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度台北老屋新生誌

Page 1


2021

大 獎


目錄 Contents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辦理歷程

日常臺北 「台北有情。老屋有常」 關心台北老屋新生的日常

1

評選對象 / 指標 / 流程 / 過程

透過「整建維護」讓「老屋」甚至是社區鄰里關係得以延續進而「新生」

3

委員簡介

頒獎典禮

73

委員感言與期許

75

69

老屋觀點

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

5

從「老屋新生」到「社區創生」:以社區為概念的整建維護型都市更新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都市空間營造的典範轉移視角 老屋,是邁向偉大城市的文化縮影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83

87

漫步臺北

台北有情。老屋有常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作品介紹

7

台北老屋散步地圖

91

日常午後 穿越城市歷史的文化邂逅 93

住宅類 自然通風,臺北周公館 迴游

9

一碼 IMMA- 人與物的再生基地

15

層聚 Layering

19

玖樓璞園 Pure Coliving

23

47

蟾蜍山大客廳

51

再生策略 55

27

整維行動特別獎

33

不只是圖書館 Not Just Library

37

59

點亮太平町 - 台灣原生林下緣

61

OPG 賦予明興秀明閒置空間新生命

63

青田中

整維政策指南老屋新生進行式

97

整維 2.0 與整維得來速

99

Open Green 2.0 打開綠生活

101

老屋新用計畫

整維行動特別獎

Grassland

森林 _ 無盡藏

N24 台北方舟

65

網路人氣票選 CEO1950 總裁藝文空間

95

41

濟南教會新宣教中心暨主日學教室修復

非住宅類 雜草町

翻轉印象 前進社區再生基地

社區空間類

67

103

編後語 以「整建維護」創造人與建物與環境的共善共好

105

79


「台北有情。老屋有常」 關心台北老屋新生的日常

本次的得獎作品,亦具有深刻啟發性,翻轉市民對都市空間居住生活的想像,如住宅類 「 自 然 通 風, 台 北 周 公 館 」, 著 重 把 空 間 留 給 應 該 要 有 的 生 活; 非 住 宅 類 的「 雜 草 町 Grassland」,強調人與人共享生活的同時,更須關心人與環境的共生;社區空間類的「一 碼 IMMA- 人與物的再生基地」,破除硬體建設的物理邊界,重新建構起人與人、人與物、 物與物流通而循環的互助平台,讓人與空間發揮彼此互助的能力,創造出創新的老屋新生方 式。

此外,今年增設「整維行動特別獎」,針對過去參與本市更新處整建維護相關計畫之亮點案 例給予肯定,共有「點亮太平町 - 台灣原生林下緣」、「OPG 賦予明興秀明閒置空間新生命」、 「青田中」等 3 件得獎作品,展現本市更新處整建維護計畫之多元面向,鼓勵更多民眾投入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的核心價值,係透過發掘及表揚城市中精采的老舊空間改造案例,鼓勵市 民用整建維護的方式參與都市更新,以創新的技術和手法保留老屋的故事,為城市注入新的 生命力。2021 年台北老屋新生大獎以「台北有情。老屋有常」為題,強調老屋新生創造的 是一種情感的交流,除保留延續原有的巷弄文化與街區記憶,老屋更是日常生活中伴隨你我 成長的夥伴。

自主改造周邊老舊空間及生活環境,為街區引入再生契機。

第 21 屆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充分展現老屋新生的多元樣貌,期待在各位夥伴的支持下,持續 引動更多人投入整建維護的行列,也能把整建維護的概念從建築物的層次提升到城市空間的 層次,打開市民對生活空間的想像,創造一個新舊共榮的永續城市。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辦理迄今已邁入第 21 屆,歷年成果總計有超過 900 件的案例作品參賽, 從中表揚 217 件極具創意且多元的老屋新生案例。本屆共有 73 件案例作品參賽,為促進投 入老屋新生行列的夥伴有更多交流及合作的機會,今年頒獎典禮首次以「老屋報報」為題, 邀請提案單位進行分享與交流,彰顯本屆提案作品多樣性,每一件作品均是改變臺北老舊空 間的最佳助力,值得肯定。

1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局長 謹識

2


透過「整建維護」 讓「老屋」甚至是社區鄰里關係 得以延續進而「新生」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反映老屋新生所需涵蓋的多樣面向及價值 有幸受邀擔任「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主席,而最大職能所在,便就是整合不同專業的委員 所表達的意見。評選過程中,從委員不同的專業中評選出「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得獎名單, 也就代表著「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所反應「老屋新生」所涵蓋的多元性及價值。另外,首次 受邀擔任「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委員的同時,也是自己首次用 3 天的時間,乘坐遊覽車於 臺北旅行。路途中,看見過往未曾知道的老屋改造空間,也讓自己得到許多不同於過去對設 計的想法。

「老屋新生」不只是「修舊如新」 臺北市在臺灣六都當中居老屋占比之冠,30 年以上的老屋在臺北約占 36.9%,約近 30 萬戶,

臺北的「整建維護」觀念推動 刻不容緩

而平均屋齡約 34.6 年,由此可知臺北的老屋議題,已不只是建築或室內等設計問題,而是

這次參與「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的最大感受,是對於「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過程中,委員

攸關民眾生活的都市議題,也因此了解到藉由「老屋新生」推動「整建維護」觀念的重要性—

們除了充分表達意見外,對其他委員不同觀點的尊重也為之感謝;還有主辦單位臺北市都市

如何讓現有老屋能延長使用壽命,如何透過「整建維護」讓老屋本身,甚至社區鄰里關係得

更新處的信任,及執行單位過程中的執行,都是得以成就本次「台北老屋新生大獎」,讓自

以延續。另外,看見本年度徵件團隊如何透過設計,讓老屋得以新生,更是自己擔任委員所

己在評選過程有所收穫的重要關鍵。

期待看到的。 最後,對於「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持續作為辦理、鼓勵及推廣的平台,讓大家知道只要持續 從「老屋新生」字面來看,便是思考「老屋如何得以新生」。專業理解上儘管房子老去需要

正向面對老屋議題,加入美感設計的想像得以持續新生,同時也藉「台北老屋新生大獎」鼓

進行改造,但仍有許多因應法規或結構需要,而無法修改之處,也因此如何讓它得以「新生」

勵更多臺北城市鄰里中,例如相對弱勢且資源匱乏的社區團體及社群單位,或是政府機關、

的命題,便顯得格外有意思。

企業及建設開發業者等,共同努力在老屋裡得以暫居、經營及互助活動等案例,達到「整建 維護」觀念的推動,也期盼在更多人投入的同時,能發現更多溫暖且感動人心的老屋新生故

無論是住宅空間或商業空間,機能上若老屋能回復再被使用的狀態,「修舊如新」是常見的

事。

結果,然而其中的「新」字,若能加上巧思、記憶、材料痕跡及人文故事的搭配,與老屋本 身產生對話,那「新生」便更有其意義。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

3

主席

4


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 蕭定雄 –– 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資深經理 「整建維護」的目的不只是遮風避雨,是要更深刻啟發民眾與周邊環境生 活的關係與意義。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 從多元的角度,陪同我們一起尋找, 那些構築城市日常,而佇立於生活裡的老屋空間。

陳建華 ––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副處長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告訴民眾都市更新不是只有拆除 重建這個選項。隨時代演進迄今希望藉由「整建維護」政策推廣及落實,進 一步建立人與城市、人與建築的關係,讓臺北都市發展能更加多元。

背景介紹 : 2020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計畫主持人;經由過去執行經驗、研究與策展等計畫,提供 老屋新生經驗轉化之分享。

黃筠舒 –– 時境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老屋,是邁向偉大城市的文化縮影。老屋新生,不只是延續建築的壽命,更 是延續環境歷史、延續親切街角日常的感動。期望讓我們的下一代,在老屋 新生的持續書寫下,能同時享有擁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生活,讓臺北邁向

背景介紹 : 以都市設計的專業,推動臺北市的整建維護相關政策。曾參與大稻埕迪化街區域之保存

偉大的城市。

活化相關政策,關注城市議題。

背景介紹 : 2019 台北古蹟日的計畫主持人;長期投入於古蹟、歷史建築的修復設計與活化策略 等調查與研究領域。

委員會主席 / 趙璽 –– CSID 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 理事長

陳佳蔚 –– 真實建築 執行長

老屋新生所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模式的改變,生活是一種美學、邏輯、一種好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從著重硬體的整建維護到軟體的經營,一路走來可以

的習慣,設計師要能去引導以「整建維護」的方式,創造好的生活空間場域;

看到其發展軌跡,期待臺北在「整建維護」新舊並陳的都市發展中能更加有

期待未來「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的推廣,能發掘城市中更多元有創意的都市

自信,進而帶動社區的再發展。

空間改造。

獎,帶領我們進入室內設計與老屋新生相互碰撞的跨域組合。

背景介紹 : 以潮小屋獲「2019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非住宅類」首獎,長期關注於都市更新、建築 再生與地方創生等相關議題,啟發老屋的精神如何連結過去,並產生各種新生的可 能。

共同主持人 / 劉建億 –– 意點創異股份有限公司 負責人

袁世賢 –– TnAID 臺灣室內設計專技協會 秘書長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進一步將臺北有故事有意涵的老屋串聯起來,讓老屋

透過老屋新生與社會、社區、鄰里持續對話及建立友善共好的關係,別具意

新生成為推動「整建維護」的種子,進而讓民眾了解整建維護的價值。

義。

背景介紹 :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計畫主持人。長期投入社區營造及參與式設計領域,並為老屋 新生帶來不同面向的見解與可能,同時以社區關係、社區空間與鄰里關係串連等概念提 供其專業看法。

背景介紹 : 致力於探討空間、生活與在地文化之間的關係,並透過設計,創造讓人們能在空間中

背景介紹 : 長期耕耘於臺灣室內設計產業,傳達設計美學及人本精神價值。今年度台北老屋新生大

5

體驗美好與生活感的空間。

6


台北有情。老屋有常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作品介紹 老屋新生創造的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延續原有的巷弄文化與街區記憶。 本年度台北老屋新生大獎以「生活日常」為題, 找尋城市中伴隨你我成長的老屋空間, 而當年華老去,我們以整建維護的手法再生老屋空間, 再現其所展現的價值。

7

8


自然通風, 臺北周公館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住宅類首獎

在保有過往生活記憶的同時,透過設計與改造 將空間打造為一個自然、通風,而採光良好的居所

而屋主一家,在自然舒適的環境裡 承載過往的生活記憶,伴隨新生後的空間,展開下一段人生旅程

作品位置:臺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 提案單位:新老手爾本與阿奇特托設計工作室 規劃設計單位:新老手爾本與阿奇特托設計工作室 經營管理者:周宅

9

10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住宅類首獎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住宅類首獎

實踐理念 生活元素的自然交融 分析空間問題之後,設計團隊擬定改造方 案,並回應屋主對於居住在自然通風、採光 良好的住居需求,透過建築物理分析、CFD 模擬、能源分析等軟體,重新設計室內空氣 的流動狀態。顛覆過往常見的設計手法,設 計團隊以屋主一家的生活習慣為主軸,巧妙 地改造生活場域並調整空間使用配置。

為回應屋主對於環境永續的理念,以及都市 農耕與城市養蜂的需求,設計團隊恢復原來

玄關入口處,設計團隊將長型餐桌放置於客

陽台讓空氣得以流通,並在陽台重新配置給

廳空間,搭配開放式廚房的中島吧臺設計,

排水系統,讓屋主能於屋頂花園種植薄荷、

串連空間動線並提升互動性;而原本主臥空

迷迭香等植物。而考慮到屋主的工作、生活

間則改造為浴廁使用,並在考量氣候與風向

等需求,設計團隊重新設計欄杆與訂製的電

等因素後,放大空間尺度並設置複層牆,進

腦桌,讓屋主得以於此喝咖啡,或做為起居

而改善空間問題。

及辦公等空間使用。

歸程 創造生活新想像 「自然通風,台北周公館」位於捷運大安站旁的巷弄裡老公寓大樓中的頂樓。老公寓空間因 規劃上缺乏通風機制,陽台外推使空間缺少與環境的緩衝,使得窗戶幾乎無法正常開啟,夏 天時氣候悶熱潮濕而必須長時間仰賴冷氣,生活上既不節能也不環保,每逢雨天即造成屋內 滲水的情況,室內空間因天花板高度過低與空調效率低落等因素,也加重了居住的不適感。

有感於居住上的不便,長期於海外工作的屋主,在即將搬回此處展開新生活前,便開始於網 路找尋屬意的設計團隊,期盼能協助將老公寓改造地更為宜居。因緣際會之下找到了新老手 爾本與阿奇特托設計工作室設計團隊,在設計團隊與屋主經過多次討論後,透過其對於老屋 空間改造的經驗,結合屋主對於生活與環境的想像進行改造。

11

12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住宅類首獎

開展新生活 都市裡的療癒居所 「自然通風,台北周公館」涼爽自然的居所環

委員觀點 - 趙璽 「自然通風,臺北周公館」這個作品,脫離了我們對空間上的一些想像,它的開放讓我 們有一個不一樣的思考點,設計團隊運用了非常物理性的觀念,以電腦模擬精密計算空 間氣流的流動,讓其前後流動不受阻礙,做出一個很好的對流空間。

境,係回應屋主所關心的城市適居性議題。 而開放且對流的空間,讓小孩和微風在空間裡 皆來去自如;屋頂花園,草地和水池在夕陽之 下,別有一份寧靜。光影伴隨著微風,屋主一

此外,空間配置合符屋主本身的要求外,在空間整體的格局配置與調動,一反過往的常 理設計,翻轉一般所認知的客廳空間,改造為餐廳與吧檯區使用,不管是屋主一家隨意 而自在的聊天,或是朋友來家裡的聚會,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場域。

家在享受晚餐與談笑風聲之間,開啟新的生活 篇章。

除了社交聚會場域,衛浴其實是你在家裡生活當中,每天都會接觸到的,應該是更要被 注意的空間,設計師把一個房間的大小作為衛浴使用,這跟傳統思維不太一樣,重新再

空間機能的調整與設計手法的創新,除了建構

定義了生活空間的使用,充分展現將空間留給原本應該要有的生活。

出自在而舒適的生活空間外,也再次顯示設計 團隊與屋主對於生活想像的落實,是建立於良 好互動與相互信任之上才得以達成。而這亦是

回應老屋新生的概念,設計師要能夠引導委託者,創造一個很好的生活空間場域外,更 重要的是找出建物本身所擁有的優點,除了將其發揮外,更要為優點創造更好的優點。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持續關注的焦點 - 在改善空 間機能與實用性之外,如何在尊重屋主需求、 理解在地脈絡等面向上,透過設計賦予老空間 新生命,空間的再生,亦賦予了生活更美好的 感受。

13

14


迴游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住宅類得獎

原建物由於格局及開口因素導致採光及通風不良,空 座落於信義區邊陲的老舊社區, 透過設計手法,改善物理環境, 結合空間機能與動線配置,

間彼此封閉毫無對話,讓原本已經不大的空間顯得更 狹隘,加上空間中到處是壁癌與漏水等狀況,使得屋 內問題叢生。

改造過後,質樸而靜謐的空間氛圍, 讓人行走其中,悠游自在而如魚得水。

打開空間 重新梳理 設計團隊重新調整空間格局,打開室內空間尺度,並 且降低隔間牆的高度,使光線及氣流能最大程度的在

作品位置:臺北市信義區和平東路三段 提案單位:作室室內裝修有限公司 規劃設計單位:作室室內裝修有限公司 經營管理者:謝宅

空間流動。另為連結室內與外部空間,一反傳統「陽 台外推」的作法,設計團隊將陽台向室內延伸、吧檯 向陽台突出,模糊了室內外的空間邊界,此設計手法 也讓內外空間有了更明確的對話及連結。

考量屋主空間收納需求,在連接公、私領域交界處配 置了一間弧形儲藏室,此配置也讓空間及動線因此流 動了起來。

15

16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住宅類得獎

新舊協調共存 設計團隊將回收的舊木、水泥等材料再利用,串連周遭基地的紋理,使用並保留具有時間性 的舊馬賽克等,使空間中新舊元素得以協調共存;而在施工過程中意外發現當初為了佈線而 埋在牆內的歪斜管溝,更是作為老屋的專屬記憶痕跡而被保留。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住宅類得獎

委員觀點 - 袁世賢 「迴游」此一作品位在信義區的老公寓中。其位置與生活鄰里的距離相近而關係緊密, 因此在走進街區之中,我們能輕易感受濃厚的生活氣息。後續,在深刻理解屋主的生活 型態與需求後,藉由具象對生活的想像,設計團隊以改造牆面的設計手法,連結室內外 空間,並運用玻璃材質的特性,結合長形吧檯桌,將空間的串連與通透性,變得更加自

在動線設計落成之後,設計團隊成功圍塑出質樸而安靜的空間氛圍,實現屋主樸素、靜寂的

然而舒適。

生活哲學。而質感粗糙並保留原始設備痕跡的磚牆,配合入口處「可變式」幾何雙魚造形鐵 件,及新置入的量體空間所構築出的空間感,隱喻著屋主能在專屬的空間悠游其中,並感受 空間與內在所創造出的美感。

當我們轉身望向那片磚牆,亦深刻感受設計團隊對於細節安排的巧思:透過保留磚牆內 電管、水管等管線痕跡,在改造空間時保留老舊元素而串聯空間記憶。而更令人動容之 處,在於「空間」所賦予人的感受,真實地如作品的定義般讓人得以悠遊其中。

空間中所保留的粗糙舊元素,鑲嵌細緻而簡潔的新元素,讓老屋新生後的空間,在保有過往 脈絡與記憶的同時,精神及意義上也讓屋主與老屋有了更深層的連結,在適居性上,也獲得 了平衡。

以迴遊方式,串聯生活場域

更不可忽略地,良好的互動是成就作品的重要關鍵,因此從空間整體轉變,到動線設計 的安排,設計團隊除了精準控制預算外,改造目標亦十分清楚:期盼屋主能於空間中, 自在地遊走。最終,不論是從設計團隊與屋主的互動、改造空間的佈局或新舊材料搭配 等,我們皆給予作品頗高的肯定。

動線安排的概念,其實是源自於成語的「如魚得水」,同時也是暗示著「家」才是讓人可以 安心且沉澱的居所。具象此概念,設計團隊便以動線 " ∞ " 象徵著無限循環,並改善基礎物 理環境,讓流動作為串聯生活的儀式,而「迴游」的概念,得以呈現地淋漓盡致。

17

18


層聚 Layering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住宅類得獎

梳理空間脈絡 重新引光入室 「層聚 Layering」是位於北投區 20 餘年的 老舊社區中,一個一樓與地下室所組成的錯

陽光引入屋裡的角落,點亮居家空間

層空間。因先天建築形式關係,導致原空間

通透而舒適的設計,更增添家人的生活親密感

本身的配置、格局與受光面等條件,皆有所

老屋新生命,演繹出屬於一家人的生活新篇章

限制並影響了生活機能。同時,低樓層光線 不足與動線不佳等問題,致使屋內始終有著

作品位置:臺北市北投區石牌路二段

幽暗且潮濕的狀況。

提案單位:一水一木室內裝修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規劃設計單位:一水一木室內裝修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經營管理者:詹宅

設計團隊在觀察到原空間本身的問題後,決 定採用「引光入室」的概念,透過減法設計 的原則進行全面性的重整改造;基礎工程面 上,設計團隊先針對採光、配電與管線裝修 等硬體部分進行修繕。尤其在採光部分,因 應錯層空間所壓縮的進光量,設計團隊運用 不同材質的方式,建立空間區隔,並引入光 線使空間無陰暗處,進而擴大空間的視野。 後續,在機能部分則是與屋主充分溝通後, 配合家庭生活機能與使用型態,重新安排室 內空間,規劃新格局與動線。

而設計團隊也提到,身為相關從業人員的屋 主爸爸,過程中便自行發包長期合作的工班 進行整建維護的工程。更令人感到驚豔的是, 從空間設計的完整度來看,得以看出設計團 隊、屋主一家與施作工班是在良好的互動與 溝通合作之下,完整呈現空間理想的模樣。

19

20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住宅類得獎

串連彼此生活 寫意生活場域 跳脫以往對於錯層空間的印象,改造後的居家空間,以一樓作為中心點,臨窗邊設計完整書 櫃牆面;二樓設置開放工作區,讓屋主能在工作之餘,保有與家庭的互動性;另外,錯層下 方空間的廚房,透過生活需求的考量,設計團隊藉由擴大公共空間比例的方式,提升整體空 間的層次與設計感,並同時回應屋主的生活休閒習慣,設立展示收藏品的區域。而不論作為 獨立用餐或聚會空間,這裡都成為了屋主一家方便而舒適的交流與互動空間。

突破空間限制 勾勒生活新樣貌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住宅類得獎

委員觀點 - 趙璽 「層聚 Layering」為一錯層空間。而錯層空間在原始功能的安排上,是利用空間交錯的 特性,在保有流動性的同時,讓空間中有效配置不同的空間使用方式。然而,本案因位 處低樓層與交錯的空間,在光線、動線與通風等條件上較為不利。

為了符合使用需求與克服物理條件的限制,設計團隊在與屋主溝通空間規劃上,首要關 注的是屋主對於居住的需求,並理解其生活脈絡與習慣之後,透過設計手法,忠實呈現 出聚會空間、視聽空間以及生活機能的配置。而格局的調動,也讓我們在進入空間之際,

從原先採光與通風不良的老舊住居,經過設計團隊的努力,轉變為光亮而療癒的居家空間,

便可輕易看出這就是一個家、一個好的生活。設計團隊也妥善利用錯層空間的優勢,縮

過程當中,設計上除去了多餘的元素而為空間留白,並在這些延伸的餘韻中,建立起視覺一

小原先的限制,提升各場域的互動性。

致性,讓居住感受得以延伸。更重要的是,設計團隊與屋主協商的過程,體現出雙方的互動 關係,對於生活的關切。而空間的再生,不只完整了屋主一家對於生活的想像,更巧妙呼應

這些手法與對空間細節的處理,看得出來設計團隊對於生活的關切是存在而直接的。在

老屋新生所提倡的價值。

勘察的過程中,委員會亦看見雙方協力打造出的空間,讓屋主一家感到十分認同而滿 意。因此在空間感受上,不論是屋主的信任度、溝通順暢度及空間完整性,皆有相當好 的表現,而這也是我們期待在作品中所看見的。

21

22


玖樓璞園 Pure Coliving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住宅類評審團特別獎

作品位置:臺北市文山區景豐街 81 號 提案單位:玖樓 / 共宅一生股份有限公司

寧靜巷弄內,一幢老房座落於景豐街上 翻轉住居的概念,改造而揉合成新型態的共享公寓

室內設計單位:工二建築設計事務所 工程營造單位:璞園建築團隊 經營管理單位:玖樓共享公寓 9floor co-living

而對於生活的美好與想像,在這樣的空間中共生而共好

空間的開放 老舊宿舍新生機 「玖樓璞園 Pure Coliving」空間,原為 80 年 代國防部所興建的國軍單身退員宿舍 - 忠勤三 莊。當時,榮民伯伯們的宿舍空間,在配置上 除了大廳空間外,亦設有閱覽區及理容院等不 同公共區域的使用。然而,逐漸老去而離開的 人們,使這個當年滿是人氣的國退宿舍不若以 往。在時空背景的轉換下,國防部便安排榮民 伯伯至其他居所,並將空間轉由臺北市政府財 政局處理。後經過公開招標的流程後,交由玖 樓團隊經營。

公共與私人 生活新平衡 經營團隊在進駐之初,便思考「共享」的精神 如何在隱私及公共之間達到平衡,如何在社群 生活下,保持個人的生活品質。硬體設施上經 營團隊則維持空間基本結構,除了結構補強、 全棟防水、以及增設電梯外,僅利用原有空間 的配置,重新進行空間使用的動線規劃與分類。 同時,一樓牆面改用大面落地窗及新增側面出 入口,大幅提升了整體建築的開放性與辨識性。 23

24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住宅類評審團特別獎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住宅類評審團特別獎

為符合生活分區的規劃,經營團隊將生活動線與公共區域的使用做較多的調整,並將公共區 分為兩個層次:「對外的公共」,及「對內的公共」。「對外公共」是將空間開放給社區及

委員觀點 - 袁世賢

一般民眾入內使用,如同一樓大廳的 cafe、瑜珈空間以及頂樓露台等場域。在軟體經營上,

「玖樓璞園 Pure Coliving」是位於文山區

經營團隊亦規劃每週的固定課程,並舉行社群活動、活動企劃;「對內公共」則是居住者共

一處老舊軍眷宿舍,經營團隊重整軍眷宿

享私人生活的區域,例如廚房、餐廳、洗衣間、沙發區。經營團隊也考量居住者們的工作型

舍的空間,並導入新的使用與居住功能。

態,在重整空間時設置會議室、工作區甚至錄音室等空間。

令 我 印 象 深 刻 之 處, 是「 玖 樓 璞 園 Pure Coliving」所提出對於「未來」生活的看法 -

最終,對內與對外的空間界線互相開放而相融,打破過往對共享公寓的想像而變得更為立體

一種年輕人所謂共居的生活方式。

之外,空間也變得舒適而和諧,讓鄰里社區能夠毫無門檻而輕鬆的踏入公共空間,進而延續 這樣的正向交流。未來,經營團隊也預計結合其它計畫,使空間能開放為社區照謢據點,並

我認為提出「共居生活」的方式是正向的。

將資源帶入鄰里社區。

它回應現今年輕人對於「住」的疑問:「真 的需要負擔這麼大的費用,去購買一間房子

共居公寓 當代共享的精神 經營團隊透過對於日常需求與居住趨勢的體察,揉合生活情境與狀態等變因,串連公部門、 民間經營及建商等多方單位,成功促成青年共享公寓的落成。同時,經營團隊的進駐及經營, 亦將原本社區裡閒置的一隅,重賦生機而再次蓬勃。最終,保留當時國退宿舍共享概念的「玖

嗎 ?」。而經營團隊把軍眷宿舍改造為年輕 人得以共居的空間狀態,並導入瑜珈室、公 共廚房等半開放空間,使居住者能運用這些 公共設施。

樓璞園 Pure Coliving」,不僅打開空間並活化了社區鄰里的關係,更開展了我們對於住居 範型的想像,創造未來生活的美好模樣。

另外經營團隊透過其改造手法,將房間改造 為小單元,使居住者能夠於互動、居住與生 活。而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樓的餐廳 - 開 放式的設計納入鄰里使用的概念。整體改造 與概念的落實,經營團隊不只提出對於年輕 人居住方式的解方,更提供當地鄰里,一處 能自由串聯的社交空間。更重要的是,經營 團隊提出對「未來生活」及「居住」方式裡, 一種新的看法與見解。

25

26


雜草町 Grassland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非住宅類首獎

閒置多年的歷史祖厝,因家族第三代對於家族歷史的追尋 進而改造倉儲空間,成為當代採集的永續生活推廣基地 邀請您慢下腳步 享用一杯雜草茶,並在回甘之際 感受土地的生命力 原來,生活與自然的共生關係 ,如此貼近而美好

作品位置: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三段 52 號 提案單位:雜草稍慢 規劃設計單位:湜澍設計 經營單位:雜草稍慢

27

28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非住宅類首獎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非住宅類首獎

溯源 找尋土地的記憶

重生 再現新舊共融的常民空間

坐落大橋頭延三夜市的街區之中,一棟於日治時期所興建的透天磚造建築佇立於前,這是「雜

2019 年「雜草稍慢 Weed Day」成立,經營方向以關注永續生活、臺灣青草文化、生物多

草町 Grassland」的所在地。此空間為經營團隊家族祖厝所改造的文化與生態實驗場域,是

樣性、藝術的社會實踐等多元面向,提倡「當代採集」來探索人與土地的關係。因辦理活動

當年經營團隊曾祖父母作為商業與生活使用的空間,也曾經是小兒科診所。然而,商業環境

需要尋找一個能作為「當代採集」交流平台的實體空間,在尋覓之中,注意到了這間被遺落

的變化與診所的歇業,此空間便隨著大稻埕商圈的商業轉變成為了堆放雜物的倉儲空間,並

多年的家族祖厝。

且在時代變遷的影響下就此鐵門深鎖、遺落棄置。 因老屋年久失修,在進行整建維護期間充滿了挑戰:牆面、天花板等均有壁癌與漏水問題, 延伸出牆面剝落、龜裂等現象;另一方面,空間局部亦有鋼筋外露、騎樓外牆植物扎縫、室 內磁磚地板傾斜及水電管線老舊等。

改造過程中,設計團隊除了進行隔戶牆裂縫植物清除外,也將受損牆面與天花板進行修復, 及將斑駁的牆面去漆等,使老屋原有的粉綠色磨石子壁面得以重現。因為深受粉綠色磨石子 所吸引,經營團隊決定復刻空間的調性,保留老屋原有的磨石子風格,進一步應用於地板與 吧檯區等,使來客能在入門之際,便感受到傳統工法與老屋的原貌美感。

果然,承載許多臺灣人成長記憶與歷史足跡的磨石子工法,搭配這個古早味而帶有藝文氣息、 一絲茶香的空間啟用之後,便成功吸引了眾多社區居民與路人的目光,在鍋爐聲此起彼落、 人聲鼎沸的夜市裡或許有些突兀。但也是這樣的獨特環境性格,讓經營團隊於後續的議題推 展上,有了更多的助力與媒介。

29

30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非住宅類首獎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非住宅類首獎

委員觀點 - 陳佳蔚 在進入「雜草町 Grassland」之際,整體感受清涼而舒適。同時,細膩交疊的新舊工法, 模糊了新跟舊之間的界線,呈現新如舊而舊如新的,很自然的狀態。

實體空間上,磨石子地板搭配架高於中島的吧檯座,空間的緩衝與延伸有了良好的媒 介,延伸並帶入內部鋪上日式塌塌米的活動空間。使用經營上,經營團隊在當地持續性 舉行走讀系列活動,並搭配講座活動等行動,著實看出經營團隊對於自身歷史脈絡,真 切地想要追朔,並延續過去的榮光與家族的歷史,進而透過此空間串連起歷史、脈絡與 關注的議題。

回應「老屋新生」的概念,在都市更新與整建維護的脈絡,又或地方創生的概念,是一 脈相連而有所連動的。而無論從設計,或是尊重當地風土關係的面向,又或者經營團隊

慢下腳步 撿拾生活中的片刻美好

試圖回朔過往的聚落型態,引動未來生態與文化的議題聚落等行動,使我們對於「雜草

靜謐、溫暖而故事滿盈的「雜草町 Grassland」,除了以此名紀念日治時期興建的老屋,以

町 Grassland」有著非常高的評價。

及逝去的「草埔仔」外,經營團隊希望「雜草町 Grassland」座落於此,會如同雜草在隙縫 中滿富生命力的探出頭來,鬆軟水泥都市般,鬆軟土地,也鬆軟人們的生活和心靈,並綻放 生命而傳遞綠意,讓人們得以放鬆,看見生命的奇蹟原來一直都在身邊,也存在於我們日常 生活的每一天。 「雜草町 Grassland」在這塊生態稍匱乏的區 域中,奉上一杯杯的雜草茶,向老居民、過 路客與聞名而來的粉絲噓寒問暖,並以藝文 展演活動、講座、工作坊等方式,慢慢將保 健身心、永續生活的概念傳達給大家,也透 過這些行動,加深人與土地的連結,進而凝 聚關注環境生態的議題社群與關懷。經營團 隊也期盼,在這個多元文化構築的老社區裡, 能透過採集,推廣永續生活的理念,並持續 在城市裡,學習與自然共生。 31

32


森林 _ 無盡藏 經歷舊時代市中心而逐漸頹敗的城市一隅 透過空間改造與品牌的經營,街坊活絡而富有生氣 老屋的新生更翻轉老舊印象,創造街區新活力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非住宅類得獎

逐漸沉寂 舊時代中心的轉移 低調卻極有辨識度的燒杉立面,逐漸成 為街道上指標性的印象畫面。此處是 「森林 _ 無盡藏」,興波咖啡的所在地。 日治時期,原建物位在樺山町與榮町交 界處。而光復初期,臺北市最初的兩大

作品位置:臺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二段 27 號

軸線道路,即南北縱向的中山路以及東

提案單位:硬是設計

西橫向的中正路,且是戰後臺北市都市

規劃設計單位:硬是設計

計畫設定的中心區域。然而隨著發展重

經營管理單位:興波咖啡

心的轉移,此區則逐漸成為城市發展上 的偏隅旁落。即便近年華山文創園區完 成後此區備受矚目,善導寺捷運站到華 山區域的忠孝東路段,仍然是相對安靜 的一區。

商店街屋的重整 光線與層次感的設計 而座落於此區的「森林 _ 無盡藏」為一 棟 60 多年的老屋,格局屬於商店街屋 型式的空間,然因老舊先天限制與年久 之關係,除了一樓室內採光不佳、白晝 黝暗外,亦有多處漏水,壁紙磁磚剝 離,管線老舊均已不堪使用。

33

34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非住宅類得獎

因此,設計團隊將改造設計的主軸,以「森林 _ 無盡藏」的想法,重新安排建物內埋管線、 水電管線等,並以仿森林裡藤蔓四處蔓生的意象,外掛 EMT 鍍鋅鋼管。而重新佈局的管線, 沿著舊有牆面,如同承襲歷史的脈絡而美感自然存在。而在垂直空間設計上,設計團隊為了 讓光線能照進一樓,設計團隊將一樓後方的增建物拆除後,還原最初街屋格局中的天井以增 強採光,讓甫入門的視線感知能富有層次。同時,透過拉大二樓窗戶的進光量,再搭配部分 樓層板的敲除,讓天井光再延伸進一樓前方;另外,牆面處理上,則保留 Rustic Chic 的質感, 僅維持原樣並加強磚造的肌理,並且處理漏水等問題。

啜飲一杯咖啡 享受都市裡的綠意 而隨著經營單位興波咖啡的進駐,空間再生而開始經營後,經營團隊將一樓入口處設計為視 覺通透的吧檯;咖啡廳二樓則配合「森林」意象大面開窗,讓使用者能在享受咖啡廳氛圍的 同時,迎接綠意。而立足於華山文創園區週邊,經營團隊亦嘗試連結文創園區的藝術精神, 透過經營手法呼應脈絡。品牌經營的成功增添了來客人潮,更熱絡了華山文創園區周邊的生 氣。最後,也邀請您來走走,進入這個整建後充滿故事性的空間,並喝上一杯咖啡,感受片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非住宅類得獎

委員觀點 - 陳佳蔚 若以空間設計角度觀看「森林 _ 無盡藏」,或許能先自經營團隊咖啡師的故事開始: 「經營者本身的年齡並不大,可是卻花了非常多的時間,鑽研於咖啡豆種與烘豆產地 等。」同時,經營者除大量研究咖啡知識外,更不斷挑戰世界咖啡的獎項。而行動的初 衷,便是希望能把臺灣烘焙咖啡豆與其故事,進而推廣到國際間。而這樣的理念,著實 令人感動。

視角回到設計空間方面,我們能看出設計團隊想要挑戰自己,更能觀察出咖啡經營者試 圖從街邊販賣的型態,轉為經營大店面。空間中,設計團隊運用垂直設計手法,透過兩 層樓相連而垂直的設計,串聯兩個空間原本相隔的空間。雖然,設計團隊在設計元素的 使用上,或許可以更溫潤、更與當地脈絡有所連結,並且更加細膩,但若能以理解經營 者的背景與動機,並考量開業初衷等,綜觀「森林 _ 無盡藏」作品本身確實有著不錯的 評價。

刻的寧靜。

35

36


不只是圖書館 Not Just Library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非住宅類得獎

保留歷史痕跡 新舊對話的進行 不只是圖書館的前身,為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專賣 局 - 松山菸草工廠的女澡堂區,隨著消費習慣與公 賣改制的緣故,菸廠因而停產而關廠。後續空間交 由市府單位管轄,於 2001 年列為市定古蹟,並透

歷史悠久的澡堂區,化身閱讀空間

過修復再利用方案,將園區定位為台灣文創發展基

而靜謐一處,典藏紙本與生活的足跡

地與新據點。

空間承載歷史意義,邀請您入內,沉浸閱讀 松菸文創園區

作品位置:臺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 133 號 提案單位: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

女澡堂區本身為近 80 逾年的歷史建物,修復前建 物外觀保存完善,建物內部老式花磁磚則因歲月而 破損斑駁,而內部管線年久失修,喪失使用功能,

規劃設計單位:

同時漏水問題與周邊綠地景觀欠缺管理,致使環境

柏成設計 JC Architecture.、太研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已草木蔓延、蚊蟲孳生。因此,如何在修復空間的

經營管理單位: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

同時,延續其歷史建物之脈絡,並使空間能互相呼 應,則成為設計團隊改造的重要課題。

37

38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非住宅類得獎

緊密相連 光影、書香與花香的交錯 爬梳歷史脈絡並盤查空間狀況,設計團隊以老屋新生的概念為主軸,並以「泡書」為號召, 試圖結合書籍、氣味、植物與陽光構築的「書澡堂」。同時,在不破壞原建物條件下,將空 間轉換為新型態的閱讀空間。

施工工法上,設計團隊尊重古蹟建築而保留日治時期的檜木窗框、老式花磁磚等,讓木窗將 室內外空間得以串連,形塑友善環境的減法美學。同時,保留原天井功能,設計懸吊的鋼索 圓弧燈飾,讓陽光灑落的同時能映照在弧形澡堂,形成與現代書池的意義連結。

另外延續內部空間的閱讀氛圍,室外閱讀空間則選用近百種植物,留下原有的台灣櫸木、紅 花玉芙蓉等,搭配各種台灣原生蕨類等不同植物,並改善原先排水不良的問題,使這樸素、 和諧的空間裡,植物和光影自然展現著優美的氛圍。

沐浴書海 泡上一場洗滌身心的書澡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非住宅類得獎

委員觀點 - 黃筠舒 今年度台北老屋新生大獎中,可以看見有若干作品屬於文化資產,而文化資產如何在修 復之後,能發揮更大的社會能量,並結合過去生活場域的空間,會是我們所關注的。

「不只是圖書館 Not Just Library」這個作品位在松菸文創園區裡頭。也或許我們沒想 過,原來以前園區內竟然是有澡堂的。但回朔產業歷史,其實可以得知早期這裡有許多 工作者,會習慣於辛苦工作完後先洗上澡,才會接著回家。

以生活場景的角度,設計團隊成功運用室內設計的作法重現了歷史場景,更成為知識與 可延續的概念。另外,以「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對於「社會責任」等面向思考,我們 亦能看見幾個關鍵的作品案例。也讓大家在反思之際,回朔過往臺灣的老房子,不是只 能以古蹟修復這條路為唯一,更能從常民的、生活的樣貌與觀點切入,並且透過這樣的 狀態,文化脈絡才得以永續下去。

回歸閱讀空間的願景,經營團隊在經營上將此空間作為設計相關講座、工作坊、設計交流平 台等場所外,將空間打造如泡澡般通體舒暢、身心舒展的實驗性閱讀場域。最終,以古蹟新 生之姿,邀請讀者入內,享受閱讀的樂趣。

39

40


一碼 IMMA - 人與物的再生基地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社區空間類首獎

閒置的地下層空間,經眾人之力得以重生 而互助與在地關係的網絡,創建空間再生經驗 破除空間的實體邊界,這裡有著包容與開放的環境 成為一座真實存在的人與物的再生基地

作品位置: 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二段 364 巷 24 弄 46 號地下層 提案單位:粉紅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規劃設計單位:粉紅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經營管理單位: 粉紅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41

42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社區空間類首獎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社區空間類首獎

陳舊地下層 活化方法的導入

彈性回應空間問題 再生基地新方案

「一碼 IMMA- 人與物的再生基地」位於臺北

藉由在地網絡及積累多年的社群能量,設計團隊結合眾人之力以及各種創意提案:漏水用植

市萬華區的南機場公寓裡,位處一 5 層樓五

栽盆接水;地下層回音問題,則利用拆下天花板的輕鋼架,在上面鋪滿密封裝袋的玻璃棉,

角大廈的地下室,空間原始設計上,是作為市

改善之後不只聲音柔和,還可以聽音樂;燈光的設計除了亮度,還有色溫、角度等可以調整,

場所等商業使用。在過去的那些年裡,這裡曾

因此設計團隊配電彈性大,在同一個空間配置中,能隨時滿足工作時高亮度和放鬆時局部點

是聚集上百攤傳統市場、軍公教福利站與社

照明的需求。透過各種彈性而低預算的手法介入與改造,空間成為了現今舒適、通風順暢而

區生活的據點。然而,隨著人口凋零與遷移,

明亮的共伴聚落。

乃至近年福利站結束營運等因素,原本的空間 因為久未使用,逐漸變成堆積雜物的社區陰暗

在此脈絡下所誕生的「一碼 IMMA」,作為實體社區互助平台,延續過往在城市中串聯人才、

角落,諾大的四百多坪空間,也因年久失修而

物料、空間的再生經驗,創建了城市內真實的交流與互動平台,讓異質社群得以在此深根與

產生許多空間硬體等問題:天花板漏水,且地

交流。經營團隊透過空間作為社區節點的特性,引進相關都市資源,並以議題性為主軸辦理

下空間排水不良的問題,造成積水甚而長出鐘

多元而豐富的活動。同時,經營團隊亦規劃出共同辦公室等空間,讓社群在互動之際,滾動

乳石毯。另外,封閉的地下空間,通風與流通

出不同層次的交伴,開創社會議題的解方。

問題更是無解。以上種種,在設計團隊進駐之 初,成為了迫切而急需解決的問題。

43

44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社區空間類首獎

信任關係的連結 人與物共創的美好與價值 如今空間可供社區聚會的空間,提供共用廚房、木 工手作坊、物資再生課程、實驗性活動等,除了空 間明亮而人潮再次聚集於此外,社區居民也感受到 了人氣。而疫情期間,亦與在地社群展開臨時合作 專案,成立街頭聯合防疫物資中心。

「一碼 IMMA」破除了硬體建設的物理邊界,建 立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流通而循環的互助關 係,並透過後續各種行動,引動參與者從生命經驗 的角度加入,並持續滾動式的回應社會脈絡與相關 議題。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社區空間類首獎

委員觀點 - 劉建億 設計團隊除初期透過更新處的計畫協助之外,亦運用了非常創意且非典型的設計手法, 並顛覆我們對於修繕空間的技術想像。過程中,設計團隊也提升了空間機能性及可動 性,而這也是這個空間裡面,最有特色的地方。

在經過一連串的改造後,空間開始集結傳統社區及新興社福社群,並因此積累了議題關 注的能量,設計團隊透過靈巧的設計手法讓空間重生後,也因彈性使用的特性與包容 性,更陸續創生了四到五個不同的社群進駐。

設計團隊除改造手法的創新外,對社區空間、社群,還有議題社群的包容性跟包容力, 更重要的是其本身所綻放的熱情,我想是讓這個空間重現生機的重要關鍵與因素。「一 碼 IMMA- 人與物的再生基地」除了代表著新型態社區空間的典範外,其空間再生的故 事更令人感動。最後,推薦大家來到一碼走走。

如同過往聚集於南機場社區的社群,「一碼 IMMA」延續了共創而富具韌性的精神,也讓這 個再生基地不僅是議題推廣的橋樑,也是陪伴著組織夥伴們持續共進的空間,一起在未來的 每個時刻,共伴前行。

45

46


N24 台北方舟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社區空間類得獎

過去與現在共存 重整空間格局 「N24 台北方舟」原屬台電中心倉庫群之

原作為倉庫使用的空間,經由設計改造 融入對機能的需求,注入新想像 創造都市空間與社群的新定義

一,為日治時期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松山工 場,戰後作為台灣電力公司的松山修理廠。 原先,建物作為倉庫使用,因此設計上不 具備良好的採光及通風條件。

在理解使用機能與量體特性後,設計團隊 作品位置:臺北市南港區市民大道七段 100 號 提案單位:十禾環境設計有限公司 規劃設計單位:十禾環境設計有限公司 經營管理單位:財團法人臺北市會展產業發展基金會

配合東區門戶計畫而以辦公使用為設計標 的,改造手法上則將倉庫量體脫開並向外 延伸,讓更多自然光線打入室內;屋頂層 的挑高,則讓辦公空間重新解構,垂直關 係得以開展。

47

48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社區空間類得獎

導入新機能 回應新時代趨勢 設計團隊以社群流動的概念,打破空間格局限制並規劃不定著的辦公、討論、休憩等機能空 間,讓使用者能在工作時,依然能保有交流的自由度與空間。另外考量建物本身為歷史建物, 設計團隊於修復中除了進行鋼構補強、制震壁施作等硬體補強外,更保存了外觀材質與整體 的使用痕跡,並以鋼構為新建材料來襯托原有材質的風貌。以尊重歷史脈絡而保留部分原貌 的修復手法,得以讓我們能從各種視角,看見牆面的斑駁,以及歲月所留下的足跡。另外, 走上二樓進入到「區塊鏈育成中心」辦公空間,設計團隊選擇用制震壁作為點狀的結構,補 足老屋年久而衍生的問題,同時也能保留原有鋼筋混凝土的構造之美。

而順著光線與中庭旋轉梯,來到了頂樓屋頂區。頂樓中庭拉高的斜角量體,設計團隊利用側 邊開窗的方式,讓足夠的光線得以引入中庭,而量體造型的設計上,亦呼應了「N24 台北方 舟」的「方舟」意象,成為園區入口的代表意象。

脈絡的延伸 社區空間再定義 設計團隊藉由現今對社群連結的觀察,配合以區塊鍊中心作為辦公空間的「N24 台北方舟」, 將「社區」空間的定義擴大為「社群」的互動,而不論實體或這樣的關係,也著實描繪著未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社區空間類得獎

委員觀點 - 蕭定雄 觀看「N24 台北方舟」及週遭場域,能發現此空間外的其他倉庫群,多正進行古蹟及歷 史建築的修復,而佇立於此的「N24 台北方舟」,相對地就能感受其獨特性。而這樣奇 觀的感覺並非憑空而生,而是從既有的老舊倉庫轉變後所獲得的感受。

同時這個空間還有個特色在於,設計團隊於進行整建維護工程的同時置入幾個簡單的巧 思,譬如空間流動性的安排,是為呼應空間作為「區塊鏈中心」,讓使用者能於各個空 間中舒適的坐下、相遇與討論。

將視角拉回現實生活的層面,「N24 台北方舟」這個空間彷彿如人類社會般,不只存在 平面流動,更有著垂直關係上的互動。於是設計團隊在空間裡,不只是把原有建物的空 間打通或拆解,更成功運用了新舊元素拼接空間語彙。

延續老屋新生的概念,設計團隊在格局設計上考量後續進駐者的使用,讓空間呈現不定 著的狀態,使空間使用上有更多的發揮和分享。「N24 台北方舟」從近似無機體的狀態, 漸漸發展為一個有機體的過程,著實是我認為令人感到深刻之處。

來人們互動的模式,也更是發展趨勢之一。核心概念結合設計手法,空間的修復創造以 「 人 本」為主的建築空間,再現了空間魅力。

49

50


蟾蜍山大客廳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社區空間類得獎

山城聚落 穿越百年的文化景觀 「蟾蜍山大客廳」座落於公館圓環的靜巷內,

繁聲嘈雜的公館商圈,巷弄內寧靜自得 座落於此的山城聚落,典藏著神話與歷史 在日常之中,人與生態、歷史共生的聚落持續開展

位處臺北盆地南緣,自古為進出臺北的南區門 戶。而從清代的瑠公圳、日治的農業試驗所與 戰後中美協防的軍事地景等,位於城市邊陲的 山城聚落,除完整保存城市發展軌跡外,更展 現了包容力與多元性,呈現多元族群共融而跨

作品位置: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 4 段 119 巷 66 弄 12 號 提案單位: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規劃設計單位:恒維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世代混居的生活景象。另外,歷經多年居民的 參與和經營團隊的持續投入,透過社區參與和

經營管理單位:

共作形式累積能量與共識,並終在 2016 年登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錄為文化景觀,成為台灣少數具文資身份,同

( 委託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為為設計、好蟾蜍工作室 )

時仍有大量居民居住的「活」的聚落。

體現自力營造精神 呼應過往生活痕跡 後續在指定文資身分後,設計團隊於進場前 期,先以空間測繪和參與社區等形式梳理發展 史,並透過經營團隊所盤查之歷史資料、生態 資源盤查與社群網絡等協力,以設計手法具象 生活的足跡,並在屋頂面維持錯落的天際線景 觀,再現自力營造的精神。而修復過後的自力 營造建築群,其高低錯落的屋頂語彙,亦成了 蟾蜍山聚落的特色之一。

51

52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社區空間類得獎

共生共融 在日常與公共之間 2020 年,「蟾蜍山大客廳」修復完畢並開始對外營運,而作為社區內第一個公共空間,「蟾 蜍山大客廳」不僅對內成為居民交流與談天的好去處,藉以凝聚社區關係之外;對外,空間 更肩負著文化與歷史推廣的任務。也因此,延續前期社區共創的精神,在經營團隊的策劃之 下,「蟾蜍山大客廳」的常設展覽與特展等,也以社區居民作為主體,透過經營團隊舉辦社 區工作坊的形式,進行繪本繪製、插花活動等共創行動。

從家宅轉身為文化場域,「蟾蜍山大客廳」彰顯了聚落「以住為主、以山為居」的生活本質。 同時,延續蟾蜍山的獨特性,在社區參與而共創的行動之中,以「家」作為意象,山城象徵 了一個對市民開放,同時致力保存及推廣蟾蜍山農業脈絡、軍眷歷史、生態及社區精神的文 化基地。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社區空間類得獎

委員觀點 - 蕭定雄 「蟾蜍山大客廳」特別之處在於,其位於眷村一處閒置家屋所改造的社區開放空間。在 空間改造前,設計與經營團隊運用了社區工作坊的概念,蒐集社區居民對日常的需求及 對空間的想像。

整合使用者需求之後,設計團隊運用三連打通的方式連結各單元,以挑高方式將垂直空 間撐開來。另外設計團隊也保留小空間的安排巧思,讓人們進到空間之際,彷彿像在穿 越迷宮般,走進一處偌大的空間中,看見轉彎處,接著又進入另一空間中。而此空間的 體驗更讓大家意外地發現,看似完整的大量體,內部卻由許多小規模而多元的空間所組 成。

巧思的安排,引動入內者親身體會過往眷村的生活型態。不論克勤克儉的生活、鄰里關 係與互動的溫度,或是對當時生活的想像,透過設計團隊的設計手法,「蟾蜍山大客廳」 著實展現了現代生活的另一種樣貌,而這樣鄰里交流的空間,是我們認為拿捏恰到好處 的地方。

53

54


濟南教會新宣教中心 暨主日學教室修復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社區空間類評審團特別獎

教會空間 場域次序的重整 「濟南教會新宣教中心暨主日學教室修 復」是位於中山南路及濟南路口的市定

超過百年的教會場所,歷經整建維護與移位重建而再次重生,

古蹟濟南教會主禮拜堂,自 1916 年竣

透過古蹟修復工法,克服種種修復條件限制。

工落成至今,已成為了該區域重要的

開放而親近的中庭空間,不只成為教友與民眾放鬆身心的場域,

宗教性地標,同時亦是臺北市目前僅存

更是一處能自在交流的空間,

三座日治時期的基督教建築之一。而位

溫柔再現空間的美與層次。

於主禮拜堂東側的主日學教室則興建於 1936 年,為主禮拜堂的附屬建物且同

作品位置: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 3 號 提案單位:張哲夫建築師事務所

屬市定古蹟。

規劃設計單位:張哲夫建築師事務所、陳森藤 經營管理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主日學教室歷經地震、兩次火災及遭侵 占等不當使用,其屋頂、牆體都明顯受 到損毀,同時,舊有教會設施與空間皆 逐漸不敷使用。因此,多重考量之下, 便透過全區規劃及古蹟再利用等方式, 重整空間組織 ( 其中包括主禮拜堂、主 日學教室、宣教中心 )。建物關係上, 主禮拜堂的前庭廣場仍是主戶外空間, 新宣教中心與主日學教室則以ㄇ字型和 主禮拜堂形成先後順序的組織關係,藉 此建構出空間的層次感與安定性。

55

56


再現古蹟之美 構築當代性詮釋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社區空間類評審團特別獎

施工過程中,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如何在尊重且不影響古蹟建築的條件下,避免造成空間與量 體的壅塞,同時顧及會友停車的需求。因此在設計發展的過程中,採用逆打工法與古蹟移動 工程等技術,在擴增停車空間的同時,將古蹟整體位移,並在完成地面工程後,將建築量體 完整移回原位。另外,除了新舊共構的的構築方法,設計團隊亦全面性的關注教會的視覺點 與要件,並在無數次的討論之中,終落成現今的禮拜堂園區。

重啟後,主日學教室除了保有宗教教育場所的功能,作為兒童主日學教室之外,修復完成後 的二樓增設了教會的史蹟展覽廳,提供會友及民眾入內參訪,亦不定期舉行園區內的古蹟建 築導覽活動。

關切的本質 古蹟重生的信念

委員觀點 - 黃筠舒 文化資產活化之進程上,過往大家所在意的除古蹟量體的修復外,更已慢慢走向硬體之 外肩負「社會責任」的狀態。以「濟南教會新宣教中心暨主日學教室修復」來說,其關 鍵點在於,我們能看見設計團隊努力且辛苦的將量體進行修復,並在濟南教會配合度亦 非常高的情況下,共同完成困難度頗高的作品。

因場域限制緣故,設計團隊在修復過程當中,移動空間量體進行古蹟與濟南教會的修 復,後續再將空間完整移回原位。另外濟南教會亦開放廣場處的座位區,提供民眾使用。 加上教堂本身地緣關係之故,設計上也呼應其對外之關聯性,進而落實社會服務的理 念。

教會園區提供民眾自由進出、參觀與休憩外,更令人動容之處,是其對於議題社群與地緣社 群的開放,坐落於行政中心與醫院旁的教會園區,不論作為醫院病友的禱告之處,或社會運 動者的休憩點,皆展現教會園區的公共性。也許,古蹟活化再利用的方式,除讓古蹟成為有

濟南教會除了本身具有一定公共性之外,也使我們看見老屋的新生或文化資產再利用等 事情上,建築所提供之開放性亦是很關鍵的切入點。

生命的有機體外,讓所有人能自然而親近的與其互動,更是回應老屋新生的價值所在。對於 生命的熱情與溫度,「濟南教會新宣教中心暨主日學教室修復」真切展現其對各議題社群的 關懷,及作為社區中心的理想境界。

57

58


整維行動特別獎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整維行動特別獎

今年度首設立的「整維行動特別獎」,針對過往參與更新處整建維護相關計畫(包括拉皮、

整建維護相關計畫,所產生的正向影響力及所展現的獨特性與能量,除深具啟發性外,亦展

增設電梯、結構補強等)案例,及整建維護推廣相關計畫(包括 OPEN GREEN 2.0、老屋新

現城市生活裡「整建維護」所展現的價值,及背後所代表的再生精神與社區的韌性。

用計畫等)執行案例,並經由各計畫單位,以作品案例的執行完成度、空間故事性與計畫推 廣效益等面向推薦作品案例。

59

60


點亮太平町 - 台灣原生林下緣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整維行動特別獎

改造過程當中,由於學生是校園的主要 使用者,執行團隊便在改造進行之前與

推薦整維計畫: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 2.0 座落地點: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 239 號

5 年級同學,舉行了一場改造工作坊。 藉由小朋友們發揮創意跟觀察力,提出

屋齡 / 改造前設施年齡:

了希望可以在林下讀書、聽音樂,或者

園區:約 123 年

因道路車聲太大而影響上課等問題。總

涼亭:50 年以上

整維行動執行期程:108 年 3 月 –109 年 11 月 經營管理單位:臺北市大同區太平國民小學; 施瑛雪、陳一銘、陳文彬

結學生的各種回饋,執行團隊便在工作 坊上,帶小朋友共同設計了庭院及共作 傢俱。後續,學校再利用廢棄木材,舉

修繕綠基地 整建閒置空間

行木工教室與樟樹雕刻等活動。

太平國小是一個擁有 123 年歷史的小學,是一

「點亮太平町 - 台灣原生林下緣」執行團隊

座於日本時代由大稻埕仕紳捐獻並蓋給台灣人

共學共作 創造都市叢林

念的小學,也是臺北市歷史悠久的小學。而空

如今,轉角綠地獲得街坊民眾的喜愛,

間改造的區域,則選定位於涼州街跟延平北路

過計畫資源的導入,整建維護校園內的開放

學校師生也漸漸接納前庭複層森林的自

轉角路口處,緊鄰著天橋及車道側門一側的林

空間。

然樣貌。而未來,執行團隊也持續思考

蔭空間。此區原於樹蔭下種植香草植物,但因

要如何以改造空間作為起始點,並透過

日照不足而無法形成景觀,也就逐漸形成了棄

將視角移往作品所在的複層森林區域,我們

擴大影響力的方式,讓一般都會區民眾,

置的狀態。

能清楚看到執行團隊以「生態性」為主軸,

能夠重新接納自然環境,並且因喜愛而

設計並整理植栽廣場,同時考量學生亦為空

加入永續經營的行列,特別是面對一片

間使用者,在校園裡以植栽生態式的空間

有些濃密的都市叢林。

為設計手法,相較於整齊而乾淨的綠地空

打開綠生活 再造校園生態系 在 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 2.0 的改造計畫當

61

委員觀點 - 陳建華

於提案時,提出了其獨特的改善方案,並透

間,有時是較難被接受。 執行團隊透過與

中,執行團隊發現轉角處那棵於建校之初移植

執行團隊相信透過推廣活動的引導,或

學校家長、小朋友共同合作的方式,改善並

的老樟樹得了褐根病,在搶救不及的情況下,

設計讓人感到安心的植栽空間配置、清

共創生態環境。後續,執行團隊也延續此方

只能保留樹幹並另做教育與藝術收藏之功能使

晰的引導路徑等形式,是下一步想要努

案,將生態改造、參與設計等概念融入學校

用,後考量庭院區整體已形成小森林的樣態,

力改造的方向,期望能以都市區域生態

課程,進而持續性進行校園環境的改善。最

於是執行團隊將轉角區改造成以小喬木及灌木

經營模式為主軸,發展環境教育課程,

終,空間的逐漸落成,也使我們了解到這些

為主,並搭配溼地生態區。至於庭園部分,則

並且讓學生透過共學共作的方式,讓學

行動存在著非常多元的意義。

秉持都市生態化的精神進行複層化設計,並增

習歷程更加多元,也共同推動太平校園

加植物層次感及多樣性。

生態與永續的核心價值。 62


OPG 賦予明興秀明閒置空間新生命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整維行動特別獎

在使用分類上,生態館為諸多社區課程與活 推薦整維計畫: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 2.0

動、接待外賓時簡報、座談、便餐的場所,同

座落地點:臺北市文山區秀明路一段 17-27 號

時,里辦也持續辦理豐富而多元的社區課程

、秀明路一段 19 巷 1 號、2 號

與活動,讓社區長者能夠在參與之餘,有更多

屋齡 / 改造前設施年齡: 白屋 / 生態館 / 園圃 ( 含小白屋 ) :約 60 年

的關係連結,並建立起社區的情誼;白屋兒少

友善長廊:1 年以上

小站的誕生,是北市第一座由社區經營的「兒

整維行動執行期程:108 年 3 月 –109 年 11 月 經營管理單位:社團法人台北市文山區明興社區發展協會

童少年福利服務據點」,讓社區小朋友在課餘 期間,能有課後輔導人員陪伴他們寫功課、吃 晚餐,另外,暑假期間,白屋也會舉辦七至八

眾人協力 再造老屋新生命

週不等的夏令營,讓孩子們能有更多面向的體

「OPG 賦予明興秀明閒置空間新生命」為臺

驗。

北市文山區中秀明路一段 17 號至 27 號一帶, 是名為「育德新村」的閒置軍方眷舍,無人聞

走進社區園圃,能看見一處讓居民們在高台上

問且斷水、斷電又漏水的時間也超過了十年。

栽種的平台,並充分享受著都市裡的田園景

直到民國 101 年,由明興里辦公處開始代管

緻。除了作為種植園圃外,這裡也成為展示環

「生態館」後,並進一步透過 Open Green

境教育成果、環境教育宣導等,以及外部團體

打開綠生活 2.0 計畫、連續兩年的社區園圃計

交流的絕佳場所。近期完成的友善長廊,則透

畫等資源的導入,結合社區百工達人和志工們

過園圃志工團負責管理,並配合園圃公田的收

的協力,終逐漸喚醒社區老屋的新生命,也讓

成,轉作為關懷據點共餐的食材來源之一。

社區居民的生活,有了更多密切的連結。

社區參與 共創永續環境 持續行動 串連空間節點

最後,透過社區自主發起的空間改造行動,配

在社區代管並陸續改善空間的過程裡,總計完

合整建維護計畫的相關資源導入,以及最重要

成有:生態館、白屋、明興秀明園圃及友善長

的 - 社區居民的參與和投入,讓這個原本荒廢

廊等四個單元的改造。最後完成的友善長廊,

而使用率低的公共區域,轉變成光鮮而亮麗的

則串連了社區生活空間的各個節點,形成完整

外觀,並且在兼顧社區生活與實用性的同時,

的活動網絡,讓這個區塊成為居民活動的重要

成功營造了友善而永續的環境。

委員觀點 - 陳建華 執行團隊過往花了上許多時間,進行舊 有空間與環境的改善。而計畫所修復的 空間當中,甚至有許多硬體改造皆是執 行團隊親自動手改造,當中包含了生態 教育館,以及高台綠花園等等。

在執行團隊改造閒置空間的過程中,除 空間本身整修外,也考量社區內年長者 及居民等需求,進而安排公共空間提供 周圍鄰里使用,並結合青少年課後輔導 等服務,以實踐「共生」概念於環境與 空間當中。而這亦是我們希望能彰顯的 部分,一個社區或空間改造 - 是經由大 家努力過後,所產生的成果。

聚落。

63

64


青田中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整維行動特別獎

執行團隊結合在地經驗與社群的聯結,期望 能透過自身設計背景的能量,在拓展老屋更

推薦整維計畫:老屋新用計畫

多可能性的同時,讓東園街能孕育出獨特的

座落地點:臺北市萬華區東園街 140 巷 1 號 2F

氣息與暖意。

屋齡 / 改造前設施年齡:40 年 整維行動執行期程:107 年 5 月- 108 年 5 月 經營管理單位:青田中室內制作

藉由交流 翻轉舊有觀念 原先空間格局紊亂而隔間狹小,導致空氣與光

回憶初衷,執行團隊參與計劃一方面是想

線難以流通,管線、牆壁等皆因使用已久產生

藉著整理空間,增進大家對老房子的了解

許多問題。於是透過老屋新用計畫資源的導

與正面觀感,而後續因計畫所辦理的回饋活

入,執行團隊在整建維護的策略上,決定打通

動,也才發覺原來執行團隊與居民之間,對

木隔間,並選用復古味的老飾件裝飾,同時讓

於「老屋」的認知與使用差異甚大。但藉由

前陽台的光線能自然撒落空間,強化整體空間

計畫,使得執行團隊能慢慢引導鄰里深入了

質感的呈現。有趣的是,就在老屋即將完成改

解老屋為何,並逐漸轉變居民對於老屋只能

造之際,執行團隊則發現街坊鄰居因好奇時常

「等都更」的印象,進而產生整建維護自家

駐足於一樓觀望。於是,便下樓主動邀請街坊

老屋的動機,也是執行計畫時所料想不到的

鄰居們入內觀看。

正向效應。

串連社群 孕育街區獨特性 在與居民的談話與互動中,執行團隊才發現老 街區中,有許多居民並不曉得如何整理老房

委員觀點 - 劉建億 執行團隊約在 6 年前,入駐臺北市萬華區 - 南萬華迦吶仔地區的老公寓二樓。以室內設計 為業並進駐老街區的空間中,運用輕巧的改造手法,將隔間打開並引入了光線。

子,也多以為老屋整修要花上很多錢。循著此

以整建空間 建立在地網絡

契機與脈絡,執行團隊後續於參加「老屋新 用」計畫時,便運用建材展示空間的改造,同

時 間 回 到 約 莫 6 年 前, 執 行 團 隊 無 意 間

時針對在地居民與議題需求社群,辦理老屋裝

來到萬華區東園街上,而首次的邂逅,執

修的免費諮詢等回饋活動,並協助推廣老屋改

行團隊便發覺此處仍保有臺北城中,相當

造的議題與觀念。另外,執行團隊於先前入駐

寧靜而溫暖的一面,深受街區氛圍吸引,

時,也發現自身屬於該區較早入駐的團隊,與

進而決定進駐此街區,開設室內設計工作

後進青年團隊多有接觸且互相結識,並成為鼓

室。

勵彼此的社群。

65

同時,執行團隊考量空間語彙與在地脈絡,保留了外陽台的開放性,透過修復與再利用方 式,將老窗花、陽台欄杆和面磚等元素予以保留,更重新點亮它們。另外觀察南萬華迦吶 仔老社區的居民特性,也能發覺街區中若有新團隊的進駐,居民多半會因好奇心而駐足觀 看,這也使執行團隊,能有更多交流與互動的機會。

執行團隊作為早期進入此區域的年輕團隊,發揮了引動街區對整建維護的想像,也打開了 舊社區居民對於新空間、甚至老屋修繕的想像,不只改善了空間,更在改善空間的同時, 擴散其影響力,並使在地居民對老屋空間的整建維護有所改觀,進而產生後續的正向質變。 66


CEO1950 總裁藝文空間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 網路人氣票選

坐落於中山區新生北路靜巷內,CEO1950 總裁藝文空間為當年首任央行總裁的宅邸,一棟 歷經 70 餘歲的歷史建築。藉由政府計畫及資源進場,建物在修復之後,透過經營團隊多面 向的經營模式再現當年。與其他老屋改造的商業空間的不同,經營團隊保留建築本身的歷史 痕跡,並嘗試以空間展現自過去到現在的時間軸。另外,透過計畫的修復,也讓新舊交融的 空間有了不同的韻味。

從進門到用餐,從用餐到聽演奏,整個過程都變成一個展演的新型態體驗方式,經營團隊也 本年度網路人氣奬票選,

藉此模式,以傳達美學、在地文化及生活等理念,並將空間打造為一座多元而充滿故事性的

在歷經一個多月的票選與票數統計後,

人文場域。未來,團隊也期盼能透過老屋新生後的空間,結合「家」作為核心主軸,傳承空

由「CEO1950 總裁藝文空間 - 話雨人文生活有限公司」

間作為故事的載體,讓這個充滿歷史底蘊的空間,成為栽培文化種子的新沃土。

獲得網路人氣獎的殊榮 67

68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辦理歷程

大獎辦理歷程

評選指標

徵選流程 第一階段(初選)

第二階段(決選)

徵選對象

由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針對報名資料,進

由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針對選定作品,召

行書面審核與討論,進行現勘作業後,確

開評選會議,選定今年得獎作品若干名,

臺北市具創意及成效良好之整建維護改善成果案例,且無屋齡限制

認最終入選名單。

並從中選出各類首獎作品。

69

70


大獎辦理歷程

評選過程

大獎辦理歷程

初選現勘 感受老屋魅力 為求謹慎,委員會則於線上初選時決議,將現勘提前於初選階段擇點辦理,3 天行程裡,從 早晨至傍晚,委員會共計前往了 23 處提案點,並邀請各提案單位進行解說與交流。值得一

「台北老屋新生愛好者」是引動城市改變的關鍵

提的是,因應作品數量與跨區域的特性,決定以大巴士作為初選現勘的交通工具,一連 3 天 在臺北街頭趴趴走,並以臺北市都市更新處為中心,從東西南北畫成大十字進行「台北老屋 新生走讀」。

作品彙集 多元空間觀點 本屆「台北老屋新生大獎」,以 「台北有情。老屋有常」為主題,經過一個多月的徵件後, 共計 73 件作品提案,吸引 63 組團隊或個人參與競賽。這些參與的團隊,其實也是引動這 一系列城市改變的關鍵:「台北老屋新生愛好者」,而無論設計師、經營者或是住宅的屋主,

過程當中,委員會看見許多提案團隊的屋主一同出席,講解老屋改造的心路歷程及親身體驗; 或有提案單位經過眾人創意與努力,共創一座地下基地;或有開放園區空間,只為能提供民 眾有休憩的空間等種種老屋新生的故事。

都是協助臺北「整建維護」觀念推動的重要角色。 這些互動與對生活的關切,除了讓委員會得以了解作品理念外,也讓委員會看見共創老屋空 今年度「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的組成相當多元,由都市規劃、社區規劃、建築設計、室內 設計、文化資產及建設經營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所組成。後續在歷經線上初選、3 天的初

間的背後,有著真實的情感回饋與新生的故事,這也是初選現勘的意義:親自走過,感受老 屋新生那些最為之動容的細節。

選現勘及決選會議等階段,從作品中集合多方討論後,所選定出的得獎作品,更別具代表性。

決選會議 理念推動肯定 評選過程中,除了看見委員們各自的專業論述,更重要的是從委員會的決議中,針對「整建 維護」政策所要傳遞的「公共」、「經營」、「故事」及「技術」等面向有充分的討論,更 對於今年度提案作品所體現的「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的意義與價值給予高度肯定,也感謝所 有參與並持續為臺北「整建維護」的理念所協力推動的各位。

71

72


大獎辦理歷程

頒獎典禮

大獎辦理歷程

老屋報報 傳遞老屋精神 為強化「台北老屋新生大獎」作為推廣都市更新「整建維護」觀念推動的平台,今年頒獎典 禮特舉辦「老屋報報交流會」,邀請今年度提案單位上台分享,總計 19 個提案單位上台分 享作品,透過 5 張簡報與 3 分鐘的時間,傳達其對老屋新生的故事與設計理念,創造更多的 交流機會。除了讓大家得以真實感受老屋新生的多樣性,也藉此種下推廣「整建維護」的種

2021.10.16( 六 ) 瓶蓋工廠臺北製造所

子,完整體現「參與」的核心精神,讓「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得以持續茁壯,也讓臺北得以 共創而共好。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邀請了本屆所有提案單位一同共襄盛舉,並由臺北市政府都市

「從我到我們」是時常聽到的老生常談,老屋的價值值得我們一起來感受、發現、整建及維

發展局黃一平局長、臺北市都市更新處陳信良處長及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委員,公佈

護,讓善的意念得以透過再生的老屋空間作為載體,延續其價值。

本屆得獎結果與頒獎。 73

74


委員感言與期許

大獎辦理歷程

趙璽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主席 CSID 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 理事長

「老屋」存在於我們周遭。就我自身的室內 設計工作過程,碰觸到的老屋就更多了。而 如何讓賦予老屋更好、更有意義的詮釋,我 想是身為室內設計者,應該要思考的事。

對於「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我認為是一個 鼓勵及推廣的平台,讓大家知道只要持續而 正向面對老屋議題,加入對美感設計的想 像,老屋便得以新生。同時也是藉「台北老

陳建華

屋新生大獎」,挖掘出更多臺北城市鄰里中,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委員

如相對弱勢且資源匱乏的社區團體及社群單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副處長

位,或政府機關、企業及建設開發業者等相

對我來說,如何藉由「台北老屋新生大 獎」這個平台,讓民眾更加理解「整建維 護」的觀念外,也能藉此改變民眾對於老 屋的使用習慣,因此我個人期待,未來若 每個老屋設計者或使用者都能受到啟發的 話,民眾對於老屋如何新生,能創造出更 好而更正確的看法。當然,公部門也能反 思法令是否跟上時代的腳步,進一步探討 調整的可能性,我相信會讓臺北這個城市 更美好,也讓「老屋新生」有更適宜的走 向。

75

袁世賢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委員 TnAID 臺灣室內設計專技協會 秘書長

關單位的共同努力,達到「整建維護」觀念

這次參與「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無論對提

與執行上的推廣與延續。

案單位或委員來說,都是一次很重要的學習 經驗。對我來說,「整建維護」政策行動最 重要的,是透過空間改造,進而產生與社會 及鄰里間的「對話」關係。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除了讓更多人了解臺 北城市老屋的變化外,也讓大家看到有一群 人默默的在為臺北付出熱情的過程。因為 我相信,任何一座城市不是只有新房子所組 成,城市裡一定有著許多老屋,而這也正是 持續推動「老屋新生」的價值所在。

76


大獎辦理歷程

大獎辦理歷程

黃筠舒

蕭定雄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委員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委員

時境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資深經理

最近,臺北發生許多都市開發及文化資產

「整建維護」對我來說,是人們居住在土

產生衝突的議題,而從國外城市的案例中

地上的一段過程,因此我認為民眾怎麼想

我們可以看到「文化資產保存」與「都市

像這個過程是格外重要的,也因此「整建

發展」,理應是可以兼容並蓄的,可是臺

維護」不單單是讓老屋滿足遮風避雨的功

灣為何常處於彼此抗衡的狀態呢?這也表 示臺灣還需要時間,讓雙方擁護者持續溝 通外,我相信也能藉由設計,從中介入並 化解這樣的問題。

回應「老屋新生」概念,其不只是延續建 築的壽命,更是延續環境歷史、延續親切 的街角日常的感動。期望讓我們的下一代, 在老屋新生的持續書寫下,能同時享有擁 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生活。

陳佳蔚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委員 真實建築 執行長

就我所知,「整建維護」過往多著重於老屋 空間中,機能的改造及修復本身,近年,才 逐漸看見較多針對老屋改造及修復後使用的 討論,而「台北老屋新生大獎」也從過去著 重於老屋硬體的改造,轉變至今為「軟硬並 呈」等發展,硬體改造越趨成熟,軟體經營 上也越來越能看見深入的思考。

我認為一座有趣的城市是多元且「新舊並陳」 的,而這樣才是一座動人的城市。但從本次 的經驗中,可以看到臺北對自己的自信、期 許及態度,也已經不像過去只想模仿,或是 符合當代潮流,而是進一步建立自己的論述 及思想。而我認為這樣的演進「台北老屋新 生大獎」功不可沒,也因此期許,臺北得以 持續多元且多樣,「新舊並陳」的成長下去。

77

劉建億 2021 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委員

能,更應該深刻的與自己的生活,甚至周 遭人們的生活產生連結,也在都市的意義

意點創異股份有限公司 負責人

及涵養上,能有更多樣的價值投入。

回到長期與社區夥伴接觸的經驗來看,民眾較

而「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歷經多年發展,

難有管道了解「整建維護」的意義及價值所

從本屆的得獎作品中可以明顯感受到超出

在,這表示「整建維護」的理念推廣,需要透

過去對於「老屋新生」的想像及可能性,

過進一步的轉化。而這可能是管道的問題,也

而這也表示未來可以突破除過往的慣習,

有可能是認知及價值觀選擇的問題,這部分值

甚至邀請社會科學專業者來參與,擴展「老

得相關團隊來思考及評估。

屋新生」的視野,持續秉持開放的討論, 也正是「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存在的價值。

另外是「設計」的觀念推廣。好的設計不一定 要花錢買,重點反而應該回到「使用」,回到 生活。

因此上述兩點觀察,期許透過像「台北老屋新 生大獎」這樣具獎勵且競爭性質的計畫,得以 協助辯證臺北未來要走到哪個方向,也讓民眾 逐漸有感而理解,而能以更加正確的觀念引導 老屋得到新生,並真正成為臺北的城市生活及 日常。 78


老屋觀點

建立屬於社區的意象」。都市更新作為國家 重點政策,為健全都市更新的推展,以社 區為概念的整建維護型都市更新,如能聯結

從「老屋新生」到「社區創生」:

社區紋理、創造社區願景、導入經營管理,

以社區為概念的整建維護型都市更新

諦,這也是筆者從觀察者到實地參與的心路

引動都市多核心的再發展,方為都市更新真

歷程。

據此,筆者曾提出「社區創生」的觀點。過 去從社區營造到都市更新,偏重於非營利 的活動及重建型的再開發。然而,都市更新 條例裡的整建維護,缺少改造之後的經營,

陳佳蔚/真實建築執行長 「在路過而不進城的人眼裡,城市是一種模樣;在困守於城裡而不出來的人

以及經營行為之於社區、都市再發展的必要 性。在城市裡找出老舊、閒置、低度利用的 空間,藉由建築再生、經營創新的方式,並

眼裡,她又是另一種模樣;人們初次抵達的時候,城市是一種模樣,而永遠

且建立社區或社群串連方法,將本身作為吸

離別的時候,她又是另一種模樣。每個城市都該有自己的名字。」

引人的觸媒,帶動該社區 ( 街區 ) 的再發展。 都市裡的區域,大多存在過去形成的聚落關

-- 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係。事實上,這些區域也大多延續過去聚落

老屋新生如果僅是設計及裝修的結果,那只

台灣的都市更新,著重於容積獎勵下的重建,

是在目的性、功能性的需求上滿足。然而,

被批評為推土機式的開發,鮮少聯結社區紋理

從宏觀的都市更新來看,老屋新生是迷人都

及創造社區願景。臺北市推動的整建維護型都

市的必經歷程,舊建築無論是因為不能或

市更新 ( 老屋新生 ),又多為單一建築物,缺

不願拆除重建,抑或是具備保存之必要而留

少街區發展的構想。然而,無論都市更新或地

存。改造者在既有建築、區域文化及使用需

方創生,皆以社區為最小單位。參照社區營造

求上建立論述,引導建築物成為感動人的樣

的概念,社區是「在一個地理範圍內,以社區

貌,進而啟發著更多人思考著都市的未來。

共同體的存在和意識作為前提和目標,藉著理

關係發展,形成今日的樣貌。

念的推動及地方公共事務,凝聚社區共識,

79

80


老屋觀點

老屋觀點

一些成功的「社區創生」案,如臺北的大

因此,筆者認為「社區創生」的形成,包含

「社區創生」必須建立社區願景,而社區

稻埕、南村落、寶藏巖等等,都是在原有

以下三個要件:

願景應是與過去產生連結的、對未來明確

的聚落關係上發展。從區域過去的文化脈

(1) 區域特色:也就是引述資料所稱的地域

想像,這樣化為當下的行動,才能藉由筆

絡開始梳理,以建築再生的方法,將老舊

風格,該區域有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可藉

者所運用的經營創新、跨界合作、社區交

建築連結回文史脈絡,讓建築物產生故事

由梳理串聯之後,成為一個文化生態圈。

往、社群連結等方式,啟動社區創生。否

或感情,再以經營者的資源或能力,尋求

(2) 建築再生:建築物本身為歷史建築、老

則,僅重新裝修之後開店,即使店的經營

跨界合作,以創新的經營模式,建構自身

舊建築,藉由設計改造之後,賦予其新的樣

本身是成功的,但終究只是脫離周遭區域

互為表裡的特色,形成一個觸媒、引爆點。

貌及功能,但其新的樣貌及功能在設計時,

之孤點,無法引動區域共鳴,發展為循環

並且與社區人士及對這些議題感興趣的社

必須與過去的輪廓巧妙結合,這是主觀的判

經濟的森林。

群串聯,展開街區的質變,這些是筆者身

斷,但可以是藉由專業人士或獎項證明。

為建設開發業之經營者,所欲推動的「社

(3) 跨界經營:所謂的特色並非獨樹一格,

筆者在 2006 年進入建設產業,從大學時

區創生」,從建築再生、跨界合作、經營

而是以跨界、創新的創業模式,或是在原本

期開始參與社區營造到三十歲共同創立建

創新、社區交往、社群串聯,打造文化品

的經營基礎上改造、擴張,其經營成功吸引

設公司,私以為,都市更新該是以宏觀的

牌,產生識別性之後達到「社區創生」的

更多人關注、投入合作,並且啟發該社區的

國家發展角度去思考。由於國家在國際上

目標。

發展及社群的連結。

的定位,城市外交的醒目程度甚至超過國 家本身,那麼,臺北這個城市、研究者自 幼成長、熟悉的城市,該以什麼樣的面貌, 呈現在世人的眼中 ? 作為一個多元文化、 多種族融合國家的子民,筆者認為,讓每 一個國家的每一個人,到了臺北能找到異 國的熟悉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包容、安 全,進而產生情感及依賴,那會是以宏觀 的角度看待鄉土時,我所冀望的未來。只 有對於鄉土更深厚的感情,還有國際友人 對這土地的情感及依賴,才是這個最堅強 的防衛,最可期待的軟實力。

81

82


老屋觀點

雙軌軸線的典範轉移力量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在最初的十年間(2001-2009),是以都市彩妝的角度追求老建築外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都市空間 營造的典範轉移視角

觀,著重於新與美的想像與替換,而於 2010-2011 年則有著萌發思考屬於「台北厝」的價 值論述的推展,至 2012 年大獎定名為「老屋新生」,呼應著當代老屋再利用風潮與市民文 化風格品味的逐漸深化,而台北老屋新生行動亦越發多元而豐富。

近三年來(2019-2021),透過「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委員會的深入議論,所建立出的評斷 基準理念,不僅止於評議建築設計「技術」的高超與展現,更同步著重於人在空間的使用、 「經營」理念的貫徹實踐,以及讓空間說出何種串接古今的老屋「故事」,更為重要的是, 透過老屋新生給予了城市澆灌而出的「公共性」,這些都使筆者在老屋新生的參與與耙梳中, 得以看見政策推動映照下的大獎精神——以人和社群為空間價值的創造取向下,所出現的典 範轉移力量。

另一條「典範轉移」力量的軸線,則是自此二十年來的案例中,所展現出的「深化的公民社

蕭定雄/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資深經理

會樣態」。從早期的公私有分類項目,到近年以住宅、非住宅、社區空間的提案類別中,入 選的案例皆不約而同地,透過其空間設計,巧妙地呈現出人與人、人與鄰里、人與社群的呼 應關係。

1998 年,臺北市都市更新條例頒佈,其第四條說明除「重建」以外,「整建」與「維護」 亦為都市更新的手段與方式;換言之,「老屋新生」始作為一種都市更新行動的範型,自 2001 年舉辦至今的「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從鼓勵的角度出發,表揚市民主動針對老建物 提出不同的改善方案,二十年來累積了諸多精彩案例。

筆者有幸於前兩年(2019、2020)擔任「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的計畫主持人,在翻閱與翻 越這項大獎二十年來歷屆資料的大山,耙梳、思索著當年政策的思考與論述。今年則轉換身 份,作為委員之一參與大獎,從初選到決選,藉由紮實的現勘以及密集的討論,以另一種視 角來思考大獎的意涵。透過不同身份與視角,浸潤於二十年來的大獎歷程,更可從其中窺探 出都市空間營造轉變的端倪,似有著兩股對於都市空間生活想像的「典範轉移」力量,於老 屋新生中浮現。 83

84


老屋觀點

老屋觀點

在本屆入選作品中,「雜草町」透過騎樓內立面的巧妙設計,讓空間既保有隔屏內外公私領

典範轉移的老屋新生:「共好」思維的社群成形

域的分界效果,並藉由內部應接座位的設置,創造出讓聲音與眼神交流的內外氛圍的融合,

都市有機空間發展理論觀察學者——珍雅各(Jane Jacobs),以打破 19 世紀計畫都市典範

而「一碼空間」則透過動線的引導與配置,讓原本幽暗深藏的龐大地下室,成為社群交流工

而聞名,其提出了一座城市需要在社會、經濟、甚至生活等多樣化的空間利用方式下,交雜

作、溫暖而富有人情味的空間。「玖樓璞園」更試圖透過「生活參與機制的設定」,讓原本

而出的土地利用方式,才能夠真正的促進城市的生活便利,與成為提供人們活力的來源。

的公有老舊宿舍空間,轉換成為經營「居住」的共創空間模式。 自上述從都市政策面向,因著時代對於整建維護典範議論,以及老屋新生案例的耙梳與近身 在今年,透過作為委員現地觀察的視角,實際感受到近年所謂「符合」大獎精神的老屋案例,

觀察,筆者著實看見透過老屋新生行動的發展路徑上,「公共性思維」已逐漸從過往的以硬

往往在於空間設計者懂得尊重老屋原有形貌肌理,甚至發掘老屋潛在的優點;而老屋使用者,

體空間為主體的機能訴求,逐步地典範轉移至以公民空間價值的體現內化。

則具有著獨特的「分享」精神,不僅是與人分享,更有著與城市空間、與自然元素分享的特 質。

若著眼於不遠的未來,老屋新生能夠如何成為都市演進上的活力源泉,其關鍵即在於跨領域、 通才性人才的孕育與投入,當更多人願意投入在老屋新生的行動裡,於其中生活、經營、甚

在設計與使用的兩者間,往往會凸顯幾個默契共識,例如透過適度的採光開拓、空間退縮,

至投入跨領域的專業,讓這些在城市中所承載的老建築,經過時光淬鍊與人使用鑿痕後,以

使周遭的城市空間得以與老屋結合,放大了所處的想像邊界;抑或透過設計引導,提供予不

多元機能空間所擁有的融合性優勢,逐步形成多元的老屋支持社群,人與空間的交互循環下,

同社群使用;甚至從老空間的問題解決方案裡,激發出解決社會問題的各種可能性,使更多

讓更多的老屋案例得以活化而新生,城市也能持續邁向結合過去與未來的共好。

跨領域的解決方案在老屋發生。進一步地來看,樂於接納老屋所帶來的缺陷,並且轉換為意 想不到的優勢,即是今年在空間設計專業者與老屋使用者意志呼應上所展現的特有頻率。

85

86


老屋觀點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的舉辦已超過 20 年。這 20 年來我們看到了建築專業者與 社會大眾對於所謂的「老屋」為何、「新 生」為何的定義,有諸多論述。但在今年,

老屋,是邁向偉大城市的文化縮影

我們觀察到了開始逐步跳脫過去「老屋」 定義下的思維,更甚至開始重新定義「何 謂老屋」。老,不一定是時間的長短,而 是記憶的虛實、是對沉痾的反擊,或者是 對環境友善下,伸出的那雙手。

老屋的分布不再限於艋舺、大稻埕 與臺北城內 整個評選過程中發現,以地理區域來說,

黃筠舒/時境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今年整體的案件分佈平均,散落在臺北的 各大角落,北至北投,南至木柵,西至萬 華,東至南港。有趣的不僅幾乎跳脫傳統

「臺北城」興建完成於 1884 年。建城的當時,大稻埕、艋舺已經相當然繁榮。而建城之後,

老臺北定義下的歷史區域,也並無集中在

更是串連了兩地,逐漸形成了今日臺北西區的樣貌。到了日本時代,隨著日人來台,廣設政

某些特定區域,例如大稻埕,而型態更是

府機構、各種設施與住宅,都市的發展慢慢地向東擴展。因此這 137 年來,清末興築、日本

多元。讓我不禁期待,老屋新生是否已走

時代的拆遷與再造,以及我們熟知的戰後至今持續建設與蛻變的臺北,在都市化與近代化的

入了社會大眾全面性的認知,進而開始深

發展下,整體空間結構與土地利用,有著清晰的發展脈絡與空間紋理。

入都市的角落 ? 對於土地的利用,拆除不 再是唯一選項,而更在意情感的延續、環

老屋是環境、文化與技術的共同載體。新舊的並存反映了都市景觀的形塑,是歷史的鏡像,

境的共好 ? 因此,讓老屋是載體,記憶作

也是都市自身的意識。建築的空間、構造、材料與工法,以及回應社會價值的投射,更是展

為延續的藥引,逐步深入到生活的日常,

現了當代人文素養深度與技術體系的發展。這些環環相扣的細節,都是城市發展中的文化縮

是今年評選的最大的感受。

影。這個文化縮影,承載了過去的集體記憶、環境連結、相依偎的情感與社會的溫度。

87

88


老屋觀點

日治或戰後初期老舊街屋中的年輕臉孔

老屋觀點

文化資產再利用的社會責任

在相對較老的區域或老屋裡,年輕臉孔的堅持與挑戰企圖令人驚豔。位在延平北路延三夜市

今年具有文化資產身分的案例,恰好足以

裡利用家族的診所再生的「雜草町」,帶著比雜草還強韌的無畏意志與情感,用雜草奉茶、

反映文化資產再利用的社會責任。社區空間

分享永續生活與守護大地的理念,彷若回到過去的醫者仁心,療癒著在紛亂夜市中行走的人

類的市定古蹟「濟南教會」,於日治時期興

們,在油煙中帶來一抹去油膩的清香。而在萬華東園街的「青田中」,年輕設計者的進駐,

建,為當代重要建築師井手薰的作品,100

成為老舊街區中老屋改善陪伴的先行者,透過自身場域的建材展示、免費的老屋裝修諮詢,

年後,嚴謹的修復與再利用設計施工,細膩

提高老屋活化與延續的更高可能。在這些年輕臉孔中看到的老屋新生價值,已不單在於記憶

的考證與精彩的設計細部,完成後教堂開放

的延續,更在於未來的繼起。

於都市,在臨立法院、監察院、教育部與臺 大醫院的區域中,有別於中央部會環伺的肅 殺氣氛,成為了周邊地區溫暖的所在,休 息、停留、沉思、禱告,撫慰療癒人心。而 非住宅類的「不只是圖書館」,為將市定古 蹟松山菸草工場內的原有澡堂空間,透過書 籍、氣味、植物與陽光構築轉譯,考量於市 定古蹟內裝修工程的可逆性,避免損壞古蹟 本體,導入具巧思、輕盈的設計,企圖再次 建構文化資產再利用設計的價值觀。前者提 供古蹟於都市間扮演心靈喘息的重要角色, 後者則有再利用設計領頭羊的氣勢,兩者都 承載了高度的社會責任,勇於承擔,為後世 立下標竿。

老屋,是邁向偉大城市的文化縮影。老屋 新生,不只是延續建築的壽命,更是延續環 境歷史、延續親切街角日常的感動。期望讓 我們的下一代,在老屋新生的持續書寫下, 能同時享有擁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生活, 讓臺北邁向偉大的城市。

89

90


台北老屋散步地圖

台北老屋散步地圖

在這趟旅程之中,期盼透過作品與街區串連等形式,重新詮釋「住宅」、「非住宅」、「社

踏上散步旅程之際,感受老屋新生所呈現的活力,邀請你們一同欣賞臺北不同以往的生活樣

區空間」等類別所代表的涵義,也為陪伴我們走過這趟旅程的你們,能更實際感受出改造空

貌。

間所存在的多元性與生機。

91

92


日常午後 穿越城市歷史的文化邂逅

台北老屋散步地圖

,成為日後勞動者們享受常民美食的所在 地。

而「雜草町 Grassland」,便座落於這樣 人聲鼎沸卻充滿歷史紋理的街區中,其恬

溫煦的午後,搭上捷運來到位於國父紀念

靜而緩慢的空間調性,卻也意外地與夜市

館站旁的松山文創園區。往園區走進,沿

契合。

著古蹟修復過後的菸廠廊道走進,便能看 見座落於庭院旁的「不只是圖書館」。

現今經營團隊透過雜草為主題,除了持續 進行工作坊、採集計畫與走讀活動外,更

原作為女澡堂使用的「不只是圖書館」,

於傍晚時間開放空間,邀請民眾入內喝上

透過設計團隊的設計與巧思,在延續其歷 史意義的脈絡下,連同戶外花園,改造整 體為閱讀空間,提供大眾使用。走進閱讀 空 間, 斜 坡 入 口 處 的 層 層 書 架, 象 徵 以 「書」姿態重生的「不只是圖書館」,在 古蹟新舊共融的和諧性之中,提供我們舒 適自在的「泡書」空間,讓來訪的讀者, 或於閱覽區席地而坐,或於澡堂區閱讀並 觀賞戶外花園,讓您沉浸閱讀,享受片刻 寧靜。

帶著些許愜意走出「不只是圖書館」,這 時來份下午茶總是格外的適合。因此,也 推薦各位跟著我們,前往位於捷運忠孝新 生站附近的「森林 _ 無盡藏」興波咖啡, 享受美好的下午茶時光。

一杯雜草茶,談天、談雜草並感受自然的 距離捷運忠孝新生站五分鐘路程的「森林 _ 無

氣息,並交流之際啜飲一口茶,開啟一段

盡藏」興波咖啡,在設計團隊改善採光,並設

與在地生態的親密對話,感受城市的獨特

計低調而極有辨識度的燒杉立面,搭上「森林

氛圍。

_ 無盡藏」興波咖啡的品牌經營,這裡已成為 假日人潮的必訪之地。坐在二樓窗邊,都市城

離開「雜草町 Grassland」結束今日行程,

景盡收眼底,配上手沖咖啡與半熟蜂蜜蛋糕的

空氣裡仍飄有一縷青草香,這時夕陽撒落

完美組合,讓您在滿足味蕾之際,享受這座城

巷弄之中,就如同百年前的臺北城般,持

市的文化與魅力。

續照映著城市裡的每個角落。回望延三夜 市逐漸亮起的霓虹燈與攤車,慶幸這裡仍

一刻午茶,時間也來到了傍晚。在踏上今日的

承襲著當年的古早味,而滿富活力的叫賣

最後的旅程前,先讓我們一同走進位於捷運大

聲依舊。

橋頭站旁的延三夜市。

日治時期,此處名為大橋町而遍佈稻田與碾米 廠,週遭多是平坦而空曠的草原。直至工業發 展時期,因其位置與居住特性,造就此處成為 城鄉移民的落腳之處,也帶來了許多地方美食

93

94


翻轉印象 前進社區再生基地

台北老屋散步地圖

隨後我們沿著羅斯福路五段步行十分鐘, 來到位於羅斯福路四段 119 巷的蟾蜍山 聚落,找尋歷史發展的痕跡並一探究竟。

延續過往「串門子」的概念,「蟾蜍山 入秋,微風徐徐而氣候宜人,這時走上蟾 蜍後山與景美運動公園的淺山步道,感受 大自然的氣味與山中寧靜,是假日最適合 不過的旅程。

大客廳」在空間改造過後,設立大面窗 與落地玻璃,期盼能讓居民與民眾能自 由進出而自在交流,同時客廳亦設有座 椅與體驗區等,提供大家駐足、參觀與 體驗的機會。現今「蟾蜍山大客廳」除

座落此處的「玖樓璞園 Pure Coliving」更 值得於您在享受自然的洗禮後,經過此處 並感受人文社群與生態交會的魅力。

平日下午的居民運動時間與社區課程外,

寓的形式,突破舊有對「居住」的認知,

調酒工作坊等活動。邀請您來蟾蜍山,

年山城雋永的歷史,及人情味滿滿的蟾 蜍山聚落。

並以社群聚會、體驗課程或企劃活動等, 開放一樓空間與鄰里們共享,而作為公共 空間的載體,生活界線也在鄰里互動中逐 漸消弭。

現今除了一樓開放空間外,天台花園則會 於每月舉行 Open House Day 與不同的休 閒活動,並廣邀民眾與社區鄰里們共同參 與。今年 11 月底前,每週六將會有甜點 師進駐一樓開放空間,提供您於爬山後或 活動之餘,一個交流與體會生活美好的假

足跡與歷史脈絡的老城街區。因在社會變遷下 逐漸產生人口凋零、建物老化等問題,近年則 陸續有議題社群,透過不同管道聚集於南機場 一帶,深耕在此並延續至今。

近期也有以青草為題的生態導覽、青草

親近臺北郊山邊緣的自然景觀,感受百 「玖樓璞園 Pure Coliving」以青年共居公

這裡是臺北市萬華區,一處富有臺北城市發展

「一碼 IMMA- 人與物的再生基地」便延續著 這樣的脈絡及社群聚落的能量而誕生。除了提 供社區公共廚房、共創辦公室等空間外,更不 定期舉行二手市集、電影放映會、主題講座與 體驗工作坊等活動,推動群眾與議題交流,也

旅程第三站,搭上捷運來到中正紀念堂 站 附 近, 座 落 於 中 華 路 二 段 的「 一 碼 IMMA- 人與物的再生基地」。

邀請您親自來一趟,感受社區與鄰里的滿滿活 力。當然,行程最後想必各位早已飢腸轆轆, 這時,品嘗南機場夜市在地美食後再離去,完 美地結束今天的行程。

往返城際之間,感受三個截然不同的社區氛圍, 然而人與人的情感卻如此相似而迷人。認識不 同社區基地,帶來的驚喜與對生活想像的詮釋, 更應證老屋新生所提倡的價值。

日午後。

95

96


整維政策指南 老屋新生進行式

整維政策指南 老屋新生進行式

「整建維護」作為都市更新方案 都市更新的方式除了重建,亦有整建及維護等「整維」方式。相對於重建,整維方式能以原 有空間為主,進行修復工程並改善居住環境。以下則為三種方式:

再生行動 多元整維策略 藉由改善空間機能與安全性、實踐永續經營、保存歷史建物、空間活化再利用,與社區關係 經營等不同面向的行動與計畫,能看見臺北市在多元的整維策略脈絡下,逐漸建立更為友善 的居住環境與生活品質:

對於臺北「都市再生」的實踐與想像 因應都市建物逐漸老舊而衰危等現象,透過現今「整建維護」等方式,結合都市再 生等多元管道,在保有街區脈絡及城市紋理的同時,改善整體環境並提升生活品質, 在未來朝向更安全而適居的都市發展。 97

98


整維 2.0 與整維得來速

整維政策指南 老屋新生進行式

臺北市政府將為社區辦理公開競圖,尋求最適規劃設計,並進一步協助社區管委會完成都市 更新審議、工程施工等作業。且屬本試辦計畫者,其補助金額得視個案情形,最高以核准補 助項目總經費之 90% 為限,且無金額限制。詳見下圖或掃描 QRcode,立即獲得完整資訊。

整維得來速

為加強推動老屋拉皮翻新之「整建維護」政策,臺北市政府於 110 年 8 月 25 日修正發布「臺 北市都市更新整建維護實施辦法」,每案補助金額由新臺幣 1,000 萬元,提高至新臺幣 1,200 萬元。更新處為擴大整建維護辦理面向,於 110 年 8 月 19 日發布「整維 2.0 專案計畫」, 主要內容如下:

1. 主動指認整建或維護策略地區: 提高每案補助金額至核准補助項目總經費之 75%,補助額度以不逾新臺幣 1,500 萬元為上 限,提升民眾辦理都市更新整建維護之意願。

1200

2. 辦理公辦整建維護試辦計畫: 只要位於整建或維護策略地區、面積達 500 平方公尺以上,且屬同一建造執照或一幢合法建 物之 40 年以上四、五層樓公寓,經所有權人第 1 階段意願達 75%,第 2 階段意願達 90% 以上者,即得向本府申請公辦整建維護;經評估可行者。 99

* 本頁補助計畫整理自:110 年度臺北市都市更新整建維護規劃設計及實施經費補助申請暨審查原則、 臺北市協助老舊建築物更新增設電梯補助作業規範、臺北市協助老舊建築物修繕補助作業規範、臺北 市建築物外牆飾面剝落申請修繕及補助費用作業要點。更多詳細資訊請掃描各方案 QR code。 100


Open Green 2.0 打開綠生活

整維政策指南 老屋新生進行式

透過打開綠生活的 6 個步驟「尋找空間、聯繫地主、社區溝通、動手改造、揪團來玩、維護 管理」,提案對象自由不受限,媒合資源資金挹注,強調自力改造提升社區(社群)對城市 空間改造的參與及認同,進而發展自主維護管理模式,一同改善臺北都市生活環境。

「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計畫於 2014 年

「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參與者多元,從社區發展協會、學

開始推動,提倡永續生活理念,秉持參與式規

校、公司企業到對社區有想法的個人,提案內容含括介面改善、

劃精神,透過公開徵件方式,鼓勵民眾自主提

後巷美化、空間再造等,目前已累積超過 70 處精彩改造案例,更

案改造閒置開放空間,藉由專業者中介培力輔

於 2020 年獲得第八屆臺灣景觀大獎「社區營造.地方創生類」傑

導,建立公私協力的夥伴關係,打開社區生活

出獎肯定,期望發揮改造示範點的觸及影響力,推廣整建維護理

的全新想像。

念。

101

102


老屋新用計畫

整維政策指南 老屋新生進行式

計畫執行過程中,輔導團隊與參與空間改造的民眾或在地組織,以資源「交換」的概念活絡 老屋新用計畫於 2016 年開始,針對大同區、萬華區,及後續納入的中正區等相對老舊建築 集中的區域,藉由民眾提案並實際參與空間改造的方式,結合推廣活動等,以了解計畫內容 及「整建維護」政策推動的理念。

鄰里是計畫推動的主要目標,輔導團隊輔以預算及專業技術,參與空間改造的民眾,或在地 組織提供空間及在地資源,藉以參與空間改造的過程及展示成果。 歷經多年推動,現今以「專業/技術培育」、「街區議題倡議」及「地 區再生策略地圖」等三項主題面向進行思考,目前完成案例亦集中於 老舊街區的店家及商業空間中,也讓民眾得以從臺北「老屋新用」計 畫的改造案例中,引動街區再生動力,並共創「整建維護」的意義與 價值。

103

104


編後語

都市更新分為重建、整建、維護三種方式,但民眾普遍認為都更只有重建,其實重建的成本 高、風險大,要讓全市老房子都更重建,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跟時間投入,困難度極高。 相較而言,整建維護能較快速達到改善居住環境目標,且保留社區巷弄中獨特紋理與鄰里關 係,維持舒適的空間尺度。因此,我認為未來都市更新的推動除重建外,整建維護更是重要 的趨勢。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所提倡的就是「整建維護」的理念,重視人與建物及環境的連結,有別於 一般設計獎項,更注重的是老屋空間本身的脈絡與故事、新生後的經營與使用,以及與環境 互動關係等多元層面,期望能以「共善共好」為目標,創造得以延續其歷史脈絡、與周邊環 境共生的空間使用方式。改造後不論是住宅、餐廳、書店、藥局、學校、職人工作室、博物 館等,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都市生活場景,由此可見,老屋不僅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結合,更 體現出一種屬於臺北的生活態度。

以「整建維護」創造 人與建物與環境的共善共好

城市轉變的速度很快,未來,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將與臺北市的演變同步成長,持續引發更多 對都市空間的關注與討論,並引導都市空間及環境營造的規劃及發展。不只打造建築物本體 的好,更延伸至人與環境一起生活的「共善共好」。在整建維護的脈絡下,今年更新處推出 《整建維護 2.0 專案計畫》,期待透過公辦整建維護試辦計畫及其他全市性措施,翻轉都市 更新僅是拆除重建之既定印象,傾斜都更資源,為更多人改善居住環境,創造富有創意及活 力的城市。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105

處長 謹識

106


台北老屋新生誌 021 期 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主辦單位|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發行人|陳信良

審稿協力|陳信良、陳建華、簡瑟芳、謝明同、詹育齊、胡如君、 邱于真、施育汶、許嵐婷、江敏瑜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三段 168 號 17 樓 電話| 02-2781-5696

網址| www.uro.taipei.gov.tw 發行時間| 2021 年 11 月

------------------------------------------------------------執行單位|意點創異股份有限公司 計畫主持|吳宜晏 共同主持|劉建億

專案執行|張哲彰、郭孟瑜、康晴媁

------------------------------------------------------------執行主編|吳宜晏

執行編輯|張哲彰、郭孟瑜 美術編輯|郭孟瑜

影像拍攝|朱逸文、吳宜晏、許𦱀倩、羅慕昕(按筆劃序)

顧問觀點|陳信良、陳佳蔚、黃一平、黃筠舒、趙璽、蕭定雄(按筆劃序) 封面照片| N24 台北方舟

10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