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人文厚土身心復元與社科知識社群重構- 實踐智能培育課程發展計畫 」-第一年結案報告

Page 1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第一年計畫期末成果報告

人文厚土身心復元與社科知識社群重構- 計畫名稱 實踐智能培育課程發展計畫 執行單位

輔仁大學

計畫主持人

袁正泰

計畫主持人

袁正泰

聯絡人

范文千

聯絡人

范文千

聯絡人電話 聯絡人 電郵地址

(公)02-2905-3833

聯絡人電話 聯絡人 電郵地址

經費

關鍵字

雅樂舞身心動態、翻轉障礙、身心復元

成果交流平臺

計畫網站網址:http://social.fju.org.tw/ 社群平臺網: https://www.facebook.com/fjusocialcommunity/

執行期程

第一年計畫期程 104 年 8 月 1 日至 106 年 1 月 31 日


圖:社會系統母子盒

個人與群體的生命 均框限受困於社會系統 套疊的某處

知識人若懷著由藝入道之情志 跨域跨界的碰撞 才可能萌發轉換的生機

圖:「巴黎牡丹」


內容目錄

壹、 計畫簡介 ................................................. 1 一、學校介紹............................................... 1 二、計畫目標............................................... 2 三、團隊成員............................................... 7 四、團隊運作.............................................. 10 貳、 重要執行成果 ............................................ 11 ㄧ、整體計畫關聯圖與說明 .................................. 11 二、跨域共創重要成效 ...................................... 14 【報導故事一:混障家屋-實踐及社區鄰里發展】 ................... 14 【報導故事二:返鄉實踐,洲美共好】 ........................... 17 【報導故事三:雅樂身心,自助助人】 ........................... 22 參、 實作模擬場域 ............................................ 26 一、場域名稱(請填寫場域名稱) ............................ 27 肆、跨域共創課程 ............................................. 36 一、課程摘要表............................................ 36 二、課程執行策略 .......................................... 39 伍、重要活動紀錄 ............................................. 43 一、走訪洲美社區行動計畫 .................................. 43 陸、重要成果紀錄 ............................................. 46 一、學生成果集............................................ 46 二、成果影片.............................................. 46 柒、 檢討與反思 .............................................. 47 一、計畫關鍵指標自評 ...................................... 47 二、團隊回饋與反思 ........................................ 49 三、給教育部的建議 ........................................ 52 捌、 專案教學人員報告書 ...................................... 53 一、主要負責工作內容 ...................................... 53 二、執行計畫經驗分享 ...................................... 54


玖、附件 ..................................................... 56 一、課程資訊.............................................. 56 1.1 覺察(Awareness):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師培訓推廣及體驗課程(105-01) .................. 56 1.2 覺察(Awareness):家庭與社會(104-02) ................................................ 58 1.3 覺察(Awareness):「時令太極要穴養生」系列講座(104-02) ............................... 61 1.3 覺察(Awareness):「今日社會論壇──醫療典範的轉移」系列講座(104-02) ................. 63 1.4 覺察(Awareness):遊戲人間:社科 x 資工夏日學堂 (104-02) .............................. 65 1.4 覺察(Awareness):身心障礙與社會學習

(105-01) ...................................... 67

2.1 提案(Proposal): 「發神經來幹活」夏日學堂工作坊 ..................................... 69 2.2 提案(Proposal):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師培訓(104-02) ................................... 71 2.3 提案(Proposal):結趺太極(104-02、105-01) .............................................. 73 2.4 提案(Proposal):諮商輔導與身心靈療癒(105-01) ......................................... 75 2.5 提案(Proposal):跨領域對話(105-01) ................................................... 78 2.6 提案(Proposal):社會實踐方法論(105-01) ............................................... 80 2.7 提案(Proposal):社會治療與身心復元專題 2.8 提案(Proposal):社會服務

(105-01)...................... 82

(105-01) ......................................... 84

3.1 專案(Project):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師培訓(105-01)..................................... 86 3.2 專案(Project):行動研究專題:實踐與反映(105-01) ...................................... 88

三、促進跨域共創的相關規章 ................................ 91


壹、計畫簡介 一、學校介紹 輔仁大學是天主教會在我國設立之第一所大學,於 2015 年間滿 90 年。 社會科學院兼顧專業能力與全人教育,培養「社會洞察能力」 ,並著重社會實踐, 以朝向在地化社會科學知識研發與專業實踐方法創新的目標,全院努力營造一個以台 灣為基地,放眼世界的師生學習共同體。 社會科學院各科系學門知識範疇與課程結構,多半挪用至歐美學術的知識結構, 台灣社會科學本土化倡議始於 30 年前,社科領域內的在地化研究工作,亦可說已有些 許基礎,然而文史哲人文學門所承載的文化資糧,則常與社會科學分道而行。 輔仁大學社科院在這一系上已累積一些條件來承接人文歷史資料,激發社科知識 的變化。原已涵容道教佛教人文傳承的宗教系所之外,心理系亦方至過去 30 年走了一 條不同於台大心理系在地化的文化接續與社會實踐的路徑。並曾於 100 學年~101 學年 向教育部申請「人文社會科學應用能力及專長培育計畫:應用能力系列課程」 ,作為此 次的共創課程的基底,繼續往前推進。 輔仁大學社科院在發展在地文化接續與社會實踐路徑的同時,非常強調學生作為 一學習主體,其學習的動能與他/她的生命過程、家庭背景、社會位置有關,他/她 所擁有的能耐也就不侷限於其所屬的人文社會科系的分類。然而這些珍貴的經驗與潛 能,要能夠被學生所拿起並得以轉化在社會中協同他人往前的實踐智能,是需要創造 一系列相互學習、刺激與鼓勵創發的機制的。由此出發,輔仁大學社會科學院一路以 來都致力於創造各種學習機會與空間,打破傳統課堂上對下單線講授的形式,學生的 生命經驗得以在課堂或社會活動中,透過與他者/相異者共同學習的過程,得以對自 身的生命來處與身心汙名有所辨認與破除。學生在不同社會位置與社會系統中成長、 包裹的身心經驗(家庭的勞動與移動,稱之為障礙、瘋狂的各種汙名與受限) ,成為了 彼此得以發展的學習素材! 除了院內不同系所老師的跨系合作課程、工作坊外,也透過外部社會團體及他校、 國際合作發展,創造學習土壤。因此,我們能見到學院內有各種身心經驗的學生── 盲、腦麻、肢體障礙、瘋狂發作、紅斑性狼瘡──得以在課堂現身與共學;也能見到 碩博生與大學部課堂對話、共學;能見到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社經地位、族群、專長 的學生相互對話、刺激彼此;亦能見到學生相互連結成社群,畢業後進入各個社會位 置工作後,更回過頭對學弟妹們有所貢獻。這些行之有年的、屬於輔仁社會科學院的 重要積累,即是輔仁社會科學院得以長年協同師生與社會底邊族群及身心障礙者共行、 共學的基底,這也是我們執行「人文厚土身心復元與社科知識社群重構-實踐智能培 育課程發展計畫」的核心精神:我們視學生作為一來自不同社會系統與社會位置的學 習主體,創造與差異的他者共同學習與相互辨認的機制,發展能紮根在地、創發行動 的實踐智能。 輔仁大學在執行此計畫時,已啟動與即將啟動的機制如下:

1


(1) 院共同大學部課程/社會學、心理學與社會介入方法課群(跨系共教共學) (2) 非營利組織管理碩士學位學程之社會科學特色化與虛擬學院重構計畫 (3) 院層級跨學門知識碩博共同培養(一個將於 105 年 9 月開始的新學位學程) (4) 雅樂舞身心動態研究計畫(104 年-106 年為期三年的行動研究專案) 其中雅樂身心動態研究案」已啟動一年半,設有五人研究小組,此案目的在於探 索人文技藝(如南音、書法…)與雅樂身心動態的關係,並經由身心障礙個案與團體工作, 培養出能掌握雅樂身心動態方法且以身心障礙個人與群體為運用協作對象的師資。而 「社會實踐與對話探究」課程計劃案,則是將上案之成果轉出到校內跨學院傳遞與進 行校外社會影響的實驗做法。 因應現代環境的社會條件變遷,人的諸多身心處境與問題已然複雜化,現代人與 現代科技相互依存的生活樣貌也有別於以往,個別化、病理化看待身心的風潮正逐漸 擴增。對輔仁大學而言面對的課題是:我們如何能夠校內外創造出學習場域,使平常 散落、也容易掉落的身心障礙師生得以在持續此場域中發展,此空間創造的去汙名的 身心觀與學習機制,得以影響校內其他師生與社會大眾?我們如何結合不同領域的專 業,如藝術、醫學、理工,與學生透過跨域共創來重構、再創不同於以往的實踐路徑? 且前述累積數十年的成果,其過程是相當細緻而複雜的,如何透過影像、展演與網路 媒材,轉製成一般師生與社會大眾容易理解的學習素材?而 107 年輔仁醫院啟用在即, 本計畫所創發之成果與人文精神又是否能注入輔仁醫院之場域空間並得以延續?以上 皆為本計畫所要突破的課題與目標。

二、計畫目標 (一)第一年計畫目標 本計畫將以「身心障礙,社會學習」、「技藝傳承,身心復元」、「跨域對話,社會 實踐」三大主軸作為執行方向,重整與改造校內外的空間場域,並以「跨領域師資聯 合培養碩博班(社會實踐與對話探究組)」、「非營利組織管理碩士學位學程重構計畫」 作為制度變革的觸媒,再結合外部人民團體、跨校的學院及中心、國際,而後展開與 跨領域學院(理工學院、醫學院、民生學院、藝術學院)的跨域共創。 此計劃案期望以跨學院、跨科系方式整合「全人」學識,成為揉合東方漢民族文 化與西方知識的一種可實踐的智能知識,從個體層次由裡聯外,朝向身體/心靈的重新 統整。在知識層面上,跨出社會科學院、結合民生學院與醫學院,作為一個創造“共 教共學”的協作關係裡,共同建立一個以探索、對話、發展的知識社群,最終期望發 展出一種「實踐智能」 ,讓跨學院、系所的學生能從古今中外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紋理中, 使其擁有重構身心復原與社會實踐並重之實踐知能的知識與方法,以積極而動態地行 動朝向社會大方向邁進。 輔仁大學作為一所歷史優久的私立綜合大學,此一計畫冀望以社會科學院核心師 生群為啟動一改變過程的發動者,此一改變過程分「校內知識跨界」與「校外人才培 育」兩個面向,企圖發展出跨界協作與連結的基石:

2


※校內: (1) 掌握輔仁大學醫院即將設立的時機點,以社會科學反思與對話的智能,與醫 學院發展「滲透性連結」的對話關係,尋找兩院師生差異對話的交流機會,從而 平衡些許被醫療資本與現代醫療體制所過度主導的生化科技用藥及醫療分科切割 「整全的人」的後果。本計畫案也將持續爭取未來在輔仁大學醫院內,有一延續 計畫案成果的場域空間。 (2) 社科院(心理、社會、社工與宗教系所)已有之人文資糧有:業已積累的與身心 障礙群體全人發展及社會改變相關的碩博論文成果、專業工作者系友群體和相關 人文藝能(雅樂舞身心動態、太極拳)師生群,經由此計畫案之跨領域共創課程(雅 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師培訓、時令太極養生講座與結趺太極)、適合身心障礙師生 進出與學習的場域空間改造、以及結合新媒體傳播元素的成果展現,使上述人文 資糧得以擴及、紮根於輔仁校園內與全校師生共享。並通過課程招收不同領域之 學生(醫學院、民生學院,以及各系所之身心障礙師生),培育學生成為能在各領域 的社會系統中具有人文精神與歷史眼光的實踐者。 (3) 以「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為主軸(我們所要提出的社會設計是:社會 科學本身就是一個運用社會科學各種知識與方法介入社會的改變歷程) ,朝向科學 與人文碰撞交通的越界改變與創發新意。此部分接續本計畫案相關課程中,對身 心障礙者的條件受限與社會處境的理解,由社會科學院發動,與理工學院開展跨 領域的共創對話與一系列社會設計工作坊,朝向結合人文藝能與資訊工程(如能改 善身心障礙者日常生活不便的 APP 程式)的共創。同時邀約具影像、文字、藝術專 長之師生,共同設計如何將這些人文厚土、身心復元的成果透過新媒體的形式, 進行簡約而清晰的表達,而讓輔仁校內、他校以及社會大眾都能共享成果並獲取 知識。 ※校外: (1) NPO 學程重構:社科院原已有非營利組織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心理系、 社工系與宗教系畢業系友更是早已立足於不同的身心障礙組織中工作,故針對「非 營利組織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進行重構設計,並積極與院系友合作培訓具有 地方人文實踐特色的身心障礙工作者是可落實的目標。輔大在已有基礎上,欲結 合此一計畫的資源力量,促進社會科學院內青年教師(博士講師與博士後兼任與 專案助理教授)身心障礙實務工作群相互協助,一方面面對具體社會難題,另方 面藉由「雅樂舞身心動態」技藝智能的展示;認識到文化碎片如何於重構中再生, 並可發展成為介入於社會問題現實中的一種方法。 (2) 透過本計畫案,重新連結與人民團體、社區組織,跨校院所、中心、國際的 共學關係,並積極籌設校外實作模擬場域空間──「“混障”群己關係與社會生 活發展空間實驗室」(混障家屋),建立一所具無障礙環境設備的實作場域,打破身 心障礙師生往往只能受限於輪椅或輔具上與特定他人互動處境,朝向群體共學、 自立生活的圖像發展。

3


(二)執行此計畫的跨域合作 本計畫以「身心障礙,社會學習」 、 「技藝傳承,身心復元」 、 「跨域對話,社會實踐 作為三大主軸,並以此開設相關跨域課程,課程與各場域間有相互連動與影響。本計 畫與校內各教學單位與行政資源之串聯與跨域合作呈現如下圖,並以文字說明。 圖:輔仁大學執行計畫跨域合作說明

【實作場域】

資訊工 程學系

混障家屋

身心障礙

各領域 NPO 組織

輔仁大學 資源教室

社會學習

【實作場域】

輔仁

東吳 社工系

向陽會所

HFCC 計畫 跨域對話

技藝傳承

社會實踐

身心復元

【實作場域】

【實作場域】

洲美社區

宜真學苑

4

應美系 創意設計 中心

兒家系

文學院 哲學系


(1) 與「資訊工程系」之探索實驗:在計劃案的「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師培訓」 、 「結 趺太極」課程中,均會接觸到身心障礙的老師或學生。我們從和這些師生的互動 中發現,對現代社會中的障礙者們而言,資訊科技已然是生活中必備的一部份。 我們如何能透過此計畫的機會,和資工系的師生一起探究此點?計畫團隊因而於 105 年 4 月拜訪了校內資訊工程學系系呂系主任,呂主任並再轉為介紹系上的梅興 老師。梅老師長期以來致力於資訊與人文素養的教學,並有多年帶領同學進行偏 鄉遠距教學等社會服務,梅老師相當支持計畫團隊的構想,因而催生了 105 年 7 月的「遊戲人間:社科 x 資工」夏日學堂,邀約了資工系、心理系、資源教室的 老師及學生共 20 位,共辦工作坊,並至台北社會企業大樓參訪,一同體驗了若水 國際、勝利基金會、黑暗對話等社會企業組織,是如何結合資訊與障礙於身心障 礙者的就業市場當中。下一年度計畫我們將承接此項成果,續辦與資工系合作之 課程。 (2) 與應美系「創意設計中心」的場域共構:輔仁大學之應用美術系成立於 1984 年, 為國內首創之應用美術系。本計畫執行期間,總辦公室夥伴曾多次建議應與應美 系合作,但雙方苦無能夠對話的機制與橋樑。105 年 6 月,計畫團隊與主持人袁副 校長討論如何運用校內廢棄空間,創造一能讓身心障礙師生舉辦展演活動的實作 場域時,由教務長處得知應美系正籌措「創意設計中心」 ,此空間將使用閒置之老 舊學生宿舍「宜真學苑」一樓大廳,除結合創設中心既有之影像傳媒、體感裝置、 3D 列印設備外,更希望此空間能作為全校師生共同使用之場域,創設中心正為如 何推進與其他院系之對話合作而商討中。在此機緣下,輔仁大學計畫團隊得以拜 訪創設中心,並得到中心負責人林倩妏老師之支持。「宜真學苑」空間在規劃上, 除原本運用於創意設計人才之培育外,更將積極打造能與校內師生對話的機制, 並與本計畫團隊合作,於空間內增加無障礙設施、可自由搬動桌椅之 work shop 空 間等等。此場域除作為計畫課程及成果展示的實作空間外,更可作為身心障礙者 與其他師生之間共同上課、對話、相互理解的橋樑。 (3) 與文學院「哲學系」的未來合作:輔仁計畫團隊的核心推動者為社會科學院,在 105 年 01 月計畫總辦公室來訪交流的討論中,總辦公室計畫主持人劉舜仁教授建 議,社科院應將既有的助人專業、人文關懷等元素,擴及到校內其他學院。此建 議經多次團隊討論後,除上述與資工系的合作,我們亦從計畫主持人袁副校長處 得知,校內哲學系面臨招生不足、轉系/轉學人數比例逐年提高的情況,而哲學系 雖有開設「哲學諮商學程」整合各院資源,但此學程因相關專業課程由各院系既 有課程支援,學生仍到開放修課名額不足而修課困難的困境。計畫團隊已對哲學 系尤系主任進行拜訪,雙方皆有合作的高度意願與熱誠,與哲學系之協作將放入 下一年度計畫中。 (4) 選課制度及教學規劃的協助:本計畫為創新實驗推動的過程,在 105-01 學期開設 的「身心障礙與社會學習」、「諮商輔導與身心靈療癒」兩門課中,計畫團隊先是 透過教學行政單位的支援,在選課系統上,將兩門課開設於社科院下,修課名額 開放院內與院外各半,亦即保障至少半數的名額給學校各系;同時,計畫團隊並 勉勵課程教師,以開放的態度去迎接各種因學生組成變動而帶來的可能性,因此

5


這兩門課都以「滾動式教學」方式進行,教師只作出整體課程方向架構的訂定, 並擬定前數週的課程,而後整體課的走向,則需視修課同學的情況、背景與意願 進行立即的調整和共同設計。

(三)第一年計畫預期成效 在第一年計畫中,我們預期將達成以下成效: (1) 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師生的共學機制的達成及場域建置:計畫中「雅樂舞身心動 態種子教師培訓」 、 「結趺太極」 、 「身心障礙與社會學習」等課程,以及「遊戲人 間:社科 x 資工夏日學堂」工作坊,均開始啟動嘗試,透過調整設計過的實作空間 (如:歡喜齋木板教室可讓障礙師生席地而坐、LMB1 軟墊教室提供障礙者伸展翻 滾肢體的空間),障礙師生可與一般師生一同於教室進行討論、上課。對於許多障 礙者學生而言,日常生活裡多半與同樣障別的群體互動,也少有機會接觸不同科 系的同學,但他們均在多門課中表達「希望自己被看見」 、 「希望障礙者能夠被貼 近理解而非誤解」,這些課程提供了這樣的機會;而對有身障(如小兒麻痺、車禍 損傷)的教師而言,「障礙」不再是需要隱藏的特徵,作為教師,他們更能夠去回 頭影響身旁的其他同事與職員。因應這些需要,校內「理工學院宗輔室歡喜齋」 以及「宜真學苑」,校外「混障家屋」場域的建置落實,則是支撐起這些共學實 驗空間的重要基礎。 (2) 培育傳承雅樂舞身心動態並結合跨域能力的實踐者:計劃案中「雅樂舞身心動態 種子教師培訓」課程,除了接續原先心理系使用雅樂舞身心動態與障礙者互動的 社會實踐外,更透過此次計畫課程招收來自兒家系、社工系、宗教系、護理系、 經濟系、學輔中心的師生。學生各自具有體育、音樂、兒童教育、說故事、古琴 音樂、表演藝術、生命教育等專長。我們預期於第一年計劃期間,以至少兩支紀 錄影片,拍攝這些師生如何在課堂中共學與創造,比如兒家系同學開發的「兒童 雅樂舞教案」、表演藝術同學開發的「聲音與身體」活動等等。這些同學除了未 來各自在各領域散發雅樂舞身心動態的種子外,下一年度更視其意願決定是否進 入進階課程的培訓,或擔任新開課程的協助助教,將影響力更擴及他人。 (3) 學生自組團隊,返鄉實踐:計劃案通過「家庭與社會」課程,帶領同學回顧自身 的家庭經驗與社區處境,並推動他們能夠組成團隊、返鄉服務,創造社會影像立 及互惠經濟價值。目前已有一組同學以及將面臨都市更新的「洲美社區」(台北市 北投區,鄰近社子島與士林區)為場域,組成「土也工作室」,於暑假期間進行返 鄉服務、拍攝紀錄片,並獲得里長、台北市都發局、北投焚化爐、信義房屋社區 一家的支持與經費補助。我們預計將循此模式,更鼓勵學生能夠迎向社會,形成 有力量、有影響力且能生存的實踐社群。

6


三、團隊成員 團隊成員 輔仁大學學術副校長 袁正泰 副校長

職稱

介紹與分工

計畫主持人

學歷: 密蘇里大學 (University of Missouri – Rolla)電 機工程碩士 輔仁大學 電子工程學士 專長:通訊訊號處理、數位訊號處理、通訊系 統 學術及專業經歷: IEEE Senior Member2004 -今 IEEE 會員 1991-2004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 永久會員 1993 -今 學術榮譽: 國科會研究甲等獎 1997, 1999, 2000 輔仁大學教師連續 10 年執行國科會專題研究 計畫獎 2010 國科會「大專校院特殊優秀人才獎勵」 2011, 2012

社會科學院院長/心理系教授 夏林清 院長

共同主持人

學歷:美國哈佛大學博士 專長:家庭關係、團體動力、行動研究、組織 學習、成人教育

分工:計畫規劃、整合及執行

民生學院 /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 利翠珊 教授

共同主持人

學歷: 美國普度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研究學系博士 專長:婚姻情感、代間關係、婚姻與家庭諮詢 分工:協助指導整合計畫與議題

7


醫學院 /臨床心理系副教授

共同主持人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

卓淑玲 專長:認知心理學、知覺心理學、心理計量及 研究方法 分工:協助指導整合計畫與議題

專案教師 田淑蘭老師

專案教師

1999-2003 台北市政府勞工局機要秘書

身心障礙團體諮詢 /督導,與社區組織工作 :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台灣風信子精神障礙權 益促進協會、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伊甸社 會福利基金會活泉之家、台灣行動研究學 會 、台北市心理復健家屬聯合協會、財團法 人導航基金會 分工:負責計畫的整體推動與籌備。 專案助理

范文千

專任助理

學歷: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輔仁大學心理 系研究所碩士班社文諮商組畢業

專長:行動研究、心理衛生社會工作、民間信 仰田野研究、雅樂舞身心動態教學

分工:協助計畫推動與支援、文字報導編輯 專案助理

龔尤倩

專任助理

學歷:輔仁大學社工系學士、梵蒂岡傳信大學碩 士畢業

專長:國際多元文化交流、勞動與移工議題

分工:跨領域教學之協助推動、文字編輯

8


攝影執行團隊

陳宜亨

攝影團隊

學歷: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士、輔仁大 學心理所在學中 專長:攝影、剪接 分工:學生攝影團隊協助帶領、專案成果製作

業師

官貴中

業師

元門太極學苑總教練 協助支援: 「結趺太極」課程帶領、 「時令太極 養生講座」主講人。

業師

劉孟茜

業師

「擊漠空間」身心工作室負責人 協助支援:「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師培訓」 課程帶領、「結趺太極」課程協助推動。

社區駐點人員

周志文

社區 駐點人員

經歷: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常務理事 重度肌肉萎縮症患者 協助支援:「混障家屋」校外實作場域駐點、 推動身心障礙與社會群體互動之社會活動

社區駐點人員 郭琬琤

社區 駐點人員

土也工作室及學生團隊負責人 學歷:東吳大學社工系、輔仁大學心理所在學 協助支援:「洲美社區」場域建置與駐點

9


四、團隊運作

各院系的拜訪 與合作推動

計畫主持人

業師群

共同主持人

社區駐 點人員

課程共同研發

教學場域建置

及專案教師

助理群 學務、教務及院 系行政支援

校內身心障礙 師生聯繫

(1) 由校至院的垂直整合與對話機制:本計畫主持人為袁正泰學術副校長,計畫團隊均 會不定期與主持人討論計畫進行情況,以及如何整合校內既有之行政體系資源及支 援,並開啟與其他院系的聯繫對話。在袁副校長的協助下,本計畫至今已成功推動 與資工系、醫學系、文學院的合作;場域建置方面,理工學院宗輔室「歡喜齋」以 及創設中心「宜真學苑」,也皆是在主持人的努力下相互串聯,成為本計畫的實作 場域共創之一;在教學行政方面,主持人亦協助與教務長溝通,處理計劃案開課所 遭逢的各種難題,未來並將結合微學程、微學分等創新制度,以利於促使老師之間 得以在不過度增加負擔的前提下,提高相互合作共開短期課程的意願。 (2) 由專案教師串聯教師社群:在本計畫的動態發展過程中,專案教師田淑蘭老師,在 計畫主持人、共同主持人的支持下,負責與其他學院系之間的拜訪,並探討跨域共 創的可能。此機制並非只是單獨的拜訪討論,而是形成有機群體的串聯。比如目前 已透過資工系梅興老師與心理系邱倚璿系主任,形成一內部討論群體,相互交流「身 心障礙/認知心理學/資訊工程」等領域的對話。 (3) 共識發展營:本計畫每隔數月便依需要舉行共識發展營,召集共同主持人、助理群、 社區駐點人員進行整體計畫架構的討論、相互理解彼此負責的區塊與進度。

10


貳、重要執行成果 ㄧ、整體計畫關聯圖與說明

人文 底蘊 科學與人文碰撞 交通的越界改變

以課程為實驗起點: 

與創發新意—與 醫學/理工

雅樂舞身心動態、時令養生、 結趺太極

家庭與社會

發神經來幹活

自然療法與醫療典範的轉移

身心障礙與社會學習

諮商輔導與身心靈療癒

社 會 設 計 Social Design

以空間為共創觸媒: 

校內場域

校外場域( 「混障群己 關係與社會生活發展

人文底蘊 技藝傳承

新媒體元素 成果表達與傳播

空間實驗室」、台北市

社會

康復之友協會向陽會 所、關渡國小、岩山里

實踐 制度性實驗與改革: 

跨領域聯合培養碩博 班「社會實踐與對話探 究組」

NPO 學程重構

「實踐智能」:跨領域 師生擁有重構身心復 原與社會實踐並重之 實踐知能的知識與方 法,以積極而動態地行 動朝向社會大方向邁 進。

圖:輔仁大學計畫整體架構圖

11


在輔仁大學計畫中,我們承接了社會科學院發展歷史中所既有的「人文底蘊」內 涵,並接上在身心障礙以及各助人專業領域中所強調的「社會實踐」精神。我們所希 望培育的學生,是能夠同時擁有人文社會關懷的厚度,以及落實紮根的實踐力。要執 行以上內容,對輔仁大學、特別是社科院內部而言並不陌生,因此在執行計畫的初期, 我們很快邀約了多位業師,開設諸如雅樂舞或結趺太極等課程。並啟動制度性的嘗試, 比如使心理系、宗教系、社會系的老師願意共同支援、栽培學生,而新設立「社會實 踐與對話探究組」碩博班以招收跨領域的人才,這些學生除了組別內的課程外,也將 和其他院裡學生一起上課,產生相虎刺激共學的效果;又或者如 NPO 學程,在學程張 慈宜主任、專案教師田淑蘭老師的投入下,要將「身心障礙」的特色放入 NPO 學程中。 最後,順利地透過校內既有的場地協商機制,以及校外的社群連結,將初步的實作場 域擬定。 但是,這個計畫若僅止於此,是否是大大的不足? 在與總辦公室的多次交流討論,以及與其他學校(含助理群)的交流中,我們除了看 見了各校獨具特色的作法之外,更看見本計畫提供實驗空間、創新突破、打破體制創 造多元的精神。這些元素回頭刺激了輔仁團隊反省:我們不能夠只是做我們擅長做的 事情!因此,經過多次的討論、拜訪和嘗試,本計畫以「社會設計 Social Design」作為 核心精神,在既有的身心障礙、身心復元技藝傳承的基礎,以及計畫主持人的協助支 持下,專案團隊的老師群帶頭開始去「認識新朋友」 ,因而開展了與文學院、醫學院、 理工學院的合作;同時,我們也看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實踐者,長期以來在基層扎 根實踐,悶著頭猛做,卻未必能夠被社會大眾所理解和支持,輔仁團隊亦招收了有攝 影及電影專長的學生,組成攝影團隊,第一次摸索如何使用影片和網路傳媒,將複雜 的實踐敘事展化為有感情、易於理解的故事;最後,除了延續既有的課程架構外,我 們更挑戰開設一些實驗性的課程,比如「身心障礙與社會學習」、「諮商輔導與身心靈 療癒」 ,這兩門課一開始就設定選課名額是院內、院外學生各半,同時更透過資源教室 邀請了身心障礙的學生參與。因此,課堂上將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以及腦麻、盲、 肌肉萎縮、身體病弱……等不同類別的障礙生,挑戰了老師無法如從前般「一以貫之」 地按照既定架構教學。 我們重新調整了想法與方向:如何鬆動人文社會科學學門之間的高牆,將人文與 實踐的精神廣傳到校內外甚至社會大眾?如何打破知識的「傳承」 ,而產生反向的跨領 域學生反身帶領老師往前、有新的具體設計的可能?計畫走到現在,我們已看見有身 心障礙的同學站出來說「我希望能夠和不同系的同學對話,分享我的生命故事,讓他 們更了解障礙是什麼」 、也有同學修課之後組成工作室,返鄉捲動社區居民去面對都市 更新的議題。 輔仁計畫團隊亦調整了課程與場域之間的關係。不再只是使用既有的校內場域教 室,而是因為參與學生的狀況,重新和輔仁校方討論場域空間的共用與改造。如與應 用美術系創意設計中心共同改造的「宜真學苑」 ,乃是將閒置的學生宿舍一樓大廳,重 新打造為具創意設計及人文色彩的實作場域空間。最後,計畫團隊將持續經營「混障 家屋」及「洲美社區」 ,作為與社會大眾互動、對話的平台。有關 104 至 105-01 學期間, 本計畫的整體課程地圖、與其他院系所協作以及實作場域分布,請參見下圖。

12


圖:輔仁 HFCC 計畫執行現況與課程地圖

【實作場域】 資訊工 程學系

混障家屋

10501 身心障礙與社會學習 (紀錄影片產出) )

身心障礙

輔仁大學 資源教室

社會學習 104-105 結趺太極

輔仁 HFCC 計畫

東吳 社工系

【實作場域】

跨域對話

技藝傳承

社會實踐

身心復元 10501 諮商輔導與身心靈療癒 (紀錄影片產出)

向陽會所

兒家系

104-105 雅樂舞種子教師培訓 (紀錄影片產出)

10501 文化碎片與再生系列講座

【實作場域】

【實作場域】

洲美社區

宜真學苑 13

文學院 哲學系


二、跨域共創重要成效

【報導故事一:混障家屋-實踐及社區鄰里發展】 *混障家屋場域介紹影片:https://youtu.be/OxY1nJE0VaA 輔仁大學社科院於 2014 年 9 月起,成為教育部「HFCC 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 用能力培育計畫」團隊之一,提出的計畫為「人文厚土身心復元與社科知識社群重構—— 實踐智能培育課程發展計畫」。計畫當中提及「重整與改造校內外的空間場域」的部分, 校外是與中華民國團體動力協會的「“混障”群己關係與社會生活發展」專案合作,作為 關係發展實驗場域。此實作模擬場域企盼能於社區內建立一所適合各類身心障礙與一般居 民共同使用的無障礙環境。

為了讓不同障別的身心障礙者可以混合住在一起,讓不同障別的人可以互相協助,這 件事情要做起來也不是非常的容易。例如,肢體障礙者需要是無障礙的環境,像是門要夠 寬、要有斜坡,除要有房東願意出租之外,還願意修改空間,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空 間上的第一步,就也是困難重重,團隊找了 7、8 個月才找到勉強合適的。這也讓計畫團 隊思索,障礙族群向來都因社會福利資源而被分門別類的方式管理和排除,障礙者生活和 社會關係常常也因著資源的分界或不足,在應該平等互惠的生活關係中失衡或掉落,例如 一個全身性肌肉萎縮症的人,連要拿起一杯水都很勉強,像這樣的障礙者,通常不是由家 人照顧、就是送到機構生活,維持一種「能活著」卻沒有「生命感」的無作為生活模式。 為要突破這種困局,此場域的使用就試圖採取 “混合障別” 的融合方式,像是,肢障 者有行動上的困難,精障者有情緒的困擾,在行動和情緒上的形成互補或陪伴,有可能也 是 “磨合” ,這都是在「差異」中實踐融合互助生活上最重要的環節。並且也設計可供重 度肢體障礙者在原生家庭與機構外的第三個選擇——獨自生活在社區的空間。這空間除了 供給重度肢障者居住外,也考量某些精神障礙者在生活中的事件危機過程裡,並不一定需 要立刻住院,而是需要一個喘息、短暫居住的空間即可調適過來,所以也規劃一個喘息住

14


房,與社區裡的協力伙伴:向陽會所合作,提供精障夥伴一個過渡性的支持性生活空間。 我們稱之為 “混障家屋”。 計畫團隊希望創造一個空間,讓有需要的人可以互相融合成一個社群,並且把日常生 活、社會行動到政治自主的體驗,跟行動研究等實踐方法串連起來──以「混障家屋」具 體實驗,由一群身心障礙者不同專業的人,像是大學學院、或者是社區中的各類居民共同 組成,主要是朝向打造一個以障礙者為主,可以跟社區生活相互穿透的一種有機空間。藉 由 HFCC 計畫,進一步為這個 “混障家屋” 的實驗提供了橫跨學院與社區的協作資源,包 括財務、諮詢討論、實習實作人力等等,並結合 105 年的輔大社科院新開發課程:身心障 礙與社會學習,106 年的身心健康與藥物治療,以及主題工作坊活動,我們期待這個社會 行動場域能夠在老幹新枝結合之下,成為身心障礙者發展主體性、改變身心障礙社群的自 我認識,以及改變社會對於身心障礙認識的新里程碑。

“混障家屋” 經過三個多月的改造,成為位於士林老舊社區內的一個小據點。未能 紮根於社區,團隊更舉辦幾場社區活動,期望能讓社區區民逐漸生成一種新的視野, 慢慢的窺見了障礙者的生活樣貌,也藉由這種無可迴避的真實性,來移動與拉近障礙 者與一般社區民眾的距離,也將原本在學術殿堂內的諸多理論,推進到生活實踐而不 空泛的成為一種學術實踐的新觸媒。 社區活動的規劃,是由家屋的障礙成員一起發想、規劃跟執行,舉辦了刮手保健、 深福米食安養生、地板滾球休閒運動、攝影互拍、桌遊參與、電影座談等六場活動, 概要的想法、過程及紀錄如下。 社區內的障礙者往往因為障礙造成的身體過度使用,或是其照顧者因經年累月下 來身體勞動,都很容易就產生各種酸痛而多數症狀在生活過程卻被忽視,最後卻加劇 成為一種病痛,但所謂健康生活是要靠平時的身體保健而醫療只是最後介入的手段之 一,所以藉由混障家屋舉辦社區的刮手體驗,並用深福有機的食材,與社區民眾分享 健康無毒飲食的粥會,藉由身體經驗與食物的連結,暖胃也暖心地傳遞健康保健的信 息,並藉此讓社區居民更認識到混障家屋。 在舉辦地板滾球活的經驗中,其中一位的活動參與者,是一位照顧腦性麻痺子女 的母親,她從臉書上得知我們的活動訊息時就非常的訝異,因為在她原有的想像世界 裡,不但無法想像他腦性麻痺的孩子,日後長大後如何能在社區生活,又如何有自己 的人生,甚至是無法想像她還能帶她的孩子,參與任何休閒運動的可能,在活動中即 使她只能拉著小孩的手,不自主晃動的丟出滾球,滾出一道不平整的路線,但對她與 小孩的人生軌跡,都是更往前的滾動了一大步。 對障礙者來說,障礙是各自身體條件差異的一部分,透過互相拍攝可以從另一個 人的眼中看見自己,也可以探索自己想要呈現的是什麼。考量目前很多攝影照相館沒 有無障礙,就算坊間一般快拍證照的空間也很小、輪椅進不去,連拍張大頭照都困難 重重,於是夥伴提供專業器材,在家屋空間佈置一個攝影的場景,和來參與的障礙者, 除了藉由能力互補及合作的方式,溝通及協助來完成自己及他人的肖像攝影,也希望 做為一個社區內,便利行動不便者取得大頭照的平台,這就是討拍拍攝影活動的目的。 身心障礙者的生活不是只有復健、就醫、就學,也有參與融合的社交活動,光是 讓手腳不協調、還有講話不清楚、也有耳朵聽不見的障礙者,不同差異要在一起互動

15


交流,本身已是不容易的「關卡」 ,若還能互相配搭或補足彼此的不足溝通協調,完成 一次又一次的桌遊,就是更大挑戰。混障家屋舉辦的桌遊活動就是一個媒材,透過此 媒材讓不同類別障礙者,讓聽障和腦性麻痺患者相互溝通完成桌遊,這當然是靠事前 的規劃協調,還有其他非障礙居民的協助才能完成。從此活動中可彰顯的是障礙者在 社區、甚至整個社會,只要透過互補共融,就可以協力成就出,另一種的幸福的縮影。

循著與輔大社科院 HFCC 課程一路向前發展的脈絡,我們也邀請了輔大碩班學生 參與電影欣賞的活動,藉由「生命的舞動」這部電影,從劇中重度腦性麻痺與重度肌 肉萎縮症的兩位主角,從安養院中回歸社區居住,共同居住相互扶持的過程,對照混 障家屋內的障礙者們,如何一路拚搏出現今的混障家屋的共同生活;映後除了與輔大 學生對話,健常者作為助人者工作的價值性,應該如何生成與發展,也是希望這次的 契機作為邀請的橋樑,讓更多社會多元性質,更多屬於年輕世代的想法能進場同做, 讓重障者的社區生活不再只是空泛的議題或理想,盼望能捲動這些熱情的能量,借用 學識養成後學生們的專業能力,把工作實踐的場域落得更切身實作,不再只是成為觀 望的支持者,而是成為讓社會改革更往前的實踐者。 上述對外嚐試的這些活動,除了想要有延伸和發展的多元性,未來也期待朝向重 度障礙者人力支持的實驗嚐試。這對家屋內部的障礙成員而言,從發想、規劃到實踐 活動,也正是障礙者在這個 “混障家屋” 學習的核心,讓障礙者學習負責並學習在關 係中相互拉扯往前運轉,重障者不會因為障礙程度重而不被要求,相反的是彼此要發 展出一種彼此互助及平等付出與取用態度。在混障家屋是採取行動研究作為實驗的工 作方法,此工作方法是著重於 “關係發展”。在此家屋中的成員彼此也發展出一種 “人 際關係”,此本身不是服務跟受助,其前提是兩個相對對等、互相需要的人在一起生活, 且是自願要讓這種關係可以持續發展,因此這跟原本障礙成員的生活得跟現行只靠福 利補充而被區隔分類對待是不一樣的,這是家屋實驗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就是讓 不同障礙類別、程度的障礙者,甚至與健常者一起生活,期待它能成為未來長照社區 生活的一種方式選項。

16


【報導故事二:返鄉實踐,洲美共好】 *走訪洲美紀錄片:https://goo.gl/TTMk0w 北投洲美里是社子島外最突出河岸的沙洲,也是最後(末尾)才開墾成良田的沙洲, 從台北市誌的記載,洲尾的地名由來應該是因為地形的特徵與空間的相對位置而得名, 「洲」指雙溪與基隆河之間的沙洲, 「尾」是相對於士林雙溪河的下游,兩字合稱「洲 尾」。 洲美里位於北投區的最南端,呈三角形狀,面積約兩百公頃。它的東北邊隔著 雙溪河與石牌地區為界。南、西兩面臨基隆河與社子島的永倫、福安兩里相望,東面 臨改道後的雙溪河,對岸即士林堤防。 早期農村主要以種植稻米、養鴨、撈捕魚類、貝類為經濟收入 。 洲美里郭氏宗 族清朝來台開墾,總共分布四個區域,分別是洲尾(洲美)、士林社子葫蘆堵、大同番仔 溝、江子翠,其中洲美有七個家族在地開枝散葉,彼此相互照應,再加上林氏宗族從 宜蘭來此地居,洲美人,不是姓郭就是姓林,也就這樣流傳下來。民國 83 年,關渡平 原專用區計畫,洲美限建、禁建的開發限制,外來人口並不多,居民流動性也不大, 在此種歷史地理背景下,因為血緣、產業結構及信仰關係,再加上特殊地緣及禁建政 策的影響,洲美居民彼此之間長久存在的凝聚力與情感一直都是支持洲美人的主要信 念,並得以保持地方文化。 民國 92 年「臺北市北投士林科技園區」計畫審議通過,接著民國 99 年臺北市北 投士林科技園區(區段徵收範圍)細部計畫案公布,洲美第 1 至 8 鄰也已進入區段徵 收中的抵價地分配完成的階段,街景開始蓋起了市民住宅,社區變化的速度之快,屬 於洲美的人文地理也逐漸消失,再加上社區青壯年大多往更都市的城市發展,社區事 務多由老一輩的長者發動,關於歷史的保存、生活的記憶、經驗的傳承,在都市化的 過程中,更難留有軌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慢慢疏離,對於洲美社區過去、現在、 未來生活的理解與想像,正是此時此刻需要有所行動的時候,明年的現在,百年古厝 就要拆了,但是洲美人不能散了,因此,從輔仁大學 HFCC 計畫,到學生自組團隊「土 也工作室」 ,把洲美人找出來,把社區生活的精神串起來,共同關注洲美議題,繼續洲 美平凡中最不凡的生活場景。

圖: 「走訪洲美」暑期兒童營一景,稻田,是洲美人共有的美麗風景

17


(一)回看故鄉~從課堂攪動到發展實作 104-01 學期的「家庭與社會課」 ,近百名大學部、碩博同學透過閱讀彼此書寫的文 本、回應討論,了解與整理彼此的家族歷史及家庭故事。在當中,有些同學發現了自 己與家庭、社區之間的斷裂,而決定起身行動,比方返鄉與老父親一起種田……當中, 心理系的碩士生郭琬琤,在課堂中結識了具影像專長的同學、以及一小群共同關注都 市更新議題的夥伴。原來,琬琤所住的地方──台北市北投區的洲美社區,夾在士林 市區、社子島與北投焚化爐之間──明年度即將面臨第一波都市更新的拆遷。琬琤回 顧自己在家庭課所得到的刺激,說: 「不管是課堂內的文本分享,還是課堂外自組主題 小團體討論,反覆地思辯自己的工作狀態、身體動能及家庭歷史,即便現在進到社區 工作發現自己的政治敏感度超低,找不到語言對話,自立門戶忙著找錢找資源,深刻 感受到身心與工作的擠壓,便開始提醒自己有多少做多少,對於接下來在洲美社區的 規劃,不想只是在徵收前懷舊,更希望和居民一起找回家庭歷史,以及具體呈現政府 政策下的居民真實生活和轉變,有條件與沒有條件的,不是單單開發與不開發的二元 選項而已。這些社會性的連結,亦是在課堂中看似私人的家庭故事背後,其實勾連的 是各種政治與歷史的環節,藉由課堂的書寫與互相回應文本的課程設計,找到了不同 觀看家庭爭吵的視野,進一步產生行動。」 (二)師生共組團隊:「土也工作室」

當琬琤找到了 HFCC 計畫團隊,並表達自己想要組成跨域合作團隊。當時輔仁 HFCC 計畫團隊也正在進行密集的內部檢討:輔仁強調的社會實踐精神,要如何結合新媒體 傳播的元素,拓展社會影響力、並讓議題與情感傳遞更能擴及大眾?幾次討論後,在 計畫團隊及授課教師的支持下,琬琤決定在故鄉組成「土也工作室」 ,第一階段先成立 了洲美共好的臉書社團,邀請社區居民加入、分享社區故事與老照片;第二階段則集 結居民、輔仁/東吳大學的學生,籌辦「走訪洲美」暑期系列活動,包括社區蚊子電 影院、兒童才藝營、小小導覽員……同時,由兩位具影像專長的同學全程拍攝,製作

18


保存重要情感與記憶的紀錄片!而下面,是琬琤同學對這個行動的歷程記錄: 編輯引言: 健談又親切的琬琤,擁有資深的社會工作實務資歷,本篇故事她為我們介紹了自己從 社工專業職場返回家鄉在地實踐。因著洲美里區段徵收事件的發生,琬琤成立了洲美 人「洲美互助好住站」臉書社團,紀錄了洲美人的家與歷史,並提供各種不同對家的 對話與想像。讓我們一起來閱讀她精彩的故事吧!

從課堂攪和到老社區-洲美的保存行動

(書寫:郭琬琤)

‧社會工作、家庭關係與書寫 過去,對自己的書寫,通常感到有距離且不真實,倒不是隱私或怕被笑,而是怕 被可憐、被安慰,不想當個弱者,另也擔心自己根本沒有反映回觀,沒有進步,只是 在說一些風花雪月,或把自己的責任往別人身上丟以活路,再加上思路常常東跑西 掉,又有一點能言善道,以前靠這些還能把自己安放在一個舒適的位置逃,每次的書 寫都感知到身體的緊繃與壓縮。 隨著在輔大的學習,尤其是今年的家庭社會課,不管是課堂內的文本分享,還是 課堂外自組主題小團體討論,反覆來回的思辯自己的工作狀態、身體動能及家庭歷 史,即便現在進到社區工作發現自己的政治敏感度超低,找不到語言對話,自立門戶 忙著找錢找資源,仍是感受到身心與工作的擠壓,開始提醒自己有多少做多少,對於 接下來在家鄉的工作,不想只是在徵收前懷舊,而是希望跟著居民找回自己的家庭歷 史,以及具體呈現在政府政策下,居民真實生活面對的生活轉變,有條件與沒有條件 的,不是單單開發與不開發的二元選項而已,這些社會性的連結,亦是在課堂中看似 私人的家庭故事背後,其實勾連的是各種政治與歷史的環節,藉由家庭課的書寫與互 相回應文本的課堂設計,找到了不同觀看家庭爭吵的視野,進一步產生行動。 離開社工職場做社區工作,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轉折,在公部門及私部門做社工 多年的我,總是想著怎樣在以管理及控制的體制中,撐出一些實務工作的空間。在家 庭社會課看到同學的論文,他也是一個社工,裡面提到他如何離開家尋找專業認同, 與回到家找到「另一種在地實踐知識與行動」的歷程,對我而言衝擊很大,想著自己 何嘗不是如此,回到心中所想的社會工作,回到自己的土地與家鄉。回頭記得 103

19


年 10 月,爸爸說洲美要徵收了,但是洲美禁建許多年,許多人家住不下就往上或往 旁邊蓋違建,這些違建也無法申請門牌,一家人就繼續在洲美生活,也有一些人從外 地到洲美工作,也就在生活了大半輩子,住的亦是沒有門牌的屋子。 直到要徵收,發現政府配給居民的房子根本不夠住,更別說是那些沒有門牌的房 子,心想,回家吧!搬回洲美住,這個「搬回家」的動作對我而言特別有意義,一個 是把伴侶帶回從小到大居住的社區,社區很小,過去最怕被問到的是「媽媽過的如 何」 ,現在擔心被問的是「結婚了沒」 ,社區怎麼看待一個三十八歲的沒有出嫁的女兒, 回來跟爸爸住,還帶了一個看起來像男生的女生回來住,心理預備著會被好奇探問。 我們搬回來,果然,鄰居親戚紛紛好奇我的「新房」,有一天一位住在我家後面的長 輩問我:「阿妳男朋友呢?」我說:「是我朋友,而且人家是女生」,長輩說:「女生是 男朋友喔?」我一時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笑笑沒回應的離開,我實在沒有勇氣跟長輩 說,是我女朋友。我當時心想,住哪裡與你何干,跟誰在一起干你啥事?況且,這是 我家耶!為什麼要開放參觀?為什麼要知道我跟誰住?但當我內心有此想法的時候,同 時也看到了與親戚及鄰居的關係已經疏離許多,彼此關心互相照應的社區,我早已經 遠離,那個小時候喜歡到隔壁鄰居家看嫂嫂洗衣服,邀請鄰居到家裡玩扮家家酒的女 孩,甚至對鄰居覺得防備,過去生活的連結對我而言也陌生了,長久以來回家就是睡 覺的地方,同樣一條路一個巷子一群人,我無感也無需停下腳步感受,家、社區,離 我好遠,而我是一個社會工作者,是一個離別人很近,離別人的家很貼,經常需要在 社區走動拜會社區資源的社工,巨大的矛盾在心中產生,為何我無法用在工作中與人 靠近的樣貌,面對我的家人、親戚甚至是鄰居? 這僵化層層疊疊的,搞得對自己好生氣,將我對親戚探問交女朋友隱私的排斥回 看,我的確受困於同性戀是否能被接受的社會恐懼,這個恐懼直接反應到鄰居對我返 家的探問上,彈開了彼此;將對於社區的距離往回看,我的確生長在一個都市邊緣的 小社區中,從小家人總是告訴我們要跟家鄉外的人比才有出頭天的機會,努力往外找 社會位置,切斷了與社區共同經驗環境與人我關係變化的感知,這些回看,隨著自己 對家、對關係、對行動的書寫慢慢轉移視框,隨著在社區生活而變得真實且立體,社 區行動會擾動的,開始知道會是一連串的裡外翻轉了。 ‧老家-從三七五減租到洲美區段徵收 歷史感與課堂內外的關聯性,土地與人的關係緊緊相依,從三七五減租、公地放 領與耕者有其田之土地改革。因著土地徵收開展了與爸爸的對話,於是我們討論從多 數利益到少數利益,原來,土地不只是土地,歷史、政治、經濟、制度、鄰里社稷、 人群關係、親人互動冷暖通通包在一起。 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很特別的轉變過程,自己家的祖譜是私,自己家的土地是私, 但自己家的土地怎麼成私,仔細探究,祖先到阿公到阿爸,都是想要給後代子孫一個 房子住,國民政府來台後的土地政策,讓郭家祖先原本已經賣掉農地失去地主身分, 後代子孫成為佃農的情況下,又再度因為耕者有其田可以翻身成為擁有一塊小田的小 地主,足以支撐我阿公分家產給五個男丁延續生活,二伯說這是阿公一生中經常掛在 嘴上的驕傲,阿爸講到徵收的公平,應該是戶籍內的人口原本有誰就應該要有誰住的

20


空間,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領是將土地化私為公後又為私,都市開發、土地徵收化私 為公,但居民安置議題又與私息息相關,進一步連結到國有土地被賤賣、森林保育/ 開發與原住民土地的關係,公與私之間,到底有哪些政策與制度、哪些人在背後操弄, 土地改革平均地權的善意,讓佃農得以翻身獲利的背後,國民政府來台為穩固政權與 大地主的合議,就如同現今政府以都市開發/發展為由,居民得到徵收費及安置費用, 目前居民大多是因為徵收條件不合理壓迫其生存而站出來抗議,但對於這樣的開發是 否牟利財團,轉向壓迫到市井小民的生存條件,政府與財團靠攏,我們以為的私問題, 很可能是被公壓迫到原本生存的空間,而我們又如何在私與公的梳理中有回看家族土 地紛爭的新視框,以及回應這些公共議題的能耐。 ‧老社區-洲美的保存行動 一天上班路上,停下機車,拍下這張照片,我告訴自己,再不做就來不及了,再 不保存,就留不住了,目前面對開發與徵收,有些人認為長期禁建的社區終於被政府 看到,想要更進步與更都市化的生活空間,有些人認為我想要原來洲美的樸質與寧 靜,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這些聲音同時在洲美存在,回到整個開發案的政策, 最終洲美一些換不到房子、付不了專案住宅貸款的人,會被迫離開住了大半輩子的洲 美街,這對我而言是最不想見到的,但也發現中間每個居民對於生活想像的細緻與矛 盾,想把這個細緻與矛盾看清楚,也因此成立了洲美人(洲美互助好住站)臉書社團, 希望讓洲美人想起自己的家與歷史,並提供各種不同對家的對話與想像。

社區的新舊交替,我們想要怎樣的生存空間與人我關係。開始構思可以怎麼做,做什 麼,後續將邀請社區居民一起來聊聊。

(三)走訪洲美,互助共好

「在這兩個個月很高興能接到這份工作,紀錄洲美的土地及人文,從以前到現在我對 土地跟人的連結是斷裂的,在這份紀錄中我看到人跟土地與空間的連結,及人與人之 間的聯繫與關係,我覺得是一次很寶貴的工作經驗。」~陳宜亨(學生團隊攝影師)

21


「喜歡洲美蚊子電影院的輕鬆與自在,可以隨時加入也可以任意離開。有小時候在廟 口看歌仔戲、看電影、看布袋戲的感覺,重要的,不是台上演什麼,而是在這裡可以 遇到同學、可以看到朋友、可以與鄰居聊天,是一種情感交流遠大於看戲的活動。」 ~郭純(社區居民)

「土也工作室」於暑期推出一連串的社區活動,獲得當地里長及居民支持。蚊子 電影院,串起了社區居民的情感交流;由學生團隊設計的一連串兒童生活營活動,上 午是「走訪洲美」 ,下午則結合社區主題進行才藝教學,最後更讓孩子們擔任導覽員, 來介紹這個她們所生所長的地方!本期活動,獲得北投焚化爐回饋金、臺北市都市更 新處、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的指導語補助。而後,土也工作室更進一步規劃未來計畫, 並獲得「信義房屋社區一家」的年度補助。在拆遷即將到來的當前,我們相信,學生 能夠捲動更多的力量,開創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報導故事三:雅樂身心,自助助人】 *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師培訓紀錄片:https://youtu.be/CrO448rJVAw (一)從碎片般的雅樂舞文化技藝中,拼湊一條能承接身心障礙者的路 輔仁大學與「雅樂舞身心動態」的因緣,可追溯至民國 99 年,文化大學退休教授 陳玉秀老師至輔仁大學開授「放鬆的技巧」課程。陳玉秀老師自幼修習各式舞蹈技藝, 並於 1972-1976 年間至韓國漢城慶熙大學研究現已於華人文化圈中失落的「雅樂舞」, 並於往後三十年間不斷拆解跟還原古老文化中,人的身心如何回返「自然」狀態的「中 心軸」理論。除了台北孔廟佾舞的指導,陳老師前後於台北大學、台灣大學、輔仁大 學進行教學外,並於振興醫院骨科成立「雅樂舞動態功能實驗室」 ,將雅樂舞身心動態 應用於脊柱側彎、腦麻、自閉症等臨床實務。 民國 99 年陳玉秀老師至輔仁大學授課時,修課同學多為資深的身心障礙領域 實務工作者、以及本身帶著各種身心困境的學員(如:盲、小兒麻痺、紅斑性狼瘡、……) 等,卻也意外開啟雅樂舞與輔仁大學「社會實踐」路線的接軌。班上有數名學員持續 深入學習雅樂舞,而此套身心動態強調放鬆、內觀、溫柔對待自身的原則,以及不斷 在身體現象與心理因素、社會性條件間往返探究的精神,開啟了上述學員與陳玉秀老 22


師之間相互協作的機緣。 在這數年的實作與探索過程中,學員們因為各自作為身心障礙者的家屬、或自身 帶有障礙、或於身心障礙組織工作,清楚面對到,在現代社會中,障礙者被社會福利 制度分門別類的管理,在障礙的限制以及缺少發展條件之下,許多障礙者不斷經驗到 與身體疏離、自我放棄、難以用言語表達感受想法、被過度病理化與承載社會汙名。 而雅樂舞身心動態就以身體感受出發,成為了探索自身、並與他人相互理解、開展身 心可能性的媒介。103 年,輔仁大學社科院獲林芳瑾社會福利基金會補助,開啟了「雅 樂舞與文化創生行動研究計畫」 ,栽培出一群能夠實作、亦能授課的業師,並將此套方 法深化運用於各領域實驗。

圖: 「雅樂舞與文化創生行動研究計畫」發展軸線圖

(二)HFCC 第一期計畫,結合跨域師生~雅樂舞種子教師培訓 在申請教育部 HFCC 計畫時,輔仁大學很清楚地想要承接上述發展脈絡的成果,將 雅樂舞身心動態方法,除了更進一步在身心障礙領域能夠有所發揮外,更朝向日常生 活中跨領域的結合。因此在 104-01 學期,業師們分別至醫學院、民生學院舉辦體驗課 程,並在計畫主持人袁正泰學術副校長的引介下,邀請陳玉秀老師至輔仁醫院籌備處 進行專題演講及交流。104-02 學期開始,輔仁 HFCC 計畫招收了 30 名不同學系、專長 背景的學生及教職員,進行為期一年的「雅樂舞種子教師培訓」課程。 在這一年的課程中,除了雅樂舞身心動態的基礎教學外,業師們更希冀能透過相 互學習刺激的互動,鼓勵學生結合自身既有專長領域。參與培訓課程的學生中,有擔 任說故事志工、基層教師的兒家系同學,亦有在精神障礙領域實習鑽研的護理系同學、 23


具有古琴跟表演藝術專才的宗教系同學,也有從事認知科學研究的心理系教師與學輔 中心的諮商師;有人畢業自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也有人是保齡球國手,或從小被栽 培為專業舞者及音樂表演人才的。這著實考驗了業師們,不能夠只是「按表操課」的 傳授身體技術,而要能夠將「技藝」的美能與同學們的多元組成共鳴!

圖:雅樂舞身心動態課堂一景

比方說,在 104 年暑假,由業師結合學生團隊,我們在宜蘭舉辦了專為(疑似)過動 症學童設計的兩梯次、三天兩夜的生活營隊,並獲得宜蘭羅東水資源回收中心、力麗 基金會的經費補助、場地支援與支持,在營隊中服務了來自關渡國小、宜蘭四結國小 的 30 名學童。業師們與同學集思廣益,將雅樂舞身心動態的課堂所學,重新設計成學 童能樂在其中的課程,比如盲人空間感體驗、運用下肢力量訓練正確踩腳踏車、手眼 合一的木工活動……這些小朋友,平常在學校被標定為問題兒童,卻能夠在營隊中表 現良好,獲得了學校老師的高度肯定與稱讚。

照片:104 年暑期過動症兒童師生共創生活營

24


有了上述嘗試基礎後,進入 105-01 學期,目前(105 年 10 月)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 教師培訓課程進入第二期,除了持續給予同學進階訓練與實作演練外,在與同學討論 後,我們共同設計出不同的組別,希望能發揮彼此的專長、並對社會有所貢獻!在「兒 童雅樂舞組」 ,兒家系同學要設計出適合國小學童的雅樂舞課程,並到前述的洲美社區 進行實作;而「中心軸與空間組」 ,則由盲人業師帶領學員,和愛盲基金會合作,朝向 與盲人朋友群體的協作; 「聲音與身體組」 ,結合具古琴及表演藝術專長的宗教系同學, 將雅樂舞的中心軸理論放入聲音訓練中,開發新型的教案課程; 「精神障礙雅樂舞組」, 則和計畫場域「向陽會所」合作,由師生組成團隊進入社區精神會所與精神障礙者互 動……各組別均需進入教案設計與社區實作。以上跨域共學的發展過程,皆已邀請具 影像專長的同學進行紀錄片拍攝,預計於期末的成果展中發表。 (三)開枝散葉,發展跨域協作 在 HFCC 的第二期計畫中,我們希望上述成果能夠深化、廣化、開枝散葉地在輔仁 校內以及社會中紮根,為更多群體帶來益處。輔仁第二期計畫預計將開設「雅樂舞身 心動態進階實作培訓班」以及「雅樂舞身心動態跨域種子培訓班」,延續前述成果。 「進階實作培訓班」招收第一期計畫中所培訓的種子師資學員,除進行更進階與 深化的課堂學習外,業師群將陪伴同學成為能獨當一面的雅樂跨域實踐者,在一年的 課堂中需要發展社會議題關懷、跨域專長與雅樂技藝的實作;而「動態跨域種子培訓 班」將招收新學員,包括校內各系的教職員,以及篩選跨科系、具跨域專長的同學加 入,此課堂預期能捲動更多跨領域師生投入,並未來往社會各角落開枝散葉。有關此 歷程,請參考課程紀錄片。 在 105-01 學期的尾聲,我們讓計畫中兩班的學員分組,通過與業師的討論後,各 自完成教學教案,並以邀請貴賓(有人是邀請親朋好友、有人則是邀請自己關懷的對象) 到課堂上進行教學服務實作、或是辦理三小時體驗工作坊的方式,將所學奉獻於社會; 並於 106 年 1 月 14 日辦理公開對外的成果發表會,向校內外的朋友分享這一路以來的 收穫。這整年度的課程中,有 15 位學員願意下一年度繼續投入進階培訓,成為能帶著 雅樂身心工作方法於各領域運用的實踐者! *有關學生實作提案及心得,請見:https://goo.gl/9r9Z4c

25


參、實作模擬場域 本計畫之實作模擬場域,因計畫之發展階段不同,可分為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 第一階段乃是 104-01 至 02 學期間課程所用實作場域,校內部分透過輔仁大學跨院場地 借用機制取得共用資格,校外部分則與各社區或 NGO 組織聯繫;第二階段乃是 104-02 至 105-01 學期間,因計畫持續推動,原有場域已無法滿足需求,同時更期許更多共創、 向社會大眾開放的元素放入,因而持續開發出三個場域:校內的理工學院宗輔室、創 意設計中心宜真學苑,校外的「混障家屋」等等。整體圖像如下圖。

第二階段場域開發: 1.宜真學苑(創設中心) 2.歡喜齋(理工學院宗輔室)

第二階段場域開發: 「混障家屋」、「洲美 社區」土也工作室

26


一、場域名稱(請填寫場域名稱) (一)校內場域 場域名稱

歡喜齋(理工學院宗輔室) ※位於 輔仁大學聖言樓一樓 (25.035307, 121.431634)

場域介紹

本場域為理工學院宗輔室所附設之木板教室,作為計畫課程之上課、討論、課程研發使用。 寬敞而無桌椅的空間,利於學生席地而坐、與教師進行面對面討論,而身心障礙學生也得 以離開輪椅,與其他師生一同互動。如右下圖為「身心障礙與社會學習」之一景,若不特 別去注意,並無法清楚分辨出一般生與障礙生。

甲、 本場域的單位管理者為理工學院宗輔室,雙方並於 105 年 7 月訂定共同使用辦法。 計畫團隊如需使用本場地進行授課、活動辦理、師生討論等,皆擁有場地的優先使用 權。 乙、 本場域原先的用途,是提供給一般學生進行課業討論、以及校內老師進行肢體活 動用。在與本計畫相合作後,第一次開放給身心障礙的學生!也因為此空間的寬敞特 性,利於群體或個別面對面互動,許多跨學院、首次接觸障礙生或參與社會關懷相關 課程的學生,能夠免於桌椅帶來的隔閡。 丙、 本計畫身心復元相關課程「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師培訓」以及「結趺太極」 ,皆 需要寬敞木板或軟墊場地,供障礙者進行肢體探索,以及供業師群進行課程研發。歡

營運管理

喜齋場域亦可滿足此需求。

執行成果

i. ii. iii.

105-01 「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師培訓」、「結趺太極」課程研發及師生練習場地 105-01 「身心障礙與社會學習」課程教室 105-01 「諮商輔導與身心靈療癒」課程教室

27


場域名稱 場域介紹

宜真學苑 ※位於 輔仁大學宜真學苑一樓大廳 (25.034855, 121.433861) 「宜真學苑」為輔仁大學校內有 50 年歷史的老舊校舍,目前作為校內女同學之宿舍使用, 其一樓大廳寬敞但已閒置多年。應用美術系所設「創意設計中心」有意運用此場地,作為 培育創意設計人才之基地,同時開放給全校學生作為跨域實作場域之用。經計畫主持人袁 正泰學術副校長、及教務長之介紹,輔仁計畫團隊與創意設計中心負責人林倩妏老師共同 合作,期許能將此場域打造為具創意設計元素,以及豐厚人文底蘊、社會關懷精神的場域, 將這些精神落實、捲動校內其他院系師生。宜真學苑因建體老舊,於 105-02 學期開始進行 整 體 修 繕 、 裝 潢 與 建 置 的 過 程 , 並 於 11 月 底 啟 用 。 場 域 改 造 後 如 下 圖 :

營運管理

1. 本空間由「輔仁大學 HFCC 計畫」及「應用美術系創意設計中心」共同管理 2. 除創意設計中心本身具有的元素「3D 列印」 、 「實境體感裝置」外,空間規劃部分將保留 播放影像成果的 WORK SHOP 空間,桌椅皆可自由搬動;以及讓師生平時可停留於此的 開放式座位區。 3. 除作為上課場地外,此空間可作為學生成果與校內其他師生互動共享的觸媒,如靜態成 果展、紀錄片放映、體驗活動、學習經驗分享活動等。

28


執行成果

場域名稱 場域介紹

本場地開放給本計畫師生作為討論教案、辦理工作坊用,並設有無障礙廁所,便於障礙師 生輪椅能夠進出。並作為「跨領域對話」、「行動研究專題」課程之討論場地。原定將於第 二期計畫(105-02 學期開始)中,將身心障礙課群、與資工系和哲學系合作之相關跨域課程, 皆移入此空間辦理;並於影音區播放學生成果紀錄片。 利瑪竇大樓 LM101 教室 ※位於 輔仁大學利瑪竇大樓一樓 (25.037264, 121.431653) 此教室為寬大長方形且有三處出入口,桌椅皆可收納於藏物間。地下一樓教室提供可讓身 心障礙師生下輪椅活動的軟墊場地。因此適合進行身心障礙者的肢體活動課程。目前規劃 為 104 學年第二學期之「時令太極養生系列講座」及「結趺太極」的課程場域空間。

左圖:一樓教室辦理時令太極養生講座 右圖:地下一樓空間供身心障礙師生進行結趺太極課程使用

營運管理

執行成果

在時令養生系列講座部分,與元門太極學苑之教練共同合作,協助進行動作示範影片及照 片的拍攝,並於演講現場協助聽眾進行肢體活動的學習。我們與講者的合作是,要將動作 設計為在場域空間內也可進行,比如坐在椅子上也可伸展;在結趺太極部分,由元門太極 學苑之教練與輔仁社科院雅樂舞與文化創生研究團隊合作,與身心障礙師生學員一對一陪 伴教學,並有專人影像記錄過程。此空間讓坐輪椅的學員得以接觸地面,嘗試動起擱置許 久的下肢與腰部。 (一)時令太極要穴養生系列講座 本系列講座邀請元門太極學苑官貴中總教練。本系列活動每個月都會有一場講座,講者針 對當前的時令節氣的特性、作用進行分析,並設計出能簡單操作的「引流、引補、進補」 肢體動作三部曲,聽眾們在日常生活裡也能持續練習與運用。本系列講座頗受校內教職員 及學生歡迎,一至三月平均每場約有 100 人次參與。 (二)結趺太極 本課程邀約元門太極學苑官貴中總教練帶領。經數月時間邀約與建立關係,邀請了七位具 有不同身心障礙(腦麻、車禍、肌肉萎縮……)須乘坐輪椅的師生共同參與。透過一連串貼近

29


他們需求的肢體暖身活動,找回讓身體動起來的習慣以及不偏移的中軸線,往下進入腸道 修復、呼吸調整與盤腿打拳。讓身體動起來對身心障礙師生而言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我們 亦從中得到機會認識身心障礙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不便。此乃作為往後推進與其他學院共創 跨域的基礎。

場域名稱 場域介紹

羅耀拉大樓

SL503 教室

※位於 輔仁大學羅耀拉大樓五樓 (25.036446, 121.430746) 此教室舖有木板,原供宗教系進行古琴課 程。且因該樓層僅有本間教室,發出聲響 不至於干擾到其他師生。適合音樂與藝術 創作、肢體活動等課程。

此空間具有彈性運用之特質,可自由移動 桌椅,或將桌椅撤除作為肢體活動用。

營運管理

供本計畫案「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師培訓」課程使用,平日皆將桌椅撤除。寬敞的木板 空間可供學員在地面進行肢體活動,並利於團體面對面的交流與討論。課程學員共 30 名, 半數來自心理系且有跨領域專長,其餘分別來自護理系、宗教系、經濟系、兒家系、學生 輔導中心及校外共同場域開發之 NPO 夥伴(向陽會所)。

執行成果

1. 供本計畫案「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師培訓」課程使用,平日皆將桌椅撤除。寬敞的木 板空間可供學員在地面進行肢體活動,並利於團體面對面的交流與討論。課程學員共 30 名,半數來自心理系且有跨領域專長,其餘分別來自護理系、宗教系、經濟系、兒家系、 學生輔導中心及校外共同場域開發之 NPO 夥伴(向陽會所). 2. 本課程共有四名業師,拆兩班上課。學員各有專長:古琴、表演藝術、保齡球國手…… 等。未來將與這些學員共同研發結合身體動態與其專長之跨領域實作。 3. 本系列課程已納入紀錄片拍攝之主題。

30


場域名稱 場域介紹

聖言樓 SF851 教室 ※位於輔仁大學聖言樓八樓 (25.035146, 121.431658) 設有吧檯、開放式書牆,可移動的小組桌椅,為一理想的打破傳統教學單線互動的場域設 計。由心理系運作多年,除上課外並開放讓學生進行展演活動、討論空間等。

營運管理

執行成果

1. 由於此空間的開放性及活潑性足夠,配合場域特性導入了更多讓學生發表經驗、主題討 論的教學方式。同時也安排修習碩博班之家庭課程之碩士、博士生,進入大學生課堂帶 領小組討論。以貼近其生命經驗的方式,使學生得以從彼此差異中學習,並具備有歷史 視野及社會系統如何影響人之發展的眼光。 2. 承上,104-02 學期作為「家庭與社會」(L1 層級,由心理系夏林清教授及社會系石易平 教授合開)課程場域。該課程修習學生總共 91 人,除心理系及社會系外,亦有服裝行銷 系、臨心系、英文系、餐管系、化學系、心理碩、神學院及外校學生共同修課。 104-02 「家庭與社會」課程用上課場地

31


二、校外場域 場域名稱 場域介紹

向陽會所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附設萬華區向陽會所) 萬華向陽會所位於(台北市萬華區青年路 152 巷 2 號) 25°01'16.7"N 121°30'07.2"E 此場地符合相關消防及無障礙法規,且因位處一樓、有獨立出入口,兼具獨立性與開放性。 交通便利、近於萬華青年公園。目前空間尚在裝潢中(由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進行) 。目前 向陽會所之主任及一名社工皆有參與「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師培訓課程」 ,未來此場地將 可作為輔仁師生與精神障礙者互動、以雅樂舞身心動態作為創新工作方法的實作場域。

圖:「向陽會所」進行雅樂舞實作實習課程

營運管理

執行成果

1. 本場域為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所租用及管理。向陽會所內四名社會工作者,其中三名為 輔仁大學心理系、臨床心理系畢業校友,並共同參與本計畫之雅樂舞身心動態培訓課程。 2. 本場域之改造裝修及營運費用皆由 NGO 組織承擔,與本計畫之間為協作關係。 3. 向陽會所作為一社區精神障礙者的交誼中心,是輔仁師生得以近身與精神障礙者互動、 學習交流的良好平台。目前亦有一組師生,以會所內的精障會員為對象,在此進行「雅 樂舞身心動態」的課程實作計畫。 1. 連結活動:104-02 「發神經‧來幹活」夏日學堂,作為工作坊地點,50 人參與 2. 課程實習:105-01「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師培訓」,每兩週一次進行實習課程(一次兩 小時),每次活動約有 5-10 名精障會員加入。

32


場域名稱 場域介紹

洲美社區 ※位於台北市北投區洲美里 (25.100884, 121.502754) ※計畫學生團隊之「走訪洲美」紀錄片:https://youtu.be/ayFMLXYwczU 北投洲美里是社子島外最突出河岸的沙洲,也是最後(末尾)才開墾成良田的沙洲。民國 83 年,關渡平原專用區計畫,洲美限建、禁建的開發限制,外來人口並不多,居民流動性 也不大,在此種歷史地理背景下,因為血緣、產業結構及信仰關係,再加上特殊地緣及禁 建政策的影響,洲美居民彼此之間長久存在的凝聚力與情感一直都是支持洲美人的主要信 念,並得以保持地方文化。 民國 92 年「臺北市北投士林科技園區」計畫審議通過,接著民國 99 年臺北市北投士林科 技園區(區段徵收範圍)細部計畫案公布,洲美第 1 至 8 鄰也已進入區段徵收中的抵價地 分配完成的階段,街景開始蓋起了市民住宅,社區變化的速度之快,屬於洲美的人文地理 也逐漸消失,再加上社區青壯年大多往更都市的城市發展,社區事務多由老一輩的長者發 動,關於歷史的保存、生活的記憶、經驗的傳承,在都市化的過程中,更難留有軌跡,人 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慢慢疏離,對於洲美社區過去、現在、未來生活的理解與想像,正是 此時此刻需要有所行動的時候,明年的現在,百年古厝就要拆了,但是洲美人不能散了, 因此,從輔仁大學 HFCC 計畫,到學生自組團隊「土也工作室」 ,把洲美人找出來,把社區 生活的精神串起來,共同關注洲美議題,繼續洲美平凡中最不凡的生活場景。

營運管理

執行成果

1. 由 104-02「家庭與社會」課程出發,學生自組團隊「土也工作室」返鄉服務,辦理「走 訪洲美」工作營,並持續場域經營與管理,並前後獲得台北市都更處、北投區焚化爐地 方回饋金、信義房屋社區一家之補助。 2. 105-01「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師培訓」 ,與兒家系同學組成跨域工作隊,擬在洲美社區 進行兒童雅樂舞之實作。 走訪洲美紀錄片:https://goo.gl/TTMk0w

33


場域名稱 場域介紹

混障家屋 (「“混障”群己關係與社會生活發展空間實驗室」) ※位於台北市士林區通河街 163-1 號 (25.081418, 121.520155) ※「混障家屋」之介紹影片:https://youtu.be/OxY1nJE0VaA 混障家屋,是一群身心障礙者和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大學學院、社區中的各類居民共同 組成──主要是朝向打造一個以障礙者為主,同時跟社區生活互相穿透的一種有機生活空 間。對肢障者而言,空間最重要就是要有無障礙,門要夠寬要有斜坡。這考驗了房東是否 給予願意承租、開放改造的空間。輔仁大學社科院在長年的社會實踐歷程中,發現障礙者 因為社會福利資源的分割,越來越沒有辦法跟他人產生一種平等互惠的社會生活關係 所以我們希望用混障家屋這個場地,讓來的人可以成為彼此融合的「社群」 ,並且把日常生 活、社會行動到生活自主的體驗跟,與輔仁師生的共學實踐串聯起來。 *以下照片為本空間目前情況。由於場域是設計給障礙者能進出互動,因此做了多處改造, 詳細說明如後。空間介紹可參考上述影片連結,可有較清楚之呈現。

左圖:提供給重障者居住之房間(電動床) 右圖:會議大廳,可作為討論空間

營運管理

執行成果

1. 本空間與「中華民國團體動力協會」以及「異於常人算障團」合作。由本計畫兼任助理, 與空間內障礙者周志文先生(重度肌肉萎縮)共同管理。 2. 空間設計為能讓障礙者進行自立生活,因此本場域可作為學生體驗障礙者生活之用,亦 可讓輔仁校內之障礙學生於此短期居住或進行課程、肢體練習,如結趺太極。 3. 為活絡與社區之連結,105-01 學期預計辦理至少五場公開活動,邀請周遭鄰里參加,了 解身心障礙者之生活困境與相關議題。 1. 混障家屋介紹影片產出:https://youtu.be/OxY1nJE0VaA 2. 105-01「結趺太極」課程 課後練習場地

34


*混障家屋改造情形說明

35


肆、跨域共創課程 一、課程摘要表 104 學年度第 1 學期(規劃期) 層級 類型

屬性

名稱

L1 察覺

工作營

「雅樂舞身心動態 種子教師培訓」推廣 及體驗課程

連結實作 模擬場域 名稱

學分 數

課程 總時 數1 11 11 11

授課 教師 人數

授課 業師 人數

教學 助理 人數

修課 學生 總數

SL503

0

4

2

2

0

60

跨域修課學生 系所人數與比 例 總合為 10 ,如社會系 20(8):管理系 5(2) 醫院院臨床心 理系 30(5):民 生學院兒家系 30(5)

課 綱 頁 碼

課 綱 頁 碼

104 學年度第 2 學期 層級 類型

屬性

L1 察覺

課程

L1 察覺

連結實作 模擬場域 名稱

學分 數

課程 總時 數

授課 教師 人數

授課 業師 人數

教學 助理 人數

修課 學生 總數

跨域修課學生 系所人數與比 例,總合為 10

家庭與社會

SF851

2

34

2

0

1

91

心理系 74(8.4):服裝 行銷系 3(0.2):社會系 4(0.3):臨心系 2(0.1):英文系 2(0.1):餐管系 2(0.1):化學系 2(0.1):神學院 3(0.2):外校 1(0.5) *註:修課學心 理系碩士生約 20 位 皆 來 自 不同領域職業 背景,會計、 設計、語言

工作營

時令太極要穴養生 系列講座

LM101

0

24

1

2

1

L1 察覺

工作營

今日社會論壇:醫療 典範的轉移系列講 座

DG410

0

8

8

2

0

L1 察覺 L2 提案

工作營

遊戲人間:社科 x 資 工夏日學堂 雅樂舞身心動態種 子教師培訓課程

SF851

0

16

4

3

20

SL503

2

34

4

4

2

每月一次講座,教職員 與學生平均每月參與 約 100 人次/場次。 5 月 4 日起共 4 次講 座。跨社科院、文學 院、醫學院、神學院四 院師生。 資工系 10(5)、心理系 5(2.5)、身障 5(2.5) 30 心理系 16(5.3):護理

課程

名稱

36


L2 提案

課程

L2 提案 L3 專案

結趺太極

LM101、 混障家屋

0

34

2

1

1

7

工作營

「發神經‧來幹活」 向陽會所 夏日學堂

0

48

4

1

1

50

工作營

走訪洲美 暑期工作營

0

40

1

6

1

7

洲美社區

系 2(0.7):經 濟系 1(0.3): 宗教系 2(0.7):兒家系 4(1.3):學輔中 心 2(0.7):身 心障礙 NPO 工作者 2(0.7) (身心障礙師 生) 心理系 1.4:法 律系 1.4:織品 系 1.4:宗教系 1.4 : 臨 心 系 1.4:NPO 成員 1.4 心理系 20、社 會系 20、社工 系 10 *由學生自主 團隊結合社區 居民,輔仁心 理系、東吳社 工系及具影像 專長同學

105 學年度第 1 學期 層級 類型

屬性

L1 察覺

課程或 工作營

L2 提案

課程或 工作營

L2 提案

課程

名稱

連結實作 模擬場域 名稱

學分 數

課程 總時 數

授課 教師 人數

授課 業師 人數

教學 助理 人數

修課 學生 總數

跨域修課學生 系所人數與比 例,總合為 10

身心障礙 與社會學習

歡喜齋、 宜真學苑

1

17

1

1

1

17

諮商輔導與 身心靈療癒

歡喜齋、

2

34

2

1

1

31

結趺太極

LM101、 混障家屋

0

34

2

1

1

7

心理 6、社會 2、天學 1、體 育 1、音樂 2、 歷史 1、兒家 2、臨心 1、圖 資1 歷史 3、統資 1、護理 2、宗 教 1、哲學 2、 社會 6、社工 3、織品行銷 1、西文一 1、 義文四 1、心 理 3、音樂 1、 非營利組織管 理 1、營養 1 臨心 1、兒家 1、德文 1、文 創1 (身心障礙師 生) 心理系 1.4:法 律系 1.4:織品 系 1.4:宗教系

37

課 綱 頁 碼


L2 提案

課程

跨領域對話

宜真學苑

2

34

1

0

1

7

L2 提案

課程

社會實踐方法論

SF851

3

51

3

0

0

9

L2 提案 L2 提案

課程

社會治療與身心復 元專題 社會服務

混障家屋

3

51

2

1

1

18

洲美社區

2

34

1

1

1

40

L3 專案

課程

雅樂舞身心動態種 子教師培訓課程

SL503

2

34

4

4

2

30

L2 提案

課程

行動研究專題

宜真學苑

1

17

1

0

0

12

課程

38

1.4 : 臨 心 系 1.4:NPO 成員 1.4 社科院「跨系 所聯合培養碩 博生」7 名 社科院「跨系 所聯合培養碩 博生」5、宗教 2、社會 2 心理 11(6)、社 會 7(4) 社工 35、英文 3、德文 2、哲 學1 心理 16(5.3): 護 理 系 2(0.7):經濟系 1(0.3):宗教系 2(0.7):兒家系 4(1.3):學輔中 心 2(0.7):身 心 障 礙 NPO 工作者 2(0.7) NPO 學程 12


二、課程執行策略 本計畫以「身心障礙,社會學習」、「技藝傳承,身心復元」、「跨域對話,社會實 踐作為三大主軸,並以此開設相關跨域課程,課程與各場域間相互連動與影響。 (課程 整體地圖請參考成果計畫書第 13 頁)

身心障礙

社會學習

輔仁 HFCC 計畫

跨域對話

技藝傳承

社會實踐

身心復元

圖:輔仁 HFCC 計畫課程核心三主軸

(一) 身心障礙、社會學習 課程主軸

層級 L2

學期 104-02

課名

實作場域連結

「發神經來幹活」夏日 1. 混障家屋 學堂(及系列論壇)

身心障礙 社會學習

L1

104-02

2. 向陽會所 遊戲人間:社科 x 資工夏 3. 宜真學苑 日學堂

L1

105-01

身心障礙與社會學習

此軸線承接輔仁大學社科院師生,長年以來於各 NPO、NGO、社區組織累積的身 心障礙實作經驗與實踐論文知識。透過此群組課程,我們希望直面當前社會福利制度

39


與醫療化制度中,身心障礙者被分門別類、相互區隔與過度病理化的處境。透過課堂, 從校內資源教室到各院系所、實作場域與社會團體的串聯,輔仁 HFCC 計畫試圖拉出 一不同障別的群體能夠與常人一起互動、相互理解與共同學習發展的地景。 1. 暖身:議題覺察 在 104-02 學期間,本軸線以「發神經‧來幹活」作主題,共辦了三場講座及一 次為期一星期的工作營。在講座中我們邀請了精神障礙工作者、精神科醫師等,除 分享實務經驗外,更帶動對於「何為瘋狂」 、 「藥物與主體性」之間的思考;而為期 一週的工作營,與南京大學師生共同交流,了解台灣目前的精神醫療服務地景,並 走訪台北、花東的各類型服務單位。同時,非營利組織管理學程也在專案教師的帶 領下,師生自費組成學習團,至多倫多參訪身心障礙社會企業。在此階段中,主要 為同學們進行暖身,並試圖連結各社會團體作為學習資源。 2. 跨域連結,社群對話 延續身心障礙議題的發展,對輔仁大學而言是行之有年的實踐軌跡。在 HFCC 計畫中,我們得到總辦公室以及諸多夥伴的建議與刺激,因此我們不斷思考,要怎 樣透過這個計畫的機會,捲動更多人關注、參與,以及結交更多不同領域、願意共 行的夥伴?在多次討論中,輔仁團隊決定嘗試推進一種新的可能性:如果不同類別 的障礙學生/老師能夠和不同科系的師生一起面對面上課,會是怎樣的光景?這裡 頭有兩層作法:一是打破障礙學生因其障礙類別而被分門別類安置到各個科ㄒ異的 做法,二是打破課堂學生組成而要朝向多元,最後再將兩者透過課程共聚一堂。 104 年 5 月,在計畫主持人袁副校長的協助下,我們前後拜訪了資訊工程系呂 主任、梅興老師,並邀請心理系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專長的邱倚璿老師、黃揚名老 師加入,彼此共同針對結合認知科學、資訊工程於身心障礙領域的議題進行討論與 意見交換;同時也拜訪衛保組、資源教師的老師,邀請其加入下學期的課程設計。 最後成功於暑假邀約資工系、障礙學生共二十名,與上述老師一道進行了「遊戲人 間:社科 x 資工夏日學堂」工作坊,並至台北社會企業大樓體驗「黑暗對話」課程 以及了解各基金會如何運用資訊工程於身心障礙就業領域。 3. 經驗震盪,發展實作 到了 105-02 學期,我們收整上述成果,開設了「身心障礙與社會學習」課程。本 門課程實驗三種新做法:一、邀請(不分障別的)身心障礙學生與各科系一般生一起 上課;二、採用滾動式教學設計,授課計畫並非固定版本,而隨著師生互動討論進行 調整;三、在選課系統上,保留社科院及非社科院的修課名額各半,最後亦成功招收 許多第一次來修習相關課程的跨科系同學。輔仁團隊將以這門課的成果作為基礎,在 下一年度計畫中,更推進同學能夠相互合作發展實作、將身心障礙議題更推往社會大 眾,同時嘗試結合資訊工程系的老師共同參與。

40


(二)技藝傳承,身心復元 此部分延續輔仁大學在身心障礙領域的實踐,以及結合近幾年所嘗試的「身心技 藝傳承」的學習與實驗。如雅樂舞身心動態、結趺太極等都是在此過程中得以傳承。 在這個軸線中,我們將人的身心與社會存在視為一個整體,並尋找在東西方文化中, 能夠從身心經驗出發、承接人的各種難題的技藝能耐與文化知識,具體面對現代人在 社會中所遭逢的身心疏離、擠壓掉落。並放入 HFCC 計畫的跨領共創精神,不再只是 集中培養一般的助人專業工作者,而是能夠結合師生的跨域能耐、或是將此社會關懷 推及到平常不容易有此學習資源的學系師生。最後,為了有利於身心障礙師生的學習, 特別尋找以及打造適合身心障礙者進行肢體活動的場域空間。

課程主軸

技藝傳承 身心復元

層級

學期

課名

實作場域連結

L1

104-01

L2

104-02

L1

104-02 105-01

L2 L3

104-02 105-01

「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 1. 歡喜齋 師培訓」推廣及體驗課程 2. SF851 3. SL503 結趺太極 4. 混障家屋 時令太極養生講座 5. 向陽會所 「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 6. 宜真學苑 7. 洲美社區 師培訓」課程

L1

105-01

文化碎片與再生系列講座

L1

105-01

諮商輔導與身心靈療癒

1. 師生共學,跨域共創 在此軸線課程中, 「雅樂舞身心動態」是由舞蹈身體領域結合助人實作,要回應的 是現代人長期以來對身體感的失落、疏離與錯誤使用; 「結趺太極」是由太極拳知識運 用於不便行走的障礙師生,挑戰障礙者因困難於行而缺少活動力的社會印象與自身限 制; 「諮商輔導與身心靈療癒」則揉和了自然療法與諮詢談話。在課程設計本身,即具 有突破性跟挑戰性。而各系列講座則作為公開活動,成為上述的知識能夠向輔仁校內 與社會大眾對話的媒介。 這些課程因牽涉到技藝技術的傳承,因此在設計上仍有其基本要求的格局,但輔 仁團隊仍是邀請老師嘗試如前述的做法,進行滾動式的設計而保有與同學互動調整的 空間;在招收學員上,亦透過體驗課程、行政單位拜會等,廣邀不同學院的成員參與。 不管來修習相關課程的各系同學,是本身就具有某種專長或專業知識,甚或是第 一次嘗試探索這類人的身心的活動。在輔仁 HFCC 計畫中,我們很清楚並不是要透過 課程培養工匠,而是在技藝傳承的過程中,啟動學生能夠將此文化中的技藝轉化為自 身日常生活、各領域中能使用的知識。這就考驗了教師們彼此之間要熟悉同學、保持 開放度,因此各門課教師之間定期與不定期的相互交流、教學助理群與學生的近身互 動協助,就成為計畫團隊運作的重要一環。

41


2. 開枝散葉,自助助人 我們希望修習了此主軸課程的同學,能夠推己及人、自助助人。因此如結趺太極、 雅樂舞身心動態等課,除了在課堂上結合實作場域進行專題實作的研發(如:兒家系同 學研究兒童雅樂舞教案、宗教系同學研究聲音與身體活動、具運動專長的同學探討保 齡球運動與雅樂舞身體原則之間的互補等等),在下一期計畫中還能夠進入進階培訓課 程,並同時作為初階課程的隨班助教,分享、傳承、協助其他新生。 透過這些四面八方的同學,我們期待能夠將這些文化技藝開枝散葉的傳播出去。 比如,在身心靈療癒課程中學習藥草學及花精知識的同學,未來可跟著此課程德文系 的老師,到全台灣各地的廢棄教堂中進行場域經營和實作;又比如,兒家系的同學結 合雅樂舞身心動態,能開發出一系列運用在過動症孩童、普通學童的身體學習活動; 又或者,結趺太極課程的障礙師生們,願意邀請身旁更多的障礙朋友加入! (三) 跨域對話、社會實踐 輔仁社科院長年以來,便嘗試多次院內各系老師共時合授、或聯合授課的作法, 亦有合開學生社會實踐相關課程的經驗。對院內許多老師而言,跨系、跨領域已然是 要前進的方向。在此軸線中,除了延續前數的成果並開設與實作有關之課程外,更啟 動了制度性改變──「宗教、社會、心理三系所聯合培養碩博班」 ,招收具不同領域專 長的同學進入,提供新的刺激與共創可能。 課程主軸

跨域對話 社會實踐

層級

學期

課名

實作場域連結

L1

104-02

家庭與社會

1. SF851

L3

104-02

走訪洲美工作營

L2 L2

105-01

社會治療與身心復元專題

105-01

跨領域對話

L2 L3

105-01

社會服務

2. 3. 4. 5.

105-01

行動研究專題

L2

104-02

多倫多參訪

洲美社區 向陽會所 混障家屋 宜真學苑

諸如 104-02「家庭與社會」、105-01「社會治療與身心復元專題」等,除了有不同 系老師聯合授課、開放外系選修及旁聽、碩博生與大學生共同上課外,更試著協助課 堂同學能夠在整理自身、傾聽他人生命經驗的同時,能夠提出有社會行動力的提案, 在由本計畫以及各堂教師提供支持。諸如本成果報告書所呈現的「走訪洲美」 ,即是由 同學自組團隊返鄉服務。師生能夠對著具體的社會問題提出看法以及創新的作法,是 本軸線相關課程的核心價值。 人文社會科學的實踐者當前的挑戰是,要如何將複雜的議題或行動經驗,轉化為 大眾能夠明瞭知悉、願意支持的各種形式媒材?這也是輔仁 HFCC 計畫至今持續努力 中的新嘗試。除了走訪洲美的紀錄片外,如「跨領域對話」課堂中來自不同領域的碩 博生,目前正籌拍一支介紹自身社會實踐經驗的短片。我們將會持續引進如影像拍攝、 文字撰稿等媒介,與社會相接互動。結合新媒體元素,擴大社會影響力。

42


伍、重要活動紀錄 一、走訪洲美社區行動計畫 (一)活動目地與設計 本活動延續 104-02 學期「家庭與社會」課程中,課堂同學郭琬琤提出了其故鄉「洲 美社區」即將面臨都市更新拆除的難題,獲得授課教師及課堂同學的熱烈討論。在教 師及其他同學、以及輔仁 HFCC 專案的支持下,郭同學捲動了兩位有影像專長的輔仁 同學、以及四位東吳社工系的同學,共組「土也工作室」團隊,並帶動社區居民與長 輩的加入,於暑期提出「走訪洲美」社區行動計畫。 郭同學寫道: 「在洲美社區,我們不想只是在徵收前懷舊,更希望和居民一起找回 家庭歷史,以及具體呈現政府政策下的居民真實生活和轉變,有條件與沒有條件的, 不是單單開發與不開發的二元選項而已。」暑期的「走訪洲美」 ,捲動了輔仁、東吳學 生團隊 x 社區居民 x 各領域人才的協力,他們費盡心思,構思要怎樣讓洲美的每個人、 每個家庭、每片土地,都能好好的被珍惜與愛護!不管是洲美兒童才藝班、蚊子電影 院或每月親子遊,都記錄著屬於洲美的點點滴滴,帶著孩子進入社區的同時,也邀請 鄉親們集思廣益、一起想想,什麼是我們想要保留下來的?什麼是最能夠讓洲美更加 互助、好助的方法?一段紀錄影片,也是一段歷史與深刻的故事。 土也工作室於暑期推動的活動計畫,詳見如下:

2016「走訪洲美」系列活動 主題 行動策略 「洲美人(洲美互助 一、「洲美人(洲美互助好住站)」臉書社團: 好住站)」臉書社團成 (一) 透過網路凝聚洲美居民的互動,進行洲 立 美照片影片及生活片段的報導,持續建 立社區生活樣貌,例如洲美人系列報 導、洲美國小畢業照同學會及洲美新舊 照片比一比等。 (二) 成為社區訊息交流平台。

43


6 月活動

7 月-8 月活動

1. 召開工作會議 (1) 團隊初期會議,包含兒童營隊、展覽活動、 走訪洲美記錄等活動規劃及協調 (2) 分工及資源盤點 2. 製作文宣,社區宣傳,臉書宣傳。 3. 募集及規劃展覽品,包含照片、生活日常之生 活器具等蘊含洲美在地文化與經驗的物品。 4. 尋找展覽場地,號召居民一起參與整理。 二、進行社區電影院,進行居民聚集及宣傳。 1. 走訪洲美紀錄: 7/4:巡田水-認識洲美灌溉圳路(七星農田水 利會) 7/11:洲美的稻田,體驗收割及農機具參觀(郭 萬) 7/18:參觀有祥紅木傢俱+林媽媽的古早傢俱 (林土、郭蟬) 7/25:屈原宮與洲美的龍舟文化+龍舟展示場 (林新德) 8/1:拜訪洲美的廟宇「三王宮+土地公廟」 (郭 明漢、郭江寧) 8/8:散步洲美水壩+參觀焚化爐(涂清波) 8/15:洲美的傳統民宅「81 巷 10 號、林瑞圖祖 厝、280 號」 (北投社大講師) 8/22:大理石工廠+雞蛋工廠+信富信封印刷廠 (郭聖軒、林天來、顏溪海) 2. 「留在洲美過暑假」兒童營隊活動: (1) 每週課表 星 8:30-12:00 12:00-13:30 13:30-17:30 期 創意手作課 一 走訪洲美 環保與文化課 游泳課 認識古早農具 二 (焚化爐泳 繪畫課(畫我 午餐 池) 洲美) & 午休 扯鈴課 三 烹飪課 跳繩課 游泳課 書法課 四 (焚化爐泳 兒童水墨畫

44


池) 扯鈴課 跳繩課 (2) 舉行活動成果發表暨茶會,主要分享兒童營 隊作品,以及安排於假日,促進社區家長及 成人共同參與。 (3) 每週工作小組工作會議。 3. 小小導覽員訓練及參與設計 (1) 透過每週一下午創意手作課及環保文化 課,進行小小導覽員訓練,促進兒童參與 設計及執行。 (2) 東吳社工及景文大學團隊參與展覽布置。 五

綜合活動

本次社區活動的具體成果為:透過本次兒童暑假營隊,設計走訪及記錄洲美,藉 由洲美社區人文、歷史及產業紀錄片製作,為洲美留下拆遷前的樣貌,作為歷史的傳 承,亦可作為爾後社區介紹、鄉土教學、文化傳承及里民活動分享等社區文化資產。 暑假營隊於 7 至 8 月辦理,每週 5 日,共計 40 日,招募了 10-20 名社區兒童參加。營 隊設計 8 次走訪洲美,鼓勵居民共同參與,完成社區紀錄片 1 部。

(二)參加成員歷程回饋 「在這兩個個月很高興能接到這份工作,紀錄洲美的土地及人文,從以前到現在我對 土地跟人的連結是斷裂的,在這份紀錄中我看到人跟土地與空間的連結,及人與人之 間的聯繫與關係,我覺得是一次很寶貴的工作經驗。」~~陳宜亨(紀錄片拍攝同學) 「今晚,我們在洲美國小門口看電影。今晚是第五場的蚊子電影院,也是這個暑假的 最後一場。喜歡洲美蚊子電影院的輕鬆與自在,可以隨時加入也可以任意離開。有小 時候在廟口看歌仔戲、看電影、看布袋戲的感覺,重要的,不是台上演什麼,而是在 這裡可以遇到同學、可以看到朋友、可以與鄰居聊天,是一種情感交流遠大於看戲的 活動。」~郭純(社區居民)

45


陸、重要成果紀錄 一、學生成果集 層級

課程名稱

作品集連結

L1

家庭與社會

https://goo.gl/BVYwUF

L2 L3

雅樂舞身心動態 種子教師培訓

https://goo.gl/u9RCFv

L3

走訪洲美

https://goo.gl/T0n9LU

暑期工作營 L2

發神經‧來幹活 夏日學堂

https://goo.gl/AARD0y

L2

諮商輔導與身心靈療癒

https://goo.gl/05obSl

L1

身心障礙與社會學習

https://goo.gl/2VTfVn

L2

行動研究專題

https://goo.gl/08T3Lz

L2

社會治療與身心復元專題

https://goo.gl/Y8J9ns

二、成果影片 影片名稱

影片內容簡述

連結

諮商理論 真心花精

此為「諮商輔導與身心靈療癒」課程 紀錄片之一,講解何為花精助人方 法,以及不同領域同學的學習歷程。

https://goo.gl/UuwXUL

穴檢儀教學

承上,為同一門課之紀錄短片。由授 課業師講解穴道檢測儀之使用方式。

https://goo.gl/5y2X2D

雅樂舞身心動 態種子教師培 訓

雅樂舞課程紀錄片,記錄了業師們如 何思考、設計此課程,以及各學員之 間的學習歷程和實作。

https://goo.gl/uKfmZg

身心障礙與社 會學習

本門課程具高度實驗性,課程的同學 來自不同學院、科系,並讓一般生與 障礙生共同學習,而混障家屋場域則 成為彼此能夠相連結的機會空間,

https://goo.gl/PMwYQ6

混障家屋介紹

混障家屋實作場域之介紹影片

https://youtu.be/OxY1nJE0VaA

46


柒、檢討與反思 一、計畫關鍵指標自評 (ㄧ)如何促成教師組成跨域虛擬學院? 在輔仁大學計畫執行的初期, 「跨域幅度不足」始終是團隊內部、總辦公室同仁念 茲在茲、亟需改進的面向。經過數月的摸索與檢討,輔仁團隊從根本上進行反省:其 一, 「身心障礙實作」與「推進社會實踐」是社科院長年累積的珍貴資產,但團隊不能 夠故步自封、總是在執行自身擅長也熟悉操作的項目;其二,必須能夠從具體的發展 困境和創意發想中,找到能與其他領域教師對話、合作的觸媒,也必須了解不同領域 的教師遭逢的困境是什麼、彼此如何共同面對。在釐清上述兩點需改進之處後,計畫 團隊旋即取得新進展,而這些進展是圍繞著下列做法而得以成真的: 1. 和不同專業領域的老師對話,先找到彼此共同關注的議題跟各自困境: 104 年 4 月,計畫團隊拜訪了資訊工程系系主任,當時只是抱著很簡單的想法 「在當前時代,身心障礙者對 3C 產品、APP 的需求爆炸性成長,有無可能和資工 系一起討論身心障礙結合 APP 開發的可能?」計畫團隊隨後很幸運的找到願意一 起腦力激盪的資工系老師,並邀請心理系從事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兩位老師加入。 老師們之間的開放度與誠意,打開了相互理解的機會。由於彼此的專業不同,在溝 通時就發現許多「對對方而言是基礎的概念語言」並非自身所了解的,然而,老師 們都共同關注學生的服務學習跟社會關懷,以及時下各種結合心理學與資訊工程的 作法,這成為了第一步能合作的橋梁;再者,也是從更深入的互動中,知道了兩系 老師跟學生的不同處境。如心理系老師說「我們知道需求在哪裡,但要如何落實則 還要思考」 、 「心理系同學的資訊素養尚不足」 ;資工系老師會說「我們很會寫程式, 但我們不知道自己要寫什麼」 、 「資工系學生多半專注在自己關心的事情上,缺乏跟 他人互動的動機跟能力」。擁有這些理解後,老師們才共同設計了能同時照顧到不 同系學生需求、又能引起學生動機的暑期工作坊;再舉一例,在期中報告後,計畫 團隊開始跟文學院有所互動,得知哲學系面臨招生不足、轉系/轉學的比例逐年升 高的困境,目前雙方也即將就「哲學諮商」開始展開合作對話的可能。掌握彼此共 同的關注與困境,是形成教師社群的第一步。 2. 「認識新朋友」: 然而,要能夠接觸到有興趣合作、願意彼此說上話的老師,並不容易。輔仁團 隊在此過程中,得到了相當多人的協助。其中之一是計畫主持人袁正泰副校長,因 為袁副校長的大力支持,總能在計畫團隊提出構想後,立即推薦有合作可能的科系 及老師、或從教務行政管道得知各系的發展狀態,上述與資工系、哲學系的合作便 是在主持人的牽線下得以發生;其二是透過原有的教師社群詢問請教,請其分享過 去和他人合作的經驗、並代為介紹。

47


3. 通過計畫支持與實體場域的連結,鼓勵教師大膽實踐: 因為教育部 HFCC 專案、以及本計畫中最重要的實作場域之支持,在邀請不同 領域老師合作時,便有條件鼓勵老師嘗試過去想做、卻一直沒機會能達到的新教學 方式。試以本計畫 105-02 學期「諮商輔導與身心靈療癒」課程為例,共同授課的德 文系王真心老師,長年以來致力於巴哈花精、德國聖賀德佳藥草的研究與實作,亦 希望從中能夠栽培不同領域的學生,為自然療法注入新的活力與元素,過去一直苦 無充足條件。在本學期「諮商輔導與身心靈療癒」課堂中,吸引了 31 位來自各院 系所的同學參與。其中便由共同授課的教師協助分擔諮商輔導、助人晤談的訓練; 同時,王老師得以運用「歡喜齋」寬敞而利於互動的場域空間,近身指導同學學習 自然療法教材的操作使用。王真心老師因而還主動在既定學分範圍外,增加上課時 間!

(二)如何形成學生跨域修課與共創? 本項指標分作「拜會了解需求,貼近學生動機」 、 「選課方式的改進」以及 「通過場域促進共創發生」三面向說明。 1. 拜會了解需求,貼近學生動機: 不同系的師生,除了專業訓練面向的不同外,學生的組成特質、學習旨趣以 及糟的困難都不同。在計畫主持人協助下,計畫團隊多次向不同院系的老師拜會, 也曾在臨心系、兒家系等辦過體驗課程,而比較能具體掌握上述資訊,重新調整 計畫原本的課程架構。以 105-01「身心障礙與社會學習」為例,原先鎖定的對象僅 是從資源教室出發的身心障礙學生以及其協助同學,但是經過 7 月與資工系學生 的共同工作坊、以及資源教室老師的協助後,計畫團隊發現這些願意撥出時間來 上課的身心障礙同學,其實是有很高的慾望和動能希望被別人了解、也不畏懼在 陌生課堂中「現身說法」 ,因此本堂課便將「不同障別共處」以及「跨院系學生與 身心障礙生共學」等元素放入,亦吸引了一些想要了解障礙經驗的同學加入;又 如 105-01 之「諮商輔導與身心靈療癒」 ,一推出後便吸引許多同學注意與主動詢問, 對很多一般同學來說,在平常的校園學習中除了參加社團、去當志工外,是少有 機會接觸到諮商輔導與自然療法等相關課程的,因此這類課就對他們有相當大的 吸引力,願意在繁重的學分負擔下仍抽出時間來修課。 2. 選課方式的改進: 傳統的開課方式是將某堂課放入某系當中,但當我們嘗試要開一門跨域課程時, 若無配套措施,一來造成該課程被淹沒在該系課程清單中難以被外系同學發現、二來 修課清單一打開幾乎都是本系生,名額也優先被本系生搶光。本計畫執行至今,因不 同課堂的不同狀態,嘗試過各種做法。如「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師培訓」就通過體 驗課程宣傳、拜會各系老師請其推薦同學,同時採取事先透過計畫網站報名系統登記、 不開放自由選課等方式,保障有興趣的同學得以優先選到課;再者,數門課程皆開於

48


「社科院」之下而非某個系,再由行政同仁協助,將修課名額限制為院內及院外生各 半,此作法亦在 105-02 學期收到成效。 3. 通過場域促進共創發生: 在本計畫中,輔仁團隊建置了多個實作模擬場域,這些場域提供同學得以面對面 互動討論、以及發展實作的空間,我們亦鼓勵同學形成團隊去開發實作場域(如洲美 社區)。教師在設計課程時,就必須考慮結合場域時作及跨領域背景元素,而無法如 傳統教學那般按表操課。如本計畫開設的「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師培訓」相較起過 去輔仁內部開設的雅樂舞課程,除了放鬆技巧的傳授、以及加入實作外,更強調同學 各自的背景及專長如何與課程相互動,進而逐步形成提案與專案。當同學有了具體的 提案後,計畫團隊與授課教師、助理群便會積極協助同學將行動落實,並尋求外部社 會團體以及相關補助單位的協助,如「走訪洲美」即是通過此過程得到社區以及政府 /民間基金會的支持與補助,這樣的支持又得以支撐學生的實踐得以延續、深化、擴 大影響,形成良善的循環。

二、團隊回饋與反思 (一)對校內人文社會系所師生所產生的影響與改變 對於參與計畫、或涉及合作的教師而言,最大的挑戰與改變是,改變過去「按表 操課」的作法,因為學生的來源已然不是像過去那般,總是集中在單一科系。招收了 新的領域的同學,不只是要把教學方式變得更簡單易懂、活潑有趣,而是要更深入構 思與摸索如何促進同學的跨域共創。就 105-01 學期開設的多門課程而言,教師們便有 共識,要採取「滾動式教學」的方式,隨著課堂組成以及同學進展情況的改變,隨時 修改自己的授課計畫,有可能大轉彎、也可能全盤推翻。這對教師而言實際上是增加 負擔與挑戰的,卻也可能因此產生新的可能性。 第二項挑戰與改變,是如何把「場域」的概念放入。過去的實作課程,多半是請 同學了解議題、形成小組後進入服務學習。然而,學生如何通過 HFCC 計畫的機會, 磨練經營「場域」的能耐?老師及學生在過程中,皆在培養如何擴大社會影響力、以 及促進互惠經濟價值,而這是後續計畫仍要持續強化的。 第三項挑戰與改變,是課堂之間的有機連動。在缺乏整體計畫發展關聯性的前提 下,教師們只要各自負責各自的課程。但在 HFCC 計畫中,課堂之間可能會產生有趣 的連動影響,或撞擊萌發新的可能。如「身心障礙與社會學習課」和「結趺太極」以 及「遊戲人間:資工 x 社科夏日工作坊」之間是相互影響與成就的; 「雅樂舞身心動態 種子教師培訓」課程的種子同學們,也會到洲美社區(接續「走訪洲美」工作營)進行教 案實作。這種關聯性一層一層交疊上去,才構築了計畫跨域發展的基礎,老師之間的 密切交流與對話便顯得相當重要。 最後,亦是輔仁計畫團隊一開始相當不擅長的,即新媒體元素的引入。師生如何 把自己在做的、有意義的事情,透過各種有質感的媒介而能表達、傳播、影響他人? 於是,經過多次的摸索後,已有多門課程的紀錄片由具相關專長的同學進行拍攝。那

49


麼,要呈現什麼、表達什麼,就成為師生在課堂中的一個新的主題。

(二)對校內行政體系所產生的影響與改變? 1. 跨院系所秘書及行政人員之間的聯繫: 在 HFCC 計畫中,除了教師之間的跨域連結外,要能夠推動課程或工作營,各系 院所的基層行政人員之間必然得要產生好的互動。舉凡場地安排、學生連繫、訊息傳 遞與課程宣傳、乃至於掌握各系所學生的學習生態,這些都是第一線的行政人員比起 教師更能掌握的。過去各單位是習慣各自為政,卻因為 HFCC 計畫開啟了合作的常識。 在輔仁大學計畫推動的過程間,就從社科院辦一路串聯至院內各系所及學程,再跨及 藝術學院、醫學院、文學院……搭起了支撐跨域交流的基礎橋梁。

2. 對既有課務規範的挑戰 輔仁大學校內既有的情況是:各院、系擁有固定的學分配額,而學分是有限的, 光是系就常常擺不定。內若要新開課程,往往又會擠壓到既有的學分分配。即便 HFCC 計畫有講座鐘點費的支持,學校教務體系一開始仍不同意額外增加學分。同樣的,在 輔仁計畫中的「三系所聯合培養碩博班」亦是新的做法,三系所各有老師願意出來支 持與參與,但就既有規定而言,這種「聯合培養」究竟是歸屬於計畫、系還是院?又 如何在計畫推動期間能夠將之制度化?以上問題,皆是通過了計畫主持人袁副校長的 奔走努力,多次與教務長、承辦人員溝通,尋找共同的解決與調整之道。

(三)長期而言此計畫的獨特亮點為何? 輔仁計畫以「身心障礙,社會學習」、「身心復元,技藝傳承」、「跨域對話,社會 實踐」三大主軸,延續社科院長年的社會實踐與身心障礙領域的耕耘,以及近年來對 文化中的身心技藝傳承的重視,經由場域建置而落實課程新做法,牽動與民生學院、 醫學院、文學院、理工學院、藝術學院的跨域共創,並協助學生得以透過課堂學習、 對話與實作,逐步發展出有社會影響力及創造互惠經濟價值的提案與專案。我們預期, 在三個期程的完整計畫推行後,能夠產生下列的成效: 1.創造打破障礙藩籬的共學文化: 輔仁 HFCC 計畫課程中,諸如結趺太極、身心障障礙與社會學習……等,邀約了 不同障別的障礙學生,以及跨院系的學生共聚一堂,嘗試打破傳統社會福利與教育體 制中,身心障礙師生依其障礙類別被分門別類、區隔跟缺少被看見的機會的處境。而 計畫場域「混障家屋」更是落實在生活空間中,障礙者的自立生活,以及如何和社區、 社會互動,使障礙得以被理解、看見與重新認識。這種不同障別的障礙師生得以面對 面的與平常不易接觸的跨領域同學互動的共學文化,我們亦希望逐步將這樣的精神與 方法往社會推進。

50


2.技藝傳承、培育出對社會系統具有敏覺力、且結合跨領域知識之實踐智能的行動者: 身心的分化與疏離,是現代人共同面對的難題。諸如太極或雅樂舞的實踐,則是 為現代人失落的身心經驗開啟一扇重返自然的通道。如「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師培 訓」所要栽培的學生,已然跳脫了原先雅樂舞作為舞蹈的範疇,而是結合學生既有之 專長,將可培育出一群能遍及心理、社工、護理、體育、音樂、教育、商學、表演藝 術領域的種子師資,這些學生將於第二期計畫中持續接受進階訓練、發展實作,並可 擔任相關課程的教學協助者,傳承經驗。未來,將開枝散葉地往社會四方紮根,如與 兒家系同學開發「兒童雅樂舞教案」並面對過動症孩童被過度病理化的社會議題、與 宗教系同學開發「聲音與身體」課程結合藝術與人文、 「精神障礙雅樂舞」組別則一起 探討服藥多年且身心能力逐漸下降的精障者可以如何找回生命的活力。 3.能夠創造社會影響力、互惠經濟價值的學生行動團隊: 以本計畫中的「走訪洲美」為例,即是透過課堂學習,使同學得以整理自身的生 命經驗、社會關懷,並協助其組成跨域團隊、返回社區中實作,探討在開發主義下即 將到來的都市更新中,老舊社區所該保存、重視、轉化的人文情感價值是什麼?為了 深化行動,同學們進而成立了「土也工作室」 ,得到社區里民的認同,以及政府及民間 部門的補助支持。這種鼓勵同學們不與日常生活中面臨的社會議題切割、而能夠掌握 機會集結夥伴共創的路徑,在未來的計劃中也會是輔仁計畫團隊所重視的主軸。

四、如何傳承與延續? 1. 由深耕到推廣: 以「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師培訓」為例,在第一期計畫中所栽培出來、且有意 願條件願意持續協作的學生們,除了繼續接受進階訓練、而未來得以到社會各領域發 揮影響力外,他們更可作為課堂協助者,協助下一期的跨域同學學習。一方面練習如 何將自身所學轉化為協助他人學習的能量,一方面也進行經驗的傳承與對話。同時, 這些課程也都持續邀約學校各行政單位、系所的職員及老師加入(如雅樂課程與太極 課程,已有多位教師加入,同時也表明願意邀請更多認識的職員加入下一期課程), 在計劃期間便有機會將跨域共創的成果,以各種形式延續於各個系中,以新開課程、 通識課程、或是專案計畫的方式持續往前。 2. 以「宜真學苑」場域,結合設計與傳媒,使成果得以公開展演、傳播 輔仁計畫與校內創意設計中心所共同建置的場域「宜真學苑」,將是結合設計、 傳播元素的學習空間,同時也因為該棟大樓本為學生宿舍,進出皆須通過一樓大廳, 學苑場域成為能融入學生日常生活的良好觸媒。本計畫已招募了多位具影像專長的同 學,協助課堂進行影音的紀錄以及紀錄片的拍攝。宜真學苑將可做為這些成果傳播的 媒介,以及各課堂師生得以用動靜態活動形式向外公開展演的平臺。

51


三、給教育部的建議 在執行計畫的過程中,總辦公室始終扮演相當重要的協助者與推手,除了不時進 行交流討論、給予新意見與新刺激外,亦努力以工作坊形式推動各校執行人員、助理 群之間的相互認識與交流討論。有機會接觸到各校的夥伴,並交換彼此碰到的困難與 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做法,對輔仁計畫團隊而言是相當寶貴的學習機會。除了助理群 的工作坊外,其餘能碰面的機會即剩下如期中報告般的正式場合,而少有空間深入了 解。未來仍希望總辦公室多多推動類似的交流活動,比如各校可輪流(或地域接近的 學校聯合)辦理工作坊,使彼此有機會實地看到夥伴們的執行過程與場域落實,總辦 公室與十一所(未來也許可能更多)夥伴之間能夠真正形成跨域共學的聯盟!

52


捌、專案教學人員報告書 一、主要負責工作內容 (一)開授課程 105-1 學期共開授四門課程:身心障礙與社會學習(於社會科學院),諮商輔導 與身心靈療癒(於社會科學院),批判心理學導論(於心理系),行動研究專題 (於非營利組織管理碩士學位學程)(2016 年 9 月至 2017 年 1 月)。 開設於社科院的兩門課均為對全校開放選修的課程,修習學生背景非常多元化、 來自不同領域(不僅跨系,也跨院)和不同年級(包括碩士生) 。其中,身心障 礙與社會學習採滾動式、對話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意識自身的學習位置,自 主拿起責任,推進與同儕的對話和對身心障礙的探究。老師的主要角色則是催 化與釐清對話的方向和層次。課程中包括安排同學到本計畫的協作場域之一: 混障家屋參訪,實地體驗身心障礙者的社區共融生活和無障礙設施,打開校園 內生活圖像與真實社會中自立生活樣貌之間的隔閡。 諮商輔導與身心靈療癒是規劃為一年的課程,邀請王真心老師共同教學。在第 一個學期裡,催化學生從自身生活經驗,周邊的社會現象與人際關係反思中培 養敏感度,覺察自身的身心狀態,練習從課堂裡與老師和同儕的對話過程學習, 而不再是由老師單方向灌輸觀念或理論。也讓學生從花精,塔羅的體驗與解說 中,體會助人與自助的多元路徑,而非將「諮商」劃為神秘專技,只有該特定 途徑才是助人的合法選擇。 批判心理學導論為心理系大三選修課,但開放外系選修,因此有數位文學院歷 史系和社科院社會系的學生參與。課程規劃為:壓迫與自由,批判心理健康/疾 病/治療,社會治療,批判身心障礙研究等四個主題,以事先完成文本閱讀後, 在課堂上進行反思對話的方式進行。並且以學生自主選擇期末報告題目的方式, 鼓勵同學於課堂上發表和分享。對話思辯的氛圍逐漸成形後,在學期末,恰好 將心理系同學所面臨的所處教學大樓門禁及限制學生自主、多元化使用空間的 議題捲入課堂對話,修課學生決定使用這門課的期末報告,自主組織舉辦小論 壇,邀請系上的師生共同參與討論,外系同學也參與分享他們的教學空間使用 經驗作對照。 行動研究專題課程在學程的定位為:以實踐和行動反映取向梳理研究生們的生 涯與專業工作歷史,釐清他們來到學程的學習起點與座標。課程以採取大團體

53


對話方式進行。過程中,從學生的文本中抽取共同的議題,例如:性別在職場 的展演,男性所面對的社會期待與在職場的行動策略,資深工作者與組織共同 成長和經歷衝突、變革,尋找生涯轉折的理路,或是另闢蹊徑等等。 (二)統籌「社會學習與身心復元―障礙者的社會生活」國際研討會(2016 年 11 月 25-26 日)。 (三)統籌非營利組織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的加拿大非營利組織參訪活動(2016 年 9 月)。 2016 年初,學程同學陸續反映希望找機會出國參訪、拓展視野。因此,在 6 月 份,我根據我在加拿大的訪學經驗,以及與 Tim Maxwell 先生協作,共同規劃出 一系列的非營利組織,並且個別邀請該組織的領導人親自接待並與參訪同學對 話。9 月 12-15 日,緊湊豐富的四日參訪包括不同地域和特色的綜合型社區服務 中心,社會創新/創業育成中心,身心障礙自主經營的社會企業,以及由多個社 區組織共同進駐、集體經營的社區中心等等。有別於大多數出國參訪的走馬看 花,和限於英文能力無法真正在對話中對焦的缺憾,學員們和主任對於這次與 機構領導者和其同僚的深度對話印象深刻,也發生了刺激大家打破原本未察覺 的文化、政策與組織形式框架,將組織運作管理的知識和理論,落回到動態脈 絡裡重新體察。 (四)協助計畫主持人的跨領域合作與溝通。

二、執行計畫經驗分享 作為本方案專案教學人員,讓我有機會在鼓勵實驗的氛圍,和充裕經費支持的條 件下,開設了這幾門跨領域的課程和舉辦活動。綜觀這半年多來,發生了幾個向度的 跨域: (一)學科知識上的跨域 從助人與自助出發,由心理學跨到自然療癒。從批判取向出發,連結了教育學,心理 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精神醫療,身心障礙研究。將身心障礙的現象與議題打破醫 療模式的窠臼,由生活經驗中解構身心障礙的歷史性、政治性、社會性與文化性,然 後,再重新落回課堂與生活脈絡中,尋找彼此對待的新視角。 此外,除了非營利組織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的行動研究專題之外,所有課程均開放外系 選修甚至全校選修,因此學生來自醫學院,文學院,語言學院,民生學院,社會科學 院等等,彼此在課堂上因為對話而有機會看到不同科系領域看待事物的不同取向。 (二)校園與社區之間的跨界 身心障礙與社會學習課程的同學參訪混障家屋,瞭解身心障礙者的社區生活物質條件 與社會樣貌。混障家屋的伙伴也到批判心理學導論的課堂,與同學作身體互動、體驗

54


肌肉萎縮患者身體移動的真實狀況,和關於身心障礙的尖銳、敏感議題對話,例如: 身心障礙者的真實收入與開銷,街頭販賣時路人的對待方式,利用慈善控制或斂財等 等。 (三)社會文化差異脈絡之間的跨界 加拿大多倫多的參訪行程,以及社會學習與身心復元國際研討會,則將本土的視角再 次破格。在多倫多參訪過程中,成員們不斷發出:原來非營利組織可以這樣設計、這 樣運作喔…的驚訝聲音,也看到在不同脈絡裡的非營利組織如何受到當地的社會與政治 歷史影響、形塑,以及突破的蹊徑可能為何。在國際研討會裡,來自日本的學者鋪陳 日本社會脈絡後,將身心障礙的意涵從醫療病理觀點扭轉到政治經濟觀點,重新定義。 來自紐約社會治療大本營的劇場總監,則將社會改變與個體、社區的發展與轉化,以 展演的概念重新結構和實踐,有別於教條式的社會政策遊說或是社會主義革命思維。

55


玖、附件 一、課程資訊

1.1 覺察(Awareness) :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師培訓推廣及體驗課程(105-01) 第一部分: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雅樂舞與文化創生團隊業師群

開設院系所

臨床心理系、兒家系

課程學分數

體驗式課程講座, 一次兩小時。

教學助理人數 授課方式

必修或選修

講座

開課時段

類型

■ 新開課程 □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及來源 臨心系 30 人、兒家系 30 人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無。 課程大綱(請填寫每週/堂課程進度、授課教師、特約講員等) 此計劃前導系列是於民國 99 學年度在心理系開設之「行動研究專題」及「雅樂舞的身心筆 記、身心復元協作方案」兩門課。輔仁社科院深信,社會科學知識不該只是實驗室中操作、 研究出來的理論,而應是一種走入人群、看見人們生活困境、痛苦背後的社會性結構知識與 學問。故今將以跨學院、跨科系方式整合「全人」學識,並從個體層次由裡聯外,從古今中 外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紋理中,使學生擁有重構身心復原與社會實踐並重的實踐知能與方法。 以 「身體」 作為實驗場域,讓各系所學生透過學習經驗與各系所學識對話,如醫學院臨心 系可與變態心理學、精神醫學等學識對話;或是民生學院兒童與家庭學系可針對兒童行為、 兒童遊戲、幼兒社會情緒教育研究等學識對話,進而生產行動研究知識。 使用教材 陳玉秀,《雅樂舞的解構與重構》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由「雅樂舞文化創生及行動研究計畫」研究團隊之林紋琪業師,整合輔仁承接雅樂舞身心動 態之歷史與實踐經驗,以關渡國小過動症孩童實驗課程為例,並結合簡要的現場體驗,作為 社科院與民生學院、醫學院互動的觸媒,吸引跨院學生參與下學期計畫系列課程。並藉此機 會邀約輔仁醫院籌備處副主任參與工作營,作為日後延續對話可能的引子。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56


授課教師反思 透過本次體驗課程,得以有機會接觸不同學院之同學、老師,交換意見。更確認了雅樂舞身 心動態作為一身體工作的方法,在進入跨領域之栽培時,授課教師勢必得要調整作法。不能 夠只是按照原先所學那般,將一套固定的方法進行傳授,而必須構思此套身心動態原則如何 能夠和不同科系的學生產生共鳴、激發他們創意性地結合自身所學。 其他 無。

57


1.2 覺察(Awareness) :家庭與社會(104-02) 第一部分: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授課方式

夏林清(心理系)、石易平(社會系) 社會科學院

必修或選修

2 學分

開課時段

1

類型

選修 週一下午 1330-1530 ■ 新開課程 □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91 人。(比例為,心理系 8.4:服裝行銷系 0.2:社會系 0.3:臨心系 0.1:英

選修人數及來源

文系 0.1:餐管系 0.1:化學系:0.1:神學院 0.2:外校 0.5) (以系別分雖心 理系同學為多,但其中 20 位心理所碩博生,皆來自不同職業背景,如會 計、影像設計、語言專長等)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SF851,該場域空間提供寬敞的木板空間以及得以自由搬動的桌椅,使同學跟老師之間能縮 短距離地面對面互動、利於小組討論。 課程大綱\ 本課程由心理系夏林清教授及社會系石易平教授共時合授。透過對家庭研究跨社會與心理學 方法的理解,培育學生能夠對自身及他人的家庭經驗有所辨認。課程設計以鼓勵學生主動參 與課堂討論,上課方式主要包含翻轉教室、講課、課前數位教材觀賞、課堂討論、紀錄片賞 析等。良好的學習需要學生主動的參與討論,利用課堂場域的開放性,學生在閱讀、進入他 人家庭經驗的同時,亦提供自身經驗作為他人學習的土壤。開放而細緻的對話、相互看見與 共學,是本門跨域課程的核心教學方式。 1.本課程在性質上介於理論與應用性課程之間,心理學之家庭理論一向侷限於核心家庭與功 能學派之家庭動力的觀點,這門課則希望擴大與深化我們"認識"與"瞭解"家庭經驗的視野。 學生對自己家庭經驗的整理是課堂參與必要的學習素材,練習如何對自己與他人的家庭進行 觀照與反思。 2.課堂中學生將形成討論小組,針對與家庭經驗相關的主或無題進行分享討論,並練習反映 探究的對話與“家庭田野共學與社會地景描繪”的參看分析方法。 使用教材 夏林清,「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台北,財團法人導航基金會,2011 年 03 月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58


本門課程並未安排業師。除了是心理系與社會系兩系教師合開之外,亦創造一種碩博生與大 學生得以互動的動態有機連結。透過碩博共上的「家庭與社會課」所生產之文本,作為大學 部學生之學習素材,並鼓勵碩博生作為課程教學設計者,進入大學部課程協同帶領討論。此 有機動態連結呈現如下。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受訪學生背景: 英文系、神學系、化學系、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所(該生為理工專長,過去於中科院工 作)。以下訪談資料為匿名摘要,必要時僅以科系註明發言人。 (1)   

想要跨域修這門課的動機? 過去沒有修過類似有關家庭經驗的課,很好奇。 想要探討、更了解自己與他人的家庭經驗。 有心理系的朋友推薦就來上。

(2) 自己在課堂上如何學習?此經驗與過去其他課程的差別是?  原以為會是學習理論跟個案研討,沒想到是用團體動力的方式推進大家分享自己的經 驗,並從中學習。比起僵硬的理論,活生生的人就在眼前,才發現原來每個人的家都長 不一樣。(神學系、佛光樂活)  很多有關自身身上經驗的主題,過去是覺得很難跟別人說、不可談論的。但在這門課上 有很多助教跟同學願意主動分享,這對我而言是覺得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一開始還花了 幾個禮拜適應。但我發現他們說出來後也可以被接納和理解,而且更刺激其他人願意說 自己的看法。這種開放討論的方式是我過去從來沒碰過的。(英文系、化學系)

59


因為自己也來自大陸,知道大陸學生要願意開放的說自己的經驗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

當我看到 xx 同學(陸生)願意說自己的經驗後,對我是很大的刺激。(神學院) 這門課有許多碩博生跟助教主動出來分享,也帶動了課堂中願意分享討論的氛圍。

(3) 印象深刻且過去不容易得到的學習經驗是?  因為以前是理工背景,在中科院上班,碰到的都是條件比較好的人。在這門課上有陸生、 有不同年齡世代、也有不同條件的人。我才看見很多人小時候成長是很辛苦的,原來社 會中有那麼多樣的家庭,同時也學習不要用問題化的眼光看待。這個眼光對我現在去當 志工、陪伴特教國小生時,是很大的幫助。(佛光樂活所)  有些話題是很重要可是過去都不太能談的,像是感情、性等等。光是閱讀大家的文本, 就覺得收穫甚多。此外我也發現原來隨著背景的不同,有可能對彼此真的是不了解的, 就有一個家境不錯的同學告訴我,她第一次發現原來她的處境跟別人是不一樣的。(英 文系) (4) 對本門課的未來期待 帶著開放的心,參與與投入其中 授課教師反思 本門課程通過大學部、碩博班之間的有機連動,形成良好的共學傳承。大學部中亦有多位來 自各系、想探究家庭經驗之同學。本門課因為學長姐的帶動,同學們多半願意在課堂中分享 文本、公開發言,惟跨系同學可能尚不熟悉這樣的上課方式,未來將留心照顧這些跨系修課 的同學。 其他 無。

60


1.3 覺察(Awareness) :「時令太極要穴養生」系列講座(104-02) 第一部分: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授課方式

官貴中 (業師,元門太極學苑總教練) 全校性講座

必修或選修

講座

開課時段

類型

講座 週五 0930-1130 每月一講,共十二講 ■ 新開課程 □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及來源 平均參與 60-100 人次/場。聽眾來源遍布各學院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LM101。此場域空間寬敞,有多處出入口,且椅子可收納於置物間。除利於身心障礙師生進 出外,可作為靜態之演講與動態之肢體活動場地靈活使用。 課程大綱\ 大自然四季更迭,四時氣候影響及支配著萬物的抽芽、結穗、蛻皮、冬眠………, 人為萬物 之一,亦無法自外於這自然規律,卻由於現代文明科技生活,讓我們越來越遠離自身的身心 感知。人體是一小宇宙,六臟七腑之間,以相互依存、資生與制約的方式,共同維持體內環 境的穩定平衡,人的健康離不開足夠的氣血,暢通的經絡這兩大要素,太極拳即是老祖宗與 大自然長年互動發展出來的身心調順方法,敏察四時風寒暑濕特性、明白對人體之不良影 響、並發展出肢體律動之對應轉化利用之方。 本講座針對當年當月的時令節氣特性,說明 該時令節氣對人之影響,教導針對要穴之肢體動作,孰悉經絡穴道養生原理利用,並配合四 時節氣來調節練養,以達氣血調整、陰陽調和、臟腑平衡。

使用教材 由講師提供簡報及動作教學影片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由輔仁大學「雅樂舞文化創生與行動研究」團隊及元門太極學苑教練群共同合作,將複雜的 太極拳動作拆解為易於一般人學習、且能在工作及生活情境運用的肢體養生動作,每月講座 後並提供動作教學影片及講座摘要於計畫網站。活潑而具實用性的講座知識,每月皆吸引一 百名左右的聽眾參與,並有管理學院、商學院、工學院等不同學院之教師及職員共同參與。 每週二並形成自主練習之小團體,教職員共同觀看講座紀錄及複習影片,並分享心得。由於 報名及參與踴躍,亦使本計畫案在校內之能見度提高。同時本講座所發展出的簡易養生知識 與肢體動作,亦有助於後續提供給身心障礙生之結趺太極課程之行動研究知識創發。

61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 記起來的動作會練習,像梳頭功,很多部分忘記(包括順序) 粉絲頁整理資料出來之 後對我是很大的幫助。謝謝。 ‧ 越練習越回到生活運作之中的覺察當中~ 授課教師反思 講座以「引流、引補、進補」三部曲,結合時令知識設計出易於練習之動作。但有諸多學員 反映部分演講內容距離生活經驗較遙遠、不易吸收與理解,將持續改進,並設計貼近日常生 活情境之演講內容。

62


1.3 覺察(Awareness) :「今日社會論壇──醫療典範的轉移」系列講座(104-02) 第一部分: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授課方式

王真心講師(輔仁德文系)、柯博識神父(輔仁神學院)、白正龍神父(華光社 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郭秋玲修女、王水生教授(輔大醫院院長)、黃玉珠 教授(輔仁護理系)、崔玖教授(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董事長)、夏林清院 長(輔仁社科院)、何重誼教授(輔仁法文系)、蔡怡佳主任(輔仁宗教系)、林 承箕醫師(完全優整合醫學診所負責人)。 社會科學院

必修或選修

講座

開課時段

類型

講座 週一下午 1330-1530 ■ 新開課程 □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及來源 全校各系教職員及師生,每場約 70 人參與。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倬章樓 DG401,乃屬醫學院之舊醫學大樓。雖非本計畫案內之場域空間,卻是人文社會科學 進入醫學院辦理跨院講座的重要里程碑。 課程大綱 醫療典範的轉移?我們在尋找一種醫療的新典範,在十二世紀的歐洲找到一位賓根的聖賀德 佳(Hildegard von Bingen),她是位跨領域的曠世全才,集醫者、醫書作者、女先知、神學家、 音樂家與修道院院長於一身,她的醫學作品提供人類一條全人療癒(Heilen)與救贖(Heil)的途 徑,她的醫學結合了神與人的力量、信仰與知識、神學與醫學、救贖與治療、大自然與人類、 身心與精神,是一個整體性的全面療法,提供現代人一種整合的療癒觀點,此一論壇從四個 面向探討賀德佳醫學與自然醫學的理論與實踐。四次講座主題分別為:「<第一場>演講題 目:聖賀德佳療癒花園--慶祝德國萊因女先知賀德佳(Hildegard von Bingen)受封聖師四周年」、 「<第二場>聖賀德佳的醫學世界觀」 、 「<第三場>全人保健養生的面面觀」 、 「<第四場> 比較西方現代醫學與歐洲傳統醫學的人觀」。 使用教材 講師簡報檔案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此系列講座原先設定之主題為「自然療法與生態保護的社會探究」,心理系王真心老師對德 國聖賀德佳修女之藥草學知識與宗教系蔡怡佳教授共同合授。透過本計畫案的多次努力,將 跨域幅度拉大,使文學院(法文系)、醫學院(醫學系、輔大醫院、護理系)、神學院及民間醫 療研究基金會與診所等共同參與。對話成果將累積朝向未來輔大醫院開設時,能將本計畫案 所累積的自然療法、人文社會科學之全人觀等元素注入場域空間。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63


授課教師反思 本系列講座成功搭起不同領域之間之對話,並促進輔仁校內對自然療法與全人觀點之探究。 未來仍需持續思考,如何將此成果延伸到與學生的互動中紮根。 其他 無。

64


1.4 覺察(Awareness) :遊戲人間:社科 x 資工夏日學堂 (104-02) 第一部分: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授課方式

田淑蘭(專案教師)、梅興(資訊工程系)、邱倚璿(心理系)、黑暗對話社會企 業、勝利基金會、若水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社科院、資工系、心理系、 資源教室 0

必修或選修 開課時段

1

類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工作營,選修 7 月 17-18 日,兩天 ■ 新開課程 □ 原有課程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及來源 資工系 10(5)、心理系 5(2.5)、身障 5(2.5)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SF851,該場域空間提供寬敞的木板空間以及得以自由搬動的桌椅,使同學跟老師之間能縮 短距離地面對面互動、利於小組討論。 課程大綱\ 當資訊工程與心理學、社會科學相遇,會蹦出甚麼樣的火花?輔仁 HFCC 計畫於 7 月 18 日 (一)、19 日(二)舉辦兩日的夏日工作坊,邀請了心理系、資訊工程系、資源教室的師生共同 參加,除了精彩的講題外,並將帶領同學前往台北社企大樓參訪,體驗由德國社會企業 DSE( Dialogue Social Enterprise )所正式授權的「黑暗對話工作坊」課程、以及由若水、勝利兩 間社會企業為我們介紹資訊科技在身心障礙就業領域的應用。

65


使用教材 講師簡報檔案、「黑暗對話」體驗工作坊暗房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此次與資訊工程系和心理系認知心理學老師和學生的工作營,我們看到除了 APP 研發外, User Experience Design(UX)也是理工知識應用與身心障礙可能的接合面,將就此方向設計 工作營,招收理工學生和身心障礙學生加入。另外,延續 105-1 的身心障礙與社會學習課程 (為 L1 課程),和 105-2 的身心建康與藥物治療(L1 課程)對於學生的啟發,將根據學生 的興趣和校內外場域的資源,以工作營或工作隊的形式,開始提案試作或是參與社區實作。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資工系學生回饋) ‧第一次和身障的同學一起上課,原本有些緊張,但相處下來,發現很多是自己的想像 ‧聽到很多資訊結合身心障礙就業市場的案例,有很多好奇跟學習 授課教師反思 在第一期計畫中,我們展開與理工學院的初步對話與工作坊,將在第二期計畫繼續有機會發 展。其中資工系教師群已經有長年與弱勢族群協作的經驗(偏鄉課輔),以及結合長照的課 程合作經驗,身心障礙可以成為他們社會參與和課程研發的新觸角。 其他 無。

66


1.4 覺察(Awareness) :身心障礙與社會學習 (105-01) 第一部分: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授課方式

田淑蘭(專案教師) 社科院、資工系、心理系、 資源教室 0

必修或選修 開課時段

1

類型

工作營,選修 7 月 17-18 日,兩天 ■ 新開課程 □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及來源 資工系 10(5)、心理系 5(2.5)、身障 5(2.5)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歡喜齋,該場域空間提供寬敞的木板空間跟軟墊,使身障同學得以和一般生一道共聚上課, 而不受桌椅之隔閡。 課程大綱 課程進行方式:滾動式教學。第一週會邀請大家自我介紹,於最後一週會有全校性的發表會。 本門課程由社會科學院田淑蘭老師授課,並開放給全校跨院所同學進行選修。以身心障礙學 生及其協助學生、或是對身心障礙議題有興趣的同學為對象,梳理校園內的學習,協助或共 同生活經驗。並以這些經驗出發,探究關於身心障 礙的認識、知識和社會關係建構。 本課程自 9 月 21 日(週三)開始,採隔週上課,每次兩小時,以「滾動式教學」彈性的調整每 週的主題及進行方式,並搭配邀請已有多年自立生活經驗的障礙者 ,以及熟悉身心障礙議 題的老師到課堂進行分享。誠摯歡迎對此議題有所好奇 、疑問、關心的同學來修課。 課程內容: 1. 障礙者與協助者(或是人際)的相處問題討論 課程中會討論障礙者與協助者的相處問題, 因為有時在相處上只是一點 小摩擦,但可能因為長時間的累積後,漸漸造成相處關係上的 破裂。所以在課堂上可以提出來一起討論。 2. 身心障礙的被看見需求 在校園生活中,有多少機會同學或是師長們願意聆聽自己說 話?又或 是願意了解校園或是社會上的身心障礙?若身邊的人能夠越了解自己 的限制,或 是需求,那能夠更沒有隔閡、縮短彼此間距離的相互交流 ,但有時,我們也不知道該從何 開始向他人解釋或是表達,或許可以做到十分鐘的簡短報告,或是帶領著同學做特教體驗, 但好像又缺少了什麼?如何在自己生命的經驗脈絡下,去鋪陳自己的故事,從故事 中、互 動中經驗、磨合,找到自己的定位,也透過協助他人了解自己 ,從被協助者轉為協助者, 也能夠從中得知一般生認知內對於身心障 礙的想法,將會是非常有收穫、也不同於其他課 程的一次體驗。 3.專題講座邀請已有多年自立生活經驗的障礙者,以及熟悉身心障礙議題的老師 到課堂, 與同學們進行專題式分享和討論。 67


使用教材 無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1. 從被協助者轉為協助者,嘗試在團體面前表達自己。 2. 透過滾動式課程方式,更彈性的調整每週的主題及進行方式。 3. 藉由在課堂上的討論,可以讓相同障別的學生交換經驗互相學習。也可 以讓不同障別的 學生有不同的經驗累積;也讓參與在課堂中的其他學生 能夠理解障礙者面臨了何種困難及 應對方式。如果現在面對到的困難, 是大多障礙者都會面臨到的,也可以在課堂上一同討 論。 4. 將課程互動結合影像傳媒,製作紀錄影片,並於期末進行全校性發表。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同學 JC(匿名)的心得:從「一般生」轉變為「視障生」,這一路走來,有歡笑,也有淚水。 從否定到接納自身現存的狀態,我並不認為自己已全然達到身心障礙者被期望有的「政治 正確」 ,我仍是個有血有淚、有情感的人。記得去年與輔導我的社工師某一次談話,她看我 好像經常用外在的喜笑掩飾內心的悲傷,她問我怎麼不多給自己一些時間調適心境,我不 禁又潸然淚下,聯想到了我參與志工服務的經驗,可能在社會大眾的眼中,需要幫助的人 就是弱勢,難以在這資本主義的社會生存。我知道社會不會為我停下腳步,更不會同情我, 所以我得繼續力掙上游,並不能因視障而放棄生存的鬥志。我還要感謝家人、朋友與上天 陪伴我一路走來!我外在的障礙並沒有成為我的「障礙」 ,而是教導我學習適度地接受他人 的幫助。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成為他人生命的亮光! 授課教師反思 本課程「身心障礙與社會學習」使用滾動式團體討論形式進行課程,從學生自身經驗的文 本出發,梳理、對話與互動,探討同學們如何看待自己、看待身心障礙、看待社會如何看 待身心障礙。每個人與這些障礙之間的關聯是什麼?想做些什麼?該怎麼發展與面對自己與身 心障礙(者)的關係? 課程學生來自不同系所,有一般生,有身心障礙生,而其中包含視障、 聽障、癲癇、腦性麻痺以及混合障別的學生,藉由文本以及課堂中的對話,使學生間相互 交流,刺激彼此對於身心障礙的認識。此學生成果作品集挑選及摘錄學生書寫文本作為成 果展現,可分類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 「你的障礙是什麼?」 ,為身心障礙學生的生命經驗自己如何看待帶在身上的障礙經驗書寫。第二部分、自主學習報告,為修課同學自主提出 的議題探索與發想。第三部分、期末報告與課堂分享回饋,為學生這學期來的成果總結與 課堂分享回饋。由學生呈現的文本之中,能感受到學生在課堂中的用心與努力。 其他 無

68


2.1 提案(Proposal): 「發神經來幹活」夏日學堂工作坊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授課方式 選修人數及來源

夏林清(輔仁大學社科院院長)、吳俞曉(南京大學社會科學院)、田淑蘭(專 案教師)、業師群(請參考下方說明) 社科院各系所、南京大學

必修或選修

工作營

開課時段

1

類型

工作營 7 月 10 日至 16 日 ■ 新開課程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50 人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師生、輔仁心理系、宗教系、社會系、心理系、 三系所聯合培養、NPO 學程)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聖言樓 SF851。除作為論壇討論場地外,亦提供兩岸學生交流,以及作為具瘋狂、服藥經驗 者上場展演身心經驗的舞台。 課程大綱 本夏日學堂分為「台灣精神醫療田野歷史導讀、瘋狂家庭與用藥經驗論壇」 、 「精神醫療田野 參訪」 、 「學生群體交流對話」三大部分。課程設計將以大團體與小團體交叉對話及田野參與 的活動進行方式為主,強調個人參與表達及相互對話的方法;以「發神經」做為轉喻,讓心 理學、社會學、宗教學、精神醫學的知識能聚焦又突破「精神疾病」的框架,來共同尋思進 行社會實驗的各種可能。 在現代化、工業化與資本全球化的 21 世紀中,兩岸四地青年人如何能返身拆解自身成長歷 程中、或斷裂、或塊結化的生活經歷,增加辨識與拆解自己,同時能站在願意了解他人的方 向上,和他人發展對話關係,細化彼此的思維與情感。以「現代性下的醫療凝視」為一析辨 視角,一起來分析如何標準化與病理化人的多樣狀態;其實我們都是瘋子,可是我們透過「排 除瘋子」來說我們沒有瘋!最後,人都是活在制度性壓迫的處境中,這是人社會存在的非自 願性,但精神信仰藉著調動人的「自願性」,改變非自願性,透過自我交付的精神生產,投 身在社會中工作。 使用教材 *社科院相關身心障礙論文集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69


本夏日學堂預計邀約彭仁郁教授(中央研究院)、曾凡慈教授(輔仁社會系)、張凱理醫師(台北 榮總桃園分院精神科主任)參與論壇跨域對話。並於田野參訪部分拜訪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 向陽會所(亦為計劃案校外場域)、北投演慈康復之家、台北榮總玉里分院、台東鹿野耕食宿、 台東鹿鳴精舍等,由精神醫療病院到社區組織到實驗性草根團體。提供學生豐富而多元的學 習視野。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此次田野,與其說讓我感受到臺灣對“瘋狂”的包容與關懷,不如說讓我看到社會中在 走 在任一弱勢群體前面的社會工作者奔跑努力、實踐發聲的身影。除了精神醫療方向的 社工, 我們來到花蓮,還與多年為“外來媳婦”新移民、原住民太魯閣族服務的社工交談。在臺北, 參觀了原公娼館,與爭取性工作者合法權益的社工聊天,在捷運上,看到 了訓練智障兒參 與社會活動的社工。是他們,讓我真切感受到,社會歧視、弱勢群體、 窮人智障在每個地 方都會有,但社會的人權、自由的完整離不開一茬又一茬有專業實踐 能力和道德正義感, 熱心奉獻于此的工作者,他們願意不計個人得失走得多遠,社會的 公平保障事業就向前推 進多遠。 當然好人的存在也要依賴制度的建設,公民的尊重,薪酬的跟上。在這一點想到 大陸, 不免有些惆悵和遺憾。」~邱子舒(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社會系三年級) 授課教師反思 目前社會醫療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而醫療化中,又以藥物治療為最普及的概念和處遇手 段。未來仍可開設延續性的實驗性課程,將由環繞於藥物治療所發生的經驗和反思出發,編 織不同位置的講者,結合學生田野活動,進行經驗整理和初步的知識提取。 其他 本夏日學堂將邀約學員進行心得書寫,將學習成果以文集方式提供至計劃網站,供全校師生 作為學習媒材。

70


2.2 提案(Proposal):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師培訓(104-02)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授課方式 選修人數及來源

劉孟茜、林紋琪、呂昶賢、范文千 (業師,雅樂舞與文化創生行動研究計畫研究員) 社科院各系所

必修或選修

2 學分

開課時段

1

類型

選修 週四班:0900-1200 週五班:1830-2130 ■ 新開課程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30 人。(比例為,心理系 5.3:護理系 0.7:經濟系 0.3:宗教系 0.7:兒家系 1.3:學輔中心 0.7:身心障礙 NPO 工作者 1)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SL503。可自由躺下、翻滾的木板空間,並讓學生得以透過觀察彼此的身體相互提醒與實作 演練。 課程大綱 在資本主義盛行、物質生活優渥、科技推陳出新的現代,人類的生活型態發生 巨大的改變, 文明與生活便捷的背後,壓力、疼痛、疾病蔚為主流,各式各樣錯綜 複雜的問題正不斷吞 沒現代人,源自於古樂學思維的雅樂舞,或許能為即將步入社 會之莘莘學子提供一身心安 頓之出路。「放鬆的技巧~雅樂舞的身心實踐」課程包 含三大目標,分述如下: 一、身心自我覺察與感知的啟動。 二、雅樂舞身心動態四大原則之學習:「內觀、整體放鬆、局部用力、力量釋放到 末端」, 期學生在過程中體會安定沉穩、鬆而不垮的存在感與自我安頓方法。 三、「道在倫常日用中」:將中心軸理論運用於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 四、培訓能以「雅樂舞身心動態」路徑發展社會實作之種子教師與社會行動者。 使用教材 身心量覺的迴路,陳玉秀著 雅樂舞與身心的鬱閼,陳玉秀著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本課程之四名業師皆為「雅樂舞文化創生與行動研究計畫」研究團隊之研究員,各自在不同 時間點於輔仁大學跟隨陳玉秀老師學習雅樂舞身心動態方法,並運用此路徑於各社會群體中 進行實作。通過上述研究案,輔仁社科院更確立了一條強調要在地紮跟、看見系統與體制的 真實難題的路徑,致使雅樂舞身心動態不落入一種個別化的身心工作技術,而能夠引入社會 中紮根並創發社會生活。四名業師皆是走在此條路上的實踐先行者,於課堂中除身心動態的 教學外,更引導學生體察:這個將個體與群體遭逢的諸多艱難處境,快速分門別類為各種問

71


題標籤的時代,過度診斷與用藥、病理化、交錯複雜的系統與體制難題的浪頭迎面而來,人 的身心已然被扭結壓縮成奇形怪狀的樣貌。那麼,亦在其中的你/妳/我們在哪裡?背負或 關切著什麼?要往哪裡去?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對於上肢的運動如老師文中所提及的「人體身心動態的力量無法釋放到上肢末端時,普遍 的問題是肩胛骨無法自如的滑動」,而我目前未能解決的就是回復肩胛骨的能動性,讓手指 末端力量重現。因著這堂課,我更清楚知道所有解構的動作之間的相關聯性及重要性,也明 白自己該多做練習,以幫助自己重拾身體的動態功能,還給自己一個身心能量能自胨釋放的 身心。 ‧雅樂舞學生尚有很多需要學習及練習,像「自己不見了」這件事學生就很難體會。希望把 「中心軸」動態的原則掌握住,內化到身體的記憶裡,能達到玉秀老師在《雅樂舞結構的解 構與重構》一文中所說的:能提升自我覺察的能力,讓身心回歸生命的平靜與靈性,讓自己 能處於能量平衡的狀態,身心自我安頓的圓滿中。 授課教師反思 一、 身心動態課程: (一) 學生身心素質與能力有別,視學生的狀況進行個別的調整,和時間的控管,如因球充 氣問題跳過球上運動,及設計分組複習。 (二) 根據學生身體感知做課程內容的更動,球上運動多數人肩頸仍未能放鬆、掌握胸椎內 陷,故放入跪姿反掌撐地。 (三) 課程的漸進和學生練習的狀況情況不一,希望大家能多撥出時間自主練習,以及多檢 視自我的身心狀況。 二、課程發展建議: (一) 建立一個以探索、對話、發展的知識社群,最終期望發展出一種「實踐智能」,讓跨學 院、系所的學生能從古今中外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紋理中,使其擁有重構身心復原與社 會實踐並重之實踐知能的知識與方法,以積極而動態地行動朝向社會大方向邁進。 (二) 找到適合師生進出與學習的場域空間改造、以及結合新媒體傳播元素的成果展現,使 上述人文資糧得以擴及、紮根於輔仁校園內與全校師生共享。並通過課程招收不同領 域之學生(醫學院、民生學院,以及各系所) ,培育學生成為能在各領域的社會系統中具 有人文精神與歷史眼光的實踐者。

(三) 希望以雅樂舞身心動態作作為參照路徑,結合其身上帶有的能耐及專長背景,再返回 社會群體中實作,將課程突破以往教室內的教學,往戶外行動,實施多元課程。

其他 無

72


2.3 提案(Proposal):結趺太極(104-02、105-01)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授課方式

劉孟茜、林紋琪、呂昶賢、范文千 (業師,雅樂舞與文化創生行動研究計畫研究員) 社科院各系所、南京大學

必修或選修

0 學分

開課時段

由業師群組成助教團,一對 一協助

類型

選修 週四:1400-1600 ■ 新開課程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7 (身心障礙師生比例為,心理系 1.4:法律系 1.4:織品系 1.4:宗教系 1.4: 選修人數及來源 臨心系 1.4:NPO 成員 1.4 )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LM101。地下室一樓之體育教室舖有軟墊,可供學員離開輪椅後至地面安全地伸展肢體。教 室外有電梯及無障礙廁所。 課程大綱 結趺太極拳作為肢體障礙者的 調身、定性、淨心、養息 的身體方法 下肢障礙者由於身體 的不便,長期坐臥,運動呼吸量不足,導致身體內濁氣容易累積沉澱,造成血氣不順、手腳 冰冷等狀況。 結珈趺坐簡稱「結趺」也就是盤腿的意思。結趺太極是太極拳更深度的鍛鍊, 主要操作的重點為手部姿勢與招勢的練習、以及學習橫膈膜的運動,透過走腔與行腔來進行 內部的運動。 結趺太極由於盤腿而坐,不使用下肢,可達到身體開發、將體內濁氣下抽上 拔汰換,代之以清淨含氧之陽氣,增加血氣之運行,提升身體新陳代謝能力、免疫力,增強 五臟六腑功能,當身體的質素往上提升,當然也就更能面對外界的四時節氣與外邪病媒。 太 極拳對於身體的好處,東西方的論文皆有印證,除此之外,透過姿勢與招勢的工整到位、呼 吸淨心的鬆緩律動,太極拳亦有著調養心性、化除不良習氣的效果。 結趺太極課程共計 18 週,每週皆有新的進度與重點練習的部分,這些練習將能帶動脊椎的甩擺,強化免疫系統的 活化功能,提昇臟腑功能。 結趺太極拳,就是讓肢體障礙者能藉緩筋、活絡、鬆肢,達到 修習身、氣與意的協調,達到調身、定性、淨心、養息的目的。 使用教材 正身,官貴中著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73


本課程由「雅樂舞文化創生與行動研究計畫」及元門太極學苑教練群共同協助學員學習。因 搭乘輪椅之身心障礙師生行動不便,且障礙類別與程度不同(肌肉萎縮、腦麻、車禍、腦部 損傷語言障礙……等),學員之下肢及腰部長年受限於輪椅座位,缺乏活動,過度仰賴上肢 而導致肩頸僵硬、骨盆與脊椎歪斜。部分學員上下輪椅、上廁所等皆需一至兩名教練協助。 如此細緻、一對一的陪伴,使這些散落與掉落於各系所的身心障礙師生,得以透過本計畫有 了一個探索自身、活動肢體與分享彼此處境的機會與空間。從陪伴過程裡我們發現了這些學 員要朝向自立生活的諸多困難與不便,如塞軟便劑配合居服員的時間排大小便、下大雨時擔 心電動輪椅電池受潮而不敢出門、與外界溝通得仰賴打字等等……期望本課程之成果能更惠 及校內外更多的身心障礙師生。上述發現並作為後續與理工學院互動,開發 APP 程式共創 的媒材基礎。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我自己在 2003 年學過瑜珈,後來接出 “雅樂舞”身心動態,到今年初學習 “結趺太極” 。 發現有幾個心得可供想學的人參考: 1.我透過瑜珈、“雅樂舞”身心動態等身體運動,更跟自己殘缺肢體靠近,也懂得如何 “放 鬆”。 因此可以達到避免過度用力導致肌肉疼痛,即小兒麻痺患者因會過度使用有力量的 肢體與肌肉,導致關節與肌肉疼痛現象,這也就是所謂小兒麻痺症候群。 2.透過 “結趺太極”,讓我懂得呼吸方法、肌肉哪一部分要用力,身體胸腔或是腹部的器 官要如何 “用力” 等,也學習因呼吸帶動氣的運轉,讓自己更感知肌肉與骨頭的關聯。 我 想這些除了可以讓我自己更懂得使力方法,與保護自己不因過度使用而造成傷害外,更重要 的,我懂得所謂 “身體的語言” ,開始可以 “身心” 對話。 授課教師反思 過程中,助教/志工群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助教群是由元門太極的教練、學生,以及輔 大的學生所組成,對於人類身心現象的理解程度不一,與障礙者接觸的經驗也不一,也可能 囿於主流西醫對疾病/障礙別的診斷,或是普羅大眾對於障礙者的認知,以及社會貼予障礙 者之標籤,以為障礙者只能對自己的身體委曲求全,因此,在每堂課前,皆會針對助教群進 行課堂重點之說明,並鼓勵助教群向障礙者學習,以障礙者為師,訪問學員在日常生活中的 動態,進而創造共學之氛圍,此心理空間之營造,是非常重要的,並鼓勵這群如醫者般的助 教群,心絕對不能冷掉,永遠都要對學員抱持一股好奇與熱切,人類的身心是處在一種動態 的變化中,這次是這樣,下次可能又是不一樣的,教師/助教群除了循著歷史的延續性外, 還必須掌握現場的教學,每一次都重頭觀察學員的情況,每一次都重新開始,絕不眷戀過去, 若嘗試的某一條路走不通,就換一條路走,這種彈性和對現象的辯證,是助人者所必須的。 其他 無

74


2.4 提案(Proposal):諮商輔導與身心靈療癒(105-01)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授課方式

田淑蘭(專案教師)、王真心(德文系講師) 社科院及各院系所名額各半 2 學分

必修或選修 開課時段

1

類型

選修 週三:1530-1930 (隔周上課,彈性調整時間) ■ 新開課程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31 人。(歷史 3、統資 1、護理 2、宗教 1、哲學 2、社會 6、社工 3、織品

選修人數及來源

行銷 1、西文一 1、義文四 1、心理 3、音樂 1、非營利組織管理 1、營養 1 臨心 1、兒家 1、德文 1、文創 1)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歡喜齋,寬敞的木板空間使教師得以與學生近身互動,共同討論助人經驗以及學習身心靈、 藥草學等操作知識。 課程大綱

75


使用教材 1.John Mcleod 著,李茂興等譯(2002):諮商概論(第二版)。弘智。 2.Gerald Corey 著,修慧蘭校訂,鄭玄藏等合譯(2005):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第 六版)。湯姆生,雙葉。 3.John Mcleod 著,潘潔譯(2006):心理諮詢導論(第三版)。上海社會科學院。 4.David Capuzzi,Douglas R. Gross 著,伍育英等譯(2006):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 務。培生。 5.鄧明宇(2005):從沈淪走向能動-一個諮商實務工作者的自我敘說到社會實踐。應用心 理研究(25)。 6.於慰慈(2004):從駱駝到野薑花-一個老社工的重生。<多元化的社會議題:社工專業 角色重新出發研討會>社工專協主辦。 7.陶蕃瀛(2004):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3)。 8.王淑娟(2002):婦女的發聲-蘆荻社大與啟力模式。應用心理研究(13)。 9.王芝安(2002):阿嬌打官司-社服機構體制化的悲哀。應用心理研究(13)。 10.陳沂濡(2006):苦難與社工-從生活危機中探索社會工作。<社工專業的風采與躍昇 -專業形象.工作模式.績效展現>2006 年社工專協年會研討會。 11.Michael White,David Epston 著,吳娟審閱,廖世德譯(2001):故事、知識、權力 -敘事治療的力量。第 1 章。心靈工坊。 12.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第 16 期。 13.Donald A.Schon 著,夏林清等譯(2004):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 考。第 2,4,10 章。遠流。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以跨院系選修的學生群為對象,研發融合心理學傳統的諮商輔導概念,以及自然療法的傳統 知識和技藝,結合理論閱讀、討論與田野參與,啟發學生對於助人知識的多元視野和初步體 悟。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學生一] 我覺得在這學期中除了課堂上與老師的對話之外,關於電影的方面也是讓我印象深刻,至於文 本方面我覺得如果老師可以跟我們分課討論的話我覺得會更好,因為我認為每篇都有對社會做 不同層面的分析,隨著作者個人工作亦或是個人生活歷程的不同,所寫出的文章深度與情戚的 表達也差異甚多,但是在同學提出自我的意見時,我也意外大家的想法可以如此多元甚至是兩 個極端,這也是讓我受益良多。其中我覺得這堂課帶給我的刺激其實沒有我想像中大,也許是 因為我沒有接觸到真正的面對面諮商或是實際的體會到諮商的效果,但是在閱讚眾多的文本之 後,我重新去反思我自己現在的定位,一次又一次去翻轉我的想法,再次去運用不同的邏輯去 思考事情,從作者描寫不同的面象中我看到不一樣的結果和過程,透過論文中自我追溯的過程

76


中,我能重新自我探究,在衡量自己目前狀況的同時,達到調整的目的,這種回溯性的特殊過 程讓我能得到某種結論,另外我也從中了解到在團體成員不斷的對話中,我能重新整理自己, 藉由不同的交流而更清楚了解到自己的位置,面對苦難與挫折,都是一種不一樣的學習過程, 每個過程環環相扣,連結起來促使個人的改變,對於生命有了重新的定義以及省思,對我來說 諮商就像當社工一樣,對它來說,行動不僅是助人,最重要的是自己如何同時從行動中學習並 帶給對方需要的一切,而這堂課帶給我的刺激則是上述讓我重新探究的過程,我們集合大家來 自各科的意見,最後互相碰撞中得到一個完全不同與我自己想像中的新想法,為每個人都帶來 了或多或少的改變。 授課教師反思 。諮商輔導與身心靈療癒」課程是以跨院系選修的學生群為對象,並由兩位老師合開這門課程。 田淑蘭老師研發融合心理學傳統的諮商輔導概念,結合理論閱讀、討論與田野參與,負責諮商 輔導方面。另一位王真心老師負責身心靈療癒的部份,透過教授的花精自然療法的傳統知識和 技藝,啟發學生自身探索並對助人知識的多元視野和初步體悟。由於是第一次嘗試這一的搭配 組合,可反省改進之處如下: 1.兩位教師的合作:開學後發現教師條件與學生條件均和想像不同, 其他

77


2.5 提案(Proposal):跨領域對話(105-01)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授課方式

夏林清(社會科學院) 社科院

必修或選修

3 學分

開課時段

1

類型

選修 週三:13030-1630 ■ 新開課程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及來源 社科院「跨系所聯合培養碩博生」7 名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平時授課使用一般教室,學習末將使用’’宜真學苑’’進行全校性公開展演與成果發表。 課程大綱

78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1、《反映的實踐者》 2、山崎亮著,莊雅琇譯,2015,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 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臺北:臉譜出版社。 3、《生態心理學:復育地球,療癒心靈》,荒野保護協會出版,2010 4、保羅‧尼特,《宗教對話模式》,北京,中國人大出版社,2004。 5、黃懷秋等,《宗教交談: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2000。 6、沈清松,2002,《對比、外推與交談》,台北:五南。 7、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身心障礙與社會〉 8、芭樂人類學-郭佩宜/主編。2015:左岸文化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此課程為上學期二學分,下學期一學分的設計。 1.協助修課生經由彼此差異的學校教育與工作背景,相互認識且發展成一共同學習的小群 體。 2.經由一學習的社會科學知識探索的學習過程,初步形成自身所欲進行的知識路徑發展規 則。 3.師生共同設計跨領域或知識對話的下學期課程,並操作完成之。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無

授課教師反思 本堂課班上有七位同學:李O(出身大陸農村厭惡制式社工找路者)、趙O(公關總經理中年轉 志業者)、舒O(心靈成長資深劇場工作者)、芷O(生態心理學起步者、有機優格創業者)、秀 O(自然生態長期踐行者)、紅O(外省第二代花蓮偏鄉輔導老師盤整經驗者)、蔡O庚(農村出 身經社會打工洗鍊尚待發展)。同學的背景經歷都很不一樣,在課堂中怎麼得以搭建對話不 但需要當下工作,還需要事前準備,並協助同學準備素材,同時在課堂中,一起進行對話 釐清課堂中的同學的發言都反映他們過去的知識體系,課堂中的對話就是一種跨領與的交 流,如何有效與到位就需要細緻處理,這正是跨領域對話的精髓。未來,應該讓同學細緻 的作功課,發展一對一的細緻對話錄整理,去經驗對話中的學習,包括知識與方法論。讓 同學整理這樣學習過後的經驗。 其他

79


2.6 提案(Proposal):社會實踐方法論(105-01)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授課方式

何東洪(心理系)、戴伯芬(社會系)、蔡怡佳(宗教系) 社科院

必修或選修

3 學分

開課時段

0

類型

選修 週三:1000-1300 ■ 新開課程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及來源 社科院「跨系所聯合培養碩博生」5、宗教 2、社會 2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SF851,該場域空間提供寬敞的木板空間以及得以自由搬動的桌椅,使同學跟老師之間能縮短 距離地面對面互動、利於小組討論。 課程大綱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80


上課後依授課需要提供。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希冀學生透過三位不同科系老師的課堂討論,從學科裡的知識叢結中理出跨學科知識對話的 問題意識與進一步實踐的可能性與反思。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無

授課教師反思 本門課程為計畫規劃期之「共教共學」之延伸設計,由三位老師分堂合授,試圖整合心理 學、宗教學、社會學三門專業知識,並從基礎之方法論作為對話橋梁,聚焦核心議題的批 判觀點下的問題意識,並開放讓學生有足夠空間發展自身關切的獨特議題。本門課程並於 學期末召集相關老師共同開會檢討,彼此的共同意見是:能有這樣跨學門的課程實屬不易, 但仍可再思改進,並嘗試分堂合授以外的作法(避免受限於只是把時間拆開、拼裝組合), 如期末專題報告與討論,三位老師全部出席加入對話,便取得了滿不錯的成果,讓不同領 域知識可在課堂中直接對話與相互刺激。 其他 無

81


2.7 提案(Proposal):社會治療與身心復元專題 (105-01)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授課方式

夏林清(心理系)、曾凡慈(社會系) 社科院

必修或選修

3 學分

開課時段

1

類型

選修 週五:1530-1830 ■ 新開課程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及來源 17 人,心理 11(6)、社會 7(4)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混障家屋。以混障家屋作為認識身心障礙者社會處境、並與社區居民接軌的實作場域。 課程大綱 本堂課程採取滾動式教學,與同學共同討論授課方向與進度。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1.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 夏林清,導航出版 2.應用心理學碩博士論文(上課時再一起圈出) 3.主體心理學/Subject Psychology 鄭發祥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4.Postmodern Psychologies, Societal Practice, and Political Life, Lois Holzmanand John Morss, edi. 5.Critical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Dennis Fox & Isaac Prilleltensky 6.Social therapy,Lois Holzman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本堂課程採取滾動式教學,與同學共同討論授課方向與進度。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同學 B 這個課程,前半段是凡慈老師透過不同的主題,引領我們走出個體性的視角,進入我們在 集體性(社會性)中有怎麼樣的相互構成位置,或者建構了什麼?後半段夏老師以「反映 回觀」的省察,帶領我們在實際的對話探索裡,層層回看自身與對話者彼此所在的位置及 狀態。說起來好像是很不一樣的學習,然而我卻覺得兩者之間有種隱隱約約的共通所在, 或者說交集所在,而「反身性」是很重要的穿針引線功夫。對我來說,兩位老師都帶領著

82


我們去探索個人與自身之外的「人、事、物」所存在的連動性的相互構成關係,反映回看 這連動性的相互構成關係中,彼此相互作用力是如何流動,我從這裡明白,為什麼夏老師 經常提到「位置」,要我們去看(檢視/察覺)「自己站(坐/躺)…在什麼位置(處境/ 立場)」 。然而,我們經常的反應是去看(檢視/察覺) 「別人站(坐/躺)…在什麼位置(處 境/立場)」 ,然後就在彼此的相容或相差裡,相互贊嘆、喜歡、認同…或相互指正、責備、 討厭…。?把屬於自己的自己負責,屬於別人的還給別人,然後呢?然後繼續共同往前, 往一個相互美好的世界走。 授課教師反思 「社會治療與身心復元」課程主要由社會系曾凡慈老師與心理系夏林清老師聯合授課,課 程修課的同學,以社會系及心理系學生居多,亦有它校它系旁聽生,如佛光大學學未來與 樂活產業學系、師大教育所學生再加上外校前來旁聽等社會人士。課堂中課上閱讀與對話 過程中所產生的學習外,社會學與心理學兩方結合與設計的實驗是師與生的重要資糧。 其他 無

83


2.8 提案(Proposal):社會服務 (105-01)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授課方式

范文千(業師)、郭琬琤(社區駐點人員) 東吳社工系

必修或選修

2 學分

開課時段

1

類型

選修 週五:0800-1000 ■ 新開課程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及來源 40 人(社工 35、英文 3、德文 2、哲學 1)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洲美社區。鼓勵同學自組團隊,於社區內進行實作。 課程大綱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依課堂需要發給同學

84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本門課程為學年課,上學期旨在協助同學認識「社會服務」的範疇,並培養擬定觀察計畫、 撰寫田野日記、設計服務方案與評估指標的能力。透過整理與交流彼此既有的服務/被服務 之經驗、對特定議題/族群/社會現象的觀察分析、學長姐及工作者的分享講座,進入「我 們為何要成為服務者?被服務的人是誰?為何需要被服務?服務甚麼?」的實際思辯過程。 以此為基礎,本學期修課同學需以小組方式,擬定共同的觀察計畫並付諸實行,並於期末完 成下一學期之社會服務方案的設計。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無

授課教師反思 本課程以「服務學習、自主學習」之精神,透過師生討論與共同設計,協助同學進入田野 探究與場域實作(並不限定於社會工作機構服務,而鼓勵各種創新形式與可能的發生) ,整 合社會工作基礎知能所學,設計並操作一具體可行之社會實踐方案。期許學生從自身與他 者的相逢中,啟動自身的關懷熱情與對社會處境結構的批判探究,並培養在社會生活中與 他者建立相互尊重的夥伴關係、往前共同發展之能力。本課程旨在做中學、重新探索自己 是/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並為下一學年社會工作專業實習課程做準備。 要檢討之處是,發現部分同學學習動機不強、出席率低、上課沉默,但課堂未有充分時間 空間去處理這些同學狀似停滯、困惑、缺乏動機的狀態為何?是否因本門課結構性強且有 明確要求,而壓縮了同學自主的空間?以上主題都是教師需要再探究與檢討之處。 其他 無

85


3.1 專案(Project):雅樂舞身心動態種子教師培訓(105-01)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授課方式 選修人數及來源

劉孟茜、林紋琪、呂昶賢、范文千 (業師,雅樂舞與文化創生行動研究計畫研究員) 社科院

必修或選修

2 學分

開課時段

1

類型

選修 週四班:0900-1200 週五班:1830-2130 ■ 新開課程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30 人。(比例為,心理系 5.3:護理系 0.7:經濟系 0.3:宗教系 0.7:兒家系 1.3:學輔中心 0.7:身心障礙 NPO 工作者 1)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SL503。可自由躺下、翻滾的木板空間,並讓學生得以透過觀察彼此的身體相互提醒與實作 演練。 課程大綱 在資本主義盛行、物質生活優渥、科技推陳出新的現代,人類的生活型態發生 巨大的改變, 文明與生活便捷的背後,壓力、疼痛、疾病蔚為主流,各式各樣錯綜 複雜的問題正不斷吞 沒現代人,源自於古樂學思維的雅樂舞,或許能為即將步入社 會之莘莘學子提供一身心安 頓之出路。「放鬆的技巧~雅樂舞的身心實踐」課程包 含三大目標,分述如下: 一、身心自我覺察與感知的啟動。 二、雅樂舞身心動態四大原則之學習:「內觀、整體放鬆、局部用力、力量釋放到 末端」, 期學生在過程中體會安定沉穩、鬆而不垮的存在感與自我安頓方法。 三、「道在倫常日用中」:將中心軸理論運用於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 四、培訓能以「雅樂舞身心動態」路徑發展社會實作之種子教師與社會行動者。 使用教材 身心量覺的迴路,陳玉秀著 雅樂舞與身心的鬱閼,陳玉秀著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1. 延續上學期教學與練習之成果,除基礎動作的持續深化外,在進階訓練中整合雅樂舞身 心動態四大原則及中心軸感知,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如起床翻身、走路、騎腳踏車、聲音與 身體…… 2. 加入身心知識理路的學習,以自身及他人的身體作為學習對象,在整體放鬆、力量釋放 到末端的練習過程中,輔以按摩、解剖學等身心知識的理路,作為進階練習的輔助。 3. 結合來自不同背景學生的專長與社會關懷,組成學習小組,由課堂助教的協助下各組需 設計出有特定對象、主題的實作教案,進行至少半天的社會活

86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兒家系同學C之筆記 想要分享的是珍貴的身體,甚麼時候你會感受到你的身體是如此珍貴地被對待呢?是不是像 在襁褓中的嬰孩才有這樣的機會被珍惜和呵護呢?在這一堂課中在我們體會到甚麼是中心軸 甚麼又是四大原則的那同時,也是我強烈感受到我的身體被珍貴對待的時刻,這樣的經驗 我不知道用甚麼來形容最恰當, 目前我所能想到的譬喻就是,四位老師像是我們學習的母親,而雅樂舞身心動態課程則是 連結嬰兒與母親的臍帶,透過雅樂舞身心動態課程的養分輸送,我們得以在身心失衡的狀 態中學習找到身心合一的新自己。 授課教師反思 業師──林紋琪 作為一名雅樂老師,已經越來越無法忍受也無法滿足課堂只有動作教學,一個又一個刻板 的內容,枯燥乏味又沒美感,關於美感,與每週上山開始站起來的動態練習有關,近日我 明白一事,是由與孟茜老師的對話開始,但真正讓我醒來的則是學生文本中的複雜性,令 我不禁思索這門課只是學生生活世界的一小部份,眼前這些人...都有其特殊之一面是我不知 道的,而我還以為可以教他們什麼,我根本就是斷裂且切割對待他們了! 我認為對團體氛圍與動態以及討論的掌握,才是真正的關鍵,作為老師,要拿起這角色, 簡單,好玩,有樂趣和享受其中,是動作教學的方向,共勉之。 其他

87


3.2 專案(Project):行動研究專題:實踐與反映(105-01)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授課方式

田淑蘭(專案教師) NPO 學程

必修或選修

1 學分

開課時段

0

類型

選修 週六 1830-2130 ■ 新開課程 □原有課程

■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及來源 NPO 學程 12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SL503。可自由躺下、翻滾的木板空間,並讓學生得以透過觀察彼此的身體相互提醒與實作 演練。 課程大綱

使用教材 Donald A. Schön(1991). The Reflective Turn。夏林清、洪雯柔、謝斐敦譯(2003)。 反映回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台北:遠流。 Donald A. Schön(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夏林清譯(2004)。反映的實 88


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台北:遠流。 Chris Argyris,Robert Putnam & Diana Mclain (1985). Action Science。夏林清譯 (2000)。 行動科學。台北:遠流。 夏林清(2004)。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 期。 夏林清(2006)。在地人形:政治歷史皺摺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應用心理研究,31 期。 夏林清 (2010)。走在解殖的路徑中:抗拮同行的社會學習。應用心理研究,45 期,45-72 頁。 陶蕃瀛 (2004)。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3 期,33-48 頁。 宋霞 (2015)。風箏不斷線─一個由鄉入城的大陸「農民之子」的返身路。台北:輔仁大學 心理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帥宗琪 (2012)。辨障/識人:嵌卡明盲的工作紀事。台北:輔仁大學心理系未出版碩士論 文。 梁秀眉 (2012)。霧中取徑、困獸猶鬥: 四十解惑的精神科護理臨床老師專業自主歷程。台 北:輔仁大學心理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素楨 (2010)。參與殘/障礙運動的變革知識:一位女瘸子的行動路徑。台北:輔仁大學心 理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修課學生之自我敘說文本。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協助實踐者反身梳理自己的實踐經驗,藉由對自身實踐及實踐所立基之具體社會情境條件及 相關背景脈絡之反映,了解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實踐者,是根據對於特定人、事、物的什麼 樣的假定、思考框架、情感、價值,及行動邏輯往前行動的,而前述這些東西又是如何/ 為 何發展出來的。這些假定、思考框架和行動邏輯對實踐者而言往往隱而不察,卻主導了行動 的方向與力道,唯有學會將之指認出來,實踐者才能更明晰地掌握實踐的目標、方向,發展 更加具體可行的實踐方案,最終朝向實踐者及社會之變革。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課堂學生A 「NPO工作者,自己的身心要健康,才能服務身心障礙弱勢族群。」 我隱約記得有聽到老 師說(也許文字不精準),所以老師一直在「處理」我們。感謝老師的處理,揭開用OK蹦粗 糙處理已經發炎的傷口,塗抹優碘藥膏、消炎止痛、結痂退去。 重新梳理整頓過的自己, 重點不是已經變得多強多好,而是學習的樂趣,這也是再入校園的收穫。 授課教師反思

89


本課程在學程的定位為:以實踐和行動反映取向梳理研究生們的生涯與專業工作歷史,釐 清他們來到學程的學習起點與座標。

學生包括年過 50 的資深工作者,經歷多個人生與職場轉折,折射出台灣社會與產業變遷。 也有一群在同一單位工作超過 20 年的資深女性,面對組織變遷過程中的擠壓和衝突,尋找 重新定位自身的座標。也有一小群在組織快速變動中,經驗到困惑與不滿,進而轉進或轉 折而出的工作者。還有數位同學,有意識地希望透過重新回到學校,梳理自己的路徑,尋 找重新出發的方向。

課程以採取大團體對話方式進行。過程中,從學生的文本中抽取共同的議題,例如:性別 在職場的展演,男性所面對的社會期待與在職場的行動策略,資深工作者與組織共同成長 和經歷衝突、變革,尋找生涯轉折的理路,或是另闢蹊徑等等。

值得檢討之處:課堂教學如何與學生的生涯發展利益相結合?否則,對於學生而言新知識 未必是有吸引力的,而反而成為負擔。 其他

90


三、促進跨域共創的相關規章

(一)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系所老師與其他系所老師、 或校外組織或專家交流的機制或規章: 輔仁大學於 104 年 9 月向教育部申請「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 ,朝向未來大學, 以「彈性」及跨域為原則,以「彈性」及跨域為原則,重視校外專業人士 、學生 、 職員、教師、主管想法,共同建構 2025 年的輔仁大學。在做法上,建立彈性學制及 彈性學分,並辦理推廣及跨界交流活動。 本計畫中由社會科學院與資訊工程學系共創之工作坊課程,即是使用該機制中之 暑期彈性學制。利用暑期開課降低教師及學生之負擔、而促進跨域共同開課的條件。 相關規章如下: (1)「輔仁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https://goo.gl/vdAAz6 (2) 暑期彈性學制法規:https://goo.gl/reMPXR

(二)促進與支持人文社會科學系所發展特色的機制或規章, 能促進社會影響力或商業價值: (1)

輔仁大學提升學術研究獎補助辦法 (https://goo.gl/QzsfHv )

(2)

輔仁大學教師教授全英語專業課程獎勵辦法 (https://goo.gl/dLwpne )

(3)

轉教學課程補助計畫作業要點 ( https://goo.gl/ikm7AA )

(4)

輔仁大學開設遠距教學課程獎勵要點 (https://goo.gl/ssZcks

(5)

輔仁大學開放式課程獎勵要點 (https://goo.gl/H4wPau )

(6)

輔仁大學數位教材獎勵要點 (https://goo.gl/4WZI4H

(7)

教學創新課程師生社群補助計畫作業要點(https://goo.gl/b9mkkl )

(8)

輔仁大學教學成果獎勵辦法 (https://goo.gl/d4yqby

91

)

)

)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