了」。不過,

台灣還有哪個國家不能拍自己的國家?」

即便如此,當時的鄭有傑回憶仍不算關

鄭有傑如此回應主席侯孝賢「要拍台灣

心社運,一直到 2011 年,日本發生了福

特有的」這個考題,鄭有傑表示,大家可

島核災。由於父親在日本出生,有很多

能一直到了 2016 年周子瑜事件,才重視

日本親人,甚至有人就住在福島,當鄭

到中國那些明著來的限制規定,但更早

有傑發現主流媒體的消息與親自收到的

之前就已經有這些潛規則,他曾在會議

第一手資訊落差極大,首先意識到核電

中想要討論這個問題,卻被前輩提醒「不

原來並不安全,再者,台北與核電廠距離

要談」,「如果被封殺,台灣也不值得我

極近,若發生事故也將難倖免。

期待。」 放映前鄭有傑抱著「霍出去」的 心情,卻得到意料之外的掌聲。

福島核災觸動《不再平凡的幸福》 開啟影像參戰社運之路 「我不能跟我的孩子說爸爸什麼都沒做。」 想要做點什麼的焦慮,曾讓鄭有傑不停在 臉書上轉發訊息「洗版」,直到有朋友一

「希望十年後大家可以把他當成是一個笑 話,那有多好。」鄭有傑直言,雖然當時 參與的所有人沒有遭到封殺,然而隔了 9 年,現在影視合約上已白紙黑字要求就 算在台灣拍片也不能有台灣、政治傾向, 爭議言行等等,鄭有傑認為,換成現在,

則當頭棒喝的回應「你是拍片的人,有

《潛規則》這種作品已是沒人敢拍、沒人

話要說應該要用影像吧!」 ,催出了鄭有

敢演了。他自己的《他們在畢業的前一

傑自費拍攝短片《不再平凡的幸福》,提

天爆炸 2》便遭遇封殺,也為後來的創作

出若核災發生,台北會變成什麼樣子的

者設下了一條明確的紅線。

想像,以影像參與反核運動,這也是他 參與社運的開始。

2011 年 金 馬 獎 執 委 會 邀 請 台 灣 20 位 導演各自以 5 分鐘的篇幅創作,集結成

2017 年上映的《爆炸 2》,劇本在 2016 年亡國感強烈的氛圍中創作,鄭有傑把太 陽花、統獨、工業污染等當代年輕人所 23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焦慮的議題都塞進劇本中。 「好的影像作

企圖並不是想要直接倡議,而是在表達

品應該要反映時代」這樣的理念,馬上

親情、家庭,傳達愛的本質是一樣的,只

碰撞到中資網路影音平台愛奇藝無預警

是主角身為一個同志。

停播的反應;再者,鄭有傑也提醒,中 國電影作品從 2019 年開始缺席金馬獎,

鄭有傑認為,若是要倡議,似乎總得引

正是因為不滿 2018 年頒獎典禮上得獎人

導到一個對錯的辯論,但劇情電影能做

的發言。當時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的是去講背後的情感,並不見得是要在

拿下最佳紀錄片獎的導演傅榆說,「希望

是非上辯證。鄭有傑也舉例,他自己很

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

在乎死刑的問題,但也還在思考與瞭解,

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台灣人

不認為自己現在就需要表態,他也自問,

最大的願望。」

是否表態了就會失去溝通的機會?

不再怒吼《親愛的房客》 從愛的本質碰觸社運議題 在這些紛爭發生之前,正在拍攝《爆炸 2》 的鄭有傑也開始發現自己「我怒吼得好用

「議題跟故事差別在哪裡?」鄭有傑反問 好奇他為何總在作品中夾帶議題的觀眾 提問, 對他而言「都是在拍我在意的東 西」如此罷了。主持人綠盟秘書長崔愫 欣則認為,所謂社會議題,其實正是我 們會在身邊遇到的事情。

力、好直接、好明白。」有那麼一刻他特 別感到清醒,抽離得看著用力吶喊的自 己,他知道怒吼並不會把故事講得更好 講得更深, 也開始思考,能不能以內化、

用影像揭露呈現社會現實 衝出台灣的自由之風

更節制的講故事,而不是講議題。 另一位對談者,也是長期協助綠盟舉辦 「如果我在乎,應該會自然而來得出現在

「核電影」影展的策展人林木材表示,影

電影裡面。」鄭有傑在《親愛的房客》中,

像有真實觸動人心的能力,但怎麼不教

便是以情感、人物的深刻描述去呈現,和

條的說出來,是影像工作者的課題。

過去《太陽的孩子》直接重現了擋怪手的 抗爭場面不同, 雖然涉及了同志、收養、

林木材介紹過去影像與社運的結合,最

老人安養、安樂死等話題,但鄭有傑的

早先有 1980 年的電視紀錄片《礦之旅》,

24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拍攝猴硐的礦工勞動,做了「用影像揭露

之旅》,象徵著紀錄片與電影的連結。

現實」的第一個破口。再者,1984 年礦

八零年代台灣電影奮力突破封鎖的生猛,

災事件後,王智章、鄭文堂自力製作報導

鄭有傑在近年的中國「地下電影」看到,

帶,揭露重傷礦工的處境與不公平待遇,

他們在言論受控制的環境下,懷有衝破柵

將照片與文字都難以表達的植物人空洞

欄的勇氣,提醒著他「紅線在自己心裡」。

眼神,用影像的力量觸動觀眾,提供了

今年台灣電影不只《親愛的房客》, 《無聲》

主流媒體之外的真實。後續再有吳乙峰

也改編了過去聾啞學校集體性侵事件,皆

全景基金會等影像工作者,與人間雜誌

是勇於處理社會議題,並在金馬獎加持前

合作拍攝《月亮的小孩》等作品,開啟

就有了好票房的作品。鄭有傑表示,雖然

了用美學呈現社會現實的風潮。

可能是因為疫情,好萊塢大片的缺席給了 台灣片機會,但台灣的創作者也在學習、

1986 年以紀錄社運活動為主的攝影團體

在改變,試著在創作中多提及社會現實,

「綠色小組」成立,以拍攝候選人演講等

他相信現在觀眾要進戲院看台灣電影,應

政治紀錄片來傳播訊息、紀錄反杜邦、蘭

該已經比較沒有所謂「施捨」的心態了;

嶼廢核等社運行動、設立地下電視台等

他也認為市場也正在逐漸學習與改變,並

創舉,一再衝破國民黨的媒體高壓壟斷。

非涉及少數族群的作品就沒市場,電影

侯孝賢等人也在這樣的風氣中,創作出

圈並不是非得要向潛規則低頭才行。

貼近人民生活的清新「新電影」,林木材 更分享了一個「彩蛋」,在侯孝賢的《戀

講座錄影詳見:

戀風塵》中,有幕電視裡播放的正是《礦

https://youtu.be/Ymm5S_GVcBs

25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綠盟二十 破浪前行 綠盟 20 週年感恩音樂會 2020 是綠盟成立的 20 週年,走過 20 個年頭,我們希望能永遠一如草創時期的活力, 朝向下一個世代的環境轉型任務如此艱鉅,未來仍須奮勇破浪前行,我們都在同一條 船上,要靠眾人之力才能稍有寸進。回首 20 年,一路以來有著許多熱愛環境及關懷社 會的夥伴默默地支持我們的行動,一切點滴在心。

20 年,以「破 2020 年是綠盟成立的第 感謝一路 、感恩音樂會的形式, 浪前行」 夥伴。 上一直陪伴綠盟前行的

第一組表演嘉賓,由一直以來非常支持 綠盟的林暉鈞老師,帶領顏琬惠與李伯 蒼兩位老師,共同組成古典樂三重奏, 揭開音樂會的序幕。

26

2020 年因 為疫 情讓 我們 重新 看待 日常 也小 心謹 慎的 保護 身邊 的人。入 作人 員為 避免 任何 一絲 疏漏,仔 每張椅子上噴上酒精、消毒。

場前 工

細的 在

的能 源議 題與 轉 一直 以來,綠 盟在 不同 伴的 支持,我 們 型道 路上,有 著很 多夥 青中 壯年 夥伴, 邀請 對綠 盟相 當支 持的 角色 與位 置上, 分享 他們 在各 自不 同的 綠盟對他們的意義。

理事長賴偉傑開 音樂會首先由綠盟現任 的蛻變與成長。 場,細數綠盟 20 年來

音樂會的重頭戲

之 一, 是 巴 奈 帶 著秘書 數週的佛朗明哥 舞, 在 音樂會首次亮相 ,臺下的參與者 驚呼連 連。 長愫欣展現苦練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他新專輯中的作 巴奈也在音樂會獻聲了 帶領 綠盟 工作 同 品, 同時 巴奈 也策 劃與 出節目。 仁一起演練音樂會的演

專注看著影片與演出的參與者。

綠盟 20 年回顧影 片,勾起 了在場許 多 參與者的回憶。

(註)作為環 跡」 綠盟近年來以「透明足 多夥伴的支持。 境監督的利器,獲得許

綠盟的另 一位好朋 友—林生 祥。生祥 總 是在環境 議題上不 吝付出時 間與專業,

一個追蹤企業污染

(註)透明足跡是綠盟

身體力行的支持著我們。 之力 才能 稍有 綠盟 的 20 年, 是靠 眾人 的夥 伴一 一舉 著 寸進,募 款環 節, 台下 、走向更深。 手、支持綠盟望向更遠

,此 網站 為一 工

數據 與環 境表 現的 專案

具, 透過 視覺 化系 統,

使艱 澀的 數據 更

會掌握環境問題。

好理解,讓全民都有機

巴奈 與綠 盟夥 伴完 成演 路以來的支持與陪伴。

出, 感謝 大家 一

音 樂 會 尾 聲, 許 多 綠 盟 過 去 的

好夥伴

個 20。

大家一起攜手,再邁向綠盟的下

一一 上台,理 事趙 家緯 與立 委洪

申翰 宣 布募 款金 額達 到一 定額 度就 減肥 10 公 斤的宣示,帶起了最後一波高潮 。

27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綠盟20藝術公益聯展 連結萬物之愛的召喚 撰文/綠盟常務理事 林瓊華

2020,無疑是地球人類的健康面臨重大危機 的一年。武漢新冠肺炎(COVID-19)瘟疫

與環境懷抱相同意識的藝術家夥伴們跨界結

伴隨的死亡與痛苦仍全球蔓延中,而長期致

在地連結的智慧,而也唯有擴大對自然永續

力於環境永續工作的綠盟也在這一年創會屆

這份愛的意志的連結,作為地球一分子的台

滿 20 載-- 2020 中的 20,彷彿一則民間

灣人透過愛惜、耕耘自己賴以存活的島嶼,

流傳的數字諧音「愛你」的隱喻--在人類

呼朋引伴攜手協力,才能為受苦中的地球村

遭受病毒肆虐的最深處,也是各國、各地展

鄰人效力。

盟,展現成果的時節;世界的苦難啟發我們

現愛的連結行動能量最豐沛的時刻。綠盟長 期在建立非核家園運動上一路顛簸、奮力行

也因此,在這街頭、室內被口罩、酒精交織

來長成的二十年,既是台灣公民展開愛生行

而流露徨徨心情的深秋裡,十六位於各自領

動的民主見證,這個秋季,也是召喚對自然

域卓然有成的藝術家們捐出自己作品的這場

28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義賣聯展,不唯是對綠盟挹注動能的具體行

賢俊、胡棟民、郭正參、郭娟秋、陳又寧、

動,更是在這危急但更需互助的疫情氛圍中,

黃景瑋、黃椿元、曹育維、楊忠銘、楊炯杕、

一記又一記展現人心可以如何緊密相連的陣

劉淑美、謝伊婷。

陣鼓聲。它活力十足地召喚你我,走進這座 迥異一般藝廊的展場,走進藝術家們敬愛天

以及,感謝使鼓聲得以迴響的空間,給予這

地萬物的心靈,看見藝術的力量如何與環境

場展覽多方協助的雄獅星空藝廊。

運動交會,而這份愛的連結,如何溫暖地展 現在瘟疫仍未離去的島嶼大地上。

在舉世艱難而我們的島嶼猶有些許餘裕的此 時此地,期待您一同加入這場鼓舞彼此、連

感謝這十六位擊出鼓聲的藝術家夥伴,他們

結你我的秋日鼓聲中。

分別是:KIM、王午、王耀俊、林彥伶、林 29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綠盟20藝術公益聯展 藝術與土地的匯流 撰文/綠盟副秘書長 曾虹文

集結 16 位藝術家、27 件參展作品的「綠盟 20 藝術公

此守護土地的心意,能串起更多行動,邁向更好的未來。

益聯展」,於 10 月 18 日圓滿落幕。由發起人之一的版

此次展出空間的雄獅星空說,這是他們首次與公民團

畫家楊忠銘主持開幕導覽揭開序幕,透過精彩對談,引

體合作舉辦公益聯展,也很難得看到與會者與導覽人

領大家進入創作者的核心關懷與內涵,並在 16 天的展

共同交織出如此精彩的開幕導覽,認為這場聯展是環

期中,與 4 位參展藝術家舉辦藝術對談,活動場場爆滿,

保意識和藝術表現的完美融合。

每位與會者都陶醉在藝術的美妙韻味中,迴響熱烈感 動。

2020 年是綠盟創會的第 20 年,朝向下一世代的環境 轉型任務艱鉅,很感謝藝術家們捐贈作品,義賣所得

版畫家楊忠銘表示會發起這次聯展是「因為希望將小

全數捐給綠盟支持推動非核減煤、能源轉型及污染治

時候聞到的泥土地的味道留給下一代」,忠銘認為綠盟

理的工作,也期待藉由更多藝術交流讓社會大眾感受

與藝術家們有著對土地同樣的愛,希望透過跨界合作,

自然之美,從美感經驗中產生環境永續的意識,擴大

讓彼此的受眾認識更多元的藝術與環境議題,也希望彼

公民行動的力量。

30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參觀人群仔細欣賞畫作

開展當日盛況。

綠盟 20 藝術展展場一隅。

藝術家楊忠銘導覽。

藝術家劉淑美對談。

31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2050 臺灣想像

從環境正義到永續轉型 主題一

共同前進 台灣環境運動的突圍與展望 撰文/王舜薇

32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與談人: 朱增宏(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林聖崇(資深環運人) 陳曼麗(曾任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立委) 詹順貴(律師) 賴偉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

論壇第一個場次邀請六位環境運動前輩,

外總體經濟狀況若不好,志工、捐款都會

從自身經歷出發,談談以 2050 年為目標

減少,學校研究經費也會減少。然而,重

的環境運動想像。

大議題如果只靠政治菁英對決,是非常辛 苦的,一定要想出辦法,讓更多人來參與。

生態保育聯盟總召集人林聖崇指出,石 化、鋼鐵兩個產業要是繼續發展下去,台

他舉例,以台北大巨蛋爭議來說,除了

灣將瀕臨死亡,但社會對於經濟發展仍

主要運動者之外,如果是週邊居民都能

有執念。中鋼在高雄的第二代焦爐已經開

發表意見的話,就不是政府和建商可以

工了,一開火就是四十年,一熄火就崩潰,

預料和處理的了。

雖然鋼鐵產業已無優勢。 前立委陳曼麗曾任主婦聯盟基金會秘書 然而, 因為「深層政府」(deep state)的

長、董事長,在解嚴後,因從報紙上看

連結很強、思維牢固不可破,要挑戰難

到主婦聯盟的演講,從此開始參加社會

度很高。「但大家也不要垂頭喪氣,是有

運動。

方法打破的,只是用傳統的方法很困難。」 她回憶,主婦聯盟是以家庭主婦為主的團 林聖崇指出目前運動中的困境,例如過往

體,議題都是從社區開始發展,像是巷

運動者習於使用臉書轉傳相關議題製造

口的垃圾山,之後還發展出「自然步道」、

聲量,但現在礙於演算法,成效有限。此

「消費品」等分支組織,鼓勵參與者勇於 33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開口、敏於行動,樂於承擔,實踐永續

價值的矛盾不一定要變成衝突

發展的三個目標:環境生態、經濟生產、 社會生活。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將今 天的談話定位在「現在的環境工作者的困

從民間組織到擔任立法委員,陳曼麗歸 納出「從自由民主到公民參與」的重點, 包括要把論述說清楚,並善用立法委員 進行政策遊說、修法立法。在擔任立委期

惑、怎麼回應,以及新的環境運動的座 標是什麼。」他先舉勒卡雷的諜報小說《榮 譽學生》中的段落說明:「行動的基礎首 要在哲學,其次是理論,然後才是人才」。

間,她也力求召開有承辦人員來,可以 有實際影響力的會議,利用資訊公開進行 「有品質的問題溝通」。

他說,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環境運動和 政治運動高度結合,反核議題很明顯就 是如此,只要抗議國民黨就好。但現在

她的心得是,在過程當中「合作」是不二 法門,學習與理念相同者、不相同者合作, 也要訴求跨領域、跨世代和國界的合作。 34

民進黨已經二度執政了,也有很多運動 工作者進入所謂的深層政府和國會,這 都是環運的新挑戰,需要有新的看法。 「過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去的二元對立關係很好操作,但我會希望

手,減輕公民社會的壓力。又例如倡議政

接下來的環境運動者,是用三元的關係:

府資訊公開,但還有很多資料,有些是因

人、環境、動物去去思考。」

為政府沒做,而不是只公開現有的資訊

例如在環運團體工作,有時不一定等於

他也勉勵新世代運動參與者,不應該用

環運。若以實際的貢獻和意義來看,例

「要調整太難」當理由,如果先把天花板

如綠盟工作者每天貢獻八小時,立委用

找出來,再搭配程序正義、公民參與,利

兩小時幫忙開了很有用的公聽會,這些

用在行政、立法部門的友好派,再走 20-

都是運動需要的,不要用身份來分。

30 年,撐出空間,才有可能作到想要的 樣子。

各種價值的矛盾一直存在,但不一定要 變成衝突,例如野生動物保育和原住民

高舉理想就不要怕挫折

狩獵、風力發電和野鳥保育等矛盾,一 直都存在,但是有競爭也可以合作,可 惜當年民進黨兩次執政時,運動團體沒 有建立這樣的方法。

全國律師會副會長詹順貴則以自己喜歡 的登山和賞鳥活動舉例:「登山攻頂重在 目標,要控制好時間,容易忽略過程,但 賞鳥不用把路走完,而是過程裡有看到

外部挑戰,說深層政府,其實有時候的

什麼。」

意思是,他們在動的時候,我們沒有注意 到,但局勢其實已經變很久了。他一直 在變,我覺得這很正常,只是要讓這個轉 變,有更多可以注意的機制。

退伍後加入台北鳥會的他,開始了解環境 運動,透過對自然環境的體驗,就會關心 環境問題,思考如何挑戰體制,因此以 律師身份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街頭動員、

「時間跟機率是世界的兩大暴君」,朱增宏 說。運動者對於外部變化的敏感程度,可 以轉化為行動的機制。有些我們想談的,

倡議、遊說與提民間修法(土污法、水污 法、土地徵收條例)、立法(國土計畫法、 溼地保育與海岸管理法)等。

是沒有作到的,例如談到民間組織在募款 上的挑戰,可以從目前所得稅法第十七 條,限制捐贈公民團體額度的法條修改下

擔任環保署副署長才知「官門深似海」: 在門外做社會運動時,可以高舉理想,勇 35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往直前;但在門裡時,必須兼聽不同多

但那時的我覺得,是環境運動,要告別

元意見,不能因為出身而只聽環保團體

民進黨,長出自己主體的時刻。」

的說詞,必須盡到公務人員的責任。「原 本 100% 的理想,必定會打折。但自己要 求要至少環境 70% 」。

2005 至 2007 年 ,李根政曾任環評委員, 「民進黨上台,我們還是做我們該做的事 情。」監督開發案,被批評阻礙經濟發展,

他笑說:「進去都會受傷的,出來後,也

環境運動也因為民進黨執政,遭逢綁手

不一定會想要繼續和以前一樣參加環境

綁腳的困境。

運動。」但還是鼓勵,有機會進入體制的 話就進去, 畢竟比在外遊說來的快速。 「既然要高舉理想,就不該怕挫折」

他說,自己一度也認為環運也是政治運 動, 要 取 得 政 權 才 可 行。 但 後 來 發 現, 如果有個終極的關懷,那參政只是手段。

NGO 迫切需要升級改造

社運的困境在於人才稀有,若是都被民 進黨吸納,全面性的社運結盟就不可能,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也附議詹 律師「支持大家進入體制,我們需要支持 環境、永續價值的隱形聯盟。不過,他 個人則沒有選擇進入。

「弱勢團結,本來就艱難,不是理所當然。」 加上單一選區、二票制度下,小黨只有和 大黨合作,才有可能在區域立委勝選,而 政黨票又要凸顯政黨差異,大、小黨處 於競爭關係,本質矛盾。

李根政回顧自己從 1994 年參與柴山保護 運動涉足環境議題開始,台灣已經歷三 次政黨輪替,而自己並沒有因為誰執政 就停止運動,甚至在 2013 至 2018 年積 極參與綠黨、促成綠社盟結盟參選,鋪 畫了一場綠色政治的聖杯與幻滅。 「2000 年民進黨執政,是告別社會運動與 反對運動的年代,很多力量進到體制內,

36

雖然挑戰、變動多,但美術出身的李根 政認為「一直不斷創造, 就是我參與環 境運動的原因。」而「變動就是運動的日 常」。他也感嘆,政治人物來來去去,反 而 NGO 是社會最穩定而堅定的進步力 量,但是 NGO 迫切需要升級改造,包括 取得合理資源、財務募款、人才培力與傳 承工作方法。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建構支持的體系

在哪裡」的思考也應該更寬廣,不只是限 於參與行動的人?

綠盟理事長賴偉傑也回顧自身的環運歷 程, 分 享 一 直 以 來 思 考 的 問 題。 例 如

2000 年核四停建到復工後,他看到貢寮 民眾的失落,也反省到草根的環境運動 者,需要有解決地方問題的能耐,不能只 是陪伴,「不然地方去找政黨頭人就好。」

另外一個他近年不斷思考的問題就是「如 何建立支持的體系」。長久以來許多環境 問題就是體現「犧牲小我、 完成大我」的 矛盾狀況。不只是環保,應該盤點各個領 域裡「犧牲的體系」(小我),努力建構 支持的體系。他以「巴西社區足球」為例:

此外,2008 年他參與北京綠色和平、自 然之友的工作,也看到中國環保團體推動 水污染地圖、綠色選擇倡議的成果,都是 公民社會的彈性, 「他們因為不能反政府,

為了讓不同身體條件的人可以一起踢足 球,所以打破既有比賽規則,由參與者共 同決定適用的規則。就像現在要談 2050 年的願景 ,大家必須心平氣和地討論。

而發展出很多彈性,像是如何監督企業 的方法。」2014 年韓國首爾的「減少一座 核電廠」倡議,社運出身的市長朴元淳, 藉由公民參與發動政策轉型,也是可供 台灣學習參考的典範。 賴偉傑認為,企業也是 NGO ,必須監督 讓企業不能變成「政府」, 重大決策不應 該是企業說了算。此外,政府也是 NPO, 政府不能成為「企業」,要有公共性。至 於 NGO/NPO ,也要有企業經營的能力、 會評估政治結盟,促成彼此的共識與交流 減少內部資訊不對稱,促成分工與互信。 他認為,不該是「挺某個黨」才叫政治, 遊說也是重要的政治工作。對於「群眾 37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2050 臺灣想像

從環境正義到永續轉型 主題二

數位時代下的環境賦權: 社會治理挑戰國家管理 撰文/陳震遠

38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與談人: 杜文苓(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 林韋廷(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耿璐(開放文化基金會執行秘書) 曾虹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

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公民社會得到新的

也讓他們可以藉由得到完整資訊保護自

工具,可以更有效地挑戰國家設定的政策

己的權益,並跟政府站在同樣的立足點上

方向,促進公共政策轉型。但這樣的轉

進行討論。林韋廷認為,在這個基礎上

變不會因資訊技術的發展自然而然發生,

的討論,才能讓政府真的做對的事,把

場次二的四位講者,從不同的角度說明

事做對。

了轉變的可能。 杜文苓老師首先提出,政府有很多的公權 工研院綠能所林韋廷研究員與政大公行

力,但是也有很多的侷限。特別環境問

系杜文苓老師從不同角度說明了資訊科

題牽涉到相當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同時

技的發展,對政策利害關係人可能的幫

環境問題也不只是技術問題,它也是社會

助。林韋廷研究員指出根據調查,民眾對

問題。因此,環境監測的項目、標準以

能源問題的理解,與現實有段落差,甚至

及污染的傳遞、污染對環境敏感族群的影

有三成的人認為,核能是台灣最主要的發

響,都是需要公民參與才能讓污染防治,

電方式。民眾對能源議題不瞭解,主要問

精準地改善受影響群體的生活。

題在於,能源議題離民眾太遠、資訊太多 又不容易理解。這容易造成民眾誤讀資

杜文苓舉空氣微型測站的例子,說明新技

料而損害自身權益或造成與政府間存在

術的引入,有助於捲動利害關係人,形

資訊落差,而無法做出有效的政策討論。

成一股改變的力量。杜文苓指出,其實 一般公民也有解讀數據的能力,並能藉

因此,工研院綠能所努力用圖像化的方

由統整數據與生活經驗,挑戰既有的監

式,向利害關係人說明資訊與政府政策。

測標準與監測方式。 39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近來,環保署也開始積極推動微型監測,

差距很大的方案,加劇政府與民間之間

但杜文苓認為在環保署的計畫中,仍未加

的不信任。因此,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

入公民參與的相關規劃,非常可惜。杜

政府與民間可以共同參與的治理模式。

老師指出,公民社會有很多協作的創意, 可以促進國家的環境治理不斷的前進。

國 際 組 織「 開 放 政 府 夥 伴 關 係 聯 盟 」 (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 簡 稱

最後,杜文苓也指出,為了更好地發展

OGP)提供各國政府一套將政府「開放」

社會治理的機制,我們需要不斷加強民

的行動指引。但耿璐也指出,並不是有一

主社會的基礎建設,投入更多心力到整

套指引,政府就能夠按照指引執行,從制

合性的政策盤點、知識轉譯與跨領域的

度的建立開始,「開放政府」就需要民間

社會溝通工作。

力量的參與。就如在立法院 「開放國會」 與行政院「開放政府」專案中,公務人員

開放文化基金會執行秘書耿璐與綠盟副

一開始也完全無法想像什麼是合作,並用

秘書長曾虹文則聚焦在如何在資訊時代,

大量既有業務塞滿「承諾事項」。民間委

推動政府與公民社會的相互協作。

員必須不斷與公務人員協調,告訴他們 應該要做的,是以民間關心的問題做為

耿璐首先提出,過去,在政府與民間溝

政策目標,並找出對這個目標確實有效

通的過程中,政府不斷提出與民間需求

的承諾事項。耿璐認為政府體制的改造,

40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也是社會治理的一部份,需要更多的參 與才能往好的方向推進。 曾虹文指出過去因為缺乏環境資訊的公 開,環境運動往往只能用身體感受到的 不適向政府控訴,缺乏進一步闡述污染 狀況的能力。在缺乏公開資料的狀況下, 政府的作為也沒有辦法被有效檢視,造 成政府與民間難以互相理解。 資料公開並不是為了找政府的麻煩,政 府環境治理會遭受多方壓力,透明足跡 的努力就是要讓政府理解到資訊的開放, 能讓民間成為解決問題的助力。 以農地工廠的議題為例,透明足跡整合了 不同部會的公開資料,找出高污染風險的 農地工廠及政府管制的漏網之魚,讓經濟 部可以優先處理。後來, 經濟部也同意, 如果查出這些農地工廠確實是因為不實 申報而被政府的管制制度漏掉,將會撤銷 它們的特定工廠登記。這樣的案例說明, 資訊的公開確實可以為民間與政府創造 新的合作模式,共同為大眾關心的議題 把關。

41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2050 臺灣想像

從環境正義到永續轉型 主題三

永續轉型的支持體系: 從能源轉型到新發展想像 撰文/劉如意

42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與談人: 李易昆(庶民發電學習社區合作社理事主席) 陳惠萍(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 趙家緯(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常務理事) 魏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讓人有機會講話,比他講什麼話重要, 這是社大這樣的學習社群,可以提供的 空間。」蘆荻社區大學庶民發電學習社區

成人學習 作為社運方法的可能性

合作社主任李易昆在論壇的第三場次中, 以這句話精闢的點出社會改革的力量,是

蘆荻社區大學庶民發電學習社區合作社

奠基於每個人都有機會表達、如何對待

主任李易昆長期參與及投入社大事務,以

彼此,進而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形

社大成立「庶民發電學習社區合作社」的

成群體。

例子認為,社大能夠成為社會改革的力 量。他提到社大特性多半是「活動式」的

近 幾 年, 永 續 與 能 源 轉 型 議 題 的 討 論、

學習,這類活動並非為了帶來某種知識,

行動、實踐與政策在不同場域開展,挑

而是提供促進學習以及與這個世界發展

戰的是過往傳統的發展想像,轉而尋求

關係的媒介。

與建立向下紮根的社會信任、社會對話、 支持體系等的社會基礎工程。在這場「永

他認為,進入公共議題的倡議之前,人

續轉型的支持體系:從能源轉型到新發展

要進行轉化,但這轉化不只有提供知識,

想像」場次上,講者李易昆、陳惠萍、魏

而是先透過活動作為產生新變化的文化

揚與趙家緯,分別從不同層次的「社會

途徑,讓社大學員感覺有新東西進來、提

對話」,拉出永續與能源轉型過程,一種

供他們生命想要經驗的東西,並在學習過

社會轉型與多元對話的新發展想像。

程中,將自己向世界開放,同時迎接社會。 「讓生命發生有機關係,人在學習中對世 界給出自己,是實踐也是行動」,他認為, 43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許多改變並非發生在學習本身,而是在 日常生活引發改變的契機。

人人享有永續能源: 綠能發展如何兼顧福祉及正義

「會有許多脈絡發生在他們的生活裡,是 我們怎麼想也想不到」,李易昆說在庶民

陽光伏特家創辦人陳惠萍以一個社會學

發電學習社區合作社成立之前,有位從

者的關懷,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思考科技

事居家服務員的成員,發現雇主常燈泡

與人的關係,應該是能夠讓更多人參與。

壞了不換,因而產生學習動機,協助雇

他觀察到,能源的分配正義(無法取得現

主改裝 LED 燈。庶民發電學習社區合作

代能源及電力)、程序正義(缺乏政策資

社的成立,「也是一個無心插柳的過程」,

訊及參與管道)以及肯認正義(弱勢對

李易昆說,當初做了能源參與式預算,民

象的需求未被正視)問題, 在能源發展、

眾提了很多有趣的點子,因而有了合作

能源轉型過程不能遺落任何人,因而有

社的成立基礎。

了如何讓更多人參與綠能的發想。

合作社以一股 5,000 元的低門檻方式,讓

2016 年,他與夥伴創辦了台灣第一個公

大家都能參與,目前有 65 位社員。他強調,

民電廠參與平台,以每個人都能簡單且

社員並非因人情而加入,而是扎實的透

參與的能源轉型形式,試圖達到綠能普

過能源自主學習社群、在參訪、在動手實

及化的目標。

踐與能源議題之中,建立關係、形成群體, 發展相處的倫理,並經由每次的對外說

他認為,社會對話必須要創造與地方連結

明會,參與成員鍛鍊自己面對社會、進

的方式,像是案場的命名就是一種途徑,

行自我的政治實踐。他提到,庶民發電

例如台南叫擔仔,台中叫太陽餅等;不

學習社區合作社的成立,是成員之間關

只是蓋電廠,也提供發電資訊給參與者,

係的承諾,也具有運動性。

讓每一片太陽能板都能被看見。曾經創 下兩分半鐘就將 1500 多片的銷售一空的 經驗,讓他相信,民間力量在能源轉型 過程是蓄勢待發的。他認為「參與」, 就 是建立跟科技、環境、能源與電力連結。

44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目 前 陽 光 伏 特 家 有 超 過 200 多 座 電 廠,

空間想像的挑戰,相對於集中式能源系統

超過 20000 人共同集資參與其中。此外,

的,分散式能源系統挑戰了集中式能源的

在兼顧環境正義跟福祉上,他們發展了綠

空間邏輯,能源設施更大程度的鑲嵌入人

能公益模式,希望解決非營利組織捐款不

的生活,必須建立更完善的開發機制、國

穩定的狀況,協助無法進行綠電躉售的

土空間利用邏輯、空間的再規劃等思維。

單位,以自發自用以及綠電憑證的方式, 獲得穩定的收益,以此奠基並擴大參與

治理想像的挑戰,有別於過往行政部門

對象與形式的多元形式。

的運作邏輯,必須納入更多利害關係人 參與能源決策過程;不同尺度與層級的

能源轉型就是社會轉型

參與,像是城市層級、地方能源治理的能 力建構、從地方層次啟動的跨界 、溝通 、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魏揚從臺灣溫 室氣體減量、電力供給與能源消費途徑說 起,認為台灣拉出 2050 淨零碳排的論述 與實踐的重要,但面對要達到 2050 淨零 碳排的目標,有許多路徑、政策工具與 轉型標的需要達成,這些目標通常以「數 字」或「量」來呈現政策與政府決心, 「但 數字背後的社會意義是什麼?在追求目 標過程中,哪些同樣重視的價值需要守

協作的治理模式的翻轉;公私部門、中央 地方、部會跟部會之間的協力。 社會關係想像的挑戰,過往能源議題距離 一般民眾似乎很遠,不過諸如公民電廠等 發電形式,讓能源、居民、社區關係的再 形塑;再生能源設施如何從鄰避設施成 為社區資產;能源產銷合一者(Prosumer) 的不同想像。

護?」魏揚認為,目標達成的路徑有時 候並非筆直的,而需要繞道而行。 「能源轉型不只是技術轉型,必須是永續 轉型、社會轉型;轉型是一種社會工程, 過程應該謹守永續的原則」,他認為,能 源轉型有四種挑戰。

最後,發展想像的挑戰,許多人提到能源 轉型是否滿足經濟成長的用電需求?經 濟成長是否等同於發展?發展必然導向 用電成長?魏揚認為,無論是哪一種想像 的挑戰,倡議者的堅定與對議題的熱情, 才是持續推動永續轉型的原動力。

45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永續轉型世代備忘錄

他提到國際上提出綠色新政或綠色政綱, 已有部分納入與正視永續轉型過過程中

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以較大的尺 度來分析,認為過去的台灣在氣候政策以 及永續發展的概念,應該改為永續轉型的 思維。他認為, 在過往線性經濟思維下,

40 年來物質需求量增加兩倍,氣候變遷

的社會轉型問題,並納入新的團體進行 各種嘗試。美國綠色新政中已納入氣候 問題跟社會不平等結合;歐盟的綠色政 綱也提到「公正轉型」與「不遺落任何人」 的概念。

更是瀕臨超載。永續轉型的路徑,不只有 體制的變化,必須要有三個層次配合:利 基創新(創新模式、 新技術、行為)、 既 有的社會技術體系(產業、文化、政策、 科學、使用者偏好、技術)、社會技術地 景(較廣泛的政治、經濟、人口機制)。

46

綠色新政在台灣並不陌生,當前台灣已在 倡議 2050 淨零碳排,包括無煤時程的能 源轉型目標;引領公正轉型的石化、鋼 鐵、水泥政策環評;綠化前瞻基礎建設; 具稅改功能的碳稅(外部成本內部化)等,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在過程中如何讓企業也納入改變,他認 為綠色金融是一個著力點,無論是國際綠 色金融要求、國內銀行簽署赤道原則、拒 絕投資燃煤、金融業者的 ESG 策略等。 越來越多團體投入能源轉型的倡議,過 去幾年努力與社會對話的方向,希望讓 社會大眾思考,雖然發電方式的轉變是 重要的,但能源轉型不僅是發電方式的 改變,更重要的是,在能源轉型過程中, 如何帶出對社會轉型的討論跟想像,以 及進一步思考,為了追求社會發展而消 耗如此多的能源,這類的發展模式,是 不是有更多反省跟想像?在「永續轉型 的支持體系:從能源轉型到新發展想像」 場次中,我們看到四種不同在能源轉型 過程中,與社會對話的方式以及更多可 能的反省與發展想像的未來。

47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永 遠的紀 念

劉惠敏 1978.6.1 ~ 2021.6.29 現任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癌症希望基金會專員、台灣公共衛生 促進協會常務理事、自由撰稿人、曾任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專職工作 者、聯合報記者。 共同參與創設「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積極 投身環運,也長年擔任綠盟的理事,成為終 身的環境志工。2017 年即使罹癌仍積極參與 公益,於綠盟的二十週年紀念音樂會上,以 創會成員的身份上台致詞,回顧環境運動路 上的點滴,獲得與會者的敬佩與感動,2021 年 6 月因病離世,在此為我們的同志與夥伴, 致上永遠的紀念。

48


綠盟二十週年特刊

為下一個世代的環境,堅定破浪前行 綠盟秘書長/崔愫欣 綠盟走入第二十年,我的第一個感覺是我們已不能算是

重要的~一群專業又認真的全職工作者,負擔起議題

新生代,而是走入成年期了。成年人應負的責任如今

研究、政策倡議、直接行動、社會宣傳、組織行政等

是點滴在心頭,當年接任秘書長,我給自己的第一個

全方位工作,這是綠盟的動力核心,組織之所以存在,

要求,就是希望在環保團體任職,可以是一份「正常」

是因為有一群人想要貢獻己力,從環境運動的角度投

的工作,過去學生時代參與社運,也許靠的是燃燒青

入,為堅守環境正義、守護台灣環境而努力。

春與熱情,很多人因為經濟因素,不見得能夠或是願 意選擇社會運動為職業,常常面臨親朋好友的疑問:

綠盟堅持了二十年,我們可以大聲宣告這一路走過的

你們都在做什麼?這行有薪水嗎?會不會餓死?

痕跡,對台灣社會是有意義的,在 2020 年籌劃二十週 年的系列活動時,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回溯走過的痕

不諱言綠盟剛成立的那幾年,的確常常陷入發不出薪

跡,將綠盟如何成長成如今這個樣子做個「交代」,

水的斷炊狀態,但都是主管扣下自己的薪水,將錢留

但一個組織的成型與發展實在包含太多太廣,包括歷

給年輕員工,我一邊深受感動,也一邊痛下決心,綠

史傳承、社會分析、組織形式、溝通模式,二十年來

盟一定要成長為一個財務健全與獨立的非營利組織,

都經歷各種翻轉與更新,我們最後以六場講座、一場

讓年輕人可以無後顧之憂,有一個可以實踐理想、貢

主題論壇來做引介與描述,並邀請了社運的重要前輩

獻社會的工作,而不是為了理想燃燒殆盡,但這件事

作為講座的頭陣,回憶在民主與環保議題披荊斬棘的

說來容易,實行卻無比艱難,第一個十年,我們一路

來時路,我們希望藉此表達對於環運路上許多前輩與

跌跌撞撞,從一個僅有 4 人的微型工作團隊,一邊經

朋友的感謝,當初是新生代的我們受到了前輩的影響,

營議題,一邊經營組織,在許多人的幫助下,從逆境

承先才能啟後,我們也在開始思考要傳承什麼樣的歷

中逐步成長。

史給更年輕的一代。

綠盟在第二個十年,致力於推動組織轉型與財務獨立,

屬於綠盟的故事還在繼續,但我們需要更多朋友的支

生力軍不斷加入,逐步擴編至 10 人左右的中型工作團

持與鼓勵,讓我們可以更有能力、更有資源來做事,

隊,也做到完全以募款作為主要收入,雖然在台灣社

從不會餓死,到能夠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有賴於

會運動的漫漫長路,比綠盟資深的組織多的是,我們

各位對專業的環境工作者的共同支持。每個人的捐款

仍然有很多成長的空間,也還不能說是成熟,但我深

都能匯聚成堅實的後盾,讓我們持續為環境監督把關,

以綠盟團隊為傲,我們有經驗與智慧兼具的理監事長

凝聚更大的力量。

期義務支持,有熱情又有愛的志工夥伴幫忙,還有最 發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地址:10084 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 70 號 8 樓之 3 電話:02-2393-0500 劃撥帳號:19502362 戶名:社團法人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 理事長:賴偉傑 理監事:賴偉傑、林瓊華、趙家緯、卞中佩、江櫻梅、李育欣、房思宏、 袁明豪、莊冠駿、黃淑德、劉惠敏、林垕君、涂又文、葉嘉彬

秘書處成員:崔愫欣、曾虹文、陳詩婷、柯乾庸、洪萱芳、魏揚、 陳震遠、劉如意、黃亭勻、林昱彤、洪詳崴、廖原圻 執行編輯:崔愫欣、柯乾庸 美術編輯:劉耘 封面設計:劉耘 發行日期:2021.07

◎ 本刊版權屬於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歡迎傳閱,但請勿翻印或另作商業用途

49


綠盟二十週年 紀念

特刊

5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